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牌照明年发?

赛马牌照明年发?

一、赛马牌照明年颁发?(论文文献综述)

郭忠文[1](2020)在《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语素教学法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语素选取的问题。杨晓黎(2018)选取了有利于教学的重点语素与核心语素,重点语素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严格的选取标准、确定的数量(228个),为开展语素教学提供了方便。然而,已选重点语素只是根据《等级大纲》和《等级划分》来选取,而以重点语素为基础选取的核心语素(95个)更是严格地按照规定标准来操作,它们都未对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料或相关教材进行考察,所以重点语素的选取标准和核心语素的选取情况还有待探讨,同时,我们还需研究重点语素的教学应用情况。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语料来源,并描述了前人关于语素构词和语素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统计和分析重点语素在现代汉语中构词情况。这部分首先介绍了重点语素的选取和划分标准;其次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构建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并选取构词能力强的重点语素进行构词分析。第三章为分析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分布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考察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与分布情况;其二是结合对外汉语教材分析重点语素在具体教材中的构词分布情况;其三是将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情况和在教材中的构词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其四是在比对分析基础上补充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我们对重点语素在《汉语教程》六册共计2522个词汇构词情况进行穷尽性考察,并构建语料库,在杨晓黎(2018)选取的95个核心语素基础上,根据重点语素在实际汉语教学中的构词能力,对核心语素进行了适当增补。第四章为研究重点语素的对外汉语教学与应用。包括初中高级班重点语素教学的开展策略、教材的编排建议等。结语是对本文的观点和建议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区少铨(Au Siu chuan)[2](2019)在《民办教育在香港 ——东华三院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建于1870年的东华医院,是香港历史最久远及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设立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及社会服务。至2017年,东华三院在全香港设有超过300个服务单位,雇员人数逾一万名。自1880年开始在香港提供教育服务,在香港共设有52所学校,包括专上院校、中学、小学、幼儿园,以及特殊学校的完整教育体系,为香港最具规模的办学团体之一。东华医院成立初期至二十世纪初一段长时间内,曾一度是华人社会的权力中心。东华医院的董事集中了香港社会上举足轻重,及具有名望的华人绅商,属于士绅阶层的东院董事,经常负起排解纷争、维持地方秩序的责任。英政府亦乐意透过东华医院来维持华人的社会秩序。东华医院故此一直有特殊的社会地位,直至二次大战之后,方才日渐减退。本文以东华三院(The 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兴办教育的过程及其教育服务的变迁为例子,探讨民间非牟利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在香港社会经营教育服务的态度及实况。本文通过研究香港政府对东华教育服务的扶助及干涉的情况下,东华如何扩大其服务范围,改变课程和教学,由塾馆演变为现代化的多元教育机构。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简介东华三院的历史发展,概括说明从广福义祠至建立东华医院,以及三所医院联合组织成“东华三院”的历史背景。东华三院除赠医施药外,更同时兼及社会福利服务,东华总理在不同的阶段,开展的社会服务皆有不同特色,救济范围广及国内外同胞,也反映了东华三院和港英政府、中国政府、海外华人的互动情况;第二章是说明东华兴办教育的第一阶段,东华自1880年利用文武庙捐款收益从事教育服务,创办第一所义学,从私塾形式扩展至现代化的小学,为贫苦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的发展过程,其间义学在课程及管理上皆改了重大的改革,进而与另一历史悠久机构香港乐善堂义学作横向比较,以分析东华教育在当时发展的水平;第三章是叙述东华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战后东华三院全面恢复教育服务,及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东华三院配合政府的发展步伐,着手开办中、小学、幼儿教育及特殊学校,发展正规和系统化的教育服务。到了 1997年,东华三院的教育进入了第三阶段,在配合政府的教育政策的前提下,学校课程及活动上皆有不同的调适,而且发展了东华三院的德育课程,以建立“东华人”对国家及办学机构的归属感。东华三院亦与时并进,配合社会的转变和市民的需求不断改善及扩展包括大专等各项教育服务;影响东华三院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政治的影响及“东华人”精神尤其是突出的方面,东华三院与港英政府、特区政府、香港社会的互动上,皆有超越其他办学团体的优势;东华学校重视价值教育,品德培养,因此栽培了众多出色的毕业生,这些“东华人”反映了“东华精神”,在香港各行各业均发光发亮。研究显示,东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民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从办理学校的经过观之,东华在经费取得、学校的管理、发展策略与政府的交涉,均有其成功之处,总结东华成功从传统民间慈善机构转型为现代化的多元办学机构的成功经验,能为中港未来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模式。

殷建勇[3](2016)在《国网涅盘须经“七道关”》文中提出酝酿四年才成立,两周岁又开始转型,国网仿佛担负着全国广电的期望,肩负整合重任,却乏善可陈:身背融合之名,无业务之实,三网融合变成了一边碾压。凤凰涅盘,要过七道关:牌照、市场、产品、内容、规模……狭路相逢勇者胜,就看几百家有线电视能否拧成一张网,轮战电信三英。

