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嫁接冬枣开发技术研究

山区嫁接冬枣开发技术研究

一、山区酸枣嫁接冬枣开发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袁思齐[1](2020)在《重庆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武隆猪腰枣是武隆特有的鲜食枣品种,经过多年的人工栽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鲜食品种,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成了武隆区羊角等沿乌江两岸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根据武隆区现有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栽植猪腰枣,且与其他水果和农作物相比,猪腰枣的单价更高经济效益更为可观。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武隆区猪腰枣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世界范围内枣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文分析了猪腰枣的产业现状。通过对武隆区猪腰枣产区羊角地区的调研及查询武隆农林部门历年对猪腰枣的统计资料表明,武隆猪腰枣生产规模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正在逐渐扩大。科技化的特征也充分体现在猪腰枣生产基地中的各种基础设施上。猪腰枣的产值和产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为猪腰枣属于特色农产品,所以市场需求较大。武隆猪腰枣产业大多采用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模式,该模式的带动作用在猪腰枣产业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发展形势良好。(2)本文通过SWOT分析探讨了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在优势方面,武隆猪腰枣品种优良、种植业发展良好、消费者需求大、农户种植意愿高、旅游发展也带动了猪腰枣的产量;在劣势方面,缺乏优良品种,优树种源底细不清,产业发展机制未形成、产业链短,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支持,科技研究落后,种植水平低下等;在机遇方面,市场竞争力强,老年人口增多,保健市场发展迅速,对枣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在威胁方面,外来品种对本地市场的冲击,未形成产业链,产业附加值低,市场混乱,假货横行,枣疯病横生,枣锈病严重。(3)本文通过SWOT矩阵分析了适用于武隆区猪腰枣未来的发展战略,多元型战略(ST)和扭转型战略(WO)是武隆区猪腰枣产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战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提出了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战略。(4)本文针对武隆区猪腰枣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应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生产水平;加强枣疯病防治,不断完善防控体系;探索枣产业建设模式,将枣产业引上规模化、标准化轨道;加强品牌建设,助推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确保猪腰枣优良性状的体现;以猪腰枣产业为中心,发展周边乡村旅游;加强领导力度,建立建全工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宽松发展环境。本文对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不仅能为武隆猪腰枣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有利于该区域农业发展,还能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刘孟军,王玖瑞[2](2019)在《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枣》文中提出枣是我国原产特色优势果树和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五果"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枣科研取得长足进步,推动了枣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枣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对科技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在简要回顾我国枣生产科研历史基础上,分析了70年来我国枣科研的发展演变,并将其分为恢复发展期(1949—1978年)、加速发展期(1979—1999年)和全面发展期(2000—2019年)三个阶段;综述了70年来我国枣科研在10个方面(组学应用、种质资源、遗传育种、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病虫防控、采后处理、营养加工、设施生产、技术标准)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和重要进展;进而分析了枣科研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今后枣科研的12项重点任务,可为今后枣业同行和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参考。

刘妮雅[3](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树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而枣产业已经成为全国两千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发展枣产业对于带动贫困山区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发展木本粮油的战略,枣产业作为五大木本粮油产业的代表产业之一,其还具有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作用。