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单兵雷达信息处理系统

毫米波单兵雷达信息处理系统

一、毫米波单兵雷达信息处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双勋,蒋彦雯,王展,邓彬[1](2021)在《新时代电子信息类军事人才培养实训条件建设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现有实训条件满足不了新时代电子信息类军事人才培养需求的问题,从装备实战、多谱段探测、智能信息处理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设思路和内容,依托建成后的智能感知在线实训平台,进一步优化打赢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军事人才的培养。

张先勇[2](2020)在《基于信息融合的鱼雷罐车安全监控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鱼雷罐车是大型钢铁企业转运高温铁水的主要运输车辆。现有的安全监控研究关注于罐体材料和物流管理较多,而对罐体倾动角度精确测量和运输全路径连续定位等的研究较少,甚至鲜有报道。鉴于此,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子课题“专用运输车辆转运作业安全监控与预警技术研究”(2017YFC805104),结合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场景,通过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建立了鱼雷罐车安全监控关键技术的信息融合模型,构建适合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运用图像识别技术非接触式精确测量角度的方法、车辆连续位置检测和停车精确定位方法,以及全天候障碍物识别方法,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转化。研究成果对指导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控系统的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鱼雷罐车转运作业的安全监控特点,研究了基于目标决策的安全监控系统各层次的信息融合模型,为信息融合技术在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控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针对重大钢铁企业事故的多因素分析,运用人为因素的分析分类系统(HFACS)分析了安全事故,融合层次分析法(ANP)和二次逻辑回归模型对鱼雷罐车事故进行多因素的关联性分析和权重分析,构建适合鱼雷罐车转运安全指标体系。2、针对鱼雷罐车高温罐体倾动角度检测问题,提出了运用图像识别技术非接触式精确测量角度的方法。利用高清相机连续拍摄罐体端部特征图像,运用BRISK算子检测图像特征点。利用汉明距离对特征点进行两次筛选,提高配准点的准确度,最后结合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计算罐体的旋转角度。设计实验方法进行测试,分析实验数据,探讨了倾角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和连续位置监测技术的测量精度和响应速度。3、针对鱼雷罐车在高炉车间和运输路经中的连续定位问题,提出了融合室内外定位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在信号盲区的定位方法。该方法比单一的惯性计算方法有更好的定位精确性。研究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获取室外数据,UWB系统获取室内定位数据。建立多基站获得更多组合的室内定位数据,利用卡尔曼滤波(Kalman)降噪优化原始数据,按照距离远近进行权重分配以提高TOA/TDOA组合定位算法的准确度。针对停车精确落位问题,提出采用电涡流传感器微距测量的方法监测停车位置,设计试验,检验有效性。4、针对轨道全天候障碍物识别问题,提出了融合视觉相机、红外成像和毫米波雷达三种探测技术于一体的全天候障碍物识别技术方法。并重点对视觉图像处理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运用Canny算子对图像边缘检测;利用霍夫变换对图像中的轨道边缘进行检测提取;基于兴趣范围提取颜色异常区域,通过形态学处理,标注出障碍物位置。分析了毫米波雷达、红外线成像的性能和降噪技术,研发了多传感器融合的鱼雷罐车转运全天候障碍物识别系统。5、研究了基于计算机自动处理的实时安全监控系统与车辆制动系统联动技术,研发了融合多传感器的鱼雷罐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和罐体倾动监控系统,并集成上述技术建立统一安全监控平台,进行了功能测试和示范应用。本文通过对鱼雷罐车运输连续位置监测技术和罐体倾动角度非接触式测量技术的研究,开发了基于信息融合的安全监控系统平台,为大型钢铁企业的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控提供了技术保障。

栗欣宏[3](2020)在《信息融合的倒车雷达影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日渐普及,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倒车安全问题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国内外传感器技术及倒车辅助技术的研究,本文围绕倒车安全问题,设计了一种信息融合的倒车雷达影像系统,既充分利用了不同传感器的优势,又对传感器信息进行了融合处理,使倒车的决策信息更准确更可靠。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根据系统的实际应用场景和具体的需求分析,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包括传感器数据的采集,数据的融合处理和最终信息的输出。其次,使用双目视觉和超声波倒车雷达搭建倒车环境的距离感知平台。对于双目视觉,使用两个广角摄像头采集倒车环境影像,首先使用畸变校正方法对进行广角图像校正,使校正后的图像可以保留大量边缘信息,之后通过立体校正、立体匹配得到倒车环境的视差图,获得障碍物位置后利用三角测距原理获得其深度信息,同时针对双目测距的精度问题,给出了校正方法;对于超声波倒车雷达,针对单收单发倒车雷达在测量位于两个探头之间障碍物时测距结果偏大的问题,给出了三角形测距的改进方法。再次,设计传感器的信息融合算法,根据超声波雷达探头测距范围的不同,设计了雷达探头和双目视觉传感器的空间对准方法;通过研究两种传感器的不同特点,使两种传感器可以优势互补,并设计了基于两级卡尔曼滤波的数据级融合算法,第一级滤波器用于减少噪声干扰,第二级滤波器通过两种传感器数据的相互校正得到最优结果。最后,构建系统运行的软硬件平台,在Smart210开发板上选择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搭建软件开发平台,移植OpenCV视觉库作为应用程序的依赖库,设计基于V4L2的双目视频采集程序,使用多线程编程方法实现两种传感器信息的采集,并实现信息融合算法的移植。同时在光线良好,没有视觉遮挡的实验环境下,在约1.5m/s速度的移动情况下,用多种障碍物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达到预设的性能指标,可以满足倒车环境下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要求。