陈新林[4](2015)在《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文中认为以往对香港公务员的研究多侧重于制度本身优越性的探讨,相对而言,对香港公务员群体,特别是对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的研究较为薄弱。这种研究方式虽有其内在的价值,但却未能反映香港公务员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也很难从深层次把握香港公务员制度的构建与形塑过程。本文主要以香港港英政府时期的华人公务员为着眼点,着重研究华人公务员群体在香港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治理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香港公务员制度最初由英国移植而来,但因香港公务员制度中不可避免的“殖民”色彩,早期华人公务员并未真正走进港英政府“体制”之内,而是孕育出另外一套截然不同的体系,具有鲜明的“一种制度、两种体系”的特点。两种体系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职位高下,而且也表现在薪酬待遇的悬殊,这导致香港公务员群体内部一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张力,也促使华人公务员为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不断向港英政府施加压力。因此,一战之后华人公务员就不断发起加薪运动,促使港英当局在公务员制度方面作出某些调整;二战后华人公务员要求改善待遇的运动更加高涨,并最终撬动香港固有的公务员制度。华人公务员改善待遇之运动并非仅仅表现为单纯的经济现象,而且赋予了这种运动在整个香港公务员制度变迁中的重要角色,在这种运动式的抗争中,香港公务员“本地化”不断推进,薪俸支取规则、薪金调整机制以及等级制度、聘用方式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甚至可以说通过华人公务员的不断抗争,不仅使香港公务员制度逐渐改变了“两种体系”的运行模式,而且也让华人公务员逐渐融入香港公务员制度。在香港公务员制度初步形成之后,伴随着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香港公务员队伍中也出现了严重的贪腐问题,严重影响了香港的可持续发展。1940年代后期,港英当局开始注意公务员领域暴露的种种问题,实施了包括制定反贪污法规、在警务处之下设立反贪污部门等措施遏制贪污的蔓延。但由于港府始终认为贪污仅仅存在于华人公务员以及欧籍下级公务员群体中,并未真正下决心惩治贪污,再加上负责反贪污的警务处又是香港贪腐最严重的机构,反贪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二战后二十多年港英政府断断续续的反贪工作并未取得显着的效果,相反却造成了贪污之风的盛行。同时,无论是港府还是华人公务员团体也并未采取措施加强公务员的自律,在遏制反贪污问题上更是乏陈可述,也使公务员贪污更加肆无忌惮。1960年代后期,受政治事件之影响,港英政府委任取缔贪污咨询委员会调查香港贪污情形,并派专员考察新加坡、锡兰等地反贪污的经验,收紧惩治贪污的政策,不仅积极向社会通报查处贪污的统计数字,而且新订《防止贿赂条例》加大对贪腐问题的惩处力度。在此期间,华人公务员亦通过公会对此法案提出意见,强调在制定新法案的同时强化反贪污的监督机制,对香港此后反贪污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港府始终没有将反贪污部门独立建制,反贪污工作并未出现突破成效,直到1973年“葛柏事件”的发生,引起香港社会各阶层的极大愤怒,香港各界纷纷呼吁反贪污部与警务处分离,才最终推动了港府设立廉政专员扑灭贪污问题。此后通过实施“肃贪”运动,并颁布一系列约束公务员的法律法规,逐渐将公务员群体的治理纳入法制轨道,形成了香港公务员体制建构与内部治理同时并举的机制,初步建立了公务员廉政监察体系,使大规模的贪腐问题得以有效遏制,为“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香港公务员服务香港提供了条件。随后华人公务员在香港教育、医疗、市政等社会问题上持续发声,为香港的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在1980年代中期香港进入“过渡期”后,香港华人公务员及其团体组织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过渡时期香港的各项政策筹划与制定中,在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与公务员队伍的廉洁和社会管理工作的执业效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黄华迎(WONG WAH YIN)[5](2014)在《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基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对社会的依赖性,通过对马来西亚华语词语使用的研究,探索马来西亚华语的发展变化。研究通过广泛地搜集马来西亚华语书面语语料,运用定量统计分析法,深入地研究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的使用情况。本论文共五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分为五个部分。主要论述选题背景、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研究范围与方法、研究语料和马来西亚华语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和教育研究。主要研究马来西亚华人族群、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和方言群体、马来西亚华语的定义和简单介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变化。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即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三大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和土着。马来西亚华人,又称为马来西亚华裔,简称大马华裔或大马华人,是马来西亚三大部族之一。华语在马来西亚的地位是华族母语,但不是官方语言。在华人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多个方言群体,即闽南、客家、广东、潮州、海南、广西、福州、兴化和福清,而其中以闽南、广东、客家、潮州为四大主要方言群。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从18世纪开始创办,华人经过长期的抗争,创立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办学体系,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第三章,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特有华语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类别及面貌和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以马来西亚代表性华文报纸、杂志、着作及华人口头语言为据,参照有关着作,经过整理后,举述了233例华语特有词语,择要对这些词语的意义、用法作了解释、举例。在此基础上,本章概括了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几个特点:(1)反映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多元文化、教育体制、生活等各方面事物的名词性词语较多;(2)源于马来语、英语、闽粤方言等外来词;(3)双音节词与偏正式构词法最多。第四章,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对比分析、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产生的原因研究。本章尝试从词形、词义、词源等方面入手,分析马来西亚华语词语与中国普通话词语存在的差异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文章举述了134例同形异义词语,择要对这些词语的意义、用法作了解释、举例,并以词典的方式描述和分析中马同形异义词语的异同。这些词语在“词义”、“词性”和“词用”方面均有了变化,这也是马来西亚华语的一大特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察:(1)二者语义完全不同,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同形完全异义词语”;(2)二者语义之间有联系,但或有转义、或有增加义项、或有减少义项的“意义有同有异的词语”;(3)二者词义本身差别不大,但是有褒贬义的差别的“色彩意义不同的词语”。接着,再将这些词语做数量和比例上的统计和研究,以考察中马同形异义词语的差异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对比分析以及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差异及其原因研究。我们搜集了前人所研究的中马同义异形词语以及尚未列入专家学者研究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整合和分类。首先将它们按照构词语素分类,再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将其按照不同的原因加以细分,最后再将这些词语一一列出并与中国普通话词语进行比照。经过整理后,举述了539个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我们将这些词语分成了两类:(1)构词语素完全不同的词语;(2)构词语素部分相同的词语。然后再按照词性进行细分并与普通话对比,再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将其按不同原因进行归类。论文最后是结语。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和今后继续研究的相关课题,并提出建议。

