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PLC法测定鼻咽清胶囊黄芩苷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谭丽媛[1](2020)在《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不同处方配比及不同提取方法的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的解热、镇痛、抗菌、抗炎作用,验证处方配比并进行提取工艺的初探;采用响应曲面法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角度确定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最佳提取工艺;优选银柴退热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并进行中试生产研究;制定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对中试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和稳定性考察;研究银柴退热颗粒和银柴退热口服液在抗菌解热抗炎镇痛方面的药效学等效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贾氏银柴退热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 1.考察银柴退热汤供试品1-6(供试品1~3处方金银花:柴胡配比分别为1:1、2:1、1:2,提取方法为水煎煮法;供试品4~6处方金银花:柴胡配比分别为1:1、2:1、1:2,提取方法为双提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模型及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2.采用HPLC法定量分析,以绿原酸和黄芩苷的转移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Design(BBD)模式,对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提取工艺参数煎煮时间(A)、煎煮次数(B)、加水量(C)进行优选分析。3.以成型率、溶化性、休止角等参数为指标对传统湿法制粒的最佳制剂工艺进行筛选;以成型率为指标对喷雾制粒的辅料量、制粒温度、辅料配比进行了优选;结合中试生产试验结果,建立银柴退热颗粒的成型工艺,确定主要技术参数及辅料的种类和用量。4.从鉴别、指纹图谱、检查(制剂通则检查、砷盐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含量测定四个方面,对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鉴别包括性状和薄层色谱鉴别;采用HPLC法,建立指纹图谱的测定方法,使用中国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对11批银柴退热颗粒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要求,对银柴退热颗粒的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进行检查;重金属检查采用第二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21),砷盐检查采用古蔡氏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22);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有害元素Cu、Pb、Cd进行测定,其中Cu采用火焰法,Pb、Cd采用石墨炉法;采用HPLC法,对处方中君药金银花、连翘、黄芩和柴胡的有效成分进行测定。5.按照质量标准(草案),在市售包装条件下,对银柴退热颗粒的3批中试产品进行了 6个月稳定性试验和加速试验研究[加速试验条件为温度(40±2℃)、湿度(75±5%),长期稳定性试验条件为温度(25±2℃)、湿度(60±10%)]。6.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炎症模型、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和热板法,比较银柴退热颗粒和银柴退热口服液在抗菌解热抗炎镇痛方面的药效学等效性。7.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收集贾氏银柴退热汤处方所含药味的相关活性成分;Swiss靶标预测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各成分靶点;通过治疗靶标数据库(TTD),Drugbank,疾病-基因网数据库(DisGeNET)获取急性上呼吸道相关靶标;韦恩图获得相关交集;使用STRING网站进行靶点蛋白互作分析,运用Cytoscape3.7.1进行结果可视化;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寻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活性成分、对应靶标,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结果 1.供试品1-6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处方配比、不同提取工艺的银柴退热汤流浸膏均有一定的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金银花:柴胡配比为1:1、提取工艺为双提法时,其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更明显。2.建立了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中绿原酸、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最优提取条件为:煎煮时间60min、煎煮2次、加12倍量水。3.传统干法制粒的最佳工艺为:浸膏粉与辅料用量为1:0.3,辅料为糖粉:糊精=2:1,矫味剂阿斯巴甜加入量为1%,喷入90%乙醇适量;喷雾制粒的最佳工艺: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20,进风口温度—出风口温度90~40,喷雾速率10 Hz,糖粉:糊精比例为1:1;喷雾制粒工序少,制粒全过程是密闭操作,粉尘少,有利于减少有效成分损失,更能符合GMP标准,且目前药厂大生产多采用喷雾制粒设备,故确定制粒方法为喷雾制粒。4.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味微甜、微苦;薄层色谱鉴别中,最终确定了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大青叶共6味药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指纹图谱研究中,确定共有峰15个,指认出10个共有峰,分别为:峰1新绿原酸,峰2绿原酸,峰4咖啡酸,峰5隐绿原酸,峰9连翘酯苷A,峰10异绿原酸B,峰11异绿原酸A,峰12异绿原酸C,峰13黄芩苷,峰15汉黄芩苷;银柴退热颗粒的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符合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要求;银柴退热颗粒三批中试产品砷盐检查含量限度均小于2 ppm,重金属检查含量限度均小于10 ppm,有害元素检查中各元素平均含量为:Cu 1.83mg/kg、Pb 0.32mg/kg、Cd0.22mg/kg;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多指标-HPLC含量测定方法,最终确定银柴退热颗粒每袋含金银花、牛蒡子以绿原酸(C16H1809)计,不得少于6.3 mg;含连翘以连翘酯苷A(C29H360 15)计,不得少于11.8 mg;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40.0 mg。