SOE功能如何实现

SOE功能如何实现

一、怎样实现SOE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德[1](2021)在《债务融资、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文中认为盈余质量能直观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财务信息,是债权人作出信贷决策、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现有研究已经证实,高质量的盈余信息能够降低信息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提升企业资本配置效率。从债务融资的视角来看,绝大部分研究表明,债务融资可以抑制股东和经理之间的代理冲突,部分研究则表明企业债务融资可能加大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企业非效率投资问题。从既有的盈余质量影响企业投资配置效率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现有研究既没有细致考察盈余质量对非效率投资具体形式(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的影响及其机理,也没有同时考虑公司盈余质量和债务治理两种治理方式对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替代抑或互补作用,更没有细致考察债务融资比例及类型的治理差异及其对盈余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关系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不足,本文在检验盈余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基础上,分别从融资约束路径、代理冲突路径以及二者的双重路径研究盈余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非效率投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债务融资比例和债务融资类型两个维度进一步考察企业债务融资对盈余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关系是否存在增量影响,其影响是否视企业过度投资、投资不足而存在差异性结果?在广泛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债务融资、盈余质量和资本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1)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显着正相关,且这种关系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存在着差异。其中,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盈余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治理作用更为明显。分组检验发现,随着公司盈余质量的不断提高,公司投资不足或者投资过度的现象将得到缓解。(2)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减少代理冲突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即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是盈余质量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中介变量。融资约束这一中介作用在盈余质量影响投资不足公司资本配置效率更为突出,代理冲突中介作用则在盈余质量影响投资过度公司资本配置效率更为突出。当同时考虑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两大中介机制时,两者在盈余质量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机制中起到显着的双重中介效应,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这两者在盈余质量影响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作用机制中都起到显着的双重中介效应。(3)债务融资比例与盈余质量、资本配置效率均呈倒“U”型关系,即当债务融资比例较低时,债务融资的积极治理效应占优势,可以改变公司的盈余管理,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同样可以提高企业资本配置效率。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提高,债务契约假说占优势,降低了盈余质量,同样的降低了资本配置效率。将样本分为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两个子样本研究发现,债务融资比例与投资不足呈“U”型关系,与投资过度呈倒“U”型关系,进而证明了债务融资比例对非效率投资(过度或者不足)的治理效果存在着显着性差异。同时检验债务融资比例、盈余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治理效应时表明,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提高,盈余质量对投资不足的缓解效应将会被弱化,盈余质量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也会降低,且债务融资比例对盈余质量抑制过度投资的效应更为凸显。(4)不同债务融资类型的治理效果存在着明显差异。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与资本配置效率显着正相关,商业信用融资与资本配置效率显着负相关。当进一步将样本分为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两个子样本进行测试时,结果显示,不同的债务融资类型对企业盈余质量和资本配置效率影响不一致。在投资不足样本里,银行贷款虽然可以抑制公司投资不足,但是抑制作用不显着。而商业信用的融资方式显着抑制公司投资不足问题,提高公司的投资水平。债券融资不仅不能缓解公司投资不足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加重了公司投资不足问题。在投资过度的样本里,银行贷款使公司投资加大,恶化了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商业信用的融资方式显着抑制公司过度投资,提高公司的投资水平。债券融资虽然加大公司投资过度,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显着。相比于投资过度样本,各类债务融资和盈余质量对公司投资不足的影响更为凸显。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公司应合理安排债务融资规模和各类债务融资比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盈余质量,降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减少公司的投资不足,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此外,国家监管层面则需要实施有效监管,优化投融资市场环境,并加强金融监管顶层设计和政策信息披露机制,遏制盈余管理活动,减少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施伟[2](2021)在《电力DCS系统的SOE功能测试装置设计和实现》文中指出电厂DCS的事件顺序(SOE)记录功能用于应对雪崩性故障、报警信息的先后时间记录,以便查找故障源头。通常SOE采集设备多达上百个通道,且每个通道都能分辨至少1ms的先后顺序。采用测试装置进行测试时,测试装置的输出通道应覆盖所有实际采集通道,且输出的信号序列间隔要求小于1ms。目前,行业上采用定时器实现的信号发生器输出通道数量有限,使用不够灵活,且大多是针对分辨率测试的单一功能。本文提出一种基于FPGA技术实现的测试装置,该装置能够根据需求灵活部署多达200个通道的输出,每个通道输出的事件序列时间都能达到微秒级的步进调节,每个通道都能进行频率、相位、占空比的调制输出。可对SOE记录时间准确性的验证,还可对DCS的负载、容量、运行压力、开关电弧干扰等多方面的测试。

唐慧玲[3](2020)在《预算责任主体背景特征、预算松弛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管理控制手段。为了完成特定的生产目标或经营计划,企业所制定的预算计划以货币、现金流以及具体规划描述的形式,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并合理配置了企业所拥有的有限资源。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发挥了强大的控制功能,企业所制定预算目标的完成度可被作为其业绩评价的标准。另外,预算目标与企业的激励机制也紧密相连。预算目标的制定是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它奠定了预算管理系统有效运转的基础。然而,预算松弛问题影响着预算目标难度的确定,进而阻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功能在企业内的有效发挥。从国外的研究证据可以看出,预算松弛现象普遍存在于企业的预算管理中(Dunk&Nouri,1998)。Merchant(1985)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电子行业中企业的预算管理行为,发现经理人所制定的预算计划中存在着明显的松弛,并且当经理人的业绩考评与预算计划的完成情况相挂钩时,预算松弛出现的概率会明显增加。Merchant&Manzoni(1989)的研究发现其调查样本内有80%的总经理明确表示他们所制定的预算计划中存在着松弛,并认为其员工都能在较为“宽松”的预算计划内受益。Indjejikian&Nanda(2002)发现企业经理获得的超额奖金具有高度连续性,这意味着预算松弛不仅存在而且具有持续性。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经过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和规范执行要求,我国企业已普遍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并在实务中积累了重要的工作经验(于增彪等,2004)。我国上市公司的货币薪酬激励契约和业绩考评通常与预算管理挂钩(潘飞等,2006;叶建芳等,2014),刘浩等(2015)发现我国国有企业的高管更倾向于通过事前谈判争取到更多的预算松弛以减少其薪酬考核目标的难度。由此可见,预算松弛现象也广泛存在于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中。现行研究对于预算松弛的看法并不统一,委托代理理论将预算松弛解释为采用预算管理必定会导致的一种效率损失。当企业将预算计划完成情况与业绩评价标准相挂钩时,下层经理在预算编制中会利用其所掌握的预算信息蓄意制造松弛,使得预算目标难度降低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然而这种行为可能会损害公司的利益,影响公司预算管理的有效性。权变理论则认为预算松弛是企业为了应对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而做出的一种选择(Chenhall,2003),宽松的业绩目标可以激励员工在复杂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现(Kelly et al.,2014),Li(2015)发现宽松的预算目标明显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本文回顾了预算松弛的相关研究文献,并比较了现行三种社会科学视角下(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的预算松弛研究。