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复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雨,范梦月,孙蓉[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规律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联用的方法探索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 dyspepsia,FD)用药规律并探讨核心中药的功效网络,从组方用药规律和功效网络构建联合角度阐释"理-法-方-药"一致性的科学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文献,将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对方剂中性味归经、药物频次、用药剂量以及关联规则、聚类和复杂网络进行分析。对核心药物进行成分靶点筛选,与肝郁脾虚型FD的靶点映射,利用Cytoscape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并对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分析和DAVID数据库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文献207篇,处方207个,中药119味,药性以温、平、微寒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主要为脾、胃、肺、肝;使用频次在15以上的有30种中药,其中柴胡的使用频次最高;甘草6 g的剂量使用频次最高;关联规则表明柴胡-白芍,白芍-白术、柴胡,白芍-茯苓、白术、柴胡分别为同一个组里支持度最高的组合;聚类分析可将中药分为5类;复杂网络分析显示白术、柴胡、甘草、半夏、麦芽、茯苓和枳壳在肝郁脾虚型FD方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综合频数、聚类以及关联规则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柴胡、甘草、白术、茯苓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关键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甘草次酸等,核心靶点为蛋白激酶Bα(protein kinase Bα,AKT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3,MAPK3)等,主要作用通路为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结论从组方用药规律和功效网络构建联合角度阐释了"理-法-方-药"一致性的科学性,数据挖掘分析揭示了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核心药物以及配伍规律,同时得到治疗该病潜在的中药配伍,中药复方治疗肝郁脾虚型FD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为主,组方的核心中药柴胡、甘草、白术、茯苓可能是通过槲皮素、山柰酚、甘草次酸等成分作用于IL-6等靶点,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发挥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型FD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并为下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易惺钱[2](2021)在《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感染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慢性荨麻疹等胃肠外疾病相关,因此抗Hp治疗早已成为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Hp感染和胃癌双重高发,二者关系密切,危害相互叠加,其治疗是消化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率上升,Hp根除率下降,复发率升高,不良反应明显,有效治疗面临着挑战。中医药作为Hp治疗的新路径,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率低、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与西药联用可提高根除率,减少副作用及抗菌药物使用,保护胃黏膜,在Hp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认可。但证据较分散,仍缺乏较全面的中医理论支撑和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目的:1.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文献,全面综合当前可用证据,提炼中医药干预Hp的治疗思路。2.结合医案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整合中医治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方药,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Hp感染的中医药防治方案。3.在现有证据支持下,进一步揭示中药防治Hp的作用机制与证治规律,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的优势环节和精准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1.文献梳理与评价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灰色文献、医脉通等进行补充检索,7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讨论或求助第三方的方式解决分歧;运用文字描述及图表形式展示中医药抗Hp的研究现状。应用AMSTAR 2量表、GRADE软件对中药治疗Hp感染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及证据质量再评价。2.临床验证通过有效医案及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文献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基于真实临床环境中既有医疗数据开展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价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相关疾病提供现实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证据支持。结果:1.证据图及理论探讨部分:8个中英文数据库初检共26661篇文献,自动查重后获得16461篇,依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后最终纳入3563篇,其中临床研究346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2篇,指南及临床路径研究21篇。从临床研究来看,(1)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80.72%),规模多在60-100例之间;观察性研究占7.63%,多集中在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面,其与体质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占0.55%;(2)研究人群与现代医学对Hp感染特定人群处理意见一致,中医药在儿童(<14岁)及老年人(>70岁)研究相对较少。(3)干预方案多为中医药与西药联用,单用相对较少,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六君子汤等经方应用广泛;(4)结局指标以Hp转阴、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病理疗效及安全性等为临床主要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相关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相对较少;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面,76篇中医疗法干预Hp相关性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结果显示,虽多数结论认为中医药有潜在疗效,但受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证据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较少,难以得出较肯定的结论。在指南共识上,我国陆续颁布了五次Hp诊治共识意见或指南,为Hp治疗提供了方向;2012年第四次全国Hp感染诊治共识建议可将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中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Hp治疗的新路径;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Hp相关“病-证”共识》的发布,为难治性Hp感染提供了中国思路。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可获得的相关证据,总的来说,中医认为Hp为湿热毒邪,其感染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基本病机,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健脾益气以扶正,清热祛湿以祛邪,并施以根除Hp。2.再评价部分:中英文8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256篇中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40篇文献按扶正、祛邪、扶正祛湿兼施不同干预方式对其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定。纳入文献中7篇以扶正为主,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为常用方剂;祛邪为主的17篇,辛开苦降、清热祛湿为抑杀Hp之大法,常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温胆汤;扶正祛邪兼施的16篇,治以胃复春、荆花胃康、柴胡舒肝散等中药制剂。自2012年以来中药抗Hp相关系统评价逐年增多,Hp根除(转阴、清除)率、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但受系统评价制作全过程的影响,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证据质量为中、低级或极低,缺乏高质量证据。3.医案分析部分:古今医案云平台共检出158则医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2则医案进行分析,共177诊次,涉及45首处方、241味中药。其中,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陈皮、党参、蒲公英等为高频药物。所用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理气药和补虚药。从性味归经看,多用温、平、寒之性,苦、甘、辛味,主入脾、胃、肺经的中药,核心处方为芍药甘草汤和六君子加减。4.临床回顾性研究部分:(1)共纳入283例Hp感染患者,其中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患者(暴露组)114例,单用四联疗法(非暴露组)169例,治疗后暴露组Hp根除率为80.7%(92/114),非暴露组69.8%(11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服用四联药物的疗程分为7、10、14、14-42天及42天以上5个组,分析显示不同疗程与Hp根除无统计学差异(P=0.84)。283例患者中10例在Hp根除后3个月至2年内进行了复查,除暴露组1例为2年后复查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难治性Hp感染患者3例,其疗效可能与抗生素耐药有关;(2)暴露组96例使用中药汤剂患者111诊次中药用药数据分析显示,中药使用总频次1437次,包括不同中药252味,甘草、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等使用频次较高。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补中益气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化痰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温、平、微寒为主,甘、辛、苦味居多,主入脾、胃、肺经,临床使用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和黄芩汤加减。结论:Hp属于中医的湿热邪气,其感染与宿体脾胃虚弱、Hp毒邪(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中医药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在Hp感染患者初次治疗、补救治疗及根除后等不同时期发挥治疗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扶正,正气旺而不受邪),或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邪,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的同时,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寓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成为根除Hp治疗的新路径和策略,单用或与西药联用提高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造福患者。
