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闫丹丹[1](2016)在《β-葡聚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病毒之一。HBV在机体内持续感染进而导致宿主发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慢性乙型肝炎恶化,成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止和治疗成为当今一项重要的医学课题。外周血是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其所含的所有免疫细胞中除巨噬细胞具有直接吞噬、清除的作用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产生的如干扰素、IL-12等免疫调节因子在免疫调节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激活初始T细胞进而激发初始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葡聚糖有调节机体免疫和调节代谢等作用,是一种免疫活性最强并且最容易被人体吸收的非特异性的免疫调节剂。本实验通过体外细胞培养CHB患者外周血DC细胞及PBMC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β-葡聚糖对PBMC及DC细胞表型的影响,探讨在CHB患者发病机制中,β-葡聚糖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为开展慢性乙型肝炎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和开发新型的抗CHB疫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方法:1采集1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分别使用有血清培养基和无血清培养基做DC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细胞表面CD11c、CD86的表达水平。2收集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就诊的CHB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12例,采集外周血8 mL,使用EDTA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分别做DC细胞和PBMC细胞培养,分组成四组,分别为未刺激组,LPS组和β-葡聚糖组。在培养的过程中用倒置显微镜间断观察细胞的大小、形态及生长情况。3使用APC-CD11c、PE-Cy7-CD86、FITC-CD80抗体(各2μL)标记DC细胞;使用APC-CD11c、PE-Cy7-CD3、FITC-CD4、PE-CD8a和Percp-CD56抗体(各2μL)标记PBMC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细胞的表达量。4汇总整理所有数据、并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有血清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培养DC细胞,细胞在形态上基本无差别,在数量上差别不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细胞表面CD11c、CD86,两组比较CD11c表达有差异,有血清培养基组略高于无血清培养基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6+表达无差异(P>0.05)。2、DC细胞培养与刺激中,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细胞与健康对照组DC细胞相比较,密度较低;使用LPS、β-葡聚糖刺激24小时后,与未刺激组比较,两组细胞生长旺盛,胞体较大,具有典型的树枝状凸起;LPS组细胞成熟较β-葡聚糖组细胞早。3、流式细胞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细胞与健康对照组DC细胞表面CD11c、CD80、CD86,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刺激组、LPS组和β-葡聚糖组的外周血DC细胞表面CD11c+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0+、CD86+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CD80+、CD86+的表达均高于HBV患者;且给予不同处理后,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两两比较,CD80+、CD86+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刺激因子CD80+、CD86+的表达量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依次为未刺激组<β-葡聚糖组<LPS组。4、PBMC细胞培养与刺激中,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加入刺激培养2 d后,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细胞在形态上无区别。5、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PBMC细胞中CD11c+的表达,对照组与病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两两比较,CD11c+的表达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CD3+CD4+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乙肝患者、健康对照组中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两两比较,CD3+CD4+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的表达量依次为未刺激组<β-葡聚糖组<LPS组。CD3+CD8a+的表达,健康对照组与患者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均大于患者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慢乙肝患者、健康对照组中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8a+的表达量依次为未刺激组<β-葡聚糖组<LPS组。CD3-CD56+的表达健康对照组与患者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均大于患者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慢乙肝患者、健康对照组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56+的表达量依次为未刺激组<β-葡聚糖组<LPS组。CD3+CD56+的表达,健康对照组与患者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均大于患者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慢乙肝患者、健康对照组中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56+的表达量依次为未刺激组<β-葡聚糖组<LPS组。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与DC细胞成熟状态明显低下密切相关,LPS和β-葡聚糖刺激可促进DC增殖,诱导细胞成熟。2、DC细胞在LPS和β-葡聚糖的刺激下,DCs成熟度基本无变化,抗原提呈能力增强。