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癌术中放疗的早期放疗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韩蒙蒙[1](2021)在《基于组学数据的乳腺癌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放疗敏感性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
张颖琦[2](2021)在《HIF-1α及PROX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放疗敏感性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
程晓亮[3](2021)在《基于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舌鳞状细胞癌ki-67表达状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MRI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舌鳞状细胞癌(TSCC)ki-67表达状态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经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舌鳞状细胞癌(TSCC)的56例患者,并将其按ki-67≥30%、ki-67<30%分为“高表达组”(27例)、“低表达组”(2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颈部MR常规序列扫描及DWI序列扫描,且相应影像资料及临床病理相关资料完善。由两名放射科医师采用Dr.Wise多模态科研平台对T2WI、ADC图像中肿瘤实性边缘进行逐层勾画感兴趣区(ROI),随后对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组间一致性系数(ICC)分析两名观察者在MRI图像上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的可重复性,剔除掉ICC<0.75的影像组学特征,随后通过L1正则化LASSO筛选出10个以内最优组学特征用于建立组学模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对所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并筛选出密切相关的临床因素纳入临床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评价各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用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DCA)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校准效能及临床实用性,不同模型的ROC曲线采用DeLong’s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56例TSCC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为57.48±8.84岁。(1)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T分期是TSCC患者ki-67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04;95%CI:1.245-104.422;P<0.05),其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r=0.630,P<0.01)。(2)ROC曲线结果显示,在验证组中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略优于ADC模型,两者均具有较为出色的预测能力,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3、0.891,特异性(SPE)分别为94.6%、89.7%,敏感性(SEN)分别为74.1%、81.5%,准确性(ACC)分别为87.5%、85.7%;在验证组中临床模型的特异性较低、敏感性较好,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791,敏感性(SEN)为92.6%,特异性(SPE)为65.5%,准确性(ACC)为78.6%;在验证组中T2WI模型预测效能适中,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31,敏感性(SEN)为85.2%,特异性(SPE)为75.9%,准确性(ACC)为80.4%。(3)通过De Long’s检验发现,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T2WI模型、临床模型,ADC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临床模型,但尚未发现联合模型与ADC模型、ADC模型与T2WI模型、T2WI模型与临床模型之间预测效能的显着差异。(4)通过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发现,联合模型、ADC模型及T2WI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校准效能,而且几乎在所有阈概率下各组学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净获益,尤其在阈概率为60%-80%范围内,各组学模型基本显示出了较好的净获益差异。在评估TSCC患者ki-67表达状态方面,基于联合模型的列线图可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直观简便的预测工具。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能够术前预测TSCC患者ki-67的表达状态,尤其以联合模型及ADC模型的预测能力较为出色。联合模型及ADC模型在特异性及准确性方面均具有较为出色的预测效能。此外,基于联合模型构建的列线图有望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无创性预测手段以制定合理的诊疗决策。
栗枭杰[4](2021)在《肿瘤相关性贫血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relatedanemia,CRA)是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贫血,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不仅导致患者对放化疗的敏感性降低、生存质量下降,并作为独立因素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调查,明确肿瘤相关性贫血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贫血的发生率、诊断及治疗情况;并基于初诊及6个月后血红蛋白指标,初步明确肿瘤患者贫血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20年9月30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首次住院恶性实体肿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采集患者基础信息、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1)观察性别、年龄、KPS评分、营养学指标(白蛋白、BMI)、免疫学指标、肿瘤类型及分期、抗肿瘤治疗手段等对患者贫血发生的影响。