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书育人

论体育教书育人

一、论体育教学与教书育人(论文文献综述)

任大路[1](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钟晓露[2](2021)在《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构成要素,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模型;编制具有良好信效度的《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测量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水平,检验在不同变量之间的差异性。研究方法:利用文献法,访谈法搜集和总结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要素,德尔菲法、问卷法确定最终的胜任力要素,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模型。采用问卷法,将自编的《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的调查问卷》发放并回收,结合数理统计法,删除部分不恰当题项,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并检验信效度,通过SPSS软件对不同变量间的胜任力水平做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1)前期的理论研究确定了体育教师教育者的19项胜任力要素,初步构建出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的理论模型。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筛选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要素和确定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的维度,然后执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进行验证,最终构建出职业态度、个人特质、知识体系、能力体系4个维度,立德树人、仁爱之心、爱岗敬业、角色认同、自信、细致耐心、教育教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改革认知、教资备考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人力沟通能力13个胜任力要素构成的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模型。(2)自编的《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的调查问卷》通过三轮的专家访谈,确定了67个题项的初测问卷,经过探索和验证之后,最后保留25个题项,形成最终问卷,并通过信效度的检验,证明此问卷可有效适用于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类型的研究。(3)采用《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的调查问卷》对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进行调查,以五个不同变量跟总分、维度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发现,性别、授课类型在维度得分上的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性不显着,但在不同教龄、不同学历以及不同职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论:(1)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模型由4个维度和13个二阶因子构成。(2)不同教龄、学历、职称的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3)编制的《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调查问卷》适用于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水平调查。

王芳辉[3](2021)在《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多维度阐明体育素养的本质内涵与价值追求。体育素养的内容涵盖了人的情感、身体、认知与体育实践活动,强调在完整的生命旅程中培养身体活动所需要使用的各项能力,帮助我们树立合理的终生体育追求。价值论也被称为价值哲学,它指的是关于社会价值的组织构成、属性、根源和对价值进行评价的一种哲学理论,主要指的是通过考察社会主体的需求与其他客体所能够满足的主体需求以及怎样才能够满足这些主体需求的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与评价社会现象、行为和各类事物对阶级、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与意义。体育素养的价值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产生于人类所遵循的“人的内在尺度”,实质上就是人所认同的社会主体尺度和其他客体的属性相互交融之后的整合与统一。由于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社会中的特殊性存在,主体的需要是形成体育素养的价值基础的直接需要。主体与客体是构成体育素养的价值联系的两个基本关系项,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统一的过程。立足于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身,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与价值实现路径,寻求从体育理论到现实之间建构新的参照空间。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通过对体育素养的理论知识梳理与回顾,对体育素养内涵的认知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找寻体育素养的价值存在的依据。以“人的需要”作为交织点,对体育素养的理论进行有序阐述,揭示体育素养理论存在的价值线索,为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做好有力铺垫。同时,对体育素养价值发展与价值认同的实际进行归纳与论证。第二,对体育素养的价值本性进行分析,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具体属性与特征进行阐述,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生成肌理,描绘出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细微世界的真实模样。第三,基于价值主体的选择对体育素养的价值进行考察。分析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探讨主体尺度在价值关系中的重要性;分析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解读主体需要在价值事实中的第一性;分析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探究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需要的维护;分析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阐释了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未来的向往。第四,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内容进行考察与分析。解读体育素养关于主体的健身、教育、运动、调节身心、交往、和谐与发展价值,勾勒出体育素养的价值真实图景。第五,回归到主体的现实生活,思考体育素养价值的实现愿景与价值旨归,辩证的看待主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成长与进步,详细的分析客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发展与进化,继而考察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价值取向的过渡与变化。本研究论文的结论主要包括:(1)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是体育素养的鲜活标签。(2)体育素养的价值产生前提、价值接受与价值实现均是基于主体的需要。(3)体育素养的价值选择是在主体需要的前提下,基于主体尺度与主体追求的有机统一。(4)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考察解决了主体的价值矛盾冲突,确立了合理的价值取向。(5)体育素养的价值关系中,价值的呈现在于主体的进化与超越,也在于客体的丰富与升华,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焦玉华[4](2021)在《新乡市市区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指出,主要目标要求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普遍建立,对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全面提高。