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电脑模拟抢劫杀人案体验

《3.7》电脑模拟抢劫杀人案体验

一、“3.7”抢劫杀人案电脑摹拟画像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吕铮[1](2021)在《真相小组》文中认为1.预审 初秋,下着一场不大不小的雨,天色灰蒙蒙的,雨滴打在雾蒙蒙的玻璃上,划出一道长长的抛物线。审讯室的铁门紧闭着,坚硬、冰冷,隔绝着外面的嘈杂和喧嚣。脚步声由远至近,一个身穿制服的警官缓步而来。他三十多岁的年纪,中等身材,相貌端正,浓眉下的一双眼睛略带疲惫。他是预审支队的副支队长,行里人称"那三斧子"的那海涛。

高磊[2](2020)在《犯罪成立的行政前置要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王刚[4](2019)在《视频侦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刑事犯罪高发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型犯罪的出现给侦查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面对日益复杂的犯罪态势,公安机关必须在侦查观念、制度以及方法上进行全面优化,大力提升犯罪打防控的作战能力。在此背景下,视频侦查孕育而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视频侦查焕发出强大实战能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侦查体系和犯罪防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视频侦查被誉为侦查破案的四大支撑手段之一。刑事案件发生后,侦查人员首先会考虑运用视频侦查。视频侦查不仅仅成为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合成作战体系落地实施,形成打击力量的前置手段。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视频侦查与公安信息化、大数据侦查一起,推动我国侦查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并走向世界侦查工作的前列。视频侦查的繁兴,既是“控发案、压增速”基本目标下公安机关侦查工作体系自主创新的结果,同时也是应对犯罪形势发展变化的必要手段。近些年来,中国刑事案件发案总体比较稳定,严重暴力案件立案数量连年降低,社会安全指数名列世界前列,这都说明中国现代侦查工作理念、制度、方法技术上的先进性,其中中国特色的视频侦查功不可没。视频侦查是现代侦查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侦查与现代侦查方法的融合创新,使新时代侦查工作不断开拓前进。在总结现代侦查战法规律的基础上,公安机关侦查部门逐步探索形成了从视频轨迹到人的侦查途径,成为当前打击刑事犯罪的基本路径和范式。在不断深化的刑事司法工作改革的背景下,视频侦查规范化既是侦查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系列创新的有力回应。当然,视频侦查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视频侦查打击效能的进一步发挥。本文由导论和五章内容构成,按照视频侦查的理论引入——机理研究——运用现状——问题分析——优化与构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在犯罪日益网络化、技术化、职业化,犯罪行为更加隐蔽复杂的今天,公安机关发现犯罪和证实犯罪的难度大,凸显公安机关应对犯罪的诸多被动与压力。视频侦查是公安机关侦查工作的创新和应对犯罪新情势的有效手段。视频侦查理论研究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从信息论角度,分析视频侦查是信息在侦查工作领域展现所出来效用,即情报导侦;二是从系统论上看,视频侦查利用视频影像、犯罪嫌疑人特殊行为和活动、视频轨迹等系统要素来发挥侦查破案的作用,即视频侦查机理研究。三是在视频侦查的证据链构建上,提出以视频影像为中心来搭建“两关系三要素”视频侦查证据链模型。在视频侦查的现实问题上,通过调查研究展现视频侦查工作的实际状况,分析视频侦查的现实不足,最后提出优化视频侦查的对策方案。第一章阐述视频侦查的基本理论。视频侦查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概念的界定,视频侦查的原理和视频侦查的意义三个方面。本文认为,视频侦查的准确定义,是指侦查人员借助于视频技术,在侦查活动中利用视频影像和轨迹,通过轨迹追踪,来获取侦查线索与犯罪证据的一种专门方法。视频侦查具有直观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三大特点,发挥着发现犯罪、收集线索、证实犯罪三大功能。本章的第二部分,通过对视频侦查的原理:信息转移、情报导侦、同一认定研究,展现视频侦查在实践层面的基本理论依据。视频侦查的普及是有效应对刑事犯罪新趋势的需要,回应了当前刑事司法改革的新要求。第二章解读视频侦查机理,即视频侦查在实践中是如何发挥出侦查破案效果的。从系统论观点出发,视频侦查发挥作用是依靠犯罪嫌疑人的视频影像、特殊行为和活动、视频轨迹三个要素,视频影像是基础,视频轨迹最重要和普遍,涵盖视频影像的基本信息。在实践中,侦查人员围绕以上三要素来形成有效的破案线索并来构建视频侦查证据链。视频侦查机理的实现,要求视频侦查人员通过轨迹追踪来获取,然后在此基础上,视频侦查人员对视频轨迹进行有效分析,直到获取有效的破案线索和案件证据。第三章是视频侦查的现实考量。从社会公众、视频侦查主体的认知考察、实务效能调查、实际使用情况以及视频侦查的证据应用状况四个维度,对实践层面的视频侦查进行了全面考察。本章以走访调查和数据统计方式,对视频侦查的实践运用状况进行分析。一是调查了社会公众、公安民警、侦查人员以及检察官、法官对视频侦查的认知情况,重点对视频侦查打击和证实犯罪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深入地调查。二是在实践操作层面,本文对视频侦查工作的实施过程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本章第三节检视刑事诉讼各阶段视频侦查证据的运用情况。第四章分析实践中视频侦查存在的问题。一是视频侦查的认识和主体观念落后。社会公众对视频侦查认知比较浅显,视频侦查观念比较落后。二是视频侦查制度不健全,影响了视频侦查的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视频侦查机构建设上比较混乱,有关人员组成复杂等诸多问题。三是实践运用层面,视频侦查面临方法落后、视频侦查与合成作战机制对接不力、反视频侦查行为的难题。四是受犯罪类别化治理的局限、视频侦查碎片化、视频侦查取证工作薄弱和证明体系缺失的影响,视频侦查整体性防控机能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第五章针对实践中视频侦查存在的诸多不足,提出视频侦查优化路径和对策。首先是视频侦查理念形成:视频侦查法治观、视频侦查先行观、视频侦查证据观;其次完善视频侦查制度体系;三是运用视频侦查全轨迹追踪方法,深化视频侦查启发法,推动视频轨迹引导侦查和有效应对反视频侦查行为;四是积极拓展视频侦查平台,引入视频侦查第三方警务,建设社会广泛参与的视频侦查力量。逐步推进视频侦查取证工作,打造以视频侦查为中心的取证和以视频影像为中心的证据证明体系。本章的重点提出视频侦查证据链的建构模型及其关键技术方法。视频侦查证据链的深化运用,需要司法机关协调合作,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运用。视频侦查是也存在完善的空间。从方法上看,视频侦查还有与现代侦查技术深度融合和运用的潜力。视频侦查的证据链建设,视频轨迹和视频影像的证据化运用,有待理论创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文也存在着上述问题的困扰,需要进一步研究。

