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虹控股的资本运作之道(论文文献综述)
韩倩钰[1](2019)在《中国国新国有资本运营与资本优化配置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国新是“管资本”导向下国有资本授权体系改革的产物,是国务院国资委第一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试点央企之一。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并形成新的授权经营体系,使国有资本出资人缺位的问题得以解决。试点改革目标是实现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在国资委向管资本转化的导向下,中国国新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怎样通过基金群平台进行股权运营实现国有资本优化配置?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围绕核心问题,以中国国新为案例研究对象,首先,对中国国新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及搭建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进行研究,其次,研究中国国新通过搭建的运营平台如何进行国有资本优化布局以及如何构建资本网络和产业网络并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并且总结出中国国新具体的国有资本优化配置的模式。最后,对中国国新运营平台具体的跨集团投资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分析这种实施模式是否能真正实现国有资本优化配置。本文的研究发现是:(1)中国国新通过设立基金以及参股投资的方式,以少量国有资本积聚形成了强大的资本网络,并通过实施跨集团的投资并进行股权运营,在资本网络与产业网络相互作用的进程中,主要实现的是集团外部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一方面,用资本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并引导产能过剩产业和传统产业国有资本流向战略新兴产业,盘活了低效国有资本,改善了在战略新兴产业缺乏国企的状态,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另一方面,通过助力传统产业央企创新升级与提质增效、新兴产业逐步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产能过剩产业完成去产能任务,优化了产业网络关系。(2)中国国新通过优化外部资本配置实现的产业网络关系的优化也带动了被投资企业资本运营效率的提升和业绩水平提高,会促使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实现集团内部自身资本的优化配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以中国国新为研究案例,揭示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入股被投资企业,以股权为纽带进行跨集团的资本运作,通过优化整体国有资本布局和优化产业网络关系实现资本优化配置的模式。(2)通过对中国国新国有资本运营模式和资本配置结果的分析,得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实现资本优化配置的机理,从而为其他的试点公司提供了现实的借鉴。
周璇煦平[2](2019)在《爱尔眼科并购绩效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PE”型并购基金模式》文中认为为促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政府鼓励各类投资机构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并购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进行并购重组融资,规范各类财务投资主体参与企业并购,产业基金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为国内并购基金快速增长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政策环境。医疗健康行业存在天然的技术壁垒,是公认的严管理、强专业性、长回报时间的行业。无论是何类产业基金,要想进入这个领域都将面临许多困难,但其实也充满了巨大的投资机会,随着政策鼓励、市场扩容等利好情况的不断出现,医疗领域已然成为资本的狂欢市场。在中国医药市场从新兴市场转变为战略市场的过程中,大健康产业越来越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近几年成为了十分热门的投资领域。2018年,中国的大健康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了6万亿元,拥有200多家专业的投资基金。产业并购基金伴随着医疗健康行业的迅猛发展显得愈来愈重要。设立并购基金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整合,还能减少生产过剩对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阻碍,并为资本市场带来活力。2010—2017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募集了资金7 040.61亿元,成立了986只并购基金,其中有813只披露了募集金额。国内接连发生影响较大的医疗安全事件,导致政府收紧对医疗健康行业的监管,加之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分散,并购基金市场迎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挑战。大量并购基金成为了僵尸基金,设立之后便不了了之,或者出现投资失败和退出失败等问题。但是,在政策鼓励、国家全面深化结构性改革和产业重组热情不减、互联网企业横向兼并强强联合等客观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并购基金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本文从“上市公司+PE”型并购基金这一视角,研究并购基金对上市企业的现实作用,探讨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并购基金是否真能给上市企业带来益处,能否实现上市公司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本意。当前国内学者仅仅分析了上市企业设立并购基金的表层影响,并未提及并购基金成立之后一段时间的影响。而本文选取了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设立第一只医疗行业并购基金这一案例,基于“上市公司+PE”型并购基金模式研究其并购绩效,希望能够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并购基金的效果研究,为推动并购基金更好地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借鉴。本文通过梳理并购基金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这两种方法,基于DEA-AHP模型构建爱尔眼科并购绩效评价的整体模型。先对爱尔眼科的规模效率、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进行有效性分析,随后利用AHP对其综合财务绩效打分,再从非财务角度分析并购基金对爱尔眼科并购绩效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爱尔眼科设立并购基金后,企业经营的整体效率获得了持续的提升,虽然整合并购会出现前期规模效率下降的问题,从而造成2017年度并购绩效的下滑,但整体依然保持增长态势。随着整合的深入、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其整体效率和技术效率必然会有所提升。然而,并购基金带来的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如不妥善处理随之带来的问题,势必会影响公司今后的整体绩效。爱尔眼科应该优化资本结构和经营管理体系,提升资本管理能力,增加资金利用率,从而促进并购基金对企业的正面效应,获得更加持久的发展能力。目前,站在“上市公司+PE”型并购基金这一视角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并购绩效评价研究的比较少,本文丰富了并购基金在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给市场提供了参考经验。