中国枣产业发展从迅速崛起到开始遭遇发展困境,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2000年后中国枣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枣受到了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被推升至历史最高点;随着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得到了扭转,价格也随之急速下降,至此枣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解决枣产业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以中国枣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枣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找出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今后中国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市场从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当前的供过于求本质上是供求结构性失衡,即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而市场有效需求并未真正得到完全满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疆枣产区带动下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使得消费者对枣产品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是,随着产量继续增加,消费需求结构开始升级,中高端需求显着增加,而供给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了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为了解决枣产业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需要从供给侧层面解决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国枣产业生产情况看,生产呈现高度集中化和区域化的特点,生产重心已从传统枣产区转移至新兴枣产区新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枣产区的生产成本收益得出,新疆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但也存在品种结构单一、地区发展不均衡、人工成本偏高、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传统枣产区虽不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然而种植枣树仍具有比较优势,亟待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生产发展思路,通过特色发展实现传统枣产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另外,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枣产业的流通模式得出,当前枣产业存在组织化程度低、传统流通模式单一主导、流通效率不高、利润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模式提高流通效率和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不同流通主体间利润的合理分配。在当前流通模式下,本研究采用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深入剖析了枣的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得出市场价格呈现整体下滑、规律性波动的特征,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周期性波动规律呈现出波动频率逐渐增高而波幅逐渐减少的特点。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个体特征、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等需求特征,采用交叉因素法初步分析了消费者特征和偏好与枣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需求主要因素,得出消费者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均会影响其对枣产品的消费,而知名品牌产品、精深加工品和绿色有机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分别研究中国枣产业供给和需求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枣产业供给和需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不同消费结构下未来市场需求量,将其与供给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枣产品消费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通过对枣产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得出,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即为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而言,中国枣产业要通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增加供给”三步走的战略逐步实现长期供求均衡。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优化枣产业区域布局,各枣产区根据自身优势寻求特色发展;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发展生产,加大对科技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利润分配机制,大力支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开拓国际市场,弘扬中国传统枣文化;强化枣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

辛亚宁[4](2018)在《基于SSR标记的四川枣亲缘关系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文中指出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原产于我国的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植物。枣适应性强,丰产性好,果实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是我国重要的果树。我国枣种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北方地区是制干、鲜食(广温型、耐寒型)和兼用枣种质主要分布区,南方地区是我国高温型或高温高湿型鲜食枣资源的主要分布区。目前枣的研究报道多集中于我国北方枣种质,对南方枣种质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四川省枣种质资源进行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为我国南方枣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5对引物的多态位点百分率达100%,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3557-0.8200之间(平均值为0.6677),均为中度或高度多态性信息引物,适合用于33个枣栽培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分析。2.对33个枣栽培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15对引物共得到111个等位基因(Na),等位基因数在2-14之间,平均值为7.4,期望杂合度(He)和观测杂合度(Ho)分别在0.463-0.839和0.364-0.848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711和0.624,香农信息指数(I)在0.655-2.089之间,平均值为1.509,表明33个枣栽培品种(系)遗传多样性丰富。