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用行为矫正改变儿童的行为

论利用行为矫正改变儿童的行为

一、论运用行为矫正改变儿童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王冬梅,张雨龙[1](2022)在《行为矫正技术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最早发现在儿童期,它是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疾病。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起,每年的4月2日确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根据自闭症儿童的比例推算,全球现在至少有三千五百万人自闭症儿童,而且这一数值还在以每年5%的比例在增长。目前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治疗措施对不同类型的自闭症儿童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研究心理治疗中的行为矫正技术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过程中的作用。

马越昊[2](2021)在《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入研究》文中认为

蔡菁菁[3](2021)在《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困境研究》文中指出行为问题幼儿在幼儿园中普遍存在,他们的行为问题常常给教师和家长带来巨大的困扰,使家园合作也变得困难重重。但幼儿的行为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将对其未来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两所幼儿园内的3名有典型行为问题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不好好吃饭”的岩岩、“爱捣乱”的嘟嘟和“不守规则、破坏物品”的文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分别对3名行为问题幼儿在园的主要行为特征、教师和家长对行为问题幼儿的态度以及家园双方合作的进程进行描述和分析,探究家园合作陷入困境的原因,以寻求能够促进家园合作的有效策略。总体上,三名幼儿行为问题为家园合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两名幼儿的家园合作最终以失败告终,另外一名幼儿的家园合作前期也是失败的,后来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走上了正确方向。具体来说,关于岩岩的不良饮食行为,教师和家长之间也进行了多次沟通,但双方从尝试合作,到教师单方面努力家长无法坚持,再到“特别”的事件让家园关系遭遇转折,直至最后关系破裂,“不好好吃饭”的岩岩转班了;关于嘟嘟的问题行为,教师和家长之间也经历了从双方达成合作意识,到教师单方面努力家长答应却不配合,到最后双方逃避沟通,合作宣告失败,“爱捣乱”的嘟嘟不上幼儿园了;关于文文的不守规则破坏物品的行为,教师和家长之间也从最初的努力合作,到中间的出现误解使合作停滞不前,再到专业人士的出现,让这段家园关系得以缓和,也让“不守规则、破坏物品”的文文进步了。通过对3个案例的分析与思考,研究者认为,教师作为家园合作的主要践行者,陷入想合作却不知如何合作的困境。家园合作陷入困境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是教师的专业性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缺乏应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工作方式、教师对幼儿行为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不当、教师缺乏与行为问题幼儿家长的沟通技巧;第二是家长缺乏科学系统的育儿方法,包括家长不能正视自己孩子的问题和对幼儿的行为问题抱有侥幸逃避的心理;第三是幼儿本身行为问题的矫治难度大,对家园双方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能走出困境,研究者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幼儿园要增强关于幼儿行为问题的专题培训,拓宽教师与行为问题家长的交流途径;教师要和家长共同观察和分析幼儿的问题行为,要积极寻找有效应对方式,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正确指导家长;家长也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的行为问题,主动配合教师实施干预。

周雯[4](2021)在《理念与模式:少年司法制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较于以侵害原理为核心的成人刑事司法,少年司法由于少年所富有的可塑性故以保护原理作为运行根基,但尽管如此,少年司法也并未完全放弃侵害原理,而在如何均衡二者关系上则体现了各国(地区)少年司法制度之不同。以此视角,本文从少年司法的基础理论出发,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少年司法模式的各种分类,认为将少年司法模式划分为少年审判模式、少年保护程序模式与福利综合模式三类更具合理性。接着对分属于三模式不同国家的少年司法制度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重点比较分析各模式的特点,三模式相互间的异同点和优缺点,并基于我国实际得出少年保护程序模式更为适合我国的结论。最后在立足我国少年司法现状的基础上,解析出少年保护程序模式对我国少年司法的四点主要启示:贯彻恢复性司法理念、构建科学主义原则、完善社会调查制度以及实行个别化处遇原则。具体而言,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对少年司法作了基本的概述,对作为少年司法理论基础的国家亲权理论、儿童福利理论、教育刑司法理念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就少年司法模式的多样化进行了一般性的梳理。第二章是将美国前期(70年代之前)、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纳入了少年保护程序模式这一司法模式之中,简要阐述了保护程序模式的含义、特点,并通过分析这四个国家及地区的少年司法制度,归纳出这一模式下的各国(地区)制度的共通性。第三章对少年审判模式的含义、特点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将德国、法国、英格兰及威尔士与美国后期(70年代之后)这四个国家及地区的少年司法归入此一模式之中。在对四个国家及地区的少年司法进行依次分析之后,总结出了将四个国家归于此一模式的相同点。第四章中少年福利综合模式例举了瑞典与芬兰这两个国家的少年司法制度,在对福利模式的含义进行了简要阐述之后,对两个国家的少年司法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两个国家浓厚的福利色彩进行了着重分析。第五章通过对上述少年司法三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了模式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在分析我国现状的基础上,得出了少年保护程序模式更适合我国借鉴的结论,最后就从归属于保护模式之国家的少年司法中得出的启示作了论述。