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5.银柴退热颗粒的外观性状、鉴别、溶化性、水分含量、粒度、含量测定等均符合质量标准(草案)规定。6.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组解热镇痛抗菌抗炎药理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具有药效学等效性。7.贾氏银柴退热汤所含中药活性成分共322个,对应不同的靶标1088个,收集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的靶点623个,贾氏银柴退热汤主要作用于TNF、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MAPK、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主要涉及炎症与免疫调控。结论 不同处方配比、不同提取工艺的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金银花:柴胡为1:1、提取工艺为双提法时,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更明显。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稳定可行,可操作性强,适合于批量生产。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并进行稳定性考察,说明银柴退热颗粒质量及工艺稳定、可靠。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具有药效学等效性。贾氏银柴退热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各作用通路间相互关联,起到消除炎症、抑制活化的细胞因子、缓和过激的免疫反应的作用,与传统中药复方所具有的整体调节性特征相契合,体现了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后续的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刘恺,刘海涛,梁俊,曹银,徐亚运,戴彪,聂丽娟,夏清荣[2](2018)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热炎宁颗粒中野黄芩苷的含量》文中提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热炎宁颗粒中野黄芩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Ultimate XB-C18柱(4.6×250 mm,5μm);以乙腈-0.02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三乙胺调节p H值至5.0)(14∶8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35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进样量:20μl。结果野黄芩苷在7.5730.28 mg/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11%,相对标准偏差为0.3%。结论该测定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可靠、重现性良好,可作为热炎宁颗粒测定野黄芩苷的质量控制方法。
王欣,覃瑶,王德江,卿大双,姚林才,李隆云,罗维早[3](2016)在《一测多评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总结、归纳近年来一测多评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实例,探讨其在中药不同类型成分定量分析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该方法采用易得、价廉的对照品来测定多个活性成分,适合中药多成分、多功效作用的评价模式,其简单、可行,将有利于提高中药质量控制的水平。
娄琼,舒迈,宋粉云[4](2014)在《HPLC法测定鼻咽灵片中野黄芩苷的含量》文中指出目的:建立测定鼻咽灵片中野黄芩苷含量方法。方法:应用RP-HPLC,柱子是Diamonsil-C18柱,流动相是甲醇∶0.1%H3PO4(38∶62),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335nm。结果:野黄芩苷浓度在2.641.6g·ml-1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野黄芩苷平均回收率为100.8%,方法精密度(RSD)为1.49%(n=6)。结论:该法可用于鼻咽灵片中野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陈振振[5](2014)在《醒脑静中芳香开窍药促进栀子有效成分经鼻入脑转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药物经常规途径如口服给药后在脑内的浓度较低,限制了对脑部疾病的治疗。鼻腔在生理解剖上与脑具有天然的联系,使鼻腔给药成为有效治疗脑部疾病的一种潜在新途径。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作为注射给药的替代途径,非常适用于急救、自救。目前,常用的鼻腔制剂评价模型多采用牛、羊、猪等大型动物的鼻腔黏膜,均存在一定的种属差异性,且所需给药剂量较大,因而不适用于药物的早期筛选。细胞模型可以从细胞、分子水平评估药物的黏膜渗透特点,适用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特别是中药复方制剂的吸收机制研究。因此,本论文建立了原代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和血脑屏障细胞模型,对醒脑静处方中芳香开窍药促进水溶性成分栀子苷经鼻入脑的转运方式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方法:选用醒脑静处方中的水溶性有效成分栀子苷为指标,以原代人鼻黏膜上皮细胞模型研究栀子苷及其复方配伍在鼻-脑通路的转运;以MDCK、MDCK-MDR1细胞系研究栀子苷及其复方配伍经鼻入血,跨血脑屏障入脑的转运过程。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分布、细胞膜流动性、Na+/K+-ATP酶活性、细胞膜电位和细胞内钙离子等,研究方中开窍药艾片、麝香促进栀子提取物经鼻入脑转运的作用机制。鼻黏膜吸收促进剂被认为普遍存在黏膜毒性,芳香开窍药具有较强的脂溶性,多具辛香走窜之性,因此在研究其促进药物吸收的同时,选用黏蛋白基因(MUC5AC、5B和8 mRNAs)和炎症细胞因子IL-8 mRNA为指标,对其可能引起的毒性反应进行研究。结果:(1)鼻黏膜上皮细胞和血脑屏障细胞模型的建立。我们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得到鼻黏膜上皮细胞,使用改良的消化法,得到大量的鼻黏膜单细胞和许多鼻黏膜组织小碎片,先将其进行常规传代培养,在得到一定数量细胞后,再以特异性免疫磁珠法,对目的细胞(鼻黏膜上皮细胞)进行纯化,最终可以得到99%以上纯度细胞。经过筛选得到含有细胞添加因子培养基,BEGM和BEGM:DMEM/F12(1:1)培养基有对HNEC细胞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扫描电镜观察所获得的鼻黏膜上皮细胞纤毛分化良好,形态和功能与体内类似,且操作简便、高效、重复性好。