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运用比喻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易佳妮[1](2020)在《《汉书》复音词研究》文中指出汉代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复音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汉书》以其成书年代确定且词汇面貌趋于一致,词汇量丰富,兼具书面语与口语等特点,成为反映汉代语言面貌和特点的重要语料。选取几个角度对《汉书》中复音词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为学术界提供1份研究《汉书》语言的参考,对汉代词汇乃至汉语史研究贡献1份力量,另一方面对建立汉语复音词研究理论和历时词汇学理论大有裨益,在此基础上还可为完善诸如《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起到一定补充作用。本文共分为5部分:第1章为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汉书》及其语料价值,并对古汉语复音词研究情况和《汉书》词汇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其次我们从理论和实用两方面论述本文的研究价值。在充分吸取前人专书词汇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定量与定性,共时与历时,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理论方法。最后确定以意义为中心,兼顾语法、修辞、频次等因素作为《汉书》复音词判定和切分的标准。第2章为《汉书》复音词的结构。采用共时和历时,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汉书》中的复音词分为语音构词和语法构词两大类,对每1类复音词从语义构成和词性等方面进行静态描写。在对《汉书》中各类复音词进行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选取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论语》和《孟子》进行历时的动态比较,总结出《汉书》复音词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第3章以《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双音词为研究对象,探索它们发展演变的轨迹。首先从使用频次、词义和语法功能方面对《汉书》中常用双音词进行静态描写。其次大体描述构成常用双音词的先秦常用单音词使用情况,尽可能考定每个常用双音词常用义出现的最早时间。对于先秦时期出现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主要进行探源。将它们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对于两汉时期出现,或先秦时期出现,使用频次较低且用法单一,在两汉时期得到发展,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将它们两汉魏晋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最后在静态描写与动态探源溯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的规律。第4章在对《汉书》复音词穷尽式调查的基础上,以《汉语大词典》、《辞源》、《汉书辞典》等辞书所收词条为基础,并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等多种检索方式对《汉书》以前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整理出其中的新词新义,在此基础上探究新词词义以及新义产生的途径,并揭示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第5章为全文结语,总结全文各部分研究所得结论,以及全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樊洁[2](2020)在《习近平政论语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语篇分析角度出发,以习近平的政论语篇为研究对象,运用语篇语言学和语体学的研究方法,从语篇的衔接、语篇的风格及意义等方面探讨了习近平政论语篇的特点。全文共分四章: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目的、语料来源等;第一章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并说明本文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第二章分析习近平政论语篇中的衔接,从词汇衔接、逻辑衔接、语法衔接和结构衔接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语篇的衔接机制;第三章重点分析习近平政论语篇中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方面的特点;第四章分析习近平政论语篇在国内外树立国家形象的重要意义;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高雅然[3](2020)在《王阳明的经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心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开创的良知之学也为传统的儒学带来的新的生机与活力。