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形式的协方差模型的局部效应分析

一般形式的协方差模型的局部效应分析

一、一般形式下的协方差分析模型的局部影响分析(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婷[1](2019)在《Meta回归模型中基于广义Cochran’s Q-statistic的局部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Meta分析是对多个有着同一目的且彼此之间互相独立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与定量分析的一种系统的方法。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Meta分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Meta分析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各样的领域,例如医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根据已有的文献可知,在Meta回归分析中,关于异质性的估计方法有很多种,并且学者们也对这些方法进行了一定的应用。其中,关于Meta分析中异常值和影响点的识别问题,也有相应的学者对其进行了讨论。Viechtbauer和Cheung(2010)将线性回归分析中的诊断方法应用到了Meta分析模型,识别了Meta分析模型中的异常值和影响点。石磊等(2017)对Meta回归分析模型进行了影响诊断,研究了Meta随机效应模型在数据删除和局部影响分析框架下影响点的诊断理论,但是,文章虽然给出了基于似然的局部影响分析,但对Meta回归模型中的其它常用统计量,比如广义Cochran’s Q-statistic还未涉及到。因此,如何基于广义Cochran’s Q-statistic及其它非似然统计量进行局部影响分析仍然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广义影响函数和广义Cook统计量的局部影响分析的理论框架下,考虑了Meta回归模型中的广义Cochran’s Q-statistic和Paule and Mandel(PM)两种估计方法,分别导出了关于异质性方差估计的诊断统计量,再通过个体加权扰动方案和因变量加权扰动方案等方式进行局部影响分析,并通过实例证明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实例分析,本文发现用非似然统计量进行局部影响分析时和基于似然的局部影响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一致。且不同的统计量识别出来的影响点或异常值是不同的;对于同一统计量而言,不同的扰动方式识别出来的影响点或异常值也是不同的。

余静涵[2](2019)在《国际原油期货与中国新能源股票的关系研究 ——基于溢出效应与动态联动视角》文中提出石油,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支持与现代工业的原材料供给,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油价的跌宕起伏亦会经由相关产业链的触角传递至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给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很多不确定因素。19世纪70年代以来,以原油期货为代表的原油类衍生品相继诞生,使得原油兼具了商品与金融的二重属性,原油市场的不确定风险也从实体经济扩散至资本市场。近年来世界能源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传统能源与新能源间相互替代的特性使得国际原油期货与新能源股票市场间的关系变得愈发复杂,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能源需求旺盛、石油对外依存度很高的新兴经济体。但目前国内对油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察其对整体股市的影响上,鲜有从溢出与联动两个视角来综合探讨国际原油期货与细分的中国新能源股票市场间的关系,而研究这一关系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内期货市场迈出对外开放关键一步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近年来中国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为切入点,基于溢出效应与动态联动两个视角,利用VAR、BEKK-GARCH、DCC-GARCH模型实证研究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原油期货与中国新能源股票市场表现间的复杂关系,并进一步讨论了中国原油期货上市前后两市场关系的差异。研究发现:在整个样本期间内,国际原油期货对中国新能源股票存在正向均值溢出效应,中国新能源股票市场对国际原油期货不存在明显的均值溢出效应,但随着中国原油期货的成功上市,国内新能源股票指数开始对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产生负向影响。两市场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随着中国原油期货的上市,国际原油期货对中国新能源股市间的波动传递有所减弱。此外,中国新能源股票收益率与国际原油期货收益率间一般呈动态正相关关系,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会联动带来中国新能源股指的走强;而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下跌,也会联动导致中国新能源股指的回落。两市场间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呈现“W”型分布,在中国原油期货推出之后,国际原油期货与我国新能源行业股票的动态相关性有所提高,且高于中国原油期货与新能源股票市场的动态联动水平。本文进一步将原油期货与新能源股票市场间的关系运用于投资策略的构建,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多种选择:对于套期保值者来说,其可选择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上卖出WTI原油期货或INE原油期货来规避国内新能源股票多头风险,但相比之下使用WTI原油期货套期保值的资金投入较低;对于追求风险最小化的投资者而言,投资新能源股票的比例应略大于WTI原油期货的比例,但与包含中国原油期货的投资组合相比,使用WTI原油期货的资产配置比例波动幅度较大,投资组合的频繁调整可能会增加交易成本。

刘斯佳[3](2019)在《系杆拱桥主梁模态参数温度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营状态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是通过对桥梁的结构行为进行模态跟踪,应用回归分析和统计模式识别的方法,来确定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并以此为依据对结构的整体健康状况及结构变化给予相应的评价。然而,在自然环境激励下,根据系统响应模态参数识别得到的桥梁结构模态频率不仅与其结构自身刚度、质量等参数有关,还会因温度、交通荷载以及风等的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其中,温度作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变化引起的模态参数波动能掩盖结构的轻微损伤,造成对结构动力特性的曲解,进而导致对结构损伤识别、损伤定位、损伤程度的误判。所以,探究温度对桥梁结构模态频率的影响机理,能够为以预测、消除温度影响,并区分温度变化与结构本身变化所引起的结构模态参数变异为目的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系杆拱桥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等效成将连接梁与拱的钢索作为弹性支撑的多跨弹性支撑梁,从而方便建立微分振动方程进行模态频率的求解,并分别以模态频率随温度变化的三个敏感条件:结构材料特性,两端边界条件和温度分布方式作为变量,从理论上明确桥梁模态频率的温度影响方式及变化规律。