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杏外种皮内脂对抗D-半乳糖衰老小鼠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沈楠[1](2021)在《银杏果粉成分分析及其对秀丽隐杆线虫抗氧化活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银杏(Ginkgo biloba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银杏种仁(白果)具有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营养丰富、可食用性高,但迄今为止银杏种仁的营养保健功能研究极少。本研究选择银杏果粉(种仁粉)作为实验材料,在果粉及其提取液成分分析的基础上,以秀丽隐杆线虫为研究模型,通过不同浓度的银杏果粉提取液处理,观察统计其寿命、生殖能力、运动能力等指标,初步评价银杏果粉的保健功能,结合转录组和相关突变体线虫分析,展开银杏果粉对线虫保健功能机理的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1)银杏果粉及其提取液广靶代谢组结果显示主要共同代谢物有甾体及其衍生物、萜类、生物碱、类黄酮、生物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脂质类化合物。差异代谢物有190种,KEGG分析显示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的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淀粉和蔗糖的代谢”以及“磷酸肌醇代谢”等通路。(2)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银杏果粉提取液可延长线虫寿命,改善了部分与衰老相关的生理功能,显着增强了线虫的头摆动和身体弯曲能力,减少了线虫的脂肪积累,提高了线虫在氧化应激和热应激逆境下的抵抗能力,降低了活性氧水平。此外,银杏果粉提取液处理后的线虫体内的SOD、GSH-PX酶活性明显增加,进一步证实银杏果粉提取液的抗氧化功能。(3)选择银杏果粉提取液浓度为20 mg/mL处理和对照组的线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共筛选出1336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防御反应”、“先天免疫系统”、“有机酸代谢过程”、“胶原蛋白三聚物”等。KEGG富集通路有“溶酶体”、“脂肪酸代谢”、“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药物代谢的影响”、“氨基酸生物合成”等通路。(4)对脂质代谢和自噬通路分析发现,脂质代谢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9个相关通路。在脂质代谢途径中,Fasn-1、Pod-2、Acs-5、Elo-5、Gpx-7、Gpx-8、Asm-3基因在处理组发生了显着差异表达,这些相关基因对处理组线虫脂质代谢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银杏果粉喂食不能延长daf-2、daf-16突变体线虫的寿命,表明线虫脂质代谢介导的长寿可能与抗逆性增强相关。处理组线虫自噬通路相关基因大部分上调,显示其增强的自噬功能,其中BEC-1参与了果粉对线虫自噬功能的调节。与饮食相关的eat-2突变体线虫和野生型线虫(对照组)结果表明Eat-2可能参与了处理组线虫的寿命延长。果粉对线虫的寿命延长机理可能与饮食介导的脂质代谢和自噬通路两者协同作用相关。(5)对Aβ蛋白诱导的CL4176线虫分析发现,银杏果粉提取液在线虫体内具有抗淀粉样蛋白毒性的作用,能够延缓淀粉样蛋白诱导的线虫瘫痪。
夏前贤,李金贵[2](2018)在《银杏外种皮多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银杏是我国古老的树种,其果实具有保健、药用价值,而银杏外种皮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臭味常在生产中被丢弃,因而对其利用甚少。研究表明,银杏外种皮中含有酚酸、挥发油和多糖等成分,银杏外种皮多糖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等生物活性。笔者等对银杏外种皮多糖目前的研究进行归纳综述,以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夏前贤[3](2017)在《银杏外种皮多糖抑制新城疫病毒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研究GBEP对NDV的作用,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银杏外种皮多糖(GBEP),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GBEP的糖含量,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其光谱特征。在此基础上将不同浓度GBEP接种DF-1细胞和9-11日龄鸡胚,以测定GBEP在细胞和鸡胚上的安全浓度。而后比较不同给药方式(先给药再加入病毒,先加入病毒再给药以及药物和病毒混合孵育后再攻毒)对NDV的作用。此外将NDV稀释液加入到DF-1细胞中通过在不同时间段提取细胞和病毒的总RNA,采用RT-PCR法定量分析NDV在不同时间段内的mRNA表达量,以此解释NDV侵染DF-1细胞的吸附、增殖和释放特性;同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添加病毒后细胞表面的变化,以及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研究NDV在细胞内的增殖情况。最后将不同浓度(20、10、5μg/mL)的GBEP添加到细胞感染病毒的不同时间,采用RT-PCR法定量分析药物作用后NDV的表达量,以及免疫荧光法探究药物对NDV在DF-1细胞中复制特性的影响。结果:GBEP的糖含量为51.9%且不含淀粉;其红外光谱图呈典型的多糖图谱,在1250.6cm-1有较强吸收。GBEP在不高于50 μg/mL时对DF-1细胞生长无显着影响,不高于4 mg/枚鸡胚时不影响鸡胚的正常发育。抗NDV方面,在DF-1细胞上先给药后加病毒组,1.25μg/mLGBEP组的OD值即显着大于攻毒对照(P<0.01),与同剂量的利巴韦林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先加病毒后给药组,1.25μg/mLGBEP组的OD值亦显着大于攻毒对照组(P<0.05),但不及同剂量的利巴韦林,但随着剂量的增加其作用加强;混合作用组GBEP的各浓度组的OD值均显着大于攻毒对照组(P<0.01)与同剂量的利巴韦林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在鸡胚中试验中,0.8 mg GBEP/枚组的胚体发育、HA血凝价均与利巴韦林组相近,而攻毒对照组鸡胚在48 h时全部死亡。先攻毒再给GBEP组的鸡胚在48 h时出现5枚死亡,60 h时全部死亡;先给药再攻毒组中的鸡胚在同时期出现1枚死亡,而GBEP与病毒混合孵育后再攻毒组未出现死亡,且72h的胚体长度明显长于攻毒对照组(P<0.05)。NDV在DF-1细胞上复制周期的检测结果表明,NDV稀释液加入到DF-1细胞后,约11Omin对细胞的吸附量达到饱和,同时在细胞表面发现有病毒粒子存在;病毒稀释液添加到细胞约13h后其在细胞内的增殖量达到最大,并呈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病毒加入到细胞6h时,细胞上清液中即可检测到NDV,42h时NDV含量达到最大,说明病毒感染6h后即开始释放。不同浓度的GBEP和NDV同时加入到细胞后,NDV对DF-1细胞的吸附量极显着低于攻毒对照组(P<0.01);在病毒进入细胞后再加入不同浓度的GBEP也可极显着降低NDV在细胞内的增殖量(P<0.01);此外药物和病毒共同孵育后再加入细胞,NDV对细胞的吸附量也极显着低于攻毒对照组(P<0.01):RT-PCR结果显示,各加药组的NDV-F基因的表达量都低于攻毒对照组;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各药物组的荧光强度都低于攻毒对照组。结论:以上结果表明GBEP是含有硫酸基团的酸性多糖,其在DF-1细胞和鸡胚上均具有抑制和灭活NDV作用,在DF-1细胞上的作用要好于鸡胚;此外,GBEP能够显着降低NDV对DF-1细胞的吸附和细胞内增殖。
刘言凤[4](2016)在《石斛合剂对H2O2损伤的SH-SY5Y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石斛合剂(DC)对过氧化氢(H202)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氧化损伤的作用,探讨石斛合剂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过氧化氢诱导处理SH-SY5Y细胞,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5%DC组、10%DC组、15%DC组。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外LDH漏出量及细胞内MDA、SOD和GSH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DAPI染色观察各组细胞核形态学变化;WB检测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qPCR检测caspase3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MTT检测细胞活力,过氧化氢处理细胞1小时后,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5或P<0.01),石斛合剂各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P<0.05或P<0.01)。(2)细胞经H202损伤后细胞膜通透性增加,LDH漏出率及细胞内MDA含量显着增加(P<0.01),SOD和GSH显着降低(P<0.01);经石斛合剂处理后,LDH漏出率和细胞内MDA含量显着降低(P<0.01),SOD和GSH活力增高明显(P<0.01或P<0.05)。