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全浓度范围1-1型钾盐水溶液活度系数的拟合计算(英文)

25℃全浓度范围1-1型钾盐水溶液活度系数的拟合计算(英文)

一、1-1型钾盐水溶液在25℃及全浓度范围内的活度系数的拟合计算(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周容帆[1](2021)在《蛋氨酸结晶过程研究》文中认为蛋氨酸是人体和动物生长的必需氨基酸之一,能调节新陈代谢过程,普遍用于饲料、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蛋氨酸晶体通常为鳞屑状或者粉末状,存在堆密度低,形貌差,极易崩坏,固液分离性差,收率较低等问题。针对蛋氨酸结晶精制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对蛋氨酸的结晶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D,L-蛋氨酸为研究对象,针对D,L-蛋氨酸结晶过程相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首先通过静态法研究了 294.05 K至347.05 K D,L-蛋氨酸溶解度与温度和pH值的关系。实验表明,D,L-蛋氨酸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同时随pH值向酸度更大或碱度更大的方向变化而增大。利用活度系数模型估算了 D,L-蛋氨酸的溶解焓。溶解焓的计算值和实验值比较表明,Wilson模型可以较好描述蛋氨酸溶解热力学,计算得到的溶解焓为 10.6751 kJ·mol-1。再通过激光法研究了不同操作条件对D,L-蛋氨酸冷却结晶介稳区的影响并探讨了介稳区与结晶成核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测量了三种不同的搅拌转速(250rpm、350rpm、450 rpm)和三种不同冷却速率(0.3 K/min、0.5 K/min、0.7K/min)下对应饱和温度为304.27 K至341.95 K的D,L-蛋氨酸水溶液的结晶起始温度,获得一系列自发成核的超溶解度曲线。结果表明,饱和温度降低、搅拌速率降低和冷却速率增大时,介稳区宽度变宽。分别使用 Nyvlt 方程、Kubota 方程、self-consistent Nyvlt-like 方程和 classical three-dimensional nucleation theory(3D CNT)方程对成核动力学参数进行估算。最后以单位体积晶体质量沉积速率为晶体生长速率,通过去过饱和度法研究了晶体尺寸、搅拌转速、结晶温度等因素对D,L-蛋氨酸结晶动力学的影响。从不同晶种尺寸的生长实验获得的生长速率曲线可知D,L-蛋氨酸在水溶液中为粒径无关生长。随着搅拌转速增大,表面反应成为速率控制步骤,因此在大于350rpm搅拌转速条件下的生长级数基本相同,而随着搅拌转速从350rpm减小,生长级数也减小。由于表面反应过程的活化能大于传质过程的活化能,在较高结晶温度下晶体生长过程倾向于传质控制。因此在低于298.95 K时晶体生长级数相同,而随温度升高,生长级数减小。根据在289.25 K至298.95 K条件下得到的生长速率常数可以估算表面反应过程的活化能约为86.31 kJ.mol-1。

王莹[2](2019)在《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中药加工炮制机制及标准化研究》文中指出加工炮制是中药药性和药效形成的关键环节,是中医药的精华所在,也是目前中药领域研究相对薄弱的环节。为了提高中药标准化水平,本文在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的支持下,对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大宗中药的加工炮制及等级进行标准化研究,并深入研究了加工炮制机制。本文考察了微波-热风等六种干燥方法对菊花质量的影响,发现45°C热风干燥时菊花质量较好,微波30 s联合75°C热风干燥的菊花中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木犀草苷含量最高(2.742%和0.277%)。采用Molecular docking研究了4种活性成分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抑制活性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木犀草苷抑制作用最强,与ACh E形成4个和7个氢键,最低结合能分别为-8.8和-8.3 kcal/mol。微波30 s联合75°C热风干燥时,菊花的水分扩散符合Diff?sion Approach模型,能效和热效均最高,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对市场上5种菊花水溶性多糖的物化特征和免疫调节作用进行比较,发现杭白菊多糖和亳菊多糖得率高,免疫调节作用强,为免疫需求的菊花品种选择提供参考。本文首次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和LC-MS等方法系统考察了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成分-药效的变化。发现酒当归样品的苦味随温度升高而增加,120°C炮制时挥发性成分保留率高,活血活性强,证实了文火炮制的科学性,且炒制20 min时酒当归的质量最佳。建立成分-活性的权重函数,用于评价当归及炮制品的抗凝血活性。采用HPGPC和SEM等方法首次研究了当归酒炙过程中(120°C炒制18~24 min时)多糖物化特征和活性的变化规律,发现酒炙时间增加,多糖发生聚集、粒径增大,三股螺旋结构不变,酒炙20 min时其多糖表观结构疏松,半乳糖醛酸含量最高(25.37%),抗氧化和碱性磷酸酶抑制活性强,揭示了炮制过程中多糖的变化规律。研究了热风、真空及冷冻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物化特征、流变学、乳化活性和生物活性。发现真空干燥的多糖乳化活性最好;热风干燥的多糖分子被裂解,生物活性最强;冷冻干燥的多糖热稳定性高,表观结构独特,分子量小且分布均匀,水溶液粘度低。本文确定了黄芪和炙黄芪的标准化炮制工艺,并通过传统和多成份定量、一测多评及指纹图谱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黄芪饮片等级标准,为黄芪饮片的优质优价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为中药饮片等级标准化提供参考。综上,本文对菊花干燥和当归酒炙的工艺和机制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加工炮制的科学内涵,并建立了黄芪等级质量评价方法和科学的等级标准,以上研究为三种大宗中药的标准化提供了相关数据和理论支持,推动了中药饮片标准化。

韩莎莎[3](2019)在《含电解质过程模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化工行业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种大型通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也随即产生,为了兼容和集成各软件间的优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欧盟制定了CAPE-OPEN标准,规范组件间接口,从而使化工流程模拟软件更具实用性。电解质溶液在化工行业不可或缺,也是众多过程处理的对象,目前逐渐成为许多有机物和无机物反应的良好媒介,尤其在反应精馏、酸性水汽提、胺液吸收与再生以及皂化反应等装置中应用最为广泛,所以含电解质过程模拟研究是工业流程模拟中普遍存在的研究热点。因此基于CAPE-OPEN标准研究并开发含电解质过程模拟计算包具有重大的工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对电解质活度系数模型和电解质汽液相平衡模型进行研究,并采用Visual C++语言、基于面向对象技术开发了支持CAPE-OPEN标准的含电解质过程模拟计算包。针对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解质活度系数模型进行研究总结,建立其数学模型。同样,对于含电解质过程这种典型化学反应平衡和相平衡(CPE)同时发生的体系,也进行对比分析并建立了其模型的两种主要算法:平衡常数法和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值法,并详细阐述了两种模型的求解方法。基于CAPE-OPEN标准,开发了电解质向导功能(Elec Wizard)、电解质活度系数模型(ELECNRTL、Pitzer、B-Pitzer)和电解质体系汽液相平衡温度压力(Tp)闪蒸计算类型,可描述简单的含电解质过程的一系列热力学行为。同时,借助于SQLite数据库管理系统整理并创建电解质数据库,也开发了人机互动的电解质向导相关界面、热力学方法和路径选择界面、物流参数输入界面、相平衡闪蒸条件输入界面以及结果输出界面等。最后采用含电解质过程实例进行模拟验证并与通用化工模拟软件进行对比,各种热力学性质计算的最大相对偏差为0.68%,结果表明,开发的含电解质过程模拟计算包的计算结果是相对准确的。基于CAPE-OPEN标准所开发的含电解质过程模拟计算包,也可成功的与其他软件相互加载和调用,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后续也可在本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电解质热力学模型,开发更多适用于电解质体系的热力学物性方法和相平衡计算类型。