勾月嫙[5](2021)在《基于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文献研究:通过meta分析进行文献研究来评价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核心症状的临床疗效。2.临床试验试验一:通过进行综合治疗方案与单纯盐酸哌甲酯控释片治疗ADHD的对照研究,来探索综合治疗方案干预ADHD的临床疗效。试验二:通过进行综合治疗方案与单纯中药汤剂治疗ADHD的对照研究,来探索综合治疗方案干预肾虚肝亢证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收集2010-1-1至2020-12-31所有进行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由2名熟知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中医儿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独立阅读和筛选文献,提取并整合各文献研究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各文献风险偏倚评估选用Cochrane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5.3对文献研究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临床试验试验一:采用前瞻性、匹配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拟纳入6-16周岁符合纳入标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共60例。试验组干预方法为盐酸哌甲酯控释片+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照组干预方法为盐酸哌甲酯控释片,各30例。两组儿童从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匹配,实施为期8周的临床干预研究,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随访观察并对SNAP-IV量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Weiss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压力(应激)反应问卷等观察指标进行评定分析。试验二:采用前瞻性、匹配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拟纳入6-16周岁符合纳入标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共60例。试验组干预方法为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照组干预方法为益智宁神颗粒,各30例。两组儿童从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匹配,实施为期8周的临床干预研究,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随访观察并对SNAP-IV量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中医证候评分表、Weiss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压力(应激)反应问卷等观察指标进行评定分析。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17篇文献。13项研究为双臂试验,6项研究为综合治疗方案与药物治疗进行对照研究,7项研究为综合治疗方案与常规治疗进行对照研究;4项研究为多臂试验研究。(1)注意缺陷因子:17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综合治疗方案降低ADHD注意缺陷因子积分的疗效与单一疗法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综合治疗方案降低注意缺陷因子积分的疗效与药物治疗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治疗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臂试验分析结果显示综合治疗方案降低注意缺陷因子的疗效与单一疗法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动冲动因子:17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综合治疗方案降低ADHD多动冲动因子积分的疗效与单一疗法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综合治疗方案降低多动冲动因子积分的疗效与药物治疗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治疗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臂试验分析结果显示综合治疗方案降低多动冲动状因子的疗效与单一疗法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试验试验一:试验组因疗效欠佳联合脑电反馈治疗1例,未按时随访脱落3例;对照组放弃家长培训2例,因疗效欠佳联合脑电反馈治疗1例,未按时随访脱落1例。最终两组各纳入26例,共纳入52例。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有2例患儿出现轻度食欲不振的表现。两组儿童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具有可比性(p>0.05)。(1)盐酸哌甲酯+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治疗临床症状的疗效结果:两组儿童治疗8周后SNAP-IV量表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试验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降低对立性因子积分和注意缺陷因子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多动冲动因子积分和Conners多动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盐酸哌甲酯+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治疗患儿功能缺陷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治疗8周后Weiss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分量表积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8周后家庭、学习和学校、生活技能、自我管理和社会活动等分量表积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冒险活动分量表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降低学习和学校、生活技能分量表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家庭、自我管理、社会活动和冒险活动等分量表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盐酸哌甲酯+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治疗家长压力(应激)反应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8周后家长压力(应激)反应问卷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降低躯体反应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总压力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二:试验组因家长不满意疗效脱落3例,未按时随访导致数据缺失排除4例,因症状控制不佳辅以其他疗法排除2例;对照组因家长不满意疗效联合西药治疗排除2例,未按时随访导致数据缺失脱落5例,因患儿拒绝继续服用中药汤剂脱落1例,因症状控制不佳辅以其他疗法排除1例。