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性脑淋巴引流障碍对大鼠血压、心率调节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朋,王萍,李虹伟[1](2017)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的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由于冠心病等疾病生存率的提高,老年患者,特别是年龄>75岁的患者已成为AHF的主要发病人群。老年AHF无论是在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还是诊治、预后等方面都具有很多不同之处[1]。目前,对老年AHF的治疗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1临床特征年龄>75岁与年龄≤75岁的AHF患者临床特征不同
潘燕[2](2011)在《淋巴性脑病对大鼠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及羟基红花黄素A对淋巴性脑病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维持着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vous system,CNS)电解质环境与酸碱平衡,作为一种介质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提供营养,并承担着细胞代谢产物及神经递质、释放因子、神经肽、激素及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的运输与清除工作。大脑的淋巴引流对维持CSF的正常循环及脑内环境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研究已证明,脑内淋巴液经由神经周围淋巴管和血管周围的淋巴管前淋巴系统再经颈部淋巴引流到颅外。引流途径的任一环节受阻均可引发CSF循环不畅及脑内物质的引流受阻,从而造成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紊乱及神经功能异常,最终导致淋巴性脑水肿(lymphatic brain edema, LBE)及/或淋巴性脑病(lymphatic encephalopathy, LE)的发生。肿瘤治疗过程中的颈部淋巴结清除手术及放射治疗等是引发人类LE的主要原因。人类LE表现为淡漠,自主活动减少,记忆力下降,精力不能集中及头痛、眩晕、恶心与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惊厥。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近年来肿瘤的发生率不断增长,接受肿瘤治疗导致的颈淋巴系统功能障碍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对LE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常导致LE的误诊,从而影响到疾病的治疗。LE引起的脑缺血缺氧损伤还可影响到其对外周组织与器官的调节功能,常常会加重患者原有疾病的病情与临床表现,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近年来已有学者发现LE大鼠出现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调节能力的改变,引起血压与心率等调节能力下降等,但对其研究尚不够系统与深入。对LE研究的不足,也使得对其治疗缺乏有效的方法与药物。因此充分了解LE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对脑组织和外周器官的病理危害以及寻找有效的缓解或治疗LE的药物与方法将具有重要意义。羟基红花黄素A (hydroxysafflor yellow A, HSYA)是由红花中提取的黄色无结晶粉末。对缺血缺氧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缺血的治疗。其机制与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生成,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提高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减轻神经组织结构损伤等作用相关。但由颈淋巴梗阻导致的LE属于全脑的损害,HSYA是否对LE造成的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尚末见研究报道。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是指连续心搏间瞬时心率的微小涨落。HRV信号蕴含了有关心血管调节的大量信息,广泛地应用于评价ANS系统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能力及对心梗后死亡的发生进行预测。对这些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可以定量评估心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动的紧张性、均衡性及其对心血管系统活动的影响。HRV分析常用的指标包含时域与频域两部分。时域分析通过统计学离散趋势分析法分析R-R间期的变化。频域指标反映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活动水平及均衡性的变化。其中低频段能量(LF)反映交感神经调制的强度、高频段能量(HF)反映迷走神经调制强度、能量比LF/HF反映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调节平衡。尽管已有学者对LE造成的心血管调节能力损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通过标准的心率变异分析工具,全面的评价LE造成的HRV改变尚未见报道。冠心病、心肌梗塞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年老本身亦可引起淋巴引流的障碍,加上老年人口肿瘤发生的比例较高,因肿瘤治疗造成的颈淋巴损伤的比例也会相应地会增大。因此弄清LE对HRV的影响,对准确的判断心梗合并LE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意义重大。已有报道发现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n medulls, RVLM)通过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参与心率变异的调节过程。RVLM区域与呼吸节律相关的神经元的放电与HRV的高频成份有关。但目前为止尚未见对LE导致的RVLM区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报道;对其形态学改变与HRV改变间关系的研究亦未见报道。本文试图从ANS调节能力、形态学改变及分子生物学变化等角度探讨LE造成的脑损伤及HSYA对LE的保护作用。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LE对ANS调节的影响及寻找改善或治疗LE症状的药物。研究目的1.综合评价LE对ANS调节功能的影响;2.观察LE对RVLM形态结构的影响,了解该区域的损伤情况与损伤程度;3.探讨RVLM结构损伤与HRV改变的关系;4.观察HSYA处理对LE的保护作用;5.探讨HSYA的ANS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50-300g,18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淋巴性脑病(LE)组及羟基红花黄素A (HSYA)组,每组60只。SHAM组只分离暴露淋巴结不实施结扎与摘除手术,不接受任何药物;LE+HSYA组于LE术后每天腹腔注射5mg/kg HSYA;LE组与LE+HSYA组接受同样手术,但术后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上述三组又分为术后1天、3天、5天、7天、14天、21天六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组10只。2.LE动物模型的建立应用改良的Casley-smith方法建立LE模型。具体操作如下: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30mg/kg),沿颈部正中切开皮肤,分离两侧颈浅淋巴结(各3-5个),结扎其两端的输入、输出淋巴管,摘除淋巴结。