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对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日益重视,同时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想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体目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重中之重,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新乡市市区4所高中39名教师及718名学生进行调查,以新乡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为研究对象,对体育教师五个教学能力的八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与分析,为提升新乡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新乡市高中体育教师总体结构较为合理,多数教师为本科学历,少数教师为研究生学历,总体学历水平较高,职称结构主要集中在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2、新乡市高中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设计能力整体较好,体育教师对自身已经具备的教学能力不满足,有再提高的迫切需求,其中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平均值大约在60%上下浮动,体育与德育之间的逻辑联系较为复杂,思想品德教育能力有待强化提高。3、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因素均对高中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有正向的影响作用。4、提出新乡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包括:完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优化体育教师教学发展的职能部门管理体系;强化体育教师教学发展的社会公众监督体系;构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赵雨婷[5](2021)在《运用OT、TSOSP、TSOCM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11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决定在本市部分高中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经过几年改革的探索,专项化体育教学深受好评,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明显增加。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后,2015年9月上海市拉开了“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的序幕。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体育教师的注意力由传授运动技能转向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体育课堂随之出现了一些令人惊喜的转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得到提高,体育参与的效果也十分明显。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一线体育教师也会对一些问题感到困惑。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对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和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有效的课程评价对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评价手段,才能为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指明方向。要推动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朝着更科学地方向发展,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真实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研究都有其自身的侧重点和局限性,并不能全面地评价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现状,而系统观察法刚好能够弥补当前我国体育课堂研究的薄弱之处。本研究所运用的学生在任务(On-Task,以下简称OT)时间、学生练习时间(Time Spent on Student Practice,以下简称TSOSP)、课堂管理时间(Time Spent on Class Management,以下简称TSOCM)等系统观察工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课堂管理行为进行观察,符合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本研究对所使用系统观察工具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之后,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系统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上海市第一批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的22所学校和5所非试点学校的体育课堂进行直接观测。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在任务比率均值分别为96.21%、94.80%,实验组高于BTPS所规定的95%的标准,说明实验组的体育教师教学活动安排合理,课堂秩序组织较好。而对照组没有达到95%的标准,说明兴趣化教学是可以促使学生更多的保持在在任务状态,对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运动参与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实验组、对照组学生练习时间均值为62.94%、57.09%,都高于BTPS规定的50%的标准,学生总练习时间设置合理。在体能、技能练习时间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差不大,但游戏性活动时间占比差距较大,说明在“兴趣化”教学的影响下,上海市小学的体育教师更侧重于采用游戏化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3、实验组、对照组教师课堂管理时间的平均值分别为16.24%和18.01%,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低于BTPS中规定的小于20%的标准,上海市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时间较为合理。进行“兴趣化”教学的学校,教师课堂管理时间所占比例更小,在课堂秩序维护方面所用时间更少,说明在体育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是降低体育教师课堂管理时间占比的有效途径。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教师知识讲解时间占全课时间的比例分别为11.96%和13.17%,略高于BTPS所规定的10%的标准,说明在本次观测的体育课堂中,教师仍然倾向于通过语言描述传授运动技能。

张雪[6](2020)在《上海市杨浦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适切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教学方法的适切性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材、学生的学习情况之间的适切程度。适切的体育教学方法对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增强体质、掌握技能的同时享受运动的乐趣,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积淀相应的体育文化素养,能够真正地爱上体育课,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和态度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适切性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上海市杨浦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适切性进行全面的研究,为提高上海市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研究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从教学方法适切性认知出发,师生对于教学方法适切性的重要性认知较好,但是对于适切性的整体认知较差。2.教学方法与体能、知识和技能目标的适切性较好,但与学生情感发展和能力培养目标适切性一般,尤其需要提高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的适切性。3.教学方法与教材特点的适切性较好,但是在适切教材重难点上,教师还需要加强对教学手段和教学顺序的研究。4.教学方法总体上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比较适切,但针对初中生心理和思维的复杂性,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方法选用的进一步研究。5.从“教”与“学”的顺序来看,教师缺乏对“学”前移的认识,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大多选择先教后学。