为了探究结构材料特性变化的模态频率温度影响机理,通过建立多跨弹性支撑梁的模态频率方程,对模态频率表达式中温度敏感变量进行变分运算求解,得出弹性模量是温度改变结构材料特性影响模态频率的主要原因;为了探究梁端多余边界条件的温度影响机理,将温度作用下的等效轴力作用于多跨弹性支撑梁结构模型,建立包含两端轴向力的模态频率方程,从而确定轴向力与模态频率的关系。采用上述方式理论上得出的这两种温度敏感条件对模态频率的影响方式,都在三跨连续梁数值模型的模态频率温度影响数值分析中得到验证。为了探究温度分布方式的模态频率温度影响机理,应考虑钢索作为等效弹性支撑的刚度可变性。不同的温度分布,包括主梁温度梯度和钢拱温度,都会通过使结构产生变形而改变钢索的力学性能,造成结构模态频率的波动。经过理论推导确定温度变形与钢索等效弹性支撑的刚度变化的关系,并在对简易的梁拱组合数值模型的模态频率温度影响分析中进行了验证,得出影响梁拱组合结构模态频率变化的温度分布方式的主导是主梁温度梯度。通过模态试验结果对深圳大沙河桥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并对其进行模态频率温度影响的数值研究,以此来验证前文所提出的温度影响理论的正确性。在数值分析中,影响大沙河桥的温度敏感条件有两个,即弹性模量与截面温度梯度。根据结果分析确定了截面温度梯度所造成的模态频率变化要远大于弹性模量改变所引起的影响。通过对大沙河桥结构开展模态频率温度影响试验研究,探究每一天的主梁结构模态频率波动规律,进而验证主梁模态频率与截面温度梯度的相关关系因掩盖了弹性模量引起的负相关趋势,而与前文得到的正相关结论相一致,更通过变形监测与钢索频率识别明确主梁截面温度梯度对模态频率的影响方式。此外,在对长期的模态频率变化现象的研究中,发现长期平均温度变化能通过改变结构材料的弹性模量使结构模态频率发生整体偏移。

肖开攀[4](2018)在《基于稀疏分解反演方法的致密储层甜点识别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常规油气资源获取难度的增大,全球油气勘探已进入了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并重发展的时代。非常规的致密页岩油气储层与致密砂岩气储层作为全球重要接替资源,其勘探开发技术已成为目前油气勘探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地震资料可为后续地质解释和油气藏情况判断提供数据保障,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对地震资料质量和储层预测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基于褶积模型和傅里叶尺度变换特性提出反问题框架下的地震数据分辨率处理技术,方法认为反射系数序列是地下介质的固有属性并保持不变,由于激发产生子波的不同使得观测地震资料具有不同特性,因此在反问题框架下建立尺度变换后子波与原子波间的一种映射关系,再借由该映射算子实现对原始观测地震资料的处理。地震反演是利用观测数据与模型参数间关系,结合实际资料特点,选择合理反演策略或优化算法估计地下介质参数的过程。地震反演得到反射系数序列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地震资料在子波字典下进行稀疏表示的过程,契合稀疏分解定义。结合实际致密页岩油储层地质地球物理问题的需要,开展了新YPD方程下反演实现页岩储层脆性预测的方法研究,引入合理的低频算子正则约束以度量反演结果低频分量的准确性。稀疏性作为信号表征的重要课题,赋予地震信号处理领域新的生命力。论文将稀疏表示和压缩采样理论引入地震反射系数反演求解问题中,选取合理的正交基函数构建变换字典,将反射系数序列反演问题看作是地震数据变换域的压缩采样结果在稀疏字典中表示系数的求解问题,为地震反演提供新思路下的技术实现,不仅可实现地震反射系数的高精度求解,同时能节约数据存储成本。当前反演方法多基于褶积模型,反演结果分辨地下地质体的能力不够,而目前勘探形势下需要更为精细化的储层预测技术以提供数据支撑。在此种背景下,本文提出并初步实现一种非褶积模型下的标靶参数模拟方法,方法基于相似地震波形所表征的储层结构具有等同相似性假设,认为地震波形横向变化本质上反映储层空间结构变化。在等时框架约束下利用地震波形间的映射关系来表征储层的空间变异性,从而实现储层物性参数模拟的目标。该方法受地震资料和井数据驱动,结果分辨能力提高,可满足复杂储层精细表征的需要。

邱虹[5](2018)在《压缩感知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噪声污染下的数据分类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以此为背景,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的相关理论和算法得到了积极推动。其中,伴随着压缩感知理论的研究热潮,稀疏表示分类器因其在进行测试样本重构恢复时所固有的稀疏性或协作性具有天然的抗噪能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实际非受控环境下,其性能往往因噪声类型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因此,非常有必要设计出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鲁棒性的稀疏表示分类算法。这对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后续研究、复杂图像的分类任务,河流流速的视频监测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现有稀疏表示分类算法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新算法、新约束、新应用,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经典稀疏表示算法存在的范数归一化和优化问题次优解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结构及非凸约束的核组稀疏表示分类算法(KGSRSN)。KGSRSN通过将训练样本映射到高维核空间来缓解范数归一化问题。此外,该算法在核特征空间中引入组稀疏性和保局性,然后利用非凸惩罚函数得到表示系数。同时,为了不以牺牲解的唯一性和凸优化的鲁棒性为代价来提升算法的稀疏性,KGSRSN给定了惩罚函数内参数的值的区间范围。最后,采用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和优化最小化方法(MM)求解优化问题以得到全局最优解。实验选取AR、PIE和MNIST三个数据集验证所提算法,结果表明KGSRSN能获得更具鉴别力的稀疏系数,且在识别率和运行效率方面均优于一般经典算法;2.针对一般算法以向量形式存储误差矩阵且假定其服从于独立同分布而忽视了图像数据内部结构信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矩阵变量分布的非光滑稀疏表示分类算法(NSRMVD)。该算法强调误差矩阵中各个像素间的依赖性并假定误差矩阵作为一个随机矩阵变量服从于矩阵多变量椭圆分布;之后,引入辅助变量光滑目标函数,使得模型易于获得全局最优解;最后,采用迭代加权最小二乘法优化求解模型。在AR、ExYaleB和PubFig三个数据集中的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具有鲁棒的鉴别力;3.针对大多数基于向量的算法(如所提KGSRSN)以及基于矩阵的算法(如所提NSRMVD)无法有效处理混合噪声(连续噪声+非连续噪声)的问题,提出一种加权混合范数回归算法(WMNR)。通过对分类算法统一框架的构建,该算法给出了包含损失函数、低秩约束和系数正则化项的通用公式。给定通用公式中的特定损失函数,WMNR可找到一种适合于非连续噪声的分布。而对于连续噪声,算法对其进行低秩约束,且低秩约束可通过一般非凸函数和加权奇异值进行量化。此外,由于所提WMNR算法的目标函数是混合范数最优化问题,故提出一种新的加权ADMM优化策略对模型进行迭代求解。该策略将原始优化问题分为若干个子问题,以并行方式进行计算来提升算法效率。经过上述操作,WMNR能实现有效处理混合噪声的目标。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相较于其他算法在处理不同表情变化、像素污损、块状遮挡、真实伪装和混合噪声时所表现出的更好的识别性能以及更高的运行效率;4.针对传统的河流流速测量方法对于天然河流复杂的紊动特性以及河流周边复杂的现场环境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稀疏表示分类算法的新型非接触式河流表面流速估计方法。该方法以水流图像的特征识别为基本原理,通过图像采集和预处理、对应类别标签与流速关系映射表的建立以及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的集成,建立一套河流表面流速估计方案。选择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境内九宫梯级水电站所在的宝石河二级支流——界牌河作为实验对象,利用所提稀疏表示分类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到表面流速范围。实验验证了压缩感知图像分析方法用于河流表面流速估计的可行性,且通过实验结果可得出所提各算法在面对不同噪声类型的水流图像时均有用武之地。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压缩感知理论中的稀疏表示分类算法,并将所提算法应用于水流图像的分类识别以实现对河流表面流速的估计,且各算法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满足不同噪声类型的图像。

