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湿地功能、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向海湿地功能、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向海湿地功能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1](2022)在《短视频背景下向海湿地旅游景区营销策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互联网、短视频行业发展讯速。最近几年来,短视频和旅游行业的结合越来越强,很多人气在线的娱乐项目都是由于短视频的大量发布而成了热门的旅游景点。短视频为旅游消费者和目的地搭建了一个新式沟通平台。短视频成为旅游业的种草机,借助短视频进行旅游营销,把握视频内容本身及旅游场景的选择,给观看者提供优质的"画面"和健康向上并且是符合价值观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合营销分析,短视频营销会成为未来重要的营销形式。本文对向海湿地景区旅游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的现状通过利用短视频营销为当前景区发展瓶颈问题带来参考意义,以促进向海湿地旅游景区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带动向海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李松原[2](2021)在《向海湿地旅游视觉形象设计与网络推广研究》文中提出

郑越馨[3](2020)在《嫩江流域湿地生态退化及其水文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嫩江流域湿地众多,是我国湿地集聚的重要区域。嫩江流域位于我国东北区域的中西部,属于典型的中高纬度地域。近些年来,在气候因素和人为活动的作用下,流域水文过程和湿地生态水文情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进而导致嫩江流域的湿地出现了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等威胁生态安全的现象。因此,探究嫩江流域湿地生态退化的水文驱动机制,对流域湿地生态水文恢复和水资源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和决策支撑。本研究采用实测数据分析了近50年嫩江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时空演变特征及研究区典型湿地主要补给水源的径流变化特征,评价了流域湿地和典型湿地的面积和景观结构的变化特征,明晰了湿地生态退化的现状,研究湿地退化和水文情势变化的相互关系,并着重分析了尼尔基水库下游河滨湿地的退化状况,探究尼尔基水库运行对下游水文情势的改变及其对河滨湿地的影响,揭示了河滨湿地生态退化的水文驱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嫩江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利用嫩江流域及其周边的39个国家气象站的观测数据资料,对嫩江流域气候演变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嫩江流域干旱频发且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潜在蒸散发量和全年水分亏损量在过去50年内均呈增加趋势,统计分析了嫩江流域内水文站的实测日径流量数据,发现嫩江流域年径流量和典型湿地主要补给水源的年径流量整体均呈减少趋势。(2)嫩江流域湿地生态退化分析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嫩江流域四期湿地遥感解译数据,采用Arc GIS和FRAGSTATS软件,从湿地面积和景观结构两方面量化了嫩江流域湿地和典型湿地生态退化特征。研究发现2000~2015年嫩江流域湿地面积减少了21%;2000~2015年扎龙湿地、向海湿地和莫莫格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0.2%、6.4%和7.6%。嫩江流域湿地类型较为分散,湿地之间的连通性减弱,景观结构较为复杂,破碎化程度严重。(3)嫩江流域湿地生态退化的水文学驱动机制在气温、降水量和潜在蒸散发量不断增加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弱化了河道与湿地间的水量交互,径流量不断减少,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对嫩江流域湿地面积和32个水文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影响河滨湿地生态退化的18个相关水文指标。在2000~2015年河滨湿地面积减少了14%,其中,由于尼尔基水库运行使下游水文情势发生中度改变,水库运行后湿地面积减少了13.2%,水库运行后年均最大1日流量、年最大流量出现时间和年高流量的洪峰数和平均连续时间的减少是导致湿地面积退化的关键因素。

萨如拉[4](2017)在《基于乡土地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案例设计 ——以向海国家湿地保护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持续三十年的快速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但同时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引起了例如经济结构失衡、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过大等一系列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15)明确要求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这也就是强调对这类问题的关注、探讨和学习。其中,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材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关于区域的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学习,而其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是关于了解和学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章节,主要包括“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和“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两节内容。但无论是“荒漠化防治”还是“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都不是吉林省最为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本文以教材内容和教学结构为基础,选择吉林省最为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湿地开发与保护”进行教学案例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以期为吉林省的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典型的乡土地理案例。本论文按照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乡土地理的特征,采用文献归纳法、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在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乡土地理理论基础上,遵循真实性、典型性、活动性、情境性和乡土性原则,按照制定计划、确定主题、设计结构、编写提纲、资料收集和编写初案的案例设计步骤,以“吉林省通榆县向海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来设计“湿地保护”的教学案例,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内容设计编写了基于乡土地理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教学案例,该案例具有以下特点:紧密联系乡土地理、重视学生自我发展、体现地理学科特点、注重过程评价与总结。