实验建立了较为稳定的MDCK、MDCK-MDR1细胞培养和传代方法,细胞间连接紧密,彼此相嵌排列,透明度较高,折光性强,细胞生长状态良好。(2)醒脑静所含药物的细胞毒性实验。栀子苷在0-400 μg·mL-1、艾片在0-200 μg·mL-1、麝香酮在0-40 μg·mL-1、艾片与栀子苷配伍组(栀子苷:艾片=0.9:1)以艾片量计在0-150 μg·mL-1、麝香酮与栀子苷配伍组(栀子苷:麝香酮=6:1)以麝香酮量计在0-30μg·mL-1、艾片麝香酮栀子苷配伍组(栀子苷:艾片:麝香酮=0.9:1:0.15)以艾片量计在0-150 μg·mL-1浓度范围内对HNEC、MDCK、及MDCK-MDR1细胞均没有毒性。在相同药物浓度条件下,栀子苷的细胞毒性明显小于艾片和麝香酮,三者中麝香酮的毒性最大。(3)栀子苷单独及其与开窍药配伍后的单层细胞跨膜转运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栀子苷(25、50、100 μg·mL-1)在HNEC、MDCK、MDCK-MDR1单层细胞模型上吸收和外排速率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栀子苷的吸收速率不受药物浓度的影响,同时外排率Re均小于2,提示栀子苷的跨膜转运方式为被动扩散,无主动转运过程。栀子苷在HNEC吸收和外排方向的表观渗透系数在1 ×106cm·s-1至10×10-6 cm·s-1范围内,具有中等透过吸收速率;在MDCK、MDCK-MDR1单层细胞模型上吸收和外排方向的表观渗透系数均小于1×10-6 cm·s-1,较难透过细胞膜,与栀子苷水溶性性质相符,在三种单层细胞模型上吸收和外排的途径,主要通过细胞间隙孔道进行转运。按照醒脑静处方组成,与开窍药艾片、麝香酮配伍后,栀子苷的转运速率较单独给药有所增大,高剂量配伍具有显着性差异。(4)栀子苷配伍开窍药在单层细胞模型跨膜转运的作用机理研究。艾片、麝香酮可以使给药部位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暂时疏松,加速药物通过。它们主要可以引起骨架蛋白actin结构的改变,细胞膜及胞核周边肌动蛋白丝带模糊、部分断裂,细胞间连接松散,出现细胞间裂隙,促进栀子苷经细胞旁路吸收;还可以作用于细胞膜的脂质,增加细胞膜脂质的流动性,降低膜的黏度,从而增加栀子苷穿细胞途径的转运吸收。艾片、麝香酮可以使细胞膜电位去极化程度增加,进而可以降低细胞膜的黏滞性,提高细胞膜流动性,增强物质通透性;此外,还可以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促进细胞收缩并相互分离,促进栀子苷经细胞旁路转运吸收。栀子苷的跨膜转运不消耗ATP能量,艾片、麝香酮能够提高Na+,K+-ATP ase、Ca2+-ATP ase活性,提示其可能对于一些主动载体转运的药物具有促进吸收作用。(5)栀子苷配伍艾片、麝香酮作用HNEC细胞24h后,可以引起细胞中MUC5AC、MUC5B和MUC8 mRNA表达量的增加,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表现出作用增强的趋势,配伍高剂量组的表达量是对照组的2-4倍;艾片、麝香酮对炎症细胞因子IL-8 mRNA表达量也具有增加作用,配伍高剂量组是对照组的2-2.5倍。我们采用Elisa法测定了栀子苷配伍艾片、麝香酮作用HNEC细胞24 h后上清液中黏蛋白和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与PCR一致。可以得出,艾片、麝香酮可能引起正常鼻腔黏蛋白的分泌增加,并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引起一定的炎症反应,提示其对鼻黏膜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且麝香酮的刺激作用较艾片强。结论:艾片麝香酮具有芳香开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打开细胞紧密连接、增强细胞膜的流动性和Na+,K+-ATP酶,Ca2+-ATP酶活性、降低细胞膜电位以及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等有关。艾片、麝香酮对鼻黏膜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要注意控制给药浓度和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陈红英[6](2014)在《野菊花清咽含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野菊花清咽含片来源于医院制剂,由野菊花、黄芩、射干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之功效。用于热邪所致之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症见咽部灼热、疼痛,喉核红肿,吞咽不利或吞咽时疼痛加剧,发热,微恶寒,口渴,舌边尖红或鲜红,苔薄黄,脉浮数。本课题根据中医药理论,将应用于临床多年的医院制剂,用现代中药制剂技术,按国家中药6类新药技术要求进行研发,最终目的是获得野菊花清咽含片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野菊花清咽含片提取工艺研究、制剂成型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和稳定性研究。目的是建立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为生产本产品提供可操作、可重复的大生产工艺,并制定原料、半成品、成品质量标准,以全面控制产品的质量。1文献综述论文分别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对急性咽炎及急性扁桃体炎的发病机制、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进行了综述;对处方中各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主要药效学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2试验部分2.1制剂工艺研究根据处方中各药材所含有效成分与药效作用,同时结合含片能在含化过程中直接接触病灶、快速缓解咽部疼痛和喉核红肿等症状的特点,选用含片为本品的剂型。分别对野菊花等多味药材的乙醇提取、黄芩的水提酸沉工艺、制剂成型工艺等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拟定了生产工艺。对拟定的生产工艺进行中试放大、生产工艺验证和试生产研究,最终确定了适合本品工业化生产的制法。具体制法如下:黄芩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沸水煎煮30分钟,第二、三次每次30分钟,滤过,滤液合并,用盐酸调PH值至2.0,在80℃保温30分钟,静置,滤过,沉淀用水洗至近中性,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备用。野菊花等多味药材用70%乙醇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25-1.30(60℃)的稠膏。蔗糖适量粉碎成细粉,与黄芩干膏粉混匀,加入野菊花等药材提取的稠膏,制粒,干燥。喷加薄荷脑乙醇液,加适量甜菊素、硬脂酸镁和枸橼酸,混匀,压片、包薄膜衣即得。2.2质量标准研究根据处方、制法及功能主治,对野菊花清咽含片进行了质量标准研究,制订了野菊花、黄芩、射干和玄参四味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对锦灯笼的薄层色谱鉴别进行了研究,但由于专属性问题,暂未列入标准正文。含量测定研究中,采用HPLC法测定成品中黄芩苷和蒙花苷的含量,并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采用薄膜过滤法和培养基稀释法测定。2.3稳定性研究将采用铝塑泡罩包装野菊花清咽含片(批号0804011、0804021、0804031)和高密度聚乙烯瓶包装野菊花清咽含片(批号0804012、0804022、0804032),放置于40℃±2℃、RH75%±5%条件下,考察6个月,按药品质量标准草案和微生物限度标准检验,六批样品在性状、重量差异、鉴别、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等方面均无明显变化。将以上六批样品放置于25℃±2℃、RH60%±5%条件下,考察24个月,并按药品质量标准草案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检验,六批样品在性状、重量差异、含量测定、鉴别、微生物限度等方面均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本制剂工艺稳定,质量可控。有效期可以确定为24月,贮藏条件为密封。
