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与工业企业贯彻落实企业会计制度问题衔接规定

财政部与工业企业贯彻落实企业会计制度问题衔接规定

一、财政部 工业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衔接规定(论文文献综述)

邵奎,张元福,王大庆[1](2021)在《黑龙江垦区财会制度改革与新旧财会制度衔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根据国家财会制度改革要求,黑龙江农垦企业(北大荒集团)也相应地进行了财会制度改革,逐步与国家新财会制度相衔接。本文从贯彻执行"两则""两制"等四方面对黑龙江垦区财会制度改革与新旧财会制度衔接进行研究,以期对北大荒集团进一步深化财会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陈凯[2](2021)在《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适应这一新的功能和定位,因此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而预算作为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必然要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财政制度基础的现代预算制度,其目标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内容完整、编制科学、执行规范、监督有力、讲求绩效和公开透明,而现代预算制度最直接表现形式就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决算差异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直接结果,对于充分把握预算管理水平,发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深入分析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和结构特征。在系统呈现预决算差异特征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对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影响我国预决算差异的主要因素。首先,全方位、多角度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特征和演变趋势。结合我国一般公共预算体系,分别从总量层面、结构层面、区域异质性层面等不同角度对预决算支出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次,根据预决算差异背后的逻辑,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并结合我国预算功能取向,为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充分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根据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阶段的全周期运行特点,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两个维度梳理出可能影响预决算差异的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主体互动因素,并借助实证分析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第三,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法,分别利用基于R2的夏普利值分解和MQ指数测度不同因素对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探寻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来源,充分认识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第四,总结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内部动态特征,结合从年初预算--调整预算--决算的预算周期,分析预决算差异在年度内普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模式的原因。最后,通过借鉴美、法、日等国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实践经验,更清晰认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推动我国的预决算差异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各级政府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且存在结构性差别。整体特征分析发现:2013年以来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均大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支成为预决算差异的突出表现形式;2011年以后预决算差异度出现下降,但绝对规模不降反增,2017年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超过2011年达到新高;地方层面的预决算差异规模和差异度均高于中央;省级预决算差异、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三者呈倒“V”形,调整差异通常为正,执行差异通常为负,但是决算数通常仍会大于年初预算数。结构特征分析发现:支出科目越细化预决算差异越大,离散程度越高;中央预决算差异稳定度更高,且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而地方在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农林水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项目支出预决算差异总体大于基本支出预决算差异。区域特征分析发现,调整差异的区域特征明显,但执行差异的区域特征并不明显,其中东部地区调整差异更小,因此总体来看东部地区预决算差异小于中西部地区。(2)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不可预知性、非对称性、成因多样性、适度性,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具有的五大属性决定了预决算差异的复杂性,因此认识预决算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导致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出发,分类视之,即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基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二维逻辑框架,将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归类为六类——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和主体互动因素。(3)通过预算管理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发现,财政部门、支出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的互动行为影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规范性,进而影响预决算差异。预算编制过程中,影响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均衡的因素有: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的削减比例、财政部门审核预算的成本、支出部门虚报预算的成本、财政部门和支出部门的信息不对称从程度会影响预算编制过程的均衡结果。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表明,由于预算规模既定,社会获得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总量也是一定的,而这种竞争活动是需要相应成本的,其最终结果应该是某种“负和”的社会损失。预算监督过程中,通过分析是否财政结余的博弈过程发现,均衡结果与监督部门对未及时结余的惩罚力度F、实质结余资金规模B、结余后第二年度的削减规模、支出部门选择不结余的处理成本、监督部门选择监督的成本有关。(4)通过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的回归发现,经济不确定程度、转移支付占比、晋升压力、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速、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透明度会显着影响预决算差异。内部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因素的作用路径不同,对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影响存在不同,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显着而执行差异中不再显着——经济预测偏差、财政收入增速和财政透明度,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不显着而预算执行差异中显着——经济不确定程度、财政分权、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人均GDP。(5)通过利用Shapely分解和MQ指数对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解,发现我国的预决算差异最主要的来源是制度因素和管理因素,并同时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制度因素主要作用于影响调整差异,管理因素在执行差异中的作用更为明显。