最终两组各纳入21例,共纳入42例。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儿童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具有可比性(p>0.05)。(1)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治疗临床症状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儿童治疗8周后SNAP-IV量表和中医证候表积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试验组总疗效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降低注意缺陷因子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对立性因子积分、多动冲动因子积分和Conners多动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中医主证和次证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治疗患儿功能缺陷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8周后Weiss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分量表积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降低学习和学校、生活技能分量表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家庭、自我管理、社会活动和冒险活动等分量表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治疗家长压力(应激)反应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8周后家长压力(应激)反应问卷积分情绪反应因子、躯体反应因子和总压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反应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降低躯体反应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总压力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综合治疗方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核心症状干预疗效的文献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治疗方案干预ADHD核心症状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与常规治疗疗效相当。但是纳入的17篇文献整体质量不高,主要在随机方法、分配隐藏和盲法上的风险等级较高,结论需谨慎。临床研究仍需要进行大样本、随机、多中心、双盲试验以提高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证据质量。2.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综合治疗方案在减轻ADHD注意缺陷症状方面均具有显着疗效,且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学习能力和生活技能方面的缺陷,在缓解家长躯体压力应激反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张霞[6](2021)在《录像示范法对孤独症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孤独症是一组起源于儿童早期,以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教育训练是促进孤独症发展、改善其终生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孤独症发生率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且受孤独症核心症状的特殊性影响,问题行为的发生比较普遍,使其教育训练需求增长。录像示范法是使用录像录制设备和播放设备,为干预对象提供目标行为或技能训练的视觉支持教学方法。因其易操作性、灵活性强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录像示范法对孤独症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效果,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为教育教学提出建议。本研究选取两名在培智学校就读的六年级孤独症学生作为被试,对其课堂离座行为和课堂喊叫行为进行录像示范法干预,旨在减少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实验法和访谈法,使用《儿童兴趣调查表》,自制《不随意离座》和《安静上课》两段录像示范视频,自编《问题行为记录表》和《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访谈提纲》分别作为研究工具,对被试的课堂离座行为和课堂喊叫行为进行录像示范法干预,对被试的问题行为在基线期、干预期与维持期的表现进行详细观察并记录,运用视觉分析、C统计、社会效度分析进行数据分析,探讨录像示范法对孤独症学生问题行为干预的有效性。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录像示范法能够减少孤独症学生的课堂离座行为和课堂喊叫行为;录像示范法对孤独症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过程存在行为反复现象;录像示范法对孤独症学生不同问题行为的干预效果存在个体差异。由此提出教育建议:明确录像示范法对孤独症学生问题行为的实施干预程序;设计适合孤独症学生问题行为的录像示范视频;将录像示范法干预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并注重个体化训练。

