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推公选村党支部书记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梁俊山[1](2020)在《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先后经历革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重要发展阶段,各阶段都是党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断奋斗的过程。农村基层组织在党的实践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制度创新是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的核心机制。厘清农村基层党支部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对于实现以制度创新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党支部领导,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H县D村是一个位于晋、陕、蒙交界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型村庄,其处于“鸡鸣三省”的边缘地理环境、“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和“民歌海洋”的艺术氛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独特时空场域中,为基层党的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撑。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经历了组织化的三个重要时期,即从分散个体到组织集体的农民协会时期,从原子化小农到合作化社员的合作化时期和从非正式合作到政权化行动的人民公社时期。组织化实践中农民的民主意识得到启蒙并对农村制度形成初步认知,为改革开放后有序参与村民自治并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全国推行村民自治的宏观背景下,由于党的制度安排尚未明确村“两委”关系,为村民自治实践预留了基层制度创新空间。D村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化成为干群关系紧张、基层组织涣散的矛盾复杂村,群众在坚持党的领导制度认知下提出“选书记”的制度创新诉求。地方党委基于“人民中心”的价值遵循对诉求积极回应,与人民互动中创造了“两票”制选举党支部书记的新做法,强化了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权威,有效解决农村现实问题。“两票”制经验在党组织支持和实践检验下不断扩散和深化,最终演化为具有全国普适性的“两推一选”制度。D村“两票”制经验及其“跨村选人”、“一肩挑”的制度创新实践展示了完整的制度创新脉络和经验链条,形成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本文试图通过对D村“两票”制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调研,结合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场域理论对其内在规律进行剖析,形成对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研究发现党支部选举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保障下、农民发展内驱力推动下,遵循理法合一的价值路线,通过内生外嵌的实现路径进行耦合创新的过程。其中制度场域是创制发生的空间环境,四维一体是制度创新的体系结构,系统协同是制度创新的合力机制,耦合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实现机制。在把握党的基层制度创新逻辑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以制度创新强化党的基层领导、满足农民发展需求、引领农村“三治融合”和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的作用,从而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任中平,张露露[2](2018)在《新时代基层民主选举与民主治理的均衡发展——以四川省基层民主发展的路径演化为例》文中认为在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初期,民主选举蓬勃兴起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重选举而轻治理的基层民主实践造成了选举与治理之间的绩效脱节。近年来,随着基层治理的绩效日益凸显,当前的基层民主实践却显露出重治理而轻选举的不良倾向。民主选举是民主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民主治理是民主选举的深化和保障,应当避免两者之间的脱节和失衡。因此,新时代深化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必须实现民主选举与民主治理的均衡发展。其中,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和深化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是推动二者均衡发展的可行路径。
仲启群[3](2016)在《公选时代的终结?——中共干部选拔民主化的探索与转型(2002~2014)》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公开选拔模式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干部选拔民主化的历史成因、发展脉络以及改革效果的分析,来解读当下干部选拔政策的政治意涵。文章研究认为,在中共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后,民主化压力给党管干部原则带来严重挑战,这一挑战在理论上表现为列宁式政党的集权性和民主的放权性之间的张力。为全面回应这一挑战,在胡锦涛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出"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一系列竞争性的干部选拔模式。但这些改革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在实践上未能有效解决干部选拔的痼疾沉疴,在理论上也未能澄清列宁式政党在民主和集中问题上的矛盾处境,因而在2013年后被新的干部人事思路所取代,而新的干部人事思路正是列宁式政党传统民主观的一种体现。
李芳云[4](2013)在《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是党内民主质量优化的主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的过程,是党内选举理念更开放包容、党内选举制度更民主完善、党内选举程序更合理规范的过程。对于党员干部群众把握党内选举的内在规律、满足党内选举参与需求、增强党内选举心理认同具有积极作用。当前,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发展,是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有效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先进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选择。