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行股价亟需降低(论文文献综述)
许嘉禾[1](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虞梦丹[2](2021)在《中国中药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因及效应分析》文中提出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医药集团,负责集团下面的中药业务,近几年,通过不断的并购,成为国内中药行业的领头者。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对自身发展有清晰的战略规划。战略整体方向上是一个扩张战略,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为加速布局进程,企业需要利用行业现有的优质资源作为跳板,利用协同效应,迅速达成目的。中国中药的这些需求正好可以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来满足,另外,定向增发的方式能为企业在短期内融到较低成本的资金,因此企业基于战略需求,选择了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本文就此案例展开研究分析。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文献研究方面,首先,从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动因、引入后的效应以及定向增发相关研究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观点进行整理归纳。通过文献梳理,动因可以归纳为改善公司治理、获取战略投资者的资源、解决融资约束以及国际趋同四方面;学者们在引入战投给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带来的影响方面,意见不尽相同;关于定向增发的研究,国内外研究侧重于新股定价、市场反应、公司治理、绩效影响和利益输送等方面。结合已有文献,本文对定向增发的概念、分类以及战略投资者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进行了区分。本文认为定向增发就是上市公司向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经验、生产技术等的能为自身发展带来协同效应的少数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新股的行为。战略投资者则是与股票发行方存在业务上的密切联系,意欲长时期持有发行方股票的法人。战略投资者通常会因为利益牵连而参与到目标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一般是出于改善公司治理、促进股权多元化、监督管理层以及获取资金、管理经验、先进技术等资源的目的,合作双方形成战略联盟,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案例分析部分,本文围绕中国中药定向增发引入平安人寿这一事件展开,首先对定向增发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上市公司战略引资的背景、选择平安人寿的原因以及增发的具体细则,然后,分析了中国中药引入平安人寿的动因以及平安人寿选择战略入股中国中药的动因,接着从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以及股东财富三方面,对中国中药定向增发引入平安人寿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公司治理方面,股权形式更加多样,平安人寿派驻一名董事,使得董事会独立性更强。财务状况方面,企业有了足够的现金流去实施扩张战略,投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作为核心业务的配方颗粒进一步发展,市场覆盖全国核心城市,中药饮片发展势头迅猛,在多地建立饮片基地。引资后公司总体业绩显着提升。股东财富方面,短期超额收益率以及累计超额收益率在定向增发后都显着增加,显示该行为对短期股东财富存在正向影响。本文对中国中药定向增发引入平安人寿这一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出以下四条建议,供之后想战略引资的其他企业参考借鉴。第一,企业的融资方式要与其发展战略相匹配;第二,选择业务上有联系的战略投资者;第三,要签订限制性条款确保双方的长期联盟关系,谨防战略投资者出现投机行为;第四,要善于内化战略投资者的投入资源,实现企业的内生性发展。但本文也存在一点不足,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行为发生至研究时点只有2年有效数据,该行为所产生的效应还需关注企业未来几年的经营情况,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实现协同效应,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韦亚男[3](2021)在《XX集团债转股动因及财务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着负债规模过大、杠杆率偏高的问题,此时债转股作为降低杠杆、去库存的有效手段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本轮债转股与1999年中国实施的债转股完全不同,特点在于由商业银行主导,以合法性和市场化原则为基础。在目前我国债转股实施案例中,国有企业占据较重比例,但民营企业通过债转股方式降低杠杆率,寻求长远发展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本文选取首家民营企业XX集团债转股案例,对债转股是否改善其资本结构、改变融资能力以及提升企业价值三个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总结了债转股的研究现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XX集团的债转股进行分析,阐述了XX集团债务成因、转股动因和债转股的具体实施方案。从资本结构、融资能力、企业价值三个方面探讨XX集团实施债转股对其财务短期及长期影响。主要研究结论为:债转股改善了XX集团股权资本结构和债权资本结构;XX集团债转股后扩大企业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信用品质从而增强XX集团融资能力;通过自由现金流量法测算XX集团债转股后企业价值,发现债转股能提升企业价值,有利于企业未来长远健康发展,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但整体风险可控。通过对XX集团案例的相关分析,可以了解银行与企业之间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商业银行选择目标企业进行债转股的原因、市场化债转股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流程以及市场化债转股对民营企业的财务影响,对国内其他亟需债转股的民营企业有一定参考价值。尽管本轮以市场为导向的债转股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面临一系列风险,本文基于XX集团债转股案例分析了当前我国市场化债转股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浩冉[4](2021)在《中概股企业VIE架构拆除动因及回归路径研究 ——以奇虎360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本世纪初以来,为解决企业融资困境问题和产业资本限制,仍处于“野蛮生长”时期的大量新兴企业,通过架构VIE的方式实现了境外上市,获得了来自国外资本的青睐。