周娟[4](2018)在《七水合硫酸亚铁在H2SO4-HCl-H2O体系中的溶解度测定及相变研究》文中提出七水合硫酸亚铁(FeSO4·7H2O)是硫酸法钛白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主要固体废物。这一固体废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不能被回收利用,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并且制约了硫酸法生产钛白粉工艺的发展。为了解决七水合硫酸亚铁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硫酸亚铁回收新工艺被提出来。此工艺中,将七水合硫酸亚铁溶于浓盐酸中,使其变成四水合氯化亚铁,然后将其煅烧,生成氧化铁红。新工艺过程中,七水合硫酸亚铁会转相成一水合硫酸亚铁。为了更好的研究这一相变过程,为硫酸亚铁回收新工艺提供理论基础,FeSO4-H2SO4-HCl-H2O体系的相平衡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论文中主要研究了 FeSO4·7H2O在H2SO4-HCl-H2O体系的溶解度以及相变过程。首先,通过动态法测定了温度为278.15 K-313.15 K时七水合硫酸亚铁在H2SO4-HCl-H2O体系的溶解度。结果发现,增加HCl的浓度和温度,FeSO4·7H20在体系中更容易溶解。当HC1的浓度小于2mol·kg-1时,它的溶解度增长速率较慢。由于共离子效应的影响,体系中FeSO4·7H2O的溶解度随着H2SO4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OLI中混合电解质模型的默认参数对FeSO4·7H20在H2SO4-HCl-H2O体系中的溶解度数据进行了预测,发现预测值与实验值相差较大。为了提高OLI在预测体系中FeSO4·7H2O溶解度数据的稳定性,对FeSO4-H2SO4-HCl-H2O体系的实验溶解度数据进行了一系列回归,并得到了新的中程相互作用参数。利用新参数计算得到的溶解度值与实验值一致,其平均相对偏差在10%以内。利用新参数还预测了 298.15K时FeSO4-H2SO4-HCl-H2O体系中离子分布。最后,利用带有新参数的化学模型准确预测了 FeSO4·7H2O在H2SO4-HCl-H20体系中的转相点温度,并发现增加H2SO4和HCl的浓度,转相点温度会降低。通过FeSO4·7H2O在H2SO4和HC1溶液中的转相实验,验证了新模型在预测体系中FeSO4·7H2O的转相过程的准确性。

邬乐欢[5](2017)在《环戊烷/新己烷混合物分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环戊烷和新己烷是石油化工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具有非常高的经济附加值,且在混合C5资源中占有不小的比例。目前我国对于混合C5资源的综合利用途径较为单一且利用率较低,大部分资源经过简单分离后以溶剂油或低纯度单体烃类油等产品进行销售,很少进行深度分离,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开展C5资源分离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对C5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是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课题结合新疆康佳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C5资源分离提纯项目,开展了环戊烷和新己烷分离的研究,开发了萃取精馏新型混合溶剂,并同时对水合物法分离该体系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工程意义。考虑到环戊烷和新己烷是近沸且共沸的体系,萃取精馏是分离这类体系的有效方法。本文首先建立了预测烷烃、环烷烃在常规溶剂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优化COSMO-RS方法,计算常规溶剂存在下新己烷-环戊烷体系的相对挥发度,筛选出较优的溶剂。并通过量化计算分析常规溶剂与环戊烷、新己烷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常规溶剂的筛选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同样,通过COSMO-RS方法计算了环戊烷、新己烷在936种离子液体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和选择性系数,研究了离子液体结构与选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对环戊烷/新己烷的选择性受阴、阳离子种类影响,阳离子上增加官能团可显着提高离子液体的选择性。通过量化计算研究了离子液体-环戊烷/新己烷的微观结构和相互作用,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环戊烷、新己烷与离子液体相互作用的差异。研究表明,环戊烷与离子液体之间的作用更强,这是离子液体显着改变体系相对挥发度的原因。在溶剂筛选的基础上,采用了 CP-I型双循环汽液相平衡釜测定了 101.3 kPa和不同剂油比下环戊烷+新己烷+常规溶剂三元体系和环戊烷+新己烷+常规溶剂+离子液体四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由常规溶剂+离子液体组成的混合溶剂以及常规溶剂都能改变体系的相对挥发度,但是混合溶剂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溶剂,且混合溶剂中离子液体的含量较少。此外,随着剂油比的增大,相对挥发度随之增加。因此,这种混合溶剂可以作为分离环戊烷和新己烷体系的新型溶剂,提高了分离效果。利用汽液相平衡数据,拟合得到了 NRTL热力学模型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并导入到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中。研究了常规溶剂的萃取精馏工艺以及混合溶剂(常规溶剂+离子液体)的萃取精馏工艺。对比两种工艺条件,采用混合溶剂时的流程所需的理论板数、热负荷等都小于常规溶剂的流程。通过经济分析表明,含混合溶剂的萃取精馏工艺的TAC(Total Annual Cost)比常规溶剂更少,进一步验证了新型混合溶剂在环戊烷-新己烷体系分离上的优越性,且在工业应用时并不需要改变常规溶剂萃取精馏的流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初步探讨了水合物法分离环戊烷和新己烷的可能性。分别考察了环戊烷、新己烷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验证了力场参数的可靠性。研究了常压下不同温度对环戊烷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85 K时环戊烷水合物开始分解,这个温度稍大于文献中的实验值。并且考察了新己烷水合物在常压和280 K时的稳定性。在这基础上研究了加入新己烷后环戊烷水合物的生长状况,结果发现环戊烷水溶液和水合物的相界面上有新的笼形生成,这对于水合物法分离环戊烷/新己烷是有利的。因此,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从分子水平提供一些理论指导,而判断这个方法是否可行还需要从实验角度来验证。

李卓[6](2017)在《几种离子液体对甲醇—甲乙酮体系的汽液相平衡及其萃取精馏计算机模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醇和甲乙酮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溶剂和化工合成的原料,二者形成共沸物,非特殊手段不能分离。近年来,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进行共沸物的萃取精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离子液体结合了传统有机溶剂和固体盐的优点,作为萃取剂具有选择性高、溶剂比小、易操作、安全环保等特点。本文针对甲醇-甲乙酮共沸物系,首先筛选出了合适的离子液体,继而测得了含离子液体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分析了离子液体对共沸体系的影响,并研究常用活度系数模型对含离子液体多元体系的适用性,最后对离子液体萃取精馏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UNIFAC模型计算了 19种离子液体对甲醇-甲乙酮体系的在无限稀释条件下的选择性和溶剂能力,定义并计算了共沸组成下的相对挥发度增强因子EF。通过比较发现不同阴离子的选择性和溶剂能力差异较大,其大小排序:[NTf2] > [PF6] > [OTf] > [BF4] > [SCN] > [DMP]。通过分析研究增强因子 EF,进一步发现[EMIM][NTf2]、[BMIM][NTf2]和[HMIM][NTf2]三种离子液体对甲醇-甲乙酮体系的萃取分离能力较强,并预测了含离子液体的三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2、在101.3 kPa下利用改进的Othmer汽液相平衡釜测定了甲醇-甲乙酮-[EMIM][NTf2]、甲醇-甲乙酮-[BMIM][NTf2]和甲醇-甲乙酮-[HMIM][NTf2]三个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实验数据表明,三种离子液体对体系均存在较强的盐效应,降低了甲乙酮在体系中的活度系数,从而使得甲醇在汽相中的含量增加,增大了体系的相对挥发度。在离子液体液相摩尔分数大于0.05时,就可以完全打破甲醇-甲乙酮共沸。三种离子液体萃取分离效果排序:[HMIM][NTf2] > [BMIM][NTf2] > [EMIM][NTf2]。3、采用四种活度系数模型Wilson、NRTL、UNIQUAC和e-NRTL对甲醇-甲乙酮体系和甲醇-甲乙酮-离子液体三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回归并得到模型参数。Wilson、NRTL和UNIQUAC均能够较好地再现实验数据,平均相对偏差较小,不超过2%,对含离子液体体系具有较强的适用性。e-NRTL回归的平均相对偏差较大,不适合用来回归含离子液体的多元体系。此外,研究发现UNIFAC模型的预测结果在离子液体浓度较低时较准确。4、利用Aspen Plus软件,采用NRTL模型,对离子液体做萃取剂萃取精馏分离甲醇和甲乙酮的工艺过程进行计算模拟,得到了质量合格的产品,并优化了设备和操作参数,三种离子液体的萃取效果排序:[HMIM][NTf2] >[BMIM][NTf2] > [EMIM][NTf2]。模拟结果与二乙基酮作萃取剂进行了比较,发现了离子液体做萃取剂的诸多优势。最后研究了萃取精馏塔内汽液分布和塔内温度分布,确定了灵敏板的位置。