周爱华[5](2018)在《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儒家思想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地方戏曲。它们中有大家熟知的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等较大剧种,更有各具特色而流布却相对较小的剧种,它们遍布齐鲁大地不同的角落,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研究它们,保护它们,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古代生活方式,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思想,为当下文学艺术的发展寻找可以借鉴的规律。本论文聚焦于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在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以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依据,结合戏曲发展史、文学艺术理论的相关学术积累,厘清相关概念,分析小剧种的发展渊源、美学特征、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同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全面、系统、活态地呈现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发展全景。论文《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是一个比较大的论题,里面设计了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七个部分。说它们相互关联,是因为这七个部分是“小剧种研究”这个大论题下面的七个小论题,从本体研究到应用性研究,都是围绕着小剧种研究展开的;说它们相对独立,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不是一般论文那种层层推进的关系。绪论。本部分首先界定概念,包括“地方戏曲”与“山东地方戏曲”、“大剧种”与“小剧种”等。“地方戏曲”的概念是相对于京剧、昆曲等全国性剧种而言的,“山东地方戏曲”又排除了目前仍流行在山东的京剧、豫剧、评剧、河北梆子等跨省剧种。本文把除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之外的其他剧种都归入小剧种范畴。根据剧团数量多少和影响力的大小,按照惯例,吕剧、山东梆子和柳子戏在山东都不属于小剧种。大剧种和小剧种的概念是相对的,动态的,其划分依据是就该剧种目前的生存状态来界定的,因为任何剧种的流播地域和影响力都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的小剧种可能发展成大剧种,而有的大剧种也可能萎缩成小剧种。其次,从戏曲艺术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小剧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与鲜明的地域特色、小剧种面临的生存困境等方面阐明本论文的研究起点。再次,综述前期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趋势,并确定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一章是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生态资源”等三个方面具体而详细地分析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山东是华夏民族早期生存的主要地区,自古就是物产富庶之地,各朝代建都更促进了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因此成为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追溯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产生的时间,大都是在明末清初,当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为小剧种的丰富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路交通更促进了省际之间戏曲剧种的交流与互动,吸引了大量外地戏曲剧种前来驻足或长留,同时也使得山东地方戏曲的省内外推广与传播成为可能。山东地大物博,在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区,分布在各文化生态区的小剧种分别呈现出与当地文化生态相契合的艺术特征,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缤纷多样,各具特点。第二章是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类别特征。对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进行类别研究,并不是为分类而分类,而是通过分类来揭示每个类别中各剧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艺术特征。现行分类方法中,实际是有两个分类标准在起作用。一个是按照声腔标准,把山东境内具有相近亲缘关系的剧种归为三个不同的声腔种类,即弦索腔系统、梆子腔系统、肘鼓子腔系统。另一个分类标准则被明确标示为“由民间演唱形式发展成的剧种”,这显然是按照剧种形成之前的具体艺术形态来分类的,而按照这一分类标准还应该分出“由民间舞蹈形式发展成的剧种”才算完整。本文在充分认可和尊重现行分类方法的前提下,也是在对现存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发展史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分类方法做了进一步完善与补充,以剧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艺术特征为标准,将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分为肘鼓子系统、梆子系统、弦索系统、道情系统等四类和其他。前四类按照声腔特征进行分类,由具有一定亲缘关系的多个剧种组成,“其他”一类不具亲缘关系,无共同特征。在完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对小剧种进行类别研究,关注各个系统内剧种的共性特征,同时考察每个小剧种的地域分布、剧种特色等。第三章是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审美特征。饱受儒释道思想浸淫的小剧种艺术,在形式上有着大致相同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特征,在内容上也大都注重高台教化的社会功用。本文在对小剧种和京、昆类大剧种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语言通俗诙谐”、“表演形式独特”、“思想内涵特色鲜明”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以俗为尚”的审美特征,强调其灵活性、民间性、俚俗性。小剧种很少使用典故、象征、比喻或者借景言情,多用口语白话直说明言,充满民间奇思妙想,使用“飞白”制造插科打诨的艺术效果,大量的方言、俚语、歇后语、双关语、谚语等更使作品带有鲜明的山东地域色彩。小剧种中常用的“水词”,可以延长演出时间,对观众有说教作用,同时也表现出典型的艺人集体创作的特征。在表演形式方面,山东小剧种喜用大红大绿的色彩,看似张扬,实则透着淳厚和朴素。这与基层广场舞台吸引观众的需要有关,也与当地民众的审美趣味有关。和昆曲、京剧等大剧种严格的程式化表演不同,小剧种的舞台表演自由灵活,随意性较大。小剧种的音乐伴奏多适合于空旷野外的舞台,有的剧种还使用尖子号和四大扇,能够展现粗犷豪放的音乐风格,烘托热闹的演出气氛,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小剧种题材涉猎广泛,不管是历史剧、生活小戏还是神仙道化剧,虽然题材不同,但是都按照老百姓的思想愿望去写,历史人物民间化,神仙道化剧世俗化,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的都是老百姓的所思所想。