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体操、蹦床

艺术体操、蹦床

一、艺术体操、蹦床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李萍[1](2020)在《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我国的竞技性体操项目一直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大众性体操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备受人们的青睐。竞技性体操和大众性体操自诞生之日起就交织在一起,时分时合,相互依撑,协同发展。大众性体操抓普及,为竞技性体操项目的发展输送人才;竞技性体操项目抓提高,为国争光。如何保证竞技性体操项目的持续优势,扩大其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又充分发挥大众性体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更有效地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奥运争光、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以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研究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体基础、存在样态、动因机理与理论构想,考察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案例,提出了推进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体操内涵的源于竞技性,宽于大众性,形成了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双轨共同发展与相互促进的新局面,表现了“强身心、悦身心、美身心”的内涵属性与价值效应。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为本质基础;以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为实践旨归。2.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竞技性项目与大众性项目从分离到并行,到促进融合。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表现为组织主体的协同、联动性的赛事活动平台,互助式的推广普及模式与合作性的组织管理体制。其发展动因机理表现为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其面临困境包括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大众性体操与竞技性体操发展的失衡,以及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3.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项目间的兴强扶弱、项目互动与主体互支为基本原则;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表现的同质性与管理主体关系表现的同构性,以及解决其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惑是促动其协同发展的主要现实依据;管理机构、发展方式、运行过程的协同发展是其整体构想;项间协同、内外协同、纵横协同、竞赛协同与校社协同是其主要的呈现方式。4.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组织管理表现为政府、协会、学校协同管理的模式;总体特征表现为协同项目的大众性与多样性,协同主体的多元性;运行机制表现为运动项目间的协同、组织主体间的协同与裁判的协同。5.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要在更新理念、创新制度、强化治理、优化资源、赛事建构与目标融入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促进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需要不断明晰其管理主体职能与责权利益,促进其项目结构优化与均衡,以及管理制度的科学与规范,形成同时代与社会发展相应的运行机制。

闫艳[2](2020)在《我国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水平的研究》文中认为蹦床属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高、难、稳、准、美是其主要特征和制胜规律。运动素质是竞技能力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运动素质不仅决定着难度和高度的发展,而且能提高选手的技术水平及动作质量。少年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敏感期,需要结合项目的训练规律在人体发育敏感期着重发展不同的运动素质。因此研究少年蹦床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了解少年蹦床运动员不同性别的组内和组间差异性,探索其评价指标并制定评价标准,以便我国少年蹦床运动员能够准确评估自身运动素质水平,为制定训练目标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我国2014年、2017年、2018年三次全国大集训的123名少年蹦床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对运动素质测试指标及成绩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的特点:以间歇训练为主,采用有氧和无氧结合的训练方式;根据运动素质的敏感期,突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发展运动素质,突出力量训练;重视训练后的康复,全力保障技术训练。2.少年蹦床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训练应遵循全面发展原则、系统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运动素质与技术协调发展的原则。3.通过因子分析法将2014年、2017年、2018年三次全国蹦床训练营的运动素质指标归为力量因子、耐力因子、速度因子3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指标权重,指标权重的构建符合蹦床运动的项目特征及规律。4.少年蹦床运动员同一组别、不同年龄的运动员运动素质发展水平不相同,除U10组别男子运动员的腰腹肌力量、U12和U16组别男子运动员的下肢力量、U16组别女子运动员的专项耐力以及U16组别男女运动员的一般速度素质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他组别的运动员在腰腹肌力量、下肢力量、背肌力量、专项耐力、一般耐力、专项速度及一般速度素质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少年蹦床运动员不同组别的运动素质中,男子运动员在下肢力量、一般耐力、一般速度素质上差异较显着(P<0.05),女子运动员在耐力素质上差异较显着(P<0.05)。6.通过对2014年、2017年、2018年三次全国蹦床训练营的运动素质指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团身后空翻10次、30秒肋木举腿、10次直体后空翻连接、200米跑、30次垂直跳计时、立定跳远、10次空跳计时、30米冲刺跑、30秒两头起、20秒原地后空翻、八级腹桥对总成绩有显着影响。7.筛选我国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并建立评价体系,可以更加准确的评估运动员的运动素质训练水平和状态,并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参考。建议:1.少年蹦床运动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运动素质间的差异性均不同,教练员应该全面掌握各运动素质的训练方法,了解运动员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2.敏感指标的筛选可以简化运动素质测试程序,提高蹦床运动员的选材精度,同时使运动员合理训练,建议密切关注蹦床评分要素的变化和青少年运动员身体损伤情况,进一步对敏感指标进行实践检验。3.随着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建立的评价标准也应随之调整,以提高标准的适用性。