刘慧宏[7](2017)在《基于COSMO-RS的含甲醛水体系反应/相平衡的理论推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甲醛水体系的反应与气液相平衡性质是甲醛生产、三聚甲醛(TOX)合成等相关分离工艺设计及优化的基础。由于甲醛溶于水后发生低聚反应,在水中形成H(CH2O)nOH(n为1,2,3,…)(MGn)的缩醛低聚物,因此全浓度范围甲醛水体系的相平衡问题是一个液相可溶性缩醛的分解反应平衡与气相甲醛的相平衡问题,即气液相组分不相同的特殊体系。缩醛低聚反应极为复杂且缩醛分子之间易于形成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氢键,并且随着聚合度增加缩醛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而形成多聚甲醛固体。鉴于多聚甲醛固体的分解速率极为缓慢,造成高浓度的甲醛水溶液气液相平衡实验难以可靠测量。另一方面,在甲醛水溶液中,低聚缩醛分子的分布及其形成的多聚甲醛固体与溶液甲醛的表观浓度和温度紧密相关,甲醛水溶液体系的反应/相平衡建模必须掌握水溶液中不同温度和浓度下的缩醛分布及其对应的气相甲醛浓度数据。NMR技术虽然可以大体测定常温条件下的甲醛水溶液的缩醛分布,目前已公开的数据聚合度大约10左右,但这些数据对于相平衡理论建模远远不够,在实验技术尚未产生突破的条件下,依据体系现有的实验数据及经验数据深入考察甲醛水体系的气液相平衡最适宜的途径是借助于分子模拟技术,因此开展含甲醛水体系反应/相平衡的理论推算研究,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重要工程意义。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量子化学逐渐成为研究化学体系的结构、化学反应性能的理论基础,与实验科学能够协同探讨化学体系的本质。基于量子化学计算(应用Turbomole方法)的真实溶剂似导体屏蔽模型即COSMO-RS作为一种描述流体热力学性质的量子化学方法,目前已受到广泛关注和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本文采用COSMO-RS方法并依据文献相关实验数据,对甲醛-水/甲醇(FA-W/ME)、甲醛-水-甲醇(FA-W-ME)、甲醛-水/甲醇-三聚甲醛(FA-W/ME-TOX)、甲醛-水-甲醇-三聚甲醛(FA-W-ME-TOX)、甲醛-水-二氧五环(FE-W-DOX)、甲醛-水/甲醇-甲缩醛(FA-W/ME-ML)、甲醛-水-甲醇-甲缩醛(FA-W-ME-ML)体系的化学平衡及相平衡开展了理论推算研究,并应用COSMO-RS理论对含甲醛-水体系的气液相平衡的规律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解释。1.解决了COSMO-RS方法应用于含甲醛水反应性体系的关键技术问题:在求解物质分布方程过程中,将COSMOtherm软件通过MATLAB程序与含甲醛-水体系的反应平衡、物质分布平衡及相平衡模型进行关联。该计算程序经过多次运行后被证明非常稳定,迭代计算可以很快获得收敛。2.在建立基于COSMO-RS的含甲醛水体系反应/相平衡理论推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NMR测定的甲醛-水体系反应产物在溶液中的含量与COMOS-RS计算的各反应产物的活度系数,重新拟合了甲醛-水体系中多缩甲醛生成反应的平衡常数。在理论推算模型与拟合的缩醛反应平衡常数工作的基础上,推算了甲醛-水溶液中缩醛分布与气液相平衡数据,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3.在已有的甲醛-水/甲醇二元体系的基础上,完善了COSMOtherm软件关联化学平衡/相平衡的计算程序,计算了甲醛-水-甲醇三元复杂反应体系的热力学性质。通过分析体系中物质的表面屏蔽电荷密度分布?-profile和表面屏蔽电荷密度化学势?-potential,发现氢键作用与疏水性对分子间作用产生主要影响。同时以理论推算的方法替代实验数据外推法,计算了甲二醇和半缩醛的饱和蒸汽压,并进一步应用COSMO-RS理论解释了MG与HF的饱和蒸汽压的差异。此外,应用理论推算方法计算了三元体系液相中的缩醛分布,并与NMR测试获得缩醛分布结果对比,HO(CH2O)n H,n=13(MG1-3)和CH3O(CH2O)nH,n=13(HF1-3)理论推算结果优于经验的UNIFAC模型的预测结果。最后,本文首次对低浓度低温情况下,甲醛-水-甲醇体系气相中甲醛分配系数出现峰值现象做出理论解释。4.进一步将COSMO-RS理论推算的方法外推至含甲醛水的三聚甲醛、二氧五环与甲缩醛的多元体系相平衡推算,结果表明:与实验数据相比,COSMO-RS模型对以上各体系都具有良好的推算精度;与UNIFAC模型计算结果的相对比,COSMO-RS模型与UNIFAC模型具有总体相当的精确度,在部分体系表现出更高准确度。

高鲁友[8](2017)在《从工业废液中回收N-羟基丁二酰亚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是一种精细化工原料,在多肽合成工业中有重要的应用,论文针对NHS的工业生产和多肽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废液中NHS的回收新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解决了在反相HPLC条件下NHS产品中丁二酸的含量不能定量分析的问题,方法是将HPLC的流动相改为组成为正己烷:无水乙醇(v/v)=85:15(含总体积0.1%的三氟乙酸)的正相流动相,以氰基柱为固定相,优化以后的色谱条件为:柱温25℃;检测波长210nm;流速0.6mL·min-1。同时对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各方面进行了检验,表明所建立的分析方法方便准确,可应用于实际NHS产品中丁二酸的定量分析。其次,论文根据生产和研究需要测定了 NHS的酸离解常数,得到25℃时NHS的pKa=5.81,同时也测定了 NHS及其钠盐在一些溶剂中的溶解度。论文详细研究了三辛胺和正丁醇络合萃取体系从多肽生产的废水中络合萃取回收NHS的新技术,考察了该萃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萃取体系的组成,相比、萃取温度、盐析等,讨论了三辛胺与NHS缔合作用机理,建立了相应的络合萃取模型,并利用25℃下不同浓度的NHS在油水两相中的平衡数据验证了模型,结果发现:分配系数的实验值与计算值基本吻合。最后研究了用NaHCO3水溶液从含NHS的正丁醇母液中回收NHS的新方法,回收得到了符合质量要求的NHS。对于NaHCO3水溶液处理后的萃余相,分析它的主要组分为乙酸乙酯与正丁醇,测定了乙酸乙酯-正丁醇的二元汽液平衡数据,并用AspenPlus中的NRTL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验证,同时初步研究了经过预处理后的乙酸乙酯-正丁醇母液的精馏过程,为实际生产中母液中溶剂的有效回收提供依据。

陈伟[9](2014)在《离子液体吸收式制冷工质对基础物性与循环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能源短缺与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吸收式制冷循环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中、低品味能回收利用技术而备受世界各国能源工作者的关注。传统的吸收式制冷系统自身存在的低温结晶、高温腐蚀,压力偏高、精馏降效等缺陷,使其在实际工业应用的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离子液体是室温下为液态的盐,具有独特物化性质,无可测量蒸气压、无腐蚀性,具备作为吸收剂的潜能,可以完美克服现存机组的一系列缺陷。近年来,离子液体型制冷工质对的研发已近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热点。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863, No.2007AA05Z259)《离子液体型吸收式冷水机组研发》的资助下,前期工作中已经筛选出了具有商业应用潜质的吸收式制冷工质对[mmim]DMP/CH3OH,并研究了该工质对的气液相平衡性质。在此基础上,本人又展开了深入的研究:1.基于[mmim]DMP/CH3OH溶液的气液相平衡数据,建立了能够在整个浓度范围预测[mmim]DMP/CH3OH溶液蒸气压参数的UNIFAC模型和预测过量焓参数的Wilson模型。并对[mmim]DMP/CH3OH吸收式制冷单效循环热力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2.在常温下测量了不同摩尔浓度的[mmim]DMP/CH3OH(?)[mmim]DMP/H2O溶液热导率,关联了预测溶液热导率的Random Mixing模型。3.基于[mmim]DMP/CH3OH溶液的气液相平衡性质以及热导率参数,对双效串联、并联[mmim]DMP/CH3OH吸收式制冷系统进行了动态建模与仿真模拟,并将仿真结果与文献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mmim]DMP/CH3OH单效制冷循环COP略低于LiBr/H2O系统,但在整体上要高于NH3/H2O系统。离子液体的加入显着地提高的甲醇的导热性能,这有利于系统热力性能的提高和系统参数的优化设计。通过对比表明,双效吸收式制冷的动态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双效制冷系统的稳态和瞬态特性,并能满足系统优化和实时控制设计的应用需求。常规的离子液体对制冷剂的吸收能力有限,极大的限制了工质对循环效率的提高。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制冷剂在离子液体中的吸收量,我们提出了一种以NH3为制冷剂,离子液体[bmim]Zn2Cl5为吸收剂的物理吸收和化学吸附复合机制的新型离子液体制冷工质对,并且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276180)《吸收与络合吸附复合作用的离子液体型化学热泵工质对研究》的资助,相关研究内容如下:1.搭建了[bmim]Zn2Cl5/NH3饱和气压测量装置,应用静态法测量了其在323.15~563.15K温度范围内的饱和气压,并用UNIFAC模型进行了关联拟合,根据关联模型绘制了二元溶液的P-T-x图。2.对[bmim]Zn2Cl5进行了TG-DSC扫描,验证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并得到其比热容参数。测量了[bmim]Zn2Cl5/NH3在288.15~333.15K温度范围内的过量焓参数,并用NRTL模型进行了关联拟合。3.基于[bmim]Zn2Cl5的比热容参数、[bmim]Zn2Cl5/NH3的蒸气压和过量焓参数,对[bmim]Zn2Cl5/NH3吸收式制冷单效循环热力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与NaSCN/NH3吸收式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NH3在[bmim]Zn2Cl5中的溶解度要远远高于在其他常规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且[bmim]Zn2Cl5的比热容较低,[bmim]Zn2Cl5/NH3溶液的过量焓适中,这都有利于[bmim]Zn2Cl5/NH3吸收式系统热力性能的提升。通过理论循环分析发现:[bmim]Zn2Cl5/NH3吸收式系统的热力性能要优于NaSCN/NH3吸收式系统,且该系统在制冷温度较低的制冷工况和吸收温度、冷凝温度较高的热泵工况下均具有良好的热力性能和可接受的的循环倍率。总之,[bmim]Zn2Cl5/NH3工质对具有很大的工业应用潜质和良好的商业开发前景。