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Th细胞的数量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CTL细胞、NK细胞、NKT细胞的数量均小于健康对照组,从而造成慢乙肝患者的免疫耐受。4、LPS、β-葡聚糖刺激PBMC细胞后,CTL细胞、NK细胞表达量增加,NKT细胞减少。5、β-葡聚糖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有助于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耐受状态,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2](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何芳[3](2009)在《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下肝郁脾虚与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其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健康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鉴定目的:建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取健康人新鲜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取贴壁细胞在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0U/ml.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1L-4)500U/ml完全培养基中诱导培养DCs,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形态特征,透射电镜分析DCs细胞内部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分子的表达,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经本实验体系从外周血PBMCs可诱导DCs生成量为每20ml约(1.2~3.6×106),透射电镜证实呈典型的DCs细胞形态学,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的表型分子的表达分别为FITC-CD1a49.52±5.11%、PE-HLA-DR 91.19±4.29%、FITC-CD8059.42±7.05%、PE-CD86 86.21±2.39%。结论:利用rhGM-CSF和rhIL-4可以从外周血中扩增出大量DCs,为DCs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下肝郁脾虚与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其功能研究目的:观察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变化,了解慢性HBV感染两证型的免疫表达特点,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并为进一步认识HBV感染慢性化本虚实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分别从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经辩证属于肝郁脾虚或肝胆湿热证的患者外周血来源的PBMCs进行体外培养,以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s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1a的表达,并用ELISA试剂盒检测DCs上清液中IL-12分泌水平,采用MTT法检测其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以比较DCs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两证型中的功能特点,并以1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两证型间DCs各指标的差异。结果:(1)形态学观察:从慢性HBV感染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GM-CSF+IL-4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均可获得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病人和正常人在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差别:(2)慢性HBV感染者DCs的表面分子、细胞因子IL-12的分泌及诱导MLR的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尤以慢性HBV携带者降低更明显;(3)在免疫耐受状态(即慢性HBV携带者)下,证属肝郁脾虚者的DCs的表面分子CD86 (66.83±6.53%)、CD80(15.19±3.37%)、HLA-DR(78.40±6.68%)表达均较肝胆湿热证CD86(79.35±3.15). CD80(25.69±6.13%). HLA-DR(85.70±7.34%)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属肝郁脾虚者DCs分泌IL-12的含量及DCs刺激T细胞的反应能力均较肝胆湿热证低,但两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清除状态(即慢性乙型肝炎)下,证属肝郁脾虚者的DCs的表面分子CD86(81.22±3.39%).CD80(30.56±6.55%).CD1a(45.19±6.99%)、HLA-DR(86.26±4.91%)均较肝胆湿热证CD86(87.04±2.70%).CD80(36.60±11.79%)、CD1a(47.52±6.17%)、HLA-DR(92.66±2.51%)低,但只有CD86、HLA-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0、CD1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属肝郁脾虚者DCs分泌IL-12的含量及DCs刺激T细胞的反应能力均较肝胆湿热证低,且两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同属肝郁脾虚证其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分别是CD86(66.83±6.53%)、CD80(15.19±3.3%)、CD1a(45.43±7.56%)、HLADR (78.40±6.68%);CD86(81.22±3.39%).CD80(30.56±6.55%).CD1a(45.19±6.99%)、HLA-DR(86.26±4.91%),两者比较CD86、CD80. HLAD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同属肝胆湿热证其DCs的表达分别是CD86(79.35±3.14%)、CD80(25.69±6.13%)、CD1a(46.94±7.02%)、HLADR (85.70±7.34%);CD86(87.04±2.70%)、CD80(36.60±11.79%)、CD1a(47.52±6.17%)、HLA-DR(92.66±2.51%),两者比较CD86、CD80、HLAD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辩证同属肝郁脾虚证在免疫耐受期患者DCs分泌IL-12和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反应能力较免疫清除期低,且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辩证同属肝胆湿热证其免疫耐受期患者DCs分泌IL-12和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反应能力较免疫清除期低,且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两证型均表现为DCs存在表型缺失和功能下调,提示其细胞免疫功能均降低,肝郁脾虚型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更明显,从而难于清除HBV,更易于HBV慢性化,因此,DCs的表型及功能检测在疾病的同一阶段可为中医辩证分型提供客观化指标,反映两证型免疫表达的特点及免疫学内涵,以期更好地为临床辨治服务;但从中医辩证角度来看,在HBV感染不同状态同属肝郁脾虚证或肝胆湿热证,其免疫学特点是否真正存在显着性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期更好认识乙肝证型的实质。