张然[3](2020)在《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测评》文中研究表明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体育测量与评价及体育统计学、蹦床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明确蹦床运动员测验的专项身体素质内容,对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测验内容、成绩及标准进行评价。目的是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使教练员对青少年蹦床运动员的基础素质训练提高重视。通过对收集的2015-2019年度福建省青少年蹦床选手的专项身体素质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与专业评价,旨在为提升福建省青少年蹦床选手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参加2015-2019年度青少年蹦床锦标赛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进而对其指标内容和标准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1分钟跳绳、垂直跳、30秒两头起、30秒肋木举腿偏度系数整体小于0,分布呈现负偏态(左偏态),素质测验评分标准偏低。提倒立、控倒立偏度系数整体大于0,分布呈现正偏态(右偏态),素质测验评分标准偏高。2.2015-2019四年的测验成绩的数据分析看出,丙组这一年龄段整体素质水平相对较差,泉州、宁德、莆田等地市专项身体素质能力需加强。3.通过非参数检验和累进计分法对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的连续4年成绩分析,对于现阶段运动员而言,将各专项身体素质重新分组做出评分标准。主要结论如下:1.2015-2019的五年间,福建省青少年蹦床锦标赛专项素质测验中,测验项目方面两头起、控倒立、1min提倒立不适用于竞赛,测验成绩呈偏态分布。评分标准方面提倒立、控倒立项目偏高,1分钟跳绳、垂直跳、30秒两头起、30秒肋木举腿项目偏低。2.在统计分析与方法的基础上,并结合蹦床运动的基本技术特征与训练实践需求,重新确立了专项素质测验项目的内容,确定20/30次网上垂直跳、一分钟跳绳单摇/双摇、肋木举腿、45秒提倒立(或网上垂直跳)4项。3.本文运用累进计分法重新建立了专项身体素质评分标准,可以作为现阶段评定福建省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比赛成绩部分。4.在专家访谈的了解中,基层对专项身体素质的重视度不够,想要练好蹦床技术、发展难度动作,就必须发展腰背肌、腿部力量及协调性等专项身体素质。

唐梅[4](2019)在《中国现代体操文化内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软实力是体现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体育强国建设的道路上,我们更应该重视体育的“文化软实力”。体操运动作为我国实施“奥运战略”与“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提升体操“文化软实力”能促进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重视对现代体操人文精神建设。运用文献资料法、例证法和归纳法,多学科、多视角地分析了中国现代体操的文化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以及对体操运动的发展影响,研究表明:(1)中国现代体操的文化内涵是指在从事体操活动过程中,展现出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和人们思想上的价值追求,它受经济、政策及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在其影响下,中国现代体操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不断突破;坚持美的追求;坚持团结合作;坚持健康的追求。(2)中国现代体操的文化内涵发展具有稳定性、竞技化、大众健身化特征,已然表现出创新性和科学性更加突出、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将使体操运动发展更加具有国际性和娱乐性。

颜缨[5](2019)在《湖南省竞技蹦床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竞技蹦床是一项集竞技、艺术、观赏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高级高水平运动项目。它有“空中芭蕾”的美誉。湖南省是一个体育强省,但自1997年蹦床传入我国以来,湖南省的蹦床运动与部分省份相比,体育发展的形势与体育强省的现状不相适应。作为一个体育大省,在保证优势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潜在优势,争取尽快成为一个获奖项目。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数量统计法等方法,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湖南省竞技蹦床后备人才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培养体系、蹦床运动员、蹦床教练员、蹦床训练条件等多个角度去调查分析,然后从中找出制约湖南省蹦床后备人才培养的多重影响因素,最后笔者通过对相关专家的访谈以及自己调查的问题,提出详细的湖南省竞技蹦床后备人才培养对策,目的是为推动湖南省竞技蹦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影响湖南蹦床竞技发展的有: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完善,人才短缺,训练条件差,经费、教练员整体水平、后备力量不足,教练员较少,教育程度、工作积极不高,运动员人数短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运动员退役出入、管理体制、竞技训练制度、激励机制不完善。通过对问卷的处理与分析,运用因子研究法,提取出七个公因子,分别为:国家政策因素、选材因素、教练员因素、训练因素、运动员出路因素、社会及家长观念因素和比赛激励机制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建议有:建立新型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力度引进教练人员,加强对教练员管理、提高教练员的学历,增强对运动员的教育和运动员人才选拔,建立健全管理体制、竞技训练制度、激励机制、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设计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竞技蹦床体育项目在湖南省全面发展。

