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与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田栩冉,马笑笑,李玉海[1](2021)在《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论文主题识别与演化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意义]对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论文主题演化的路径进行分析,为重构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主要使用LDA模型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聚类,首先以时间段为划分依据,绘制主题词共现网络,探索各主题之间的交互关系,后通过相似度计算判定各主题内部的演化路径并绘制桑基图以可视化形式展现演化结果。[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相关主题在2000年左右均已基本出现,主题主要包含资源角度和机构角度两大类,且受计算机技术和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并针对该两大类主题,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郑建明,刘佳静,于佳会,马昊正坤[2](2021)在《守正创新——《图书馆论坛》近40年刊文研究主题的发展与演变》文中指出在《图书馆论坛》创刊40年之际,文章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其1981-2020年的8,971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探究不同时期的研究主题和重点,呈现研究热点的动态演化趋势。研究发现:《图书馆论坛》研究主题呈现多元化特点;研究主题向数字人文、智慧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等方向演变;《图书馆论坛》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坚持守正创新,凝心聚力推动图情学科和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任美林[3](2021)在《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问题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新技术、新服务模式给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对策。
赵国忠[4](2021)在《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意义]探索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变化和建设策略。[方法/过程]介绍了信息技术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形成的影响和变化,分析了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显现的新特征,提出适合新技术环境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策略。[结果/结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不断改变和完善,智慧图书馆的使用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出现了新的特征。综合分析后提出新形势下改进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六项措施。
贾琼[5](2021)在《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文中提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意义,能够助推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历史档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清晰系统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文明传承,加强历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因此,以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内容组织、聚合与开发等相关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数据化应用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推进的重点领域。一方面,用户对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获取的需求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政府、社会和个人对历史档案的政治需求、学术需求、文化需求愈发迫切,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等新特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格局,数字人文、数据挖掘、知识组织等理论方法正在广泛应用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数据化加工、深度组织与实际应用等工作。但是面对卷帙浩繁、异构多元的历史档案资源,其深度聚合、语义互联、知识映射等问题的应用有效性有待解决。基于此,引入关联数据技术,构建实现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解决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在理论层面、技术应用层面和实践层面具有较强的研究空间和应用场景。本研究在历史档案资源价值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系统的梳理了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资源聚合、关联数据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具有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在明确本研究基本研究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以档案价值论、档案知识组织、数字人文等理论与方法作为指导,展开系统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关联数据技术驱动下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明确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关联强度、关联维度、关联阶度以及关联粒度四个维度,基于对历史档案资源层级的划分,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整体框架。其次,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对常用的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元数据标准选择的思路和步骤,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描述的元数据方案;在对历史档案知识分类、知识本体层级划分等工作的基础上,以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档案为案例对象进行元数据实例研究,并以盛宣怀档案为例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通过元数据元素识别、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等过程,实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的构建。第三,基于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进一步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语义化操作与发布流程,强化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方案的可操作性。第四,详尽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的主要功能,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服务平台。最后,针对目前历史档案资源服务现状,提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实施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模型构建、技术方案、实现路径等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为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对于激活历史档案价值实现,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满足政府、社会及个人的现实需求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徐娅敏[6](2021)在《武汉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调查研究》文中提出