本文有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导论部分阐明选题的依据及意义;评述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概括选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介绍选题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指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实证调研的方法是本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正文部分以党内选举理念、党内选举制度、党内选举程序的有机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始终。首先,提出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一般理论;其次,从横向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选举的理论与实践对比考察;再次,从纵向角度对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然后分析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建构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改革路径。具体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的一般概念,重点从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认同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内涵、构成机制、政治功能,对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的评价标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证。第二章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内选举的理论论述,以苏联共产党党内选举的裂变为反面案例,以越南共产党党内选举革新为正面案例,提出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党内选举理念的理论创新,要重视党内选举制度和程序的建构、落实;党内选举科学化必须以党内团结为前提。第三章详尽回顾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发展的历史,揭示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结合当前中国独特的政治生态环境,对村党支部、乡镇党委、县市党委、中央委员等层级的党内选举创新状况进行案例调研和实证分析,阐述党的十六大后以竞争性差额选举为主要发展趋势的党内选举科学化探索成就。第四章透视党内选举科学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党内选举理念创新性不足、党内选举制度系统性缺乏、党内选举程序民主性偏失、党内选举的组织控制功能过于凸显等;分析历史传统因素、制度化因素、党内选举民主素质因素、对民主集中制运用的偏差因素是影响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深层原因。第五章论证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改革战略。营造适宜党内选举科学化发展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是党内选举科学化改革的前提条件;坚持“顶层设计”下的自下而上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发展,是党内选举科学化改革的宏观路径;建构党内选举科学化的配套制度体系,党内选举科学化改革的中观路径;完善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具体措施,是党内选举科学化改革的微观路径。在结语部分,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需要无止境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中的问题不容回避。但只要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内选举实践中付出勇气和努力,党内选举科学化一定会逐渐从理论建构转化为政治现实。
左云[5](2012)在《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中的民主实践研究》文中认为《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明确将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保障和落实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作为未来十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明确要求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其基本的价值导向,以塑造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为目标,打破了传统的干部选拔任用理念,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进一步扩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更是重中之重。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中民主实践的过程、形式和价值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改革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路径的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发挥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的具体效用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可能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本文结合现代流行的民主理论,在对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主要的创新形式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尤其就当前制度安排上的缺陷,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即在对各类各层级领导职务性质和所需能力素质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行考试与适度选举相结合的“考选民主”,这将是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中民主实践发展的最优路径。本文主要的创新尝试首先在于突破现有研究对科学选人聚焦较多,而对公职分配的民主性及其民主实践关注较少的局限。就笔者学术视野所及,目前学术界对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中民主实践进行探讨的文献稀少而且零散。本文尝试对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中的民主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较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其次,本文大胆提出将“考选民主”作为在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中创新民主实践方式的方向和路径,或将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