罗志林[10](2014)在《基于电解质型变阱宽方阱链流体状态方程模拟电解质水溶液性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体的状态方程不仅能计算电解质系统的活度系数、逸度系数、渗透系数等,而且还能同时获得体系的密度、饱和蒸汽压等其它相平衡信息。利用状态方程模拟电解质水溶液热力学性质对于指导实际工业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电解质型变阱宽方阱链流体状态方程(eSWCF-VR)模拟研究了电解质水溶液的热力学性质。通过关联40余种强电解质(1:1型)水溶液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和溶剂渗透系数的实验数据,获得了22种离子的模型参数(链节直径和方阱能量参数)。利用eSWCF-VR模型计算了电解质水溶液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和溶剂的渗透系数,总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6.03%和5.83%。在此基础上,利用eSWCF-VR模型预测了电解质水溶液的密度和蒸汽压,预测的总体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0.22%和4.69%,表明eSWCF-VR能适于描述所选电解质系统的热力学性质。当eSWCF-VR模型考虑正负离子缔合作用后,模型除能计算离子平均活度系数和溶剂的渗透系数外,还可以给出离子缔合度等信息。计算结果发现,对于同一电解质,缔合度会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相同的溶质浓度下,离子间的缔合度会随着阳离子的离子直径的增大而增大。而对相同阳离子的酸溶液,阴离子的缔合能力则随着离子直径的增大而增大。计算表明,考虑正负离子缔合后,eSWCF-VR模型的计算效果会明显得到改善,例如对LiAc, NaAc和KAc系统,如不考虑缔合,离子平均活度系数计算的总体平均偏差分别为12.11%、9.93%和10.88%,溶剂渗透系数计算的总体平均偏差分别为4.71%、4.96%和4.06%。当考虑离子缔合时,离子平均活度系数计算和溶剂渗透系数计算的总体平均偏差分别降为1.70%、2.04%、2.53%和2.28%、2.33%、2.68%。说明模型能关联弱电解质水溶液的热力学性质。结合无机盐离子活度积常数,利用eSWCF-VR模型预测了不同温度下四种无机盐在水中的溶解度,预测结果较满意。

二、1-1型钾盐水溶液在25℃及全浓度范围内的活度系数的拟合计算(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型钾盐水溶液在25℃及全浓度范围内的活度系数的拟合计算(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蛋氨酸结晶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rract
1 绪论
    1.1 蛋氨酸概述
    1.2 蛋氨酸的合成工艺
        1.2.1 生物酶拆分法
        1.2.2 微生物发酵法
        1.2.3 化学合成法
    1.3 蛋氨酸的分离与精制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蛋氨酸溶解度研究
    2.1 文献综述
        2.1.1 蛋氨酸溶解度研究现状
        2.1.2 pH值相关溶解度模型
        2.1.3 温度相关溶解度模型
        2.1.4 溶解度测量方法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装置
        2.2.2 溶解前后蛋氨酸的分析表征
        2.2.3 溶解度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热分析及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
        2.3.2 活度系数关联
        2.3.3 蛋氨酸的溶解度
        2.3.4 熔融焓及熔点估算
        2.3.5 溶解热力学
    2.4 本章小结
3 蛋氨酸结晶介稳区及成核研究
    3.1 文献综述
        3.1.1 介稳区
        3.1.2 成核动力学简介
        3.1.3 成核理论
        3.1.4 介稳区的测量方法
    3.2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装置
        3.2.2 介稳区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介稳区宽度测量结果
        3.3.2 饱和温度及降温速率对介稳区宽度的影响
        3.3.3 搅拌转速对介稳区宽度的影响
        3.3.4 成核动力学估算
    3.4 本章小结
4 蛋氨酸结晶动力学研究
    4.1 文献综述
        4.1.1 结晶动力学粒数衡算模型
        4.1.2 成核方程
        4.1.3 晶体生长理论
        4.1.4 结晶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4.1.5 粒度相关生长及生长分散
        4.1.6 蛋氨酸生长动力学研究现状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装置
        4.2.2 晶种制备
        4.2.3 晶体生长速率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晶体粒度分布分析
        4.3.2 粒径对晶体生长速率的影响
        4.3.3 搅拌转速对晶体生长速率的影响
        4.3.4 结晶温度对晶体生长速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2)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中药加工炮制机制及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标准化研究概述
    1.2 中药材干燥研究概述
        1.2.1 花叶类中药材干燥研究进展
        1.2.2 菊花干燥研究进展
    1.3 中药饮片炮制研究概述
        1.3.1 中药饮片酒炙研究进展
        1.3.2 当归酒炙研究进展
    1.4 中药饮片等级标准研究概述
        1.4.1 中药饮片等级标准研究进展
        1.4.2 黄芪炮制和等级标准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提出
第2章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菊花样品及提取
        2.3.2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的影响
        2.3.3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抗氧化和ACh E抑制活性的影响
        2.3.4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化学成分的影响
        2.4.2 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花抗氧化和ACh E抑制活性的影响
        2.4.3 主成分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菊花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动力学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过程
        3.3.2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数学模型
        3.3.3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皱缩率和复水率
        3.3.4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能耗特征
        3.3.5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
        3.4.2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干燥动力学
        3.4.3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干燥数学模型
        3.4.4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皱缩率和复水率
        3.4.5 热风和微波-热风干燥菊花的能耗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五种菊花中多糖物化特征和免疫调节作用的比较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5 种菊花中多糖的提取