然后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肌层,直至气管。在甲状软骨旁、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的后外侧分离出颈深淋巴结(各1-2个),结扎其两端的淋巴管,摘除颈深淋巴结,逐层缝合切口。3.行为学分析实验动物在手术结束后的1、3、5、7、14、21天分别进行行为学评分。评分方法参照全脑缺血模型Lemay法分级标准及Sun等的分级方法并加以调整。4.心电信号提取与HRV分析各组分别于术后1天、3天、5天、7天、14天、21天用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30mg/kg)。心电传感器连接肢体Ⅱ导联记录心电信号,温度传感器置入肛门监控体温。使用AD Instrument PowerLab system,采样率2kHz,持续采样30分钟。取其中平稳的5分钟信号进行短时心率变异分析。调用HRV分析模块,对标准肢体Ⅱ导联心电信号进行HRV分析。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参数包括:心率变异时域指标MEAN (全程所有R-R间期的平均值)、SDNN(全程所有R-R间期的标准差)、RMSSD (全程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及频域指标LF(低频能量,0.04<LF<0.15Hz)、HF(高频能量,0.15<HF<0.4Hz)与LF/HF(低高频能量比)。5.组织学观察上述各组每组3只于心电信号测量完成后取RVLM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光镜观察。并对该区域行超薄切片作电镜观察。6. Real time-PCR及Western Blot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LE对各组大鼠脑组织RVLM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及HSYA对eNOS表达的作用。7.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AS V9.0Chinese。利用UNIVARIATE过程对HRV各指标进行了正态性检验。神经功能缺损得分与心率变异指标的差异性检验,采用基于Wilcox得分的一维非参数检验及对各参数的秩次进行的二维比较与Q检验。结果1.对大鼠行为学指标的影响SHAM组未发现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与SHAM组比较,LE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显着偏高(p<0.05),主要表现为大鼠毛发蓬乱缺少光泽、嗜睡、活动减少、肌肉张力降低等;这些现象在术后第三天即可明显被察觉,但通常到第21天消失。LE+HSYA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比LE组明显降低(p<0.05)。2.对HRV指标及ANS调节功能的影响时域指标:MEAN:与SHAM组比较,LE组自术后第3天起显着延长;LE+HSYA组则更接近于SHAM组水平,且与LE组比较术后3、5、7、14及21天均有显着差异。SDNN与SHAM组比较,LE组术后第3至14天显着增加,而LE+HSYA组增加不明显,与LE组间有显着差异。RMSSD:与SHAM组比较,LE组术后第1至14天均显着增加,而HSYA治疗能显着阻止由LE造成的RMSSD的增加。频域指标:LF:在各时间点三组间均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HF:LE组自术后第3天即比SHAM组显着增大,直至术后第14天,第21天达SHAM组水平;HSYA处理组在术后第5天至14天可抵消由LE造成的HF的增加。LF/HF:LE组较SHAM组术后3至14天显着降低,LE+HSYA组与LE组比较有显着差异,HSYA能显着改善由LE导致的比值的降低。3.对脑组织形态及结构的影响HE染色与光镜观察:SHAM组神经细胞分布均匀、边界清晰,胞核大而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色淡,核仁清晰;血管正常。而LE组大鼠神经细胞分布稀疏,体积缩小,排列不整齐。部分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肿胀、变性及坏死;有些神经元周围、胞质内有空泡;血管外膜与周围脑组织出现明显空隙,血管外膜水肿。上述变化于LE术后自第3天开始出现,第5-7天最为明显,以后逐渐改善。HSYA治疗组与相应LE组比较HE染色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超微结构观察:SHAM组未发现神经细胞凋亡,髓鞘结构致密、排列整齐,血管内皮细胞正常,基底膜完整。LE组与SHAM组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为核固缩、染色质浓染、核膜不清晰;髓鞘疏松与破裂;毛细血管基底膜肥厚、小血管壁外膜呈半月形或不规则形扩张,内含大量水肿液。上述改变术后第7天最明显。HSYA可显着减少凋亡的神经元的数量和髓鞘及血管的损伤。4.对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LE组eNOS mRNA表达于术后第5、7天显着降低(P<0.05),而HSYA治疗能显着增加eNOS mRNA的表达(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LE组eNOS蛋白表达显着下调,而HSYA治疗能显着对抗由LE引起的eNOS蛋白表达的下调。结论1.LE可引起ANS调节能力的损伤,使交感迷走平衡被打破,迷走神经在交感迷走平衡中占主导地位,表现为心率降低、HRV增加。2.LE可导致RVLM区域神经元、毛细血管及髓鞘等结构的损伤。3.LE大鼠RVLM区域损伤发生的时间与程度与HRV改变的发生时间与程度密切相关,说明LE所致的ANS调节能力的损伤与RVLM区结构的损伤密切相关。4. HSYA能显着改善LE大鼠的ANS调节能力、改善RVLM区结构的损伤程度、减弱LE下调eNOS 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表明HSYA (?)(?)够有效的保护LE导致的脑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部分与NO途径有关。
张颜波,陈玉社,袁慧,牛敬忠,孙保亮[3](2009)在《淋巴滞留性脑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张颜波,吴家锋,陈玉社,袁慧,牛敬忠,孙保亮[4](2009)在《实验性淋巴滞留性脑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刘建琳[5](2009)在《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功能检测分析系统》文中认为中文摘要研究目的:脑淋巴引流障碍产生的脑组织病变可导致脑水肿(hydrocephalus)、颅内压升高,脑电异常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同时对机体的其它器官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本实验试图通过一套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功能检测分析系统,同步多通道观察因脑淋巴引流阻滞引起大鼠的颅内压力、心电及其它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淋巴滞留性脑病对机体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系统采用程序设计语言LabVIEW开发。颅脑放射性核素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的图像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测(MRI)和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X-CT)所得图像相比较能获得代谢信息。如暂时性脑缺血、癫痫、外伤、早老性痴呆和偏头疼等,但分辨率较X-CT或MRI较差。为改进PET图像的分辨率,本研究提出利用超分辨率重建技术,从含有加性高斯噪声和模糊噪声的PET序列低分率图像重建出一幅优质高分辨率图像。研究方法:1.建立大鼠淋巴滞留性脑病模型:通过颈浅/颈深淋巴结扎、摘除,建立大鼠淋巴滞留性脑病动物模型。2.设计分析系统:用虚拟仪器程序设计语言LabVIEW编写,主要包括两个功能模块:数据处理功能模块和图像处理功能模块。3.