对于CRA患者,对患者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式进行统计,分析患者临床治疗特点、具体方式。(2)通过对初诊及6个月后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初步探讨肿瘤患者贫血的动态变化。(3)针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分析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病程、肿瘤分期与贫血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79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其中有6个月后病例资料的患者共146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411例。1.首次住院贫血情况(1)979例恶性实体肿瘤贫血发生率为41.98%,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贫血发生率分别为21.6%、13.7%、4.4%、2.3%。正细胞性、大细胞性、小细胞性贫血发生率为81.2%、7.1%、11.7%。41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贫血发生率为51.6%。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贫血发生率为26.5%、16.1%、5.1%和3.9%。正细胞性、大细胞性、小细胞性贫血发生率为75.5%、9.4%、15.1%。(2)①肿瘤类型:979例恶性实体肿瘤中胃癌患者贫血发生率最高,达65.5%,其次为子宫颈癌和食管癌,发生率分别为57.1%和51.8%。乳腺癌患者贫血发生率最低,为22.2%。41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贫血发生率前3位肿瘤为胃癌、食管癌、肝癌,分别为65.5%、51.8%、51.4%。②肿瘤分期:979例恶性实体肿瘤中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2.0%、25.4%、41.1%和45.2%。41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Ⅰ+Ⅱ期贫血发生率为30.2%,Ⅲ+Ⅳ期贫血发生率为51.9%。③病程:979例恶性实体肿瘤病程≥ 6月组贫血发生率为41.2%,病程<6月组贫血发生率为43.2%,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1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病程≥6月组贫血发生率为53.8%,病程<6月组贫血发生率为49.8%,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既往抗肿瘤治疗与贫血:从未接受西医抗肿瘤患者贫血发生率为44.4%;放化疗组患者贫血发生率为69.0%;内分泌组患者贫血发生率为15.9%;靶向组患者贫血发生率为28.1%。在抗肿瘤治疗中,内分泌、靶向治疗贫血发生率较低,且贫血程度较轻;放化疗组贫血发生率最高。(3)①性别:整体男性患者贫血发生率为49.30%,女性患者贫血发生率为34.31%,男性患者贫血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系统肿瘤男性患者贫血发生率为56.1%,女性患者贫血发生率为44.2%,男性患者贫血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年龄:整体年龄≤60岁组,贫血发生率为37.5%,年龄>60岁组贫血发生率为44.3%,年龄>60岁组贫血发生率高于年龄≤60岁组,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消化系统肿瘤年龄≤60岁组贫血发生率为46.0%,年龄>60岁组贫血发生率为54.4%,年龄>60岁组贫血发生率高于年龄≤ 60岁组,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营养因素与贫血:整体BMI<18.5 kg/m2组贫血发生率为62.4%,BMI 18.5~23.9 kg/m2组贫血发生率为44.9%,BMI>23.9 kg/m2组贫血发生率为31.4%,BMI值越小,患者贫血发生率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降低组贫血发生率为63.8%,白蛋白正常组贫血发生率为2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系统肿瘤患者BMI<18.5 kg/m2组贫血发生率为61.8%,BMI 18.5~23.9kg/m2组贫血发生率为54.1%,BMI>23.9kg/m2组贫血发生率为39.0%,BMI值越小,患者贫血发生率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降低组贫血发生率为67.6%,白蛋白正常组贫血发生率为3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首次住院贫血诊断、治疗情况411例CRA患者中,39.7%患者有明确的贫血诊断,142例患者予纠正贫血治疗,贫血治疗率为34.5%,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贫血治疗率为15.6%、45.5%、65.1%、87.0%。其中输血治疗率为38.0%(54/142)。铁剂治疗率为34.5%(49/142),叶酸、维生素B12治疗率为4.2%(6/142)。EPO治疗率为9.2%(13/142),患者治疗前平均Hb为77.67 g/L。中成药治疗率为54.9%(78/142),药物为复方阿胶浆、益气维血胶囊。3.6个月时贫血情况979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中有6个月后随访资料的患者共146例。初诊时患者平均Hb为121.7 g/L,贫血发生率为26.0%(38/146)。6个月后患者平均Hb为122.8 g/L,贫血发生率为28.8%(42/104)。入组前后Hb值和贫血发生率均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979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贫血发生率为41.98%。肿瘤类型不同,贫血发生率不同,贫血发生率排名前3位的肿瘤依次为胃癌、子宫颈癌和食管癌。男性、肿瘤分期晚、营养、体能状况差是影响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411例贫血患者的诊断率为39.7%,治疗率为34.5%。2.41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贫血发生率为51.6%,贫血发生率排名前3位肿瘤依次为胃癌、食管癌、肝癌。男性、肿瘤分期晚、白蛋白水平降低、低BMI是影响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3.146例有6个月病历资料患者初诊时贫血发生率为26.0%,6个月后患者贫血发生率为28.8%。
