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软土地基重力式毛石挡土墙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胡旻皓[1](2020)在《“加筋土-扶壁式”堤防两级挡墙的有限元分析 ——以汉江上游某段堤防挡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挡土墙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土木、水利、公路等建筑工程中,但复合型挡土墙的设计理论尚未完善。本文以汉江上游某段“加筋土-扶壁式”堤防两级挡墙为例,对该工程挡土墙结构进行了二维和三维的有限元分析。本文所做的数值模拟试验的具体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二维数值分析程序Rocscience Phase2对堤防挡土墙进行平面有限元分析。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各种工况下堤防的变位值均较小,变位规律正常;墙趾部位应力相对较大,墙趾主压应力值在1.1~1.5Mpa之间,堤防整体应力分布规律正常;格栅轴力在水位骤降工况下达到最大,最大值为21.8KN,低于格栅筋带的强度50KN;完建工况、正常工况、设计洪水工况、水位骤降工况的整体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1.99、1.90、1.95、1.56,堤防整体稳定满足规范要求。2.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堤防挡土墙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各种施工运行工况下的扶壁式挡土墙面板应力应变分布规律正常;在扶壁内侧,竖向应力以压应力为主,应力最大达到1.4KPa,在扶壁外侧则会出现拉应力,最大达到1.0KPa;挡土墙总体变形值不大,变形规律正常;挡墙最大压应力发生在扶壁式挡土墙面板下部折坡部位,最大拉应力发生在扶壁斜面与底板连接部位,个别部位拉应力值已经超过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1.43MPa,需要设置钢筋解决;完建工况、正常工况、设计洪水工况、水位骤降工况下,挡土墙建基面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分别3.01、2.50、2.86、1.91,满足规范规定的稳定要求。研究成果为该工程挡土墙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杨文君[2](2019)在《微型桩加固既有挡墙边坡的模型试验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多以山地、丘陵为主,道路崎岖,房屋道路多依山而建,市区内也凹凸不平,因此修建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挡土墙。而这些挡土墙因为年久失修、降雨、地震,或因为当初居民自建挡墙时缺乏设计等缘故,很多已经出现了开裂、渗水、挡墙变形位移过大等现象,急需要进行边坡的加固治理。微型桩作为一种轻型加固结构,具有对周边交通和居民区影响小、支护速度快、加固能力强、机械化程度高、对环境破坏小等特点,能够满足人们对城市、农村既有挡墙边坡进行加固的需求。本文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微型桩加固既有挡墙边坡的加固机理,对比分析不同配筋形式下微型桩的受力特性,结合理论研究推导得到微型桩弯矩及剪力分布方程,并且根据上述结论进一步分析了微型桩加固既有挡墙边坡在两个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模型试验结果,微型桩加固既有挡墙边坡的受力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土体受力压密阶段、微型桩受力弯曲阶段、既有挡墙滑移倾斜阶段和滑体土体开裂阶段,滑坡推力经过每一排微型桩后都有显着下降,双排微型桩的后排桩承受的滑坡推力较大。(2)通过分析微型桩桩身截面受力特性,利用赫坦尼法求解微型桩挠曲线四阶线性齐次常微分方程,得到了微型桩在加固既有挡墙边坡时全长弯矩及剪力分布规律,并运用MATLAB编写了用以自动计算微型桩桩身弯矩和剪力的程序。(3)微型桩作为一种柔性桩,当微型桩和既有挡墙共同挤压之间土体时会造成土体斜向上隆起,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微型桩在滑面以上靠近坡面的位置会出现反弯点,一般而言,受力越大反弯越明显,同时微型桩的最大弯矩值常出现在滑面位置处。(4)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在相同配筋率下,工字钢配筋微型桩具有较大抗弯刚度,抗滑性能相对更好。(5)通过实际工程的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微型桩加固既有挡墙边坡的抗滑机理,可以看做是密集微型桩群联合周围土体形成一种类似嵌入滑床内部的抗滑挡墙的支挡结构,从而能有效控制坡体滑动,进一步提高既有挡墙边坡的稳定性系数。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利用微型桩加固既有挡墙边坡工程的实际设计应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以为后续深入研究微型桩和既有挡墙边坡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依据。