杜泽弘,楼俏,贺敏,姜启帆,陈航[4](2020)在《无人机机载武器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人机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作战应用日益普及,并趋于多元化。主要承担低成本侦察打击、对地反辐射打击、网络化体系作战、反无人机蜂群、夺取空中优势、反导、反卫、反航母等任务。无人机机载武器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已经成为无人机重要的发展方向。国外无人机机载武器正向

王远飞[5](2020)在《速率稳定滚仰式导引头设计、仿真与实现》文中提出精确制导武器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逐渐成为现代局部战争的主要打击手段之一,成为了21世纪初对战场格局有重大影响力的军事装备之首。导引头作为制导导弹的重要组成部件,能为导弹提供制导信息持续跟踪打击目标,成为了各国军事领域的研究热门。本文以速率稳定滚仰式导引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电视制导导引头控制系统设计、仿真与实现的研究。论文首先概述国内外导引头的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导引头的主要功能、分类和结构组成,以及滚仰式导引头过顶问题的原理及处理策略。其次,本文构建了一种速率稳定滚仰式导引头的双通道数学模型,对稳定回路采用速率陀螺反馈控制;对位置跟踪回路分别采用了PID控制与自抗扰控制ADRC(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设计了控制器。通过仿真计算研究了控制器的动态性能、跟踪精度以及对外界干扰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PI控制器滚转通道对方波输入具有超调,而俯仰通道没有超调;ADRC控制相比PI控制具有无超调、更快的上升时间和抗外界干扰能力;ADRC控制器隔离度远小于PI控制器的隔离度,且不超过1%,可以隔离弹体运动对导引头光轴的影响。最后,介绍了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与软件设计。本文采用了TI公司生产的TMS320F28335DSP芯片为核心,为满足导引头伺服系统的控制要求,设计使用了导引头稳定平台的控制软件,进行了导引头演示实验,完成了平台控制算法的DSP实现。运行结果证明导引头可以顺利跟踪目标。为常规小口径火箭弹的制导化改造提供了一种可用的技术方案。

刘箴,张宁,吴馨远[6](2019)在《多模复合导引头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指出主要介绍了世界上研制、升级以及装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多模复合制导武器,涉及多模复合制导导弹和采用三模导引头的复合制导炸弹,包括美国的联合空地导弹、英国的双模硫磺石导弹、以色列的长钉系列反坦克导弹、法国的MMP反坦克导弹、美国的AGM-88E反辐射导弹、欧洲的反辐射导弹以及美国的GBU-53 SDB-Ⅱ小直径制导炸弹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多模复合导引头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多模复合导引头的技术特点,并讨论了未来多模复合导引头的发展趋势。

魏元[7](2019)在《针对空中小目标的红外与毫米波复合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反装甲精确制导武器的迅猛发展,装甲车辆面临着愈发严峻的空中威胁,车载空中小目标预警系统对于提高装甲车辆生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这些预警系统大多采用单波段检测技术,而红外与毫米波复合检测技术基于异类传感器信息,能够有效提高目标特征维度,比单波段检测技术具有更低的虚警率和更强的适应性。为提高车载预警系统对空中小目标的检测能力,本文开展了红外信息处理、毫米波信息处理、红外与毫米波复合检测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提出了一种针对空中小目标的红外与毫米波复合检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并根据战场电磁环境和作战需求,设计了引导式、并列式两种复合检测方式。(2)分析了目标和背景杂波的红外特性,针对复杂红外图像中杂波强度高、虚警难以去除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局部梯度特性的红外小目标检测法。利用二阶原点矩(LGSM)区分目标和高强度杂波,并在LGSM值和拉普拉斯-高斯滤波值上分别设定双阈值进行滞后阈值分割,在保证检测概率和算法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虚警概率。(3)分析了典型空中目标的毫米波特性和毫米波相控阵雷达估计目标速度特性参数的不足,提出了基于u域修正牛顿法的速度特性参数估计法。将分数阶傅立叶变换(FRFT)域网格搜索作为粗估计,利用u域插值法和α域牛顿法对FRFT域峰值参数u0和α0进行精估计,并推导目标的速度和加速度。仿真结果表明,精估计使线性调频信号的中心频率和调频率估计的均方根误差显着降低。(4)针对毫米波雷达因战场环境和作战需求导致无法搜索空域的情况,提出了基于视觉注意机制的引导式复合检测方式。利用朴素贝叶斯分类求取视觉焦点区域,并构建红外图像全局显着图;根据目标特征信息的掌握情况提出模糊模式识别和模糊二分类决策树两种判决法,利用目标的毫米波回波特征进行目标分类。仿真结果表明,引导式复合检测能够融合多幅红外特征图,为毫米波提供引导信息,通过雷达的验证性检测消除虚警、漏警。(5)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和毫米波雷达并行工作,进行复合检测时,针对红外图像和毫米波回波信息的异构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异构数据处理的红外与毫米波并列式复合检测方式,将红外图像转化为特征向量,与毫米波特征向量整合为联合特征向量,并进行支持向量机分类。在红外特征提取、数据关联和特征选择三个阶段优化了数据处理:提出了基于人眼视觉系统的红外特征提取,去除红外数据集中的冗余数据;提出了网格化全局最近邻数据关联,简化了关联矩阵的构建和距离计算;提出了基于先验信息的互信息特征选择法,利用特征之间提取机制的差异,优化特征选择,提高训练集与测试集差异大时的检测概率。仿真结果表明,异构数据处理能够改善分类性能。

