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阴阳气血分型治疗半水肿

观察阴阳气血分型治疗半水肿

一、谨察阴阳气血辨治半侧水肿(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妹,金远林,黄汝成,占大权,郭丽丽,赖新生[1](2019)在《赖新生运用“通元法”从形气辨治撷英》文中认为探析赖新生运用"通元法"结合形气辨证临床经验。中医临床以辨证为基,针灸实践以补泻为楯,倡达阴平阳秘之宏。形气即阴阳,形气相关即形气相生、相得,形气辨证蕴含补虚泻实、固本治标宗则。赖氏"通元法"提挈阴阳纲领,衷参形气盛衰,补泻得宜,虚实得调,百举效验。

苏婷茹[2](2019)在《健康人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简表及其常模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中医整体观念和健康管理理念为指导,基于证素辨证原理及临床文献研究,编制健康人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简表,针对健康人群开展预调查,在对自评量表进行信效度考评后,采用95%单侧参考值范围制定方法,确定20个常见证素的健康人群积分常模(即健康人各证素积分的参考值范围),以期探索健康状态认识方法,为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研究及健康状态划分标准提供参考。方法:1.从近10年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9730篇中,筛选频繁出现的病位和病性证素各10个。2.因研制自评量表,故筛选朱文锋教授研制的一体化量化证素辨证体系中涉及的症状条目371条,进一步选择对上述20个证素的诊断权值绝对值≥30分的证候188条,形成条目池。3.采用专家咨询法,邀请14位省内外中医诊断专业知名专家,围绕各条目对相关证素的诊断重要性及完整性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明确对20个常见证素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的问题共计76个。4.经研究小组讨论,进而将以医学专业术语为主的条目转化为普通自评人易于理解的问句,形成20个证素的自评简表。5.各条目对证素的判定积分借鉴朱文锋教授辨证体系中的原始积分,各证素得分为对该证素有诊断权值的条目的加权求和分数。形成健康人中医常见证素自评简表及其计分体系。6.以健康人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简表为核心,以王琦中医体质量表为校标,通过问卷星同步发布进行调查后,收集到1045条数据,对健康人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简表进行信度和效度考评。7.筛选被试中医体质为平和质,且排除自评为“不健康”或“已病状态”人群,保留869条健康人群调查数据,因证素积分越高越异常的共性特征,采用95%单侧参考值范围制定方法,确定20个常见证素的健康人积分常模(即健康人积分的参考值范围)。结果:1.编制健康人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简表后进行调查与统计。总体克朗巴赫a系数=0.957,大于0.9;阳虚、肺、肾、阴虚、气虚、心、热、经络、气滞、胃10个证素各自对应的子条目克朗巴赫a系数均>0.8;寒、肝、湿、神、痰、血瘀、脾7个证素各自对应的子条目克朗巴赫a系数均>0.7;血虚、肠2个证素各自对应的子条目克朗巴赫a系数均>0.6;胆所对应的子条目克朗巴赫a系数>0.5,说明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简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较好。2.P值均<0.05,说明健康组和非健康组各证素积分差异都是显着的,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3.按特征根>1,共提取到12个因子。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7.971%,大于50%。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将公因子提取结果经过适当合并后,各个维度与理论设想的结构基本相符,表明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简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结论:1.初步编制的健康人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简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2.因证素积分越高越异常的共性特征,采用95%单侧参考值范围制定方法,确定20个常见证素的积分常模,为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研究及健康状态划分标准提供参考。

魏旭[3](2018)在《毫针泻阴经补阳经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毫针泻阴经补阳经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比较毫针泻阴经补阳经与毫针平补平泻对本病的疗效。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毫针泻阴经补阳经治疗,治疗组阴经取穴:极泉、尺泽、内关、阴陵泉、三阴交,阳经取穴:百会、支正、合谷、梁丘、丘墟。阳经诸穴行提插补法,得气后每穴行针5s,阴经诸穴提插泻法,得气后每穴行针10s,于得气15min后再行针一次,行针时间同前,留针30min后起针。对照组选穴与治疗组相同,诸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每穴行针10s,并于得气15min后行针一次,行针时间同前,留针30min后起针。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9d为1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d,共治疗3疗程。治疗前后应用改良Ashworth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相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3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0例、好转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4.2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针泻阴经补阳经和毫针平补平泻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且毫针泻阴经补阳经临床疗效优于毫针平补平泻。

