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防治蝇害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何宇,吕卫光,张娟琴,张海韵,张翰林,李双喜,郑宪清,白娜玲[1](2021)在《生防菌对稻瘟病害控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稻瘟病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危害性极强的病害之一,常见的防治措施包括化学农药防治、种植方式管理、抗病品种筛选等。稻瘟病病菌具有易突变的特点,使抗病品种的抗病效果持久度较低,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等原因又使其逐渐产生耐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不断降低,同时还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全高效的微生物防治方法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措施。对稻瘟病害的病原菌、症状、诱发因素和防治进行综述,重点论述了生防菌分类及其生防机制。最后,基于生防菌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对生防菌在稻瘟病防治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解晓菲[2](2020)在《恩施烟区害虫发生动态及天敌昆虫繁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敌昆虫研究与利用是实施病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对天敌昆虫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应用,该项技术的优势逐渐凸显。本研究针对恩施烟区烟草天敌昆虫研究与利用现状,通过一系列试验开展了烟草天敌昆虫的本地化研究,旨在为持续深化构建恩施烟区天敌昆虫立体防控体系提供理论和实施依据,本文试验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三年的实地调查与统计,恩施植烟区三年来发生的烟草害虫主要为烟蚜、烟青虫/斜纹夜蛾以及地老虎,连续几年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危害程度较轻。2)在恩施多雨的条件下控制烟蚜繁殖的湿度条件,在扩繁大棚里使用抽湿机效果最好,可在繁蜂大棚中使用。田间繁蜂小棚仍然需要通过地膜全覆盖结合棚膜全覆盖进行操作。3)施用适宜浓度的高效氟氯氰菊酯可以防治烟蚜茧蜂的同时保证烟蚜扩繁效果。25%高效氟氯氰菊酯的500倍液和1000倍液会强烈抑制烟蚜繁殖,不能采用。2000倍液可12h内全部杀灭烟蚜茧蜂,烟蚜24h存活率为65%,但是烟蚜无法形成下一代,推荐在茧蜂密度极大时慎重使用。3000倍液36h可全部杀灭烟蚜茧蜂,烟蚜的24h存活率为87%,而烟蚜生殖能力没有彻底破坏,部分烟蚜还能继续繁殖,推荐在茧蜂中度入侵时选择使用。4000倍液72h彻底杀灭烟蚜茧蜂,烟蚜大多数可正常繁育,108h种群可扩繁2.73倍,推荐在茧蜂少量入侵或者入侵初期使用。4)黄粉虫蛹适合作为人工扩繁蠋蝽的食物,并且黄粉虫兼具食物广泛、扩繁简单、易于保存等特点。与以黏虫幼虫、蛹做饲料比较,黄粉虫蛹喂养的蠋蝽,其若虫期明显缩短,若虫期死亡率显着降低,单雌产卵量与黏虫幼虫组接近。5)异色瓢虫和蠋蝽可以共存于烟田间,生产中两者可共同释放。异色瓢虫和蠋蝽在幼虫捕食和成虫产卵时,会主动避开对方活动区域,降低了两者相遇的概率,提高了田间生存能力和控害效率。
隋昆澎,田龙,宋冰,李玉[3](2020)在《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食用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细菌性病害成为阻碍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目前,细菌性病害多发生于蘑菇属、侧耳属、金针菇、草菇和香菇等食用菌上,笔者介绍了国内外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菌的类型及鉴定方法、病害的防治方法,为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齐娟[4](2018)在《植物源农药苦参碱缓释凝胶的研制》文中指出迟眼蕈蚊幼虫(俗称韭蛆)是一种严重危害韭菜生长的地下害虫,传统的化学防治造成的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为顺应绿色农业发展要求,本课题选取植物源农药苦参碱为目标药物,以韭蛆为目标害虫,利用缓释技术将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制备成一种能够在土壤中随灌溉次数缓慢释放的凝胶复合缓释制剂。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苦参碱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处方工艺研究及原料药和制剂结构表征研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苦参碱的β-环糊精制剂及β-环糊精制剂与凝胶的复合制剂的最佳工艺处方,并采用显微镜法、扫描电镜法、差示热分析法、红外法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凝胶复合缓释制剂制备工艺简便,苦参碱:β-环糊精为1:10.58,加热温度61℃,搅拌时间18 min,卡波姆941浓度(4.855.21)%,卡波姆941:β-环糊精制剂为2.50:1,该制剂缓释效果良好,苦参碱与各辅料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物理形态,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没有发生改变。第二部分为苦参碱缓释制剂的释放动力学研究。