杨福艳[7](2020)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视野下淮北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贯彻落实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推进“健康中国2030”系统工程,需要高中体育教师全面理解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深刻内涵,不忘提高高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初心,牢记“健康中国2030”伟大使命,积极主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突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视野下淮北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淮北市高中体育繁荣发展略尽绵薄之力。通过研究发现,淮北市高中体育教师主要存的问题为:(一)研究生及以上高学历人才人数所占比例略偏小。(二)正高级或特级教师没有。(三)对自己所需具备的五种教学能力做出比较好评价的比例最高,对自身教学能力有再提高的迫切需求。(四)教学反思能力需要再强化再提高。在核心素养新时代背景下,必须进行理论体系、制度体系系统学习,同时扎实摸索实践道路,做新时代合格高中体育教师。针对存在问题实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高,本研究提出淮北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对策为:(一)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理论号召、明确高中体育教师职业指导思想、完善高中体育教师培养理论体系三个方面构建提升淮北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理论体系。(二)从严控高中体育教师准入制度、深化体育教师培养改革,夯实体育教师能力基础、落实教师减负增能制度,营造体育教学高效环境三个方面构建提升淮北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制度体系。(三)从拓展能力培训途径,实现能力多元化发展、丰富学校教学活动,实现能力多途径发展、专业体育团队引领,实现能力多渠道发展三个方面的教育相关部门实践路径和高中体育教师个人的五种教学能力实践路径两个方面,落实提升淮北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赵宇[8](2020)在《清末民初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研究(1901-1926)》文中指出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凸显其地位;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而小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基础阶段,不论是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上来说,还是从个体的长远性发展来说,都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小学体育课程作为小学体育的重要内容,是小学体育发展状况的集中体现,也是小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小学体育课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实现了跨越转型式发展,清末民初作为近代小学体育课程的初创时期,在整个发展历程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实现了从特定历史条件下军国民性质向现代意义上的初步转型。从清末新政开始,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在这一历史时期,小学体育课程随着更迭的政权交替、动荡的社会现实、变革的教育思潮而变化,政府以及教育界知识分子、民间有识人士都参与到了小学体育的发展历程中。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试图对于清末新政和北洋政府时期这两个阶段的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状况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期了解从1901年到1926年这一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基本走向。首先对清末新政时期的小学体育课程作一个系统的介绍。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体操”纳入学校教育,结束了两千多年来学校教育中基本无体育的历史,这成为近代小学体育课程的初步确立时期,这一时期的小学体育指导思想为抵御外辱的军国民主义,课程目标以培养国民作战能力为主,课程内容有三,以兵式体操为主,课程实施参差不齐,教师招聘为一大难题。其次对北洋政府时期的小学体育课程作一个全面的梳理。这一时期的小学体育课程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随即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较之从前,学校体育获得史无前例的重视,军国民教育成为教育宗旨中的四育之一,课程目标以培养尚武精神为核心,教学内容以兵式体操为主体,课程实施状况依师资水平而参差不齐。1922年新学制出台,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体操”更名为“体育”,这便是我们经常说起的“体育课”叫法的来源,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而到了这一时期,教育宗旨发生了变化,全人格教育宗旨下的体育课已不再是单一的体操为主,各种球类运动等西方教育内容引入体育课堂,师资水平提高,教学方法也有了革新,遵循一定的教学顺序,整个小学体育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台阶。再次对清末民初(1901-1926)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特点作一个概括总结。从清末新政开始到北洋政府统治结束,小学体育经历了名称从“体操”到“体育”的根本变革,指导思想从“军国民体育”走向“自然体育”,课程目标从“军事训练”转变为“全人发展”,课程内容从“体操为主”到“多样化课程体系”,课程实施从“不专业”走向“专业化”。这一时期是中国学校体育近代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最后介绍清末民初(1901-1926)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启示。纵观这一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意识到我国小学体育的近代化离不开对西方国家的学习,但不能盲目照搬。小学体育课程应当因时因地做出调整,以满足时代的要求;小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应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小学体育应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小学体育师资素质应格外重视,以保证课程的科学展开;小学体育课程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的综合应用。

龚京豫[9](2020)在《高校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进入新时代,从此跨进新征程。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需要公平而又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贯彻执行九个“坚持”,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师队伍的建设未能完全适应,一些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难以成为新时期所需人才,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难组织、难管控、难创新、难突破等问题,授课愈发力不从心。大学生体质健康一直备受大众关注,近年来每况愈下,持续走低的体质在体育课堂也出现低效率、不愿学、不愿动、不达标等现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力军,高校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主要途径,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对人才的培养有最直接的影响。专业的体育教师、优质的体育课、高效的学习内容是实现健康中国基本任务的重要因素。课例研修,从教育教学难题着手,在丰富教师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构建研究共同体,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学习,密切与同事的联系,改善教学科研氛围,提高不同层次教师的教学知识水平,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师范院校师生自我完善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转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课例研修这一培训平台,开展体育学科教师研修活动。