但是在近十年间,面对海外资本市场做空事件频发,更伴随着VIE结构暴露的合规风险不断凸显,海外上市公司的生存处境愈发艰难。与此同时,国内资本市场环境大幅改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稳步建立,监管层也积极引导在海外上市的优质企业归回国内资本市场,在此背景下,曾经通过VIE架构实施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企业们,纷纷着手拆于除这一模式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因此,对VIE架构企业拆除架构的动因以及回归路径选择的分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已有VIE架构的理论及案例描述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价值低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市场时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研究了企业通过搭建VIE架构赴海外上市的系统性风险以及导致在后续阶段拆除架构的直接动机。接着选择上市企业奇虎360从美股市场私有化退市并借壳江南嘉捷回归A股这一事件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探讨了公司私有化退市的动因,以及后续回归A股市场路径的选择。对于回归动因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奇虎360在美上市期间的财务指标及同期股价变动情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就美股市场环境、公司战略规划等方面做出分析。得出奇虎360拆除VIE架构寻求私有化退市动因包括:公司在美股资本市场长期性股价低迷、频频的做空危机令公司迫切寻求稳定的上市环境、海内外市场环境变化促使公司调整发展战略等。并在分析了首次公开募股、借壳上市、拆分上市三种重返A股上市的路径的基础上,以奇虎360的回归动因为契机,分析其上市路径选择的方式。以期通过对互联网行业个案的研究,为企业是否选择赴海外上市或回归国内市场提供案例分析,并为相关各方能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供帮助。
陈宇[5](2020)在《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A股市场大股东减持的现象愈发频繁,减持的大股东数量和减持的份额都呈现出逐年上涨态势,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重要股东合计净减持参考市值达3238.83亿元,创下十年之最。伴随着减持数额的高速增长,大股东违法违规减持行为也愈演愈烈。大股东违法违规减持不仅会动摇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中小股东心理上的恐慌和更为剧烈的反应,还会给资本大鳄可乘之机,危害证券市场的公平和稳定。因此,对大股东减持的行为进行法律规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近几年大股东减持现状,总结出大股东减持行为的三个特点:限售股解禁后减持热不退、限售股被司法强制执行的数量呈逐年上升之势、股票换购ETF行为激增。再对大股东减持的行为特点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的法律规制还存在一些问题:限售股解禁后的减持和一般流通股的减持所受法律规制相同、司法强制执行程序客观上实现了限售股的提前解禁、大股东利用股票换购ETF变相减持。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法律规制的完善任重而道远,现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限售股解禁后的减持要和公司的盈利挂钩、利用税收优惠有序引导限售股解禁后的减持行为;严格控制“劣迹”股的质押、降低限售股的质押率;将股票换购ETF减持方式纳入《减持新规》的调整范围,并细化有关转让限制的规定。
纪茹[6](2020)在《腾邦国际企业绩效案例研究 ——基于“可转债+回购”模式下的分析》文中认为在金融去杠杆、经济结构调整、国内外营商环境多变等因素影响下,许多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股市表现也不够乐观,许多企业股价持续走低。政府出台了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可用于回购股票的政策用于提升企业绩效,解决企业资金紧张和股价低迷问题。本文以国内第一例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回购股票的企业——腾邦国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可转债+回购”模式的运行概况做了梳理,并通过PEST分析和财务分析得出腾邦国际选择该模式的内外部动因;然后,运用事件研究法、市场模型和财务指标分析法从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两个角度对腾邦国际在“可转债+回购”模式下的企业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可转债+回购”模式下腾邦国际的企业绩效低下,且未解决其资金紧张和股价低迷问题,原因主要表现在:(1)腾邦国际的资本结构中负债占比过高;(2)“可转债+回购”模式的运行决策存在失误;(3)企业自身业务布局单一且竞争力弱。因此,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和财务分析法对“可转债+回购”模式下腾邦国际的企业绩效低下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降低负债比例;二、提升管理层决策力;三、调整经营战略。
李士奇[7](2020)在《论我国股份回购制度重构 ——兼评新《公司法》第142条》文中研究表明股份回购在我国起步较晚,《公司法》对该制度一贯采严格限制的方式待之。但随着近年来我国股市持续低迷,出于稳定资本市场的预期,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8年10月26日启动了对《公司法》第142条中股份回购制度的修订。但此次对股份回购制度的重构是否已经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是否齐全?实际司法实践中的争议焦点是否可妥善解决?以上问题均不得而知。因而笔者便带着上述疑问,以2018年《公司法》对股份回购制度的最新重构入手分析,从立法和司法两个视角窥探此次重构后是否存有不足,进而针对相应不足之处,通过借鉴域外成熟国家的立法模式,尝试性提出我国股份回购制度未来的立法完善路径。本文整体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论述的,结构如下:首先在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梳理了股份回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就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予以列明。