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雀花碱异构物的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方梅[1](2020)在《新型抗肿瘤化合物CNF2的成药性初讨》文中指出金雀花碱N-亚甲基-(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CNF2)是由我们课题小组从中草药苦豆子中提取分离出来的,这是一种具有新颖结构的天然活性化合物。经前期的药效学研究证明,CNF2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可以抑制MDA-MB-231和4T1两种乳腺癌细胞迁移。为了进一步考察其成药性,本文主要测定了CNF2的基本理化性质,建立了HPLC生物样品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研究了CNF2在Sprague-Dawley(SD)大鼠体内的吸收和组织分布规律,最后对该化合物的成药性进行初步评价。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CNF2的理化性质考察本文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了CNF2的含量测定,测定CNF2在不同有机溶剂和不同PH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CNF2易溶于丙酮、甲醇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它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丙酮>甲醇>乙醇>异丙醇>乙腈>正辛醇>乙酸乙酯>水;CNF2在酸性和弱碱性缓冲液中的溶解度较大,这说明该化合物易被人体的胃肠吸收消化,适合被开发成口服制剂。此外,还测定了CNF2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log P)以及解离常数(p Ka),结果显示CNF2的log P为1.24±0.08,p Ka为7.18。2.生物样品中CNF2的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本文对生物样品的前处理以乙腈作为蛋白沉淀剂和提取剂,蛋白质去除含量达97%以上。HPLC色谱分离条件为:色谱柱:Hypersil ODS C18(4.6×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和三乙胺磷酸盐缓冲液(p H=7.30±0.05)(48/52,V/V),等度洗脱,流速为1 m L/min;柱温:35℃;检测器波长:290 nm;进样体积:20μL。本文建立的HPLC体内定量分析方法灵敏度良好,定量下限为0.4μg/m L,线性范围在0.4~40μg/m 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提取回收率范围在90%~96%之间,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在±15%以内,符合美国FDA指南的要求。该方法首次成功应用于金雀花碱N-异黄酮类衍生物在大鼠体内的血浆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3.CNF2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本实验设计为SD大鼠通过灌胃(60 mg/kg)和尾静脉注射(6 mg/kg)两种途径给药后,在不同时间点采集眼眶静脉丛的全血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建立并验证的HPLC分析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根据非隔室模型(Win Nonlin 5.2)获得血浆药代动力学参数,并通过计算公式获得绝对口服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参数统计如下:(1)灌胃给药:AUC(0-t)为2302.825±67.269μg/m L·min,AUC(0-∞)为2507.903±67.988μg/m L·min,MRT(0-t)为109.110±0.955 min,MRTinf为611.236±0.94 min,Tmax为15 min,Cmax为7.72±0.86μg/m L;(2)尾静脉给药:AUC(0-t)为3480.91±173.66μg/m L·min,AUC(0-∞)为3588.56±201.4μg/m L·min,MRT(0-t)为184.470±3.4 min,MRTinf为650.440±4.8 min,Cmax为12.43±2.47μg/m L。CNF2在大鼠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6%。CNF2通过单剂量(60 mg/kg)灌胃给药于SD大鼠,分别在给药后5 min,15 min和40 min将大鼠摘眼球处死,并快速摘除心、肝、脾、肺、肾、胃、脑、肠、胰、肌肉、脂肪和子宫十二个器官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组织表面上的血液,然后用滤纸擦干,称量后与生理盐水混合进行匀浆处理,通过已建立并验证的HPLC分析方法测定上述组织中CNF2的浓度。结果显示,CNF2主要分布在胃、肠和肺组织中,其次为肝、脂肪、子宫和肾组织,少数分布在心和脾脏中,而在脑组织中无分布。4.CNF2的分子对接模拟及成药性评价本文通过Auto Dock Tools-1.5.6程序对化合物CNF2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进行对接分析,利用ACD/Percepta软件基于定量构效关系(QSAR)预测CNF2的理化性质和ADME性质,再结合实验结果对CNF2的成药性进行评估。理论研究表明,CNF2与HER2结合的亲和力要强于阳性对照抑制剂SYR127063,这说明CNF2可能对HER2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依据类药五原则筛选出CNF2具有一定的成药性。因此,CNF2可开发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抗肿瘤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但是,实验数据表明CNF2具有较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这可能与CNF2的首过效应有关。
