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字起源于魏晋

“瓷”字起源于魏晋

一、“瓷”字创始于魏晋(论文文献综述)

吴汝峰[1](2021)在《唐代河北道手工业发展对森林的破坏》文中认为唐代是河北道手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冶炼业、造纸业、煮盐业、制瓷业规模都处于诸道前列。同时,手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林木资源来作为燃料,使得唐代河北道的森林面积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所以森林破坏对唐代河北道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畅[2](2021)在《《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文中研究说明《扬州画舫录》是清代人李斗撰写的着名笔记文集,在明清两代种类繁多的稗史笔记中,它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十八卷,注重“以类相从”,在“仿《水经注》之例,分其地而载之”的总的体例安排下,每卷的结构上遵循“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的组织形式,内中交织着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诸种因素,广涉而有系统地缕叙了清代康乾时期,尤为乾隆全盛时期扬州大量社会现实生活之记载,既是扬州地方的,又是当时主流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清代中国社会的总体观照,是考据清代社会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画舫”指形制多样、装饰精美,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上交通工具和生活游乐场所。清代扬州“画舫”是中国古代民间游船发展的极盛点,并处在自身内涵集中凸显并被赋予新意义的转折点。“画舫”作为贯穿全书的交通工具和引子,出现在《扬州画舫录》的书名和记载风物的方方面面,载着作者李斗、帝王、官商、市民,引导他们游览于扬州的各地名胜,体会城市的风土人情,投射出人们对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的态度,体现了清代扬州社会风气的呈现与演进。本文以史学探究为指针,以《扬州画舫录》作为研究的文献原典进行解读,形成三条路径:首先,《扬州画舫录》文献记载本身的描述线,细读和剖析文献中对于清代扬州画舫和相关市井风物的记载;其次,通过文献寻求更多的佐证线,特别是佐证画舫的前缘,说明文献中记载内容的依据所在;最后,通过文献延伸关于文献阐述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清代扬州市井生活、画舫的形式结构、画舫游的兴起对当时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是串联起对文献的诠释,以设计学视阈解读画舫背后呈现的清代扬州风物中的社会生活轨迹、思想观念转变、造物设计形态与功能的流变与演进,从而梳理出古代风物设计史线索。以此,观照“画舫”在古代中国设计史进程中,作为解读清代扬州市井风物的角色和意义,以至于《扬州画舫录》成为了明清时期,尤其是乾清时期的扬州风物志。

李健[3](2020)在《紫砂陶艺的滥觞及其创始考》文中研究说明紫砂陶艺可谓历史悠远。探讨紫砂陶艺和紫砂文化首先需要厘清的便是其纷繁复杂的发展历程。为此,本文基于一个相对开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宜兴紫砂为主要对象,对紫砂陶艺的滥觞期及其创始时间进行必要的考察。这一历时性梳理,不仅在于揭示紫砂陶艺的发展轨迹,更在于促进我们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变迁因素,为紫砂陶艺的讨论提供更为宏阔的历史与现实依据。

向芮仪[4](2020)在《中国古代动物形砚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以笔墨纸砚为代表的文房四宝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笔墨纸砚之外,还有一些种类繁多,用途广泛的文房清供也为我们绘就中华文明历史画卷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与文房四宝相应发展而来的各种文房辅助用具也被称为文房清供,砚滴便是重要的文房清供之一。砚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停发展,在砚滴的辅助研墨的实用功能外,文人们赋予了它赏玩收藏的怡兴养心的功能,使之成为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器具。考古发现、博物馆收藏以及收藏类书籍中的动物形砚滴为本研究的主题,主要将设计艺术学科与考古学科结合来研究。首先对课题研究背景、研究范畴与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等进行阐述。然后从动物形砚滴的产生背景、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发展过程以及动物形砚滴的造型寓意、使用功能入手,进行研究分析。再从形态设计的角度来观察研究对象,从形制分类、造型结构以及装饰题材、手法三个方面来重点分析并总结其设计特征。接着从材质与工艺的角度研究分析动物形砚滴最常见的三个材质青铜、陶瓷、玉石砚滴的概况、发展与工艺。最后总结动物形砚滴中所蕴含的古代造物设计思想,从中体会并分析出对现代设计的启迪。对中国古代动物形砚滴的美学与造物设计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对古人造物设计思想精髓的探寻,吸收传统造物思想的精华。通过研究其设计发展过程,了解其设计发展规律,其中折射出这些时期人们设计审美情趣的变化,工艺技术的发展。在现代设计发展状况之下,需要结合传统文化的力量,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历久弥新的设计作品,才能从众多设计作品之中崭露头角。