刘健[5](2021)在《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宫颈恶性肿瘤异质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女性人口中第四大癌症发病类型,全世界每年有超过50万名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且这种疾病已经导致了30多万病例的死亡,它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公共健康问题。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细胞谱系和突变基因的出现,然而在癌前病变和恶性病变的宫颈组织中,各种细胞类型及其分子特性的全谱仍没有明确定义,进而无法明确它们在宫颈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同时,目前针对宫颈癌的筛查主要依据人乳头瘤病毒DNA(human papillomavirus DNA,HPV-DNA)检测和液基细胞学检测(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的联合筛查,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近早发现宫颈病变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也易漏检部分病人;阴道镜下活检并进行病理检查虽然可以确诊,但有创性检查也大大限制了阴道镜的临床应用。因此,筛选肿瘤相关基因对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以及发现其治疗靶点是十分必要的。先前基于临床组织样本的实验或应用数学模型探索宫颈癌分子特征的研究掩盖了不同细胞群体之间的差异。部分研究也只是依赖已知的膜标记物来筛选特定的细胞类型,无法完全区分组织中不同的细胞类型、检测出稀有细胞群体或发现具有特定状态的细胞,这就需要对恶性组织中不同的细胞群体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表征宫颈恶性肿瘤的细胞异质性就要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sequencing,sc RNA-seq)技术对单个细胞进行RNA分析,从而在肿瘤微环境中区分不同的细胞群体,捕获稀有细胞亚群的变化,从而提供了有关单细胞特性和异质性的更多信息。同时对宫颈癌进行sc RNA-seq分析获得的差异基因可能为其特异标志物的筛选以及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研究通过对来源于宫颈恶性肿瘤和癌旁的组织样本的群体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获得目标群体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实现对高通量单细胞数据进行细胞群体的分类以及细胞群体间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探究宫颈恶性肿瘤微环境的异质性,并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方法采集新鲜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相应的宫颈癌旁组织样本制备单细胞悬液,将通过质检的上万个细胞应用10x Genomics和Illumina Nova Seq 6000平台进行sc RNA-seq。将获得的基因表达量进行PCA(主成分)线性降维分析,通过t SNE(非线性降维)将PCA结果在二维空间进行可视化,使用Seurat软件包进行Marker基因鉴定,使用Single R包进行sc RNA-seq的无偏细胞类型识别,独立地推断每个单细胞的起源细胞,得到细胞群体的分类并确定主要细胞簇。使用Seurat软件包进一步筛选出宫颈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超几何分布检验进行差异显着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Monocle进行拟时序分析,描绘肿瘤细胞分化的动态轨迹。最后,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临床上2020年8月-2021年3月之间通过病理诊断为宫颈癌的患者,采集其癌症组织及癌旁组织,通过RT-q PCR实验对7个cluster特异性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验证。结果1.细胞类型鉴定:将从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获得的12,037个单细胞进行下游分析。通过t SNE降维聚类和已知的细胞类型marker,将细胞聚成了6个主要的cluster,包括:NK_T cells;Fibroblasts cells;Epithelial cells;Endothelial cells;B cells;Macrophage cells。2.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癌旁组织对比,在癌症样本中共筛选出117个差异基因,其中有29个上调和1个下调的差异显着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多表达于Fibroblasts cells和Epithelial cells。进一步通过对组间差异基因的筛选得到7个在每个cluster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HSPA6、KRT19、TACSTD2、CLDN4、WFDC2、S100A2、SLPI。3.差异基因富集分析:GO分析表明差异基因的功能多集中于蛋白折叠(热激蛋白家族);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反应;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多集中于免疫系统,与感染性疾病相关,以及信号转导过程相关的通路。4.宫颈恶性肿瘤的免疫微环境:由NK细胞、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组成,并包含多种亚型,同时KEGG pathway分析表明趋化因子CCL2、CCL3、CXCL1参与了免疫细胞的多条通路。5.拟时序分析:通过进一步对Epithelial cells簇的分析,共得到两个细胞亚簇,我们将其定义为type 1和type 2 Epithelial cells,宫颈癌上皮细胞趋向于由type 1向type 2分化进展,type 1高表达PIK3R3、CENPF等基因,type 2高表达KLK5、CEACAM1等基因。6.基因表达水平的验证:筛选得到每个cluster特有的7个基因通过RT-q PCR实验证实在宫颈癌症和癌旁组织中具有显着差异:HSPA6(p=0.0013)、KRT19(p=0.016)、TACSTD2(p=0.0182)、CLDN4(p<0.001)、WFDC2(p=0.0321)、S100A2(p=0.0027)、SLPI(p=0.0172)。结论1.本研究通过scRNA-seq描绘了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肿瘤微环境的单细胞图谱,证明了宫颈恶性肿瘤的异质性,系统的分析了组成宫颈癌组织的6种细胞,肿瘤微环境中的5种免疫细胞及其亚型,并发现了宫颈癌症上皮细胞的2种不同亚型。2.Fibroblasts cells和Epithelial cells具有显着的组间差异,组间差异基因几乎均来自两种类型的细胞,证明成纤维细胞可能密切参与宫颈癌的进展。3.宫颈癌复杂的免疫微环境为研究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基础,同时趋化因子CCL2、CCL3和CXCL1在调节免疫微环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4.探索了两种类型的癌症上皮细胞分化的动态轨迹,肿瘤上皮细胞由type 1向type 2转化,type 2具有更明显的恶性表型。可以推测type 1高表达的CENPF基因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细胞增值为早期癌症发生事件。Type 2高表达的KLK5、CEACAM1等基因可能为宫颈癌晚期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标靶。5.从单细胞水平探究了宫颈癌的差异表达基因,宫颈癌组织中7个cluster特有的显着差异基因(HSPA6、KRT19、TACSTD2、CLDN4、WFDC2、S100A2、SLPI)可能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可能作为未来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
