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

一、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中[1](2020)在《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及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了身体和心理的痛苦,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其病理特征是黑质中的多巴能神经元进行性丧失,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下降,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集以及神经炎症过度表达在帕金森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基于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的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Subthalamic nucleus,STN-DBS)可以显着改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但对非运动症状的改善存在不确定性,如何改善患者运动症状的同时改善非运动症状是诸多医疗科技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反应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和调控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研究表明,mi RNA在α-syn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中发挥调节作用,mi R-let-7a是let-7家族非常重要的成员,被发现在体外条件下可调节小胶质细胞的炎症,我们假设mi R-let-7a可能在PD发病中起作用,并试图探讨其机制。本研究从临床上回顾性分析江西省人民医院行STN-DBS手术治疗的15例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提高基于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脑深部电刺激的临床手术疗效。同时通过立体定向技术移植mi R-let-7a mimics到a-Syn过表达的小鼠帕金森模型,探讨mi R-let-7a通过靶向作用于STAT3来抑制a-Syn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希望解释mi R-let-7a在小鼠帕金森模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于该分子机制的研究,可能为发现帕金森疾病潜在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治疗策略,为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治疗提供一个思路。第一部分基于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目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作为一种立体定向精准手术,通过影像学方法(CT或MRI)来立体定位靶点,通过手术向颅内植入微电极并予以一定频率的电刺激,来改善运动症状和减少药物剂量的治疗技术。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改善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和异动症等运动症状疗效显着,术后左旋多巴剂量显着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轻,鉴于其可调节性、安全、有效的特点,是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较好选择。帕金森非运动症状有疲劳、抑郁、焦虑、睡眠障碍、便秘、膀胱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等,STN-DBS术后运动症状改善效果明确,对非运动症状的改善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江西省人民医院行STN-DBS手术治疗的15例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评估手术疗疗效及安全性,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提高脑深部电刺激的临床手术疗效。方法:收集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双侧STN-DBS治疗的PD患者资料。术后复查头颅CT与术前规划图像融合,比较在X、Y轴上电极尖端与计划靶点的偏差。术前采集患者清晨关期UPDRS III总分值,开期UPDRS III总分值,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左旋多巴冲击试验起效时间,左旋多巴有效持续时间,术后1年采集患者开机+未用药状态下UPDRS III总分值,开机+用药UPDRS III总分值,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左旋多巴冲击试验起效时间,左旋多巴有效持续时间。比较术前术后运动症状改善情况,术前术后认知和精神测试评分变化(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术前术后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和左旋多巴起效时间的变化。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6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3.2±6.5)岁。病程(7.47±3.45)年,范围为412年;术前H-Y分级(3.1±0.9)级,范围为24.5级。15例患者均术后复查头颅CT,与术前规划图像融合,比较在X、Y轴上电极尖端与计划靶点的偏差,X轴最大偏差距离1.09mm,平均偏差(0.62±0.23)mm;Y轴最大偏差距离0.95mm,平均偏差距离(0.53±0.26)mm。15例患者术前关期UPDRS III总分值(49.8±10.2),术前开期UPDRS III总分值(31.6±10.8),术后1年开机状态+停药UPDRS III总分值(32.8±12.5),术后1年开机状态+用药UPDRS III总分值(22.4±9.6)。术前给予美多巴标准片进行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起效时间为(50.2±7.4)min,有效持续时间为(153.4±42.6)min。术后12个月,在开机情况下,服用美多巴后起效时间缩短为(17.3±4.7)min,有效持续时间延长为(190.2±60.8)min。术前日左旋多巴等效总剂量为(820.8±210.6)mg,术后1年日左旋多巴等效总剂量为(440.6±150.2)mg。术后1年开机状态+用药UPDRS III总分值显着高于术前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开机状态+停药状态下运动改善可以获得和术前最佳用药状态相同的结果,术后1年开机状态下较术前左旋多巴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有效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较术前左旋多巴日等效剂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发现,借助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可以精确地植入电极,通过术后复查头颅CT与术前MRI计划图像融合,可以准确判断电极是否偏移。脑深部电刺激可以改善中重度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和生活质量,能显着减少帕金森病药物的使用,术后帕金森病药物(主要为美多巴)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持续时间延长。手术对认知、情绪、焦虑、抑郁症状等无明显影响,对帕金森病的部分非运动症状改善存在不确定。第二部分立体定向技术在鼠帕金森病模型中的应用:mi R-let-7a通过靶向STAT3抑制α-突触核蛋白诱导的帕金森病炎症反应背景与目的:帕金森病发病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以三大病理为主要特征,包括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路易小体(Lewy body,LB)形成和慢性神经炎症。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包括非运动症状和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出现在帕金森病病程的早期,表现为嗅觉异常、疼痛、抑郁和焦虑症状,同时可伴有幻觉等精神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与加重,典型的运动症状和全身症状开始出现,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帕金森病即发展进入晚期阶段。目前临床上仍以控制症状、缓解疾病进展为主,缺乏针对帕金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措施,无法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逆转受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延缓帕金森病病程的进展,导致帕金森病发展到后期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是帕金森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密切相关。α-Syn是路易小体的主要结构成分,其聚集能够激活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探讨了立体定向技术在小鼠帕金森病模型中的应用,并通过体外实验对mi R-let-7a如何参与帕金森病的病理发展过程及抑制α-Syn诱导神经炎症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帕金森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帕金森模型组,每组12只。帕金森模型组通过立定定向技术,向小鼠右侧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 compactat,SNpc)注射AAV2-α-突触核蛋白(AAV2-α-synuclein)PBS溶液,对照组注射AAV2-α-vector PBS溶液。3周后通过实时定量PCR(q RT-PCR),分析比较两组小鼠SNpc中的mi R-let-7a水平;使用western blot对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transcription 3,STAT3)水平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索mi R-let-7a在调节帕金森病神经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根据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是否注射mi R-let-7a mimic,将小鼠随机分为NC mimic组和mi R-let-7a mimic组,每组包括12只AAV2-α-vector PBS移植的对照小鼠,12只AAV2-α-syn PBS移植的造模小鼠。移植后24小时,在小鼠纹状体分别注射NC mimic PBS溶液和mi R-let-7a mimic PBS溶液。造模3周后,使用q RT-PCR测试2组小鼠SNpc中的mi R-let-7a水平,TNF-α、IL-6、IL-1β和IL-12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2组中STAT3、i NOS及Iba-1水平。造模前、造模后3周,使用牵引试验和MWM试验来评估2组小鼠的牵引能力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使用AAV2-α-Syn造模3周后,模型组小鼠SNpc中mi R-let-7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STAT3及其磷酸化蛋白(p-STAT3)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mi R-let-7a表达水平相反。在mi R-let-7a mimic组中,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mi R-let-7a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且α-Syn诱导的STAT3激活、i NOS及Iba-1水平上调能够被mi R-let-7a抑制。此外,mi R-let-7a mimic组中小鼠SNpc中TNF-α、IL-6、IL-1β和IL-12的基因转录水平比NC mimic组显着降低(P<0.01);而且运动障碍和空间记忆缺陷也较NC mimic组显着改善(P<0.01)。结论:mi R-let-7a和STAT3蛋白在α-Syn诱导的小鼠帕金森模型中表达的结果为相反的模式,mi R-let-7a通过靶向抑制STAT3及其磷酸化蛋白,抑制帕金森病的神经炎症,帕金森模型小鼠运动障碍和空间记忆缺陷可通过移植mi R-let-7a mimic得到改善。