陈学通[3](2021)在《基于网络扰动的中药个性化精准开方系统及新药发现》文中研究指明过往几千年的中医药临床实践历史充分证明中医药能够有效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肿瘤、呼吸道感染等各类疾病,从而有效的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然而,病因的复杂性、个体的差异性、环境的变化性等因素导致疾病呈现出高度异质性和多样化趋势,并导致基于传统经验的中医药疗效呈现波动状态。为了精准刻画中药和复杂疾病之间的潜在关联,构建针对疾病的中药精准治疗方案,需要着重对复杂疾病和中药进行系统化的描述。因此,在本研究中,基于生物的网络化特性,提出网络扰动特征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中药和疾病的系统性精准刻画,从而阐述疾病发生、中药及复方治疗对机体生物网络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潜在的联系。首先,采用以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为代表的创新技术方案,构建502种中药的成分群及其靶标信息,并基于蛋白互作网络的扰动扩散构建了中药全局范围内的扰动特征,模拟了中药治疗过程中对机体生物网络的影响。同时,基于扰动特征的比较分析也显示中药网络扰动呈现多样性的特征,表明每一种中药都具有独特的治疗机制。其次,充分利用组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疾病信息数据,从GEO的1,772个人类高通量数据集中筛选出460个疾病转录组数据,构建了疾病发生后的生物网络扰动特征。接着,基于网络扰动特征的疾病分类分析则可进一步理解疾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共通性。上述结果表明,网络扰动特征可以作为一种新方法来定量刻画疾病发生和中药治疗对机体生物网络的系统性影响,从而为疾病机制解析和中药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基础。为了进一步探究中药和疾病之间的潜在关联性,以中药和疾病的网络扰动特征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中药-疾病映射框架——HDmap-S。基于该框架,我们计算了中药-疾病之间的匹配程度得分,并最终筛选出15,035个潜在的中药-疾病关系对。同时,Pubmed数据库的文献挖掘分析也证明基于HDmap-S框架的中药-疾病关联预测具有83.25%的准确率。此外,疾病-中药的比较分析发现,HDmap-S能够为具有共发生趋势的疾病和具有的类似发病机制的疾病提供类似的治疗策略,例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2型糖尿病和肺动脉高血压。同时,针对哮喘的三种病理状态(轻度、重度、过敏性)分析也证明,HDmap-S能够针对同一疾病的不同状态给出差异化的治疗方案。这些结果表明,HDmap-S在中药个性化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是,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往往以复方的形式存在,而多种中药的组合导致复方的个性化治疗和机制研究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为此,进一步探讨网络扰动特征在复方精准设计和物质基础研究上的应用,并以HDmap-S为基础,设计了一个中药组合预测框架——HDmap-M,以此来研究网络扰动特征在新复方开发和机制研究中的应用。针对189个疾病的HDmap-M研究显示中药数量的堆积并不会增加复方的疗效,反而因为中药潜在的拮抗而导致疗效的降低。同时,基于HDmap-M的疾病复方统计分析显示5个中药以内的复方将对肿瘤、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各类疾病具有最佳疗效。此外,以经典中药方剂小半夏汤和升麻葛根汤为比较对象,发现HDmapM框架预测的复方也遵循“君-臣-佐-使”复方配伍理论。这些结果说明,网络扰动特征不仅仅能够体现中药和疾病的基础特征,还能进一步用于刻画中药组合的特征和疾病的新复方开发,是践行个性化的中药精准治疗策略的有力工具。最后,为了进一步验证HDmap-M框架的实用性,针对类风湿关节炎预测了一个新复方TNX-SM-CCR:天南星、升麻、草苁蓉。同时,通过文献调研、GO富集分析和网络拓扑分析发现,TNX-SM-CCR通过影响类固醇激素、氧化还原、干细胞群维持等生物学过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此外,针对经典方剂枳术丸,以网络扰动特征为基础,结合药代动力学筛选和网络分析的系统药理学框架,探索枳术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协同治疗机制。结果显示枳术丸通过钙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NF-κB通路的上游和下游靶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发挥协同作用。总而言之,在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疾病进程、环境信号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生物网络的系统性分析策略对建立中医药的个性化、动态化、整体化诊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吴静洁[4](2021)在《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系统评价,为气滞胃痛颗粒的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机制。方法:检索CNKI、CBM、Pub 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RCT,检索时限为2002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1日,将检索的文献按标准纳入后,提取相关数据,并使用Cochrane偏倚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 5.3、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气滞胃痛颗粒的有效成分和靶点,从Gene Cards、Disgenet和CTD数据库中获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疾病靶点,将疾病靶点和药物靶点交互后取交集,即获得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的治疗靶点,后制成成分-靶点网络以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重点有效成分与重要靶点。然后,利用R软件运行bioconductor平台的数据包,将治疗靶点进行GO和KEGG的富集分析,探讨气滞胃痛颗粒通过多成分-多靶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潜在机制。结果:共纳入14项RCT,共1363位患者,结果显示气滞胃痛颗粒与促动力药物之间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RR=1.06,95%CI为[0.95,1.18],Z=1.02,p=0.31);其治愈率也与促动力药物相近(RR=1.45,95%CI为[0.71,2.95],Z=1.03,p=0.30);气滞胃痛颗粒联合促动力药物的疗效则明显优于单用促动力药物(RR=1.25,95%CI为[1.17,1.33],Z=7.09,p<0.00001);同样联合用药组的治愈率也明显高于单用促动力药物(RR=1.81,95%CI为[1.42,2.30],Z=4.81,p<0.00001)。在复发率上,联合用药组也明显较低(RR=0.22,95%CI为[0.21,0.43],Z=4.52,p<0.00001)。不良反应方面,联合用药组和促动力药物比较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异(RR=0.98,95%CI为[0.47,2.06],Z=0.04,p=0.96)。经TCMSP数据库检索后,获得气滞胃痛颗粒相关有效成分161个,包括槲皮素、木樨草素、山柰酚、柚皮素、β-谷甾醇等,映射之后获得AKT1、IL6、TP53、TNF等129个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靶点,涉及抗毒性物质、氧化应激、活性氧代谢、凋亡、老化等多种生物过程,涉及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的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Erb B信号通路、Sphingolipid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169条信号通路。结论:气滞胃痛颗粒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其与促动力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协同增效作用,两者联用可显着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方面,检索到的所有RCT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说明气滞胃痛颗粒安全有效。在作用机制上,气滞胃痛颗粒具有出色的抗炎抗氧化能力,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通过作用于AKT1、IL6、TNF等靶点发挥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舒张胃部平滑肌等作用来实现的。
白璐[5](2021)在《和胃理气方调节线粒体自噬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验证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肠运动障碍的调节作用;2观察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3观察肝胃不和模型大鼠胃组织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P62、LC3和线粒体自噬相关通路蛋白AMPK、ACC、S6K的表达,探讨和胃理气方从AMPK通路调节线粒体自噬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障碍的作用机制。通过实验研究,为临床应用该方提供科学的实验及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通过夹尾剌激法制备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大鼠模型。健康Wistar(SPF级)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莫沙必利组、和胃理气方组、和胃理气方+线粒体自噬抑制剂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用夹尾刺激法制作FD肝郁大鼠模型。每日四个时间段用鼠夹夹大鼠尾巴远端1/3处,每次刺激30分钟,半小时内连续不断地刺激,每隔3小时刺激一次,每日四次,连续刺激7天。造模期结束后,开始灌胃给药,和胃理气方组给予浓度为0.9702g/m L和胃理气方汤剂灌胃治疗,每日2次,连续7天。莫沙必利组给予浓度为0.297mg/ml的莫沙必利悬浊液每日2次,连续7天。和胃理气方+线粒体自噬抑制剂组在和胃理气方中药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腹腔注射U0126-Et OH 20mg/kg,每日1次,连续7天。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饮水量、进食量,检测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观察大鼠胃黏膜解剖结构、胃组织HE染色病理检查有无器质性改变。