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推进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

浙江推进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

一、浙江推进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2021)在《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六政办[2021]2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驻六安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10月19日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目录一、"十三五"发展成就二、"十四五"发展形势(一)发展机遇(二)风险挑战三、总体思路与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四)空间布局四、

李惠娴,李寿德,杨寰宇,张树伟,王英帆[2](2021)在《同心聚力共谋行业绿色发展(一)——2021年陶粒产业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分会会同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于2021年5月~8月四个月的时间,对全国陶粒轻骨料行业进行了较全面调查研究。涵盖了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相关的产业政策、陶粒生产与应用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产业发展前景,详细分析了当前全国及重点区域陶粒产业的生产情况,在节能建筑、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应用状况,以及在消纳处置固体废弃物、产业结构调整、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提升、产品结构创新、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等情况。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国陶粒产量约1620万m3,其中黏土类固废陶粒占比近85%,粉煤灰煤矸石陶粒近5%。

周丽[3](2021)在《深圳市工业部门碳排放及减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中国不仅处于打好污染防治战的攻坚期,还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从国家、省到市、区各级党政都号召严格控制碳排放碳强度,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工业作为碳排放量最大的国民经济部门,为如期实现碳减排目标,对工业行业实行碳减排、发展低碳工业已然势在必行。如何实现工业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均衡,以达成工业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共赢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本文分析深圳及其辖区工业发展、行业结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现状。碳排放测算方法方面,介绍了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模型法和IPCC测算法等几种方法,选取IPCC测算法测算工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还对碳排放结构分解主要方法STIRPAT模型、LMDI模型、SDA模型等进行比较。其次,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模型)分析深圳市工业行业结构与碳排放动态演进关系。运用stata14.0软件对模型数据先后进行描述性分析、平稳性检验,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广义矩估计、稳定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相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析。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分析深圳市工业行业变化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先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10—2019年深圳市业行业变化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再以深圳市各辖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深圳市各辖区门槛效应的异质性。基于对工业行业经济发展、碳排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圳市工业碳排放结构分解分析。先构建碳排放驱动因素时间结构分解模型分析2010—2019年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再选取M-R模型构建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空间结构分解模型,分析深圳市各辖区工业碳排放空间结构的驱动因素。鉴于2010—2019年深圳市工业行业变化与工业碳排放之间具有明显的动态关系,深圳市工业行业变化对碳排放具有门槛效应,在对工业部门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时空分解的基础上,构建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10—2019年深圳市工业行业碳排放碳减排潜力。最后结合工业行业碳排放潜力和碳排放时空差异驱动因素分解结果,分析深圳市及不同辖区的工业行业碳减排路径。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近十年来,深圳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的发展道路。深圳市工业碳排放总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由2010年的154.92万吨下降至2019年的81.81万吨,下降幅度高达73.12万吨,下降比例为47.20%。深圳市各辖区的工业碳排放总量在时间维度上也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空间维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南山区的工业碳排放高于其他9个区,宝安区、龙华区、福田区和龙岗区的工业碳排放次之,罗湖区、盐田区、光明区、坪山区和大鹏新区的工业碳排放较低。从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强度看,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由2010年的0.03吨/万元下降至2019年的0.01吨/万元,下降幅度高达70.19%。深圳的绿色能源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碳排放减排,同时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日益增强的环境管制形成了“倒逼”机制,反作用于城市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从2010—2019年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的结构分解结果看,能源强度效应和行业结构效应在大多数年份对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均具有较大程度的负向作用,是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较为重要的抑制因素;能源结构效应在大多数年份也具有负向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经济产出效应则在大多数年份对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具有较大程度的正向作用,所以是拉动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从深圳市工业碳排放潜力看,2010—2019年深圳市工业碳减排潜力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南山区、福田区、宝安区为工业碳减排潜力前三大区。从深圳市工业碳减排路径看,深圳市工业碳减排路径依次为:降低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减少工业经济产出、改善工业行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耗结构。结合本文主要结论,围绕深圳工业行业低碳发展提出调整工业行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降低碳排放强度、抓紧落实相关配套政策以及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等相关建议,各辖区需根据不同行业的碳排放特征和发展趋势制定针对性的协同减排策略和实施路径。