颜志芳[4](2016)在《庄国康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及重潜搜风法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研究》文中认为一、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跟师三年余来,系统继承和总结了庄国康教授的学术思想:1庄国康教授的辨证特点:审疹论治。皮肤病的特点就在于其可见性与特异性,即皮肤病病变在于肌表,可用肉眼直接观察,且每种皮肤病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特点,“有诸内必形于外”,皮肤病明显的外在表现反应了机体内部的正邪变化,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历代外科医家们不断的摸索、总结,发展出了一条有别于内科“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模式,即以皮损的不同表现、特点为主、以舌苔脉象为辅,来进行辨病辨证、分型论治。因此,审疹论治是中医皮肤病学的特色思想。庄国康教授师承阎效然、朱仁康、段馥亭等名家,深刻的领会了审疹论治的思想并将之贯彻于临床。2庄国康教授的立法特点:法法结合。庄国康教授临床治疗皮肤病确立了很多的治疗法则:(1)疏风清热法(2)养血润燥、消风止痒法(3)健脾除湿法(4)清利湿热法(5)芳香化湿法(6)活血清热法(7)凉血活血法(凉血活血止血法)(8)滋阴活血法(9)养血活血法(10)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法(11)温经活血法(12)凉血清营法(13)重镇搜风法(14)酸收固表法(15)滋肾抑火法(16)温阳补肾法(17)玄府开窍法等。庄国康教授临诊时,常抓住患者病证病情主要矛盾,辨证论治,确定相应的治疗法则,并灵活配伍,取得好的疗效。比如同样是顽固性瘙痒皮肤病,庄国康教授会抓住主要矛盾顽固性瘙痒确立重潜搜风的治则,但是要提高重潜搜风药物的疗效,其配伍的灵活运用至关重要。在治疗顽固性瘙痒皮肤病时,需根据皮疹颜色、形态、整体辨证论治,如养血者配伍当归,熟地黄;润燥者配伍生地、玄参、制何首乌;活血者配伍丹参、降香、当归、川芎、茜草、三棱、莪术;滋阴者配伍天冬、麦冬、石斛、黄精:凉血者配伍生地、牡丹皮、紫草、生槐花;化痰者配伍莱菔子、白芥子、海浮石、海蛤壳;健脾利湿者配伍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舒肝解郁者配伍香附、柴胡、郁金;清热者配伍白茅根、白花蛇舌草、大青叶;发于四肢者,常加鸡血藤、首乌藤。3庄国康教授的方药特点:(1)经验用药:凉血:羚羊角,玳瑁、生地、牡丹皮;紫草、生槐花、白茅根;活血:丹参、降香、当归、川芎、茜草,三棱、莪术;养血:当归、熟地黄、首乌;益气:黄精、太子参、黄芪;滋阴:生地黄、玄参、天冬、麦冬、玉竹、石斛:泻火:生石膏、栀子;燥湿: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除湿:平胃散(陈皮、厚朴、苍术、甘草):化痰:莱菔子、白芥子、海浮石、海蛤壳;散结:土贝母、瓜蒌、海藻、昆布、生牡蛎;通络:鸡血藤、钩藤、伸筋草、千年健;凉血清营:生地、丹皮、赤芍、生石膏、知母、玄参、淡竹叶、银花、滑石粉;清热解毒:银花、菊花、苦地丁、蒲公英,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大青叶;敛汗固表:麻黄根、生牡蛎、乌梅、五味子、黄芪、防风、白术;重潜:煅磁石、煅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祛风:荆芥、防风、炒蒺藜;疏风清热:羌活、荆芥、防风、白芷、牛蒡子、黄芩。(2)结合中西医理论:庄国康教授几十年来在中西医结合思路指导下,对皮肤病的治疗用药方面,做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积累了相当可贵的临床经验,在临床辨症、辨证治疗基础上,结合了疾病病机特点及中药本身的性味功用,应用药理研究成果,针对性的选择对疾病的客观指标、病理改变等有明确治疗作用的中药。其中常用的有红斑鳞屑性——抗肿瘤中药:白英、蛇莓、龙葵、白花蛇舌草、北豆根、半枝莲、半边莲;红肿热痛性——抗感染中药:马齿苋、败酱草、紫草、大青叶、板蓝根、木贼、香附、金银花;真菌性皮肤病——抗真菌中药:肉桂、黄精、丁香、藿香、佩兰、木香、白矾、冰片、五倍子;光化学治疗——增加光敏作用的中药:白芷、补骨脂、独活、虎杖、苍术等。(3)经验方:重镇汤、滋阴除湿汤、玄府开窍、凉血活血汤、凉血消风散、凉血消风散、芳香化湿汤、活血清热汤、酸收固表汤等。4治疗皮肤科常见病的经验:(1)治疗湿疹,首当滋阴除湿;(2)治疗银屑病的一些经验:凉血解毒、凉血活血、滋阴活血法;玄府开窍,适当配伍一些抗肿瘤中药。(3)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重潜搜风。理论:顽固性瘙痒多伴有情志的改变:心神失养,肝失疏泄——治以平肝风、宁心神;心主火,火性上炎——治以重潜清热;核心处方:煅磁石、煅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各30g(凡应用其中5个及以上药物的均视为核心处方)。