胡涛[3](2018)在《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结构的力学性能及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实施,西部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支挡结构的一种,挡土墙在工程建设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本论文提出的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兼具了生态挡墙与传统的重力式挡墙的特点,而且在修建过程中极少使用毛石、混凝土等资源,其修筑成型后依靠特殊的结构形式可直接进行植物的栽种,方便绿化和后期养护,很好的平衡了结构受力与生态绿化之间的关系,符合“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我国黄土资源分布广泛的西部地区,黄土作为建筑材料使用,有着技术和经济上的优越性。如何合理的将黄土应用于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结构,成为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所在。本论文针对如何将西部地区丰富的黄土资源与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结构相结合的问题,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1.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结构的概念的提出,其主要特点以及与传统挡土墙的比较分析;2.水泥改性黄土作为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结构植物种植基质的绿化可行性研究分析,得出将水泥改性黄土应用于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结构,可以实现绿化,其直接作为植物的种植基质,水泥掺入比不宜超过10%;3.在满足绿化可行性的基础上,进行了水泥改性黄土作为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结构墙身材料的抗剪强度实验研究,得出在满足经济性和水泥改性黄土的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水泥改性黄土中水泥的掺入比宜选择5%12%;4.针对重塑黄土作为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结构墙身的一部分,进行了相应的抗剪强度实验研究,得出重塑黄土用于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结构工程建设,建议采用制样含水率为40%50%;5.从该新型结构提出者的角度出发,对其以后的工程设计及应用提出一些建议。
陈跃起[4](2016)在《重力式挡土墙失稳破坏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石家庄至磁县段高速公路扩宽工程中一起重力式挡土墙失稳事故的原因和处理过程,以此为基础,通过文献调查、统计分析了近年来重力式挡土墙频频发生事故的原因。重力式挡墙工程事故的产生主要有设计、施工和不利的外界条件3个方面的原因,并对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控制措施和建议,对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马广生,解小东,李彬,谢永辉,孔如意[5](2015)在《重力式点粘毛石植物嵌缝生态挡土墙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指出文章分析了我国现有毛石挡土墙存在的不足,介绍了重力式点粘毛石植物嵌缝生态挡土墙在当前我国的研究状况、开发背景、设计与选型、试验本体的设置、稳定性及功能监测、施工技术、应用实例、创新与突破和对环境保护所起的作用;还简述了此种挡土墙实现了建筑物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的意义。
任庚[6](2013)在《高扶壁式挡土墙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建工程的不断增加。在我国,很多工程项目需要建在地形起伏比较大的山区。10m25m的填方及挖方边坡在实际工程项目中也会经常遇到,为了同时满足工业生产需要和更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节约用地面积。采用高扶壁式挡土墙进行边坡支护,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计算高扶壁式挡土墙被动和主动土压力。采用朗肯或库仑土压力计算理论,考虑高扶壁式挡土墙和土压力理论的适用性来计算土压力。根据现有的试验资料和工程经验,第二破裂面法比假想墙背法计算出的侧向土压力更能接近实际土压力值。所以首先选用第二破裂面法计算侧向土压力,在没有第二破裂面的情况下可选用假想墙背法。目前,在具体的应用中,通常是针对高扶壁式挡土墙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下的侧向土压力分别进行分析和计算。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取各种计算结果中最不利值来进行高扶壁壁式挡土墙的设计计算。(2)高扶壁式挡土墙各构件的计算在上述计算土压力方法下,对高扶壁式挡土墙进行整体稳定性分析计算,选取高扶壁式挡土墙各个组成部分的计算模型,包括墙面板、墙趾板、墙踵板和扶壁。并对高扶壁式挡土墙各个构件进行配筋计算及验算裂缝宽度。(3)建立数值模型与数值分析。通过Phase2D有限元软件对边坡建立二维地质模型,模拟支护后的边坡的稳定性及变形特点。总结扶壁式挡土墙各构件尺寸参数、地基承载力、底板逆坡度及扶壁间距对挡墙整体稳定性影响规律。总结通过改变挡土墙哪些尺寸参数更能有效进行设计优化。最后指出待研究的有关高扶壁式挡土墙的问题。
