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研究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研究

一、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萍,肖宏林[1](2020)在《黄河流域灌区农业用水研究发展历程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实现黄河流域灌区农业用水科学管理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根据国家和流域管理政策以及黄河流域灌区农业用水实际,将黄河流域灌区农业研究发展历程分为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创新发展阶段、系统深入发展阶段以及划时代发展阶段;对黄河流域灌区农业用水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梳理,从机理研究、方法研究和尺度研究3个方面总结了黄河灌区农业用水研究现状。【结果】目前农业用水机理研究主要集中于水与作物作用机理研究、作物的耗用水机理研究和农业水循环转化研究3个方面,农业用水方法研究集中于根据研究方法的空间范围划分和根据实际应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划分2个层次的研究以及包括微观尺度试验、中观尺度灌域和宏观尺度区域的农业用水空间尺度研究。【结论】未来灌区用水研究应加强水与农业的基础性试验研究,明晰农业用水及其相关机理,并且加强农业用水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

郭晖[2](2020)在《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以西柳沟流域为例》文中提出水沙置换是为统筹解决内蒙古十大孔兑水土流失治理与鄂尔多斯新增工业用水需求而提出的全新思路,其基本思想是由有新增用水需求的工业企业出资,在十大孔兑修建拦沙坝,以此取得部分黄河下游节约的输沙水量作为生产用水。实施水沙置换,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水土保持学、生态学、制度经济学和水文水资源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开展研究,提出通过生态补偿实施水沙置换的路径和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1)将拦沙工程建设与水权交易相结合,从理论上构建了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模式,其关键环节是设计和实施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2)利用SWAT模型定量模拟拦沙工程对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并以模拟结果为基础计算拦沙工程实现的减水减沙量。(3)通过流域水沙模拟分析,采用经验公式法计算水土保持工程拦沙可置换水量。(4)采用工程费用法核算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5)针对水沙置换特点,引入水权交易机制,设计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提出相应的交易机制和保障措施。(6)以西柳沟流域为例,对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计算得出,在设定的最可能出现的25a系列黄河干支流水沙方案组合下,新建79座拦沙坝,年均可减少入黄河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为288.22万m3和138.53万t,工程平均拦沙年限为28a,年均可节约输沙水量1173.51万m3,以工程建设投资为依据核算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为22934.93万元。设定年均可交易的拦沙置换水量为1000万m3/a,交易年限为25a,采用成本定价法和影子价格法计算,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基准价格范围在0.92元/m3·a至1.52元/m3·a之间。研究表明,在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建设拦沙工程,可以减少黄河干流河道淤积,进而节约下游输沙水量,虽然在拦沙的同时也拦蓄了部分进入干流的径流量,但其节约的输沙水量远大于工程拦截的水量,可以认为是相对增加了黄河流域的可利用水资源量,这是实施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基础。实施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有利于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和相关利益方的共赢。

荆新爱,李皓冰[3](2018)在《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用水需求存在问题分析》文中指出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干流引黄灌区农业灌溉用水占整个黄河用水量的80%,本文通过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受益县区及引黄工程现状统计,剖析在现状条件下,影响引黄灌区用水需求的影响因素。

门如玲[4](2016)在《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研究》文中认为黄河下游的引黄灌区属于新兴经济增长带地区,上游来水量在调节的过程中每年都在增大,但仍有一定的供需缺口存在。基于此,结合实际情况针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的具体措施进行简析。

田庆奇,卢健,史红玲[5](2016)在《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发展及泥沙治理历程探讨》文中指出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泥沙问题。如何合理处理利用引黄泥沙问题始终围绕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发展的不同阶段。本文从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在不同发展时期面临的泥沙淤积问题为着眼点,综述了灌区发展及泥沙治理的4个历程,分别为灌区建设与泥沙处理阶段、灌区发展与泥沙治理利用阶段、灌区节水与泥沙远距离输送阶段和灌区泥沙资源化与水沙配置阶段。针对目前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面临的主要水文问题,指出灌区水沙资源优化配置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配置目标是共同协调配置灌区的水资源与泥沙资源,配置方法是多目标规划方法。