(3)细胞经处理后,以AnnexinV-FITC/PI双染后上流式细胞仪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而石斛合剂各组的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C-1染色观察MMP变化,与正常组比较,H2O2组细胞绿/红荧光强度比值显着增加(P<0.01),经石斛合剂干预后,细胞绿/红荧光强度比值显着降低(P<0.01)。DAPI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发现正常组细胞核染色均匀,核圆形或椭圆形,H202组细胞胞核内可见致密的颗粒状荧光,呈现出凋亡细胞典型的核固缩、核断裂表现:石斛合剂各组细胞核形态趋于正常,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4)’WB检测结果发现,氧化损伤后SH-SY5Y细胞bcl-2低表达但Bax、caspase3高表达,Bax/bcl-2比值升高,石斛合剂各组有效抑制了H202的作用,使Bax/bcl-2比值及caspase3表达降低。(5) qPCR分析显示,H202组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明显增加,经石斛合剂处理后逆转上述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抗凋亡的作用。结论(1) 400umol/L H2O2诱导损伤1h能显着降低SH-SY5Y细胞的活力,并诱导细胞出现凋亡,可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细胞模型。(2)石斛合剂可减少LDH的漏出量和MDA的含量,提高SOD和GSH水平,稳定MMP,其中以10%和15%DC组效果最佳。(3)石斛合剂能降低氧化损伤细胞的凋亡率与其下调H202损伤细胞的Bax/Bcl-2比值,caspase-3蛋白及其基因表达有关。
刘岿[5](2016)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银杏叶中总黄酮及其抗氧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杏叶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探究更好提取方法和研究其抗氧化性效果,采用超声辅助水-乙醇二元体系溶剂,以黄酮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Design Expert.8.05b采用4因素3水平响应面中心组合法(CCD)分析优化主要工艺参数,依据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与显着性,得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80℃,固液比1∶35,提取时间30min,乙醇浓度60%,该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38.46mg/g。对提取的银杏叶总黄酮进行抗氧化实验表明:对羟基自由基(·OH)、超氧根离子(O2-·)、亚硝酸根离子(NO2-)、DPPH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抑制清除作用,且实验的浓度范围内随黄酮浓度增大其相应的清除能力也增强;清除能力强弱依次为:银杏叶中总黄酮提取液+Vc溶液>银杏叶黄酮提取液>Vc溶液,银杏叶中总黄酮提取液和Vc溶液的协同作用使其清除能力高于单一成分。
吴海霞[6](2014)在《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及其抑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银杏种仁为原料,研究了银杏种仁蛋白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机制,分析了其性质、组成及结构,为天然食品防腐剂的开发及银杏种仁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银杏种仁中主要存在酚酸、多糖及蛋白3种抑菌活性物质。银杏种仁酚酸主要由羟基侧链为C13:0、C15:1、C17:2、C15:0、C17:1的5种组分组成,对E.coli、B.subtilis2种细菌及Penicillium1种真菌的抑菌活性较强,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7.5mg/mL、15mg/mL、25mg/mL。银杏种仁多糖(50~80%醇沉级分)为一种含有87.4%多糖和1.03%蛋白的复合糖蛋白,分子量约40kDa,该多糖对B.subtilis有较强的抑菌活性,MIC为50mg/mL,但对真菌几乎无抑菌活性。银杏种仁蛋白(40~80%硫酸铵沉淀级分)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抑菌活性,其中对K.peneumoniae的抑菌活性最强,MIC为100mg/mL,同时对Penicillium, T.delbrueckii,A.niger等3种真菌的MIC均为100mg/mL,具有广谱抑菌性。(2)采用磷酸缓冲液提取银杏种仁蛋白,以蛋白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探讨料液比、提取液浓度及提取时间等因素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料液比、提取液浓度及提取时间均对蛋白提取率有极显着影响(P<0.01),且三者间交互作用均对蛋白质的提取率有显着影响(P<0.05),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0mL/g,提取液浓度0.07mol/L,提取时间14h,在此条件下,蛋白质一次提取率为86.58%,结果在可信度分析范围之内。(3)以K.peneumoniae、S.aureus2种细菌及T.delbrueckii、A.niger2种真菌为供试菌,依次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透析、DEAE-Cellulos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及Sephadex G-75凝胶过滤柱层析对银杏种仁蛋白进行纯化,确定适宜的硫酸铵饱和度为40%~80%,纯化得到1个抑菌活性最强的蛋白峰,命名为GBSP-A。GBSP-A对4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0mg/mL、20mg/mL、20mg/mL及12mg/mL; SDS-PAGE显示该纯化蛋白为单一条带,表观分子量为41.8kDa, Schiff染色结果表明其为糖蛋白,蛋白与糖的比例为70﹕1;Superdex G-75柱层析结果显示GBSP-A呈单一对称峰,高效液相凝胶过滤色谱(HPGPC)检测其分子量为39.316kDa。(4)对GBSP-A的结构进行了表征,β-消去反应表明该糖蛋白的糖肽键类型为O-糖苷键,红外分析表明其为同时含有α-和β-糖苷键的吡喃糖蛋白化合物,刚果红试验表明其中的糖链不含3股螺旋,LC-MS-MS分析表明该蛋白与银杏中的一种11S结合蛋白(ginkbilobin-2precursor)匹配率很高,共得到10个匹配肽段序列,通过CAMP抗菌肽数据库对该蛋白肽片段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此蛋白为一种新的抑菌蛋白。(5)理化性质研究表明,GBSP-A不含淀粉、游离多糖及游离氨基酸,具有蛋白质及多糖典型性反应特点,在220nm及280nm处有紫外吸收峰。该蛋白对pH、热及NaCl盐溶液较为稳定,DSC扫描结果表明其热变性温度为63.7℃。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GBSP-A至少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天门冬氨酸(Asp,7.269%)含量最高,对蛋白质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的疏水性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的36.2%。(6)以K.peneumoniae及S.aureus为供试菌,探讨了银杏种仁抑菌蛋白(GBSP-A)对供试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GBSP-A能抑制K.peneumoniae(G-)及S.aureus(G+)的生长,使其生长曲线发生改变,异于正常菌体的繁殖趋势;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GBSP-A处理后的供试菌菌体细胞壁膜融解、消失,细胞质泄漏,并最终崩解,导致菌体死亡;对细胞膜渗透性的研究表明,GBSP-A处理后,供试菌菌悬液的电导率升高,Na+及其它大分子物质大量泄漏,胞外β-半乳糖苷酶活性升高。抑菌蛋白还能增加菌体细胞表面的电负性及疏水性,从而使其更易絮凝、沉淀,并最终死亡。(7)以K.peneumoniae及S.aureus为供试菌,研究了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细菌呼吸代谢的抑制途径以及对蛋白质、DNA、ATP含量和几种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抑菌蛋白对供试菌的呼吸代谢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并不是通过TCA、EMP及HMP中的任何代谢途径来发挥作用;抑菌蛋白会抑制菌体内蛋白质、DNA的合成及ATP的产生,但并不能抑制菌体内任何一种蛋白质的表达,也不能使DNA发生断裂;抑菌蛋白会使菌体内ATP酶、β-半乳糖苷酶及碱性磷酸酶的产生量降低,进而影响到菌体正常的生理代谢。同时,抑菌蛋白浓度对菌体代谢的抑制作用没有显着量效关系。
李春生,邓洪斌,李电东,李兆合[7](2013)在《中国传统抗衰老药物筛选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考察抗衰老中药筛选研究进展,为老年保健服务。方法:收集1984—2012年进行过寿命试验和衰老动物模型研究的中药文献,加以分析研究。结果:近28年间,进行过抗衰老研究的单味中药及其有效部位、有效成分,据不完全统计已达153种,筛选方法达32种,以细胞寿命试验,果蝇寿命试验、D-半乳糖衰老模型筛选研究做得最多。D-半乳糖衰老模型的造模原理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造模方法 ,尚有待于规范化;它不能完全替代自然衰老小鼠模型。结论:抗衰老中药的筛选研究成绩很大,前景喜人。建议将D-半乳糖衰老模型纳入《中药新药研究指南》的"寿命试验"范围内,以利于抗衰老中药筛选研究的深入发展。