王鹏飞[4](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康旭华[5](2021)在《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面对能源需求迅速增加与能源供给不足,生产生活用能与全面可持续发展两大矛盾,各国和地区纷纷选择合作以共同应对发展难题,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和全球气候谈判等为代表的能源合作屡见不鲜。在国内,能源及其相关的气候和低碳发展等问题也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关注,并积极寻求对内对外合作以保证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资源型地区作为能源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和承担者,同时也肩负着自身转型发展的历史重任。目前,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进入关键的时期,需要寻找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可行的实践措施。因此,将能源合作这一时代命题与资源型经济的转型需求相结合,从要素组合视角研究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不仅可以在理论上为中观层面能源合作相关问题奠定微观基础,为资源型经济相关学术研究开辟新的视角;还能够指导资源型经济转型实践,为其探寻突破路径。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论、空间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理论,采用归纳演绎、比较静态分析、数理模型分析、案例研究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层层深入展开研究。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支撑和立场与方法论指导,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与约束,阐明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必要性和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借鉴空间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理论对要素水平与垂直联系以及系统超循环理论,从不同要素组合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作用及演进规律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吸收和运用雷布津斯基定理、增长极理论、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熊彼特制度要素作用理论,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展开比较静态分析、数理模型分析和逻辑推理。进而,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典型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的能源合作及其对转型的作用进行了阶段性梳理,运用熵权法、OLS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等计量方法对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贵州、云南十个省(区)能源合作对其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检验,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1)本文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和约束,总结了资源型地区能源合作的动因,笔者认为资源型地区天然就是能源合作的参与者,需要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在政府引导下,有意识地通过多种能源合作获得多元要素,以参与水平分工;双向合作关系的建立有益于资源型经济转型;不同的能源合作类型将对资源型经济产生差别化作用,能源合作引入要素作为“负熵流”,对资源型经济耗散作用回归稳态会产生重要作用。(2)本文运用集聚与扩散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系统论分析发现,分析发现在能源合作带来的要素流动基础上,不同要素组合通过水平和垂直两个层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产生作用。其中,水平层面作用是要素组合内部产生的实质性变化,表现形式依要素组合各异,主要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产生影响;垂直层面作用是要素组合在构成形态上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极化效应和均衡效应。二者此消彼长,共同影响着资源型经济中能源要素主导地位的涨落,促进了不同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演进。(3)通过对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这四类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机理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在水平层面,能源贸易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能够产生收入效应,初期可促进其转型,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能源投资合作通过结构效应和内涵效应可以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通过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可产生推动作用。在垂直层面,能源贸易合作通常会对能源要素产生极化效应,而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可以发挥极化效应或均衡效应,由此影响资源型经济能源要素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其转型效果。(4)论文在运用熵权法对2005-2019年十个资源型省(区)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别采用OLS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法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效果进行了基本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检验对象在检验期间参与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在水平层面分别通过收入效应、结构效应和内涵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自身资源型经济转型;在垂直层面,分别通过极化效应(能源贸易合作)和均衡效应(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对能源要素主体地位分别产生强化和弱化作用,从而对资源型经济转型起到反向和正向影响。(5)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典型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的能源合作及其对转型影响进行阶段性梳理,本文得出结论:山西省的能源合作由量变到质变、从单向到双向,在不断演进中逐步实现合作领域的清洁化;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也随能源合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类型能源合作内在质量的改善及相互间的联合开展,由能源产业内部到工业体系再到整个经济与社会体系,沿着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地区协调—生态环境的效果路径循序渐进地显现出来;能源合作是资源型经济实现转型的“捷径”之一;而开放程度不高、对高质量要素吸收不够,对转型引领作用不足、各类合作结合乏力与创新能力欠缺制约了山西省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发挥。(6)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资源型地区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政府需要有意识地引导资源型经济转型,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开展多种类型的能源合作,并根据转型需求吸收高质量要素,促进转型发展。在能源贸易合作中,应增加高附加值能源商品和能源服务贸易合作,促进能源合作向吸收高质量要素的方向发展,同时促进贸易收入的资本化。在能源投资合作中,应避免投机合作,积极利用外资,引导合作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提升能源产业劳动力素质的领域。在能源技术合作中,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国内能源领域的创新合作,通过内部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技术研发与转化。