严倩[6](2021)在《基于CT影像组学判断Lauren分型及近切缘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第一章影像组学在胃癌术前Lauren分型的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探索影像组学在提高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Lauren分型的准确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了 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术前行全腹部增强CT及胃癌根治术共430名GA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按2:1随机分组(训练队列与验证队列:284与146),并根据术后病理的Lauren分型分为肠型和弥漫型。在训练队列中提取CT图像的高通量特征、利用LASSO logistic回归模型对特征数据进行降维、筛选来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联合临床信息共同构建术前可个体化预测GA患者Lauren分型的影像组学模型。并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包括其校准、识别和临床实用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别评估影像组学标签和联合模型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预测Lauren分型的效果,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评估联合预测模型术前预测Lauren分型与术后病理真实状态的拟合度,决策曲线分析(DCA)计算联合模型净获益的阈值概率。结果:联合模型由3个关键影像组学标签和3个临床危险因素:内镜活检、年龄和临床T分期(cT分期)共同构成,该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队列中的AUC为 0.905(95%CI:0.863-0.947),敏感度为 0.864(95%CI:0.650-0.917),特异度为 0.859(95%CI:0.731-0.936),在验证队列中为 AUC 为 0.868(95%CI:0.801-0.935),特异度为0.860(95%CI:0.605-0.953),敏感度为0.816(95%CI:0.524-0.893)。校准曲线评估显示联合模型在验证集中有更好的拟合度,同时决策曲线(DCA)分析表明,该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结论:基于标准CT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为提高GA的Lauren分型提供了巨大的潜力,有较强的临床适用性,能帮助外科医生做出更适当的临床决策,并将在未来造福于患者。第二章近切缘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的影响目的:食管胃结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腺癌的最佳近切缘长度尚未达成共识,对EGJ腺癌生存和复发的影响也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近切缘最佳长度及其对EGJ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了从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131例T2-3期EGJ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R0根治性切除术,切除术后立即测量食管近切缘并记录,术中切缘冰冻病理检查结果呈阴性。结果:Siewert Ⅰ型EGJ 腺癌3例(2.9%),Siewert Ⅱ型EGJ腺癌75例(57.9%),SiewertⅢ型EGJ腺癌53例(40.1%)。获取淋巴结的中位数为19个(范围:1-41),阳性淋巴结的中位数为2个(范围:0-18)。63名患者进行了全胃切除术(48.1%),68名患者进行了近端胃切除术(51.9%)。中位随访时间为57.3个月(范围1.9-174.1);34名患者(26%)复发,74名(56.5%)死亡。T2期肿瘤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68.2%,T3期肿瘤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38.5%(P=0.013)。近切缘≤1 cm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0.7个月,而近切缘>1cm的患者为 60.9 个月(log-rank:0.048)。结论:对于T2-3期EGJ腺癌患者来说,影响复发和总生存期因素诸多,在保证切缘阴性前提下,近切缘长度>1cm的患者可能会有更好的预后,而不影响术后复发。
李梦莹[7](2021)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在评估鼻咽癌预后中的意义》文中提出背景探讨鼻咽癌(NPC)不同治疗阶段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ANC)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评估放疗期间纵向的中性粒细胞变化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753例在我院初诊的NP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且按计划完成根治性调强放射治疗。收集患者治疗前、放疗前、放疗中及放疗末这四个治疗时段全血细胞计数中的ANC值。分别比较这四个时段不同的ANC值的3年患者死亡发生率,将死亡发生率发生显着变化的ANC值作为分界值,根据分界值将患者分为不同亚组。为了评估放疗期间ANC的动态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我们进一步比较了放疗后与放疗前患者ANC的差值,将不同的ANC差值的3年患者死亡发生率进行比较,同样以死亡发生率发生明显变化的值作为界值,将患者分为2个亚组。之后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亚组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不同时期不同ANC亚组的相对风险比,进一步评估放疗期间ANC动态变化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根据比较不同的ANC值的患者3年死亡发生率,我们分别得到了4个治疗时段的不同分界值,而后根据界值将患者进行分组。通过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发现,放疗前ANC>7x109/L的患者OS显着不良(88.3%vs 77.3%,P=0.001)。治疗前ANC>4x109/L也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89.7%vs 85.6%,P=0.009)。