张洋[5](2016)在《基于向海湿地生态补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同时,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人类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现象严重,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大量农业灌溉用水被转移用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如何在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保障生态需水量的同时,对灌区农民造成的损失最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转移洮儿河灌区农业用水保障向海湿地生态需水量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水量转移过程中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向海湿地的适宜生态需水量,选定75%降水保证率年份为补水情景,优先转移洮儿河可用水量;当洮儿河水量不足时,转移洮儿河灌区水量保障向海湿地每月最小生态需水量;由于向海湿地适宜生态需水量无需逐月满足,在从洮儿河灌区转移水量满足向海湿地适宜生态需水量时,应该从对洮儿河灌区影响最小的角度出发进行水量转移。基于此,本文考虑了井水灌溉成本的上升、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带来的损失、凿井导致灌溉面积减少的损失以及灌区管理局的损失,建立洮儿河灌区经济损失模型,并将其设为目标函数,通过LINGO软件进行目标函数的最优化求解。研究结果显示,75%降水保证率年份向海湿地5-9月份共引水2.0144×108m3,从洮儿河转移水量1.2722×108m3,从洮儿河灌区转移水量0.7422×108m3。为保障向海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5月份和6月从洮儿河灌区转移水量0.1443×108m3和0.3989×108m3;为保障向海湿地适宜生态需水量,5月份需要转移水量0.1443×108m3,6月份需要转移水量0.5179×108m3,7月份和8月份无需转移水量,9月份需要转移水量0.08×108m3;综上,5月份、6月份、9月份分别转移0.1443×108m3、0.5179×108m3和0.08×108m3,7月份和8月份无需转移用水,致使灌区综合缺水率为24.25%,洮儿河灌区因这部分水量短缺而采用地下水灌溉导致的经济损失为5895万元。本文为引洮入向工程提供了一种可供决策者参考的水量转移方案,兼顾了向海湿地和洮儿河灌区的双方利益。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完善洮儿河灌区的经济损失模型,使得目标函数求解结果更加科学和合理。

许君雨[6](2015)在《向海湿地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复杂生态系统,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是维护湿地生态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湿地生态补水作为湿地生态恢复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向海湿地是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重要湿地,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向海湿地面临着干旱的威胁。为了挽救向海湿地生态系统,有关部门已在2004年和2011年进行了两次向海湿地应急性生态补水,但是,这两次应急补水行为只是暂时的挽救了向海湿地生态系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湿地缺水的现状。针对于向海湿地的缺水困境和应急生态补水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考虑建立一个具有长效生态保护作用的常态化生态补水机制,使生态补水行为由应急性向常态化进行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向海湿地缺水的现状。本文首先通过国内外调水工程和生态补水的实践和研究现状,对比了两种调水形式的优缺点,提出了应建立兼具两者优点的常态化生态补水机制,并根据相关理论基础,对常态化生态补水内涵进行了界定,即补水行为常规化,补水过程正常化和补水效果长久化。针对于向海湿地两次应急补水中存在的补水损失大、环境经济影响大、效果不长等问题,结合生态补水中信息获取滞后、实践中反应迟钝的可能性,提出了在理顺流域内相关管理机构、生态环境信息和建立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建立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根据常态化补水的内涵和反应机制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的主要设计思路,并据此描述了主要四个部分的系统结构,即监测系统、分析判断系统、决策系统和管理实施系统。并根据向海湿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向海湿地常态化补水反应机制,设定了反应机制的启动条件,包括湿地水文年份判断、湿地需水状况判断、湿地水生态健康状况判断、输水区水量判断和经济可行性判断等五个条件,确定了判断启动条件的表征量和标准限值,并对反应机制分析判断系统启动条件的判断运行过程进行了描述。最后,本文利用向海湿地相关数据对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进行模拟,分别模拟平水年有条件补水和平水年无条件补水的情况,并通过模拟结果验证反应机制的设计是否合理。计算结果显示,2003年应启动平水年无条件补水,补水量一共为2.4032×108m3,其中,洮儿河应提供水量为0.4932108m3,察尔森水库应提供水量为1.91×108m3;2000年应启动平水年有条件补水,补水量一共为3.2018×108m3,其中,洮儿河提供水量为3.148×108m3,察尔森水库提供水量为0.0538×108m3。两个实例证明了反应机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常态化生态补水机制的建立为向海湿地生态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效性保护,对国内外湿地生态补水具有借鉴作用。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建议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信息系统,保证反应机制实施更加科学和准确。