张豪[8](2018)在《协同作战控制站增强合成视景可视化处理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功能越发强大。在当今的军事和民用领域中,无人机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无人机自主性有限,复杂环境下作战仍需要操作人员的控制。同时,控制无人机作战的关键是操作人员对于作战环境的感知与理解。复杂作战环境中,相对于单架无人机,多架无人机无疑更具有优势。因此,在复杂环境中,如何利用多无人机协同作战和如何提高操作人员态势感知与理解能力,进而减轻操作人员工作量并完成作战任务成为本文主要研究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无人机的现状,并叙述了相对于单架无人机,多无人机协同作战的优势;提出增强合成视景技术来提高操作人员对作战环境感知与理解,并叙述了增强合成视景系统及构成现状。其次,本文通过视景仿真技术,依次设计并完成了协同作战环境,多无人机协感知实现与陆空协同作战。最后,采用视景仿真技术完成相应协同作战的设计与实现。本文具体完成的工作有以下几方面:1.研究了增强合成视景系统及其现状,参考了国外多无人机编队协同与陆空协同两个项目。将相关现状作为研究参考依据,结合本文研究目的来进行设计与实现。2.研究了协同作战环境的构建。在增强合成视景地形数据库技术与三维视景仿真技术的帮助下,通过相应的软件工具一一实现协同作战环境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协同作战的环境需求,创建了多种协同作战环境。3.设计并实现了多无人机协同感知方案。设计并实现了多无人机协同作战一体化控制;通过现有无人机的自主性参考,实现了多无人机可视范围叠加的协同侦察与多无人机自主避障;通过增强合成视景传感器技术的实现,实现多无人机多传感器的协同侦察。4.设计并实现了城市作战环境下,指挥士兵与多无人机陆空协同作战方案。指挥士兵能与多无人机共享信息,并通过特定的图标进行作战信息凸显,提高士兵感知与理解能力。根据作战阶段不同需要,士兵可以选择并指挥具有不同功能的无人机进行作战,进而提高士兵自身的感知能力,攻击能力,移动能力和安全性。5.研究并实现了协同作战控制站增强合成视景可视化技术演示平台。研究了最终演示平台的技术路线与系统设计,完成了最终演示平台的界面。对于设计的协同作战环境,多无人机协同感知方案和陆空协同作战方案进行了模拟演示与验证。

