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戏剧现状的思考

对戏剧现状的思考

一、对戏剧现状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奎州,赖逸平[1](2022)在《论幻觉戏剧审美固化的本质及其解放——以布莱希特为例》文中指出在布莱希特以前,近代欧洲戏剧的主要呈现形式基本是幻觉戏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幻觉戏剧的"麻醉性"格外突出。作为艺术的戏剧并非如其所声称的那样,是"纯"艺术的,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高阶段,戏剧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具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特征,这是其审美固化的本质。破除幻觉戏剧对于戏剧本身与观众而言都具有解放意义:戏剧发展得以摆脱资产阶级幻觉戏剧的垄断,观众得以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重获反思的能力。

张天一[2](2020)在《上党梆子剧团调查研究 ——以红旗剧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党梆子的发展历史较为久远,属于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媒及网络行业的冲击,上党梆子等传统戏曲受到了极大影响,生存环境岌岌可危。虽然学术界已经逐步开始关注该问题,但对其剧团的深入研究仍然是少数的。山西省潞城区红旗剧团,是潞城区的一个知名品牌,是长治市艺坛的一面旗帜,它的生存发展现状是上党梆子剧团的一个典型缩影。选择红旗剧团为研究对象对上党梆子剧团的演艺情况和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对上党梆子本身的研究,也可以为上党梆子未来的继承和发展,提供研究资料。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集会调查法、口述史研究法,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梳理上党梆子及其剧团的起源、兴衰发展等历史资料基础上,厘清上党梆子剧团在长治地区的分布现状,并择取其中较为典型的剧团红旗剧团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该剧团的剧团历史、剧团规模、剧团成员、剧团演出剧目出发,调查了红旗剧团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从红旗剧团的演出与经营模式、市场规模及收益情况进行走访调查,调查发现红旗剧团目前存在着剧团人员结构的断层严重、人均收入较低、剧目撰写人员紧缺且题材陈旧、观众的分流加剧的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治市豫剧剧团的发展与红旗剧团比对进行研究,并总结豫剧团发展过程中的优秀经验,针对上党梆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剧团戏曲人才的培养、增强资金运作意识,拓宽资金获取渠道、剧目撰写的创新、传播途径的拓宽角度提出了:剧团戏曲人才的培养、高校联动培养戏曲人才、利益联动、主动营销与商业赞助、跨界整合,创造新的盈利点、剧目的丰富、音乐语言的创新、舞台设计的创新、演出范围的扩大、与现代新媒体的结合等等的对策设想,以期通过红旗剧团的典型样本以小见大为上党梆子未来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张恬之[3](2020)在《新世纪以来儿童戏剧商业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戏剧商业化作为当下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共同影响所催生出的儿童戏剧新态势,已经在目前的儿童戏剧创作、演出、审美和消费等走向中占据越来越大的影响份额,商业化逻辑和市场化运作使得儿童戏剧整个行业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目前已有的关于儿童戏剧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领域,以“工具论”的视角对其进行教育戏剧方面的相关研究,从商业化角度还鲜有人涉足,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根据瓦尔特·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对儿童戏剧商业化出现的原因进行剖析;辩证分析商业化语境中儿童戏剧的具体现状和表现形态;试图探讨审美活动中长期被忽略的商业价值;并进一步提出笔者对于儿童戏剧商业化发展的思考,最后在讨论出应用思路的基础上提供具体的改进策略。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绪论首先梳理了学界在儿童戏剧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界定儿童戏剧和商业化的相关概念,以及厘清本文的研究范围;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理论指导及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第一章主要是分析儿童戏剧商业化产生的原因,总体概括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包括文艺市场的形成、21世纪以来文化消费和服务经济的兴起以及技术的发展;内因是源自儿童戏剧本身存在的商业性、娱乐性、教育性,使得儿童戏剧在戏剧商业化的过程中产生出区别于其他商业戏剧的特有表现。第二章主要是针对儿童戏剧商业化的现状进行展开,首先明确定位了儿童戏剧商业化发展的目标市场;然后总结出目前市场上关于儿童戏剧的典型商业模式;最后以表格结合数据的形式呈现儿童戏剧商业化的现状和趋势,并加以评析。第三章试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来探索儿童戏剧商业化的表现形态,在第二章勾勒出的商业化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对儿童戏剧商业化具体形态的分析,在全篇论文中也是作为行文展开的一个重点,主要从作为经营主体的演出剧团、演出剧场、演出剧目这三个方面来着墨。第四章则是笔者对儿童戏剧商业化现象的思考,深入分析儿童戏剧商业化面临的困境后,提出在商业化进一步加深的趋势下,强调儿童戏剧未来发展的机会点,以及提出如何保持健康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主要从创作上坚持儿童本位、基于4C理论的详细营销策略以及如何拓展观众三个方面来展开。总的来说,我们需要重视儿童戏剧的商品属性,运用相应的技术、管理和经营策略使戏剧的审美价值转化为相应的市场价值,但同时也应谨慎对待唯市场论,明确市场的价值主要还是在于建立通道,还是应该服务于儿童戏剧的艺术本位,以及促进整个儿童戏剧行业的良性发展。