杨林[6](2013)在《黄河下游沿黄地区引黄灌溉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事业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下游引黄灌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食、棉花和油料生产基地,为豫鲁地区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事业的发展,从总体上大致可以概括为:“成绩很大,问题不少;继续努力,前途光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根据引黄灌溉现在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考虑到今后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加强引黄灌概的宏观管理,及其可持续性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促进引黄灌溉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水资源供给主要包括自然降水、黄河径流和当地水资源三部分。其中,当地水资源主要由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农业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人畜用水是影响引黄水资源需求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灌溉用水是引黄用水大户,占引黄用水的90%。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与生产的发展,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黄河下游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黄河下游来水量减少,当地水资源利用率低,是影响黄河下游水资源的主要供给因素。近年来,工业、生活用水需求量增加,生态用水等新的用水类型出现,但是作为引黄用水大户的农业灌溉用水仍是影响引黄需水量最重要的因素。而且,灌区工程状况、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引黄泥沙问题等技术工程因素,也对黄河下游引黄水资源的供需情况有一定影响。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对灌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利用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灌区农业节水灌溉改善了土壤生态,提高了土地产出能力;引黄泥沙改良了土壤质地,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等等。这都促进了灌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但是,灌区水资源状况、引水状况、用水方式等方面的不合理性对灌区土地利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黄河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部分灌区采用了节水型灌溉技术,降低了用水量,增加了灌溉面积,对下游灌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引黄泥沙对土地质量的改良促进了下游灌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由于黄河水质的恶化,造成了灌区土壤污染,不利于灌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灌区引水工程的老化、退化、跑水漏水等现象,导致灌区土壤出现了次生盐碱化问题;而且灌区传统的大水漫灌和不合理用水方式,加大了灌区土壤盐碱化的可能性,使得引黄灌溉对灌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论述了黄河下游沿黄地区引黄灌溉现状,和水资源供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黄河下游沿黄地区引黄灌溉对灌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提出了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高、新技术。同时,建议合理处理引黄泥沙问题,努力实现“多用、巧配”;加大引黄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对灌区工程进行投资改造;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等。

