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中心火灾隐患及对策

高校网络中心火灾隐患及对策

一、高校网络中心的火灾危险性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郭庆[1](2021)在《采空区煤自燃预警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采空区煤自燃是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不仅产生有毒有害气体,还会诱发瓦斯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伴随深部矿井开采的快速发展,煤自燃灾害治理日趋复杂,而构建高效的预警体系是防治矿井煤自燃的关键。气体和温度是携带煤自燃信息量最丰富的两个参数,能够有效地反映采空区煤自燃状态。然而,目前对于工作面不同区域气体浓度的分布规律掌握不清晰,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气体预警指标的现场应用效果;受限于技术和工程,采空区温度场分布及演化特征研究不充分,阻碍对采空区温度场的认识。为了补充、完善和解决上述问题,满足采空区煤自燃预警的需求,本文开展了基于气体和温度相结合的煤自燃预警及响应机制研究,并研发了煤自燃远程监测与预警系统,取得如下研究成果:分析了工作面不同区域气体的统计学特征。首先利用小波变换研究了上隅角袋子墙内、袋子墙外,高抽巷和采空区CO与O2浓度的多时间尺度演化特征,指出CO和O2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有不同的周期性,其能量密度与气体变化率有密切关联。拟合了气体小波系数的波动方程,根据相位差和初振幅得出采空区内的气体与煤自燃信息的相关性最高,高抽巷的相关性最小。其次,基于O2的核密度得到了特征O2浓度并对采空区煤自燃“三带”进行细分,将“氧化带”分为“第一氧化带”和“第二氧化带”,体现了采空区的动态性变化。最后构建了小波变换与ARIMA相结合的气体短时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率。研究了标志气体与煤温的数学模型,并归纳了88组煤样标志气体特征温度的统计学分布特征。煤低温氧化阶段,标志气体与煤温的关系符合Logistic模型,其中CO的Logistic拟合参数为A1=23.4,A2=14990,p=12,x0=294;C2H4的拟合参数为A1=0.3,A2=27,p=17,x0=283。初现温度和拐点温度将煤自燃阶段划分为波动阶段、稳定增长阶段和衰减阶段。根据统计学规律可知,CO、C2H4、C2H2的平均初现温度为30℃、120℃和278℃,CO和C2H4的第一拐点温度为158℃和204℃,第二拐点温度为294℃和283℃。拟合参数p值与煤低温氧化气体产物生成的难易程度呈正相关。根据CO浓度与煤温的数学模型,得到了煤自燃三个阶段的活化能分别为1.70k J/mol,83.67k J/mol和14.27k J/mol。构建了煤自燃气体预警指标体系。首先指出了C2H4与CO的初现温度比值与煤自燃倾向性判定指数正强相关,用于煤自燃危险性判定的初现温度比的临界值为4.23和5.45。煤自燃释放气体的过程中存在气体状态转变预准备期,且初始氧化阶段的预准备期较长。其次,基于统计学意义上的特征温度:CO初现温度、C2H4初现温度、CO第一拐点温度、C2H4第一拐点温度和C2H2初现温度共5个特征温度划分了煤自燃危险状态:安全状态、低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重大风险和特大风险状态。绘制了不同状态间的能级跃迁图谱,指出煤自燃跃迁只发生在相邻状态间,其跃迁能级为两端高、中间低。再次,将四组气体浓度比值lg(φCO2/φCO)、1/2.1*φC2H6/φC2H4、1/16.2*φCH4/φC2H6和φC3H8/φC2H6综合为一组复合预警指标:预警指标临界值大于1.6为低风险,1~1.6之间为一般风险,为低预警等级;小于1为其它风险状态,为高预警等级。最后,构建了基于泡沫凝胶防灭火技术的不同危险等级的响应对策。搭建了多孔介质温度场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小型实验台,研究了不同粒径、通风形式和风速条件下温度场的形态变化、热核区迁徙、多热核区演化规律等,研究结果表明:(1)与热源不同距离的点的温度曲线具有不同的凹凸性,且与热源距离越大,温度响应时间越长。(2)粒径突变的交界面对热流的传递有显着影响:热流从小粒径流向大粒径系统时,热流在交界面出现收缩,反之,热流从大粒径流向小粒径系统时,热流在交界面处呈放射状。(3)不同风速条件下热核区具有不同的迁徙规律,无风时,热核区在纵向向上迁徙,且大粒径系统内热核区的迁徙位移最大,小粒径和混合Ⅱ系统内的迁徙位移不明显,混合Ⅰ系统内出现了显着的“烟囱效应”,在纵向形成了热束。风速变大时,热核区开始在横向发生迁徙,其中大粒径系统内热核区的横向迁徙位移最大,小粒径内出现了潜在热核区,混合粒径系统内热核区迁徙不明显;在热核区迁徙的过程中会形成新的热核区,且新热核区沿下风侧分布,继而出现多个热核区共存的现象。(4)多个热核区之间传递热量时会出现热流挤压现象,且挤压区附近是形成新热核区的主要区域,通过在采空区灌注防灭火材料,缩短风流携热流程,形成“截流”机制,可有效防止新热核区的形成。研发了煤自燃综合在线监测与智能预警系统,该系统可直接读取采集的气体和温度数据,并自动生成可视化的图表,然后根据预设的指标对超限气体进行预警和等级划分。系统在胡家河矿402102综放工作面进行了应用,提高了煤自燃防治的工作效率。本论文有图173幅,表37个,参考文献182篇。

李文[2](2020)在《聚合系统属性和管理状态的非煤矿山适时风险评估模型》文中研究说明非煤矿山安全系统构成要素复杂,包含设备、工艺、物质、场所、作业等,这些要素的信息多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和适时动态性。针对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多以局部系统风险辨识评估为主,较少涉及系统属性静态特征随局部管理状态变化以及系统整体动态风险的评估,且缺少应用于多个局部系统并实现对系统整体动态反馈的方法,为此,提出了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辨识、评估、分级和日常动态监管有机结合的一体化风险管理模式,建立了非煤矿山系统属性风险与动态风险聚合的现实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实现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分级与风险动态管控的双重目标。阐述了非煤矿山系统风险特征与风险结构的认知路径。分析了事故致因视角下风险固有属性、管理属性及动态信息传递的认知路径,诠释了固有风险、初始风险与现实风险特征及系统属性风险结构之间的协调方式,提供了风险评估指标分析的结构化理论框架。基于复杂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要素较多,旨在分析主要致灾因素,特提出了以情景分析法、德菲尔法、Spearman相关系数法手段相融合的风险辨识手段和风险点辨识总体路径。结合尾矿库安全风险指标筛选与风险分布描述,能有效提高系统风险辨识的完备性。