其次,带着股份回购为何物并具有何种利弊的疑问,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对股份回购的理论基础作出研究,从而得出研究该制度的问题应落脚到如何在实现公权力政策保护目标的同时尽力维护公司自治自由上来。随后,笔者便从立法规制和司法实践两大视角立体化地对重构后的股份回购制度进行全面剖析,得出本轮对股份回购的重构虽有长远进步,但仍有不足之处。而针对所揭示出的不足,如何更好地予以完善便自然成为了接下来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股份回购已成为域外地区一种常见的资本运作方式,因而通过比较分析法考察域外国家和地区对股份回购的立法模式,从而总结出对我国的启示将大有裨益。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便针对前述分析所得出的不足之处,综合借鉴域外国家的立法经验,立足我国现实国情后尝试性地提出立法完善方案。具体来说,在股份回购理论基础部分,笔者首先重点梳理了股份回购与相似概念的区别,框定了本文所欲探讨的股份回购的定义。其次对股份回购的类型和作用分析后得出股份回购的价值所在,但其对立法所带来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如何构建出多群体利益平衡的股份回购制度是立法完善需重点考量的地方。在立法规制部分,本文梳理了我国股份回购制度从1993年到2005年再到2018年的立法变迁进程,可看出立法整体上呈放宽的趋势,本次重修也顺应了大趋势,并对之前立法中所广为诟病的弊端作出了回应,有着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发现本次修法整体上过于偏向鼓励回购,对其负面性和整体性考虑不周,补漏不到位。而在司法实践部分,笔者则通过裁判文书网的151个回购案例的梳理摸排,发现股份回购的司法实践主体多为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争议焦点集中于回购协议的效力认定、回购价格的评估、回购程序的决策、脱法行为防范和库存股的处置五大方面。而本轮修法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的护盘操作,对司法实践的回应远远不够,无法解决法官的现实裁判需求,是本次修法的又一大遗憾之处。随后,针对立法和司法层面所揭示出的不足应如何予以完善,笔者便通过找寻域外地区成熟的立法经验,从而得出了对我国股份回购制度的立法启示。文章最后一部分,便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上述立法启示提出了应补充回购情形的兜底认定标准、建立定价机制,加强对股份回购违法行为的防范,并明确库存股的性质及处置机制。希冀股份回购能成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构建出我国特色的多群体利益平衡的股份回购制度,充分发挥其“正导向作用”。
郭东[8](2020)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依靠投资加杠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弊端逐渐显现,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化债转股作为供给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举措,在“降杠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市场化债转股自2016年推行以来,一直处于签约多落地少的尴尬境地,许多企业对其依然保持着观望的态度,对是否要进行市场化债转股、如何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颇有困惑。本文以近期成功实施了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的基建龙头企业——中国中铁为案例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影响以及风险,为化解当前我国市场化债转股落地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它企业决定是否实施和如何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提供参考。文章以创新性的视角研究了中国中铁的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将以往模糊的“两步走”转股模式细化为“混合三步走”模式,系统地剖析了中国中铁债转股的实施过程,主要阐述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如何实施”的问题。在阐明实施路径之后,文章接着从市场效应、财务影响、治理结构影响、企业价值影响四个维度分析了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对企业自身构成的影响。一是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中铁债转股过程中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二是运用财务指标评价法和雷达图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了债转股对企业短期财务状况的改善程度,三从股权结构、管理层、公司章程等方面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影响,四是运用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分析债转股对企业价值形成的影响。通过这四个维度的比较分析,旨在剖析市场化债转股“值不值得实施”的问题。最后,文章分阶段探讨了中国中铁在实施市场化债转股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转股阶段风险、股权管理阶段风险、股权退出阶段风险,通过对债转股中的八个具体风险点深入剖析,重点解读了市场化债转股“存在哪些实施风险”的问题。在对案例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后,文章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一是中国中铁“混合三步走”的新债转股模式切实可行,可以有效解决债转股资金“落地难”的问题,值得其它转股企业借鉴。二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明显但存在局限性,企业在决定是否实施债转股时需多方权衡。三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较政策性债转股高,但总体风险可控。本文在对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条建议,为市场化债转股各方参与者提供借鉴。