通过实验室模拟大田灌溉的静态过程与动态过程,利用Origin对释放曲线进行释药模型拟合,初步探讨其释放机理。研究结果表明,β-环糊精制剂符合一级动力学释放规律,呈扩散释放,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释放符合Higuchi释放规律,呈扩散和溶蚀协同作用释放。第三部分为苦参碱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针对凝胶复合缓释制剂进行性状、粒度、酸碱度、粘度、装量差异等方面的检查,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含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凝胶复合缓释制剂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关于凝胶制剂的要求,两种分析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及回收率良好,检测结果准确可靠,UV法操作方便,HPLC法灵敏更高。第四部分为苦参碱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稳定性实验研究。在高温、高湿、强光照等影响因素试验中考察包装材料及防腐剂对苦参碱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稳定性的影响,并考察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试验中凝胶复合缓释制剂外观、粘度、粒度、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PVC软管为最佳包装材料且加入防腐剂能有效的提高制剂稳定性,在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试验中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优先考虑低温(4±2℃)保存。第五部分为土壤对苦参碱及其制剂中苦参碱降解的影响及大田杀虫效果初探。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壤中,凝胶复合缓释制剂中的苦参碱降解半衰期为比苦参碱单体降解半衰期延长近20天,大田试验表明该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使用周期可覆盖一个韭菜生长周期且杀虫效果显着。本课题顺应绿色农业发展要求和可持续发展观,首次研制出一种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在土壤中缓释且释放可覆盖一个韭菜生长周期的生态型、环保型凝胶复合制剂,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释放规律化,是一种将医学制剂运用到农学的新方法,为植物源农药缓释制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孙滨杰[5](2018)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支架置入后延迟造影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临床上关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造影剂危害的研究大多着重于造影剂肾病,极少有关于造影剂对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而造影剂具有独特的理化特性,可能对无复流的发生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造影剂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需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78名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将研究对象分为常规造影组和延迟造影组。完善术前准备后,行急诊PCI。首选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剂使用非离子型碘海醇。常规造影组:按照常规急诊PCI进行造影;延迟造影组:支架置入后,尽可能予以少量造影剂观察支架的大概情况,5min后再予以冠脉造影。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PCI术后碘海醇的用量。结局指标为: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ing,TMPG)、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ST段回落率(ST-segment resolution,STR)达标率(STR≥70%表示达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s)。应用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造影剂用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延迟造影组和常规造影组术后出现TIMI 3级血流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χ2=0.020,P=0.887)。延迟造影组明显改善TMPG血流(χ2=4.640,P=0.031)、CTFC(t=2.034,P=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延迟造影组90min STR达标率更高(χ2=4.165,P=0.041)。延迟造影组可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的LVEF(t’=2.262,P=0.027)。两组3个月MACEs发生率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延迟造影组呈现出更好的改善患者预后的趋势(χ2=1.800,P=0.180)。