孟田珍[6](2017)在《超材料天线罩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飞行器的雷达隐身性能已经成为衡量其战斗力的主要指标。而雷达隐身的难点在于天线系统的隐身。超材料以其独特的电磁特性在天线系统的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减缩领域崭露头角。由于天线本身的散射特性很是复杂,赋型隐身技术受到很大限制。开展以用电阻膜为吸波材料开展双侧吸波的天线罩单元的理论、设计及应用研究,通过吸波隐身技术实现天线系统的隐身,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以超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天线系统的RCS减缩为目标,以不显着降低天线的工作性能为前提,进行双侧吸波天线的设计和分析和应用研究。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提出了基于电阻膜单元二次谐振特性的双侧吸波天线罩单元结构的设计方法。利用等效电路模型对吸波原理进行了分析,对吸波层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个单元组成部分的设计要求和目的。在此基础上,研制出3款5mm厚极化特性不同的双侧吸波天线罩结构,并对比了它们性能。该工作为双侧吸波天线罩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2.将集总电阻吸波单元和电阻膜吸波单元两种吸波结构相结合,综合各自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电阻膜单元和铜箔带线相结合的新型组合单元双侧吸波结构。通过等效电路模型对其双侧吸波原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典型的方环缝隙频率选择表面(Freqyency Selective Surface,FSS)单元,设计了天线罩单元结构,验证了其吸波透波的能力。然后考虑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对单元结构进行了优化,将电阻膜单元和铜箔带线分置介质基板两侧,通过过孔连接。同时,研究了去除厚介质基板后的吸波单元结构,扩宽了天线罩的通带带宽和吸波带带宽,扩展了天线罩的应用范围,同时进一步降低了天线系统的RCS,为带金属背板的微带阵列天线的吸波罩设计打下了基础。3.以吸波天线罩的带通FSS反射板为应用背景,设计出一款薄的具有平顶透波和陡降截止传输特性的双屏FSS结构。通过等效电路模型对其频率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频率响应的贡献及主要参数对传输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组合吸波单元进行了具有良好频率选择特性的吸波天线罩单元设计。天线罩单元能够在带外反射或吸波,结合赋形隐身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天线系统的隐身。4.以超材料的应用为研究点,针对天线本身的特点和吸波单元吸波的原理,对微带阵列天线进行了带罩一体化设计,直接利用不带金属背板的吸波层单元制作天线罩,设计出一款具有低RCS同时对天线辐射性能影响极小的微带阵列天线系统。该天线罩具有轻薄、便于工程化应用的特点。同时,面向被动导引头的应用,以偶极子圆阵为例,进行了天线阵列带罩系统一体化设计,着重分析了天线罩对天线阵列测角性能的影响

刘盼[7](2016)在《捆绑式运载火箭一体化模型降阶、模态辨识与姿态控制设计》文中提出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运载火箭已由传统的串联模式向捆绑助推器模式转变,特别是随着发射任务对运载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捆绑式运载火箭更是朝着“通用化、模块化、大型化”方向发展,这就对运载火箭的结构动力学建模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这种大型柔性航天结构,在结构动力学建模中将其离散化为多自由度系统时,自由度数目通常很大,传统的解析法、半解析法将不再适用,而且捆绑火箭振动模态通常具有低频密集性特点,耦合振动明显,传统的地面试验由于机电信号噪声的影响,使得获得的火箭模态参数容易出现“虚假”数值,增加了模态试验分析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开展捆绑火箭的模型降阶技术与模态参数辨识技术研究,使得结构动力学模型阶数得到有效缩减,并且提高运载火箭挠性参数的辨识精度。另一方面,由于捆绑火箭全箭振动形式更加复杂,传统的串联式运载火箭姿态动力学建模方法已经不能有效描述捆绑火箭复杂的姿态运动形式,捆绑火箭的姿态动力学控制设计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因此需要对捆绑火箭开展全新的姿态动力学建模与控制器设计研究,来提高姿态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和控制器设计的稳定性。本学位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32001,11272202)、上海市教委科研重点项目(14ZZ021)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4ZR1421000)的资助下,以捆绑式运载火箭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结构动力学建模与一体化模型降阶方法、模态参数辨识技术、姿态动力学建模方法、控制系统多变量频域设计方法、以及火箭结构动力学与姿态稳定性关系五个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总结如下:(1)以捆绑式运载火箭为研究对象,对一体化模型降阶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一个两步模型降阶方法。首先采用双协调自由界面模态综合法对运载火箭有限元模型进行局部降阶,然后采用模态价值分析方法对局部降阶后的模型阶数进一步缩减,得到最终的一体化降阶模型,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对所建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双协调自由界面模态综合法的计算精度高于传统的自由界面模态综合法和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在高阶模态频率处优势尤为突出;两步降阶所得到的缩减模型不仅模态阶数更低,而且能够有效地描述原系统的动态特性。(2)对捆绑式运载火箭模态参数的辨识技术进行研究,给出一个基于系统输入和输出数据的结构模态参数辨识方法。首先采用观测器/Kalman滤波器的系统辨识方法(OKID)获取系统的Markov参数,进而采用以加速度计算格式得到的特征系统实现算法(ERA)进行火箭模态参数的识别。研究中分别考虑了三种外部激励形式:白噪声激励、正弦激励、脉冲激励,作为输入信号,加速度传感器测量输出信号。最后仿真结果表明,OKID和ERA方法能够有效地辨识出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模态参数,且具有很高的辨识精度。该辨识方法可以作为运载火箭地面试验的一种补充验证。(3)对捆绑式运载火箭的非线性耦合姿态动力学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技术推导了系统的姿态动力学模型。首先对运载火箭进行轨道设计,给出飞行轨道方程,通过弹道仿真计算得到了其飞行轨道各弹道参数;然后推导出了捆绑式运载火箭的非线性耦合姿态动力学方程,并且通过小扰动理论对该动力学方程进行化简和线性化处理,得到了小扰动线性化姿态动力学模型;最后在Adams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中对捆绑火箭进行建模和数值仿真,并与小扰动线性化姿态动力学数学模型的数值仿真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推导模型的可靠性。