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走群众路线

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走群众路线

一、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走群众路线(论文文献综述)

冯海涛[1](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11月,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上,准确地表述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醒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十九大把“以人民为中心”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人民二字高频率出现在十九大报告中,始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核心地位。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党的百年华诞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1)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的始终,体现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在经济建设方面,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在政治建设过程中,体现人民当家作的本质,强化人民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在文化建设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导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始终站在人民角度,增进人民福祉,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生态建设方面,要用严格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制确保绿水青山,并用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将其变为金山银山,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设“美丽中国”。本文主要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形成与发展过程、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学习贯彻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路径以及重大意义。论文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正文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本章主要论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人民观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并且合理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辩证扬弃和超越了西方人本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而成。第二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本章主要论述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萌芽、形成、成熟的三个阶段。从革命家庭培养的人民情怀、知青岁月建立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地方工作时期形成的执政为民理念,系统梳理了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形成与发展的历程。第三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本章主要从价值取向、政治要求、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生态保障、改善民生、世界共享七个方面论述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另外,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创新性和继承性、民族性和世界性辩证统一的特征。第四章,贯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章主要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论述学习贯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理论问题主要从教条主义、空泛化、泛意识形态化三个方面,提出学习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必须从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视角出发。分析现实问题主要从人民群众当前的现实关切出发,分析腐败、教育、人口、住房、资本无序扩张、收入分配等与老百姓幸福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提出相应的对策,让人民切实感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五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实现路径。本章主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思想和作风建设的角度探讨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实现路径,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党史教育活动等学习活动载体当中探索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学习路径。第六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大意义。本章主要从理论、实践、世界三个方面阐述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大意义。理论意义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党性和人民性、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实践意义主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从严治党、民族复兴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对世界的意义主要从抗击新冠疫情、脱贫攻坚两个方面诠释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用中国之治驳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以及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展现出党的领导的勃勃生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结语部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规律性和实践性等方面对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张霜[2](202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和展开。而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则需要从历史研究的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论述。历史研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包括实践史和思想史研究两个方面。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史而言,它是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就开始了艰辛漫长的建设实践,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起始却要远远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运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选择以思想史的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是通过思想的梳理为全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梳理思想的过程中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同时也想在思想梳理中对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做未来展望。为此,本研究在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中将其分为了七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现代化的一般解释,着重从现代化的产生和研究的提出、现代化的基本含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现代化多样性存在的影响因素、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蕴及其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几个方面做现代化的基础认知和理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探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源起,主要基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梳理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化理论的内容、现代化理论的流派和观点、现代化理论的存在价值和缺陷,阐述现代化理论的社会主义意义。第四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包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列宁斯大林苏联政权建设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和拓展,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改革、东欧国家的本土化现代化探索以及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让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陷入了曲折发展。第五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早期的探索,包括早期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期望和认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六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即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第七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丰富,梳理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阐明中国新发展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指出中国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齐婉兵[3](2020)在《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成长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是以毛泽东主义为基础诞生的政党。在冷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时异军突起,发展壮大,是世界共产党团体中独具特色的政党。该党在建立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革命道路迅速壮大,成为尼泊尔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但在武装斗争取得不小成就后,它却决定放弃武装斗争,走议会道路,成功在大选中获胜成为执政党,组成联合政府执政。然而执政道路十分坎坷,曾三次执政,目前与另外的左翼政党尼共(联合马列)合并为尼泊尔共产党。尼共(毛)主导及影响尼泊尔政局20多年,仍是尼泊尔政坛一支重要力量,在尼泊尔具有重大影响力。尼共(毛)的发展独具特色和亮点。一方面领导建立了尼泊尔新的国家制度,另一方面为国际共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开辟了新的道路。尼共(毛)坚持马列毛主义不动摇,又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符合尼泊尔国家实际的发展道路,在思想理论、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群众路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发展乃至执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有益启示。