张燕[7](2021)在《基于劝导理论的自闭症儿童认知教具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关于自闭症儿童生活认知类教学的方法主要以图片交换沟通系统为主,使用的教具多为实物或卡片,因为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为选择性注意力,所以对于教具提供的刺激缺乏收集线索的能力,而教具本身又缺乏对自闭症儿童的引导,导致儿童泛化知识的能力较弱。所以本课题将以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作为出发点,利用劝导理论系统的设计方法,探索适合自闭症儿童认知教学的引导方法以及教学辅具的需求。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参与生活类认知训练的行为进行分析,将劝导理论的八个设计步骤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首先利用实地观察法、用户访谈法、实验法对影响自闭症儿童泛化认知行为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验证。其次根据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能力、学习动机以及触发自闭症儿童学习的强化物进行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认知教育类产品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推导出符合自闭症儿童教学的劝导方向。随后基于自闭症儿童认知行为问题的解决需求提出具体的劝导教学辅具设计方向:提示、辅助、奖励、强化,为设计实践提供依据。最后采用桌面游戏的形式将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出关于自闭症儿童认知行为训练的教具设计方法,并通过直觉模糊集与TOPSIS的方法对最终方案确定及推广。建立在自闭症儿童认知类教学辅具使用劝导式设计的基础上,对劝导理论的方法和设计步骤进行系统的实践和验证,并且提出了关于自闭症儿童等弱势人群问题行为的具体劝导方法,进而为关于自闭症儿童教学辅具设计领域以及教学策略研究提供参考建议。

宋依凡[8](2021)在《涉罪未成年人暴力攻击行为矫正的个案工作研究 ——以浙江省观护帮教对象小K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增加,犯罪性质恶劣,主要集中在抢劫,故意伤害以及寻衅滋事等几种类型。因涉罪未成年人处于快速成长与发展的特殊阶段,观护帮教服务对于涉罪未成年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符合我国对涉罪未成年人坚持教育手段为主,惩罚手段为辅助的原则。目前,涉罪未成年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个案社会工作服务,能够有助于其改善目前的困境,纠正个人偏差行为的同时,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从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区别,对J市因涉嫌故意伤害罪的未成年人暴力攻击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相关资料,在前期调查中发现服务对象在行为、认知、自尊心、亲子关系、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提出了纠正认知和行为偏差、完善社会支持网络、职业规划指导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制定个案服务计划,开展以9次个案服务为主,小组服务为辅的服务,帮助服务对象纠正暴力攻击行为,纠正认知偏差,发现自身能力,确立目标,更好地回归社会。在持续九周的个案服务中,服务对象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暴力攻击行为得到纠正,并且在亲子关系得到改善的同时,对未来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该案例服务研究发现,青少年在青春期容易因为冲动而发生暴力犯罪行为,并主要受到自身和外在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纠正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和认知偏差,应关注青少年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生活环境。针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相应的个案服务,帮助其纠正暴力侵害行为,对于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结合在观护帮教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总结出司法社会工作在参与观护帮教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观护帮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成效的提高提出建议。

姜珊珊[9](2021)在《戏剧游戏对5-6岁幼儿社会退缩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5-6岁幼儿期以养成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为关键发展目标。同时,退缩也会对幼儿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研究以探讨戏剧游戏对幼儿社会退缩的干预效果为目的,采用实验法探究戏剧游戏对社会退缩幼儿的干预效果。本研究为控制单一变量的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对被试的戏剧游戏干预方式(以合作游戏为主),因变量为幼儿社会退缩倾向的程度,同时控制无关变量。在征得哈尔滨市5所幼儿园园长和园内双方幼儿父母的同意后,将研究对象初步确定为该园内所有的大班幼儿。为了进一步缩小样本数量,在前测阶段,教师和研究者对幼儿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使用《幼儿社会退缩教师问卷》进行第一次筛选,在选出的幼儿中再通过《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进行第二次筛选,最终挑选出20名具备退缩倾向的幼儿作为被试,在后测阶段也使用相同问卷收集数据。研究者与教师收集资料制定并实施了戏剧游戏干预方案,干预阶段的时长为4周,共实施12次戏剧游戏干预活动,主要以合作游戏为主,每次60分钟。其次,以《幼儿社会交往行为观察记录表》作为研究观察工具,记录干预阶段20名具备退缩倾向的幼儿的社会交往时间、次数和行为表现。再者,在筛选出的这些样本中,随机分配实验组和控制组成员各10人,研究者只对实验组幼儿实施戏剧游戏干预。最后,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相关数据,以检验戏剧游戏干预的有效性。为确保研究的公平性和伦理性,研究结束后,在征得幼儿双方父母同意下,对剩下的10名控制组幼儿进行了和实验组幼儿相同的干预方法,结果显示,在干预结束,控制组幼儿的退缩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戏剧游戏改善退缩幼儿的相关策略。首先,针对教师问卷和家长量表,在后测方面实验组控制组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前后测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戏剧游戏能够有效改善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其次,两组幼儿日常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结果显示,戏剧游戏能有效提高退缩幼儿的交往时间和交往频率,改善其社会适应水平。最后提出建议:关注游戏性,激发游戏兴趣;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情绪体验;创建宽松的环境,回归游戏权利。