李思呈[3](2016)在《基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研究》文中指出融资是一切财务活动的起点,融资期限结构与融资来源结构的不匹配将导致现金流不足以用来支付利息和投资需要,造成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带来融资结构错配风险,使得企业经营能力降低,甚至无力偿还债务导致破产。传统融资风险预警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对企业内部风险因素的研究,提出的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指标和因素都来源于企业内部,如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公司规模等,而对于影响融资结构的行业风险因素,却缺乏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关于行业风险因素的实证研究,因而不利于企业对融资结构进行综合考量和选择。由此,有必要基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结合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的时空特征,综合分析融资期限结构和融资来源结构错配的风险因素及其传导路径,并依此建立切实可行的基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体系。本文依据耗散结构理论、期限匹配理论、优序融资理论、代理理论和权衡理论等理论,搭建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理论框架,并综合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投资时钟模型和矩阵定位方法构建出“行业风险要素监测——行业风险周期监测——行业风险定位监测”的行业风险动态监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的特征、因素、传导路径以及演化阶段,分别从融资期限结构错配和融资来源结构错配两方面进行基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分析,最后通过实证分析证实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为企业加强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可行的预警模式和技术工具,对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融资决策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具体而言,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构建了行业风险动态监测模型。将面板数据模型、投资时钟模型、矩阵定位等方法引入到行业风险动态监测中,建立起包括“行业风险要素监测——行业风险周期监测——行业风险定位监测”的行业风险动态监测模型。(2)剖析了基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分析融资结构错配的形成特征、时空特征和风险特征;从行业融资环境和行业财务特征两方面深入研究影响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的关键风险要素。揭示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的演化特性以及传导路径,设计相应的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流程。(3)进行了基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分析。运用“行业风险要素监测——行业风险周期监测——行业风险定位监测”的行业风险动态监测模型,分别从融资期限结构和融资来源结构两方面进行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分析。对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和融资来源结构错配的关键风险要素进行实证检验,探讨了不同行业风险周期下的融资结构错配情况,并进行了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定位分析。(4)进行了基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实证分析。以信息技术业2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具体针对信息技术业企业(*ST天成)进行了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实证分析,验证了基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预警模式的可行性及合理性。本文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视角研究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搭建了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理论框架,综合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投资时钟模型、矩阵定位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融资结构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探讨基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机理和方法,以期为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融资结构错配状态,定位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制定危机防控政策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创新点为:构建了“行业风险要素监测——行业风险周期监测——行业风险定位监测”的行业风险动态监测模型;设计了从风险监测到风险预警的多维度立体的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方法。