吴价宝[6](2013)在《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训政与禁烟新政研究 ——以1929年前后的江安轮运土案为中心》文中认为二次北伐告竣,全国基本统一,军政结束,训政开始。“以党治国”“以党统政”“以党统军”的原则确立后,党政军机关次第成立。党权凸显是训政新制的特征之一,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新政府试图有所作为,树威立信,遂取径禁烟,缘于其见效快、得民心,总理遗愿言犹在耳,1929年国际禁烟会议召开在即。民国以降,禁烟政策迭变,因烟土为财政、军费重要来源,利润颇丰,遂各方均有插手,以致烟患久除不去。其中,党政军要员吸烟、运烟、贩烟饱受诟病。1928年11月,全国禁烟会议在南京召开,党国要员、社会贤达纷纷表态,以示禁烟决心。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的禁烟言论成为推动禁烟新政的关键。会上,调验军政要员吸烟、运烟成为焦点,陈调元、杨树庄、赵丕廉等被检举,蒋力主查办。作为查缉烟毒的主力,军警宣称厉行禁烟,以附和公意。然而,新制新规之下,军警的私运私贩行为则需综合考量。全国禁烟会议结束后第11天,轮船招商局江安轮携烟土2万两,由汉至沪。军警缉查过程中,发生争执。该案持续发酵,牵连众多党政军机关、人员,其涉及的武装运土、劫土邀功、扣押新闻、沪市公安局长停职、张之江请辞等问题反映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党政军之间的权益之争。面对此案,训政体制下的党国要员噤若寒蝉,沪市党政军机关反应不一,舆论媒介、社会团体持续聚焦,纷请严办。因缘重重阻碍,国府调查及司法审判不了了之,沪土案变成“糊涂案”。此案之后,长安轮、江大轮运土案接踵而至。禁烟新政推行以来,全国禁烟形势依然严峻。研治此案与新制新规的关联,应从整体着手,打破固有观念,关注中央与地方之间、党政军之间的博弈互动,深入时境,前后左右仔细剖析,以洞察训政与禁烟新政之间的微妙因缘。

蒲俊利[7](2013)在《我国彩票公益金使用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彩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特殊产物。国家的发展需要资金来运转,公益事业的开展更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彩票从它建立开始就本着发展公益事业为目的,通过积聚社会的力量使公益事业不断壮大。彩票分为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其分别是以“扶老、助残、救孤、济贫”和“发展体育事业、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为宗旨。彩票以最简单有趣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公益事业。彩票的出现让社会资源又再一次重新配置,不但减轻了国家财政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调和了社会矛盾和关系。给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我国的彩票业起步较晚,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彩票业正在突飞猛进的壮大,彩票发行方式以及发展规模的不断创新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但同时也突显出了不少问题,其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彩票公益金使用的不合理;第二、彩票公益金使用缺乏监督;第三、彩票公益金使用不透明。而这些实际出现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法律制度上的问题。其中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制度就是其主要问题,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的不完善、监管机制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彩票行业的发展,也使得彩票公信力下降。国家成为彩票唯一的发行中心,因此,彩票业在我国是属于行政垄断行业。这种行政垄断性不仅包括国家对彩票准入权的垄断,还包括对彩票的监督管理以及经营权的垄断。彩票的垄断性也体现在了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其蕴含了国家的意志与利益。我国的彩票行业从发行之初到现在已有26个年头,从1987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到2009年7月国务院发布并施行的中国第一部彩票法《彩票管理条例》,从中可以看出彩票行业从幼年走向了成熟。随着2012年相继发布的《彩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彩票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将彩票事业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尽管如此,但是彩票公益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还是在立法、执法、司法这三个方面都出现了问题。首先是在立法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彩票公益金使用信息公开制度;其次,在执法方面,执法人员没有很好地按照规则制度办事,导致了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的不透明,彩票公益金被挪用、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最后,在司法方面,对彩票公益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违反法律规定的现象,受益人或受益单位没有很好的救济途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削弱了外部监管的力量。为了有效解决彩票公益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是应该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角度同时入手。在立法上,强化彩票公益金的公开制度。在执法上,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服务意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在司法上,拓宽司法救济的途径,建立公益诉讼渠道。当然,在完善彩票公益金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方面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我国彩票公益金的保值增值途径相当有限,除了中央留成部分有投入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外,其余的彩票公益金用于公益事业后都存入了银行。为了增加彩票公益金的收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因此,还应该建立一套彩票公益金保值增值的制度。从最大程度上保障彩票公益金的收入,保障彩票公益金真真实实地落到实处。