(6)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具有地区异质性,通过分析发现东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官员晋升压力、财政收入增速、财政分权;中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分权、人均GDP和转移支付占比;而西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收入增速、经济增速和转移支付占比。时间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延续,影响因素结构存在一些规律性变动——转移支付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宏观经济预测差异的贡献度呈上升趋势。总体来说,我国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预决算差异。我们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分类施策——“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执行效率,更好履行政府受托责任。要认识到我国当前阶段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是制度性因素和管理因素,以及预算调整差异和预决算执行差异性质的不同,未来需不断优化制度并强化预算管理。具体政策建议为:一是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二是加强各项制度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理顺政府间收支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宏观预测能力,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加快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建设,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四是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管理,规范预算调整流程,建立预算调整控制机制。五是优化制度设计,协调预算主体良性互动,完善预算监督体系,营造公开透明预算环境。六是强化绩效意识,将预决算差异纳入预算绩效管理。

管淑慧[3](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杨小末[4](2020)在《行政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执行机制研究 ——基于对A单位的访谈研究》文中认为《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出台表明我国基本完成了双系统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理论界对政府会计改革进行了详实的研究,但对政府会计执行实践的研究较少涉及。我国长期实行以现金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执行面临较大技术困难。那么,探索现有执行机制能否确保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充分发挥其有效性,了解执行机制如何作用于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制度的落地过程,明确导致公共部门对于各项会计准则制度的执行存在差异的原因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对A单位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以制度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对强制性、规范性和模仿性制度压力所涉及的压力来源进行界定,并考虑三种压力机制对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执行效果产生的作用。同时,考虑到组织内部的作用力,将组织特有的管理特征,如组织内部的监督抽查制度、会计信息系统、预算资源、奖惩制度等界定为内部配套机制,对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执行展开分析,从制度理论和组织特征相结合的角度解释现有执行机制各部分的作用方式。通过案例研究,本文发现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我国公共部门主要受到强制性制度压力作用而执行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规范性制度压力可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准则制度的执行,模仿性制度压力发挥作用较小;同时,配套制度并没有完全跟上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执行要求,在执行中未完全发挥辅助作用。就具体执行策略而言,强制性制度压力作用于公共部门是否执行会计准则制度,规范性制度压力作用于会计准则制度执行质量。本文的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执行环节的研究,为立法部门、监管部门和执行部门等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为现有执行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向。

华清君[5](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韩继深,钱丽苏,张家义[6](2020)在《地勘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按照财政部财会字〔2018〕21号文件要求,2019年1月1日起,地勘事业单位全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通过对全国地勘行业地勘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情况的调研,对执行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困难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笔者自身参与实施工作的实践,对落实执行好《政府会计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关建议。

武威[7](2019)在《中国实践情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经验探索与理论框架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在中国特色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产生开始就致力于有效满足中国独特的内部管理需求及外部政治环境要求,体现了鲜明的实用导向。在国家治理背景下,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三分一轮一流程”的相关要求为标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为加强政府内部权力运行制约的重要机制而推动实施起来。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求,单位运行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适用范围面临由经济活动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的发展要求,原有功能实现也面临挑战。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适用范围和功能拓展需要完备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但截止到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尚未形成统一、完备的理论框架,原有研究认识视角及当前发展要求处于冲突与割裂状态,如何总结适合于中国国情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框架成为当前理论研究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关乎国家治理要求的落实。因此,本文首先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理念认识出发,在总结分析“权力制衡观”内部控制理念内涵及局限基础上,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围绕不确定性的产生与应对,综合“信息观”和“系统观”作为全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理念。其次,基于上述发展理念,本文从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色实践经验出发,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进行了探索,并围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不确定性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本文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置于完整的公共组织系统视角,围绕不确定性的产生与应对为主线,结合组织均衡发展内涵及实证探索结果,对其内涵、主体、客体、目标、要素等理论框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从内部控制与业务内在关联认识出发,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建设标准。