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郁汤治疗糖尿病体会

参郁汤治疗糖尿病体会

一、参玉汤对糖尿病的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窦豆[1](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董婷,杨文明,张娟,黄鹏,李祥,何望生[2](2019)在《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中医脑病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中医脑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用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模式,验证该方法的利弊。方法:60名规培医师依照学号随机分为对照组(30名)和实验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带教和考核,实验组采用导师制带教和Mini-CEX考核,对比两组考核成绩,同时对两组规培医师和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在考核满意度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在考核等级评判中优异的比例,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第二次考核的等级高于第一次考核,其中人文沟通等得分明显提高。结论:导师制联合Mini-CEX的考核模式可与临床工作同步进行,具有具有客观、合理和操作性强等特点,能显着提高规培学员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水平,进而提升医疗质量,可在中医脑病专业规培带教考核中进行推广。

张超[3](2015)在《冯明清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对其糖尿病证治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冯明清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理论扎实,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先后跟随河南省着名医家石冠卿等老师,研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学典籍,并长期讲授《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同时坚持在附属医院临证坐诊,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多年来,导师潜心研究《黄帝内经》理论,并与临床诊疗相结合,在实践中先后对一些临床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发病转归总结出了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如,从情志致病病机、六经六气病变的认识和理解上,到辨证时注重兼证、调理脾胃,再到遣方用药时应用药对、善用经方等,都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医学术思想,其中医辨证思想、诊疗技法也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脉络。这些经验总结早期多次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期刊杂志上,其中《古今气化说伤寒》、《略论五脏气机》、《大汗伤阳与阳伤大汗》、《人与四时阴阳》等论文中的理论和见解,受到了中医工作者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导师先后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共20多名,编着或参编论着和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或会议论文30多篇。但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多散见于各类期刊杂志或诊疗方法汇编的着作书籍中。因此,及时对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证治糖尿病用药规律研究,以探及其学术思想的渊源、流派及观点论评,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本课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更是做为师承继承人的责任所在。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述导师的学术渊源。包括学术思想形成过程、临床经验形成经历,以及经典渊薮及学派源流。在长期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导师以内科杂病诊治见长,尤对脾胃病的治疗心得体会较多和熟稔。在治疗胃疼、腹痛时,以行气理气立论;辨证便秘、泄泻病上,从脾胃气虚调理;自汗、盗汗病阴阳兼收为治法,都收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在妇科病证诊治上,提出了阳虚兼血瘀的病机病理变化过程,并以温补肝肾、活血祛瘀立法,灵用活用二仙汤治疗不少妇科疑难杂症。第二部分是对导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跟师体会。跟师学习三年,通过随诊实践和整理病案并总结,认为导师学术思想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诊病辨证,强调脾胃。导师对历代医家脾胃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亦很深入,在诊病辨证中形成了强调调理脾胃的诊疗思想。二是详推病机,重视情志。导师在诊疗疾病中要求对各种疾病的病机判断和推求要非常细心、悉心。重视和强调情志在发病、致病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正常情况的七情六欲活动有赖于五脏阴阳调和、气血畅通,而反过来非正常的情志活动也必将影响到五脏的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三是六经气化,指导临证。六经气化学说采用的标本中气理论,本源于《黄帝内经》,是五运六气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过伤寒学家的移植和发挥,用以反映六经为病的生理、病理特点。导师常常用六经气化理论指导临床诊病,并往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疗效,这也是导师学术思想的特色之处。四是顾护阳气,调养形神。导师认为阳气为各脏腑组织、经脉正常功能及血液输布的原动力,是机体的生化之源。平素健康之人阳气充足,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布散于肌表,抗御外邪,卫外为固,防治疾病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中遣方用药一定要注意顾护阳气,“得一分阳气,则得一分生机”。要慎养于内,谨防于外,也就在治疗上形神调养兼具。五是预防调护,谨守中和。认为疾病贵在预防,健康贵在调护。平日中要注重爱护自己的身体,使自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黄帝内经》中提倡的“治未病”。而要达到“治未病”的目的,预防疾病和调护健康要谨守中和思想。在中和思想的指导下,平日预防疾病和调护自身身体健康应该做到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脏腑和、人人和。本部分还对导师临床诊治的几种常见病的诊治经验和跟师体会进行了总结。外感咳嗽、不寐证、便秘、眩晕、月经不调等病证的诊治中导师也各有心得体会和新的认识。