王有利[7](2012)在《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000年以来,受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向海湿地连年干旱,湿地面积减幅达90%,其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理论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补给的稳定性,生态补水是保证已经干枯和正在承受缺水威胁的湿地得以恢复的重要手段,由此,启动向海湿地生态补水工程、解决向海湿地用水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实践中,向海湿地生态补水过程中,相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不公平分配,破坏了地区之间及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发展,由此引发的生态补偿问题成为制约向海湿地生态补水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展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为向海湿地生态补水过程中相关各方利益的公平分配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可为向海湿地生态补水过程中洮儿河流域和霍林河流域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平衡奠定基础。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是由向海湿地补水引发的一种生态补偿行为,在形式上表现为向海湿地补水的受益人,在有关法规和制度的约束下,向受损者以及提供补水服务的地区、机构和个人进行补偿的一种行为,其生态补偿范围的大小与湿地补水路线和补水水量紧密相关,生态补偿标准的高低也由湿地补水水量以及影响范围与程度等因素共同决定。所以,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应该在充分论证向海湿地生态补水的可行方案的基础上,分析向海湿地补水的影响范围及损益关系,从而确定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以及补偿模式,完善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保障机制。由此,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探讨向海湿地补水的可行方案,二是,研究构建向海湿地补水过程中的生态补偿机制。其中,向海湿地补水方案设计中补水水量的逐月分配和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是本文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前者是分析湿地补水影响范围、损益关系、影响程度的基础,后者是决定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否长效的关键因素。这也是本文重点解决的技术难点。本论文首先在充分调查分析向海湿地概况及周边水系的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向海湿地生态系统水量平衡为基础,特别考虑向海湿地相对稳定的水面面积,测算湿地生态需水量,确定湿地生态补水目标;分析不同降水保证率年份向海湿地的天然来水量,并确定补水水量和补水情景;结合洮儿河流域和霍林河流域水资源特征,确定补水水源、补水路线和补水时间。计算结果显示,向海湿地适宜生态需水量为1.91亿m3,75%降水保证率年份为满足适宜生态需水量需要引水0.87亿m3,95%降水保证率年份只考虑保障向海湿地核心区的最小生态用水,需要引水0.25亿m3;本文在考虑渠道防渗与否的基础上,设计了近期补水方案(不做防渗)和远期补水方案(做防渗,水量损失率为40%);考虑向海湿地应在枯水年份汛期(6-8月份)启动引洮入向或引察济向补水工程从洮儿河流域调水经龙华吐分水口入引洮干渠为向海湿地进行持续补水。其次,为尽量减少湿地补水对其它用水群体的影响,对向海湿地补水采用逐月补水方式,本文从“水量约束”和“成本约束”两个视角研究湿地补水水量分配的一般原则,确定湿地汛期(6-8月份)逐月水量分配。研究显示,近期引水方案中,75%降水保证率年份无偿引水水量比例为38%;95%频率无偿引水水量比例为56%;远期补水方案中(考虑防渗)75%频率无偿引水水量比例为68%;95%降水保证率年份无偿引水水量比例为100%。再次,分析湿地补水方案的影响范围及损益关系,确定湿地补水的生态补偿主体和对象、方式,其中在补偿范围和补偿对象的确定上,本文引入“缺水率”这一判断因子,对那些在湿地引水前后缺水率没有发生变化的用水单位,不纳入生态补偿范围中。研究显示,引洮入向补水方案的影响区域主要为洮儿河龙华吐断面的下游地区,引察济向补水方案的影响区域主要察尔森水库及下游地区;补偿主体为政府和湿地内的水产养殖业、旅游业等产业群体;补偿对象为受影响范围内缺水率发生变化的察尔森水库管理局、兴安盟灌区管理局及灌区农民、洮儿河灌区管理局及灌区农民。本着全面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运用收入损失法、费用分析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模型。相关资料显示,受影响地区的工业用水和分散式灌溉农业用水均取自地下水,所以,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中主要考虑集中式灌溉农业损失。经研究,引洮入向方案:近期补水方案,75%降水保证率年份生态补偿额度为4567万元,95%降水保证率年份生态补偿额度为1111万元;远期补水方案中,75%降水保证率年份生态补偿额度为1687万元,仅占近期补水方案补偿额度的36%。引察济向(95%%降水保证率年份)方案,向海湿地共需要支付生态补偿金2996万元。综合补偿主体的收益程度、支付意愿、支付能力,以及补偿对象的缺水率变化、受损害程度等建立多个主体间的分担模型和多个客体间的分配模型。结果显示,向海湿地生态补偿资金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保护区内的受益群体共同分担。引逃入向补水方案中,近期补水方案中,75%降水保证率年份洮儿河灌区管理局接受的补偿额度为138万元、灌区农民的补偿额度为4429万元,95%降水保证率年份洮儿河灌区管理局接受的补偿额度为28万元、灌区农民的补偿额度为1083万元;远期补水方案中,75%降水保证率年份洮儿河灌区管理局接受的补偿额度为133万元、灌区农民的补偿额度为1554万元。引察济向补水方案,补偿洮儿河灌区1830万元,兴安盟灌区670万元,察尔森水库496万元。最后,建立湿地补水生态补偿实施机制,做到明确职责、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监督评估和绩效考核五部分,以确保补偿机制的顺利实施。