本文期望能够探索构建具备解释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践,并具备理论综合解释能力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政策要求、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践提供启示。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归纳演绎以及扎根理论案例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线性回归的实证研究方法等。全文总共分为八章,各章内容简要分析如下:第一章为绪论。该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话题、整体研究目标、理论和实践研究意义、实际研究思路、具体研究方法及基本研究框架和内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该部分系统回顾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国外政府领域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现状,总结现有研究在行政事业单位或政府内部控制内涵、目标、要素、建设内容及评价等基本框架研究方面存在的代表性观点、局限及争议;第三章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与理论基础。该部分在分析公共受托责任视角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权力制衡观”理念局限及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带来挑战基础上,明确了不确定性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中的核心地位,对转变后的“信息观”和“系统观”兼顾的内部控制理念内涵进行了分析,同时在构建公共组织系统中计划与控制要素模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内部控制与政策控制、作业控制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能要素构成的探索与验证。该部分从公共组织系统视角出发,以不确定性应对规律探索为起点,依托4家典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通过编码分析形成了由4个二阶类属和14个一阶类属构建的单位内部控制要素理论框架。同时该部分还借助2017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契机,进一步对单位内部控制要素理论框架进行了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了该框架与当前内部控制实践的贴合程度以及要素和指标之间的区分效度和聚敛效度;第五章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不确定性关联的实证检验。该部分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运行不确定性关联认识出发,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分项要素与运行不确定性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了结构方程检验。同时,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综合指数的基础上,该部分还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综合指数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回归检验,并进一步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对不确定性的作用机理,从而验证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内部运行不确定性应对的解释能力;第六章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理论框架。该部分以不确定性的产生与应对为核心,围绕组织均衡实现内涵,综合价值理性和组织理性关联认识,依据“信息观”和“系统观”兼顾的内部控制理念,并结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体实践特征及实证探索结果,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主体、客体、目标、要素等基本理论框架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索;第七章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逻辑与标准。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计划与控制要素模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部分对行政事业内部控制实践中所总结形成的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建设经验进行了本质分析,并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围绕组织结构层面和组织运营层面来明确建设标准,从而认清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要素功能发挥的组织系统环境;第八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该部分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对研究局限进行了说明,并从挖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中国文化底蕴、拓展内部控制宏观政策功能、强化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分析角度展望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未来研究方向。本文充分借鉴财政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将有益理论内容借鉴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框架构建研究中,可能的理论研究价值在于:一是,本文通过综合对比风险与机会、风险与不确定性、人为的不确定性和客观上的不确定性的内涵异同及范围差异,转变内部控制的风险导向与权力制衡观,将不确定性置于内部控制理念认识的核心地位,探索形成“信息观”和“系统观”兼顾的内在建设理念,并明确内部控制在整体组织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本文基于中国实践经验总结,总结提炼当前内部控制建设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应对规律,验证现行内部控制在不确定性应对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三是,本文以不确定性内涵认识、范围界定为前提,以不确定性应对规律性认识为基础,探索构建包括基本内涵、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目标和控制要素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本文可能的现实价值在于:一是,本文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政策文件的修订完善提供了启示意义。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我国都提出要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适用范围及内在功能的拓展,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由经济活动拓展到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本文通过公共受托责任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念分析,找寻到制约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适用范围及内在功能拓展的影响因素,进而明确了新的内部控制理念下的拓展路径;二是,本文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体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政策文件都聚焦经济活动,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范围的不断拓展,原有政策体系要求难以满足实践需求。本文则充分结合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践面临的挑战,为如何拓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适用范围提供了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方法方面的启示;三是,本文可以为宏观层面政府内部控制的实践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整体政府职能的发挥离不开微观的单位主体,因此要想构建宏观政府内部控制体系,必然需要建立健全作为其组成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因此,本文所提出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框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内部控制实践及政策发展,为内部控制发挥更为宏观调控功能奠定基础。当然本文也存在亟待完善的研究空间。虽然本文力求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中国特色,并结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践,期望能够构建具备实践解释能力以及理论综合认识能力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但整体而言本文的探索仍是初步的。在研究内容方面,受限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践在经济活动建设范围方面的局限,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适用范围的拓展以及更为全面的组织均衡功能的实现,本文仅能够从理论上提出相关建设思路与要求,却缺乏现实中的具体案例支撑。因此,后续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展,亟待进一步的案例总结与理论验证,从而对本文所提出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构建思路加以验证。在研究方法方面,基于中国特色实践的案例研究和大样本经验分析仍有待加强,从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实施效果加以分析。