石庆凤[4](2008)在《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免疫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HBcAg/HBeAg对人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目的在已研究的HBsAg对体外培养的人自体树突状细胞治疗性疫苗表型和功能的影响基础上,研究HBcAg/HBeAg对体外培养的人自体树突状细胞治疗性疫苗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1、取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肝素抗凝,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以GM-CSF,IL-4刺激,常规培养获得DC。再分别加入TNF-α、HBcAg+TNF-α、HBeAg+TNF-α刺激后,依次分组为:mDC组、HBcAg+mDC组、HBeAg+mDC组。2、在培养第10天检测各组树突状细胞的表型以及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12p70的变化。3、mDC组、HBcAg+mDC组、HBeAg+mDC组树突状细胞诱导的自体悬浮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在培养第7天与自体悬浮淋巴细胞共培养5天,在培养结束前12h加入1μCi/孔3H甲基胸腺嘧啶,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树突状细胞诱导的自体悬浮淋巴细胞增殖效应(cpm值)。4、mDC组、HBcAg+mDC组、HBeAg+mDC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的淋巴细胞毒活性:以HepG2为靶细胞,在第13天以乳酸脱氢酶法,按CytoTox 96 Non-Radioactive Cytotoxicity Assay试剂盒说明书,检测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的淋巴细胞毒活性。结果1、分别加入TNF-α、HBcAg+TNF-α、HBeAg+TNF-α刺激后,在光镜下各组均可见大量具有树突样突起的悬浮细胞,成簇分布。观察发现HBcAg+mDC组的树突状细胞聚集最早最明显,凋亡较多,3天后细胞数量明显减少。2、观察各组中树突状细胞CD83、CD86、HLA-ABC的水平: HBcAg+mDC组和HBeAg+mDC组高于mDC组(P<0.01); HBcAg+mDC组高于HBeAg+mDC组(P<0.01)。3、HBcAg和HBeAg可显着增强mDC分泌IFN-γ、IL-12p70的量(P<0.01)。IL-12p70的分泌量HBcAg+mDC组低于HBeAg+mDC组。4、HBcAg+mDC、HBeAg+mDC、mDC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的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和杀伤效应均较显着,与HBcAg、HBeAg、自体悬浮淋巴细胞增殖和杀伤效应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HBcAg+mDC、HBeAg+mDC两组与mDC诱导组之间的增殖和杀伤效应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树突状细胞作为治疗性疫苗在体外培养,受TNF-α、HBcAg+TNF-α、HBeAg+TNF-α刺激后会有不同程度的分化、成熟或凋亡。2、随着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树突状细胞表达CD83、CD86、HLA-ABC的水平相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随着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IL-12p70的量相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4、随着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其体外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及杀伤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第二章IL-10,TNF-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影响目的研究IL-10和TNF-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化与功能的影响。方法1、健康志愿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15例,取外周静脉血,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常规培养获得DC组。2、培养期间用IL-10刺激的为imDC组;TNF-α刺激的为mDC组;先后用IL-10,TNF-α刺激的为imDC+TNF-α组。3、各组收获细胞后分别检测反映DC成熟度的各种分子及其体外诱导的自体淋巴细胞增殖效应。结果1、源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常规培养的DC在数量,HLA-A, B, C、HLA-DR、CD86表达,IL-12p70分泌及其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均低于健康者组(P<0.01)。2、mDC组:源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mDC与健康者mDC表达的HLA-DR、HLA-A, B, C、CD86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两组mDC诱导自体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和分泌的IL-12p70均明显增加,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imDC组:两组imDC的HLA-A, B, C、HLA-DR、CD86较mDC组低表达,分泌的IL-12p70极低,不能强烈激活诱导淋巴细胞增殖效应,与常规培养DC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4、imDC+ TNF-α组:加入TNF-α刺激后HLA-A, B, C、HLA-DR、CD86仍低表达,分泌的IL-12p70和淋巴细胞增殖效应仍较低。5、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的上清夜中IL-21的ELISA检测值均较低,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经TNF-α刺激后可同健康者一样高表达HLA-DR,HLA-A, B, C,CD86,但分泌IL-12p70仍较低,考虑为等量采集静脉血经相同方法培养后慢性乙型肝炎组在悬浮细胞数量上明显少于健康对照组所致。