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对上述几种常见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治则治法等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经验,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扩展思路、提高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跟师体会是本继承人在三年的跟师学习中,秉承多动手做好记录、多思考做好总结、多阅读广开思路、多聆听细心论治的学习方法,观察总结导师临诊中四诊技巧、辨证方法、用方习惯、用药特点、医嘱及预后防护等等,记述总结而成心得体会。这些心得体会内容也是导师冯明清教授的临床诊疗经验和技巧的精华之处。第三部分是基于数据挖掘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三年来跟师临床病案中糖尿病的整理,采用数理统计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冯明清教授临床诊疗糖尿病辨证用药进行总结,探索其辨证论治规律,为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是导师在2012年8月至2015年5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门诊诊治的糖尿病病人,并根据纳入标准整理出的119例病例使用的259首方剂中药物使用统计和分析,运用EXCEL进行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釆用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梳理出导师诊治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核心处方、证型处方,进而归纳探索出其对该病的证治规律。结果:首先总结出导师诊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通过对采集到的方剂中使用的68种药物频数分析、关联分析等,观察到导师使用的中药频数排前10位的是:麦冬、山芋肉、北沙参、太子参、五味子、天花粉、葛根、熟地、丹参、玉竹。说明冯明清教授治疗糖尿病调和阴阳,补气养阴为立方治法的总原则。其次通过对核心处方和非核心药物团组的分析,归纳、推断出导师诊疗糖尿病的5个中医证型。分别是气虚证、气虚兼瘀证、阴虚证、阴虚瘀热证、气阴两虚兼瘀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各证型的辨证要点。结论:釆用数理统计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观察并归纳总结出了冯明清教授诊疗糖尿病的基本证治规律。即虚、瘀或单见、或相互间杂而成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得出该病的病机一般有气虚、气虚兼瘀、阴虚、阴虚兼瘀、气阴两虚兼瘀证等证型,为糖尿病的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客观依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4](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杨晓敏,谷巍[5](2000)在《参玉汤对糖尿病的治疗体会》文中认为运用人参、玉米须等制成参玉汤 ,配合甲磺丁脲 (D860 )等西药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血糖维持在 7mmol/L ,尿糖转阴 ,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表明中医药与西药相结合 ,对糖尿病的治疗是有益的。

李可建[6](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阮氏心顺[7](2007)在《益气养阴泄热逐瘀法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在世界上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的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慢性病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中,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并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心脏病而死亡的人数约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80%,其中70%是死于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冠心病(Diabetic heart disease,DHD)是指因糖尿病并发或伴发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心绞痛、心率失常和进行性的心功能不全。由于其病因复杂,又具有独自的病理生理改变,故临床研究和治疗具有一定因难。近年来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并取得初步成果。在病因病机方面,强调心气阴不足,瘀血阻络为糖尿病心脏病共同病理基础,已达成共识。在临床治疗方面,有分型论治、专方论治及辨病与辨证结合之异,均获得一定疗效。然其辨证多以个人经验为主,缺乏大样本、多缺乏严格设计和科学对照,其结果难以让人信服。严重制约了该领域中医研究的纵身发展。《伤寒论》经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的疗效,这为经方治疗疑难杂证开辟了新的领域,包括三黄降糖片在内的中药治疗DM及其作用机制和途径往往表现为多向性、多层面、多靶点。本研究在西医降糖、降脂、降血压综合治疗基础上,引入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模式,依病机立法,以治法组方,生化指标与形态学研究相结合、疾病疗效标准与生存质量、终末事件研究相结合,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进行随机对照、前瞻性动态观察;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引入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探讨三黄降糖片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的疗效。研究目的依据循证医学原则,探讨三黄降糖片与基础疗法加中医辨病辨证治疗糖尿病冠心病临床观察。研究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治疗组:治疗基础法+中医辨病辨证加三黄降糖片;对照组:治疗基础法+中医辨病辨证)、前瞻性动态观察,三个月全程跟踪研究。2盲法实施:采用单盲法研究,即实施者知道研究过程和目的,而受试者不知道研究过程和目的。3观察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血压、体重指数、心电图、心脏彩超、临床体征、症状、生存质量等的变化,不良反应情况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终末事件(心衰、心梗、脑梗)发生率以及中药三黄降糖片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本研究显示具有益气养阴泄热逐瘀法功效的三黄降糖片不仅改善糖尿病和冠心病的临床症状,还能改善心肌缺血状态;明显降低E/A比值、升高左室舒张末径数值、提高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增高心输出量,对左室舒张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左室收缩功能也有良好的影响;可纠正脂肪代谢紊乱,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载脂蛋白B,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1;降低血糖,血压及体重等。根据制定的总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经三黄降糖片治疗30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临床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且与对照组比较显着性差异(P<0.05);生存质量及健康水平的评分平治疗后明显提高(P<0.0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三黄降糖片对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确有显着的治疗作用。为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疗效确切的中药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依据。结论三黄降糖片是通过多种途径的综合作用而达到治疗作用。1有效降低血糖的作用2有效纠正血脂代谢紊乱及降血压的作用3有效预防与治疗糖尿病冠心病4有效改善糖尿病及冠心病临床症状5有效改善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6延缓或预防其他并发症及终末事件(心衰、心梗、脑梗)发生率。

