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人在特拉维夫爆炸案中丧生

20人在特拉维夫爆炸案中丧生

一、特拉维夫两起爆炸20人丧生(论文文献综述)

贾龙阳[1](2019)在《法塔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塔赫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阿拉伯语的英译转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代表巴勒斯坦利益的政治组织。1956年,法塔赫由亚西尔·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青年在埃及筹建,1959年正式成立于科威特。成立之初,法塔赫坚持组织独立性,主张武装斗争是实现巴勒斯坦建国的唯一方式。1965年,法塔赫正式开始对以武装斗争,这是阿拉伯国家对以斗争陷入低谷时的应激反应,也是国际社会在巴以问题上有失公允的必然结果。在开展对以武装斗争后,法塔赫组织规模迅速增加,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法塔赫于1967年加入并迅速成为第一大政治派别。1968年,法塔赫在卡拉梅战役中以弱胜强,重创入侵的以色列军队,在提振阿拉伯国家对以斗争低迷士气的同时,自身国际地位与政治影响力也不断提高。1969年,法塔赫赢得巴解组织内部选举,阿拉法特成为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自此,法塔赫的方针政策正式成为巴解组织的信仰纲领和行为准则。卡拉梅战役后法塔赫实力的迅速膨胀,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其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在法塔赫影响力不断扩展的背后,隐含的是组织内部矛盾的凸显、政治分歧加剧以及盲目自信等危机,而在这些危机掩盖下频繁干预他国主权的越轨行为,使阿拉伯国家与法塔赫的关系渐行渐远,最终引发与约旦的流血冲突,法塔赫因此遭遇重挫。面对内外压力,法塔赫选择借助恐怖主义手段摆脱困境,相继发动或参与多起针对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和西方国家的恐怖袭击。但是,投入与产出成反比的恐怖主义,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法塔赫在借助恐怖主义手段获得一定关注的同时,阿拉伯国家的猜忌、国际社会的谴责以及以色列更为猛烈的报复接踵而至,法塔赫由此失去的不仅是外界的信任和内部的民心,还有巴勒斯坦解放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正义性,而这也成为日后法塔赫在巴以问题中合法地位和话语权屡遭质疑的重要原因。在践行恐怖主义的同时,法塔赫并没有吸取与约旦反目成仇的经验教训,非但没有找到一条与阿拉伯国家的和谐相处之道,反而变本加厉地忽视和干涉他国内政,参与和激化地区矛盾,最终引发黎巴嫩内战。黎巴嫩内战导致法塔赫生存环境更加恶劣,阿拉伯国家对其猜疑顾忌之心更重,自身国际形象更因此一落千丈。暴力活动的持续威胁,促使以色列在1982年发动旨在消灭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黎巴嫩战争,而这场战争也使法塔赫受到毁灭性打击,组织结构濒于崩溃,对以政策被迫转向缓和。1987年,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爆发反抗以色列暴政的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这场大起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不仅迫使以色列重新正视巴勒斯坦人的权利诉求,还使陷于困境的法塔赫重获新生。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巴勒斯坦于1988年宣布建国。进入199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为巴以问题走向政治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契机。法塔赫顺应历史潮流,与以色列签署《奥斯陆协议》,使政治解决巴以问题成为双方乃至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准则,使在中东地区盛行多年的恐怖主义一时成为众矢之的,更为以和平方式解决世界其他地区宗教、领土、民族争端提供了最真实的范例和最良好的佐证,从而掀开了巴以和平进程新的篇章。同时,《奥斯陆协议》也推动了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建立,巴勒斯坦人在建立实体国家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巴以矛盾根深蒂固,巴勒斯坦内部关于对以政策始终存在分歧。伊斯兰激进组织哈马斯的强势崛起,导致法塔赫的内政外交政策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加之以色列右翼政府的重新上台,进而引发巴以和平进程再度瘫痪。2004年,阿拉法特病故,面对权力真空,法塔赫各派势力迅速展开博弈。这种政治内耗,不仅严重制约了组织本身的发展,还使法塔赫在与哈马斯角逐巴勒斯坦最高权力的议会斗争中频遭失败,巴勒斯坦政治格局也由此受到更多伊斯兰宗教势力的影响。巴勒斯坦的内部分裂,导致法塔赫的国际国内形象严重受损,削弱了法塔赫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国际社会的作用。伴随着外交话语权的丧失,法塔赫在与以色列的外交斗争中更显颓势,加之国际局势的纷繁复杂,法塔赫以及巴勒斯坦的未来更加堪忧。国际社会与法塔赫的历史以及巴以问题的走向息息相关。美国在巴以问题上长期奉行双重标准,巴以问题更是美国在中东地区输出意识形态和美国式价值观的最好媒介,加之国际格局的变迁乃至总统个人好恶,都使美国巴以政策缺乏公平性和稳定性,也严重损害了美国与法塔赫的关系。苏联在法塔赫发展过程中曾扮演同盟者的角色,但苏联对法塔赫的援助往往带有政治附加条件,目的是与美国争夺在中东地区的利益,这种利己主义倾向明显的外交政策成为苏联与法塔赫关系的最大隔阂。中国与法塔赫既有蜜月期,也有冷战期,但总体而言,双方关系整体向前的趋势并未改变,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继续支持法塔赫正义事业的同时,也在巴以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阿拉伯前线国家在历史上曾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做出贡献,但这些国家为自身利益干涉法塔赫和巴以问题的做法,始终是影响双方关系的主要障碍。联合国在巴以问题上曾扮演冲突“制造者”的角色,但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联合国开始扮演巴以冲突“调停者”与和谈“促进者”的角色,不断改善同法塔赫的关系,联合国也由此成为当今巴以问题不可或缺的外部推手,也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巴以问题仲裁核心。欧洲国家曾是美国巴以政策的跟随者,但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欧盟巴以政策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与法塔赫的关系也持续改善,特别是对巴勒斯坦民生问题的关注,为巴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哈岳[2](2019)在《对重大活动现场安保应急处突工作的思考》文中提出我国社会矛盾风险不断增多,重大活动现场安保工作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综观国内外突发事件及一系列恶性案(事)件,应急处突工作作为现场安保的兜底措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对重大活动现场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分析其特点、处置难点,改变以往"重事前风险管理,轻事中应急处突"的常规思维,提出创新处突工作理念、提升安保人员处突能力、开展实战化演练、强化科技支撑、构建整体联动的保障体系等相关对策。