杨国萍[7](2013)在《芩蒿滴鼻液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制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药复方制剂—芩蒿滴鼻液。方法:(1)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一枝蒿中主要活性成分一枝蒿酮酸的含量与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优选一枝蒿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2)按《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中关于黄芩提取物的提取方法对黄芩苷进行提取;按《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中关于甘草浸膏的提取方法对甘草进行提取。(3)优选黄芩提取物和一枝蒿提取物的最佳溶剂;以纤毛毒性和流变学特性为评价指标,筛选芩蒿滴鼻液中的增稠剂;以溶解度为评价指标,优选芩蒿滴鼻液中的防腐剂,得到最佳处方。(4)检查芩蒿滴鼻液制剂外观、pH值;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的黄芩苷、一枝蒿酮酸及甘草酸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芩蒿滴鼻液中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一枝蒿酮酸、甘草酸的含量,考察芩蒿滴鼻液制剂的初步稳定性。结果:(1)一枝蒿药材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95%乙醇提取3次,0.5h/次。(2)芩蒿滴鼻液的最佳处方为:黄芩,一枝蒿,甘草,卡波姆-980,尼泊金乙酯;(3)制剂中黄芩的TLC鉴别:制剂、黄芩对照药材,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醋酸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在薄层色谱相同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制剂中一枝蒿的TLC鉴别:制剂、一枝蒿,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沸程)-乙酸乙酯-冰醋酸(20: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在薄层色谱相同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制剂中甘草的定性鉴别:制剂、甘草对照药材,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2:2: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在薄层色谱相同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HPLC法分别测定黄芩苷、一枝蒿酮酸、甘草酸的含量。初步稳定性试验表明芩蒿滴鼻液较稳定。制定的质量标准简便、易行、能够有效地控制芩蒿滴鼻液的质量。结论:芩蒿滴鼻液的制备工艺合理、可靠,质量控制方法切实可行。
张林林[8](2010)在《抗感冒新药甘露消毒胶囊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暑湿感冒的临床表现有别于一般感冒,且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甘露消毒丸首载于《医效秘传》卷一,为叶天士所创之方,具有芳香化浊,清热解毒功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暑湿感冒。按照现代中药新药的要求,针对甘露消毒丸的现状,采用现代提取纯化、现代质量检测技术和制剂技术,现代药效和毒理学研究方法、对甘露消毒胶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其提取工艺的研究,以出膏率和连翘苷含量转移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醇提工艺进行了优化,以挥发油得率、出膏率、黄芩苷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法对水提醇沉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甘露消毒胶囊的最佳工艺;通过对制剂的研究,用倍他环糊精对挥发油进行包合,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并对制剂成型工艺进行研究,兼顾服用需要、制剂成型,优选出最佳制剂工艺。通过对甘露消毒胶囊的质量标准的研究,制定了甘露消毒胶囊的质量标准。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石菖蒲、豆蔻、连翘、川贝母四味药味建立了薄层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并对水分、崩解、重金属、砷盐等进行检查,采用留样观察法考察甘露消毒胶囊成品的稳定性。该标准灵敏度高、准确性大、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以有效控制其产品质量。通过甘露消毒胶囊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和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观察其抗炎作用;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其镇痛作用;通过对内毒素所致大鼠发热和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的影响评价其解热作用;采用A/PR 8/34型流感病毒评价其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甘露消毒胶囊具有明显抗炎、镇痛、解热、抗病毒的作用,且胶囊与同剂量的原剂型药物作用相当。通过对甘露消毒胶囊系统研究,其制剂工艺合理、稳定可行,质量稳定可控,药理作用明显,基本符合现代中药的要求。