徐涛[8](2012)在《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文中研究指明自行车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百余年间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时至今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出口国、生产国和保有国,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的王国”。但与中国“自行车王国”地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自行车的历史却几近无人知晓,成为一项学术空白。本文是在“西物东渐”历史大视野下,“自行车与中国”议题的拓荒填白之作。全文共分作七个章节予以论述:第一章,“是为何物:自行车技术与中国认知”。本章首先厘清自行车在技术层面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重点描述了中国人对自行车初次接触时的反应,并对“自行车技术源自中国说”的成因史料作一全面考辨。当Bicycle引入中国之后,如何以中文翻译、如何称谓,亦是一个大问题。百余年间,Bicycle的中文译名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莫衷是一,通过梳理与分类,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东西方文明于彼时中国在器物层面上的碰撞痕迹,亦可以借机一窥彼时中国人面对全新技术的应对策略和认知水平。第二章,“外车入华:自行车进口状况研究”。百年间,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赢弱不堪,国人脚下、市面所行的自行车与修补零件,几乎全系外国进口而来。这一章节中,笔者试以《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所载自行车相关数据为主要资料来源,辅以上海市档案馆等各地馆藏档案,对近代中国自行车进口状况之流变进程,作一全面剖析。有自行车输入中国的所有国家当中,日本自行车对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打击最大、伤害最深。文章最后重点讲述的是,日产自行车的崛起、倾销与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的沉沦、新生,这一核心矛盾。第三章,“同业之谊:自行车同业组织研究”。同业公会是中国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普遍成立的新式工商行业组织,它的产生称得上是中国工商行业组织从传统的行会向现代行业组织发展变化的一个标志。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自诞生伊始就常受列强同业之倾轧,又屡遭战争之破坏,且无政府当局之保护,资金、原料、技术、员工等要素无一不常处于短缺厄境之中。如此厄境,且求发展,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之中兴起的自行车行业同业组织在其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节中,笔者依托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对近代上海城市中出现的自行车同业组织进行一番爬梳分析,以期通过个案的具体剖析丰富、深入同业公会史的研究。第四章,“踏车而飞:骑车人的日常生活史”。自行车1868年被引介入中国之后,作为骑行者,即器物接受者、消费者,近代中国的骑车人群涉及范围极其广阔,上至王公贵族、富商巨贾,下至黎民百姓、贩夫走卒,甚至连末代皇帝溥仪都曾为骑行自行车便利而锯掉了百余年来都横搁在紫禁城宫门中的门槛。本章将以自行车为切入点,回溯近代百年中国自行车传播史,希冀通过“自行车”这种器物负载的文化符号,微观展现近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理、生活习性、消费观念等诸多方面之现代性演变,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日常生活,完整呈现自行车对于近代中国人千差万别的存在意义,解读“自行车王国”的曲折构建之路。第五章,“以为生计:自行车营生群体研究”。近代以降,西物东渐,舶来器物系统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器物接受者、消费者的反应,解释的是舶来品在多大范围、多深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而对器物所导引的更大规模的社会变动未有深入探究。自行车传入中国之后,除了骑车人愈来愈多外,以买卖、制造、修理、租赁、看护自行车为生计主要来源的社会群体亦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本章中,笔者试将视线投射到散布在近代中国城市街道上的有关自行车营生的各类车行,解读此类群体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第六章,“管制双轮:公权力与自行车”。近代中国,自晚清至民国,是一个由大社会渐渐发展为大国家的过程,已是学界共识。然而公权力怎样逐步深入社会细部,影响直至控制一般人们的日常生活?现有着述多以宏论见长,少有细致深入的个案研究。本章以自行车为切入点,将从交通管理、执照捐费和安全保障三个方面,分析近代中国的地方政权在面对现代新式交通工具普及所带来的系统性社会变化时,是怎么应对这种新挑战,以及如何运用自己手中的公权力在急剧变动的社会局面中建立一种新式社会秩序的。第七章,“一车多能:自行车所呈现的多面性”。自行车是交通代步工具,然并非单功能取向之简单交通代步工具。综观自行车的应用史,除了基本的代步功能之外,自行车还曾被广泛用于军事机动、环球冒险、运动竞技,以及载物、玩娱,等等。在这一章节之中,研究对象不再是街头巷尾寻常可见的那些骑车人,而是自行车使用人群之中极为特别的环球旅行的冒险家、各类比赛中的自行车运动员,所欲呈现的则是自行车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多面性。