张静豪[6](2018)在《山西省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及预防措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蹦床竞技水平的迅猛提升,山西省蹦床队连续取得优异的成绩,技术水平跟着逐渐增高,对运动员训练要求也越来越高。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方式产生改变,随之决定运动员必须承受极大地运动损伤风险。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现状调查,对蹦床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原因、发生部位、种类及特征性质与运动训练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试图在研究中找出一些防范措施,进而为山西省蹦床运动队提出有效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山西省体操事业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对山西省蹦床专业队23名蹦床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3名蹦床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率高达95.6%,且损伤部位较多,损伤的程度较重,主要发生在日常的训练当中。(2)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排名依次为:脚踝占30.1%;腰部占27.4%;膝关节和足部占12.3%。运动损伤程度分为轻度损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三种,主要以中度损伤为主。其中,扭伤排第一,其次是拉伤,再次是骨伤。(3)运动损伤组织主要突出表现在肌肉、关节、筋膜韧带和骨膜炎方面。肌肉损伤占比为28.7%,关节损伤、筋膜韧带损伤和骨膜炎分别占比为15.1%。(4)蹦床运动员发生损伤时期分为三种:赛前训练、比赛中和赛后恢复。发生损伤的阶段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活动、专项训练、素质训练、技术训练。日常专项训练的损伤数最多,这与蹦床训练以技术训练为主导的特点有关。(5)损伤发病的病程分为:急性损伤、慢性损伤、急性转慢性损伤和陈旧性加急性损伤。发生的损伤多为慢性损伤和急性转慢性损伤,其中中度损伤和轻度损伤居多。运动损伤对训练的影响程度,大多数运动员是减少运动量并坚持训练或者是不能正常训练做一些素质练习。(6)导致山西省蹦床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有五大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训练因素、技术因素和其它因素。主要为动作不正确、肌肉力量不足、忽视对动作的重要性、心不在焉、运动性疲劳、带伤训练或比赛等。(7)科学预防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措施包括六个方面:加强体能训练全面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提升准备活动和运动后恢复的效果、提高易伤部位的锻炼水平、科学安排教学训练比赛、加强自我保护和预防损伤意识、加强医务监督。

解蓉蓉[7](2017)在《山东省难美项群运动员静态平衡能力的研究 ——以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于竞技体育运动而言,平衡能力是人体完成各种动作的基础保证之一,尤其是难美性项群,运动员需要不断地完成各种转体、腾空等高难度动作,较强的平衡能力是保证难美项群运动员发挥训练水平,完成技术动作的根本要求,所以要求难美项群运动员对身体姿态具有很好的姿势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本文通过对山东省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的稳定性指数、姿势摆动频谱、体重分配进行测试,找出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之间静态平衡能力的差异,为以后相关运动员的科学选材以及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比利时产的的Tetrax平衡测试系统对山东省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进行静态平衡能力测试,其中女子艺术体操运动员5人,女子蹦床运动员6人,女子武术运动员9人,女子跳水运动员7人,男子蹦床运动员7人,男子武术运动员8人,男子跳水运动员5人。测试时受试者要光脚站立在Tetrax测试力台上,同时要保证左右脚的脚跟和脚趾都能准确地踩放于A、B、C、D 4个平衡平板上,测试时受试者不要移动或说话,并按照要求在平台上做规定动作,在睁眼测试时眼睛应平视正前方,每个动作测试时间为32s。结果:1.稳定性指数的比较:NO姿势时,女子艺术体操运动员的ST值高于女子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的ST值,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男子蹦床运动员的ST值高于男子武术、跳水运动员的ST值,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NC姿势时,女子艺术体操运动员的ST值高于女子武术运动员的ST值,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姿势摆动频谱的比较:NO姿势时,在F2、F3、F4、F5、F6频段,女子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姿势摆动强度高于女子武术运动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F2、F4、F5、F6频段,女子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姿势摆动强度高于女子跳水运动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F3频段,女子蹦床运动员的姿势摆动强度高于女子武术运动员,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F4频段时,男子蹦床运动员的姿势摆动强度高于男子武术、跳水运动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NC姿势时,在F3频段,女子蹦床运动员的姿势摆动强度高于女子武术运动员,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PO姿势时,在F3频段,女子艺术体操运动运动员的姿势摆动强度高于女子蹦床运动员,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F2频段,男子蹦床运动员的姿势摆动强度高于男子武术运动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C姿势时,在F4频段,男子蹦床运动员的姿势摆动强度高于男子武术运动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体重分布的比较:NO姿势时,在C%时,女子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值高于女子武术运动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LEFT时,男子蹦床运动员的值高于男子武术运动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NC姿势时,在C%时,女子武术运动员的值低于女子蹦床、跳水运动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LEFT时,男子武术运动员的值低于男子蹦床、跳水运动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O姿势时,在LEFT时,女子跳水运动员的值高于女子武术运动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男子武术运动员的值低于男子蹦床、跳水运动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C姿势时,在LEFT时,女子跳水运动员的值高于女子武术运动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男子武术运动员的值低于男子蹦床运动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不同性别比较:NC姿势时,在F5频段,女子蹦床运动员的姿势摆动强度高于男子蹦床运动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女子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平衡能力优于女子艺术体操运动员,特别是当视觉受到限制时,女子艺术体操运动员维持平衡能力时对视觉的依赖性要大于女子武术运动员;男子武术运动员平衡能力优于男子蹦床运动员。2.女子武术、跳水运动员利用前庭感觉和本体感觉维持平衡的能力优于女子艺术体操运动员;女子武术运动员利用前庭感觉维持平衡的能力优于女子蹦床运动员;女子蹦床运动员利用前庭感觉维持平衡的能力优于女子艺术体操运动员。男子武术、跳水运动员利用前庭感觉维持平衡的能力优于男子蹦床运动员;男子蹦床运动员利用本体感觉维持平衡的能力优于女子蹦床运动员。3.女子武术运动员与女子蹦床、跳水的体重分布相比偏向于右侧。女子跳水运动员的左右脚体重分布优于女子武术运动员。男子蹦床、跳水运动员的左右脚体重分布优于男子武术运动员。