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儒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也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于热点。学界对阳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心学命题以及心学理论,对王阳明经学思想的探讨却比较少。在多数学者看来,王阳明并非是一个传统训诂意义上的经学家,而明代则被看作是经学衰微的时代。但王阳明的经学思想也是阳明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其经学思想与其心学思想具有一致共通性。王阳明的经典观、经学观以及解经方法打破了中国经学趋于僵化的局面,一反治经、解经拘泥于章句训释的常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秉承思想史与社会使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历史文献法、图表法明晰王阳明经学思想的内容与实质。把对王阳明经学观、解经方法等的梳理与总结,置于其时代背景下进行,以求准确地把握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对其经学思想的影响。对王阳明经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明晰其心学与经学的关系,为学界对王阳明学术思想的研究补充材料。文章包括绪论与论述主体两个部分。绪论主要就王阳明经学思想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方法加以说明。论文的主体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论述明以前儒学与经学的发展情况,阐明王阳明经学思想的发生背景;第二章集中论述王阳明的经学观,从其经学观的重要入手,分析王阳明对儒家经典的看法,以及经典与良知的关系问题;第三章对王阳明主要的解经方法加以总结与归纳,并分析其每个重要解经方法的特征;四、五章讨论王阳明对《四书》《五经》的研究。以《大学古本序》《五经臆说》等重要文章及《王阳明全集》中其他有关的材料为基础,探讨王阳明经典研究的个例。论述王阳明注经解经的程序。从王阳明对符号本身的解读入手,研究其文字训诂、语句释义、文献版本等,进一步讨论王阳明对这些经典思想内容的解读,分析其重要的概念范畴;第六章对王阳明经学思想的影响与意义进行简要的分析。文章通过整理和发掘王阳明的经学观、解经方法以及对儒家经典诸如《四书》《五经》的疏解,对王阳明的经学思想进行梳理与分析,体现了王阳明经学思想的心学特征:强调治经的实践性,重实行而轻文本;主张解经在于发明本心,良知为解经的唯一标准;视儒家经典为载道之具,认为经典所记载的不过是人心体之道。并得出王阳明的经学思想就是“经”与“我”互证与互注的结论。
尹悦琦[4](2020)在《曾巩诗歌笺注》文中认为作爲中国北宋时期着名文学家、史学家,曾巩一直以来因其散文成就闻名于世,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一句“曾子固短于韵语”让其诗歌成就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争论不已。尽管对曾巩诗文的评价褒贬各执一词,但其诗歌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在宋代文坛自成一家,也确实推动了文学的进步,这种推波助澜之功我们还是不应该忽视的,对于其诗歌的研究也不应停止。对于曾巩诗歌的研究,目前学界仍有些薄弱,尚未有学者对其诗歌进行系统完备的笺注,因此并无良好的笺注底本以供研究人员和读者使用。有鉴于此,本论文着重以《曾巩集》中诗歌部分爲研究对象,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曾巩诗歌进行笺注。在充分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兼及诗人交游情况、年谱、史实典源考证等,尽力做到订正补缺,极尽所能爲曾巩诗歌的研究作出贡献。本论文主要分爲三部分:绪论、凡例、笺注。本文绪论部分,首先简要对曾巩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介绍。因已有论文对曾巩的文学建树进行详细的介绍,故本文不再赘述,只选及要点进行论述。其次本文对《曾巩集》的流传、版本、考辨情况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简要梳理。最後还将学术界现有的曾巩作品研究分成师承交游、思想、散文、诗歌、影响贡献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综述。本文的凡例对本笺注集所用的底本、笺注的体例等进行说明。本文的笺注部分即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按照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杏珍、晁继周点校版《曾巩集》目录顺序分爲八卷进行笺注。在笺注内容上本论文对诗歌中涉及的地名、人物、景观、典故、风俗等均作笺释,并将部分诗歌以诗歌内容或现有史实资料爲依据进行编年考证,真正做到对曾巩诗歌研究有所帮助。