3.UPGMA聚类可将33个枣品种(系)中的30个完全区分开。沾冬2号、冬枣和蜀脆枣亲缘关系近,罗江调元枣、龙泉油枣、岐山米枣、长秋米枣四者属同物异名。武隆猪腰枣与其他枣品种(系)遗传关系远。4.21对引物在297份枣种质中的扩增结果除JSSR93(PIC=0.0772)和JSSR198(PIC=0.0421)外,PIC变幅在0.2576-0.8410之间(平均值为0.5284),为中度或高度多态性引物,适用于枣种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5.21对引物对297份枣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297份枣种质的I变幅为0.111-1.908,平均值为1.142,He变幅为0.043-0.835,平均为0.578,遗传多样性水平中等。6.STRUCTURE分析和NJ聚类可将9个枣品种群分为四大类,崭山米枣1号、崭山苹果枣和崭山大果枣群体为第一大类群;罗江调元枣、龙泉油枣、岐山米枣、长秋米枣群体为第二大类群;汶川小枣群体为第三大类群;蜀脆枣群体为第四大类群7.分子变异分析(AMOVE)和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四川枣群体间存在高度的遗传分化,基因流小(G’st=0.521,Nm=0.432)。

冯磊,刘吉[5](2017)在《沂水县野外酸枣嫁接鲁北冬枣综合管理技术》文中认为沂水县位于山东省沂蒙山区腹地,其境内山区酸枣面积达15330hm2。近年来,沂水大力发展大枣经济林产业,积累了丰富的鲁北冬枣等枣品种生产经验。为利用成功的技术来开发酸枣资源,我们于2012年始,在泉庄镇石旺峪村进行了利用野生酸枣在野外实地嫁接鲁北冬枣、并进行早期丰产管理技术的试验。结果表明,用野生酸枣野外嫁接冬枣,成活率高,节省成本,可丰产,2年树平均株产4.06kg,3年树平均株产8.10kg,投入产出比1∶52.30,经

刘孟军,王玖瑞,刘平,赵锦,赵智慧,代丽,李宪松,刘志国[6](2015)在《中国枣生产与科研成就及前沿进展》文中提出中国历史上枣生产经验积累丰富,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并在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了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从驯化栽培、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采收利用与贮藏加工等方面简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枣生产实践的主要成就;从基因组与生物技术、起源演化与分类、种质资源研究与品种登录、育种技术与主要成果、育苗方法与建园模式、栽培理论与技术、病虫防控理论与技术、采后处理与贮藏加工等方面简述了1949年以来枣生产与科研的主要进展。在深入分析枣生产科研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技对策。

谢永波[7](2014)在《枣树种质资源形态学评价及品种AFLP鉴定》文中指出枣树种质资源极为丰富,仅《中国果树志枣卷》记载的枣树品种便有700余个,如何将繁多的品种进行鉴别分类以便种质更好的保存成为当前枣树种质资源研究的重点。对枣种质资源的形态学评价,是研究和认识枣种质资源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尽管形态性状变异的基础比较复杂,但形态变异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遗传变异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形态变异往往具有适应意义。而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迅速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也为枣树种质资源研究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技术手段,其中AFLP技术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运用更为广泛,同时运用表型性状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枣树品种鉴定的方法在国内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国内的几百个枣树品种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及分析,并利用AFLP技术对30个主栽品种进行分类鉴定,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10个数量性状的变异情况,变异幅度最大的指标为短托刺长度,其变异系数为0.67,二次枝角度变异幅度最小,变异系数为0.14。2.对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6对数量性状呈显着正相关,分别为枣头粗度与枣头长度、二次枝数量与枣头长度、二次枝最大角度与二次枝最小角度、二次枝粗度与短托刺长度、二次枝粗度与枣吊叶片数、短托刺长度与枣吊长度,相关系数都在0.6以上。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到第五主成分的总贡献率达到80.42%。综合各性状对这5个主成分的贡献大小,枣头长度、枣头粗度各数、二次枝数量等10个指标均是反映各品种的之间的差异的重要性状指标。4.对253个枣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计算出各个品种间的欧氏距离和不同种源地遗传距离,结果表明新疆和北京遗传距离较小,分别为13.146和13.750,陕西的遗传距离最大,为19.467。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枣种质资源丰富,遗传距离较接近,为15.145-17.678。山东省内品种相似系数最高,为0.705,天津品种较少,相似系数最低,为0.117。5.通过AFLP技术对30个枣树品种进行分析,一共扩增出39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14条,多态性百分率78.70%,可鉴别出所有供试品种。UPGMA聚类表明,30个枣树品种的相似系数在0.46540.8231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223,在相似系数0.666处,可将供试的30个枣树品种分为六类,为枣树品种分类及亲缘关系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王林云[8](2010)在《3个鲜食枣品种叶片光合特性及其相关性状研究》文中提出鲜食枣果实皮薄肉脆,营养丰富,已成为我国果树发展的热点。本研究以鲁北冬枣、北京鸡蛋枣、鲜优3号为试材,于2009年5月至10月对其光合作用、叶片解剖特性及遮阴条件下的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研究,并测定了比叶重、叶绿素和糖含量等参数。结果如下:1. 5月、7月和9月,3个鲜食枣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双峰”型曲线,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5月份光合午休是由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7月和9月由非限制因素引起。2. 3个鲜食枣品种的光补偿点为5.8-49.1μmol·m-2·s-1 ,光饱和点为1414.3-1728.6μmol·m-2·s-1,是阳生植物。CO2补偿点在28.2-55.6μmol·m-2·s-1之间,CO2饱和点在955.0-1352.5μmol·m-2·s-1之间。羧化效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为:北京鸡蛋枣>鲜优3号>鲁北冬枣。3. 