周慧艳[3](2018)在《伊尔贡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以色列独立前的犹太地下组织,伊尔贡在犹太人争取犹太国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伊尔贡的产生背景、伊尔贡的发展历程和伊尔贡的评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阐述。文章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阐述了伊尔贡形成的历史背景。19世纪随着有关犹太复国主义的书籍和思想的传播,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也逐渐发展起来,掀起了向巴勒斯坦进行犹太移民的浪潮。面对众多的犹太移民以及日益增多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冲突,当时巴勒斯坦的委任政府英国对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逐渐由支持转向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犹太人自己的武装力量建立起来。亚博廷斯基建立起修正主义,修正主义对部分哈加纳成员产生了影响,1931年哈加纳B派从哈加纳中分裂而来,即后来的伊尔贡。第二章阐述了伊尔贡的发展历程。伊尔贡诞生初期力量薄弱,1936年的阿拉伯起义使得伊尔贡内部产生了分歧,1937年特霍米(Tehomi)带领部分伊尔贡成员重返哈加纳,伊尔贡发生了第一次分裂。剩余的伊尔贡成员在行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方针政策,黑色星期日事件标志着伊尔贡突破克制政策,转而进行主动的袭击,第一个重点打击的目标是英国委任政府。二战的爆发使得伊尔贡与英国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而主张将打击英国作为首要目标的斯特恩带领部分伊尔贡成员于1940年从伊尔贡中分裂组成莱希,伊尔贡经历了第二次分裂。二战中同盟国胜局已定,伊尔贡再次将主要袭击目标转向英国。1947年英国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伊尔贡为拓展领土对阿拉伯人实施了极端措施和暴力驱逐。1948年以色列国家建立,伊尔贡在经历“阿尔塔列纳”号事件后并入以色列国防军,作为独立军事力量的时代结束。第三章对伊尔贡进行评析。伊尔贡的方针政策中对于“大以色列”的向往,以及为建成犹太国而不择手段的思想注定了伊尔贡的极端行动方式为阿以冲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伊尔贡在以色列建国的过程中保卫了犹太定居点,促进了犹太移民,在对抗法西斯的战争中作为正义的一方发挥了作用,它对于英国和阿拉伯人的攻击促进了以色列国家的建立。伊尔贡成员在以色列建立之后的国内政治上也发挥了作用。然而伊尔贡对于英国的极端袭击在使英国的国际地位下降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的损失。此外,伊尔贡对于阿拉伯人的暴力活动不仅给他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困扰世界的阿拉伯难民问题也由此初现端倪。对于伊尔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历程,阿以冲突的历史缘由以及以色列国家的建立过程。

布拉德·托尔,余桂霞[4](2016)在《法外势力》文中研究表明序幕亚洲某地这所战略军事前哨基地戒备森严,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代号——243。前哨基地所在的山谷远离城市和工业中心,这里地势崎岖不平,整日狂风呼啸。基地里的建筑有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是高端难民营和三流大学的混合体,帐篷、拖车、几座简陋的水泥房子就是这座"大学"的全部设施了。唯一能体现其现代性的是有几辆拖车上写着"必胜客""汉堡王""地铁快餐"的字样,这些构成了军事基地的"美食广场"。