姚灼[5](2020)在《张怀瓘《书断》集注汇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注就是汇1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对各个版本的注释进行整理,并对个别部分进行补充,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张怀瓘是唐代着名的书法理论家,留下许多价值极高的书法理论着作,《书断》是其书论中重要的一篇。《书断》的内容颇多,范围极广,时间跨度较大。首先是对十体发展历程的论述和概括,并把各个书家按“神、妙、能”三个层次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其品评的标准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本文对《书断》进行集注汇评,主要针对现有的相关着作进行集注,并相应的加入笔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文意更为通顺,便於理解。首先文章第一部分是绪论,对《书断》以及张怀瓘的研究现状,版本问题以及研究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论述。其次文章第二部分是对张怀瓘本人以及他的其他相关着作进行简单的论述和概括。最後文章第三部分即本文的主体,针对笔者手中现有的各个版本对《书断》进行校对,主要以明毛晋《津逮秘书》民国十一年上海博古斋影印的济古阁本为底本,以笔者目前掌握的其他版本加以参校。校对部分主要以王云五的《丛书成集》、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其主要包括《中国书画全书》本、《四库全书》本、范祥雍点校本、洪丕谟点校本;《墨池编》主要包括《中国书画全书》本、《四库全书》本、何立民点校本;《书苑菁华》主要包括陈思编撰本以及《中国书画全书》收录本、《四库全书》、《历代书法论文选本》、潘运告《张怀瓘书论》、石连坤《书断》、梁德水《张怀瓘〈书断·序〉解读》本、邵军校注的《书断》、边平恕、金菊爱《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为主。注释部分主要依据潘运告《张怀瓘书论》、石连坤《书断》、梁德水《张怀瓘〈书断·序〉解读》本、邵军校注《书断》、边平恕、金菊爱《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对文章的注释部分进行集注,最後根据相关的硕博论文对与《书断》有关的论述进行汇评总结,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赛俊杰[6](2020)在《文章学视域下的《孟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孟子的言论和思想,主要见于《孟子》一书。本文尝试打破《孟子》专书研究的范式,以具体的篇和章为单元,从文章学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回顾和梳理《孟子》文学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从文章学角度研究《孟子》一书的价值和意义,并对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等作简要说明。第二部分是从文体学角度对《孟子》进行研究。从《孟子》一书最基本的文献单元“章”出发,对二百六十章进行文体归类,在此基础上对其文体特征、渊源及其成因进行探究。除语录体和寓言体外,依据言说对象的不同,将对话形式文章细分为问答体、问对体、论辩体三种。《孟子》文章文体的形成,与其“以圣人自居”的个人期许、战国时代风气的影响以及《孟子》一书的编集过程有密切关系。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孟子》文章的语言艺术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对《孟子》中所运用的比喻、对比、类推、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一是从论辩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从对言说对象心理诉求的准确把握、引《诗》《书》等增强说服力以及孟子论辩过程中的随机应变能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孟子》中所明确提出的“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论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并在前人基础上对其中蕴含的“诗言志”“迹熄《诗》亡《春秋》作”“言近旨远”的潜在文论思想进行阐述,并予以总结概括。第五部分主阐述了孟子及《孟子》一书的影响,主要是从《孟子》文章本身层面对《孟子》一书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再从孟子“圣人”的理想人格标准以及孟子人格魅力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两个层面对孟子人格魅力的影响进行探究。
陈姝羽[7](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共分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爲绪论,简要介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爲简文集释,尽量全面地收集2020年4月之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做集释的一般方法,对清华八各篇做详尽的集释,相关争议或取舍尽可能以按语形式进行总结说明;第三部分爲相关问题研究,以劄记的形式对《摄命》和《治邦之道》篇中几处文句的断读释义进行探讨。本文撰写主要偏重於资料收集整理,以期爲学界相关研究提供便利。