(3)运用“以色补色法”治疗色素病如白癜风:黑芝麻,雄黑豆,桑葚,何首乌,熟地黄,肉苁蓉等;黄褐斑:白术、白茯苓、白芷,白扁豆,白芍,白芨,白僵蚕,白前,白芥子,白蔹,白英,白附子等。5庄国康教授常用治法及方药心得:除湿法中有滋阴除湿法、健脾除湿法、清利湿热法、芳香化湿法、温阳化湿法等,凉血法中有凉血活血法、凉血清营法、凉血止血法等,活血化瘀法中有活血清热法、凉血活血法、滋阴活血法、养血活血法、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法、温经活血法等,清热法中有清热解毒法、疏风清热法、清肺降火、泻胃除热等,其他内治法还有重潜搜风法、玄府开窍法、养血润燥、消风止痒、酸收固表法、滋肾抑火法、温补肝肾法等,外治法主要有增白明目、增白止痒、凉血清热、燥湿杀虫、活血化瘀、清热敛湿等。庄国康教授在各具体的治法下有对应的习惯用药及经验用药。6庄国康教授治疗皮肤瘙痒的经验:庄国康教授在临诊时,采用理法方药的思维模式,条理清晰,认为立法准确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前提,而立法的依据是辨证恰当,辨证就是辨疾病的病因病机。瘙痒的病因病机复杂,难以一证蔽之,既有内因,亦有外因。辨明瘙痒病因病机后,庄国康教授针对具体病因的确立治法,其中注重治法的配伍应用,非常灵活,“法法结合,复方用药”,收到了很好的疗效。二、临床研究:系统建立了庄国康教授近10年门诊病历的大数据库,规范了门诊诊断病名。第一次从大数据库中数据挖掘重潜搜风法治疗顽固性瘙痒皮肤病的经验及应用研究结果。本数据库共有8820诊次,226条诊断。重潜搜风法是庄国康教授治疗顽固性瘙痒的经验治法,经长期临床观察,疗效确切,但传统的个案总结、报告难以采集齐全许多有用的信息,使经验的推广缺乏大数据支持。本研究建立并丰富了庄国康教授经验数据库,引入了“循证”思想,强化了“证据”概念,形成一系列数据分析挖掘方法,人机结合,以人为主,总结庄国康教授经验,不仅可发现庄国康教授应用重潜搜风法治疗顽固性瘙痒皮肤病总体诊疗特点,也能为后续深层次的挖掘分析提供工作基础,保证了本研究获得高级别证据及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可实现经验的可重复性及稳定性。三、继承与发展:1、温阳法在皮科的应用:在跟师过程中,受庄国康教授玄府开窍法运用的启发,临床处方在运用庄国康教授经验时,辨证佐以附子等温阳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皮肤病,顾名思义,是发于身体最外层的皮肤,头而亦多见。皮疹特点表现红、肿、热、痒居多。单纯皮疹辨证为热、火,治以清热解毒凉血药,如果患者本身为阳虚体质,皮疹表现实质是虚火上炎或虚火外越,也许短期内会收到效果,但从长期疗效来看,更多的是久治不愈甚或越治越差,从而失治、误治,所以皮肤科疾病中,如痤疮,尤其是囊肿性痤疮、穿凿性毛囊炎,在化痰散结的基础上,辨证佐以附子潜阳、温阳,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进一步按照GCP规范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客观验证了朱仁康、庄国康教授治疗手足癣的经验疗效。上世纪七十年代,庄国康、许铣教授在我国着名中医皮外科专家朱仁康名老中医治疗手足癣的有效经验方——醋泡方(主要药物组成:荆芥18g,防风18g,红花18g,地骨皮18g,皂角刺30g,大枫子30g,明矾18g等)基础上开发研究了改良醋泡方(即现在院内制剂醋泡方),即将上方药物按比例捣碎,醋酸浸泡后渗滤出浸液,加入苯甲酸制备而成;并使用“改良醋泡方治疗手足癣”进行了临床观察总结,真菌抑制试验及扫描电镜的观察等系统研究工作,证实醋泡方有杀菌、抑菌作用,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近期及远期效果均佳,但因未按照GCP规范,未与现代医学认可的外用抗真菌药物进行严格的临床观察对照,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性难以得到国内、国际同行认可。跟师三年来,完成了所级课题——醋泡方(即原改良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研究:采用阳性药物平行对照、随机临床试验设计方法,评价了醋泡方治疗血虚风燥证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并进一步研究该药物对角化型手足癣皮损单项症状(包括部位、面积、红斑、丘疹、角化、皲裂、脱屑、瘙痒、疼痛)的作用。我们抽取了我科门诊年龄在18~65岁角化型手足癣患者14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醋泡方”、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治疗后,每周临床观察1次,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及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总有效率(96.49%)明显优于对照组(85.46%)(P<0.05),而在改善皮损单项症状方面,醋泡方能更好地改善手足癣病的丘疹、角化、鳞屑和瘙痒症状。