郭婷婷[2](2007)在《中药青风藤、川芎中生物碱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GC-MS和FAB-MS对中药青风藤和川芎中的生物碱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四章:第1章主要阐述了生物碱的类型、理化性质、测定方法,以及GC-MS和FAB-MS在生物碱分析中的应用。第2章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中草药青风藤中的生物碱。共分离鉴定出生物碱,稠环类和酚类物质等22种化合物。其中青藤碱含量较高,并具有一种同分异构体,它的质量分数比青藤碱约高2.69%,其它种生物碱含量较低。第3章利用自制的树脂与盐酸川芎嗪制备分子印迹吸附树脂,该树脂对盐酸川芎嗪的吸附率达到85%;用这种具有川芎嗪识别点的树脂,制成固相萃取柱分析川芎中的川芎嗪,川芎嗪的提取率比常规处理样品的提取率提高了近30倍。实验中还根据溶剂的极性分别用水、丙酮和三氯甲烷等三种溶剂对固相萃取柱的洗脱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丙酮在三者中具有最好的洗脱效果。第4章利用在FAB-MS分析中,离子峰强度随时间衰减的关系,建立了一种用FAB-MS定量分析川芎嗪的方法。在FAB-MS分析中,被测样品的分子离子峰强度呈指数衰减。对其作非线性拟合,发现其初始峰强的比值与样品浓度呈线性,选择合适的内标物,就可对样品定量分析。实验中以激光照射0.5h下,川芎嗪的氘代产物为内标物,得到川芎嗪定量分析的工作曲线的线性方程为y=6.75+2.24 x(R=0.99084),精密度RSD=2.86%。并用此方法对药品磷酸川芎嗪片剂进行了分析。
邹姝姝[3](2007)在《苦参碱的分离纯化及其初步药效学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参(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别名野槐,属于豆科(Leguminosae)。除我国海南、新疆、青海以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苦参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苦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从中分离出生物碱类、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成分,并获得许多有效成分以及对其功能主治的认识。据大量文献报道,其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是苦参中提取的重要成分,具有杀虫抑菌,抗炎及免疫抑制,抗心率不齐,抗肿瘤等多种活性。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和安全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在传统的支架植入术后20—30%的病人出现了血管再狭窄。因此,本课题希望从中药苦参中分离提取出具有抗血管内膜增生的单体物,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药效学实验研究。首先,采用了超声波技术提取苦参碱,通过实验发现料液比、苦参浸泡时间、提取剂体积分数、超声时间都能影响苦参碱的提取量,并且其影响都是明显的。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料液比(苦参质量与乙醇体积比)>苦参浸泡时间>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苦参碱提取的最适宜提取方案是料液比1:10,乙醇体积分数90%,苦参浸泡时间3h,超声时间20min。接着,在纯化实验中,采用了AB-8大孔吸附树脂对苦参碱进行了分离纯化。苦参碱初提物湿法上柱后用80%乙醇溶液洗脱,收集醇洗脱液,浓缩萃取,干燥,得到纯度为47.26%的苦参碱。为了了解苦参碱的理化性质,研究了pH、温度、氧化剂、还原剂、NaCl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苦参碱在酸性条件下是比较稳定的,而在碱性条件下是较不稳定的。温度≤60℃时,苦参碱是较稳定的;温度≥80℃时,苦参碱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因此,苦参碱在保存和使用中应避免高温和长时间加热。苦参碱的抗氧化剂能力低,在保存和使用中,应该注意防止氧化。但还原剂Na2SO3对苦参碱的影响不明显。NaCl对苦参碱溶液的吸光度值影响也不明显。还针对苦参碱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苦参碱是很有前途的抑菌剂,抑菌效果明显,但其抑菌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试验为天然食品防腐剂的开发和中药苦参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奚径。最后,在药理药效活性研究中,探讨了苦参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的影响。首先建立了H2O2诱导氧化损伤模型。再用25μg/ml、50μg/ml、75μg/ml、100μg/ml的苦参碱处理氧化损伤的细胞,发现细胞存活率由H2O2损伤组的20.60%分别上升至38.20%、58.87%、72.30%和40.10%。与对照组相比苦参碱在50μg/ml、75μg/ml这2个浓度表现出了对内皮细胞明显的保护作用,细胞存活率较高。该结果显示,苦参碱具有开发成为治疗血管再狭窄药品的潜力和可能。