2按照第一部分的方法进行造模和相应干预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莫沙必利组、和胃理气方组胃组织线粒体自噬的变化,探讨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组织线粒体自噬的调节作用。3在第一部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JC-1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莫沙必利组、和胃理气方组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析线粒体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的含量、活性氧(ROS)的水平,探讨和胃理气方对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ATP含量和线粒体ROS水平的调节情况。4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大鼠胃组织线粒体自噬蛋白PINK1、LC3、Parkin、P62和线粒体自噬相关AMPK通路蛋白AMPK、ACC、S6K表达的水平,检测应用线粒体自噬抑制剂后大鼠胃排空的情况,探讨和胃理气方对线粒体自噬的调节作用。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状态、饮水量、进食量的变化造模结束后,模型对照组大鼠精神萎靡,少动,皮毛色泽灰暗、干枯、杂乱,大便溏稀,形体消瘦,饮水量、进食量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均明显降低。腹部解剖显示,所有模型组大鼠各脏器未发生器质性改变,胃肠无溃疡,色泽正常,胃粘膜可见轻度淋巴细胞浸润,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减缓,提示造模成功。和胃理气方组大鼠饮水量、进食量与模型对照组大鼠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显着升高(P<0.05)。2各组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变化CYT-C在对空白照组基本没有表达,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构建后,CYT-C表达迅速积累;和胃理气方组和莫沙必利组CYT-C的表达被抑制。线粒体自噬的marker蛋白LC3B在模型组有明显的积累,在和胃理气方组和莫沙必利组处理后,LC3B积累明显减少。3各组大鼠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JC-1染色后,用流式细胞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莫沙必利组以及和胃理气方组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情况。空白对照组维持正常的线粒体膜电位,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构建后,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5);和胃理气方组和莫沙必利组线粒体膜电位显着升高(P<0.05),维持正常的线粒体膜电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比例明显升高(P<0.05);和胃理气方和莫沙必利处理后,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比例较模型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和胃理气方组和莫沙必利组在调节线粒体膜电位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4各组大鼠线粒体产生ATP的变化线粒体主要的功能是产生ATP,实验检测了对线粒体产生ATP能力的影响。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构建后,线粒体产生ATP的能力显着下降(P<0.05);和胃理气方组和莫沙必利组线粒体产生ATP水平显着上调(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和胃理气方组和莫沙必利组在调节线粒体产生ATP能力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5各组大鼠线粒体ROS水平的变化线粒体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主要场所,实验检测了对线粒体ROS水平的影响。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构建后,线粒体ROS水平显着增加(P<0.05);和胃理气方组和莫沙必利组线粒体相对ROS水平显着下调(P<0.05),其中和胃理气方组下调ROS水平更显着(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和胃理气方组和莫沙必利组在调节ROS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6各组大鼠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P62和LC3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PINK1、Parkin、P62和LC3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和胃力理气方组和莫沙必利组PINK1、Parkin、P62和LC3蛋白的表达较模型对照组显着下调(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和胃理气方组和莫沙必利组在调节PINK1、Parkin、P62、LC3蛋白表达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7各组大鼠线粒体自噬相关AMPK通路蛋白的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磷酸化AMPK、ACC、S6K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和胃理气方组和莫沙必利组磷酸化AMPK、ACC、S6K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显着下调(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和胃理气方组和莫沙必利组在调节AMPK、ACC、S6K蛋白表达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8线粒体自噬抑制剂对和胃理气方改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胃排空速率显着下调(P<0.05),显示出模型构建成功;和胃理气方可以显着增加大鼠胃排空速率(P<0.05),说明其对大鼠消化不良有显着改善效果。但是为了验证线粒体自噬在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效果,我们给予大鼠线粒体自噬的抑制剂,结果显示,线粒体自噬抑制后,和胃理气方对消化不良的改善效果被减弱。结论:1夹尾剌激法可以成功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大鼠模型。2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模型大鼠胃肠动力障碍具有调节作用。3和胃理气方可以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胃理气能够抑制CYT-C和LC3B的表达降低线粒体自噬的发生。和胃理气方通过维持正常的线粒体膜电位,上调线粒体ATP水平、下调线粒体ROS水平,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线粒体功能,从而减少线粒体自噬。4和胃理气方可以通过AMPK通路调节线粒体自噬,是其改善胃肠动力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和胃力气方通过下调线粒体自噬相关通路蛋白PINK1、Parkin、P62、LC3、AMPK、ACC、S6K蛋白的表达,改善AMPK通路的活化,证实AMPK及下游靶物质参与了PINK1/Parkin通路诱导的线粒体自噬。和胃理气方通过调控AMPK及其下游靶物质的表达,进而调节PINK1/Parkin通路以减少线粒体的自噬,缓解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了验证线粒体自噬在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效果,我们给予大鼠线粒体自噬的抑制剂,线粒体自噬抑制后,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改善效果被减弱,提示和胃理气方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改善效果依赖于大鼠线粒体自噬的过程。
王梦薇[6](2021)在《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细胞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miRNA角度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数据挖掘部分:运用Citespace对CNKI半夏泻心汤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及突现分析,对发文作者及发文机构进行共现分析。运用网络药理学对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靶点及作用机制的预测。运用权威在线数据库对miR-451-5p的靶基因及作用机制进行预测。实验部分: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的核心靶点及相关通路。构建miR-451-5p的表达抑制/过表达模型,通过cck8法检测ICC增殖情况,qPCR法检测转染情况,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细胞分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WB法检测对周期相关蛋白及JAK1/STAT3/ERK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使用半夏泻心汤药物血清干预miR-451-5p表达抑制的ICC,cck8法检测半夏泻心汤对miR-451-5p表达抑制的ICC存活率的影响,qPCR法检测半夏泻心汤对miR-451-5p表达抑制的ICC中miR-451-5p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半夏泻心汤对miR-451-5p表达抑制ICC的周期及凋亡的影响,WB法检测半夏泻心汤对miR-451-5p表达抑制的ICC周期相关蛋白及JAK1/STAT3/ER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Citespace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临床治疗的常见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功能性消化不良;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其治疗F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I3K-Akt、MAPK、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进一步实验验证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含药物鼠血清组的JAK1、STAT3、Cyclin D1、Raf1、c-Myc、MAPK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不含药物鼠血清组相比,半夏泻心汤血清组的JAK1、STAT3、Cyclin D1、Raf1、MAPK1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P<0.05),c-Myc蛋白表达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R-451-5p 可引起 Myc、STAT3、IL15、PDGFB、HSPA5、TNFRSF1A等靶基因表达量发生改变,这些靶基因可能通过作用于JAK-STA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途径,影响ICC的增殖发育,从而影响FD疾病的发生发展。