信号检测:利用立体定位仪将压力传感器插入大鼠硬脑膜下测颅内压;将温度传感器插入大鼠肛门测体温,将皮下电极分别插入大鼠的右前肢、右后肢和左后肢测大鼠的Ⅱ导联心电信号。调用所设计的分析系统,对上述信号进行同步检测与分析。运行主程序,在颅内压检测的同时可根据用户指令触发其它生理指标的检测功能,实时检测并显示相应时刻的心率、体温和心电,在前面板的Waveform Chart控件中可以观测各数值的变化趋势;可根据用户指令选择保存有价值的生命体征信息,实验结束后实现相关数据的回放功能。使用LabVIEW调用MATLAB算法实现PET图像处理,用LabVIEW设计用户图形界面,负责数据采集和网络通信;MATLAB在后台提供大型算法供LabVIEW调用。该算法采用平移运动模型,通过对正则化线性斜率的自适应更新,动态优化代价函数,以降低对PET图像高频成分的抑制。为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采用模拟PET序列图像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建立了基于虚拟仪器语言LabVIEW的多功能检测分析系统,实现了对淋巴滞留性脑病的多项指标变化的同步检测。该系统实现了对所观测数据的实时检测、分析、存储,可以精确地得到实验数据。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将实验数据结果保存为LVM文件。LVM文件保存了所分析对象的参数值和生命体征数据值,以二元数组的形式保存在指定的文件中,程序读入后可形象的显示各个生命体征的变化趋势。在改进PET图像分辨率的实验中,本文的算法与HUHE算法相比,PSNR平均提高2.65dB。新算法在改善图像空间分辨率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具有很好的抗噪性能。实验结论:基于虚拟仪器语言LabVIEW的多功能检测分析系统实现多通道数据信息的同步实时采集、记录、分析和保存。完成了颅内压、心电与体温等其它生命体征指标的检测和处理,提高了图像质量。大鼠实验结果显示,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良好的准确性和较高的灵敏度。
郑延红[6](2008)在《淋巴性脑水肿大鼠的血压变化及其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水肿(brain edema,BE)是指脑组织含水量增加引起脑容积的扩张,为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害产生的一种组织病理反应,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它是脑外伤、脑缺血或者缺氧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脑容积扩大、颅内压增高,甚至发生脑病死亡,因而危害极其严重。脑水肿时液体的积聚可在细胞外间隙,也可在细胞膜内。前者称为血管源性脑水肿,多见于脑损伤、脑肿瘤等病变的初期,主要是由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水分在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间隙潴留,促使脑体积增加所致;后者称为细胞中毒性脑水肿可能是由于某些毒素直接作用于脑细胞而产生代谢功能障碍,使钠离子和水分子潴留在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内所致,但没有血管通透性改变,常见于脑缺血、脑缺氧的初期。我们研究发现尚存在另一种以大分子物质潴留为始动因素和主要特征的淋巴性脑水肿(lymphatic brain edema,LBE)。实验证实,脑内淋巴引流途径的受阻可引起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外液增加,脑组织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及小分子物质潴留,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并充满液体,即形成不同于以上两种水肿的LBE。当然这种分类方式有待商榷。这种脑水肿与其他两种类型的脑水肿的关系如何?淋巴性脑水肿的机制何在?至今未见相关的报道。因此,我们采用手术阻断颈部淋巴引流的方法,建立LBE的模型,进而研究淋巴性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探索其发生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淋巴性脑水肿相关的疾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迄今为止,虽尚未在脑内发现衬有内皮细胞的淋巴管结构,但已有确凿的证据证实了淋巴引流的存在。脑的淋巴引流不仅参与脑脊液的循环,而且担负着脑脊液及脑组织间隙液中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重吸收,其在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稳态、颅内压稳定以及脑的正常生理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在临床上LBE见于头颈部急性、慢性炎症,喉癌、甲状腺癌、唇癌、牙龈癌、唾液腺肿瘤等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以及颈部外伤、气管切开、食道上段肿瘤的放疗等损伤颈部淋巴管及淋巴结,造成脑淋巴回流受阻。但由于其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病人被误诊为“假性脑瘤”、“耳源性脑积水”、“原发性急性脑病”等,往往延误了治疗。因而研究LBE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另一方面,淋巴性脑水肿大鼠在颈部淋巴结摘除后,颅内淋巴引流受阻,产生颅内压增高,形成单纯性的脑水肿模型。因为其排除机体的心脑血管基础病变及脑缺血缺氧的病理情况,研究BE这一病理生理过程的发生机制,对临床有效治疗各种脑部疾病共同存在的BE提供一条崭新的途径。近十年来,泰山医学院脑微循环研究室在脑淋巴引流的生理和病理生理意义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主要工作在于脑淋巴引流途径及引流方式,淋巴性脑水肿后脑组织形态结构及功能的改变。研究表明,LBE引起了一系列生理指标,如皮层局域脑血流量、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及颈淋巴压的改变。然而,LBE形成后血压的变化及其产生机制的系统研究未见报道。以往实验表明麻醉状态下LBE后大鼠血压升高、心血管功能降低。但是麻醉药物本身就抑制血压调节功能,从而对血压产生影响,掩盖了LBE的真实作用。大鼠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即清醒自由活动状态下,LBE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的血压的影响如何?为此,我们首次研究了LBE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血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自发变化的。血压的调节是一个涉及多系统多环节的复杂过程。目前较为肯定的血压调节因素主要包括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能系统、缓激肽-前列腺素系统、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以及血管加压素等。由于血压的神经调节是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通过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arterial baroreflex,ABR)实现的,然而LBE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的ABR是否产生影响及这种影响的结构基础尚未见系统研究报道。本实验首次进行了LBE对孤束核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的系统探讨。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在正常大鼠脑内具有广泛分布,主要表达于与血脑屏障相关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其相连的胶质细胞,其次是脑室室管膜上皮细胞、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元。