张鹏岩[7](2013)在《基于引黄灌区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开封市黑、柳灌区四乡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黑岗口、柳园口灌区为研究对象,以具有代表性的临近黄河四乡为研究区,以1988、2001、2011为时间节点分析研究区土地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并运用化学分析、GIS技术和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引黄灌区内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类型、污染以及积累特征,探讨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因素,总结了引黄灌溉自流灌区内土地变化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规律,对灌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重金属含量和分布进行了模拟与预测。本研究探索了土地利用功能分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了土地变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耦合分析,构建了引黄灌区独有的多功能土地变化分类指标体系与可持续性评价模型,论证了引黄灌区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20多年来研究区土地变化明显,农用地面积减少,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本研究选取了研究区1988、2001和2011年三期遥感影像获取了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经过解译、计算和分析得出,研究区边缘区城镇化过程明显、人为影响显着。城镇建设用地通过占用农用地而扩展,非城镇建设用地间结构变化明显。农用地、滩涂、水域面积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工矿用地面积增加的态势。总量面积变化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农用地、农村居民点;其次是城镇建设用地、水域和滩涂;工矿用地变化量相对较小。各土地类型间转入、转出频繁。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总量相对变化幅度较大,动态度最大,变化量和速度都是很大的,区域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有一定增长,这表明23年间研究区内城市化过程明显,尤其是研究区南部靠近城市边缘区域,非农化程度很高,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距其较远的地区。对比农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动态度可以发现,农用地流失快的地方基本上为建设用地增长快的地方,而农用地流失慢的地方建设用地增加速度也慢,二者空间上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体现了建设用地的扩展的主要是对农用地的占用。并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结果发现研究区未来40年里,农用地面积将持续减少,滩涂面积也将小幅度减少;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将持续增加,继续向研究区北部和西部扩展,水域和工矿用地有小幅度增加,总体趋势以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张、农用地的流失为特征。(2)交通是造成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Hg、Cd是整个研究区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存在较强的生态风险。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反映出土地变化过程中所引起的区域土地质量变化,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Cr、Cu、Ni、Pb、Zn、As和Hg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Cr、Cu、Ni、Pb、Zn、As保持清洁,Hg、Cd是整个研究区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为评价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在研究区内共采集土壤样品107个,经过化学实验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得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变异系数排序为:Hg> Cr> Cd>Cu>Ni>As>Pb>Zn。利用K-S进行土壤重金属含量正态分布检验,各元素均符合正态分布。发现Cd存在极大值和离群值,Cr、Cu、Ni、Pb、Zn存在离群值,As和Hg没有存在。在ArcGIS9.3平台上分析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趋势,研究区西南区域和南部重金属含量较高。研究区域内8种重金属的理论变异函数拟合效果均较好,其中Cr、Zn、As符合球状模型,Ni、Cu、Cd、Pb、Hg符合高斯模型。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受人为活动与区域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人为活动对Hg、Cd的空间分布结构的影响较为突出。通过内梅罗指数、地累积指数、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得到Hg、Cd是整个研究区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得出了Hg和Cd有一定程度超过河南省潮土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法得出研究区土壤8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程度的累积污染;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得出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整体上属于中等污染。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得出研究区Cr、Ni、Cu、Zn、Pb、As均存在潜在生态风险,Hg和Cd存在强生态风险。同时GIS软件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功能,能够对污染区域的面积进行精确统计。单因子污染指数、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污染评价结果显示出不尽相同的污染分布,单因子污染指数面积所显示的污染的区域明显要大于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结果。在土壤重金属人为污染的评价结果基础上,进行了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交通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水域作为污染传播的一个载体也是造成大面积连续污染的原因之一。(3)运用情景预测模型,比照2011年土壤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和污染面积分别预测了2021年研究区土壤中Cr、Ni、Cu、Zn、Cd、Pb、Hg、As等8种重金属含量、污染面积及分布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面积在乐观、无突变和悲观三种情景下所预测的结果存在差别显着,不同情景背景下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分布有较大差异。其中在8种重金属在乐观情景下含量明显下降,土壤污染面积减少;而在无突变情景和悲观情景下8种重金属含量表现为不断增加,土壤污染面积也不断扩大,其中这两项在悲观情景下又明显比在无突变情景下要高。(4)研究区1988、2001、2011年三个时期的可持续水平较高,在评价体系分级——不可持续、初步可持续、基本可持续和全面可持续,处于基本可持续与全面可持续水平。根据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建立灌区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能全面、系统的反映出评价对象的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分析法,在ArcGIS9.3环境下,通过图层叠加、栅格计算,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图像空间运算,得出1988、2001、2011年三个时期的可持续等级发展水平,生成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综合指数分布图。从区域可持续水平等级结构来看,研究区可持续状况以基本可持续和全面可持续为主,基本可持续和全面可持续水平面积渐增长;不可持续面积逐步减少。从空间分布上看,三个时期的可持续水平等级分布趋势大致相同,由北向南逐级递减。全面可持续区域的主要分布在农用地、滩涂和水域,在研究区的北部地区;靠近城市的研究区南部三个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低,这个区域主要分布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从时间动态上看,研究区可持续水平趋向好的方向发展。

许生原[8](2010)在《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以位山灌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带,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引黄灌区主要在黄河流域的下游,为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保障。但是,由于灌区多年的运行,出现了严重影响引黄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本文根据引黄灌区建筑物运行状况和灌区灌溉管理体制,对影响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技术性和非技术性分析,论证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探索灌区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在简要介绍本文开展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从灌区水资源利用状况、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状况以及灌区管理体制状况三个方面讨论了引黄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为制约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主要分析了影响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因素:节水改造技术、泥沙综合利用技术、沉沙池覆淤还耕技术;非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观念因素。第四部分为山东位山灌区灌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以位山灌区为实例,分析位山灌区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及面临的问题,探索引黄灌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五部分为实现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从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两方面探讨引黄灌区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六部分为全文研究结论与展望。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2、实施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和泥沙处理是实现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3、实现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潘延红,张重阳,李庆朝[9](2010)在《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灌溉必要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河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平衡、含沙量大、水污染严重,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存在水资源浪费严重、节水意识淡薄、节水灌溉发展缓慢、缺乏针对灌区特点的节水技术研究等问题。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灌溉的必要性:采取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和建设渠系配套工程等节水措施,可缓解灌区水资源紧缺的局面;节水灌溉可减少泥沙的引入量,从而减少泥沙对灌区生态环境、土地资源以及河流等的危害。