盛昊天[9](2020)在《股票回购动因与效应分析 ——以LT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因为世界股票市场的不稳定,股票回购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一项重要资本运作方式。特别是2018年之后,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中国股票市场整体跌幅严重,大多数上市公司为了防止公司的股票被恶意收购,而使用股票回购来保护公司控制权以及稳定股价。同时股票回购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也是一种很好资本调节工具和运营管理手段,能很大限度的提高企业价值。并且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全球股市跌入深谷,美股更是发生十天3次熔断的创世记录,上市公司当前亟需在恰当时机使用股票回购来降低公司的损失。因此,目前研究股票回购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章以LT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从股利替代理论、财务杠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为基础,研究分析其在进行股票回购时,可能存在的其他动因;其次,通过事件研究法,计算得出此次回购对LT公司A股市场和B股市场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大小,并了解效应的持续时间;最后,从LT公司财务指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分析,先通过财务指标分析法对比指标变化,了解回购对公司财务的影响,之后通过因子分析法算出综合绩效得分,判断此次回购对LT公司财务状态的总体影响。在分析LT公司股票回购的过程中,了解其回购公告之外的首要目的是传递出B股被低估的信息;其次是通过股票回购来回报股东,给股东带来利益;最后是通过股票回购来增加资产负债率,改善公司资产结构。在进行市场效应研究时,发现LT公司的回购公告,不仅提升了其B股市场的股价,而且还带动了其在A股市场的股价提升,两个市场的超额累计收益率在一段时间内为积极走势,不过B股市场的总体效应好于A股市场,且A股市场正向效应的出现存在滞后性。在进行财务效应分析时,首先了解到此次回购改善LT公司的资本结构,并且提高了其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但是因为在回购时大量自有资金的消耗,增加了其短期财务风险;其次选取了10个相关联的财务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LT公司综合财务绩效得分,最终了解到此次回购给LT公司带来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并且在回购过程中,适当的延长回购期限,企业能获得更多的正面效应。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但完善了股票回购研究体系,而且增加了丰富了股票回购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案例,为准备进行股票回购的公司提供参考。
杨蓉[10](2020)在《传统传媒企业IPO融资动机与绩效研究》文中指出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传统传媒行业从最初的起步然后发展再到繁荣,一直到最近几年面临转型,发展可谓是起起伏伏。互联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传媒带来了很大的冲击。2012年开始,中国的报纸、杂志广告收入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报刊发行量和销售量也大幅萎缩。面临发展颓势的大背景,许多传统传媒企业有亟需转型的需求,采取什么措施对于传统传媒企业的发展是有效的,面临时代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传统传媒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是有增无减。我国传统传媒企业,IPO的融资动机是什么,融资绩效表现如何,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财务绩效值得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建立在行为金融学理论、协同效应理论基础上,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对传统传媒企业IPO融资动机与融资绩效进行分析。将电广传媒与北青传媒两家企业作为研究案例企业。论文结构首先从宏观角度回顾了近几年传统传媒企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近几年来传统传媒企业的发展是不理想的,之后,重点从案例分析的微观角度选择较有代表性的香港市场IPO融资的北青传媒和内地IPO融资的电广传媒进行研究,分析了两家企业的IPO融资动机,同时分析IPO融资绩效,主要从两者的上市情况和后续财务指标来进行分析,得到两个案例企业IPO融资的动机及绩效分析的不同表现。接着通过IPO融资的动机与绩效总结出对其他传统传媒企业有用的启示,通过案例研究,以期能够帮助到传统传媒企业对如何提高财务绩效,提高融资能力有所启发。本文通过两家传统传媒企业的分析研究,发现两家企业的融资动机、融资绩效比较有共性也有个性,侧重研究个性是本文主要目的。除此之外,通过研究两家融资动机与绩效,在融资动机方面,得出利用好政府支持这个资源、选择合适的IPO时机这些启示,在绩效方面,得出多元化经营战略带来转机、围绕主营业务展开多元化、新业务与传统业务要实现协同效应这样的对其他传统传媒企业可以借鉴的启示。通过分析得到如下部分结论,从融资动机来看,电广传媒与北青传媒IPO融资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政府大量的支持,从绩效角度来看,围绕主营业务进行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更能提升财务绩效等等结论。
二、发行股价亟需降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行股价亟需降低(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产业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2.1.4 金融支持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
2.2.5 文献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产业结构理论 |
2.3.3 产业融合理论 |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
2.3.5 金融结构理论 |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
5.1 研究方案设计 |
5.2 研究方法选择 |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
5.2.2 耦合的应用 |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5.4.1 耦合测度模型 |
5.4.2 灰色关联模型 |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
5.4.4 熵值赋权处理 |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
5.6.1 影响因素识别 |
5.6.2 变量选取 |
5.6.3 影响因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
6.1 研究方案设计 |