实验结果说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状态虽然存在缺陷但在TNF-α的刺激下仍可向成熟分化。2、使用IL-10抑制DC的发育成熟结果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数量,表达HLA-DR、HLA-A, B, C、CD86,诱导的自体淋巴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与未用IL-10相比有一定差距。3、IL-10抑制的树突状细胞再加入TNF-α仍能保持不成熟的状态,其表面共刺激分子在接受TNF-α刺激后仍低表达,但是否能在致病微生物等致病抗原的刺激下仍能保持抑制状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IL-10可有效抑制DC的成熟,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者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说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和健康者一样可进行调控,这是所有HBV感染者进行免疫治疗的基础。
黄振宇[5](2007)在《HBV感染不同状态下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种最具潜能的抗原提呈细胞,其对抗原进行捕获、加工,处理后提呈给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histocompability complex,MHC)-Ⅰ、Ⅱ类分子,诱导T淋巴细胞的增殖,在增强或调节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DCs的相关研究目前愈来愈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课题拟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不同感染阶段外周血来源DCs的功能特点,比较DCs中HBV不同滴度时DCs的功能差异,并研究CpG ODN能否促进DCs成熟,增强DCs功能,从而进一步揭示HBV感染不同状态下DCs的免疫功能。方法本研究对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例HBV携带者及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来源DCs进行体外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的表达,ELISA检测DCs培养上清IL-12水平,以比较DCs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感染阶段的功能特点;同时运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12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阳性患者及10例血清HBV-DNA阴性患者外周血来源DCs内的HBV-DNA进行了检测,并比较DCs中HBV不同滴度时DCs的功能差异;通过予以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寡脱氧核苷酸链(unmethylated CpG motif containingoligodeoxynucleotides,CpG ODN)干预,研究CpG ODN能否有效促进DCs成熟,增强DCs功能。结果(1)实验结果显示,体外用含10%胎牛血清(FBS)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加GM-CSF和IL-4)诱导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s,PBMCs)来培养DCs,24小时后可见贴壁单核细胞聚集成大小不等葡萄串状,粘附于培养板底,第3天可见这部分细胞体积增大,第4天可见部分细胞悬浮于细胞培养液,第5天可见这部分细胞数目增多,部分细胞出现许多毛刺。第7天培养液中飘浮着大量有明显树突状的大个细胞或细胞团。将培养7天的DCs收集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每个视野充满DCs,可见细胞体积较大,细胞表面突起比较丰富,胞浆内粗面内质网丰富,线粒体结构较清楚,溶酶体丰富,核大而圆,核膜清晰,染色质分布较均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HBV携带者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普遍降低,但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HBV携带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LISA检测培养第7天DCs上清IL-12水平,发现在DCs培养上清液中,IL-12的表达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携带者明显低于正常人,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携带者之间则无明显差异。(2)对12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阳性患者及10例血清HBV-DNA阴性患者外周血来源DCs内的HBV-DNA进行检测发现:12例血清HBV-DNA阳性患者,其中有7例其DCs内可检测到HBV-DNA,5例DCs内未检出HBV-DNA,DCs内HBV-DNA检出率为58.3%。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正常人的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阳性率均在58%以上,而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阳性组及血清HBV-DNA阴性组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率较正常人组普遍降低,尤以血清HBV-DNA阳性组下降更为明显。7例DCs HBV-DNA阳性组及15例DCs HBV-DNA阴性组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率亦较正常人组普遍降低,尤以DCs HBV-DNA阳性组下降更为明显。DCs培养上清IL-12水平在血清HBV-DNA阳性组明显低于血清HBV-DNA阴性组及正常人组,血清HBV-DNA阳性组又低于血清HBV-DNA阴性组。而IL-12的表达水平在DCs HBV-DNA阳性组明显低于DCs HBV-DNA阴性组及正常人组,DCs HBV-DNA阴性组又低于正常人组。相关分析显示,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及DCs分泌IL-12水平与血清及DCs HBV载量均呈显着负相关。(3)将培养第6天的DCs,加入CpG ODN继续培养24小时后,透射电镜观察CpG ODN刺激后DCs与完全培养基对照组DCs相比,其表面的突起丰富、增粗,粗面内质网增多,空泡减少甚至消失。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pG ODN刺激组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阳性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HBV携带者组及正常人组均完全培养基对照组明显升高。完全培养基对照组HLA-DR、CD86、CD80的表达阳性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携带者组及正常人组之间比较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携带者组HLA-DR、CD86、CD80的表达阳性率较正常人组明显下降,但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携带者组之间比较却无显着性差异。