目前,能源治理合作的发展尚未成熟,需要着力在能源基金利用与监管和生态保护机制建设,以及统一能源金融和碳交易体系等方面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尝试从要素组合水平层面和垂直层面作用角度分析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其中,借鉴前人将空间经济学的极化效应运用至要素组合的方法,进一步将要素在空间上的扩散效应转化为在经济体内要素构成上的均衡效应,补充并完善了相关理论,构建了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第二,本文在地区合作层面上,将能源合作划分为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并将散见于个别研究的具体化能源合作纳入同一个研究体系,运用同一研究范式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推演出不同类型能源合作间的演进规律,从而勾勒出能源合作体系的概貌,其中的个别观点和内容对今后相关问题研究的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第三,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能源合作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统计的部门和数据,本文选取山西省为代表,经过长期调研、数据搜集、整理,梳理出其参与各类能源合作的实际情况并进行了阶段性梳理,掌握了充足详实的现实数据和研究方法,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相关部门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是:第一,由于实证检验对象实际情况的限制,本文未将能源服务贸易合作纳入能源贸易合作的研究中。今后,可将能源贸易合作单独作为研究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第二,鉴于研究重心关系,在对能源治理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进行机理分析时,本文未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加以区分,而是淡化了其中的差别,这也是作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第三,尽管本文已经竭尽所能对省级能源合作数据进行挖掘和梳理,但可能仍然存在一定欠缺。今后,笔者将进一步钻研统计方法,以便深化和完善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宋春秀[6](2021)在《基于循环经济的化工园区及企业的产业链分析与优化》文中指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快速发展的经济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越发难以调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依据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引人类开展经济活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是一种和谐共生关系。本论文研究了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以构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为指导方法,对J公司以及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本文对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的产业链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设计了甲醇产业链、乙烯产业链、芳烃产业链和碳四烃产业链,通过物质和能量流的关联,大大提高了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本文通过对多家公司的污染物排放当量E’t与公司产品增值进行计算,提出了“入园参考线”,为园区的进一步招商提供指导建议。处在参考线下方的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位于参考线上方的公司需要督促其开展清洁生产和技术升级。本文还对J公司产业链现状进行分析,以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的建设要求为指导,综合分析了J公司现有的热电联产工业、氯碱工业、硫酸工业、邻对位工业和脂肪醇生产装置,建议增加小套脂肪醇装置、脂肪醇造粒装置,来丰富产业链的产品,实现现有产业链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通过企业内的原料和资源的有效共享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

仲和[7](2020)在《产生危废单位需要注意的“红线问题”》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自1995年通过以来,已先后经历5次修改,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律中修改次数最多的一部法律,凸显了该法在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地位。固废和危废的污染防治,在生态环境领域中,是专业性、复杂性、技术性最强的领域,固废和危废引发环境纠纷的风险较大,污染治理成本较高,企业因固废和危废污染而被追责的也较多。

郎威[8](2020)在《中国绿色税收制度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是世界有目共睹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我国GDP为896915.6亿元人民币,总量稳居世界第二,GDP同比增长了6.6%。但伴随着我国粗放型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的调节,包括采取行政处罚、财政补贴、税收和可交易许可证等多种政策工具。其中,税收是国家整体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而绿色税收是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绿色税收(Green Tax)是20世纪末国际税收学界才兴起的概念,从绿色税收的内容看,不仅包括为环境保护而特定征收的各种税,还包括为环境保护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在我国现行的18个税种中,除了环境保护税是在2018年新开征的绿色税种外,其他税种都是已开征多年的税种,而这些税种设置的目的更多是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和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滥用等现象越来越多,绿色税制已经成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趋势。而税制的绿化就是基于绿色发展的要求,对现有的税制进行绿色化调整,使其在整体上体现环境保护功能。通过绿色税收制度的改革,可以引导和约束社会成员正确地处理资源环境问题。因此,我国需要构建完善的绿色税收制度,用税收的手段把环境污染问题内部化,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从而解决环境污染治理难的问题,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绿色税收的实施效果,既与自身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征管的有效实施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其他环境相关税种的协调配合。因此,本文合理界定绿色税收和绿色税收制度的概念和内涵。将绿色税收制度界定为,国家为达到污染防治目的而推进传统税制全面“绿化”转型过程中所征收的各种税收及所制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统称,由若干性质不同的绿色税种及税收优惠政策组成的绿色税收体系。就我国而言,具体包括三部分:一是专门为环境保护而设立的绿色税种,如环境保护税,属于事后干预型;二是现行税制中其他具有环保性质的绿色相关税种,其中又划分为资源占用型和行为引导型;三是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梳理我国现行的绿色税收制度,对比不同类型的绿色税收的占比变化。在2009-2018年的我国绿色税收结构中,行为引导型绿色税收所占的比例最高,比例达到70%以上;其次是资源占用型绿色税收,比例在20%-30%之间;环境保护税收的比例一般在3%以下,尤其是2018年排污费改征环境保护税后,比例最低只达到0.73%。可见,我国现有的绿色税收制度主要还是侧重于征收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这些行为引导型绿色税收。税制的绿化程度反映了绿色税制对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的程度。本文对我国税制的绿化程度进行了初步的测算。在指标选取上采用了OECD国家常用方法,即用绿色税收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例来表示。结果表明我国在2009-2018年间税制绿化程度在13.15%-15.53%之间,且在2015年以后呈下降趋势。虽然我国和OECD国家绿色税收内涵和结构不同而导致税制绿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但相比之下,我国税制的绿化程度仍然不低。我国不同地区税收的绿化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税收绿化程度较低。为进一步研究绿色税收对我国环境和经济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本文选取全国30个省市的2005-2017年的数据进行门槛回归分析。首先,以绿色税收收入和二产占比为门槛变量,做了四种公式的假设,分析我国绿色税收的环保效应,即污染减排和节能降耗效应。结果显示,在污染减排效应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绿色税收收入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0.05%至0.06%,区域差别不大。而绿色税收不是废水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废水排放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在节能降耗效应方面,由于绿色税收收入和能源消费量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绿色税收对能源消费的节能降耗作用不显着。