臧玉[4](2019)在《《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文中提出自中国第一份戏剧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诞生至今,大量戏剧类期刊相继涌现,它们以各自的风采记录了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曲折历程。本文所研究的《剧本》期刊便是其中的开拓者和领先者。论文全面梳理了2000年至2010年的《剧本》期刊及相关资料,采用整体观照和具体现象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中的“专栏”展开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论题的来源与创新点、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等。第一章,对《剧本》期刊进行概述,主要从期刊创刊缘起、历史沿革与当下发展三方面入手进行梳理整合。第二章,对《剧本》专栏设置概况进行研究,依托基本构成与风貌、专栏的编排特色与专栏的价值观念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三章则立足刊载剧作品的专栏,对《剧本》专栏中从“话剧剧本”专栏到“戏曲”专栏以及不同刊载戏剧作品专栏,对其中的种类与分布、选材与导向和立意与追求深入分析。第四章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刊载剧作家的专栏,对其中“剧作家研究”、“剧作家写真”和专题研讨会三部分专栏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与第二、三章研究内容相辅相成,第五章则立足于刊载戏剧评论的专栏,从“新作感觉·剧评”到“每月剧论”,对不同专栏反映出的独白与对话、群策与反思和兼容与抵牾进行分析与解读。第六章论述了《剧本》专栏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前者是从知识分子的话语阵地和社会变迁的记录者两方面,具体探讨其与当下同类戏剧期刊以及戏剧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下戏剧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后者则从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入手,着重对期刊专栏进行宏观的审视与考察,以全面探讨其客观严肃的办刊态度和通俗而不媚俗的刊物品格。总的来说,2000年至2010年间的《剧本》期刊专栏以其丰富可观的数量、全面详实的内容和生动有趣的理论研究在同类型戏剧期刊中自成一格、独树一帜。而且,期刊生存的外部环境与期刊自身的发展状态异于其他各个时期,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孙云帆,竹小地[5](2016)在《孟京辉:戏剧之美是复杂的》文中认为在先锋实验话剧摸爬滚打二十载的孟京辉对戏剧有着独到的理解,但戏剧之美是复杂的,即便在戏剧导演中非常资深,他依然不能用三言两语概括。11月3日晚,孟京辉在中央美术学院参与了《南方周末》发起的N-TALK"以美之名"大型品牌活动,向大家讲述他眼中的戏剧之美。自称"用50个词、100个词都说不尽"的