结论:STEMI患者急诊PCI支架置入后,延迟造影可改善心肌组织灌注,预防无复流的发生,也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并且有降低MACEs的趋势,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叶罗娜[6](2017)在《鸡腿菇菌柄腐烂病病原鉴定与防治技术初探》文中指出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是一种风味和口感十分独特的美味食用菌,营养和药用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鸡腿菇从菌丝生长到子实体形成耗时较短,同时生物转化效率非常高,栽培过程简单容易掌握。但栽培的一系列过程中病虫害发生严重,常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特别是细菌性病害发生快、蔓延快和传播范围广,防治相当困难。本课题研究了鸡腿菇菌柄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后根据柯赫氏法则对病原分离物的致病性进行验证,同时鉴定病原物所属属名和种名,并将分离的病原物和对应的临床标准菌株进行了动物致病性验证。采集不同地点的土壤样品,分析病原物的来源。筛选植物提取物和生防细菌,进行了鸡腿菇菌柄腐烂病防治初探。为保障鸡腿菇产业良好发展,进一步对细菌性病害进行防治,食品安全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2015年7月在山东省平阴县鸡腿菇栽培场内发现一种鸡腿菇菌柄腐烂病。从发病部位分离纯化到了3种细菌菌株,分别命名为JTG-A,JTG-B1,JTG-B2。根据柯赫氏法则,验证3种分离物的致病性,采用磨伤接种的方式,分为四组进行接种,每组25个健康的鸡腿菇子实体,重复4次,在接种16 h、36 h和52 h后连续观察发病情况。结果显示,JTG-B1在16 h后可使50%以上的子实体菌柄发病,形成明显的病斑,并有菌脓出现,后期整个子实体腐败,直至死亡。JTG-A和JTG-B2接种后仅少数子实体出现症状,致病力明显低于JTG-B1。对JTG-B1采用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 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确定其为人体病原菌,氧化木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从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得到对应的临床标准菌株TJ-ade,采用腹腔注射小白鼠验证JTG-B1和TJ-ade的动物致病性。结果显示80%JTG-B1悬浮液和20%生理盐水混合物腹腔注射小白鼠,在21 d后小白鼠进食率为33%,TJ-ade在相同处理下进食率为29%。小鼠在各处理组中均表现出明显的不活跃性,眼紧闭,有抱团现象,体毛有脱落现象,但未出现死亡现象。对两个菌株最适p H和温度进行测定,JTG-B1和TJ-ade在16-34℃时均可生长,28℃为最适生长温度,在p H4-11之间两者均可生长,p H7为最适生长p H值。对JTG-B1和TJ-ade的7个管家基因nus A、rpoB、eno、glt B、lepA、nuoL、和nrd A进行扩增,测序后输入MLST数据库,将等位基因编号进行一对一的比对,从而确定对应的ST型。PCR扩增后对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可知管家基因扩增片段大小为300-400 bp,JTG-B1和TJ-ade分别为ST14和ST29。采用上述相同方法进行鸡腿菇子实体致病性实验,TJ-ade在16h时磨伤接种也能使50%以上的健康鸡腿菇子实体菌柄发病,症状与JTG-B1接种后相同。生理生化反应观察两者对不同糖类分解情况,CIT(柠檬酸盐利用试验),VP(丙酮酸盐试验),GLU(葡萄糖发酵试验),SAC(蔗糖发酵试验),AMY(苦杏仁苷发酵试验)和ARA(阿拉伯糖试验)的反应均为阳性,但JTG-B1所有阳性反应小管的颜色反应均深于TJ-ade,可知其代谢反应速率和相关酶类表达量高于TJ-ade,结合动物致病性实验,可综合分析两者种间差异情况。从山东省平阴县鸡腿菇栽培基地周边的7处位置采集土壤样品,提取土壤总DNA,扩增目的病原菌JTG-B1的bla OXA-114基因。洞穴外地面土壤PCR反应产物在电泳时出现了大小500 bp左右的条带,表明病原物可能在栽培场地周边存在,通过人为携带、覆土材料或栽培料等进入栽培场地中。制备大蒜、梧桐树叶、银杏、蒲空、龙葵、茶叶、肉桂油、石榴皮和辣椒等植物的提取物。结果显示,仅肉桂油在浓度100 mg/m L和120 mg/m L时,可以对病原菌产生直径1.0 mm和9.0 mm的抑菌圈。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发酵液对病原菌没有抑制作用。120 mg/m L肉桂油对鸡腿菇菌丝生长无影响,且在12 h和24 h时肉桂油在鸡腿菇子实体上可以预防病原菌感染。
吴良鸿,郭学良,薛东耘,王艳红[7](2017)在《新疆哈密地区蝗虫发生与椋鸟分布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深入研究哈密地区蝗虫(Acridoidea)发生防治情况对区域内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的迁徙分布产生的影响。通过定点调查、数据整理从1951年至今的65年间哈密地区蝗虫发生防治以及粉红椋鸟在迁徙、分布、扩散情况。分析化学防虫和椋鸟治蝗的关系。结果表明哈密地区是历史上蝗灾常发频发区,其中从1950-2000年间飞机大规模灭蝗多达39个年份。期间粉红椋鸟仅分布巴里坤西部草原区。2000年至今逐步控制化学防治,粉红椋鸟已迁徙分布至伊吾县前山达子沟蝗害区。说明长期大规模采用化学防虫会形成毒害隔离区,阻隔并影响椋鸟等蝗虫天敌鸟类的迁徙扩散。因此及时做好蝗灾预测预报,科学合理制定防治方案,既能实现高效生物治蝗,保护草原野生动植物,又为蝗虫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胡红玉[8](2016)在《论蚕病防治与蚕业生产发展》文中指出本文着重阐述我县蚕业生产现状、蚕病发生状况与蚕业发展的关系及蚕病防治的主要措施。