赵富[4](2020)在《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基层党建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改革的大幕从农村拉开。1982年中央发布了第一个涉农一号文件,此后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系列指导农村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央一号文件内容丰富,涉及到农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基层治理、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为农村改革的稳健推进提供权威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整体改革的推进中居于领导地位。中央一号文件反复强调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本课题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领导推进农村深化改革的情形,探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般规律,寻求现实启示。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研究边界的阐述,以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创新点。第二部分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村基层党建问题,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情况,整理了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探析了中央一号文件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联系以及论述了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总体要求。第三部分为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建的要求与部署,以改革开放初期、新世纪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时间段分析该阶段基层党建新要求的产生背景以及不同时期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的举措,分别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具体落实举措。第五部分为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的落实,分析在自我建设、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基层治理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袁绍光[5](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把对待和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战略重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关于农业发展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走过40年,但是“三农”问题仍是具有全局性的重要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战略意识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实践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不断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紧密跟踪亿万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发展的思想。“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回顾农村改革的历程,科学凝练农业发展的思想,系统总结农村改革的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加快补齐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短板,对于汇聚起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对于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之路,都很有必要。论文力求历史和逻辑、结构和内容的统一,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意义、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研究对象和主要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思路。正文分为六章,主要探讨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怎样建设这个农业大国的重大主题,并辅之以背景—理论—方略—意义的思路展开论述。第一章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重点论述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问题。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主线,提出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农业战略思想核心、推行农村改革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乡镇企业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两个飞跃”是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强力支撑、多种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同时分析这一时期战略思想的鲜明特点和时代意义。三是,继承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方面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另一方面,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基本方略、重大意义三个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的问题。第二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是以实现乡村振兴为总目标,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核心,通过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战略任务,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来源、思想实践基础和习近平早期的农业发展思想及实践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同时还阐述了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总目标。这一章包括五部分。一是,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的积累、农业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二是,基本原则: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三是,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四是,从科学内涵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方略两个方面论述了美丽乡村思想。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体现新使命新要求、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第四章阐释了新时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主题。不仅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而且重点阐释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战略方向以及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举措:继续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治理、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五章阐述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任务。本章从历史必然性、战略目标、基本方略、主要特点以及重大意义加以全面分析。其中重点论述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的基本内容: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解决“谁来扶”的问题、解决“怎么扶”以及解决“如何退”的问题。还分析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体现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球减贫作出贡献、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第六章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特征、贡献及其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具有全局性、实践性、人民性、协调性、时代性以及世界性的特征。突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贡献:实现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开辟了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展现世界担当、发展世界文明和促进人类进步。总结了八条基本经验:在总揽全局中坚持党的领导、在时代同步中把握中国特色、在循序渐进中坚持发展理念、在解放思想中坚定改革方向、在战略布局中突出人民伟力、在开拓创新中坚持统筹兼顾、在成果共享中牢记三农初心、在全球视野中坚持因地制宜。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6](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文中研究指明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张美玲[7](2015)在《政治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优化,使政治新常态的轮廓和脉络逐渐清晰。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政治新常态势必要经历构建、成熟的过程,政治新常态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政治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研究,将政治新常态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环境,从而使二者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正文部分分别论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本文第一章,论述了十八大后政治新常态的形成。政治新常态的形成背景,从依法治国角度切入,在“四个全面”提出的理政宏伟蓝图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正在有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政治新常态形成的一大背景。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腐败现象对党群关系的危害,群众保证体系亟需完善以及国际局势当中外交突现新的挑衅这些都是政治新常态形成的背景。政治新常态的内容相应从依法治国与从严理政的法治新常态、深化改革与区域协作的发展新常态、高压反腐与作风改进的党建新常态、基础保障与统筹建设的民生新常态、多边合作与主权维护的外交新常态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论述了政治新常态的特点包括: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并进、巡视反腐与网络反腐并存、强调发展质量放缓发展速度、突出群众满意度和群众幸福这四个特点。本文第二章,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进行了概述。政治新常态下,对党的四种执政能力进行了论述。执政党驾驭社会主义经济的能力,全面推进党组织建设的能力,改善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复杂局势处理内政外交事务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的形成主要包括: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从严治党加强队伍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民生建设、与时俱进促进和平发展四个方面。党的执政能力的特点主要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党建、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和平共处。最后论述了党的执政能力的作用:加快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生建设、构建大国外交四个作用。本文第三章,政治新常态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政治新常态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研究主要包括深化改革、执政能力建设、民生建设和和平外交等四个方面。本文第四章,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政治新常态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有改革深水区的体制障碍,有经济大发展的利益诱惑,有全面建设小康的党群关系方面的问题,以及国际竞争的大国关系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不仅对执政能力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也论述了原因。