本文欲研究不同背景特征的高管建立预算松弛的行为是否存在区别,经过讨论后将分析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视角之下,以个人心理因素作为切入点结合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心理学基本观点进行分析。首先结合行为经济学中的心理账户理论对预算松弛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知道预算松弛是企业高管自利行为的一种策略选择,而高管的心理因素发生变化会使其对这种策略的选择做出调整。现有研究已证明内在道德感、程序正义、对声誉的考虑等,都会影响高管建立预算松弛的行为倾向性(Libby,2003;Little et al.,2002;Stevens,2002;Wentzel,2004)。本文借鉴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以预算责任主体的背景特征测度其心理结构,再结合行为经济学中的瘾理论对高管建立预算松弛的习惯进行分析,可以知道与高管的个人经历或社会影响有关的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其建立预算松弛的行为习惯。本文以2003—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手工搜集了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预算数据,以此计算得到预算松弛的数据。文章进行理论推导得出,高管的政治背景强度、相关工作经历、性别特征以及学历特征都可能会影响其建立预算松弛的行为倾向性。考虑到高管背景特征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选取董事长、CEO和CFO作为企业高管的代表性人物进行了假说的建立。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政治关联越紧密的CEO建立预算松弛的程度相对较低;(2)具有财会或金融相关工作经历的CEO相比于没有此类工作经历的CEO更容易建立较多的预算松弛;(3)女性董事长相比于男性董事长更倾向于通过包含更多预算松弛的预算计划;(4)学历较高的CFO相比学历较低的CFO更不容易建立预算松弛。具体来看,政治背景强的CEO除公司的工作外还需要特别维护个人声誉,他们会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预算编制中不会偏好较多的预算松弛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因为这种做法可能会威胁到其声誉和政治身份。CEO具有财务或者金融相关的工作经历意味着他们拥有财会专业知识的优势,因此他们在预算编制中显得更加自信且工作得心应手。为了提高自身和下级员工的报酬、保持个人工作能力评价并增加工作的灵活性,这类CEO更容易利用专业知识和职位便利在预算编制中建立预算松弛;董事长重视公司的长期发展和业绩的可持续性增长,女性董事长相比男性董事长行事更加谨慎、保守,为了增加公司经营的灵活性、分散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以及减少下层经理有害的利润操作行为,女性董事长偏好预算目标难度更低的预算计划,其包含的预算松弛较多;高学历的CFO接受的社会道德教育更加充分,他们所形成的强烈道德感抑制了其出于追求个人利益动机去建立预算松弛的行为。由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可知,预算松弛是企业高管自利行为的一种策略选择,而这种策略选择会损害公司的利益。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预算松弛可能对公司利益带来的损害,文章探究了预算松弛与公司的几种重要的经济特征存在的关联。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预算松弛程度与公司市场价值显着负相关;(2)预算松弛的存在会使得公司未来年度的盈余管理水平下降;(3)预算松弛与公司承担的市场风险显着正相关。具体来看,公司价值受到市场内投资者的影响,当预算松弛被视作一种不良信号传递到市场内时,投资者会降低对该公司的投资比例,因而该公司的市场估值会下降,公司价值也会下降;预算松弛会降低企业的经营目标难度,管理者的薪酬也更容易达到较高水平,此时他们会减少为了提高自身收益而进行的粉饰性盈余管理行为,这反映为企业次年的盈余管理水平降低;当管理者了解公司的预算计划中包含预算松弛时,其业绩目标难度会显着降低,预算松弛的存在已经为他们降低了一定的工作失败风险,此时他们更愿意去选择风险更高收益更大的投资项目,公司承担的风险也会相应升高。本文主要存在以下几点贡献:第一,为预算松弛影响动因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是对预算松弛问题实证研究证据的补充。现有关于预算松弛动因的文献多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程新生,2008;郑石桥和王建军,2008;Young,1985),关注信息不对称、管理者行为、报酬方案等。个人因素方面关注得较多的是高管声誉和个人道德及责任感(Douglas,2002;Webb,2002;Yuen,2004),研究方法多为问卷调查,实证研究证据较为稀少。借鉴“高层阶梯理论”的观点,本文采用高管的背景特征对其心理结构进行测度,研究了高管背景特征与其建立预算松弛倾向性的关系,为高管个人特征因素与预算松弛关系的实证研究做出了增量性贡献;第二,本文创新地将行为经济学理论引入预算松弛的动因研究中,弥补了以往同类文献中采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时的不足。委托代理理论将预算松弛解释为企业高管的自利行为,这可以作为本文分析时的一个基础支撑。然而委托代理理论在分析时将高管假设为完全理性且偏好一致,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行为经济学理论有助于分析实际情况中企业高管的不同心理特征对其建立预算松弛行为倾向性的影响,为将预算松弛动因研究落到个体特征层面上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分析支持;第三,本文通过研究预算松弛与公司三类重要经济特征的关系,为预算松弛可能对公司带来的经济后果做出了实证研究证据的补充。已有文献对预算松弛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结论并不统一,而关于预算松弛与公司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更是鲜有,本文填补了此类研究的空缺。公司价值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公司的长期业绩,从本研究的结论来看,预算松弛会损害公司价值及长期业绩,企业应尽量减少预算松弛。关于预算松弛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结论与已有文献相同(雒敏,2010;潘飞和程明,2007),而预算松弛与公司市场风险的关系先前未被研究过。本文对预算松弛与公司市场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上都做出了边际贡献,未来还可以进一步对预算松弛与公司研发创新的关系展开研究;第四,研究结论可以帮助完善现代公司的治理机制,优化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使公司处于长期有利的发展中。本文有助于公司在聘请高管时,可以根据公司自身的预算松弛习惯,对不同背景特征的高管进行筛选,优化公司的高管团队结构。另外,参考本文对预算松弛与公司几类重要经济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公司可以将预算松弛作为一项经济指标来预测其未来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及时调整公司次年的预算计划以有效控制预算松弛问题,使公司的几项重要经济特征处于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范围内。

令狐金卿[4](2019)在《基于滤波算法和增量容量分析的动力电池状态估计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大力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今天,电动汽车作为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主攻方向发展迅速。随着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高,电动汽车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动力电池能量管理、循环寿命和使用安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电池状态信息的掌握程度。然而,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的强时变非线性、电池状态变量的不可测量性,以及电动汽车实际使用中工况、环境和电信号测量精度等随机性因素,给电池状态的实时准确估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本论文针对动力电池建模和状态估计的相关问题,以目前商用电池中能量密度最高的镍钴铝酸锂三元电池为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针对动力电池建模问题,提出了基于高斯三项式的电池模型方程。与传统的基于幂函数多项式的建模方法不同,所提出的方法摒弃了通过提高多项式阶次来追求更高精度的做法。由于以更简洁的方程形式建立于高斯函数系之上,该方法能获得更小的运算量达到更高的准确度。通过将这一方法应用于不同的滤波算法以及本文提出的状态估计算法中,证明了它在精度和运算效率方面的优越性以及对各种算法的普遍适用性。其二,针对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在线估计问题,提出了基于自适应高阶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的SOC估计方法。这一方法采用五阶容积准则选取采样点对状态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行近似,同时引入自适应律对状态噪声协方差和测量噪声协方差进行实时更新,提高了SOC估计精度和应对各种随机因素的能力。两种动态汽车工况测试中的SOC估计结果显示,所提方法在测量误差存在时也可将估计误差限制在0.8%以内。其三,针对动力电池能量状态(State of Energy,SOE)在线估计问题,提出了基于球面单纯形-径向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的SOE估计方法。与其他的对状态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行非线性近似的方法不同,球面单纯形-径向容积准则采用n维单纯形几何体来计算球面积分,使对非线性问题的处理更加高效而准确,从而提高了SOE估计精度和鲁棒性。经两种高度动态的工况测试,所提方法在SOE估计精度和初始误差纠正方面展示出了比现有方法更好的表现。其四,针对动力电池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在线估计问题,提出了基于双滤波增量容量分区分析法的SOH在线估计方法。在对6组电池长期进行不同的老化实验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电池衰退特性。所提方法采用双滤波方式处理增量容量数据,极大地减少了用于平滑增量容量曲线的数据个数,降低了获取增量容量有效值的电压门槛;采用分区分析方式拓展了这一方法的适用范围,使在线SOH估计更加灵活与快捷。多种类别的验证实验表明,所提方法对不同老化方式、不同放电电流和不同充/放电深度的电池均有效,全寿命周期内各种情况下的SOH估计误差均小于2.5%。基于以上工作,本研究最终实现了在动力电池状态估计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的有效提升。研究成果易于工程实现,并可拓展至便携式供电设备、储能电站等其他领域。