刘琼一[5](2020)在《韦奇伍德陶瓷品牌对景德镇陶瓷设计的启发》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陶瓷之国,国名“China”与陶瓷同名。景德镇,代表着中国陶瓷的一个最亮丽的基地。在古代,景德镇瓷器风靡全球,曾一度是品质和财富的象征,但是,当代世界最顶尖的陶瓷品牌却并不是来自于景德镇,而是来自西方。笔者认为,并非景德镇陶瓷的品质和工艺不如西方,而是景德镇陶瓷从业者的品牌意识不足、景德镇陶瓷产品的设计水平不高,以及景德镇陶瓷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打造景德镇陶瓷产品品牌走进国际品牌市场,打造国际化的景德镇陶瓷品牌,是我们新一代设计师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英国的韦奇伍德(Wedgwood)陶瓷品牌的国际化打造,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韦奇伍德(Wedgwood),是极具代表性的国际知名陶瓷品牌,它的陶瓷产品,不仅有极富美感、质感的外观,更有精益求精的品质和成熟的营销体系。本论文侧重于对未来景德镇陶瓷品牌设计战略的研究。首先,分析英国韦奇伍德(Wedgwood)陶瓷品牌打造战略的积极因素:重视陶瓷产品设计、核心技术带来高品质的陶瓷产品、目标客户的精准定位、以及多种多样的宣传手段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给景德镇打造国际化陶瓷品牌带来了有益的启发,景德镇要树立陶瓷从业者的品牌意识,提高陶瓷设计水平,陶瓷产品要根据目标客户的需要进行设计,同时也要加大陶瓷品牌的宣传力度等等。其次,分析韦奇伍德(Wedgwood)品牌打造中的消极性因素,吸取教训,避免景德镇打造国际化陶瓷品牌过程中走同样的弯路。最后,从论文的相关研究中,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景德镇陶瓷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途径。韦奇伍德(Wedgwood)陶瓷品牌毕竟是从18世纪开始出现的老品牌,其经历的发展背景与当代景德镇陶瓷面临的情况是不同的,对韦奇伍德(Wedgwood)品牌的战略经验不应该照抄照搬,应该根据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自身情况提出合适的品牌国际化打造战略。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景德镇陶瓷产业的陶瓷品牌仍处于品牌化发展的萌芽期。景德镇打造国际化的陶瓷品牌,需要不断提高陶瓷质量和陶瓷设计水平,与世界前沿水平接轨;同时,社会、企业、高校需分别肩负起不同的使命和担当,并将行业对品牌的重视度提升到国家品牌战略的高度;不断提升景德镇陶瓷产品在国际上的美誉度,推动景德镇陶瓷品牌走进国际品牌市场。

张燕[6](2020)在《《日本京都大学藏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造像记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收藏有中国历代石刻拓片近五千通,上至西汉,并延至民国,比较全面地反应了我国古代石刻的历史面貌。其中石刻造像记共计844通,参与造像的人物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涉及面广,材料十分丰富。相对於传世文献要经过文人的过滤与转述,石刻造像记一经刊刻,难以更改,真实性更强,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具有文字学、词汇学、文献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日本京都大学藏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以下简称《京都拓本》)所藏造像记爲考察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全面调查、系统搜集与科学整理的基础上,进而展开造像记词语的专题深入研究,以期爲海外机构藏汉文石刻造像记文献整理及相关研究提供经验借鉴,爲汉语词汇学及汉语词汇史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文献支撑,同时亦爲今後大型辞书编纂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具体分析与研究造像记的起源及定名,对材料选择的范围进行界定。并对本选题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本文运用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説明。第一章《京都拓本》造像记文献整理与文字辨正。主要对《京都拓本》收録的造像记文献进行科学整理,并对《京都拓本》附録中的部分误释字和未释字进行细致辨正,以便爲後续的《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专题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专题研究。按照主题义类的方式,对《京都拓本》造像记中出现的八类特色词语进行了较爲细致的分类描写分析,爲汉语词汇史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资料。第三章南北朝造像记与隋唐造像记词语及相关问题比较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南北朝与隋唐时期造像记在结构、内容及词语等方面的异同,以便於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的继承、发展及整体使用状况。第四章《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对辞书编修的价值。利用《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补正《汉语大词典》在词目、义项及例证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在辞书编修方面的研究价值进行必要探讨。结语。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京都拓本》造像记文献研究进行全面总结。主要对《京都拓本》文献整理、词语释义及分类描写分析,造像记内容、结构、用词用语比较,造像记词语与辞书修订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归纳与经验总结。