第四章是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文化生态与小剧种”的关系入手,分析小剧种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山东省戏曲资源丰富,剧种各有特点,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小剧种基本以当地观众为主要服务对象,在农闲和节假日义务演出,以类似于自娱自乐的形式活跃着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曾经在经济欠发达、教育相对落后、其他娱乐形式较匮乏的广大农村地区,发挥过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地区而言,小剧种是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朝历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共同的文化记忆。小剧种是可贵而重要的的民族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文献学、语言学价值,各地民俗活动都离不了小剧种的参与,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又促使和推动小剧种的发展。小剧种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人类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身需要,有助于观众审美水平和道德水准的双重提升,保持淳朴善良的民风以及提升历史文化底蕴,解除现实与精神的困惑与迷茫等方面。第五章是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生存现状。根据作者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山东省文化厅非遗处普查统计数据,分析山东省小剧种演出团体概况,从现有演出团体数量来看,国营院团和转企院团只占到全省戏曲院团的13%,民营院团和民间班社占比达到87%,山东地方戏曲的命运和民间戏曲班社的存续紧紧联系在一起。本文以临清市田庄吹腔剧团、蛤喇屯小调子剧团、潘庄响会(乱弹)等民间班社调研情况为例,分析山东民间小剧种传承人生存状态;以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临沂市柳琴剧团、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等省内国营戏曲院团调研情况为例,分析国营小剧种院团传承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发现,传承人年纪偏大、后备力量不足、行当不齐、缺少名角儿等问题在国营院团和民间班社中都存在,只是程度有所不同,需要借助于当下良好的戏曲发展环境逐渐加以解决,一是有针对性地培养演员、编剧、导演等创作人员,二是下大力气培养戏曲观众群,这是小剧种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第六章是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保护与传承。从小剧种的多样性与“同质化”、加强小剧种创作、传承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小剧种的保护措施,向经典传统戏曲剧目学习,力求戏曲剧目经典化,有自己的保留剧目、经典唱段和代表演员,这是解决当下剧种趋同化的有效办法;向优秀新编戏曲剧目学习,坚守戏曲传统,也不排斥现代元素的合理运用,这是一种融合,也是一种碰撞,它给当前的小剧种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也带来了广泛的思考。保护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小剧种多样性,对小剧种传承人实行政策性保护,加强文献研究,梳理地方戏曲变迁史,呼吁全民参与,推动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加大戏曲宣传力度。大体概括以上七个部分的内容,如果说绪论和前四章是侧重于对小剧种的本体理论研究,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内容则侧重于对小剧种的实践应用研究,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对小剧种的本体研究正是为其采取传承保护措施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本体理论研究,传承保护措施就失去了依据;没有传承保护措施的实施,本体理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也将无法实现。结语是融媒体环境下的戏曲发展之路。这是一个超传播的时代,融媒体环境下的小剧种传播同样需要营销策略,需要借助于融媒体的传播优势,打造品牌效应,让更多的受众接受它,喜欢它。长期以来,我们只单方面强调强化演员内功、打造精品剧目的重要性,而事实上,注重包装和宣传,从商品营销策略中寻找可以借鉴的方法,对于提振小剧种影响力同样重要。因为消费时代,传统的“消费者”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每一个个体的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随时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新媒体的网络环境又提供了二次传播以及传播连动化的机会,这都是之前的传统传播方式所不具备的。因此,我们应该客观认识目前小剧种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认清新时代观众群体的分化以及审美选择,积极利用融媒体环境的传播优势,拓宽小剧种的生存路径,保护小剧种的可持续发展。

德丽娜尔·塔依甫[6](2017)在《追捕在逃人员研究》文中认为追捕在逃人员,简称“追逃”,是一种基础性兼具综合性的侦查措施,是各级公安机关侦查部门侦查办案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实现侦查与诉讼目的的基本途径与桥梁。随着“清网行动”、“猎狐行动”、“天网行动”等一系列全国性追逃专项行动的开展,一大批在逃犯罪嫌疑人相继落网,不仅有效遏制了当前犯罪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使社会环境得到有效治理,而且极大打击了在逃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侦查打击犯罪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但是,随着现代社会流动加剧、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进程势不可挡,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后潜逃路径、方式、手段等都呈现多元化和不定化的发展趋势,仍有大量在逃人员逍遥法外,如何依照法定程序科学高效的开展追逃工作是我国侦查实务部门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学界对于追逃问题的理论探讨也不断升温,取得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多是从法律规制、法律困境等方面对追逃程序进行深入研讨,从侦查学的角度对追逃问题的探究也多是对某一种追逃措施或追逃技战法的应用,对追逃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系统化的追逃问题研究正面临着理论与实务的双重需求。