梅丽红[6](2011)在《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改革的演进及其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递进式选举改革,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实现了由上级党组织提名候选人并采取多层次间接选举向党员、群众推荐并由党员直接选举转变。通过将基层群众自治的外在压力转化为基层党内选举改革的内在动力,实现了党内外和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改善了党对基层社会的领导。
梅丽红[7](2011)在《“公推直选”的由来与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实现了由上级党组织提名候选人并采取多层次间接选举向党员、群众推荐并由党员直接选举的转变。通过将基层群众自治的外在压力转化为基层党内选举改革的内在动力,注重选举程序和技术环节的改革,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和总结基层实践经验,不仅实现了党内外和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且改善了党对基层社会的领导。
赵珂[8](201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一项基本制度。完善的党内选举制度可以有效地整合体制内的政治资源,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之间的良性互动搭建稳定的制度平台。从目前的政治实践来看,改革和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已成为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制度途径和“切入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中央、地方、基层党组织)在党内选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学者和专家也从多角度对党内选举制度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然而,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改革受制度认知水平、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党内权力架构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其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上的某一个片段,而应从制度演变的过程入手,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历史研究。本文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选举制度的演变过程为主线,以涉及党内选举制度发生重大变革(或显着变化)的会议(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作为历史考察的重点,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党内选举制度的恢复与发展时期(1978年12月—1987年10月);党内选举制度的稳步改革时期(1987年10月—2002年11月);党内选举制度的深入改革时期(2002年11月—至今)。并在此基础上,以详实的历史史料为依据,对各个历史阶段党内选举制度的重大变化、主要特征及其改革动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归纳概括改革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并对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下一步改革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进行基本的价值判断。与此同时,通过分析当前改革中遇到的四大问题,借鉴三十年来改革的历史经验,为未来改革提供相应的对策。
周丽萍[9](2010)在《乡镇党内选举制度改革 ——一个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乡镇党内选举制度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传统乡镇党内选举制度即“确认型”选举制度以及针对“确认型”选举制度所存在的弊端所引发的“两票制”、“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作为基本的分析理论,进而构建了具体的分析框架即在处于“确认型”选举制度的路径依赖时期,由于制度本身的冲突、新观念的输入和关键行动者的互动作用,导致了“公推直选”等制度改革的发生;但由于“确认型”选举所形成的路径对“公推直选”等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影响了“公推直选”等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新制度预期的形成,从而使“公推直选”等制度改革难以推广和继续深入的发展。
任中平[10](2010)在《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创新》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起步、兴起和发展三个阶段,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村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乡长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扩大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弱化常委会强化全委会以及乡镇党委书记民主评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并取得了显着成效,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将会出现更进一步的深化和突破。
二、公推公选村党支部书记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推公选村党支部书记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基本问题与反思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基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一)文献综述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进路:视角选择与理论假设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四)理论视角 |
四、研究样本:村庄选取与典型特征 |
(一)样本选取原则 |
(二)样本基本概况 |
(三)样本典型特征 |
第一章 地理交汇与文化交融:“两票”制探索的时空场域 |
1.1 “鸡鸣三省”之边缘地理 |
1.1.1 H县沿革与县域区位 |
1.1.2 D村由来与村庄区位 |
1.1.3 边缘地理的交集与自立 |
1.2 “十年九旱”之古渡经济 |
1.2.1 天与地:传统农业根基薄弱 |
1.2.2 福与祸:黄河泊来利弊 |
1.2.3 破与立:挣扎的渡口经济 |
1.3 “民歌海洋”之艺术之乡 |
1.3.1 “二人台”:艺术的地域根基 |
1.3.2 民风活跃:曲艺塑造下的地方文化 |
1.3.3 走西口:艺术与社会的互动 |
1.4 “自治示范”之民主金石 |
1.4.1 《村组法》试行与H县试点 |
1.4.2 《村组法》落实与H县示范 |
1.4.3 突破:自治精神萌动农民诉求 |
第二章 民主启蒙与制度认知:“两票”制探索前的民主习得 |
2.1 农民协会时期:从分散个体到组织化集体 |
2.1.1 清末的农会组织 |
2.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组织 |
2.1.3 解放区的农民协会重建 |