        4.3.2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组成测定
        4.3.3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物化特征
        4.3.4 5 种菊花中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4.3.5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组成分析
        4.4.2 5 种菊花中多糖的物化特征分析
        4.4.3 5 种菊花中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4.5 小结
第5章 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成分及活性变化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酒当归样品的制备
        5.3.2 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的测定
        5.3.3 当归酒炙过程中化学成分的测定
        5.3.4 当归酒炙过程中生物活性的测定
        5.3.5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当归酒炙过程中性味的分析
        5.4.2 当归酒炙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分析
        5.4.3 当归酒炙过程中生物活性的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物化特征和生物活性变化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酒当归样品的制备及多糖提取
        6.3.2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组成测定
        6.3.3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物化特征
        6.3.4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生物活性测定
        6.3.5 统计学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组成分析
        6.4.2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物化特征分析
        6.4.3 当归酒炙过程中多糖生物活性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多糖物化特征及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当归多糖
        7.3.2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组成测定
        7.3.3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物化特征
        7.3.4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流变学和乳化特征
        7.3.5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生物活性测定
        7.3.6 统计学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组成分析
        7.4.2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物化特征分析
        7.4.3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流变学和乳化特征分析
        7.4.4 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生物活性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黄芪饮片炮制及等级质量的标准化研究
    8.1 引言
    8.2 黄芪的净制、切制工艺研究
        8.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8.2.2 实验方法
        8.2.3 结果与讨论
    8.3 黄芪的蜜炙工艺研究
        8.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8.3.2 实验方法
        8.3.3 结果与讨论
    8.4 黄芪饮片的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
        8.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8.4.2 实验方法
        8.4.3 结果和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含电解质过程模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电解质溶液理论(模型)概述
        1.1.1 经典电解质溶液理论
        1.1.2 半经验模型
        1.1.3 统计热力学理论
    1.2 电解质相平衡研究概述
        1.2.1 电解质溶液相平衡计算方法
    1.3 化工模拟软件中电解质过程模拟概述
        1.3.1 Aspen Plus中的电解质过程模拟
        1.3.2 Pro/II中的电解质过程模拟
        1.3.3 ChemCAD中的电解质过程模拟
    1.4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背景
        1.4.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电解质热力学模型及求解算法
    2.1 电解质活度系数模型
        2.1.1 Pitzer模型
        2.1.2 Zemaitis(Bromley-Pitzer)模型
        2.1.3 ELECNRTL模型
    2.2 电解质焓计算模型及求解算法
    2.3 电解质吉布斯自由能计算模型及求解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含电解质过程相平衡模型及求解算法
    3.1 相平衡理论基础
    3.2 电解质溶液汽液相平衡模型
    3.3 模型自由度分析
    3.4 模型求解算法
        3.4.1 相平衡常数法
        3.4.2 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值法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CAPE-OPEN含电解质过程模拟计算包开发
    4.1 CAPE-OPEN标准
        4.1.1 CAPE-OPEN标准概述
        4.1.2 CAPE-OPEN标准的组件
        4.1.3 CAPE-OPEN标准的接口
        4.1.4 CAPE-OPEN标准的实现
    4.2 操作系统及开发语言的选择
        4.2.1 操作系统的选择
        4.2.2 开发语言的选择
    4.3 电解质数据库的创建
    4.4 含电解质过程模拟计算包的开发
        4.4.1 标准接口导入
        4.4.2 图形用户界面实现
        4.4.3 计算程序实现
        4.4.4 结果保存和模块卸载
    4.5 电解质相平衡计算模块加载
    4.6 本章小结
5 含电解质过程模拟测试
    5.1 测试内容及方法
    5.2 电解质热力学方法测试过程与结果
        5.2.1 Pitzer模型测试与分析
        5.2.2 Zemaitis(Bromley-Pitzer)模型测试与分析
        5.2.3 ELECNRTL模型测试与分析
    5.3 相平衡计算模块模拟测试
        5.3.1 泡点温度(压力)计算验证
        5.3.2 露点温度(压力)计算验证
        5.3.3 Tp闪蒸计算验证
    5.4 含电解质过程模拟验证实例一
        5.4.1 H_2O-HCL-NAOH体系
        5.4.2 计算结果对比
        5.4.3 结果分析
    5.5 含电解质过程模拟验证实例二
        5.5.1 H_2O-CO_2-H_2S-NH_3体系
        5.5.2 计算结果对比
        5.5.3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七水合硫酸亚铁在H2SO4-HCl-H2O体系中的溶解度测定及相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钛白粉
        1.1.1 钛白粉的性质及用途
        1.1.2 钛白粉生产工艺
    1.2 硫酸亚铁
        1.2.1 硫酸亚铁性质和用途
        1.2.2 氧化铁系颜料
        1.2.3 硫酸亚铁回收新工艺
    1.3 电解质溶液结晶
        1.3.1 过饱和度
        1.3.2 晶体成核
        1.3.3 晶体增长
    1.4 电解质溶液热力学
        1.4.1 固液相平衡
        1.4.2 相变
        1.4.3 电解质溶液热力学模型
        1.4.4 OLI软件介绍
    1.5 本论文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2.1 主要实验药品和仪器
    2.2 主要分析方法