成立研修小组,随机选择一所高校为调查对象,以体育教育过程的实际出发,确定研修主题,开展研修活动,通过实施前后对比分析,验证课例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方面的作用。结论:1、课例研修为高校体育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提供良好的发展途径,促进实习教师、新任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课例研修能有效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同事之间的联系,提高团结合作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3、课例研修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4、课例研修的“三课两反思”的组织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5、课例研修丰富教师培训形式,突破培训时间、人数的限制,为高校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供研修模式,具有积极普遍的推广意义。建议:1、各高校积极推广课例研修的培训形式,使课例研修转化为常规培训内容。2、高校对体育教师课例研修需要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政府需要做出努力。3、课例研修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途径,应加大宣传力度。

张佳丽[10](2020)在《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研究》文中提出教学幽默是指教师用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和能启发智慧的表达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个性、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精神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一种教育手段。课堂教学中幽默的运用一直受到中外教育界和语言界学者的关注。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幽默策略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多年来,教师一直致力于寻求各种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各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而教学幽默的教育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幽默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外在表现,是每个教师应掌握的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师生成教学幽默的自觉性,促进教师教学幽默风格的养成。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述:绪论部分首先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缘起,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需要教师具有教学幽默,课堂上沉闷的教学氛围也需要教师教学幽默的调节。其次本文对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在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现有有关教学幽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此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一部分,对教学幽默生成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解读,对教学幽默引入课堂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幽默生成的乖讹论、优越论和神经认知理论奠定了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教学幽默的内涵、构成、特点和价值。通过追溯幽默、教学幽默的内涵,界定出本文教学幽默的相关概念。教学幽默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课堂上有准备的或者临时的建构教学幽默,并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在学生会心的微笑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效果的活动。从教学幽默生成的发展过程中可得教师教学幽默由教学幽默知识、教学幽默意识和教学幽默思维构成。另外,教师的教学幽默具有具有教育性、含蓄性、趣味性、启迪性、创造性、愉悦性的特点,对教师、学生和教学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第三部分,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条件。本文将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条件分为两个部分: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不断的努力,也需要学校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内部条件体现在教师优良的个人特质上,具体包括教师良好的心态、渊博的学识、充满教学热情、机智灵活的思维、幽默的表达技巧;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外部条件表现在良好的外部支持,具体包括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教师的教学幽默通过内部条件的培养,使教师的个人特质不断得到提升,通过外部条件的支持,为教学幽默的生成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第四部分,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过程。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过程是动态的,本文从幽默生成的乖讹-消解论入手,尝试分析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过程,将教学幽默的生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三个阶段依次是:积淀阶段(建构、传递)、重组阶段(整合、消解)以及外显阶段(即时反应、后续效应)。六大步骤分别是:建构-传递-整合-消解-即时反应-后续效应。第五部分,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原则和策略。本文分析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原则包括关联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和庄谐统一原则。根据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原则,本文探讨了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策略:首先教师需要正确的认识教学幽默;其次教师需要注重自身个性品质的塑造;再次,教师在积累教学幽默素材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幽默意识和思维,提升教师教学幽默的能力;最后教师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和加强教学反思,助力和完善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

二、论体育教学与教书育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体育教学与教书育人(论文提纲范文)

(1)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2.1.1 “工匠”的定义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2.4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教师教育者研究
        1.2.2 体育教师教育者研究
        1.2.3 胜任力研究
        1.2.4 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方法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胜任力
        1.3.2 体育教师教育者
        1.3.3 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访谈法
        1.5.3 问卷法
        1.5.4 数理统计法
        1.5.5 德尔菲法
2 模型的构建
    2.1 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