其次,以绿色税收收入、能源消费量和二产占比为门槛变量,做了三种公式的假设,分析我国绿色税收对以人均GDP为表征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即绿色税收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对于绿色税收收入大于门槛值569.55亿元的地区,如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来说,提高绿色税收收入会使经济效益增加67.03%。然而,对于绿色税收收入小于等于门槛值569.55亿元的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区来说,提高绿色税收收入会大幅度地降低经济效益。同时,当以能源消费量和二产占比为门槛变量时,绿色税收收入每提高1%,会使经济效益在28.91%至87.51%的范围之间增加。因此,我国绿色税收的双重红利效应存在一定的门槛值条件,即对于绿色税收收入大于门槛值的地区,如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来说,双重红利效应存在。但对于绿色税收收入小于门槛值的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区,双重红利效应则不存在。最后,指出我国现行绿色税制存在的问题,再结合OECD国家绿色税制改革的经验,对我国绿色税制的完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绿色税制改革需要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作用范围对环境保护税和其他绿色相关税种进行总体规划、相互配合,避免不同绿色税收手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构建完善的绿色税收制度。

毛心怡[9](2020)在《丽水绿色产业发展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丽水市不断强化生态自信,依托优越的生态条件,生态经济蓬勃发展。本论文以丽水绿色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进而提出丽水绿色产业发展措施和保障机制。依据反映广义绿色产业内涵,国外权威机构、国内权威机构及学术文献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可观测性、数据可得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选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三个维度作为甄选指标的三个准则层,构建了由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共70个指标组成的丽水绿色产业发展定量评价体系。对丽水各县(市、区)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处在第一梯队的县(市、区)的绿色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梳理,得出可借鉴的经验,加以推广。对绿色产业发展情况处于中下水平的县(市、区),剖析了制约发展的因素。对丽水近年来在产业布局、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民生事业和旅游业等方面存在的短板进行定性分析。在评价基础上,论文提出进一步推进丽水绿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包括挖掘拓展绿色业态和绿色潜力、培育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生态服务业、着力将绿色循环经济理念植入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保障机制包括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体系、发挥金融的保障作用和合理进行绿色产业发展人力资源配置。本文的研究对丰富绿色产业发展理论体系,促进丽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区域绿色发展竞争力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和较大的现实意义。

马莉[10](2019)在《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源保障,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解决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绿色矿山是一种全新的矿山发展模式,被认为是解决矿山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政策的推广,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数量迅速增加,绿色矿山建设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研究和评价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总结与探索绿色矿山发展模式,构建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对于我国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绿色矿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调查和调研资料,剖析了绿色矿山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并通过设计指标体系,分行业指数化评价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归纳总结了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最后在理论分析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宏观上构建了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微观上提出了矿山企业提升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路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调研了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情况。首先对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当前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绿色矿山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和逐步走向规范四个阶段。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在数字化、现代化矿山建设、科技创新与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以及矿地和谐发展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同时,绿色矿山发展存在发展格局不协调、绿色矿山标准体系不健全、绿色矿山建设的配套政策不完善、协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并面临综合利用方面、重大科技问题攻关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诸多挑战。(2)在分析现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和PSR模型分析,分矿种提出和构建包含反映共性和重要性的核心指标以及反映行业特性和矿种特色的辅助指标的指标体系;将指数化评价、集对分析法引入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分行业对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行业内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煤炭、黄金、有色行业东部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领先于其它地区;油气行业东北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最高;化工行业中部地区进步最显着。(2)不同规模间的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大型矿山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小型矿山企业。(3)行业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油气行业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化工行业和黄金行业,建材非金属行业水平最低,综合水平差距较小。在各个发展维度上,节能减排方面差距最大,其次为科技创新和土地复垦。(4)行业间协调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油气和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各维度协调发展状态最好,煤炭、有色、冶金行业最差。(3)在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绿色矿山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生态恢复、绿色技术、和谐社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和综合利用。在此基础上利用AMOS22.0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发现绿色矿山发展的6条直接路径和15条间接路径;通过路径效应分析,发展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绿色技术、生态恢复、综合利用和社区和谐。