李万利[5](2019)在《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 ——基于认知烙印与伦理约束双重视角的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既定战略目标。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做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微观基础。企业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市场供给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因此,唯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才能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现有研究从知识产权保护、融资约束、公司治理、政府补贴和高管个体特质等多个视角考察了影响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大都基于契约经济学视角考察企业创新面临的宏观制度约束或微观动力机制,却忽视了社会文化等隐性价值规范对创新主体决策偏好和策略选择可能产生的作用。文化通过嵌入高管认知与思维模式,潜移默化地融入决策过程,并最终体现在企业策略选择和经营后果之中。对中国社会而言,儒家思想是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传统文化符号。但长久以来,针对儒家文化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创新一直存在严重分歧和争议,双方均缺乏严谨的理论剖析和经验证据支持。那么,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代企业创新究竟有何影响?在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中,儒家文化又具有怎样的时代价值和功能?针对这些困惑,本文突破传统的制度和契约理论框架,综合运用典籍解读、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方法,从非正式制度视角系统考察了儒家传统文化及其隐性价值规范对当代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综合形成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双重视角的企业创新决策二元分析范式和理论框架,揭示了不同制度和组织情境下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效率及经营绩效的作用效果。具体而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突破传统的制度和契约理论框架,从认知烙印和伦理约束双重视角揭示了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并进一步论证了儒家文化促进企业创新的三条具体路径,即通过缓解企业代理冲突、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和降低企业专利侵权风险对企业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以往针对企业创新的研究文献主要从知识产权保护、融资约束、公司治理及政府补贴等多个视角考察影响企业创新的宏观制度约束或微观激励机制。与之不同,本文突破传统的制度和契约理论框架,基于非正式制度视角构建了“儒家文化、隐性规范与企业创新”理论分析框架,并分别从促进效应和桎梏效应两个维度深入阐释了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实证研究发现,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即企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程度越强,其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水平均显着越高。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儒家文化主要通过缓解企业代理冲突、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和降低企业专利侵权风险三条渠道影响企业创新。这意味着,长期儒家文化熏陶留存的“尊知重教”认知烙印有利于塑造企业高管的人才观,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同时,儒家文化的隐性伦理约束也有助于缓解企业内部代理冲突并降低外部专利侵权风险,进而为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企业创新赖以依存的文化土壤及其力量逻辑的理解,它也从微观企业层面拓展了对儒家文化经济后果的理论认知,纠正了部分学者对儒家文化价值的消极认知偏见。在实践层面,这也为弘扬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借鉴。(2)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融合,探讨了儒家隐性规范与正式制度约束两种不同力量对企业创新行为的交互影响效应,发现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效果在法律环境较不完善、外来文化冲击较弱的地区及民营企业中表现更加明显。现有关于企业创新的研究大都忽视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作为制度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与组织行为决策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中国特殊的法律和产权制度情境及全球化浪潮下多元文化融合与碰撞的国际背景,综合形成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双重视角的企业创新决策二元分析范式和理论框架,考察了法律环境、产权性质及外来文化冲击对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二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所在地区的法律环境越不完善,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明显,表明非正式制度的儒家文化和正式制度的法律环境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存在相互替代关系。同时,相对于国有企业,儒家文化对民营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表现更强;而全球化浪潮下,外来文化冲击则削弱了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上述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新兴市场国家正式制度与传统文化两种不同力量创新影响效应及交互关系的理解,也为全面理解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价值提供了一个真实场景。(3)将企业组织情境嵌入“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分析框架,考察了不同企业特征下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异质性影响,发现企业面临的业绩反馈压力和市场竞争威胁越大,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越弱。企业创新活动不仅受制于外部制度和文化因素的约束,还会受到企业内部组织情境的影响。根据企业行为理论、前景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当企业面临的业绩反馈压力和市场竞争威胁较大时,经营者可能会更加积极主动地突破现有制度和文化框架,激发战略变革或冒险创新动力。基于此,本文进一步将企业组织情境纳入“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分析框架,考察了业绩反馈压力和市场竞争威胁对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发现,企业面临的业绩期望落差越大或市场竞争越激烈,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越弱,即业绩反馈压力和市场竞争威胁削弱了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效果;且当企业拥有的冗余资源越充足时,两者的弱化作用表现越明显。以上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儒家文化的创新效果及其边际作用条件,也进一步深化了对企业创新决定因素的理论认知。(4)沿袭“研发投入—专利产出—成果转化”逻辑链条,综合考察了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及经营绩效的影响,发现儒家文化能够显着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并通过创新渠道提升企业绩效。企业完整的创新活动包括研发投入、专利产出及成果转化三个方面,但以往文献大都仅从研发投入或专利产出单一维度来考察企业创新的某一环节,这难以反映创新活动的全貌。与之不同,本文将儒家文化、研发投入、专利产出及企业绩效纳入统一分析框架,综合考察了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效率及经营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程度越强,其创新投入产出效率越高。同时,企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程度越强,专利产出对未来经营绩效的提升作用也越大,表明儒家文化能够显着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增强专利技术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边际贡献。进一步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儒家文化最终能够提高企业绩效,且部分是通过创新渠道实现的。上述研究不仅加深了对儒家文化影响企业整个创新过程作用效果的理解,也拓展了企业创新主题的研究视角,并为有效缓解我国技术创新领域面临的“高投入低产出”及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等难题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政策参考。总体而言,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论方面,本文突破传统制度和契约理论框架,从非正式制度视角系统考察了儒家传统文化及其隐性价值规范对当代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这深化了对企业创新赖以依存的文化土壤及其力量逻辑的理解,拓展了企业创新主题的研究文献。同时,它也从微观企业层面深化了对儒家文化经济后果的理论认知,并为“文化与金融”国际前沿文献贡献了东方文化情境的独特知识和经验证据。