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特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老年人心理特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邓大松,唐嘉梨[1](2021)在《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文中认为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人口内在因素、经济因素、健康因素和保障因素分析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研究发现:男性、年龄大、有配偶、代际经济交换多、健康状况好、参加养老保险和与子女经常联系的老年人对生活满意度更高。因此,应当建设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和养老服务可及性;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加大补贴力度和社会支持;发展老年社交生态组织,增加老年人的沟通和交际机会。

李艺彤[2](2021)在《提升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街区地块环境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居住满意度与其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且从根本上严重受制于所居住街区地块的空间环境特征。通过对街区地块建成环境的有效干预,提高老年人居住满意度水平,开发积极的街区建设,有助于健康老龄化的发展。街区地块作为老年人主要的生活场所,对其健康生活和邻里交往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街区地块的功能性(土地使用、绿地率等)或为出行提供的安全性及便利性(如基础设施、住区形式等)差异,均会对老年人的居住满意度产生影响。由于满意度水平和建成环境的关系错综复杂,深入理解街区地块空间环境特征与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内在关系,构建完善的满意度有序logit模型,从根本上提出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街区地块优化策略。本研究以街区地块的空间环境特征与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内在关系为切入点,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总结,建立特征识别-模型构建-定性分析的框架。以大连市主城区为实证案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式,统计老年人基本数据。从街区地块功能多样性、移动便利性、活动安全性三重视角出发,辨析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具有显着提高或者降低作用的环境特征要素并通过logit模型逐步探究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该框架不单局限于某一环境要素,为解释具有多重影响环境的要素与居民之间的内在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研究发现,POI点种类、住区形式、建筑高度等是影响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其中,绿化率较高且周边集中日常性设施点的单一型地块更能提高老年人居住满意度。与水平便捷度(地块形态、网点密度)相比,地块内的垂直便捷度(建筑层高)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更为显着。同时,机动车通行较少的封闭地块可通过影响老年人的安全感知提升居住满意度。除此之外,主观建成环境作为中介变量,会影响客观建成环境对于居住满意度产生的效应,安静性和景观环境美观性是老年人居住生活中更倾向于关注的要素。老年人的个体经济社会属性(共同居住人数、退休前从事职业、居住市场)对于主观建成环境感知以及满意度的结果起到一定干扰作用。最后,基于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研究结论和大连市典型地块的环境特征,提出指导改善地块环境优化设计建议。由此可见识别城市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要素,探讨增进老年居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可以为健康老龄城市的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刘立光[3](2021)在《老年人越健康,生活越满意?——来自2014年CLHLS数据年龄、城乡与性别的检验》文中研究表明在健康中国方案的实施下,研究老年人健康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4年"全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发布的数据,运用无序多分类回归分析方法,对分年龄、分城乡、分性别的老年人健康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健康评定标准对不同属性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不同的影响,说明健康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存在异质性。从躯体功能来看,具备良好躯体功能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越高;自评健康较好的老年人对生活不满意度最高;心理健康一般的老年人对生活不满意的程度高于心理健康较好的老年人。本研究丰富了健康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成果,对当下"健康中国"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杨灿[4](2021)在《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7年CGSS数据》文中提出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感备受关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未来国家要促进健康老龄化,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中提出,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推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中幸福感的导向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社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实现健康老龄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和个案访谈的方法,对医疗保险与老年人幸福感之间的作用及影响机制展开分析。主要数据来源于2017年实施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数据。在控制老年人个体特征变量的情况下,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了基本医疗保险对我国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基本医疗保险是对老年人幸福感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健康状况是医疗保险作用于老年人幸福感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2017年受访老年人幸福感状况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医疗保险通过影响老年人的看病就医行为,改善其身体健康状况,从而提升其幸福感。同时分城乡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受居住安排的影响:与居住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相比,基本医疗保险对于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作用更为显着。基于实证结果,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促进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本研究提出几下几点建议: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数字平台,优化医疗保险报销流程;提高中低收入老年群体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减轻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压力;加大对健康知识普及,推行定期免费的老年人体检,提高其身体和健康水平;平衡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低收入患病老年人及时就医率。

李雪岩[5](2021)在《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支出预测与政策模拟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下,老龄失能人口的护理需求日益增长,为应对老龄失能群体护理支出节节攀升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我国应逐步科学构建社会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保障我国老龄失能群体的长期护理需求。我国政府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迫切需要对长期护理和非正式护理的影响机制进行全面分析,从而针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系统和理论的政策设计,并基于失能转移模型对未来我国老龄失能人口和长期护理保险支出规模进行预测,构建生命周期模型对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效果进行模拟分析,考察并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由于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常态,在当前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政府既有能力也有必要建立并完善社会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论文关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水平与支出规模的预测研究结果为探究失能群体的长期护理需求与护理决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可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与完善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与数据参考,同时论文构建的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论模型以及具体的政策模拟分析结果可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制定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框架与政策导向支持。