焦丽叶[7](2021)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快速革新发展,对信息的传播和利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作为文献信息和知识资源的重要集中地,图书馆也积极引进各类先进技术,优化服务模式,向智能与智慧化转型。智慧图书馆是在各类新技术,特别是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配合下,构建起来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贴近读者需求提供多种服务的图书馆新形态。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即智慧图书馆在进行各类智慧服务时所提供的主要内容和运用的主要方式。本文在阐述智慧图书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上,以现有的各类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为参考,通过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进程做出阐释;对其泛在性、互联性和共享性特征,以及其便捷高效、个性互动、节能环保优势做出阐述;并在介绍新技术内涵的基础上,依据目前图书馆应用的新技术,分智能型、知识型、需求型、人文型四个类型详细阐述不同技术支持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框架结构,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在各类服务模式的对比研究中,探索未来智慧图书馆及智慧服务的发展方向。得出目前智慧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为新技术的单一应用,缺少融合应用机制;服务的智慧化程度较低,服务模式不够完善;行业标准制定不够清晰,缺乏隐私保护政策的问题。提出未来应朝着构建图书馆智慧云服务平台,提高新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各项智慧服务功能,形成综合性的智慧服务模式;制定行业数据获取使用规范,提高读者个人隐私保护能力的发展趋势。提高融合应用和协调配合能力,创新服务方式,迎合趋势,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图书馆智慧化发展进程。
张明远[8](2021)在《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集成系统选型分析》文中认为当下传统的图书馆集成系统缺乏对电子资源和数字资源的有效管理,越来越难以满足高校图书馆不断变化的需求。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图书馆界推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一是对传统集成系统进行改进升级,二是引进新一代集成系统,三是开发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还在采用传统的以纸质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部分高校引进了新一代集成系统,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则处于研发阶段。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新系统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做了选型分析的工作,希望能够为高校图书馆的选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相关概念,回顾图书馆集成系统的发展历程,介绍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开发理念。其次,对国内外集成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且对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传统集成系统和新一代集成系统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主要从系统架构、统一资源管理、服务模式、开放接口、知识库和发现系统等方面对新一代集成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运用网络调查的方法,对国内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集成系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多个角度分析国内高校图书馆引入集成系统的特点、原因。通过对集成系统的比较分析和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发现国内高校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此之上提出高校图书馆进行集成系统选型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即技术先进性原则、功能适用性原则、系统开放性原则、经济可行性原则。同时,提出以下选型策略:加强系统选型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定位明确,基于学校类型选择;调研市场现状,避免盲目选择;基于本馆实际情况选择商业产品或开源产品;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强调用户参与。最后本文作出如下结论:高校图书馆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本馆的系统;传统图书馆集成系统通过改进升级能够满足一部分高校的管理需求;应优先选择能够全面有效地管理所有图书馆馆藏资源,能够更好的向图书馆用户提供服务的系统;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是未来高校图书馆系统发展的方向。
吴雅威[9](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王智群,周亚军[10](2021)在《四川基层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共绵阳市委党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问卷调查,对四川省地市级党校图书馆包括馆舍面积、人员数量、馆藏文献量、年新增量、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制约其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基础设施建设、馆藏文献科学性、人员配备等问题。结合中共绵阳市委党校(绵阳市行政学院)图书馆工作实践,探索纵向向上与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向下与县(市、区)级党校图书馆,横向与本地公共图书馆构建总分馆模式服务平台,实现资源、读者、服务数据共建共享。
二、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与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与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论文主题识别与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LDA模型与研究设计 |
2.1 LDA模型介绍 |
2.2 研究设计 |
(1)数据库选择和数据搜集。 |
(2)数据预处理。 |
(3)LDA建模。 |
(4)主题结果分析。 |
3 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主题结果及演化分析 |
3.1 LDA模型主题识别结果分析 |
3.2 主题演化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作者贡献说明: |
(2)守正创新——《图书馆论坛》近40年刊文研究主题的发展与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 |
2 研究主题分布 |
3 研究热点演化 |
3.1 坚守初心,牢记使命 |
3.1.1 资源建设 |
3.1.2 信息组织 |
3.1.3 信息服务 |
3.1.4 队伍建设 |
3.2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
3.2.1 图书馆智慧化迭代 |
3.2.2 阅读推广与阅读疗法 |
3.2.3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 |
3.2.4 文化扶贫路径探索 |
3.2.5 图书馆技术发展回眸 |
3.2.6“程焕文之问”拷问图书馆数字资源生态 |
3.2.7 图情档思想体系源动力 |
3.3 守正创新,引领发展 |
3.3.1 推动智慧文化服务,促进城乡一体建设 |
3.3.2 挖掘文旅融合数据,探索多元发展路径 |
3.3.3 立足数字人文技术,开拓应用服务新貌 |
4 结语 |
(3)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问题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文献流通服务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
二、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的现状 |
(一)馆藏文献资源方面。 |
(二)流通图书借阅管理方面。 |
(三)硬件设施及阅览环境方面。 |
(四)读者对信息需求方面。 |
(五)流通服务模式的变化。 |
三、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文献资源建设不平衡现象。 |
(二)馆藏资源利用率低。 |
(三)文献布局不合理。 |
(四)硬件设施存在的不足。 |