将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简称“4M+E”)与工程技术、教育培训、法制管理、安全文化(简称“3E+C”)理论作为建立重大风险指标体系的依据,形成了固有风险指标、风险管控指标及动态风险指标的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重大风险指标体系,提高了评估模型的结构性与层次性。频率求解方法。最后,将风险点固有风险严重度指数与风险管控频率指数聚合为风险点初始风险。利用赋权法求得单元风险点固有风险严重度指数,采用均值补集法求得单元风险点风险管控频率指数,将两者聚合形成单元初始风险。建立系统属性固有风险量化方法,考虑管理状态对固有风险产生的扰动,提出对固有风险的修正办法,形成初始风险。首先,从风险点固有属性物质的危险系数、一般工艺危险系数、特殊工艺危险系数及危险场所、危险作业、危险设备设施补偿系数提出改进的DOW法,实现了非煤矿山系统固有风险指标风险严重度量化。其次,为解决扰动要素风险分析数据获取难度大、静态化的问题,以风险管控指标为中心,构建风险点事故树因果关联的FFTA模型获取初始评估参数,利用DBN模型分析判断事故风险点发生的概率,构建了对固有风险修正的风险管控形成关键动态指标修正初始风险的非煤矿山现实风险评估模型。依据监测项目特征值提出关键动态风险指标修正方法,对初始风险进行动态修正,并经动态适时修正后集成现实风险评估模型,实现系统属性与管理状态相耦合的适时风险评估。以冒顶片帮为例,将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应用于矿山实际并进行可行性评估验证。从风险辨识、固有风险评估技术、企业风险管控、动态风险管控四个层面提出非煤矿山系统风险管理措施,为安全管理或风险监管信息系统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沈宁宁[3](2020)在《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具有空间集约、功能多样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应时而生,且数量增长极快。城市商业综合体作为一种公共聚集场所,具有建筑体量大、功能结构复杂、火灾荷载高、聚散人员复杂等特点,极易发生火灾,具有极大危险性。为了提升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消防安全水平,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急需开展城市商业综合体火灾防控研究。应急管理领域中,对大量事故灾难的调查研究发现,消除事故承载体的脆弱性可以防止事故发生或降低事故损失。目前在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方面的研究中火灾危险性分析和消防管理建议的研究较多,对脆弱性的研究却相对欠缺,亟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对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文献分析明确了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的内涵,并确定了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评价框架;其次,在城市商业综合体火灾事故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系统(人-机-环-管)与脆弱性特征要素(暴露度-敏感度-适应度)结合的二维分析矩阵,识别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影响因子,并采用LIKERT量表进行筛选,对筛选过后的因子按照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度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构建了脆弱性递次演化分析模型;然后,在脆弱性影响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组合权重的集对分析评价模型;最后,对已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了实例应用,经实践应用证明,该评价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消防脆弱性研究,对于增强城市商业综合体火灾防控能力和提高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水平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韩佳彤[4](2020)在《化工类高校实验室风险评估和分级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化工类实验室不断增多,化工类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也日益繁重,化工类实验室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调查发现,近年来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出。实验室是人员和设备相对集中的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既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科研计划,也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对师生健康乃至生命造成威胁。在实验过程中不仅用到易燃液体、氧化性物质、毒害品、感染性物品和腐蚀性物品等危险化学品,还需要用大量电器设备,并涉及强光、高温、真空、辐射、高压、磁场等危险因素,极易发生安全事故。本文首先,结合化工类高校实验室特点对相关危险源进行分析。其次,针对高校实验室危险源辨识的特点,结合对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危险源的研究,确定以层次分析法和集对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级、管控,实现对化工类高校实验室系统更好的安全管理。最后,针对辨识出的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危制订分级管控方案。此次是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研究方面一次有益的尝试,为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的弥补了不足,同时也对我国高校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有相应的参考价值。