戎骞[6](2013)在《新时期新编历史剧理论与创作研究(1978-2010) ——以山西创作实践为例》文中认为新时期新编历史剧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肇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年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面貌有了巨大改观,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及演出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风气、文化思潮以及观众审美的变化而改变,在这三十年中整体面貌有了本质性的改观和发展。本文从新编历史剧理论入手,结合山西新编历史剧发展状况对新时期三十多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八十年代新编历史剧理论历经三次较大的理论发展,分别是“戏剧观大讨论”、“戏曲化”与“现代化”之争以及“历史剧争论”。戏剧观大讨论对于戏曲,尤其是新编历史剧在文革对戏曲艺术表演体系破坏造成的混乱局面中重新回归其艺术表演特色及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戏曲化”与“现代化”之争使新编历史剧在八十年代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始在戏曲剧本创作过程中加入现代人文思想和现代表达手段,以实现在新时期对已经逐渐提高的大众审美的迎合和对传统戏曲表达的再发展;而对历史剧创作的争论则使剧作家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推翻了六十年代历史剧论争中历史真实对于艺术真实的束缚,使剧作者在新时期的创作中彻底解放思想,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山西新编历史剧创作,体现出对过去政治宣传工具化艺术创作观的否定,对戏剧创作的自由化倾向,作品整体呈现出宏大叙事的精英化立场,作品偏重理性思考。九十年代新编历史剧理论主要针对当时电视媒体的历史剧“戏说”化观点展开争论,对于其中历史元素的娱乐化演绎的现象进行讨论。经过这次讨论后,戏剧作品的娱乐功能被进一步强化,新编历史剧对于历史的大胆虚构也逐渐被认可。这一时期的山西新编历史剧创作整体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作品的戏剧性和娱乐性成为剧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被予以相当的重视,作品也逐渐从过去的精英化立场开始向民间化叙事转变,作品呈现出更强的审美功能。二十一世纪初新编历史剧理论发展较快,先后经历了“戏剧观大讨论”、“重建中国戏剧”研讨会以及“新时期戏曲历史剧创作学术研讨会”三次较大的讨论。“戏剧观大讨论”在研究戏剧危机的根源的同时也强调了剧本在戏曲演出中的重要性,而“重建中国戏剧”则给出了当前新编历史剧的发展方向,“新时期戏曲历史剧创作学术研讨会”则回顾总结了过去三十年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成绩,并重新对现代戏和古装戏进行了划分,对于过去定位模糊的作品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而这一时期的山西新编历史剧创作则在强调戏曲演出娱乐性审美功能的同时也开始重视戏曲的教育引导,加强了戏曲演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助力,如诚信、自强、民族团结等思想的表达,在戏曲演出中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社会教育功能。此外,论文还对新时期戏剧发展期间一系列理论论争的观点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些理论观点给出了个人的看法。

张默瀚[7](2011)在《喧嚣的讨论与对话的缺失——关于戏剧命运大讨论的思考》文中认为戏剧命运大讨论呈现一种困境,它是中国戏剧在现代境遇下自我反思的理论诘问。但文化语境的复杂和戏剧理论的滞后使这场争论缺失了理论分量,大家在一种讨论的表象下开始了自我言说的表演,喧嚣的讨论与真正的对话缺失和浅层次的理论重复成为这次讨论的特征。

张默瀚[8](2010)在《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戏剧理论流变论》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戏剧的发展和戏剧理论的流变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至关重要,它续接了启蒙的重任,又开创了现代演剧体系。自觉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构建使新时期戏剧的艺术品格发生彻底的变化,由政治工具或者庸俗社会功用论的附庸地位,成为自觉的艺术主体理念的艺术创造。中国新时期的戏剧理论流变有清晰的脉络可循:新时期初期的戏剧理论充满了激情和理想的济世情怀,知识分子精英在种近乎狂热的普世热情中谱写戏剧的启蒙话语,此间虽有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力话语的干预,但知识精英的启蒙话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到了9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环境和政治政策的变化,受国外后现代的影响,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商业挤压,其学术追求充满了绝望的心态,于是,犬儒理性大行其道,启蒙话语不再占据话语的主导地位,知识精英的热情也在权力和市场的双重挤压下变得消沉,主旋律戏剧理论与批评开始占据媒体的主要地位,而大众戏剧和商业戏剧兴盛的结果就是大众戏剧理论和商业戏剧理论的勃兴。90年代后半段,特别是21世纪以来,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整体国力的增强,以及中国舆论政策的导向使民族主义开始高涨,对于身份认同的探索与呼喊高过以往的任何一个阶段,当然,民族主义经常极端化为民粹主义或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事实上成为文化保守主义的坚固堡垒。这些流变的过程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正如新时期戏剧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戏剧观的大讨论,其结果就是中国戏剧开始摆脱工具论和附庸论的影响,在观念上达成艺术自主的共识。而纠结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关于历史剧的争论,在80年代还走不出循环的泥沼,在90年代实际上已经不再重复以往讨论的老路了,他们以一种戏谑的姿态解构了沉重的历史话语,虽然诸多的问题被悬置,虽然没有做理性的、学理化的彻底的审视,但在后现代的解构狂潮下,部分知识精英依然执着于现代性的探索,意义非但没有被消解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重新建构。90年代以降的大众狂欢的众声喧哗图谱也是和主流舆论的导向、知识分子精英话语的被消解、民族实力的增强、大众市场的勃兴等等联系在一起。本文主要依时间顺序,先后对戏剧观大讨论的缘起、内容和影响,中国现代演剧理论的确立,历史剧讨论,戏剧命运的大讨论,大众戏剧理论的勃兴和寻求民族认同的民族主义的探索和论争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思考,力图在叙述现象的同时研究其背后深刻的文化成因和社会因素。