(4)以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小扰动线性化姿态动力学模型为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多变量频域设计研究。首先针对姿态动力学模型状态方程的系数矩阵维度过高、传递函数中多项式系数有效位数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高精度广义传递函数计算方法,得到了系统三通道耦合的传递函数矩阵;然后基于逆Nyquist设计思想展开姿态动力学控制器的设计,得到捆绑式运载火箭助推飞行段内各个特征秒点处的姿态控制参数;最后将各秒点控制参数整合,对火箭展开全时域变系数姿态动力学数值仿真,验证了传递函数模型的准确性和姿态控制设计的有效性。(5)针对在串联模式运载火箭姿态控制建模中忽略的刚柔耦合惯性力、过载系数、纵向振动、助推器局部模态这四个因素,本文采用小扰动线性化模型,对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在模型中考虑和忽略与刚柔耦合惯性力相关的小扰动系数来分别进行频域控制设计和全时域姿态动力学仿真,并对两种情况下系统稳定性进行说明;接着在模型中考虑和忽略与过载相关的小扰动系数来分别进行频域控制设计与全时域姿态动力学仿真,得到过载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然后在模型中,考虑和忽略弹性振动方程中模态数据的纵向位移分量,在这两种情况下对控制系统进行频域控制和全时域姿态动力学仿真,得出纵向模态对姿态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通过分析各阶模态振型,将助推器局部模态从中挑出,对其进行频域控制设计与全时域姿态动力学仿真,得到助推器局部模态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罗新超[8](2016)在《图像分析中针对函数型响应变量的变系数模型》文中认为近年来,在许多图像分析中,大量的函数型据被广泛地收集,这些函数型数据通常对应着某个空间中的一组网格点。人们希望将函数型数据与各种临床变量,比如年龄和性别等等联系起来,以解决科学实验中大家所感兴趣的问题。最近有许多神经影像学文献对图像数据做了大量的分析,受此启发,我们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三个不同的变系数模型,来研究图像分析中的函数型数据与一组协变量之间的关联。在第二章中,我们提出了非线性变系数混合效应模型(nonlinear varying mixed effects models, NVMEM),来研究纵向函数型响应变量和协变量之间的关系,它比现有的线性方法更灵活。我们提出了有效的估计方法和一些统计推断过程,并且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理论性质。我们分析了固定效应函数的估计,及其渐近偏差和渐进方差的弱收敛性质。我们探讨了协方差算子及其相关的特征值和特征函数估计的一致收敛速度,然后推导了随机效应函数估计的渐近偏差和积分均方误差,并计算了它们的一致收敛速度。我们为固定效应函数的线性假设提出了一个全局检验统计量,并得到了它在零假设下的渐进分布。我们还为固定效应函数构造了同时置信带。我们通过蒙特卡罗模拟研究了NVMEM在有限样本下的表现,并且用它分析了一个自闭症研究数据。在第三章中,我们提出了转换变系数模型(transformation varying coefficient model, TVCM),来研究函数型数据和一组协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响应变量和协变量的传统回归模型中,线性形式是最常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这一线性假设往往无法满足。我们提出了转换变系数模型的估计方法和统计推理过程,来研究这种非线性关系。我们还为变系数函数构建了同时置信带,并且系统地讨论了各种估计的理论性质。我们通过模拟研究评估了TVCM在有限样本下的表现,并且做了一个实际图像数据的应用。在第四章中,我们提出了单指标变系数模型(single-index varying coefficient model, SIVCM),来研究图像分析中的函数型数据与一组协变量之间的关联。SIVCM结合了变系数模型和单指标模型的几个特有的优点。我们提出了变系数函数、指标函数和个体协方差函数的估计方法。我们描述了如何将不同网格点上的信息最优化地整合起来,并且系统地研究了估计的渐近性质(例如相合性和收敛速度)。我们还为变系数函数构造了同时置信带。我们通过模拟研究评估了SIVCM在有限样本下的表现,并且用一个阿尔茨海默氏病疾病数据的研究证实了SIVCM具有比其它变系数模型更高的准确性。

聂思玥[9](2014)在《门限自回归模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研究实践都表明,很多重要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可能表现出非线性动态调整特征。而这类非线性动态调整特征需要依靠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才能准确地进行建模。作为非线性时间序列主流模型之一的门限自回归(TAR)模型,自Tong(1983)较完整地提出后,其估计和检验理论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完善。在Enders和Granger(1998)提出了冲量自回归模型(MTAR)后,Tong(1983)提出的模型被称之为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型(SETAR),这样TAR模型就被区分为SETAR和MTAR模型。然而,学术界一直没有文献对这两类模型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在总体平稳条件下,本文对这两类门限自回归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非平稳性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在CH(2001)、Seo(2008)和KS(2006)等人的基础上,对SETAR和MTAR模型的单位根检验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拓展研究。因而,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可从以下四个方面阐明:在SETAR与MTAR建模的比较研究方面,本文从直观特征、样本统计矩、经济含义以及建模特征等四个方面对SETAR和MTAR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研究结论认为MTAR过程比SETAR过程有更多的尖点;平稳条件下,两类模型的样本矩函数都稳定地收敛到其总体矩,但总体矩函数的具体计算公式未知;SETAR模型一般适用于研究经济变量的均值回复性等问题,而MTAR模型则可刻画政策对冲的实时有效性等经济问题;在建模方面,本文认为用bootstrap I临界值加权的WSSR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模型甄别,提高建模准确率。为揭示传统单位根检验方法在非线性条件下的不适用性,本文用ADF、PP、 KPSS、ERS等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各类不同的非线性模型进行检验尺度和检验功效模拟。结论认为,非线性特征由于其具体形式和参数的不同,可能会对数据过程的非平稳性起到“激化”作用,也可能会对非平稳性起到一定的“隐藏”作用,有必要从非线性模型的理论层面发展非线性单位根检验理论。在SETAR与MTAR模型单位根检验的理论研究方面,本文第三章将CH(2001)的2体制MTAR模型单位根检验理论拓展到3体制MTAR模型的单位根检验中,得到了检验统计量的渐近分布;在第四章中分别将Seo(2008)的2体制SETAR模型单位根检验理论和KS(2006)的2体制SETAR模型单位根检验理论拓展到估计方程含截距项的情形下,推导得到了检验统计量的渐近分布。在Monte Carlo模拟研究方面,本文在一般情况下和均值突变情况下,分别用各个统计量的渐近临界值和bootstrap临界值对其检验尺度和检验功效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在MTAR模型的单位根检验中,渐近临界值方法在样本容量较小时检验尺度偏大,但检验功效则尚可;而对于bootstrap方法,除了在含均值突变3体制EQ-MTAR的单位根检验中表现出检验尺度偏大以外,其他时候的检验尺度和检验功效都较为满意。在SETAR单位根检验的模拟试验中,渐近临界值法在所有模拟试验中都表现为检验功效偏低,而bootstrap方法的检验尺度和检验功效均较好。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用3体制SETAR模型研究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非线性动态调整问题。主要结论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退势序列存在“BOI”区域,该过程应该用3体制SETAR模型来进行描述;在短期动态均衡中,人民币和美元之间存在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关系,但调整周期长,是一个强持续性过程;人民币汇率有更大比例处于升值体制中,可认为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且升值体制较贬值体制有着更快的均值回复速度,显示了市场对升值压力的抵抗和一定程度的外干预力量。