6.2 研究方法选择 |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6.3.1 模型构建 |
6.3.2 样本选取 |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
7.1 研究方案设计 |
7.2 研究方法选择 |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
7.3 建模准备 |
7.3.1 模型构建原则 |
7.3.2 系统边界确定 |
7.3.3 模型基本假设 |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
7.5 模型检验 |
7.5.1 外观检验 |
7.5.2 运行检验 |
7.5.3 稳定性检验 |
7.5.4 历史检验 |
7.5.5 灵敏度检验 |
7.6 策略仿真分析 |
7.6.1 基础仿真结果 |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中国中药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因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引入战略投资者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引入战略投资者效应的研究 |
1.2.3 关于定向增发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2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理论概述 |
2.1 定向增发的概念及类型 |
2.1.1 定向增发的概念 |
2.1.2 定向增发的类型 |
2.2 战略投资者的概念及特点 |
2.2.1 战略投资者的概念 |
2.2.2 战略投资者的特点 |
2.2.3 战略投资者与财务投资者的区别 |
2.3 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因 |
2.3.1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
2.3.2 实现股权多元化 |
2.3.3 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监督 |
2.3.4 获取战略投资者的资金及其他资源的支持 |
2.3.5 获取战略投资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
2.4 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效果评价 |
2.4.1 经营绩效评价 |
2.4.2 市场反应评价 |
2.5 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理论基础 |
2.5.1 委托代理理论 |
2.5.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5.3 战略联盟理论 |
2.5.4 公司治理理论 |
3 中国中药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案例介绍 |
3.1 中国中药的基本情况 |
3.1.1 中国中药简介 |
3.1.2 中国中药的经营情况 |
3.1.3 中国中药的股权结构 |
3.2 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情况 |
3.2.1 平安人寿简介 |
3.2.2 平安人寿的经营范围 |
3.2.3 平安人寿在大健康领域的战略布局 |
3.3 中国中药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 |
3.3.1 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背景 |
3.3.2 选择战略投资者 |
3.3.3 停牌筹划引入战略投资者事项 |
3.3.4 对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股票 |
3.3.5 签订相关协议 |
4 中国中药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因 |
4.1 中国中药定向增发引入平安人寿的动因 |
4.1.1 借助战略投资者实现长期战略目标 |
4.1.2 把握行业发展机遇 |
4.1.3 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
4.1.4 获取战略投资者的资金、技术、渠道资源 |
4.1.5 共享仓储物流带动供应链升级 |
4.1.6 改善董事会结构 |
4.2 平安人寿选择战略入股中国中药的动因 |
4.2.1 进一步拓展完善企业在中医药行业的业务 |
4.2.2 获得中国中药的行业优势整合国内中医药市场 |
5 中国中药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效应分析 |
5.1 中国中药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5.1.1 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
5.1.2 增强董事会独立性 |
5.2 中国中药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前后经营业绩的比较分析 |
5.2.1 偿债能力的比较分析 |
5.2.2 盈利能力的比较分析 |
5.2.3 营运能力的比较分析 |
5.2.4 发展能力的比较分析 |
5.3 中国中药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对股东财富的影响 |
5.3.1 事件日及事件窗口的定义 |
5.3.2 短期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的计算 |
5.4 中国中药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产生效应的原因分析 |
5.4.1 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促进经营管理水平提升 |
5.4.2 获得战略投资者的资金支持 |
5.4.3 完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降低成本 |
5.4.4 借助战略投资者渠道资源扩大配方颗粒市场和巩固行业地位 |
5.4.5 快速扩张中药饮片业务,实现企业利润新增长点 |
5.4.6 签订限制性条约落实战略联盟,避免战略投资者的投机行为 |
6 案例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1.1 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了董事会结构进而改善了公司治理 |
6.1.2 引入战略投资者能缓解发行方融资压力,解决流动资金需求 |
6.1.3 引入从事关联业务的战略投资者有助于拓宽企业产业链 |
6.1.4 战略投资者的资金、渠道等资源支持能提升经营业绩 |
6.1.5 引入战略投资者能增强市场信心进而提升股东财富 |
6.1.6 限制性条款能一定程度保障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
6.2 研究启示 |
6.2.1 将融资方式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 |
6.2.2 选择从事关联业务的产业型战略投资者作为引入对象 |
6.2.3 签订限制性条约防止战略投资者出现投机行为 |