留荣立[9](2012)在《泉州市联通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信息化的深化发展,通信行业改革步伐的加快,通信运营商的竞争日趋激烈化,走向“贴身肉搏”。具体表现在:其一、业务范围重叠化:2008年5月,通信行业主管部门推出重组方案,将现有的6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合并为3大集团,即:新联通、新电信、新移动。新联通是由原中国联通与原中国网通两家运营商组成,新电信是由原中国卫通基础电信业务与原中国电信组成,同时购入了原中国联通CDMA网络,新移动这是由原中国移动合并了原中国铁通。次年1月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即工信部)向三家新成立的运营商发放了三张国内3G牌照,新联通的3G牌照为W-CDMA制式,新电信的3G牌照为CDMA2000制式,新移动的3G牌照为TD-SCDMA制式,三大运营商均进入全业务运营阶段,都同时拥有移动、固话、宽带三大通信业务的经营牌照。其二、增量市场饱和化:通信产品价格的大众化,使得通信产品在市场上得到快速普及,如广东、浙江、山东等较为发达的省分,移动通信电话的市场普及率甚至已经超过了100%,在增量市场的扩张已经遭遇了增长的天花板,为了维持业务的持续增长,三家运营商纷纷加大对其他运营商存量市场的营销力度,存量市场的争夺战更激烈于增量市场的争夺。其三、竞争手段白热化:经营业务的重叠化及增量市场的饱和化,导致三家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手段日趋白热化,竞争手段涵盖了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元素,且具有相当强的进攻策略性,尤其是对于份额相对较小的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更是以进攻,争夺其他运营商的用户作为重要的增长战略。福建省泉州市在全国范围内,属于较为典型的通信市场,泉州市的经济具有多元化特征,如有第三产业发达的中心市区;有务工群体众多,区域经济发达,属于劳务输入型的民营企业集中区域,如晋江、石狮等县级市;也有以第一产业为主,属于劳务输出的区域,如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可以称得上为全国通信市场的一个缩影。另外,在泉州市,中国联通因历史因素,在三家运营商中,市场份额最少,实力最薄弱,但是泉州市联通在两大运营商巨头的打压下,为追求自身的发展,近几年来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经营发展策略,达到既定的发展目标,赢取了一定市场份额,特别是在2011年经营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对于泉州市联通在泉州通信市场的经营战略进行剖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意义。本文通过PEST模型,SWOT模型对泉州通信运营商的竞争环境进行剖析,特别是重点分析联通公司在与移动及电信两大通信巨头的竞争当中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管理理论、菲利普·科特勒的4P营销组合理论、非对称及错位竞争理论等方面对泉州市联通的竞争战略进行研究,系统阐述了泉州市联通的竞争战略。

吴克敬[10](2011)在《爱在高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一位姑娘,走过了雪山,轻轻的脚步温暖了草原……有一位姑娘,走过了雪山,灿烂的微笑美丽了草原……——摘自《爱的怀念》天是蓝的,是那种不身临其境就想象不到的蓝,云是白的,是那种不身临其境就想象不到的白……

二、赛马牌照明年颁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赛马牌照明年颁发?(论文提纲范文)