朱弘韬[10](2013)在《非卖空投资组合选择问题的增广Lagrange函数方法》文中提出投资组合的选择就是对金融资产进行量化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在一定的分析框架下.制定出一定风险水平下的具有最高收益的投资策略.非卖空均值-方差投资组合选择问题是金融数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市场非卖空的限制下: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投资者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借助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来制定最优的投资策略.非卖空的均值-方差投资组合模型是没有显示解的,很多优化算法可以用来求解这类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增广Lagrange函数方法在求解一系列非卖空的均值-方差投资组合问题中的应用.在本文的绪论部分,我们对投资组合选择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现状做了简单的阐述.第二章我们将结合具体例子讨论不同风险容忍度的投资者如何运用增广Lagrange函数方法.最大化投资组合收益.制定最优投资组合策略.随后我们对市场作了更细致的分析,第三章将在均值—方差分析的框架下,运用极大极小准则在最坏的情形下寻找最优投资策略,然后运用第二章中的增广Lagrange函数方法求得数值解并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本文第四章将考虑市场的摩擦因素,在第三章模型假设的基础上,引入了税收和交易费等摩擦因素,然后结合例子讨论了在摩擦市场中的投资者是如何基于极大极小投资组合模型制定最优投资策略.

二、一般形式下的协方差分析模型的局部影响分析(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般形式下的协方差分析模型的局部影响分析(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Meta回归模型中基于广义Cochran’s Q-statistic的局部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模型及主要理论知识
    第一节 Meta回归模型
        一、随机效应模型
        二、异质性参数τ~2的估计方法
    第二节 局部影响分析
第四章 Meta回归模型的局部影响分析及实例研究
    第一节 扰动方式及其局部影响
        一、广义Cochran’s Q-statistic
        二、Paule and Mandel(PM)估计
    第二节 实例分析
        一、共生生物相关系数数据
        二、BCG疫苗数据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2)国际原油期货与中国新能源股票的关系研究 ——基于溢出效应与动态联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构安排
    1.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国际原油期货与中国新能源股票关系的理论分析
    3.1 溢出效应理论
        3.1.1 溢出效应内涵
        3.1.2 溢出效应模型
    3.2 动态联动性理论
        3.2.1 动态联动性阐释
        3.2.2 动态联动性模型
    3.3 市场间相关关系的理论基础
    3.4 国际原油期货与中国新能源股票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
第4章 国际原油期货与中国新能源股票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4.1 变量说明
    4.2 数据描述
    4.3 模型构建
        4.3.1 VAR模型设计
        4.3.2 BEKK-GARCH模型设计
    4.4 VAR实证结果分析
        4.4.1 平稳性检验
        4.4.2 VAR模型的建立
        4.4.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4.4 脉冲响应函数
        4.4.5 方差分解
    4.5 BEKK-GARCH实证结果分析
        4.5.1 ARCH效应检验
        4.5.2 BEKK-GARCH参数估计
第5章 国际原油期货与中国新能源股票动态联动性的实证研究
    5.1 DCC-GARCH模型设计
    5.2 DCC-GARCH实证结果分析
    5.3 基于两市场动态联动性的投资策略
        5.3.1 动态套期保值比率
        5.3.2 动态投资组合权重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系杆拱桥主梁模态参数温度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结构模态参数温度影响研究现状
        1.3.2 温度与结构模态参数相关关系研究现状
        1.3.3 温度影响结构模态参数的原因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跨弹性支撑梁模态频率温度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结构材料特性变化的模态频率温度影响机理
        2.2.1 模态频率方程的建立
        2.2.2 结构模态频率材料特性的温度敏感性分析
        2.2.3 材料特性温度影响的数值模型验证
    2.3 考虑梁端边界条件的模态频率温度影响机理
        2.3.1 有轴向力的模态频率方程的建立
        2.3.2 梁端边界条件温度影响的数值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梁拱组合结构模态频率温度敏感性分析
    3.1 引言
    3.2 钢索抗拉刚度的影响研究
        3.2.1 单根钢索受力平衡分析
        3.2.2 不同张力下钢索变形求解
        3.2.3 钢索抗拉刚度变化分析
    3.3 梁拱组合结构模态频率温度影响数值研究
        3.3.1 数值模型选取
        3.3.2 钢拱温度对模态频率的影响
        3.3.3 截面温度梯度对模态频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桥梁主梁模态频率温度影响数值研究
    4.1 引言
    4.2 深圳大沙河桥数值模型的验证
        4.2.1 工程概况
        4.2.2 SSI-COV模态分析理论及试验设计
        4.2.3 数值模型建立及模态分析结果对比
    4.3 大沙河桥模态频率温度影响数值分析
        4.3.1 数值模型的应力变形影响分析
        4.3.2 数值模型模态频率的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桥梁主梁模态频率温度影响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大沙河桥结构动态监测系统介绍