刘进[9](2010)在《微动目标雷达信号参数估计与物理特征提取》文中研究说明弹头、飞机、车辆和生命体等目标内在的动力学特性决定了其特有的微运动形式。随着雷达工艺水平的提高和先进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目标微运动信息在目标识别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微动目标对雷达信号的频率调制—微多普勒信息的利用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热点问题。论文以微动目标的雷达目标识别为背景,以微多普勒模型—微多普勒参数估计—微动目标物理特征提取为技术路线,采用理论分析和测量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微动目标雷达信号处理和特征提取等问题。首先,研究了微多普勒的理论模型,建立了目标运动参数、几何结构参数与雷达回波微多普勒参数的显式关系。根据目标电磁散射机理,分别推导了理想散射情况和非理想散射情况下雷达目标的微多普勒模型:在理想散射情况下,将转动、振动和锥旋三种基本的微运动引起的微多普勒模型进行了统一的表征,并分析了其频域特性、时频特性和高阶瞬时矩特性;在非理想散射情况下,分析了滑动型散射中心对微多普勒的影响,重点建立了圆环结构边缘型散射中心的锥旋微多普勒模型。结合目标的质心平动对多普勒的调制,建立了质心运动情况下微动目标回波的多普勒模型,给出了信号参数与平动、微动参数之间的关系。其次,以TFD(Time Frequency Distribution)-Hough变换为理论工具,研究了微多普勒的参数化估计方法及其快速算法。针对理想点散射情况下的微多普勒模型,提出了三参数正弦调频信号的TFD-Hough变换估计方法,研究了其中正弦调频信号伪魏格纳分布的窗长选择,分析了其离散数学表达式和输入输出信噪比,并设计了正弦曲线的随机Hough变换算法,提出了基于时频脊—随机Hough变换的快速处理方法;针对圆环结构边缘型散射中心的锥旋微多普勒模型,结合弹道中段目标识别等应用背景,提出了部分参数已知情况下时频曲线的Hough变换参数方程,并根据圆环结构的刚体特性和对称特性,提出了参数空间融合处理的方法,从而提高了估计精度;针对实际目标散射中心之间强度不一致的情况,提出了基于频域“CLEAN”思想的多分量微多普勒信号参数估计方法,避免了对时域信号幅度进行估计,能够有效地对不同强度信号的微多普勒参数进行估计;针对理想点散射情况下质心运动时微动目标回波的多普勒模型,利用多项式相位信号和正弦调频信号的高阶瞬时矩特性,采用多时延高阶瞬时矩处理将正弦调频分量和多项式相位分量解耦,提出了通过正弦调频信号和线性调频信号的TFD-Hough变换分步估计正弦调频—多项式相位信号参数的方法,可以同时估计出目标的微多普勒参数和平动多普勒参数,并根据正弦调频信号和线性调频信号的时频脊-随机Hough变换,提出了正弦调频—多项式相位信号参数估计的快速算法。最后,根据目标运动参数、几何结构参数与微多普勒参数的对应关系,研究了微动目标物理特征的提取技术,并开展了相关的微动目标动态测量实验。以毫米波导引头的目标识别为应用背景,开展了毫米波导引头旋转目标外场测量实验,验证了理想散射情况下微多普勒的参数估计算法的有效性,并通过实测数据处理提取了旋转目标物理特征;以弹道中段目标识别为应用背景,提出了一种空间进动目标宽带全极化动态散射特性的实验研究方法,并通过暗室测量实验初步验证了微波雷达对弹头进动微多普勒的可观测性,观察到空间进动目标常见结构的非理想散射引起的微多普勒,验证了圆环结构边缘型散射中心的锥旋微多普勒模型及其参数估计算法的有效性,通过实测数据处理提取了空间进动目标的物理特征。论文提出的微多普勒参数估计方法、微动目标特征提取方法和微动目标动态测量的实验方法将丰富微动目标雷达信息处理体系,对解决弹道导弹防御、防空作战和战场监视等领域中的目标识别应用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柏杰锋[10](2008)在《基于组合测量的弹箭图像末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单兵武器对目标的打击精度和我方人员在战场上的生存概率,本文以单兵火箭弹为平台,研究了基于组合测量的弹箭图像末修技术。基于组合测量的弹箭图像末修技术以弹载CCD为目标探测器,利用地磁计和MEMS陀螺组合测量弹丸姿态,由微处理计算弹道偏差,并在弹道末段对弹丸进行脉冲修正。该技术不但可以用于单兵火箭弹,还可以用于其它野战火箭弹及各种炮兵弹药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以单兵火箭为研究背景,详细阐述了基于组合测量的图像末修弹药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系统的三个关键子系统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图像测量系统的目标测量原理、测量精度和姿态测量系统中的MEMS陀螺误差补偿方法。根据单兵火箭的运动特点,建立了适用于快速、准确计算的质点弹道方程和带修正的4自由度弹道方程。利用Simulink和6自由度弹道方程对某型单兵火箭弹进行了外弹道模型仿真。2.研究了利用CCD测量弹目相对位置的方法。根据弹丸运动方程和CCD成像特点,建立了弹丸运动时弹目相对运动方程和目标点在CCD上的成像轨迹方程;研究了利用CCD测量目标相对位置的估测方法,同时设计了利用单个CCD测量弹目相对位置的方法;分析了由于弹丸旋转对弹目测量所造成的误差;对各模型进行了Matlab仿真及转台实验验证。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文中模型可在一定条件下较准确测量弹目相对位置,但测量精度受姿态及基线距离测量精度的影响较大。3.研究了组合测量弹丸姿态的方法。针对单兵武器平台的弹丸运动特点,结合地磁矢量在弹体坐标系内的投影规律,利用椭圆拟合方法,建立了计算弹丸运动条件下的姿态角模型;通过引入中位数和修正系数,将中位法、UKF和椭圆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改进的椭圆参数拟合方法,提高了在奇异值干扰下的弹丸滚转角计算精度;设计了基于伺服稳定平台的弹丸姿态角测量方法;利用三轴地磁计和MEMS陀螺组成磁-陀螺系统,建立了组合测量模型,并进行了转台仿真实验。从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可以得出:利用椭圆理论计算弹丸滚转角能得到较好的精度,而且实用性很强,但计算其余两姿态角的精度不高;磁-陀螺测量系统可互补磁强计和陀螺测量中的不足,测量弹丸姿态能得到较高的精度。4.以验证组合测量弹目相对位置模型为目的,设计了弹载测试系统和实验方案,并完成了用弹载测试系统组合测量弹目相对方位和弹丸姿态的原理性演示飞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次实验较成功的测得了弹丸的姿态角和目标相对弹丸方位的变化规律,测量结果与文中仿真结果比较接近。5.研究了基于单兵火箭平台的修正策略。利用前文测量方法计算求取弹目相对偏差作为弹道修正量,将修正量分为距离偏差和角度偏差分别求取;根据某型脉冲发动机和单兵火箭运动特点,建立了弹道修正过程中的弹道变化模型;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和弹道修正量,设计了以冲量为最优控制量的距离偏差、角度偏差的修正律;分析了修正过程中弹丸转速对修正的影响,提出了使弹丸保持稳定的方法,并计算出了本文修正方案的修正效率;最后设计了脉冲修正点火方案;并进行了仿真计算和转台实验进行验证。

二、毫米波单兵雷达信息处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毫米波单兵雷达信息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电子信息类军事人才培养实训条件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新时代军事人才培养实训条件建设定位
    1.1 内涵
    1.2 功能定位
2 建设思路
    2.1 实战装备
    2.2 多频段探测
    2.3 智能处理
3 建设构成
    3.1 联合作战保障能力培养
    3.2 通用专业能力培养
        (1)声波探测子系统。
        (2)光电探测子系统。
        (3)雷达感知子系统。
        (4)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
        (5)网络服务器子系统。
        (6)智能融合技术。
    3.3 建设预期
4 结语