张涛,韩传模[8](2019)在《新中国七十年会计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经过不断探索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和进步:会计法制化建设逐步加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有效实施并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事业稳步发展、政府会计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会计人才培养蓬勃发展。述往以为来者师,本文通过对建国七十年来的会计大事予以记录,旨在形成全面反映新中国会计发展的编年简史和辑录会计工作进程的文献总汇,为新时代的会计研究和实务工作提供更为详实、系统的历史素材,以期进一步发挥会计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钱蒙微[9](2019)在《我国小规模纳税人法律制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规模纳税人是指年应税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以下,并且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规定报送有关税务资料的增值税纳税人。由于增值税拥有“道道课征,税不重征”的特点,计算增值税要求纳税人严格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记载数额进行销项与进项之间的抵扣,实现以票控税的目的。小规模纳税人的会计核算不健全,这就增加了税务机关在向其征收增值税过程中的困难性,不利于国家税款的及时入库。因此,出于税收效率原则的考量,我国建立了小规模纳税人法律制度,对小规模纳税人统一适用简易征收模式,应纳增值税额为销售额与征收率的乘积,并规定小规模纳税人一律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随着我国近年来“营改增”进程的不断推进,小规模纳税人法律制度作为增值税法律制度的重要分支,其本身的制度优化也成为税收法治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2018年以来,以财税[2018]33号文为起点,我国迈出了针对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改革步伐,将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上调至年销售额为500万元,在统一工商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小规模纳税人的规模,使越来越多的增值税纳税人被归入小规模纳税人行列。2019年3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将小规模纳税人自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范围扩大至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截至目前共有八个行业的小规模纳税人被纳入自开试点。与此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4号也规定了将小规模纳税人的起征点提高到每月销售额10万元,免税范围进一步扩大。正是基于上述政策背景,小规模纳税人法律制度的优化才被赋予了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一方面,小规模纳税人制度本身尚且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在小规模纳税人群体的大规模扩张后进一步放大,如果无法得到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制度本身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2018年以来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改革面临是否能够在逻辑上自恰的问题,以及能否与一般纳税人制度进行有效衔接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论证。本文第一章研究我国小规模纳税人现行法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小规模纳税人在适用简易征收模式的过程中,事实上仍然保留了营业税的重复征税因素,上一环节已缴纳的增值税无法在下一环节进行抵扣,从而导致增值税税负在每一环节上的不断叠加。在社会分工不断进步的今天,每一流转环节所承担的税负不同的情况,将不利于各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即使我国历年来不断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以期将重复征税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但保留小规模纳税人的简易征税方式的政策基调决定了重复征税仍将无可避免。其次,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一方面体现在征收率上(目前主要为3%),随着一般纳税人的税率在近年来的不断降低(最新的税率为6%、9%和13%),小规模纳税人较一般纳税人而言在税负上并不具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小规模纳税人可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范围仍然被限制在八个试点行业,大部分小规模纳税人必须向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这种传统开票模式的保留不仅会增加小规模纳税人的时间成本,更会占用其流动资金,不利于业务活动的拓展。最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征管成本较一般纳税人而言更高,基于对申请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成本考量,许多小规模纳税人选择让“开票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以维系与拓展其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交易往来。第二章研究优化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逻辑起点。基于第一章提出的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现存问题,本章旨在通过梳理该制度的历史发展,寻求小规模纳税人制度本身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依据,为制度优化明确研究起点和研究方向。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实际上是税收公平原则与税收效率原则不断博弈的结果。由于增值税法律制度的精密性,欠缺一定会计核算条件的小规模纳税人不符合增值税抵扣的要求,勉强适用只能导致税收征管效率的低下。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产生便是基于税收征管效率的需要,对部分会计制度不健全的纳税人采用简易征收模式计算应纳增值税。然而,简易征收模式带来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制度的不衔接问题,导致小规模纳税人在增值税税负层面存在不公平、不中性现象。对此学界提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存在反映了国家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不利于市场自身配置作用的发挥,应当直接取消小规模纳税人制度,完全消除增值税的重复征税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直接取消小规模纳税人制度将不利于绝大部分增值税纳税人的制度适用,其税收遵从度将会大大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制度应当作为增值税转型过程中的必要过渡措施,缓解中小企业因缺乏与增值税法律制度相适应的会计管理水平而造成的适用脱节。第三章研究小规模纳税人制度优化的实体法路径。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实体法优化路径应当解决其制度本身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和税负过重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是论证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纳税主体资格,从而明确小规模纳税人制度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税收是一种公法上的债务关系,国家和纳税人是两个平等的法律主体,因此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主体资格的认定可以借鉴民法上对民事主体资格认定的相关规则,即使由于小规模纳税人的会计核算制度的不健全从而导致其在税收行为能力上受到限制,但其仍然具备增值税纳税主体的法律要件,围绕小规模纳税人建立的增值税法律制度具备适宜的法律土壤。