王丽[5](2014)在《论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种文化视域的阐释》文中研究指明全球风险社会下,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地区冲突与战争、恐怖主义、大规模暴力冲突、屠杀、流行性疾病、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贫困、饥荒、自然灾害、大型交通事故等等,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挑战人类社会的抗压力。游荡在全球各个角落的风险和频繁发生的各种公共危机向人们昭示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全球风险社会下,面对重重灾难与各种突发事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在面临着日趋复杂和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就越发的紧迫和重要。本文创新性地从文化这个整体性视角出发,运用多角度、跨学科的分析方法力图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产生的现状、深层原因、形成机制以及治理模式的结构进行全面阐释。本文的研究把历史例证与概念性讨论交织在一起,把研究对象和问题放在现代文化形成的长时段历程中进行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力图对问题进行“深描说”。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分析和研究。这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长时段的文化演化角度去分析公共危机、全球风险社会以及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的发展状态、内涵及特征。(2).对文化、主要是现代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力图全面地把握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并形成自己对现代文化的认识、观点和分析框架,从而为下一步的分析和阐释奠定基础。(3).从文化视域对公共危机、全球风险社会、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形成机制的分析和研究。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文化与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逻辑关联,二是现代文化与全球风险社会之间的因果关联,三是现代文化与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联。其核心在于解决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是如何与现代文化变迁的各种力量相一致的,即作为全球风险社会及其现代性公共危机根源的现代性风险是如何在现代文化体系内被系统地制造和大规模释放的这一关键性问题。(4).对治理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治理历史的分析和阐释,重新认识和界定治理。(5).对全球风险社会下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现代文化体系内形成的风险和危机应对机制的研究,分析当前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构成和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讲,本文力图在现代文化框架下对全球风险社会之公共危机治理的一种阐释性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发现:(1).公共危机作为文化的产物,是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并对人类文化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文化构成。(2).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作为现代性风险集结演化的产物,是一种结构性暴力。(3).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这种结构性暴力的系统基质就是现代文化。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是现代文化扩张的产物。(4).现代文化是一个由社会实在构成的集合。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文化的组织方式。现代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由知识的社会化大生产、制度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物质商品的社会化大生产构成的社会化大生产系统。社会化大生产的系统产物就是包括知识、制度、物质商品以及现代性风险在内的各种社会实在。(5).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治理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乃至更早。治理作为现代文化的管理方式,既是一种对生命进行控制的权力技术体系,也是一种安全管理机制。(6).现代文化不仅系统地生产出大量的现代性风险和公共危机,还形成了包括一般性安全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在内的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机制。在对现代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的基础上,本文力图从五个方面的内容对现代文化和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阐释和证明:一是从观念层面分析现代文化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现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所蕴含的矛盾与冲突是导致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内在根源。二是从作为现代文化组织方式的社会化大生产出发分析现代性风险与公共危机的形成过程。三是从社会实在本体论这一微观角度出发,通过社会实在建构过程的分析阐释现代性风险如何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系统地生产和释放。四是从现代文化之管理方式治理出发,分析治理机制与风险和公共危机之间的相互关系。五是从经济社会角度分析经济社会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因果关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从文化视角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进行分析和阐释;二是对治理界定的创新,本文认为治理作为现代文化的管理方式,既是现代文化用以控制风险和管理公共危机的手段,其本身也蕴含着暴力和各种矛盾;三是在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关系的阐释上有所创新,在对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分别阐述它们与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四是研究方法的创新,从文化这个难以驾驭的整体性视角出发,跨学科、多角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由于作为一种基础性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现代文化视域对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治理作一种阐释性分析,因此在对策方面的探讨和分析较少,这为后续研究点奠定基础的同时也预留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兰希[6](2014)在《基于篇章修辞结构的多文档自动文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花费在搜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面对着成千上万同一主题下的网页,它们大部分都包含着相同的信息,然而又包含着少量不同的信息。因此,人们迫切地需要能提供更有力的信息浓缩和筛选的加工工具。多文档自动文摘可以将多篇同一主题下的文章进行汇总和压缩,提供给人们全面、简洁的信息。实验室前课题组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语义的单文档自动文摘系统。但是单文档自动文摘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获取大量准确信息的迫切需要。因此,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多文档自动文摘系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成果:1.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篇章修辞结构的多文档自动文摘系统,系统地描述了不同层面上文本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提出了多文档的修辞结构框架。同时,本文将句子中特征词的权重、句子的句型、句子的位置等句子的多特征信息与多文档修辞结构相结合,从而共同来衡量句子的重要性。2.本文采用了一种混合聚类算法HCA,对多文档进行主题的划分。以段落为基本单位,混合聚类算法HCA是将K-Means算法与层次聚类算法相结合,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多文档主题数目不能确定的难题。实验结果表明,混合聚类算法比单一的聚类算法对主题划分的准确度更高。3.由于多文档自动文摘是从同一话题下的多篇文章中抽取句子,因此,会有语句不连贯和信息冗余等缺点。为保证文摘准确并且有较好的可读性,本文对已经抽取的文摘句进行了冗余处理和句子压缩,生成更易阅读的文摘。基于上述的工作,最后我们开发并实现了一个多文档自动文摘实验系统。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多文档语料库中选取了20篇不同话题的多文档文章,每个话题下有3至7篇不等的关于该话题的报道,在该系统上进行了测试。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地抽取不同话题的多文档文摘,评测效果比较理想,并且本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和可移植性。