韩志敏[8](2017)在《体育艺术类项群奥运与非奥项目发展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同为体育艺术类项群的项目,有奥运与非奥项目之分,非奥项目中的体育舞蹈、武术一直以来在为申请进入奥运会做着不断的努力,而与奥运会接轨的道路是漫长又充满挑战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SWOT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主要在发展历程、群众基础、竞赛方法、竞赛项目、比赛时长、评分标准、裁判、观赏性、项目自身独特性等方面将体育艺术类项群的奥运与非奥项目进行对比分析,运用SWOT矩阵分析非奥项目的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威胁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做战略分析,为体育艺术类项群非奥项目的发展指明方向,为其早日进入奥运会做准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体育艺术类项群的奥运与非奥项目兴起时间整体相比较来说先后差距不大,都有着多年的发展历程和深厚的历史,并且发展迅速,遍布到世界各地。2、体育艺术类项群的奥运与非奥项目都有着自己的项目特色,与其他项目不同的独特性要保留,才能形成奥运会赛场上大放异彩的体育艺术类项目的独特的风景。3、体育艺术类项群中的奥运项目在进入奥运会的历程中,大都经历了从个别城市发展到推广到全国发展——举办全国比赛——推广到其他洲——或成立俱乐部,或成立国际联合会——发展项目——成为奥运会表演项目——部分小项进入奥运会——整个项目进入奥运会这个过程。4、每个项目都由不同的竞赛项目组成,花样游泳、跳水、蹦床这些奥运项目的竞赛项目的种类数量相差不大,相对较少,而奥运项目中艺术体操和非奥项目的体育舞蹈、武术、健美操的竞赛项目都包含较多的小项目,比赛的总体内容较多。5、在竞赛方法方面,只有体育舞蹈会出现多组选手同场竞技的情况,其他项目都是单独比赛,降低了观赏性。6、在比赛时需要音乐配合的艺术体操、花样游泳、健美操、体育舞蹈和武术的部分项目中,只有体育舞蹈的拉丁舞和摩登舞比赛是使用规定音乐,其他项目自选音乐,这就降低了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7、在评分标准方面,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蹦床、跳水、健美操的评分内容大体归纳为技术部分、艺术部分、完成部分,有详细和明确的动作得分或扣分要点,而体育舞蹈、武术没有将具体动作细化为不同分值,增加了裁判的主观评分,评判难度大。8、在裁判方面,评分类项目的比赛成绩受裁判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大部分项目的裁判员分工明确,并且是单独比赛,有利于裁判员进行观察打分,而体育舞蹈作为同场竞技的项目,裁判没有分工,并且同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评判多组选手,更加增大了评分的主观性。