实践层面,本文首次揭示了儒家文化促进企业创新的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这不仅纠正了部分学者对儒家文化价值的消极认知偏见,也为弘扬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芦雅婷[6](2019)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制度同形”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自美国2002年SOX法案颁布之后,内部控制相关立法进程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加快。我国从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开始要求企业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至2014年《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号——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一般规定》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细节内容做出具体规定。可以看到,我国不断发展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旨在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信息含量。但从实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所确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呈现出趋同的特征,存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不充分、信息披露效率较低等问题。然而,现有研究较为忽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决策的研究。鉴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面临着制度压力,包含来自不断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所带来的强制压力、相关媒体或协会所产生专业化的规范压力以及原则性的缺陷认定规范致使上市公司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而导致的模仿压力。因此,本文引入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制度同形”解释上市公司实践中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信息披露趋同现象。并立足于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背景,实证检验在制度化组织环境中,在面临着制度压力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这一行为的存在。研究这种行为会给上市公司带来怎样的效应?从理论和经验上回答这些问题将对监管者完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规范,对推进上市公司有效认定内部控制缺陷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以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制度同形”及其效应展开研究。首先,梳理新制度主义理论,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的存在动因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将国内外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相关的制度规范进行梳理,并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信息披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进而总结缺陷认定过程中所呈现的行为特征,为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决策提供一定的现实基础。其次,实证检验并证实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的存在,进一步识别缺陷认定“制度同形”对象。最后,分别基于违规处罚、企业发展和内部控制审计视角实证分析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制度同形”效应,并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制度同形”效应。研究发现:(1)上市公司由于受到强制压力、规范压力和模仿压力的影响,导致其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存在“制度同形”,且同形于同行业平均水平。(2)基于违规处罚视角验证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具有规制效应。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程度越高,其因违规被处罚的可能性越低,违规处罚的严重程度越轻。(3)基于企业发展视角验证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具有收益与风险抑制效应。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程度越高,企业业绩越低,企业风险越低。(4)基于内部控制审计视角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并不具有信息效应。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制度同形”将导致内部控制审计师无法识别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信号。本文主要的研究贡献在于:理论方面,第一,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制度同形”概念,拓展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动因机制的研究视角。从制度同形的三个方面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制度动因,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行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第二,打开了决策者信息决策过程的“黑箱”,丰富了信息披露行为以及管理者认知运作机理的研究。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的存在,为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提供经验证据。第三,丰富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经济后果研究。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的规制效应、收益与风险效应以及信息效应。实践方面,第一,对监管者而言,为其确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制度提供监管方向及力度方面的参考,有助于监管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引导与监管。第二,对上市公司而言,有助于其识别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导致的经济后果,从而促进其有效制定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陈伟,崔倩,杨柳青[7](2019)在《基于OPC和FTP的风机SOE文件自动下载方案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 SOE功能在风机控制系统中逐渐得到应用。采用手动方式下载SOE文件不便于现场操作,文章研究设计了基于OPC和FTP的风机SOE文件自动下载方案,并开发了SOE文件自动下载软件。经测试证明,文章设计的方案实现了风机主控系统SOE文件自动下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吕英[8](2019)在《女性董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签署法案要求总部设立在加州的上市公司董事会中至少有一名女性成员,该法案的签署再次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女性董事价值的争论。21世纪初以安然和世通为代表的一系列的上市公司财务丑闻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世界对董事会性别结构的反思,伴随着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商业和社会领域,董事会性别多元化的商业伦理和公司治理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研究显示女性董事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升了企业价值。但女性董事如何通过董事会治理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女性董事治理是否受内外部情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差异,尤其董事会作为一个群体决策机制,团队动力情境的不同对女性董事作用的发挥是否产生影响,产生怎样的影响,很少研究关注到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进一步分析和完善女性董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决策的因果链,明晰作用路径和作用情境,从而更好地打开女性董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黑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基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和社会角色理论,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等跨学科理论分析方法,围绕“女性董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理”这一焦点问题,采用2008-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大样本经验数据,借助Stata统计软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Heckman两阶段回归分析、层次回归分析、分组回归分析等方法,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主要开展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1)女性董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主效应分析。(2)董事会履职行为在女性董事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3)女性董事个体特征对女性董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效应分析。(4)从性别协同视角,探讨女性董事与高管团队其他女性成员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对女性董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协同效应。