王伟华[5](2020)在《企业理化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及研究 ——以Y公司测试中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化检验检测行业在我国企业发展壮大、质量提高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检验检测所依托的理化实验室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伴随高速发展而来的还有诸多风险问题值得特别注意。这些风险点主要存在于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过程中,严重影响到实验室整体管理体系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发展,所以对理化实验室运营中安全以及质量管理风险的研究,将对理化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高乃至企业的发展在理论上起到较好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作用。本文主要以Y公司测试中心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通过识别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两个角度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子和隐患,再经过研究分析,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和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理化实验室行业的特点和风险评价现状进行分析,为本文确定研究思路;其次,确定以FMEA法作为理论基础对Y测试中心进行风险因素的定量计算方法,采用5S理论,对目标体系两方面的执行现状进行失效模式识别;再次,利用TOPSIS理论改进计算方式,得到失效模式权重排序;最后,根据“二八法则”,对评价结论中权重较高的失效模式提出相应的整改对策,并提出实验室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制定策略,最终达到强化和提高Y测试中心风险管理能力的目的。

王思成[6](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邓静音[7](2019)在《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化工产业也逐渐往更深更细方面研究,国家对于科技人才及其科学研究的需求量也逐渐增长。因此无论是化工企业还是高等院校所开设的危险化学品实验室也持续增加,危化品实验室具有内容复杂性、实验过程未知性且都进行独立实验等特点,因此其发生的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的针对危化品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标准法规少之又少,因此建立一套系统的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指标体系,为评估实验室安全提供有利依据,对减少事故的发生,顺利进行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危化品实验室特点与近20年的事故统计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危化品实验室安全管理差异性分析,并结合工艺保护层分析(LOPA)将实验室安全划分为实验室设备设施、实验室平面布局、危险化学品管理、实验室防护、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室应急救援六个方面。然后对各个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建立了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指标体系,共包括21个二级指标和78个三级指标。在建立了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指标体系后,运用DEMATEL-ANP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实验室设备设施、实验室平面布局、危险化学品管理、实验室防护和安全管理要比实验室应急救援略重要,这也符合实验室的实际安全管理状况。最后以某科研院危化品实验室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安全现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合理建议。

罗曦[8](2019)在《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特别是多层、柔性、柔刚结合和绿色环保印刷线路板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但作为印制电路板生产中的电镀生产线近年来火灾事故频发。因此,开展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研究,防止火灾事故发生,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及控制目标,以电镀车间风险因素辨识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安全检查表法、事件树及事故树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途径,建立了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体系,通过电镀车间火灾风险值计算,确定了火灾风险等级,验证了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论文最后将研究成果实践应用于某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对该电镀车间进行了实例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了印制电路板制造企业电镀车间火灾及火灾发展历程与其特点,电镀车间火灾具有蔓延速度快、扑救难度大、人员疏散困难等特点;(2)通过事件树和事故树法对电镀车间发生火灾的12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建筑物耐火等级、生产工艺火灾危险性、临时存储物品火灾危险性、临时用火作业危险性、作业环境火灾危险性及可燃物品火灾载荷等;(3)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确定了各火灾风险因素权重,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体系;(4)基于对电镀车间火灾原因的分析,结合分析统计数据,发现电镀车间关键火灾原因为电缆线绝缘老化。随后以绝缘层为聚氯乙烯的电镀车间常用电缆为研究对象,对其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并对电缆的使用寿命进行了预测;(5)针对某印制电路板制造企业电镀车间进行了火灾风险实例分析以验证风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计算了火灾风险值,确定了火灾风险等级。