周桂生[8](2013)在《银杏种子资源化学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到“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资助。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一、文献研究本部分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综述了银杏种子的应用历史沿革、资源化学、药理学、毒理学的研究现状。二、银杏种子资源化学成分研究(一)银杏外种皮资源化学成分研究基于对银杏种子综合利用和开发,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对银杏种子的外种皮部分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对银杏外种皮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共分离得到了24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数据鉴定,与文献对照证明其分别为(7S,8R,11S)-二十九烷三醇(GBS-1)、(10R,12R,15S)-二十九烷三醇(GBS-2)、二十八烷酸(GBS-3)、二十四烷酸(GBS-4)、二十烷酸(GBS-5)、二十九烷-10-醇(GBS-6)、β-谷甾醇(GBS-7)、6-(十五烷基)-水杨酸(GBS-8)、6-(8-十五碳烯)-水杨酸(GBS-9)、6-(10-十七碳烯)-水杨酸(GBS-10)、二十烷酸-1-甘油酯(GBS-11)、芹菜素(GBS-12)、槲皮素(GBS-13)、山奈酚(GBS-14)、金松双黄酮(GBS-15)、银杏黄素(GBS-16)、异银杏黄素(GBS-17)、银杏内酯A(GBS-18)、银杏内酯B(GBS-19)、银杏内酯C(GBS-20)、白果内酯(GBS-21)、胡萝卜苷(GBS-22)、D-葡萄糖(GBS-23)、蔗糖(GBS-24)。其中,GBS-1、GBS-2为新化合物,GBS-11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二)银杏中种皮资源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及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对银杏种子的中种皮部分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对银杏中种皮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共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数据鉴定,与文献对照证明其分别为十八烷酸(GBM-1)、棕榈酸(GBM-2)、二十九烷-10-醇(GBM-3)、β-谷甾醇(GBM-4)、正三十二烷醇(GBM-5)、正二十二烷醇(GBM-6)、6-(十五烷基)-水杨酸(GBM-7)、6-(8-十五碳烯)-水杨酸(GBM-8)、正二十二烷酸-1-甘油酯(GBM-9)、正二十烷酸-1-甘油酯(GBM-10)、正十六烷酸-1-甘油酯(GBM-11)、1,3-十六烷酸-甘油酯(GBM-12)、1,3-二亚油酸-甘油酯(GBM-13)、三硬脂酸甘油酯(GBM-14)、三棕榈酸甘油酯(GBM-15)、银杏内酯B (GBM-16)、银杏内酯C (GBM-17)、胡萝卜苷(GBM-18)。化合物GBM-5、GBM-6、GBM-9~GBM-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银杏中种皮中分离得到。(三)银杏种仁资源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及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对银杏种仁部分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对银杏中种皮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共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数据鉴定,与文献对照证明其分别为二十六烷酸(GBK-1)、棕榈酸(GBK-2)、二十九烷-10-醇(GBK-3)、β-谷甾醇(GBK-4)、正十六烷酸-1-甘油酯(GBK-5)、熊果酸(GBK-6)、金松双黄酮(GBK-7)、银杏黄素(GBK-8)、异银杏黄素(GBK-9)、胡萝卜苷(GBK-10)、银杏内酯A(GBK-11)、银杏内酯B(GBK-12)、银杏内酯C(GBK-13)、尿嘧啶(GBK-14)、松柏苷(GBK-15)、daphnenoside(GBK-16)、甘草苷(GBK-17)、腺苷(GBK-18)、葡萄糖(GBK-19)和蔗糖(GBK-20),化合物GBK-6、GBK-15~GBK-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GBK-1~GBK-5、GBK-7~GBK-10、GBK-14为首次从银杏种仁中分离得到。三、银杏种子资源化学评价研究(一)核苷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首次建立了一种快速、简单、灵敏的HILIC-UPLC-TQ/MS2分析方法用于核苷类成分的分析,本研究以银杏种子为例对所建立的新方法进行应用。1.不同部位银杏种子样品中核苷及碱基类成分的分析应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测定了银杏种子的五个不同部位(外种皮、中种皮、内种皮、胚乳和胚芽),样品主要收集于中国银杏生产的三大主产区分别为江苏(泰兴)、山东(郯城)和广西(灵川),因此共15批银杏种子不同部位样品,测定的结果显示20种核苷及碱基类成分的总量变化范围为64.1~3249.4μg/g,分析结果表明银杏种子五个部位中核苷类成分总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胚芽>胚乳>外种皮>内种皮>中种皮。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在银杏种子不同部位中核糖核苷类含量明显高于脱氧核糖核苷类。在核苷类成分含量较高的胚乳和胚芽部位鸟苷、尿苷及其相应的碱基明显高于其他的核苷及碱基。2.不同年龄银杏种子样品中核苷及碱基类成分的分析为了进一步阐明银杏种子中核苷及碱基类成分的分布变化规律,所建立的方法继续被应用到从山东郯城银杏种植基地的不同树龄的银杏种子样品中核苷及碱基类成分的测定。核苷类成分总含量在100年生达到最高为1930.3μg/g,而在50年生达到最低为642.8μg/g。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化合物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腺苷、鸟苷、尿苷、2’-脱氧胞苷-5’-单磷酸、胞苷-5’-单磷酸在大部分样品中都能测到。总的来说在银杏不同部位样品中都呈现相同的趋势:碱基的含量明显高于核苷的含量。3.不同产地银杏种子样品中核苷及碱基类成分的分析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来自不同产地的银杏种子样品中的核苷及碱基类成分的含量也被测定,结果显示鸟苷和尿苷是主要的成分而且它们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88.7~522.7μg和86.4~415.3μg∥g。20种核苷及碱基类成分在不同区域银杏种子中的含量差异较大,例如鸟苷在许多样品中是主要的成分,最高时可达658.3μg/g,而最低时只为1.8μg/g。同时发现次黄嘌呤、黄嘌呤和5种脱氧核糖核苷类成分明显低于其他成分。此外2’-脱氧胞苷-5’-单磷酸、胞苷-5’-单磷酸、3’,5’-环磷酸腺苷也是普遍含有的成分。22批不同产地银杏种子的样品中核苷及碱基类成分的含量变化范围为772.8~1799.6gg/g。核苷及碱基类成分在不同部位、年龄、产地的银杏种子样品中被测定,结果显示腺苷、鸟苷、尿苷、腺嘌呤、鸟嘌呤在银杏种子广泛存在,尤其在银杏外种皮中含量极高。(二)氨基酸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首次建立了HILIC-UPLC-TQ/MS2分析方法用于氨基酸类成分的分析,本研究以银杏种子为例对所建立的新方法进行应用。1.不同部位银杏种子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类成分的分析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测定了银杏种子的五个不同部位(外种皮、中种皮、内种皮、胚乳和胚芽),样品主要收集于中国银杏生产的三大主产区分别为江苏(泰兴)、山东(郯城)和广西(灵川),因此共15批银杏种子不同部位样品,测定的结果显示游离氨基酸总含量的变化范围为341.2~13136.4μg/g,五个部位中氨基酸类成分含量差异主要表现在:胚芽、胚乳、外种皮中氨基酸的含量较高而在中种皮和内种皮中氨基酸的含量较低。分析结果显示:银杏种子中氨基酸的含量积累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胚芽>外种皮>胚乳>内种皮>中种皮。研究结果发现胚芽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的是Y—氨基丁酸、脯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外种皮、内种皮、中种皮中含量较高的是谷氨酰胺、谷氨酸;胚乳中含量较高的是谷氨酸、γ—氨基丁酸。此外银杏外种皮和其他四个部位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在银杏外种皮中必需氨基酸和非蛋白氨基酸(Y—氨基丁酸、羟脯氨酸、鸟氨酸、瓜氨酸)总量分别为2380.49μg/g和11729.95μg/g分别约占该部位中总氨基酸含量的7.7%和38.2%,而这两种氨基酸在其他部位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0~26.6%和10.7~26.9%。2.不同年龄银杏种子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类成分的分析为了进一步阐明银杏种子中游离氨基酸类成分的分布变化规律,所建立的方法继续被应用到山东郯城银杏种植基地的不同树龄银杏种子样品中氨基酸类成分的测定,该部分的样品主要包括11个年龄(8、10、15、20、25、30、40、50、100、300、600年)的银杏种子可食部位即种仁(胚乳和胚芽)。