    5.3 截面温度梯度模态频率影响的试验分析
        5.3.1 截面温度趋势分析
        5.3.2 截面温差与主梁频率变化的趋势分析
    5.4 结构变形的温度影响试验验证
    5.5 长期频率变化的温度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稀疏分解反演方法的致密储层甜点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数据分辨率处理技术
        1.2.2 叠前地震反演
        1.2.3 稀疏表示理论与重构算法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叠前正问题解析与稀疏表示理论
    2.1 AVA反演的正问题解析
        2.1.1 Zoeppritz方程及其近似
        2.1.2 AVA三参数同步反演的正演模型
    2.2 稀疏表示理论
        2.2.1 稀疏信号的定义
        2.2.2 信号的稀疏表示
        2.2.3 信号的重构过程
    2.3 地震信号处理中的稀疏表示问题
        2.3.1 参数的稀疏性度量
        2.3.2 稀疏度参数
第三章 基于时域尺度变换的地震数据分辨率处理技术
    3.1 方法原理
    3.2 模型试算
    3.3 实际数据应用
第四章 稀疏分解反演方法的储层脆性甜点预测
    4.1 页岩储层脆性甜点识别问题
    4.2 脆性指数叠前反演的可行性分析
        4.2.1 新YPD近似公式的精度分析
        4.2.2 新YPD近似公式的稳定性分析
        4.2.3 新YPD方程的敏感性分析
    4.3 基于新YPD方程低频算子约束的叠前反演方法
        4.3.1 低频算子约束下的目标函数构建
        4.3.2 目标函数的求解
        4.3.3 模型试算
    4.4 实际数据应用
第五章 spa-DCT域地震反演方法研究
    5.1 地震信号的离散余弦变换基本理论
    5.2 spa-DCT域叠后地震反演方法
        5.2.1 spa-DCT域叠后地震反演目标函数
        5.2.2 模型试算与实际数据应用
    5.3 spa-DCT域稀疏化叠前地震反演方法
        5.3.1 spa-DCT域叠前地震反演目标函数
        5.3.2 模型试算
第六章 高分辨率标靶参数模拟方法初探
    6.1 方法思路与实现策略
        6.1.1 克里金方法与变差函数
        6.1.2 井震结合的标靶参数模拟思路
        6.1.3 空间转换函数的确定
        6.1.4 时窗网格的模拟实现
    6.2 模型测试及参数分析
    6.3 实际数据应用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压缩感知理论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压缩感知理论概述
        1.2.1 信号的稀疏表示
        1.2.2 观测矩阵的设计
        1.2.3 重构原始信号
    1.3 稀疏表示
        1.3.1 数学模型
        1.3.2 字典学习
        1.3.3 分类算法框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1 论文内容概述
        1.5.2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主流稀疏表示分类算法
    2.1 引言
    2.2 部分经典算法介绍
        2.2.1 稀疏表示分类器
        2.2.2 组稀疏分类器
        2.2.3 加权稀疏表示分类器
        2.2.4 核稀疏表示分类器
    2.3 优化问题求解策略
        2.3.1 交替方向乘子法
        2.3.2 迭代重加权最小二乘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结构及非凸约束的核组稀疏表示分类算法
    3.1 引言
    3.2 分类框架的一般形式
        3.2.1 线性表示型分类算法
        3.2.2 加权表示型分类算法
        3.2.3 核表示型分类算法
    3.3 算法模型构建
        3.3.1 范数归一化问题
        3.3.2 算法描述
        3.3.3 算法优化求解
        3.3.4 收敛性和复杂度分析
    3.4 实验分析
        3.4.1 数据集描述及实验设置
        3.4.2 归一化及非凸惩罚项分析
        3.4.3 识别性能分析
        3.4.4 运行效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矩阵变量分布的非光滑稀疏表示分类算法
    4.1 引言
    4.2 多变量分析
        4.2.1 经典多元分布比较
        4.2.2 矩阵多变量椭圆分布
    4.3 算法模型构建
        4.3.1 算法描述
        4.3.2 算法优化求解
        4.3.3 收敛性和复杂度分析
    4.4 实验分析
        4.4.1 参数的敏感度分析
        4.4.2 光照及伪装影响
        4.4.3 像素污损影响
        4.4.4 随机遮挡影响
        4.4.5 无约束自然场景
        4.4.6 运行效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混合范数约束的加权矩阵稀疏表示分类算法
    5.1 引言
    5.2 稀疏表示分类模型统一框架
        5.2.1 损失函数
        5.2.2 低秩约束
        5.2.3 系数正则化
    5.3 混合污损的鲁棒损失近似值
        5.3.1 特征自学习的损失函数
        5.3.2 加权非凸低秩约束
    5.4 算法模型构建
        5.4.1 算法描述
        5.4.2 算法优化求解
        5.4.3 两个特例
        5.4.4 识别策略
    5.5 实验分析
        5.5.1 表情变化影响
        5.5.2 随机污损影响
        5.5.3 真实伪装影响
        5.5.4 混合污损影响
        5.5.5 无约束自然场景
        5.5.6 特征加权及非凸约束的作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压缩感知在河流流速估计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所需配备的设备
    6.3 具体实施方案
        6.3.1 户外设备安装及配置
        6.3.2 目标河流表面水流图像采集
        6.3.3 图像预处理
        6.3.4 表面流速估计
    6.4 预处理降维算法
        6.4.1 t分布随机近邻嵌入分析方法
        6.4.2 线性不动点近邻嵌入分析方法
    6.5 实验分析
        6.5.1 前期采集
        6.5.2 无污损水流图像识别
        6.5.3 有遮挡水流图像识别
        6.5.4 混合污损水流图像识别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6)超材料天线罩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频率选择表面
        1.2.2 吸波隐身天线罩
        1.2.3 曲面加工技术方面
    1.3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超材料天线罩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周期性表面及天线基础理论
        2.2.1 Floquet定理
        2.2.2 天线理论基础
    2.3 微波传输线理论及网络分析方法
        2.3.1 传输线理论
        2.3.2 网络分析方法
    2.4 超材料天线罩的分析方法研究
        2.4.1 有限元法
        2.4.2 时域有限差分法
    2.5 超材料的频率响应原理与测试系统设计
        2.5.1 响应原理
        2.5.2 测试系统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电阻膜的双侧吸波天线罩设计
    3.1 引言
