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增韧相原位析出SiBON微晶玻璃的结构和力学性能

层状增韧相原位析出SiBON微晶玻璃的结构和力学性能

一、原位析出片晶韧化相的SiBON玻璃陶瓷的结构与力学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权[1](2012)在《SiBON材料制备技术及反应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iBON材料综合了SiO2和BN透波材料的优点,在保持SiO2和BN优异介电性能的同时,具有稳定的力学性能和低介电常数,可承受高马赫数飞行条件下对天线罩材料防热、承载与透波等要求,有望成为新一代天线罩材料。研究SiBON材料制备技术及反应机理可为制备SiBON材料提供理论基础,对透波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SiBOC粉体凝胶和SiBONC纤维前驱体,通过除碳制得低碳含量的SiBO粉体凝胶和SiBON纤维前驱体,并在氮气气氛中高温氮化,制备了纳微米级SiBON粉体和SiBON纤维;以SiBON粉体为基体,加入不同含量的SiBON纤维,在1000-1300℃下制备了SiBON复合材料。借助于浊度分析、Zeta电位分析、热重分析(TG)、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光学显微镜分析(OM)、红外光谱分析(FT-IR)、扫描电镜(SEM)、元素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仪分析(XRD)、激光粒度分析、透射电镜分析(TEM)、核磁共振分析(NMR)、电性能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SiBOC粉体凝胶和SiBONC纤维前驱体的合成、除碳及氮化工艺对纳微米级SiBON粉体和SiBON纤维组成和形貌的影响,分析探讨了SiBON粉体颗粒和SiBON纤维的形成过程和反应机理,研究了SiBON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介电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按照硼酸3.0-3.5%、正硅酸甲酯10.0-12.5%的比例,在反应温度75-85℃,反应时间3h,pH10的条件下,制备了稳定的SiBO溶胶。论文研究了木质素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C)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SN)对SiBO溶胶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没有加入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SiBO溶胶成核诱导期为45min,SiBO胶粒具有ζ电位为负的双电层结构。当反应时间达到3h时,SiBO溶胶体系的ζ电位由反应初期的-6.5mv降到-8.5mv。加入100ppm的DC表面活性剂后,SiBO溶胶成核诱导期缩短到35min,反应3h后溶胶体系的ζ电位升高至-4mv左右。这种现象表明DC的加入不仅不能提高SiBO-溶胶体系的稳定性,反而增加了SiBO溶胶体系的团聚现象。加入100ppm CSN表面活性剂,SiBO溶胶的诱导期为60min,经过反应3h后,溶胶体系的ζ电位由最初的-14mv降低到-24.8mv。ζ电位降低的主要原因是CSN加入到SiBO溶胶体系后,使SiBO胶粒表面产生负电积累,造成ζ电位降低;另一方面,CSN的加入改变了SiBO胶粒表面的极性,促使憎水基团一致朝外定向排列,增加了SiBO胶粒间相互排斥力,阻止了SiBO胶粒之间的堆积,使SiBO胶粒分散均匀。SiBON材料中的碳含量对材料的介电性能有较大影响。为了降低SiBON材料中的碳含量,将SiBOC凝胶和SiBONC前驱体分别在N2和水蒸气的气氛中,于200-700℃进行除碳处理。结果表明,在水蒸气气氛下处理,除碳效果较好,700℃时保温30min后,产物的碳含量为0.1%。论文研究了在氮气气氛下1200-1600℃范围内,SiBON试样的晶相组成变化。XRD分析结果表明,试样以非晶相物质为主,包含少量晶相。120℃氮化后的试样存在SiO2的衍射峰;1400℃氮化后的试样,除了SiO2的衍射峰外,也出现了微弱的BN衍射峰;1600℃氮化后出现较强的BN衍射峰。对1600℃氮化后的SiBON试样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与表征。SEM分析表明,没有加入表面活性剂的试样有颗粒团聚体现象;加入了CSN的试样,颗粒细小,平均直径在1μm以下,颗粒分布较均匀。EDS分析表明,试样中的氮含量比氮化前增加了约45%,说明SiBON凝胶在高温氮化过程中,N能够进入到试样的结构中。TEM分析表明,SiBON粉体颗粒表面粗糙,包含晶态和非晶态两种形态。晶态区域的SiBON形貌呈现两种状态:一是BN薄片状的扇形形貌,粒径100nm左右;二是BN和SiO2的块状形貌,粒径100nm左右。