3个鲜食枣品种的比叶重与净光合速率日均值呈正相关;叶绿素a、b和总含量差异不是引起光合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鲁北冬枣和北京鸡蛋枣还原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高于鲜优3号,与净光合速率日最大值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鲁北冬枣叶片气孔密度显着高于北京鸡蛋枣和鲜优3号,而气孔长度和宽度差异不显着;3者在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叶片厚度方面均达到显着性差异,表明鲜食枣叶片解剖结构对光合作用有一定的影响。5.多云天气鲜食枣光合强度及光合速率低于晴天。6.北京鸡蛋枣的Fv/Fm值大于鲁北冬枣和鲜优3号,具有更强的光合电子传递活性。三者ΦPSⅡ值均在11:00时降到最低,此时高光照强度导致了ETR与NPQ的上升,却导致ΦPSⅡ与qP的显着下降。7.在不同遮阴条件下,鲁北冬枣叶片Fv/Fm、Fv/Fo和ΦPSⅡ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遮阴75%和遮阴50%的叶片叶绿素a、b和总含量及糖、淀粉含量显着高于未遮阴的,叶绿素a/b值则显着低于未遮阴的。遮阴50%的叶片对弱光的利用能力相对较强,适度遮阴可以积累更多的有机物,有利于枣树的正常生长。

王进兴[9](2010)在《鲜食枣‘中牟脆丰’的选育与优质苗木快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调查选种的方法,选育出鲜食枣优良品种‘中牟脆丰’,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观察试验,观察了生长发育特性;并研究了不同的播种模式、除草剂以及嫁接、扦插方法对‘中牟脆丰’优质苗木快繁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中牟脆丰’枣是2001年在中牟县进行枣树资源普查时,在中牟县姚家乡发现的。2002年,经嫁接后,在中牟县枣树研究所内进行对比试验。2004-2007年先后在中牟县枣树科研究所、新郑市枣树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内黄县、淇县、濮阳市、三门峡市等地进行品种区域化实验。2007-2008年,先后在中牟县、新郑市、内黄县、淇县、三门峡市和濮阳市等地进行推广示范,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hm2,并正式命名为‘中牟脆丰’。‘中牟脆丰’为优良的鲜食枣品种,定植第二年开始结果,4-5年进入盛果期,6年生果树株产15kg;在中牟地区4月中旬萌芽,5月下旬初花,9月中旬成熟,果实发育期110d;树势中等,枣头长度为55.3cm,二次枝长23.8cm,枣吊长度为17.71cm,着生叶片15.3片,平均每枣吊结果2.2个;果实肉质酥脆,汁液中多,单重5.91g,果核重0.42g。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2.38%,可溶性糖含量17.7%,维生素C含量367mg/100g,‘中牟脆丰’枣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在河南各地性状表现稳定。‘酸枣仁+覆盖地膜’播种模式出苗时间为11d,出苗率96%,苗高123cm,与其于播种模式相比,缩短了育苗时间,提高了出苗率,为最有利于砧木苗的生长的播种模式。在嫁接育苗研究中,接穗采集的最佳时间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采集生长充实的一年生发育枝作接穗,苗木质量好;中牟地区用嵌枝接的嫁接方法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嫁接接穗,成活率在90%以上。在不同除草剂处理的中牟脆丰’枣出苗和除草试验中,48%仲丁灵处理效果最好,出苗率都超过94%,前期除草率为98.8%,后期的除草效果更加显,几乎不见杂草生长,更有意义的是该除草剂在后期不影响出苗。其次为50%乙草胺处理效果明显。在不同因素对‘中牟脆丰’扦插育苗的生根率以及根系生长试验中,各因素组合选优的结果是6月5日6月25日,选用枣头枝或二次枝作插穗,扦插于沙壤土,插前用IBA1000 mg/L或ABT61000mg/L速蘸15s。

王芝学,张殿义,杨丽芳[10](2005)在《酸枣改接技术》文中认为介绍了酸枣资源利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酸枣改接技术,包括适宜品种选择、嫁接技术要点、嫁接后的规范化管理等主要内容,该技术的应用使野生酸枣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得到了合理保护,在山区综合开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山区酸枣嫁接冬枣开发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区酸枣嫁接冬枣开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红枣产业发展现状的文献综述
        1.2.2 红枣产业发展问题的文献综述
        1.2.3 红枣产业发展对策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安排
第2章 猪腰枣产业的现状
    2.1 枣树概况
        2.1.1 枣树各器官形态特征及生长发育特点
    2.2 猪腰枣概况
        2.2.1 环境条件对枣树生长和结果的影响
    2.3 枣产业发展现状
        2.3.1 全球枣栽培面积
        2.3.2 全球枣产量
        2.3.3 枣产业发展趋势
    2.4 中国枣产业发展现状
        2.4.1 中国枣生产现状
        2.4.2 中国枣产业的市场发展特点
        2.4.3 国内枣产业发展趋势
第3章 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3.1 SWOT分析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3.1.1 SWOT基本概念
        3.1.2 SWOT分析法在各行业中的应用
        3.1.3 SWOT分析法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3.1.4 SWOT分析法在果树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3.2 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现状
        3.2.1 自然条件
        3.2.2 栽培品种情况
        3.2.3 栽培面积与生产状况
        3.2.4 企业合作情况
    3.3 武隆区猪腰枣产业SWOT分析
        3.3.1 猪腰枣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3.3.2 猪腰枣产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3.3.3 猪腰枣产业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ies)
        3.3.4 猪腰枣产业发展的威胁(Threats)
    3.4 小结
第4章 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及建议
    4.1 战略分析与选择
        4.1.1 战略分析
        4.1.2 武隆区猪腰枣产业的战略选择
    4.2 武隆区猪腰枣产业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战略
        4.2.1 猪腰枣近期发展战略
        4.2.2 猪腰枣的中期发展战略
        4.2.3 猪腰枣长期发展战略