(5)从团体协同视角,探讨董事会同质性和异质性特征对女性董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协同效应。(6)从外部制度环境视角,分析产权制度环境、行业制度环境和地区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对女性董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作用。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女性董事参与公司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存在显着的促进作用。(2)不同类型女性董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女性董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主要通过女性执行董事发挥作用,说明相比较女性非执行董事的监督作用,女性执行董事既参与战略决策又参与战略执行的双重保证是企业社会责任得以提升的重要原因。(3)董事会履职行为在女性董事和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之间具有中介效应。(4)女性董事个体特征对女性董事和企业社会责任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女性董事的年龄、受教育水平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显着正向影响;但女性董事的工作繁忙程度会制约女性董事作用的发挥;女性董事的管理教育背景(接受MBA/EMBA教育的经历)和学术背景能够进一步扩大女性董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5)女性高管团队之间存在同性社交的协同效应。其中女性董事长正向协同女性董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但女性高管负向协同女性董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6)董事会成员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显着影响。其中董事会成员年龄越相似、平均年龄越大,对企业社会责任越有利;董事会成员任期越分散,对企业社会责任越有利;董事会成员平均学历越高,但存在适度异质性,对企业社会责任越有利。(7)外部制度环境对女性董事和企业社会责任关系产生权变影响。女性董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向影响在国有企业、制造行业企业和地区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更显着。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引入“董事会履职行为”这一中介机制,从直接和间接两种路径揭示女性董事如何通过董事会治理进一步影响企业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绩效的作用路径与过程。(2)从女性董事任职特征、背景特征两个方面深入分析女性董事个体特征差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及其在女性董事影响CSR中的调节作用。(3)基于团体动力学对女性董事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团队情境因素进行分析,从性别协同和团体协同两个方面考察女性董事在CSR决策中的影响力。

马骏林[9](2019)在《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电池能源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水下机器人技术是目前人类探索海洋深处秘密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复合型无人潜水器(ARV,Autonomous&Remotely-operated Vehicle)综合了ROV(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和AUV(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的优势,在全海深潜水作业上具有很大的潜力,是我国实现11000米深海探测的重要手段。电池能源系统为ARV提供水下作业的全部动力,至关重要。ARV用水下电池系统封装在带补偿的充油耐压箱体中,需承受深海低温与高静水压的环境,本文针对这种情况,研究了ARV所选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在该环境下的放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深海环境会对磷酸铁锂电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根据此影响设计了电池的仿真模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以及ARV的使用特点,设计了ARV电池系统剩余电量的SOE(State of Energy)估算方法,从能量的角度很好的估计了剩余电量,并通过仿真和试验对其进行了验证。为了在硬件上实现本文提出的算法,本文还对电池管理(Battery Manage System,BMS)电路板的耐压性能进行了研究,从电子元器件的结构与材料角度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耐压电子元器件的选型原则。根据此原则,制造了深海专用BMS电路板,并进行了耐压试验,证明了BMS板在深海高压环境下的适用性。本文所研究的电池特性、提出的SOE估算方法及对硬件耐压性的研究,为全海深电池供电的潜水设备的设计制造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陈伟,杨柳青,赵伟[10](2018)在《风机主控系统SOE功能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文章设计了风机主控系统SOE功能实现方案,使用了横河FCN控制器的SOE软件功能,开发了SOE数据文件故障字解析软件,实现了风机主控系统毫秒级SOE功能。通过测试对SOE功能进行验证,测试结果满足风机故障分析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怎样实现SOE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实现SOE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债务融资、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1.3.2 盈余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路径
        1.3.3 债务融资与盈余质量
        1.3.4 债务融资与资本配置效率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盈余质量
        2.1.2 债务融资
        2.1.3 资本配置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债务契约理论
        2.2.4 会计盈余功用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3.1 引言
    3.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3.2.1 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3.2.2 产权性质、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3.3 研究设计
        3.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3.3.2 主要变量定义
        3.3.3 实证检验模型设定
    3.4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
        3.4.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4.2 相关性检验
    3.5 多元回归结果及分析
        3.5.1 盈余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回归分析
        3.5.2 盈余质量对投资不足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3.5.3 盈余质量对投资过度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3.5.4 产权性质、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回归结果分析
        3.5.5 产权性质、盈余质量与投资不足回归结果分析
        3.5.6 产权性质、盈余质量与投资过度回归结果分析
    3.6 稳健性检验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盈余质量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机制检验
    4.1 引言
    4.2 基于融资约束中介效应检验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2 变量定义及模型设定
        4.2.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4.2.4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代理冲突中介效应检验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定义以及模型设定
        4.3.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4.4 基于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的双重路径综合检验
        4.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4.2 变量定义与实证模型设计
        4.4.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债务融资比例、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资本配置效率较低的成因
        5.2.2 债务融资比例与资本配置效率
        5.2.3 债务融资比例与盈余质量
        5.2.4 债务融资比例、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5.3 研究设计
        5.3.1 主要变量的选择
        5.3.2 样本数据来源
        5.3.3 研究模型设计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相关性分析
    5.5 多元回归分析
        5.5.1 债务融资比例与资本配置效率检验结果分析
        5.5.2 债务融资比例与投资不足检验结果分析
        5.5.3 债务融资比例与投资过度检验结果分析
        5.5.4 债务融资比例与盈余质量检验结果分析
        5.5.5 债务融资比例、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检验结果分析
        5.5.6 债务融资比例、盈余质量与投资不足检验结果分析