鉴于上述原因与现状,本文力求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追逃理论与实践的平衡,以解决追逃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从侦查学的视角对追捕在逃人员的基本现状、域外经验、难点剖析、措施分类、机制优化与创新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为侦查学基础理论研究和追逃实践创新贡献绵薄之力。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对我国现阶段追捕在逃人员进行总体概述,包括对追捕在逃人员基本概念的界定、工作发展历程的回顾、适用法律法规的梳理、基本分类与功能的概论。第二章是本文试图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鉴于追逃工作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务实性,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在广泛查阅和研读美国、英国等域外国家大量外文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将追逃制度相对成熟的美国、英国以及国际刑警组织的追逃工作圈定为研究重点,深入剖析他们在追逃情报、机构设置、机制运行、专项行动布署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并对其进行提炼与升华,从中汲取多标签分类的美国追逃模式、网络化治理的英国追逃模式以及信息共享的国际刑警组织追逃模式的有益经验,期待为完善我国追逃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三章的写作采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笔者通过对100个典型的追逃案例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进一步客观阐明了现阶段我国追捕在逃人员工作之现状以及在逃人员心理特征和活动规律的刻画等内容。第四章对追捕在逃人员最棘手的问题——积案追逃,从主观和客观方面进行了全面解析。在特殊地理环境、反侦查信息漫溢、日渐缺失的警民互信等客观制约因素和追逃责任不明确、追逃主体不专职、追逃机制不完善等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积案追逃陷入了守株待兔的尴尬境地。第五章以类型化研究为范式,将现阶段追逃实践中具有普适性的措施与方法加以归类提炼,并以不同追逃措施的主要驱动力为界限,将追捕在逃人员的措施基本归纳为情感驱动型、信息驱动型、技术驱动型以及社会驱动型四类追逃措施,对每种类型追逃措施的基本内涵和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基于上述有关追逃问题的阐述和剖析,笔者在第六章从宏观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追捕在逃人员的优化与重构试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期冀能对现阶段的追逃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马涛[7](2017)在《精神分析学视野下今敏动画梦境研究》文中指出日本动画导演今敏是一位擅长于创设梦境、表现角色复杂精神层面、具有超现实主义精神的“非主流”动画导演。他作为动画导演共创作了五部动画作品,其中四部动画电影,一部电视动画剧。今敏的作品中可窥见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子,且深受意识流电影的影响,常以抽象的精神世界为着眼点,立足于描绘人类深不可测的意识领域,多用奇特、变幻的个人化镜像语言为表现形式,赋予故事强烈的戏剧张力,悬念迭生。本研究主要以日本动画大师今敏生前监督制作的五部动画作品为研究对象,依据精神分析法相关理论,从角色人格分析、视听语言、叙事手法等方面解读今敏作品中的梦境和意识幻境元素。今敏最初从事漫画创作,出版过几部漫画作品,后师从日本动画大师大友克洋。作为日本新一代动画导演,今敏继承了前辈们动画创作的思想性,作品又极具个人风格,在日本动画界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拥有丰富的阅片量,并善于学习电影的视听技巧,这是他的作品中充满电影感的重要原因。电影与梦有着天然的相似,通过梳理电影史上的梦境电影,总结不同时代、流派的梦境电影风格及特征。反观今敏的梦境电影特色可知:今敏的动画作品从内容到框架都是梦幻式的。他擅于运用自己对梦的经验来结构电影,试图用梦境、白日梦、幻想等一系列镜头语言,辅以梦境的相关理念和造梦机制讲述故事,从而达到隐喻社会和哲学等方面的深层次含义。今敏的动画作品不仅受前人影响,还具有超前的引领作用,对不少好莱坞大导演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今敏的动画作品中,梦境和意识幻境占有很大的比重,对梦境和意识幻境的刻画可以有力的反映出角色在压力和人格矛盾中的精神危机和内心挣扎。运用精神分析法相关理论,对今敏作品中的几位主要角色进行人格解析,分析其角色人格矛盾冲突的深层原因。并通过对梦境案例的分析,来解析人物的梦境与潜意识关系。今敏的动画作品时空自由洒练,虚实交错,人物常常在现实、梦境和幻觉中穿梭,影片的叙述有强烈的“意识流”风格。通过对今敏作品中的叙事策略、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分析,解读今敏动画作品的叙事特征和艺术风格,认识今敏作品所蕴含的独特艺术表现力。独具个人风格的梦境元素贯穿在今敏作品的方方面面,意识与潜意识的交织影响、现实与梦幻的纠缠相融,给观众带来冒险般的奇妙视听感受,留下无尽的回味与思索空间。研究今敏及其动画,对于拓宽我国动画及电影的创作思路、深化动画及电影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万喃喃[8](2017)在《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形象的仪式传播》文中认为仪式具有新闻性,大学生是新闻热点人群。仪式传播是借助仪式活动、仪式形式、仪式特点进行的传播。正如同儒家的教化思想,仪式能够塑造和传播形象。仪式传播是一个组织教化、媒介协同教化、群体多样回应的动态过程。大学生形象的仪式传播具有历史场景、生活场景、媒介场景(传统主流媒介)、网络场景等不同场景,是传统的力量、组织权力、媒介权力、群体权力的协商。传统主流媒介和新媒介在大学生形象的仪式传播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以竞技仪式传播、生命仪式传播、成年仪式传播为研究对象,拓展了大学生形象研究的新领域。研究发现:其一,通过仪式与仪式传播的中西方理论溯源,认为仪式传播包括三大类:仪式性传播、媒介仪式、仪式化传播。仪式性传播指仪式本身作为传播活动,包括历史仪式和当代生活仪式。媒介仪式主要由传统主流媒介主导,包括媒介所报道的仪式、媒介的报道方式如同仪式、媒介自身就是仪式。仪式化传播是指传播活动具有仪式的某些特点,主要指网络仪式。这一部分还分析了仪式传播与形象的关系。其二,竞技仪式传播的核心是表演,从中国古代射礼开始,竞技就是一种人才选拨与文化表演相结合的仪式。国家主导的大规模大学生竞赛产生了开幕式这样的国家仪式。国家仪式以文化表演的方式进行大学生理想形象的示范,媒介强化了这种表演,形象示范得以广泛传播。在日常性竞赛考试中,大学生用网络朝圣仪式进行了自我呈现,试图接近理想形象,表达了对国家教化的认同。其三,生命仪式传播的核心是情感。情感修复和秩序重整是我国丧祭礼的核心。大学生校园杀人案引发了校园祭祀与形象伤逝。媒介以协同的姿态主导了忏悔仪式,但媒介本身对坏消息的偏好和男权视角,放大了越轨者的污名,也产生了女性受害者的污名。网络互动仪式链既延续了情感认同,也伴随着污名扩散、污名纠正和污名变形。其四,成年仪式传播的核心是转换。冠礼是古代成年礼,它的意义在于身份转换。大学毕业典礼是大学生的成年仪式,毕业典礼对大学生进行了形象加冕。媒介对仪式焦点的转移导致仪式残缺,产生了通过仪式障碍,转换受阻。大学生通过网络狂欢仪式进行了形象的认同、重新定位、消解和抵抗,完成了自我形象祛魅。总之,大学生形象的仪式传播以文化自觉为基石,并具有场景时代文化后喻的特点,仪式传播最终目的是建构和传播大学生的和谐形象,从而描绘未来中国之形象。