肖克(Karim Alwadi)[7](2013)在《黎巴嫩真主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东地区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同时这一地区复杂的历史、宗教教派等问题又使得地区政治错综复杂,成为维持世界政治和平必须要关注和讨论的话题。真主党成立于1982年,在成立之初只是一个宗教秘密组织,由于在阿拉伯政治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日渐扩大。研究真主党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中东地区的冲突问题。现有的对真主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对真主党持一边倒的立场,要么支持,要么批判,缺乏对真主党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中国国内对于真主党问题的研究很少且零星,本文弥补了中国国内对真主党问题研究的不足。本文从真主党的诞生、思想理论基础、发展历史、组织结构、外交及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对真主党进行全面分析,以期全面、客观地呈现真主党的现实,分析真主党对中东地区政治的影响。本文研究指出,黎巴嫩什叶派对真主党的支持、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间的长期敌对关系等因素为真主党的诞生提供了合适的环境。有着宗教背景的真主党,其思想来源主要是什叶派的“教法学家统治”理论以及有关圣战和抵抗运动的理论。这些思想来源体现在真主党的纲领文件中,指导真主党开展活动。本文还详细介绍了真主党的发展历史,即从一个宗教秘密组织、通过在反以斗争中获得了诸多力量的支持,凭借自身拥有的武装力量和地区人民的支持逐渐参与到黎巴嫩的国家政治事务中,成为黎巴嫩的合法参政党。真主党在获取地区民众支持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真主党始终坚持反美和反以色列立场,与伊朗等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成为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真主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来自美国、以色列等外部政治因素的挑战,对伊朗问题的立场影响着真主党在国内的支持率,随着真主党成为黎巴嫩政府的参政党,真主党拥有武装这一事实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这些挑战都使得真主党开始调整自己的政策,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应对地区政治形势的变化。本文通过对真主党的分析,认为真主党会根据地区发展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策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政党。未来,真主党将通过政策调整等方式继续在中东地区政治局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需要对真主党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杜雪芹[8](2012)在《巴以和解之路的绊脚石 ——艰难的以色列定居点问题的谈判》文中认为自1947年联合国决议后,以色列建国,随即爆发了中东战争,此后中东地区一直战火连绵,巴以关系长期处于尖锐的敌对状态。学术界认为导致巴以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以色列定居点问题是主要因素。前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魏兹曼成功地将犹太的复国计划与英国的中东战略捆绑在一起,《贝尔福宣言》的发表使复国主义首次获得了英国的支持。以色列建国使犹太人获得了一块稳定的立足之地,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他们不断地移民、修建定居点,扩大土地面积,巴以矛盾加剧,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笔者认为以色列修建定居点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为扩大生存空间。围绕定居点问题,各大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展开多方博弈。英国退出美以特殊关系形成。实质上,美国政府对此也睁一眼闭一眼。从《奥斯陆协议》的签订到中东“和平路线图”,以色列虽然占领了更多的土地,但并未得到和平。从长远来看,不管和平进程如何曲折、漫长,不管今后的局势如何复杂,不管今后巴以关系几经博弈,如何发展,有点是可以肯定的,定居点问题是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

权新宇[9](2009)在《伊斯兰极端组织与“人体炸弹” ——关于当代中东自杀式袭击现象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自杀式袭击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曾在中东地区达到高潮,于冷战结束后呈全球蔓延趋势,“9·11”事件使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由于方式之惨烈、震憾力和破坏力之巨大,自杀式袭击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项研究首先从整体上对当代中东的自杀式袭击现象做一概述。其次以当代中东的自杀式攻击现象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为切入点,阐述其“孕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笔者以为,任何社会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环境,环境孕育了如此的现象。具体到中东而言,自杀式袭击现象“孕育”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力量的“不对称性”:自杀式袭击现象“孕育”的先决条件;第二、中东的“殉教”传统:自杀式袭击现象“孕育”的精神资源;第三、全球化带来诸多社会问题:自杀式袭击现象存在的“温床”;第四、西方化和现代化的迷失引起的文化认同危机;第五、社会转型造成的消极后果。第三章在第二章基础上,剖析当代中东的伊斯兰极端组织:自杀式攻击事件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尽管社会环境因素“孕育”了自杀式袭击现象,但不能说中东的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就必然会导致此类行为的发生,因为社会环境因素仅仅为其存在提供了“土壤”,它的实现还需要伊斯兰极端组织来组织和策划。这就要探究伊斯兰极端组织是如何策划和组织自杀式袭击?这主要体现在:第一、自杀式袭击活动的组织概况;第二、由伊斯兰极端组织策划的自杀式袭击活动情况;第三、伊斯兰极端组织策划和组织自杀式袭击的整个流程;第四、伊斯兰极端组织策划和组织自杀式袭击之逻辑解读。第四章解读“人体炸弹”:自杀式攻击的执行者。尽管自杀式袭击是一个有组织的现象,即伊斯兰极端组织是自杀式袭击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但自杀式袭击的也要“人体炸弹”去执行。“人体炸弹”的“殉教”是自杀式袭击最终完成的先决条件。可见,在中东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自杀式袭击行为既是组织行为,也是个体行为,是双方互动的结果。