24个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范围为4330.48813.7μg/g,其中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其次是γ—氨基丁酸、脯氨酸、精氨酸、谷氨酰胺。值得注意的是碱性氨基酸(精氨酸)和酸性氨基酸(谷氨酸)都是该组样品中主要的成分,非蛋白氨基酸中Y—氨基丁酸含量是其他三种非蛋白氨基酸的四倍。从分析结果中可以发现有趣的规律:银杏种子可食部位中氨基酸的含量与年龄有较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从8年到40年生的银杏种子可食部位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呈平稳的增加直到40年达到总氨基酸含量的最高点,超过40年后总氨基酸的含量逐渐降低。3.不同产地银杏种子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类成分的分析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不同产地的银杏种子样品中的氨基酸类成分的含量也被测定,结果显示:所有样品中都富含有氨基酸,尤其是8种必需氨基酸。分析的结果还表明银杏种子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道地性。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在来自于徐州、泰州和郯城的样品约分别是其他产区的1.5和3.5倍。Y—氨基丁酸和谷氨酸在不同产地样品中是主要成分,尤其是非蛋白氨基酸Y—氨基丁酸含量较大且具有较好的生理活性,Y—氨基丁酸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具有降血压作用现已被成功应用于开发药物和功能性食品的原料。非蛋白氨基酸中除了Y—氨基丁酸其他三个氨基酸的含量极少。除了8个必需氨基酸和4个非蛋白氨基酸以外其他12个非必需氨基酸在不同产地银杏种子样品中含量差异不明显。从营养学和功能学的角度来讲,本研究表明:银杏种子是一个营养和药用价值好的原料富含氨基酸,尤其是必需氨基酸,此外,从研究结果中也可以发现银杏种子主产区(江苏、山东)氨基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区。总的来说,从氨基酸含量和作用的角度来讲银杏种子具有很好的药食同源的作用。(三)银杏种子特征性成分资源化学同时分析评价研究采用UPLC-TQ/MS2测定银杏种子特征性成分:黄酮类、银杏萜内酯、银杏酸和苯丙醇类。1.不同部位银杏种子样品中银杏萜内酯、银杏酸、黄酮类成分的分析不同部位中银杏内酯、银杏酸类成分普遍存在,但是各自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在银杏外、中、内种皮中银杏内酯含量由高到底的顺序为:银杏内酯c>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胚乳和胚芽中银杏内酯含量由高到底的顺序为:银杏内酯C>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A,该结果与系统分离结果一致。分析的结果还显示胚芽中含有极高的银杏萜内酯和白果酸,银杏外种皮中银杏酸类成分极高,而在胚乳、中种皮、内种皮中测定的成分含量较低。2.不同年龄和产地银杏种子样品中银杏菇内酯、银杏酸、黄酮类成分的分析对于白果仁受年龄和产地因素影响的分析结果发现:白果仁中所测定的26个成分含量相对都比较低,而且受年龄和产地因素的影响较小。(四)银杏多糖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1.不同部位银杏种子样品中银杏多糖类成分的分析组成银杏种子不同部位的多糖中中性多糖与酸性多糖的比为213:1~1.32:1之间,可见中性多糖为银杏种子不同部位中总多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部位的样品数据显示中性多糖在不同部位中普遍要比酸性多糖高,其中中性多糖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外种皮>胚乳>胚芽>内种皮>中种皮;酸性多糖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外种皮>胚乳>胚芽>内种皮>中种皮;总多糖的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外种皮>胚乳>胚芽>内种皮>中种皮。与其他四个部位相比银杏外种皮中总多糖的含量较高。2.不同年龄银杏种子样品中银杏多糖类成分的分析不同年龄的银杏种仁中总多糖的含量呈现出一定的趋势40年银杏总多糖的量积累达到最大值,即8~40年中总多糖的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由分析的结果可知在不同年龄的银杏种仁中中性多糖的含量呈现相对平衡的状态,而酸性多糖的量呈现出40年积累到最大值的趋势,该趋势也是直接导致银杏总多糖变化趋势形成的重要原因。3.不同产地银杏种子样品中银杏多糖类成分的分析测定结果显示:总多糖平均含量最高的为福建长汀样品达6.96%、最低的为江苏姜堰达5.18%;不同产地银杏种仁中的中性和酸性多糖的含量未见显着差异。(五)无机元素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采用ICP-AES法,对不同产地、部位、年龄银杏种子中29种无机元素含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显示高K低Na的元素分布特点:常量元素中K、Ca、Mg平均含量相对较高;微量元素中Fe和B平均含量相对较高.(六)脂肪酸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采用GC-MS法,对于银杏种仁中的白果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白果油与常规油相比含有较多的油酸、亚油酸,其中还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长期食用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其开发前景很广。四、白果仁效应物质基础初步研究(一)白果仁不同提取部位及成分对小鼠哮喘模型的影响选择哮喘小鼠模型,对银杏种仁不同提取部位及成分进行评价,以肺泡灌洗液、炎细胞及病理切片等为考察指标对白果仁的传统功效敛肺化痰定喘评价。结果显示白果仁传统应用方式水煎煮部位发挥敛肺化痰定喘作用较强,而银杏种仁特征性的银杏萜内酯类成分对于敛肺化痰定喘作用较弱,所以对于银杏种仁功效物质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其中水提部位是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二)白果仁不同提取部位对果蝇寿命的影响探讨白果仁可能具有抗衰老的提取部位,实验结果表明:白果仁水提部位与对照组以及白果仁其他提取部位相比可以延长果蝇寿命,因此白果仁传统应用方式水煎煮部位应加以重视。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为:1.以银杏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和光谱技术,从中分离鉴定了40个化合物,包括2个新化合物,14个首次在银杏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2.采用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对于不同部位、年龄、产地的银杏种子中核苷类、氨基酸类、黄酮类、萜内酯类、银杏酸类、苯丙醇类、多糖类、无机元素类、脂肪油类成分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为客观认识和评价银杏种子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测定核苷类、氨基酸类成分的新的分析方法。优化超声提取银杏特征性成分(黄酮类、萜内酯类、银杏酸类、苯丙醇类)的参数,并建立同时测定上述四类成分的新的分析方法。3.首次评价白果仁不同提取部位的敛肺定喘和抗衰老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白果仁水提物具有很好的活性。
刘甜甜[9](2012)在《盐地碱蓬提取物抗衰老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盐地碱蓬系藜科碱蓬属一年生草本真盐生植物,其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微量元素。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碱蓬属植物具有抗氧化、降血脂及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炎等作用。本文在对盐地碱蓬醇提物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选用D-半乳糖致衰小鼠模型和果蝇模型进行了体内抗氧化活性的研究;采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对醇提物进行液-液萃取分离,选用不同的抗氧化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不同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首次应用行为学的方法测定盐地碱蓬对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应用小鼠、果蝇两种不同的动物模型测定其活性,弥补了盐地碱蓬抗衰老活性测定方面的空白,为开发相关产品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盐地碱蓬醇提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接近BHT,0.1mg/mL浓度下对肝匀浆脂质过氧化的抑制达到74.67%。采用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小鼠,研究其延缓衰老作用。结果显示,给予高剂量(800mg/kg-bw)的盐地碱蓬醇提物,可显着提高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可提高衰老模型小鼠脾的脏器系数。高剂量的盐地碱蓬醇提物可提高血清SOD、GSH-Px酶活力,降低血清MDA含量,显着提高肝脏总抗氧化能力。