本文第五章,政治新常态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措施研究,主要从经济、政治、党建和外交四个方面进行。其中坚持改革开放,发扬特区精神具体包括:深化自贸区建设,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深化机构改革,加强自主创新;坚持反腐倡廉,构筑廉政体制具体包括: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纪委巡视,坚持廉政建设,坚持信仰教育;坚持群众路线,重视基层民生主要从改善医疗条件,养老保障体系,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完善群众参政议政体系进行论述;深化国际合作方面主要从两岸关系,国土安全,构建大国地位等方面论述。因此,加强在政治新常态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对政治新常态的构建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推进,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构建政治新常态下党的执政能力的理论体系,有利于保持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周尤正[8](2014)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文中研究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关键的是农村的小康,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基础的是农业现代化。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最关键、最具挑战性的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四化”同步发展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制定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农业发展规划。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作出了全面具体的部署。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望迎来一个快速发展、全面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新时期。因此,分析中国农村的具体国情,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经验,探寻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规律性,提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并借鉴西方农业发展理论及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出发,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中外比较分析的视角,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回顾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渊源、理论先导和创新成果,分析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阶段性特征和历史经验,借鉴了国外农业现代化道路模式,指出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本文针对十八大报告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了梳理,分别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及推进城镇化等几个重点领域从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对策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形成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些基本认识,为当前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言献策。虽然这些认识可能是初步的、宏观的,但都是当前农业发展中急需去规划、实施和突破的,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对当前和今后的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全篇论文的结构除导论外,共分为七章。导论部分主要包括对农业现代化基础知识和有关背景介绍。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逻辑思路和创新之处;其次对现代化、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界定;最后对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影响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的重大关系及相关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解读。第一章“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主要介绍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来源。本章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列宁的合作制思想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渊源,而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则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难探索和历史经验,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先导。尽管毛泽东晚年的一些探索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失误和教训也是宝贵的财富,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历史经验借鉴。第二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主要回顾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创新。本章首先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与时俱进的角度,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不同阶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和理论创新的成果;其次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四个发展阶段进行了回顾,分析了每一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历史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对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启示。第三章“其它国家(地区)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经验与启示”主要介绍了世界其它国家(地区)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历史经验和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具有的中国特色。本章首先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的典型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指出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既要借鉴其经验,又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路径;其次对前苏联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因、历史成就和经验教训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指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出现前苏联的失误和偏差,通过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来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四章“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农业产业化”主要分析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本章首先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进行界定,指出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形式是企业化;其次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指出每一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服务社会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强产业引导等基本措施。第五章“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制度保障:农地流转规范化”主要研究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制度保障,即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本章首先从涵义、特征、类型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流转的相关理论;其次对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维护农民权益、探索流转模式、完善纠纷解决机制等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措施。第六章“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点: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化”主要探讨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点问题,即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本章首先从当前我国农业经营面临的挑战的角度对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分析;其次介绍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最后,着重对十八大报告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进行了全面梳理,提出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经营方式创新、发展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思路,并结合一些地方的具体实践进行了对策的探讨。第七章“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推动力:农村城镇化”主要分析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推动力,即推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推动、相互协调发展。本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历史进程,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城镇化道路进行了比较,分析我国城镇化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就地城市化等开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些重要举措。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一是多元化的视角、全文既注重经典文献分析,又注重对当前重大政策解读,既回顾历史经验,又观照国外发展道路,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有机结合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推进。二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成果选取几个重点领域,分章节进行梳理和探讨,力图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冯昆山[9](2013)在《营口市农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几年,“三农”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解决农民收入增长过缓的问题,已经成了整个经济工作中最为紧要的任务。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农业承担着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本文把辽宁营口市作为一个具体案例来解剖,肯定了多年来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呈现出的欣欣向荣局面,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指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还没有实现战略性调整,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本文认为,营口市应该抓住所处环渤海经济圈、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的战略机遇期,立足实际,确立科学合理的调整指导思想,跳出单纯“就农业抓农业”,坚持城乡统筹,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建设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和农民收入增长率,努力打造营口市精品型农业、高效型农业、科技型农业、安全型农业和服务型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结构优良化、农业生产科学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投入多元化、农业服务社会化。