毕正能[9](2014)在《云南省云南松主要虫害及其防治》文中提出对云南省云南松4种主要害虫云南木蠹象、纵坑切梢小蠹、松墨天牛、云南松毛虫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论述。
袁伊旻[10](2011)在《橘小实蝇植物源杀虫和引诱活性物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了12种植物的提取物,分别测定了12种植物提取物对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成虫的触杀活性作用、胃毒活性作用、产卵拒避作用;并对筛选出的5种优选植物提取物做了触杀毒力分析;比较了胡椒提取物和敌敌畏、溴氰菊酯、阿维菌素等3种化学农药对橘小实蝇成虫的击倒活性和触杀活性作用;同时,选取了21种植物单体,在室内测定了其对橘小实蝇性成熟成虫的引诱活性,从中筛选出2种最优的植物单体YH、CH,以其为基础成分,研制了5种饵剂,并在野外测试了其对橘小实蝇的防效。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12种不同植物中,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萃取,植物提取物得率有很大差异不同。花椒的提取率最高,为11.94%,黄连的提取率最低。12种植物中只有3种植物的提取率大于5%,分别是鱼腥草7.15%,花椒11.94%,石菖蒲6.15%;提取率在1%和5%之间的有7种植物;提取率小于1%的有两种,分别是薄荷0.75%,黄连0.45%。2.12种植物提取物中有11种对橘小实蝇成虫表现出一定的触杀活性作用。其中,胡椒提取物、菖蒲提取物、石菖蒲提取物、桂皮提取物、花椒提取物表现出很强的触杀活性作用,在药膜剂量达103.95μg/cm2时,其校正死亡率均大于90.00%的,分别为胡椒提取物100.00%,菖蒲提取物96.67%,石菖蒲提取物96.67%,桂皮提取物99.17%,花椒提取物99.17%。然而其它7种提取物对橘小实蝇触杀活性相对较弱,在相同药膜剂量条件下,它们的校正死亡率都小于90.00%。而莲提取物在所设的5个处理浓度下,均没有表现出对橘小实蝇的触杀活性。3.采用饲料拌药法测定了12种植物提取物对橘小实蝇的胃毒活性作用。其中有6种对橘小实蝇表现出较明显的胃毒活性作用,分别是胡椒提取物、菖蒲提取物、石菖蒲提取物、花椒提取物、桂皮提取物、鱼腥草提取物。其中胡椒提取物的胃毒校正死亡率最高,在处理96h,处理浓度为1.50mg/ml时,校正死亡率为84.44%。不同的植物提取物的胃毒校正死亡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校正死亡率之间也随之改变。4.12种植物提取物中有6种对橘小实蝇成虫表现出很强的产卵拒避活性。其中,24h产卵拒避率在50.00%以上的有2种,分别为胡椒提取物57.68%,花椒提取物52.45%;产卵拒避率在40.00%-50.00%之间的提取物有2种,分别为菖蒲提取物、盐肤木提取物,24h产卵拒避率分别达44.77%、42.58%;石菖蒲、桂皮提取物产卵拒避率在20.00%~30.00%之间,分别为27.34%、29.48%。黄檗提取物的产卵拒避率为0.01%,拒避产卵作用不明显。同时,另外有5种植物提取物产卵拒避率为负值,其中产卵拒避率最低的是鱼腥草提取物,24h产卵拒避率为-140.00%。5.胡椒,菖蒲,石菖蒲,花椒,桂皮等5种优选植物提取物对橘小实蝇成虫均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经过进一步触杀毒力分析发现,胡椒、桂皮、石菖蒲、花椒、菖蒲提取物的LC50分别为0.25,2.94,4.50,2.37,2.94mg/ml。在这5种植物提取物中,胡椒提取物对橘小实蝇成虫的触杀效果最好;其次是花椒提取物;菖蒲和桂皮的触杀活性作用相当,石菖蒲提取物触杀效果较弱。6.比较了胡椒提取物与化学农药敌敌畏、阿维菌素、溴氰菊酯对橘小实蝇成虫的击倒活性和触杀活性作用。敌敌畏对橘小实蝇的击倒活性最好,击倒中时间为3.133min;溴氰菊酯和胡椒提取物击倒活性相当,击倒中时间分别为18.515min、19.277min;阿维菌素对橘小实蝇的击倒活性较差,在120min内,仅有少量试虫被击倒。在浓度为12.60mg/ml时,敌敌畏、溴氰菊酯、胡椒提取物的触杀校正死亡率均达至100.00%,三者之间无显着差异,而阿维菌素的触杀校正死亡率为67.50%与前三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7.室内测定了21种植物单体对橘小实蝇性成熟成虫的引诱活性,其中有8种对橘小实蝇性成熟的成虫表现出引诱活性,其它的13种对橘小实蝇性成熟的成虫没有表现出引诱活性。其中YH的引诱率是最高的,引诱率YH是51.50%,即对橘小实蝇性成熟成虫的引诱效果最好。不同的植物单体对橘小实蝇性成熟雌虫和雄虫的引诱效果是不相同的,表现在雌雄比上,其中有5种植物单体对橘小实蝇性成熟雌虫引诱效果较好,分别为YH、CH、香芹醇、YF、(E,E)-2,4-癸二烯醛;柠檬醛、香茅醛、香茅醇对性成熟雄虫引诱效果更好。8.以优选植物单体YH、CH为基础成分,配制成5种不同的饵剂,其均对橘小实蝇成虫有较好的引诱作用效果,其平均引诱系数也都大于对照中的甲基丁香酚。饵剂2的平均引诱系数最大,即引诱效果最好,是单独甲基丁香酚的7.35倍;饵剂1的引诱效果是甲基丁香酚的3.07倍;饵剂3的引诱效果是甲基丁香酚的2.21倍;饵剂5的引诱效果是甲基丁香酚的1.86倍。按引诱效果从大到小,5种饵剂的顺序依次为饵剂2>饵剂1>饵剂3>饵剂5>饵剂4。
二、药物防治蝇害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防治蝇害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生防菌对稻瘟病害控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瘟病害的研究概况 |
1.1 稻瘟病菌 |
1.2 病害症状及诱发因素 |
1.3 稻瘟病害的防治 |
2 生防菌及其生防机制 |
2.1 生防菌的分类 |
2.2 生防菌的生防机制 |
2.2.1 拮抗作用 |
2.2.2 竞争作用 |
2.2.3 诱导植物产生系统获得性免疫 |
2.2.4 促生作用 |
3 展望 |