        2.2.1 X射线衍射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 溶液浓度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七水合硫酸亚铁在H_2SO_4-HCl-H_2O体系中的溶解度
    3.1 溶解度测定方法
    3.2 热力学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七水合硫酸亚铁在H_2SO_4-HCl-H_2O体系中的溶解度
        3.3.2 模型参数
        3.3.3 离子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七水合硫酸亚铁在H_2SO_4-H_2O中的溶解度
    4.1 溶解度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FeSO_4·7H_2O在H_2SO_4-H_2O体系中的溶解度
        4.2.2 溶解度数据拟合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七水合硫酸亚铁在H_2SO_4-HCl-H_2O中的相变
    5.1 七水合硫酸亚铁在H_2SO_4-HCl-H_2O体系中的转相实验
    5.2 七水合硫酸亚铁相变过程热力学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七水合硫酸亚铁在H_2SO_4-HCl-H_2O体系中的相变
        5.3.2 转相验证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5)环戊烷/新己烷混合物分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C5资源分离利用现状
        1.1.1 C5资源介绍
        1.1.2 国外C5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1.1.3 国内C5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1.1.4 研究体系选取
    1.2 环戊烷和新己烷体系的特性及研究现状
        1.2.1 环戊烷和新己烷体系介绍
        1.2.2 环戊烷和新己烷体系的研究现状
    1.3 萃取精馏及溶剂筛选
        1.3.1 萃取精馏概述
        1.3.2 溶剂选择依据
        1.3.3 溶剂选择方法
        1.3.4 小结
    1.4 离子液体萃取精馏的应用
        1.4.1 离子液体简介
        1.4.2 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质
        1.4.3 离子液体在萃取精馏中的应用
        1.4.4 小结
    1.5 水合物法分离的研究
        1.5.1 水合物简介
        1.5.2 环戊烷水合物和新己烷水合物的研究
        1.5.3 水合物法分离技术
        1.5.4 水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5.5 小结
    1.6 本章小结
        1.6.1 环戊烷分离提纯的研究总结
        1.6.2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环戊烷/新己烷萃取精馏常规溶剂筛选
    2.1 前言
    2.2 COSMO-RS模型
        2.2.1 COSMO-RS的基本理论
        2.2.2 计算步骤及参数设置
    2.3 COSMO-RS预测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偏差分析
    2.4 COSMO-RS模型优化
    2.5 常规溶剂的筛选
        2.5.1 相对挥发度计算结果
        2.5.2 溶解度计算结果
    2.6 σ-profile分析及相互作用分析
        2.6.1 σ-profile分析
        2.6.2 溶剂-环戊烷/新己烷相互作用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OSMO-RS模型用于环戊烷/新己烷分离的离子液体筛选
    3.1 前言
    3.2 COSMO-RS计算和量化计算过程
        3.2.1 COSMO-RS计算步骤
        3.2.2 量化计算过程
    3.3 离子液体的筛选
        3.3.1 COSMO-RS预测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精度评价
        3.3.2 COSMO-RS模型预测离子液体的选择性
        3.3.3 溶解性与选择性的关系
    3.4 离子液体与环戊烷/新己烷相互作用的量化研究
        3.4.1 阳离子与环戊烷/新己烷的相互作用
        3.4.2 阴离子与环戊烷/新己烷的相互作用
        3.4.3 离子液体与环戊烷/新己烷的相互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戊烷+新己烷+溶剂汽液相平衡研究
    4.1 前言
    4.2 汽液相平衡实验
        4.2.1 汽液相平衡实验装置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步骤
        4.2.4 分析
        4.2.5 汽液相平衡数据可靠性验证
        4.2.6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4.3 剂油比对相对挥发度的影响
    4.4 汽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与预测
        4.4.1 三元及四元体系相平衡数据
        4.4.2 NRTL模型对汽液相平衡的关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戊烷/新己烷萃取精馏流程模拟
    5.1 前言
    5.2 萃取精馏的流程设计
        5.2.1 流程设计
        5.2.2 物性参数的确定
    5.3 DMF-萃取精馏塔的模拟计算
        5.3.1 溶剂用量的影响
        5.3.2 回流比的影响
        5.3.3 溶剂进料位置的影响
        5.3.4 原料进料位置的影响
        5.3.5 溶剂温度的影响
        5.3.6 萃取精馏塔的热量衡算和物料衡算
    5.4 DMF-溶剂回收塔的模拟计算
        5.4.1 进料位置的选择
        5.4.2 回流比的选择
        5.4.3 溶剂回收塔的热量衡算和物料衡算
    5.5 DMF+IL-萃取精馏塔的模拟计算
        5.5.1 溶剂用量的影响
        5.5.2 回流比的影响
        5.5.3 溶剂进料位置的影响
        5.5.4 原料进料位置的影响
        5.5.5 溶剂温度的影响
        5.5.6 萃取精馏塔的热量衡算和物料衡算
    5.6 DMF+IL-溶剂回收塔的模拟计算
        5.6.1 进料位置的选择
        5.6.2 回流比的选择
        5.6.3 溶剂回收塔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5.7 经济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合物法分离环戊烷/新己烷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6.1 前言
    6.2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6.2.1 分子动力学简介
        6.2.2 分子动力学方法
        6.2.3 分子力场
    6.3 力场模型
        6.3.1 客体分子力场模型
        6.3.2 水分子力场模型
    6.4 溶解度性质的研究
        6.4.1 初始构型和模拟方法
        6.4.2 结果与分析
    6.5 温度对环戊烷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6.5.1 初始构型和模拟方法
        6.5.2 结果与分析
    6.6 新己烷水合物的研究
        6.6.1 初始构型和模拟方法
        6.6.2 结果与分析
    6.7 新己烷存在对环戊烷水合物生长的影响
        6.7.1 初始构型和模拟方法
        6.7.2 结果与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COSMO-RS模型预测烷烃和环烷烃在离子液体中的ln γ~∞的平均相对偏差
附录B COSMO-RS模型预测14种离子液体对正庚烷/环己烷体系的选择性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几种离子液体对甲醇—甲乙酮体系的汽液相平衡及其萃取精馏计算机模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萃取精馏
        1.2.1 萃取精馏简介
        1.2.2 连续萃取精馏
        1.2.3 间歇萃取精馏
    1.3 萃取剂的选择
        1.3.1 萃取剂筛选原则
        1.3.2 萃取剂分类
        1.3.3 萃取剂筛选方法
    1.4 离子液体
        1.4.1 离子液体简介
        1.4.2 离子液体的盐效应
        1.4.3 离子液体在萃取精馏中的应用
    1.5 汽液相平衡理论与模型
        1.5.1 汽液相平衡理论
        1.5.2 活度系数模型
    1.6 Aspen Plus模拟
    1.7 甲醇-甲乙酮共沸物系分离的研究进展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8.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8.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离子液体的筛选
    2.1 引言