纵丽娟[9](2009)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家园——论戏曲剧种的保护与抢救》文中研究说明一九九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九届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在公布的十九个项目里中国的昆曲名列其中。以后的几年里,我国的古琴、新疆十二木卡

李默然[10](2009)在《对戏剧现状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中国戏剧》,用了一年的时间,展开了"当代戏剧之命运"的大讨论。年底,又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了效果奇佳、与会者十分高兴的"研讨会"。今年,换了个题目继续讨论。其实,这个牵涉戏剧大国的戏剧未来生存、发展、走向的大

二、对戏剧现状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戏剧现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论幻觉戏剧审美固化的本质及其解放——以布莱希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幻觉戏剧审美固化的本质
二、新生产机器的出现:叙述体戏剧
三、解放:从戏剧到意识
四、结语

(2)上党梆子剧团调查研究 ——以红旗剧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目的及意义
    文献综述
        1.对于上党梆子的相关研究
        2.对剧团生存及发展的研究
        3.小结
    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上党梆子及剧团概述
    1.1 上党梆子概述
        1.1.1 上党梆子的特点
        1.1.2 上党梆子的起源
        1.1.3 上党梆子的兴衰发展
    1.2 上党梆子剧团概述
        1.2.1 上党梆子剧团的起源
        1.2.2 上党梆子剧团的兴衰发展
        1.2.3 上党梆子剧团的当下分布
第二章 红旗剧团的历史与现状
    2.1 剧团概况
        2.1.1 剧团历史
        2.1.2 剧团规模
        2.1.3 剧团成员
        2.1.4 剧团演出剧目
    2.2 长治市红旗剧团的市场经营现状
        2.2.1 长治市红旗剧团的演出与经营模式
        2.2.2 市场规模及收益情况
第三章 红旗剧团的问题与困境
    3.1 红旗剧团存在的问题
        3.1.1 剧团人员结构的断层
        3.1.2 剧团人员人均收入较低
    3.2 作品与市场
        3.2.1 剧目撰写人员紧缺题材陈旧
        3.2.2 观众市场的动摇
第四章 红旗剧团存在的问题与长治豫剧团的成功启示比对
    4.1 艺术队伍的崛起
    4.2 撰写观念的突破
    4.3 生存环境的优裕
    4.4 借助传媒力量
第五章 对策研究与设想
    5.1 人才培养形式的调整
        5.1.1 剧团戏曲人才的培养
        5.1.2 高校联动培养戏曲人才
    5.2 增强资金运作意识,拓宽资金获取渠道
        5.2.1 利益联动
        5.2.2 主动营销与商业赞助
        5.2.3 跨界整合,创造新的盈利点
    5.3 剧目撰写的创新
        5.3.1 剧目的丰富
        5.3.2 音乐语言的创新
        5.3.3 舞台设计的创新
    5.4 传播途径的拓宽
        5.4.1 演出范围的扩大
        5.4.2 与现代新媒体的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上党梆子戏的观众调查问卷
附录2 泽州县南村镇张庄村演出的一天
致谢