张小伟[9](2009)在《黄芩质量控制与化学标准品制备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黄芩中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纯化工艺及柱色谱分离精制工艺的研究和探讨,优选黄芩黄酮类成分化学标准品的最佳制备方法,旨在为充分合理利用黄芩资源和高质量、高效率的制备化学标准品提供科学参考,同时对山东产黄芩不同部位、不同采收期、不同炮制品进行质量控制,并对它们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旨在为建立黄芩的质控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单因素考察、正交试验设计,利用HPLC定量分析,确定了黄芩黄酮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和黄芩苷的最佳纯化工艺。利用柱色谱技术,快速分离出了四种黄酮类成分,并以HPLC现代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对山东产黄芩不同部位、不同采收期、不同炮制品的黄酮类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1.建立了黄芩黄酮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可同时使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提取率分别达到90%、75%、80%以上,该提取工艺效率高,方法可操作性强,重现性好。2.建立了黄芩苷的最佳纯化工艺,可使黄芩苷转移率和纯度分别达到70%和85%以上,较传统工艺有显着提高。3.优选出了黄芩黄酮类成分柱色谱分离及纯化精制方法,依次可得到制备量大、纯度达98%以上的四种黄芩活性成分,该技术方法简便,快速,可行性强。4.不同时期采收的黄芩药材中,以9月17日采收的样品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野黄芩苷、汉黄芩素含量最高,六种黄酮类成分总量也最高;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随采收期的推迟而减小。5.黄芩药材根皮中黄芩苷含量大于黄芩木部,黄芩地上部分(茎、叶)所含黄芩苷含量远低于根部,但野黄芩苷含量却高达黄芩苷的10倍,与黄芩根部持平。6.黄芩经烘干、蒸或煮后黄芩苷的含量较自然干燥的高,蒸黄芩片较煮黄芩片黄芩苷含量略高,酒炙黄芩黄芩苷含量明显下降,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明显提高。
许海棠[10](2008)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在中成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综述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和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在建立中成药的新分析方法方面做了以下工作:1.分别建立了HPLC/UV、HPLC/MS测定十味龙胆花颗粒中的龙胆苦苷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的方法。建立的HPLC/UV法,可以应用在成分比较确定的体系中,具有仪器简单、方法简便的特点。建立的HPLC/MS法,具有灵敏度高、定性能力强的特点,已成功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2.建立了同时测定蒲公英及其制剂中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这3种酚酸类物质的含量的分析方法。各组分检出限分别为0.010,0.006和0.020μg·mL-1,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6.3%~102.0%。3.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建立了同时测定桂林西瓜霜喷剂中的苦参碱、小檗碱、黄芩苷和靛玉红的含量的新分析方法。各组分检出限分别为0.005、0.001、0.006、0.010μg·mL-1,加标回收率均在96.5%~100.7%之间。4.建立了同时测定清热解毒口服液中的绿原酸、栀子苷、黄芩苷、连翘苷和靛玉红的含量的分析方法。各组分的检出限分别为0.010、0.005、0.001、0.002和0.003μg·mL-1,加样回收率均在97.0%~101.7%之间。5.建立了同时测定四季感冒胶囊中升麻苷、橙皮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和连翘苷4种有效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分析方法。各组分的检出限分别为0.002,0.006,0.001和0.001μg·mL-1,加标回收率为98.3%~101.5%。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均已成功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
二、HPLC法测定鼻咽清胶囊黄芩苷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PLC法测定鼻咽清胶囊黄芩苷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贾氏银柴退热汤处方配比的验证及提取工艺初探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对象 |
2. 实验方法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抗菌实验 |
2.3 解热实验 |
2.4 抗炎实验 |
2.5 镇痛实验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抗菌实验 |
3.2 解热实验 |
3.3 抗炎实验 |
3.4 镇痛实验 |
4. 小结 |
第二章 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中绿原酸、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
2.2 单因素考察 |
2.3 Box-Behnken响应面法 |
2.4 验证实验 |
3. 小结 |
第三章 银柴退热颗粒成型工艺研究及中试生产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传统湿法制粒 |
2.2 喷雾制粒 |
2.3 银柴退热颗粒的中试生产 |
3. 小结 |
第四章 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鉴别 |
2.2 指纹图谱 |
2.3 检查 |
2.4 含量测定 |
3. 小结 |
第五章 银柴退热颗粒的稳定性考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1 长期稳定性试验 |
2.2 加速稳定性试验 |
3. 小结 |
第六章 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的药效学等效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对象 |
2. 实验方法 |
2.1 抗菌实验 |
2.2 解热实验 |
2.3 抗炎实验 |
2.4 镇痛实验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抗菌实验 |
3.2 解热实验 |
3.3 抗炎实验 |
3.4 镇痛作用 |
4.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贾氏银柴退热汤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贾氏银柴退热汤中药信息的收集和筛选 |
1.2 活性成分作用靶标的预测 |
1.3 疾病靶标的收集 |
1.4 有效成分与疾病靶标的Venny分析 |
1.5 潜在作用靶标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与分析 |
1.6 关键靶标的通路分析 |
2. 结果 |
2.1 复方中包含的化合物及对应靶标 |
2.2 复方的中药-归经网络 |
2.3 筛选关键靶标 |