罗艳华[5](2016)在《静阻一号方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痰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科学、规范地评价静阻一号方(祛痰化瘀法)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痰瘀阻络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按拟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联合祛瘀化痰中药静阻一号方为治疗措施。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出血情况、中医证候学变化,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果进行疗效评价。同时检测安全性指标包括生命体征、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以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7例符合纳排标准的RVO患者,因失访脱落10例。纳入统计的67例患者中试验组32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RVO分型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两组患者视力比较:试验组治愈21.88%(7/32),显效31.25%(10/32),有效25.00%(8/32),对照组治愈11.43%(4/35),显效8.57%(3/35),有效14.29%(5/35),组间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视力总有效率,试验组为78.12%(25/32),对照组为34.29%(12/35)。在4周、8周、12周时视力提高者试验组占59.38%(19/32)、87.50%(28/32)、81.25%(26/32);对照组为31.43%(11/35)、48.57%(17/35)、57.14%(20/35)。在各个时间段,组间视力改善情况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眼底出血面积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存在眼底出血,出血面积≤10PD、10-20PD、>20PD的患者,试验组分别为31.25%(10/32)、37.50%(12/32)、31.25%(10/32),对照组分别为51.43%(18/35)、34.29%(12/35)、14.29%(5/35),治疗前组间比较P=0.0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眼底出血全部吸收。治疗后眼底出血面积≤10PD、10-20PD、>20PD的患者,试验组分别为75.00%(24/32)、18.75%(6/32)、3.13%(1/32),对照组分别为71.43%(25/35)、8.57%(3/35)、17.14%(6/35)。在治疗第12周时试验组、对照组出血面积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P<0.001,对照组P=0.03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35)。3.两组患者视网膜循环时间比较: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视网膜循环时间分别为15.5(7)s、17(10)s,治疗后分别为14(7)s、13(5)s。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P=0.338、治疗后P=0.43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P=0.025、对照组P<0.001)。4.两组患者黄斑水肿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均无黄斑水肿者14例,试验组9例,对照组5例;治疗前无黄斑水肿,治疗后出现黄斑水肿者9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7例;治疗前有黄斑水肿,治疗后无黄斑水肿者16例,试验组5例,对照组11例。统计分析治疗前存在黄斑水肿的44例患者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RT)情况,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CRT分别为449.43±132.83um.481.52±133.12um,治疗后CRT分别为341(232)um.302(175)um.治疗前后试验组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22),对照组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间CRT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新生血管评价:67例RVO患者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1例BRVO患者发生新生血管,治疗结束后随访时行激光光凝治疗,其余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新生血管。6.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比较:在4周、8周、12周时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试验组为21.88%(7/32)、68.75%(22/32)、93.75%(30/32);对照组为5.71%(2/35)、22.86%(8/35)、28.57%(10/35)。在治疗第8、12周时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周P<0.001,12周P<0.0001)7.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安全性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结论:1.联合静阻一号方治疗RVO能有效的改善患者视力、促进眼底出血的吸收,并且在治疗周期内疗效与时间成正比。2.联合静阻一号方可以改善RVO视网膜循环时间,但治疗效果与基础治疗相比,无统计学意义:3.静阻一号方能明确改善痰瘀阻络证RVO患者的中医证候;4.静阻一号方在服用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安全可靠。