肖志芳[10](2020)在《叙事治疗在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难题之一,关乎着个体和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关乎着国家未来的人口素质、人才结构、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叙事治疗模式是一种通过将问题隐喻并外化,解构问题并重塑生命故事的新型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它强调自我审视与反思,对矫正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通过对J县Y小学以及X中学共194名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抽取了其中9名留守儿童进行访谈,初步了解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与需求并确定了研究方向。本研究以社会建构论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并釆用观察法与访谈法收集资料。在实习期间,根据对Y小学儿童的信息档案整理以及老师的推荐,选取了一位偏差行为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站在学校社会工作的立场,结合叙事治疗的实践方法和技巧,尝试对其偏差行为问题进行矫正研究并形成一套针对此类问题和此种情境下的实践模式。首先,通过倾听案主及其周围重要他人对案主故事的述说,分析形塑案主的主流叙事以及案主的需求;其次,引导案主将旧有叙事进行反思并对其进行隐喻、外化、解构,与案主一同找到其旧有叙事中支线故事中的独特意义事件,让案主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并开始改变,通过重组会员对话建立一种保留面子的小圈子,让案主看到周围重要他人对其改变的支持与鼓励,从而发展出更积极的自我叙事,协助案主一同去建构这些积极改变的行为的意义;最后,通过局外见证人的见证,发展出自我解决偏差行为积极的能动性,起到了较好的巩固效果的作用。通过研究,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偏差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周围人的主流叙事影响而形成的自我偏差认知以及心理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所导致。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叙事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偏差行为发生的频次;二是叙事治疗通过促使留守儿童一系列的改变,可以让其身边重要他人对其建立发展的主流叙事;三是叙事治疗可以帮助儿童找回一直被搁浅的能力,挖掘自身生命力量,使自己成为问题的主人和专家;四是叙事治疗理论与社会建构论、符号互动论等理论结合对矫正儿童偏差行为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五是本研究的实务实践方法对矫正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给社会工作者解决此类儿童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二、论运用行为矫正改变儿童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运用行为矫正改变儿童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为矫正技术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行为矫正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个体行为不是先天遗传获得的。
    (二)个体的某些行为通过特定的强化活动可以得到改变。
    (三)个体后天有能力通过特定强化刺激获得新行为。
三、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行为矫正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法及研究结果分析
    (一)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有效方法
        1.消退法。
        2.强化法。
        3.暂时隔离法。
        4.代币法。
        5.惩罚法。
    (二)使用行为矫正技术后,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效果的对比分析
        1.自闭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
        2.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缘由
    1.1 幼儿的问题行为给教师和家长带来的巨大困扰
    1.2 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困难重重
    1.3 幼儿早期的行为问题若未得到及时干预和矫正,将对个体未来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行为问题幼儿的研究
        2.1.1 关于行为问题幼儿理论基础的研究
        2.1.2 关于行为问题幼儿类型的研究
        2.1.3 关于行为问题幼儿现状的研究
        2.1.4 关于行为问题幼儿影响因素的研究
        2.1.5 关于行为问题幼儿的教育策略或干预及矫正研究
    2.2 关于家园合作的研究
        2.2.1 关于家园合作的理论基础研究
        2.2.2 关于家园合作的价值研究
        2.2.3 关于家园合作的内容研究
        2.2.4 关于家园合作的形式研究
        2.2.5 关于家园合作的现状研究
        2.2.6 关于家园合作的策略研究
    2.3 关于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研究
    2.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概念界定
        3.1.1 行为问题
        3.1.2 家园合作
        3.1.3 困境
    3.2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3.3 研究目的
    3.4 研究内容
    3.5 研究方法
        3.5.1 文献法
        3.5.2 观察法
        3.5.3 案例分析法
        3.5.4 访谈法
    3.6 研究对象
        3.6.1 岩岩的背景资料
        3.6.2 嘟嘟的背景资料
        3.6.3 文文的背景资料
    3.7 研究过程
4 三名幼儿的主要问题行为表现及家园合作过程
    4.1 “不好好吃饭”的岩岩转班了