郑利民[10](2007)在《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粮食安全问题浅析》文中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灌溉。黄河流域引黄灌溉促进了农作物需水结构的调整,保证了粮食稳产高产,对流域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从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农作物需水量着手,分析了黄河下游水资源与引黄灌溉的关系,以及引黄灌区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保证黄河下游粮食安全需要采取的对策。

二、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流域灌区农业用水研究发展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黄河流域灌区概况
    1.1 黄河流域概况
    1.2 黄河流域灌区基本情况
2 黄河流域灌区农业用水研究发展历程
3 黄河流域灌区农业用水研究内容与现状
    3.1 主要研究内容框架
    3.2 农业用水研究现状
        3.2.1 机理研究
        3.2.2 方法研究
        3.2.3 尺度研究
4 黄河流域灌区农业用水研究展望
5 结论

(2)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以西柳沟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存在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2 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2.1.3 公共产品理论
        2.1.4 经济外部性理论
        2.1.5 博弈论理论
    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相关理论
        2.2.1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理论
        2.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
    2.3 水权交易相关理论
        2.3.1 水权与可交易水权的法律界定
        2.3.2 水权交易基础理论
        2.3.3 水权交易定价理论
3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模式构建
    3.1 水土保持水沙置换的基本思路
        3.1.1 思路提出的背景
        3.1.2 思路的阐释
    3.2 相关实践与研究的启示和借鉴
        3.2.1 内蒙古黄河干流取水权交易的实践
        3.2.2 水权交易参与合同节水管理的研究
        3.2.3 水权交易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
    3.3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模式设计
        3.3.1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可行性分析
        3.3.2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3.3.3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模拟
    4.1 模型概述
        4.1.1 水文模型
        4.1.2 土壤侵蚀产沙模型
    4.2 模型选择
        4.2.1 SWAT模型结构
        4.2.2 SWAT模型原理
        4.2.3 SWAT模型适用性
    4.3 模型建立
        4.3.1 研究区域概况
        4.3.2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分析
        4.3.3 研究区域淤地坝概况
        4.3.4 拦沙工程对流域水沙影响的计算方法
        4.3.5 淤地坝模块设置
        4.3.6 模型输入
        4.3.7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4.4 模型应用
        4.4.1 情景设置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5.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计算
        5.1.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计算方法
        5.1.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计算结果
    5.2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5.2.1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5.2.2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研究
    6.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基础条件
        6.1.1 交易需求条件
        6.1.2 经济可行条件
        6.1.3 工程技术条件
        6.1.4 政策引导条件
    6.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机制设计
        6.2.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主要原则
        6.2.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市场要素
        6.2.3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基本策略
        6.2.4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运作流程
    6.3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保障措施
        6.3.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风险防范
        6.3.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政策保障
    6.4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模拟
        6.4.1 交易方案
        6.4.2 交易定价
        6.4.3 交易流程
        6.4.4 效益分析
        6.4.5 综合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创新点
    7.3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用水资源现状
2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资源浪费成因
    2.1 节水用水意识薄弱
    2.2 水资源有效保护意识淡薄
    2.3 水源地污染现象频出
3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措施
    3.1 加大引黄灌区民众的节水意识宣传教育活动
    3.2 明确引黄灌区水资源管辖与管理权限
    3.3 提升水源地水资源及环境资源执法巡查力度
4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展望

(5)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发展及泥沙治理历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发展与泥沙治理
    1.灌区建设与泥沙处理阶段
    2.灌区发展与泥沙治理利用阶段
    3.灌区节水与泥沙输送阶段
    4.灌区泥沙资源化与水沙配置阶段
二、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面临的主要水沙问题
    1.引水引沙不易调控
    2.地理条件制约水沙输移
    3.泥沙淤积
三、灌区水沙资源优化配置目标和方法
四、结论