侯旭东[6](2016)在《胡兰贵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经验》文中指出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饮食不规律,人口老龄化及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及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若病情迁延,发生进展,以致发生癌变,将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为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和经济负担。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及总结导师胡兰贵教授中医诊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经验,初步显示出了中医药诊治慢性胃炎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效果,本文重点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全面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挖掘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潜力,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为中医药诊治慢性胃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文献综述部分,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阐述了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分别从其西医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及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等方面进行论述,同时概括了中医各家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及诊治经验。经验总结部分,以导师门诊诊治慢性胃炎的病历为基础,总结导师对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诊疗思路、辨证分型、选方用药的经验,全面继承导师诊治慢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胡兰贵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邪毒犯胃,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体质虚弱等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导致脾胃虚损,气机失调,胃络失养而发生慢性胃炎。诊疗思路方面突出以和为纲,以调为用;注重整体,宏微结合;从肝论治,肝脾同调;四诊合参,尤重舌脉;审因治本,既病防变;擅用合方,对药点睛的特点。辨证分型上分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饮食停滞、寒热错杂、胃络瘀阻、胃阴不足、脾胃虚寒七个基本证型,灵活选用柴平汤柴胡疏肝散,化肝煎,四逆散,左金丸,越鞠丸,保和丸,木香顺气汤,枳实导滞丸,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失笑散,丹参饮,一贯煎,芍药甘草汤,加味一贯煎,黄芪建中汤,理中丸、良附丸,附桂理中六味汤,十四味建中汤等方剂,或合方而用,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加减化裁,并佐以对药点睛。导师中医诊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显着,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其经验值得总结学习。