思朴[4](2007)在《海虹控股的治理之痛》文中研究表明"海虹控股之所以会不断出现侵害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正是公司内外部治理存在缺陷的结果。"海虹控股曾经是网络股龙头,网络游戏的先行者,医药电子商务的领跑者,但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牛市中,股价仅仅上涨了不足一倍,而同期深证成份指数上涨了六倍。在此期间,海虹管理层一如既往地进行着"资本运作",但与过去点石成金、炫人心
璞玉[5](2007)在《股市顶级玩家海虹打破沉默》文中研究指明有过戴着”ST帽子“连续涨停23个板的辉煌,也有过被指责坐庄,信息披露不实而遭到证监会调查的狼狈。它被中国股民冠以”国内第一妖股“的绰号。
雷中辉[6](2006)在《海虹控股5000万再玩网游》文中研究表明对于海虹再次挥师进入网游市场,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不过是海虹控股的又一次资本运作。 海虹控股(000503.SZ)想重新拾起“中国网络游戏第一股”的大旗,这家曾经在中国网络游戏市场淘到最早一桶金的公司,在2004年中国网络游戏风起云涌的高峰时期激流勇退。
唐生巧[7](2006)在《海虹控股资产重组绩效研究》文中提出资产重组近年来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的热门话题,自1993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出现到今天,无论是资产重组的广度还是深度以及重组的方式创新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作为在我国特殊的转轨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经济行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究竟有没有给参与人及社会带来效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企业今后资产重组行为模式的选择,也将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本文从资产重组绩效理论、实证分析两个层面,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现状、海虹控股资产重组绩效做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探讨了资产重组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对资产重组定义及分类的探讨、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现状的描述以及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的评述等;第三章海虹控股重组动因及其现状;第四章资产重组绩效评价体系;第五章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综合财务分析法对海虹控股资产重组的绩效做了实证研究,并分别对资产重组的四种主要方式,即股权转让、收购兼并、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与所拥有股权的出售绩效做了比较研究;第六章结论。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是低下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只产生了非常短期的绩效。2.不同的重组方式之间,重组绩效存在较明显的差异。3.通过资产重组海虹控股并没有取得长期的绩效。
马凤桃[8](2006)在《海虹控股 背水一战投身新能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3月1日举行的海虹控股股权分置改革网络交流会上,“新能源”成为被海虹控股管理层提到最多的三个字。而此前不久,海虹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拍卖方式,出售所持有的海南海虹化纤工业有限公司81%股权, 转让价格以海虹化纤净资产19627.94 万元为基准且不低于8000万元。对此,海虹控股总裁康健在接受煤体采访时明确指出,海虹控股现在的主业是医药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健康产业,而未来业务发展重点就是新能源。
简俊东[9](2006)在《网游板块集体沦落 海虹控股逐利新能源》文中研究指明“海虹没有故事了。”3月1日,拿着雪茄烟的康健淡淡一笑。 当天,盛大5亿元巨亏的消息四处流走。而此时,围绕着海虹控股(000503.SZ)身上的所有网游故事,也正如这位海虹控股总裁身边的烟雾一样,渐次飘渺、远去。 在3月1日下午举行的海虹控股股权分置改革?
朱稻[10](2005)在《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游戏产业是一个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一软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新兴文化产业。由于其产品不仅荟萃传统游戏的精华,还集时尚、互动、竞技、仿真等诸多娱乐要素于一身,能够更加全面地满足人们对游戏娱乐体验的追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网络游戏产业在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然而,目前国内众多网络游戏公司的经营方式一味追随原盛大模式——代理韩国游戏,造成产业链中间进口产品代理运营业的畸形繁荣。本土网络文化市场被外来产品充斥,不仅不利于我国网络游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还将威胁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弘扬。 论文从网络游戏产业的文化、社会价值研究入手,对国内网络游戏产业的管理结构和政策走向进行评述;引入游戏“沉浸”理论,分析进口产品面临的道德、文化风险及国内自主研发力量借机崛起的可能。借鉴国外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分析国内产业链各环节的运作方式及演化升级方向,探讨国内开发商、运营商、渠道商之间由于业务相互渗透而引发的竞争和共赢方案。此外,论文对国内网络游戏产业三元格局现状进行重点分析的同时,结合产业资源向上游聚集的趋势和新经济产业扁平化特点,提出了今后产业的二元优化模型。 最后,论文通过研究一个国内网络游戏企业在相关产品领域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对其在代理游戏中的市场运作失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成功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指出了结合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品创新,才是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方向。
二、海虹控股的资本运作之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虹控股的资本运作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国新国有资本运营与资本优化配置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与本文创新 |
1.5 本文的写作结构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决定机制 |
2.2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资本优化配置机制 |
2.3 概括性评论 |