李婉君[9](2017)在《我国啦啦操运动员首次技术等级测试成绩分析》文中认为《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是衡量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准绳,也是国家了解和监测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励运动员刻苦训练的重要手段。由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印发的《啦啦操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试行)于2015年5月20日正式开始实施。我国首次啦啦操运动员能力测试于2015年5月31日-6月1日在江苏省溧阳体育馆举行。《标准》(试行)规定,参加测试的运动员比赛成绩和个人能力测试均合格方可申报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本研究以体育学、教育学、社会学、统计学、逻辑学等相关知识为理论基础;以《啦啦操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试行)中测试项目及测试成绩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本次测试项目及测试成绩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舞蹈啦啦操在各测试项目的评分标准上均有性别差异,技巧啦啦操在技术技巧部分没有体现性别的差异性。2、等级达标测试总体参与度不高,教练员和运动员持观望态度;项目之间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啦啦操的发展态势,舞蹈啦啦操的普及性高于技巧啦啦操,且舞蹈啦啦操在中学的开展更为普及。3、技巧啦啦操的星级达标率高于舞蹈啦啦操;技巧啦啦操测试中悬垂举腿、技术技巧、测试总分成绩,舞蹈啦啦操身体素质、技术技巧大学生的成绩优于中学生,且差异显着;舞蹈啦啦操俯卧撑项目不同性别间有显着性差异,且男生的成绩优于女生。4、技巧啦啦操各测试项目的难度普遍偏低,除技术技巧外,其他测试项目的区分度均偏低,鉴别力欠佳;舞蹈啦啦操各测试项目难度均适中,项目设置基本合理,区分度除男生的60s击掌俯卧撑、技术技巧以外,其他项目鉴别力较好,能够将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区分。5、各项目的测试成绩与比赛名次之间均为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各有不同。比赛成绩(名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技巧得分的高低,另外舞蹈啦啦操的比赛名次在很大程度上受抱腿平衡得分多少的影响。

刘邦华,周怀球,唐金根[10](2017)在《进一步加强湖南省蹦床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使用文献材料、查阅书籍和报刊、数据统计等方法,对我省蹦床项目的现状、存在的弊端开展了片面的剖析,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对蹦床项目的开展作了讨论钻研并得出结论:(1)我省蹦床运动的竞技程度在不断提升,但与国内高水平相比,还有比较远的差距。(2)为了使我省变成蹦床强省,必需制定蹦床开展的久远布局,对教练、裁判和运动员从事系统的培育。(3)科学选材,加强后备人才的培育。