吕素冰[8](2012)在《水资源利用的效益分析及结构演化研究》文中认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供需矛盾激化和水生态环境恶化情势非常突出。受其驱使,对水资源的认知定位和开发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水资源功能的体现和效益的发挥也存在不同层面。本文从用水保证率以及水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将水资源分为常规水资源和非常规水资源,针对其利用产生的边际效益、生态服务功能效益和区域综合效益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并提出用水结构的演化趋势。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水资源利用效益分析分析常规和非常规水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从多角度分析水资源利用效益:一是从生产力角度出发,根据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用水结构配置,计算其边际效益,定量分析水要素对不同产业增长的贡献程度;二是从水的生态服务功能出发,依据湿地等水生态类型发挥的生态服务功能,产生物质生产、大气水文调节、文化休闲、生命支持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效益;三是从区域用水的整体性出发,通过用水结构耦合用水效益,综合评估直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2)白城地区地下水利用及边际效益计算作为我国商品粮基地和典型干旱缺水地区,吉林省西北部白城地区以地下水利用为主,其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85%-95%,耕地面积增加和高耗水种植业产值的上升是农业用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水资源对农业、工业和生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3.6%、22.8%和42.3%,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边际效益比例为1:15:15。据此,水资源产出与水量投入相悖,一方面与产业自身不同的技术密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当地重农业、轻工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整体用水效益偏低。(3)湿地洪水资源利用生态服务功能效益计算湿地是具有多功能的水生态系统,针对湿地普遍缺水、面积萎缩的大环境,以白城地区莫莫格湿地和向海湿地2003-2009年洪水资源利用实践为例,七年内引蓄嫩江和洮儿河洪水资源总量3.99×108m3,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效益逾1.52×109元(2009年价),引蓄1m3洪水的效益为3.81元/(m3.年),其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为0.98×108元、12.01×108元和2.20×108元,生态效益最为显着,突出了在缺水状态下,洪水资源作为非常规水资源对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补给作用。(4)区域洪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当对常规水资源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区域中小频率洪水的利用效益可观。结合常规水资源的用水路径和洪水灾害损失,界定洪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概念,并构建涵盖直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洪水资源利用效益指标体系。以白城地区连续多年洪水资源利用实践为例,建立其效益指标体系并利用可变模糊模式识别模型量化评估。结果表明洪水资源利用在干旱地区可行,其效益大小与洪水利用量高度相关,而且越干旱年份,效益的体现越明显。(5)用水结构演化趋势及预测从区域和全国两个尺度分析用水结构演化趋势。对于白城地区,其地下水利用农业用水比重偏大,但是洪水资源利用的水量补给弱化了用水结构的单一性,洪水资源和地下水综合开发利用有利于用水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对于避开了特定区域特殊性的全国范围,1997-2010年各产业边际效益均明显提升,并且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的边际效益比例约为1:25:50,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农业用水逐年下降、工业和生活用水增长并且生活用水增长率大于工业用水的现状,表明了水资源在产业间“趋利性”流动。通过预测,1997-2020年用水结构信息熵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用水结构更为合理,与之相对应的用水产出效益也将更显着。

李刚[9](2009)在《东北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演变及适应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由于人类活动影响规模和速度的不断扩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东北地区湿地是我国湿地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湿地集中分布区,生态环境退化。落实“保护和建设好生态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基本方针,开展东北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演变及适应对策研究,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联合考察、观测及遥感解译和资料收集,基本摸清了东北典型湿地的基本情况。采用景观破碎化方法对东北典型湿地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进行分析,得到盘锦湿地、扎龙湿地、向海湿地的湿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景观特征、植被与气候变化等。针对湿地生态系统特有的特性,从气象部门业务出发,确立了宏观与微观、点与面相结合,遥感与地面野外核查、固定监测点连续观测相结合的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业务路线;筛选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体系;初步确立湿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破碎化分析指标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地面观测方法。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出东北典型湿地生态环境的退化趋势,得出影响湿地环境变化的原因,并针对目前东北典型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现状,提出适应对策:合理划定保护区功能区范围;严格控制春秋两季的烧荒;加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合理开发,注重湿地保护;加强湿地生态气象监测,为政府在今后湿地发展问题上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等。