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重点概括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所使用的各类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并提出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叙述,将相关文献划分为国外文献与国内文献展开研究,并根据不同文献的研究重点将各类文献归纳分类,从而就当前长期护理保险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再次,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具体界定,包括在微观层面界定健康与失能等相关概念,宏观层面阐述社会保障体系与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内容,并对包含非正式护理和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在内的长期护理理论框架进行说明,尝试构建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机制的微观消费生命周期模型,从保险产品与社会制度角度深入分析长期护理保险机制,为长期护理支出预测与政策模拟贡献的相关研究贡献理论依据。论文通过参考世界各国和国内部分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系统分析研究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需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于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以代表性发达国家与国内首批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经验为例,比较不同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设计构想具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与实施方案,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和保险机制,为实现社会保障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拓展政策设计思路。实证研究方面,由于目前长期护理保险仍处于试点阶段,论文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面板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工作,采用适当的计量模型分析核心因素对老年群体非正式护理选择的影响程度,并利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深入探讨相关因素对非正式护理选择的影响机制与作用渠道。从而基于实证数据探究影响我国老龄失能群体长期护理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老年群体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决策,并尝试探讨非正式护理服务模式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疾病冲击与代际支持是非正式护理选择的核心影响因素,疾病冲击通过作用于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程度影响老年群体作出非正式护理决策,代际支持又可通过改善老年群体的失能程度显着改变其非正式护理选择;失能程度作为反映老龄失能群体护理需求的主要因素,年龄、城乡类型、子女数目、慢性病数目、抽烟状况均可显着影响个体失能程度,从而改变失能老龄群体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非正式护理与社会护理均可作为未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考察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水平与支出规模,论文建立了老年群体失能转移模型,并创造性地设计了归并平均的算法,结合人口预测数据对我国失能老龄人口规模进行测算,利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相关数据构建缴费率假设,从而预测并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相关成本与支出规模。预计2050年我国老龄失能人口与长期护理保险支出规模将分别达到5184万人与5025亿元左右,研究结果反映了我国未来老龄失能人口规模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迫切需要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老龄失能人群的护理需求进行保障,但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会为我国财政支出带来严峻的政策挑战,国家需采用有效措施健全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规划与设计,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有序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论文进一步基于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机制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使用模拟矩方法估计的关键参数,利用理论模型结合追踪调查数据对长期护理参保数据进行匹配和模拟,以参数估计和政策模拟等手段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机制与制度设计,以考察不同政策下我国中老年群体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意愿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中老年群体面临的护理风险不容小觑,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需求较为旺盛,而采用时长补贴与城乡统筹机制的长期护理保险较为适合我国老龄失能人群特点,未来可采用城乡统筹时长补贴型为主、多种保险机制并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从而有效应对老年群体的失能风险并充分保障其长期护理需求。最后,论文阐述了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在充分分析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综合研究成果为应对我国老龄化挑战和提高老龄健康福利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以社会性城乡统筹为核心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科学规划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体系与待遇支付方式、积极出台支持政策鼓励家庭成员提供非正式护理服务、与护理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构建高质量护理服务体系以及持续改革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并完善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为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可持续运行发展,发展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可行的政策导向支持。论文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结合我国老龄失能人口和社会发展特点,借鉴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践经验,分别从理论和实证层面上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研究,以期获得符合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规划的研究结论;鉴于现阶段难以取得高质量的长期护理保险直接参保数据,重点关注非正式护理选择和长期护理需求的核心影响因素,并使用来自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较为前沿的2008至2018年四期面板追踪数据,基于大样本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非正式护理与长期护理的影响机制展开实证研究,整体分析过程较为深入,研究结果对长期护理相关服务的实践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构建以离散型马尔可夫链为基础的失能转移模型,结合人口预测数据计算符合我国老年群体特点的失能转移矩阵,并创造性地设计了归并平均的算法,具体测算老龄失能人口与长期护理保险支出规模,从而有效提高了远期预测精度;构建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机制的微观消费生命周期模型,从理论研究角度探究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设计思路,以参数估计和政策模拟的方法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的具体保险机制与制度设计,使用模拟矩方法测算模型的关键参数,可避免无法使用广义矩条件进行直接估计的情况,弥补了国内长期护理保险相关理论研究的空白,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目前长期护理相关指标体系较为缺乏的问题,政策模拟结果具备一定的稳健性,可为构建并完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贡献理论与学术价值。

刘铁诚[6](2021)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自2009年我国新医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以来,有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便成为政府重要的政策目标。为保证这一政策目标的有效落实,各级政府强化措施建设,保证了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但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问题解决的复杂性,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成为目前研究的短板。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对实践工作的考察分析认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在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等项目上落实良好,但在慢性病健康管理等方面始终较差。为此,从研究角度有必要弄清楚哪些因素是决定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关键变量?供需双方在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作用关系及影响变量是什么?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有哪些?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阶段,厘清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有利于关键问题的解决。研究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从而为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关键问题、完善相应措施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分析典型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及实施问题;(2)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主要影响因素;(3)分析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影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4)提出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关键问题的措施和政策建议。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典型地区开展研究。