乔治·乔纳斯,唐克胜[10](2007)在《复仇》文中提出1972年8月26日,第二十届奥运会在慕尼黑召开。9月5日凌晨4时许,一伙恐怖分子闯入奥运村,打死两名以色列运动员,挟持其余九名作为人质,要求释放被关押在监狱中的两百余名囚犯。在解救人质的过程中,警方将一场武装解救行动变成了血腥的枪战。九名以色列人质全部遇难。愤怒的以色列总理梅尔命令以色列情报组织“穆萨德”对恐怖分子以牙还牙。一场血腥杀戮刚刚结束,另一场暗杀行动即将开始。一支训练有素的以色列特工队手持黑名单,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巴勒斯坦要人以及与“慕尼黑惨案”有关的恐怖分子周围。于是,街头的突袭、冲天的火光、伤者的哀嚎、死者的惨状、美人的诱惑、层层的政治谜团……便一幕幕上演了。双手沾满鲜血的特工们开始感到困惑、恐惧,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他们在无奈和挣扎之中经历着人性的莫大洗礼。是听从上级的命令、国家的召唤,继续这不归的杀戮之路,还是为了家庭的幸福,痛下决心,完成自我的人性救赎……

二、特拉维夫两起爆炸20人丧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拉维夫两起爆炸20人丧生(论文提纲范文)

(1)法塔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特点创新
        (一) 研究思路
        (二) 特点创新
第一章 法塔赫的初创与奠基(1959-1967)
    一、法塔赫的建立
        (一) 法塔赫建立的历史背景
        (二) 阿拉法特与法塔赫的建立
        (三) 法塔赫早期核心成员
    二、法塔赫的早期思想主张与分歧
        (一) 法塔赫的早期思想主张
        (二) 法塔赫早期内部分歧
    三、阿拉伯政治团体对早期法塔赫的影响
        (一) 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对早期法塔赫的影响
        (二)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对早期法塔赫的影响
    四、早期法塔赫与巴解组织关系
        (一) 巴解组织成立的背景
        (二) 早期法塔赫与巴解组织的对立与竞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塔赫的崛起与巴勒斯坦恐怖主义的泛滥(1967-1973)
    一、法塔赫坚持对以武装斗争
        (一) 阿拉伯国家对以斗争受挫与法塔赫坚持武装斗争
        (二) 法塔赫武装斗争面临巴勒斯坦内部竞争
    二、卡拉梅战役与法塔赫的崛起
        (一) 法塔赫的武装斗争引发卡拉梅战役
        (二) 法塔赫的强势崛起与内外危机
    三、“黑九月”事件与巴勒斯坦恐怖主义的泛滥
        (一) 约、巴多重矛盾引发“黑九月”事件
        (二) 法塔赫遭受重创与实践恐怖主义呼声的高涨
        (三) 法塔赫“黑九月”组织及其恐怖主义实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塔赫谋求建国与暴力活动的反复(1973-1993)
    一、法塔赫建国战略的调整与内外分歧
        (一) 法塔赫“渐进式”建国方案的提出
        (二) 法塔赫内部及巴解组织的分裂
    二、黎巴嫩内战与法塔赫艰难处境
        (一) 法塔赫成为黎巴嫩内战的催化剂
        (二) 黎巴嫩内战导致法塔赫举步维艰
    三、黎巴嫩战争与法塔赫的衰落
        (一) 法塔赫暴力活动诱发黎巴嫩战争
        (二) 黎巴嫩战争导致法塔赫岌岌可危
    四、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与法塔赫重获新生
        (一) 法塔赫面临内忧外患
        (二) 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对法塔赫的影响
    五、法塔赫谋求缓和与巴以和平进程的开启
        (一) 法塔赫面临内外困境
        (二) 法塔赫参与巴以和平进程与《奥斯陆协议》的签署
        (三) 《奥斯陆协议》对法塔赫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塔赫执政与暴力冲突再度升级(1993-2018)
    一、法塔赫执政与哈马斯的挑战
        (一) 法塔赫推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建立
        (二) 法塔赫与哈马斯的矛盾冲突
    二、法塔赫内外交困与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
        (一) 巴以和平进程搁浅与法塔赫的执政危机
        (二) 法塔赫寻求出路与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的爆发
    三、阿拉法特逝世与法塔赫的渐趋式微
        (一) 巴以冲突再度升级与阿拉法特深陷困境
        (二) 阿拉法特逝世对法塔赫的影响
        (三)“后阿拉法特时代”法塔赫的内部危机
        (四) 法塔赫失去执政地位与巴勒斯坦内战
        (五)“两国方案”的危机与法塔赫处境的艰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法塔赫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一、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一) 196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二) 197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三) 198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四) 199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五) 21 世纪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六) 对法塔赫与美国关系的评价
    二、法塔赫与苏联(俄罗斯)的关系
        (一) 1960 年代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
        (二) 1970 年代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
        (三) 1980 年代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
        (四) 法塔赫与俄罗斯的关系
        (五) 对法塔赫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评析
    三、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一) 中国与早期巴勒斯坦问题
        (二) 1960 年代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三) 1970 年代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四) 改革开放后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五) 对法塔赫与中国关系的评价
    四、法塔赫与阿拉伯前线国家的关系
        (一) 法塔赫与埃及的关系
        (二) 法塔赫与叙利亚的关系
        (三) 法塔赫与约旦的关系
        (四) 法塔赫与黎巴嫩的关系
        (五) 对法塔赫与阿拉伯前线国家关系的评价
    五、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一) 1967-1987 年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二) 1987-2000 年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三) 2000 年后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四) 对法塔赫与联合国关系的评价
    六、法塔赫与欧共体(欧盟)的关系
        (一) 法塔赫与欧共体的关系
        (二) 法塔赫与欧盟的关系
        (三) 对法塔赫与欧共体(欧盟)关系的评价
第六章 法塔赫组织构成的分类研究
    一、法塔赫的上层组织结构
        (一) 法塔赫大会
        (二) 法塔赫革命委员会
        (三) 法塔赫中央委员会
    二、法塔赫的地方组织结构
    三、法塔赫的成员标准
    四、法塔赫的武装组织
        (一)“暴风”突击队
        (二)“坦齐姆”组织
        (三) 阿克萨烈士旅
        (四)“第14部队”(Force 14)
        (五)“第17部队”(Force 17)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法塔赫发展历程的解析
    二、法塔赫与国际社会关系评价
    三、对法塔赫和巴以问题未来的思考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一) 档案
        (二) 着作
        (三) 学位论文
        (四) 期刊论文
        (五) 报刊文章
        (六) 网络文献
    二、中文文献
        (一) 着作
        (二) 期刊论文
        (三) 报刊文章
        (四) 网络文献
    三、网络资源
附录一:相关名词中英文对照
附录二:法塔赫大事记
在学期间已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2)对重大活动现场安保应急处突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重大活动现场突发事件的分类和特点
    (一) 重大活动现场突发事件分类
    (二) 重大活动现场突发事件的特点
        1. 突发性和紧急性
        2. 极度的复杂性
        3. 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三、重大活动现场安保应急处突工作的难点及问题分析
    (一) “黑天鹅”事件的特殊性
    (二) 应急处突能力差, 反应迟缓
    (三) 应急处突中各部门联动不足
    (四) 安保演练要素不全, 情况设置过于简单
四、提升重大活动现场安保应急处突工作水平的对策
    (一) 创新应急处突工作理念
    (二) 提高安保人员的应急处突能力
    (三) 开展贴近实际的应急处突演练
    (四) 充分发挥科技在应急处突中的应用
    (五) 构建整体联动的保障体系
五、结语