王雪琪[2](2019)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谵妄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谵妄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71例在安徽省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行脑深部电刺激术的帕金森病患者,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ICU)评估患者,按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术前、术中及术后)临床疾病资料、帕金森病专科指标包括疾病分期[改良Hoehn-Yahr(H-Y)分期法]、运动症状及药物治疗并发症[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症状Ⅲ/药物治疗并发症Ⅳ(UPDRSⅢ/Ⅳ)]、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认知状态[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睡眠质量[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生活质量[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单因素分析谵妄组和非谵妄组资料,将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独立影响因素的筛选。将独立影响因素引入R软件,应用rms程序包,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非参数的重复采样方法(Bootstrap resampling times=500)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作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ROC)及95%CI来判断模型的预测效率。采用临床决策曲线图(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判断列线图的临床适用性。结果:本研究共调查271例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患者,其中有52例发生了术后谵妄(19.1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发病年龄、NMSS、PDSS、UPDRSⅢ、术前Barthel评分、术前时间、性别、有无脑萎缩及脑缺血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OR=1.048,95%CI:1.0071.090)、术前时间(OR=1.267,95%CI:1.0811.484)、术前脑萎缩(OR=5.425,95%CI:1.90515.445)、NMSS(OR=1.011,95%CI:1.0001.022)、PDSS(OR=0.980,95%CI:0.9630.997)、UPDRSⅢ(OR=1.028,95%CI:1.0021.055)均为帕金森病患者行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上述6个预测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非参数的重复采样方法(Bootstrap resampling times=500)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表明,内部验证前后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08(95%CI:0.7450.871)、0.809(95%CI:0.7460.872),预测风险临界值分别为0.220、0.213,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内部验证前后列线图模型的H-L偏差性检验分别为:c2=5.490、5.220,P=0.704、0.734,结合模型校准曲线,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由临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可知,当列线图预测模型风险临界值为0.220时,标准化净收益率(Standardized Net Benefit,SNB)为0.451,即取预测值为22%作为预测模型的截断值时,每100个使用此模型的患者,有45人能从中获益且不损伤任何其它人的利益,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本研究对国内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病年龄、术前时间、术前脑萎缩、NMSS、PDSS、UPDRSⅢ均是帕金森病DBS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了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谵妄风险预测列线图,该模型能直观、简洁地为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术后谵妄风险发生的概率,在治疗护理决策中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预测工具,降低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谵妄发生的概率。