任洁[9](2017)在《从新闻事件到电影 ——以贾樟柯电影《天注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的推进和发展,中国的电影市场不断发生变化,其特征呈现出大众审美多样化与娱乐日常化。与此同时,新时期具有戏剧性和创造性的文学文本匮乏,使其无法给电影文本创作提供好的素材。因此,更具争议性和自由化的新闻题材受到了大众的关注。以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在近几年不断升温,其独有的纪实美学特征,不仅凸显了新闻事件的价值所在,同时关注到了当下中国的社会面貌,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主要矛盾。本文以第六代领军人物贾樟柯导演的新闻改编类电影作品《天注定》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并以电影的互文性结构和纪实美学作为理论支撑,浅析了贾樟柯电影作品《天注定》中的三个互文性结构。通过对四个典型的新闻事件和电影文本细致的分析和解读,结合纪实美学理论可以观之,新闻改编类电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继1920年中国第一部新闻改编类电影《阎瑞生》诞生以来,中国第四代导演对于“纪实美学”电影发展后的又一次具有时代色彩和艺术性交融的电影类型。此外,要做好新闻改编类电影,必须要明确新闻改编类电影的发展方向。从新闻事件的选取到新闻事件的拼凑、组合以及传播意义,都要做出严谨的创作。因此,本文对新闻改编类电影发展的必然意义和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吴梦梦[10](2017)在《媒介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媒体抑郁症报道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中,各类社会冲突和社会压力显着加剧,抑郁症作为现代精神疾病发展形势日趋严峻,除其所凸显的公共卫生难题之外,还具有其社会属性,因而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文章从媒介建构主义角度出发,运用内容分析、框架分析和话语分析等方法研究国内主流报纸2007年至2016年近10年的抑郁症报道和形象建构。研究发现:在病症科普层面一方面偏向高度恐怖的说服方式,把抑郁症建构为一种发展形势严峻和后果严重的恐怖疾病,营造了一种“谈抑色变”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科普专业性缺失,存在科普信息陈旧、专业词汇滥用、治疗导向偏差等问题。在患者形象建构层面,通过抑郁症患者病时状态描述、行为展示和人物结局走向呈现出抑郁症患者的负面和受难形象,使用个人-病因框架和个人-解决框架来对抑郁的产生和解决进行个人化的责任归属,使用性格归因框架对患者的非正常行为进行内向的归因。总体而言,主流媒体对抑郁症患者缺乏媒介关怀,建构了一种“污名化”和“他者化”的患者群像。在疾病话语层面,媒体对抑郁症症状和病因的描述与分析呈现了来自“患者生命直接体验”和“专业生物医学”两种疾病话语模式,前者重视专业医学词汇、客观量化的临床数据的使用,后者重视抑郁症对患者本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和体验的描述。文章研究发现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现实意义,媒介作为公共卫生科普的重要渠道和疾病建构的一大力量,深刻影响到大众对抑郁症的认知和了解。因而指出媒体在抑郁症科普时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媒体有针对性地调整精神卫生问题的科普策略,提高科普的规范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了解媒体抑郁症患者形象建构的策略、问题和影响,有利于改进抑郁症患者媒介形象进而消减大众对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歧视,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抑郁症康复环境。二是学术意义,目前传播学领域对于疾病的报道研究已然不少,但是对抑郁症的报道研究较少、层次较低。而该研究综合采用了定量方法和定性分析,结合了病理学的疾病话语和传播学的新闻话语进行阐释,在方法和理论视角上有一定的创新,丰富了疾病报道研究的理论视野。

二、“3.7”抢劫杀人案电脑摹拟画像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7”抢劫杀人案电脑摹拟画像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真相小组(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审
2. 案卷
3. 被害人
4. 窝案
5. 贪官
6. 证人
7. 内鬼
8. 练兵
9. 大盗
1 0. 测谎
1 1. 被告人
1 2. 断线
1 3. 深挖
1 4. 交锋
1 5. 收网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4)视频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视频侦查概述
    第一节 视频侦查的内涵
        一、视频侦查的定义
        二、视频侦查的特点
        三、视频侦查的功能
    第二节 视频侦查的原理
        一、信息转移
        二、情报导侦
        三、同一认定
    第三节 视频侦查的意义
        一、应对刑事犯罪的新情况
        二、侦查模式转型的新需要
        三、刑事司法改革的新要求
第二章 视频侦查机理
    第一节 视频侦查机理的概念及要素
        一、视频侦查机理的概念
        二、视频影像要素
        三、特殊行为和活动要素
        四、视频轨迹要素
    第二节 视频侦查机理的核心——视频轨迹
        一、视频轨迹的形成
        二、视频轨迹的结构
        三、视频轨迹的特性
    第三节 视频侦查机理的实现
        一、视频轨迹追踪
        二、视频轨迹分析
        三、视频轨迹的线索形成
        四、视频轨迹的证据转化
第三章 视频侦查的现实考量
    第一节 视频侦查的实务调查
        一、社会公众的认知情况
        二、视频侦查的主体考察
        三、视频侦查的使用状况
    第二节 视频侦查的运行
        一、视频影像搜集
        二、视频侦查线索落地
        三、视频侦查取证
    第三节 视频侦查的证据应用检视
        一、侦查阶段视频侦查证据的运用
        二、逮捕和审查起诉阶段视频影像证据的运用
        三、审判阶段视频影像证据的运用
第四章 视频侦查的现存问题
    第一节 视频侦查人员的问题
        一、视频侦查观念落后
        二、人员构成复杂效率低
        三、视频侦查行为不规范
    第二节 视频侦查制度不健全
        一、视频侦查机构不规范
        二、视频侦查法制不齐备
        三、视频侦查机制不通畅
    第三节 视频侦查应用的掣肘
        一、视频侦查方法应用落后
        二、视频侦查与合成作战对接不力
        三、反视频侦查行为频发
    第四节 视频侦查整体性防控机能的不足
        一、视频侦查碎片化的制约
        二、犯罪类别化治理的局限
        三、视频侦查取证薄弱和视频影像证据证明体系的缺失
第五章 视频侦查的优化
    第一节 视频侦查理念导引
        一、视频侦查法治观
        二、视频侦查先行观
        三、视频侦查证据观
    第二节 视频侦查制度跟进
        一、视频侦查管理制度
        二、视频侦查运行制度
        三、视频影像证据应用规范体系
    第三节 视频侦查方法改善
        一、视频侦查全轨迹追踪方法
        二、视频侦查启发法
        三、视频轨迹引导侦查
        四、识别反视频侦查行为
    第四节 视频侦查平台拓展
        一、视频侦查第三方警务
        二、以视频侦查为中心的取证体系