CpG ODN刺激组HLA-DR、CD86、CD80的表达阳性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携带者组及正常人组之间比较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组HLA-DR、CD86的表达阳性率较携带者组及正常人组明显下降,但携带者组和正常人组之间比较却无显着性差异;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携带者组CD80的表达阳性率正常人组明显下降,但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携带者组之间比较却无显着性差异。ELISA检测CpG ODN刺激组及完全培养基对照组IL-12的水平,发现CpG ODN刺激组DCs分泌IL-12的水平无论在慢性肝炎组、携带者组及正常人组均较完全培养基对照组明显升高。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及CpG ODN刺激组DCs分泌IL-12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组、携带者组及正常人组之间比较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携带者组DCs分泌IL-12水平较正常人组明显下降,但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携带者组之间比较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携带者均存在着DCs表型和功能的缺失。(2)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DCs亦能受到HBV的感染,而且DCs的表型以及分泌IL-12能力与血清及DCs内HBV载量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3)CpG ODN能够明显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成熟,为CpG ODN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种新方法提供了实验基础。
盖丽丽[6](2007)在《小柴胡片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了解正常人与慢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否具有功能上的差异,探讨慢乙肝患者体内HBV持续感染的机制。2.从细胞免疫学角度评价小柴胡片治疗前后慢乙肝病人外周血DC的抗原提呈功能的变化,并探讨打破HBV持续感染状态可能办法。3.探索HBcAg负载对DC抗原提呈能力及刺激CTL特异性活化的影响,从而尝试将HBcAg负载作为刺激慢乙肝病人DC功能恢复或上调的新办法。研究方法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收集临床试验中出现良好临床应答的5例患者的肝素抗凝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调整细胞浓度至2×106个/孔,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贴壁培养3小时后,获得单核细胞,再添加rhGM-CSF和rhIL-4终浓度分别达到100ng/ml和500U/ml,置37℃、5%CO2细胞培养箱继续培养,至第7天添加rhTNF-α,使其终浓度达到60ng/ml,继续培养至第11天,荧光显微镜下采集成熟DC的图像。收集培养的DC,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标志CD1a、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水平,并将DC与自体T淋巴细胞进行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MLR)鉴定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2.HBcAg负载对DC刺激细胞增殖能力和CTL分泌IFN-γ水平的影响:我们引入了具有极强免疫原性的HBcAg刺激培养治疗后的慢乙肝患者DC,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MLR)分析负载前后DC表面标志表达水平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再利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分析抗原负载后DC对于CTL的活化,特别是IFN-γ的分泌水平的变化,考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的改善与机体内细胞免疫功能之间是否存在联系。3.HBcAg负载的DC对CTL应答的影响:CTL应答的强弱可以通过细胞毒性试验进行判定。我们将治疗后的慢乙肝患者DC用HBcAg负载后作为刺激细胞与自体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为效应细胞,以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转染了HBV病毒的HepG2.2.1.5细胞作为靶细胞,运用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LDH释放试验)检测CTL对两种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进而评价HBcAg负载DC对CTL应答能力的作用。研究结果1.成功诱导培养出5例正常人及5例获得临床应答的慢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来源DC,并进行了鉴定:培养11天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胞体可见大量毛发样突起,细胞形态不规则,呈半悬浮生长状态,细胞增殖不明显,具备典型DC的形态学特征;正常人群与CHB患者的外周血DC在分子表面标志CD1a、CD80、CD83、CD86的表达分别为(49.8±3.3)%VS(40.5±2.9)%、(75.0±1.2)%VS(43.3±1.9)%、(21.3±2.8)%VS(6.8±1.4)%、(56.0±1.1)%VS(72.3±3.0)%,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而HLA-DR则分别为(95.7±1.2)%和(96.7±1.0)%,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120);正常人和CHB患者DC与自体T细胞在1:60混合比的刺激指数SI分别为(2.20±0.14)VS(1.84±0.03),两者比较有显着差异(t=5.722,P=0.000)2.CHB患者接受治疗前后CD1a、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率分别为(40.5±2.9)%VS(41.1±2.6)%、(43.3±1.9)%VS(44.1±2.0)%、(6.8±1.4)%VS(8.6±0.8)%、(72.3±3.0)%VS(73.1±2.3)%和(96.7±1.0)%VS(97.1±0.7)%,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748,0.488,0.122,0.543,0.503);经HBcAg刺激的DC与无HBcAg刺激的DC相比,两者的分子表面标志表达率也基本无太大的改变,但其中的CD83的表达分别为(11.0±1.2)%和(8.6±0.8)%,两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最适混合比培养下,正常人组与CHB治疗前、CHB治疗后(无HBcAg负载)和CHB治疗后(HBcAg负载)的DC刺激增殖SI分别为:2.20±0.14、1.85±0.03、1.95±0.03、2.06±0.02和1.95±0.03,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0,P<0.005,P<0.000)。