对电镀车间火灾危险源进行逐一分析,认为火灾危险源重点为电缆绝缘层老化,并根据火灾风险及危险源提出了对策措施。综上所述,论文通过对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事故原因的分析提出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对减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实现安全生产,构建消防安全体系,提高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郭晓宇[9](2014)在《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促使大多数城市选择高强度集约型的开发模式,城市中心区出现大量高窄的道路空间,一旦发生地震,对疏散及救援人群都存在较大风险。另一方面,我国现有与城市防灾相关的法规条文大多属于城市总体规划范畴,防灾规划编制也主要以整体空间对策研究为主,缺少对城市物质空间的设计对策研究与之衔接。因此,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通道的研究对于提高灾时疏散及救援人群的安全,落实城市防灾规划,指导中心区道路空间的防灾设计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方法、应用过程及安全设计控制策略。首先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中心区存在的道路安全问题,总结了地震应急通道安全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包括强制性指标及一般性指标在内的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尤其以定量为主,较为全面的涵盖了应急通道安全评价的各个方面;然后通过对比已有的评价方法,确定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针对“应急疏散”与“应急救援”功能的各级评价指标权重,并将数据统计排序、对比分析,明确各级指标中评价因子的重要性;第三,以北京市中关村电子商务中心区为实例研究对象,采集了包括道路高宽比、临街建筑玻璃幕墙面积、人行道面积比等在内的43项三级指标,利用之前建立的评价体系分别就“应急救援”与“应急疏散”功能进行安全评价,比较各路段的优劣程度,为灾时疏散及救援最优路径的选择提供数据参考;最后,结合各级指标的评价和实例研究的结果,对较为重要的评价因子提出具体的安全设计策略。研究得出结论:1.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地震应急通道进行安全评价是一种可靠、可操作的方法;2.确定了包括强制性指标和一般性指标在内的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因子,并结合多学科知识对因子进行量化;3.通过对应急通道的应急疏散和应急救援两种功能的安全评价,确定了具有差异性的两套权重评价结果,为不同使用人群和管理部门在灾时路径选择方面提供参考依据;4.通过评价中关村中心区调研范围内的14条路段,确定有12条可作为地震应急通道使用,并做出安全性能排序,指出各路段存在的薄弱环节;5.根据评价结果中各因子的重要程度,提出了建筑或构筑物倒塌、道路宽度、次生灾害(火灾)危险度3项二级指标及其所构成的重要三级指标的安全控制策略,以提高地震应急通道的安全性能。

纵恒,聂磊[10](2001)在《高校网络中心的火灾危险性及对策》文中认为网络中心是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的接入口 ,正逐渐成为各高等院校的基础设施之一。作为人员与贵重设施的集中地 ,如何确保它的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文章分析了高校网络中心存在的火灾危险性 ,并针对这些危险性提出了确保网络中心消防安全的措施与方法。

二、高校网络中心的火灾危险性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网络中心的火灾危险性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采空区煤自燃预警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工作面气体浓度统计学特征分析
    2.1 工作面气体多时间尺度演化特征
    2.2 基于核密度的采空区煤自燃“三带”划分
    2.3 基于小波变换与ARIMA模型气体浓度预测
    2.4 本章小结
3 标志气体浓度与煤温的数学模型研究
    3.1 煤自然发火指标气体测试
    3.2 变质程度对标志气体的影响
    3.3 标志气体浓度与煤温的数学模型
    3.4 气体特征温度及拟合参数的统计学规律
    3.5 煤氧反应热动力学参数阶段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煤自燃预警体系的建立及其响应对策
    4.1 单一指标气体预警体系
    4.2 复合指标气体预警体系
    4.3 不同危险等级的响应对策
    4.4 本章小结
5 多孔介质温度演化特征实验研究
    5.1 多孔介质非稳态传热模型
    5.2 实验设备、方法及过程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热源位置判断探究
    5.5 本章小结
6 煤自燃综合在线监测与智能预警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6.1 功能架构及运行环境
    6.2 软件界面及操作
    6.3 现场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聚合系统属性和管理状态的非煤矿山适时风险评估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事故致因理论研究进展
        1.2.2 风险辨识研究
        1.2.3 事故可能性与后果严重度量化
        1.2.4 风险评估聚合方法研究
        1.2.5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认知
    2.1 非煤矿山事故导向下风险认知
    2.2 事故致因视角下风险认知
        2.2.1 “4M+E”内在因素风险失控路径
        2.2.2 “3E+C”可能性因素风险传递路径
        2.2.3 基于信息流的FDA动态信息传递路径
    2.3 系统风险特征分析
        2.3.1 固有风险特征
        2.3.2 不确定性风险特征
        2.3.3 初始风险特征
        2.3.4 现实风险特征
    2.4 系统风险结构认知
        2.4.1 风险结构的管理模式
        2.4.2 风险结构的协调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煤矿山系统安全属性风险辨识与指标分析
    3.1 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3.1.1 危险源特性分析