与此同时,从实体法上优化小规模纳税人制度应当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实体法优化路径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基础制度缺漏的弥补上进行,例如起征点的设置、发票“警戒线”的打破等。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考察,我国对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实体法优化措施可以从逐步适用抵扣制度和进一步降低税负层面进行研究。第四章研究小规模纳税人制度优化的程序法路径。我国小规模纳税人不具备一般纳税人的会计核算能力,对其账簿设置要求较为宽松,而我国目前对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又使大部分增值税纳税人被归入小规模纳税人的范围,从而导致税务机关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征管上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我国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程序法优化路径,应当以提高小规模纳税人群体的税收遵从度为目标,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强制建账,严格规范其使用会计账目进行增值税缴纳,在此基础上完善对我国的税务代理制度,明确税务代理制度的法律层级、适用范围和组织机构。

杨铭[10](2019)在《S大学政府会计制度新旧衔接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颁布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通知(财会[2017]25号),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高校不再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相较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使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将财务信息与预算信息糅合在一起,政府会计制度对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进行了区分,财务会计使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使用收付实现制,二者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核算且保持了一定的内在联系,重构了政府会计的核算体系。政府会计制度相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变化较大,高等学校如何在财政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实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到政府会计制度的平稳过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S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在进行新旧会计制度衔接时,其相关工作与成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以为其他高校的新旧制度衔接提供借鉴经验。本文阐述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并通过政府会计制度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对比,分析了政府会计制度与高校会计制度的不同之处,为新旧衔接指明了方向。本文对S大学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中新旧衔接工作的案例进行了梳理。针对财务人员学习新制度、转换核算观念时,在客观上与主观上存在的各项问题,建议高校加强相关培训的实用性与全局性。针对财务会计中,权责发生制下资产的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建议高校通过优化资产管理,调整核算方式,满足政府会计对资产的精细化、科学化、成本化的管理。针对预算会计中,预算资金由修正收付实现制到完全收付实现制的转换时存在的各项问题,建议高校理顺转换顺序,加强数据校验,并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确定相关事宜,以保证衔接的准确与顺畅。针对新旧衔接时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各项问题,建议高校构建全新架构的核算系统,同时完善配套软件系统的建设与升级,通过智能化财务平台的建设,拓展政府会计改革的成效。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其他高校和事业单位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新旧衔接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财政部 工业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衔接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政部 工业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衔接规定(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垦区财会制度改革与新旧财会制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三、衔接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
四、执行新增和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

(2)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预决算差异
        1.4.2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
        1.4.3 预决算差异度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研究创新
        1.5.2 本文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预决算差异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预决算支出差异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
        2.2.3 晋升竞争理论
        2.2.4 政府预算管理相关理论
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分析
    3.1 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的制度现状分析
        3.1.1 预算编制的制度现状
        3.1.2 预算执行的制度现状
        3.1.3 决算审查的制度现状
        3.1.4 结转结余的制度现状
        3.1.5 其它相关制度现状
    3.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分析
        3.2.1 全国层面
        3.2.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2.3 省级层面
        3.2.4 部门预算层面
    3.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结构特征分析
        3.3.1 全国层面
        3.3.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3.3 省级层面
    3.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区域特征分析
    3.5 中国预决算差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5.1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立法层级不够高
        3.5.2 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调整差异较大
        3.5.3 公共决策与预算衔接不畅
        3.5.4 部门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约束
        3.5.5 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监管不到位
        3.5.6 约束机制不健全,未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3.6 本章小结
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及成因研究
    4.1 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
        4.1.1 普遍性
        4.1.2 不可预知性
        4.1.3 非对称性
        4.1.4 成因的多样性
        4.1.5 适度性
    4.2 中国预决算差异的基本判断