杨果[8](2020)在《子贡言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孔门“言语”一科的代表人物,子贡留下了大量的言语材料。本文以“子贡言语”为研究对象,对出土文献以及传世文献中的子贡言语材料进行整理汇编,并对子贡言语的内容、艺术特色与贡献进行探究。文章主要分为正文与附录两个部分。正文第一章考论子贡之生平事迹。按照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对子贡求学出仕的人生行迹进行梳理,并对学界存在异议的子贡“存鲁”以及子贡“货殖”两事进行辨析。第二章是子贡言语之载录。立足于文献细读与统计分析的方式,对子贡言语在出土文献以及先秦至魏晋时期传世文献中的载录情况进行系统性梳理。在定州汉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以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等出土文献中搜集整理得到子贡言语材料共8则;在儒家类传世文献,史书类传世文献以及其他类传世文献中分别搜集得到子贡言语材料155条、49条、44条;并以列表形式对传世文献中出现的56组重复载录的内容加以统计与简要辨析。第三章是子贡言语之类别。选取问学言志之辞、识人论人之辞、知孔尊孔之辞、达政专对之辞四个角度对子贡言语的内容进行分类探析。第四章总结概述子贡言语之风格与贡献。在子贡言语之风格方面,借用司马迁的评语,从“利口”与“巧辞”两面切入,对子贡言语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说服手段进行总结。在子贡言语的贡献方面,从孔门内外两个角度切入。就孔门内而言,子贡言语既有“羽翼圣道”之功,又有对孔子言语思想的传承。就孔门外而言,子贡言语是春秋时代文学自觉的展现,与后世战国纵横家言语,战国诸子散文以及汉赋也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附录部分为子贡言语汇编,将搜集得到的154条(去除重复载录部分)子贡言语材料分“早期”、“中期”、“晚期”、“时代不明”以及“辞近伪托者”五类收编。
袁静[9](2020)在《李昭玘诗文校注》文中认为李昭玘(?-1126)字成季,自号乐静居士。北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中进士第,授徐州教授,李清臣荐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累官提点永兴、京东、京西路刑狱,坐元符党夺官。徽宗初,召为右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崇宁元年(1102)罢主管鸿庆宫,入元佑党籍,居闲十五年。钦宗靖康元年(1126),复以起居舍人召,已卒。李昭玘治政有为,胸度夷旷。李昭玘着有《乐静集》三十卷,今存二十九卷。现存版本有四,均为清代抄本,《全宋诗》、《全宋文》辑佚《乐静集》外诗文,共得诗歌74题97首,文章218篇。李昭玘诗文版本较少,但从宋至清(元代无)仍有十余种选本、总集收录其作品,笔者对其版本及载录进行整理。李昭玘生年未见明确记载,但据李昭玘文中“成童”、“于今四十年”、“某与晁君少同学而齿差长”、“为童时,以闻先生道德文章”等关键词句,大胆推测并搜集资料考证其生年约为1043年至1048年间。李昭玘诗文共系年110篇,可系年诗为12题19首;可系年文91篇。李诗均不见作者署以创作时间,李文自署创作时间18篇,经考索系出73篇。李昭玘诗歌按内容可分为酬唱赠答诗、羁旅行役诗、哀悼诗、日常闲适诗。李诗在创作上善用典故、托物言志,并形成了平淡、清丽的诗歌风格。李昭玘散文可分为议论文、政治论文和四六公文。议论文“才赡意广”,政论文观点鲜明,说古论今,四六公文,博古切今、琢削稳密。李昭玘诗文中展现其思想动向。为官与居闲两段时期李昭玘分别奉守着儒家和道家两家的思想,并受宋代理学影响深重,这也清晰的体现在其诗文创作中。李昭玘诗文校注,以《四库全书》本《乐静集》为底本,以道光四年东武刘氏味经书屋清抄本、陆心源抄本、《全宋诗》中卷一二八九至卷一二九一李昭玘诗、《全宋文》中卷二六○五至卷二六一七李昭玘文为参校本,辅以宋元明清重要总集、选本,对李昭玘现存诗文中的地名、人名、官名、典章制度、典故及重要词语进行注释整理,以期有助于后来研究。
曹雨杨[10](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二、《论语》运用比喻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语》运用比喻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汉书》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汉书》及其语料价值 |
1.1.1 《汉书》简介 |
1.1.2 《汉书》语料价值 |
1.2 研究概述 |
1.2.1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
1.2.2 《汉书》词汇研究综述 |
1.3 研究价值与方法 |
1.3.1 《汉书》复音词研究价值 |
1.3.2 《汉书》复音词研究方法 |
1.4 《汉书》复音词的判定和切分 |
1.4.1 意义标准 |
1.4.2 语法标准 |
1.4.3 修辞标准 |
1.4.4 频次标准 |
1.4.5 词缀标准 |
1.4.6 语音标准 |
第2章 《汉书》复音词的结构 |
2.1 语音构词 |
2.1.1 单纯词 |
2.1.2 合成词中的重叠式 |
2.2 语法构词 |
2.2.1 运用词序方式构词 |
2.2.2 运用虚词方式构词 |