中剂量(400mg//kg-bw)的盐地碱蓬醇提物能提高血清和脑的SOD活力,极显着降低肝脏MDA含量。同时,高剂量组肝组织的TAOC/MDA值极显着性高于模型组。考察了盐地碱蓬醇提物对果蝇寿命及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剂量的盐地碱蓬醇提物均可延长果蝇的平均寿命,提高果蝇体内CAT以及CuZn-SOD活力。17mg/mL的盐地碱蓬醇提物对果蝇体内MDA含量的降低作用最明显。采用极性依次增大的有机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对醇提物进行萃取,并对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与清除自由基自由基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总还原力由强到弱排列顺序为: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水相>石油醚相。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都能抑制小鼠肝组织匀浆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抑制红细胞溶血,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红细胞溶血的抑制作用最好。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对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对血清MDA的降低,SOD及CAT活力的提高作用,乙酸乙酯相优于正丁醇相;对血清GSH-Px酶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的提高,正丁醇相优于乙酸乙酯相。相比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对肝脏各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更显着。二者对脑组织的MDA, TAOC影响都较小。
陈静静[10](2011)在《银杏外种皮多糖的纯化,组分分析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杏是世界上珍贵的药用植物资源,它的叶、果和外种皮等都有药用开发价值。根用银杏叶生产的银杏提取物制剂是畅销国内外的天然药物之一,同时银杏果开发的各种营养食品也较多,但银杏外种皮的开发利用较低。我国银杏种植时间长,规模大,银杏果和银杏叶的年产量较大,但同时每年有大量的银杏外种皮被丢弃,而银杏外种皮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合理利用银杏外种皮开发相关产品,将对综合利用银杏资源和保护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研究银杏外种皮提取工艺的优化,粗多糖的纯化,初步结构鉴定以及银杏外种皮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首先,考察温度、料液比、时间以及提取次数对银杏外种皮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2h,料液比1:20,提取次数3次。以多糖的损失率和蛋白质的去除率为指标,比较三种方法:三氯乙酸法、Sevage法、酶法去除GBEP中蛋白质的效率。结果表明,用酶法除蛋白时,多糖的损失率最低;Sevage法除蛋白最彻底,重复多次操作后可以得到不含蛋白质的多糖,虽然多糖损失较大,但有利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高效凝胶过滤色谱(HPGFC)分析表明,除蛋白后的银杏外种皮的重均分子量为11179。用离子交换色谱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对除蛋白后的多糖进行分离。去离子水洗脱得到的是中性多糖,0.05mol/L,0.1mol/L,0.15mol/L,0.2mol/L的氯化钠溶液洗脱得到了四种酸性多糖。其中两种用Superdex 200凝胶层析进行进一步纯化。傅立叶红外光谱显示银杏外种皮多糖为含有α-D-半乳吡喃糖。气相色谱分析表明,银杏外种皮多糖中的中性组分有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其摩尔比为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1.76:2:1.53:1:2。反向高效液相柱前衍生PMP法测定酸性多糖中的单糖组成为:木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果糖,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和氨基半乳糖组成,它们的摩尔比11.85 : 15.98 : 1: 5.05 : 1 : 5.98 : 193.52 : 3.34 : 14.56 : 2.67。对银杏外种皮多糖进行体外抗氧化实验,分别测定银杏外种皮多糖的还原力、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以及超氧阴离子的清除力。研究表明粗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高浓度的GBEP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和还原力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类似,但仍不如抗坏血酸,而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却高于抗坏血酸。
二、银杏外种皮内脂对抗D-半乳糖衰老小鼠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杏外种皮内脂对抗D-半乳糖衰老小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银杏果粉成分分析及其对秀丽隐杆线虫抗氧化活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
1.1 银杏种实结构 |
1.2 银杏种实营养成分积累过程研究 |
1.2.1 银杏种实发育过程中淀粉体发生的变化 |
1.2.2 银杏种实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发生的变化 |
1.2.3 银杏种实发育过程中油细胞发生的变化 |
1.2.4 银杏种实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发生的变化 |
1.3 银杏种实有效成分功能研究 |
1.3.1 银杏种实的有效成分 |
1.3.2 银杏种实的药用功能 |
1.3.3 食用价值 |
2 |
2.1 银杏种实产品加工 |
2.2 银杏种实产品 |
2.2.1 银杏种实休闲食品 |
2.2.2 银杏种实发酵食品 |
3 |
3.1 保健食品抗氧化功能评价研究进展 |
3.1.1 保健食品常见的抗氧化成分 |
3.1.2 保健食品抗氧化功能评价实验体系 |
3.2 秀丽隐杆线虫概况 |
3.2.1 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特征及生命史 |
3.2.2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抗氧化模式动物的依据 |
3.2.3 调控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经典通路 |
4 |
4.1 本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菌株及线虫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所需溶液及常用培养基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银杏果粉与银杏果粉提取液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检测 |
2.2.2 秀丽隐杆线虫的实验方法 |
2.2.3 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转录组测序 |
2.2.4 秀丽隐杆线虫cDNA获取 |
2.2.5 线虫突变体寿命分析 |
2.2.6 亚细胞定位表达检测 |
2.2.7 CL4176线虫麻痹实验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银杏果粉及其提取液成分分析 |
3.1.1 银杏果粉及其提取液广泛靶向代谢组分析 |
3.2 银杏果粉提取液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影响 |
3.3 线虫生长衰老过程中运动能力与繁殖能力 |
3.4 银杏果粉提取液对秀丽隐杆线虫抗逆性的影响 |
3.5 银杏果粉提取液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肪积累和体长的影响 |
3.6 野生型N2线虫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
3.6.1 转录组数据概况 |
3.6.2 差异基因的筛选与富集分析 |
3.6.3 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 |
3.6.4 脂质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3.6.5 自噬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3.7 银杏果粉提取液介导的线虫脂质代谢对抗逆性的影响 |
3.8 银杏果粉提取液调控的线虫脂质代谢与自噬途径的协同作用 |
3.9 银杏果粉提取液对淀粉样-β蛋白诱导的CL4176线虫影响 |
第4章 小结与讨论 |
4.1 银杏果粉提取液主要成分分析 |
4.2 秀丽隐杆线虫生理生化表型分析 |
4.3 秀丽隐杆线虫脂质代谢和自噬途径分析 |
4.4 银杏果粉提取液对CL4176线虫瘫痪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银杏外种皮多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银杏外种皮多糖的提取 |
2 银杏外种皮多糖的纯化 |
3 GBEP糖含量测定和组分分析 |
4 GBEP的生物活性研究 |
5 小结与展望 |