6.2.4 将战略投资者资源内化为自身资源以提升企业实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XX集团债转股动因及财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债转股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权衡理论 |
2.1.3 相机治理理论 |
2.2 相关概念和制度背景 |
2.1.1 债转股定义 |
2.1.2 两轮债转股比较 |
3 XX集团债转股动因及实施方案 |
3.1 XX集团基本情况 |
3.1.1 XX集团简介 |
3.1.2 债转股前经营情况 |
3.1.3 债转股前债务成因分析 |
3.2 XX集团债转股动因分析 |
3.2.1 缓解债务压力 |
3.2.2 提升再融资能力 |
3.2.3 实现产业升级 |
3.2.4 引入战略投资者 |
3.3 XX集团债转股方案和实施 |
3.3.1 债转股基本情况 |
3.3.2 债转股方案分析 |
4 XX集团债转股的财务影响分析 |
4.1 XX集团债转股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
4.1.1 XX集团债转股对股权结构影响 |
4.1.2 XX集团债转股对债权结构影响 |
4.2 XX集团债转股对融资能力的影响 |
4.2.1 扩大融资规模 |
4.2.2 降低融资成本 |
4.2.3 提升信用品质 |
4.3 XX集团债转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4.3.1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4.3.2 未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企业模拟估值 |
4.3.3 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企业估值 |
4.4 XX集团债转股风险分析 |
4.4.1 股权转换阶段 |
4.4.2 股权管理阶段 |
4.4.3 股权退出阶段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2 启示 |
5.2.1 遵循市场原则,注重管理重组 |
5.2.2 加强基金管理,完善退出方式 |
5.2.3 防范转股风险,探索新转股方式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4)中概股企业VIE架构拆除动因及回归路径研究 ——以奇虎36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1.5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方法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论文结构 |
2 VIE架构的搭建与拆除 |
2.1 理论基础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2 价值低估理论 |
2.1.3 交易成本理论 |
2.1.4 市场时机理论 |
2.2 VIE与 VIE架构的理论概述 |
2.2.1 VIE的解释及其产生的原因 |
2.2.2 VIE的搭建方式 |
2.3 VIE架构拆除的动因 |
2.3.1 上市成本高昂,融资环境受限 |
2.3.2 公司股价被低估 |
2.3.3 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及政策利好 |
2.3.4 公司发展战略的调整 |
2.4 拆除VIE架构后回归路径 |
2.4.1 首次公开募股上市 |
2.4.2 借壳上市 |
2.4.3 分拆上市 |
3 奇虎360 案例介绍 |
3.1 奇虎360 公司简介 |
3.2 奇虎360 公司VIE架构的搭建 |
3.3 奇虎360 私有化退市过程 |
3.4 奇虎360 借壳江南嘉捷 |
4 奇虎360 案例分析 |
4.1 奇虎360 拆除VIE架构的动因分析 |
4.1.1 公司股价长期被低估 |
4.1.2 频繁遭遇机构做空 |
4.1.3 公司发展战略调整 |
4.2 奇虎360 回归A股的路径分析 |
4.2.1 回归路径的选择分析 |
4.2.2 壳公司的选择分析 |
4.2.3 奇虎360 的买壳分析 |
4.2.4 江南嘉捷的卖壳分析 |
5 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2.1 赴海外上市前做好充分准备 |
5.2.2 审慎选择拆分VIE架构实施私有化 |
5.2.3 进一步优化国内资本市场,加强监管机构的引导作用 |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对VIE架构拆除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实证研究法 |
第2章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法律规制概述 |
2.1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的概念 |
2.1.1 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认定 |
2.1.2 减持的界定 |
2.1.3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方式 |
2.2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
2.2.1 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
2.2.2 有利于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 |
2.2.3 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
2.3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特点 |
2.3.1 限售股解禁后的减持热不退 |
2.3.2 限售股被司法强制执行数量逐年上升 |
2.3.3 股票换购ETF行为激增 |
第3章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法律规制现状 |
3.1 转让期限和转让份额的限制 |
3.2 减持的信息披露 |
3.3 质押协议的执行 |
第4章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法律规制的不足 |
4.1 解禁后减持和一般流通股减持所受法律规制相同 |
4.2 强制执行程序客观上实现限售股提前解禁 |
4.3 利用股票换购ETF行为变相减持 |
4.3.1 规范股票换购ETF减持行为缺少明确的立法依据 |
4.3.2 ETF基金的转让限制规定不明确 |
第5章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法律规制的完善 |
5.1 规范限售股解禁后的减持行为 |
5.1.1 解禁后的减持同公司盈利挂钩 |
5.1.2 利用税收优惠有序引导减持 |
5.2 严控限售股的质押 |
5.2.1 严格控制“劣迹”股的质押 |
5.2.2 降低限售股的质押率 |
5.3 规范股票换购ETF减持行为 |
5.3.1 将股票换购ETF减持方式纳入《减持新规》调整范围 |
5.3.2 细化ETF基金转让限制规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位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腾邦国际企业绩效案例研究 ——基于“可转债+回购”模式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可转换债券研究 |