孙玉文[10](2008)在《吉林向海湿地水环境调查与评价》文中指出水资源日益短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的使命。湿地是水生和陆生环境连接或相互延伸的生态区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和调节洪水、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也是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被人们誉为“地球肾脏”、“生命摇篮”、“鸟类乐园”、“物种基因库”、“文化摇篮”等。近年来向海湿地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河流断流,草原沙化、盐碱化加重,天然林逐渐减少,湿地面积萎缩。本项研究不仅是进行基础的积累性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全球变化背景下湿地湖泊的自然演变规律。这对当地农牧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研究结果将为向海湿地的管理和治理提供可靠、翔实的依据,具有长远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本论文通过对向海湿地水体在不同时期的水质、水量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调查,按照相关的国家标准,主要应用分光光度法对地表水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限值衡量,除高锰酸盐指数略微超标外,TP、TN两项指标在总体上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质标准要求,不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由于向海湿地的地理位置和近年来降水量的减少,导致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本文对湿地生态需水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水资源调控的对策和措施,采取修建、改建引水工程和洪水资源化的措施增加湿地水分来源,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转变、水资源统一管理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节约用水,减少污染,在保证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基础上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更好的发挥向海湿地的各项功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建议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及特色民族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湿地保护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向海湿地功能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向海湿地功能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短视频背景下向海湿地旅游景区营销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短视频营销优势
四、旅游短视频营销的重要性
五、向海湿地景观区发展现状
六、向海湿地景区短视频营销存在的问题
七、短视频背景下向海湿地景区营销策略建议
    (一)优化短视频营销内容
    (二)树立现代化营销理念
    (三)话题互动,回馈粉丝
    (四)旅游项目多元化
    (五)培养短视频营销人才

(3)嫩江流域湿地生态退化及其水文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项目支撑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2.1 气候变化及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退化的影响研究
        1.2.2 湿地生态退化评价研究
        1.2.3 湿地生态退化的水文驱动机制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条件
        2.1.4 土壤和植被
    2.2 水利工程概况
    2.3 湿地概况及存在问题
        2.3.1 湿地概况
        2.3.2 湿地生态环境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嫩江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演变特征
    3.1 数据与研究方法
        3.1.1 数据
        3.1.2 研究方法
    3.2 气象要素时空演变特征
        3.2.1 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3.2.2 降水变化特征
        3.2.3 潜在蒸散发变化特征
        3.2.4 水分盈亏变化特征
        3.2.5 气象干旱变化特征
    3.3 嫩江径流演变特征
        3.3.1 嫩江径流年际变化特征
        3.3.2 嫩江径流年内变化特征
        3.3.3 扎龙湿地径流年际变化特征
        3.3.4 向海湿地径流年际变化特征
        3.3.5 莫莫格湿地径流年际变化特征
    3.4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对湿地生态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退化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
        4.1.2 研究方法
    4.2 嫩江流域湿地面积变化特征
        4.2.1 流域尺度湿地面积变化特征
        4.2.2 典型湿地面积变化特征
    4.3 湿地景观结构退化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退化的水文驱动机制
    5.1 嫩江流域湿地生态退化的水文驱动机制
        5.1.1 流域尺度湿地生态退化的水文驱动机制
        5.1.2 典型湿地生态退化的水文驱动机制
    5.2 尼尔基水库下游河滨湿地生态退化的水文驱动机制
        5.2.1 河滨湿地河段选取
        5.2.2 湿地生态退化的水文驱动机制研究方法
        5.2.3 尼尔基水库运行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5.2.4 水文情势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5.3 河滨湿地生态退化的水文驱动机制分析
        5.3.1 河滨湿地面积变化特征
        5.3.2 河滨湿地生态退化的水文影响因素
        5.3.3 湿地生态退化的水文驱动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活动

(4)基于乡土地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案例设计 ——以向海国家湿地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内容与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 技术路线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1.案例教学法及相关理论
        2.案例教学理论
        3.乡土地理及其理论特征