(1)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语素构词研究
        1.2.2 语素教学法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重点语素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情况考察
    2.1 重点语素的界定
    2.2 重点语素语料库的建立
    2.3 重点语素构词状况考察
        2.3.1 构词频率
        2.3.2 构词类型
        2.3.3 构词位置
第三章 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情况统计分析
    3.1 《等级划分》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3.1.1 构词分布
        3.1.2 构词类型
        3.1.3 构词对比分析
    3.2 对外汉语教材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3.2.1 构词统计
        3.2.2 构词分布
    3.3 《等级划分》和《汉语教程》构词对比分析
    3.4 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
        3.4.1 新增核心语素的构词情况
        3.4.2 增补核心语素相关分析概括
第四章 重点语素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4.1 利用重点语素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优势
    4.2 不同阶段重点语素教学实施策略
        4.2.1 初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2.2 中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2.3 高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3 重点语素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4.3.1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
        4.3.2 重点语素对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附录二 《等级划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附录三 《汉语教程》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民办教育在香港 ——东华三院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题目说明
    二、选题意义
        (一) 研究的意义
        (二) 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限制
    三、研究现状
        (一) 关於香港史相关的研究
        (二) 关於东华三院历史的相关研究
        (三) 关於东华三院档案的说明
第一章 东华三院概况
    第一节 从广福义祠到东华医院、东华三院
        一、东华医院成立的背景
        二、从广福义祠到成立东华医院
        三、东华医院中医理念与港英政府磨合
        四、东华医院至东华三院
    第二节 东华医院非医疗功能的拓展及与港英当局的磨合
        一、东华医院救助与善业
        二、海内外社团与东华医院的关系
        三、华人社会仲裁与港英政府价值观磨合
    第三节 东华领袖与香港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一、买办绅商:面向祖国的年代(1880-1930)
        二、官商巨贾:立足香港寻求发展(1931-1980)
        三、商界精英:植根香港,回归祖国时期(1981-1997前後)
    小结
第二章 港英时期东华三院教育发展(上1880-1945)
    第一节 东华医院文武庙义学
        一、设立文武庙义学社会背景
        二、文武庙义学招生动机与扩展策略
        三、文武庙义学办学形式及课程
        四、文武庙义学师资及教学概况
        五、文武庙义学收费及学校管理
    第二节 东华医院义学的早期发展及改革
        一、小学的办学策略、学生入学
        二、小学的学制与课程
        三、义学师资及学与教情况
    第三节 东华医院义学与乐善堂义学的横向比较
        一、校舍规模及办学动机
        二、师资待遇及学历
        三、行政管理
        四、课程与教学法
        五、学生表现
        六、财政收入来源
    第四节 东华护士学校的发展概况
        一、护士学校的办学背景
        二、东华护士学校课程设置
        三、入学的选拔及就业出路
    小结: 东华医院义学教育之评价
第三章 港英时期东华三院教育发展(下1946-1997)
    第一节 东华三院小学发展概况
        一、战後小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招生动机及学校扩展的策略
        三、小学的收生程序及课程
        四、小学的课外活动
        五、教师的遴选、待遇及专业发展
        六、升学衔接及评量考核
    第二节 东华中等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一、东华三院中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教育目的与扩展的策略
        三、课程设置及师资
        四、学生培育及学生支援
        五、学校管理与组织
    第三节 东华幼儿教育及特殊学校的发展概况
        一、东华学前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法
        三、东华特殊学校的办学概况
    第四节 东华护士学校的发展概况
    小结 回归前东华教育之发展
        一、重视教育管理的透明度
        二、重视弱势学生的职业教育问题
        三、灵活有效募款及服务模式
        四、办学团体主导学校的发展方向
        五、东华三院与内地交流之恢复与加强
第四章 香港回归以来东华三院教育发展(1997-2017)
    第一节 回归以来的东华三院中小学教育
        一、中小学的学校管理架构
        二、中学的学制及课程改革
        三、小学的学制及课程转变
        四、东华中小学课外活动的新趋势
        五、学生培育
        六、东华三院中小学教师发展
    第二节 回归後东华幼儿教育及特殊教育的转变
    第三节 东华大专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东华学院的发展背景
        二、东华护士学校的结束及中东书院的创办
        三、东华学院发展新里程
    小结-东华三院在特区政府管治下的办学特色
        一、发展东华三院院本德育课程-塑造东华故事
        二、鼓励本地、国内、海外考察交流
        三、办学团体资本强大,对教育发展的强势支持
        四、重视平等机会教育及支援
第五章 东华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东华三院与港英政府的互动
    第二节 过渡期至回归以後的东华三院教育
    第三节 “东华人”“东华精神”与香港社会
    小结
结语: 东华教育服务对民办教育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目录(附表及附图)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后记

(3)国网涅盘须经“七道关”(论文提纲范文)