单变量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治疗前ANC>4x109/L组及放疗前ANC>7x109/L组的患者,出现不良OS的风险更大(P=0.009,0.001)。放疗末ANC及放疗中最低的ANC值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83,0.078)。在监测ANC的动态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时,同样根据患者的3年死亡发生率得到分界值,将患者进行分组。通过生存分析发现,放疗过程中ANC增加幅度大于5x109/L的患者预后显着不良。在单变量分析中,放疗期间ANC增加幅度大于5 x109/L的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风险更大(P=0.042)。在多变量COX分析中,放疗前ANC>7x109/L(P=0.002)、放疗期间ANC增加>5x109/L(P=0.044)仍为NP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后因素。我们的结果证实,放疗期间纵向的ANC监测有助于观察、评估患者的预后。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接受放疗的鼻咽癌患者中,ANC是一个独立的预后相关因素。放疗期间ANC的动态变化趋势可以用以监测NPC患者的预后。
柯晋[8](2021)在《微波消融脊柱转移瘤随访及机器人精准穿刺消融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估影像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构建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模型,比较穿刺经验对使用导航机器人进行穿刺的影响,对使用CT引导和导航穿刺机器人引导穿刺进行比较研究;3.比较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辅助穿刺消融与传统CT引导穿刺消融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模型实验研究。资料与方法:1.回顾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所有脊柱转移瘤的病例,筛选出适合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的病例,记录手术前后的VAS评分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2.由有/无穿刺经验的医生分别使用CT引导和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系统引导进行穿刺构建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记录穿刺时间、穿刺效率、穿刺次数、操作舒适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3.由医生分别使用传统CT引导和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系统引导对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进行消融,记录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消融成功率以及手术前后影像数据。结果:1.纳入23例脊柱转移瘤病例,术前的VAS评分平均8.17±1.46(6-10分),术后24小时VAS评分平均为2.17±1.19,手术后VAS评分明显下降,两者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不同原发癌来源手术前后VAS评分和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灶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比较使用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系统与传统CT引导进行穿刺构建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模型,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经验对使用传统CT引导下进行穿刺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进行穿刺,有经验组与无经验组相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使用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辅助消融比CT引导下穿刺消融,前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两组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消融前后1周磁共振影像显示的肿瘤体积都明显减小,消融前后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变化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皮微波消融脊柱转移瘤能较好地缓解癌性疼痛,手术方式安全有效;2.有无经验对于医生使用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穿刺构建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模型的准确性无影响;有无经验的医生使用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与传统的CT引导下穿刺构建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模型相比较,前者穿刺效率更高,使用时间更短,操作更舒适,疲劳感更小;3.使用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精准微波消融系统对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模型进行微波消融,对比传统的CT引导下徒手穿刺消融,两者的消融效率基本接近,前者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万幸[9](2021)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ual-layer detector spectral CT,DLCT)定量参数:碘密度、有效原子序数、40-100keV范围内单能CT值以及能谱曲线斜率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T分期中的价值;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在判断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中的诊断价值;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在判断结直肠癌p53基因状态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进行了腹部光谱CT增强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9例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16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61岁,中位年龄63岁。