宋阳[7](2019)在《宋代科技繁荣的社会因素探究》文中认为宋代科技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巅峰,本文通过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与总结;对宋代科技成就、人物、思想进行研究,辨析宋代适合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而对当代科技发展做出些许提示。本文首先对宋代科技发展进程进行概述,以宋代学科及技术的发展情况、科技人才的涌现、领先世界的发明创造来凸显宋代科技的繁荣。接着探析影响宋代科技繁荣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生产生活变化刺激了科技发展的需求,也给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资保障,主要是从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制度的变化和经济的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接着分析政治因素,代表国家的需求及意愿影响科技的发展,分析了体制是国家影响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奖励政策与科举选拔代表国家意志影响科技发展方向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军事改革需求科技发展这四个方面。其次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文化给科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以思想、哲学、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土壤,宋代的崇文、农商思想影响科技发展,儒学的知识及品德塑造了科研动机及精神,教育事业传承了科技知识、培养了人才队伍。由此可见,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之处,宋代科技繁荣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最后借鉴影响宋代科技繁荣的社会因素,立足当下,考虑我国应从科研投入、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三个方面不断完善,建设成为现代化科技强国。

谢真真[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体系之一,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脉。汉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系统性、分析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作为表意体系的汉字,它的超时空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汉字识字教学活动是使汉字一代代流传下去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高效的识字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智力、语言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能力。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育从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群体以及汉字识字教材方面进行研究,并详细阐述研究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的意义,最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简述研究内容与汉字识字教育的现状,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汉字识字教育的历程进行了探索。在汉字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方法层面上,介绍了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和汉字识字教学方法。对识字运动中的儿童识字和成人识字(包括妇女识字和青壮年识字)进行了描述。详细叙述了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部件识字等其他各种识字教学方法,简要介绍了各种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指出“六书”理论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材的研究上,选取了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与《发展汉语(第二版)》《国语》《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这六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六套汉字识字教材生字表中的汉字进行字种与字量的统计分析。把六套教材的汉字字量与字种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六套教材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进行对比分析。在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教材研究方面,研制出三个新的字表,筛选出汉字识字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提出适应新时代的汉字识字教育方法。在汉字学习与汉字识字教材编写、汉字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从识字教材、识字方法和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写出取得的成就对现行识字教育的借鉴意义,提出改进识字教学不足之处的方法。

曹玉剑[9](2019)在《“弦纹”在当代手工陶瓷器皿中的应用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手工陶瓷器皿是现代陶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陶艺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表现。当代手工陶瓷器皿所蕴含的是一种新的审美趣味观念,它通过不同的成型手法和不同的釉色处理来达到一种新的艺术形态,这种形态是可控的并且具备自然美得特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当代手工陶瓷器皿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并认可,其自然质朴的审美形态是工业化日用陶瓷无法比拟的。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陶艺相结合是现代陶艺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也是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下陶瓷艺术环境中的一次再生。弦纹是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纹样里面相当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将弦纹的艺术特征应用到当代手工陶瓷器皿的创作中,是对手工陶瓷器皿创作的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本文从弦纹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出现过的带有弦纹装饰的器皿进行梳理,筛选较有代表性的器皿进行研究,总结出弦纹样式特征、功能特征和审美特征。将不同形式美感的弦纹应用到手工器皿的创作中,是本次创作实践的核心。