2.3 《汉书》中9种结构复音词发展特点和趋势 |
第3章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 |
3.1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语料范围 |
3.1.1 常用词的定义 |
3.1.2 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界定 |
3.1.3 语料范围 |
3.2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况 |
3.2.1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述和特点 |
3.2.2 选择《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原因 |
3.3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方法 |
3.3.1 统计词频,确立分组 |
3.3.2 静态描写,对比分析 |
3.3.3 探源溯流,动态比较 |
3.3.4 解剖麻雀,以点窥面 |
3.4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的基本内容 |
3.5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举例 |
3.5.1 先秦至两汉时期演变举例 |
3.5.2 两汉至魏晋时期演变举例 |
3.6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特点和规律 |
3.6.1 稳定性 |
3.6.2 渐变性 |
3.6.3 并存性 |
3.6.4 择一性 |
第4章 《汉书》复音词中的新词新义 |
4.1 新词 |
4.1.1 单义词 |
4.1.2 多义词 |
4.2 《汉书》新词词义生成的途径 |
4.2.1 联合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
4.2.2 偏正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
4.2.3 支配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
4.3 新义 |
4.4 新义产生的途径 |
4.4.1 隐喻 |
4.4.2 转喻 |
4.5 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 |
4.5.1 社会发展外部因素 |
4.5.2 语言系统内部因素 |
4.5.3 人类认知的发展 |
第5章 结语 |
5.1 本文结论 |
5.2 本文创新之处 |
5.3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汉书》复音词总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2)习近平政论语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习近平政论语篇的衔接 |
第一节 词汇衔接 |
一、词汇的复现 |
二、词汇的同现 |
三、词汇的搭配 |
第二节 逻辑衔接 |
一、并列关系 |
二、因果关系 |
三、转折关系 |
四、顺序关系 |
第三节 语法衔接 |
一、照应 |
二、替代 |
三、省略 |
第四节 结构衔接 |
一、主位和述位的概念 |
二、主位推进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习近平政论语篇的风格特点 |
第一节 词汇方面 |
一、第一人称代词“我”和“我们”的运用 |
二、“新四字格”的运用 |
三、口语词的运用 |
四、缩略语的运用 |
第二节 句式方面 |
一、陈述句结合其他句类使用 |
二、短句与长句交替使用 |
三、整句与散句交替使用 |
第三节 修辞方面 |
一、善于引经据典 |
二、善于使用比喻 |
三、善于使用排比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习近平政论话语在国内外树立国家形象的重要意义 |
第一节 树立新一代领导人话语风格,提升国家话语力 |
一、展现我国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的语言风采 |
二、树立大国形象,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力 |
第二节 促进中外语言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
一、展现我国软实力,传播优秀文化 |
二、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友谊 |
第三节 为领导干部树立话语榜样 |
一、提升语言文字素养,增强领导艺术魅力 |
二、不使用“官话”,表达真情实感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王阳明的经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明代之前儒家经学发展 |
第一节 经学与儒学的发展 |
第二节 四书升格运动 |
第二章 王阳明的经学观 |
第一节 “六经,吾心之记籍” |
第二节 “五经亦史” |
第三节 敦本尚实,返朴还淳 |
小结 |
第三章 王阳明的解经方法及其特点 |
第一节 以心解经:致良知 |
第二节 以意逆志:视域融合 |
第三节 以经解经:经典互证 |
第四节 以喻解经:隐喻诠释 |
小结 |
第四章 王阳明对《五经》与《四书》的解读 |
第一节 王阳明对《五经》的解读 |
第二节 王阳明对《论语》的解读 |
第三节 王阳明对《孟子》的解读 |