        三、以视频影像为中心的证明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缘起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一、戏曲在山东的起源与发展
        二、戏曲在山东的成熟与繁荣
    第二节 优越的地理位置
        一、水路交通便利
        二、内陆省际接壤
    第三节 丰富的文化生态资源
        一、鲁中文化生态区
        二、胶东文化生态区
        三、沂蒙文化生态区
        四、运河文化生态区
        五、黄河三角洲文化生态区
第二章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类别特征
    第一节 分类方法
        一、现行分类方法
        二、新的分类方法
    第二节 类别研究
        一、肘鼓子腔系统
        二、梆子腔系统
        三、弦索腔系统
        四、道情系统
        五、其他
第三章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语言通俗诙谐
        一、语言直白
        二、大量使用方言俚语
        三、语言充满民间奇思妙想
        四、使用“飞白”制造插科打诨的效果
        五、“水词”的运用
        六、声韵之美
    第二节 表演形式独特
        一、色彩大红大绿
        二、表演自由灵活
        三、伴奏大敲大打
        四、品格以俗为尚
    第三节 思想内涵特色鲜明
        一、按民间想象编写历史故事和人物
        二、按百姓意愿化悲剧为喜剧
        三、写民间生活和民众情趣
        四、写民间神话和民间传说
        五、神仙道化剧的民间色彩
第四章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 文化生态与小剧种
        一、小剧种是当地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剧种的教化作用
        三、小剧种的娱乐作用
        四、小剧种的审美作用
    第二节 小剧种的文化价值
        一、小剧种是可贵而重要的民族文化财富
        二、小剧种的文献学、语言学价值
        三、小剧种是民俗活动丰富性的一种感性表征
    第三节 小剧种的现实意义
        一、满足人类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身需要
        二、提升审美水平和道德水准
        三、保持淳朴善良的民风
        四、丰富历史文化知识
        五、解除现实与精神的困惑与迷茫
第五章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生存现状
    第一节 演出团体概况
        一、山东省戏曲院团数据统计
        二、山东省戏曲院团图表示例
    第二节 小剧种传承人生存状态调研
        一、民间班社小剧种传承人生存状态
        二、国有院团小剧种传承人生存状态
第六章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当下小剧种的“同质化”倾向
        一、“同质化”的概念界定
        二、小剧种“同质化”倾向的表现
        三、小剧种“同质化”倾向的成因
        四、小剧种“同质化”倾向的应对之策
    第二节 加强小剧种创作
        一、为观众写戏
        二、向经典传统戏曲剧目取经
        三、向优秀新编戏曲剧目学习
    第三节 加强小剧种保护与传承
        一、维护文化生态的整体性
        二、保护小剧种的多样性
        三、改善老艺人生存环境
        四、加强小剧种文献研究
        五、呼吁全民参与
        六、做好自我宣传
结语:融媒体环境下的戏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1:山东地方戏曲剧种表
附录2:部分调研活动图片

(6)追捕在逃人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和研究创新
1 追捕在逃人员概述
    1.1 概念界定与厘清
        1.1.1 概念:在逃人员与追捕在逃人员
        1.1.2 内涵:追捕在逃人员基本内涵
        1.1.3 外延:厘清相关概念
    1.2 我国追逃工作发展历程——以“网上追逃”专项行动为切入点
        1.2.1 第一次“网上追逃”专项行动
        1.2.2 第二次“网上追逃”专项行动
        1.2.3 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
        1.2.4“猎狐 2014”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
        1.2.5“猎狐 2015”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
        1.2.6 国际追逃追赃特别行动:“天网”行动
    1.3 追捕在逃人员的法律依据
        1.3.1 法律规定
        1.3.2 部门规章
        1.3.3 内部规范性文件
    1.4 追捕在逃人员的基本类型
        1.4.1 根据追逃范围不同,分为境内追逃和境外追逃
        1.4.2 根据侦查权主体不同,分为公安机关追逃工作和检察机关追逃工作
        1.4.3 根据开展追逃工作规模不同,分为常规性追逃与追逃专项行动
    1.5 追捕在逃人员的基本功能:控制、震慑与本位
        1.5.1 控制功能:建立良好社会治安秩序
        1.5.2 震慑功能:有效遏制刑事犯罪案件的发生
        1.5.3 本位功能:整体上扭转刑事侦查工作的被动局面
2 域外追逃模式探析
    2.1 美国追逃模式——多标签分类
        2.1.1 美国追逃模式的样本选择
        2.1.2 多标签分类的美国追逃模式
    2.2 英国追逃模式——网络化治理
        2.2.1 网络化治理的内涵
        2.2.2 网络化治理的英国追逃模式
    2.3 国际刑警组织追逃模式——信息共享
        2.3.1 中枢:一个跨国追逃的重要枢纽
        2.3.2 信息共享的国际刑警组织追逃模式
3 追捕在逃人员现状——以100个典型案例为样本的实证研究
    3.1 样本基本情况
        3.1.1 研究背景
        3.1.2 样本取样
    3.2 样本分析——在逃人员基本现状
        3.2.1 从数量看:在逃人员基数大且逐年增多
        3.2.2 从时间看:在逃人员潜逃时间长
        3.2.3 从犯罪类型看:在逃人员多涉及重大刑事犯罪案件
        3.2.4 从主体看:在逃人员年轻化且反侦查能力强
        3.2.5 从涉案地区看:在逃人员多逃往山区、农村、边境以及沿海地区
    3.3 在逃人员心理与行为特点刻画
        3.3.1 理论依据
        3.3.2 在逃人员心理特点剖析
        3.3.3 在逃人员行为特点分析
    3.4 短板:追捕在逃人员存在的问题
        3.4.1 追逃理念——常态化追逃制度的阙如
        3.4.2 追逃成本——以经济效益为重的侦查效益观
        3.4.3 追逃协作——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协作机制
    3.5 平衡:追捕在逃人员应协调的基本关系
        3.5.1 常态化追逃工作与专项行动之关系
        3.5.2 信息化追逃措施与传统追逃措施之关系
        3.5.3 侦查保密与侦查公开之关系
        3.5.4 严格执法与侦查权宜之关系
4 追捕在逃人员难点解析——基于追逃中积案问题的视角
    4.1 追逃中积案问题的概述
        4.1.1 积案相关概念的界定
        4.1.2 积案的特点