2.4 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B)银柴退热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热炎宁颗粒中野黄芩苷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系统适用性试验 |
2.4 线性关系考察 |
2.5 精密度考察 |
2.6 重复性试验 |
2.7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8 稳定性试验 |
2.9 三批样品中野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一测多评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一测多评法的概述 |
1.1基本原理[3-4] |
1.2一测多评法的技术要求[4-6] |
2 一测多评法的应用 |
2. 1 一测多评法在药材及饮片中的应用 |
2. 2 一测多评法在成方制剂中的应用 |
3 展望 |
(4)HPLC法测定鼻咽灵片中野黄芩苷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溶液的制备 |
2.1.1 对照品溶液: |
2.1.2 供试品溶液: |
2.1.3阴性对照液: |
2.2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
2.3 方法学考察 |
2.3.1 标准曲线制备: |
2.3.2 精密度试验: |
2.3.3 稳定性试验: |
2.3.4 重复性试验: |
2.3.5 加样回收试验: |
2.4 样品测定: |
3 讨论 |
3.1 供试品的提取方法: |
3.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4 结论 |
(5)醒脑静中芳香开窍药促进栀子有效成分经鼻入脑转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鼻腔给药治疗脑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常用芳香开窍药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鼻腔制剂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
前言 |
第一章 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
第一节 原代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
第二节 血脑屏障MDCK、MDCK-MDR1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
讨论 |
第二章 醒脑静主要有效成分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一节 醒脑静主要有效成分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毒性实验 |
第二节 醒脑静主要有效成分的MDCK、MDCK-MDR1细胞毒性实验 |
讨论 |
第三章 栀子苷单独及其与艾片、麝香酮配伍后的细胞跨膜转运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细胞单层模型的建立及完整性评价 |
第二节 栀子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三节 栀子苷、艾片和麝香酮的P-gp活性测定 |
第四节 栀子苷与艾片、麝香酮配伍后在HNEC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研究 |
第五节 栀子苷与艾片、麝香酮配伍后在血脑屏障MDCK、MDCK-MDR1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研究 |
讨论 |
第四章 艾片、麝香酮促进栀子苷跨细胞单层模型转运作用机理研究 |
第一节 艾片、麝香酮对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
第二节 艾片、麝香酮对细胞膜流动性和钠、钾、钙ATP酶活性的影响 |
第三节 艾片、麝香酮对细胞膜电位和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 |
第五章 艾片、麝香酮对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的刺激性研究 |
讨论 |
全文总结 |
(一) 课题已完成的工作 |
(二) 创新点 |
(三)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野菊花清咽含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临床概述 |
1 急性咽炎的临床治疗及研究现状 |
2 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治疗及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处方中各单药味的研究进展 |
1 野菊花的研究进展 |
2 黄芩的研究进展 |
3 射干的研究进展 |
4 锦灯笼的研究进展 |
5 玄参的研究进展 |
前言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野菊花清咽含片制备工艺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1.2.1 黄芩提取工艺研究 |
1.2.2 野菊花等醇提工艺研究 |
1.2.3 成型工艺研究 |
1.2.4 中试研究 |
1.2.5 工艺验证 |
1.2.6 试生产研究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野菊花清咽含片质量标准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仪器试药 |
1.2 性状 |
1.3 薄层鉴别研究 |
1.3.1 野菊花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
1.3.2 黄芩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
1.3.3 射干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
1.3.4 玄参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
1.3.5 锦灯笼的薄层鉴别方法[97-101]的建立 |
1.4 检查项 |
1.4.1重量差异、溶散时限 |
1.4.2 重金属检查 |
1.4.3 砷盐检查 |
1.5 含量测定 |
1.5.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5.2 黄芩苷和蒙花苷混合对照品的制备 |
1.5.3 阴性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5.4 色谱条件的选择 |
1.5.5 系统适用性试验 |
1.5.6 记录色谱图时间的选定 |
1.5.7 方法学考察 |
1.5.8 耐用性考察 |
1.5.9 含量测定结果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预试验研究 |
1.3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研究 |
1.3.1 菌液制备 |
1.3.3 验证方法 |
1.3.4 测定结果 |
1.4 控制菌检查 |
1.4.1 菌液制备 |
1.4.2 供试液的制备 |
1.4.3 验证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稳定性研究 |
1 加速稳定性考察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结果 |