牛朝诗,鲍得俊[3](2019)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简介》文中指出一、学科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目前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专科联盟单位、安徽省重点学科、安徽省首批"115"创新团队、安徽省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培训基地、中国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患协作组

郭宏华[4](2019)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及结构网络对术后帕金森病患者脑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不佳的患者可选用外科手术治疗。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是一种较新的脑结构影像分析技术,具有全面、客观、无偏倚等优点,脑结构协变网络是在VBM基础上构建出来的结构脑网络,它的出现为脑结构分析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此次研究通过利用VBM技术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脑网络来探讨核团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脑结构变化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以期研究结果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在术前量化毁损靶点体积,得到更优的手术疗效。方法:收录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于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行立体定向脑深部丘脑腹中间核(Vim)核团毁损术的帕金森病患者2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手术前后临床数据采集,包括统一帕金森病量表评分(United Parkinson Diseases Rating Scale,UPDRS),Hoehn-Yahn分级(H-Y分级)、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的计算,同时于术前及术后10天行全脑MR扫描,获取3D高分辨率T1加权结构图像。数据分析采用基于matlab13b平台,CAT12软件包进行结构像预处理,spm12进行统计,Mricron软件进行结果呈现,将所得数据导入SPSS19中进行相关分析;BCT软件包进行灰质结构共变网络指标计算,Brain NetViewer用于图表的可视化。结果:核团毁损术后帕金森患者开、关期运动症状及左旋多巴药用量均有显着改善,呈明显正相关;震颤作为核心运动症状,其改善程度与毁损靶点Vim体积呈正相关;术后药用量改善也和Vim体积呈正相关;毁损术后患者脑网络小世界属性改变,全局效率提升。结论:手术对帕金森病临床症状有改善,药物治疗不佳的患者可以选择帕金森外科治疗。在假设靶点定位准确的情况下,手术靶点的大小和术后疗效密切相关,术前应合理量化靶点体积。手术使患者脑网络发生改变,术前在制定手术方案时应将脑网络变化纳入考量。