        4.1.3 追逃工作中积案形成的主要原因
    4.2 积案追逃视角下的追逃难点分析
        4.2.1 客观因素:地理环境、信息社会与警民关系
        4.2.2 主观因素:追逃主体、体制与机制
    4.3 积案追逃的价值
        4.3.1 震慑与警示之法律价值
        4.3.2 治理与净化之社会价值
        4.3.3 和谐与稳定之政治价值
5 追捕在逃人员基本措施——以类型化研究为范式
    5.1 追逃措施的分类标准
    5.2 情感驱动型追逃措施
        5.2.1 基本内涵
        5.2.2 圈定重要关系人
        5.2.3 法律解读,政策攻心
        5.2.4 以案析理,现身说法
        5.2.5 温情感化,促其投案
    5.3 信息驱动型追逃措施
        5.3.1 基本内涵
        5.3.2 信息的分类
        5.3.3 利用犯罪信息追捕在逃人员
        5.3.4 利用公安信息追捕在逃人员
        5.3.5 利用社会行业信息追捕在逃人员
    5.4 技术驱动型追逃措施
        5.4.1 基本内涵
        5.4.2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5.4.3 声纹识别技术的应用
    5.5 社会驱动型追逃措施
        5.5.1 基本内涵
        5.5.2 在公安基础工作中充分发动群众
        5.5.3 通过发布通缉令的方式发动群众
        5.5.4 利用媒体宣传充分发动群众
6 我国追捕在逃人员的优化与重构
    6.1 资源:促进追逃资源的优化配置
        6.1.1 警力——有限合理整合
        6.1.2 信息——无限优化完善
        6.1.3 保障——技术性与非技术性相支撑
    6.2 责任:以主办侦查员制度为核心
        6.2.1 追逃领导力的提升
        6.2.2 追逃倒查分析机制的完善
    6.3 激励:完善追逃绩效考核制度
        6.3.1 现行追逃绩效考核制度的反思
        6.3.2 现行追逃绩效考核制度的修正与建议
    6.4 合作:构建社会化追逃格局
        6.4.1 路径之一:全民合作追逃
        6.4.2 路径之二:全社会行业合作追逃
    6.5 机制:制度化的设计与展望
        6.5.1 追逃合成作战机制
        6.5.2 防逃控逃机制
        6.5.3 追逃社会治安防控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精神分析学视野下今敏动画梦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造梦大师——今敏
    2.1 今敏生平背景及创作历程
        2.1.1 今敏生平背景
        2.1.2 今敏动画创作历程
    2.2 今敏动画作品介绍
        2.2.1 人格分裂与多重梦境——《未麻的部屋》
        2.2.2 千年追爱之旅——《千年女优》
        2.2.3 逃避与面对——《东京教父》
        2.2.4 梦境的自由穿梭——《红辣椒》
        2.2.5 群体的迷狂——《妄想代理人》
3 今敏动画创作观与其他梦境电影
    3.1 电影与梦
        3.1.1 电影如梦
        3.1.2 电影史上的梦境电影
    3.2 今敏动画创作观
    3.3 今敏作品对真人电影的影响
4 今敏动画作品中梦境与人格分析
    4.1 人格失衡:心灵深处的压力与创伤
        4.1.1 自我指认的错觉
        4.1.2 人格分裂与统一
        4.1.3 童年创伤
    4.2 防御机制:在梦境与幻想中逃避
        4.2.1 逃避机制:逃避与面对
        4.2.2 攻击机制:本我与自我的决裂
        4.2.3 代替机制:梦的合理化
    4.3 梦境与潜意识:梦的运作与自我探索
        4.3.1 梦的运作
        4.3.2 梦与自我探索:《红辣椒》粉川梦境详解
        4.3.3 今敏作品中其他梦境简析
5 今敏动画筑梦元素与技巧
    5.1 多重叙事元素
        5.1.1 戏中戏
        5.1.2 镜中像
    5.2 多向度时空交错转换
        5.2.1 利用画面造型的承接转场
        5.2.2 利用动作的连续性承接转场
        5.2.3 利用声音内容的延续性转场
        5.2.4 利用情节的关联转场
    5.3 镜头模拟主观世界
        5.3.1 主观视点与潜意识
        5.3.2 主观世界与意识幻境
    5.4 迷幻的音乐、音效
        5.4.1 声音对剧情的塑造
        5.4.2 音乐对作品的渲染
    5.5 光影的变化与营造
        5.5.1 对人物的塑造作用
        5.5.2 加强情绪气氛功能
6 今敏动画作品中梦境元素的审美特征
    6.1 形成隐喻、象征意义
    6.2 丰富叙事空间
    6.3 虚实相间,增强悬念
    6.4 停滞“本事”时间,改变叙事节奏
    6.5 构成“梦幻式复调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形象的仪式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创新思考
        一、论文结构
        二、创新思考
第二章 仪式传播理论溯源
    第一节 多学科视阈中的仪式
        一、仪式的定义
        二、仪式的特点
        三、仪式的功能
    第二节 仪式传播理论的构成
        一、仪式传播的本土起源
        二、仪式传播的西方争鸣
        三、仪式传播的场景审视
        四、仪式传播的权力交织
    第三节 仪式传播理论的拓展
        一、仪式传播概念辨析
        二、当代传播现象研究
        三、仪式传播的界定
    第四节 仪式传播与形象
        一、仪式传播与形象的公开展示
        二、仪式传播与形象的符号偏倚
        三、仪式传播与形象的自我建构
        四、仪式传播与大学生形象内涵
第三章 竞技仪式传播:大学生理想形象示范与理想形象修
    第一节 射礼:人才选拔与文化表演
        一、射礼是体育竞技与人才选拔仪式
        二、射礼是文化表演与形象示范仪式
        三、射礼是一种国家动员的仪式
        四、开幕式是当代竞技仪式的文化表演
    第二节 国家仪式与大学生理想形象示范
        一、国家在场与理想形象
        二、身体政治与爱国者形象呈现
        三、神话原型与奉献者形象溯源
        四、集体记忆与传承者形象扮演
        五、仪式道具与求知者形象定位
    第三节 强化:青年成长的媒介仪式
        一、国家仪式产生媒介事件
        二、青年成长的媒介框架
        三、宣誓与认同展现
    第四节 网络朝圣仪式与大学生理想形象修炼
        一、以认同为核心的网络朝圣仪式
        二、自拍前置与形象苦修
        三、表情符号与形象聚焦
        四、卡通借用与形象夸张
        五、偶像崇拜与形象图腾
    小结
第四章 生命仪式传播:大学生形象伤逝与形象污名
    第一节 丧祭礼:情感治疗与秩序重整
        一、丧礼能进行情感治疗
        二、丧礼能重申社会道德
        三、祭礼对象逐渐扩大
        四、丧礼关联社会他人
    第二节 校园祭祀与大学生形象伤逝
        一、校园危机与社会戏剧
        二、校园祭祀与形象分化
        三、诗意符号与形象伤逝
    第三节 协同:媒介主导的忏悔仪式
        一、媒介偏好坏消息
        二、悲情形象激发忏悔仪式情感
        三、恶魔形象启动忏悔仪式道德
        四、完成与未完成的媒介忏悔仪式
    第四节 网络互动仪式链与大学生形象污名
        一、直接认同:延续的网络祭祀
        二、间接认同:污名形象扩散
        三、纠正:污名形象转移
        四、变形:污名形象异化
    小结