第四节 王阳明对《中庸》的解读 |
第五章 返本开新:王阳明对《大学》的疏解 |
第一节 《大学古本旁释》:基于文本内容的讨论 |
第二节 《大学古本序》:基于《大学》主旨的挖掘 |
第三节 《大学问》:基于吾心良知的解读 |
小结 |
第六章 王阳明经学思想的影响与意义 |
第一节 王阳明经学思想的影响 |
第二节 王阳明经学思想的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曾巩诗歌笺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曾巩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
二、《曾巩集》的流传、版本、考辨情况 |
三、曾巩作品的研究现状 |
凡例 |
卷第一 古诗三十六首 |
卷第二 古诗三十三首 |
卷第三 古诗三十九首 |
卷第四 古诗四十三首 |
卷第五 古诗四十首 |
卷第六 律诗七十一首 |
卷第七 律诗六十八首 |
卷第八 律诗八十首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张怀瓘《书断》集注汇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对《书断》进行集注汇评的重要性 |
二、学术界对张怀瓘的研究现状 |
三、学术界对《书断》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对张怀瓘其人及书法着作概述 |
第二章 《书断》集注汇评 |
一、《书断》注释凡例 |
二、《书断》集注汇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後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文章学视域下的《孟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孟子》文章文体的类别、特征及其成因 |
第一节 语录体 |
一、语录体的文体标志及其意蕴 |
二、语体风格的新变:由言约义丰到铺排恣肆 |
三、丰富多样的章法结构 |
第二节 问答体 |
一、问答体的形式类型与特征 |
二、问答体的深层意蕴:思想表达的显与隐 |
第三节 问对体 |
一、问对体的文体标志及其来源 |
二、问对体的文本结构类型及其意蕴 |
三、问对体的外在形式特征及其成因 |
第四节 论辩体 |
一、论辩体的渊源 |
二、论辩体的外在形式特征及其成因 |
三、论辩一方对孟子主动发难 |
第五节 寓言体 |
一、《孟子》寓言的类型及特征 |
二、《孟子》寓言的功能 |
三、《孟子》寓言的意义 |
第六节 《孟子》文章文体形成的原因 |
一、孟子个人因素的影响 |
二、战国时代风气的影响 |
三、《孟子》的编集及其文体生成 |
小结 |
第二章 《孟子》的语言艺术 |
第一节 《孟子》的修辞艺术 |
一、比喻 |
二、对比 |
三、排比 |
四、其他修辞 |
第二节 《孟子》的论辩艺术 |
一、对言说对象心理诉求的准确把握 |
二、引《诗》《书》等增强说服力 |
三、随机应变的论辩能力 |
第三章 《孟子》中的文论 |
第一节 “知言养气”说 |
第二节 “以意逆志”说 |
第三节 “知人论世”说 |
第四节 其他文论 |
一、“诗言志”说 |
二、“迹熄《诗》亡《春秋》作”说 |
三、“言近旨远”说 |
第四章 《孟子》对后世的影响 |
第一节 《孟子》文章对后世的影响 |
第二节 孟子人格魅力的影响 |
一、孟子的理想人格标准——“圣人” |
二、孟子人格魅力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简介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研究综述 |
第二章 集释 |
凡例 |
摄命 |
邦家之政 |
邦家处位 |
治邦之道 |
心是谓中 |
天下之道 |
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 |
虞夏殷周之治 |
第三章 读简札记三则 |
引文简称表 |
参考文献 |
後记 |
(8)子贡言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子贡之生平事迹 |
第一节 子贡生平概说 |
一、早期:初入孔门,从游列国(?——定公十年——哀公六年) |
二、中期:仕于鲁国,得师信重(哀公六年—哀公十六年) |
三、晚期:庐墓六年,不知所终(哀公十六年—哀公二十七年—?) |
第二节 “子贡存鲁”之说辩 |
第三节 “子贡货殖”之说辨 |
第二章 子贡言语之载录 |
第一节 出土文献中的载录状况 |
一、定州汉墓竹简 |
二、马王堆汉墓帛书 |
三、上博简 |
第二节 传世文献中的载录状况 |
一、儒家类传世文献 |
二、史书类传世文献 |
三、其他类传世文献 |
第三节 重复性载录状况疏议 |
第三章 子贡言语之类别 |
第一节 问学言志之辞 |
一、有关六经之辞 |
二、问学言志的特点 |
第二节 识人论人之辞 |
一、论识孔门外之人 |
二、论识孔门内之人 |
三、“子贡方人”之说辩 |
第三节 知孔尊孔之辞 |
一、知孔之辞 |
二、尊孔之辞 |
第四节 达政专对之辞 |
一、达政之辞 |
二、专对之辞 |
第四章 子贡言语的艺术风格及贡献 |
第一节 子贡言语的艺术风格 |
一、“利口”之一面 |
二、“巧辞”之一面 |
第二节 子贡言语的贡献 |
一、孔门内的贡献 |
二、孔门外的贡献 |
结语 |
附录:子贡语言汇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李昭玘诗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李昭玘研究现状综述 |
(一)生平研究 |
(二)文学创作研究 |
(三)李昭玘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