李刘礼[8](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张福利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收集张福利教授诊治2型糖尿病患者的验效医案,整理其数据,应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其挖掘,归纳其诊治2型糖尿病临床用药经验,为今后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经验与思路。方法:病例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福利教授门诊,就诊时间为2017年06月至2020年11月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共217例。收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症、舌象、脉象、首诊中药处方等,将其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提供的模板,上传数据,运行“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进行性别分析、舌象脉象分析、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分析、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结果:1.在21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为123例,占56.68%;女性为94例,占43.32%。在患病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患病率约为女性的1.31倍。2.舌象分析显示,舌苔黄腻和舌质红频次较多,分别为106、42;脉象分析显示,脉沉、脉弦和脉沉弦频次较多,分别为63、43、30。3.四气分析显示,寒性药、温性药、平性药使用频次较多,分别为1422、702、537;五味分析显示,苦味药、甘味药、辛味药使用频次较多,分别为1787、1702、1109;归经分析显示,以脾、肝、肺经的频次最高,分别为1446、1398、1273;药物频数分析得出,使用频次高于20次的药物有35种;功效频次分析得出,清热类、补虚类、解表类、利水渗湿类的频次最高,分别为724、512、483、320。4.在关联规则分析中设置支持度210,置信度0.99,得出的核心处方为生甘草、生姜、茯神、桑寄生、麦冬。5.在方剂组方规律分析中,通过k-means算法,将“聚类个数”设为6,得出6个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生姜、生甘草、茯神、生白术、桑寄生、麦冬、葛根、生地黄;茯神、生姜、生甘草、桑寄生、生地黄、麦冬、生白术、半夏;麦冬、生甘草、茯神、生姜、半夏、桑寄生、黄芩、生白术;牡丹皮、郁金、生龙骨、桑叶、生牡蛎、生姜、半夏、川牛膝;茯神、生姜、生甘草、桑寄生、半夏、麦冬、生地黄、生白术;生甘草、生地黄、生姜、麦冬、茯神、生白术、桑寄生、牡丹皮。结论:1.张福利教授治疗T2DM常用的中药药性依次为寒性、温性和平性。常用的中药药味依次为苦味、甘味、辛味。常用中药的归经依次为脾经、肝经、肺经。常用的中药类别依次为清热类、补虚类、解表类、利水渗湿类。2.张福利教授治疗T2DM时以祛湿热、养阴生津为主,顾护中焦、调畅脾胃气机贯穿始终,兼顾通补络脉,同时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李俊波[9](2018)在《PCOS的临床特征与证型的相关性及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常见于育龄期妇女,是一种常见的、以内分泌紊乱为表现的妇科疾病,其大致归属于中医学的“月经后期”、“闭经”、“崩漏”、“不孕”等病证范畴。PCOS不仅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殖健康和生存质量,紊乱的内分泌状态及代谢环境使此类患者的远期并发症风险增加,现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在治疗本病的远期效果优于西医治疗,目前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根据中医辨证与辨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分型论治,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加减龙胆泻肝汤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中医妇科专家张玉珍教授多年经验总结的临床良方,是治疗肝经郁火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有效方剂。故本研究以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PCOS为基础,围绕激素水平、炎症水平的改变以及初步探讨信号通路分子机制,开展本次研究,有利于揭示中医药方剂和诊疗方法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价值优势,以及促进加减龙胆泻肝汤的现代药理作用和深层机制研究。目的:1.临床研究:从临床上收集PCOS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PCO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西医表型的分布规律及证型与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检测患者性激素水平、糖代谢指标和慢性炎性因子;并分析患者性激素水平、糖代谢指标和慢性炎性因子与PCOS中医证型、西医表型之间的关联性,初步明确该疾病分型异同的关键点、治疗的主要和次要参考指标、患者特异性分析等。为临床治疗PCOS方案、疾病的分型分析、病症起因与生理症状等提供依据,加深临床工作者对该疾病的认知程度,以期指导临床辨证用药。2.实验研究:通过poresky法复制PCOS模型大鼠,观察加减龙胆泻肝汤对PCOS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及其作用影响下的机理。通过研究明确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PCOS的效果,及其在证实炎症学说基础上的炎症水平下降,糖代谢异常的恢复和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相关炎症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有利于促进龙胆泻肝汤在“肝经郁火型”疾病应用和开发经典名方剂的现代药物价值。方法:1.临床资料采集和分析方法:采集对象:本研究共纳入2组人群共计136例,其中PCOS组102例,对照组为34例身体健康月经规律的女性。病例观察:一般情况:姓名、联系方式、年龄、婚育史、月经史、孕产史、家族史等及患者就诊的情况。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BMI=体重(kg)/身高2(m2)和腰臀比(WHR)。结合舌脉,确定其中医证型。性激素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的水平,ELASA法检测血清Leptin、kisspeptin含量。血清生化测:自动生化仪测定空腹血糖(FPG)、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的水平。炎症因子水平:ELASA法检测血清IL-4、IL-6、IL-8、IL-10的测定。