一、牌照之迷
二、市场之困
四、产品之路
五、竞争之道
六、内容之门
七、规模之槛

(4)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文献回顾
    三、研究视角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港英政府公务员制度与华人公务员概况
    第一节 港英政府早期的公务员制度
    第二节 港英政府华人职员群体概况
        一、香港公务员的范围
        二、早期香港政府中的华人公务员
        三、港府华人公务员规模和待遇
    第三节 香港政府华人公务员的团体及组织运行机制
        一、香港政府华员会的筹备与成立
        二、香港其他主要华人公务员团体
        三、香港政府华人职员团体的组织运行机制
第二章 二战前香港公务员制度构建中的华人公务员——以加薪运动为中心
    第一节 “一战”后港府华人文员加薪之呼吁与公务员薪金调整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加薪运动与薪金调查委员会的设立
        一、1920年代后期华人公务员调整薪俸制度之呼吁
        二、文员薪金调查委员会之成立与工作开展
        三、公务员薪金之调整与华人公务员之反应
    第三节 裁员减政委员会之设立与香港公务员本地化政策的发端
第三章 华人公务员团体改善待遇运动与香港公务员制度本地化(1946-1950)
    第一节 改善待遇运动之兴起
    第二节 公务员薪俸调查委员会之设立与公务员本地化政策
        一、公务员本地化政策的进展
        二、公务员薪俸调整委员会之设立
        三、改善待遇运动之再起与华人公务员之联合
    第三节 公务员制度调整与公务员之反应
        一、公务员薪俸调整方案的出台
        二、公务员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反应
第四章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的“肃贪”运动
    第一节 二战后香港公务员的贪腐与反贪
        一、断断续续的反贪与公务员贪腐的泛滥
        二、《防止贿赂法案》与华人公务员之反应
    第二节 独立反贪污机制的建立与“肃贪”运动的再出发
        一、“葛柏事件”与廉政公署的成立
        二、“肃贪”运动与“四大华人探长案”
    第三节 “肃贪”运动中的公务员廉政制度之重构
第五章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公共事务之参与
    第一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公共事业建设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市政建设
    第三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的对外宣传
第六章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时期的香港
    第一节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时期香港公务员政策
        一、基本法的制定与实施
        二、华人公务员对公务员政策的支持
        三、华人公务员与内地的互动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期”香港走向
    第三节 华人公务员的自为抗争以“长俸计划”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5)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三、研究范围与方法
    四、研究语料
    五、马来西亚华语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和教育研究
    一、马来西亚华人族群
    二、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及方言群体
    三、马来西亚华语的定义
    四、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变化
        (一) 早期的华文教育
        (二) 英国殖民时期及二战时的华文教育
        (三) 战后时期及马来西亚独立前的华文教育
        (四) 马来西亚独立后的华文教育
第三章 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研究
    一、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
        (一) 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定义
        (二) 对前人研究的回顾
    二、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类别及面貌
        (一) 与政治经济、法律警务有关的词语
        (二) 与种族文化、教育机构有关的词语
        (三) 与交通运输、房产建筑有关的词语
        (四) 与行业职称、称谓语有关的词语
        (五) 与食物用品有关的词语
        (六) 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关的词语
    三、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
        (一) 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特点
        (二) 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产生的原因
    四、小结
第四章 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研究
    一、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
        (一) 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的定义
        (二) 对前人研究的回顾
    二、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对比分析
        (一) 同形完全异义词语
        (二) 意义有同有异词语
        (三) 色彩意义不同词语
        (四) 同形异义词语差异程度分析
    三、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产生的原因研究
        (一) 方言借词的影响
        (二) 英语或马来语的音译词或意译词的影响
        (三) 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及饮食文化不同的影响
        (四) 古汉语的影响
    四、小结
第五章 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研究
    一、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
        (一) 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的定义
        (二) 对前人的研究的回顾
    二、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对比分析
        (一) 构词语素完全不同的词语
        (二) 构词语素部分相同的词语
    三、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差异及其原因研究
        (一) 中马同义异形词语差异程度分析
        (二) 中马同义异形词语影响因素分析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训政与禁烟新政研究 ——以1929年前后的江安轮运土案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制新规与运土案纠纷
    第一节 训政肇始
        一、 军事北伐与政治南伐
        二、 “党国”体制与五院制
    第二节 禁烟新政
        一、 从“寓禁于征”到“断禁”
        二、 全国禁烟会议
        三、 禁烟自党政军人员始
        四、 上行下效
    第三节 江安轮运土案
        一、 武装运土与劫土邀功
        二、 新闻扣押问题
第二章 运土案后的各方因应
    第一节 中央机关及党政要员的反应
        一、 中央党部
        二、 蒋介石与国府要员
        三、 全国禁烟委员会
        四、 轮船招商局
    第二节 上海特别市党政军机关介入
        一、 上海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及支部
        二、 上海特别市政府
        三、 上海特别市公安局
        四、 淞沪警备司令部
    第三节 沪市内部的权益调和及纠葛
        一、 上海特别市党政军联席会议
        二、 江安轮运土案调查委员会
        三、 “赛马税”纠纷
    第四节 舆论聚焦
        一、 国内媒介
        二、 国际舆论
        三、 社会团体及其他机构
第三章 国府调查与司法审判
    第一节 戴石浮“停职”风波
        一、 突令停职
        二、 新官到任
        三、 市长坚辞
    第二节 国府调查及结果
        一、 审讯沪上军警人员
        二、 审讯江安轮役员
        三、 调查结果
        四、 张之江请辞
    第三节 司法审判及结果
        一、 主审法院的变更
        二、 久审不决
        三、 判小鬼而不判阎王
第四章 冲突再起与烟禁形势
    第一节 蒋介石访沪前后
        一、 军方质疑与蒋介石访沪
        二、 熊式辉与张之江函诘
        三、 长安轮、江大轮运土
    第二节 运土案后的烟禁形势
        一、 禁烟法案之更新
        二、 国联禁烟顾问委员会会议
        三、 烟禁乱局
        四、 禁烟之窒碍
结语
征引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7)我国彩票公益金使用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彩票公益金概述
    (一) 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界定
    (二) 彩票公益金使用的价值
二、我国现行彩票公益金使用法律制度及其不足
    (一) 我国彩票公益金使用法律制度现状
    (二) 我国彩票公益金使用法律制度的不足
三、国外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模式及借鉴
    (一) 国外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模式
    (二) 对国外彩票公益金使用模式的借鉴
四、完善我国彩票公益金使用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收入分配,拓宽保值增值渠道
    (二) 完善彩票公益金审批
    (三) 强化彩票公益金使用公开
    (四) 完善彩票公益金使用监管机制
    (五) 完善彩票公益金使用的公益诉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是为何物:自行车技术与中国认知
    一 自行车技术之流变
    二 自行车技术源自中国说
    三 最早接触自行车的中国人
    四 Bicycle的中文译名
第二章 外车入华:自行车进口状况研究
    一 概述
    二 日产自行车的崛起与倾销
    三 以“抵制日货入华案”为中心论述
    附注
第三章 同业之谊:自行车同业组织研究
    一 近代上海的自行车同业公会
    二 新行业同业组织的新特点
第四章 踏车而飞:骑车人的日常生活史
    一 形象演变与传布进程
    二 中国皇帝与自行车
    三 中国女性与自行车
第五章 以为生计:自行车营生群体研究
    一 卖车人的生意经
    二 瓶颈与新生
    三 底层生活
    四 对斯皮瓦克、冯客等人的回应
第六章 管制双轮:公权力与自行车
    一 新挑战
    二 新秩序
    附注
第七章 一车多能:自行车所呈现的多面性
    一 环球之车
    二 运动之车
附录
    附录一:《黄履庄小传》
    附录二:1908年至1910年上海江海关进口“自行车及其零件”数据统计表
    附录三:1908年至1948年中国进口自行车价值数据统计表
    附录四:1923年至1948年中国进口自行车数量数据统计表(单位:辆)
    附录五:1908年至1946年中国进口自行车输入口岸价值数据统计表
    附录六:1923年至1946年中国进口自行车输入口岸数量数据统计表
    附录七:1950年上海自行车各厂名称、产品、产能一览表
    附录八:上海市脚踏车商业同业公会1946年度工作报告
    附录九:近代中国各地自行车管理规则
自行车与中国大事记(1627-1956年)
参考文献
后记