(五)读者利用图书馆阅读意识不强。 |
(六)流通服务人员素质需要提高。 |
(七)图书馆流通社会化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
四、优化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对策 |
(一)加强对流通服务工作的重视。 |
(二)建立完善的文献资源体系。 |
(三)改善图书馆软硬件设施和阅览环境。 |
(四)以人为本,研究和培养读者阅读兴趣。 |
(五)提升流通馆员综合素质。 |
(六)加大对图书馆的宣传力度,拓展流通服务范围。 |
五、结语 |
(4)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革新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
1.1 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 |
1.2 图书馆管理系统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
1.3 数字资源及相关技术的出现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
2 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新特征 |
2.1 智慧图书馆特点分析 |
2.2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新特征 |
3 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策略 |
3.1 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准确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行为和信息资源利用规律 |
3.2 构建符合一流学科建设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
3.3 合理规划各类信息资源建设的比例 |
3.4 开拓采选渠道,提高采选质量 |
3.5 加强馆藏信息资源结构及利用的分析研究,提高其使用绩效 |
3.6 加强合作力度,节约有效资源 |
(5)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畴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
2.1.2 档案资源聚合 |
2.1.3 关联数据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
2.1.4 研究述评 |
2.2 相关理论 |
2.2.1 档案价值论 |
2.2.2 知识组织理论 |
2.2.3 数字人文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 |
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 |
3.1.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 |
3.1.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流程 |
3.1.3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目标 |
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的多维分析 |
3.2.1 关联强度 |
3.2.2 关联维度 |
3.2.3 关联阶度 |
3.2.4 关联粒度 |
3.3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构建 |
3.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层级划分 |
3.3.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结构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 |
4.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
4.1.1 常用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比较分析 |
4.1.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思路 |
4.1.3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步骤 |
4.1.4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 |
4.1.5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实例 |
4.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建模 |
4.2.1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分类体系 |
4.2.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的类型 |
4.2.3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 |
4.2.4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实例 |
4.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
4.3.1 元数据元素识别 |
4.3.2 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 |
4.3.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与聚合 |
5.1 历史档案资源语义化处理 |
5.1.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语义化转换 |
5.1.2 历史档案资源RDF化过程 |
5.1.3 历史档案资源实体语义关联关系识别 |
5.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 |
5.2.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URI命名 |
5.2.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存储 |
5.2.3 基于D2R的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 |
5.2.4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实例 |
5.3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聚合 |
5.3.1 关联数据聚合方法 |
5.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互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 |
6.1 基于关联数据的聚合服务功能 |
6.1.1 历史档案资源检索服务 |
6.1.2 历史档案资源推荐服务 |
6.1.3 历史档案资源可视化服务 |
6.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服务平台结构设计 |
6.2.1 存储层 |
6.2.2 描述层 |
6.2.3 服务层 |
6.2.4 应用层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策略 |
7.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实施策略 |
7.1.1 实现多源异构历史档案资源采集方法 |
7.1.2 建立多元协作的组织机制 |
7.1.3 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 |
7.1.4 提供泛在化关联数据应用服务 |
7.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的保障机制 |
7.2.1 政策保障 |
7.2.2 技术保障 |
7.2.3 人才保障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
2.1.1 数字图书馆 |
2.1.2 复合图书馆 |
2.1.3 智慧图书馆 |
2.1.4 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图书馆服务 |
2.2.2 图书馆服务模式 |
第三章 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及优势 |
3.1 从智能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 |
3.2 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
3.2.1 泛在式的 |
3.2.2 互联式的 |
3.2.3 共享式的 |
3.3 智慧图书馆的优势 |
3.3.1 便捷高效 |
3.3.2 个性互动 |
3.3.3 节能环保 |
第四章 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类型及特点分析 |
4.1 新技术条件下的智能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
4.1.1 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
4.1.2 人脸识别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
4.1.3 区块链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
4.2 新技术条件下的知识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