3 理论分析 |
3.1 管资本导向下的国有资本授权体系 |
3.2 国有资本产业布局优化配置 |
3.3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运营模式 |
4 中国国新案例概况 |
4.1 中国国新发展历程概述 |
4.2 中国国新改革试点组建状况 |
4.3 中国国新改革试点解决的问题 |
5 中国国新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及资本配置模式 |
5.1 国新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功能定位 |
5.1.1 基金平台结构设计与运营模式 |
5.1.2 搭建直接股权投资平台 |
5.1.3 搭建资产接收整合平台 |
5.2 跨集团的国有资本优化配置模式 |
5.2.1 跨集团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
5.2.2 跨集团优化产业网络关系 |
6 跨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方案与优化配置实施效果 |
6.1 基金投资新兴产业项目 |
6.1.1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
6.1.2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
6.2 基金投资供给侧改革项目 |
6.2.1 基金投资市场化债转股项目 |
6.2.2 煤炭资产管理平台搭建项目 |
6.3 基金投资央企专业化重组项目 |
6.4 投资央企股权多元化项目 |
6.4.1 吸收上市央企划转股份 |
6.4.2 直接参股央企混改项目 |
6.4.3 参股投资央企改制上市 |
6.5 中国国新财务状况 |
7 案例讨论与总结 |
7.1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资本优化配置机理 |
7.1.1 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实施路径 |
7.1.2 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内在机理 |
7.2 中国国新资本优化配置实施效果总结 |
7.3 中国国新对其他试点企业的借鉴意义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爱尔眼科并购绩效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PE”型并购基金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并购基金研究现状 |
1.2.2 并购基金模式下并购绩效研究现状 |
1.2.3 并购绩效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并购基金概念 |
2.1.2 并购绩效概念 |
2.2 并购绩效理论基础 |
2.2.1 效率理论 |
2.2.2 市场势力理论 |
2.2.3 代理理论 |
第3章 爱尔眼科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爱尔眼科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3.1.1 目标一致性原则 |
3.1.2 客观性原则 |
3.1.3 整体性原则 |
3.1.4 积极反馈原则 |
3.2 爱尔眼科并购基金评价流程设计 |
3.2.1 选择评价方法 |
3.2.2 确定评价标准及结果 |
3.3 基于DEA-AHP的并购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3.3.1 DEA的基本原理与模型 |
3.3.2 AHP的基本原理与模型 |
3.3.3 DEA模型输入输出指标的选取 |
3.3.4 AHP准则层、方案层要素 |
3.4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体系 |
第4章 爱尔眼科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 |
4.1 案例背景 |
4.1.1 行业背景 |
4.1.2 并购市场政策环境 |
4.1.3 爱尔眼科并购基金的设立动因及过程 |
4.1.4 爱尔眼科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
4.1.5 爱尔眼科并购基金的基本情况 |
4.2 评价体系的应用 |
4.2.1 DEA评价企业并购绩效 |
4.2.2 AHP评价企业并购绩效 |
4.2.3 非财务绩效分析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章 爱尔眼科并购绩效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
5.1 优化资本结构 |
5.2 优化经营管理体系 |
5.3 提升资本管理能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不足之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研究 |
1.3.2 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因素的研究 |
1.3.3 融资结构错配风险演化的研究 |
1.3.4 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的研究 |
1.3.5 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理论分析 |
2.1 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理论框架 |
2.2 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耗散结构特征分析 |
2.2.1 耗散结构的基本原理 |
2.2.2 融资活动的耗散结构特征 |
2.2.3 融资结构错配风险演化特征 |
2.3 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融资错配特征分析 |
2.3.1 基于期限匹配理论的融资错配特征 |
2.3.2 基于优序融资理论的融资错配特征 |
2.3.3 基于代理理论的融资错配特征 |
2.3.4 基于权衡理论的融资错配特征 |
2.4 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方法选择 |
2.4.1 面板数据模型 |
2.4.2 投资时钟模型 |
2.4.3 矩阵定位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模型构建 |
3.1 行业风险动态监测模型的构建思路 |
3.2 基于面板数据的行业风险要素监测模型构建 |
3.2.1 行业风险要素监测指标 |
3.2.2 行业风险要素监测模型 |
3.3 基于投资时钟的行业风险周期监测模型构建 |
3.4 基于多维矩阵的行业风险定位监测模型构建 |
3.4.1 基于多维矩阵的行业风险定位监测规则设计 |
3.4.2 行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定位监测指标体系 |
3.4.3 基于熵权法的行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定位监测指标权重 |
3.4.4 行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定位监测指数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分析 |
4.1 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的特征分析 |
4.1.1 融资结构错配的形成特征 |
4.1.2 融资结构错配的时空特征 |
4.1.3 融资结构错配的风险特征 |