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nhibitor NC组和mimics NC 组 JAK1、STAT3、p-STAT3、c-Myc、CyclinD1、Raf1、MAPK1、p-ERK、MEK 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与inhibitor NC组相比,inhibitor组JAK1、STAT3、p-STAT3、Cyclin D1、MAPK1、p-ERK、MEK 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P<0.05),c-Myc、Raf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imics NC组相比,mimics组JAK1、STAT3、p-STAT3、Cyclin D1、MAPK1、MEK 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P<0.05),c-Myc、Raf1、p-ERK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miR-451-5p对ICC分化、周期、凋亡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nhibitorNC组和mimics NC组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nhibitor NC组相比,就分化而言,inhibitor组平均灰度值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周期而言,inhibitor组在G1期明显上升(P<0.01),在S期和G2期均明显下降(P<0.05,P<0.01);就凋亡而言,inhibitor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0.01)。与mimics NC组相比,就分化而言,mimics组平均灰度值均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周期而言,mimics组在S期明显下降(P<0.01),在G2期明显上升(P<0.01),在G1期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凋亡而言,mimics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1)。4.半夏泻心汤对miR-451-5p表达抑制的ICC周期、凋亡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nhibitor NC组细胞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nhibitor NC组相比,就周期而言,inhibitor组在G1期明显上升(P<0.01),在S期和G2期均明显下降(P<0.05,P<0.01);就凋亡而言,inhibitor组凋亡率明显上升(P<0.01)。与inhibitor组相比,就周期而言,不含药物鼠血清组细胞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凋亡而言,不含药物鼠血清组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nhibitor组相比,就周期而言,半夏泻心汤血清组在G1期明显下降(P<0.01),在S期和G2期明显上升(P<0.01);就凋亡而言,半夏泻心汤血清组凋亡率明显下降(P<0.01)。5.半夏泻心汤对miR-451-5p表达抑制的ICC JAK1/STAT3/ERK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nhibitor NC 组的 JAK1、STAT3、p-STAT3、Cyclin D1、Raf1、MAPK1、p-ERK、MEK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inhibitor NC组相比,inhibitor组的JAK1、STAT3、p-STAT3、Cyclin D1、MAPK1、p-ERK、MEK 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P<0.05),Raf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nhibitor组相比,不含药物鼠血清组的 JAK1、STAT3、p-STAT3、Cyclin D1、Raf1、MAPK1、p-ERK、MEK 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半夏泻心汤血清组的JAK1、STAT3、p-STAT3、Cyclin D1、Raf1、MAPK1、p-ERK、MEK 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上升(P<0.01,P<0.05)。[结论]1.半夏泻心汤治疗FD的作用机制与ICC的JAK-STAT、MAPK信号通路相关,使用半夏泻心汤药物血清干预正常ICC的细胞实验结果说明网络药理学预测的正确性。2.抑制miR-451-5p可以导致ICC细胞周期停滞,抑制ICC增殖,miR-451-5p可通过正向调控JAK-STAT、Erk信号通路增加CyclinD1蛋白表达,影响细胞周期进程,同时说明miRNA靶基因预测的正确性。3.半夏泻心汤可通过上调miR-451-5p的表达抑制ICC的凋亡,促进ICC的增殖,激活JAK1/STAT3/ERK信号通路,增加Cyclin D1蛋白表达,驱动ICC从G1期到S期的进程。
范梦男[7](2020)在《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脑肠肽相关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胃痛消痞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行为学、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胃窦及下丘脑组织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BGP))相关受体表达的影响,从脑肠轴(brain-gut axis,BGA)及BGP途径探讨胃痛消痞方治疗FD的可能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FD探索新方法,为FD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模型空白组(模型组)、胃痛消痞方组(中药组)、莫沙必利组(西药组),每组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大鼠采用改良郭氏夹尾刺激法联合张氏不规则喂食法复制FD大鼠模型,连续刺激21d。造模成功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行为学表现,且解剖胃窦显示并无实质性损伤;治疗期间,空白组、模型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实验干预的胃痛消痞方由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剂组成:党参10g、柴胡12g、白芍20g、延胡索20g、白术20g、砂仁15g、枳实12g、炒麦芽20g、炙甘草6g、焦山楂10g、鸡内金10g。西药药选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10mg/片)。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根据人与大鼠等效剂量换算后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每日2次,连续给药21d。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评分;禁食不禁水24小时后,将混有墨水的营养性半固体糊灌胃各组大鼠,麻醉后处死各组大鼠,测定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及蛋白印记(western Blot,WB)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BDNF、五-羟色胺3a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3a receptors,5-HT3aR)、α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α-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α-CGRP)、G蛋白偶联受体39(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9,GPR39)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比较造模后,空白组大鼠皮毛光泽,精神状态良好,活动度良好,饮水量及进食量正常,体质量增加,肌肉结实,二便正常,全程无死亡;各造模组大鼠均出现毛色光泽度差、精神萎靡、活动度差、进食量及饮水量减少、体质量增加缓慢或减少等现象。治疗3周之后,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及行为表现仍然不佳,中药组及西药组上述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无明显差异。2.各组大鼠胃肠动力改变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推进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小肠推进率增高(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增加明显(P<0.05),差异显着。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内残留率降低(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降低明显(P<0.05),差异显着。3、各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5-HT、BDNF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5-HT、BDNF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5-HT、BDNF表达增高(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效果更好(P>0.0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各组大鼠胃窦组织BDNF、5-HT3aR、α-CGRP、GPR39 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BDNF、5-HT3aR、α-CGRP 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西药组大鼠胃窦组织BDNF、5-HT3aR、α-CGRP mRNA相对表达量均增加(P<0.05);与西药组相比较,中药组大鼠胃窦组织BDNF、5-HT3aR、α-CGRP mRNA增加明显,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GPR39 mRNA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窦组织中GPR39 mRNA表达降低(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大鼠胃窦组织GPR39 mRNA表达降低不明显,差异显着(P<0.05)。5、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BDNF、5-HT3aR、α-CGRP、GPR39 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DNF、5-HT3aR、α-CGRP 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DNF、5-HT3aR、α-CGRP mRNA表达增高(P<0.05);与西药组相比较,中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BDNF、5-HT3aR、α-CGRP mRNA增加明显,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GPR39 mRNA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GPR39 mRNA表达降低(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效果更好(P>0.0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6、各组大鼠胃窦组织BDNF、5-HT3aR、α-CGRP、GPR39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BDNF、α-CGRP蛋白表达降低(P<0.05),其中5-HT3a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窦组织中BDNF、5-HT3aR、CGRP蛋白表达增高(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BDNF、5-HT3aR、α-CGRP增加明显,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GPR39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窦组织中GPR39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中药组相比较,西药组大鼠胃窦组织GPR39蛋白降低明显,差异显着(P<0.05)。