其次,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典型绿色矿山建设成功经验对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划分,有绿色管理模式、绿色技术模式、生态恢复模式、社区和谐模式和循环经济园区模式等,初步形成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体系。最后根据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典型发展模式提出绿色矿山发展提升路径。(4)对驱动绿色矿山发展的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等因素进行了理论解读、驱动机理理论分析及博弈关系分析。理论分析显示,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均在理论上对绿色矿山发展有显着的驱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了包含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协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的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评价机制发现矿山企业及其政府政策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督促企业积极进行绿色矿山建设。协同机制实现绿色矿山建设主体的目标协同与行为协同。保障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措施以保障绿色矿山发展的长期顺利进行。该论文有图58幅,表48个,参考文献197篇。

二、浙江推进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推进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2)同心聚力共谋行业绿色发展(一)——2021年陶粒产业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1.1 绿色低碳政策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1.2 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政策为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2 产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规模与分布
        2.1.1 产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
        2.1.2 产业地区分布
        2.1.3 新建陶粒厂走向规模化、环保化
        2.1.4 产业链延伸,产品结构逐渐调整
    2.2 原材料与燃料
        2.2.1 原材料
        2.2.2 燃料
        2.2.3 固废资源化与陶粒生产原材料、燃料
    2.3 产品品种与应用
        2.3.1 产品品种及分布
        2.3.2 产品应用领域
        2.3.2.1工程建设用陶粒

(3)深圳市工业部门碳排放及减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3.4 可能的创新之处
        1.3.5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相关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库兹涅茨理论
        2.1.3 低碳经济理论
        2.1.4 路径依赖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碳排放测算方法
        2.2.2 碳排放结构分解分析方法
第3章 深圳市工业行业发展和碳排放现状
    3.1 深圳市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深圳市工业主要指标分析
        3.1.2 深圳市各辖区工业增加值总量分析
        3.1.3 深圳市工业行业结构分析
        3.1.4 深圳市各辖区工业行业结构分析
    3.2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3.2.1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总量分析
        3.2.2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分析
        3.2.3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能源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圳市工业行业结构与碳排放动态演进关系分析
    4.1 PVAR模型的构建
    4.2 实证结果分析
        4.2.1 描述性分析
        4.2.2 平稳性检验
        4.2.3 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
        4.2.4 广义矩估计(GMM)结果
        4.2.5 稳定性检验
        4.2.6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4.2.7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2.8 方差分解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圳市工业行业变化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分析
    5.1 面板门槛模型的构建
    5.2 工业碳排放门槛效应实证分析
        5.2.1 模型变量描述性分析
        5.2.2 平稳性检验
        5.2.3 门槛效应检验
        5.2.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3 深圳市各辖区门槛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5.3.1 门槛效应检验
        5.3.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结构分解
    6.1 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理论分析
    6.2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时序结构分析
        6.2.1 碳排放时间结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构建
        6.2.2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时序结构分解
        6.2.3 深圳市各工业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时序结构分解
    6.3 深圳市各辖区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空间结构分解
        6.3.1 空间结构分解模型的比较与构建
        6.3.2 深圳市各辖区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空间结构分解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深圳市工业部门碳减排潜力及路径分析
    7.1 深圳市工业行业碳减排潜力分析
        7.1.1 超效率SBM模型的构建
        7.1.2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选取
        7.1.3 深圳市工业行业碳减排潜力分析
    7.2 深圳市工业行业碳减排路径分析
        7.2.1 深圳市工业碳减排路径分析
        7.2.2 深圳市各辖区工业碳减排路径分析
        7.2.3 深圳市各工业行业碳减排路径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实证研究主要结论
    8.2 相关对策建议
        8.2.1 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8.2.2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8.2.3 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开发,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
        8.2.4 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
        8.2.5 抓紧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8.2.6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
附录
附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4)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论文的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能源合作模式、机制与效应研究述评
        1.2.2 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述评
        1.2.3 分工合作中要素变动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影响研究述评
        1.2.4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影响研究述评