韩垚[7](2016)在《魏执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从调脉饮拆方探讨凉血清热法在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应用》文中指出魏执真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是北京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师承中医大家秦伯未先生。从事医、教、研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蜚声杏林,尤其精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自成一套较完整的中医诊治体系。有幸跟师三载,我深为魏教授的严谨治学、高尚医德、高超医术和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敬业风范所折服。魏教授的言传身教使我收获颇丰。研究目的:1、温习魏执真教授的成才之路,对魏执真教授学术传承渊源进行追溯,理清魏教授学术传承脉络。2、全面整理魏执真教授临床医案,探讨其诊治思路。3.将魏教授经验运用于自我临床实践。对魏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经验方调脉饮及其减方的临床应用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通过以上工作,希冀将魏教授的学术思想和辨证论治经验不断传承发扬。研究方法:1、梳理魏执真教授的治学成才之路,理清魏教授学术传承脉络,包括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对魏教授治学之路的影响,以及从中医经典古籍和各家学说渊薮,分析总结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2、通过跟师学习,全面整理魏执真教授临床医案,探讨其诊治思路,总结魏教授的核心处方、用药特色以及加减用药规律,试图深入领会魏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主要学术观点,如辨证论治,八纲为本,阴阳为纲;重视舌诊、脉诊;注意主证和兼证;重视类证鉴别;治疗心系疾病体用同调,斡旋气机,气血并治;重视药对的应用;善用风药;用药轻灵,由博返约。3、全面系统的继承其临床经验,并将魏教授经验运用于自我临床实践。总结魏教授对心系疾病常见疑难病以及专科外擅长治疗疾病的诊疗特色,包括心悸病(心律失常)、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衰病(心力衰竭)、眩晕病(高血压病、脑供血不足、大动脉炎)、消渴病心病(糖尿病心脏病)以及消渴病(糖尿病)、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风后遗症、水肿临床诊治经验的梳理。4、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前提,从方证对应角度,对魏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经验方调脉饮及其减方的临床应用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随机分为调脉饮治疗组和调脉饮减方对照组(去丹皮、赤芍)各30例,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变化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情况,并观察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及中医舌脉变化,各组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治疗前后积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魏执真教授的治学成才之路在学院和师承教育的综合作用下,不仅谨承师教,继承了秦伯未先生的许多宝贵经验,而且勤求古训,博采众家之长,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勇于开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临床擅长治疗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的疑难病症,尤其对心律失常的中医诊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成为了我国当代着名的中医心病学大家。在对魏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经验方调脉饮及其减方的临床应用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中,结果发现,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0%(1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00,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53.33%(1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11,P<0.01)。治疗后,中药治疗组心悸[(2.50±2.374)分比(4.00±2.634)分,t=-3.340]、胸闷[(2.40±2.283)分比(3.70±2.5753)分,t=-3.261]、口干喜饮[(0.09±1.398分比(2.40±2.415)分,t=-3.181]、舌象[(1.90±1.668)分比(3.60±1.831)分,t=-3.195])、脉象[(2.60±1.714)分比(4.20±2.565)分,t=-3.117]五项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气短、乏力改善程度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安全性观察,两组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异常,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说明魏执真教授的调脉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阳热类心悸病)疗效确切,而且在中医症候总体改善、用药安全性方面均显着优于减方组,表明丹皮、赤芍在调脉饮方中是起到主要治疗作用的关键药物,提示凉血清热法在快速性心律失常(阳热类心悸病)治疗中是关键治法。本文创新点: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病,该病治疗棘手,现代医学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副作用大,复发率高。因此,寻求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国内外长期研究的重点。调脉饮是魏执真教授潜心研究多年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经验方,作为我院院内制剂,在多年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中,业已证实调脉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明确的疗效,且近期的调脉饮的拆方实验研究提示,凉血清热药物组相较于益气养阴和行气通脉药物组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更为明显,且能够降低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为从“瘀热”论治快速性心律失常提供了应用基础。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中药复方拆方或撤药研究,有利于明晰中药复方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关键药物,从而提示临床治疗中的关键治法。本研究首次以拆方形式,从方证对应角度,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调脉饮和调脉饮减方(即去丹皮、赤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进行临床研究,以说明丹皮、赤芍是调脉饮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从而提示凉血清热法当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治法,“瘀热”当为其关键病机。说明魏执真教授从“瘀热”论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显着,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张晶[8](2016)在《宋一亭学术思想继承总结及治疗冠心病慢性充血性心衰(气虚血瘀型)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宋一亭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事医学工作5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着,中医药研究造诣颇深,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本文的目的在于系统全面的总结和传承宋老的学术思想,领会其学术精髓,总结其临床经验,融会贯通;使宋老多年来积累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通过继承人的总结和传承,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宋老学术思想发扬光大,并对中医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发展和创新进行努力探索。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目前慢性心力衰竭在治疗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但能够使患者增加长期生存可能性的心力衰竭治疗方法仍在探索中。中医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证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显着地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开展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防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路]宋一亭教授青年时受到了中医传统高等教育的熏陶,通过对中医经典古籍的深入研究学习,掌握了丰厚的中医知识。1978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研究生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研究生),师承中医大师吴式枢教授,裘沛然教授,黄文东教授,高肇基教授,及西医心血管病大师陈灏珠教授,主要从事冠心病,高血压等领域的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宋一亭教授熟读经典着作,尤其推崇《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宋老临证应用的方药多源于古典医着,在深研经典的同时,广求博采,在学术上既师从前人,却不拘于古,强调中医的整体观,临证重视患者整体体质,强调天地人合参。近年来现代医学治疗慢性心衰,逐渐从扩血管、强心、利尿的治疗,向阻断心肌重构因子、阻止甚至逆转心室重构转变,使慢性心衰病死率、致残率明显下降。本病多由脏气亏损,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瘀血痰湿停聚,阻滞心脉,抑遏心阳而成。其病性属本虚标实,阴盛阳衰;标实以瘀血、水湿、痰浊互结为患,本虚以心脏阳气虚衰为本。导师在精研传统中医经典着作基础上,认为充血性心衰的病机为:阳气亏损、瘀血阻滞、水湿内停,进而导致虚实夹杂的恶性循环。故治疗宜标本兼顾、以温补阳气为要,佐以逐瘀通脉,化痰利水。[临床研究]冠心病慢性充血性心衰(气虚血瘀型)临床研究[意义]观察继承创新方—益气温阳强心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充血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益气温阳强心汤治疗慢性心衰的作用机理,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62例按随机对照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1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温阳强心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心衰疗效,心功能分级,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单项疗效,6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研究结果]益气温阳强心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明显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益气温阳强心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益气温阳强心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益气温阳强心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明显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中医证候单项疗效,在心悸、气短、胸痛、疲倦乏力、汗出等中医单项证候中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面肢浮肿、少尿两组无差异性(p>0.05)。益气温阳强心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明显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NT-proBNP,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不良反应,说明益气温阳强心汤是安全有效的。[结论及意义]益气温阳强心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心衰疗效。可以临床推广应用。[创新点]在导师的学术观点基础上,继承人提出了配合运用宣降肺气、疏通血液法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新观点。

卜菲菲[9](2016)在《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由文献整理与病案资料探析两部分组成。首次对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的古今相关医案文献进行专题性地系统收集、整理和筛选,提炼四位代表性医家同中有异、兼容并蓄、继承发展的诊疗思想、特色治法及临证经验,探索其遣方用药风格。同时应用计算机技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诊疗信息的结构化、客观化和标准化。从而进一步弘扬新安王氏内科学术流派的特色与优势,推进学术传承与发展,指导和提高中医临床实践。方法1.运用查阅专着法、引文追溯法等检索方法系统收集与整理中风古典文献资料,梳理历代医家对于中风病概念、病因病机、特色治法及临证遣方用药的认识等。2.运用文献检索法,对收集的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并运用中医辨证结合足量临床案例进行剖析和归纳,提炼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特色治法及临证经验。通过与历史上其他相关医家综合性临床着作进行比较,展现其学术流派经验的传承性。3.运用统计分析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0),从数据处理的角度,采用计算机技术标准化分析新安王氏代表性医家的中风医案,为中风病的临证与科研提供参考。结果新安王氏四位代表性医家发皇古义,融汇新知,关于中风一病在诊疗思想、特色治法及临证经验方面同中有异、兼容并蓄,既有一脉相承又有继承发展的关系。王仲奇辨治中风思想上详辨脏腑,重视经络;察其虚实,补泻分明;论治分期,防重于治。临证上强调未病先防,膏方善后;肝肾为本,气血为用;强调炮制和剂型。王任之辨治中风思想上衷中参西,动态施治;察判源流,权衡缓急;分期分型,标本兼顾。临证上注重宣通气血,扶正祛邪;补肾填精,育阴熄风;祛瘀通络,调和阴阳。王乐匋辨治中风思想上法尊伤寒,活用经方;药崇轻灵,身心同医;强调整体,重视体质。临证上轻清灵动,善用虫药;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平肝熄风,攻补兼施。王师辨治中风思想上证病同辨,标本同治;刚须寓柔,固本培元;审病度势,知常明变。临证上气血并调,滋水涵木;擅用合方,巧用对药;理气开郁,通腑涤痰。结论“新安王氏医学”薪火相传七世,传承独具特色,遵而不泥,融会贯通,一脉相承又历久弥新,不断丰富了“新安王氏医学”的学术内涵,充分体现了家族师承与院校教育互补,传统相传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中医学术的传承工作关系到中医特色的弘扬,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本课题通过对新安王氏四位代表性医家临证医案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探讨研究,总结其辨治中风独特的诊疗思想、特色治法和临证经验,对临床与科研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参考价值。