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PCOS患者进行表型归类,辨证分析,观察PCOS的性激素水平、糖代谢及血清IL-4、IL-6、IL-8、IL-10,并进行相关性分析。2.采用胰岛素(INS)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法复制大鼠PCOS模型;实验设对照、模型、达英-35(0.21 g/kg)及龙胆泻肝汤高(29.6 g/kg)/低剂量组(7.4 g/kg),连续灌胃给药14d;分析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的卵巢重量、体积大小及动物体重变化;比较各组LH、FSH、睾酮的性激素水平、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IL-2、IL-4、IL-6、IL-10 炎症因子差异;WB 分析各组卵巢 JAK2、STAT3、p-STAT3和IL-6的表达量。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分析:(1)分布特点:本研究共纳入102例PCOS患者,表型分布规律:经典型31例(占30%),高雄无排卵型12例(12%),高雄有排卵型8例(占8%),非高雄型有51例(占50%)。证型分布规律:肾虚型27例(占26.5%),肝经郁火型38例(占37.3%),痰湿阻滞型18例(占17.6%),气滞血瘀型19例(占18.6%)。(2)性激素水平:各表型相比:经典型患者的LH、T水平值及LH/FSH比值最高,与非高雄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水平由大到小依次为经典型>高雄有排型>高雄无排型>非高雄型,且经典型T水平与非高雄型、高雄无排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相比:肝经郁火型的LH、T水平值及LH/FSH 比值最高,T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肝经郁火型>脾虚痰湿型>气滞血瘀型>肾虚型,且肝经郁火型T水平与其余证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糖代谢特点:各表型相比:所有PCOS患者的空腹胰岛素均比正常组高(P<0.05),其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所有PCOS患者的HOMA-IR均较正常组高(P<0.05),但患者组间比无明显差异(P>0.05)。各证型相比:HOMA-IR高到低依次为:脾虚痰湿型>肝经郁火型>气滞血瘀型>肾虚型,且与肾虚型比较,脾虚痰湿型的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Leptin、kisspeptin水平:各表型相比:PCOS患者血清Leptin、kisspeptin水平均高于正常组,非高雄型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比较:脾虚痰湿型的Leptin最大,均高于其余三个证型,Leptin高到低依次为:脾虚痰湿型>肝经郁火型>肾虚型>气滞血瘀型。(5)炎性因子IL-4、IL-6、IL-8、IL-10的特点:各表型相比:PCOS患者中的IL-6、IL-8炎症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女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非高雄型患者IL-6水平最高。IL-4、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女性,其中非高雄型的PCOS患者的IL-4、IL-1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相比:IL-6水平高到低依次为:肝经郁火型>脾虚痰湿型>肾虚型>气滞血瘀型;IL-4高到低依次为:肝经郁火型>气滞血瘀型>肾虚型>脾虚痰湿型。2.实验研究结果:(1)PCOS大鼠模型评价:胰岛素(INS)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法复制大鼠PCOS模型的大鼠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无动情周期改变提示无排卵并显示体重增加、HE病理切片提示卵巢多囊样改变、模型组血清睾酮(T)升高与正常对照组血清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造模成功且符合PCOS的诊断标准。(2)药物干预后各项指标:①体质量比较:加减龙胆泻肝汤药物干预14天后,对PCOS模型大鼠具有明显治疗效果,能降低模型动物体重、卵巢重量及卵巢体积大小(P<0.05)和改善卵巢组织病理形态。②性激素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T、LH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后显着降低PCOS大鼠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及胰岛素(INS)水平(P<0.05/P<0.01)。③炎性因子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IL-2、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IL-4、IL-10低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后升高抑炎因子IL-4、IL-10(P<0.05)和抑制促炎因子IL-2、IL-6水平(P<0.05);WB分析卵巢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JAK2和STAT3蛋白表达均升高,加减龙胆泻肝汤各剂量组p-STAT3、IL-6蛋白表达均降低,证实加减龙胆泻肝汤可提高JAK2、STAT3和降低p-STAT3、IL-6的表达量。④血清Leptin、kisspeptin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Leptin、kisspeptin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加减龙胆泻肝汤各剂量组干预后Leptin、kisspeptin水平降低,高剂量组下降最明显,但和阳性药物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临床研究:①PCOS患者中50%的患者表现出高雄激素血症,其经典型患者的T水平偏高,西医表型中以非高雄型患者居多,其次是经典型患者。中医辨证中肝经郁火型和肾虚型患者常见,其次是痰湿阻滞型和气滞血瘀型。经典型PCOS患者中肝经郁火证的患者较多,非高雄型PCOS患者中肾虚证较多。②不同西医表型和中医证型的PCOS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高于对照组,且促炎因子IL-6水平显着增高,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了 PCOS患者是一种慢性炎症状态。PCOS患者性激素与其特征性临床表型有直接相关性,其中高T水平与肝经郁火证表型相关,高糖与脾虚痰湿型表型相关,高Leptin与脾虚痰湿证表型相关,而炎症因子则与中医各种表型均相关,它们可能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2.实验研究:①胰岛素(INS)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法复制大鼠PCOS模型,其卵巢病理形态学改变及内分泌改变与临床PCOS患者相似,是理想的PCOS动物模型。②加减龙胆泻肝汤能降低PCOS模型大鼠的体重、卵巢重量及卵巢体积,显着降低PCOS大鼠血清LH、T及胰岛素水平,降低血清Leptin、kisspeptin水平。③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后升高抑炎因子IL-4、IL-10(P<0.05)和抑制促炎因子IL-2、IL-6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活化JAK2/STAT3通路参与的效应相关。