HBcAg负载DC刺激PBLs与无HBcAg负载DC刺激PBLs均能活化较多的CTL,并分泌出较高水平的IFN-γ,5例CHB病人分别用HBcAg负载的DC刺激PBLs,均显示出强烈的刺激CTL分泌IFN-γ的作用,与无HBcAg负载的DC相比,其刺激强度有显着差异(P<0.05)。3.5例接受治疗的CHB患者的外周血单核来源DC经过HBcAg刺激后,对于两种靶细胞——HepG2和HepG2.2.1.5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57.93±3.00)%和(77.73±3.63)%,两者间比较有显着差异(t=-16.284,P=.000);未经HBcAg刺激的DC对两种靶细胞——HepG2和HepG2.2.1.5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47.42±2.02)%和(64.45±1.76)%,两者间比较也有显着差异(t=-24.559,P=0.000);无HBcAg负载DC刺激自体PBLs与未受DC刺激的自体PBLs对两种靶细胞HepG2和HepG2.2.1.5细胞的杀伤率之间也有显着差异(t=-13.527,P=0.000;t=-15.526,P=0.000);HBcAg负载DC刺激自体PBLs与未受DC刺激的自体PBLs对两种靶细胞HepG2和HepG2.2.1.5细胞的杀伤率之间也有显着差异(t=-3.881,P=0.001;t=-22.345,P=0.000);5例接受治疗的CHB患者DC经HBcAg刺激或无HBcAg刺激与HepG2反应产生CTL杀伤率各自进行比较,分别为:(56.40±1.57)%VS(46.60±4.12)%、(59.17±2.64)%VS(49.20±0.46)%、(55.67±0.71)%VS(48.00±1.44)%、(58.23±1.10)%VS(46.60±0.89)%和(62.00±0.44)%VS(46.70±0.75)%,病例1经HBcAg刺激与否的自身比较无显着差异(t=2.83,P=0.104),病例2、3、4、5经HBcAg刺激与否的自身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6,0.010,0.006.0.00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经HBcAg刺激或无HBcAg刺激与HepG2.2.1.5反应产生CTL杀伤率各自进行比较,分别为:(74.67±1.29)%VS(61.90±0.60)%、(81.77±0.72)%VS(63.73±0.21)%、(74.17±1.40)%VS(64.47±0.85)%、(76.33±1.34)%VS(65.73±1.21)%和(81.70±1.45)%VS(64.40±0.70)%,5个病例经HBcAg刺激与否的自身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03,0.000,0.012.0.005,0.006)。研究结论1.CHB患者外周血DC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我们认为,DC的刺激增殖能力下降与其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下降有一定关系,可能是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下降导致DC抗原提呈能力的下降,进而影响了DC的刺激增殖能力。提高CHB患者DC的抗原提呈能力可能有助于HBV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清除。2.慢乙肝病人接受小柴胡汤治疗前后DC的表面标志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但治疗后的表达呈上升趋势,表明治疗后CHB患者外周血DC的黏附分子的表达得到了一定程度上调,经HBcAg刺激后CD83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与DC的成熟度提高、抗原提呈能力的恢复有一定关系;综合表面标志表达水平、AMLR和ELISPOT的结果,我们认为,HBcAg负载可以使治疗后患者的DC抗原提呈能力得到上调或恢复,从而使DC启动的Th和CTL细胞免疫应答得到增强或恢复。3.CHB患者DC经HBcAg冲击后,能有效提呈HBcAg,诱导HBcAg特异性CTL反应。我们的实验证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DC经HBcAg抗原冲击后,能有效的诱导HBV特异性CTL。该结果为DC作为免疫佐剂进行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实验依据。小柴胡汤作为治疗慢乙肝的有效方剂已被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均有影响。考虑入选本次研究的患者仅接受了小柴胡汤片剂的治疗,并未进行西医临床的抗病毒治疗,结合我们整个DC功能的实验究结果分析,可以推断,小柴胡汤片剂可能对患者外周血DC的抗原提呈功能的恢复或上调具有一定作用,因而可能使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提高。
赵文双,郭兰英,额尔敦[7](2007)在《树突状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张恒辉,何豫,赵鸿,朴文花,刘茂昌,席宏丽,于敏,王贵强[8](2005)在《树突状细胞体外刺激对HBV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通过聚肌胞体外作用树突状细胞后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并在体外活化自身T细胞获得高频数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方法。方法分离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诱导下培养树突状细胞。培养的第7天加入聚肌胞刺激获得成熟树突状细胞,经HBVcore1827肽负载后与自身T淋巴细胞共培养,通过酶联斑点计数法(Elispot)及MHC肽四聚体法(Tetramer)比较病人T细胞未经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经HBVcore1827肽负载的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经聚肌胞促成熟的HBVcore1827肽负载的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中HBV特异性的CTL的功能和频数。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GM CSF和IL4诱导可转化为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转化过程中聚肌胞的刺激可显着上调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3的表达(P<0.01),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Elispot法检测分泌IFNγ的CTL的频数病人T细胞未经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分泌频数为(9~28)/1×105T细胞,均值16;经HBVcore1827肽负载的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频数为(30~67)/1×105T细胞,均值为46;经聚肌胞促成熟的HBVcore1827肽负载的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频数为(59~130)/1×105T细胞,均值为98。三组数据?