固态11B、29Si核磁共振分析表明,SiBON试样是非晶相和晶相的混合体,晶相主要是Si02.h-BN.t-BN以及少量Si3N4。FT-IR分析显示,SiBON粉体试样主要含有Si-O-Si、B-N和B-N-Si等键,并含有少量的B-O-Si、B-O-B键。综上分析认为,所制备试样是由含有B-N-Si、B-O-Si键的SiBON非晶态物质以及Si02.h-BN、t-BN和少量Si3N4晶相物质组成的混合体。对1600℃氮化后的SiBON试样机械粉磨,研究了不同粉磨时间对粉体粒径的影响。激光粒度分析表明,没有机械粉磨的SiBON粉体,最大粒径为326nm,平均粒径为166nm,粒径在100nm以下的颗粒占10%。经过10min的机械粉磨后,粒径在100nm以下的占33%,经过20min机械粉磨后SiBON粉体粒径在100nm以下的约占70%,经过30min机械粉磨后粒径在100nm以下的约占80%,说明高温氮化后的SiBON粉体试样是纳米颗粒的团聚体。在以硼酸和正硅酸甲酯为原料、氨水为pH调节剂,制备SiBO溶胶的过程中,正硅酸甲酯水解生成硅醇,硼酸与硅醇以及硅醇与硅醇反应生成的硼氧基团与硅氧基团中的氧和NH3.H2O中的N都是强电负性中心,易与不同硅羟基形成氢键吸附并脱水,产生SiB2O2N环状结构;另一方面,Si-OH之间缩水能够生成层状结构的硅氧四面体[SiO4];环状结构的SiB2O2N与层状结构的硅氧四面体构成了稳定的胶体体系。干凝胶在高温氮化过程中,N元素置换粉体结构中的O原子从而形成了高含氮的结构的SiBON。论文研究了SiBONC纤维前驱体的合成条件,在3.5-4.0%的硼酸,9.0-11.0%的正硅酸乙酯,3-3.5%的三聚氰胺,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3h,pH为8的条件下,制备了SiBONC纤维前驱体。该纤维前驱体分散均匀,表面光滑,长径比大于45。论文研究了不同pH值对反应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pH=4和pH=6的反应体系,两体系ζ电位变化趋势一致,反应初期的ζ电位均约为-6mv,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体系的ζ电位降低。反应时间达到3h时,均降低至-9mv,反应体系不稳定,易生成团聚体;对于pH=8和pH=10的反应体系,最初的ζ电位约为-13mv,反应时间达到3h时,均降至-17mv,反应体系稳定,不易生成团聚体,说明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制备稳定的SiBONC纤维前驱体。论文研究了在氮气气氛下1400-1800℃范围内,SiBON纤维试样的晶相组成变化。XRD分析结果表明,1400℃氮化后的试样呈非晶态;1600℃氮化后试样的衍射图谱存在SiO2的衍射峰;1800℃时,衍射图谱除了出现SiO2的衍射峰外,还有BN的衍射峰。SiBONC纤维前驱体在1800℃氮化试样的SEM分析表明,pH=8时制备的SiBON纤维表面光滑,分布均匀,长径比大于25。EDS分析表明,pH=5时制备的前驱体,N含量为5.88%;pH=8时制备的SiBONC纤维前驱体,N含量为20.21%。经高温氮化后,两试样的氮含量分别增加到23.26%和23.34%,表明高温氮化能够提高试样的氮含量,特别对于pH=5条件下制备的试样,高温氮化使得试样中的氮含量提高近3倍。TEM分析表明,SiBON纤维试样呈现两种不同的结构:一是BN六方柱状晶相结构,其截面边长在30nm左右;另一类是长片状的非晶结构,长片宽约20nm。固态11B.29Si核磁共振分析表明,SiBON纤维试样是非晶相和晶相的混合体,晶相主要是Si02.h-BN、t-BN以及少量的Si3N4。FT-IR分析显示,SiBON纤维结构中主要含有B-N、B-O、B-O-B、 O-Si-O、B-N-Si等键,并含有少量的B-O-Si、Si-O-Si和硅氧四面体。因此,与粉体材料类似,所制备试样是由含有B-N-Si、B-O-Si键的SiBON非晶态物质以及Si02.h-BN、t-BN和少量Si3N4晶相物质组成的混合体。在SiBONC纤维前驱体的生长过程中,三聚氰胺具有晶种的作用,能够使正硅酸乙酯水解后的硅醇与硼酸反应生长成短纤维。加入三聚氰胺后,溶液体系中反应生成的Si-O基团和B-O基团中的O以及三聚氰胺分子中-NH2基团的N都是强电负性中心,容易和硅醇中的Si-OH基团形成氢键吸附,与不同硅羟基形成氢键时能产生环状结构。Si-OH与Si-OH之间醚化脱水,形成层间结构的Si-O-Si链段。Si-O-Si链段的不断增长,使微粒沿SiBONC径向生长,最终形成具有一定长径比的SiBONC纤维前驱体。SiBON纤维前驱体在N2气氛中高温氮化时,N元素置换结构中的氧原子,形成高N含量的结构。以SiBON粉体为基体,加入不同含量的SiBON纤维,在1000-1300℃下制备了SiBON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介电常数稍有增加。当烧结温度为1300℃、SiBON纤维含量为12.5%时,SiBON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达108.7MPa,介电常数为2.1,介质损耗角正切值为0.012。弯曲强度的提高可能是由于纤维相互交错,在承受载荷时,相邻的纤维产生互锁效应引起的;过多的纤维加入,复合材料显气孔率快速增加,从而使弯曲强度下降。