        1.2.5 研究文献总体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源合作
        2.1.2 资源型经济转型
        2.1.3 要素流动与要素组合
    2.2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在能源合作中的应用
        2.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合作”理论在能源合作中的应用
    2.3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动因
        2.3.1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与约束
        2.3.2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必要性
        2.3.3 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有序”运行
    2.4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作用分析
        2.4.1 要素流动下要素组合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2.4.2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水平和垂直层面作用
    2.5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演进规律
        2.5.1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类型划分
        2.5.2 资源型经济不同能源合作类型的演进规律
    2.6 小结
第3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1.1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水平作用的基本假定
        3.1.2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水平层面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1.3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垂直层面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2 能源贸易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机理分析
        3.2.1 贸易在能源合作中的作用
        3.2.2 能源贸易合作中要素的水平层面作用机理
        3.2.3 能源贸易合作中要素的垂直层面作用机理
    3.3 能源投资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3.1 资本要素的作用
        3.3.2 能源投资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比较静态分析
        3.3.3 能源投资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3.4 能源投资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4 能源技术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4.1 技术要素的作用
        3.4.2 能源技术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比较静态分析
        3.4.3 能源技术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4.4 能源技术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5 能源治理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5.1 制度要素的作用
        3.5.2 能源治理合作的水平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5.3 能源治理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5.4 能源治理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实证检验
    4.1 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的评价体系构建与结果分析
        4.1.1 检验对象的确定
        4.1.2 评价体系构建与方法选择
        4.1.3 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评价
    4.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中介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控制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3.1 基准回归模型构建
        4.3.2 水平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3.3 垂直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4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与基准回归分析
        4.4.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4.2 模型的基准回归分析
    4.5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1 水平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2 垂直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3 实证检验结论
    4.6 小结
第5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案例分析
    5.1 起步阶段(1978-1991):单一贸易合作作用甚微
        5.1.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1.2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2 全面发展准备阶段(1992-2000):投资合作促进内部结构优化
        5.2.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2.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3 全面发展阶段(2001-2012):技术合作提升发展能力
        5.3.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3.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4 成熟引领阶段(2013 至今):完善的合作体系全面促进转型
        5.4.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4.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5 山西省能源合作及其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5.5.1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特点
        5.5.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5.5.3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合作作用的政策方向
    5.6 小结
第6章 加强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6.1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
        6.1.1 调整能源贸易合作结构与提高商品附加值并重
        6.1.2 积极拓展能源服务贸易合作
        6.1.3 合理分配能源贸易合作收入
    6.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投资合作的政策建议
        6.2.1 规避能源投资合作中的投机行为
        6.2.2 积极引导新兴产业投资合作以优化能源投资结构
        6.2.3 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外生比较优势内生化
        6.2.4 扩大外资规模与引导外资投向并重
    6.3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技术合作的政策建议
        6.3.1 通过技术创新合作提升行业竞争力
        6.3.2 多渠道加强国内能源技术合作
        6.3.3 促进能源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
    6.4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治理合作的政策建议
        6.4.1 通过能源治理合作提高合作红利
        6.4.2 加强能源合作中的基金使用监管
        6.4.3 发展绿色金融合作以推进能源金融体系建设
        6.4.4 积极融入碳交易体系
        6.4.5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以提高合作意愿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成果