蔡大川[9](2004)在《1、整体重组酵母活菌治疗性疫苗抗HBV实验研究 2、人脐带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抗HBV治疗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借助酵母菌的表达和免疫特性,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表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表面抗原与截短的热休克蛋白70的重组酵母菌,然后以整体活菌形式免疫BALB/C小鼠,作为一种针对HBV的治疗性疫苗,探索一种可有效活化机体抗HBV细胞免疫的免疫策略。方法:以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内含HBsAg的重组啤酒酵母和毕赤酵母以及 HSP70(1-370)-HBsAg的重组毕赤酵母,以完整活菌形式于BALB/C小鼠皮下进行4次免疫后,用ELISA法检测其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体液免疫及小鼠脾细胞与HBsAg共孵育后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以[3H]掺入法测定小鼠脾细胞对HBsAg特异性的细胞增殖反应。结果:在两种重组酵母组中都成功诱导了小鼠体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产生,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原性并未受到影响。在重组啤酒酵母组中,通过[3H]掺入法可见HBsAg特异性的细胞增殖反应;在重组毕赤酵母组中,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重组毕赤酵母活菌可以诱导小鼠脾细胞分泌更多的IL-2,但对IL-4、γ-IFN的分泌无影响。结论:整体重组酵母活菌具有疫苗特性,可在小鼠体内激发体液免疫及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反应。重组酵母活菌用于激发机体抗HBV<WP=9>细胞免疫是一个全新的思路,重组酵母的用量、注射方式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若冰,陈红松,费然,丛旭,孙婧,魏来,王宇[10](2002)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体外培养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树突状细胞 ,并从细胞表型和功能方面与正常人树突状细胞进行比较。方法 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及正常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 ,加入含 10 0 0U/mlGM CSF和 5 0 0U/mlIL 4的无血清培养基AIM V体外培养 ,获得树突状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因子TNF α对树突状细胞培养的影响 ,IL 12ELISA试剂盒检测树突状细胞分泌IL 12的水平 ,并采用MLR方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1.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AIM V培养及细胞因子诱导后 ,可获得成熟的具有典型形态的树突状细胞 ,加入TNF α后 ,IL 12分泌增高 ,CD83表达增加 ;2 .病人树突状细胞与正常人比较 ,CD80表达较正常人的低 (P <0 .0 5 ) ,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低于正常人。结论 1.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树突状细胞与正常人一样可用AIM V无血清培养基及特定的细胞因子诱导在体外大量获得 ;2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树突状细胞与正常人相比较在功能上降低 ,在形态数量上差异无显着意义。
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β-葡聚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
1、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 |
2、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
3、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 |
4、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antigen receptor,CAR)的T细胞(CAR-T) |
5、小结 |
第一章 不同培养基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试剂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研究方法 |
2.1 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2.1.1 血液标本的采集 |
2.1.2 分离PBMC |
2.1.3 DC细胞的刺激和培养 |
2.1.4 细胞的收集 |
2.2 细胞形态的观察 |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细胞表面CD11c、CD86 细胞的表达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细胞生长状况 |
3.2 细胞计数 |
3.3 所培养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 |
3.3.1 两组所培养细胞CD11c~+表达率的比较 |
3.3.2 两组所培养细胞CD86~+表达率的比较 |
4 讨论 |
第二章 β-葡聚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试剂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研究方法 |
2.1 血液标本的无菌采集 |
2.2 DC细胞的培养 |
2.2.1 分离PBMC |
2.2.2 DC细胞的体外培养 |
2.2.3 DC细胞的刺激 |
2.2.4 DC细胞的收集 |
2.2.5 细胞形态的观察 |
2.2.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11c、CD80、CD86 的表达 |
2.2.7 统计学处理 |
2.3 PBMC细胞的培养 |
2.3.1 分离PBMC |
2.3.2 细胞的刺激和培养 |
2.3.3 细胞的收集 |
2.3.4 细胞形态的观察 |
2.3.5 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CD11c、CD3、CD4、CD8a和 CD56 的表达情况 |
2.3.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PBMC的获取 |
3.2 DC细胞实验结果 |
3.2.1 各组DC细胞形态的观察 |
3.2.2 各组DC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情况 |
3.3 PBMC细胞实验结果 |
3.3.1 各组PBMC细胞形态的观察 |
3.3.2 各组PBMC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下肝郁脾虚与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正文 |
第一部分 健康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鉴定 |
一 材料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小结 |