        2.1.1 模型构建的原则
        2.1.2 模型构建的步骤
    2.2 确定胜任力模型要素
        2.2.1 胜任力要素的提取
        2.2.2 胜任力要素的确定
3 探索与验证
    3.1 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测评问卷编制与发放
        3.1.1 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测评问卷的编制
        3.1.2 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测评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 项目分析
        3.2.1 总分极端组分析一临界比率(CR)
        3.2.2 题项与总分的相关检验
    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3.3.1 前提条件分析
        3.3.2 公共因子提取
        3.3.3 因子命名
    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3.4.1 模型拟合
        3.4.2 模型评价
        3.4.3 模型修正
        3.4.4 模型解释
    3.5 信效度检验
        3.5.1 效度检验
        3.5.2 信度检验
    3.6 讨论
        3.6.1 与高校教师教育者通用胜任特征模型对比分析
        3.6.2 与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对比分析
4 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4.1.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4.1.2 总分及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4.2 不同变量间的胜任力水平比较
        4.2.1 性别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
        4.2.2 授课类型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
        4.2.3 学历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
        4.2.4 职称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
        4.2.5 教龄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
5 小结
    5.1 结论
    5.2 局限性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行为事件访谈提纲
    附录二 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的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三 体育教师教育者胜任力的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一)论文
    (二)课题

(3)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的缘起与准备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发展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1.2 民众的体育素养培育与提升仍需努力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体育
        1.2.2 体育素养
        1.2.3 价值论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重点与难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创新与不足
        1.8.1 研究创新
        1.8.2 研究不足
2 体育素养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存在
    2.1 体育素养的认识维度
        2.1.1 体育素养与学生的快乐成长
        2.1.2 体育素养与教师的生命教育
        2.1.3 体育素养与课程的知识涵养
        2.1.4 体育素养与民众的完全人格
    2.2 体育素养的价值初显
        2.2.1 体育素养与生命行为的力量
        2.2.2 体育素养与人类健康的需要
        2.2.3 体育素养与时代发展的责任
    小结
3 体育素养的价值发展与价值观念
    3.1 体育素养价值发展曲折性的“实然”
    3.2 体育素养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应然”
    小结
4 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与价值本性
    4.1 体育素养价值中意识主导的主体性
    4.2 体育素养价值中对象存在的客体性
    4.3 体育素养价值中蕴含特殊的绝对性
    4.4 体育素养价值中独特地位的相对性
    4.5 体育素养价值中永恒变化的时效性
    4.6 体育素养价值中人本回归的社会性
    小结
5 体育素养的价值主体与价值选择
    5.1 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
    5.2 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
    5.3 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
    5.4 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
    小结
6 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与价值维度
    6.1 体育素养关于促进身体发展的健身价值
    6.2 体育素养关于引导个体担当的教育价值
    6.3 体育素养关于提高体育技能的运动价值
    6.4 体育素养关于提升情感体验的调节价值
    6.5 体育素养关于增加互动空间的交往价值
    6.6 体育素养关于缓解社会矛盾的和谐价值
    6.7 体育素养关于坚持真理原则的发展价值
    小结
7 体育素养的价值实现与价值旨归
    7.1 体育素养价值主体的进化与超越
    7.2 体育素养价值客体的丰富与升华
    7.3 体育素养价值取向的确立与设定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新乡市市区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新乡市普通高中体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3.2 新乡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分析
        3.2.1 教学设计能力
        3.2.2 教学实施能力
        3.2.3 教学评价能力
        3.2.4 思想品德教育能力
        3.2.5 教学反思能力
    3.3 影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因素
        3.3.1 社会因素
        3.3.2 家庭因素
        3.3.3 学校因素
        3.3.4 自身因素
    3.4 新乡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3.4.1 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路径
        3.4.2 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路径
        3.4.3 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路径
        3.4.4 思想品德教育能力的提升路径
        3.4.5 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路径
4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4.1 结论
    4.2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专家效度检验
附录 B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C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D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5)运用OT、TSOSP、TSOCM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课程
        2.1.2 课程评价
        2.1.3 体育课程评价
        2.1.4 “小学体育兴趣化”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小学体育兴趣化可行性与必要性研宄
        2.2.2 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实施效果研究
        2.2.3 体育课程评价研究