    2.2 UNIFAC模型计算
        2.2.1 离子液体预选
        2.2.2 基团的拆分
        2.2.3 基团参数
    2.3 UNIFAC模型计算结果
        2.3.1 选择性和溶剂能力
        2.3.2 相对挥发度增强因子
        2.3.3 离子液体萃取剂的选用
    2.4 UNIFAC模型预测汽液相平衡
        2.4.1 UNIFAC模型预测甲醇-甲乙酮-[EMIM][NTf_2]三元体系汽液相平衡
        2.4.2 UNIFAC模型预测甲醇-甲乙酮-[BMIM][NTf_2]三元体系汽液相平衡
        2.4.3 UNIFAC模型预测甲醇-甲乙酮-[HMIM][NTf_2]三元体系汽液相平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甲醇-甲乙酮-离子液体汽液相平衡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装置
        3.2.4 实验分析方法
        3.2.5 实验步骤
        3.2.6 装置与方法可靠性检验
    3.3 甲醇-甲乙酮-离子液体三元体系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甲醇-甲乙酮-[EMIM][NTf_2]体系
        3.3.2 甲醇-甲乙酮-[BMIM][NTf_2]体系
        3.3.3 甲醇-甲乙酮-[HMIM][NTf_2]体系
        3.3.4 离子液体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活度系数模型对汽液相平衡数据的回归
    4.1 引言
    4.2 回归计算
        4.2.1 模型的选取
        4.2.2 回归方法
        4.2.3 计算程序框图
    4.3 回归结果
        4.3.1 活度系数模型对甲醇-甲乙酮二元体系的回归结果
        4.3.2 活度系数模型对甲醇-甲乙酮-[EMIM][NTf_2]三元体系的回归结果
        4.3.3 活度系数模型对甲醇-甲乙酮-[BMIM][NTf_2]三元体系的回归结果
        4.3.4 活度系数模型对甲醇-甲乙酮-[HMIM][NTf_2]三元体系的回归结果
    4.4 验证UNIFAC模型预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甲醇-甲乙酮体系萃取精馏计算机模拟
    5.1 引言
    5.2 过程模拟
        5.2.1 离子液体与物性模型
        5.2.2 可行性分析
        5.2.3 模拟过程的搭建
        5.2.4 模拟条件
        5.2.5 设备与操作参数的确定和优化
    5.3 模拟结果与讨论
        5.3.1 模拟结果
        5.3.2 与有机溶剂比较
        5.3.3 萃取精馏塔内的汽液分布
        5.3.4 萃取精馏塔内的温度分布
    5.4 本章小结
第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7)基于COSMO-RS的含甲醛水体系反应/相平衡的理论推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含甲醛水体系的气液相平衡研究进展
        1.1.1 甲醛水溶液的特点
        1.1.2 甲醛-水体系气液相平衡实验研究
        1.1.3 含甲醛水体系气液相平衡的理论预测
    1.2 含化学反应体系相平衡
    1.3 气液相平衡的研究方法
        1.3.1 气液相平衡的实验研究
        1.3.2 气液相平衡的预测方法
    1.4 COSMO-RS理论推算含甲醛水体系反应/气液相平衡的意义
        1.4.1 COSMO-RS模型应用现状
        1.4.2 COSMO-RS理论预测含甲醛水体系气液相平衡的意义
第2章 基于COSMO-RS的含甲醛水体系反应/相平衡的理论推算方法
    2.1 引言
    2.2 COSMO-RS的计算过程与建立物质量子化学数据库
        2.2.1 计算分子表面屏蔽电荷密度σ
        2.2.2 缩醛物质表面屏蔽电荷密度数据库及σ-profile分析
    2.3 含甲醛水体系的化学平衡与相平衡模型
        2.3.1 甲醛-水体系的相平衡
        2.3.2 甲醛-水体系两相中的化学平衡
        2.3.3 甲醛-水体系液相中物料平衡
        2.3.4 模型各个参数确定
    2.4 建立COSMO-RS的含甲醛水溶液反应/相平衡的理论推算方法
        2.4.1 求解缩醛分布
        2.4.2 求解气液相平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用COSMO-RS推算甲醛-水二元体系的反应/相平衡
    3.1 引言
        3.1.1 甲醛-水溶液的热力学模型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3.1.2 COSMO-RS模型在预测热力学性质的应用
    3.2 建立甲醛-水反应性溶液的反应/相平衡的理论推算方法
    3.3 甲醛-水溶液中反应产物的量子化学计算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拟合热力学化学平衡常数K_n~′
        3.4.2 理论推算甲醛-水体系液相中的缩醛物质分布
        3.4.3 理论推算甲醛-水体系的气液相平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应用COSMO-RS推算甲醛-水-甲醇三元体系反应平衡/气液相平衡及理论解释
    4.1 引言
    4.2 甲醛-水-甲醇三元体系气液相平衡计算
        4.2.1 甲醛-水-甲醇三元体系气液相平衡计算方法简介
        4.2.2 σ-profile与σ-potential分析解释
    4.3 COSMO-RS方法计算MG与HF的饱和蒸汽压
    4.4 三元反应体系中物质的活度系数
    4.5 三元体系理论推算方法的验证
    4.6 甲醛-水-甲醇三元体系气液相平衡计算结果与讨论
        4.6.1 甲醛-甲醇体系气液相平衡计算结果
        4.6.2 甲醛-水-甲醇体系气液相平衡计算结果
        4.6.3 气相甲醛分配系数峰的解释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COSMO-RS推算含甲醛水多元体系的气液相平衡
    5.1 引言
    5.2 含甲醛水的三聚甲醛(或甲缩醛、或二氧五环)的多元体系气液相平衡计算方法
        5.2.1 计算方法简介
        5.2.2 参数确定
    5.3 含甲醛水的三聚甲醛多元体系计算结果与讨论
        5.3.1 三聚甲醛-水二元体系气液相平衡计算
        5.3.2 甲醛-水-三聚甲醛三元体系气液相平衡计算
        5.3.3 甲醛-甲醇-三聚甲醛三元体系气液相平衡计算
        5.3.4 甲醛-水-甲醇-三聚甲醛四元体系气液相平衡计算
    5.4 含甲醛水的甲缩醛多元体系气液相平衡计算结果与讨论
        5.4.1 甲醛-水-甲缩醛体系气液相平衡
        5.4.2 甲醛-甲醇-甲缩醛体系气液相平衡
        5.4.3 甲醛-水-甲醇-甲缩醛体系气液相平衡
    5.5 甲醛-水-二氧五环体系计算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A MATLAB计算程序
    1.甲醛-水二元体系COSMO-RS模型计算程序
    2.甲醛-水-甲醇三元体系COSMO-RS模型计算程序
附录B 表面电荷分布
    1.MGN表面电荷及其分布
    2.HFN表面电荷及其分布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从工业废液中回收N-羟基丁二酰亚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肽
        1.1.1 多肽的应用
        1.1.2 多肽的合成方法
        1.1.3 多肽缩合剂
        1.1.4 多肽保护剂
    1.2 NHS
        1.2.1 NHS的合成方法
        1.2.2 国内外NHS的生产与市场
    1.3 萃取
        1.3.1 萃取的分类
        1.3.2 不同萃取体系
        1.3.3 萃取分离的优点
        1.3.4 萃取分离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问题
        1.4.1 NHS中丁二酸与丁二酸酐的定量分析方法
        1.4.2 从含NHS水溶液中回收提取NHS的研究
        1.4.3 从含NHS正丁醇母液中回收提取NHS的研究
第2章 正相HPLC法定量分析NHS中微量的丁二酸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过程
        2.2.3 色谱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色谱条件的确定
        2.3.2 分析方法的日内精密度
        2.3.3 分析方法的回收率
        2.3.4 样品的稳定性
        2.3.5 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NHS的酸离解常数与NHS、NHSNa的溶解度
    3.1 引言
        3.1.1 离解常数的测定方法
        3.1.2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过程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HS离解常数的测定
        3.3.2 NHS在甲苯、乙腈、丙酮、正丁醇中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
        3.3.3 NHSNa在甲醇、乙醇、95乙醇中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从水溶液中回收NHS的研究
    4.1 引言