(6)黄河下游沿黄地区引黄灌溉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3.1 土地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1.3.2 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1.3.3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1.3.4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数据来源
        1.4.4 采取的技术路线
2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历史与现状
    2.1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历史
    2.2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概述
        2.2.1 灌区范围
        2.2.2 自然概况
        2.2.3 社会经济概况
        2.2.4 引黄灌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3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现状
        2.3.1 引黄工程现状
        2.3.2 引黄灌溉模式
        2.3.3 引黄灌溉面积及土地利用现状
        2.3.4 引黄水资源利用现状
        2.3.5 引黄灌溉泥沙处理现状
3 黄河下引黄水资源供需分析
    3.1 黄河下游水资源供给分析
        3.1.1 黄河下游自然降水
        3.1.2 黄河下游径流量
        3.1.3 黄河下游当地水资源
    3.2 黄河下游水资源需求分析
        3.2.1 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3.2.2 工业用水需求
        3.2.3 城镇生活用水需求
        3.2.4 农村人畜用水需求
4 影响黄河下游引黄水资源供需的因素
    4.1 供给因素
        4.1.1 水资源总量
        4.1.2 水资源时空分布
    4.2 需求因素
        4.2.1 农业灌溉发展需求
        4.2.2 工业发展需求
        4.2.3 城乡人口发展需求
    4.3 技术工程因素
        4.3.1 水利工程现状
        4.3.2 水资源利用效率
        4.3.3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4.4 小浪底水库运用对下游引黄水资源的影响
        4.4.1 有利条件
        4.4.2 不利条件
5 黄河下游沿黄地区引黄灌溉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5.1 农业节水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作用
        5.1.1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现状
        5.1.2 灌区节水改革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5.2 引黄泥沙对灌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5.2.1 引黄泥沙对灌区土地质量的影响
        5.2.2 引黄泥沙对灌区土地利用的影响
    5.3 引黄水资源状况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5.4 灌区引水状况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5.5 灌区用水方式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5.5.1 灌区用水方式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5.5.2 引黄灌溉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
    5.6 对灌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引黄灌区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开封市黑、柳灌区四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土地变化对全球变化的意义
        1.2.2 土地变化是可持续性科学的主题
        1.2.3 土地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2.4 我国土地变化科学的研究重点
    1.3 研究思路和组织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组织结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2.1 开封引黄灌区概况
        2.1.1 基本情况
        2.1.2 引黄的优势与地位
        2.1.3 开封引黄灌区的发展历程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
        2.2.3 水文
        2.2.4 自然灾害
3 数据收集与研究内容
    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3.1.1 土壤数据
        3.1.2 气象数据
        3.1.3 遥感数据
    3.2 研究内容
4 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预测
    4.1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分析
        4.1.1 GIS 方法提取数据
        4.1.2 结果分析
    4.2 动态变化模型分析
        4.2.1 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
        4.2.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
    4.3 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4.3.1 马尔柯夫模型原理及概述
        4.3.2 预测数据处理
        4.3.3 初始状态矩阵及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的确定
        4.3.4 模型的检验
        4.3.5 模型预测
    4.4 小结
5 土地变化对土壤质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5.1 地统计分析介绍
    5.2 克里格法介绍
        5.2.1 克里格理论基础
        5.2.2 普通克里格原理
        5.2.3 土壤重金属克里格法应用
    5.3 重金属含量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5.3.1 土壤重金属含量统计分析
        5.3.2 离群值(异常值)识别
        5.3.3 土壤重金属变异函数拟合
        5.3.4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趋势分析
        5.3.5 土壤重金属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5.3.6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4 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插值
    5.5 小结
6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来源分析
    6.1 评价标准
    6.2 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评价
        6.2.1 内梅罗指数法
        6.2.2 地累积指数法
        6.2.3 污染负荷指数法
    6.3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评价结果
        6.3.1 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
        6.3.2 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
        6.3.3 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结果
        6.3.4 污染评价结果插值分析
    6.4 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估
        6.4.1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6.4.2 评价结果
    6.5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
        6.5.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6.5.2 基于统计分析法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影响因素解析
        6.5.3 重金属污染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6.5.4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6.6 小结
7 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分布预测
    7.1 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方法与模型
        7.1.1 土壤重金属预测模型
        7.1.2 土壤重金属累积预测
    7.2 研究区 2021 年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结果
    7.3 小结
8 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评价
    8.1 评价原理与指标选取
        8.1.1 评价原理
        8.1.2 指标的选取
    8.2 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
        8.2.1 评价方法
        8.2.2 评价标准
        8.2.3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8.3 权重的确定
    8.4 计算与结果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着作目录