    4.3 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3.1 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生产水平
        4.3.2 加强枣疯病防治
        4.3.3 探索枣产业建设模式,将枣产业引上规模化、标准化轨道
        4.3.4 加强品牌建设,助推产业发展
        4.3.5 优化产业布局,确保猪腰枣优良性状的体现
        4.3.6 以猪腰枣产业为中心,发展周边乡村旅游
        4.3.7 加强领导力度,建立建全工作机制
        4.3.8 制定优惠政策,宽松发展环境
        4.3.9 加强武隆猪腰枣园地管理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枣(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枣科研的发展演变
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枣科研的主要成就
    2.1 组学分析开拓新局
        2.1.1基因组大小
        2.1.2 基因组测序和结构特征
        2.1.3 基于多组学的性状解析
    2.2 种质研究不断深入
        2.2.1 枣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
        2.2.2 枣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价
        2.2.3 枣的起源与演化
        2.2.4 枣的分类地位与学名
        2.2.5 枣种质资源代表性着作和信息平台
    2.3 育种技术实现突破
        2.3.1 倍性育种
        2.3.2 杂交育种
        2.3.3 育种成果
    2.4 良繁技术日益成熟
        2.4.1 分株和扦插
        2.4.2 嫁接
        2.4.3 组培
    2.5 栽培研究成果丰硕
        2.5.1 栽培生物学
        2.5.2 栽培技术
    2.6 植保研究成效显着
        2.6.1 病虫种类调查和演替
        2.6.2 主要病虫害防控
    2.7 采后研究进步明显
        2.7.1 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
        2.7.2 采后处理技术
    2.8 加工研究走向精深
    2.9 设施栽培成效显着
    2.1 0 标准研究渐成体系
3 枣科研前景展望
    3.1 新时代枣科研面临的新挑战
    3.2 新时代枣科研应采取的新对策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 中国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枣产业发展概况
        3.1.1 发展历史
        3.1.2 产量和面积
        3.1.3 品种结构
        3.1.4 区域布局
        3.1.5 市场流通
        3.1.6 产品加工
        3.1.7 国际贸易
    3.2 传统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2.1 产量波动增长
        3.2.2 种植面积稳定
        3.2.3 具有生产优势
        3.2.4 品种资源丰富
        3.2.5 栽培区域集中
    3.3 新兴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3.1 新疆各地市发展现状分析
        3.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现状分析
        3.3.3 新疆各地市和生产建设兵团比较分析
    3.4 传统枣产区与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3.4.1 资源禀赋优势比较分析
        3.4.2 专业化程度比较分析
        3.4.3 组织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枣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4.1 供大于求结构失衡
    4.2 缺乏科技创新引领
    4.3 品种结构单一,亟需更新换代
    4.4 加工产品初级,技术水平落后
    4.5 流通效率较低,利润分配不均衡
    4.6 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4.7 国际市场亟待开发
    4.8 本章小结
5 中国枣产业生产成本和收益分析
    5.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5.1.1 调研方法
        5.1.2 数据来源说明
        5.1.3 调研问卷设计
    5.2 不同枣产区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5.2.1 成本比较分析
        5.2.2 收益比较分析
    5.3 与其他农作物的比较分析
        5.3.1 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3.2 传统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4 影响中国枣产业成本收益的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
        5.4.2 技术因素
        5.4.3 经济因素
        5.4.4 政策因素
    5.5 案例分析:酸枣产业
        5.5.1 酸枣产业发展概述
        5.5.2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5.5.3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与市场价格分析
    6.1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现状分析
        6.1.1 流通主体
        6.1.2 流通渠道
        6.1.3 流通模式
        6.1.4 主要流通模式对比分析
        6.1.5 主要流通模式案例分析
    6.2 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
        6.2.1 传统流通模式的利润分配
        6.2.2 “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3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4 网络平台模式的利润分配
    6.3 市场流通特征分析
    6.4 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6.4.1 数据来源
        6.4.2 市场价格水平描述性分析
    6.5 基于HP滤波法的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6.5.1 研究方法
        6.5.2 季节调整法下的价格特征分析
        6.5.3 基于HP滤波法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分析
    6.6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6.1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