二、艺术体操、蹦床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艺术体操、蹦床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与综述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2.本体诉求: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属性基础
    2.1 体操类项目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2.1.1 体操类项目的内涵与外延
        2.1.2 体操类项目的特点与分类
        2.1.3 体操类运动的价值与功能
    2.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质
        2.2.1 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
        2.2.2 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
        2.2.3 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
    2.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旨归
        2.3.1 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
        2.3.2 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
    2.4 小结
3.存在样态: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表现形态
    3.1 我国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体操类项目竞赛发展现状
        3.1.2 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现状
    3.2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方式呈现
        3.2.1 组织主体的协同助推大众体操发展
        3.2.2 联动性的体操类项目赛事活动平台
        3.2.3 互助式的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模式
        3.2.4 主体合作性的体操类项目管理体制
    3.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动因机理
        3.3.1 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
        3.3.2 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
        3.3.3 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
        3.3.4 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
    3.4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3.4.1 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
        3.4.2 竞技体操与大众体操的失衡
        3.4.3 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
    3.5 小结
4.理论构想: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性思考
    4.1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4.1.1 兴强扶弱——促进均衡发展
        4.1.2 项目互动——优化资源利用
        4.1.3 主体互支——保障高效发展
    4.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主要依据
        4.2.1 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的同质性
        4.2.2 体操类项目管理主体关系的同构性
        4.2.3 解决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实困惑
    4.3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整体构想
        4.3.1 管理机构的协同
        4.3.2 发展方式的协同
        4.3.3 运行过程的协同
    4.4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具象规划
        4.4.1 项间协同——体操类项目间的协同
        4.4.2 内外协同——体操与其它项目的协同
        4.4.3 纵横协同——管理主体间的协同发展
        4.4.4 竞赛协同——基层比赛的裁判协同
        4.4.5 校社协同——学校与社会的协同
    4.5 小结
5.实例呈现: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个案探析
    5.1 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
        5.1.1 研究案例的基本情况
        5.1.2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5.2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5.2.1 社会变迁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2 学校体育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3 体育文化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3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总体特征
        5.3.1 协同项目的大众性
        5.3.2 协同项目的多样性
        5.3.3 协同主体的多元性
    5.4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机制
        5.4.1 运动项目间的协同
        5.4.2 组织主体间的协同
        5.4.3 裁判间的协同
    5.5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5.5.1 参赛对象来源与类型存在不平衡
        5.5.2 制度要求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矛盾
        5.5.3 赛事组织管理还存在提高的空间
        5.5.4 赛事资金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5.6 小结
6.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现策略
    6.1 更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念
    6.2 创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制度
    6.3 强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治理
    6.4 优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资源
    6.5 构建体操类项目的四级竞赛体系
    6.6 融入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目标
    6.7 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2)我国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运动素质在少年运动员训练中起着基础和保障作用
        1.1.2 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中存在较多认识问题
        1.1.3 提高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水平和科学评价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试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的特点
        4.1.1 以间歇训练为主,采用有氧和无氧结合的训练方式
        4.1.2 根据运动素质的敏感期,突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1.3 全面发展运动素质,突出力量训练
        4.1.4 重视训练后的康复,全力保障技术训练
    4.2 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的原则
        4.2.1 全面发展原则
        4.2.2 系统性原则
        4.2.3 区别对待原则
        4.2.4 运动素质与技术协调发展原则
    4.3 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测试项目的基本结构分析
        4.3.1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
        4.3.2 统计筛选
        4.3.3 指标权重的确立
    4.4 少年蹦床运动员同一组别不同年龄之间身体素质的组内比较
        4.4.1 力量素质的比较
        4.4.2 耐力素质的比较
        4.4.3 速度素质的比较
    4.5 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的组间比较
        4.5.1 男子运动素质的组间比较
        4.5.2 女子运动素质的组间比较
    4.6 我国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4.6.1 运动素质敏感指标的筛选
        4.6.2 运动素质指标筛选结果分析
        4.6.3 运动素质结构模型
        4.6.4 运动素质敏感指标的评价标准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福建省青少年蹦床锦标赛专项素质测验概述
    4.1 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背景
    4.2 福建省青少年蹦床测验操作要求
    4.3 福建省青少年蹦床锦标赛专项身体素质测验项目
    4.4 福建省青少年蹦床锦标赛专项身体素质测验的评分标准
5 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
    5.1 专项身体素质成绩表现的统计评价
    5.2 测验项目评价
    5.3 评分标准的统计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1
    一、2015-2019 年实际使用的各专项身体素质测验要求细则
    二、2015-2019 年实际使用的各专项身体素质评分标准
附录2
    一、累进计分法确立各组别网上垂直跳评分标准的过程
    二、累进计分法确立各组别30 秒肋木举腿评分标准的过程
    三、累进计分法确立各组别1 分钟跳绳评分标准的过程
    四、累进计分法确立各组别45 秒提倒立评分标准的过程
附录3
    一、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项目专家访谈提纲
    二、福建省青少年蹦床教练员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国现代体操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研究
        2.1.1 有关文化的研究
        2.1.2 有关体育文化内涵的研究
        2.1.3 体育领域中其他项目文化内涵的研究
        2.1.4 有关体操文化内涵的研究
    2.2 国外文献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例证分析法
        3.2.3 归纳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国现代体操文化及其内涵界定
        4.1.1 现代体操文化
        4.1.2 中国现代体操文化内涵
    4.2 中国现代体操文化内涵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经济发展对中国现代体操文化内涵的影响
        4.2.2 政策因素对中国现代体操文化内涵的影响
        4.2.3 文化思想对中国现代体操文化内涵的影响
    4.3 中国现代体操文化内涵分析
        4.3.1 坚持独立自主
        4.3.2 坚持不断突破
        4.3.3 坚持美的追求
        4.3.4 坚持团结合作
        4.3.5 坚持健康的追求
    4.4 中国现代体操文化内涵的发展特征
        4.4.1 稳定性特征
        4.4.2 竞技性特征
        4.4.3 大众健身性特征
        4.4.4 小结
    4.5 中国现代体操文化内涵的发展对体操运动未来发展影响研究
        4.5.1 中国现代体操文化内涵发展趋势
        4.5.2 全球化和多元化更加明显
        4.5.3 体操运动未来发展影响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湖南省竞技蹦床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1.1 蹦床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需要
        1.1.2 蹦床后备人才培养是促进青少年蹦床的普及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1.1.3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蹦床这项运动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目标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逻辑分析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量统计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湖南省蹦床后备人才现状调查分析
        3.1.1 蹦床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分析
        3.1.2 蹦床运动员基本情况与现状分析
        3.1.3 蹦床教练员基本情况与现状分析
        3.1.4 蹦床训练条件基本情况与现状分析