杨继伟[2](2008)在《铝铜双金属拉拔复合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的家用电器、各种机械、输送机和日用品领域内,以节能、节省资源等为出发点,不断向制品轻量化、经济化、高性能化发展。因此,对基础材料的要求也随之多样化、高级化,原有的铝或铜等单一材料已经不能与此相适应,客观上迫切需求能有大幅度超过上述材料特性和功能的新材料问世。本文设计了一套可用于万能拉伸机上的拉拔装置和拉拔模具,采用拉拔和旋压两种工艺成形不同规格的铝铜复合棒材;探讨了不同工艺参数的变化特点;并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铝铜棒性能和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的拉拔装置和拉拔模具能够实现铝铜棒材的拉拔复合。采用表面处理—旋压前端—旋压后端—拉拔—扩散退火等工艺制备不同规格的铝铜复合棒材其组织性能良好,表面光洁度高。对拉拔复合工艺参数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拉拔速度的增加,拉拔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变形量的增大会导致拉拔力增加,同时也提高了铝铜复合的结合强度和铝铜间的扩散程度。铜管的壁厚对铝铜拉拔复合工艺产生不同的影响,壁厚越厚越不利于拉拔复合成形,越薄则会导致拉拔缺陷,铜管壁厚选取0.6mm为最佳。在低温扩散退火阶段,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铝铜界面的结合强度先增加后减小,最大结合强度可以达到15.2kN·m-1。从结合界面的形貌观察和成分分析可知结合界面逐渐由韧性撕裂转变为脆性撕裂。因此,低温退火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250~350℃保温1~2h。在高温扩散退火阶段,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铝铜界面的结合强度逐渐下降,其结合强度处于低温300~350℃退火的界面结合强度之间,最大结合强度为11.8kN·m-1。从成分分析和形貌观察上可以看出,在高温阶段铝铜原子间扩散非常迅速,形成完全不同于低温退火的形貌,但同时也增大了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速率,导致结合强度的下降。因此,高温退火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560~580℃保温3~6min。

赵程,罗昆,张恒[3](2005)在《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预测复合材料绿色化、功能与多功能化、智能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温广武,张俊宝,雷廷权,周玉[4](2003)在《原位析出片晶韧化相的SiBON玻璃陶瓷的结构与力学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非晶态SIBON纳米粉末热压烧结研究,发现SIBON材料在1400℃时开始致密化同时开始析晶,析出晶体为h—BN、其余成分以非晶态存在。h—BN析出量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在1400℃、1600℃和1700℃时,材料中BN形态分别为近等轴颗粒、大片晶和小片晶。这种从玻璃基体中析出的BN比通常所见的BN粉末有更完整的层片状晶体结构。这种原位析出片晶韧化相的SiBON玻璃陶瓷具有很高的力学性能。分析认为较高的强度主要归因于BN析出相对玻璃基体产生的压应力,而较高的断裂韧性来自于BN晶片所产生的裂纹偏转、桥接和晶片拔出增韧机制。