二、李昭玘诗文版本及载录情况 |
(一)《乐静集》版本情况 |
(二)李昭玘诗文载录情况 |
三、关于李昭玘生年问题之探讨 |
四、李昭玘的思想 |
五、李昭玘的诗歌创作 |
(一)诗歌内容 |
(二)诗歌艺术手法及风格 |
六、李昭玘的散文创作 |
七、李昭玘诗文创作之价值与不足 |
凡例 |
李昭玘诗 |
卷一 |
游白鹤观 |
从张圣途乞石 |
送王子中南归筠州 |
送徐州举人赴省试 |
送李容甫归北都 |
雪堂诗寄子瞻 |
谢刘主簿见和乞石诗 |
昂昂千里驹 |
泛泛水中凫 |
飞鸿亭 |
驱雀行 |
春日游西池 |
卷二 |
观江都王画马 |
暮冬书怀赠次膺四首 |
出郭闲步 |
寇彦时自历下归携古铁刀白石压尺见赠因以二诗答之 |
右白石压尺 |
右古铁刀 |
次韵庭玉弟暮春作 |
戏赠阎汉臣庙令 |
又戏赠汉臣 |
睡起 |
病中闻雨 |
吊刘孝嗣 |
经睢阳有感 |
南游道中 |
舟行阻雨 |
道中书怀三首 |
过盱眙宿慈氏寺 |
宿慈氏遥碧斋有感 |
天长道中 |
久雨 |
南峰闲步 |
登龙游寺 |
过虹县有作 |
过淮 |
登平山堂 |
泊扬州城外 |
赠盱眙令王邦直 |
还家有作 |
卷三 |
和程适正见赠二首 |
北园书事三首 |
赠子常二首 |
赠故人刘器之待制 |
早秋书事二首 |
齿落 |
发白有感 |
早秋 |
赠汉臣 |
八月十五日夜大雨 |
九月八日雨作 |
北园偶成二首 |
送春 |
有客携扇欲予题字,因以一绝答之 |
和鲍辇七夕四绝 |
十月晦过舍弟庭玉处,见诸人棋战方酣,顷之复过,集者皆散,独一枰尚在窗户閴然,因成三篇呈子常汉臣 |
御试宿集英殿雨过有作呈敏甫学士 |
子常生日无以为寿,偶得团茶一饼,因书拙诗一首藉之以献 |
迎驾 |
喜晴寄张使君 |
无咎哀辞二首 |
送次膺赴诏二首 |
次膺哀辞三首 |
雨后二篇 |
赠汉老侄琴 |
某氏挽辞二首 |
卷四 |
《全宋诗》辑佚李诗 |
摘果 |
培花 |
赞潏(yù)水先生 |
春日游金明池 |
观刘孝嗣写真 |
观画 |
深山 |
诗一首 |
中顶 |
回马岭 |
句(三) |
李昭玘文 |
卷五 |
记陵冢 |
录僧惠泉事迹 |
跋秦系诗 |
记白鹤泉 |
辨戏马台 |
记残经 |
记刘向冢 |
录张祜诗 |
说二洪 |
录德宗诗 |
卷六 |
济州真武殿记 |
徐州巽台记 |
真乐堂记 |
葬遗骸记 |
任城修佛殿记 |
负日轩记 |
卷七 |
勅谥灵慧大师传 |
送吴秀才归汶上序 |
晁伯均字序 |
晁子安字序 |
燕游十友序 |
卷八 |
潞州戒焚死榜 |
祭枯骸文 |
祭晁次膺文 |
祭晁无咎文 |
卷九 |
问默 |
书邓先生石几 |
跋阁本法帖 |
跋三代款识 |
跋东坡真迹 |
跋郭填诸帖 |
跋孟仲宁画莲社图 |
跋石曼卿诗后 |
书六逸四畅画本 |
戏答阎子常悲墨 |
书笔工王玠 |
卷十 |
上眉阳先生 |
上苏黄门 |
上孙莘老 |
上孙莘老求先人埋铭 |
上颜朝奉 |
卷十一 |
上郓州安抚刘莘老相公书 |
答刘秀才求先博士墓志书 |
代贺方回上李邦直书 |
代贺方回请见书 |
代四兄求荐举书 |
卷十二 |
贺太皇太后生辰表 |
贺皇帝即位表 |
贺太皇太后表 |
进奉贺皇帝登宝位上绢表 |
谢吿谕表 |
贺册皇太后表 |
贺册皇太妃表 |
进贡绫表 |
贺兴龙节表 |
慰皇帝表 |
慰太皇太后表 |
贺玉玺表 |
贺元符改元表 |
卷十三 |
贺皇帝即位表 |
贺生皇太子表 |
谢永兴路提刑到任表 |
谢京东西路提刑到任表 |
谢移京东东路提刑到任表 |
知沧州谢上表 |
谢落秘阁校理表 |
谢降授承议郎表 |
谢复官表 |
谢出籍表 |
谢八宝赦转官表 |
卷十四 |
代人贺元圭表 |
代济州命官学生道僧耆老请皇帝封泰山乞车驾经幸本州表 |
第二表 |
第三表 |
代贺平泸贼表 |
代知徐州马大夫谢上表 |
卷十五 |
贺河中府经略游龙图 |
与虢州孙学士 |
上开封府蒋待制 |
贺新潭州张学士 |
贺新郢州韩待制 |
上事谢监司 |
与交代先状 |
谢赵判监 |
移京东东路提刑谢丰侍郎 |
沧州到任谢韩丞相 |
卷十六 |
答王贤良 |
上执政求外任 |
回谢马状元 |
贺吴正言 |
贺吴盐运转官 |
贺李资深中丞 |
贺李邦直舍人 |
贺范龙图移庆州 |
贺胡学士加职知桂府 |
上李邦直 |
卷十七 |
谢徐州范教授 |
回兖州知府 |
贺转运使 |
上南京丰侍郎 |
永兴提刑谢到任 |
贺交代改官 |
谢漕使 |
移京东西路宪谢丞相 |
同前谢曾枢密 |
谢交代上官正言 |
卷十八 |
谢运使学士 |
答留台沈大夫 |
回致仕毕大夫 |
贺济州太守礼上 |
济倅问候 |
沂宿太守问候 |
沂宿通判问候 |
提刑问候 |
贺荆王 |
贺淮阳知军到任 |
谢漕州吕孝廉 |
谢黄尚书 |
卷十九 |
贺游龙图冬 |
贺两府正 |
贺提举冬 |
贺邻郡守倅冬 |
回外邑宰冬 |
贺监司正 |
贺运司正 |
贺曾端明正 |
贺孙学士正 |
贺邻郡冬 |
贺李邦直正 |
回诸州通判冬 |
回安抚冬 |
回两府冬 |
卷二十 |
谢及第 |
谢举幕职 |
谢举太学博士 |
谢馆职 |
代庭玉弟谢吕大资举县令 |
代谢荐 |
又代谢荐 |
代谢改官 |
卷二十一 |
贺门下司马相公 |
贺平章文太师 |
贺左仆射相公 |
到任谢右仆射 |
谢大漕 |
贺南京知府 |
贺吴运使转官 |
贺右丞 |
代石职方答交代 |
代人上两府问候 |
代贺方回谢举换文 |
代人谢安抚 |
代人谢副漕 |
代人谢两府 |
卷二十二 |
哲宗兴龙节疏右语 |
僖祖忌疏 |
太宗忌疏 |
仁宗忌疏 |
神宗小祥功德疏 |
神宗忌疏 |
神宗小祥开启道场疏 |
章献明肃皇后经疏 |
神宗皇帝斋疏 |
孝明皇后忌疏 |
皇帝天宁节功德疏 |
卷二十三 |
祈水退青词 |
灵惠疏 |
诸庙文 |
河伯文 |
僧道道场 |
谢灵惠疏 |
灵惠塔祈晴疏 |
灵惠塔祈雨疏 |
谢雨疏 |
天庆观祈雪青词 |
灵惠塔疏 |
祈雪禳火青词 |
卷二十四 |
济州天宁请观禅师开堂疏 |
天宁请化老住持疏 |
天宁请首座赞直传法开堂疏 |
同前 |
卷二十五 |
用相 |
知人 |
省台寺监 |
治吏上 |
治吏下 |
卷二十六 |
重外 |