(2)恩施烟区害虫发生动态及天敌昆虫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烟草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研究进展 |
1.2 天敌昆虫研究进展 |
1.3 烟草天敌昆虫研究情况 |
1.3.1 烟蚜茧蜂控害研究 |
1.3.2 异色瓢虫控害研究 |
1.3.3 蠋蝽控害研究 |
1.4 恩施烟区主要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
1.4.1 蚜虫绿色防控技术 |
1.4.2 烟青虫/斜纹夜蛾绿色防控技术 |
1.4.3 地老虎绿色防控技术 |
1.5 恩施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成效 |
2.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2.1 研究内容 |
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3.恩施烟区虫害发生情况调查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调查方法 |
3.1.2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2018年虫害发生情况 |
3.2.2 2019年虫害发生情况 |
3.2.3 2020年虫害发生情况 |
3.3 小结 |
4.天敌昆虫繁育关键技术研究 |
4.1 多雨条件下湿度控制技术及其对烟蚜扩繁影响的研究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1.1 试验材料 |
4.1.1.2 试验设计 |
4.1.1.3 数据分析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3 小结 |
4.2 烟蚜茧蜂与烟蚜对高效氟氯氰菊酯的毒理反应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1.1 试验材料 |
4.2.1.2 毒力测定试验设计 |
4.2.1.3 数据处理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2.1 不同药液用量对茧蜂和烟蚜生长的影响 |
4.2.2.2 25%高效氟氯氰菊酯EC控制烟蚜茧蜂和保持烟蚜生长的田间示范 |
4.2.3 结论与讨论 |
4.3 适宜蠋蝽繁育的优质高效食物的研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1.1 供试昆虫与食物 |
4.3.1.2 试验条件与设计 |
4.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2.1 三种不同食物对蠋蝽若虫历期的影响 |
4.3.2.2 三种食物喂养下蠋蝽死亡率 |
4.3.2.3 三种食物对蠋蝽成虫体重的影响 |
4.3.2.4 三种食物喂养下蠋蝽的卵孵化率 |
4.3.2.5 三种食物饲养下蠋蝽单雌产卵量 |
4.3.3 讨论 |
4.3.4 结论 |
5.异色瓢虫与蠋蝽的回避效应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数据处理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异色瓢虫幼虫和蠋蝽若虫的相互影响 |
5.2.2 蠋蝽活动区域对异色瓢虫成虫活动分布和产卵选择的影响 |
5.2.3 异色瓢虫活动区域对蠋蝽成虫活动分布和产卵选择的影响 |
5.3 讨论与建议 |
6.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研究概况 |
2 不同种类细菌性病害 |
2.1 蘑菇属细菌性病害 |
2.2 侧耳属细菌性病害 |
2.3 金针菇细菌性病害 |
2.4 其他食用菌细菌性病害 |
3 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病原菌鉴定 |
3.1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
3.2 病原菌致病性检测 |
3.3 病原菌鉴定方法 |
4 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的防治 |
4.1 菌种及原料选择 |
4.2 栽培环境控制 |
4.3 化学药物防治 |
5 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
(4)植物源农药苦参碱缓释凝胶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韭蛆研究进展 |
1.1.1 韭蛆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
1.1.2 韭蛆的危害 |
1.1.3 韭蛆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
1.1.3.1 化学防治 |
1.1.3.2 物理防治 |
1.1.3.3 生物防治 |
1.1.3.4 其他 |
1.2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
1.2.1 植物源农药的来源 |
1.2.2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
1.2.3 植物源农药的分类 |
1.2.3.1 植物源除草剂 |
1.2.3.2 植物源除菌剂 |
1.2.3.3 植物源抗病毒剂 |
1.2.3.4 植物源杀虫剂 |
1.2.4 植物源农药的作用机理 |
1.3 苦参碱研究进展 |
1.3.1 苦参碱简介 |
1.3.2 苦参碱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3.3 苦参碱田间药效研究进展 |
1.3.4 苦参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3.5 苦参碱降解行为研究进展 |
1.3.6 苦参碱相关农用制剂研究进展 |
1.3.6.1 非缓释型农用剂型研究进展 |
1.3.6.2 缓释型农用剂型研究进展 |