7、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BDNF、5-HT3aR、α-CGRP、GPR39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DNF、5-HT3aR蛋白表达降低(P<0.05),其中α-CGRP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DNF、5-HT3aR、α-CGRP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西药组相比较,中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BDNF、5-HT3aR、α-CGRP蛋白增高明显,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GPR39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GPR39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效果更好(P>0.0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改良郭氏夹尾刺激法联合张氏不规则喂食法能够复制FD大鼠模型。2.胃痛消痞方可以改善FD大鼠毛色、改善活动灵活度、增加进食量、提高体重以及缓解暴躁易激惹行为学症状,从而证明胃痛消痞方对FD有治疗作用。3.胃痛消痞方能减少FD大鼠胃内残留率、增加小肠推进率,改善胃肠动力是胃痛消痞方治疗FD的机制之一。4.胃痛消痞方治疗FD的机制是通过上调5-HT、BDNF的表达,从精神心理因素方面实现FD的治疗,是其作用机制之一。5.胃痛消痞方对FD的治疗过程中存在BDNF、5-HT3aR、a-CGRP、GRP39 mRNA脑肠互动正反馈机制。6.胃痛消痞方治疗FD的机制是通过BGA上调5-HT、BDNF、α-CGRP,下调GPR39的表达实现的。
徐婧[8](2020)在《连朴饮基于脑肠同调途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中西医治疗现状,拓展温病学经典名方连朴饮(Lianpo Yin,LPY)的适用范围。2探讨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制。(1)研究连朴饮对SD正常大鼠胃窦环形平滑肌条舒缩活动的影响及探讨其作用于胃窦环形平滑肌条可能的作用机制。(2)研究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体重、胃排空及胃窦平滑肌舒缩活动的影响及探讨其对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动力的作用机制。(3)研究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及探讨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脑-肠”互动的影响。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文献,综合研究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基础。2实验研究:(1)(1)离体胃窦环行平滑肌条置于盛有Krebs液的组织浴槽中,记录其等长收缩活动,观察累积量连朴饮含药血清(10μL、20μL、40μL、60μL)及等体积正常空白血清(空白对照组)对大鼠胃窦环行肌(均n=8)收缩活动的影响;观察累积量乙酰胆碱(Acetycholine,10-8-10-4mol/L)对胃窦环行肌(均n=8)收缩活动的影响及与连朴饮含药血清作用效应的比较;观察非选择性毒蕈碱(M3)受体阻断剂阿托品(At ropine,10-5mol/L)、外源性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供体左旋精氨酸(L-arginine,10-5mol/L)、烟碱(N)受体阻断剂六烃季胺(Hexamet honium,10-5mol/L)对连朴饮含药血清诱发的胃窦环行肌(均n=8)收缩活动的影响。(2)离体胃窦环行平滑肌条置于盛有Krebs液的组织浴槽中,记录其等长收缩活动,观察累积量连朴饮含药上清(400μL、800μL、1200μL、1600μL)及等体积Krebs液(空白对照组)对大鼠胃窦环行肌(均n=8)收缩活动的影响;观察乙酰胆碱(Acetycholine,10-5mol/L)、胆碱能受体激动剂新斯的明(Neostigmine,10-5mol/L)对连朴饮含药上清诱发的胃窦环行肌条(均n=8)收缩活动的影响。(2)领取8日龄SD乳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mal Control,N C,n=10)、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组(FD,n=8)、多潘立酮治疗组(Dompe ridone+FD,DPLT+FD,n=8)、连朴饮治疗组(LPY+FD,n=8),适应性喂养2天。10日龄,采用碘乙酰胺幼鼠刺激法造模:NC组(2%蔗糖0.2ml/天,灌胃);FD组、DPLT+FD组和LPY+FD组(0.1%碘乙酰胺(溶于2%蔗糖溶液)0.2ml/天,灌胃),共7天。每周监测体重。造模成功后,第7周进行药物干预,HC组和FD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DPLT+FD组(Domperidone,20mg/kg·d,灌胃),LPY+FD组(LPY,0.920g/kg·d,灌胃),持续一周。第8周,进行进食量、胃排空实验。颈椎脱臼处死各组大鼠,分离胃窦,制备胃窦环形平滑肌条,观察各组大鼠胃窦平滑肌条基础状态自发性收缩活动;观察累积量乙酰胆碱(Acetylcho line,10-8-10-4mol/L)及五羟色胺(5-HT,10-5mmol/L)对各组大鼠胃窦平滑肌条自发性收缩活动的影响。(3)领取8日龄SD乳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mal Control,N C,n=10)、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组(FD,n=8)、氟西汀治疗组(Fluoxet ine+FD,n=8)、连朴饮治疗组(LPY+FD,n=8),适应性喂养2天。10日龄,采用碘乙酰胺幼鼠刺激法造模:NC组(2%蔗糖0.2ml/天,灌胃);F D组、Fluoxetine+FD组和LPY+FD组(0.1%碘乙酰胺(溶于2%蔗糖溶液)0.2ml/天,灌胃),共7天。每周监测体重。造模成功后,第7周进行药物干预,HC组和FD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Fluoxetine+FD组(Fluoxeti ne,2mg/kg·d,灌胃),LPY+FD组(LPY,0.920g/kg·d,灌胃),持续一周。第8周,进行糖水偏嗜实验。颈椎脱臼处死各组大鼠,取双侧海马组织,置于-80℃冰箱保存。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单胺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1理论研究:在临证中,参照“病证结合”原则,中西医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并遵循“异病同治”原则,紧扣病机、据位施方,不拘症状变化,临床各系统、尤其消化系统疾病,但见湿热内蕴,郁阻中焦者,均可使用连朴饮辨治。2实验研究:(1)(1)连朴饮含药血清剂量依赖性促进胃窦环形平滑肌收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收缩活动显着增加(均P<0.01);累积浓度梯度的乙酰胆碱累积量加入促进胃窦环形平滑肌呈剂量依赖性收缩增强,累积浓度10-5mol/L时与连朴饮含药血清最大促进效应(60μL)无明显差异(P>0.05);Atropine+LPY含药血清、L-arginine+LPY含药血清、He xamethonium+LPY含药血清诱发的胃窦环形平滑肌条收缩活动显着低于单纯连朴饮含药血清诱发的肌条收缩活动(P<0.01);其中,Atropine完全抑制连朴饮含药血清诱发的肌条收缩活动,L-arginine和Hexameth onium均部分抑制连朴饮含药血清诱发的肌条收缩活动。(2)连朴饮含药上清剂量依赖性抑制胃窦环形平滑肌收缩,与对照组相比其收缩活动显着降低(P<0.01);各累积剂量连朴饮含药上清均显着抑制了Acetycholine(10-5mol/L)诱发的胃窦环形平滑肌条收缩活动(P<0.01);最高累积剂量的连朴饮含药上清(1600μL)显着抑制了Neostigmine(10-5mol/L)诱发的胃窦环形平滑肌条收缩活动(P<0.05)。(2)造模后,各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体重和体重增长率均显着降低(P<0.05),多潘立酮和连朴饮干预治疗后体重及体重增长率均显着增加(均P<0.01);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组大鼠进食量和胃排空率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经连朴饮治疗后大鼠进食量和胃排空率均显着增加(均P<0.01),与多潘立酮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组大鼠离体胃窦环形平滑肌收缩基础状态收缩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经连朴饮干预治疗后平滑肌收缩频率明显增强(P<0.01),与多潘立酮治疗后效果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平滑肌收缩振幅无显着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胃窦环形平滑肌对累积量乙酰胆碱的反应性显着降低(P<0.01),经连朴饮干预治疗后大鼠胃窦环形肌条对于累积量乙酰胆碱的反应性显着增加(P<0.01),在最小效应浓度(10-6mol/L)的收缩效应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与多潘立酮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均在最高累积量乙酰胆碱(10-4mol/L)时达到最大收缩效应,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胃窦环形平滑肌对5-HT(10-5mol/L)的反应性明显减弱(P<0.05);经连朴饮干预治疗后,大鼠胃窦环行平滑肌对5-HT的收缩反应增加(P<0.05)。(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明显下降(P<0.01),经连朴饮干预后,大鼠蔗糖水偏好值明显增高(P<0.05)。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单胺递质5-HT、NE含量均显着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连朴饮干预治疗后,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5-HT及NE含量显着增高(P<0.01),与氟西汀治疗后的效应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理论研究:拓展温病方的研究思路,同时开拓杂病辨治的思路,扩展连朴饮的临床应用范围,将其作为脾胃内科常见多发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的主治方,有助于温病方(学)的深入研究2实验研究:(1)(1)连朴饮含药血清可促进正常大鼠胃窦环形平滑肌收缩活动,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为主要通过激活毒蕈碱受体,部分通过激活N受体及抑制NO的释放来引起胃窦平滑肌的收缩。(2)连朴饮含药上清可抑制正常大鼠胃窦环形平滑肌收缩活动,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乙酰胆碱途径,发挥抗胆碱能作用有关。(2)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延迟,胃窦平滑肌收缩活性明显下降。连朴饮可通过促进胃窦平滑肌收缩,并提高胃窦平滑肌对乙酰胆碱与5-HT的反应性,促进胃排空,从而发挥促胃动力的作用。(3)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表现出焦虑样或/和抑郁样行为,连朴饮可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焦虑样或/和抑郁样行为。连朴饮上调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海马区单胺递质5-HT、NE水平,可能参与调节“脑-肠”互动障碍,从“脑-肠”轴途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挥治疗效果。3本研究从脑肠同调的双重途径阐释了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也贴合了罗马IV将功能性消化不良称为“脑-肠”互动障碍性疾病的认知,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维度诊疗提供了新的借鉴。