二、高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程内容分析
    (一)课程标准分析
        1.课程标准内容
        2.课程标准解读
    (二)教材内容分析
        1.地位及目标分析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教学安排
        3.教材已有案例分析
    (三)教材案例实证分析
        1. 教材案例实践结果
        2. 实践中存在问题
    (四)学情分析
三、“向海湿地保护”教学案例设计
    (一)案例设计基础
        1.案例设计原则
        2.案例设计步骤
    (二)案例教学目标设计
    (三)案例教学内容设计
        1.向海国家级湿地概况
        2.湿地、湿地生态系统及其重要作用
        3.湿地成因及分类
        4.湿地退化及成因
        5.湿地退化的危害
        6.湿地保护及措施
    (四)案例教学过程设计
    (五)案例教学活动设计
四、“向海湿地保护”教学案例特点
    (一)紧密联系乡土地理
    (二)重视学生自我发展
    (三)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四)注重过程评价与总结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向海湿地生态补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地生态补水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资源稀缺性
        2.1.3 生态资本论
    2.2 模型方法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向海自然保护区概况及缺水现状
        3.1.1 向海自然保护区概况
        3.1.2 向海湿地的缺水现状
        3.1.3 向海湿水资源短缺的危害
    3.2 洮儿河灌区概况及引水计划
    3.3 洮儿河概况
    3.4 向海湿地与洮儿河灌区用水关系分析
        3.4.1 湿地周边水系概况
        3.4.2 向海湿地与洮儿河灌区用水关系
        3.4.3 洮儿河灌区转移用水的可行性分析
    3.5 引洮入向工程
第4章 洮儿河转移水量分析
    4.1 向海湿地补水情景确定
    4.2 向海湿地生态需水量分析
        4.2.1 向海湿地的适宜生态需水量
        4.2.2 向海湿地的最小生态需水量
    4.3 洮儿河剩余可转移水量
        4.3.1 湿地总引水量
        4.3.2 洮儿河理论最大引水量
        4.3.3 洮儿河剩余水量
第5章 向海湿地生态补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5.1 满足向海湿地最小需水量灌区转移水量
        5.1.1 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的引水量
        5.1.2 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的转移水量
    5.2 目标函数构建
        5.2.1 目标函数
        5.2.2 约束条件
    5.3 数据来源
    5.4 结果讨论
        5.4.1 模型求解
        5.4.2 洮儿河灌区转移水量的可行性
        5.4.3 洮儿河灌区的经济损失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向海湿地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调水工程研究现状
        1.2.2 生态补水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湿地常态化生态补水内涵及理论基础
    2.1 湿地常态化生态补水内涵
        2.1.1 常态化生态补水的概念
        2.1.2 常态化生态补水的基本特征
    2.2 常态化生态补水理论基础
        2.2.1 生态水文学理论
        2.2.2 生态需水理论
        2.2.3 生态系统理论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向海湿地缺水现状
        3.1.1 向海湿地基本概况
        3.1.2 缺水现状
    3.2 向海湿地生态补水情况
        3.2.1 向海湿地应急生态补水情况
        3.2.2 向海湿地应急生态补水的主要问题
        3.2.3 建立常态化补水反应机制的必要性
第4章 向海湿地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
    4.1 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结构设计
        4.1.1 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设计思路
        4.1.2 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系统结构
    4.2 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启动条件设计
        4.2.1 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启动条件设计原则
        4.2.2 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启动条件选择及标准确定
    4.3 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分析判断系统运行
        4.3.1 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分析判断系统运行结构
        4.3.2 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分析判断系统运行过程
第5章 实例验证
    5.1 实例验证(一):平水年无条件补水
        5.1.1 实例年份概况
        5.1.2 实例判断过程
    5.2 实例验证(二):平水年有条件补水
        5.2.1 实例年份概况
        5.2.2 实例判断过程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与展望
        6.2.1 创新点
        6.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1 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内涵
    2.2 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资本理论
        2.2.2 资源稀缺性理论
        2.2.3 外部效应理论
        2.2.4 公共产品和公共财政理论
第3章 向海湿地概况及水资源现状
    3.1 向海自然保护区概况
        3.1.1 向海自然保护区的水文条件
        3.1.2 向海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
    3.2 向海湿地水资源分析
        3.2.1 地表水资源量分析
        3.2.2 地下水资源量分析
        3.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3 向海湿地的缺水现状及危害