周碧琬[10](2019)在《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牡丹文化研究》文中指出生态美学是一门建立在生态审美基础上的,结合了美学、哲学、植物学、生态学和文化学相关知识的新兴学科。它将人看作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研究人与自然界中各种客体互相关联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并将生态整体性观念作为审美价值取向,追求一种人作为主体内在与自然作为客体外在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本文结合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从生态审美角度对中国牡丹文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中国具有悠久的以农为本的社会形态发展历史,长期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发生紧密联系,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植物作为自然物,人们通过对其的认识与发掘,逐渐将其作为审美对象,并赋予了植物丰富的文化内涵。牡丹是中国原生性植物之一,具有花朵硕大、色泽鲜艳等审美特点,被人们赋予了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等文化象征。中国牡丹文化生态美的形成与发展以中国植物文化和生态美学相关理论作为依托。中国植物文化的形成以植物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为基础,同时也彰显着生态美学的种种理论。中国牡丹文化的生态审美形成过程中,人们通过对牡丹从实用层面到审美层面的视角转变,运用“比德”和“移情”对牡丹进行审美观照,进一步赋予了牡丹雍容华贵、不畏强权等人格化精神品质,使其具有生态美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寓意。具体体现在我国现存着大量展现了牡丹生态美的文学作品,从诗词歌赋到小说典故等,以及历朝历代以牡丹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和手工艺品等。生态美学理论中参与美学、生态本体论和生态存在论等相关概念,体现了中国牡丹文化审美的“家园”归宿与“诗意”追求,为当代以牡丹产业作为发展中心的洛阳、菏泽等城市带来经济上的发展机遇和生态城市美学的构建启示。

二、“瓷”字创始于魏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瓷”字创始于魏晋(论文提纲范文)

(1)唐代河北道手工业发展对森林的破坏(论文提纲范文)

一、冶炼业
二、纸墨业
三、煮盐业
四、制瓷业

(2)《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范畴、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述思路
第一章 《扬州画舫录》文献诠释
    第一节 画舫录记
        一、李斗生平
        二、行旅历程
        三、文心会友
    第二节 历史背景
        一、城池水系
        二、盐商富庶
        三、文化繁荣
        四、天子南巡
        五、社会风尚
        六、方志编修
    第三节 文献述考
        一、版本辑要
        二、版本考订
        三、辑录实例
        四、佐证考辩
第二章 画舫前缘——画舫陈迹演变探寻
    第一节 “舫”的解字
        一、“水”与“舟”的哲学
        二、“方”“舟”解字
        三、“舫”的象形会意
    第二节 “舫”的由变
        一、从“并木”到“并舟”
        二、“双体画舫”的产生
        三、“舫”的内涵转变
    第三节 画舫遗存
        一、实物遗存
        二、图像遗存
    第四节 外籍载录
        一、外籍友人访华游记
        二、中外游船比较
第三章 扬州画舫——“画舫”的百态生活
    第一节 扬州“舫”源
        一、驳船改造
        二、当地制造
        三、域外引进
    第二节 名号牌匾
        一、画舫雅称
        二、画舫舫扁
    第三节 功能种类
        一、座船与水上交通
        二、御舟与天子南巡
        三、酒船与湖上盛宴
        四、灯船与湖上夜游
        五、花船与扬州花市
        六、歌船与笙歌戏曲
        七、堂客船与清代女性
        八、妓舸与小秦淮风月
        九、龙船与龙船市
        十、买卖船与湖上商业
        十一、书画船
    第四节 画舫形制
        一、画舫之“形”
        二、画舫之“饰”
        三、画舫之“具”
    第五节 画舫游路
        一、城门水关
        二、画舫码头
        三、景点聚集
第四章 画舫游事——与游人雅趣的互相映照
    第一节 李斗游记
        一、江园七夕夜游
        二、秋思山房水行避暑
    第二节 游事雅趣
        一、画舫礼仪
        二、画舫娱乐
        三、游事服务
    第三节 画舫交游
        一、诗会雅集
        二、湖上交游
        三、湖上叫化
    第四节 画舫泛游
        一、西湖舟游
        二、秦淮画舫
        三、苏州画舫
第五章 画舫游“兴”——风物风貌的流变兴衰
    第一节 画舫“市”
        一、“市”“会”习俗
        二、花市、庙会与朝山进香游
        三、百业竞驰
    第二节 陆上画舫
        一、造园中的“画舫”记载
        二、从舫居到舫屋
        三、别致陆地游
    第三节 奢靡之游
        一、清扬之“奢”
        二、上行下效与炫耀性消费
        三、游宴奢靡
    第四节 画舫禁游
    第五节 画舫游衰
结语
附件一: 李斗行旅年谱
附件二: 《扬州画舫录》版本对照表
附录三: 《扬州画舫录》记载画舫相关内容一览表
附件四: 佐证文献一览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紫砂陶艺的滥觞及其创始考(论文提纲范文)