        4.1.1 主要问题行为表现
        4.1.2 家园合作过程
    4.2 “爱捣乱”的嘟嘟不上幼儿园了
        4.2.1 主要问题行为表现
        4.2.2 家园合作过程
    4.3 “不守规则、破坏物品”的文文进步了
        4.3.1 主要问题行为表现
        4.3.2 家园合作过程
5 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困境及原因分析
    5.1 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困境
        5.1.1 教师想合作却不知如何合作
    5.2 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陷入困境的原因
        5.2.1 幼儿行为问题本身矫治难度大
        5.2.2 教师的专业性不足
        5.2.3 家长缺乏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
6 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走出困境的策略与建议
    6.1 幼儿园改善家园合作的措施
        6.1.1 增强关于幼儿行为问题的专题培训
        6.1.2 拓宽教师与行为问题家长的交流途径
    6.2 教师提升家园合作质量的措施
        6.2.1 观察幼儿问题行为,分析问题行为原因
        6.2.2 寻找有效应对方式,正确指导家长
        6.2.3 掌握沟通技巧,及时给予反馈
    6.3 家长促进家园合作的措施
        6.3.1 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养方式
        6.3.2 正确认识幼儿的行为问题,主动配合老师实施干预
7 研究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家长篇)
附录2:半结构化访谈提纲(教师篇)
致谢

(4)理念与模式:少年司法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少年司法概观
    (一)少年司法的由来
    (二)少年司法的理论基础
    (三)少年司法模式的多样性
二、少年保护程序模式
    (一)美国前期(70 年代之前)
    (二)日本
    (三)韩国
    (四)中国台湾
    (五)小结
三、少年审判模式
    (一)德国
    (二)法国
    (三)英格兰及威尔士
    (四)美国后期(70 年代之后)
    (五)小结
四、少年福利综合模式
    (一)瑞典
    (二)芬兰
    (三)小结
五、比较与启示
    (一)三种模式间的比较
    (二)我国少年司法现状
    (三)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综合治疗方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核心症状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
        2.2 文献研究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综合治疗方案对ADHD核心症状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3 讨论
        3.1 综合治疗方案干预ADHD核心症状的疗效
        3.2 文献评价
        3.3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试验一:盐酸哌甲酯控释片+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总体设计
        1.3 病例来源
        1.4 诊断标准
        1.5 病例选择
        1.6 干预方案
        1.7 评估工具
        1.8 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
        1.9 总疗效判定标准
        1.10 安全性评价
        1.11 统计分析
        2 一般情况
        3 结果
        3.1 两组儿童基线比较情况
        3.2 盐酸哌甲酯+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干预疾病的疗效结果
        3.3 盐酸哌甲酯+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患儿功能缺陷的疗效结果
        3.4 盐酸哌甲酯+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家长压力(应激)反应的疗效结果
    试验二: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肾虚肝亢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总体设计
        1.3 病例来源
        1.4 诊断标准
        1.5 病例选择
        1.6 干预方案
        1.7 评估工具
        1.8 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
        1.9 疗效判定标准
        1.10 安全性评价
        1.11 统计分析
        2 一般情况
        3 结果
        3.1 两组儿童基线比较情况
        3.2 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干预疾病的疗效结果
        3.3 多动指数变化
        3.4 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患儿功能缺陷的疗效结果
        3.5 益智宁神颗粒+家长培训+儿童行为矫正对家长压力(应激)反应的疗效结果
    讨论
        1 研究背景
        2 治疗
        2.1 药物治疗
        2.2 非药物治疗
        3 临床研究分析
        3.1 对患儿的影响
        3.2 对家长的影响
        4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录像示范法对孤独症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需求增长
        2.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必要性
        3.录像示范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干预的可能性
    (二)研究意义
        1.探讨录像示范法干预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效果
        2.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3.为培智学校教师提出减少儿童问题行为的教育建议
    (三)概念界定
        1.录像示范法
        2.孤独症
        3.问题行为
    (四)以往研究
        1.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方法的相关研究