尹玉英,刘春蕴[4](2004)在《金雀花碱异构物的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文中提出金雀花碱类化合物的结构特殊,它们是由4个六元环稠合而成。其结构中包含许多二面角螺旋,而且具有旋光性的异构体,其结构的整体骨架也构成一个大的螺旋。利用螺旋理论的规律可以准确预测其旋光方向,也可以计算其旋光度。但因它们的结构相似,其中包含的螺旋结构种类相同,具有相同旋光度者不只一种异构体。故通过旋光度数值不能准确推断出其立体结构。这一点和其它化合物是不同的。
二、金雀花碱异构物的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雀花碱异构物的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抗肿瘤化合物CNF2的成药性初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金雀花碱型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及修饰 |
1.2.1 金雀花碱型生物碱的化学结构 |
1.2.2 金雀花碱型生物碱的结构修饰 |
1.3 金雀花碱型生物碱的药理活性 |
1.3.1 抑菌杀虫 |
1.3.2 神经保护 |
1.3.3 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
1.4 金雀花碱型生物碱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
1.4.1 吸收 |
1.4.2 分布 |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工作内容 |
第二章 CNF2理化性质的测定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仪器设备 |
2.1.2 试剂与药品 |
2.2 实验方法 |
2.2.1 溶液的制备 |
2.2.2 检测波长的确定 |
2.2.3 CNF2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测定 |
2.2.4 CNF2在不同pH磷酸盐溶液中的溶解度测定 |
2.2.5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2.2.6 解离常数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方法学考察 |
2.3.2 有机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 |
2.3.3 磷酸缓冲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 |
2.3.4 油水分配系数 |
2.3.5 解离常数 |
2.4 实验小结 |
第三章 生物样品中CNF2的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仪器设备 |
3.1.2 生物样品来源 |
3.1.3 试剂与药品 |
3.2 实验方法 |
3.2.1 生物样品前处理 |
3.2.2 色谱分离条件 |
3.2.3 方法学考察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生物样品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3.3.2 流动相条件的优化 |
3.3.3 分析方法的验证 |
3.4 实验小结 |
第四章 CNF2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仪器设备 |
4.1.2 试剂与药品 |
4.1.3 实验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动物给药方案和生物样品采集 |
4.2.2 色谱分离条件 |
4.2.3 生物样品处理与分析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灌胃后不同个体大鼠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4.3.2 灌胃和静脉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 |
4.3.3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
4.3.4 CNF2在各组织中的分布 |
4.4 实验小结 |
第五章 CNF2的分子对接模拟及成药性评价 |
5.1 实验所用程序与在线工具 |
5.1.1 实验所用程序 |
5.1.2 在线工具 |
5.2 计算方法 |
5.2.1 分子对接 |
5.2.2 成药性预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分子对接 |
5.3.2 成药性预测 |
5.4 实验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药青风藤、川芎中生物碱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生物碱的研究概况 |
1.2 近十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生物碱分析中的应用 |
1.3 快原子轰击质谱技术在生物碱分析中的应用 |
1.4 青风藤中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
1.5 川芎中的生物碱成分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气-质联用分析青风藤中的生物碱 |
2.1 实验部分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结论 |
第3章 分子印迹吸附树脂固相吸附分析川芎嗪 |
3.1 实验准备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第4章 快原子轰击质谱总离子流非线性拟合法分析川芎嗪 |
4.1 实验部分 |