(6)基于循环经济的化工园区及企业的产业链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循环经济的由来
    1.2 循环经济的实施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背景
        2.1.1 自然资源不足
        2.1.2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1.3 可持续发展理念
        2.1.4 循环经济理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2.2.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2.3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2.3.1 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
        2.3.2 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2.3.3 循环型经济社会
    2.4 循环经济的特征
        2.4.1 本质特征
        2.4.2 循环经济的技术特征
        2.4.3 循环经济的环境特征
    2.5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2.5.1 减量化原则
        2.5.2 再利用原则
        2.5.3 资源化原则
        2.5.4 安全原则
    2.6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6.1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6.2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6.3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本质要求
    2.7 本文研究内容
第三章 化工园区的产业链分析与优化
    3.1 园区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综合经济实力
        3.1.2 环境质量状况
        3.1.3 循环经济工作基础
    3.2 园区产业链分析
        3.2.1 园区规划及功能划分
        3.2.2 园区现有产业链分析
        3.2.3 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面临的问题
    3.3 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总体设计
        3.3.1 有利条件
        3.3.2 制约因素
        3.3.3 总体设计
    3.4 园区产业链优化建议
        3.4.1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化工及新材料产业
        3.4.2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3.4.3 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
        3.4.4 加强园区运行管理
    3.5 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分析和完善
        3.5.1 园区产业链分析
        3.5.2 园区产业链完善招商要求
    3.6 小结
        3.6.1 特点
        3.6.2 建议
第四章 企业的产业链分析与优化
    4.1 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4.1.1 重视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4.1.2 完善环保管理体系,提升环保绿色发展优势
        4.1.3 循环经济工作基础
    4.2 循环经济产业链总体优化原则
        4.2.1 企业—产业双重推进
        4.2.2 输入—过程—输出三环防治
    4.3 循环经济产业链优化
        4.3.1 与园区其他企业的外部循环系统
        4.3.2 内部的循环经济
        4.3.3 循环经济产业链分链优化
    4.4 小结
        4.4.1 特点
        4.4.2 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7)产生危废单位需要注意的“红线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定危废管理计划
二、建立危废管理台账
三、不得将危废提供或者委托给无危废许可证者
四、不得擅自倾倒或堆放危废
五、转移危废的要求
六、运输危废的要求
七、制定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八、生态环境污染担责

(8)中国绿色税收制度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对环境政策工具选择的研究
        1.2.2 对绿色税收内涵界定的研究
        1.2.3 绿色税收实施效应的研究
        1.2.4 对税制绿化程度的研究
        1.2.5 主要启示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绿色税收的概念及内涵
        2.1.1 绿色税收的概念
        2.1.2 绿色税收的内涵
    2.2 绿色税收制度
        2.2.1 环境保护税
        2.2.2 绿色相关税种
        2.2.3 绿色税收优惠政策
    2.3 环境税相关理论
        2.3.1 公共物品理论
        2.3.2 外部性理论
        2.3.3 庇古税
        2.3.4 环境税的双重红利理论
    2.4 库兹涅茨曲线
第3章 我国绿色税收制度及发展现状
    3.1 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构成
    3.2 环境保护税
        3.2.1 环境保护税与排污费的比较
    3.3 绿色相关税种
        3.3.1 资源占用型
        3.3.2 行为引导型
    3.4 绿色税收优惠政策
        3.4.1 增值税
        3.4.2 企业所得税
    3.5 小结
第4章 我国现行税制的绿化程度
    4.1 我国税制的绿化程度
    4.2 我国税制绿化程度的区域差异
        4.2.1 东北地区
        4.2.2 东部地区
        4.2.3 西部地区
        4.2.4 中部地区
    4.3 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税收环保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的建立
        5.1.1 指标选取及变量说明
        5.1.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2 实证过程
        5.2.1 门槛效应检验
        5.2.2 门槛估计值检验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污染减排效应分析
        5.3.2 节能降耗效应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我国绿色税收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的建立
        6.1.1 指标选取及其变量说明
        6.1.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6.2 实证过程
        6.2.1 门槛效应检验
        6.2.2 门槛估计值检验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门槛参数估计结果
        6.3.2 绿色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我国现行绿色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7.1 我国现行绿色税制整体上存在的问题
        7.1.1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冲突
        7.1.2 绿色税制结构不合理
        7.1.3 绿色税收环保效应不明显
        7.1.4 各税种之间衔接不顺畅
    7.2 环境保护税本身存在的问题
        7.2.1 征税范围过窄
        7.2.2 税率过低
        7.2.3 税收优惠政策过宽
        7.2.4 碳税缺位
        7.2.5 资金使用不明确
        7.2.6 对污染物排放量的测定困难
        7.2.7 税收信息共享不顺畅
    7.3 我国现行绿色相关税种存在的问题
        7.3.1 资源税制度设计缺乏环保针对性
        7.3.2 消费税缺乏“绿色性”
        7.3.3 车辆购置税税率设计简单
    7.4 我国现行绿色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7.4.1 增值税
        7.4.2 企业所得税
    7.5 我国现行绿色税制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7.5.1 现行绿色税制征管机制不够健全
        7.5.2 现行绿色税制税收征管流程不够完善
        7.5.3 尚未形成专款专用的运行机制
        7.5.4 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
第8章 绿色税收制度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8.1 国外绿色税制的发展概况
        8.1.1 澳大利亚
        8.1.2 美国
        8.1.3 日本