(8)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以位山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4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2 实现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1 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2.1.3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2 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必要性
        2.2.1 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
        2.2.2 引黄灌区灌溉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状况
        2.2.3 引黄灌区灌溉管理体制状况
3 制约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3.1 技术因素分析
        3.1.1 节水改造技术
        3.1.2 泥沙综合利用技术
        3.1.3 沉沙池覆淤还耕技术
    3.2 非技术因素分析
        3.2.1 制度因素
        3.2.2 政策因素
        3.2.3 观念因素
4 山东位山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4.1 位山灌区的发展概况
    4.2 位山灌区灌溉事业建设与发展的现实考察
        4.2.1 灌溉工程建设、改造及其运营状况分析
        4.2.2 位山灌区灌溉工程建设与改造采取的措施
        4.2.3 位山灌区灌溉促进事业发展采取的节水措施
        4.2.4 灌区灌溉事业建设投入及其绩效分析
        4.2.4.1 节水效益
        4.2.4.2 减沙效益
        4.2.4.3 社会效益
    4.3 位山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3.1 外部环境
        4.3.2 内部管理体制
5 实现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5.1 目标与思路
    5.2 技术措施
        5.2.1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5.2.2 积极完善引水工程的更新换代
        5.2.3 沉沙池覆淤还耕
        5.2.4 创办“引黄渠首沉沙池经济特区”
    5.3 管理措施
        5.3.1 供水体制及水费计收体制改革
        5.3.2 积极推行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9)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灌溉必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水资源的特点
    (1) 水资源贫乏。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
    (3) 含沙量大。
    (4) 水污染严重。
2 引黄灌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 水资源浪费。
    (2) 节水灌溉发展缓慢, 发展水平不平衡。
    (3) 节水意识淡薄, 对节水灌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4) 缺乏针对引黄灌区特点的节水技术研究。
3 引黄灌区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3.1 缓解水资源紧缺局面
    3.2 减少泥沙危害
4 结 语

(10)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粮食安全问题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概况
    1. 灌溉面积
    2. 灌溉模式
        (1) 自流引黄, 渠、井结合灌溉模式
        (2) 自流引黄, 渠、河结合灌溉模式
        (3) 以井灌为主, 引黄补源灌溉模式
二、黄河下游粮食安全用水面临的问题
    1. 水资源短缺, 影响粮食生产
    2. 灌排设施不完善, 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不高
    3. 引黄灌溉中泥沙问题突出
    4. 河势变化、渠道淤积, 引水能力下降
三、下游引黄灌区需水量及水资源情况
    1. 下游引黄灌区灌溉需水量
    2. 黄河下游水资源状况
    3. 当地水资源状况
        (1) 降水
        (2) 地下水资源
        (3) 当地地表水资源
四、下游引黄灌区用水分析
    1. 引黄水量
    2. 地下水利用量
    3. 当地地表水利用量
    4. 引黄灌区用水组成
五、解决黄河下游粮食安全用水的思路和措施
    1.加强黄河水调工作
    2.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由供水管理转变为需水管理
    3. 改单项技术为综合技术
    4. 洪水利用

四、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流域灌区农业用水研究发展历程与展望[J]. 张金萍,肖宏林. 灌溉排水学报, 2020(10)
  • [2]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以西柳沟流域为例[D]. 郭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3]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用水需求存在问题分析[A]. 荆新爱,李皓冰. 中国水利学会2018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分册, 2018
  • [4]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研究[J]. 门如玲. 江西农业, 2016(21)
  • [5]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发展及泥沙治理历程探讨[J]. 田庆奇,卢健,史红玲. 中国水利, 2016(01)
  • [6]黄河下游沿黄地区引黄灌溉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D]. 杨林. 河南大学, 2013(02)
  • [7]基于引黄灌区土地变化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以开封市黑、柳灌区四乡为例[D]. 张鹏岩. 河南大学, 2013(12)
  • [8]引黄灌区灌溉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以位山灌区为例[D]. 许生原.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2)
  • [9]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灌溉必要性研究[J]. 潘延红,张重阳,李庆朝. 人民黄河, 2010(05)
  • [10]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粮食安全问题浅析[J]. 郑利民. 中国水利, 2007(13)

标签:;  ;  ;  ;  ;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