脑干神经核团和大脑皮质部分神经元也有分布。AQP4是脑组织中表达最高的水孔蛋白,在脑内主要参与脑内水代谢以及全身水代谢的调节。众多文献已经证实,AQP4参与了脑缺血、脑出血及脑创伤后脑水肿的形成和消散。然而,淋巴性脑水肿形成机制中AQP4的地位尚不明确。为此,本实验首次研究了LBE与AQP4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关系,明确了AQP4在LBE中的作用。研究报道,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天然内源性拮抗剂,二者在血压的体液调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LBE对ANP及血管紧张素(angiotoninⅡ,AngⅡ)血浆水平有无影响,二者是否参与了LBE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中血压改变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首次研究了LBE对AngⅡ和ANP血浆含量水平的影响,探讨了其在淋巴性脑水肿所致血压变化中的作用。研究目的1.探讨LBE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及血压调节的影响。2.探讨孤束背内侧亚核的组织病理变化在LBE后血压及血压调节的改变中的作用。3.探讨AQP4在LBE中的作用。4.探讨血浆AngⅡ及ANP在LBE后血压及血压调节的改变中的作用。通过这四部分实验研究,以期为深入阐明淋巴性脑水肿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的影响提供较新的神经、体液的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淋巴性脑水肿动物模型的建立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参照Casley-Smith创立的并由本实验室改进的方法建立淋巴性脑水肿动物模型。具体方法如下:大鼠在盐酸氯胺酮50 mg/kg和地西泮5 mg/kg腹腔注射麻醉下,取仰卧位固定,颈部正中切口,分离两侧的颈浅淋巴结(每侧各3~5个),结扎相应的淋巴管,并摘除颈浅淋巴结。然后进一步分离出两侧的颈深淋巴结(每侧各1~2个),同法结扎其两端的淋巴管,并摘除颈深淋巴结,阻断颈部淋巴引流,造成淋巴性脑水肿。2.动物分组动物随机分为以下三组:(1)正常组(Normal组):仅进行股动、静脉插管进行血压监测,不接受颈部手术,不形成淋巴性脑水肿。(2)淋巴性脑水肿假手术组(Sham组):只进行颈部假手术,即分离颈部的淋巴管及淋巴结,但不结扎淋巴管,也不摘除淋巴结,不形成淋巴性脑水肿。(3)淋巴性脑水肿模型组(LBE组):进行颈部手术,分离颈部的淋巴管及淋巴结,结扎淋巴管,并且摘除淋巴结造成淋巴性脑水肿。3.检测指标与方法(1)应用清醒动物血压监测技术观察淋巴性脑水肿术后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心率、血压波动性、心率变异性及压力反射敏感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LBE后孤束核背内侧亚核(dorsomedial nucleusof the solitary tract,dmNTS)病理组织学改变。应用抗神经元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LBE后dmNTS内主要参与血压调节的神经递质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及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表达的改变。应用抗神经元抗体免疫荧光染色dmNTS内谷氨酸脱羧酶67(glutamic aciddecarboxylase-67,GAD67)表达的改变。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LBE对孤束核(nucleus of the solitary tract,NTS)内GAD67信使核糖核酸(mRNA)及蛋白表达的改变。(3)应用干湿重法检测LBE对脑干脑水含量改变。应用RT-PCR技术检测LBE对NTS内水通道蛋白AQP4 mRNA表达的改变。应用抗神经元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各时间点dmNTS的AQP4蛋白表达的的变化。应用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LBE对NTS内AQP4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将AQP4的表达与脑水含量进行相关分析。(4)应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均相竞争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检测LBE术后大鼠各时间点血浆血管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Ⅱ及心房钠尿肽含量水平,并与血压作相关分析。4.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检验。P<0.05认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LBE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及血压调节功能的影响假手术组各参数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相比,LBE术后第1天SBP、DBP、MAP、HR开始下降(P<0.05),第7天降至最低(P<0.01),其数值分别为111.10±10.79 mmHg,70.46±9.98 mmHg,84.00±7.56 mmHg和324.06±18.06 bpm,至21天恢复正常。相反,SBPV、DBPV及HRV则在LBE术后第1天出现显着升高(P<0.01),第7天升至最高点(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分别增加56.65%,69.10%and 40.95%,后逐渐降低,至21天恢复正常。BRS变化趋势与血压、心率趋势相同,与假手术组相比,LBE后第1、7和15天分别降低23.81%,30%和23.53%(P<0.01)。2.LBE对孤束核背内侧亚核神经细胞病理组织学的影响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发现,LBE后神经元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膜、核膜不清晰、水肿,细胞质少,并出现裂隙、大液泡,核染色深,神经元异染色质显着增多、边集。胶质细胞膜水肿,周围出现空泡变性。髓鞘变性坏死,血管内皮细胞膜水肿,并出现周围裂隙。以LBE7天变化显着。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发现LBE后1天Glu免疫组化阳性染色细胞增多,至7天阳性神经元数目最多和染色强度最高,以后逐渐恢复。LBE后1天GABA免疫组化阳性染色细胞即见减少,至7天阳性神经元数目最少,免疫染色强度最低,以后逐渐改善。3.LBE对孤束核GAD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大鼠dmNTS神经元GAD67蛋白表达无显着性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LBE组大鼠自术后1天GAD67免疫荧光阳性染色细胞即明显增多,以LBE7天最显着(P<0.01),21天恢复正常。RT-PCR结果显示,LBE术后1天NTS组织就有较假手术组高的GAD67 mRNA表达(P<0.05),7天达到表达的高峰(P<0.01),Sham组和正常组GAD67表达水平相似(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GAD67蛋白的表达与mRNA表达呈现相同的趋势,在LBE术后7天升高94.7%。4.LBE对脑干脑水含量及孤束核AQP4表达的影响脑干水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含水量在各个时点无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同一时间点相比,LBE组大鼠自术后1天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升高,7天达高峰,后逐渐恢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可见少量AQP4蛋白表达阳性细胞,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RT-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孤束核部位AQP4的表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别无显着性。