        2.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实证研究
        3.录像示范法的相关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1.研究目的
        2.研究假设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择
        2.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3.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工具
        1.《儿童兴趣调查表》
        2.《问题行为记录表》
        3.《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访谈提纲》
        4.录像示范视频
    (五)录像示范干预与结果分析
        1.录像示范干预
        2.结果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录像示范法对孤独症学生课堂离座行为的干预结果与分析
        1.课堂离座行为的干预结果分析
        2.课堂离座行为的阶段内和阶段间资料分析
        3.课堂离座行为干预改变的行为表现分析
    (二)录像示范法对孤独症学生课堂喊叫行为的干预结果与分析
        1.课堂喊叫行为的干预结果分析
        2.课堂喊叫行为的阶段内和阶段间资料分析
        3.课堂喊叫行为干预改变的行为表现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录像示范法能够减少孤独症学生的课堂离座行为和课堂喊叫行为
        2.录像示范法对孤独症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过程存在反复现象
        3.录像示范法对孤独症学生不同问题行为的干预效果存在个体差异
    (二)教育建议
        1.明确录像示范法对孤独症学生问题行为的实施干预程序
        2.设计适合孤独症学生问题行为的录像示范视频
        3.将录像示范法干预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并注重个体化训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儿童兴趣调査表
    附录二:问题行为记录表
    附录三: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访谈提纲
    附录四:录像示范视频脚本内容示例
    附录五:家长同意书
致谢

(7)基于劝导理论的自闭症儿童认知教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自闭症儿童研究现状
        1.2.1 国内现状研究
        1.2.2 国外现状研究
        1.2.3 总结
    1.3 劝导理论在教育背景下的发展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针对自闭症儿童认知的教学模式与实际问题
    2.1 自闭症儿童认知教学的模式
        2.1.1 教学训练流程
        2.1.2 认知行为干预现状分析
    2.2 实地调研与分析
        2.2.1 用户访谈
        2.2.2 教学计划分析
        2.2.3 实地观察
    2.3 实验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劝导理论与自闭症儿童教学产品案例分析
    3.1 劝导理论相关研究
        3.1.1 针对弱势群体劝导设计的伦理法则
        3.1.2 劝导式设计的特征
        3.1.3 FBM行为模型分析
        3.1.4 行为网格化分析
    3.2 具有劝导特性的自闭症儿童教学案例分析
        3.2.1 有劝导作用的教学理论
        3.2.2 有劝导作用的教学产品
        3.2.3 缺乏劝导作用的教学产品
        3.2.4 自闭症儿童可劝导的方向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劝导式设计的自闭症儿童教学干预策略
    4.1 分析自闭症儿童刺激辨别的可劝导性
        4.1.1 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能力分析
        4.1.2 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动机分析
        4.1.3 自闭症儿童的提示物分析
        4.1.4 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分析
    4.2 基于自闭症儿童的劝导干预策略
        4.2.1 “提示辅助”方法
        4.2.2 “激发性游戏”方法
        4.2.3 “行为泛化”方法
    4.3 桌面游戏对自闭症儿童辨别刺激训练的可行性
        4.3.1 桌面游戏的劝导式特征
        4.3.2 基于自闭症儿童的桌面游戏适用属性
        4.3.3 桌面游戏的设计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自闭症儿童辨别刺激的教具设计实践
    5.1 设计定位
        5.1.1 设计的出发点
        5.1.2 目标用户
    5.2 桌面游戏教具设计框架
        5.2.1 设计框架
        5.2.2 桌面游戏方案构思
        5.2.3 游戏机制
        5.2.4 游戏设计方案
    5.3 桌面游戏的技术支撑
        5.3.1 游戏案板的设计
        5.3.2 设计方案的评估与选择
        5.3.3 深入设计最终方案
    5.4 设计方案的验证与总结
        5.4.1 设计方案的验证
        5.4.2 总结与反思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涉罪未成年人暴力攻击行为矫正的个案工作研究 ——以浙江省观护帮教对象小K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访谈法
        1.3.3 观察法
    1.4 研究思路
2 研究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涉罪未成年人
        2.1.2 暴力犯罪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行为理论
        2.2.2 增能理论
        2.2.3 社会支持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研究
        2.3.2 未成年暴力犯罪的特征研究
        2.3.3 未成年人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3.4 未成年人攻击行为干预现状
        2.3.5 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制度及实践研究
        2.3.6 文献述评
3 个案情况分析
    3.1 基本情况
    3.2 案情介绍
    3.3 犯罪原因
    3.4 接案过程
    3.5 问题预估