        2.2.4 系统观察法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关于体育兴趣化可行性与必要性研宄
        2.3.2 体育课程评价研究
        2.3.3 系统观察法研究
3 实证研究
    3.1 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改下学生在任务(OT)行为观察结果与分析
        3.1.1 调查对象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过程
        3.1.4 实验结果
        3.1.5 兴趣化教学对促进学生在任务行为的分析
    3.2 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改下学生练习时间(TSOSP)观察结果与分析
        3.2.1 调查对象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过程
        3.2.4 实验结果
        3.2.5 兴趣化教学对提高体育课学生练习时间和有效性的分析
    3.3 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改下教师课堂管理时间(TSOCM)观察结果与分析
        3.3.1 调查对象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过程
        3.3.4 实验结果
        3.3.5 兴趣化教学对优化教师课堂管理时间和内容讲解时间的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上海市杨浦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体育教学方法适切性的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1 体育教学方法及相关研究
        2.1.2 适切性
        2.1.3 体育教学方法适切性
    2.2 有关体育教学方法研究概述
        2.2.1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分类研究
        2.2.2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层次研究
        2.2.3 有关体育教学方法设计的研究
        2.2.4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选用研究
        2.2.5 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2.3 教学方法适切性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观察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教学方法适切性认识方面的分析
        4.1.1 教学方法适切性的基本认识分析
        4.1.2 教育教学理念适切性的认识分析
        4.1.3 教学方法适切性的重要性认知分析
    4.2 教学方法适切教学目标分析
        4.2.1 教学方法适切体能目标分析
        4.2.2 教学方法适切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
        4.2.3 教学方法适切情感与态度目标分析
        4.2.4 教学方法适切能力培养目标分析
    4.3 教学方法适切教材分析
        4.3.1 上海市初中体育教材分析
        4.3.2 教学方法适切教材特点研究
        4.3.3 教学方法适切教材重难点分析
        4.3.4 教学方法适切与生活相密切联系的教材分析
    4.4 教学方法适切学生分析
        4.4.1 教学方法适切学生身体及运动能力水平分析
        4.4.2 教学方法适切学生心理与认知水平分析
        4.4.3 教学方法适切学生运动技术基础分析
    4.5 从“教”与“学”的先后顺序来研究教学方法的适切性
        4.5.1 教师缺乏对“学”前移的认识
        4.5.2 先讲后练是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7)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视野下淮北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1.1.2 国家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1.1.3 全民贯彻落实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
        1.1.4 推进“健康中国2030”系统工程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关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
        1.3.3 关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1.3.4 综述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关系研究
        3.1.1 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
        3.1.2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对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3.1.3 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二者辩证统一
    3.2 淮北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情况调查分析
        3.2.1 淮北市高中体育教师的性别、学历、教龄、职称情况分析
        3.2.2 对九个元素熟悉程度和高中体育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评价调查分析
        3.2.3 淮北市高中学生基本情况调查情况分析
4 实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高淮北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对策
    4.1 构建提升淮北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理论体系
        4.1.1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理论号召
        4.1.2 明确高中体育教师职业指导思想
        4.1.3 完善高中体育教师培养理论体系
    4.2 构建提升淮北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制度体系
        4.2.1 严控高中体育教师准入制度
        4.2.2 深化体育教师培养改革,夯实体育教师能力基础
        4.2.3 落实教师减负增能制度,营造体育教学高效环境
    4.3 落实提升淮北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路径
        4.3.1 教育相关部门实践路径
        4.3.2 教师个人实践路径
5 结论、建议与研究不足及后续设想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及后续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清末民初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研究(1901-192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学校体育的重要性
        2.现实中学校体育尤其是小学体育发展不尽如人意
        3.国家对于体育的日益重视
        4.清末民初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可资借鉴
    (二)相关概念界定
        1.清末民初
        2.学校体育
        3.小学体育
        4.体育课程
    (三)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清末民初体育的研究
        2.关于清末民初小学体育的研究
        3.关于清末民初小学体育课程的研究
    (四)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一、清末新政时期小学体育课程的初步确立(1901-1911)
    (一)初步确立的原因
        1.鸦片战争以来多次改革运动的奠基
        2.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直接推动
        3.有识之士对于体操的探讨
    (二)初步确立的表现
        1.指导思想为抵御外辱的军国民主义
        2.课程目标指向培养军国民
        3.课程内容有三,以兵式体操为主
        4.课程实施参差不齐,教师招聘为一大难题
二、北洋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转型(1912-1926)
    (一)发展转型的原因
        1.新教育宗旨的出台与变革
        2.关于小学体育的诸多争论
        3.对于国外体育的考察学习
    (二)发展转型的表现
        1.“军国民教育”宗旨下的小学体育课程(1912-1918)
        (1)指导思想以军国民主义为绝对宗旨