(3)伊尔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学术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伊尔贡形成的背景
    一、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二、英国政策与阿拉伯、犹太人的冲突
        (一)英国对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限制
        (二)阿犹冲突
    三、分裂前的哈加纳
        (一)亚博廷斯基和修正主义
        (二)修正主义对哈加纳的影响
第二章 伊尔贡的发展历程
    一、伊尔贡形成初期
        (一)伊尔贡的诞生及初期特征
        (二)1936年阿拉伯起义期间的哈加纳B派
        (三)1937年伊尔贡的第一次分裂
    二、伊尔贡的发展
        (一)伊尔贡的方针政策
        (二)伊尔贡摆脱哈加纳影响后的初期行动
        (三)1940年伊尔贡的第二次分裂
        (四)中东危机解除后为谋求建国进行的努力
    三、伊尔贡的终结期
        (一)伊尔贡与哈加纳的决裂
        (二)伊尔贡的终结——“阿尔塔列纳”号事件
第三章 伊尔贡评析
    一、伊尔贡的性质
        (一)关于伊尔贡方针政策
        (二)关于伊尔贡的暴力恐怖活动
    二、伊尔贡恐怖活动带来的影响
        (一)对以色列建国及政治的影响
        (二)对以色列政治的影响
        (三)对阿以冲突和中东恐怖主义的影响
结语
附录 伊尔贡大事记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致谢