2.2 合作化时期:从分散小农到合作化社员 |
2.2.1 农民所有制下的个体经营尝试与缺陷 |
2.2.2 传统变工下的互助生产 |
2.2.3 初级合作社下合作意识的萌动 |
2.3 人民公社时期:从非正式合作到政权化行动 |
2.3.1 高级合作社:从自发合作到集体行动 |
2.3.2 集体化社员:从生产社员到政治成员 |
2.3.3 运动化社员:从政治参与到群体乱序 |
2.4 包产到户:从秩序缺位到民主自治 |
2.4.1 退潮与反思:农民乱序参与的折返 |
2.4.2 探索与首创:包产到户的农民实践 |
2.4.3 民主与权利:村民自治的制度构建 |
第三章 民主探索与制度创新:“两票”制产生与实践的内在动因 |
3.1 “村民自治”:两票制创新的制度前提 |
3.1.1 村民自治顶层设计为制度创新提供机制保障 |
3.1.2 村民自治实践开启制度创新窗口 |
3.1.3 村民自治使农村基层党建产生新“需求” |
3.2 “为利抗争”:两票制创新的工具理性 |
3.2.1 依法举揭:政治认同下农民维权的路径选择 |
3.2.2 创制扩权:农民诉求表达的行动策略 |
3.2.3 以势易权:农民诉求实现的精神取向 |
3.3 “人民中心”:两票制创新的价值回应 |
3.3.1 诉求回应: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必然要求 |
3.3.2 互动创制:两票制创新的实践路径 |
3.3.3 农民中心:两票制的价值遵循 |
3.4 “政治实验”:两票制创新的探索路径 |
3.4.1 政治实验与政治学实验 |
3.4.2 中国的“政治实验”范式 |
3.4.3 两票制:政治实验的基层实践 |
第四章 民主落实与制度拓展:“两票”制发展与深化的路径选择 |
4.1 实践检验与制度成型:D村试选到W镇推行 |
4.1.1 制度诉求:“信任票”的产生缘由 |
4.1.2 制度供给:实践检验下的诉求回应 |
4.1.3 创制成效:制度创新绩效的现实反映 |
4.2 经验推广与制度发展:从X地区现场会到山西培训班 |
4.2.1 组织领导:制度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 |
4.2.2 农民实践:制度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 |
4.2.3 制度风险:制度创新的宏观考量 |
4.3 全国借鉴与制度变体:从“两票”制到“两推一选” |
4.3.1 有限效度:“两票”制昙现与折返 |
4.3.2 水波效应:“两票”制的后创制时代 |
4.3.3 制度变体:“两推一选”创制与全国落地 |
4.4 民主深化与制度超越:从村支部选举到乡镇直选 |
4.4.1 民主上升:公推直选由乡村走向乡镇 |
4.4.2 民主拓展:由村内选举走向多村联选 |
4.4.3 民主深化:制度创新的持续动力 |
第五章 耦合创新: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 |
5.1 党的领导:制度创新的组织保障 |
5.1.1 农村党建催生制度创新需求 |
5.1.2 地方党组织推动制度创新实践 |
5.1.3 党中央确认制度创新结果 |
5.2 农民发展: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 |
5.2.1 农民逐利:制度创新的经济动因 |
5.2.2 农民维权:制度创新的政治追求 |
5.2.3 农民参与:制度创新的文化场域 |
5.2.4 农民发展:制度创新的核心动力 |
5.3 理法合一:制度创新的价值遵循 |
5.3.1 合法性:制度创新的外部边界 |
5.3.2 合理性:制度创新的内在准绳 |
5.3.3 人民性:理法合一的创制精神 |
5.4 内生外嵌: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 |
5.4.1 诉求萌发:制度创新的起点 |
5.4.2 以势抗争:制度议程的设置 |
5.4.3 价值嵌入:制度创新的实现 |
5.4.4 党的引领:制度创新的扩散 |
5.5 耦合效应:制度创新的协同机制 |
5.5.1 制度场域:创制发生的空间环境 |
5.5.2 四维一体:制度创新的体系结构 |
5.5.3 系统协同:制度创新的合力机制 |
5.5.4 耦合机制:制度创新的实现机理 |
第六章 党的制度创新引领农村发展的未来走向 |
6.1 以制度创新强化党的基层领导 |
6.1.1 跨村选人:创新党的基层选举制度 |
6.1.2 跨级用人:创新党员干部管理制度 |
6.1.3 跨委育人:创新党员人才培养制度 |
6.2 以制度创新满足农民发展需求 |
6.2.1 问题:农民需求的现状分析 |
6.2.2 归因:农民需求的制度成因 |
6.2.3 策略:农民需求的制度供给 |
6.3 以制度创新引领农村“三治融合” |
6.3.1 党的领导制度创新:三治融合的基本前提 |
6.3.2 农村制度耦合创新:三治融合的协同机制 |
6.3.3 党领民治体制创新:三治融合下的农村善治 |
6.4 以制度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
6.4.1 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助推产业兴旺 |
6.4.2 创新农村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宜居乡村 |
6.4.3 创新村规民约惯习制度,培育文明乡风 |
6.4.4 创新农村社区治理制度,实现农村善治 |
6.4.5 创新农民收入分配制度,创造富裕生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新时代基层民主选举与民主治理的均衡发展——以四川省基层民主发展的路径演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民主选举的蓬勃兴起与曲折演进 |
2.1 村民自治发展初期:由个别试点向全省推行 |
2.2 村民自治纵向延伸:全国第一次乡长直选 |
2.3 村民自治横向扩展: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 |
2.4 党内基层民主向上突破: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 |
2.5 基层民主选举发展步入瓶颈期:难以深化甚至回归传统 |
3 民主治理的应运而生与创新探索 |
3.1 村级治理:积极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 |
3.1.1 成都市全面构建新型村级治理机制 |
3.1.2 都江堰市创新农村社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
3.2 协商治理:大胆创新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
3.2.1 青白江区芦稿村搭建村级协商议事平台 |
3.2.2 彭州市构建基层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体系 |
4 从民主选举到民主治理: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历程反思 |
4.1 两种不良倾向 |
4.1.1 重选举而轻治理 |
4.1.2 重治理而轻选举 |
4.2 民主选举与民主治理的关系 |
4.2.1 民主选举是民主治理的前提和基础 |
4.2.2 民主治理是民主选举的深化和保障 |
4.2.3 民主选举和民主治理必须实现均衡发展 |
5 基层民主选举与民主治理实现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 |
5.1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
5.2 提高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 |
5.3 深化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
6 结论 |
(4)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的依据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基本问题 |
一、党内选举的一般理论 |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相关概念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与党内民主 |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认同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内涵、构成机制与现实功能 |