1.4 立题依据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苦参碱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研制 |
2.1 概述 |
2.2 仪器与试剂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3 实验内容 |
2.3.1 苦参碱β-环糊精制剂的研制 |
2.3.1.1 β-环糊精制剂评价指标的建立 |
2.3.1.2 β-环糊精制剂制备过程 |
2.3.1.3 β-环糊精制剂单因素试验 |
2.3.1.4 β-环糊精制剂响应面试验 |
2.3.1.5 β-环糊精制剂验证试验 |
2.3.2 苦参碱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研制 |
2.3.2.1 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 |
2.3.2.2 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制备过程 |
2.3.2.3 凝胶复合缓释制剂单因素试验 |
2.3.2.4 凝胶复合缓释制剂响应面试验 |
2.3.2.5 凝胶复合缓释制剂验证试验 |
2.3.3 β-环糊精制剂以及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结构表征 |
2.3.3.1 显微镜观察 |
2.3.3.2 电镜扫描 |
2.3.3.3 差示热分析法 |
2.3.3.4 傅里叶红外变化图谱扫描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苦参碱β-环糊精制剂的研制 |
2.4.1.1 β-环糊精制剂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1.2 β-环糊精制剂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1.3 β-环糊精制剂验证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2 苦参碱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研制 |
2.4.2.1 凝胶复合缓释制剂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2.2 凝胶复合缓释制剂响应面结果与分析 |
2.4.2.3 凝胶复合缓释制剂验证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3 β-环糊精制剂以及凝胶复合系统的结构表征 |
2.4.3.1 显微镜观察结果与分析 |
2.4.3.2 电镜扫描结果与分析 |
2.4.3.3 差示热扫描结果与分析 |
2.4.3.4 傅里叶红外变化图谱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苦参碱缓释制剂的释放动力学研究 |
3.1 概述 |
3.2 仪器与试剂 |
3.2.1 仪器 |
3.2.2 试剂 |
3.3 实验内容 |
3.3.1 β-环糊精制剂和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制备 |
3.3.2 实验方案设计 |
3.3.2.1 静态释放模拟 |
3.3.2.2 动态释放模拟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静态过程释放结果与分析 |
3.4.1.1 静态过程释放曲线的绘制 |
3.4.1.2 静态过程释放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 |
3.4.1.3 静态过程中释放机理探讨 |
3.4.2 动态过程释放结果与分析 |
3.4.2.1 动态过程释放曲线的绘制 |
3.4.2.2 动态过程释放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 |
3.4.2.3 动态过程中释放机理探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苦参碱凝胶复合缓释制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4.1 概述 |
4.2 仪器与试剂 |
4.2.1 仪器 |
4.2.2 试剂 |
4.3 实验内容 |
4.3.1 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外观 |
4.3.2 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结构鉴别 |
4.3.3 凝胶复合缓释制剂各项指标的检查 |
4.3.3.1 酸碱度检查 |
4.3.3.2 粘度检查 |
4.3.3.3 粒度检查 |
4.3.3.4 离心稳定性检查 |
4.3.3.5 高温稳定性检查 |
4.3.3.6 低温稳定性检查 |
4.3.3.7 装量差异 |
4.3.4 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4.3.4.1 紫外分光光度分析方法的建立 |
4.3.4.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外观检查结果与分析 |
4.4.2 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结构鉴别结果与分析 |
4.4.3 凝胶复合缓释制剂各项指标的检查结果与分析 |
4.4.3.1 酸碱度检查结果 |
4.4.3.2 粘度检查结果 |
4.4.3.3 粒度检查结果 |
4.4.3.4 离心稳定性检查结果 |
4.4.3.5 高温稳定性检查结果 |
4.4.3.6 低温稳定性检查结果 |
4.4.3.7 装量差异检查结果 |
4.4.4 分析方法的建立结果与分析 |
4.4.4.1 紫外分光光度分析方法的建立 |
4.4.4.2 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的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苦参碱凝胶复合缓释制剂的稳定性考察 |
5.1 概述 |
5.2 仪器与试剂 |
5.2.1 仪器 |
5.2.2 试剂 |
5.3 实验内容 |