    4.3 预决算差异的分析框架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技术因素
        4.3.2 制度因素
        4.3.3 政策因素
        4.3.4 经济因素
        4.3.5 管理因素
        4.3.6 主体互动因素
    4.4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客观定位
    4.5 本章小结
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分析
    5.1 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概述
    5.2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
        5.2.1 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5.2.2 部门预算编制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3 不完全信息两期序贯博弈(部门预算博弈策略)
    5.3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
        5.3.1 博弈特点
        5.3.2 策略空间
        5.3.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3.4 均衡分析
    5.4 预算监督:支出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博弈
        5.4.1 博弈特点
        5.4.2 策略空间
        5.4.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4.4 均衡分析
    5.5 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启示
        5.5.1 主体博弈因素分析
        5.5.2 政策启示
6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分析
    6.1 回归模型设定
        6.1.1 静态面板模型
        6.1.2 动态面板模型
    6.2 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6.3 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6.4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成因的实证结果
    6.5 时空异质性分析
        6.5.1 地区异质性分析
        6.5.2 时间异质性分析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成因的贡献度分解
    7.1 测度贡献度的基本原理
        7.1.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夏普利值分解
        7.1.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2 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分解
        7.2.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2.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3 预决算差异贡献度的内部动态分析
        7.3.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3.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4 时空异质性分析
        7.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7.4.2 时间异质性分析
    7.5 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主要成因
        7.5.1 调整差异的成因分析
        7.5.2 执行差异的成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预决算差异的国际比较研究
    8.1 美国
        8.1.1 美国联邦政府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1.2 美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2 日本
        8.2.1 日本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2.2 日本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3 法国
        8.3.1 法国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3.2 法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4 国际经验及启示
        8.4.1 健全法律体系,提高预算法治化水平
        8.4.2 预算编制科学精细,预算执行规范有序
        8.4.3 严控预算调整,强化监督问责
        8.4.4 预算信息充分公开,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基本原则
        9.2.1 坚持预算法定原则
        9.2.2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9.2.3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
        9.2.4 坚持系统观念
    9.3 相关政策建议
        9.3.1 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
        9.3.2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项制度有效衔接
        9.3.3 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降低预算调整差异
        9.3.4 增强预算执行规范性,严控预决算执行差异
        9.3.5 完善预算监督约束体系
        9.3.6 预决算差异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6-2019年中央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情况(59个部门)
附录二:各国预算和决算相关数据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4)行政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执行机制研究 ——基于对A单位的访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政府会计概述
    2.1 文献综述
    2.2 政府会计改革与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概述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
    3.1 理论基础:制度理论
    3.2 理论分析框架
    3.3 理论分析与观点提出
第4章 案例选择与介绍
    4.1 A单位基本情况
    4.2 A单位新旧会计核算体系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考察与分析
    5.1 A单位政府会计制度执行分析
    5.2 A单位政府会计准则执行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调研提纲
附录二 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6)地勘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全国地勘单位《政府会计制度》执行的基本情况
    1.1 全国地勘行业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1.1.1 全国属地化地勘单位分布情况
        1.1.2 部分属地化地勘单位改企转制情况
        1.1.3 国家国资委管理的地勘单位情况
    1.2 全国地勘行业地勘单位执行会计制度情况(截至2018年12月31日)
        1.2.1 属地化地勘局及地勘单位执行会计制度情况
        1.2.2 部分属地化地勘单位改企转制后执行会计制度情况
        1.2.3 国资委管理的地勘单位执行会计制度情况
    1.3 全国地勘行业地勘单位在执行《地勘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变异情况
        1.3.1 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四属化”决定了地勘队伍主管部门的分散化
        1.3.2 不同管理主体的不同要求导致了地勘单位执行会计制度的变异
        1.3.3 关于地质勘查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规定的主要依据
    1.4 全国地勘单位《政府会计制度》执行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1.4.1 全国地勘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范围
        1.4.2 全国地勘单位《政府会计制度》执行的基本情况
        (1)改革工程浩大,依法设计创新。
        (2)各级领导重视,单位全面实施。
        (3)改革全面配套,相关文件迭出。
        (4)改革发现问题,以问题导向完善改革。