杨璐[10](2013)在《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遵循证医学理论,采用系统评价的原则及方法,对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BA)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分析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存在的问题,为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2.通过对“异病同治”方法的古代和现代理论研究,分析目前“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的现状,为“异病同治”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3.通过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肺病喘憋的疗效,并验证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1严格文献评价对近十年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的评价。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对从古至今与“异病同治”理论相关的经典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纳入合格文献,建立文献信息提取表,应用Excel软件,对文献中涉及的出处、方剂、药物组成、疾病等信息采用统计分析方法。2.临床研究2.1疗效的研究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临床病例报告表,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76例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诊断证属肺脾肾虚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安慰剂,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汤剂治疗。主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圣乔治呼吸问卷和肺功能的变化。2.2“异病同治”研究将治疗组患者按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进行分组,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71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65例,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组间的疗效分析比较。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1文献研究结果共纳入COPD稳定期129篇合格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12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研究4篇。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29篇合格文献,其中RCT2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3篇,观察性研究2篇。所获得的文献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COPD稳定期RCT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42篇为高质量水平,81篇为低质量水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均为低质量水平,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CCT文献对混杂因素鉴定不完全,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观察性文献因其研究资料受偏倚、混杂等因素的干扰,同样的措施应用时能否得到相同的疗效难以确定,仅有参考价值。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研究中,虽然对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病情轻重程度、疗程方面均无统一标准,但均认为病机为本虚标实,“辨证”治疗多于“辨病”治疗,而“补肺益肾、降气平喘”是使用最多的法则。而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以及理气药亦是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1.2.1古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内经》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描述“异病同治”,但其提出的“同病异治”理论相对已经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可以说后世医家提出的“异病同治”导源于《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异病同治”的方剂共有31个,涉及的条文共有99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共有53个方剂、147条条文涉及了“异病同治”,主要体现在同一方剂运用在不同疾病当中。但同时也存在方剂名字相同,而药物不同的情况,使用时需要注意。很多医家继承了前人的医学成果,并将其发扬光大,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和《宣明论方》、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等等,这些医家在继承前人医学成果的基础之上,将其发扬光大。最终,由陈世铎明确提出了“异病同治”,程文囿对其做了进一步阐释。从此,“异病同治”便常为医者所引用,并成为中医治疗学的一大特色。1.2.2现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360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试验17篇,其余文献均为个案报道、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等。所获得的文献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严重的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合格文献中共涉及177个方剂,涉及相关证候17类,治法主要采取针对性治疗,有单纯中药汤剂、单味药、单纯中成药、拔罐、针灸等外治法。2.临床研究结果2.1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临床研究要求的272例病例,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14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130例。2.1.1主症疗效结果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4.71%、54.4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2.68%、52.1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6.92%、56.9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1.2次症疗效评价结果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是14.71%、54.41%,两组比较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4.79%、76.0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7.69%、81.5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2.2异病同治的疗效评价结果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疗效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0.05;P=0.574>0.05)。