本文的研究对国内像营口这样的滨海城市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本课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为农业产业结构基本理论概述,分农业产业结构概念、一般规律、影响因素等章节;第三章为营口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问题及成因;第四章从营口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原则、任务、方向等,并提出营口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本文选择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重点研究,通过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变迁规律,分析近几年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影响,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研究和探讨营口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从理论开拓农村产业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新领域,从实践上为有关部门制定新形势下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分析。这些或许是论文创新之处。

郭沅鑫[10](2012)在《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调解处理矛盾的第一线。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奋斗和拼搏。因此,无论是从新疆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出发,还是巩固党在新疆各民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现实出发,都必须重视和加强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论文着眼于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回顾了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过程,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总结了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试图回答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观念意识、领导方式、组织设置等,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核心。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和历史考察,主要阐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新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包括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现实研究,主要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第一部分中,绪论从基本概念入手,简要叙述目前学术界对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公共组织建设等理论,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还特别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新贡献。第二章主要回顾了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历程,分析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状况。通过这些分析,既能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的建设为当前新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中,第三章总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新形势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对农牧区、城市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要性、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结束语部分在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二、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走群众路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走群众路线(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趋势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
    第一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二、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观
        三、邓小平围绕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人民观
        四、江泽民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人民观
        五、胡锦涛以人为本的人民观
    第二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思想借鉴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合理吸收和借鉴
        二、对西方人本主义的辩证扬弃和超越
第二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第一节 人民情怀的萌芽
        一、革命家庭培养质朴的人民情怀
        二、知青岁月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二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形成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发展
        二、清正廉洁、严格党风党纪
        三、情为民系、执政为民
    第三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成熟
        一、治国理政中坚定为党为民的初心
        二、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第三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价值取向——围绕人民的奋斗目标
        二、政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基础上为民用好权
        三、经济建设——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四、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五、生态保障——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生态
        六、改善民生——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七、世界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基本特征
        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二、创新性和继承性相统一
        三、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
第四章 贯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的理论问题及对策
        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教条化
        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空泛化
        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泛意识形态化
    第二节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对策
        一、腐败问题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二、缺失公平的教育内卷阻碍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人口问题影响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高房价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五、资本无序扩张损害人民利益
        六、收入分配问题妨碍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第五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一、落实新发展理念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节 加强思想和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加强思想建设
        二、作风建设一直在路上
        三、积极推进党群联动制度机制建设
    第三节 充分利用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学习教育载体
        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二、践行“三严三实”锻造人民公仆
        三、“两学一做”体现人民政党的本色
        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体教育活动强化对人民的责任
        五、党史教育活动充分展示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为人民的百年历史
第六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意义
        一、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二、完美诠释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三、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实践意义
        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四、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对世界的意义
        一、向世界彰显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最高价值理念
        二、有力地驳斥了历史终结论,展现中国之治的美好前景
        三、展示了党的领导的勃勃生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2.1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2.1.1 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2.1.2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2.1.3 现代化的不同阶段
        2.1.4 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关联
    2.2 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现代化意蕴
        2.2.1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2 构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2.2.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3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研究的意义审视
        2.3.1 破解当前现代化发展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2.3.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支撑
        2.3.3 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律的认识
第3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源起:现代化理论的回顾
    3.1 现代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20 世纪60 年代)
        3.1.1 现代化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3.1.2 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3.1.3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3.1.4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分支理论