        3.3.1 向海湿地的缺水现状
        3.3.2 水资源量短缺带来的危害
    3.4 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3.4.1 向海湿地的重要性及补水的紧迫性
        3.4.2 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第4章 向海湿地补水方案及损益关系分析
    4.1 向海湿地需水预测
        4.1.1 向海湿地生态补水目标
        4.1.2 向海湿地生态需水预测
    4.2 向海湿地补水情景分析
        4.2.1 向海湿地补水量
        4.2.2 向海湿地补水情景分析
    4.3 向海湿地补水方案
        4.3.1 补水水源及补水路线
        4.3.2 补水水源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4.3.3 补水水量及补水方式
        4.3.4 补水水量的逐月分配原则及分配情况
    4.4 向海湿地补水损益关系分析
        4.4.1 湿地补水的影响范围
        4.4.2 补水的生态效益分析
        4.4.3 补水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5章 向海湿地补水的补偿关系及生态补偿模式
    5.1 湿地生态补偿的依据和原则
        5.1.1 湿地生态补偿的依据
        5.1.2 湿地生态补偿的原则
    5.2 湿地补水的补偿关系分析
        5.2.1 补偿主体
        5.2.2 补偿对象
    5.3 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方式
        5.3.1 政策补偿
        5.3.2 资金补偿
        5.3.3 实物补偿
    5.4 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模式
        5.4.1 政府主导
        5.4.2 市场手段
第6章 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标准及分担分配
    6.1 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的建立
        6.1.1 湿地生态补偿标准概述
        6.1.2 向海湿地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的构建
    6.2 引洮入向生态补偿标准分析
        6.2.1 生态补偿额度的计算范围
        6.2.2 引洮入向近期补水方案的补偿标准
        6.2.3 引洮入向远期补水方案的补偿标准
        6.2.4 小结
    6.3 引察济向生态补偿标准分析
        6.3.1 生态补偿额度的计算范围
        6.3.2 生态补偿标准
    6.4 生态补偿金的分担与分配
        6.4.1 生态补偿金的分担与分配模型
        6.4.2 资金的分担
        6.4.3 资金的分配
第7章 向海湿地补水的生态补偿实施机制与对策建议
    7.1 向海湿地补水的生态补偿实施机制
        7.1.1 明确职责
        7.1.2 制定方案
        7.1.3 组织实施
        7.1.4 监督评估
        7.1.5 绩效考核
    7.2 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可行性
        7.2.1 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7.2.2 补偿主体和对象较为明确
        7.2.3 生态补偿标准核算较为准确
        7.2.4 生态补偿方式的较为单一
    7.3 向海湿地补水的具体制度与建议
        7.3.1 生态补偿经济制度建设
        7.3.2 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
        7.3.3 生态补偿管理制度建设
        7.3.4 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与展望
        8.2.1 创新之处
        8.2.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水资源利用的效益分析及结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1.2.2 水资源利用效益研究现状
        1.2.3 水资源利用结构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2 水资源利用方式及效益分析
    2.1 引言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2.2.1 常规水资源
        2.2.2 非常规水资源
    2.3 水资源利用效益
        2.3.1 边际效益
        2.3.2 生态服务功能效益
        2.3.3 区域综合效益
    2.4 小结
3 白城地区用水及边际效益分析
    3.1 引言
    3.2 白城自然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水资源
        3.2.3 水文气象
    3.3 用水结构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3.3.1 历年用水变化
        3.3.2 驱动力分析
    3.4 用水结构的边际效益
        3.4.1 农业用水边际效益
        3.4.2 工业用水边际效益
        3.4.3 生活用水边际效益
    3.5 小结
4 湿地洪水资源利用生态服务功能效益计算
    4.1 引言
    4.2 湿地概况
        4.2.1 湿地资源
        4.2.2 湿地洪水资源利用
    4.3 生态服务功能效益分类与计算方法
        4.3.1 效益分类
        4.3.2 分项效益计算方法
    4.4 效益估算结果及分析
        4.4.1 效益计算结果
        4.4.2 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区域洪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识别及量化评估
    5.1 引言
    5.2 洪水资源与洪水资源化
    5.3 效益指标识别
        5.3.1 洪水灾害损失
        5.3.2 洪水资源利用效益及分类
        5.3.3 洪水资源利用效益的特点
        5.3.4 洪水资源利用效益指标集
        5.3.5 不同背景的指标识别
    5.4 效益体系评估模型
        5.4.1 常用评估模型
        5.4.2 评估模型选择
    5.5 实例研究
        5.5.1 洪水资源利用背景
        5.5.2 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
        5.5.3 指标的相对优属度和权重
        5.5.4 效益评估及结果分析
    5.6 小结
6 用水结构的演化趋势分析
    6.1 引言
    6.2 用水结构演化的理论模型
        6.2.1 用水结构的耗散性
        6.2.2 用水结构的信息熵测算模型
    6.3 用水结构的演化趋势
        6.3.1 地区尺度