4.2.1 知识挖掘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
4.2.2 关联性学习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
4.3 新技术条件下的需求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
4.3.1 用户行为分析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
4.3.2 用户交互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
4.4 新技术条件下的人文型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
4.4.1 情境感知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
4.4.2 移动阅读技术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 |
第五章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 |
5.1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现存问题 |
5.1.1 多为新技术的单一应用,缺少融合应用机制 |
5.1.2 服务的智慧化程度较低,服务模式不够完善 |
5.1.3 行业标准制定不够清晰,缺乏隐私保护政策 |
5.2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
5.2.1 构建图书馆智慧云服务平台,提高新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 |
5.2.2 充分发挥各项智慧服务功能,形成综合性的智慧服务模式 |
5.2.3 制定行业数据获取使用规范,提高读者个人隐私保护能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集成系统选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数字时代与图书馆集成系统概述 |
2.1 数字时代概述 |
2.1.1 数字时代定义 |
2.1.2 数字时代大学图书馆特征 |
2.1.3 数字时代大学图书馆功能定位 |
2.2 图书馆集成系统概述 |
2.2.1 图书馆集成系统定义 |
2.2.2 图书馆集成系统发展历程 |
2.3 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开发理念 |
2.3.1 云端化 |
2.3.2 开源和社区化 |
2.3.3 模块化和可扩展 |
第三章 图书馆集成系统比较分析 |
3.1 传统图书馆集成系统 |
3.1.1 传统图书馆集成系统简介 |
3.1.2 传统图书馆集成系统比较分析 |
3.2 新一代图书馆集成系统 |
3.2.1 新一代图书馆集成系统简介 |
3.2.2 新一代图书馆集成系统比较分析 |
3.3 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
3.4 图书馆系统综合比较与评价分析 |
3.4.1 图书馆系统综合比较分析 |
3.4.2 图书馆系统综合评价分析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集成系统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4.1 调查设计 |
4.1.1 调查样本 |
4.1.2 调查内容 |
4.2 我国高校图书馆集成系统应用现状 |
4.2.1 传统图书馆集成系统应用现状 |
4.2.2 新一代图书馆集成系统应用现状 |
4.2.3 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应用现状 |
4.3 应用现状分析 |
4.3.1 按系统类型分析 |
4.3.2 按地域分布分析 |
4.3.3 按开发机构分析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集成系统选型原则和选型策略 |
5.1 选型原则 |
5.1.1 技术先进性原则 |
5.1.2 功能适用性原则 |
5.1.3 系统开放性原则 |
5.1.4 经济可行性原则 |
5.2 选型策略 |
5.2.1 加强系统选型的顶层设计与规划 |
5.2.2 定位明确,基于学校类型选择 |
5.2.3 调研市场现状,避免盲目选择 |
5.2.4 基于本馆实际情况选择商业产品或开源产品 |
5.2.5 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强调用户参与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
1.2.4 评述与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智库 |
2.1.2 智慧服务 |
2.1.3 智慧数据服务 |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据管理理论 |
2.2.2 扎根理论 |
2.2.3 用户场景理论 |
2.2.4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
3.1.3 结果分析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
4.2.1 图情机构主体 |
4.2.2 智慧数据 |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
4.3.1 数据多源性 |
4.3.2 技术智能性 |
4.3.3 服务场景化 |
4.4 案例分析 |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5.2.2 智库需求感知 |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
5.2.4 智能化推荐 |
5.2.5 案例分析 |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3.1 智库活动层 |
5.3.2 嵌入层 |
5.3.3 融合层 |
5.3.4 服务层 |
5.3.5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
6.1.1 智库特征识别 |
6.1.2 智库需求确定 |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
6.3 多源数据融合 |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1 场景化服务 |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
7.5.3 评价指标优化 |
7.5.4 评价指标赋权 |
7.6 实证研究 |
7.6.1 研究方法 |
7.6.2 数据分析 |
7.6.3 结果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四川基层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共绵阳市委党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修订变化 |
(一)范围更广 |
(二)定位更精准 |
(三)指向更明确 |
二、四川省基层党校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馆舍面积小,规划不合理 |
(二)馆藏不规范,新增图书保障乏力 |
(三)自动化管理滞后,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
(四)图书馆事业面临新挑战,馆员缺乏行业自信 |
三、四川省基层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 |
(一)加大投入,着力提升基础设施硬、软件建设水平 |
(二)创新服务,推动党员干部素质整体提升 |
(三)推进总分馆模式建设,实施共建共享 |
1. 与中共中央党校图书和文化馆建立集群式总分馆模式。 |
2. 与省委党校图书馆建立VPN总分馆模式。 |
3. 与县(市、区)级党校图书馆建立直属总分馆模式。 |
4. 与本级公共图书馆建立互补总分馆模式。 |
四、结语 |
四、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与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论文主题识别与演化分析[J]. 田栩冉,马笑笑,李玉海. 知识管理论坛, 2021(06)
- [2]守正创新——《图书馆论坛》近40年刊文研究主题的发展与演变[J]. 郑建明,刘佳静,于佳会,马昊正坤. 图书馆论坛, 2021(12)
- [3]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问题及优化[J]. 任美林. 办公室业务, 2021(21)
- [4]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J]. 赵国忠. 情报探索, 2021(09)
- [5]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D]. 贾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6]武汉地区本科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调查研究[D]. 徐娅敏. 安徽大学, 2021
- [7]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比较研究[D]. 焦丽叶. 山西大学, 2021(12)
- [8]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集成系统选型分析[D]. 张明远. 河北大学, 2021
- [9]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四川基层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共绵阳市委党校为例[J]. 王智群,周亚军.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