4.2 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的因素分析 |
4.2.1 行业融资环境风险因素 |
4.2.2 行业财务特征风险因素 |
4.3 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的演化特性分析 |
4.3.1 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的循环演化 |
4.3.2 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的交替演化 |
4.3.3 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的阶段演化 |
4.4 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的传导路径分析 |
4.4.1 融资结构错配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 |
4.4.2 基于行业风险要素监测的融资结构错配风险传导路径 |
4.4.3 基于行业风险周期监测的融资结构错配风险传导路径 |
4.5 融资结构错配风险的预警流程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行业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动态监测的企业预警定位分析 |
5.1 行业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要素监测分析 |
5.1.1 研究假设 |
5.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3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1.4 面板数据模型的Hausman检验 |
5.1.5 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
5.1.6 行业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要素的作用效果 |
5.2 行业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周期监测分析 |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3 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行业融资环境风险监测指数分析 |
5.2.4 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的行业财务特征风险监测指数分析 |
5.2.5 行业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周期轮动分析 |
5.3 行业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定位监测分析 |
5.3.1 行业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定位监测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
5.3.2 行业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定位监测指标的权重确定 |
5.3.3 行业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预警指数 |
5.4 基于行业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定位监测的企业预警定位分析 |
5.4.1 企业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预警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
5.4.2 企业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预警指数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行业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动态监测的企业预警定位分析 |
6.1 行业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要素监测分析 |
6.1.1 研究假设 |
6.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6.1.3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6.1.4 面板数据模型的Hausman检验 |
6.1.5 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
6.1.6 行业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要素的作用效果 |
6.2 行业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周期监测分析 |
6.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2 融资来源结构错配的行业融资环境风险监测指数分析 |
6.2.3 融资来源结构错配的行业财务特征风险监测指数分析 |
6.2.4 基于行业风险周期轮动的融资来源结构错配分析 |
6.3 行业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定位监测分析 |
6.3.1 行业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定位监测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
6.3.2 行业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定位监测指标的权重确定 |
6.3.3 行业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预警指数 |
6.4 基于行业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定位监测的企业预警定位分析 |
6.4.1 企业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预警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
6.4.2 企业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预警指数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证分析 |
7.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7.1.1 样本行业的选取 |
7.1.2 样本企业的选取 |
7.1.3 数据来源 |
7.2 行业风险动态监测分析 |
7.2.1 行业风险要素监测分析 |
7.2.2 行业风险周期监测分析 |
7.2.3 行业风险定位监测分析 |
7.3 基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分析 |
7.3.1 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
7.3.2 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个体指数分析 |
7.3.3 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定位监测分析 |