(9)泉州市联通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概述
        1.1.1 我国电信体制改革的历程
        1.1.2 泉州市联通发展历程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2.2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理论
    2.3 PEST 分析法
    2.4 SWOT 分析法
    2.5 核心竞争力理论
    2.6 非对称及错位竞争理论
    2.7 多点竞争战略理论
第3章 文献综述
第4章 泉州市联通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 PEST 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泉州市联通竞争对手分析
        4.2.1 中国移动福建有限公司泉州分公司
        4.2.2 中国电信福建有限公司泉州分公司
第5章 泉州市联通竞争战略选择分析
    5.1 泉州市联通 SWOT 分析
        5.1.1 S——优势
        5.1.2 W——劣势
        5.1.3 O——机会
        5.1.4 T——威胁
    5.2 泉州市联通核心竞争力分析
    5.3 中国联通总部发展战略
    5.4 泉州市联通竞争战略
        5.4.1 一体化运营竞争战略
        5.4.2 渠道盈利模式创新竞争战略
        5.4.3 低价竞争结合目标集中战略
        5.4.4 3G 领先竞争战略
        5.4.5 整合营销竞争模式
第6章 泉州市联通竞争战略实施
    6.1 实施一体化运营竞争战略
        6.1.1 战略背景
        6.1.2 战略实施
    6.2 实施渠道盈利模式创新竞争战略提升渠道实力
        6.2.1 战略背景
        6.2.2 战略实施
    6.3 实施低价产品开发超低份额区域战略
        6.3.1 战略背景
        6.3.2 战略实施
    6.4 3G 领先竞争战略
        6.4.1 战略背景
        6.4.2 战略实施
    6.5 整合营销竞争模式
        6.5.1 实施背景
        6.5.2 实施过程
    6.6 公司职能部门优化结构支撑措施
        6.6.1 建立职责明确的专业化部门
        6.6.2 完善业绩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规模扩张是基础
        7.1.2 融合业务是优势
        7.1.3 3G 经营是重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赛马牌照明年颁发?(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 郭忠文. 安徽大学, 2020(08)
  • [2]民办教育在香港 ——东华三院教育研究[D]. 区少铨(Au Siu chuan).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国网涅盘须经“七道关”[J]. 殷建勇. 南方电视学刊, 2016(05)
  • [4]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D]. 陈新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5(12)
  • [5]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D]. 黄华迎(WONG WAH YIN). 西南大学, 2014(10)
  • [6]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训政与禁烟新政研究 ——以1929年前后的江安轮运土案为中心[D]. 吴价宝. 暨南大学, 2013(01)
  • [7]我国彩票公益金使用法律制度研究[D]. 蒲俊利. 西南大学, 2013(12)
  • [8]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D]. 徐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9]泉州市联通竞争战略研究[D]. 留荣立. 华侨大学, 2012(06)
  • [10]爱在高原[J]. 吴克敬. 中国作家, 2011(22)

标签:;  ;  ;  ;  ;  

赛马牌照明年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