        3.1.5 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派
        3.1.6 经典现代化理论存在的价值和弊端
    3.2 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20 世纪70 年代)
        3.2.1 现代化理论遭受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背景
        3.2.2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
        3.2.3 现代化理论批判与反思的理论成果评析
    3.3 现代化理论的修正与重建(20 世纪80 年代)
        3.3.1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内容
        3.3.2 现代化理论修正和重建的理论评析
第4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4.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早期萌芽
        4.1.1 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4.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
    4.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确立
        4.2.1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
        4.2.2 基于强大物质力量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4.2.3 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4.2.4 实行文化革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导向
        4.2.5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力量支撑
    4.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持续探讨
        4.3.1 高速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模式
        4.3.2 全盘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模式
        4.3.3 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高度集权政治模式
    4.4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曲折发展
        4.4.1 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思想
        4.4.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思想
        4.4.3 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思想
第5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探索
    5.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1 中国人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5.1.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产生
        5.1.3 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中的人物现代化思想分析
    5.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工业化思想开始提出
        5.2.1 建立新民主主义工业化国家
        5.2.2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思想
        5.2.3 土地革命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前提
    5.3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深入探索
        5.3.1 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调整农重轻比例关系
        5.3.2 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5.3.3 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5.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初步构建
        5.4.1 农业现代化思想
        5.4.2 工业现代化思想
        5.4.3 国防现代化思想
        5.4.4 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
        5.4.5 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6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发展
    6.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探索
        6.1.1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6.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1.3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6.1.4 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2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持续发展
        6.2.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导向
        6.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6.2.3 新“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6.2.4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战略设想与安排
        6.2.5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战略部署
    6.3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断深入
        6.3.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6.3.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3.3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6.3.4 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设想与战略安排
第7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创新
    7.1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中国新时代的发展
        7.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底蕴来源
        7.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7.1.3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基本特征和建设方向
    7.2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7.2.1 更高质量的发展
        7.2.2 更高效率的发展
        7.2.3 更加公平的发展
        7.2.4 更可持续的发展
        7.2.5 更为安全的发展
    7.3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发展的未来展望
        7.3.1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的发展
        7.3.2 以协调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
        7.3.3 以绿色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
        7.3.4 以开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3.5 以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成长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尼共(毛)的建立发展及其显着成就
    第一节 尼共(毛)的建立发展
        一、尼共(毛)的诞生组建
        二、尼共(毛)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尼共(毛)的显着成就
        一、对尼泊尔国家制度的开创性贡献
        二、为国际共运的发展提供崭新模式
第二章 将马列毛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第一节 始终坚持马列毛主义的思想理论与分析方法
        一、尼共(毛)对马列毛主义的阐释
        二、以马列毛主义分析世界形势及国际共运变化
    第二节 创造性提出“普拉昌达道路”并与时俱进发展
        一、“普拉昌达道路”的提出
        二、“发展21世纪民主”理论
第三章 善于从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提出及形成理论主张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战争思想
        一、尼共(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
        二、尼共(毛)新民主主义武装革命道路的形成
    第二节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及策略
        一、充分进行游击战
        二、实施积极的战略防御
        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
第四章 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武装革命与议会道路的抉择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
    第二节 21世纪初尼泊尔的内外形势
        一、内部政局变化出现利于和平新局面
        二、外部势力的打压不利于继续作战
    第三节 尼共(毛)走向议会道路投身选举政治
        一、尼共(毛)走向议会道路的可能性分析
        二、尼共(毛)在议会政治中的实践活动
第五章 妥善处理与其他党派和各种势力的关系
    第一节 战争时期尼共(毛)处理同内外势力的关系
        一、争取议会反对派支持与建立民族阵线联盟
        二、发展同他国共产党的关系争取外部势力援助
    第二节 选举时期尼共(毛)处理同议会党派的关系
        一、尼共(毛)与议会内主要党派的关系
        二、尼共(毛)与其他左翼政党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把党的建设贯穿始终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第一节 党的思想建设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二、加强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 党的政治建设
        一、发挥政治路线的引领作用
        二、制定党的政治纲领
    第三节 党的组织建设
第七章 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夯实党的民意基础
    第一节 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挥群众作用
        一、革命时深入群众形成强大的群众基础
        二、选举时亲近民众形成独特的竞选策略
    第二节 将民心民意需求作为党的行动指南
        一、满足民众对和平环境的渴望
        二、符合民众对国内变革的期待
    第三节 采取服务民生的惠民政策巩固群众基础
        一、经济政策切实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
        二、社会政策注重妇女权益及孩童教育
第八章 尼共(毛)曲折发展历程的重要启示
    第一节 要始终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一、重视党的革命性先进性纯洁性建设
        二、要避免党组织的分裂
        三、要将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第二节 要妥善处理革命武装问题
        一、尼共(毛)对军队领导权的放弃
        二、尼共(毛)处理武装问题的教训启示
    第三节 要守护革命成果维护人民利益
        一、尼共(毛)对土地革命成果的抛弃
        二、必须高度重视人民利益
    第四节 要协调好党的对外关系
    第五节 要善于积累执政经验提升执政能力
        一、积累在复杂政治环境下的执政经验
        二、提升应对外部势力干涉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基层党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范畴和研究边界