于蕊[9](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对中药复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通过检索几大数据库中近10年来中药复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文献,利用生物信息相关的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出现代医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用药规律,为祖国医学治疗FD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思路借鉴。资料与方法:1.选取2008年-2018年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PubMed等数据库中关于中药复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文献,对文献进行排除、筛选与纳入,建立有效的数据库。2.整理出文献中的有效方剂。3.采用统计学软件Exce12010、SPSS20.0、SPSS Modeler18.0及计算机编程语言Python对组成方剂的药物进行频数、频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依照中药的性味、归经和种类进行数据分析。4.对高频中药及中药的种类进行聚类分析,对所有涉及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归纳出常用的高频药物组合。5.基于中药的现代药理学作用,分析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药作用机理的分布。结 果:1.频数分析,性质种类辨规律。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文献中,共筛选出225首组方,涉及中药172味,高于平均频次的药物42味。在高频中药分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甘草,占组方的75.56%,其次是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柴胡、白芍等。对高频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分析,药性以温性为主,分布高低依次为温、平、微寒、寒、微温、热、凉;药味以辛、苦、甘味为主,从高到低的分布依次为辛、苦、甘、淡、酸、微苦;药物归经的统计结果主要为脾经及胃经,前五名依次为脾经、胃经、肺经、心经、肝经。在225首组方中,常用的中药以补气药最多,占复方比重为91.11%;其次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前4位的使用频率均超过了 50%。2.关联聚类,共同特点辨治法。将治疗FD复方中的所有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为甘草→党参以41.33%的支持度,甘草→白术、茯苓以40.89%的支持度,茯苓→党参、白术、甘草以26.67%的支持度分别占据2味、3味、4味药关联组合的首位,上述分析出的药物组合以补益脾胃之气为主。超过30%的组合还有甘草→木香和甘草→柴胡、白芍,分别以36.00%和31.56%的支持度排在前列,分别体现理气和胃、疏肝解郁的配伍原则。通过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一类药物为白术、甘草、茯苓、党参,归为健脾类,二类为半夏、陈皮、厚朴,归为燥湿化痰类,三类为其他药物,体现出健脾、燥湿、化痰的治疗方法。通过对所有中药种类的聚类分析,将结果分为五类,分别是:方药17,方药42,方药30、32,方药47、76,其他方药。体现出四种治法,分别为健脾理气、清热化湿,疏肝解郁、行气消积,温阳安神、清热燥湿,消痞行气、理气和胃。3.结合药理,高频功效辨趋势。基于现代药理学来分析治疗FD的中药功效得出,影响胃酸分泌和影响胃肠动力的药频次最高,影响胃酸分泌的药有半夏、山楂、厚朴、桔梗等,影响胃肠运动的有白术、木香、枳壳、柴胡、佛手等。二者频数都为24次,占总频数的26.37%,其次是抗菌药物和提高免疫药物。结论:1.基于对文献中复方的数据挖掘,现代医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常用的药物有甘草、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党参、柴胡等。文献组方多使用补气药、理气药、温性药、辛味药、脾胃归经药,用药治疗FD时注重对气机的调节,以益气健脾为基本法则。2.基于关联聚类分析,在治疗FD时,健脾和胃治其本,常用四君子汤加减为基础。温清消法治其标,疏肝解郁,燥湿化痰是主要治法,疏肝解郁常用柴胡配伍白芍,燥湿化痰常用半夏、陈皮、厚朴组合。3.基于药理分析治疗FD的中药,促胃肠动力的中药多有理脾胃之气和疏肝气的功效,并且运用具有促进胃肠动力作用的中药逐渐成为现代医家治疗FD的用药趋势。
周鸿云[10](2019)在《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基于“五味合化”理论,采用全基因芯片技术探索人参乌梅汤加味(酸甘化阴法)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84只幼龄SD大鼠适应性喂养2d后,随机抽取12只为空白组(A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30ml/kg,1次/d)。剩余72只为造模组,参考文献方法,采用苦寒泻下、劳倦力竭复合方法制作腹泻模型。予以25%番泻叶灌胃(20ml/kg,1次/d);灌胃30min后,大鼠入水游泳(水深40cm,水温30℃,尾部负重约其体重5%铅丝),至力竭(大鼠鼻尖没水5s)后捞出烘干;连续造模21d。参考文献方法评定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西药组(D组)、全方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全方,E组)、去甘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甘味药,F组)、去酸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酸味药,G组)、去辛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辛味药,H组),每组12只;分别予以生理盐水(30ml/kg,1次/d)、5%妈咪爱(0.7g/kg,1次/d)、人参乌梅汤加味全方、人参乌梅汤加味去甘味药、人参乌梅汤加味去酸味药、人参乌梅汤加味去辛味药(各中药组用法均为35g/kg,1次/d)灌胃,连续干预7d。观察造模及干预过程中大鼠一般情况。干预7d后处死大鼠,分别取材送检。(1)取结肠组织经10%甲醛固定液固定,常规HE染色,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形态。(2)取结肠组织经RNA保存液固定,进行RNA抽提、质检、纯化、放大标记后,采用Agilent大鼠全基因4*44K芯片进行杂交扫描,对芯片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后统计筛选各组间差异基因(FC≥2,p<0.05);采用GO功能、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方法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阐释差异基因相关生物功能。(3)筛选组间重叠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芯片实验结果,并统计分析。结果:(1)结肠病理形态观察:西药组、全方组可有效缓解腹泻大鼠一般表现和腹泻情况,并能明显改善腹泻大鼠结肠粘膜溃疡、充血、水肿、炎性浸润等反应,对粘膜具有促损伤修复能力;去甘味药组、去酸味药组、去辛味药组肠粘膜损伤表现不同程度改善,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2)全基因芯片实验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模型组与空白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34个,其中上调基因10个,下调基因24个;GO富集获得123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92条(显着富集(p<0.05)44条),主要涉及离子转运、离子稳态、发育调节、细胞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增殖等;pathway富集获取21条通路,主要涉及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肌收缩、MAPK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等。(2)西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取差异基因16个,其中上调基因6个,下调基因10个;GO富集获得5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2条(无显着富集),涉及细胞过程调节;pathway富集获得2条通路,涉及嗅觉转导、RNA降解。(3)全方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51个,其中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4个;GO富集获得125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80条(显着富集12条),主要涉及损伤反应、信号转导、转录调控等;pathway富集获得21条通路,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嗅觉转导、赖氨酸降解、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味觉转导、钙信号通路等。(4)去甘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45个,其中上调基因19个,下调基因26个;GO富集获得72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35条,主要涉及对其他有机体的反应、对外部生物刺激的反应等;pathway富集获得37条通路,主要涉及吞噬、嗅觉转导等。(5)去酸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145个,其中上调基因71个,下调基因74个;GO富集获得411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306条,主要涉及脂质代谢过程的负调控、对干扰素-γ的反应等;pathway富集获得53条通路,主要涉及原发性免疫缺陷、胞质DNA传感通路等。(6)去辛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126个,其中上调基因52个,下调基因74个;GO富集获得574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439条,主要涉及雄激素生物合成过程、C21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过程等;pathway富集获得73条通路,主要涉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等。与模型组相较,各拆方组获得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功能以去辛味药组最多,各拆方组获得的差异基因及参与的生物功能与全方组比较同时存在相似和不同;所有中药组差异基因及涉及的生物过程、通路均多于西药组。各拆方组与全方组相较,去辛味药组差异基因最少。(3)RT-PCR验证实验:筛选出Nlrp6、Tmem66、Gng10、Shc1、Ctnnb1、Trpm7、Vamp7、Gnas作为验证基因。验证基因经扩增后的整体表达趋势与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基因经扩增后,与空白组相较,模型组中Gng10、Trpm7差异有统计学(p<0.05),表达上调;与模型组相较,全方组中Nlrp6、Tmem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下调;且均与芯片实验结果一致。结论:(1)人参乌梅汤加味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粘膜具有促损伤修复作用。(2)提示腹泻具有多基因、多途径的发病特点。CHRNA7下调影响钙离子调控,CACNA2D3下调、IL1R2上调影响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腹泻的发生发展。(3)初步证明人参乌梅汤加味(酸甘化阴法)可通过调控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的表达发挥益气生津止泻效应。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可能通过下调F2RL3、GHR影响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途径,上调SUV39H2影响赖氨酸降解途径,下调XPNPEP2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途径发挥治疗效应。(4)结合课题组前期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指纹图谱研究基础,提示酸味药+甘味药的配伍合化作用是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发挥止泻效应的主要物质基础,并体现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多基因、多途径的复杂作用特征。(5)RT-PCR验证实验证实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可靠,将Gng10、Trpm7、Nlrp6、Tmem66作为腹泻发病及治疗的分子靶点研究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二、中药复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复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规律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数据处理 |