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1>0.05;P=0.436>0.05)。结论1.通过严格文献评价,得到了中医药治疗COPD(?)急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研究的基本现状。2.通过“异病同治”的理论研究,对古人如何运用“异病同治”有了初步认识,即在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治疗。而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目前对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有必要展开“异病同治”理论的临床研究。3.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分组、平行对照(1:1)、双盲的临床试验研究设计方法,从主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来看,或从整体、分层来看疗效,中医舒喘方药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并将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用舒喘方药治疗肺病喘憋气道挛急患者的确达到了“异病同治”,从疗效上证明了中医“异病同治”的优势。

二、参玉汤对糖尿病的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参玉汤对糖尿病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中医脑病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 2组规培医师对考核满意度比较
    2 2组规培医师考核等级比较
讨 论

(3)冯明清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对其糖尿病证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冯明清教授学术渊源
    1.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过程
        1.1 学术思想形成过程
        1.2 临床经验形成经历
        1.3 小结
    2.经典渊薮及学派源流
        2.1 经典渊薮
        2.2 学派源流
        2.3 小结
第二部分 冯明清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跟师体会
    1.冯明清教授学术思想
        1.1 诊病辨证,强调脾胃
        1.2 详推病机,重视情志
        1.3 六经气化,指导临证
        1.4 顾护阳气,调养形神
        1.5 预防调护,谨守中和
    2.冯明清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2.1 外感咳嗽诊疗经验
        2.2 不寐诊疗经验
        2.3 便秘诊疗经验
        2.4 眩晕诊疗经验
        2.5 月经不调诊疗经验
    3.跟师体会
        3.1 四诊诊法—更重问诊,细体六脉
        3.2 辨病辨证—相互结合,重视兼证
        3.3 组方用药—用方广博,善用对药
        3.4 预后医嘱—内守精神,平素保健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冯明清教授诊疗糖尿病证治规律研究
    1.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1.4 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2.临床资料和诊疗标准
        2.1 临床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其它辅助临床检验项目
    3.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
        3.1 数据统计
        3.2 结果分析
    4.讨论及证治规律
        4.1 讨论
        4.2 证治规律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参玉汤对糖尿病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分析
4 治疗结果
5 典型病例
6 讨论

(6)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7)益气养阴泄热逐瘀法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冠心病研究述略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冠心病的认识
        4 糖尿病冠心病的西医治疗
    第二节 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冠心病中医认识
        1 糖尿病中医认识
        2 冠心病中医认识
        3 糖尿病冠心病中医认识与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三黄降糖片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第一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临床资料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 两组治疗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情况比较
        3 两组治疗前血脂、红细胞与血小板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两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BMI指数、血糖、血脂、红细胞及血小板改变的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比较
        5 治疗组治疗前后心脏彩超心功能测定改善情况比较
        6 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与健康水平的评分比较
        7 总体疗效分析
        8 不良反应情况及其他并发症、终木事件(心衰、心梗、脑梗)发生率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三黄降糖片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的理论基础
        1 药理分析
        2 临床应用
        3 实验研究
    第二节 三黄降糖片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的疗效分析
        1 三黄降糖片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作用
        2 三黄降糖片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3 三黄降糖片纠正脂肪代谢紊乱的作用
        4 三黄降糖片改善心肌缺血状态及心肌功能的作用
        5 三黄降糖片改善生存质量,延缓其他并发症、终末事件发生率
    第三节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本研究不足之处
        4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糖尿病冠心病中医证候调查量表
    附表2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
    附表3 中英文对照表
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基于数据挖掘的张福利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医药对2 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1 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概述