胡燕,赵文清[10](2015)在《《伤寒论》寒热并用法的临床运用》文中研究表明张仲景恪守《黄帝内经》调和阴阳之大法,以"和"为法度,圆机活法,在《伤寒论》中变通施用寒热并用法。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的临床有着极大的指导和启迪作用。其创立诸方在临床广泛运用,且得到不断延伸和拓展。文章现将从辛开苦降、清上温下、解表清里等几个方面对《伤寒论》中有关寒热并用法当属和法范畴进行论述,同时结合笔者临床运用寒热并用法的体会进行探讨,意在探索与分享本法在临证运用的配伍规律和运用技巧。

二、谨察阴阳气血辨治半侧水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谨察阴阳气血辨治半侧水肿(论文提纲范文)

(1)赖新生运用“通元法”从形气辨治撷英(论文提纲范文)

形气考义
形气辨证
    1. 辨有余不足,明虚实盛衰
    2.辨先病后病,别病位深浅
“通元”施治
    1.外虚内实,通督调神
    2. 内虚外实,引气归元
    3. 内外皆虚,针药合璧
    4. 内外皆实,调和阴阳
小结

(2)健康人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简表及其常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证素辨证研究现状
        1.1 证素辨证的原理、方法和意义
        1.2 证、证候、证素和证名的区别和联系
        1.3 证素及证素辨证的发展
    2 中医辨证量表研究现状
        2.1 全病域的证候辨证量表的建立
        2.2 中医心系病证辨证量表的研制
        2.3 中医肺系病症辨证量表的研制
        2.4 中医脾胃病证辨证量表的研制
        2.5 中医肝肾病症辨证量表的研制
        2.6 中医体质量表
        2.7 健康、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量表
    3 中医健康状态研究现状
        3.1 健康与健康状态
        3.2 健康状态辨识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健康人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简表的初步研制
    1 基于专家咨询的健康人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简表条目筛选
        1.1 成立研究小组
        1.2 专家遴选及专家基本情况
        1.3 基于临床文献筛选常见证素
        1.4 条目池的初步形成
        1.5 专家咨询问卷设计
        1.6 编制健康人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简表
    2 健康人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简表计分体系
第三部分 健康人中医证素积分自评简表的信度和效度考评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信度分析
        2.2 效度分析
    3 讨论
第四部分 健康人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简表常模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毫针泻阴经补阳经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目标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1.4.1 纳入标准
        1.4.2 排除标准
        1.4.3 脱落标准
    1.5 疗效标准
    1.6 研究方案
        1.6.1 临床研究设计
        1.6.2 治疗方案
        1.6.3 针刺异常及处理措施
        1.6.4 量表选择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1.8 研究结果
        1.8.1 一般资料
        1.8.2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
        1.8.3 研究结果
    1.9 讨论
        1.9.1 脑卒中中医认识
        1.9.2 痉挛性瘫痪中医认识
        1.9.3 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理论基础
        1.9.4 补泻阴阳经脉理论基础与优势
        1.9.5 选穴依据
        1.9.6 基本资料与预后分析
        1.9.7 量表选择
        1.9.8 研究结果
        1.9.9 本课题关键点、创新点、存在问题及展望
    1.10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脑卒中痉挛性瘫痪诊疗概况
        2.1.1 特点
        2.1.2 机制
        2.1.3 治疗
    2.2 传统医学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研究现状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 脑卒中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 B 中医诊断标准及分期
附录 C 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评定表
附录 D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附录 E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
附录 F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登记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庄国康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及重潜搜风法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皮肤瘙痒的病因
    1 外因
        1.1 毒邪
        1.2 虫淫
    2 内因
        2.1 虚邪
        2.2 七情
    3 既可外感,亦能内生的六淫病因
        3.1 风邪
        3.2 热(火)邪
        3.3 湿邪
        3.4 燥邪
        3.5 寒邪
        3.6 暑邪
    4 其他
    5 讨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庄国康教授学术思想总结及临床经验继承
    1 庄国康教授的学术传承
    2 庄国康教授的辨证——审疹论治
        2.1 皮疹颜色辨证
        2.2 皮疹形态辨证
    3 庄国康教授的立法特点——法法配伍,复方用药
        3.1 庄国康教授常用的中医治疗法则
        3.2 治疗法则的灵活配伍
    4 庄国康教授的用方用药特点
        4.1 经验用药
        4.2 中西医结合——应用现代药理学成果于中医临床
        4.2.1 抗肿瘤中药的应用
        4.2.2 抗感染中药的应用
        4.2.3 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4.2.4 增加机体光敏作用的药物的应用
        4.3 经验方
    5 庄国康教授治疗皮肤科常见病的经验
        5.1 自拟重镇活血汤,用治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
        5.1.1 病因病机
        5.1.2 用药规律
        5.1.3 典型病例
        5.2 运用“玄府开窍法”治疗斑块型银屑病
        5.2.1 完善玄府开窍法的适应症
        5.2.2 避免毒性药物
        5.2.3 玄府开窍药物的配伍
        5.2.4 甘寒开窍法的再思考
        5.3 运用“滋阴除湿法”治疗湿疹、特应性皮炎
        5.3.1 庄国康教授对湿疹类皮肤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3.2 辨证分型及要点
        5.3.3 治则治法
        5.4 运用“清肺胃法”治疗寻常痤疮经验
        5.4.1 六叶汤组成
        5.4.2 病案举例
        5.4.3 总结
        5.5 运用“以色补色法”治疗色素病
        5.5.1 黄褐斑
        5.5.2 白癜风
        5.6 国内率先归纳总结血瘀证在皮肤科的表现及活血化瘀疗法在皮肤科运用
    6 庄国康教授常用治法及方药心得
        6.1 除湿法
        6.1.1 滋阴除湿法
        6.1.2 健脾除湿法
        6.1.3 清利湿热法
        6.1.4 芳香化湿法
        6.1.5 温阳化湿法
        6.2 凉血法
        6.2.1 凉血活血法
        6.2.2 凉血清营法
        6.2.3 凉血止血法
        6.3 活血化瘀法
        6.3.1 活血清热法
        6.3.3 滋阴活血法
        6.3.4 养血活血法
        6.3.5 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法
        6.3.6 温经活血法
        6.4 清热法
        6.4.1 清热解毒法
        6.4.2 疏风清热法
        6.4.3 清肺降火、泻胃除热
        6.5 其他内治法
        6.5.1 重潜搜风法
        6.5.2 玄府开窍法
        6.5.3 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6.5.4 酸收固表法
        6.5.5 滋肾抑火法
        6.5.6 温补肝肾法
        6.6 外治法
    7 庄国康教授治疗皮肤瘙痒的经验
        7.1 针对具体病因确立的治法、具体用药及对应方剂
        7.1.1 毒虫所致
        7.1.2 风邪所致
        7.1.3 湿邪所致
        7.1.4 热(火)邪所致
        7.1.5 燥(虚)邪所致
        7.1.6 寒邪所致
        7.1.7 七情所致
        7.2 辨证分治
        7.2.1 风热相搏
        7.2.2 卫阳郁闭
        7.2.3 湿热内阻
        7.2.4 阴伤湿恋
        7.2.5 阴(血)虚生风
        7.2.6 血瘀风燥
        7.2.7 气营两燔
        7.2.8 心神躁扰
        7.3 验案举例
        7.4 讨论
第三部分 庄国康教授应用重潜搜风法治疗顽固性瘙痒皮肤病的经验挖掘及应用研究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
        2.1 初步方案总结
        2.2 应用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录入
        3.2 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
    4 结果
        4.1 医案纳入情况
        4.2 门诊常见皮肤病诊次
        4.3 重潜搜风法出现的频次和频率
        4.4 主要用药频次及频率
    5 结论
第四部分 继承与发展
    一、皮肤科中的阳虚证及附子的应用
        1 阳虚证辨法
        1.1 阳虚的临床表现
        1.1.1 阳虚则寒
        1.1.2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
        1.1.3 阳主动,阴主静
        1.2 阳虚证不同阶段
        1.2.1 阳气亏虚
        1.2.2 阴盛格阳(虚阳上浮、虚阳外越)
        1.2.3 阳虚欲脱
        2 附子的功效
        3 正确对待附子的毒性
        4 验案举例
        5 总结
    二、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研究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随机、开放、对照性的临床试验研究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出标准
        3.4 样本含量
        3.5 研究方法
        3.6 评价时点与随访时点的选择
        3.7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情况
        4.2 主要疗效评价
        4.3 单项症状疗效
        4.4 安全性分析
        4.5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
附件