在淋巴性脑水肿组,在术后第1天表达水平开始上升(P<0.05),7天达到峰值(P<0.01),21d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脑干脑水含量和AQP4 mRNA及蛋白表达均呈现密切相关关系(mRNA:r=0.9452,P<0.01;蛋白:r=0.8102,P<0.01)。5.LBE对血浆中AngⅡ及ANP含量水平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较,LBE大鼠血浆ANP含量显着升高(分别为P<0.05和P<0.01),峰值出现在7天。AngⅡ含量显着降低(分别为P<0.05和P<0.01),谷值出现在7天。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血浆ANP和AngⅡ含量在各个时点无明显差异。相关分析显示,AngⅡ和ANP含量与LBE大鼠血压均呈显着正相关(r=0.9584,P<0.01)和显着负相关(r=-0.9103,P<0.01)1.淋巴性脑水肿可导致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及血压调节功能的降低。2.淋巴性脑水肿对孤束核背内侧亚核组织结构产生明显的损伤。3.淋巴性脑水肿上调孤束核背内侧亚核神经的元谷氨酸的表达,下调γ-氨基丁酸及谷氨酸脱羧酶的表达,增加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从而恶化脑损害,最终抑制血压的神经调节功能,血压降低。4.脑干脑水含量在淋巴性脑水肿大鼠明显增加,并通过上调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实现的。5.淋巴性脑水肿能诱导血管紧张素Ⅱ和心房钠尿肽血浆含量水平的变化,从而实现其血压降低的作用。
王轩[7](2007)在《脑淋巴引流阻滞对SAH继发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及吡哆醇的缓解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急性脑血管病是人类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发病率仅次于脑梗塞和脑出血,位居第三位。绝大多数SAH系脑动脉瘤破裂所致,其病死率高达25%以上,存活下来的患者约1/3因神经功能缺损而需依赖他人生活,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再出血和继发脑缺血是导致SAH患者严重预后的两个主要并发症。目前对脑动脉瘤的闭塞术和血管内栓塞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SAH后再出血率已显着降低,但其总体预后并没有显着改善。因此,深入探讨SAH后继发脑缺血损伤的机制,寻找有效防治措施是改善SAH预后的关键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十年来,SAH后脑部主要动脉血管发生的痉挛和管腔狭窄,即所谓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一直是研究的焦点问题。近年来发现SAH后CVS出现的时程和严重程度与继发性脑缺血损伤并不呈完全平行的关系,除CVS外,SAH后脑微血管痉挛和微循环调节功能异常等因素也与继发性脑缺血的发生有关。神经元的死亡可通过坏死(necrosis)和凋亡(apoptosis)两种不同形式发生。哺乳动物细胞凋亡是受Bcl-2蛋白家族、凋亡蛋白活化因子1(apoptosis protein activating factor, Apaf-1)、caspase(胱冬肽酶)蛋白家族等调控的。caspase家族成员归居于不同的凋亡通路,其中caspase-3与凋亡密切相关。在线粒体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中,Bcl-2家族的蛋白质对线粒体内一些促凋亡因子的释放具有调控功能,因此在决定细胞生死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分子物质示踪等技术在不同种属动物包括人类的研究已经证实,脑内和蛛网膜下腔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被引流入颅外淋巴管和淋巴结。吡哆醇为维生素B族化合物,是机体内一种重要辅酶,它以5′-磷酸吡哆醛的形式参与了氨基酸、脂类等代谢和免疫反应等过程。临床上对淋巴滞留性脑病患者采用大剂量吡哆醇或泛酸治疗能明显减轻患者症状,说明吡哆醇能够改善大分子物质引流,但其机理不清。SAH继发脑缺血发生后,大量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可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中;由细胞受损而产生的细胞裂解产物和缺血代谢瀑布产生的大量肽类等大分子物质在脑组织中急剧增加。上述大分子物质在脑组织中的积聚直接使神经细胞进一步受损,或通过脑组织渗透压升高而引起脑水肿甚至脑疝,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乃至死亡。这些在蛛网膜下腔和脑组织内积聚的大分子物质被清除的程度如何,将对SAH的最终结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外其他学者对SAH继发脑缺血损伤的研究尚没有涉及大分子物质清除这一重要问题。研究目的:1、进一步阐明脑淋巴引流途径在病理条件下脑组织大分子物质引流和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稳定中的重要作用。2、明确SAH后脑淋巴引流途径变化特征,阐明脑淋巴引流途径在SAH继发脑缺血损伤中起到的内源性保护作用。3、从改善脑内物质的淋巴引流角度寻找有效防治SAH继发脑缺血损伤的药物。研究方法:1、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AH组、SAH+CLB组、SAH+CLB+吡哆醇组、SAH+CLB+生理盐水组。采用颈淋巴管结扎和淋巴结摘除法制作大鼠脑淋巴引流阻滞(CLB)模型,应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于模型制作结束后12h内,监测有关生理指标等变化。于第二次注血后48h在体观察基底动脉(BA)管径变化,测定BA对乙酰胆碱(Ach)的反应性,同时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和管径,并对脑膜微循环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2、对上述分组动物,于术后48h,HE染色观察大脑皮层和海马的形态结构变化;PI染色观察大脑皮层和海马细胞核的形态结构变化,采用TUNEL荧光标记法检测大脑皮层和海马原位凋亡。取新鲜大脑皮层和海马,采用SABC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aspase-3和Bcl-2的蛋白表达;利用RT-PCR技术检测caspase-3和Bcl-2的mRNA表达。研究结果:1、脑池注血的动物除血压一过性升高外,动脉血气等生理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SAH组、SAH+CLB组、SAH+CLB+生理盐水组出现ICP升高和脑灌注压(CPP)下降;BA管腔明显痉挛缩窄,管壁增厚,且对Ach反应性降低;脑膜微动、静脉明显痉挛,血流多呈泥沙样流动,甚至可见血流郁滞、摆动等明显异常,以SAH+CLB组、SAH+CLB+溶媒组更为严重。吡哆醇可减轻CLB对SAH所致ICP升高、CPP下降、BA痉挛和脑膜微循环异常的变化。2、(1)HE染色可见SAH组大鼠部分神经元脱失,皱缩,核固缩、深染,SAH+CLB组脑组织及毛细血管壁明显水肿,组织间隙增宽,内含大量水肿液,脑血管壁水肿,神经元分部稀疏,细胞皱缩、变形,核染色质致密浓缩、边集,部分核碎裂,部分神经元周围有空泡形成。吡哆醇组上述表现较SAH+CLB组有一定程度的减轻。(2)PI染色可见SAH组细胞部分凋亡,细胞核呈波纹状或折缝样,部分染色质出现浓缩状态,个别细胞核的染色质高度凝聚、边缘化,皇新月形,SAH+CLB组大鼠有大量细胞凋亡,且多属于凋亡晚期:染色质高度凝聚、边缘化,新月形,核碎裂,产生凋亡小体。