(一)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内涵 |
(二)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构成机制 |
(三)党内选举科学化的现实功能 |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评价标准的理论分析 |
(一)价值理性标准 |
(二)工具理性标准 |
(三)选举技术的可行性标准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选举理论与实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内选举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内选举的理论论述 |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党内选举理论的发展 |
二、苏联共产党党内选举的裂变轨迹 |
(一)以任命制代替选举制的无奈之举 |
(二)干部任命制的绝对化 |
(三)干部更换制的浅尝辄止 |
(四)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历史倒退 |
(五)党内选举改革的无功而返 |
(六)苏联共产党党内选举的教训 |
三、越南共产党党内选举的探索性改革 |
(一)坚持一党领导体制不动摇 |
(二)杜绝干部职务终身制 |
(三)提高党内高层差额选举的比例 |
(四)注重候选人提名程序的多样化 |
(五)开展基层与地方试点党委书记直选 |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内选举实践的历史启示 |
(一)必须重视党内选举科学化发展 |
(二)党内选举科学化必须坚持党内团结 |
(三)党内选举科学化必须结合特定国情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的历史发展与科学化创新 |
一、第一个三十年阶段:党内选举的逐步确立与形成 |
(一)建党之初党内选举的初步尝试 |
(二)大革命时期党内选举的初步形成 |
(三)局部执政时期党内选举的进一步实践 |
二、第二个三十年阶段:党内选举在曲折中发展 |
(一)建国初期至八大前后党内选举的充分发展 |
(二)“左”倾错误占主导地位时期党内选举的严重扭曲 |
三、第三个三十年阶段:党内选举与改革开放互动共进 |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内选举的恢复与重建 |
(二)党的十三大后党内差额选举的制度化 |
(三)党的十六大后党内选举科学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
四、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创新案例 |
(一)村党支部书记党内选举模式的创新 |
(二)乡镇党委“公推直选”党内选举模式创新 |
(三)地方县市委书记党内选举模式创新 |
(四)中央政治局与中央委员党内选举模式创新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中的问题透视 |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的一般流程 |
(一)中央层级党内选举流程 |
(二)地方层级党内选举流程 |
(三)基层党内选举流程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存在的问题 |
(一)党内选举理念创新性不足 |
(二)党内选举制度系统性缺乏 |
(三)党内选举程序民主性偏失 |
(四)党内选举的组织控制功能过于凸显 |
三、影响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深层原因分析 |
(一)历史传统方面的原因 |
(二)制度化方面的原因 |
(三)党内民主选举素质方面的原因 |
(四)民主集中制运用偏差方面的原因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改革战略构想 |
一、改革的条件:营造宜于党内选举科学化发展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 |
(一)推进党内选举文化的创新,改善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政治文化环境 |
(二)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发展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协商讨论环境 |
(三)加强对党内“一把手”的制约,保障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民主监督环境 |
二、改革的宏观路径:坚持“顶层设计”下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发展 |
(一)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渐进式发展 |
(二)自下而上的递进发展 |
(三)自上而下的推动发展 |
(四)“顶层设计”主导下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发展的实现方式 |
三、改革的中观路径:建构党内选举科学化发展的配套制度体系 |
(一)制定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总则条例》 |
(二)建立专职的党内选举工作管理机构 |
(三)改革基层党内选举中的选区划分制度 |
(四)建立党内选举监督制度 |
四、改革的微观路径:完善党内选举科学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
(一)改进党内选举候选人提名办法 |
(二)变革候选人介绍方式 |
(三)调配党代表的结构比例 |
(四)推动县级层面的党内直接选举 |
(五)落实党内竞争性差额选举 |
(六)严格实行党内领导干部任期制 |
(七)明确禁止不规范的选票设计和投票程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5)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中的民主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内容 |
(四) 研究方法 |
一、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中民主实践的价值分析 |
(一) 民主及民主实践的方式 |
(二) 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的价值体系 |
(三) 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中民主实践的价值 |
二、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中民主实践的演进 |
(一) 公开选拔及其中的民主实践演进 |
(二) 竞争上岗及其中的民主实践演进 |
(三) 公推公选及其中的民主实践演进 |
(四) 公推直选及其中的民主实践演进 |
三、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各环节中民主实践现状 |
(一) 提名推荐环节的民主实践 |
(二) 考试环节的民主实践 |
(三) 考察环节的民主实践 |
(四) 监督环节的民主实践 |
四、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中民主实践的困境与发展 |
(一) 困境:制度安排的缺陷 |
(二) 完善:以制度落实权利 |
(三) 方向:发展考选民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改革的演进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两票制”:适应村委会直选的农村党支部选举机制创新 |