        5.5.7 债务融资比例、盈余质量与投资过度检验结果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债务融资类型、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债务融资类型与资本配置效率
        6.2.2 债务融资类型与盈余质量
        6.2.3 债务融资、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6.3 研究设计
        6.3.1 主要变量选择
        6.3.2 样本数据来源
        6.3.3 研究模型设计
    6.4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相关性分析
    6.5 多元回归分析
        6.5.1 债务融资类型与资本配置效率检验结果分析
        6.5.2 债务融资类型与投资不足检验结果分析
        6.5.3 债务融资类型与投资过度检验结果分析
        6.5.4 债务融资类型与盈余质量检验结果分析
        6.5.5 债务融资类型、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检验结果分析
        6.5.6 债务融资类型、盈余质量与投资不足检验结果分析
        6.5.7 债务融资类型、盈余质量与投资过度检验结果分析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基于政府监管视角的研究启示
        7.2.2 基于上市公司视角的研究启示
        7.2.3 基于债权人视角的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电力DCS系统的SOE功能测试装置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SOE信号特征分析
    2.1 单个SOE采集模块
    2.2 控制站内的多个SOE采集模块
    2.3 控制站间的多个SOE采集模块
3 原理
    3.1 信号产生
    3.2 控制接口
    3.3 信号驱动
4 实现和应用
5 结论

(3)预算责任主体背景特征、预算松弛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动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动机
    第二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三节 研究基本贡献
        一、理论贡献
        二、实践贡献
    第四节 重要概念界定
        一、预算责任主体
        二、高管背景特征
    第五节 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预算管理系统
        一、预算管理的作用
        二、预算管理中的参与者行为
    第二节 预算松弛的产生
        一、预算松弛的定义
        二、预算松弛的成因
    第三节 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学的视角
        二、心理学的视角
        三、社会学的视角
    第四节 高管背景特征与预算松弛
    第五节 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章 研究的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预算管理系统与预算松弛
        一、预算管理系统的演进
        二、预算管理系统的主体
        三、预算松弛的形成
    第二节 预算松弛成因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契约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行为经济学理论
        四、权变理论
    第三节 研究采用理论及归因简述
        一、三大视角下的预算松弛研究总结
        二、本研究采用理论及归因简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算责任主体背景特征与预算松弛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CEO的政治背景与预算松弛
        二、CEO的职业背景与预算松弛
    第二节 拓展性研究假说
        一、董事长的性别特征与预算松弛
        二、CFO的学历特征与预算松弛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二、研究变量定义
        三、模型设计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变量相关性分析
        三、假说检验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一、变量的替代性检验
        二、更换样本研究期间
        三、样本数据缩尾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算松弛的经济后果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预算松弛与公司市场价值
        二、预算松弛与公司未来年度盈余管理
        三、预算松弛与公司承担的市场风险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二、研究变量定义
        三、模型设计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变量相关性分析
        三、假说检验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一、变量的替代性检验
        二、更换样本研究期间
        三、PSM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预算责任主体背景特征与预算松弛的研究结论
        二、预算松弛与公司经济后果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 关于预算松弛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4)基于滤波算法和增量容量分析的动力电池状态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全球新能源发展现状
        1.1.2 我国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的必要性
        1.1.3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
        1.1.4 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技术
        1.1.5 动力电池管理技术及不足
    1.2 锂离子电池建模与状态估计研究现状
        1.2.1 电池模型与模型方程研究现状
        1.2.2 动力电池SOC在线估计的研究现状
        1.2.3 动力电池SOE在线估计的研究现状
        1.2.4 动力电池SOH在线估计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高斯三项式的锂离子电池模型方程的建立
    2.1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
    2.2 模型参数的辨识
        2.2.1 参数辨识的实验方法
        2.2.2 OCV数据的获取
        2.2.3 阻容参数的获取
    2.3 模型方程的建立
        2.3.1 传统的SOC-OCV函数式
        2.3.2 基于高斯三项式的SOC-OCV函数式
        2.3.3 SOC估算的模型方程
    2.4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2.4.1 动力电池测试平台
        2.4.2 实验项目及测试方法
        2.4.3 模型方程准确度校验
        2.4.4 基于GFT的模型方程的SOC估算效果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适应五阶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动力电池SOC在线估计
    3.1 SOC的定义和SOC估计的难点
        3.1.1 SOC的定义
        3.1.2 动力电池SOC估计的难点
    3.2 传统的SOC估计方法
        3.2.1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
        3.2.2 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
        3.2.3 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
    3.3 基于自适应五阶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的SOC估计
        3.3.1 自适应五阶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
        3.3.2 基于自适应五阶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的SOC估计器
    3.4 SOC在线估计方法的实验验证
        3.4.1 实验项目
        3.4.2 电池可用容量的校正
        3.4.3 无测量噪声时的SOC估计
        3.4.4 有测量噪声时的SOC估计
        3.4.5 初始误差和测量噪声同时存在时的SOC估计
        3.4.6 基于不同模型方程的SOC估计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球面单纯形-径向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动力电池SOE在线估计
    4.1 动力电池SOE与 SOC的比较
    4.2 电池建模与参数辨识
        4.2.1 锂离子电池等效电路模型
        4.2.2 针对SOE估计的电池建模
        4.2.3 阻容参数的辨识
    4.3 基于SSRCKF算法的动力电池SOE估计
        4.3.1 SSRCKF估计算法
        4.3.2 基于SSRCKF的 SOE估计方法
    4.4 SOE在线估计方法的实验验证
        4.4.1 实验项目
        4.4.2 电池模型参数的校验
        4.4.3 无测量噪声时的SOE估计
        4.4.4 有测量噪声时的SOE估计
        4.4.5 有初始误差和测量噪声时的SOE估计
        4.4.6 基于不同模型方程的SOE估计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双滤波增量容量分区分析法的锂离子动力电池SOH在线估计
    5.1 SOH的定义和估计方法
        5.1.1 SOH的定义
        5.1.2 SOH的难点与估计方法
    5.2 镍钴铝酸锂三元电池的老化特性研究
        5.2.1 实验设备与电池
        5.2.2 电池老化测试实验方案
        5.2.3 放电倍率和截止电压对锂电池容量衰退的影响
        5.2.4 欧姆内阻随电池衰退的变化
        5.2.5 恒压充电过程随电池衰退的变化
    5.3 基于双滤波增量容量分区分析法的SOH估计
        5.3.1 增量容量曲线的获取
        5.3.2 电池全寿命周期双滤波后的IC曲线对比
        5.3.3 基于双滤波IC曲线的电池SOH定量分析