刘叔衡[5](2018)在《全身麻醉和CT-MRI图像融合技术在帕金森病DBS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病理生理学上表现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分泌减少,主要以四肢震颤僵硬、起步困难、行动迟缓等作为主要症状,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生活质量的疾病,左旋多巴类药物作为治疗帕金森药物的特效类药物,在疾病演变的后期逐渐效果变差并出现一系列副作用。自国内开展DBS(deep brain stimulation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以来已经20余年,我们逐渐发现传统DBS手术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诸如定位资料不准确、缺乏术前计划系统、患者配合度差、术后靶点误差偏移大等问题。国内外的研究中各种新技术被不断改进运用到术前规划以及手术之中,以期找到一种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我们医院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使用全麻手术代替局麻,利用CT-MRI融合图像能够准确的反应脑深部核团解剖位置、规划靶点和穿刺路径的优势,应用于DBS手术治疗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CT-MRI图像融合技术在DBS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6月2017年6月年行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50例患者,根据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框架MRI定位手工计算靶点、融合图像计算靶点的不同将病人分为3组(局麻+手工计算靶点组;全麻+手工计算靶点组;全麻+图像融合计算靶点组),统计手术病人两侧靶点偏移误差,手术耗时和6个月后病人药物关期的UPDRS-III期评分。[结果]1、局麻手工组和全麻手工组对比第一靶点误差无显着性差异,第二靶点位置偏移有显着性差异(P=0.03);全麻手工组与全麻融合组对比第一、第二靶点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全麻下DBS术后的帕金森患者药物关期时的UPDRS-III评分(14.6±2.62和16.13±1.96)优于局麻手术患者评分(19.95±4.32)。3、全麻+融合图像定位计算靶点的DBS手术方式耗时更少,手术时间缩短3.4±0.45h,靶点计算时间缩短0.23±0.17h。[结论]全身麻醉以及采用融合图像定位计算靶点安全且可靠,有效的减少靶点偏移和手术耗时,病人配合度好,术后运动功能改善明显。

尹树斌[6](2018)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人“开-关”状态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逐渐发展的、累及全脑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症状。帕金森病的治疗以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为主,且往往需要结合康复治疗。其早中期治疗主要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中晚期治疗往往需手术治疗干预,术后仍需药物辅助治疗。[目的]对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帕金森病中晚期病人进行术后随访,采用UPDRS评分表评估术后患者在“关”状态(药物“关”、机器“开”)和“开”状态(药物“开”及机器“开”)下的运动评分的改善程度,研究和探索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人“开-关”状态的影响。[方法]本组资料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并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50例帕金森病患者,并进行术后随访,所有患者随访均达到或超过2年,其中2例患者术后随访达10年。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UPDRS-Ⅲ评分表对帕金森病人术后3月、6月、12月、2年、3-5年、5-10年“开”状态(药物“开”-机器“开”)、“关”状态(药物“关”-机器“开”)下进行评分,分别与术前“开”和“关”状态下的UPDRS-Ⅲ分值对比。[结果]“关”状态下,与术前和术后5-10年的UPDRS-Ⅲ评分相比,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2年、术后3-5年的UPDRS-Ⅲ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2月、术后3-5年UPDRS-Ⅲ评分下降了40.2%、54.4%、57%、40.6%和40.8%。而术前与术后5-10年的UPDRS-Ⅲ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开”状态下,与术前的UPDRS-Ⅲ评分相比,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的UPDRS-Ⅲ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UPDRS-Ⅲ评分下降了26.2%、29.6%和38.2%,而术后5-10年UPDRS-Ⅲ评分上升了64.9%。术前和术后2年、术后3-5年的UPDRS-Ⅲ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左旋多巴的平均日剂量为953.2mg,分别在术后3月和术后6月时分别减少到569.76 mg、570.76 mg,减少了近40%。而在术后12月的随访中,左旋多巴的剂量减少了53%,达到450.63mg。[结论]所选取的帕金森病患者双侧STN核DBS术后随访结果表明,“关”状态下,患者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2年和术后3-5年UPDRS-Ⅲ评分均比术前有显着改善,术后5年后改善程度逐渐下降,术后5-10降至术前水平;“开”状态下,患者术后3月、术后6月和术后12月UPDRS-Ⅲ评分均比术前有显着改善,术后1年后改善程度逐渐下降,术后3-5年降至术前水平,术后5-10年UPDRS-Ⅲ评分则较术前有所增加。患者术后1年内左旋多巴的平均日剂量与术前相比较有显着的下降。