(3)新世纪以来儿童戏剧商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对象、相关概念及范围
    三、研究理论、思路及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儿童戏剧商业化的构成性因素
    第一节 儿童戏剧商业化的外因
        一、文艺市场的发展
        二、服务消费与文化消费的兴起
        三、戏剧复制化的技术发展
    第二节 儿童戏剧商业化的内因
        一、儿童戏剧固有的娱乐性功能
        二、儿童戏剧本身的商品属性
        三、儿童戏剧独特的教育性
第二章 儿童戏剧商业化的现状
    第一节 儿童戏剧的目标市场
    第二节 典型商业模式
        一、“内容为王”的原创制作模式
        二、技术替代的产品升级模式
        三、整合内容与终端的新经济模式
        四、跨文化交流引进模式
    第三节 儿童戏剧商业化的现状评析
        一、市场总量逐年增加
        二、区域发展差异明显
        三、亲子板块潜力巨大
        四、小型场馆活跃
第三章 儿童戏剧商业化的表现形态
    第一节 经营主体的突破与延伸
        一、国营剧团释放市场活力
        二、民营剧团打通“产业链”
    第二节 演出剧场趋向“小”而“广”
        一、与商场结合的“微剧场”
        二、打造规模化的“院线制”
    第三节 演出剧目的变革
        一、IP剧目久盛不衰
        二、引进剧目成为热门
        三、原创剧目推陈出新
第四章 儿童戏剧商业化的思考
    第一节 儿童戏剧商业化面临的困境
        一、“儿童本位”的缺失
        二、强势媒体和引进剧目带来的生存压力
        三、政策性支持和市场机制的不足
        四、市场培育的缺失和观剧意识淡薄
    第二节 儿童戏剧商业化的发展机会点
        一、多方利好的发展环境
        二、儿童戏剧和数字技术的融合
    第三节 儿童戏剧商业化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创作上回归儿童本位
        二、调准营销策略
        三、儿童戏剧观众拓展策略
        1、巩固和维持现有观众群体
        2、开拓潜在观众群体
        3、促进人才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章 《剧本》期刊概述
    第一节 创刊缘起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当下发展
第二章 《剧本》专栏设置概况
    第一节 基本构成与风貌
    第二节 专栏的编排特色
        一、获奖剧作的品牌化塑造
        二、新视野下的图文搭配
    第三节 专栏的价值观念
        一、宏观层面
        二、微观层面
    小结
第三章 立足剧作品:从“话剧剧本”专栏到“戏曲”专栏
    第一节 种类与分布
        一、博涉内外,广纳古今
        二、海纳百川,万类竞妍
    第二节 选材与导向
        一、旧瓶装新酒:旧史新说
        二、关注大事件:与时代同行
    第三节 立意与追求
        一、自成一格:新颖性
        二、见微知着:思辨性
        三、与时俱进,紧扣主旋律
    小结
第四章 聚焦剧作家:从“剧作家研究”专栏到“剧作家写真”专栏
    第一节 剧作家研究
    第二节 剧作家写真
    第三节 专题研讨会
    小结
第五章 重视戏剧评论:从“新作感觉·剧评”专栏到“每月剧论”专栏
    第一节 独白与对话
    第二节 群策与反思
    第三节 兼容与抵牾
    小结
第六章 《剧本》专栏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历史价值
        一、知识分子的话语阵地
        二、社会变迁的记录者
    第二节 现实意义
        一、指导意义:客观严肃的办刊态度
        二、借鉴意义:通俗而不媚俗的专业期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剧本》期刊开设专栏类目汇总(2000-2010)
附录二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的专栏汇总(2000-2010)
附录三 :《剧本》期刊剧评与剧论专栏汇总(2000-2010)
附录四 :《剧本》期刊剧作家研究专栏汇总(2000-2010)
附录五 :《剧本》期刊刊载的戏剧作品汇总(2000-2010)
附录六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专栏内话剧作品汇总(2000-2010)
附录七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专栏内戏曲作品汇总(2000-2010)
致谢
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6)新时期新编历史剧理论与创作研究(1978-2010) ——以山西创作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新编历史剧发展研究
    第一节 新时期历史剧理论研究背景
        一、 四十年代新编历史剧论争
        二、 六十年代新编历史剧论争
    第二节 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新编历史剧理论发展研究
        一、 七十年代末期新编历史剧发展状况
        二、 戏剧观大讨论及其影响
        三、 “戏曲化”与“现代化”之争及其影响
        四、 新编历史剧大讨论及其影响
    第三节 八十年代山西历史剧创作研究
        一、 八十年代:重生期的新编历史剧创作
第二章 九十年代历史剧发展研究
    第一节 九十年代新编历史剧理论发展研究
        一、 历史剧的“戏说”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九十年代山西新编历史剧创作研究
        一、 九十年代:调整期的新编历史剧创作
第三章 二十一世纪初历史剧发展研究
    第一节 二十一世纪初新编历史剧理论发展研究
        一、 “戏剧命运大讨论”及其影响
        二、 “重建中国戏剧”讨论及其影响
        三、 新时期戏曲历史剧创作学术研讨会及其影响
    第二节 二十一世纪初山西新编历史剧创作研究
        一、 二十一世纪初:振兴期的新编历史剧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7)喧嚣的讨论与对话的缺失——关于戏剧命运大讨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戏剧命运大讨论的缘起与内容
二、戏剧命运大讨论的影响及其反思