吡哆醇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3)TUNEL法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显示SAH组散在较多的TUNEL阳性细胞,SAH+CLB组可见大量TUNEL阳性细胞,凋亡细胞多集中在大脑皮层、海马、基底节区、脉络丛、室管膜等部位,而以海马、室管膜更为明显。吡哆醇组可见散在TUNEL阳性细胞。(4)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到SAH组有较多的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SAH+CLB组有大量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分布,吡哆醇组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表达较SAH+CLB组减少。SAH组可见较多的Bcl-2免疫阳性细胞,SAH+CLB组可见少量Bcl-2免疫阳性细胞分布,吡哆醇组Bcl-2免疫阳性细胞表达较SAH+CLB组明显增多。(5) RT-PCR检测结果显示SAH组大脑皮层和海马caspase-3基因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SAH+CLB组caspase-3基因mRNA表达更高,吡哆醇组caspase-3基因的mRNA表达则较SAH+CLB组明显减少。SAH组Bcl-2基因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SAH+CLB组Bcl-2基因mRNA表达则更低,吡哆醇组caspase-3基因的mRNA表达则较SAH+CLB组明显增高。研究结论:1、阻断脑淋巴引流途径可加重SAH后脑血管痉挛和基底动脉的病理变化。2、阻断脑淋巴引流途径可降低SAH后脑部微循环灌流量,加重微血管痉挛,降低脑微血管流速。3、吡哆醇干预对脑淋巴引流阻断所致的SAH后脑血管痉挛和微循环异常具有一定缓解作用。4、阻断脑淋巴引流途径将加重SAH所致脑水肿。5、阻断脑淋巴引流途径可以通过下调Bcl-2表达,上调caspase-3表达来加重SAH继发性脑缺血损伤。6、吡哆醇干预对脑淋巴引流阻断所致的SAH继发性脑缺血损伤具有一定缓解作用。
高薇[8](2005)在《香豆素对淋巴滞留性脑水肿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脑淋巴引流对维持正常脑功能有重要意义。各种原因阻断颈部淋巴回流,都会使脑内淋巴液发生滞留,产生严重的淋巴性脑水肿,进而影响脑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方法有限。因此,根据发病机制寻找有效治疗药物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香豆素是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在治疗高蛋白性淋巴水肿性疾病如丝虫病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该物质是否能够有效缓解淋巴滞留性脑水肿,为临床所用,目前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为此,本实验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淋巴滞留性脑水肿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8)、模型组(n=24)、模型用药组(n=24),并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筛选。模型组和模型用药组行颈淋巴引流阻断术,制作淋巴滞留性脑水肿动物模型,模型用药组于术后当天开始用香豆素腹腔注射,然后于术后7天、14天、21天分别对模型组和模型用药组进行水迷宫(空间探索试验)行为学测试、脑电图和血压记录、海马的透射电镜观察、突触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于术后21天进行正常组的上述各项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行为学测试: 模型用药组术后7天平均逃避潜伏期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延长(P<0.05);模型用药组术后14天、21天平均逃避潜伏期
金鸣[9](2005)在《红花黄色素抗心肌缺血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及红花有效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 A 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及其机理。2.方法(1)红花组分的制备及分析水提取法获得红花水提取液,以大孔树脂法柱层析法制备红花黄色素,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制备羟基红花黄色素 A,HPLC 法对其纯度进行分析;(2)整体实验:取大鼠腹腔注射红花黄色素后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连续三天,并于第三天麻醉动物,右侧颈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测定给红花黄色素前及其后给 ISO 前后心室内压的变化,测定后取心尖组织 HE 染色,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取大鼠同法实验,实验第三天左侧颈动脉插入导管测定给红花黄色素前及其后给ISO前后外周血压,并与实验结束后取血及心肌组织,铜皂形成法测定血浆游离脂肪酸,荧光素-荧光素酶法测定心肌组织 ATP,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心肌组织 MDA。(3)细胞实验:取三日龄 Wistar 大鼠乳鼠心室肌剪碎,胰蛋白酶消化得细胞悬液,洗涤后 DMEM培养液培养,两天后取此心肌细胞,将正常对照管培养液换为含糖台氏液,损伤管培养液换成无糖台式液,加入 HSYA 溶液,通入 N2后,37℃保温 60min,取上清液以 NAD动力学法测定 LDH 活性,弃上清液胰酶消化后细胞洗涤,蒸馏水破膜,取上清心肌细胞破膜液以荧光素酶化学发光法测定 ATP 含量。(4)其它离体实验:大鼠麻醉、开胸取心脏,清洗剪碎后制备心肌匀浆液,低温离制备线粒体,线粒体实验分为损伤对照管、损伤+HSYA 低、中、次高及高剂量管,各管分别于 37 ℃保温前后各测定 OD520,以⊿OD520%反映线粒体肿胀程度的变化。线粒体膜流动性实验中,线粒体制备缓冲溶液中加入大鼠心肌线粒体、 DPH 及不同浓度 HSYA。37 ℃保温 30 min 后,以 Ex 360 nm、Em 430 nm 测各管荧光偏振值计算得线粒体膜微粘度η。HSYA 缓解羟自由基诱发的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实验分为 H2O2/Fe2+损伤对照管、H2O2/Fe2++HSYA 低、中、次高、高剂量管,羟自由基损伤对照组以同体积蒸馏水代替 HSYA;正常对照组分别以同体积蒸馏水代替 HSYA、FeSO4及 H2O2;各组反应后以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 MDA。红花黄色素及羟基红花黄色素 A 的β受体拮抗作用实验所用大鼠心肌细胞膜制备法如下:大鼠取心室肌经剪碎、匀浆、低温离心,经纱布过滤得心肌细胞膜悬液。加入不同浓度 HSYA 液进行大鼠心肌细胞膜β受体结合实验, 测定各管 cpm 值并计算加药管标记配体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占总结合的百分比 B ,经 Prism3 软件计算获得药物对[125I]-s-(-)-Pindolol 的竞争性抑制曲线,计算出不同药物与 β 受体结合的解离常数 Ki 及 IC50。以邻二氮菲-Fe2+氧化法检测 HSYA4 红花黄色素抗心肌缺血作用机理研究清除 H2O2/Fe2+体系产生的羟自由基,计算羟自由基清除率。制小鼠肝匀浆,加入受试药物,H2O2、FeSO4 后, 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 HSYA 的脂质过氧化抑制率。家兔耳正中动脉取血,制备生理盐水红细胞混悬液,加入不同浓度的受试药物,H2O2及 FeSO4 ,37℃振摇 60 min 后取出,离心后取上清测定 OD500 nm,计算受试药物的红细胞膜破裂抑制率。(5)基因差异显示实验:大鼠腹腔注射红花黄色素后给异丙肾,取心肌组织提取总 RNA,基因差异显示试验观察心肌基因表达水平在损伤组与给红花黄色素组之间的变化;加入 HSYA 的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后提取总 RNA,基因差异显示试验观察心肌细胞基因表达水平在损伤组与给红花黄色素组之间的变化。