7.4 基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防控对策 |
7.4.1 企业融资期限结构错配风险防控对策 |
7.4.2 企业融资来源结构错配风险防控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研究项目 |
附录 |
附录A 行业风险要素监测检验样本表 |
附录B Stata 11.0 软件操作代码 |
附录C 面板数据模型的Hausman检验 |
附录D 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过程 |
(4)海虹控股的治理之痛(论文提纲范文)
心死的虹迷 |
神通的田雷 |
不涨的秘密 |
为治理缺陷疗伤 |
(7)海虹控股资产重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解决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基本思路与论文框架 |
1.5.1 基本思路 |
1.5.2 论文框架 |
2 资产重组理论及应用概述 |
2.1 资产重组的界定及实践 |
2.1.1 资产重组的概念 |
2.1.2 资产重组的分类 |
2.1.3 资产重组的发展历程 |
2.1.4 资产重组的发展趋势 |
2.2 资产重组动因理论 |
2.2.1 资产重组的宏观经济效应 |
2.2.2 资产重组的微观经济效应 |
2.3 不同重组动因的模式选择 |
2.4 资产重组绩效研究评述 |
2.4.1 采用超常收益的研究 |
2.4.2 采用其他指标的研究 |
3 海虹控股重组动因及其现状 |
3.1 海虹控股简介 |
3.2 海虹控股重组动因分析 |
3.3 海虹控股资产重组现状 |
4 资产重组绩效评价体系 |
4.1 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指标的选取 |
4.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
4.2.1 资产重组经营绩效的财务分析模型 |
4.2.2 分析及计算步骤 |
5 海虹控股资产重组长期绩效研究 |
5.1 样本的选取 |
5.2 数据的预处理 |
5.3 综合指标体系的分析 |
5.4 不同重组模式的绩效比较研究 |
5.4.1 股权转让绩效分析 |
5.4.2 收购兼并绩效分析 |
5.4.3 资产剥离或所拥有股权出售绩效分析 |
5.4.4 资产置换绩效分析 |
5.5 实证分析结果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局限性 |
6.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10)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网络游戏产业特点 |
1.2.1 网络游戏是体验经济时代到来的重要特征 |
1.2.2 网络游戏产业被打上明显的网络外部化烙印 |
1.3 文献综述 |
1.3.1 网络游戏的重要性 |
1.3.2 网络游戏产品沉浸效应分析 |
1.3.3 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模式 |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结构 |
第2章 国外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现状与启示 |
2.1 国外游戏产业中的亮点 |
2.1.1 美国版税金预付下产业的良性发展 |
2.1.2 日本的三三制人才筛选机制 |
2.1.3 韩国政府游戏兴邦的战略眼光 |
2.2 欧美游戏为何在中国市场频频折戟 |
2.3 韩国网络游戏产业的重点分析 |
2.3.1 韩国网络游戏产业腾飞的三大支柱 |
2.3.2 凭借MMORPG主导中国市场 |
2.4 韩国MMORPG产品的问题及其改进 |
2.4.1 模式单一与风格“粘”人 |
2.4.2 粘人模式下消费行为的扭曲 |
2.4.3 创新盈利模式突出游戏的娱乐本质 |
第3章 国内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现状 |
3.1 国内网络游戏产业发展回溯 |
3.2 国内网络游戏产业现状 |
3.2.1 网络普及率低潜在市场大 |
3.2.2 外来产品充斥国内网络游戏市场 |
3.2.3 外挂与私服严重干扰国内网络游戏市场 |
3.3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PEST分析 |
3.3.1 政策环境 |
3.3.2 经济环境 |
3.3.3 社会文化环境 |
3.3.4 技术环境 |
3.4 网络游戏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 |
3.4.1 网络游戏最重要的外围行业 |
3.4.2 有线产品的拉动作用明显 |
3.4.2 “无线”产品拉动未来 |
第4章 网络游戏产业发展思路与策略 |
4.1 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思路 |
4.2 网络游戏产业各环节的发展策略 |
4.2.1 开发环节人才主导下内容为王 |
4.2.2 运营环节在扩张中转型 |
4.2.3 渠道功能在竞争中业务完善 |
4.3 网络游戏产业发展整体策略 |
4.3.1 实战型的人才培养 |
4.3.2 整合技术平台促进核心竞争力提升 |
4.3.3 以产业集群打造整体优势 |
4.3.4 行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 |
第5章 案例分析——海虹控股数字娱乐业务的启示 |
5.1 背景介绍 |
5.1.1 数字娱乐造就网络游戏第一股 |
5.1.2 联众给国内网络游戏开发企业带来的启示 |
5.2 海虹控股的A3计划 |
5.3 A3市场受挫原因分析 |
5.3.1 海虹控股在《A3》上的运营失误 |
5.3.2 道不同,不相为谋 |
5.4 海虹控股的教训与启示 |
5.4.1 海虹控股在《A3》上的经验教训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游戏产业发展历程(收集自互联网)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四、海虹控股的资本运作之道(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国新国有资本运营与资本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 韩倩钰.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2]爱尔眼科并购绩效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PE”型并购基金模式[D]. 周璇煦平.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3]基于行业风险动态监测的企业融资结构错配风险预警研究[D]. 李思呈.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4]海虹控股的治理之痛[J]. 思朴. 董事会, 2007(12)
- [5]股市顶级玩家海虹打破沉默[J]. 璞玉. 英才, 2007(05)
- [6]海虹控股5000万再玩网游[N]. 雷中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
- [7]海虹控股资产重组绩效研究[D]. 唐生巧. 西北大学, 2006(11)
- [8]海虹控股 背水一战投身新能源[J]. 马凤桃. 中国投资, 2006(04)
- [9]网游板块集体沦落 海虹控股逐利新能源[N]. 简俊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
- [10]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研究[D]. 朱稻. 中南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