第五章 成年仪式传播:大学生形象加冕与形象祛魅
    第一节 冠礼:成年与身份转换
        一、冠礼的基础是教育
        二、冠礼改变身体形象
        三、冠礼促进地位提升
        四、成年礼的意义在于走向社会
    第二节 大学毕业典礼与形象加冕
        一、学校逻辑与加冕空间
        二、学位服与精英阶层加冕
        三、毕业证书与专业精英加冕
        四、毕业照与加冕记录
    第三节 转移:媒介生产通过仪式障碍
        一、在场的缺席:媒介议程聚焦仪式权威
        二、残缺的仪式:媒介生产通过仪式障碍
    第四节 网络狂欢仪式与大学生形象祛魅
        一、多元话语的网络广场
        二、重新定位:阶层下滑与屌丝逆袭
        三、消解:权威隐匿与道德恐慌
        四、抵抗:他者标签与性别抗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从新闻事件到电影 ——以贾樟柯电影《天注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篇章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篇章
第一章 理论与背景阐述
    一、新闻改编类电影的概念界定及发展轨迹
        (一)、新闻改编类电影的概念界定
        (二)、新闻改编类电影的溯源与发展
    二、互文性与电影互文性的概述
        (一)、互文性的概念界定
        (二)、电影互文性
    三、贾樟柯电影作品概况
        (一)、作品概述
        (二)、电影《天注定》概述
第二章 新闻事件与电影《天注定》的互文结构
    一、主题参照:故事与事件
    二、拼凑结构:拼补和再现
    三、提喻结构:暗喻与戏拟
第三章 新闻改编类电影中的纪实美学
    一、新闻改编类电影中的社会
        (一)、电影中的“人”
        (二)、电影中的“物”
        (三)、电影中的“事”
    二、新闻改编类电影中的文化
        (一)、同期声映照多元文化
        (二)、服装样式参照当下文化
    三、新闻改编类电影中的情感
        (一)、导演个人情感的表达
        (二)、镜头语言下的现实情感
第四章 新闻改编类电影产生的必然意义
    一、互文性对新闻改编类电影的传播助力
        (一)、延伸:从“信息”到“纪实美学”的转换
        (二)、拯救:从“新闻”到“电影”
    二、新闻改编类电影产生的必然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媒介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媒体抑郁症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疾病报道和精神病报道研究
        1.3.2 媒介形象和抑郁症患者形象研究
    1.4 理论框架
        1.4.1 媒介建构论与疾病建构论
        1.4.2 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
2 抑郁症报道的内容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和抽样选择
        2.1.2 类目建构
        2.1.3 框架分析
    2.2 抑郁症报道的主体内容分析
        2.2.1 报道数量: 呈季节性和事件性特点
        2.2.2 议题建构: 以个案报道和知识呈现为主,政策议题缺乏关注
        2.2.3 消息来源: 专业的生物医学话语主导
    2.3 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建构
        2.3.1 患者群体画像: 中青年公务员、知识精英和文体名人
        2.3.2 病症、行为和人物结局建构:患者的负面行为建构和病症的悲观认知
        2.3.3 患者整体形象建构: 浓厚的负面与苦难色彩
    2.4 抑郁症报道的框架建构
        2.4.1 责任框架: 个人化的归因
        2.4.2 行为归因框架: 基于观察者的内向归因,抑郁症患者他者化
3 抑郁症报道的话语分析
    3.1 抑郁症的非正常叙事:基于新闻图式的分析
        3.1.1 抑郁症患者自杀性事件报道
        3.1.2 抑郁症患者犯罪性事件报道
        3.1.3 抑郁症患者异常性行为报道
    3.2 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叙事:基于新闻话语宏观结构的分析
        3.2.1 正面叙事
        3.2.2 负面叙事
        3.2.3 苦难叙事
        3.2.4 苦难和负面叙事
        3.2.5 苦难和正面叙事
    3.3 抑郁症的恐怖叙事: 基于新闻话语微观结构的分析
        3.3.1 数字修辞的运用
        3.3.2 词汇的使用
        3.3.3 隐喻的应用
    3.4 抑郁症病症叙事:基于疾病话语理论的分析
        3.4.1 生物医学模式
        3.4.2 患者生命直接体验模式
4 抑郁症报道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4.1 问题呈现:健康传播任重道远
        4.1.1 病症科普层面
        4.1.2 患者形象建构层面
    4.2 原因阐释: 媒介生产的控制因素
        4.2.1 个体/群体层面:记者专业知识的和价值取向偏差
        4.2.2 组织层面: 医疗商品化和报纸市场化的诉求
        4.2.3 社会层面: 主流话语霸权的折射
    4.3 策略建议: 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的渗透
        4.3.1 公共健康新闻的科学化
        4.3.2 人文关怀的渗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3.7”抢劫杀人案电脑摹拟画像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真相小组[J]. 吕铮.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6)
  • [2]犯罪成立的行政前置要件研究[D]. 高磊. 东南大学, 2020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视频侦查研究[D]. 王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5]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D]. 周爱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1)
  • [6]追捕在逃人员研究[D]. 德丽娜尔·塔依甫.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7(02)
  • [7]精神分析学视野下今敏动画梦境研究[D]. 马涛.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8]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形象的仪式传播[D]. 万喃喃.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8)
  • [9]从新闻事件到电影 ——以贾樟柯电影《天注定》为例[D]. 任洁. 兰州大学, 2017(04)
  • [10]媒介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媒体抑郁症报道研究[D]. 吴梦梦.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3.7》电脑模拟抢劫杀人案体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