陈亮[7](2012)在《新型支挡结构—倒Y型支挡结构力学性能与工程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国内外路基工程广泛采用了石砌和衡重式等重力式挡土墙,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节能、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结构轻型化、施工机械化、能够预制拼装以及经济环保的挡土墙应该是今后支挡结构发展的方向,而倒Y型支挡结构由于具有自重轻、地基承载力要求较低、充分利用墙后填土材料的自重、能分层修筑、经济等主要特点,必将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尽管如此,国内对倒Y型支挡结构的研究和应用很少,为促进倒Y型支挡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将主要探讨倒Y型挡土墙的受力特性、结构构造,同时也为今后的实际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针对倒Y型结构力学性能与工程应用分析开展了以下研究:(1)论文对倒Y型支挡结构特点与悬臂、重力式支挡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2)开展了倒Y型支挡结构的土压力计算模型、力学计算体系以及结构受力验算等方面的研究,并通过工程实例与悬臂式、重力式挡土墙进行了对比。(3)论文通过解析计算方法,对Y字形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根据以往的成果推导出了倒Y型挡土墙立臂、墙踵板和墙趾板的内力、尺寸计算公式以及对倒Y挡土墙墙身配筋进行了研究。(4)通过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倒Y型挡土墙进行了数值分析,并与解析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倒Y型挡土墙相对其它挡土墙的优越性。(5)对倒Y型挡土墙的制作和施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倒Y型挡土墙施工工艺与施工控制技术。本文通过解析计算与数值计算结合的方法,采用对比的形式得出倒Y型挡土墙在土压力、地基应力和稳定性等方面均较悬臂式、重力式挡土墙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对倒Y型挡土墙的结构构造进行了研究,推导出了倒Y型挡土墙的尺寸计算公式以及墙身配筋设计。最后研究了倒Y型支挡结构的制作与施工技术,为以后更加深入地研究倒Y型支挡结构以及工程应用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夏秀武[8](2011)在《某重力式毛石挡土墙倒塌事故的鉴定与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某重力式毛石挡土墙倒塌事故,分析了事故的原因,通过对现场砂浆强度及排水措施进行检测鉴定,得出砂浆强度与排水不满足要求,按照现行规范对挡土墙进行了设计复核,得出挡土墙抗滑移与抗倾覆不满足要求。该文对类似挡土墙的鉴定与排查有借鉴意义。
孙见松[9](2011)在《一种袋装碎石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重力式挡土墙作为挡土墙的一种,已在土木工程等众多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受场地地形条件限制时,多级重力式挡土墙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挡土墙的传统砌筑材料主要为块石、片石和料石等,近年来,土工袋砌块也越来越多的得到应用。土工袋是通过往编织袋中装入素土、掺水泥或石灰的粘土、矿渣、砂砾、碎石、建筑废渣等制作而成。当前,关于多级重力式挡土墙工程应用和设计方法的研究较少,且袋装碎石土工袋也较少用作挡土墙的砌筑材料,本文在袋装碎石土工袋和多级重力式挡土墙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多级重力式挡土墙的简化设计方法,对袋装碎石土工袋用作挡土墙砌筑材料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验证。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两种不同类型编织袋的极限抗拉强度的测定;2)进行袋装碎石土工袋的受力性能分析,估算袋装碎石土工袋的抗压强度;3)分析袋装碎石土工袋挡土墙的稳定性;4)提出了按经典库伦理论和不连续全面分布超载计算土压力的多级重力式挡土墙简化设计方法;5)结合工程实例,介绍袋装碎石土工袋多级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过程和施工管理措施。分析表明,碎石是良好的土工袋填充材料,袋装碎石土工袋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可用作重力式挡土墙的砌筑材料;在设计多级重力式挡土墙时,可将上级挡土墙的自重简化为超载的形式,按普通挡土墙进行设计。工程实例证明,袋装碎石土工袋挡土墙和传统的毛石挡土墙相比,具有施工简单,取材方便,施工进度快,工程造价低,沉降较小等优点,同时,对高填方工程,袋装碎石土工袋多级重力式挡土墙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本文为以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也为土工袋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韩冬[10](2011)在《低等级公路新型廉价支挡结构物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乡公路连接着国道、省道、干线公路,是沟通城乡物资、经济、技术及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建设高质量的县乡公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支挡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路的长期稳定及工程造价,传统的重力式挡土墙或衡重式挡土墙由于其圬工量大、造价高、占地多、施工不便等诸多弊病已无法适应县乡公路建设的需要。