        3.1.2 非煤矿山事故风险点分析
    3.2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辨识方法
        3.2.1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风险辨识流程
        3.2.2 基于风险因子优选的风险辨识方法
        3.2.3 风险点关键风险因子辨识
    3.3 非煤矿山重大风险指标体系
        3.3.1 固有风险指标
        3.3.2 风险管控指标
    3.4 风险评估指标组合权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合固有风险指标与风险管控指标的初始风险评估
    4.1 改进DOW法的固有风险指标量化方法
        4.1.1 改进DOW法的固有风险评价流程
        4.1.2 风险点固有风险指标的危险指数
    4.2 固有风险严重度指数
    4.3 基于FFTA-DBN的风险管控频率预测
        4.3.1 模型构造
        4.3.2 FFTA向DBN模型转化的方法
        4.3.3 基于FFTA的根节点先验概率求解
        4.3.4 管控状态的更新概率
    4.4 风险管控频率指数
    4.5 初始风险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煤矿山安全系统现实风险评估模型
    5.1 关键动态指标
    5.2 动态风险修正
    5.3 现实风险评估
    5.4 典型事件风险评估
        5.4.1 典型事件固有风险严重度
        5.4.2 典型事件风险管控频率指数
        5.4.3 风险评估结果
    5.5 模型验证
    5.6 基于风险评估技术的风险管控措施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商业综合体火灾防控研究现状
        1.2.2 脆弱性理论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分析
    2.1 脆弱性理论
        2.1.1 脆弱性概念
        2.1.2 脆弱性与风险的关系
    2.2 脆弱性特征要素
        2.2.1 脆弱性特征要素构成
        2.2.2 脆弱性特征要素内涵
    2.3 脆弱性理论模型与评价方法
        2.3.1 脆弱性理论模型
        2.3.2 脆弱性评价方法
    2.4 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
        2.4.1 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内涵
        2.4.2 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评价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影响因子分析
    3.1 城市商业综合体火灾统计与分析
        3.1.1 城市商业综合体火灾事故统计与分析
        3.1.2 城市商业综合体火灾原因分析
    3.2 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影响因子辨识
        3.2.1 基于案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分析
        3.2.2 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影响因子识别
        3.2.3 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影响因子筛选
    3.3 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递次演化分析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2 集对分析方法
        4.2.1 集对分析方法概述
        4.2.2 集对分析方法的集对、联系度和联系数
    4.3 组合赋权法
        4.3.1 层次分析法
        4.3.2 离差最大化法
        4.3.3 确定组合权重
    4.4 基于组合权重的集对分析评价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实例应用
    5.1 实例应用对象概况
        5.1.1 基本情况
        5.1.2 消防安全现状
    5.2 评价计算
        5.2.1 确定评价指标集
        5.2.2 计算各指标联系数
        5.2.3 计算组合权重
        5.2.4 确定目标层联系数
    5.3 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4)化工类高校实验室风险评估和分级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风险评估方法
        1.4.1 定性评价方法
        1.4.2 半定量评价方法
        1.4.3 定量评价方法
    1.5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特点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化学实验室危险源辨识与危险性分析
    2.1 危险源辨识基本理论
        2.1.1 能量意外释放论
        2.1.2 两类危险源理论
    2.2 危险源辨识
    2.3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危险性分析
        2.3.1 火灾、爆炸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2.3.2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爆破危险性分析
        2.3.3 电气伤害危险分析
        2.3.4 灼伤与中毒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2.3.5 其他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章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和指标体系
        3.1.1 指标定义
        3.1.2 指标的功能
        3.1.3 指标体系
    3.2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建立
        3.2.1 基本结构
        3.2.2 基本层次
        3.2.3 指标意义