        1.2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1.3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
        1.4 消渴病的方药研究
    2.现代医学对2 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预防和治疗
资料和方法
    1.资料来源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研究方法
        5.1 病例收集
        5.2 分析软件
        5.3 数据预处理
        5.4 数据录入与上传
        5.5 数据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
        1.1 性别构成
        1.2 舌象分析结果
        1.3 脉象分析结果
    2.处方分析
        2.1 四气(药性)分析结果
        2.2 五味 (药味 )分析结果
        2.3 归经分析结果
        2.4 功效分析结果
        2.5 药物频数分析结果
        2.6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结果
        2.7 基于k-means算法的方 剂组方 规律分析结果
讨论
    1.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分析
        1.2 舌象和脉象分析
    2.张福利教授治疗2 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
        2.1 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2.2 药物频数和功效分析
        2.3 关联规则分析
        2.3.1 常用药物组合
        2.3.2 药对和药组
        2.4 聚类分析
    3.张福利教授治疗2 型糖尿病的学术思想
        3.1 祛湿热
        3.2 养阴生津
        3.3 通补络脉
        3.4 顾护中焦、调畅脾胃气机贯穿始终
        3.5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9)PCOS的临床特征与证型的相关性及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研究概况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
        二、PCOS病因学研究
        三、IL-6/JAK/STAT3信号通路
        四、Leptin/JAK2/STAT3信号通路
        五、Leptin与多囊卵巢综合征
        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及临床表型
        七、现代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
        八、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典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中医对闭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现代中医医家对于PCOS的论述
    第三节 加减龙胆泻肝汤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加减龙胆泻肝汤的来源及主治病证
        二、龙胆泻肝汤对于PCOS的治疗进展
        三、加减龙胆泻肝汤及主要化学成分的机理研究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临床资料研究
    第一节 PCOS患者表型、证型及慢性炎性因子的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分析标准
        三、临床资料采集与分析
        四、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五、数据统计
        六、实验结果
        七、小结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加减龙胆泻肝汤对PCOS大鼠体重及卵巢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二节 加减龙胆泻肝汤对PCOS大鼠性激素水平、代谢水平及慢性炎性因子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三节 加减龙胆泻肝汤对PCOS模型大鼠卵巢JAK2-STAT3信号通路及IL-6蛋白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四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肺病喘憋的认识
    综述二 中医对异病同治方法的认识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前言
    第一章 COPD稳定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文献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文献研究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异病同治”中医思维的理论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异病同治”理论源流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异病同治”理论现代文献研究与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异病同治”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四、参玉汤对糖尿病的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中医脑病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董婷,杨文明,张娟,黄鹏,李祥,何望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12)
  • [3]冯明清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对其糖尿病证治规律的研究[D]. 张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4]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5]参玉汤对糖尿病的治疗体会[J]. 杨晓敏,谷巍. 人参研究, 2000(04)
  • [6]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7]益气养阴泄热逐瘀法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的临床研究[D]. 阮氏心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 [8]基于数据挖掘的张福利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D]. 李刘礼.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PCOS的临床特征与证型的相关性及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俊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D]. 杨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参郁汤治疗糖尿病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