2 长期稳定性试验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芩蒿滴鼻液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芩蒿滴鼻液的提取工艺研究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 |
2 芩蒿滴鼻液的成型工艺的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3 芩蒿滴鼻液的质量标准研究 |
3.1 仪器与试药 |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3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抗感冒新药甘露消毒胶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对感冒的认识及市场分析 |
1.1.1 对暑湿感冒的认识 |
1.1.2 感冒药市场分析 |
1.2 甘露消毒丸的研究概况 |
1.2.1 处方来源及方解 |
1.2.2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2.3 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
1.3 甘露消毒胶囊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甘露消毒胶囊的工艺研究 |
2.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提取工艺的筛选 |
2.2.2 醇提取工艺的优化 |
2.2.3 水提工艺的优化研究 |
2.2.4 干燥工艺的研究 |
2.2.5 挥发油包合工艺的研究 |
2.2.6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2.3 试验结果 |
2.3.1 提取工艺的筛选 |
2.3.2 醇提取工艺的优化 |
2.3.3 水提工艺的优化研究 |
2.3.4 干燥工艺的研究 |
2.3.5 挥发油包合工艺的研究 |
2.3.6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甘露消毒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
3.1 试剂、试药与仪器 |
3.1.1 试剂 |
3.1.2 试药 |
3.1.3 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甘露消毒胶囊的性状描述 |
3.2.2 甘露消毒胶囊的TLC鉴别 |
3.2.3 甘露消毒胶囊的质量检查 |
3.2.4 甘露消毒胶囊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研究 |
3.2.5 稳定性试验 |
3.3 试验结果 |
3.3.1 甘露消毒胶囊的性状描述 |
3.3.2 甘露消毒胶囊的TLC鉴别 |
3.3.3 甘露消毒胶囊的质量检查 |
3.3.4 甘露消毒胶囊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研究 |
3.3.5 稳定性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甘露消毒胶囊的药效及急性毒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药品及试剂 |
4.1.2 仪器 |
4.1.3 试验动物 |
4.2 试验方法 |
4.2.1 抗炎作用 |
4.2.2 镇痛作用 |
4.2.3 解热作用 |
4.2.4 抗病毒作用 |
4.2.5 急性毒性实验 |
4.3 实验结果 |
4.3.1 抗炎作用 |
4.3.2 镇痛作用 |
4.3.3 解热作用 |
4.3.4 抗病毒作用 |
4.3.5 急性毒性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结论 |
5.1 工艺研究 |
5.2 质量标准研究 |
5.3 药效评价及急性毒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黄芩质量控制与化学标准品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 名称考证 |
1.1 黄芩的异名 |
1.2 异名由来 |
2 品种考证 |
3 黄芩资源研究 |
3.1 野生资源与分布 |
3.2 人工栽培状况 |
4 药用部位及采收时间考证 |
5 炮制考证 |
6 生长季节及年限与黄酮类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 |
7 理化鉴别 |
8 化学成分 |
9 提取工艺 |
10 药理研究 |
第二部分 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试药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线性关系考察 |
2.4 精密度试验 |
2.5 稳定性考察 |
2.6 重复性试验 |
2.7 回收率试验 |
2.8 水提取工艺研究 |
2.9 乙醇提取工艺考察 |
3 黄芩药材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
3.1 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 |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3 测定法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黄芩中黄酮类成分黄芩苷的纯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内容 |
2.1 色谱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标准曲线 |
2.4 精密度试验 |
2.5 稳定性考察 |
2.6 重复性试验 |
2.7 回收率试验 |
2.8 水提取液纯化工艺研究 |
2.9 乙醇提取液纯化工艺研究 |
3 黄琴苷精制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黄芩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纯化 |
1 仪器、试药与实验材料 |
2 提取与分离 |
2.1 提取 |
2.2 分离 |
3 鉴定与结果 |
4 讨论 |
第五部分 黄芩药材不同采收期与药材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分析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 系统适用性实验 |
3.1 标准曲线 |
3.2 精密度试验 |
3.3 稳定性考察 |
3.4 回收率试验 |
3.5 重复性试验 |
4 样品测定 |
5 结果与讨论 |
第六部分 黄芩不同部位有效成分与药材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
1 黄芩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分析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实验内容 |
1.3 样品测定 |
1.4 讨论 |
2 黄芩茎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试验方法 |
2.3 系统适用性试验 |
2.4 样品测定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七部分 黄芩不同炮制品与药材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