(4)中国古代动物形砚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畴与研究对象
        1.2.1 本文砚滴的研究范畴
        1.2.2 动物形砚滴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与综述
        1.4.1 古代文献中对砚滴的记载
        1.4.2 与砚滴相关的收藏、鉴赏类书籍
        1.4.3 近现代关于砚滴的研究文献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动物形砚滴概述
    2.1 动物形砚滴的产生背景
        2.1.1 文房清供的产生与发展
        2.1.2 砚滴的产生与发展
        2.1.3 审美文化的发展
    2.2 动物形砚滴发展的影响因素
        2.2.1 书法艺术的发展
        2.2.2 审美情趣的变化
        2.2.3 文人意识的发展
    2.3 动物形砚滴的发展过程
        2.3.1 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砚滴
        2.3.2 隋唐时期的砚滴
        2.3.3 宋元时期的砚滴
        2.3.4 明清时期的砚滴
    2.4 动物形砚滴的造型寓意
        2.4.1 一般文化动物
        2.4.2 神化动物
        2.4.3 同题材动物形砚滴造型演变
    2.5 动物形砚滴的功能分析
        2.5.1 辅助研墨——实用便利
        2.5.2 赏玩收藏——怡兴养心
第三章 动物形砚滴形态设计研究
    3.1 形制分类及其设计特征
        3.1.1 单主体仿生
        3.1.2 多主体结合
        3.1.3 形制设计特征
    3.2 造型结构及其设计特征
        3.2.1 两孔式动物形砚滴
        3.2.2 一孔式动物形砚滴
        3.2.3 造型结构设计特征
    3.3 装饰题材、手法及其设计特征
        3.3.1 装饰题材
        3.3.2 装饰手法
        3.3.3 装饰设计特征
第四章 动物形砚滴的材质及工艺分析
    4.1 青铜技术的发展与铜制动物形砚滴
        4.1.1 青铜动物形砚滴概况
        4.1.2 青铜动物形砚滴的工艺分析
    4.2 陶瓷技术的发展与陶瓷类动物形砚滴
        4.2.1 陶瓷动物形砚滴发展概况
        4.2.2 陶瓷动物形砚滴的工艺分析
    4.3 玉石的发展与玉石类动物形砚滴
        4.3.1 玉石动物形砚滴概况
        4.3.2 玉石质动物形砚滴工艺分析
第五章 动物形砚滴的设计思想及启示
    5.1 动物形砚滴设计思想探析
        5.1.1 “制器尚象”的造物观念——仿生造型的溯源
        5.1.2 “文质彬彬”的造物观念——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5.1.3 “神与物游”的造物观念——将意境融于设计
    5.2 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5.2.1 赋予设计文化价值
        5.2.2 赋予设计场景意境
        5.2.3 实用与审美相结合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图表索引
    附录二 :动物形砚滴列表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项目与社会实践