因此,为县乡公路提供一种造价低廉、适用性强、施工简便的支挡结构形式势在必行。针对这一问题,综合现有支挡结构形式,本文选用了两种具有较大技术经济优势的支挡结构—加筋土挡土墙和加筋格宾挡土墙,并为了使其更好适应低等级公路建设,对其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进行了受力变形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以云南普洱市小碧公路路肩式加筋土支挡结构形式为依据,通过运用ANSYS软件对加筋土挡土墙和加筋格宾挡墙的破裂面产生发展过程、变形特性、不同填土性质对支挡结构变形的作用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和计算,并结合岩土工程软件Plaxis的计算结果对其进行了验证。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加筋土工程实例对两种加筋土支挡结构进行了深入地技术经济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两种加筋土支挡结构的破裂面均不同于传统的0.3H型和朗金-库伦简化破裂面,加筋土挡土墙的破裂面产生于挡墙底部,并在加筋体内呈对数螺旋线式向上发展,而加筋格宾挡墙的破裂面则发生发展于加筋体外的筋带末端附近,说明相比于加筋土挡墙,加筋格宾应加强外部稳定验算;2、通过有限元强度折减计算,发现加筋土挡墙和加筋格宾挡墙的水平位移分布均与传统土压力作用模式有较大差别,墙体中下部土压力较大,呈“两头下,中间大”的分布趋势,同时,加筋对降低土体沉降作用并不理想,需在实际工程中做好预防措施;3、较大的填土弹性模量、粘聚力及内摩擦角对加筋土结构起稳定作用,但相比于弹性模量、粘聚力,填土内摩擦角对挡墙变形的影响作用更大,在今后的加筋土工程中,为达到既稳定又经济的目标,应主要考察作为填料土体的内摩擦角,适当满足粘聚力和弹性模量要求;4、相比于低等级公路中常用的重力式挡土前和衡重式挡土墙,加筋土挡土墙和加筋格宾具有压倒性的技术经济优势,其力学性能更好,施工简便、速度快,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低,质量易于控制,生态环保,造价低廉。同时,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对布筋方式的优化,使加筋土支挡结构较之以往更具稳定性和经济性,节省筋带用量,从而节约工程投资。
二、软土地基重力式毛石挡土墙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土地基重力式毛石挡土墙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加筋土-扶壁式”堤防两级挡墙的有限元分析 ——以汉江上游某段堤防挡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程建设背景 |
1.1.2 理论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2 分析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挡土墙概述 |
2.1.1 挡土墙的概念 |
2.1.2 水工挡土墙的特点 |
2.1.3 挡土墙的类型 |
2.2 土的抗剪强度理论 |
2.2.1 库仑定律 |
2.2.2 莫尔-库仑强度理论 |
2.3 土工格栅的加筋机理 |
2.3.1 摩擦加筋原理 |
2.3.2 准粘聚力原理 |
2.3.3 等效围压理论 |
2.4 土工格栅加筋土结构设计方法与计算方法 |
2.4.1 极限平衡分析法 |
2.4.2 极限状态法 |
2.4.3 有限元法 |
2.5 本构模型 |
2.5.1 土体的本构模型 |
2.5.2 土工格栅单元本构模型 |
2.5.3 筋土界面单元本构模型 |
2.6 计算分析程序 |
3 工程概况和主要计算条件 |
3.1 工程概况 |
3.2 建设条件 |
3.2.1 流域情况 |
3.2.2 气象条件 |
3.2.3 径流情况 |
3.2.4 地层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
3.2.5 水文地质条件 |
3.2.6 岸坡稳定性评价 |
3.2.7 不良地质现象评价 |
3.3 设计标准 |
3.3.1 建筑物等级 |
3.3.2 挡墙特征水位 |
3.3.3 地震资料 |
3.3.4 安全标准 |
4 堤防挡土墙平面有限元计算分析 |
4.1 计算分析模型 |
4.2 计算参数 |
4.3 计算分析工况 |
4.3.1 计算荷载 |
4.3.2 荷载组合 |
4.4 计算分析结果 |
4.4.1 位移计算结果 |
4.4.2 应力复核结果 |
4.4.3 格珊筋带内力计算结果 |
4.4.4 堤防整体稳定复核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堤防挡土墙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 |
5.1 计算分析模型 |
5.2 计算参数 |
5.3 计算分析工况 |
5.4 计算分析结果 |
5.4.1 面板计算结果规律分析 |
5.4.2 扶壁计算结果规律分析 |
5.4.3 整体位移计算结果 |
5.4.4 整体应力计算结果 |
5.4.5 建基面应力分布及稳定安全系数统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微型桩加固既有挡墙边坡的模型试验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型桩的研究现状 |