        (5)新旧制度并行,择机实现衔转。
        (6)任务压力倍增,财会人员无私奉献。
2 《政府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
    2.1 本领恐慌——学习培训和全面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能力水平问题
        2.1.1 领导及全员重视的观念和配套能力的适应与提高
        2.1.2 急用先学与财会人员执行新制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2.1.3 缺乏专业与配套的系统观念的建立和坚持
    2.2 建立新账——新制度账套的建立、系统、配套、修订与完善问题
        2.2.1 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后账套的建立没有更规范详细的规则,需要探索
        2.2.2 系统内沟通衔接和对冲问题边缘不清晰,难以满足不同层次需要
        2.2.3 新制度账套的软件信息化、配套、修改、完善与运行问题
    2.3 新旧衔接——《地勘单位会计制度》与《政府会计制度》衔接转换的问题
        2.3.1 新旧制度衔接转换的范围及内容不清楚
        2.3.2 新旧制度衔接转换的步骤与流程缺失或存在问题
        2.3.3 清产核资做的不规范、不科学,存在一些遗留问题
        2.3.4 地勘单位新旧制度衔接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
    2.4 制度运行——《政府会计制度》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2.4.1 新账基础信息、期初余额和资产负债表的建立及开账存在的主要问题
        2.4.2 新制度财务管理系统正常运行中业务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日常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业务分析方法、会计分录处理等存在问题。
        (2)会计核算实际操作中“平行记账”的业务处理是最大难题。
        (3)本年盈余与本年预算收支差额的差异处理是公认难题。
        (4)会计核算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特殊业务的核算处理问题。
        (5)新制度财务核算系统软件与软件供应商的共进问题。
    2.5 基础工作——新制度的实施亟待科学规范和完善的会计基础工作
    2.6 综合配套——《政府会计制度》正常运行的生态环境问题
    2.7 验收标准——《政府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正确与否的问题
3 全国地勘单位落实执行好《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建议
    3.1 提高认识,全面培训学习,筑牢执行好《政府会计制度》的基础
        3.1.1 强化政策学习,着力提高地勘单位全员的观念意识
        3.1.2 建立长效学习机制,提高政策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3.1.3 建立对标机制,增强会计核算工作交流与沟通
    3.2 建立标准,规范工作流程,保障《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科学规范和效率
        3.2.1 制度“废改立”,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工作流程
        3.2.2 建立标准,制定操作手册、案例库
        3.2.3 坚持创新,探索地勘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工作机制
    3.3 抓住重点,组织研究攻关,在实践中解决《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疑难问题
        3.3.1 以局为单位建立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组织
        3.3.2 建好新账科目是执行好《政府会计制度》的基础和关键
        3.3.3 新旧制度衔接转换要作为突出和重点问题加以解决
        3.3.4 要通过研究分析和实际案例解析彻底解决好“平行记账”的问题
        3.3.5 地勘单位会计核算和日常账务处理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7)中国实践情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经验探索与理论框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含义
    2.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
    2.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客体范围
    2.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
    2.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2.6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政府会计的关联
    2.7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路径
    2.8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评价
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与理论基础
    3.1 公共受托责任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固有理念认识
        3.1.1 固有人性假设认识
        3.1.2 主要建设方法与建设目标
        3.1.3 重点建设范围
    3.2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带来的理念挑战
        3.2.1 对人性假设的挑战
        3.2.2 对建设理念的挑战
        3.2.3 对建设目标的挑战
        3.2.4 对建设范围的挑战
    3.3 系统整合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念探索构建
        3.3.1 方法论理性主义假设的提出
        3.3.2 不确定性的全面认识
        3.3.3 “信息观”和“系统观”综合性内在理念的提出
        3.3.4 政府会计信息运用的强调
    3.4 公共组织系统理论基础及相关启示
        3.4.1 企业组织系统中计划与控制要素模型分析
        3.4.2 公共组织系统中计划与控制要素模型分析
        3.4.3 本文所构建的计划与控制要素模型
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要素构成的探索与验证
    4.1 对传统内部控制要素框架适用性的分析
    4.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理论框架探索性分析
        4.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4.2.2 要素理论的探索分析
        4.2.3 要素理论的初步构建
    4.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量表的构建、提纯与结构验证
        4.3.1 数据收集、问卷整理与分析方法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4.3.4 信度和效度分析
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不确定性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不确定性关系的理论分析
    5.2 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度量
    5.3 基于分项要素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不确定性关联检验
    5.4 基于整体指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不确定性关联检验
        5.4.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数构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5.4.2 回归模型的构建
        5.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不确定性关联的回归结果分析
        5.4.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对不确定性的作用机理
        5.4.6 进一步分析
        5.4.7 稳健性检验
6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框架构建
    6.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
    6.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体
    6.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客体
    6.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
    6.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
    6.6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原则