3.结 果(1)红花组分的制备及分析HPLC 分析结果表明,此 SY 含 HSYA 83%,大孔树脂-凝胶层析法制备的 HSYA结果表明其 HSYA 纯度大于 98 %。(2)整体实验:SY 缓解异丙肾致心肌缺血大鼠心功能下降实验结果表明,ISO 致大鼠心肌缺血后,多种心功能数据均可见明显变化,心室内压最大变化率(+dp/dtmax 及-dp/dtmax)、心室峰压、发展压、心肌收缩成分缩短速度、心室峰压×心率等指标均下降,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明显升高或有升高趋势。两 SY 给药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均较心肌缺血损伤组明显下降而与正常对照组接近,提示心功能得到保护。其它指标如+dp/dtmax、-dp/dtmax 均表现出 SY 缓解心肌缺血心功能下降的趋势,同时心肌缺血造成心室峰压×心率、心室内压及发展压的下降亦得到缓解,PPL 组的数据亦表明其具有缓解 ISO导致的大鼠心功能下降的趋势。心肌光镜切片观察结果表明,ISO 导致大鼠心肌缺血后,心室肌组织发生了明显的变性,而心肌缺血+SY 组上仍可见较明显组织变性及淋巴细胞浸润,提示 SY 大鼠腹腔注射未能明显缓解心肌缺血时的组织形态学变化。SY改善心肌缺血大鼠血压等变化的实验结果表明,ISO 致大鼠心肌缺血后,大鼠的最大收缩压、平均收缩压与平均动脉压均升高,心肌组织 MDA 及血浆 FFA 水平升高,心肌 ATP 水平下降,SY 及普奈洛尔均可缓解这种变化。(3)细胞实验:HSYA 缓解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实验结果表明,HSYA 可缓解缺氧缺糖损伤培养乳鼠心肌细胞 LDH 漏出和 ATP 含量的下降。(4)其他离体实验:SY 及 HSYA 缓解线粒体损伤的实验结果表明,线粒体肿胀实验中,损伤对照管37 ℃ 保温后,OD520 降低,线粒体肿胀加重。损伤+ HSYA不同剂量管 ⊿OD520%与损伤对照管比较均
郑延红[10](2005)在《颈淋巴阻滞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的影响及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流动力学的连续监测技术,观察大鼠在颈淋巴引流阻滞(CLB)后不同时间的血压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探讨CLB后血压变化的时间趋势。通过检测大鼠CLB后不同时间压力反射敏感性、血压波动性以及心率变异性等指标,观察在CLB后血压调节功能的改变。并观察了CLB后孤束联合核(cNTS)组织形态的光镜、电镜以及主要递质的免疫组化等方面的变化,以探讨CLB对大鼠血压调节的感受区结构的影响,初步分析CLB对大鼠血压的影响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雄性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CLB组。应用MPA2000生物信号记录系统,分别连续记录两组大鼠在假手术和CLB手术术前及术后第1、3、7、11、15天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血压记录过程中测定两组大鼠术前、术后第1、7及15天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BRS)。然后脱机分析两组大鼠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收缩压波动性(SBPV)、舒张压波动性(DBPV)以及心率变异性(HRV),进行孤束核血压调节功能的评价。其中每组分别于CLB术前、术后第1、3、7、11、15天各取5只,4%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固定,取孤束联合核作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及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相同时间点各取3只2.5%戊二醛磷酸缓冲液经心灌注固定,进行孤束联合核超微结构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以确定大鼠在CLB后孤束联合核的形态改变,从而初步阐明CLB后血压调节改变的结构基础。结果:CLB术后第1天SBP、DBP、MAP、HR及BRS开始下降,第7天降至最低,BRS在7天后无明显恢复,而血压及心率随着CLB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相反,HRV、BPV则在CLB术后第1天出现升高,第7天升至最高点,后逐渐下降。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CLB后7天始出现神经元细胞皱缩,边界相对清晰,胞质染色淡,至15天变化最显着,细胞密度减小,体积缩小,胞质内出现空泡,核固缩、变形,核仁偏位或消失等变化。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发现CLB后1天Glu免疫组化阳性染色细胞增多,至15天阳性神经元数目最多和染色强度最高。CLB后1天GABA免疫组化阳性染色细胞即见减少,至15天阳性神经元数目最少,免疫染色强度最低。超微结构观察CLB后神经元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膜、核膜不清晰、水肿,细胞质少,出现裂隙、大液泡,核染色深,神经元异染色质显着增多、边集。胶质细胞膜水肿,周围出现空泡变性。髓鞘变性坏死,血管内皮细胞膜水肿,并出现周围裂隙。以CLB5-7天变化显着结论:CLB可导致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降低,并且可导致其血压的神经调节中枢之一——孤束核组织病理改变及功能下降。
二、实验性脑淋巴引流障碍对大鼠血压、心率调节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性脑淋巴引流障碍对大鼠血压、心率调节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特征 |
2 分类 |
2.1 心脏衰竭 |
2.2 血管衰竭 |
3 病因及诱因 |
3.1 高血压 |
3.2 糖尿病或高血糖 |
4 临床表现 |
4.1 症状 |
4.2 体征 |
5 诊断 |
5.1 快速评估 |
5.2 实验室检查 |
6 治疗 |
6.1 急诊处理 |
6.1.1 氧疗和药物治疗 |
6.1.2 无创正压通气 (NPPV) |
6.2 住院治疗 |
6.3 出院前评估 |
7 预后 |
8 展望 |
(2)淋巴性脑病对大鼠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及羟基红花黄素A对淋巴性脑病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淋巴性脑病对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的损伤及羟基红花黄素A的保护作用 |
摘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淋巴性脑病对大鼠心率变异指标的影响及羟基红花黄素A对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保护作用 |
摘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5)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功能检测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淋巴性脑病 |
1.2 颅内压力 |
1.2.1 颅内压的组成 |
1.2.2 颅内压的测定与正常值 |
1.2.3 颅内压的自动调节 |
1.3 常用的颅内压检测系统和方法 |
1.3.1 临床颅内压增高的特殊检查方法 |
1.3.2 实验室检测颅内压的方法 |
1.4 虚拟仪器 |
1.4.1 虚拟仪器LabVIEW简介 |
1.4.2 虚拟仪器LabVIEW的主要特点 |
1.4.3 虚拟仪器LabVIEW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 |
1.5 MATLAB |
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2.1 动物实验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1.2 实验前适应性饲养 |
2.1.3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4.1 建立大鼠颈部淋巴引流阻断模型 |