(5)韦奇伍德陶瓷品牌对景德镇陶瓷设计的启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
        1.2.1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研究文献
        1.2.2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外研究文献
        1.2.3 总结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论文创新之处
    1.4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 韦奇伍德陶瓷品牌打造战略
    2.1 重视陶瓷设计战略
        2.1.1 有专门的设计师团队
        2.1.2 考究的陶瓷造型设计
        2.1.3 精美的陶瓷装饰设计
    2.2 核心技术带来的高品质陶瓷产品
        2.2.1 制瓷原料的改良和开发
        2.2.2 陶瓷设备和工艺的改进
    2.3 目标客户的精准定位
        2.3.1 针对国际市场的风格定位
        2.3.2 针对皇室客户的风格定位
        2.3.3 针对中上层阶级的风格定位
    2.4 多样的品牌宣传手段
        2.4.1 在品牌的宣传运营中充分利用名人效应
        2.4.2 利用国际大事件和重要节假日,做宣传噱头
        2.4.3 跨界合作:韦奇伍德(Wedgwood)品牌与知名服装品牌等合作
        2.4.4 IP时代,新的营销模式
    2.5 品牌打造中的不足之处
    2.6 小结
3 景德镇陶瓷产品品牌设计途径——韦奇伍德陶瓷品牌带来的启发
    3.1 树立陶瓷从业者的品牌意识
    3.2 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
        3.2.1 提高陶瓷的造型和装饰设计水平
        3.2.2 多样化材料在陶瓷设计中的使用
    3.3 陶瓷产品要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
        3.3.1 领导阶层的需要及相应的陶瓷风格
        3.3.2 中上阶层的需要及相应的陶瓷风格
        3.3.3 普通大众的需要及相应的陶瓷风格
    3.4 加大陶瓷品牌的宣传力度
        3.4.1 通过博览会的方式进行宣传,扩大景德镇陶瓷的知名度
        3.4.2 通过提供国家用瓷来扩大景德镇陶瓷的知名度
        3.4.3 通过互联网宣传
    3.5 小结
4 景德镇陶瓷品牌走向国际品牌市场的发展战略
    4.1 陶瓷产品设计水平和质量要与国际接轨
    4.2 社会、企业、高校、政府的责任担当
    4.3 国家层次的战略调整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日本京都大学藏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造像记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造像记概述
    二、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四、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京都拓本》造像记文献整理与文字辨正
    第一节 《京都拓本》造像记文献整理
    第二节 《京都拓本》造像记文字辨正
        一、误释字正误
        二、未释字考辨
第二章 《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专题研究
    第一节 造像记称谓词语研究
    第二节 造像记僧官词语研究
    第三节 造像记邑义词语研究
    第四节 造像记典故词语研究
    第五节 造像记佛像词语研究
    第六节 造像记处所词语研究
    第七节 造像记活动词语研究
    第八节 造像记佛教词语研究
第三章 南北朝造像记与隋唐造像记词语及其相关问题比较研究
    第一节 南北朝造像记与隋唐造像记结构比较研究
        一、造像记结构概述
        二、结构比较研究
    第二节 南北朝造像记与隋唐造像记内容比较研究
        一、造像记内容概述
        二、内容比较研究
    第三节 南北朝造像记与隋唐造像记发愿文词语比较研究
        一、造像记发愿文概述
        二、造像记发愿文词语比较研究
第四章 《京都拓本》造像记词语研究对辞书编修的价值
    第一节 补充词目
    第二节 增加义项
    第三节 纠正释义
    第四节 提前例证
    第五节 充实例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録:《南北朝碑刻》卷(下册)造像记目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宋代科技繁荣的社会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宋代科技发展概述
    2.1 宋代科学发展概述
        2.1.1 宋代天文学的发展
        2.1.2 宋代数学的成就
        2.1.3 宋代地学的发展
        2.1.4 宋代医学的进步
    2.2 宋代技术发展概述
        2.2.1 重大技术发明
        2.2.2 农业技术的发展
        2.2.3 建筑技术的进步
        2.2.4 瓷器和冶金技术的创新
        2.2.5 纺织技术的兴盛
第3章 宋代科技繁荣的经济因素分析
    3.1 宋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3.1.1 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化
        3.1.2 土地所有制及垦地面积的改变
    3.2 宋代经济制度的变革
        3.2.1 租佃制度的形成
        3.2.2 商税制度的改变
    3.3 经济产业的发展
        3.3.1 农业的发展
        3.3.2 商业的繁荣
第4章 宋代科技繁荣的政治因素分析
    4.1 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政治环境
        4.1.1 中央集权的加强
        4.1.2 政治环境的稳定
    4.2 科举及技官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2.1 科举选拔的变革
        4.2.2 技官体系的完善
    4.3 科技奖励政策的实施
        4.3.1 奖励政策的作用
        4.3.2 奖励政策的形式
    4.4 军事政策的改革
        4.4.1 兵役政策的调整
        4.4.2 国防军事的整顿
第5章 宋代科技繁荣的文化因素分析
    5.1 文化底蕴的奠定
        5.1.1 “重文轻武”的政治思想
        5.1.2 “农商并举”的经济思想
    5.2 儒学文化的影响
        5.2.1 科研动机的改变
        5.2.2 科研精神的孕育
    5.3 教育事业的兴办
        5.3.1 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5.3.2 教育体系的系统化
第6章 宋代科技繁荣的社会因素对打造现代化科技强国的启示
    6.1 建设当代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
        6.1.1 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6.1.2 为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方向
        6.1.3 为实现人民美好的生活向往
    6.2 建设当代科技强国的实施路径
        6.2.1 科研体系投入的加大
        6.2.2 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
        6.2.3 国际科技合作的扩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识字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历程探索
第二节 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
        (一) 成人识字
        (二) 儿童识字