第四章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指标体系处理
    4.1 层次分析法
        4.1.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1.2 构造出层次结构模型各层次的判断矩阵
        4.1.3 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4.1.4 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估流程图
    4.2 德尔斐法简介
    4.3 指标权重的计算
        4.3.1 一级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4.3.2 二级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危险性评价
    5.1 集对分析理论
    5.2 基于集对分析的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危险性评价模型
        5.2.1 联系度
        5.2.2 集对势
        5.2.3 集对悲观势和集对乐观势
    5.3 基于联系数的系统危险性等级划分
    5.4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实验室系统综合评价步骤
        (1)确定评价对象的指标论域
        (2)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3)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系统的评价结果及分析
    5.5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危险性的评价及分析
    5.6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系统危险性评价实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及风险管控
    6.1 风险分级
        6.1.1 风险矩阵法
        6.1.2 化工类高校实验室风险分布
    6.2 风险分级管控
    6.3 预防控制措施
        6.3.1 危险化学品有害因素预防控制措施
        6.3.2 火灾、爆炸危险有害因素预防控制措施
        6.3.3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爆炸危险预防控制措施
        6.3.4 电气伤害危险预防控制措施
        6.3.5 灼伤、中毒伤害危险性预防控制措施
        6.3.6 其他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5)企业理化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及研究 ——以Y公司测试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室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1 实验室安全风险基本概念
        2.1.1 企业实验室安全风险
        2.1.2 实验室安全管理风险因素
    2.2 实验室质量管理风险基本概念
        2.2.1 实验室质量管理
        2.2.2 实验室质量管理风险因素识别
    2.3 实验室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2.4 国内外实验室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4.1 国外实验室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4.2 国内实验室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企业理化实验室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3.1 企业理化实验室风险特点及评价内容
        3.1.1 企业理化实验室风险特点
        3.1.2 企业理化实验室风险评价内容
    3.2 基于5S评估理论的失效模式识别
        3.2.1 5S评估理论基本概念
        3.2.2 潜在失效模式执行5S识别
    3.3 基于FMEA理论的理化实验室风险评价方法
        3.3.1 传统FMEA法基本原理及其局限性
        3.3.2 利用TOPSIS改进后的FMEA法计算步骤
    3.4 企业实验室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第四章 Y测试中心风险评价
    4.1 Y测试中心基本概况
    4.2 风险评价失效模式识别
        4.2.1 安全管理潜在失效模式识别
        4.2.2 质量管理潜在失效模式识别
    4.3 失效模式模糊评价
        4.3.1 建立专家模糊评价集
        4.3.2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4.3.3 失效模式排序结果
    4.4 Y测试中心风险对策及建议
        4.4.1 安全管理改进措施
        4.4.2 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4.4.3 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策略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实验室风险评价失效模式O、S、D评价等级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实验室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核心研究方法
        1.4.3 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危险化学品实验室事故统计及差异性分析
    2.1 危化品实验室事故统计分析
        2.1.1 事故总体情况分析
        2.1.2 事故类型统计分析
        2.1.3 事故物质类型统计分析
        2.1.4 事故发生环节分析
        2.1.5 事故原因分析
    2.2 危化品实验室风险分析
        2.2.1 危化品实验室特征及风险
        2.2.2 危化品实验室安全制约因素分析
    2.3 中外危化品实验室管理差异性分析
        2.3.1 中外实验室安全管理差异性分析
        2.3.1.1 实验室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建设
        2.3.1.2 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