        4.1.1 络合萃取分离
        4.1.2 胺类萃取剂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装置及操作
        4.2.3 络合萃取过程的数学模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OA络合萃取NHS形成的红外光谱图
        4.3.2 不同萃取体系对NHS萃取的影响
        4.3.3 相比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4.3.4 分配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4.3.5 多级错流萃取
        4.3.6 盐析剂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4.3.7 萃取等温线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NHS正丁醇母液的处理方法研究
    5.1 引言
        5.1.1 汽液相平衡的测定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过程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正丁醇母液中回收NHS
        5.3.2 NHSNa还原过程
        5.3.3 萃余液中乙酸乙酯、正丁醇回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9)离子液体吸收式制冷工质对基础物性与循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离子液体型吸收式工质对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离子液体型工质对气液相平衡性质研究进展
        1.2.2 离子液体及工质对比热容和过量焓性质研究进展
        1.2.3 离子液体吸收式制冷循环模拟仿真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mmim]DMP/CH_3OH吸收式制冷理论循环特性
    2.1 [mmim]DMP/CH_3OH溶液气液相平衡
    2.2 [mmim]DMP/CH_3OH溶液热力学性质
        2.2.1 [mmim]DMP/CH_3OH溶液过量焓
        2.2.2 [mmim]DMP/CH_3OH溶液焓值
        2.2.3 CH_3OH气化潜热和过热蒸气焓
    2.3 单效吸收式制冷循环理论模型
    2.4 单效吸收式制冷热力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mim]DMP/CH_3OH与[mmim]DMP/H_2O溶液热导率
    3.1 实验材料与原理步骤
        3.1.1 实验材料
        3.1.2 测试系统
        3.1.3 测量原理
        3.1.4 热传导模型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结果
        3.2.2 Random mixing模型
        3.2.3 对比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效[mmim]DMP/CH_3OH吸收式制冷动态建模及仿真
    4.1 双效串、并联吸收式制冷循环原理
    4.2 动态建模
        4.2.1 高压发生器模型
        4.2.2 低压发生器-冷凝器模型
        4.2.3 吸收器-蒸发器模型
        4.2.4 溶液热交换器模型
        4.2.5 计算流程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1 稳态仿真结果
        4.3.2 阶跃响应与分析
        4.3.3 实际工况响应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mim]Zn_2Cl_5/NH_3二元系统气液相平衡性质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原理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设备及原理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结果
        5.2.2 UNIFAC模型关联
        5.2.3 对比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mim]Zn_2Cl_5比热容与[bmim]Zn_2Cl_5/NH_3溶液过量焓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与操作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2.1 热重分析
        6.2.2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6.2.3 [bmim]Zn_2Cl_5/NH_3溶液过量焓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bmim]Zn2Cl_5/NH_3吸收式制冷理论循环特性
    7.1 [bmim]Zn_2Cl_5/NH_3热力学性质
    7.2 单效吸收式制冷循环理论模型
    7.3 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本文的研究结论
    8. 2本文的创新点
主要符号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专利
致谢

(10)基于电解质型变阱宽方阱链流体状态方程模拟电解质水溶液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电解质溶液分子热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电解质热力学模型进展与评述
        1.2.1 Debye-Hiickel理论
        1.2.2 离子水化理论
        1.2.3 离子缔合理论
    1.3 微扰理论
    1.4 积分方程理论
    1.5 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2章 电解质型变阱宽方阱链流体状态方程(eSWCF-VR)
    2.1 引言
    2.2 电解质型变阱宽方阱链流体状态方程(eSWCF-VR)
        2.2.1 单体Helmholtz自由能和状态方程
        2.2.2 链节成链Helmholtz自由能和状态方程
        2.2.3 氢键缔合Helmholtz自由能和状态方程
        2.2.4 静电Helmholtz自由能和状态方程
        2.2.5 离子缔合Helmholtz自由能和状态方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eSWCF-VR模型在1:1型强电解质溶液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模型参数
    3.3 模拟结果与讨论
        3.3.1 离子平均活度系数和溶剂渗透系数
        3.3.2 电解质溶液的密度与蒸汽压的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eSWCF-VR模型在弱电解质溶液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模型参数
    4.3 模型计算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eSWCF-VR模型计算盐的溶解度
    5.1 引言
    5.2 固-液平衡热力学
    5.3 计算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主要符号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四、1-1型钾盐水溶液在25℃及全浓度范围内的活度系数的拟合计算(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蛋氨酸结晶过程研究[D]. 周容帆. 浙江大学, 2021(02)
  • [2]菊花、当归和黄芪三种中药加工炮制机制及标准化研究[D]. 王莹. 天津大学, 2019(01)
  • [3]含电解质过程模拟研究与开发[D]. 韩莎莎.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4]七水合硫酸亚铁在H2SO4-HCl-H2O体系中的溶解度测定及相变研究[D]. 周娟.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5]环戊烷/新己烷混合物分离技术研究[D]. 邬乐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6]几种离子液体对甲醇—甲乙酮体系的汽液相平衡及其萃取精馏计算机模拟的研究[D]. 李卓.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3)
  • [7]基于COSMO-RS的含甲醛水体系反应/相平衡的理论推算[D]. 刘慧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8]从工业废液中回收N-羟基丁二酰亚胺的研究[D]. 高鲁友.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7)
  • [9]离子液体吸收式制冷工质对基础物性与循环特性研究[D]. 陈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4(10)
  • [10]基于电解质型变阱宽方阱链流体状态方程模拟电解质水溶液性质[D]. 罗志林.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25℃全浓度范围1-1型钾盐水溶液活度系数的拟合计算(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