二、原位析出片晶韧化相的SiBON玻璃陶瓷的结构与力学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位析出片晶韧化相的SiBON玻璃陶瓷的结构与力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SiBON材料制备技术及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文创新和主要贡献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透波材料的发展概况
    1.3 SiBON材料的发展
    1.4 SiBON材料的制备
        1.4.1 固相反应合成法
        1.4.2 化学法
        1.4.2.1 溶胶-凝胶(Sol-Gel)法的基本原理
        1.4.2.2 溶胶-凝胶(Sol-Gel)法的特点及应用
        1.4.3 化学法制备SiBON材料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工作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2.1 主要原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设计方案
    2.4 实验分析与测试
        2.4.1 浊度分析原理
        2.4.2 Zeta电位分析原理
        2.4.3 红外光谱分析
        2.4.4 扫描电镜及元素分析
        2.4.5 X射线衍射分析
        2.4.6 显微镜分析
        2.4.7 激光粒度分析
        2.4.8 热重分析
        2.4.9 透射电镜分析
        2.4.10 核磁共振分析
        2.4.11 体积密度和显气孔率测试
        2.4.12 弯曲强度测试
        2.4.13 断裂韧性测试
        2.4.14 介电性能测试
    2.5 表征技术及其目的
第三章 凝胶和前驱体的制备与分析
    3.1 实验装置图
    3.2 SiBOC粉体凝胶的制备与分析
        3.2.1 实验方法
        3.2.2 SiBO~-溶胶浊度测试
        3.2.3 SiBO~-溶胶界面能与成核率的计算
        3.2.4 结果分析
        3.2.4.1 SiBO~-溶胶成核诱导期的测试
        3.2.4.2 DC和CSN对SiBO~-溶胶成核诱导期和胶粒生长率的影响
        3.2.4.3 过饱和度和诱导期的关系
        3.2.5 反应过程中溶胶体系ζ电位的变化
        3.2.6 反应原理
        3.2.7 表面活性剂对SiBOC粉体凝胶形貌的影响
    3.3 SiBONC纤维前驱体的制备与分析
        3.3.1 实验设计
        3.3.2 实验方法
        3.3.3 反应时间对SiBONC纤维前驱体生长的影响
        3.3.4 pH值对SiBONC纤维前驱体生长的影响
        3.3.5 TEOS量对SiBONC纤维前驱体形貌的影响
        3.3.6 搅拌速度对SiBONC纤维前驱体形貌的影响
        3.3.7 不同pH值下体系浊度变化
        3.3.8 不同pH值下体系ζ电位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凝胶和前驱体的除碳工艺研究
    4.1 实验设计
    4.2 除碳工艺研究
        4.2.1 热重分析
        4.2.2 不同气氛条件下试样碳含量的变化
        4.2.3 不同气氛条件下凝胶的SEM和EDS分析
        4.2.4 除碳原理分析
        4.2.4.1 N_2气氛下的除碳原理
        4.2.4.2 水蒸气气氛下的除碳原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凝胶和前驱体的氮化与分析
    5.1 SiBO粉体凝胶的氮化与分析
        5.1.1 试样的XRD分析
        5.1.2 SiBON粉体的形貌分析
        5.1.3 SiBON粉体的TEM分析
        5.1.4 SiBON粉体的NMR分析
        5.1.5 SiBON粉体的FT-IR分析
        5.1.6 SiBON粉体的激光粒度分析
    5.2 SiBON纤维前驱体的氮化与分析
        5.2.1 SiBON纤维的XRD分析
        5.2.2 SiBON纤维的形貌及成分分析
        5.2.3 SiBON纤维的TEM分析
        5.2.4 SiBON纤维的NMR分析
        5.2.5 SiBON纤维的FT-IR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反应机理与SiBON结构分析
    6.1 SiBON纤维制备的反应机理
        6.1.1 三聚氰胺的作用机理
        6.1.2 SiBONC纤维前驱体的形成机理
        6.1.2.1 硼酸溶解
        6.1.2.2 正硅酸乙酯水解
        6.1.2.3 醚化反应与缩合反应
        6.1.2.4 聚合反应
        6.1.2.5 环状结构的产生
        6.1.2.6 干燥
        6.1.2.7 高温氮化
    6.2 SiBON粉体制备的反应机理
        6.2.1 正硅酸甲酯的水解反应
        6.2.2 醚化反应
        6.2.3 聚合反应
        6.2.4 干燥
        6.2.5 高温氮化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SiBON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7.1 SiBON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7.2 SiBON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7.2.1 SiBON纤维含量对SiBON复合材料致密化的影响
        7.2.2 SiBON纤维含量对SiBON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7.2.3 SiBON纤维含量对SiBON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7.2.4 SiBON纤维含量对SiBON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录