5.3.1 包装材料的选择 |
5.3.1.1 高温试验 |
5.3.1.2 高湿度试验 |
5.3.1.3 强光照射实验 |
5.3.2 防腐剂的选择 |
5.3.2.1 高温试验 |
5.3.2.2 高湿度试验 |
5.3.2.3 强光照射实验 |
5.3.3 加速试验 |
5.3.4 长期实验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包装材料的选择 |
5.4.1.1 高温试验 |
5.4.1.2 高湿度试验 |
5.4.1.3 强光照射实验 |
5.4.2 防腐剂的选择 |
5.4.2.1 高温试验 |
5.4.2.2 高湿度试验 |
5.4.2.3 强光照射实验 |
5.4.3 加速试验 |
5.4.4 长期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土壤降解实验及大田实验初探 |
6.1 概述 |
6.2 仪器与试剂 |
6.2.1 仪器 |
6.2.2 试剂 |
6.3 实验内容 |
6.3.1 苦参碱及其制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实验 |
6.3.1.1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
6.3.1.2 土壤样品的净化 |
6.3.1.3 苦参碱降解速率的定性考察-薄层层析 |
6.3.1.4 苦参碱降解速率的定量考察-HPLC法 |
6.3.2 大田试验 |
6.3.2.1 试验地址及时间 |
6.3.2.2 试验田施药设计 |
6.3.2.3 处方设计 |
6.3.2.4 数据收集及处理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苦参碱及其制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实验 |
6.4.1.1 薄层层析结果与分析 |
6.4.1.2 HPLC结果与分析 |
6.4.2 大田实验结果 |
6.4.2.1 苦参碱单体及其制剂对植株生长率影响结果与分析 |
6.4.2.2 苦参碱单体及其制剂对虫口减退率影响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支架置入后延迟造影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鸡腿菇菌柄腐烂病病原鉴定与防治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 |
1.2 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研究进展 |
1.2.1 常见细菌性病害病原物鉴定方法 |
1.2.2 常见细菌性病害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
1.3 鸡腿菇病害研究进展 |
1.3.1 鸡腿菇概述 |
1.3.2 鸡腿菇病害研究进展 |
1.4 食用菌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
1.4.1 生防细菌在防治中的应用 |
1.4.2 植物提取物在防治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和材料 |
2.1.2 供试培养基 |
2.1.3 生理生化试剂 |
2.1.4 供试试剂 |
2.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鸡腿菇菌袋制作和发菌 |
2.2.2 病原物分离与培养 |
2.2.3 分离物的致病性验证 |
2.2.4 病原物种类鉴定 |
2.2.5 病原菌和临床标准菌株的动物致病性实验 |
2.2.6 病原菌最适pH和温度测定 |
2.2.7 病原菌和临床标准菌株的基因分型和种间差异分析 |
2.2.8 栽培场所周围土壤病原物的检测 |
2.2.9 病原菌防治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鸡腿菇菌柄腐烂病的症状 |
3.2 分离物在鸡腿菇子实体上的致病性实验 |
3.2.1 JTG-A的子实体致病性实验 |
3.2.2 JTG-B1的子实体致病性实验 |
3.2.3 JTG-B2的子实体致病性实验 |
3.2.4 小结 |
3.3 病原物的种类鉴定 |
3.3.1 病原物菌落形态观察 |
3.3.2 病原物的显微形态观察 |
3.3.3 生理生化反应 |
3.3.4 16S rDNA分子鉴定 |
3.4 病原菌和临床标准菌株的动物致病性实验 |
3.4.1 JTG-B1的动物致病性实验 |
3.4.2 TJ-ade的动物致病性实验 |
3.5 病原菌和临床标准菌株最适pH和温度测定 |
3.5.1 最适温度测定 |
3.5.2 最适pH测定 |
3.6 病原菌和临床标准菌株的基因分型和种间差异分析 |
3.6.1 JTG-B1和TJ-ade的基因分型 |
3.6.2 TJ-ade的鸡腿菇子实体致病性实验 |
3.6.3 TJ-ade的生理生化反应 |
3.7 鸡腿菇菌柄腐烂病病原物来源分析 |
3.8 植物提取物和生防细菌防治筛选实验 |
3.8.1 植物提取物和生防细菌发酵液的抑菌圈试验 |
3.8.2 肉桂油对鸡腿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3.8.3 肉桂油对鸡腿菇子实体防治实验 |
4 讨论 |
4.1 鸡腿菇菌柄腐烂病的发生规律 |
4.2 病原菌宿主多样性和食品安全问题 |
4.3 病原物JTG-B1和与TJ-ade的种间差异分析 |
4.4 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技术初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JTG-B1的 16s rDNA序列 |
附录二 TJ-ade的 16s rDNA序列 |
附录三 JTG-B1的管家基因序列 |
附录四 TJ-ade的管家基因序列 |
致谢 |
(7)新疆哈密地区蝗虫发生与椋鸟分布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的自然概况 |
1.2 数据来源(遥感图像来源) |
1.3 调查方法 |
1.4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哈密地区主要蝗害区分布 |