        (一)中央一号文件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
        (三)本文研究中不同时期的边界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村基层党建问题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概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情况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中央一号文件与农村基层党建的内在联系
        一、中央一号文件是指导“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领导力量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总体要求
        一、围绕党的农村中心工作设计党建内容
        二、针对农村基层党建薄弱环节确定党建重点
        三、提升农村基层党建水平促进农村改革发展
第二章 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建的要求与部署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建的要求(1982-1986)
        一、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要求
        二、农村基层党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新要求(2004-2012)
        一、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新部署
        二、农村基层党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村基层党建的新任务(2013-2020)
        一、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基层党建的新任务
        二、农村基层党建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的举措
    第一节 立足思想建设理顺工作思路
        一、加强思想建设树牢党建责任意识
        二、深化学习动力明确党建工作思路
    第二节 强化组织建设提升战斗力
        一、加强支部建设发挥堡垒作用
        二、扩大组织覆盖创新工作方式
        三、优化干部队伍提升党建质量
    第三节 严抓作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
        一、利用多种手段加强党风党纪党性建设
        二、铸牢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
    第四节 推进制度建设细化党建考核要求
        一、推进党建工作责任制
        二、构建科学化党建考核体系
第四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党建要求取得成效与经验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建呈现新面貌
        一、政治建设不断强化
        二、思想建设常态化推进
        三、组织建设高质量发展
        四、作风建设不断深入
        五、制度建设日益完善
    第二节 农村深化改革取得新成就
        一、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不断完善
        二、农村市场经济建设逐渐完备
        三、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
    第三节 推进“三农”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建的基本经验
        一、立足夯实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围绕农村中心工作确定党建工作重点
        三、结合农村实际找准基层党建着力点
        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党建形式和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五、主要研究方法
    六、有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演进(1949—2012)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1949—1978)
        一、推进农业合作化
        二、大办人民公社
        三、发展农业基础
        四、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
        五、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及其历史启示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1978—1992)
        一、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主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三、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鲜明特点
        四、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继承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1992—2012)
        一、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思想实践基础
        三、中共十八大之前习近平的农业发展思想及其实践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三、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总目标:乡村振兴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二、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的积累
        三、农业发展的新历史方位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四、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五、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七、坚持因地制宜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总体要求
        一、产业兴旺
        二、生态宜居
        三、乡风文明
        四、治理有效
        五、生活富裕
    第四节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美丽乡村
        一、美丽乡村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美丽乡村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方略
    第五节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
        二、体现新使命新要求
        三、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主题: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加快农业发展
        二、建设现代农业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节 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紧迫性
        一、从“四化同步”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从农业绿色持续发展看,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三节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战略方向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方向
    第四节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一、继续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三、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四、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六、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治理
        七、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任务: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扶贫战略思想的逐步发展
        一、救济式扶贫阶段
        二、开发式扶贫时期
        三、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新时期
    第二节 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一、“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时代使命
        二、补齐新时代农村发展短板的需要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必然要求
        四、完善扶贫脱贫方式的需要
    第三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目标与基本内容
        一、战略目标
        二、基本内容
    第四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基本方略
        一、健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机制
        二、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三、实施就业扶贫脱贫工程
        四、实施教育扶贫脱贫工程
        五、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六、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第五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政治统领
        二、精准发力
        三、持续作战
        四、凝聚合力
        五、激发内力
        六、务求实效
    第六节 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丰富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三、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贡献
        五、为世界贫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特征、贡献及其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显着特征
        一、全局性
        二、实践性
        三、人民性
        四、协调性
        五、时代性
        六、世界性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时代贡献
        一、实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二、开辟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四、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世界担当
        五、发展世界文明,促进人类进步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在总揽全局中加强党的领导
        二、在时代同步中把握中国特色
        三、在循序渐进中坚持发展理念
        四、在解放思想中坚定改革方向
        五、在战略布局中突出人民伟力
        六、在开拓创新中坚持统筹兼顾
        七、在成果共享中牢记三农初心
        八、在全球视野中坚持因地制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后记

(6)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
    (一) 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管法制规则。
    (二) 农村土地所有、使用权利证明、变更、收回登记发证法制规则。
    (三) 农村土地所有权确认及其所属经管法制规则。
    (四) 农村土地使用权维护、补偿经管法制规则。
    (五) 农村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经管法制规则。
    (六) 农村土地征收、收回、购买依据法制规则。
    (七) 农村土地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实施法制规则。
    (八) 农村土地利用法制规则调整修正落实。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保障途径。
    (二) 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三、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
    (一) 农村耕地要坚定组织开拓全方位永久保护途径。
    (二) 农村耕地要全力组织拓宽科学节约集约利用途径。
    (三) 农村耕地保护占补平衡的途径。
四、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
    (一)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意义和特点。