属民 |
取士 |
政录 |
卷二十七 |
试馆职策一道 |
卷二十八 |
王仲远墓志铭 |
荣起之墓志铭 |
李奉议墓志铭 |
成州使君李公墓志铭 |
蓬莱县君赵氏墓志铭 |
晁次膺墓志铭 |
卷二十九 |
吴彦律墓志铭 |
傅主簿墓志铭 |
吕正臣墓志铭 |
宋故益州路诸州军水陆计度转运使直史馆护军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工部侍郎李公神道碑 |
张纯臣墓志铭 |
仁寿县君蔺氏墓志铭 |
卷三十 |
寿安县君卞氏墓志铭 |
察推阎公行状 |
赵知录墓志铭 |
张广叔墓表 |
阎宗一墓志铭 |
卷三十一 |
《全宋文》辑佚李文 |
承天节道场疏 |
西京无畏三藏前开启谢雨道场疏 |
贺郊祀改元肆赦表 |
贺李帅启 |
贺刘侍郎除帅启 |
签判到任谢上位启 |
跋于氏藏兰亭 |
宋故乐平郡君赵氏墓志铭 |
宋故宜春县主赵氏墓志铭 |
八阵论 |
附录 |
附录1 李昭玘可系年诗文编目 |
附录2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三、别集类二《乐静集》提要 |
附录3 李邴《乐静公文集后序》 |
附录4 陆心源《影宋本乐静集跋》 |
附录5 《乐静集》刘喜海跋 |
附录6 《文献通考》附文 |
附录7 《直斋书录解题》附文 |
附录8 《宋史》卷三四七《李昭玘传》 |
附录9 苏轼《与李昭玘一首》 |
附录10 苏轼《答李昭玘》 |
附录11 苏辙《答徐州教授李昭玘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前言 |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尹至》 |
第二节 《尹诰》 |
第三节 《程寤》 |
第四节 《保训》 |
第五节 《耆夜》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第七节 《皇门》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第九节 《楚居》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系年》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
第一节 《说命上》 |
第二节 《说命中》 |
第三节 《说命下》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第六节 《良臣》 |
第七节 《祝辞》 |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
第一节 《尹至》 |
第二节 《尹诰》 |
第三节 《程寤》 |
第四节 《保训》 |
第五节 《耆夜》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第七节 《皇门》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第九节 《楚居》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
第一节 《系年》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
第一节 《说命上》 |
第二节 《说命中》 |
第三节 《说命下》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第六节 《良臣》 |
第七节 《祝辞》 |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
凡例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
《尹至》篇知见录 |
《尹诰》篇知见录 |
《程寤》篇知见录 |
《保训》篇知见录 |
《耆夜》篇知见录 |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
《皇门》篇知见录 |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
《楚居》篇知见录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
综论知见录(存目) |
四、《论语》运用比喻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汉书》复音词研究[D]. 易佳妮. 吉林大学, 2020(03)
- [2]习近平政论语篇研究[D]. 樊洁.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3]王阳明的经学思想研究[D]. 高雅然. 西北大学, 2020(08)
- [4]曾巩诗歌笺注[D]. 尹悦琦.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张怀瓘《书断》集注汇评[D]. 姚灼.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文章学视域下的《孟子》研究[D]. 赛俊杰.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7]《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D]. 陈姝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子贡言语研究[D]. 杨果. 吉林大学, 2020(08)
- [9]李昭玘诗文校注[D]. 袁静.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1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