        6.3.2 全国尺度
    6.4 小结
7 用水结构变化驱动力及预测
    7.1 引言
    7.2 用水边际效益
    7.3 用水结构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7.3.1 驱动力指标选取
        7.3.2 因子分析
    7.4 用水结构的预测
        7.4.1 BP神经网络模型
        7.4.2 用水系统BP神经网络模型
        7.4.3 输入项模拟和预测
        7.4.4 预测结果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创新点摘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Ⅰ 参加课题
    Ⅱ 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9)东北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演变及适应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进展
        1.2.1 概述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东北典型湿地本底调查
    2.1 代表性湿地的确定
    2.2 典型湿地本底调查
        2.2.1 盘锦湿地
        2.2.2 扎龙湿地
        2.2.3 向海湿地
第3章 东北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方法
    3.1 技术思路
    3.2 指标选择
    3.3 指标获取技术方法
    3.4 地面观测调查方法
        3.4.1 观测内容
        3.4.2 仪器设备
        3.4.3 观测方法
    3.5 典型湿地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分析方法
        3.5.1 平均斑块面积(MPS)
        3.5.2 最大斑块指数(LPI)
        3.5.3 斑块密度(PD)
        3.5.4 景观类型多样性指数(H)
        3.5.5 人工干扰指数(HD)
第4章 东北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演变分析
    4.1 湿地面积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1.1 盘锦湿地面积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1.2 向海湿地面积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1.3 扎龙湿地面积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2 湿地景观特征分析
        4.2.1 盘锦湿地景观特征分析
        4.2.2 向海湿地景观特征分析
        4.2.3 扎龙湿地景观特征分析
    4.3 湿地植被与气候变化分析
        4.3.1 盘锦湿地植被和气候变化分析
        4.3.2 向海湿地植被和气候变化分析
        4.3.3 扎龙湿地植被与气候变化分析
    4.4 东北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演变分析主要结论
第5章 东北典型湿地环境演变原因与对策
    5.1 湿地生态环境演变的气候原因
    5.2 湿地生态环境演变的人为原因
        5.2.1 农业开垦
        5.2.2 建设用地增加
        5.2.3 人为灾害
    5.3 适应对策研究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吉林向海湿地水环境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概述
        1.2.2 吉林湿地研究的现状
        1.2.3 向海湿地保护的意义
    1.3 研究区概况
        1.3.1 流域概况
        1.3.2 向海保护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2 主要仪器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3 测定方法
    2.4 向海湿地水环境评价
        2.4.1 水质评价
        2.4.2 水量评估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质检测结果
        3.1.1 pH的检测结果
        3.1.2 高锰酸盐指数的检测结果
        3.1.3 磷的检测结果
        3.1.4 氮的检测结果
    3.2 向海湿地水量调查结果分析
        3.2.1 向海湿地面积调查结果
        3.2.2 向海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估算
4 向海湿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研究
    4.1 向海湿地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4.2 保护对策研究
        4.2.1 水资源调控对策
        4.2.2 向海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湿地保护的建议
        5.2.2 生态用水方面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四、向海湿地功能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短视频背景下向海湿地旅游景区营销策略探讨[J]. 王楠.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2(02)
  • [2]向海湿地旅游视觉形象设计与网络推广研究[D]. 李松原. 吉林建筑大学, 2021
  • [3]嫩江流域湿地生态退化及其水文驱动机制研究[D]. 郑越馨.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4]基于乡土地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案例设计 ——以向海国家湿地保护区为例[D]. 萨如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5]基于向海湿地生态补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张洋. 吉林大学, 2016(09)
  • [6]向海湿地常态化生态补水反应机制研究[D]. 许君雨. 吉林大学, 2015(09)
  • [7]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王有利. 吉林大学, 2012(09)
  • [8]水资源利用的效益分析及结构演化研究[D]. 吕素冰. 大连理工大学, 2012(09)
  • [9]东北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演变及适应对策研究[D]. 李刚. 东北大学, 2009(06)
  • [10]吉林向海湿地水环境调查与评价[D]. 孙玉文. 吉林农业大学, 2008(11)

标签:;  ;  ;  ;  

向海湿地功能、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