        8.1.4 德国
        8.1.5 瑞典等北欧国家
    8.2 国外绿色税制的构成
        8.2.1 国外绿色税制的主要税种
        8.2.2 国外绿色税制的优惠政策
    8.3 国外绿色税收制度的改革
    8.4 国外绿色税制对我国的启示
第9章 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建议
    9.1 我国绿色税收制度构建的原则
        9.1.1 绿色发展原则
        9.1.2 税收公平原则
        9.1.3 税收效率原则
        9.1.4 税收中性原则
    9.2 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改革思路
        9.2.1 对绿色税制进行总体设计
        9.2.2 调整绿色税制结构
        9.2.3 加强绿色税收的环保效应
    9.3 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主要措施
        9.3.1 继续完善环境保护税
        9.3.2 与其他相关税种配合,构建绿色税收制度
        9.3.3 完善绿色税收优惠政策
        9.3.4 加强各税种、税收优惠政策之间的相互衔接
        9.3.5 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税收调节力度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和致谢

(9)丽水绿色产业发展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Ⅹ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步骤及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绿色产业概念界定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绿色产业概念界定
        2.1.1 绿色产业的概念
        2.1.2 绿色产业的特征
        2.1.3 绿色产业相关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2.3.1 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2.3.2 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丽水市绿色发展概况
    3.2 丽水市绿色产业评价指标的建立
        3.2.1 构建绿色产业评价指标的原则性和维度
        3.2.2 建立评价指标甄选
    3.3 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筛选模型的建立
        3.3.1 建立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步骤
        3.3.2 建立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评价
    4.1 丽水市各县(市、区)绿色产业发展分析
        4.1.1 丽水市各县(市、区)在绿色产业发展评价中排名
        4.1.2 丽水市各县(市、区)绿色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4.2 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短板分析
        4.2.1 产业布局、生态产业发展短板
        4.2.2 基础设施的短板
        4.2.3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短板
        4.2.4 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平台短板
        4.2.5 民生事业的短板
        4.2.6 旅游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中的短板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5.1 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的措施
        5.1.1 挖掘拓展绿色业态和绿色潜力
        5.1.2 培育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生态服务业
        5.1.3 着力将绿色循环经济理念植入绿色发展
        5.1.4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5.1.5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5.2 丽水市绿色产业发展保障机制
        5.2.1 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5.2.2 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5.2.3 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体系
        5.2.4 发挥金融的保障作用
        5.2.5 合理进行绿色产业发展人力资源配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2 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绿色矿山发展历程
    3.2 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现状
    3.3 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3.4 本章小结
4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方法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关键要素分析
    4.2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4.3 数据来源与指标处理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
    5.1 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2 建材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3 油气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4 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5 化工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6 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7 冶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5.8 各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的比较分析
    5.9 绿色矿山发展协调程度分析
    5.10 本章小结
6 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研究
    6.1 分析方法
    6.2 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实证研究
    6.3 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
    6.4 企业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提升路径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7.1 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7.2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总体框架
    7.3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浙江推进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六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2]同心聚力共谋行业绿色发展(一)——2021年陶粒产业调研报告[J]. 李惠娴,李寿德,杨寰宇,张树伟,王英帆. 砖瓦, 2021(10)
  • [3]深圳市工业部门碳排放及减排路径研究[D]. 周丽.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5]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D]. 康旭华.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基于循环经济的化工园区及企业的产业链分析与优化[D]. 宋春秀. 浙江大学, 2021(01)
  • [7]产生危废单位需要注意的“红线问题”[J]. 仲和. 中国环境监察, 2020(06)
  • [8]中国绿色税收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 郎威. 吉林大学, 2020(08)
  • [9]丽水绿色产业发展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D]. 毛心怡.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10]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D]. 马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浙江推进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