    3.2 吸波层的结构设计
        3.2.1 吸波原理及设计原则
        3.2.2 主要参数确定方法
    3.3 一种新型高脚杯单元结构吸波天线罩研究
        3.3.1
        3.3.2 单元性能分析
        3.3.3 天线和天线罩系统
    3.4 极化不敏感吸波天线罩结构研究
        3.4.1 基于窗格结构单元的的双极化天线罩
        3.4.2 柠檬结构天线罩特性分析
        3.4.3 圆环型全极化天线罩结构
    3.5 对比分析及样品加工测试
        3.5.1 天线罩结构和性能对比分析
        3.5.2 样品加工与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组合单元的吸波天线罩研究与设计
    4.1 引言
    4.2 单元结构吸波原理及设计方法研究
        4.2.1 基于等效电路的吸波原理分析
        4.2.2 设计实现
    4.3 面向X波段的吸波天线罩单元设计
        4.3.1 带通性金属FSS反射底板
        4.3.2 组合吸波单元的天线罩结构性能分析
    4.4 结构优化及对比分析
        4.4.1 电阻膜和铜箔分置的吸波结构研究
        4.4.2 宽透波/宽吸波特性天线罩单元研究与设计
        4.4.3 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顶陡降特性的FSS单元及天线罩结构研究
    5.1 引言
    5.2 陡降边缘和平顶特性的FSS模型
        5.2.1 单元模型
        5.2.2 等效电路
    5.3 FSS模型分析
        5.3.1 典型单环单元的频率响应曲线
        5.3.2 单层组合方环单元的频率响应曲线
        5.3.3 双屏级联结构的频率响应曲线
        5.3.4 样品加工与测试
    5.4 天线罩单元特性研究与分析
        5.4.1 传输反射特性分析
        5.4.2 入射角稳定性分析
        5.4.3 吸波天线罩样品加工与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带罩阵列天线系统一体化
    6.1 引言
    6.2 带罩微带贴片阵列天线特性研究
        6.2.1 微带贴片阵列天线
        6.2.2 带罩一体化隐身设计
    6.3 带罩偶极子圆阵天线特性分析
        6.3.1 基于偶极子天线的圆阵列
        6.3.2 带罩天线阵模型
    6.4 带罩天线系统的测角性能分析
        6.4.1 超分辨测角算法模型
        6.4.2 天线罩插损对测角性能的影响
        6.4.3 超材料天线罩相位误差对测角性能的影响
        6.4.4 采用超材料天线罩后的测角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7)捆绑式运载火箭一体化模型降阶、模态辨识与姿态控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国内外运载火箭设计与发展趋势
        1.1.2 运载火箭相关问题阐述
    1.2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2.1 结构动力学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2 姿态动力学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捆绑式运载火箭一体化模型降阶理论与研究
    2.1 引言
    2.2 捆绑式运载火箭的一体化模型降阶
        2.2.1 基于双协调自由界面模态综合法的局部降阶
        2.2.2 基于模态价值降阶准则的整体降阶
    2.3 数值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模态参数辨识技术
    3.1 引言
    3.2 捆绑式运载火箭动力学模型
    3.3 参数辨识技术理论
        3.3.1 OKID系统辨识基本理论
        3.3.2 基于加速度格式的特征系统算法实现
    3.4 捆绑式运载火箭参数辨识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捆绑式运载火箭姿态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4.1 引言
    4.2 运载火箭弹道方程的建立与飞行方案的设计
        4.2.1 常用坐标系及其变化
        4.2.2 运载火箭轨道设计中的受力分析
        4.2.3 运载火箭的空间弹道方程与轨道设计
        4.2.4 运载火箭轨道设计仿真
    4.3 捆绑式运载火箭耦合姿态动力学分析
        4.3.1 非捆绑运载火箭三通道姿态动力学模型分析
        4.3.2 捆绑式运载火箭耦合姿态动力学模型分析
        4.3.3 模型数值仿真与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捆绑火箭姿态控制系统的高精度设计与分析
    5.1 引言
    5.2 基于超高精度算法的运载火箭频域模型
    5.3 运载火箭多变量姿态控制系统频域设计
        5.3.1 多变量控制系统理论研究
        5.3.2 多变量控制系统控制设计
    5.4 捆绑火箭助推飞行段全时域仿真
        5.4.1 助推飞行段变参数姿态控制设计
        5.4.2 助推飞行段全时域变参数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捆绑火箭结构动力学特性与姿态稳定性关系
    6.1 前言
    6.2 刚柔耦合系数与姿态稳定性关系
        6.2.1 刚柔耦合系数对模态频率与阻尼比影响
        6.2.2 频域和时域仿真验证
    6.3 火箭机动性与姿态稳定性关系
        6.3.1 火箭机动性对姿态动力学影响
        6.3.2 频域和时域仿真验证
    6.4 火箭纵向振动与姿态稳定性关系
        6.4.1 火箭纵向振动对姿态动力学影响
        6.4.2 频域和时域仿真验证
    6.5 捆绑火箭振动模态类型与姿态稳定性关系
        6.5.1 捆绑火箭振动类型分析
        6.5.2 频域和时域仿真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第四章姿态动力学耦合系数矩阵分量表达式
附录Ⅱ 简化姿态动力学方程展开式
附录Ⅲ 捆绑火箭小扰动线性化方程系数表达式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图像分析中针对函数型响应变量的变系数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函数型数据及其分析方法
    §1.2 变系数模型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图像分析中针对函数型响应变量的非线性变系数混合效应模型
    §2.1 引言
    §2.2 估计方法
        §2.2.1 模型介绍
        §2.2.2 估计固定效应函数
        §2.2.3 估计协方差算子
        §2.2.4 函数型主成分分析
    §2.3 推断过程
        §2.3.1 假设检验
        §2.3.2 同时置信带
    §2.4 理论性质
        §2.4.1 假设条件
        §2.4.2 β(s)的渐近性质
        §2.4.3 b(s)的渐近性质
        §2.4.4 Σ_b(s,t)的渐近性质
        §2.4.5 推断过程的渐近性质
    §2.5 模拟和实际数据
        §2.5.1 模拟结果
        §2.5.2 实际数据分析
    §2.6 本章附录
        §2.6.1 一些引理及其证明
        §2.6.2 定理的证明
第三章 图像分析中针对函数型响应变量的转换变系数模型
    §3.1 引言
    §3.2 估计方法
        §3.2.1 初步估计标准化的变系数函数
        §3.2.2 估计标准化的转化函数
        §3.2.3 重新估计标准化的变系数函数
        §3.2.4 标准化的个体函数的光滑
        §3.2.5 函数型主成分分析
    §3.3 推断过程
    §3.4 理论性质
        §3.4.1 假设条件
        §3.4.2 l~N(s,T)与β~N(s)的渐进性质