2.1.4.2 信号检测 |
2.2 基于LabVIEW多功能检测分析系统的硬件系统 |
2.2.1 大鼠直肠温度传感器 |
2.2.2 热电偶/模拟转换器 |
2.2.3 压力传感器 |
2.2.4 桥式放大器 |
2.2.5 生物电放大器 |
2.2.6 多功能数据采集卡 |
2.2.7 多通道转接卡 |
2.3 基于LabVIEW多功能检测分析系统的软件系统 |
2.3.1 体温采集功能模块的实现 |
2.3.2 颅内压采集功能模块的实现 |
2.3.3 心电采集功能模块的实现 |
2.3.4 数据保存功能模块的实现 |
2.3.5 数据回放功能模块的实现 |
2.3.6 数据实时分析功能模块的实现 |
2.4 基于MATLAB的图像处理系统 |
3 实验结果 |
3.1 动物实验结果 |
3.2 系统实验结果 |
3.3 图像处理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设计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功能检测分析系统的意义 |
4.2 本实验的特色和创新 |
4.3 系统的不足之处 |
4.4 下一步工作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淋巴性脑水肿大鼠的血压变化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缩写说明 |
第一部分 淋巴性脑水肿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体循环动脉血压及其调节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淋巴性脑水肿大鼠孤束核组织结构的变化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淋巴性脑水肿大鼠孤束核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变化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淋巴性脑水肿对大鼠血浆ANP及AngⅡ含量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 |
第一篇 Variations in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in conscious rats with cervical lymphatic blockade |
第二篇 The role of AQP4 in lymphatic brain edema in the 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 |
(7)脑淋巴引流阻滞对SAH继发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及吡哆醇的缓解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缩写说明 |
第一部分 脑淋巴引流阻滞对SAH后脑血流灌注的影响及吡哆醇的缓解作用 |
中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脑淋巴引流阻滞对SAH继发脑缺血损伤的影响及毗哆醇的缓解作用 |
中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香豆素对淋巴滞留性脑水肿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正文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红花黄色素抗心肌缺血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中药红花的研究进展 |
1 红花生药学的研究进展 |
1.1 红花的历史研究 |
1.2 红花的栽培技术研究 |
1.3 红花的生理生化及细胞培养的研究 |
2 红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2.1 红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
2.2 红花中非黄酮类成分的分离鉴定 |
2.3 红花成分化学分析方法的研究 |
3 红花的药理研究进展 |
3.1 红花缓解心肌缺血的作用 |
3.2 红花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
3.3 红花对血压、血管、和微循环的作用 |
3.4 红花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3.5 红花的其他药理作用 |
4 红花的毒理学研究 |
5 红花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5.1 冠心病 |
5.2 脑血栓及中风 |
5.3 糖尿病并发症 |
5.4 肺心病 |
5.5 不良反应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红花黄色素抗心肌缺血作用机理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药材及试剂 |
2.2 动物 |
2.3 仪器 |
2.4 红花水提取液的制备 |
2.5 大孔树脂法制备红花黄色素 |
2.6 大孔树脂凝胶柱层析法制备羟基红花黄色素 #A |
2.7 红花黄色素抗心肌缺血整体实验 |
2.8 羟基红花黄色素 A 缓解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实验 |
2.9 红花黄色素及羟基红花黄色素 A 缓解线粒体损伤的作用 |
2.10 红花黄色素及羟基红花黄色素 A 的β受体拮抗作用 |
2.11 红花黄色素及羟基红花黄色素 A 的离体抗氧化作用 |
3 结果 |
3.1 红花黄色素及羟基红花黄色素 A 分析结果 |
3.2 红花黄色素抗心肌缺血整体实验结果 |
3.3 羟基红花黄色素 A 缓解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实验 |
3.4 红花黄色素及羟基红花黄色素 A 缓解线粒体损伤的作用 |
3.5 红花黄色素及羟基红花黄色素 A 的β受体拮抗作用 |
3.6 红花黄色素及羟基红花黄色素 A 的抗氧化作用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个人简历 |
(10)颈淋巴阻滞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的影响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实验性脑淋巴引流障碍对大鼠血压、心率调节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 王宇朋,王萍,李虹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12)
- [2]淋巴性脑病对大鼠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及羟基红花黄素A对淋巴性脑病的保护作用[D]. 潘燕. 山东大学, 2011(12)
- [3]淋巴滞留性脑病研究进展[J]. 张颜波,陈玉社,袁慧,牛敬忠,孙保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04)
- [4]实验性淋巴滞留性脑病的研究进展[J]. 张颜波,吴家锋,陈玉社,袁慧,牛敬忠,孙保亮. 中国微循环, 2009(04)
- [5]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功能检测分析系统[D]. 刘建琳. 山东大学, 2009(05)
- [6]淋巴性脑水肿大鼠的血压变化及其机制探讨[D]. 郑延红. 山东大学, 2008(01)
- [7]脑淋巴引流阻滞对SAH继发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及吡哆醇的缓解作用[D]. 王轩. 泰山医学院, 2007(02)
- [8]香豆素对淋巴滞留性脑水肿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 高薇. 山东大学, 2005(08)
- [9]红花黄色素抗心肌缺血作用机理研究[D]. 金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 [10]颈淋巴阻滞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的影响及机制初探[D]. 郑延红. 泰山医学院,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