    (二)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理念和标准。
    (三)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任务和要求。
    (四)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方式和做法。

(7)政治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十八大后政治新常态的形成
    一、政治新常态的形成背景
        (一)全面依法治国继续推进
        (二)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
        (三)腐败现象危害党群关系
        (四)群众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五)周边外交突现新的挑衅
    二、政治新常态的内容
        (一)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法治新常态
        (二)深化改革与区域协作的发展新常态
        (三)高压反腐与作风改进的党建新常态
        (四)基础保障与统筹建设的民生新常态
        (五)多边合作与主权维护的外交新常态
    三、政治新常态的特点
        (一)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并进
        (二)巡视反腐与网络反腐并存
        (三)强调发展质量放缓发展速度
        (四)突出群众满意度和群众幸福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概述
    一、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
        (一)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能力
        (三)改善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四)应对复杂局势处理内政外交事务的能力
    二、党的执政能力的形成
        (一)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二)从严治党加强队伍建设
        (三)小康建设加快民生改善
        (四)与时俱进促进和平发展
    三、党的执政能力的特点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以党建巩固执政根基
        (三)始终依靠人民
        (四)坚持和平共处
    四、党的执政能力的作用
        (一)加快经济建设
        (二)维护社会稳定
        (三)加强民生建设
        (四)构建大国外交
第三章 政治新常态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
    一、深化改革要求促进体制创新
        (一)有效的政府监管
        (二)科学的市场调节
        (三)快捷的行政审批
        (四)流畅的资本运行
    二、执政的有效性要求加强廉政建设
        (一)严格的党内监督
        (二)透明的社会监督
        (三)公平的法制约束
        (四)有力的防惩体系
    三、民生建设要求践行群众路线
        (一)依靠群众获取民生信息
        (二)团结群众破解民生难题
        (三)关心群众加大民生投入
        (四)深入群众带动民生建设
    四、国际和平要求发扬民族文化
        (一)以民族文化加强国际交流
        (二)以民族文化增进地区和平
        (三)以民族文化强化国际信任
        (四)以民族文化巩固大国地位
第四章 政治新常态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体制改革不彻底阻碍深化改革进程
        (一)简政放权执行差
        (二)机构改革进度慢
        (三)政策落实监督弱
        (四)市场监管效率低
    二、干部思想不统一影响执政措施执行
        (一)基层政府的保护主义严重
        (二)基层干部的政绩观不端正
        (三)领导干部的享乐主义盛行
        (四)党员干部的党纪意识淡薄
    三、党群工作方式不能满足群众新需求
        (一)与基层群众的联络少
        (二)群众意见的反馈渠道少
        (三)群众利益的保障薄弱
        (四)群众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四、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带来的执政风险
        (一)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二)周边局势动荡不断
        (三)地区不稳定因素未消除
        (四)国际话语权尚需加强
第五章 政治新常态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策
    一、坚持改革开放,发扬创新精神
        (一)深化自贸区建设 探索改革开放新路径
        (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三)深化机构改革 激活市场潜力和自主性
        (四)加强自主创新 实现产业结构有序调整
    二、坚持反腐倡廉,构筑廉政体制
        (一)坚持依法治国 完善反腐法律体系
        (二)坚持纪委巡视 增强反腐震慑效果
        (三)坚持廉政建设 构建牢固防腐体系
        (四)坚持信仰教育 提高廉政勤政意识
    三、坚持群众路线,重视基层民生
        (一)着力改善基层群众医疗条件
        (二)着力完善基层群众养老保障体系
        (三)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
        (四)着力完善群众参政议政体系
    四、坚持和平发展,深化国际合作
        (一)加强两岸交流 深化两岸关系
        (二)加强国防建设 扞卫国土安全
        (三)加强地区合作 消除摩擦隐患
        (四)加强国际交流 构建大国地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0.1.1 论意义
        0.1.2 现实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基本思路和研究创新
        0.3.1 基本思路
        0.3.2 研究创新
    0.4 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概念和因素
        0.4.1 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概念
        0.4.2 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和制约因素
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
        1.1.1 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
        1.1.2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思想
        1.1.3 关于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社的思想
    1.2 列宁的合作制思想
        1.2.1 关于合作社的形式
        1.2.2 关于合作社的性质
        1.2.3 列宁合作制思想的作用和意义
    1.3 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
        1.3.1 始终重视农业和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
        1.3.2 关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想
        1.3.3 “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发展思想
        1.3.4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5 毛泽东晚年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局限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
    2.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的与时俱进
        2.1.1 邓小平农业现代化道路思想
        2.1.2 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思想
        2.1.3 胡锦涛关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想
        2.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创新
    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与经验启示
        2.2.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阶段性特征及成就
        2.2.2 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2.3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现实依据与基本定位
        2.3.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2.3.2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依据
        2.3.3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定位
3 其它国家(地区)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经验与启示
    3.1 其它国家(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3.1.1 西方关于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3.1.2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典型模式和经验
        3.1.3 新兴国家(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典型模式
        3.1.4 其它国家(地区)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启示
    3.2 前苏联农业集体化道路的历史经验借鉴
        3.2.1 前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3.2.2 前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贡献
        3.2.3 前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深刻教训
        3.2.4 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历史启示
4 促进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
    4.1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农业经营方式
        4.1.1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
        4.1.2 农业产业化的形式是企业化
    4.2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
        4.2.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步阶段
        4.2.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摸索阶段
        4.2.3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发展阶段
    4.3 坚持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方向
        4.3.1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
        4.3.2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实现服务社会化
        4.3.3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产业化
        4.3.4 加强农业产业化的产业引导
5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5.1 农村土地制度的相关理论
        5.1.1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概念
        5.1.2 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及其特征
        5.1.3 农村土地流转的涵义和类型
    5.2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的历程和现状
        5.2.1 我国的农地使用权制度的五次重大变革
        5.2.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基本对策
        5.3.1 维护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益
        5.3.2 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模式
        5.3.3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
        5.3.4 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6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6.1 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6.1.1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体制面临的挑战