        6.6.2 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中国枣产业的消费需求分析
    7.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7.1.1 调研方法
        7.1.2 数据来源说明
        7.1.3 调研问卷设计
    7.2 枣产品的消费现状与特征分析
        7.2.1 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7.2.2 消费行为变量分析
        7.2.3 消费态度变量分析
    7.3 枣产品的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7.3.1 实证模型构建
        7.3.2 交叉因素分析
        7.3.3 变量选择说明
        7.3.4 模型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8.1 有效需求分析
        8.1.1 市场需求现状与需求特征分析
        8.1.2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市场需求量预期
        8.1.3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2 市场供给分析
        8.2.1 供给总量激增,增速呈放缓趋势
        8.2.2 低端初级加工品供应过多
        8.2.3 高端精深加工品供应严重不足
    8.3 市场供求均衡理论分析
        8.3.1 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分析
        8.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的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8.4 市场供求均衡路径分析
        8.4.1 市场供求的差距分析
        8.4.2 市场供求均衡的路径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4)基于SSR标记的四川枣亲缘关系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枣的概述
        1.1.1 枣的起源和分布
        1.1.2 枣的一般分类
        1.1.3 枣数的主要特点和利用价值
    1.2 枣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方法
        1.2.1 枣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的传统分析方法
        1.2.2 枣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的DNA水平分析方法
    1.3 枣在分子水平的研究现状
        1.3.1 枣品种鉴定及亲缘关系研究
        1.3.2 亲本鉴定
        1.3.3 枣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四川枣栽培品种(系)亲缘关系分析的试验材料
        2.1.2 四川枣种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材料
    2.2 枣DNA的提取与检测
    2.3 引物筛选与PCR扩增
    2.4 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1 条带统计
        2.5.2 遗传多样性分析
        2.5.3 聚类分析
        2.5.4 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提取
    3.2 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3.2.1 引物筛选
        3.2.2 引物多态性
    3.3 四川枣栽培品种(系)亲缘关系分析
        3.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聚类分析
    3.4 四川枣种质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4.1 遗传多样性分析
        3.4.2 297份枣种质的聚类分析
        3.4.3 群体遗传结构
        3.4.4 群体遗传分化
4 讨论
    4.1 SSR标记的引物多态性
    4.2 四川栽培枣品种(系)的亲缘关系
    4.3 四川地方枣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4.4 四川地方枣资源的遗传分化
    4.5 四川地方枣资源的群体遗传结构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5)沂水县野外酸枣嫁接鲁北冬枣综合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野外枣株培育
    1.1 材料选取
    1.2 嫁接方法
    1.3 接后管理
2 丰产管理技术
    2.1 整形修剪
    2.2 肥水管理
    2.3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3 小结

(6)中国枣生产与科研成就及前沿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1949年以前枣生产与科研的历史经验和成就
    1.1驯化栽培
    1.2品种选育
    1.3栽培技术
    1.4采收利用与贮藏加工
2 1949年以来枣生产与科研的主要进展
    2.1产业发展
    2.2基因组与生物技术研究
        2.2.1基因组
        2.2.2分子标记应用
        2.2.3组织培养
    2.3枣树的起源演化与分类研究
        2.3.1枣的地理学和植物学起源
        2.3.2枣属及枣和酸枣的分类地位
        2.3.3枣属及枣和酸枣的拉丁文学名与英文名
    2.4种质资源及其数据库
        2.4.1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与评价
        2.4.2种质资源信息平台
    2.5育种技术研究与育种成果
        2.5.1育种理论与技术
        2.5.2主要育种成果
    2.6育苗方法与建园模式
        2.6.1育苗方法
        2.6.2栽植密度和建园模式
    2.7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2.8病虫防控理论与技术
    2.9采后处理与贮藏加工
        2.9.1采后处理
        2.9.2采后生理与保鲜技术
        2.9.3枣果营养与加工利用
3枣产业与科研面临的新形势与前沿问题
    3.1新形势和新挑战
    3.2枣产业的前沿科技问题
4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技对策
    4.1深入开展基于组学的基础研究,为技术升级提供基础支撑
    4.2建立快速育种技术体系,推动品种结构优化升级
    4.3建立省力安全优质高效新一代栽培技术体系,推动栽培管理模式换代升级
    4.4建立病虫草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体系,保障丰产丰收和品质安全
    4.5建立鲜食枣亚周年供应技术体系,支撑鲜枣产业健康发展
    4.6建立新一代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体系,推动产业和市场结构优化升级