1.5 肝郁脾虚型FD用药规律分析 |
1.6 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
2 结果 |
2.1 文献纳入情况 |
2.2 性味归经分析 |
2.3 药物使用频次分析 |
2.4 用量分析 |
2.5 关联规则分析 |
2.6 聚类分析 |
2.7 复杂网络分析 |
2.8 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
3 讨论 |
(2)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基于证据图的中医药抗Hp感染的研究现状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排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数据分析与形式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
2.3 临床研究类型及规模 |
2.4 中医证候及体质研究 |
2.5 中医药抗Hp方式研究 |
2.6 中医药抗Hp方案临床评价 |
2.7 中医药防治方案干预时机及适用情况 |
2.8 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及临床证据评价 |
2.9 临床指南与路径研究 |
3.讨论 |
3.1 中医药抗Hp应用现状及问题 |
3.2 中医药防治Hp感染未来的研究方向 |
3.3 本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中医药抗Hp感染机理机制探讨 |
1.现代医学对Hp的认识及治疗 |
1.1 Hp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
1.2 Hp的治疗 |
2.中医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
2.1 中医对Hp感染的认识 |
2.2 中医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 |
2.3 扶正祛邪抗Hp感染的实践及机理机制探讨 |
3.讨论 |
第三章 中药扶正祛邪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2.4 主要结局指标和证据质量分级 |
3.讨论 |
临床验证 |
第一章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数据录入 |
2.2 数据规范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医案检索结果及特点 |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3 常用方剂使用情况 |
3.4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 |
4.讨论 |
第二章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排标准 |
1.3 数据收集及整理 |
1.4 分组方法 |
1.5 结局评价 |
2.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病例基本情况 |
3.2 治疗结局 |
4.讨论 |
结语 |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3.本研究的不足 |
4.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
个人简介 |
(3)基于网络扰动的中药个性化精准开方系统及新药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疾病网络信息化 |
1.2.1 复杂疾病与组学技术 |
1.2.2 疾病大数据的累积和发展 |
1.2.3 网络在疾病中的应用 |
1.3 中药网络信息化 |
1.3.1 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
1.3.2 中药药代动力学和靶标研究 |
1.3.3 中药信息数据集成及网络化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网络扰动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疾病网络扰动特征构建 |
2.2.2 中药网络扰动特征构建 |
2.2.3 网络扰动特征间的杰卡德距离计算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疾病的网络扰动特征分析 |
2.3.2 中药的网络扰动特征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网络扰动特征在疾病-中药关联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疾病-中药关联框架-HDmap-S |
3.2.2 中药-疾病网络拓扑分析 |
3.2.3 文献挖掘和验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中药-疾病映射框架构建 |
3.3.2 HDmap-S的性能分析 |
3.3.3 HDmap-S的案例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网络扰动特征在复方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中药组合框架-HDmap-M |
4.2.2 中药组合的配伍规律分析 |
4.2.3 类风湿关节炎新复方预测 |
4.2.4 GO富集分析 |
4.2.5 中药-扰动特征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HDmap-M的性能分析 |
4.3.2 HDmap-M的配伍分析 |
4.3.3 HDmap-M-类风湿关节炎新复方 |
4.4 小结 |
第五章 网络扰动特征用于经典方剂枳术丸机制解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枳术丸成分库构建 |
5.2.2 ADME筛选 |
5.2.3 靶标预测及疾病映射 |
5.2.4 GO和通路富集分析 |
5.2.5 网络构建 |
5.2.6 成分贡献评估体系构建 |
5.2.7 副作用预测 |
5.3 结果和讨论 |
5.3.1 白术和枳实的成分比较 |
5.3.2 白术和枳实的活性成分 |
5.3.3 白术和枳实的作用靶标 |
5.3.4 枳术丸成分贡献度分析 |
5.3.5 枳术丸的潜在协同机制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研究结局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计算机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5 统计学方法 |
1.5.1 统计软件 |
1.5.2 RCT的异质性检验 |
1.5.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1.5.4 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检测 |
1.6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RCT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单用气滞胃痛颗粒的临床有效率 |
2.3.2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促动力药的临床有效率 |
2.3.3 单用气滞胃痛颗粒的临床治愈率 |
2.3.4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促动力药的临床治愈率 |
2.3.5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促动力药的复发率 |
2.3.6 不良反应 |
2.3.7 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 |
3 讨论 |
第二章 气滞胃痛颗粒治疗FD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方法 |
1.2.1 气滞胃痛颗粒有效成分与作用靶点获取 |
1.2.2 FD相关靶点获取 |
1.2.3 构建“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和PPI网络 |
1.2.4 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气滞胃痛颗粒有效成分及对应靶点 |
2.2 气滞胃痛颗粒治疗FD相关靶点 |
2.3 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分析 |
2.4 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 |
2.5 GO功能富集分析 |
2.6 KEGG通路分析 |
3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IV诊断标准 |
附录3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和胃理气方调节线粒体自噬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模型大鼠胃肠动力障碍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和胃理气方对大鼠胃组织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和胃理气方对大鼠线粒体自噬相关AMPK通路及自噬蛋白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线粒体自噬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半夏泻心汤研究思路概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miRNA在消化系统非癌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数据挖掘研究 |
研究一 基于Citespace对半夏泻心汤临床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二 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三 miR-451-5p相关数据挖掘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半夏泻心汤对ICC miR-451-5p及JAK1/STAT3/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miR-451-5p对ICC增殖、分化、周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半夏泻心汤通过miR-451-5p靶向JAK1/STAT3/ERK信号通路初探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免疫荧光双染结果图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脑肠肽相关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5-HT、BDNF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胃窦组织中BDNF、5-HT3aR、a-CGRP、GRP39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四: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DNF、5-HT3aR、a-CGRP、GRP39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连朴饮基于脑肠同调途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础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述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危险因素 |