(2)铝铜双金属拉拔复合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复合材料
        1.2.1 复合材料概况
        1.2.2 复合材料的定义
        1.2.3 复合材料的历史
        1.2.4 复合材料的分类
        1.2.5 复合材料的重要作用
        1.2.6 复合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1.2.7 复合材料的发展展望
    1.3 金属基复合材料
        1.3.1 金属基复合材料概况
        1.3.2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
        1.3.3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1.3.4 双金属复合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1.3.5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
        1.3.6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
        1.3.7 影响复合效果的工艺因素
        1.3.8 双金属复合机理理论
    1.4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
        1.4.1 铜铝的性质
        1.4.2 铜铝复合的现状
    1.5 拉拔工艺简介
        1.5.1 拉拔的概念
        1.5.2 拉拔的发展历史
        1.5.3 拉拔的分类
        1.5.4 拉拔的特点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6.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条件及方案
    2.1 实验准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案
        2.2.1 表面处理
        2.2.2 旋压
        2.2.3 拉拔
        2.2.4 扩散退火
        2.2.5 力学性能检测
        2.2.6 扫描电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拉拔模具及工艺的设计
    3.1 拉拔装置的设计
    3.2 拉拔模具的设计
        3.2.1 模具材料的确定
        3.2.2 拉拔配模设计准则
        3.2.3 拉拔模具的特点
        3.2.4 拉拔模具设计
    3.3 拉拔工艺的设计
        3.3.1 铝铜拉拔工艺初探
        3.3.2 铝铜拉拔工艺改进
    3.4 拉拔润滑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艺参数分析
    4.1 拉拔速度
    4.2 变形量
        4.2.1 变形量对拉拔力的影响
        4.2.2 变形量对铝铜结合强度的影响
        4.2.3 变形量对结合界面的影响
    4.3 铜管壁厚
    4.4 拉拔工艺对铝铜复合界面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铜铝拉拔复合扩散退火工艺的研究
    5.1 退火实验方法
    5.2 低温扩散退火
        5.2.1 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5.2.2 低温扩散退火对复合界面形态的影响
        5.2.3 低温扩散退火对界面成分的影响
        5.2.4 低温扩散退火对界面撕裂形貌的影响
    5.3 高温扩散退火
        5.3.1 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5.3.2 高温退火对复合界面形态的影响
        5.3.3 高温退火对复合界面成分的影响
        5.3.4 高温退火对界面撕裂形貌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复合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2.1 在树脂基复合材料基础上,研制出金属基、陶瓷基、水泥基等多种基体复合材料
    2.2 增强体的研究进展
    2.3 复合材料由宏观复合向细观复合、微观复合方向发展
    2.4 复合材料向双元混杂、多元混杂、超混杂方向发展
    2.5 由结构复合材料向功能复合材料和多功能复合材料方向发展
    2.6 由被动复合材料向机敏复合材料和智能复合材料方向发展
    2.7 复合材料加工设备向高效、高精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2.8 复合材料的设计由常规设计向仿生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向发展
    2.9 复合材料的应用由航空、航天领域向民用领域扩展
3 复合材料的发展展望
    3.1 绿色化方向
    3.2 功能、多功能化方向
    3.3 智能化方向

四、原位析出片晶韧化相的SiBON玻璃陶瓷的结构与力学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SiBON材料制备技术及反应机理研究[D]. 李建权. 山东大学, 2012(12)
  • [2]铝铜双金属拉拔复合工艺的研究[D]. 杨继伟. 沈阳工业大学, 2008(02)
  • [3]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赵程,罗昆,张恒.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02)
  • [4]原位析出片晶韧化相的SiBON玻璃陶瓷的结构与力学性能[J]. 温广武,张俊宝,雷廷权,周玉.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03(06)

标签:;  ;  ;  ;  ;  

层状增韧相原位析出SiBON微晶玻璃的结构和力学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