        2.3.2 中外实验室危化品管理差异性分析
        2.3.2.1 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法律体系建设
        2.3.2.2 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内容
    2.4 基于LOPA理论的实验室安全指标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构建实验室指标体系的原则及流程
        3.1.1 构建原则
        3.1.2 构建流程
    3.2 指标的选取
        3.2.1 指标体系的初步筛选
        3.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3 指标的确定
    3.3 指标的阐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指标体系评估模型研究
    4.1 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指标体系评估模型的建立
        4.1.1 DEMATEL-ANP方法
        4.1.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4.1.3 建立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指标体系评估模型
    4.2 危化品实验室安全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4.2.1 准则层指标权重计算
        4.2.2 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指标体系要素层权重计算
        4.2.3 最终混合权重的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研究
    5.1 实例概况
        5.1.1 某科研院危化品实验室情况简介
        5.1.2 科研院评价范围
        5.1.3 实验室设备设施
        5.1.3.1 通风空调系统
        5.1.3.2 电气系统
        5.1.4 实验室安全管理
        5.1.4.1 安全科研生产责任制
        5.1.4.2 HSE检查
        5.1.5 实验室防护
    5.2 该实验室安全指标体系评估计算
        5.2.1 各指标专家评判
        5.2.2 模糊综合评价
    5.3 评估结果分析及建议措施
        5.3.1 结果分析
        5.3.2 存在问题与建议措施
    5.4 本结果与安全检查表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指标筛选的问卷调查
    附录2 —关于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指标间影响关系的问卷调查
    附录3 —关于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评价指标重要性的问卷调查
    附录4 —关于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指标体系评估的问卷调査
    附录5 —某科研院安全检查表评估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线路
第二章 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危险因素分析
    2.1 电镀生产危险部位及火灾多发区域
        2.1.1 电镀生产设备
        2.1.2 设备安装方面
        2.1.3 电镀车间停工期
        2.1.4 电镀车间内气体及通风系统
    2.2 电镀车间火灾危险性及其特点
        2.2.1 电镀车间火灾危险性分析
        2.2.2 电镀车间火灾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分析
    3.1 电镀车间安全检查表法的应用
        3.1.1 电镀车间安全检查表的特点
        3.1.2 电镀车间安全检查表
    3.2 电镀车间事件树/事故树分析法
        3.2.1 事件树分析法
        3.2.2 事故树分析法
        3.2.3 电镀车间火灾事件树/事故树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
    4.1 火灾风险分析的目的
    4.2 火灾风险评价
    4.3 火灾风险分析方法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
        4.4.1 火灾风险评估指标权重计算方法选择
        4.4.2 层次分析法
        4.4.3 各层元素对目标层的合成权重
    4.5 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6 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分析指标权重
    4.7 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危险因素的危险值
    4.8 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指标
    4.9 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计算及评价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关键火灾因素分析
    5.1 电镀车间电缆绝缘检测重要性
    5.2 电缆绝缘热老化寿命的评估
    5.3 电缆绝缘热老化寿命的评估理论
    5.4 热老化电缆机械性能试验
        5.4.1 机械性能试验基础
        5.4.2 实验设备
        5.4.3 试验准备
        5.4.4 试验过程
        5.4.5 试验测试结果数据
    5.5 电缆绝缘热老化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5.5.1 试验数据的曲线拟合
        5.5.2 电缆热老化寿命的预测
    5.6 老化数据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分析实例
    6.1 工程应用实例
        6.1.1 工程实例概况
        6.1.2 电镀工艺流程
        6.1.3 电镀设备
        6.1.4 电镀车间火灾风险评价
        6.1.5 电镀车间火灾危险性分析
    6.2 安全对策措施
        6.2.1 电镀车间电缆火灾防范措施
        6.2.2 电镀车间其他防范措施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地震灾害发展趋势