第二部分 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下肝郁脾虚与肝胆湿热证患者树突状细胞及其功能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综述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4)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免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免疫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HBcAg/HBeAg 对人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IL-10,TNF-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HBV感染不同状态下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英汉对照表 |
四、论文正文 |
前言 |
第一章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功能的测定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章 HBV感染不同状态下HBV-DNA水平与DCs功能的关系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CpG ODN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五、综述 |
综述一 树突状细胞及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
综述二 CpG ODN的免疫学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
六、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七、致谢 |
(6)小柴胡片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慢性乙肝的认识 |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方面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肝的认识 |
1. 发病机理 |
2. 治疗方面 |
第三节: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概况 |
1.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乙肝符合中医学的辨证论治规律 |
2. 药理作用研究 |
3. 临床疗效研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试验一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实验二 HBcAg负载对DC刺激增殖能力和CTL分泌IFN-水平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实验三 HBcAg负载的树突状细胞对CTL应答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树突状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C的生物学功能 |
2 慢性乙肝患者DC的功能状况 |
3 治疗慢性乙肝的DC疫苗 |
4 问题与展望 |
(8)树突状细胞体外刺激对HBV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对象 |
二、方法 |
结果 |
1. 树突状细胞的扩增、表型鉴定及Poly |
2. Elispot检测HBV特异性的分泌IFN-γ |
3. Tetramer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BVcore18-27 |
讨论 |
(9)1、整体重组酵母活菌治疗性疫苗抗HBV实验研究 2、人脐带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抗HBV治疗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
前 言 |
第一部分 整体重组酵母活菌治疗性疫苗抗HBV实验研究 |
一、 整体重组啤酒酵母活菌治疗性疫苗抗HBV治疗初步研究 |
第一节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重组表达载体在酵母内的表达与鉴定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3l |
第三节 整体基因重组啤酒酵母免疫用于抗HBV的实验研究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二、 整体重组毕赤酵母活菌治疗性疫苗抗HBV治疗的实验研究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人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抗.HBV治疗实验研究 |
一、 人脐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二、 人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用于抗HBV的实验研究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 论 |
全文小结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附: SiRNA用于抗HBV治疗的初步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树突状细胞和HBV持续感染 |
文献综述二:树突状细胞抗肿瘤临床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三:RNAi技术用于抗HBV、HCV治疗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四:HBV宫内感染研究进展 |
致 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1.树突状细胞的表型测定: |
2.树突状细胞对TNF-α的反应性的比较: |
3.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刺激活性: |
讨论 |
四、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β-葡聚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D]. 闫丹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4)
- [2]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3]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下肝郁脾虚与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其功能研究[D]. 何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04)
- [4]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免疫机制研究[D]. 石庆凤. 重庆医科大学, 2008(04)
- [5]HBV感染不同状态下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研究[D]. 黄振宇. 中南大学, 2007(12)
- [6]小柴胡片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的影响[D]. 盖丽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树突状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J]. 赵文双,郭兰英,额尔敦.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7(01)
- [8]树突状细胞体外刺激对HBV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影响的研究[J]. 张恒辉,何豫,赵鸿,朴文花,刘茂昌,席宏丽,于敏,王贵强. 中华医学杂志, 2005(17)
- [9]1、整体重组酵母活菌治疗性疫苗抗HBV实验研究 2、人脐带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抗HBV治疗实验研究[D]. 蔡大川. 重庆医科大学, 2004(03)
- [10]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J]. 李若冰,陈红松,费然,丛旭,孙婧,魏来,王宇. 中华医学杂志, 20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