1.2.2 挡土墙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试验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试件制备 |
2.2.1 模具管及加筋材料制作 |
2.2.2 试件浇筑 |
2.2.3 桩身应变片 |
2.2.4 模型箱制作 |
2.3 试验设备 |
2.3.1 数据信号采集设备 |
2.3.2 压力传感器 |
2.3.3 土压力盒 |
2.3.4 位移传感器 |
2.4 试验方案 |
2.4.1 试验思路和试验目的 |
2.4.2 试验加载方案 |
2.4.3 试验步骤 |
2.5 模型桩抗弯刚度EI的测量 |
2.6 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的测定 |
2.7 本章小结 |
3 模型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应变监测数据的处理 |
3.3 圆形钢筋配筋微型桩加固既有挡墙边坡结果分析 |
3.3.1 桩顶位移特征及破坏形态 |
3.3.2 滑体内土压力分布特征 |
3.3.3 桩身弯矩及剪力分布 |
3.4 工字钢配筋微型桩加固既有挡墙边坡结果分析 |
3.4.1 桩顶位移特征及破坏形态 |
3.4.2 滑体内土压力分布特征 |
3.4.3 桩身弯矩及剪力分布 |
3.5 重力式挡土墙支护下的边坡 |
3.5.1 挡土墙位移特征及破坏形态 |
3.5.2 土压力分布 |
3.6 各加固模式对比 |
3.6.1 挡土墙位移特征比较 |
3.6.2 土压力对比 |
3.6.3 桩身弯矩及剪力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4 微型桩加固既有挡墙边坡的计算理论 |
4.1 引言 |
4.2 微型桩结构体系的分类 |
4.3 微型桩加固既有挡墙边坡的计算模型 |
4.3.1 微型桩的加固机理 |
4.3.2 微型桩内力的计算方法 |
4.3.3 微型桩桩身正面计算宽度 |
4.3.4 滑面以上桩身弯矩及位移计算 |
4.3.5 滑面以下桩身内力计算 |
4.4 既有挡墙的抗滑力的确定 |
4.5 滑坡推力的确定 |
4.6 MATLAB程序实现自动化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5 微型桩加固既有挡墙边坡实际工程案例 |
5.1 引言 |
5.2 有限元基本理论 |
5.2.1 有限元在研究微型桩加固领域的应用 |
5.2.2 ABAQUS软件简介 |
5.2.3 材料模型 |
5.2.4 单元网格类型 |
5.3 工程实例一 |
5.3.1 工程简介 |
5.3.2 模型建立 |
5.3.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5.3.4 桩身弯矩分析 |
5.3.5 边坡安全系数分析 |
5.4 工程实例二 |
5.4.1 工程简介 |
5.4.2 模型建立 |
5.4.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5.4.4 桩身弯矩分析 |
5.4.5 边坡安全系数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发明专利 |
D 多项式拟合模型试验桩身弯矩和剪力代码 |
E 微型桩桩桩身截面弯矩和剪力计算代码 |
F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3)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结构的力学性能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挡土墙概述 |
1.2.1 挡土墙概述 |
1.2.2 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及结构 |
1.3 挡土墙的研究现状 |
1.3.1 目前常用挡土墙的发展概况 |
1.3.2 目前常用生态挡土墙发展概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2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2.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结构的绿化可行性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挡墙墙面绿化植物的生长环境 |
2.3 挡墙墙面绿化植物的选择原则 |
2.4 挡墙墙面绿化的可行性研究试验 |
2.4.1 试验概况 |
2.4.2 试验材料 |
2.4.3 试样方案 |
2.4.4 试样的制备与养护 |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5.1 试验结果 |
2.5.2 试验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水泥改性黄土三轴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水泥改性黄土介绍 |
3.3 水泥改性黄土特性 |
3.4 国内外水泥改性黄土的研究现状 |
3.4.1 国外水泥改性黄土的研究现状 |
3.4.2 国内水泥改性黄土的研究现状 |
3.5 水泥改性黄土增强机理 |
3.5.1 水泥的水解和水化反应 |
3.5.2 离子交换和团粒化作用 |
3.5.3 硬凝反应 |
3.5.4 碳酸化作用 |
3.5.5 结晶作用 |
3.5.6 改良原状土 |
3.6 三轴试验 |
3.6.1 三轴试验介绍 |
3.6.2 影响三轴试验结果的因素 |
3.6.3 三轴试验步骤 |
3.7 水泥改性黄土三轴试验研究 |
3.7.1 三轴试验设备 |
3.7.2 水泥改性黄土试样 |
3.7.3 水泥改性黄土三轴试验方案 |
3.7.4 试验结果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重塑黄土三轴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重塑黄土的的研究现状 |