    二、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 集中识字法
        (二) 分散识字法
        (三) 集中法与分散法相结合
        (四) 其他识字方法
        (五) “六书”理论对识字教学法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统计分析
        (一) 小学语文人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 小学语文苏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三)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四) 《发展汉语(第二版) 》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五) 《国语》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六) 《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对比分析
        (一) 识字教材识字量的对比分析
        (二) 识字教材识字字种的对比分析
        (三)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字种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对比分析
        (四) 各汉字识字教材字种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常用字表》的对比研究
第四节 识字教材研究分析的意义
    一、对汉字识字教材编写的意义
        (一) 为教材编写识字量的多少提供参考
        (二) 为教材编写识字字种、字序的选择提供参考
        (三) 使汉字教材的编写在字种选择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对汉字识字方法的借鉴意义
    三、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一、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影响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成就
        (二) 识字教学方法方面的成就
        (三) 师资的进步
        (四) 成就的影响及借鉴价值
    二、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不足
        (二) 识字方法方面的不足
        (三) 师资方面的不足
        (四) 不足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
    三、硕士论文
    四、研讨会和科研成果汇编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弦纹”在当代手工陶瓷器皿中的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弦纹的溯源与界定
        一、弦纹的基本界定
        二、传统弦纹的溯源
第二章 弦纹在创作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 弦纹的特征
        一、弦纹的形态样式
        二、弦纹的功能
    第二节 制作工艺
        一、朴实自然——拉坯工艺
        二、秩序工整——修坯工艺
    第三节 弦纹在器皿中的运用
        一、器型的选择
        二、弦纹与器型的结合
    第四节 技与艺的表达
第三章 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一节 成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二节 烧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四章 展示方式
    第一节 实用性展示
    第二节 陈设性展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0)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牡丹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生态美学研究现状
        (二)中国植物文化研究现状
        (三)中国牡丹文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牡丹文化中的生态审美理论依据
    一、生态美学理论内涵
        (一)马克思理论的生态理念
        (二)西方生态美学思想
        (三)中国生态美学智慧
    二、中国植物文化的生态美学释义
        (一)中国植物生态美的自然基础
        (二)中国植物的生态审美文化形成
    三、中国牡丹文化的生态哲学基础
        (一)“生生之谓易”的生命美学观
        (二)“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观
第二章 中国牡丹文化生态美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牡丹文化生态美的形成
        (一)牡丹实用性的发掘过程
        (二)牡丹审美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牡丹文化的生态审美内涵
        (一)中国牡丹的自然形态
        (二)中国牡丹意象的生态审美意蕴
第三章 中国牡丹生态美的表现形态
    一、文学作品中牡丹的生态美
        (一)诗词歌赋中的生态吟咏
        (二)小说戏曲中的生态意象
    二、历朝名画中牡丹的生态美
        (一)自然生意的牡丹之姿
        (二)气韵生动的牡丹之态
    三、工艺文物中的牡丹生态美
        (一)外师造化的牡丹之韵
        (二)寄兴于物的牡丹之意
第四章 中国牡丹文化生态美的现实观照
    一、参与美学观照下的牡丹文化
        (一)生态参与中的牡丹文化
        (二)牡丹文化的生态实践与产业发展
    二、牡丹文化审美的“家园”归宿与“诗意”追求
        (一)牡丹文化审美的“家园”归宿
        (二)牡丹文化审美的“诗意”追求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四、“瓷”字创始于魏晋(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河北道手工业发展对森林的破坏[J]. 吴汝峰.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2]《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D]. 刘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3]紫砂陶艺的滥觞及其创始考[J]. 李健. 江南论坛, 2020(06)
  • [4]中国古代动物形砚滴设计研究[D]. 向芮仪. 江南大学, 2020(01)
  • [5]韦奇伍德陶瓷品牌对景德镇陶瓷设计的启发[D]. 刘琼一.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6]《日本京都大学藏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造像记词语研究[D]. 张燕.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7]宋代科技繁荣的社会因素探究[D]. 宋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7)
  • [8]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D]. 谢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9]“弦纹”在当代手工陶瓷器皿中的应用实践[D]. 曹玉剑. 山东艺术学院, 2019(01)
  • [10]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牡丹文化研究[D]. 周碧琬.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瓷”字起源于魏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