        6.6.1 内部控制责任原则
        6.6.2 业务不确定性评估原则
        6.6.3 控制设计与执行原则
        6.6.4 内部监督原则
7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逻辑与标准构建
    7.1 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划分逻辑的合理性分析
    7.2 组织结构层面内部控制建设
    7.3 组织运营层面内部控制建设
    7.4 组织结构层面和运营层面内部控制建设关联
    7.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标准的中国实践特征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总体研究结论
    8.2 本文研究贡献与不足
        8.2.1 研究贡献
        8.2.2 研究不足
    8.3 未来研究展望
        8.3.1 挖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中国文化底蕴
        8.3.2 提炼构建宏观层面的政府内部控制理论体系
        8.3.3 拓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研究
附录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调查问卷
附录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设计版)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8)新中国七十年会计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2年
1973年
1975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9)我国小规模纳税人法律制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安排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小规模纳税人现行法律制度检视
    第一节 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重复征税问题
        一、小规模纳税人之间的交易结构及征税模式
        二、小规模纳税人制度重复征税因素的保留
    第二节 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税收负担问题
        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加小规模纳税人成本
        二、小规模纳税人税负重于一般纳税人
    第三节 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税收征管问题
        一、会计制度不健全导致监管不力
        二、违法成本低廉,虚开行为屡禁不止
第二章 小规模纳税人法律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历史溯源
        一、1979年-1993年: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空缺
        二、1994年增值税改革至今: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三、小规模纳税人制度历史发展的总结
    第二节 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产生依据
        一、税收效率原则与税收公平原则的博弈
        二、税收效率原则在小规模纳税人制度中的体现
    第三节 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研究价值
        一、增值税双重纳税人标准的国际适用
        二、增值税双重纳税人标准的中国适用
    第四节 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存废之辩
        一、取消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学术观点
        二、保留小规模纳税人制度的学术观点
第三章 小规模纳税人法律制度的实体法优化路径
    第一节 理论依据: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纳税主体资格论证
        一、理论铺垫:纳税主体资格理论
        二、小规模纳税人纳税主体资格的民法学解释
    第二节 小规模纳税人制度实体法优化的客观条件
        一、起征点的设置符合欧盟一般标准
        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警戒线”的打破
    第三节 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抵扣制度的逐步适用
        一、小规模纳税人适用增值税抵扣的条件
        二、小规模纳税人适用增值税抵扣的方式
    第四节 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的进一步降低
        一、自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模式的普及
        二、合理设置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
第四章 小规模纳税人法律制度的程序法优化路径
    第一节 程序法优化路径的背景铺垫
        一、客观条件:小规模纳税人规模庞大但税收贡献较小
        二、优化目标:税收遵从最大化
    第二节 税务代理制度的完善
        一、税务代理制度的国际适用
        二、税务代理制度的中国适用
    第三节 强制建账,提高小规模纳税人会计核算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S大学政府会计制度新旧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与政府会计制度的对比
    2.1 高校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2.2 政府会计制度的核心内容与新旧制度的衔接要求
    2.3 政府会计制度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改进
    2.4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大学政府会计制度的新旧衔接
    3.1 S大学基本情况
    3.2 S大学财务状况
    3.3 S大学政府会计制度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新旧衔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大学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中的问题分析
    4.1 财务人员的核算观念尚未适应政府会计制度的改变
    4.2 资产的管理尚未满足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
    4.3 预算会计科目期初余额尚未确定
    4.4 信息化建设尚未满足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新旧衔接的相关建议
    5.1 加强学习培训,理解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本质
    5.2 完善资产管理与相关核算
    5.3 优化预算结余科目期初余额的确定方案
    5.4 提升财务信息化建设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四、财政部 工业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衔接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垦区财会制度改革与新旧财会制度衔接研究[J]. 邵奎,张元福,王大庆. 农场经济管理, 2021(09)
  • [2]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D]. 陈凯.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10)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4]行政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执行机制研究 ——基于对A单位的访谈研究[D]. 杨小末. 山东大学, 2020(02)
  • [5]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6]地勘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现状、问题及对策[J]. 韩继深,钱丽苏,张家义.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0(03)
  • [7]中国实践情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经验探索与理论框架构建[D]. 武威.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8]新中国七十年会计大事记[J]. 张涛,韩传模. 财务与会计, 2019(15)
  • [9]我国小规模纳税人法律制度优化研究[D]. 钱蒙微.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10]S大学政府会计制度新旧衔接研究[D]. 杨铭.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财政部与工业企业贯彻落实企业会计制度问题衔接规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