4.3 重塑土三轴实验介绍 |
4.4 重塑土三轴试验 |
4.4.1 实验方案 |
4.4.2 重塑土三轴试验设备 |
4.4.3 试样制作 |
4.4.4 试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工程应用建议 |
5.1 概述 |
5.2 工程应用建议 |
5.2.1 土工袋钢筋骨架制作 |
5.2.2 水泥 |
5.2.3 水泥改性黄土拌合物性能检测 |
5.2.4 其它方面的工程应用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学习阶段科研情况 |
(4)重力式挡土墙失稳破坏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概况 |
2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
3国内重力式挡土墙事故调查分析总结 |
4结语 |
(5)重力式点粘毛石植物嵌缝生态挡土墙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国内研究状况 |
1.2 本项目开发背景 |
2 重力式点粘毛石植物嵌缝生态挡土墙的开发 |
2.1 概述、组成部分和基本特征 |
2.1.1 概述 |
2.1.2 组成部分 |
2.1.3组成部分的基本特征 |
2.2 设计选型、验算和选型修正 |
2.2.1 设计选型 |
2.2.2 选型的验算 |
2.2.2.1H=1500挡土墙的验算 |
2.2.2.2 H=2500 挡土墙的验算 |
2.2.2.3 H=3500 挡土墙的验算 |
2.2.2.4 H=4500 高挡土墙 |
2.2.2.5 H=5000 高挡土墙验算 |
2.2.3 选型修正 |
2.3.2 稳定性监测 |
2.3.2.1 水平位移监测 |
2.3.2.2 沉降监测 |
2.3.2.3 倾覆试验 |
2.3.3 其它功能监测 |
2.3.3.1 排水效果监测 |
2.3.3.2 土壤流失监测 |
2.3.4 监测结论 |
2.3.4.1 水平位移监测 |
2.3.4.2 沉降监测 |
2.3.4.3 抗倾覆试验与监测 |
2.3.4.4 其它功能监测结论 |
3 重力式点粘毛石植物嵌缝生态挡土墙的施工 |
3.1 应用范围 |
3.2 工艺原理 |
3.3 工艺流程 |
3.4 操作要点 |
3.4.1 测量、放线 |
3.4.2 挖土方 |
3.4.3 浇筑混凝土垫 |
3.4.4 弹毛石基础边线 |
3.4.5 砌筑毛石基 |
3.4.6 立墙体挂线架 |
3.4.7 墙体及点粘毛石砌筑 |
3.4.8 压顶混凝土浇筑 |
3.4.9 背水面残积土浆嵌缝 |
3.4.10 移栽佛甲草或薄雪万年草 |
3.4.11 幼苗成活期养护 |
3.4.12 注意事项 |
3.6 质量标准 |
3.6.1 执行标准 |
3.6.2 其它质量要求 |
3.7 安全注意事项 |
4 应用实例 |
4.1 工程概况 |
4.2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
4.2.1 经济效益分析 |
4.2.2 社会效益分析 |
4.3 应用可靠性验证 |
4.3.1 实际荷载下挡土墙所经历预计情况 |
4.3.2 位移和倾覆监测情况 |
4.3.2.1 位移和倾覆监测点布置 |
4.3.2.2 位移监测 |
4.3.2.3 倾覆监测 |
5 结语 |
(6)高扶壁式挡土墙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挡土墙的种类及特点 |
1.2.2 高扶壁式挡土墙研究现状 |
1.2.3 高扶壁式挡土墙土压力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扶壁式挡土墙土压力理论 |
2.1 作用于挡土墙的基本侧向土压力 |
2.1.1 静止土压力系数 |
2.1.2 主动土压力系数 |
2.1.3 被动土压力系数 |
2.1.4 总的侧向土压力 |
2.2 高扶壁式挡土墙的侧向土压力计算 |
2.2.1 第二破裂面法 |
2.2.2 假想墙背法 |
2.2.3 侧向土压力的确定 |
小结 |
第3章 高扶壁式挡土墙设计理论 |
3.1 高扶壁式挡土墙勘测数据收集 |
3.2 高扶壁式挡土墙地基设计 |
3.2.1 地基稳定性验算 |
3.3 高扶壁式挡土墙结构设计 |
3.3.1 确定墙身尺寸 |
3.3.2 墙身构造设计 |
3.3.3 配筋计算 |
3.3.4 回填土和排水设计 |
3.4 挡墙稳定性验算 |
3.4.1 抗滑移稳定性验算 |
3.4.2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
3.5 高扶壁式挡土墙设计小结 |
第4章 工程案例 |
4.1 工程概况 |
4.1.1 工程地质条件 |
4.1.2 水文地质条件 |
4.2 高扶壁式挡土墙设计参数 |
4.2.1 高扶壁式挡土墙尺寸 |
4.2.2 高扶壁式挡土墙物理参数 |
4.2.3 高扶壁式挡土墙各构件配筋 |
4.3 高扶壁式挡土墙基底压应力及各构件内力计算 |
4.3.1 基底压应力计算 |
4.3.2 墙面板内力计算 |
4.3.3 墙趾板板内力计算 |
4.3.4 扶壁内力计算 |
小结 |
第5章 设计参数与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
5.1 数值分析理论简介 |
5.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5.2.1 力学参数 |
5.3 数值分析结果 |
5.3.1 各构件设计变量对挡土墙的影响 |
5.3.2 扶壁间距的影响 |
5.3.3 墙面板倾角的影响 |
5.3.4 墙底板逆坡的影响 |
5.3.5 墙趾板和踵板宽度的影响 |
5.3.6 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新型支挡结构—倒Y型支挡结构力学性能与工程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新型支挡结构的类型 |