1.2.2 股票回购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案例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1.4.1 企业绩效理论 |
1.4.2 优序融资理论 |
1.4.3 可转换债券的相关理论 |
1.4.4 股票回购的相关理论 |
2 案例介绍 |
2.1 案例背景介绍 |
2.1.1 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
2.1.2 在线旅游业的发展背景 |
2.2 腾邦国际介绍 |
2.2.1 腾邦国际的基本信息 |
2.2.2 腾邦国际的主营业务发展情况 |
2.2.3 腾邦国际的控股股东情况 |
2.3 腾邦国际“可转债+回购”模式的动因分析 |
2.3.1 外部动因分析 |
2.3.2 内部动因分析 |
2.4 腾邦国际“可转债+回购”模式概述 |
2.4.1 运行背景 |
2.4.2 “可转债+回购”模式概况 |
3 腾邦国际“可转债+回购”模式下企业绩效和存在问题分析 |
3.1 企业绩效分析 |
3.1.1 市场绩效分析 |
3.1.2 财务绩效分析 |
3.2 企业绩效低下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资本结构中负债占比过高 |
3.2.2 “可转债+回购”模式运行决策失误 |
3.2.3 业务布局单一且竞争力弱 |
4 腾邦国际“可转债+回购”模式下企业绩效低下的解决方案 |
4.1 降低负债比例 |
4.1.1 增加募集资金中用于偿债的比例 |
4.1.2 使用下修条款降低可转债债务规模 |
4.2 提升管理层决策力 |
4.2.1 强化监事会监督力度 |
4.2.2 信息披露透明化 |
4.3 调整经营战略 |
4.3.1 拓展业务布局 |
4.3.2 暂缓扩张并购 |
4.3.3 引入战略投资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5.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5.3.1 研究创新点 |
5.3.2 研究不足 |
5.3.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窗口期[-20,20]AR和 CAR计算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论我国股份回购制度重构 ——兼评新《公司法》第142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 |
二、股份回购的理论基础与问题走向 |
(一) 股份回购内涵概述 |
(二) 立法规制各类型回购的侧重点 |
(三) 价值推动立法重构,但也提出一定挑战 |
(四) 股份回购制度问题走向 |
(五) 本章小结 |
三、股份回购制度立法层面分析 |
(一) 问题的提出—重构后的立法是否存有不足 |
(二) 股份回购制度的立法变迁梳理 |
(三) 重构后的立法仍存不足之处 |
(四) 本章小结 |
四、股份回购制度司法层面分析 |
(一) 问题的提出—重构后是否能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争议点 |
(二) 据以研究的样本与数据 |
(三) 股份回购案件中司法争议焦点分布 |
(四) 重构后的司法现状—未能妥善解决司法争议 |
(五) 本章小结 |
五、域外股份回购制度的法律规制 |
(一) 问题的提出—重构后的不足应如何完善? |
(二) 域外股份回购制度的立法模式 |
(三) 域外股份回购制度立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四) 本章小结 |
七、我国股份回购制度的立法完善路径 |
(一) 补充回购准许情形的财源认定标准 |
(二) 补充股份回购的定价评估机制 |
(三) 加强对股份回购违法行为的规制力度 |
(四) 补充对库存股的规定 |
八、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债转股实施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债转股实施效应的研究 |
1.2.3 关于债转股实施风险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债转股相关理论概述 |
2.1 债转股的概念与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2 债转股的理论基础 |
2.2.1 权衡理论 |
2.2.2 博弈理论 |
2.2.3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3 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分析 |
2.3.1 收债转股模式 |
2.3.2 入股还债模式 |
2.3.3 债转优先股模式 |
2.3.4 股债结合模式 |
第三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及过程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转股前公司股权结构 |
3.1.3 转股前公司经营状况 |
3.1.4 转股前公司财务状况 |
3.2 中国中铁债转股动因分析 |
3.2.1 国家市场化债转股利好政策推动 |
3.2.2 基建行业周期长、利润低等因素影响 |
3.2.3 企业降杠杆、优化资本结构的需求带动 |
3.3 中国中铁债转股运作模式及过程分析 |
3.3.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模式 |
3.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 |
第四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影响分析 |
4.1 市场反应分析 |
4.1.1 以董事会发布债转股公告日为事件日的市场反应 |
4.1.2 以证监会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日为事件日的市场反应 |
4.1.3 市场反应小结 |
4.2 财务影响分析 |
4.2.1 基于财务指标的纵向分析 |
4.2.2 基于雷达图的横向分析 |
4.3 治理结构影响分析 |
4.3.1 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
4.3.2 对管理层、公司章程的影响 |
4.4 企业价值影响分析 |
4.4.1 不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模拟企业估值 |
4.4.2 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企业估值 |
4.4.3 估值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分析 |
5.1 股权转换阶段风险 |
5.1.1 投资机构选择风险 |
5.1.2 标的公司估值风险 |
5.1.3 公司转股定价风险 |
5.1.4 政府审批风险 |
5.2 股权管理阶段风险 |
5.2.1 经营风险 |
5.2.2 即期回报被摊薄的风险 |
5.2.3 明股实债风险 |
5.3 股权退出阶段风险 |
5.4 风险防范 |
5.4.1 构建系统完整的定价机制 |
5.4.2 改善投资者回报体制 |
5.4.3 健全股权退出通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混合三步走的新债转股模式切实可行,值得借鉴 |