(5)静阻一号方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痰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西医学研究进展及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静阻一号方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痰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疗效
        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胡兰贵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认识
        1.3 病机认识
        1.4 辨证论治
    2 慢性胃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2 治疗方法
    3 讨论与展望
第二部分 胡兰贵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经验
    1 病因病机
        1.1 外邪犯胃
        1.2 饮食不当
        1.3 情志失调
        1.4 体质虚弱
    2 治疗原则
    3 诊疗思路
        3.1 以和为纲,以调为用
        3.2 注重整体,宏微结合
        3.3 从肝论治,肝脾同调
        3.4 四诊合参,尤重舌脉
        3.5 审因治本,既病防变
        3.6 擅用合方,对药点睛
    4 证治分型
        4.1 肝胃不和证
        4.2 肝胃郁热证
        4.3 饮食停滞证
        4.4 寒热错杂证
        4.5 胃络瘀阻证
        4.6 胃阴不足证
        4.7 脾胃虚寒证
    5 验案举例
        病历一
        病历二
        病历三
        病历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魏执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从调脉饮拆方探讨凉血清热法在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魏执真教授学术渊源
    一、魏执真教授的治学之路
        (一) 治学之路与院校教育的影响
        (二) 治学之路与师承教育的影响
    二、中医经典古籍渊薮
        (一) 《黄帝内经》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二)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三、中医各家学派源流的关系
        (一) 张元素论着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二) 刘完素论着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三) 李东垣论着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四) 朱丹溪论着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五) 张景岳论着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六) 李时珍论着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四、成才之路继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
        (一) 继承——遵从古训,谨承师教,强调辨证论治
        (二) 创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整理与总结
    一、魏执真教授的学术思想概述
        (一) 辨证论治,八纲为本,阴阳为纲
        (二) 重视舌诊、脉诊
        (三) 注意主证和兼证
        (四) 重视类证鉴别
        (五) 治病求本,体用同调
        (六) 斡旋气机,气血并治
        (七) 重视药对的应用
        (八) 善用风药
        (九) 用药轻灵,由博返约
    二、魏执真教授临床经验
        (一) 魏执真教授辨证论治心悸病(心律失常)之经验特色
        (二) 魏执真教授辨证论治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之经验特色
        (三) 魏执真教授辨证论治心衰病(心力衰竭)之经验特色
        (四) 魏执真教授辨证论治眩晕病(高血压病、脑供血不足、大动脉炎)之经验特色
        (五) 魏执真教授辨证论治消渴病心病(糖尿病心脏病)之经验特色
        (六) 魏执真教授辨证论治其他杂病之经验特色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魏执真教授凉血清热法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一、文献综述
        (一) 中医诊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概况
        (二) 西医诊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二、临床研究
        (一) 前言
        (二) 病例来源
        (三) 诊疗标准
        (四) 研究方法
        (五) 一般临床资料情况
        (六) 研究结果
        (七) 讨论
        (八)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宋一亭学术思想继承总结及治疗冠心病慢性充血性心衰(气虚血瘀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导师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
    1 导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
        1.1 宋一亭导师生平简介
        1.2 宋一亭导师师承渊源
        1.3 导师学术思想渊源及各家流派观点概要
        1.3.1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1.3.2 心主血
        1.3.3 心阳、肾阳交通互根
        1.3.4 心与五脏密切相关
    2 导师学术思想及学术经验总结
        2.1 导师学术思想总结
        2.1.1 阴阳平衡是关键
        2.1.2 病因病机是抓手
        2.1.3 重视天人合一,整体调节为目标
        2.1.4 衷中参西,病证结合
        2.2 导师学术经验总结
        2.2.1 辨证方法特点
        2.2.2 临床治疗用药特点
        2.2.3 临床治疗经验总结
        2.2.4 典型病案赏析
        2.2.5 继承人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祖国医学对于慢性充血性心衰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现代医学对于慢性充血性心衰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冠心病慢性充血性心衰(气虚血瘀型)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1.1 冠心病诊断标准
        2.1.2 心衰诊断标准
        2.1.3 心衰程度的诊断和心功能分级的标准
        2.2 中医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脱落与中止试验标准
        2.5.1 剔除、脱落与中止试验统计计分依据
        2.6 评分标准
        2.6.1 心衰疗效积分计分法
        2.6.2 心衰分度标准
        2.6.3 心衰气虚血瘀证症候评分标准
        2.7 疗效判定标准
        2.7.1 NYHA心功能分级疗效判定标准
        2.7.2 心衰疗效判定标准
        2.7.3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2.7.4 6分钟步行试验疗效判定标准
        2.7.5 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疗效判定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疗效性标准
        3.3 安全性指标
        3.4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4.2 结果
        4.3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9)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中风概述
        1.1 中风的概念
        1.2 历代医家对于中风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
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
    1 王仲奇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
        1.1 详辨脏腑,重视经络
        1.2 察其虚实,补泻分明
        1.3 论治分期,防重于治
    2 王任之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
        2.1 衷中参西,动态施治
        2.2 察判源流,权衡缓急
        2.3 分期分型,标本兼顾
    3 王乐匋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
        3.1 法尊伤寒,活用经方
        3.2 药崇轻灵,身心同医
        3.3 强调整体,重视体质
    4 王键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
        4.1 证病同辨,标本同治
        4.2 刚须寓柔,固本培元
        4.3 审病度势,知常明变
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诊治中风的临证经验
    1 王仲奇辨治中风的临证经验
        1.1 未病先防,膏方善后
        1.2 肝肾为本,气血为用
        1.3 强调炮制,注重剂型
        1.4 验案举例
    2 王任之辨治中风的临证经验
        2.1 宣通气血,扶正祛邪
        2.2 补肾填精,育阴熄风
        2.3 祛瘀通络,调和阴阳
        2.4 验案举例
    3 王乐匋辨治中风的临证经验
        3.1 轻清灵动,善用虫药
        3.2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3.3 平肝熄风,攻补兼施
        3.4 验案举例
    4 王键辨治中风的临证经验
        4.1 气血并调,滋水涵木
        4.2 擅用合方,巧用对药
        4.3 理气开郁,通腑涤痰
        4.4 验案举例
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处方用药的数据挖掘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王仲奇辨治中风医案的数据结果
    3 王任之辨治中风医案的数据结果
    4 王乐匋辨治中风医案的数据结果
    5 王键辨治中风医案的数据结果
新安王氏内科流派的诊治特色和临证经验对现代临床的启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个人简介
附件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成果目录

(10)《伤寒论》寒热并用法的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当属和法范畴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临床运用的延伸和拓展
《伤寒论》寒热并用法临床运用体会

四、谨察阴阳气血辨治半侧水肿(论文参考文献)

  • [1]赖新生运用“通元法”从形气辨治撷英[J]. 王玉妹,金远林,黄汝成,占大权,郭丽丽,赖新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11)
  • [2]健康人中医常见证素积分自评简表及其常模研究[D]. 苏婷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毫针泻阴经补阳经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D]. 魏旭.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4]庄国康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及重潜搜风法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研究[D]. 颜志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5]静阻一号方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痰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D]. 罗艳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2)
  • [6]胡兰贵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经验[D]. 侯旭东.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16(02)
  • [7]魏执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从调脉饮拆方探讨凉血清热法在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应用[D]. 韩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宋一亭学术思想继承总结及治疗冠心病慢性充血性心衰(气虚血瘀型)临床研究[D]. 张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新安王氏内科代表性医家辨治中风的诊疗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D]. 卜菲菲.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10]《伤寒论》寒热并用法的临床运用[J]. 胡燕,赵文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11)

标签:;  ;  ;  ;  ;  

观察阴阳气血分型治疗半水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