        5.3.4 基于增量容量分区分析法的电池SOH估计
    5.4 SOH在线估计方法的实验验证
        5.4.1 各电压子区间上的SOH估计
        5.4.2 SOH的综合估计结果
        5.4.3 不完全充、放电情况下的SOH估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及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 ——基于认知烙印与伦理约束双重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 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
        2.1.1 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创新
        2.1.2 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
        2.1.3 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
        2.1.4 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
        2.1.5 高管个体特质与企业创新
    2.2 文化对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
        2.2.1 文化与投资者保护
        2.2.2 文化与企业财务决策
        2.2.3 文化与公司治理
    2.3 儒家文化的经济后果研究
        2.3.1 儒家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3.2 儒家文化对员工个体行为的影响
        2.3.3 儒家文化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2.4 文献述评
3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3.1 理论基础
        3.1.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3.1.2 代理理论
        3.1.3 高阶理论
        3.1.4 烙印理论
        3.1.5 文化冲突理论
    3.2 制度背景
        3.2.1 我国企业创新整体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3.2.2 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演变过程
4 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儒家文化影响企业创新的机理分析
        4.2.2 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促进效应假说
        4.2.3 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桎梏效应假说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2 儒家文化的测度
        4.3.3 企业创新的度量
        4.3.4 模型设计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总体效应检验
        4.4.3 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渠道效应检验
        4.4.4 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4.4.5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儒家文化、法律环境与企业创新
        5.2.2 儒家文化、产权性质与企业创新
        5.2.3 儒家文化、外来文化冲击与企业创新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法律环境的调节作用检验
        5.4.3 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检验
        5.4.4 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外来文化冲击的调节作用检验
        5.4.5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组织情境的调节作用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儒家文化、业绩反馈压力与企业创新
        6.2.2 儒家文化、市场竞争威胁与企业创新
        6.2.3 基于不同资源冗余状态下的比较分析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2 业绩反馈压力的测度
        6.3.3 市场竞争威胁的测度
        6.3.4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业绩反馈压力的调节效应检验
        6.4.3 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市场竞争威胁的调节效应检验
        6.4.4 儒家文化、业绩反馈压力与企业创新:基于资源冗余状态的进一步检验
        6.4.5 儒家文化、市场竞争威胁与企业创新:基于资源冗余状态的进一步检验
        6.4.6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效率及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1 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效率
        7.2.2 儒家文化、专利产出与企业经营绩效
    7.3 研究设计
        7.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2 创新效率的测度
        7.3.3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4.2 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检验
        7.4.3 儒家文化对专利产出业绩提升功能的影响效应检验
        7.4.4 儒家文化与企业绩效:基于创新渠道的中介效应检验
        7.4.5 稳健性检验
    7.5 拓展性检验
        7.5.1 基于外部法律环境的进一步检验
        7.5.2 基于企业产权性质的进一步检验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制度同形”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缺陷
        1.2.2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
        1.2.3 制度同形
        1.2.4 效应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2.1.1 内部控制缺陷研究现状
        2.1.2 “制度同形”研究现状
        2.1.3 文献述评
    2.2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行为理论基础
        2.2.1 新制度主义理论
        2.2.2 寻租理论
    2.3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后果理论基础
        2.3.1 交易费用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4 外部性理论
        2.3.5 信号揭示理论
    2.4 理论分析框架与论证思路
        2.4.1 理论分析框架
        2.4.2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效应作用机理
第3章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制度规范与现状分析
    3.1 美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制度规范发展历程
    3.2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制度规范发展历程
    3.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信息披露现状调查与分析
        3.3.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信息披露现状
        3.3.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同形”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存在的实证研究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2 模型设计
        4.2.3 变量定义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存在的回归检验
        4.3.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对象的回归检验
        4.3.4 稳健性检验
        4.3.5 进一步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效应:基于违规处罚视角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2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构建
    5.3 实证检验与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相关性检验与分析
        5.3.3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与违规处罚的回归分析
        5.3.4 控制内生性问题
        5.3.5 稳健性检验
        5.3.6 进一步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效应:基于企业发展视角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2.2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构建
    6.3 实证检验与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相关性检验与分析
        6.3.3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与企业发展的回归分析
        6.3.4 控制内生性问题
        6.3.5 稳健性检验
        6.3.6 进一步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效应:基于内部控制审计视角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2.2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构建
    7.3 实证检验与结果