1.3 新型支挡结构及倒 Y 型支挡结构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1 新型支挡结构的发展 |
1.3.2 新型支挡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3 新型支挡结构的分析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倒 Y 型支挡结构特点与其它类似结构的对比分析 |
2.1 倒 Y 型支挡结构的概念 |
2.2 倒 Y 型支挡结构的力学特性 |
2.3 倒 Y 型支挡结构与重力、悬臂式支挡结构的对比 |
2.4 小结 |
第三章 倒 Y 型支挡结构的受力分析及计算模型 |
3.1 倒 Y 型支挡结构的力系及影响因素 |
3.1.1 作用在挡土墙上的力系 |
3.1.2 土压力影响因素研究 |
3.2 倒 Y 型支挡结构土压力分析计算模型 |
3.2.1 倒 Y 型挡土墙结构土压力分析 |
3.2.2 倒 Y 型挡土墙结构计算模型 |
3.3 倒 Y 型挡土墙结构体系设计技术参数研究 |
3.3.1 几何参数研究 |
3.3.2 土体参数研究 |
3.3.3 墙身材料参数研究 |
3.4 倒 Y 型与悬臂式、重力式挡土墙受力特性对比研究 |
3.4.1 实例分析计算 |
3.4.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倒 Y 型支挡结构构造 |
4.1 倒 Y 型支挡结构 Y 字型的角度 |
4.1.1 倒 Y 型支挡结构 Y 字型的角度 |
4.1.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2 倒 Y 型支挡结构的墙身尺寸 |
4.2.1 倒 Y 型支挡结构墙身内力计算 |
4.2.2 倒 Y 型支挡结构墙身尺寸 |
4.3 倒 Y 型支挡结构的裂缝开展宽度计算和墙身配筋 |
4.3.1 倒 Y 型支挡结构的裂缝开展宽度计算 |
4.3.2 倒 Y 型支挡结构的斜截面抗剪强度验算 |
4.3.3 倒 Y 型支挡结构的墙身配筋 |
4.4 倒 Y 型支挡结构构造 |
4.4.1 实例分析计算 |
4.5 小结 |
第五章 倒 Y 型支挡结构数值分析 |
5.1 引言 |
5.2 有限元理论 |
5.2.1 有限元理论简介 |
5.2.2 有限元分析方法和计算步骤 |
5.3 有限元模型的选取 |
5.3.1 土体本构模型 |
5.3.2 土体与结构接触界面模型 |
5.3.3 模型尺寸与材料参数的输入 |
5.4 计算结果分析 |
5.4.1 倒 Y 型、悬臂、重力式挡土墙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5.4.2 不同 Y 字形角度下倒 Y 型挡土墙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倒 Y 型支挡结构制作与施工技术研究 |
6.1 挡土墙制作与施工 |
6.1.1 倒 Y 挡土墙制作 |
6.1.2 倒 Y 型挡土墙施工 |
6.2 场地处理及防排水 |
6.2.1 场地处理 |
6.2.2 防排水 |
6.3 现场拼接和安设 |
6.4 墙背回填 |
6.5 整坡和景观恢复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8)某重力式毛石挡土墙倒塌事故的鉴定与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工程概况及事故情况 |
2 设计和施工方案概况 |
3 挡土墙施工质量检测 |
4 原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复核 |
(1) 抗滑移稳定性验算: |
(2)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
(3) 地基承载力验算 (Fk+Gk) /A≤fak) : |
(4) 基底合力偏心距验算: |
5 结论和建议 |
(9)一种袋装碎石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挡土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1.1 挡土墙的发展和种类 |
1.1.2 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和施工 |
1.1.3 重力式挡土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 袋装技术的发展、研究现状和应用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应用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应用 |
1.2.3 有纺土工织物与土的界面摩擦性能 |
1.2.4 土工袋与土工袋之间的摩擦性能 |
1.2.5 土工织物的老化性能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和工作 |
第2章 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
2.1 挡土墙的应用范围和特点 |
2.2 常用土压力理论 |
2.2.1 土压力概述 |
2.2.2 库伦理论 |
2.2.3 朗金理论 |
2.2.4 填土表面有超载作用时的土压力计算 |
2.2.5 多级挡土墙墙后土压力的计算方法 |
2.3 常用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
2.3.1 抗滑移稳定验算 |
2.3.2 抗倾覆稳定验算 |
2.3.3 基底合力偏心距验算 |
2.3.4 地基承载力验算 |
2.3.5 墙身截面强度验算 |
第3章 袋装碎石土工袋多级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
3.1 土工袋的应用和特点 |
3.2 土工编织袋的拉伸强度试验 |
3.3 袋装碎石土工袋的力学性质 |
3.4 袋装碎石土工袋挡土墙的稳定分析 |