(3)银杏外种皮多糖抑制新城疫病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一、新城疫研究进展 |
1. NDV特征 |
2. NDV宿主及流行病学特征 |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4. 诊断方式 |
5. 治疗和免疫 |
二、银杏外种皮多糖研究进展 |
1. 银杏外种皮多糖的提取 |
2. 银杏外种皮多糖的纯化 |
3. GBEP糖含量测定和组分分析 |
4. GBEP的生物活性研究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研究论文 |
第一章 银杏外种皮多糖提取及其红外表征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GBEP在DF-1细胞和鸡胚中对NDV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新城疫病毒在DF-1细胞上复制周期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GBEP对NDV在DF-1细胞上复制过程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石斛合剂对H2O2损伤的SH-SY5Y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H_2O_2造模浓度筛选 |
2 含药血清浓度筛选 |
3 石斛合剂对氧化损伤细胞LDH的影响 |
4 石斛合剂对氧化损伤细胞MDA、GSH及SOD的影响 |
5 石斛合剂对氧化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
5.1 形态学观察细胞核形态 |
5.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
5.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
5.4 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caspase-3的蛋白表达 |
5.5 qPCR检测caspase-3mRNA的表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银杏叶中总黄酮及其抗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银杏资源的价值及开发 |
1.1.1 银杏资源及其价值 |
1.1.2 银杏叶资源开发现状 |
1.2 银杏主要成分 |
1.3 银杏叶主要成分及分析 |
1.3.1 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 |
1.3.2 银杏叶萜内酯 |
1.3.3 银杏叶中酚酸类化合物 |
1.3.4 银杏叶中聚戊烯醇、多糖类化合物 |
1.3.5 挥发油化学成分 |
1.3.6 银杏叶中微量元素 |
1.4 银杏叶中黄酮的提取方法 |
1.4.1 黄酮化合物基本性质 |
1.4.2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 |
1.4.3 银杏叶黄酮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
1.5 响应面法优化 |
1.5.1 实验优化方法简介 |
1.5.2 响应面法简介 |
1.5.3 响应面法应用 |
1.5.4 Design-Expert软件简介 |
1.6 超声辅助提取 |
1.6.1 超声辅助提取简介 |
1.6.2 超声辅助提取原理 |
1.6.3 超声辅助特点 |
1.7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2 银杏叶黄酮提取工艺实验方法 |
2.2.1 银杏叶提取方法 |
2.2.2 最大吸光度的确定方法 |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4 实验分析方法的验证 |
2.2.5 单因素实验方法 |
2.2.6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方法 |
2.3 抗氧化性研究实验方法 |
2.3.1 清除羟基自由基 |
2.3.2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
2.3.3 清除亚硝酸根离子 |
2.3.4 清除DPPH自由基 |
第三章 提取工艺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单因素实验 |
3.1.1 不同提取温度对银杏叶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3.1.2 不同固液比对银杏叶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3.1.3 不同提取时间对银杏叶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3.1.4 不同乙醇浓度对银杏叶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3.2 响应面优化 |
3.2.1 实验因素水平设计 |
3.2.2 银杏叶黄酮提取率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2.3 银杏叶黄酮提取率的显着性检验 |
3.2.4 银杏叶黄酮提取的响应面分析与优化 |
3.2.5 最优条件验证 |
第四章 抗氧化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清除羟基自由基 |
4.2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
4.3 清除亚硝酸根离子 |
4.4 清除DPPH自由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及其抑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银杏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1.1.1 银杏酚酸 |
1.1.2 银杏蛋白 |
1.1.3 银杏黄酮 |
1.1.4 银杏多糖 |
1.2 天然产物抑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2.1 抗菌蛋白(抗菌肽)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 |
1.2.3 其他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 |
1.3 抑菌活性检测方法 |
1.3.1 滤纸片法 |
1.3.2 牛津杯法 |
1.3.3 打孔法 |
1.3.4 琼脂平板稀释法 |
1.4 蛋白质的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1.4.1 水溶液提取法 |
1.4.2 有机溶液提取法 |
1.4.3 酶提取法 |
1.4.4 其他提取法 |
1.5 蛋白质纯化方法研究进展 |
1.5.1 蛋白质的简单分离 |
1.5.2 高纯蛋白质分离方法 |
1.6 蛋白质的结构鉴定 |
1.6.1 质谱分析 |
1.6.2 核磁共振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银杏种仁中的抑菌活性成分及其抑菌活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原料预处理 |
2.1.5 银杏种仁酚酸提取物制备 |
2.1.6 银杏种仁多糖提取物制备 |
2.1.7 银杏种仁蛋白提取物制备 |
2.1.8 银杏种仁活性成分抑菌活性 |
2.1.9 测定指标 |
2.1.10 数据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银杏种仁酚酸的性质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
2.2.2 银杏种仁多糖的性质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
2.2.3 银杏种仁蛋白的性质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响应面优化银杏种仁蛋白提取工艺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1.4 银杏种仁蛋白提取方法比较 |
3.1.5 磷酸缓冲液提取银杏种仁蛋白单因素试验 |
3.1.6 磷酸缓冲液提取银杏种仁蛋白响应面优化试验 |
3.1.7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8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银杏种仁蛋白提取方法的确定 |
3.2.2 磷酸缓冲液提取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2.3 银杏种仁蛋白提取工艺优化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的分离纯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1.4 银杏种仁蛋白硫酸铵分级盐析 |
4.1.5 银杏种仁蛋白 DEAE-Cellulose 52 柱层析 |
4.1.6 银杏种仁蛋白 Sephadex G-75 凝胶柱层析 |
4.1.7 银杏种仁蛋白抑菌活性研究 |
4.1.8 银杏种仁蛋白 SDS-PAGE 分析 |
4.1.9 银杏种仁蛋白分子量测定 |
4.1.10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硫酸铵最佳饱和度的确定 |
4.2.2 银杏种仁蛋白 DEAE-Cellulose 52 柱层析 |
4.2.3 银杏种仁蛋白 Sephadex G-75 层析 |
4.2.4 银杏种仁蛋白最小抑菌浓度分析 |
4.2.5 银杏种仁蛋白纯化结果 |
4.2.6 银杏种仁蛋白 SDS-PAGE 分析 |
4.2.7 银杏种仁蛋白 Superdex G-75 分析 |
4.2.8 银杏种仁蛋白 GBSP -A 分子量测定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的性质、组成及结构表征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5.1.4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基本理化性质 |