(2)基于信息融合的鱼雷罐车安全监控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鱼雷罐车定位技术的研究状况
        1.2.2 鱼雷罐车运输安全监控技术的研究
        1.2.3 鱼雷罐车罐体安全监控技术的研究
        1.2.4 信息融合和HFACS在运输安全监控领域的应用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相关基本理论与鱼雷罐车安全监控系统框架
    2.1 信息融合的基本理论
        2.1.1 信息融合的功能模型
        2.1.2 信息融合的层次
    2.2 信息融合的技术方法
        2.2.1 卡尔曼(Kalman)滤波
        2.2.2 加权平均算法
        2.2.3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2.3 鱼雷罐车安全监控系统的融合模型的研究
        2.3.1 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控系统的特征分析
        2.3.2 室内定位多传感器的融合模型
        2.3.3 室内外连续位置监测多设备的信息融合模型
        2.3.4 障碍物识别多设备的信息融合模型
        2.3.5 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测多系统的信息融合模型
    2.4 基于人为因素的鱼雷罐车安全评价体系
        2.4.1 鱼雷罐车安全评价指标分析
        2.4.2 基于HFACS的鱼雷罐车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架
        2.4.3 HFACS-TCA模型因素关联分析
        2.4.4 HFACS-TCA模型因素权重分析
    2.5 鱼雷罐车安全监控体系总体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鱼雷罐车罐体倾动监测技术研究
    3.1 非接触式倾角探测技术方案
        3.1.1 倾角探测设备应用场景
        3.1.2 非接触式角度探测技术方案
    3.2 基于BRISK算法的图像识别方法
        3.2.1 BRISK算法
        3.2.2 图像识别测量角度实验
        3.2.3 倾角测量实验结果分析
    3.3 罐体倾动监控电路与数据通信网络
        3.3.1 罐体倾动监测与控制功能
        3.3.2 罐体倾动角度控制电路原理
        3.3.3 监测数据通信网络结构
    3.4 倾角监测系统测试与分析
        3.4.1 系统测试装置
        3.4.2 倾角监测系统测试与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鱼雷罐车连续位置监测与精确定位技术研究
    4.1 鱼雷罐车运输管理
    4.2 室内外主要定位技术
        4.2.1 室外定位技术-GPS系统
        4.2.2 室内定位技术比较
        4.2.3 GPS接收器选型与精度测试
    4.3 UWB定位算法优化、信号降噪与测试
        4.3.1 UWB定位算法优化与信号降噪
        4.3.2 UWB测试分析
    4.4 电涡流传感器微距测量
        4.4.1 电涡流传感器响应测试
        4.4.2 测试结果分析
    4.5 鱼雷罐车室内外连续定位技术
        4.5.1 连续定位算法
        4.5.2 室内外连续定位系统工作流程
    4.6 本章小结
5 鱼雷罐车全天候障碍物识别技术应用研究
    5.1 障碍物检测技术比较
    5.2 视觉相机的障碍物识别技术
        5.2.1 视觉图像处理流程
        5.2.2 基于Canny算子的图像边缘检测
        5.2.3 轨道边缘提取
        5.2.4 障碍物的图像识别
    5.3 障碍物识别系统测试分析
        5.3.1 毫米波雷达测试
        5.3.2 热图像识别测试
    5.4 全天候障碍物识别系统结构
    5.5 本章小结
6 鱼雷罐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研发与应用
    6.1 罐体倾动监控系统设计
        6.1.1 罐体倾动监控系统结构
        6.1.2 配置模块设计
        6.1.3 图像采集模块
        6.1.4 倾角计算模块
        6.1.5 倾动控制模块
    6.2 鱼雷罐车运输安全监控预警系统设计
        6.2.1 配置模块
        6.2.2 轮对振动状态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块
        6.2.3 GPS、UWB定位数据采集模块
        6.2.4 障碍物信息分析模块
        6.2.5 位置信息分析模块
        6.2.6 制动信号触发模块
    6.3 联动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6.3.1 鱼雷罐车运行安全综合判断与联动制动系统设计
        6.3.2 机车应急排空电磁阀的控制系统设计
        6.3.3 安全监控联动系统结构
    6.4 鱼雷罐车转运安全监控预警装备示范应用
        6.4.1 罐体倾动防倾翻监测与控制装备
        6.4.2 鱼雷罐车运输作业防倾翻监控预警装备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3 软件源代码(局部)
附录4 系统界面
附录5 示范施工现场

(3)信息融合的倒车雷达影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现状
        1.2.1 基于传感器的倒车辅助系统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
        1.2.2 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需求分析与总体结构
    2.2 硬件平台及设计方案
    2.3 软件设计方案
    2.4 硬件平台
        2.4.1 系统开发平台
        2.4.2 双目视觉摄像头
        2.4.3 超声波倒车雷达
    2.5 本章小结
3 多传感器的距离感知
    3.1 基于双目视觉的倒车环境障碍物检测及测距
        3.1.1 双目视觉原理及坐标转换
        3.1.2 双目视觉测距流程
    3.2 超声波倒车雷达
        3.2.1 倒车雷达工作原理
        3.2.2 基于三角测距的雷达算法改进
    3.3 传感器测距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双目测距实验及结果分析
        3.3.2 倒车雷达测距实验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双目视觉和倒车雷达的信息融合算法设计
    4.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总体结构
    4.2 倒车区域空间对准和障碍物区域定位
        4.2.1 基于雷达探测范围的倒车区域空间对准
        4.2.2 障碍物区域定位
    4.3 基于两级卡尔曼滤波的区域信息融合算法
        4.3.1 经典卡尔曼滤波算法
        4.3.2 信息融合结构分析
    4.4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实验结果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实现及系统测试
    5.1 宿主机开发环境搭建
        5.1.1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5.1.2 NFS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5.2 嵌入式软件平台的搭建
    5.3 基于V4L2的双目图像采集程序设计
    5.4 OpenCV视觉库的嵌入式移植
    5.5 倒车雷达影像系统的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5.1 系统实验平台介绍
        5.5.2 传感器模块采集测试分析
        5.5.3 信息融合系统测试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无人机机载武器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国外无人机机载武器发展现状
无人机机载武器发展趋势
发展领域及关键技术分析
结语