    1.1.2 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空间安全建设滞后
    1.1.3 防灾规划成果缺乏具体控制
1.2 研究内容及范围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城市防灾规划设计
    1.3.2 城市应急通道研究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框架结构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城市中心区应急通道安全问题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中心区
    2.1.2 应急通道
    2.1.3 安全评价
    2.1.4 安全设计
2.2 城市中心区及其灾害特征
    2.2.1 城市中心区特征
    2.2.2 中心区灾害类型
    2.2.3 中心区灾害特征
    2.2.4 中心区防灾难点
2.3 应急通道安全分析——以北京市中心区为例
    2.3.1 道路相关灾害影响
    2.3.2 路网空间结构分析
    2.3.3 应急通道现状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建立的基础
3.1 评价体系的设计原理、依据及原则
    3.1.1 评价体系的设计原理
    3.1.2 评价体系的设计依据
    3.1.3 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3.2 评价方法分析
    3.2.1 常用评价方法
    3.2.2 现有道路评价方法
    3.2.3 总结对比与问题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构建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体系
4.1 评价指标筛选依据
4.2 评价指标的确定
4.3 建立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体系框架
4.4 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4.2 评价方法运用过程介绍
4.5 针对应急疏散功能的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体系各级别指标权重计算
    4.5.1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
    4.5.2 “风险性”(针对应急疏散功能)下属二、三级指标权重计算
    4.5.3 “效率性”(针对应急疏散功能)下属二、三级指标权重计算
4.6 针对应急疏散功能的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体系各级别指标权重汇总
4.7 针对应急救援功能的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体系各级别指标权重计算
    4.7.1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
    4.7.2 “风险性”(针对应救援散功能)下属二、三级指标权重计算
    4.7.3 “效率性”(针对应急救援功能)下属二、三级指标权重计算
4.8 针对应急救援功能的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体系各级别指标权重汇总
4.9 评价结果分析
4.10 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各级别指标打分层次确定及指标释义说明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实例应用
5.1 调研概述
    5.1.1 调研对象选择
    5.1.2 案例情况简述
    5.1.3 调研内容
    5.1.4 调研方法
5.2 调研数据采集
    5.2.1 强制性指标
    5.2.2 一般性指标
5.3 评价结果计算
5.4 评价结果分析
    5.4.1 整体情况
    5.4.2 各路段薄弱环节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设计重点
6.1 设计策略重点
6.2 建筑或构筑物倒塌控制
    6.2.1 建筑物抗震能力
    6.2.2 街道高宽比
    6.2.3 建筑退后红线
6.3 次生灾害(火灾)控制
    6.3.1 建筑难燃化
    6.3.2 防火隔离绿化带
    6.3.3 路面消防设施
6.4 道路宽度控制
    6.4.1 道路总宽度
    6.4.2 人行道面积
    6.4.3 路边停车面积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结论
7.2 局限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高校网络中心的火灾危险性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空区煤自燃预警技术及应用研究[D]. 郭庆.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2]聚合系统属性和管理状态的非煤矿山适时风险评估模型[D]. 李文.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3]城市商业综合体消防脆弱性评价研究[D]. 沈宁宁.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化工类高校实验室风险评估和分级方法的研究[D]. 韩佳彤. 沈阳化工大学, 2020(02)
  • [5]企业理化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及研究 ——以Y公司测试中心为例[D]. 王伟华.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7]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安全指标体系研究[D]. 邓静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印制电路板电镀车间火灾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D]. 罗曦.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通道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D]. 郭晓宇. 北京工业大学, 2014(03)
  • [10]高校网络中心的火灾危险性及对策[J]. 纵恒,聂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S1)

标签:;  ;  ;  ;  ;  

高校网络中心火灾隐患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