        §3.4.3 η_i~N(s)的渐进性质
        §3.4.4 Σ_η~N(s,t)的渐进性质
    §3.5 模拟和实际数据
        §3.5.1 模拟结果
        §3.5.2 实际数据分析
    §3.6 本章附录
        §3.6.1 一些引理及其证明
        §3.6.2 定理的证明
第四章 图像分析中针对函数型响应变量的单指标变系数模型
    §4.1 引言
    §4.2 估计方法
        §4.2.1 模型介绍
        §4.2.2 估计变系数函数
        §4.2.3 估计未知指标函数
        §4.2.4 估计协方差算子
    §4.3 推断过程
    §4.4 理论性质
        §4.4.1 假设条件
        §4.4.2 最优权重函数
        §4.4.3 β(s):与g(X~Tβ(s))的渐进性质
        §4.4.4 η_i(s)的渐进性质
        §4.4.5 Σ_η(s,t)的渐进性质
    §4.5 模拟和实际数据
        §4.5.1 模拟结果
        §4.5.2 实际数据分析
    §4.6 本章附录
        §4.6.1 一些引理及其证明
        §4.6.2 定理的证明
结论以及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门限自回归模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门限自回归模型
        1.2.2 单位根检验文献综述
        1.2.3 门限自回模型的单位根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本文创新与突破
第二章 总体平稳条件下的门限自回归模型
    第一节 门限自回归模型的设定与平稳性质
        2.1.1 SETAR模型
        2.1.2 MTAR模型
        2.1.3 模型的平稳遍历性质
    第二节 门限效应的检验与估计
        2.2.1 Tsay检验
        2.2.2 Hansen检验
        2.2.3 Chan估计方法及扩展
        2.2.4 估计参数的统计推断
    第三节 SETAR与MTAR建模的比较
        2.3.1 直观特征比较
        2.3.2 样本矩的统计性质比较
        2.3.3 模型经济含义的比较
        2.3.4 SETAR与MTAR建模的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TAR模型的单位根检验
    第一节 非线性条件下的传统单位根检验
        3.1.1 传统单位根检验方法
        3.1.2 非线性条件下的传统单位根检验模拟
    第二节 2体制MTAR模型的单位根检验
        3.2.1 单位根检验的假设设定
        3.2.2 CH(2001)检验
        3.2.3 均值突变的2体制MTAR单位根检验
    第三节 3体制MTAR模型的单位根检验
        3.3.1 单位根检验的假设设定
        3.3.2 3体制MTAR单位根检验的渐近分布理论
        3.3.3 均值突变的3体制MTAR模型单位根检验
    第四节 非平稳与非线性的联合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ETAR模型的单位根检验
    第一节 2体制SETAR模型的单位根检验
        4.1.1 单位根检验的假设设定
        4.1.2 Seo(2008)检验的渐近性质
        4.1.3 Seo(2008)的扩展——估计方程含截距项
        4.1.4 均值突变的2体制SETAR模型单位根检验
    第二节 3体制SETAR模型的单位根检验
        4.2.1 BBC(2004)和BGG(2008)检验方法
        4.2.2 KS(2006)检验的渐近性质
        4.2.3 KS(2006)的扩展——估计方程含截距项
        4.2.4 均值突变的3体制SETAR模型单位根检验
    第三节 非平稳条件下SETAR模型的估计参数推断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的均值回复过程与Band of Inaction
    第一节 均衡汇率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计量方法
    第三节 数据与模型设定
        5.3.1 样本数据统计分析
        5.3.2 单位根检验
        5.3.3 模型设定
    第四节 实证结果
        5.4.1 无约束模型估计结果
        5.4.2 约束模型估计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论文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程序1
    程序2
    程序3
    程序4
    程序5.1
    程序5.2
致谢

(10)非卖空投资组合选择问题的增广Lagrange函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发展现状
        1.2.1 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现状
        1.2.2 投资组合优化算法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非卖空均值-方差投资组合选择问题的增广Lagrange方法
    2.1 非卖空均值-方差投资组合模型
    2.2 模型的分析和求解
    2.3 收敛性分析
    2.4 稳定性分析
    2.5 算例与数值实验
        2.5.1 算例
        2.5.2 实验结果分析
3 非卖空均值-方差投资组合模型的改进
    3.1 模型假设
    3.2 模型的分析和求解
    3.3 实例
4 摩擦市场下非卖空均值-方差投资组合模型的改进
    4.1 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4.1.1 模型假设
        4.1.2 模型的建立
    4.2 模型的求解
    4.3 算例以及数值试验
        4.3.1 算例
        4.3.2 数值实验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一般形式下的协方差分析模型的局部影响分析(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Meta回归模型中基于广义Cochran’s Q-statistic的局部影响分析[D]. 黄文婷.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2]国际原油期货与中国新能源股票的关系研究 ——基于溢出效应与动态联动视角[D]. 余静涵. 山东大学, 2019(09)
  • [3]系杆拱桥主梁模态参数温度影响机理研究[D]. 刘斯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基于稀疏分解反演方法的致密储层甜点识别研究[D]. 肖开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压缩感知理论研究及其应用[D]. 邱虹.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6]超材料天线罩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D]. 孟田珍.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7]捆绑式运载火箭一体化模型降阶、模态辨识与姿态控制设计[D]. 刘盼.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8]图像分析中针对函数型响应变量的变系数模型[D]. 罗新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9]门限自回归模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聂思玥. 南开大学, 2014(04)
  • [10]非卖空投资组合选择问题的增广Lagrange函数方法[D]. 朱弘韬.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一般形式的协方差模型的局部效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