        (2)课程目标以培养尚武精神为核心
        (3)教学内容以普通和兵式体操为主体
        (4)课程实施状况依师资水平而参差不齐
        2.“健全人格教育”宗旨下的小学体育课程(1919-1926)
        (1)指导思想转变为自然、实用主义
        (2)课程目标指向全人发展
        (3)课程内容趋于多元化
        (4)课程实施走向规范与科学
三、清末民初(1901-1926)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名称实现了从“体操”到“体育”的根本变革
    (二)指导思想从“军国民主义”走向“自然、实用主义”
    (三)课程目标从“军事训练”转变为“全人发展”
    (四)课程内容从“体操为主”到“多样化课程体系”
    (五)课程实施从“不专业”到“专业化”
四、清末民初(1901-1926)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启示
    (一)小学体育课程应当因时因地做出调整,以满足时代的要求
    (二)小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应以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切入点
    (三)小学体育应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四)小学体育师资的素质应格外重视,以保证课程的科学展开
    (五)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应注重手段方法的合理综合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高校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课例研修的内涵
        1.3.2 “课例研修”理论基础
        1.3.3 “课例研修”国外研究
        1.3.4 “课例研修”国内研究
        1.3.5 “课例研修”研究的不足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案例研究法
        2.2.4 行动研究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可行性分析与模式设计
    3.1 高校体育教师开展课例研修可行性分析
        3.1.1 高校体育课堂现状分析
        3.1.2 高校体育教师现状分析
    3.2 构建体育学科课例研修模式
        3.2.1 成立研修小组
        3.2.2 确定研修主题
        3.2.3 进行文献综述
        3.2.4 形成研究方案
        3.2.5 做好研修准备
        3.2.6 “三课两反思”过程
        3.2.7 整理研究材料
        3.2.8 梳理研究经验
        3.2.9 完成成果表达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学科课例研修的个案呈现
        4.1.1 第一轮课与第一轮反思
        4.1.2 第二轮课与第二轮反思
        4.1.3 第三轮课与总结
    4.2 “课例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4.2.1 增强专业知识
        4.2.2 提升专业技能
        4.2.3 改善专业态度
        4.2.4 提升专业素养
    4.3 “课例研修”对体育课堂带来的变化
    4.4 “课例研修”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4.5 “课例研修”对双边关系的改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课堂观察框架》第三版
    附录 B 研修后教师访谈稿
    附录 C 专家访谈部分记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教学幽默生成的理论基础
    (一)乖讹论
    (二)优越论
    (三)神经认知理论
二、教学幽默的内涵、构成、特点与价值
    (一)教学幽默的内涵
        1.幽默
        2.教学幽默
    (二)教学幽默的构成
        1.教学幽默知识
        2.教学幽默意识
        3.教学幽默思维
    (三)教学幽默的特点
        1.教育性
        2.含蓄性
        3.趣味性
        4.启迪性
        5.创造性
        6.愉悦性
    (四)教学幽默的价值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升教师自身的形象
        2.促进师生关系和谐,优化学生的个性养成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知识记忆
        4.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5.推动教学氛围的营造,促进教学评价的优化
三、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条件
    (一)优良的个人特质: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内部条件
        1.良好的心态是教学幽默生成的前提条件
        2.渊博的学识是教学幽默生成的基础条件
        3.充满教学热情是教学幽默生成的动力条件
        4.机智灵活的思维是教学幽默生成的有利条件
        5.幽默的表达技巧是教学幽默生成的必要条件
    (二)良好的外部支持: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外部条件
        1.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
        2.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四、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过程
    (一)积淀阶段:建构-传递
    (二)重组阶段:整合-消解
    (三)外显阶段:即时反应和后续效应
五、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原则和策略
    (一)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原则
        1.关联性原则
        2.规范性原则
        3.可接受性原则
        4.庄谐统一原则
    (二)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策略
        1.正确认识幽默,奠定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观念基础
        2.注重幽默素材的积累,奠定教师教学幽默生成的知识基础
        3.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
        4.注重幽默意识的培养,提升教师教学幽默的能力
        5.建立学习共同体,助力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
        6.加强教学反思,完善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论体育教学与教书育人(论文参考文献)

  • [1]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体育教师教育者的胜任力研究[D]. 钟晓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D]. 王芳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新乡市市区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 焦玉华.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5]运用OT、TSOSP、TSOCM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实施效果研究[D]. 赵雨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上海市杨浦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适切性研究[D]. 张雪.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7]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视野下淮北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研究[D]. 杨福艳.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8]清末民初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研究(1901-1926)[D]. 赵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高校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的行动研究[D]. 龚京豫. 河南大学, 2020(02)
  • [10]教师教学幽默的生成研究[D]. 张佳丽.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体育教书育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