(5)速率稳定滚仰式导引头设计、仿真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1.2.1 滚仰式导引头跟踪原理
        1.2.2 伺服稳定控制算法
        1.2.3 视线角速率的提取
        1.2.4 过顶跟踪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导引头知识基础
    2.1 导引头概述
        2.1.1 导引头主要功能
        2.1.2 导引头分类
        2.1.3 速率稳定导引头结构
        2.1.4 导引头主要技术指标
        2.1.5 导引头隔离度
    2.2 滚仰式导引头跟踪原理
        2.2.1 坐标系定义
        2.2.2 导引头跟踪原理
    2.3 导引头过顶问题及处理策略
        2.3.1 导引头过顶现象原理
        2.3.2 导引头过顶问题处理策略
    2.4 本章小结
3 导引头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3.1 速率稳定滚仰式导引头建模
        3.1.1 伺服稳定平台运动学描述
        3.1.2 内、外框动力学建模
        3.1.3 导引头伺服电机模型
    3.2 伺服控制方法
        3.2.1 伺服系统性能指标
        3.2.2 PID控制
    3.3 双通道伺服控制系统仿真
        3.3.1 无弹体耦合干扰下PID控制仿真
        3.3.2 存在弹体耦合干扰下PID控制仿真
    3.4 自抗扰控制基本原理
        3.4.1 跟踪微分器
        3.4.2 扩张状态观测器(ESO)
        3.4.3 非线性误差反馈律(NLSEF)
    3.5 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
    3.6 双通道自抗扰控制系统仿真
        3.6.1 无弹体耦合干扰下自抗扰控制仿真
        3.6.2 弹体耦合干扰下自抗扰控制仿真
    3.7 导引头隔离度
    3.8 本章小结
4 导引头稳定平台软件设计
    4.1 系统级常用寄存器配置
        4.1.1 时钟模块寄存器
        4.1.2 CPU定时器模块
        4.1.3 外设中断扩展模块PIE
    4.2 通用I/O配置
    4.3 A/D转换模块设计
        4.3.1 A/D模块寄存器配置
        4.3.2 A/D模块程序设计
    4.4 增强型脉宽调制模块PWM
        4.4.1 PWM概述及寄存器配置
        4.4.2 PWM模块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导引头稳定平台硬件基础
    5.1 元器件选型
        5.1.1 角速率陀螺
        5.1.2 电动舵机
        5.1.3 导引头计算机
        5.1.4 CCS6.0软件平台
    5.2 硬件电路设计
        5.2.1 电压平移电路
        5.2.2 光耦隔离电路
        5.2.3 功率驱动电路
    5.3 系统调试
        5.3.1 演示实验
        5.3.2 硬件调试
        5.3.3 软件调试
    5.4 演示实验运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多模复合导引头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代表性的多模复合制导武器及多模复合导引头发展现状
    1.1 多模复合制导导弹
        1.1.1 联合空地导弹
        1.1.2 双模硫磺石导弹
        1.1.3 长钉(Spike)系列反坦克导弹
        1.1.4 MMP反坦克导弹
        1.1.5 复合制导的反辐射导弹
    1.2 多模复合制导炸弹
2 多模复合导引头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3 结束语