(7)枣树种质资源形态学评价及品种AFLP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枣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1 枣的起源与演化
        1.1.2 我国枣树资源的分布情况
        1.1.3 枣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
        1.1.4 枣树种质资源的分类与鉴定
    1.2 AFLP 技术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1.2.1 AFLP 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2.2 AFLP 技术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1.3 枣树主要农艺性状
        1.3.1 枣头
        1.3.2 二次枝
        1.3.3 枣吊及叶片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枣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2.2 枣树种质资源圃的构建
    2.3 枣树表型性状调查
        2.3.1 枣树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2.3.1.1 枣头性状调查
        2.3.1.2 二次枝性状调查
        2.3.1.3 枣吊长度及每吊叶片数调查
        2.3.2 枣树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2.3.3 枣树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2.3.4 枣树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2.4 AFLP 分析
        2.4.1 供试品种的采集
        2.4.2 枣基因组 DNA 的提取
        2.4.3 限制性酶切及连接反应
        2.4.4 预扩增
        2.4.5 选择性扩增
        2.4.6 PAGE 电泳
        2.4.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枣品种形态学评价
        3.1.1 枣品种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3.1.2 枣品种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3.1.3 枣品种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3.1.4 枣品种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2 AFLP 分析
        3.2.1 DNA 的提取
        3.2.2 引物组合的筛选
        3.2.3 多态性分析
        3.2.4 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3.2.5 AFLP 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枣形态变异特点
    4.2 形态学评价注意问题
    4.3 基于 AFLP 的枣品种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3个鲜食枣品种叶片光合特性及其相关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枣树研究概况
        1.1.1 枣树生物学特性
        1.1.2 枣树利用价值
        1.1.3 枣的起源及分布
        1.1.4 枣的品种资源及鉴定
        1.1.5 枣的国内外引种
        1.1.6 枣树栽培技术研究
    1.2 鲜食枣研究概况
        1.2.1 鲜食枣资源、引种与良种选育研究
        1.2.2 鲜食枣栽培技术研究
    1.3 枣子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1.4 枣属植物光合特性研究
    1.5 鲜食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5.1 品种结构不合理
        1.5.2 栽培管理技术欠缺
        1.5.3 未注意枣树栽培的生态区域
        1.5.4 贮藏技术不过关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鲜食枣光合作用测定
        2.2.1.1 鲜食枣光合速率日变化的测定
        2.2.1.2 鲜食枣光合—光响应特性的测定
        2.2.1.3 鲜食枣光合—CO_2响应特性的测定
        2.2.2 鲜食枣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方法
        2.2.3 鲜食枣叶片叶面积、比叶重、叶绿素、糖和淀粉含量测定
        2.2.3.1 叶面积和比叶重测定
        2.2.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3.3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2.3.4 叶片还原糖含量测定
        2.2.3.5 叶片淀粉含量测定
        2.2.4 鲜食枣叶片解剖特性观测
        2.2.4.1 叶表皮气孔观测
        2.2.4.2 叶片解剖结构观察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鲜食枣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
        3.1.1 环境因子日变化
        3.1.2 鲜食枣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3.1.3 鲜食枣气孔导度日变化
        3.1.4 鲜食枣蒸腾速率日变化
        3.1.5 鲜食枣胞间 CO_2浓度(Ci)日变化
        3.1.6 鲜食枣气孔限制值(Ls)日变化
        3.1.7 鲜食枣水分利用率(WUE)日变化
        3.1.8 鲜食枣光能利用率(SUE)日变化
    3.2 环境因子对鲜食枣光合作用的响应
        3.2.1 鲜食枣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光强响应曲线
        3.2.2 鲜食枣品种叶片光合作用—CO_2响应曲线
    3.3 鲜食枣叶片净光合速率与比叶重、叶绿素含量、糖和淀粉含量的关系
        3.3.1 鲜食枣叶片净光合速率与比叶重的关系
        3.3.2 鲜食枣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的关系
        3.3.3 鲜食枣叶片净光合速率与糖和淀粉含量的关系
    3.4 鲜食枣叶片解剖特性研究
        3.4.1 鲜食枣叶片下表皮气孔观测
        3.4.2 鲜食枣叶片解剖结构观测
    3.5 鲜食枣净光合速率与主要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6 多云天气条件下鲜食枣光合作用日变化
        3.6.1 多云天气条件下环境因子日变化
        3.6.2 不同天气鲜食枣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3.6.3 不同天气鲜食枣气孔导度日变化
        3.6.4 不同天气鲜食枣蒸腾速率日变化