其中36例进行了 p53基因检测。具体内容如下:1.在结直肠癌T分期的研究中,共纳入患者46例,比较不同T分期肿瘤的碘密度、有效原子序数、40-100keV范围内单能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2.在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的研究中,共纳入83枚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31枚,非转移性淋巴结52枚。比较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光谱CT参数的差异,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比较各参数的诊断效能。3.在结直肠癌p53基因状态的关系的研究中,共纳入36例,测量突变型、野生型两组结直肠癌碘密度、有效原子序数、40-100keV范围内单能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比较两组间光谱CT参数的差异。结果:1.T分期研究中,早期组(T1-T2)与晚期组(T3-T4)组间光谱CT参数,包括碘密度、有效原子序数、40-100keV范围内单能CT值以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淋巴结转移的研究中,41例患者中,纳入研究的转移淋巴结31枚,非转移淋巴结52枚。转移性淋巴结的动、静脉双期碘密度、有效原子序数及能谱曲线斜率均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动脉期碘密度和能谱曲线斜率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期碘密度判断淋巴结转移AUC为0.795,敏感度为0.704,特异度为0.722;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AUC为0.809,敏感度为0.778,特异度为 0.722。3.p53基因状态的研究中,共纳入32例,突变型20例,野生型12例。位于右半结肠的p53突变型(7例)较p53野生型(0例)多,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p53突变型的动脉期碘密度(1.33±0.42)高于p53野生型(1.03±0.34),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1.59±0.53)高于p53野生型(1.20±0.49),动脉期40keV单能CT值(150.06±35.09)高于野生型(125.55±27.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结直肠癌不同T分期组间DLCT定量参数没有统计学差异。2.DLCT定量参数对于鉴别结直肠癌患者转移性淋巴结具有一定的价值,且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较碘密度更优。3.结直肠癌不同p53基因状态组间肿瘤位置及DLCT定量参数(动脉期碘密度、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动脉期40keV单能CT值)有统计学差异。
王军[10](2016)在《Sp1预测鼻咽癌放疗反应及黄连素通过抑制Sp1增加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Sp1预测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初步研究背景鼻咽癌是上皮来源的肿瘤,对于放射治疗相对敏感,目前标准治疗模式仍是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放疗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随着放射治疗技术和设备的发展,鼻咽癌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局部中晚期患者,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使得患者疗效明显增高,但仍有约10-30%的鼻咽癌患者治疗失败,包括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因此,寻找放疗敏感性预测因素和增敏靶点,增加鼻咽癌放疗敏感性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观察鼻咽癌组织Sp1蛋白与临床病理学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Sp1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目的观察鼻咽癌组织Sp1蛋白与临床病理学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Sp1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82例接受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48岁(30岁-75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鼻咽癌组织和癌旁组织Sp1蛋白差异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学因素及放疗敏感性的关系;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比较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及鼻咽上皮细胞株NP69中Sp1蛋白表达差异,进一步观察Sp1蛋白在鼻咽癌细胞中的作用。结果(1)82例鼻咽癌患者中,Sp1蛋白均为阳性表达,其中39例(47.6%)患者表达明显增高;(2)Sp1蛋白在CNE-1和CNE-2细胞株中较正常鼻咽黏膜上皮NP69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高;(3)Sp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4)Sp1高表达的鼻咽癌患者近期放射治疗疗效差。结论Sp1可能作为预测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潜在预测因子及治疗靶点。第二章黄连素通过抑制Sp1表达增加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初步研究背景鼻咽癌是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放射抵抗仍是影响鼻咽癌治疗效果的重要障碍。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黄连素对鼻咽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迁移和放射抵抗等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黄连素的作用机制以及Sp1是否是黄连素的作用靶标。