    3.2 湖南省蹦床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3.2.1 影响因素指标的确定
        3.2.2 主要因素群确定及其所占比例
        3.2.3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3 湖南省蹦床后备人才培养对策
        3.3.1 改革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3.3.2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3.3.3 完善运动员教育体制,加强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
        3.3.4 建立及优化选材和评价系统,加强选材科学性
        3.3.5 加大舆论宣传,加强普及工作
        3.3.6 增加经费投入,完善、优化训练条件
        3.3.7 优化竞赛制度,促进竞技蹦床后备人才成长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专家效度检验
附录2 管理人员问卷
附录3 教练员问卷
附录4 运动员问卷
附录5 湖南省竞技蹦床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6)山西省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及预防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运动损伤概念界定
        2.1.2 操类项目运动损伤的研究
        2.1.3 对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的研究
        2.1.4 对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的研究
        2.1.5 对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预防措施的研究
        2.1.6 对山西省蹦床运动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观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山西省蹦床运动员的基本情况概述
        4.1.1 蹦床运动员的基本信息
        4.1.2 年龄情况
        4.1.3 训练年限情况
        4.1.4 运动等级情况
        4.1.5 文化程度情况
        4.1.6 获得最好成绩情况
    4.2 山西省蹦床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特征分析
        4.2.1 运动损伤发生率分析
        4.2.2 运动损伤部位的机制分析
        4.2.3 运动损伤的种类及程度分析
        4.2.4 运动损伤组织分析
        4.2.5 运动损伤时期和阶段特征分析
        4.2.6 运动损伤病程和程度的分析
        4.2.7 运动损伤对训练的影响
    4.3 山西省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4.3.1 生理因素
        4.3.2 训练因素
        4.3.3 技术因素
        4.3.4 心理因素
        4.3.5 其它因素
    4.4 山西省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4.4.1 加强体能训练全面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
        4.4.2 提升准备活动和运动后恢复的效果
        4.4.3 提高易伤部位的锻炼水平
        4.4.4 科学安排教学训练比赛
        4.4.5 加强自我保护和预防损伤意识
        4.4.6 加强医务监督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山东省难美项群运动员静态平衡能力的研究 ——以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综述
        1.2.1 平衡能力的定义
        1.2.2 平衡能力的分类
        1.2.3 平衡能力的作用
        1.2.4 平衡能力测试方法
        1.2.5 平衡功能的调节机制
        1.2.6 不同运动方式与平衡能力的关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静态平衡测试
        2.2.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山东省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NO、NC、PO、PC姿势时的稳定性差异
        3.1.1 山东省女子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NO、NC、PO、PC姿势时的稳定性差异
        3.1.2 山东省男子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NO、NC、PO、PC姿势时的稳定性差异
        3.1.3 山东省不同性别蹦床运动员在NO、NC、PO、PC姿势时的稳定性差异
        3.1.4 山东省不同性别武术运动员在NO、NC、PO、PC姿势时的稳定性差异
        3.1.5 山东省不同性别跳水运动员在NO、NC、PO、PC姿势时的稳定性差异
    3.2 山东省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NO、NC、PO、PC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1 山东省女子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NO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2 山东省女子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NC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3 山东省女子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PO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4 山东省女子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PC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5 山东省男子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NO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6 山东省男子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NC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7 山东省男子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PO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8 山东省男子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PC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9 山东省不同性别蹦床运动员在NO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10 山东省不同性别蹦床运动员在NC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11 山东省不同性别蹦床运动员在PO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12 山东省不同性别蹦床运动员在PC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13 山东省不同性别武术运动员在NO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14 山东省不同性别武术运动员在NC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15 山东省不同性别武术运动员在PO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16 山东省不同性别武术运动员在PC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17 山东省不同性别跳水运动员在NO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18 山东省不同性别跳水运动员在NC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19 山东省不同性别跳水运动员在PO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2.20 山东省不同性别跳水运动员在PC姿势时的姿势摆动频谱
    3.3 山东省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NO、NC、PO、PC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1 山东省女子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NO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2 山东省女子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NC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3 山东省女子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PO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4 山东省女子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PC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5 山东省男子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NO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6 山东省男子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NC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7 山东省男子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PO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8 山东省男子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在PC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9 山东省不同性别蹦床运动员在NO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10 山东省不同性别蹦床运动员在NC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11 山东省不同性别蹦床运动员在PO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12 山东省不同性别蹦床运动员在PC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13 山东省不同性别武术运动员在NO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14 山东省不同性别武术运动员在NC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15 山东省不同性别武术运动员在PO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16 山东省不同性别武术运动员在PC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17 山东省不同性别跳水运动员在NO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18 山东省不同性别跳水运动员在NC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19 山东省不同性别跳水运动员在PO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3.3.20 山东省不同性别跳水运动员在PC姿势时的体重分布
4 讨论
    4.1 不同项目运动员的稳定性指数分析
    4.2 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姿势摆动频谱分析
    4.3 不同项目运动员的体重分布结果分析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体育艺术类项群奥运与非奥项目发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体育艺术概念释义
        2.1.2 体育艺术项目释义及分类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体育艺术类项目的研究
        2.2.2 关于奥运会项目设置的研究
        2.2.3 关于奥运项目的研究
        2.2.4 关于非奥项目的研究
        2.2.5 关于奥运项目与非奥项目对比的研究
        2.2.6 国外研究现状
    2.3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SWOT分析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艺术类项群发展历程研究
        4.1.1 奥运项目发展历程研究
        4.1.2 非奥项目发展历程研究
    4.2 体育艺术类项群奥运与非奥项目的比较分析
    4.3 对体育艺术类项群各项目的SWOT分析
        4.3.1 SWOT分析因素的筛选与确定
        4.3.2 体育艺术类项群非奥项目中体育舞蹈的SWOT分析
        4.3.3 体育艺术类项群非奥项目中武术的SWOT分析
        4.3.4 体育艺术类项群非奥项目中健美操的SWOT分析
    4.4 体育艺术类项群非奥项目的SWOT分析
        4.4.1 优势因素
        4.4.2 劣势因素
        4.4.3 机会因素
        4.4.4 威胁因素
        4.4.5 非奥项目的SO战略分析
        4.4.6 非奥项目的WO战略分析
        4.4.7 非奥项目的ST战略分析
        4.4.8 非奥项目的WT战略分析
        4.4.9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生论文目录
致谢