6.1.2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明显,但存在局限性 |
6.1.3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偏高,但总体风险可控 |
6.2 建议 |
6.2.1 坚持市场化操作助力项目运作 |
6.2.2 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提升企业治理水平 |
6.2.3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完善配套措施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股票回购动因与效应分析 ——以LT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股票回购文献综述 |
1.7.1 股票回购动机文献综述 |
1.7.2 股票回购效应文献综述 |
1.7.3 文献述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股份回购的概念 |
2.2 股票回购的类型 |
2.3 股票回购动因理论 |
2.4 股票回购效应理论 |
2.4.1 股票回购的市场效应 |
2.4.2 市场效应的评价方法 |
2.4.3 股票回购的财务效应 |
2.4.4 财务效应的评价方法 |
第3章 LT公司股票回购案例介绍 |
3.1 LT公司概述 |
3.1.1 公司简介 |
3.1.2 LT公司近年发展状况简述 |
3.2 LT公司股票回购过程 |
3.2.1 股份回购计划的公布日期 |
3.2.2 LT公司股份回购进程和结果 |
3.2.3 股份回购前后公司十大股东及股本结构变动情况 |
3.3 LT公司回购的资金来源分析 |
3.4 LT公司股票回购前后股价变化情况 |
第4章 LT公司股票回购动因分析 |
4.1 传递出B股被低估的信息 |
4.2 通过股票回购回报股东 |
4.2.1 股票回购提高每股收益 |
4.2.2 股票回购提高公司股价 |
4.3 调整资产结构 |
第5章 LT公司股票回购效应分析 |
5.1 LT公司股票回购市场效应分析 |
5.1.1 B股市场效应研究 |
5.1.2 A股市场效应研究 |
5.1.3 事件研究法分析小结 |
5.2 LT公司股票回购前后财务效应分析 |
5.2.1 偿债能力分析 |
5.2.2 发展能力分析 |
5.2.3 盈利能力分析 |
5.3 LT公司股份回购前后财务绩效评价 |
5.3.1 财务绩效体系的建立 |
5.3.2 基于因子分析对LT公司财务绩效的综合评价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传统传媒企业IPO融资动机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新媒体冲击传统传媒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IPO融资动机的研究 |
1.2.3 国内外关于IPO融资效应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本文贡献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行业现状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传统传媒的定义 |
2.1.2 首次公开募股(IPO)定义 |
2.1.3 融资绩效定义 |
2.1.4 IPO效应定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行为金融学理论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2.3 传统传媒企业发展现状 |
2.3.1 传统传媒代表企业 |
2.3.2 互联网用户数量逐年上升 |
2.3.3 传统传媒广告营业额 |
2.4 北青传媒与电广传媒案例分析可行性探讨 |
第3章 电广传媒与北青传媒IPO融资动机分析 |
3.1 企业介绍 |
3.1.1 电广传媒 |
3.1.2 北青传媒 |
3.2 上市信息与筹资用途 |
3.2.1 电广传媒上市信息与筹资用途 |
3.2.2 北青传媒上市信息与筹资用途 |
3.3 IPO融资动机分析 |
3.3.1 电广传媒IPO融资动机分析 |
3.3.2 北青传媒IPO融资动机分析 |
3.4 电广传媒与北青传媒IPO融资动机对比分析 |
3.4.1 企业管理层激励角度 |
3.4.2 政府支持角度 |
3.4.3 证券市场制度环境角度 |
3.4.4 投资者情绪影响角度 |
第4章 电广传媒与北青传媒IPO融资绩效分析 |
4.1 电广传媒IPO融资绩效分析 |
4.1.1 财务指标分析 |
4.1.2 市场反应分析 |
4.2 北青传媒IPO融资绩效分析 |
4.2.1 财务指标分析 |
4.2.2 市场反应分析 |
4.3 电广传媒与北青传媒IPO融资绩效对比分析 |
4.3.1 财务指标对比分析 |
4.3.2 市场反应对比分析 |
第5章 电广传媒与北青传媒案例分析启示 |
5.1 电广传媒与北青传媒IPO融资动机分析启示 |
5.1.1 做好前期调研工作,选择适合企业的IPO市场 |
5.1.2 利用好政府支持这个资源 |
5.1.3 选择合适的IPO时机 |
5.2 电广传媒与北青传媒IPO融资绩效分析启示 |
5.2.1 多元化经营战略带来转机 |
5.2.2 围绕主营业务展开多元化 |
5.2.3 新兴业务与传统业务要实现协同效应 |
5.2.4 不局限于已有资源,紧随时代发展 |
5.2.5 依靠新技术,实现新媒体与传统传媒的完美融合 |
5.2.6 重视垂直领域发展,而不是广泛涉猎 |
5.2.7 培植核心竞争力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1.1 融资动机分析结论 |
6.1.2 融资绩效分析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发行股价亟需降低(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2]中国中药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动因及效应分析[D]. 虞梦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XX集团债转股动因及财务影响研究[D]. 韦亚男.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4]中概股企业VIE架构拆除动因及回归路径研究 ——以奇虎360为例[D]. 刘浩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法律规制研究[D]. 陈宇.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6]腾邦国际企业绩效案例研究 ——基于“可转债+回购”模式下的分析[D]. 纪茹.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7]论我国股份回购制度重构 ——兼评新《公司法》第142条[D]. 李士奇. 山东大学, 2020(02)
- [8]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郭东.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9]股票回购动因与效应分析 ——以LT公司为例[D]. 盛昊天.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10]传统传媒企业IPO融资动机与绩效研究[D]. 杨蓉.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