1 仪器、试药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黄芩样品的准备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 色谱条件 |
2.5 方法学考察 |
2.6 样品含量测定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八部分 研究创新点 |
第九部分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前景 |
第十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详细摘要 |
(10)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在中成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药及检测技术概述 |
1.1.1 中药现代化进程 |
1.1.2 中药检测技术 |
1.2 HPLC/MS技术 |
1.2.1 HPLC/MS接口技术简介 |
1.2.2 大气压电离接口(API) |
1.3 HPLC/MS分析特点 |
1.4 HPLC/MS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1.4.1 药物代谢研究 |
1.4.2 中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 |
1.4.3 在天然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1.4.4 在复方中成药分析中的应用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HPLC及HPLC/MS测定十味龙胆花颗粒中的龙胆苦苷和盐酸小檗碱 |
2.1 HPLC法测定十味龙胆花颗粒中的龙胆苦苷和盐酸小檗碱 |
2.1.1 实验部分 |
2.1.2 结果与讨论 |
2.2 HPLC/MS法测定十味龙胆花颗粒中的龙胆苦苷和盐酸小檗碱 |
2.2.1 实验部分 |
2.2.2 结果与讨论 |
2.3 小结 |
第三章 HPLC/MS同时测定蒲公英颗粒中绿原酸、咖啡酸和阿魏酸的含量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1.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3.1.4 色谱条件 |
3.1.5 质谱条件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2.2 质谱条件的优化 |
3.2.3 色谱与质谱行为 |
3.2.4 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
3.2.5 精密度试验 |
3.2.6 稳定性试验 |
3.2.7 回收率试验 |
3.2.8 样品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HPLC/MS同时测定桂林西瓜霜喷剂中的苦参碱、小檗碱、黄芩苷和靛玉红的含量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与试剂 |
4.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1.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4.1.4 色谱条件 |
4.1.5 质谱条件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色谱质谱条件的优化 |
4.2.2 提取剂的选择 |
4.2.3 色谱与质谱行为 |
4.2.4 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
4.2.5 精密度试验 |
4.2.6 稳定性试验 |
4.2.7 回收率试验 |
4.2.8 样品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HPLC/MS同时测定清热解毒口服液中的绿原酸、栀子苷、黄芩苷、连翘苷和靛玉红 |
5.1 实验部分 |
5.1.1 仪器与试剂 |
5.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5.1.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5.1.4 色谱条件 |
5.1.5 质谱条件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5.2.2 质谱条件的优化 |
5.2.3 色谱与质谱行为 |
5.2.4 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
5.2.5 精密度试验 |
5.2.6 回收率试验 |
5.2.7 样品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HPLC/MS/MS同时测定四季感冒胶囊中的4种有效成分 |
6.1 实验部分 |
6.1.1 仪器与试剂 |
6.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6.1.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6.1.4 色谱条件 |
6.1.5 质谱条件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流动相的选择 |
6.2.2 质谱条件的优化 |
6.2.3 质谱解析 |
6.2.4 色谱与质谱行为 |
6.2.5 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
6.2.6 精密度试验 |
6.2.8 样品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HPLC法测定鼻咽清胶囊黄芩苷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D]. 谭丽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热炎宁颗粒中野黄芩苷的含量[J]. 刘恺,刘海涛,梁俊,曹银,徐亚运,戴彪,聂丽娟,夏清荣.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05)
- [3]一测多评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展[J]. 王欣,覃瑶,王德江,卿大双,姚林才,李隆云,罗维早. 中成药, 2016(02)
- [4]HPLC法测定鼻咽灵片中野黄芩苷的含量[J]. 娄琼,舒迈,宋粉云. 北方药学, 2014(12)
- [5]醒脑静中芳香开窍药促进栀子有效成分经鼻入脑转运机制研究[D]. 陈振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6]野菊花清咽含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陈红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7]芩蒿滴鼻液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D]. 杨国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8]抗感冒新药甘露消毒胶囊的研究[D]. 张林林. 天津大学, 2010(03)
- [9]黄芩质量控制与化学标准品制备研究[D]. 张小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10]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在中成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许海棠. 广西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