方法选择鼻咽癌CNE-2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不同浓度(25,50,75,100μmol/L)的黄连素中孵育,应用MTT实验观察黄连素对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的影响;给予细胞不同的辐照剂量(60Co 0,4,6,8 Gy),观察黄连素的放疗增敏作用;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PI)染色以及Annexin V-FITC、PI双染法观察黄连素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Real-time PCR实验观察黄连素对细胞Sp1 m RNA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研究黄连素对Sp1蛋白和EMT标志物蛋白钙粘附蛋白-E(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影响;应用Boyden小室迁移实验观察黄连素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黄连素可以有效地抑制CNE-2细胞的活性和增殖能力,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可以有效诱导细胞凋亡并引起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不同的辐照剂量和不同的药物浓度均可以有效抑制细胞增殖,表现较明显的放疗增敏作用;黄连素明显的降低了Sp1m RNA和Sp1蛋白表达;黄连素抑制TGF-β1诱导的细胞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EMT),增加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Vimentin蛋白表达。结论黄连素具有抑制鼻咽癌CNE-2细胞活性和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及增强鼻咽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作用;黄连素可以降低Sp1蛋白的表达,Sp1蛋白可能在放疗抵抗和TGF-β1诱导的迁移和EMT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胃癌术中放疗的早期放疗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术中放疗的早期放疗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舌鳞状细胞癌ki-67表达状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舌鳞状细胞癌及ki-67蛋白的相关研究进展 |
2.1 舌癌的危险因素及诊断治疗 |
2.1.1 舌癌的危险因素 |
2.1.2 舌癌的诊断与治疗 |
2.2 舌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
2.3 ki-67 相关临床病理分析 |
2.4 ki-67 在MRI方面的应用价值 |
2.5 总结与展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1.1 病例的纳入标准 |
3.1.2 病例的排除标准 |
3.1.3 ki-67 检测 |
3.2 MR图像采集 |
3.2.1 扫描设备 |
3.2.2 扫描方法 |
3.2.3 扫描参数 |
3.3 MR影像组学构建 |
3.3.1 图像导入及分割 |
3.3.2 特征提取及筛选 |
3.3.3 模型构建与验证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
4.2 ADC及 T2WI组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4.3 临床模型及联合模型构建与验证 |
4.4 各模型De Long’s检验及ROC曲线结果分析 |
4.5 各模型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及列线图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ki-67 在舌癌中的应用价值 |
5.2 影像组学在舌癌中的应用价值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肿瘤相关性贫血回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证型分析 |
4. 治疗 |
5. 中医药治疗CRA特色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肿瘤相关性贫血西医研究进展 |
1. 贫血对患者的影响 |
2. 发病机制 |
3. 治疗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方案 |
1. 研究目标 |
2. 病例来源 |
3. 病例选择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统计处理 |
二、研究结果 |
1. 肿瘤相关性贫血总体情况 |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贫血情况 |
3. CRA实验室检查情况 |
4. CRA治疗情况 |
5. 半年后贫血情况分析 |
三、讨论 |
1. CRA发生率分析 |
2. CRA实验室检查分析 |
3. CRA治疗现状 |
4. 创新点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宫颈恶性肿瘤异质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综述 |
1.2.1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
1.2.2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在肿瘤异质性中的研究 |
1.2.3 宫颈恶性肿瘤异质性的研究 |
1.2.4 小结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器材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实验器材 |
2.2 研究对象 |
2.3 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
2.4 数据库信息 |
2.5 数据分析软件 |
2.6 方法 |
2.6.1 新鲜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2.6.2 实验建库测序 |
2.6.3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2.6.4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实验 |
2.7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宫颈癌组织样本解离结果 |
3.2 宫颈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 |
3.2.1 基因定量质控 |
3.2.2 定量后质控 |
3.2.3 降维与聚类分析 |
3.2.4 Maker基因鉴定 |
3.2.5 细胞类型鉴定 |
3.2.6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2.7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
3.2.8 宫颈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景观 |
3.2.9 宫颈癌肿瘤细胞的亚群分析 |
3.3 RT-qPCR实验验证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宫颈癌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类型和细胞类型间差异基因 |
4.2 宫颈癌的免疫微环境 |
4.3 成纤维细胞对宫颈癌微环境的影响 |
4.4 宫颈癌上皮肿瘤细胞的分型 |
4.5 小结和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学期间发表成果 |