4.2 结果与讨论 |
4.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苦参碱的分离纯化及其初步药效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苦参研究进展 |
1.2.1 苦参化学成分研究 |
1.2.2 苦参及其生物碱药理研究 |
1.2.3 苦参碱提取分离及测定技术研究 |
1.3 选题背景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3 实验技术路线 |
1.5 课题的创新点 |
2 苦参碱提取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1 材料 |
2.2.2 仪器 |
2.2.3 化学试剂 |
2.3 实验流程图 |
2.4 实验方法 |
2.4.1 单因素实验 |
2.4.2 正交实验 |
2.4.3 苦参碱含量的测定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单因素实验 |
2.5.2 正交实验 |
2.6 本章小节 |
3 苦参碱纯化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1 材料 |
3.2.2 仪器 |
3.2.3 化学试剂 |
3.3 实验流程图 |
3.4 实验方法 |
3.4.1 薄层检测试验 |
3.4.2 树脂吸附实验 |
3.4.3 苦参碱含量的测定方法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薄层检测结果 |
3.5.2 树脂吸附实验结果 |
3.5.3 苦参碱纯化品的制得 |
3.6 本章小节 |
4 苦参碱稳定性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2.1 材料 |
4.2.2 仪器 |
4.2.3 化学试剂 |
4.3 试验方法 |
4.3.1 pH 值对苦参碱稳定性的影响 |
4.3.2 温度对苦参碱稳定性的影响 |
4.3.3 氧化剂对苦参碱稳定性的影响 |
4.3.4 还原剂对苦参碱稳定性的影响 |
4.3.5 NaCl 对苦参碱稳定性的影响 |
4.3.6 苦参碱含量的衡量方法 |
4.3.7 苦参碱保存率的计算 |
4.4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4.1 pH 值对苦参碱稳定性的影响 |
4.4.2 温度对苦参碱稳定性的影响 |
4.4.3 氧化剂对苦参碱稳定性的影响 |
4.4.4 还原剂对苦参碱稳定性的影响 |
4.4.5 NaCl 对苦参碱稳定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节 |
5 苦参碱抑菌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5.2.1 材料 |
5.2.2 仪器 |
5.2.3 试剂与配制 |
5.3 试验方法 |
5.3.1 原液浓度测定 |
5.3.2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5.3.3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5.3.4 抑菌圈的测定 |
5.3.5 抑菌百分率的测定 |
5.4 试验结果与讨论 |
5.4.1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5.4.2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5.4.3 抑菌圈的测定 |
5.4.4 抑菌百分率的测定 |
5.5 本章小节 |
6 苦参碱对内皮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和仪器 |
6.2.1 材料 |
6.2.2 仪器 |
6.2.3 试剂与配制 |
6.3 试验方法 |
6.3.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 的培养 |
6.3.2 活细胞数量的测定方法 |
6.3.3 ECV-304 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方法 |
6.3.4 苦参碱对ECV-304 细胞的影响 |
6.3.5 H202 对内皮细胞的损伤试验 |
6.3.6 苦参碱对H202 损伤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
6.4 试验结果与讨论 |
6.4.1 ECV-304 细胞生长曲线 |
6.4.2 苦参碱对ECV-304 细胞的影响 |
6.4.3 H202 细胞损伤试验 |
6.4.4 苦参碱对ECV-304 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 |
6.5 本章小节 |
7 小结与展望 |
7.1 小结 |
7.1.1 苦参碱提取工艺研究 |
7.1.2 苦参碱纯化研究 |
7.1.3 苦参碱稳定性研究 |
7.1.4 苦参碱抑菌实验研究 |
7.1.5 药理药效活性研究 |
7.2 后续工作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金雀花碱异构物的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析和讨论 |
1.1 α-(+)-异金雀花碱 |
1.2 (一)一金雀花碱 |
1.3 一个不旋光的金雀花碱 |
2 结论 |
四、金雀花碱异构物的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抗肿瘤化合物CNF2的成药性初讨[D]. 陈方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2]中药青风藤、川芎中生物碱的分析研究[D]. 郭婷婷. 河北大学, 2007(S1)
- [3]苦参碱的分离纯化及其初步药效学实验研究[D]. 邹姝姝. 重庆大学, 2007(06)
- [4]金雀花碱异构物的旋光性与结构的关系[J]. 尹玉英,刘春蕴.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