2.2 哈密历史蝗灾防治情况 |
2.3 蝗虫发生规律 |
2.4 粉红椋鸟的分布及其迁徙扩散研究 |
3 讨论 |
(8)论蚕病防治与蚕业生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彻底消毒, 讲究卫生 |
2 养好小蚕, 增强体质 |
3 改善叶质, 吃饱吃好 |
4 隔离小蚕, 防止混育 |
5 调节温度, 防闷防热 |
6 药物防治, 控制病蚕 |
(9)云南省云南松主要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松主要虫害种类 |
1.1 云南木蠹象 |
1.2 纵坑切梢小蠹 |
1.3 松墨天牛 |
1.4 云南松毛虫 |
2 防治对策 |
2.1 营林技术措施 |
2.2 人工防治 |
2.3 药物防治 |
2.4 生物防治 |
2.5 其他防治措施 |
(10)橘小实蝇植物源杀虫和引诱活性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杀虫植物研究进展 |
1.1.1 杀虫植物种类 |
1.1.2 植物源杀虫物质作用机理与方式 |
1.2 橘小实蝇引诱物质研究进展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选题依据与创新点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植物提取物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试剂 |
1.1.3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供试植物的前处理 |
1.2.2 植物提取物的制备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植物提取物对橘小实蝇的生物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昆虫 |
1.1.2 供试植物提取物 |
1.1.3 试剂 |
1.1.4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提取物对橘小实蝇的触杀作用测定 |
1.2.2 提取物对橘小实蝇的胃毒作用测定 |
1.2.3 提取物对橘小实蝇的产卵拒避作用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12种植物提取物对橘小实蝇的触杀作用 |
2.2 12种植物提取物对橘小实蝇的胃毒作用 |
2.3 12种植物提取物对橘小实蝇的产卵拒避作用 |
3 讨论 |
3.1 12种植物提取物对橘小实蝇的触杀作用 |
3.2 12种植物提取物对橘小实蝇的胃毒作用 |
3.3 12种植物提取物对橘小实蝇的产卵拒避作用 |
第四章 优选植物提取物对橘小实蝇的触杀作用毒力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植物提取物 |
1.1.2 供试昆虫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植物提取物与化学农药对橘小实蝇生物活性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昆虫 |
1.1.2 供试植物提取物 |
1.1.3 供试化学农药 |
1.1.4 试剂 |
1.1.5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4种药剂对橘小实蝇的击倒活性测定 |
1.2.2 4种药剂对橘小实蝇的触杀作用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4种药剂对橘小实蝇的击倒活性 |
2.2 4种药剂对橘小实蝇的触杀活性 |
3 讨论 |
第六章 植物源引诱物质对橘小实蝇的引诱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昆虫 |
1.1.2 供试植物单体 |
1.1.3 试剂 |
1.1.4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七章 橘小实蝇引诱饵剂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昆虫 |
1.1.2 供试药剂 |
1.1.3 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八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药物防治蝇害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生防菌对稻瘟病害控制的研究进展[J]. 何宇,吕卫光,张娟琴,张海韵,张翰林,李双喜,郑宪清,白娜玲.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2]恩施烟区害虫发生动态及天敌昆虫繁育技术研究[D]. 解晓菲.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3]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研究进展[J]. 隋昆澎,田龙,宋冰,李玉. 食用菌学报, 2020(01)
- [4]植物源农药苦参碱缓释凝胶的研制[D]. 齐娟. 青岛科技大学, 2018(09)
- [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支架置入后延迟造影临床意义的研究[D]. 孙滨杰. 河北医科大学, 2018(01)
- [6]鸡腿菇菌柄腐烂病病原鉴定与防治技术初探[D]. 叶罗娜.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 [7]新疆哈密地区蝗虫发生与椋鸟分布相关性研究[J]. 吴良鸿,郭学良,薛东耘,王艳红. 草食家畜, 2017(01)
- [8]论蚕病防治与蚕业生产发展[J]. 胡红玉. 农技服务, 2016(18)
- [9]云南省云南松主要虫害及其防治[J]. 毕正能. 陕西林业科技, 2014(03)
- [10]橘小实蝇植物源杀虫和引诱活性物质研究[D]. 袁伊旻.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