蔡沄晅[7](2018)在《DBS的术后并发症及脉冲发生器置换的并发症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分为2部分,第1部分探讨运动障碍患者中,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的人群,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机率及发生因素。第2部分则讨论,在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患者中,脉冲发生器(IPG)的置换多为患者再次手术的主因,而如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并发症造成的失用,则成为现今功能神经外科医生的当务之急。方法第1部分回顾本中心2012-2016年间586例运动障碍患者,其中帕金森病患者423例,肌张力障碍患者134例。罹患运动障碍的患者中行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统计患者因不同的诱因出现的手术并发症或电刺激失效的比率。第2部分则搜集由2012年至2016年间接受IPG更换手术的211例患者。在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在行IPG置换术前1天,行锁骨上头颈部正侧位X线检查,确认植入电极和延伸导线连接端位置,并作体表标记以引导术者操作,术后再行回访,统计患者出现不同因素引起的并发症比例。将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类型分为3大类:(1)人为因素;(2)机体自身免疫因素;(3)IPG和电极质量因素。并搜集分类各文献及分析的不同程度有效降低并发症因素及能预防并改善并发症的方法。结果第1部分结果显示,DBS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共有85例,约占总体的1.4%,其中颅内出血2例(0.03%),癫痫3例(0.03%),术后感染20例(0.34%)。(2)刺激相关并发症:构音障碍10例(0.17%),眼睑下垂3例(0.03%),情绪改变3例(0.03%),异动症15例(0.25%)。(3)硬件相关并发症:电极重置14例(0.23%),排异反应15例(0.2%)。第2部分结果显示:178例帕金森病患者行IPG更换原因均为IPG电量耗竭。手术中,均无电极损坏;部分患者受益于美敦力Activa系列的新型号IPG交叉电脉冲功能,术后疗效较术前有显着改善,其余患者术后疗效与术前无显着差异;无感染病例;术后囊袋出血6例;IPG部位皮肤磨损穿孔2例;转换接头断裂2例;IPG排异2例;DBS系统电阻异常3例,其中2例为一过性,术后1月复查时,电阻恢复到正常范围。结论第1部分中本研究中的手术相关并发症、硬件相关并发症、刺激相关并发症皆较其他中心比例较低,考虑为与手术前的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的程控有关。在第2部分中更证明,脑深部刺激器脉冲发生器更换术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外科手术,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操作中诸多操作环节及术后处理与术后并发症有关联,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严格细致的手术操作及正确的术后处理可有效地减少和预防IPG更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姜颖杰,张雪琳[8](2015)在《立体定向术治疗帕金森病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总结立体定向术治疗帕金森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6例采用立体定向术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整体护理。结果 16例帕金森患者中显效10例,有效6例,患者的肢体震颤、肢体灵活度等运动障碍都已明显改善,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表现为语言障碍,经后期护理后症状有所缓解。结论对采用立体定向术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科学整体的护理,能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陈素杰[9](2015)在《体定向颅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临床神经内外科常见的一种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慢性退行性疾病[1]。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震颤、肌肉强直、行动迟缓以及姿势步态障碍等。左旋多巴制剂是治疗PD的标准药物,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出现运动并发症,此时可辅助必要的外科手术

梁福乐[10](2015)在《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其在我国发病率为81/10万[1],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症状包括震颤、肌强直和行动迟缓,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最终致残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2]。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帕金森病患者众多,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帕金森病致残的负担逐渐增长。目前,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已超过200万[3]。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微电极为导向,在细