        3.6.5 不同天气鲜食枣胞间 CO_2浓度(Ci)日变化
        3.6.6 不同天气鲜食枣气孔限制值(Ls)日变化
        3.6.7 不同天气鲜食枣水分利用率(WUE)日变化
        3.6.8 不同天气鲜食枣光能利用率(SUE)日变化
    3.7 鲜食枣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
        3.7.1 PSⅡ光化学特性比较
        3.7.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
    3.8 遮阴对鲁北冬枣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3.8.1 PSⅡ光化学特性比较
        3.8.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
    3.9 遮阴对鲁北冬枣生理指标的影响
        3.9.1 遮阴对鲁北冬枣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9.2 遮阴对鲁北冬枣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鲜食枣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和光合“午休”现象
    4.2 光强对鲜食枣光合作用的影响
    4.3 CO_2浓度对鲜食枣光合作用的影响
    4.4 鲜食枣叶片生理指标与光合能力的关系
    4.5 叶片解剖结构与光合能力的关系
    4.6 净光合速率与主要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
    4.7 光合速率日变化与天气状况的关系
    4.8 3 个鲜食枣品种的叶绿素荧光特性
    4.9 遮阴条件对鲁北冬枣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个人简介
主要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9)鲜食枣‘中牟脆丰’的选育与优质苗木快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枣的概述及品种资源研究
        1.1.1 枣的概述
        1.1.2 枣品种资源研究
    1.2 国外枣树生产栽培现状研究
        1.2.1 国外枣的分布及发展概况
        1.2.2 国外枣生产栽培技术状况
        1.2.3 国外枣产业发展趋势
    1.3 国内枣产业现状
        1.3.1 我国枣资源概况
        1.3.2 我国枣生产栽培区域分布
        1.3.3 我国枣引种和良种选育发展状况
    1.4 鲜食枣研究概况
        1.4.1 鲜食枣资源研究进展
        1.4.2 我国鲜食枣研究进展
        1.4.3 鲜食枣良种选育研究进展
    1.5 枣栽培技术研究概述
        1.5.1 枣树栽培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1.5.2 枣树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5.3 鲜食枣生产栽培技术研究
        1.5.4 鲜食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2. 引言
3. 材料和方法
    3.1 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品种对比试验
        3.2.1.1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分析
        3.2.1.2 果实品质特征分析
        3.2.1.3 抗逆性及抗病虫性分析
        3.2.2 品种区域化实验
        3.2.3 调查测定方法
        3.2.4 优质种苗快繁技术研究
        3.2.4.1 不同播种模式对‘中牟脆丰’砧木苗成活生长的影响
        3.2.4.2 ‘中牟脆丰’嫁接育苗研究
        3.2.4.3 不同除草剂处理枣树的出苗与除草效果
        3.2.4.4 ‘中牟脆丰’枣树扦插育苗研究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牟脆丰’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分析
        4.1.1 ‘中牟脆丰’的树体形态调查结果与分析
        4.1.2 ‘中牟脆丰’的物侯期观察
    4.2 ‘中牟脆丰’果实品质特征分析
        4.2.1 果实形态特征分析
        4.2.2 果实内含物特性分析
        4.2.3 抗逆性及抗病虫性分析
    4.3 区域试验结果
        4.3.1 不同试点间‘中牟脆丰’生长性状比较
        4.3.2 不同试点间‘中牟脆丰’结实性状比较
        4.3.3 不同试点间‘中牟脆丰’果实性能比较
        4.3.4 不同试点间‘中牟脆丰’抗逆性比较
    4.4 ‘中牟脆丰’苗木快繁技术研究结果
        4.4.1 不同播种模式对砧木苗成活生长的影响
        4.4.2 嫁接育苗研究
        4.4.3 不同除草剂的出苗与除草效果
        4.4.4 ‘中牟脆丰’枣绿枝扦插试验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中牟脆丰’选育过程
        5.1.2 ‘中牟脆丰’品种生长发育特性
        5.1.3 优质种苗快繁技术研究
    5.2 讨论
        5.2.1 ‘中牟脆丰’枣品种选育及生长发育特性
        5.2.2 ‘中牟脆丰’嫁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四、山区酸枣嫁接冬枣开发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武隆区猪腰枣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D]. 袁思齐. 西南大学, 2020(01)
  • [2]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枣[J]. 刘孟军,王玖瑞. 果树学报, 2019(10)
  •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刘妮雅.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4)
  • [4]基于SSR标记的四川枣亲缘关系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D]. 辛亚宁.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5]沂水县野外酸枣嫁接鲁北冬枣综合管理技术[J]. 冯磊,刘吉. 中国林副特产, 2017(04)
  • [6]中国枣生产与科研成就及前沿进展[J]. 刘孟军,王玖瑞,刘平,赵锦,赵智慧,代丽,李宪松,刘志国. 园艺学报, 2015(09)
  • [7]枣树种质资源形态学评价及品种AFLP鉴定[D]. 谢永波.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8]3个鲜食枣品种叶片光合特性及其相关性状研究[D]. 王林云. 浙江农林大学, 2010(06)
  • [9]鲜食枣‘中牟脆丰’的选育与优质苗木快繁技术研究[D]. 王进兴.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7)
  • [10]酸枣改接技术[J]. 王芝学,张殿义,杨丽芳. 天津农业科学, 2005(03)

标签:;  ;  ;  ;  ;  

山区嫁接冬枣开发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