(二) “两推一选”:“两票制”程序的改进 |
(三) “公推公选”:公开选拔乡镇党委书记的有益尝试 |
(四) “公推直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大突破 |
(五) “公推直选”在与“公推公选”的交织推进中获得法理依据 |
(六) 启示 |
1. 必须将基层群众自治的外在压力转化为基层 |
2. 必须注重选举程序和技术环节的改革, 使基层 |
3. 必须将自上而下的推动建立在尊重基层首创 |
(7)“公推直选”的由来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推直选”溯源 |
二、“公推直选”模式比较 |
三、“公推直选”取得法理依据 |
四、“公推直选”的价值与意义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价值及意义 |
1.4 基本思路和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党内选举制度的恢复与发展时期(1978年12月——1987年10月) |
2.1 以干部“四化”方针为指导推进党内选举改革 |
2.2 党内选举范围的调整 |
2.3 以差额选举为主要特征的制度改革 |
第3章 党内选举制度的稳步改革时期 (1987年10月——2002 年11月) |
3.1 以增强党组织社会公信力为目标推进党内选举改革 |
3.2 基层党组织选举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
3.3 “重要干部任免票决制”的局部试点 |
3.4 党内选举制度规范的逐步完善 |
第4章 党内选举制度的深入改革时期 (2002 年11月——至今) |
4.1 党中央民主选举的示范效应 |
4.2 党代表直选的实践与制度突破 |
4.3 乡镇党委书记(领导班子)的选举改革 |
4.4 干部任免票决制的全面推进 |
4.5 党内选举配套制度的重点突破 |
第5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变革的经验启示 |
5.1 党内选举民主化改革中体现党管干部原则 |
5.2 有效利用改革空间以推进增量式改革 |
5.3 顺应党员民主诉求是实现制度改革突破的关键 |
5.4 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整体性推进中汲取有助于改革的资源 |
第6章 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
6.1 当前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 |
6.2 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路径及发展趋势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乡镇党内选举制度改革 ——一个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现有文献综述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 理论分析框架 |
第二章 乡镇党内选举制度的演进 |
2.1 乡镇党内选举制度的基本现状 |
2.2 乡镇党内选举制度的演进 |
2.2.1 "确认型"选举 |
2.2.2 "两票制"选举 |
2.2.3 公推公选式选举 |
2.2.4 公推直选式选举 |
2.2.5 制度改革的比较 |
第三章 乡镇党内选举制度变迁的发生过程 |
3.1 乡镇党内选举制度变迁的具体发生过程 |
3.1.1 制度变迁的缘起:制度本身的冲突 |
3.1.2 制度变迁的催化剂:新观念的输入 |
3.1.3 制度变迁的发生:关键的行动者 |
3.2 乡镇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困境 |
第四章 乡镇党内选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解释 |
4.1 "确认型"选举的路径依赖性 |
4.2 乡镇党内选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5.1 基本结论 |
5.2 思考:改革的困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四川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
(一) 起步阶段 (1980-1987) |
(二) 兴起阶段 (1988-1998) |
(三) 发展阶段 (1999-2009) |
二、四川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路径 |
(一) 村民自治机制逐步健全:由“民主选举”走向“四个民主” |
(二) 村民自治横向扩展: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 |
(三) 村民自治纵向延伸:直选乡长和公推公选、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 |
(四) 党内民主深入发展:继续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方面的制度创新与配套建设 |
三、四川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走向 |
(一) 继续健全和推进基层民主 |
1. 继续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 特别是要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 |
2. 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允许继续进行乡镇长直选的试验。 |
(二) 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党内民主 |
1. 逐步规范和提升党内公推直选工作 |
2. 继续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
3. 大力推进和完善党内民主评议工作 |
(三) 充分发挥人大的制度优势, 切实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
四、公推公选村党支部书记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D]. 梁俊山. 山西大学, 2020(07)
- [2]新时代基层民主选举与民主治理的均衡发展——以四川省基层民主发展的路径演化为例[J]. 任中平,张露露. 探索, 2018(06)
- [3]公选时代的终结?——中共干部选拔民主化的探索与转型(2002~2014)[J]. 仲启群. 政治与法律评论, 2016(01)
- [4]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研究[D]. 李芳云. 曲阜师范大学, 2013(01)
- [5]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中的民主实践研究[D]. 左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6]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改革的演进及其启示[J]. 梅丽红.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1(06)
- [7]“公推直选”的由来与意义[J]. 梅丽红. 学习与实践, 2011(05)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的历史考察[D]. 赵珂.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11(10)
- [9]乡镇党内选举制度改革 ——一个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D]. 周丽萍. 南昌大学, 2010(03)
- [10]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创新[J]. 任中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