4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认识 |
4.1 胃肠感觉运动障碍 |
4.2 内脏高敏性 |
4.3 胃酸 |
4.4 幽门螺杆菌感染 |
4.5 脑-肠互动障碍 |
4.6 十二指肠粘膜完整性受损和低级别粘膜炎症 |
4.7 消化道微生物群的变化 |
5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
5.1 一般治疗 |
5.2 根除HP治疗 |
5.3 抑酸治疗 |
5.4 促胃肠动力药 |
5.5 调节胃适应性舒张功能药物 |
5.6 调整内脏高敏药 |
5.7 中枢神经调节剂 |
5.8 肠道菌群调节剂 |
5.9 抗焦虑、抑郁药物 |
6 讨论与结论 |
第二部分 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研究 |
1 病名源流 |
2 病因病机 |
2.1 古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现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研究 |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研究 |
3.1 证型分布规律 |
3.2 脾胃湿热证 |
4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法的研究 |
4.1 古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法的认识 |
4.2 现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法的研究 |
4.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论治 |
5 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础研究 |
5.1 现代医家对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
5.2 连朴饮的前期探索性研究 |
6 讨论与总结 |
实验一 连朴饮对正常大鼠胃窦平滑肌舒缩活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连朴饮组成与制备 |
2.2 实验动物 |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4 实验试剂 |
2.5 实验分组 |
2.6 配制Krebs缓冲液 |
2.7 制备连朴饮含药血清 |
2.8 Ussing chamber制备连朴饮含药上清 |
2.9 胃窦平滑肌条实验前准备 |
2.10 离体胃窦平滑肌条实验 |
2.11 数据分析 |
2.1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连朴饮含药血清对胃窦平滑肌舒缩活动的影响及机制 |
3.2 连朴饮含药上清对胃窦平滑肌舒缩活动的影响及机制 |
4 讨论和结论 |
实验二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动力的调节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药物与制备 |
2.2 实验动物 |
2.3 主要器材和设备 |
2.4 实验试剂 |
2.5 配制Krebs缓冲液 |
2.6 动物分组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 |
2.7 胃排空实验 |
2.8 胃窦平滑肌条实验 |
2.9 观察胃窦平滑肌条对累积量乙酰胆碱的收缩反应 |
2.10 观察胃窦平滑肌肌条对高浓度K+及5-HT的反应性 |
2.11 肌条收缩数据处理 |
2.12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体重的影响 |
3.2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进食量和胃排空的影响 |
3.3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基础收缩活动的影响 |
3.4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乙酰胆碱反应力的影响 |
3.5 连朴饮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对高浓度K+及5-HT的反应性中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实验三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脑-肠”轴的调节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药物与制备 |
2.2 实验动物 |
2.3 主要器材和设备 |
2.4 实验试剂 |
2.5 动物分组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 |
2.6 糖水偏嗜实验 |
2.7 海马单胺递质(5-HT、NE、DA)检测 |
2.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连朴饮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3.2 连朴饮对海马单胺递质(5-HT、NE、DA)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讨论与总结 |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治疗的现状 |
2 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基础 |
2.1 连朴饮方源及组方分析 |
2.2 连朴饮的拓展应用 |
2.3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 |
2.4 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验基础 |
3 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途径、多靶点作用机制研究 |
3.1 连朴饮调节胃肠动力障碍作用机制研究 |
3.2 连朴饮调节“脑-肠”互动障碍作用机制研究 |
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9)基于数据挖掘对中药复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药药性理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 |
1.2 “五味合化”的性味配伍理论 |
1.3 酸甘化阴法的研究价值 |
2 小儿腹泻病的中西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祖国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2 西医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3 人参乌梅汤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3.1 人参乌梅汤的历史渊源 |
3.2 人参乌梅汤的临床实践 |
3.3 人参乌梅汤的实验研究 |
4 现代生物分子技术在中药复方的研究应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作用腹泻模型大鼠结肠病理形态学观察实验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 |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药物制备 |
2.3 模型制备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3.2 结肠病理形态学观察 |
4 小结 |
实验二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干预的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全基因芯片实验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分组 |
2.2 药物及模型制备 |
2.3 实验取材 |
2.4差异基因筛选实验 |
2.5 统计分析 |
2.6 芯片质控 |
3 结果 |
3.1 总RNA质检结果 |
3.2 芯片实验结果质控 |
3.3 芯片荧光信号扫描图片结果 |
3.4 芯片数据结果质量评价 |
3.5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拆方干预的腹泻大鼠结肠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步骤 |
3 结果 |
3.1 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
3.2 差异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 |
4 小结 |
实验四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拆方干预的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实时荧光PCR验证实验 |
1 实验用品 |
1.1 实验样品 |
1.2 Real-time PCR验证差异基因筛选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 |
1.5 引物 |
2 实验方法 |
2.1 RNA抽提 |
2.2 RNA质检 |
2.3 反转录 |
2.4 SYBR Green qPCR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RNA质检结果 |
3.2 RT-PCR验证结果 |
3.3 验证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腹泻动物模型的制备 |
1.1 腹泻模型动物选择 |
1.2 腹泻疾病模型制备的常用药物及方法 |
1.3 腹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
1.4 课题组前期动物腹泻模型研究 |
2 人参乌梅汤加味组方理论 |
2.1 人参乌梅汤加味立论及方解 |
2.2 人参乌梅汤加味的效应评价 |
2.3 人参乌梅汤加味的现代机制研究 |
3 人参乌梅汤加味对幼龄腹泻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
3.1 基因芯片技术在腹泻病的应用 |
3.2 全基因芯片实验结果讨论 |
3.3 芯片实验RT-PCR验证结果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创新性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全基因实验荧光芯片扫描图 |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中药复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规律及机制研究[J]. 张新雨,范梦月,孙蓉. 中草药, 2021(14)
- [2]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D]. 易惺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网络扰动的中药个性化精准开方系统及新药发现[D]. 陈学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吴静洁.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和胃理气方调节线粒体自噬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验研究[D]. 白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细胞分子机制研究[D]. 王梦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脑肠肽相关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D]. 范梦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连朴饮基于脑肠同调途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研究[D]. 徐婧.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基于数据挖掘对中药复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用药规律研究[D]. 于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D]. 周鸿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