(5)论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种文化视域的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现有研究的一般性分析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现有研究路径和范式
        一、经济学路径的技术-理性范式
        二、心理学路径和心理测量范式
        三、社会学路径和社会放大模式
        四、公共管理学路径及其相关范式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假设、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二、核心概念
        三、研究视角
        四、研究方法和路径
第二章 文化视域下的公共危机演化
    第一节 文化与公共危机
        一、文化的词源解释
        二、文化的概念阐释
        三、文化与公共危机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前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的演化
        一、从自然灾害的演化到极端气候事件
        二、古代饥荒与现代饥荒
        三、疾病的流行和传播
        四、战争等集体暴力
    第三节 近现代社会的公共危机
        一、现代文化孕育时期的公共危机
        二、工业革命前及早期的公共危机
        三、二十世纪公共危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
    第一节 全球风险社会的来临
        一、前奏
        二、风险社会的提出
        三、人口压力、地球承载力与人类的发展境遇
    第二节 风险社会理论评述
        一、风险社会理论内涵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价值
        三、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缺陷
    第三节 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的形成机制
        一、风险
        二、全球风险社会的形成机制:贝克的逻辑和阐释
        三、从(不)确定性到风险
        四、从风险到全球风险社会
        五、从现代性风险到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
    第四节 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结构性暴力
        一、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现代性公共危机
        二、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结构性暴力
        三、结构性暴力:内涵和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现代文化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现代文化的分析
        一、对现代文化的界定
        二、现代文化的演化和结构
        三、现代文化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 作为社会自我意识的现代文化
        一、人类中心主义:新的世界观
        二、观念的再审视
        三、作为一种自治机制的现代文化
        四、现代文化的治理机制
    第三节 社会化大生产
        一、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文化的组织方式
        二、社会化大生产体系的构成
        三、社会化大生产与公共危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为社会实在体系的现代文化
    第一节 从社会实在到现代文化
        一、制度性事实的构成: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结构
        二、社会制度和等级结构的形成:制度性事实的叠加
        三、从社会实在到现代文化
    第二节 现代文化的本体论分析
        一、一切制度性事实都包含权力
        二、制度性权力
        三、现代文化的本体论特征
    第三节 现代文化:基于制度性事实的进一步分析
        一、制度
        二、人为确定性及其风险:边界和身份
        三、人为不确定性
        四、构成性规则的滥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社会与公共危机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公共危机
        一、经济的纵向结构
        二、经济体系中的决定性因素
        三、市场经济再审视
        四、市场经济与公共危机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与公共危机
        一、资本主义的形态与概念
        二、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分析
        三、跨国公司与现代性公共危机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公共危机
        一、经济全球化
        二、世界经济体系与公共危机
        三、对自由市场机制的批判
        四、自由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技术与公共危机
        一、技术的分类及相关公共危机
        二、技术的本质
        三、现代技术:公共危机的始作俑者还是拯救之道?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作为现代文化管理方式的治理
    第一节 作为政治主权运转的治理
        一、16世纪政治含义治理的出现
        二、16-18世纪治理的发展
        三、国家治理机制的三个发展模式
    第二节 公民社会自治
        一、公民社会自治的起始
        二、市民的出现和权利性自由
        三、市民社会的出现
        四、市民社会自治
    第三节 治理的演进与公共危机
        一、治理的演进机制
        二、依国家理性治理蕴涵的暴力因子
        三、节制性治理与公共危机
        四、新自由主义治理与公共危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第一节 现代性风险和公共危机:现代文化初期的应对
        一、西方早期传统社会救助制度与措施
        二、工业革命之前的一些保护机制
        三、工业革命初期的保护性制度
        四、商业保险制度
    第二节 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一般安全机制
        二、社会保障制度
        三、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
        四、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机制
    第三节 基本结论和未来展望
        一、全球风险社会及其公共危机:基于现代文化的分析和阐释
        二、作为复杂系统的人类世界:新观点的提出和阐释
        三、观念的转变:建构全球安全共同体
附录:20世纪的公共危机
参考书目
致谢

(6)基于篇章修辞结构的多文档自动文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多文档自动文摘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2.1 国外的研究情况
        1.2.2 国内的研究情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自动文摘综述
    2.1 自动文摘原理
    2.2 自动文摘分类
    2.3 预处理模块
        2.3.1 ICTCLAS分词以及词性标注
        2.3.2 过滤停用词和词频统计
        2.3.3 基于知网的向量空间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本句子相似度的计算
    3.1 引言
    3.2 句子相似度的计算
        3.2.1 句子相似度的计算方法介绍
        3.2.1.1 句子相似度的定义
        3.2.1.2 句子相似度的计算方法
        3.2.2 融合语义信息与句法结构特征的句子相似度的算法
    3.3 句子压缩
        3.3.1 句子压缩介绍
        3.3.2 本文的句子压缩算法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主题划分的信息重组
    4.1 引言
    4.2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VSM计算段落的相似度
        4.2.1 向量空间模型介绍
        4.2.2 基于VSM模型实现段落相似度的计算
        4.2.3 算法步骤
    4.3 聚类主题划分
        4.3.1 聚类算法介绍
        4.3.1.1 k-means聚类算法
        4.3.1.2 层次聚类算法
        4.3.2 混合聚类算法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聚类算法的比较
        4.4.2 聚类算法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篇章修辞结构的多文档自动文摘系统
    5.1 引言
    5.2 篇章修辞结构MDRS的理论依据
        5.2.1 修辞结构的理论基础
        5.2.2 交叉文本结构理论
    5.3 篇章修辞结构的多文档自动文摘系统
        5.3.1 篇章多级依存结构TMDS
        5.3.2 多文档的修辞结构框架
        5.3.3 多文档修辞结构的建立
    5.4 基于MDRS的多文档关键信息抽取
        5.4.1 融合句子多特征与多文档修辞结构算法的句子权重计算
        5.4.2 多文档关键信息抽取
    5.5 文摘结果评测
        5.5.1 系统摘要实验
        5.5.1.1 开发环境
        5.5.1.2 系统模块功能
        5.5.1.3 系统运行界面
        5.5.2 评价标准
        5.5.2.1 准确率、召回率以及F-measure
        5.5.2.2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A 多文档自动文摘系统输出实例
致谢