3.4.1 袋装碎石土工袋的性质和特点 |
3.4.2 袋装碎石土工袋挡土墙的内部稳定分析 |
3.4.3 袋装碎石土工袋的界面特性分析 |
3.5 袋装碎石土工袋多级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方法 |
3.5.1 设计基本假定 |
3.5.2 挡土墙构造要求 |
3.5.3 设计与计算 |
3.6 施工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措施 |
3.6.1 施工工艺流程 |
3.6.2 质量控制措施 |
第4章 袋装碎石土工袋多级重力式挡土墙的工程应用 |
4.1 工程概况 |
4.2 挡土墙的设计和计算 |
4.2.1 方案确定和材料选择 |
4.2.2 截面比选 |
4.2.3 地基承载力确定 |
4.2.4 墙后土压力计算 |
4.2.5 设计和计算 |
4.2.6 其他要求 |
4.3 施工流程和控制措施 |
4.3.1 施工流程 |
4.3.2 施工主要控制措施 |
4.4 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 |
4.4.1 高阶挡土墙地基承载力验算 |
4.4.2 片石护墙 |
4.4.3 渗沟 |
4.5 沉降观测方案 |
4.6 效益分析 |
4.6.1 毛石挡土墙效益 |
4.6.2 袋装碎石土工袋挡土墙效益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低等级公路新型廉价支挡结构物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加筋挡土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石笼挡土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加筋土挡墙的作用机理与设计计算 |
2.1 加筋土挡墙的结构与特点 |
2.1.1 加筋土挡墙的结构 |
2.1.2 加筋土挡墙的特点 |
2.2 加筋土挡墙的加筋机理 |
2.2.1 摩擦加筋原理 |
2.2.2 准粘聚力原理 |
2.2.3 其他理论假设 |
2.3 加筋土挡墙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计算 |
2.3.1 概述 |
2.3.2 筋带拉力计算 |
2.3.3 抗拔稳定计算 |
2.3.4 加筋材料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筋土挡墙的有限元分析 |
3.1 概述 |
3.2 有限元计算理论及分析 |
3.2.1 平面等参单元分析 |
3.2.2 接触单元 |
3.3 基于ANSYS 的加筋土挡墙的有限元分析 |
3.3.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3.3.3 有限元计算判断失稳的标准 |
3.3.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3.4 基于岩土工程软件Plaxis 的对比分析 |
3.4.1 Plaxis 软件简介 |
3.4.2 基于 Plaxis 程序的加筋土挡墙的有限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筋格宾挡土墙结构性能研究 |
4.1 概述 |
4.2 加筋格宾挡土墙的结构特点及设计计算 |
4.2.1 加筋格宾挡土墙的结构特点分析 |
4.2.2 加筋格宾挡土墙设计计算方法 |
4.3 加筋格宾挡土墙的有限元计算 |
4.3.1 有限元计算理论及分析 |
4.3.2 基于ANSYS 的加筋格宾挡土墙有限元分析 |
4.3.3 基于Plaxis 有限元软件的结果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支挡结构技术经济评价 |
5.1 概述 |
5.2 加筋支挡结构与传统支挡结构的技术经济比较 |
5.2.1 加筋土挡土墙与传统支挡结构的技术经济比较 |
5.2.2 加筋格宾挡土墙与传统支挡结构的技术经济比较 |
5.3 加筋支挡结构内部技术经济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软土地基重力式毛石挡土墙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加筋土-扶壁式”堤防两级挡墙的有限元分析 ——以汉江上游某段堤防挡墙为例[D]. 胡旻皓.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微型桩加固既有挡墙边坡的模型试验与机理研究[D]. 杨文君. 重庆大学, 2019(01)
- [3]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结构的力学性能及技术研究[D]. 胡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4]重力式挡土墙失稳破坏原因分析[J]. 陈跃起. 铁道建筑, 2016(06)
- [5]重力式点粘毛石植物嵌缝生态挡土墙的开发与应用[J]. 马广生,解小东,李彬,谢永辉,孔如意. 安徽建筑, 2015(06)
- [6]高扶壁式挡土墙设计及应用研究[D]. 任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 [7]新型支挡结构—倒Y型支挡结构力学性能与工程应用分析[D]. 陈亮.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5)
- [8]某重力式毛石挡土墙倒塌事故的鉴定与原因分析[J]. 夏秀武. 工程与建设, 2011(04)
- [9]一种袋装碎石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 孙见松. 湘潭大学, 2011(04)
- [10]低等级公路新型廉价支挡结构物开发[D]. 韩冬.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