(8)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戏剧理论流变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百年中国戏剧理论视野中的新时期戏剧理论的发生与地位
上篇 80年代:启蒙理想与激情掩映下的焦虑与期待
    第一章 戏剧艺术本体回归的理论探索与戏剧观大讨论之缘起
        第一节 个人意识与集体理性之争:关于《四郎探母》的争论
        第二节 工具论与反映论的交锋:《假如我是真的》论争
        第三节 戏剧本体回归的要求与论争:戏剧观大讨论之缘起
    第二章 戏剧观大讨论的主要成果及其影响
        第一节 戏剧观大讨论的内容
        第二节 戏剧观大讨论的意义与影响
    第三章 西方现代演剧理论的引进、探索与反思
        第一节 80年代激情探索的现代演剧体系
        第二节 从布莱希特到新写实主义
    第四章 历史之魅与艺术之殇:历史剧的世纪之争
        第一节 余波未了:历史剧争论的世纪回顾
        第二节 史与剧的纠缠:迷失于历史之中的史剧论争
        第三节 断裂与反思:90年代以后的历史剧论争与思考
下篇:90年代:后现代语境中的大众戏剧与精英戏剧理论
    第五章 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戏剧理论
        第一节 后现代语境与戏剧理论之发展
        第二节 身份尴尬的大众戏剧与理论
    第六章 戏剧命运大讨论的困境与思考
        第一节 戏剧命运大讨论的源起与内容
        第二节 戏剧命运大讨论的影响及其反思
    第七章 戏曲的现代化与话剧民族化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百年困惑:现代与传统冲突的问题与回顾
        第二节 世纪之争: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再度交锋
        第三节 "国剧"隐喻:关于《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争论的文化指向
余论:众声喧哗:大众、精英与主旋律戏剧理论的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9)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家园——论戏曲剧种的保护与抢救(论文提纲范文)

四、对戏剧现状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幻觉戏剧审美固化的本质及其解放——以布莱希特为例[J]. 陈奎州,赖逸平. 剧作家, 2022(01)
  • [2]上党梆子剧团调查研究 ——以红旗剧团为例[D]. 张天一.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新世纪以来儿童戏剧商业化研究[D]. 张恬之.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D]. 臧玉.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5]孟京辉:戏剧之美是复杂的[J]. 孙云帆,竹小地. 大学生, 2016(23)
  • [6]新时期新编历史剧理论与创作研究(1978-2010) ——以山西创作实践为例[D]. 戎骞. 山西师范大学, 2013(10)
  • [7]喧嚣的讨论与对话的缺失——关于戏剧命运大讨论的思考[J]. 张默瀚. 艺术学界, 2011(01)
  • [8]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戏剧理论流变论[D]. 张默瀚. 上海戏剧学院, 2010(01)
  • [9]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家园——论戏曲剧种的保护与抢救[J]. 纵丽娟. 内蒙古艺术, 2009(01)
  • [10]对戏剧现状的思考[A]. 李默然. 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 2009

标签:;  ;  ;  ;  ;  

对戏剧现状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