(7)针对空中小目标的红外与毫米波复合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红外小目标检测研究现状
        1.2.2 毫米波目标检测与参数估计研究现状
        1.2.3 红外与毫米波复合检测研究现状
    1.3 红外与毫米波复合检测的技术难点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红外与毫米波复合检测系统设计思路
    2.1 红外与毫米波复合检测系统架构
        2.1.1 红外与毫米波复合检测系统组成
        2.1.2 毫米波相控阵天线阵设计
    2.2 红外与毫米波复合检测方式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局部梯度特征的红外小目标检测
    3.1 目标与背景红外特性分析
        3.1.1 目标特性
        3.1.2 背景杂波特性
        3.1.3 噪声特性
    3.2 基于LOG尺度空间的红外图像小目标检测算法分析
    3.3 基于局部梯度特征的复杂背景下红外小目标检测
        3.3.1 局部梯度二阶原点矩
        3.3.2 滞后阈值分割法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RFT的毫米波运动目标速度特性参数估计
    4.1 目标与噪声毫米波特性分析
        4.1.1 目标特性
        4.1.2 噪声特性
    4.2 相控阵雷达的信号处理和参数估计
        4.2.1 毫米波相控阵雷达的信号处理
        4.2.2 基于FRFT的速度特性参数估计
    4.3 基于u域优化牛顿法的FRFT速度特性参数精估计
        4.3.1 FRFT参数估计分辨率分析
        4.3.2 基于u域优化牛顿法的LFM信号参数估计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视觉注意机制的引导式红外与毫米波复合检测
    5.1 视觉注意机制
        5.1.1 视觉注意机制的分类
        5.1.2 引导式红外和毫米波复合检测工作流程
    5.2 红外全局显着图构建
        5.2.1 针对红外小目标的视觉特征
        5.2.2 基于贝叶斯框架的红外全局显着图构建
    5.3 基于视觉焦点转移的毫米波验证性检测
        5.3.1 视觉焦点转移原则
        5.3.2 基于模糊模式的毫米波目标检测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异构数据处理的并列式红外与毫米波复合检测
    6.1 异构数据处理步骤
        6.1.1 红外特征提取
        6.1.2 数据关联
        6.1.3 特征约简
    6.2 基于HVS的红外特征提取
    6.3 网格化全局最近邻数据关联
    6.4 基于先验信息的加权互信息特征选择
    6.5 实验结果及分析
        6.5.1 数据集及实验设置
        6.5.2 融合检测与单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6.5.3 HVS特征提取和网格化数据关联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6.5.4 PWMI特征选择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协同作战控制站增强合成视景可视化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增强合成视景国内外现状
        1.2.2 协同作战项目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主要结构
第二章 协同作战环境的构建
    2.1 地形数据库技术
        2.1.1 增强合成视景技术
        2.1.2 地形创建软件Creator
        2.1.3 地形创建步骤
    2.2 协同环境的地物
        2.2.1 Creator
        2.2.2 SkechUP
        2.2.3 OSG
    2.3 战场环境模拟显示
        2.3.1 OSG视景仿真功能
        2.3.2 光照与黑夜
        2.3.3 雨雪等粒子实现
        2.3.4 雾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无人机协同侦察
    3.1 多无人机小范围协同侦察
        3.1.1 小范围自主协同侦察
        3.1.2 协同自主避障
    3.2 多无人机大范围协同侦察
        3.2.1 传感器技术
        3.2.2 前视红外感知实现
        3.2.3 激光雷达感知实现
        3.2.4 毫米波雷达感知实现
    3.3 多无人机多传感器协同感知
        3.3.1 多传感器障碍物凸显处理
        3.3.2 多机传感器协同感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陆空协同作战
    4.1 士兵参战实现
        4.1.1 士兵动作控制
        4.1.2 士兵移动控制
    4.2 小型侦察无人机
        4.2.1 单兵无人机的参考
        4.2.2 侦察无人机设计
    4.3 二维地图及图标文字提示
        4.3.1 二三维视图联动图标
        4.3.2 二维动态添加静止图标
        4.3.3 文字提示与方向指示器
    4.4 协同攻击和协同运输
        4.4.1 攻击无人机攻击实现
        4.4.2 运输机救援运送实现
    4.5 士兵视角多视图显示
        4.5.1 视角的信息增强显示参考
        4.5.2 指挥士兵视角多视图显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协同作战系统分析及演示
    5.1 协同作战演示系统的系统框架
        5.1.1 技术路线
        5.1.2 系统设计
    5.2 协同作战演示系统软件界面
        5.2.1 协同环境仿真
        5.2.2 多无人机协同感知
        5.2.3 陆空协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微动目标雷达信号参数估计与物理特征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雷达微动目标识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间微动目标识别
        1.2.2 空中微动目标识别
        1.2.3 地面微动目标识别
    1.3 微多普勒信息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微多普勒机理方面
        1.3.2 微多普勒信号处理方面
        1.3.3 微动目标特征提取方面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雷达目标的微多普勒模型
    2.1 引言
    2.2 理想散射中心的微多普勒模型
        2.2.1 基本微运动的微多普勒模型
        2.2.2 微多普勒信号的性质
    2.3 非理想散射中心的微多普勒模型
        2.3.1 散射中心分类
        2.3.2 滑动型散射中心对微多普勒的影响
        2.3.3 圆环结构边缘型散射中心的锥旋微多普勒模型
    2.4 平动—微动复合多普勒模型
    2.5 小结
第三章 雷达目标微多普勒参数估计
    3.1 引言
    3.2 基于TFD-Hough 变换的调频信号参数化估计
        3.2.1 调频信号时频平面的能量分布
        3.2.2 时频曲线的Hough 变换
    3.3 理想散射中心微多普勒参数的估计
        3.3.1 正弦调频信号PWVD 的窗长选择
        3.3.2 时频平面正弦曲线的Hough 变换
        3.3.3 离散计算表达式及输入输出信噪比分析
        3.3.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4 圆环结构边缘型非理想散射中心的锥旋微多普勒参数的估计
        3.4.1 (f p , ?0 , ? , ? ) 已知情况下(l ,? ) 的估计
        3.4.2 ( fp , ?0 , l , ? ) 已知情况下(? ,? ) 的估计
        3.4.3 参数空间融合处理
        3.4.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3.5 多分量微多普勒信号参数的估计
        3.5.1 基于频域“CLEAN”方法的多分量微多普勒信号参数估计
        3.5.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6 质心运动情况下微多普勒参数的估计
        3.6.1 多项式相位信号处理
        3.6.2 正弦调频—多项式相位信号的高阶模糊图特性
        3.6.3 算法描述
        3.6.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时频脊—随机Hough 变换的微多普勒参数快速估计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时频脊—随机Hough 变换的调频信号参数的快速估计方法
        4.2.1 随机Hough 变换
        4.2.2 时频脊提取
    4.3 理想散射中心微多普勒参数的快速估计方法
        4.3.1 正弦调频信号的时频脊提取