        7.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3.2 相关性检验与分析
        7.3.3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同形”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回归分析
        7.3.4 控制内生性问题
        7.3.5 稳健性检验
        7.3.6 进一步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与监管职能
        8.2.2 提高上市公司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断完善公司治理
        8.2.3 提高内控审计机构的内控审计质量
    8.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基于OPC和FTP的风机SOE文件自动下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典型风机主控系统SOE功能介绍
2 OPC技术与FTP文件传输协议
    2.1 OPC技术
    2.2 FTP文件传输协议
3 风机SOE-FAD方案设计及编程实现
    3.1 方案设计
    3.2 SOE-FAD软件编程实现
        3.2.1 SOE-FAD软件流程设计
        3.2.2 SOE-FAD软件OPC客户端通讯编程
        3.2.3 SOE-FAD软件FTP客户端编程
    3.3 测试验证
4 结束语

(8)女性董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高阶理论
        2.1.2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
        2.1.3 团体动力学
        2.1.4 关键多数理论
        2.1.5 代理理论
        2.1.6 社会角色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女性董事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2.2.2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2.2.3 女性董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章 女性董事与企业社会责任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1 女性董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3.1.2 不同类型女性董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3.2 研究设计
        3.2.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3.2.2 研究变量
        3.2.3 研究模型
    3.3 实证结果分析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2 相关性分析
        3.3.3 回归分析
    3.4 稳健性检验
        3.4.1 Heckman两阶段回归
        3.4.2 替换女性董事度量方法
        3.4.3 替换其他解释变量
        3.4.4 去掉2008 年的样本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女性董事、董事会履职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女性董事与董事会履职行为
        4.1.2 董事会履职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
        4.1.3 女性董事、董事会履职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2.2 研究变量
        4.2.3 研究模型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中介效应检验
    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女性董事个体特征与企业社会责任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女性董事任职特征与企业社会责任
        5.1.2 女性董事背景特征与企业社会责任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5.2.2 研究变量
        5.2.3 研究模型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女性董事、团体动力与企业社会责任
    6.1 女性董事、性别协同与企业社会责任
        6.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2 研究设计
        6.1.3 实证结果分析
        6.1.4 稳健性检验
    6.2 女性董事、团体协同与企业社会责任
        6.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2 研究设计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2.4 稳健性检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制度环境、女性董事与企业社会责任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1.1 产权制度环境、女性董事与企业社会责任
        7.1.2 行业制度环境、女性董事与企业社会责任
        7.1.3 地区制度环境、女性董事与企业社会责任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7.2.2 研究变量
        7.2.3 研究模型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3.2 相关性分析
        7.3.3 回归分析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9)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电池能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ARV与水下电池研究现状
        1.2.1 国外ARV研究现状
        1.2.2 国内ARV研究现状
        1.2.3 水下动力电池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对象
        1.3.3 ARV电池能源系统概述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万米深海环境下磷酸铁锂电池的放电特性研究
    2.1 磷酸铁锂电池低温放电特性研究
        2.1.1 低温试验原理与方法简介
        2.1.2 低温对磷酸铁锂电池容量的影响
        2.1.3 低温对磷酸铁锂电池放电特性的影响
        2.1.4 低温对磷酸铁锂电池开路电压的影响
    2.2 磷酸铁锂电池在高静水压下的放电特性研究
        2.2.1 总容量受压力影响分析
        2.2.2 电池电压受压力影响分析
        2.2.3 实验及验证
        2.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放电电流对磷酸铁锂电池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RV电池系统剩余电量估算研究
    3.1 现有剩余电量估算方法简介
        3.1.1 安时积分法
        3.1.2 开路电压法
        3.1.3 模型法
        3.1.4 SOE估算法
        3.1.5 复合方法
    3.2 基于SOE方法的剩余电量估算与改进
        3.2.1 ARV电池系统剩余电量估计基本算法选择
        3.2.2 基于SOE算法的改进
    3.3 仿真分析
        3.3.1 电池模型设计
        3.3.2 电池模型仿真
        3.3.3 剩余电量估算仿真
    3.4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RV电池管理系统硬件电路耐压性研究
    4.1 电子元器件耐压分析
        4.1.1 电阻
        4.1.2 电容
        4.1.3 电感
        4.1.4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
        4.1.5 晶振
        4.1.6 BMS器件选型小结
    4.2 BMS板耐压试验与分析
        4.2.1 试验设计原则
        4.2.2 试验方法与流程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风机主控系统SOE功能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风机主控系统SOE功能要求
2 风机主控系统SOE功能实现
    2.1 主控系统SOE功能设计
    2.2 主控系统SOE功能及软件配置
    2.3 SOE功能的故障字编码及解析
3 主控系统SOE功能测试验证
    3.1 测试方案
    3.2 测试结果
4 结束语

四、怎样实现SOE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债务融资、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D]. 李庆德.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电力DCS系统的SOE功能测试装置设计和实现[J]. 施伟. 自动化博览, 2021(03)
  • [3]预算责任主体背景特征、预算松弛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D]. 唐慧玲.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4]基于滤波算法和增量容量分析的动力电池状态估计研究[D]. 令狐金卿.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儒家文化与企业创新 ——基于认知烙印与伦理约束双重视角的研究[D]. 李万利. 重庆大学, 2019(05)
  • [6]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制度同形”效应研究[D]. 芦雅婷.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6)
  • [7]基于OPC和FTP的风机SOE文件自动下载方案研究[J]. 陈伟,崔倩,杨柳青. 东方汽轮机, 2019(02)
  • [8]女性董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理研究[D]. 吕英. 西北大学, 2019(01)
  • [9]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电池能源系统研究[D]. 马骏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风机主控系统SOE功能设计与实现[J]. 陈伟,杨柳青,赵伟. 东方汽轮机, 2018(03)

标签:;  ;  ;  ;  ;  

SOE功能如何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