二、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及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基于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术前准备和评估
        2.1.3 术前术后采集数据
        2.1.4 立体定向手术流程
        2.1.5 术后管理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入组患者一般资料
        2.2.2 运动症状改善情况
        2.2.3 左旋多巴效应时间
        2.2.4 左旋多巴日等效剂量
        2.2.5 术后认知情绪功能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立体定向技术在鼠帕金森病模型中的应用:miR-let-7a通过靶向STAT3 抑制α-突触核蛋白诱导的帕金森病炎症反应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药品和试剂
        3.1.2 实验器械及仪器
        3.1.3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3.2.2 帕金森病小鼠模型检查和鉴定
        3.2.3 动物分组
        3.2.4 细胞培养、细胞转染
        3.2.5 qRT-PCR实验
        3.2.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3.2.7 ELISA试验
        3.2.8 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3.2.9 功能学评分
        3.2.10 黑质及纹状体区的获取
        3.2.11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a-Syn在小鼠帕金森病模型中对miR-let-7a、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transcription3,STAT3)水平的影响
        3.3.2 BV-2 小胶质细胞株中,STAT3是miR-let-7a的直接靶标
        3.3.3 miR-let-7a在 BV-2 细胞中通过靶向STAT3 抑制α-Syn诱导的促炎反应
        3.3.4 α-syn抑制小鼠帕金森病模型中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改善小鼠帕金森病模型的运动障碍和空间记忆缺陷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2)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谵妄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步骤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控制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人群资料和临床资料
    3.2 帕金森病DBS术后患者发生谵妄的单因素分析
    3.3 帕金森病DBS术后患者谵妄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4 帕金森病DBS术后谵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3.5 帕金森病DBS术后谵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验证
4 讨论
    4.1 帕金森病DBS术后谵妄的发生状况
    4.2 帕金森病DBS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个体化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
    4.4 预防和管理术后谵妄的临床建议
5 结论
6 创新性
7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科简介
二、组织框架和人员结构
三、学科规模
四、学科发展历程
五、科室大事记
六、学科历届科主任
七、科室创始人
八、现任科室核心团队
九、学科核心团队人员
十、学科亚专科特色
十一、领先技术
    1.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
    2.神经肿瘤外科
    3.脑血管疾病外科
    4.癫痫外科
    5.颅脑创伤的规范化治疗
    6.脊柱脊髓神经外科
    7.神经内镜外科
    8.神经重症
十二、学科教学与培训
十三、学科教育教学
十四、学科荣誉
十五、学科发展寄语

(4)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及结构网络对术后帕金森病患者脑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手术方法
    3.临床评估
    4.图像采集
    5.数据分析
    6.统计方法
(三)结果
    1.病例特征
    2.手术疗效
    3.皮层下脑结构协变连接比较
(四)讨论
    1.VBM结果讨论
    2.皮层下结构协变连接结果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四、附录
五、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六、致谢

(5)全身麻醉和CT-MRI图像融合技术在帕金森病DBS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文献索引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人“开-关”状态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DBS的术后并发症及脉冲发生器置换的并发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脑深部电刺激的术后并发症
    引言
    资料与方法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脑深部电刺激脉冲发生器置换术后的并发症
    引言
    资料与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立体定向术治疗帕金森病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2.2 术中护理
        1.2.3 术后护理
        1.2.4 出院指导
2 结果
3 讨论

(9)体定向颅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围手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2术中护理
    2.3术后护理
3结果
4讨论

(10)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围手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护理
3小结

四、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及基础研究[D]. 张建中. 南昌大学, 2020(08)
  • [2]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谵妄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和评价[D]. 王雪琪.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简介[J]. 牛朝诗,鲍得俊.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9(02)
  • [4]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及结构网络对术后帕金森病患者脑部研究[D]. 郭宏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5]全身麻醉和CT-MRI图像融合技术在帕金森病DBS手术中的应用[D]. 刘叔衡.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6]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帕金森病人“开-关”状态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D]. 尹树斌.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6)
  • [7]DBS的术后并发症及脉冲发生器置换的并发症研究[D]. 蔡沄晅.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8]立体定向术治疗帕金森病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J]. 姜颖杰,张雪琳. 生物技术世界, 2015(08)
  • [9]体定向颅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围手术期护理[J]. 陈素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13)
  • [10]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围手术期护理[J]. 梁福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05)

标签:;  ;  ;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