        3.5.1 行为偏差
        3.5.2 法律意识淡薄
        3.5.3 认知偏差
        3.5.4 亲子沟通方式不良
    3.6 需求分析
    3.7 社工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7.1 必要性
        3.7.2 可行性
4 个案工作介入观护帮教对象的实务过程
    4.1 服务目标
        4.1.1 介入目标
        4.1.2 介入计划
    4.2 个案工作的实施
        4.2.1 接触期
        4.2.2 转变期
        4.2.3 强化期
        4.2.4 巩固与结案
    4.3 个案评估
        4.3.1 过程评估
        4.3.2 结果评估
5.总结与建议
    5.1 总结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戏剧游戏对5-6岁幼儿社会退缩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现实反思:“熟视无睹”的社会退缩
        (二)理想追求:戏剧游戏的价值探索
        (三)兴趣缘由:对社会退缩和戏剧游戏的热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关于社会退缩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戏剧游戏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非指导性游戏治疗理论
        (三)团体动力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干预方案
    三、研究工具
        (一)《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
        (二)《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
        (三)《幼儿社会交往行为观察记录表》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和控制组幼儿社会行为问卷教师评定结果
        (一)实验组控制组教师问卷前测对比
        (二)实验组控制组教师问卷后测对比
        (三)实验组教师问卷前测后测对比
        (四)控制组教师问卷前测后测对比
    二、实验组和控制组儿童行为社会退缩分量表家长评定结果
        (一)实验组控制组家长问卷前测对比
        (二)实验组控制组家长问卷后测对比
        (三)实验组家长问卷前测后测对比
        (四)控制组家长问卷前测后测对比
    三、实验组和控制组幼儿单位观察时间内与人交往时间结果
    四、实验组和控制组幼儿单位观察时间内与人交往次数结果
第四章 研究讨论
    一、戏剧游戏中社会退缩表现的特征
    二、戏剧游戏中社会退缩表现的分析
        (一)生理基础
        (二)个体因素
        (三)外在因素
第五章 教育建议
    一、关注幼儿游戏性,激发游戏兴趣
        (一)选择不同种类的戏剧游戏
        (二)实施幼儿感兴趣的戏剧游戏
        (三)提供丰富且适宜的游戏材料
    二、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情绪体验
        (一)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自我效能
        (二)调节情绪情感,尝试社会交往
    三、创造宽松的环境,回归游戏权利
        (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注意有退缩倾向的内向幼儿
        (三)注重同伴交往培养
结论
    一、结论
    二、反思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
    附录2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
    附录3 幼儿社会交往行为观察记录表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叙事治疗在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设计
    (六)研究创新
二、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的分析及需求预估
    (一)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的现状
    (二)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的原因
    (三)矫正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需求预估
三、叙事治疗在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矫正中的应用
    (一)接案
    (二)预估
    (三)计划
    (四)介入
    (五)评估
    (六)结案
四、反思与总结
    (一)反思
    (二)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论运用行为矫正改变儿童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行为矫正技术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 王冬梅,张雨龙. 大众文艺, 2022(01)
  • [2]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入研究[D]. 马越昊. 西北大学, 2021
  • [3]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困境研究[D]. 蔡菁菁.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理念与模式:少年司法制度比较研究[D]. 周雯.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勾月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录像示范法对孤独症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D]. 张霞.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劝导理论的自闭症儿童认知教具设计[D]. 张燕. 燕山大学, 2021(01)
  • [8]涉罪未成年人暴力攻击行为矫正的个案工作研究 ——以浙江省观护帮教对象小K为例[D]. 宋依凡.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9]戏剧游戏对5-6岁幼儿社会退缩的干预研究[D]. 姜珊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10]叙事治疗在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研究[D]. 肖志芳. 井冈山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论利用行为矫正改变儿童的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