        4.3.2 正弦曲线的随机Hough 变换
        4.3.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4 质心运动情况下微多普勒参数的快速估计方法
        4.4.1 线性调频信号的时频脊—随机Hough 变换检测
        4.4.2 正弦调频—多项式相位信号的快速参数估计算法
        4.4.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微动目标物理特征提取
    5.1 引言
    5.2 基于微多普勒的微动目标物理特征提取
    5.3 毫米波导引头旋转目标物理特征提取与实验研究
        5.3.1 旋转目标的物理特征
        5.3.2 旋转目标雷达回波模型
        5.3.3 毫米波导引头旋转目标外场测量实验
        5.3.4 实验结果分析及特征提取结果
    5.4 空间进动目标物理特征提取与实验研究
        5.4.1 空间进动目标的物理特征
        5.4.2 空间进动目标动态散射特性
        5.4.3 空间进动目标雷达回波模型
        5.4.4 空间进动目标物理特征提取
        5.4.5 空间进动目标动态宽带全极化暗室测量实验
        5.4.6 空间进动目标动态测量实验结果分析
        5.4.7 空间进动目标物理特征提取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总结
    6.3 下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基于组合测量的弹箭图像末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概念描述
        1.2.1 弹道修正弹
        1.2.2 基于组合测量的弹箭图像末修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弹道修正弹国外研究情况
        1.3.2 弹道修正弹国内研究状况
        1.3.3 修正机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图像制导弹药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基于图像导引的弹道修正技术存在的问题
        1.4.1 弹目相对位置的测量技术
        1.4.2 姿态测量技术
        1.4.3 脉冲修正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系统总体方案及关键技术设计
    2.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系统组成
        2.1.2 工作原理
    2.2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2.1 图像测量技术
        2.2.2 姿态测量技术
        2.2.3 脉冲发动机技术
        2.2.4 导引头消旋技术
    2.3 弹道修正中常用坐标系
        2.3.1 常用坐标系
        2.3.2 坐标转换
    2.4 弹丸的运动特性
        2.4.1 弹丸的质心运动方程
        2.4.2 弹丸的围绕质心运动方程
        2.4.3 带修正的4D质点弹道运动方程
    2.5 软件仿真与半实物仿真
        2.5.1 仿真平台
        2.5.2 外弹道模型的建模及参数
    2.6 本章小结
3 弹目相对位置测量方法
    3.1 目标点在CCD上的成像轨迹
        3.1.1 轨迹方程
        3.1.2 目标点成像坐标的频率特性
    3.2 利用CCD估测弹目相对位置的方法
        3.2.1 估测原理
        3.2.2 估测误差分析
    3.3 单CCD测量弹目相对位置的方法
        3.3.1 测量原理
        3.3.2 测量误差分析
    3.4 软件仿真及半实物仿真实验
        3.4.1 目标点成像轨迹软件仿真和半实物仿真实验
        3.4.2 CCD与MEMS陀螺组合估测弹目相对参数软件仿真及半实物仿真实验
        3.4.3 CCD与磁-MEMS陀螺组合估测弹目相对参数半实物仿真实验
        3.4.4 单CCD测量弹目相对位置方法软件仿真及半实物仿真实验
    3.5 滚转角误差对弹目方位测量精度的影响
        3.5.1 滚转角误差产生的测量误差模型
        3.5.2 软件仿真
        3.5.3 半实物仿真实验
        3.5.4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姿态测量及其融合算法
    4.1 地磁探测技术以及相关理论基础
        4.1.1 地磁场概述
        4.1.2 国际地磁参考场
        4.1.3 载体系中地磁矢量的测量
    4.2 椭圆拟合理论
        4.2.1 椭圆拟合基础理论
        4.2.2 B2AC
        4.2.3 UKF滤波
        4.2.4 奇异值的检测
        4.2.5 改进的椭圆拟合算法
    4.3 姿态测量方法
        4.3.1 滚转角的解算
        4.3.2 低伸弹道滚转角的解算
        4.3.3 基于三轴磁强计的姿态角解算
        4.3.4 姿态角的另一种测量方法
    4.4 磁一陀螺系统组合测量弹丸姿态
        4.4.1 MEMS陀螺测量弹丸姿态模型
        4.4.2 四元数求解姿态矩阵
        4.4.3 姿态角的组合测量
        4.4.4 半实物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图像的组合测量飞行实验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总体方案设计
        5.1.2 弹载测试系统设计
    5.2 原理样机实弹飞行实验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实验结果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弹道偏差的计算及修正策略
    6.1 修正参数的计算
        6.1.1 弹道参数的估算
        6.1.2 修正量的计算
        6.1.3 仿真
    6.2 脉冲修正
        6.2.1 脉冲发动机参数及结构安排
        6.2.2 质心附近修正/脉冲修正弹的空间运动
        6.2.3 仿真
    6.3 修正律
        6.3.1 修正律及弹道优化
        6.3.2 基于修正距离的修正律
        6.3.3 基于修正角度的修正律
        6.3.4 脉冲修正参数的确定
        6.3.5 脉冲修正点火条件
    6.4 脉冲修正的影响
        6.4.1 低转速下脉冲修正的效能
        6.4.2 脉冲修正对弹丸姿态的影响
        6.4.3 弹丸飞行稳定性的必要条件
    6.5 修正系统软件仿真及半实物仿真实验
        6.5.1 软件仿真
        6.5.2 半实物仿真实验
        6.5.3 软件仿真及半实物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及展望
    7.1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
    7.2 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A
作者在读博期间撰写的相关论文

四、毫米波单兵雷达信息处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电子信息类军事人才培养实训条件建设初探[J]. 李双勋,蒋彦雯,王展,邓彬.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21(02)
  • [2]基于信息融合的鱼雷罐车安全监控系统与关键技术研究[D]. 张先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信息融合的倒车雷达影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栗欣宏.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无人机机载武器发展现状及展望[J]. 杜泽弘,楼俏,贺敏,姜启帆,陈航. 军事文摘, 2020(05)
  • [5]速率稳定滚仰式导引头设计、仿真与实现[D]. 王远飞.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6]多模复合导引头发展现状及趋势[J]. 刘箴,张宁,吴馨远. 飞航导弹, 2019(10)
  • [7]针对空中小目标的红外与毫米波复合检测技术研究[D]. 魏元.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8]协同作战控制站增强合成视景可视化处理技术[D]. 张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5)
  • [9]微动目标雷达信号参数估计与物理特征提取[D]. 刘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4)
  • [10]基于组合测量的弹箭图像末修技术[D]. 柏杰锋.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毫米波单兵雷达信息处理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