        6.1.2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6.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6.2.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
        6.2.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要求
    6.3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6.3.1 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6.3.2 大力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6.3.3 积极稳妥发展规模经营
        6.3.4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7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7.1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历史回顾
        7.1.1 改革开放前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下的缓慢城市化
        7.1.2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政策回顾
    7.2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存在的问题
        7.2.1 我国城镇化道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7.2.2 我国城镇化道路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7.3 开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7.3.1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7.3.2 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
        7.3.3 探索农村就地城市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9)营口市农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结构调整基本理论
    2.1 基本内涵与特征
        2.1.1 基本内涵
        2.1.2 基本特征
    2.2 一般性规律
        2.2.1 农业份额
        2.2.2 结构非农化
        2.2.3 生产专业化
        2.2.4 农工商一体化
    2.3 影响因素
第三章 营口市农业基本情况
    3.1 自然资源情况
    3.2 农业结构现状
第四章 营口市农业结构调整分析
    4.1 发展历程
    4.2 结构特点
    4.3 营口市农业结构剖析
    4.4 存在问题
    4.5 问题成因
第五章 营口市农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
    5.1 调整思路
    5.2 调整原则
    5.3 目标与方向
    5.4 认识上的误区
    5.5 对策建议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组织、政党和政党的组织结构
        (二)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变迁
        (二)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角色
        (三) 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稳定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拟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一、关于组织建设的一般理论
        (一) 国外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二) 国内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三) 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四) 邓小平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五)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
        (六)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贡献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和平解放前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二)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的基层组织普遍瘫痪
        (二) 军队接管地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
        (三) 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及整党建党
        (四) 全面整顿中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四、历史转折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徘徊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二) 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族团结
        (三) 整顿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发展的领导
    五、改革开放以来至西部大开发之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三) 强化“双语”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六、新世纪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目标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发挥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路作用
        (二) 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抵御分裂渗透的战斗堡垒
        (三) 密切党同农牧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四) 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主心骨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风的组织者
    二、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弱化趋势
        (三)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足
        (四) 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亟待提高
    三、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 巩固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和谐稳定
        (二) 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三) 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五) 提高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 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
        (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
    二、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 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使社区党组织建设复杂化
        (二)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未能形成合力
        (三) 城市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四) 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五)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缺乏
        (六) 思想认识的滞后影响着社区党建的发展
    三、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一) 明确社区党组织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区稳定的政治责任
        (二) 调整社区党建职能定位
        (三) 形成共建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协调机制
        (四) 激发党员活力,健全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五) 坚持服务群众,创新社区党建内容和形式
        (六) 加强自身建设,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面对边疆地区复杂环境特殊要求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文化的需要
        (三)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二、当前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 领导体制有待完善
        (三) 党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四) 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 提高执行能力和治校水平
        (四)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五)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七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新疆地区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
        (一) 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巩固党的政权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三) 加强民族团结,筑牢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基础的迫切需要
    二、新疆地区企业党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党组织边缘化
        (二) 对企业党建的认识仍然滞后
    三、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科学定位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二)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四)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结束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走群众路线(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D]. 冯海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张霜. 吉林大学, 2021(02)
  • [3]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成长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D]. 齐婉兵. 外交学院, 2020(08)
  • [4]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基层党建研究[D]. 赵富. 三峡大学, 2020(06)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D]. 袁绍光.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7)
  • [6]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19)
  • [7]政治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 张美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6)
  • [8]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D]. 周尤正. 武汉大学, 2014(06)
  • [9]营口市农业结构调整研究[D]. 冯昆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6)
  • [10]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 郭沅鑫. 武汉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走群众路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