(7)黎巴嫩真主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真主党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对真主党的研究现状
    三、 论文结构
    四、 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真主党成因分析
    第一节 什叶派因素
        一、 黎巴嫩的什叶派
        二、 伊朗的影响
    第二节 黎巴嫩国内因素
    第三节 以色列因素
        一、 水源问题
        二、 巴勒斯坦人的问题
第二章 真主党的思想和纲领文件
    第一节 真主党的主要思想
        一、 教法学家统治理论
        二、 圣战(抵抗运动)思想
    第二节 真主党的纲领性文件
        一、 第一份原则性声明《公开信》
        二、 《政治文件》及其分析
第三章 真主党的成立、组织结构和重要人物
    第一节 真主党的成立
        一、 真主党的成立
        二、 真主党的主要活动
    第二节 真主党的组织结构及其它特征
        一、 组织结构
        二、 真主党的武装力量
        三、 真主党的资金来源
        四、 社会影响
    第三节 真主党的重要人物
        一、 哈桑·纳斯鲁拉
        二、 伊玛德·穆格尼亚
        三、 阿巴斯·穆萨维
        四、 纳伊姆·卡西姆
第四章 真主党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一节 第一阶段(1982-2000 年)
    第二节 第二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五章 真主党的对外关系
    第一节 真主党与巴勒斯坦的关系
    第二节 真主党与叙利亚的关系
    第三节 真主党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第四节 真主党与美国的关系
    第五节 真主党与中国的关系
第六章 真主党的未来和挑战
    第一节 “阿拉伯之春”的挑战
    第二节 其他挑战
        一、 国内宗教势力的挑战
        二、 政治挑战
        三、 军事挑战
    第三节 真主党的未来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巴以和解之路的绊脚石 ——艰难的以色列定居点问题的谈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早期犹太移民与以色列建国
    第一节 圣经与希伯来
    第二节 《贝尔福宣言》与联合国的分治决议
    第三节 以色列早期移民定居点
第二章 以色列建立定居点的多方反应及博弈
    第一节 英国对以定居点问题的左右摇摆
    第二节 美国对以定居点问题的模棱两可的态度
    第三节 苏联对以定居点问题的转变
    第四节 阿拉伯国家对以定居点问题的强硬态度
第三章 以色列定居点政策与巴以冲突升级
    第一节 联合国决议与中东战争
    第二节 巴以冲突的政治解决
    第三节 跌宕起伏的巴以和平进程
    第四节 新时期巴以和谈中的定居点建设
第四章 定居点政策对巴以关系及中东和平进程的影响
    第一节 定居点问题引起巴以矛盾的激化
    第二节 定居点问题阻碍中东和平进程
第五章 结论
附录1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伊斯兰极端组织与“人体炸弹” ——关于当代中东自杀式袭击现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当代中东的自杀式袭击现象概述
    一、自杀式袭击现象的区域分布
    二、自杀式袭击现象的一般性描述及其特征解读
第二章 当代中东的社会环境因素——自杀式袭击现象“孕育”的“母体”
    一、力量的“不对称性”:自杀式袭击现象“孕育”的先决条件
    二、中东的“殉教”传统:自杀式袭击现象“孕育”的精神资源
    三、全球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自杀式袭击现象“孕育”的“温床”
    四、西方化和现代化的迷失引起的文化认同危机
    五、社会转型造成的消极后果
第三章 当代中东的伊斯兰极端组织——自杀式袭击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一、自杀式袭击活动的组织概况
    二、由伊斯兰极端组织策划的自杀式袭击活动情况
    三、伊斯兰极端组织策划和组织自杀式袭击的整个流程
    四、伊斯兰极端组织策划和组织自杀式袭击之逻辑解读
第四章 “人体炸弹”——自杀式袭击的执行者
    一、“宗教”层面的动因
    二、自杀者个体层面的动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特拉维夫两起爆炸20人丧生(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塔赫研究[D]. 贾龙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2]对重大活动现场安保应急处突工作的思考[J]. 哈岳.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9(02)
  • [3]伊尔贡研究[D]. 周慧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4]法外势力[J]. 布拉德·托尔,余桂霞. 译林, 2016(05)
  • [5]论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危机治理 ——一种文化视域的阐释[D]. 王丽. 南京大学, 2014(04)
  • [6]基于篇章修辞结构的多文档自动文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兰希. 厦门大学, 2014(09)
  • [7]黎巴嫩真主党研究[D]. 肖克(Karim Alwadi). 外交学院, 2013(12)
  • [8]巴以和解之路的绊脚石 ——艰难的以色列定居点问题的谈判[D]. 杜雪芹.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9]伊斯兰极端组织与“人体炸弹” ——关于当代中东自杀式袭击现象的思考[D]. 权新宇.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6)
  • [10]复仇[J]. 乔治·乔纳斯,唐克胜. 译林, 2007(03)

标签:;  ;  ;  ;  ;  

20人在特拉维夫爆炸案中丧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