5.1.5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颜色反应 |
5.1.6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光谱学性质 |
5.1.7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热力学性质分析 |
5.1.8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的稳定性研究 |
5.1.9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5.1.10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结构表征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基本理化性质 |
5.2.2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颜色反应 |
5.2.3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光谱学性质 |
5.2.4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热力学性质分析 |
5.2.5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稳定性研究 |
5.2.6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
5.2.7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结构表征 |
5.3 讨论 |
5.3.1 关于蛋白质化学性质及组成的研究 |
5.3.2 关于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供试菌生长发育及细胞膜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主要试剂 |
6.1.3 主要仪器设备 |
6.1.4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供试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6.1.5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供试菌细胞膜的影响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供试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
6.2.2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供试菌细胞膜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供试菌生理代谢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主要试剂 |
7.1.3 主要仪器设备 |
7.1.4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呼吸作用的影响 |
7.1.5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总蛋白合成能力的影响 |
7.1.6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 DNA 含量的影响 |
7.1.7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 ATP 含量测定 |
7.1.8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 ATP 酶活性的影响 |
7.1.9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β -半乳糖苷酶表达活性的影响 |
7.1.10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碱性磷酸酶表达活性的影响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呼吸作用的影响 |
7.2.2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总蛋白合成能力的影响 |
7.2.3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基因组 DNA 合成的影响 |
7.2.4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内 ATP 含量及 ATP 酶活性的影响 |
7.2.5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内β -半乳糖苷酶表达活性的影响 |
7.2.6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对菌体细胞内碱性磷酸酶表达活性的影响 |
7.3 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之处 |
附录1 银杏种仁酚酸的抑菌活性 |
附录2 银杏种仁多糖的抑菌活性 |
附录3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的抑菌活性 |
附录4 银杏种仁抑菌蛋白稳定性试验 |
附录5 纯化的银杏抑菌蛋白质谱鉴定结果 |
附录6 肽片段质量数据输入 NCBINR 蛋白质数据库检索结果 |
附录7 科研成果 |
1.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2.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8)银杏种子资源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银杏种子文献研究 |
一、银杏种子应用历史沿革 |
二、银杏种子化学成分 |
三、银杏种子药理作用 |
四、银杏种子毒理作用 |
五、银杏种子开发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银杏种子不同部位资源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银杏外种皮资源化学成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提取与分离 |
3 化合物结构鉴定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银杏中种皮资源化学成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提取与分离 |
3 化合物结构鉴定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银杏种仁资源化学成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提取与分离 |
3 化合物结构鉴定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银杏种子资源化学评价研究 |
第一节 核苷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 |
1 实验研究 |
2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氨基酸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 |
1 实验研究 |
2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银杏种子特征性成分资源化学评价研究 |
1 实验研究 |
2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糖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 |
1 实验研究 |
2 方法学考察 |
3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节 无机元素类成分的资源化学评价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节 脂肪酸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 |
1 仪器与试药 |
2 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白果仁效应物质基础初步研究 |
第一节 白果仁不同提取部位及成分对哮喘小鼠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白果仁不同提取部位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图 部分化合物光谱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盐地碱蓬提取物抗衰老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盐地碱蓬概述 |
1.1.1 盐地碱蓬的生物学特性 |
1.1.2 盐地碱蓬的营养成分 |
1.1.3 盐地碱蓬的化学成分 |
1.1.4 盐地碱蓬的开发利用现状 |
1.2 衰老与自由基 |
1.2.1 衰老 |
1.2.2 自由基 |
1.2.3 自由基的产生 |
1.2.4 自由基的相关反应 |
1.2.5 自由基对机体生物大分子的损伤 |
1.3 氧化的防御系统 |
1.3.1 机体抗氧化作用的“三道防线” |
1.3.2 内源性抗氧化物 |
1.3.3 外源性抗氧化剂 |
1.4 衰老模型 |
1.4.1 果蝇属动物衰老模型 |
1.4.2 啮齿类动物衰老模型 |
1.4.3 其他类型的动物衰老模型 |
1.5 缓衰老功能物质评价常用指标 |
1.5.1 肝、脑MAO-B活性 |
1.5.2 过氧化脂质和脂褐素 |
1.5.3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1.5.4 动物生存试验(寿命试验) |
1.5.5 免疫功能的指标评价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盐地碱蓬醇提物的制备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2.2.2 盐地碱蓬醇提物对D-半乳糖致衰鼠的影响 |