(9)我国啦啦操运动员首次技术等级测试成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概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3.4 个人见解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啦啦操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概述
        3.1.1 啦啦啦操运动员技术星级标准
        3.1.2 啦啦啦操运动员等级加试评定标准
        3.1.3 小结
    3.2 啦啦操运动员技术等级测试概况
        3.2.1 小结
    3.3 啦啦操运动员测试成绩分析
        3.3.1 技巧啦啦操运动员测试成绩分析
        3.3.2 舞蹈啦啦操运动员测试成绩分析
        3.3.3 小结
    3.4 啦啦操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中测试项目的难度、区分度分析
        3.4.1 测试项目的难度分析
        3.4.2 测试项目的区分度分析
        3.4.3 小结
    3.5 各测试项目成绩与竞赛成绩(名次)的相关性分析
        3.5.1 技巧啦啦操
        3.5.2 舞蹈啦啦操
        3.5.3 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进一步加强湖南省蹦床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比较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省男女蹦床动作质量变化分析
        3.1.1 我省男女蹦床规定动作成绩变化分析
        3.1.2 省内男子蹦床各级成绩变化分析
        3.1.3 我省女子蹦床各级成绩变化分析
    3.2 对省内蹦床项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缺乏科学的选材
        3.2.2 缺乏教练、裁判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3.2.3 缺乏基层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3.2.4 缺乏情报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指导
    3.3 提高我省蹦床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3.3.1 作好规划,抓好布局,形成一套组织管理体系
        3.3.2 培训教练、裁判,打好根底,抓好技术,加快提升我省蹦床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3.3.3 通过科学选材,着重解决后备力量
4 结论

四、艺术体操、蹦床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D]. 李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我国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水平的研究[D]. 闫艳. 山西大学, 2020(01)
  • [3]福建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测评[D]. 张然.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中国现代体操文化内涵研究[D]. 唐梅.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5]湖南省竞技蹦床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颜缨.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6]山西省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及预防措施研究[D]. 张静豪. 中北大学, 2018(08)
  • [7]山东省难美项群运动员静态平衡能力的研究 ——以艺术体操、蹦床、武术、跳水运动员为例[D]. 解蓉蓉. 山东体育学院, 2017(02)
  • [8]体育艺术类项群奥运与非奥项目发展的比较研究[D]. 韩志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我国啦啦操运动员首次技术等级测试成绩分析[D]. 李婉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10]进一步加强湖南省蹦床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研究[J]. 刘邦华,周怀球,唐金根.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02)

标签:;  ;  ;  ;  ;  

艺术体操、蹦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