致谢 |
(6)基于CT影像组学判断Lauren分型及近切缘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影像组学在胃癌术前Lauren分型的诊断中的应用 |
1、目的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章 近切缘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的影响 |
1、目的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综述 Lauren分型和影像组学在胃癌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在评估鼻咽癌预后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1: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资料 |
2.2 数据收集 |
2.3 治疗方案 |
2.4 随访 |
2.5 数据统计 |
3 结果 |
3.1 患者特征 |
3.2 ANC水平与预后相关 |
3.3 放疗过程中ANC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相关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EB病毒在鼻咽癌诊疗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微波消融脊柱转移瘤随访及机器人精准穿刺消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经皮微波消融脊柱转移瘤临床随访研究 |
一、背景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精准穿刺实验动物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系统概述 |
第二节 光学导航机器人精准穿刺构建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实验动物研究 |
一、实验目的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精准穿刺微波消融脊柱肿瘤实验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精准微波消融系统综述 |
第二节 微波消融离体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节 循环血肿瘤DNA含量变化对评价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经皮微波消融早期反应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六、不足与展望 |
第四节 光学导航穿刺机器人精准穿刺微波消融新西兰大白兔VX2椎体肿瘤实验动物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微波消融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博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和课题 |
致谢 |
(9)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光谱CT在结直肠癌T分期中的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章 光谱CT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光谱CT参数在结直肠癌p53基因状态组间的差异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结论与不足 |
综述: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结直肠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成果 |
致谢 |
(10)Sp1预测鼻咽癌放疗反应及黄连素通过抑制Sp1增加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Sp1预测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1.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2.实验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4.结果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黄连素通过抑制Sp1表达增加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一、实验材料和设备 |
二、试验方法 |
三、统计分析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放疗抵抗、肿瘤干细胞与EMT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Sp1作为肿瘤治疗靶点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胃癌术中放疗的早期放疗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组学数据的乳腺癌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放疗敏感性预测方法研究[D]. 韩蒙蒙. 安徽大学, 2021
- [2]HIF-1α及PROX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放疗敏感性关系的研究[D]. 张颖琦. 西安医学院, 2021
- [3]基于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舌鳞状细胞癌ki-67表达状态的研究[D]. 程晓亮. 吉林大学, 2021(01)
- [4]肿瘤相关性贫血回顾性临床研究[D]. 栗枭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宫颈恶性肿瘤异质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D]. 刘健. 吉林大学, 2021(01)
- [6]基于CT影像组学判断Lauren分型及近切缘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的影响[D]. 严倩.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7]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在评估鼻咽癌预后中的意义[D]. 李梦莹.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8]微波消融脊柱转移瘤随访及机器人精准穿刺消融实验研究[D]. 柯晋.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9]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万幸.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10]Sp1预测鼻咽癌放疗反应及黄连素通过抑制Sp1增加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初步研究[D]. 王军. 广西医科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