2.2.3 盐地碱蓬醇提物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2.2.4 盐地碱蓬各组分的萃取及总多酚、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5 盐地碱蓬各组分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2.2.6 盐地碱蓬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对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的作用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盐地碱莲醇提物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3.1.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3.1.2 总还原力的测定 |
3.1.3 抑制肝组织匀浆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测定 |
3.1.4 抑制红细胞溶血能力的测定 |
3.2 盐地碱蓬醉提物对D-半乳糖致衰鼠的影响 |
3.2.1 盐地碱蓬醇提物对D-半乳糖致衰鼠生长的影响 |
3.2.2 衰老的行为学测试 |
3.2.3 盐地碱蓬醇提物对D-半乳糖致衰鼠主要脏器指数的影响 |
3.2.4 盐地碱蓬醇提物对小鼠血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2.5 盐地碱蓬醇提物对小鼠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2.6 盐地碱蓬醇提物对小鼠脑组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2.7 盐地碱蓬醇提物对小鼠体内TAOC/MDA比值的影响 |
3.3 盐地碱蓬醇提物体内抗氧化活性--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3.3.1 盐地碱蓬醇提物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3.3.2 盐地碱蓬醇提物对果蝇寿命相关指标的测定 |
3.4 盐地碱蓬各组分萃取得率及总多酚、总黄酮含量 |
3.4.1 各组分萃取得率 |
3.4.2 各组分总多酚含量 |
3.4.3 各组分总黄酮含量 |
3.5 盐地碱蓬各组分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3.5.1 各组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3.5.2 各组分总还原力 |
3.5.3 各组分抑制肝匀浆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测定 |
3.5.4 各组分抑制红细胞溶血能力 |
3.6 盐地碱蓬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对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的作用 |
3.6.1 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对D-半乳糖致衰鼠生长的影响 |
3.6.2 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对D-半乳糖致衰鼠主要脏器指数的影响 |
3.6.3 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对小鼠血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6.4 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对小鼠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6.5 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对小鼠脑组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6.6 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对小鼠体内TAOC/MDA比值的影响 |
4 结论 |
4.1 盐地碱蓬醇提物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4.2 盐地碱蓬醇提物对D-半乳糖致衰鼠的作用 |
4.3 盐地碱蓬醇提物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4.4 盐地碱蓬各组分萃取得率及总多酚、总黄酮含量 |
4.5 各组分体外抗氧化能力 |
4.6 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对亚急性衰老小鼠的作用 |
4.7 总结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10)银杏外种皮多糖的纯化,组分分析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多糖的研究进展 |
1.1.1 多糖简介 |
1.1.2 多糖的提取 |
1.1.3 多糖的纯化 |
1.1.4 多糖的结构鉴定 |
1.1.5 多糖的功能性 |
1.2 银杏资源简介 |
1.2.1 银杏外种皮简介 |
1.2.2 银杏外种皮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
1.3 银杏外种皮多糖的研究进展 |
1.3.1 银杏外种皮多糖研究现状 |
1.3.2 银杏外种皮多糖药学活性研究进展 |
1.3.2.1 免疫活性研究 |
1.3.2.2 抗肿瘤 |
1.3.2.3 清除自由基、抗衰老 |
1.4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银杏外种皮成分分析及原料处理 |
2.2.2 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
2.2.3 GBEP 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2.2.4 多糖制备工艺 |
2.2.5 除蛋白 |
2.2.6 银杏外种皮多糖分子量测定: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HPGFC) |
2.2.7 离子交换层析 |
2.2.8 Superdex 200 层析 |
2.2.9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2.2.10 银杏外种皮多糖单糖组成分析 |
2.2.11 抗氧化活性研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银杏外种皮组分分析 |
3.2 银杏外种皮多糖提取条件优化 |
3.2.1 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
3.2.2 料液比对GBEP 提取率的影响 |
3.2.3 提取时间对GBEP 提取率的影响 |
3.2.4 提取次数对GBEP 提取率的影响 |
3.3 不同除蛋白方法比较 |
3.3.1 三氯乙酸法 |
3.3.2 Sevag 法 |
3.3.3 酶法 |
3.4 除蛋白后粗多糖分子量分布 |
3.5 离子交换层析结果 |
3.6 凝胶层析分析 |
3.7 纯化后多糖分子量分布 |
3.8 红外光谱分析 |
3.9 GBEP 单糖组成 |
3.9.1 中性多糖的单糖组成 |
3.9.2 酸性多糖的单糖组成 |
3.10 GBEP 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0.1 GBEP 对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3.10.2 GBEP 的还原力 |
3.10.3 GBEP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3.10.4 GBEP 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 |
4.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银杏外种皮内脂对抗D-半乳糖衰老小鼠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银杏果粉成分分析及其对秀丽隐杆线虫抗氧化活性的初步研究[D]. 沈楠. 扬州大学, 2021(08)
- [2]银杏外种皮多糖研究进展[J]. 夏前贤,李金贵.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8(01)
- [3]银杏外种皮多糖抑制新城疫病毒作用的研究[D]. 夏前贤. 扬州大学, 2017(02)
- [4]石斛合剂对H2O2损伤的SH-SY5Y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言凤.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2)
- [5]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银杏叶中总黄酮及其抗氧化研究[D]. 刘岿. 兰州大学, 2016(11)
- [6]银杏种仁抑菌蛋白及其抑菌机制研究[D]. 吴海霞.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9)
- [7]中国传统抗衰老药物筛选研究的现状和问题[A]. 李春生,邓洪斌,李电东,李兆合. 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8]银杏种子资源化学研究[D]. 周桂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 [9]盐地碱蓬提取物抗衰老活性的研究[D]. 刘甜甜.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
- [10]银杏外种皮多糖的纯化,组分分析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陈静静. 江南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