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包括(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结果。内容包括2018年济南市15个区县和449家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情况以及组织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得分和扣分原因。(2)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选取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基层卫生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和业务骨干35人作为供方关键知情人;采用偶遇抽样法收集基层卫生机构门诊患者90人作为需方关键知情人。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进行深入访谈。(3)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通过卫生统计年鉴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取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的社会人口、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等指标数据。本研究首先采用方差分析和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分析比较各区县和机构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评估结果,总结典型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整合“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从供需双方角度构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影响因素分析的应用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收集既往研究结果中的影响因素,采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对典型地区供需双方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编码,梳理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最后基于分析框架筛选供需双方变量作为自变量,将以慢性病管理为核心的健康防控项目工作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先采用多水平线性模型分析区县和机构两层面上供需变量对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方向和效应大小,再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探索机构层面供需双方变量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及实施问题。①各区县以慢性病健康管理为核心的项目工作指标距离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差距较大。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未达标的区县比例分别为100%、66.67%、73.33%和86.67%,机构服务项目工作指标在各区县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妇幼保健、疾病防治、协查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在各区县间均已达成或超额达成。②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得分在区县间分布差异较大。区县组织管理平均得分11.4分(9-13.5分),主要问题是制度建设、分工协调和问题整改等方面落实不到位;机构组织管理平均得分8.13分(2-10分),主要问题为制度建设和绩效工作落实不到位。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绩效考核得分在区县层面无扣分,机构平均得分8.62分(5-10分),得分在区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问题为预算执行不到位和资金使用不合规。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首先构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和形成分析框架。具体过程是通过研究整合相关卫生服务模型,构建了“供方影响因素-需方影响因素-项目政策目标”理论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系统收集影响因素建立分析框架。分析要素可以归纳为供方和需方两类,其中供方影响因素包括政策制度(配套政策、配套制度、项目设计)、资源保障(人力资源、项目经费、硬件设备)、组织保障(运行模式、部门协作、信息化建设);需方影响因素包括倾向特征(人口学、社会结构、健康信念)、促进资源(经济能力、社会组织)、健康需要(感知需要、评估需要、效果评价)。其次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通过多水平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机构水平上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四个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不同程度上受区县和机构层面供需双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人力资源(区县每千人护士数、区县每千人公共卫生人员和区县每万人全科医生数)、硬件设施(区县基层卫生机构平均床位数)、项目经费(机构资金管理得分)、组织保障(区县和机构组织管理得分)等供方要素与不同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均为独立正相关;机构公卫医师人均负担目标人群数与四个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均呈独立负相关。区县基层需方社会人口要素中,区县人均GDP和人口增长率与不同项目工作指标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均为独立正相关,区县人口密度和死亡率均是独立负向影响因素。机构层面需方要素中,效果评价(辖区居民满意度)和健康信念(辖区居民知晓率)均是健康档案管理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正向影响因素,健康信念(辖区居民知晓率)同时是高血压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负向影响因素。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影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辖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在供方变量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存在显着部分中介效应。在每机构公卫医师人均负担目标人群数、资金管理得分、组织管理得分、医生满意度等供方变量影响各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总效应中,居民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比例为50.30%~73.09%,居民知晓率的中介效应比例为13.04%~71.90%。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在影响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和糖尿病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与机构供方变量间存在交互效应。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高于全市平均值时,可以降低每机构公卫医师人均档案数对健康档案管理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负向阻碍作用、增强机构资金管理得分的正向促进作用、削弱医生满意度的正向促进作用。结论与建议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性制度安排。项目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项目建设的系统性措施落实不到位,包括项目设计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绩效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等;(2)项目建设保障要素落实不协同,包括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等基层卫生资源保障水平不足;(3)组织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4)资金管理制度执行不规范等,影响了以慢性病管理为核心健康防控项目政策目标的落实。这提示我国卫生行政部门需要从政策建设角度进行系统性制度安排,完善项目服务内容和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度设计,建立服务包动态调整机制,重视区县和机构间人力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的资源保障,加强区县和机构的组织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促进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2.建立项目落实的动态评估模型,有助于及时发现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和管理工作执行中的问题。本研究从供方和需方两个角度系统地整理了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的核心、模块和要素三级维度,并通过实证研究在典型地区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个层面验证了“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模型的理论整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影响因素研究领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动态评估模型构建的工作基础。3.政府牵头建立供需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可有效提高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效率和质量。实证研究验证了区县和机构层面上人力资源、硬件设施、项目经费、组织保障等供方要素和社会人口、健康信念、效果评价等需方要素共同影响机构层面服务项目政策目标的落实,进一步揭示了辖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等需方变量作为中介变量在供方变量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交互作用,探析了供需双方因素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路径和潜在机制。研究结果提示应该重视需方要素在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社区居民满意度和知晓率指标识别重点干预人群,切实提高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知水平和利用水平。创新性1.本研究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服务本质出发,整合“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和安德森模型,从供需双方角度系统梳理了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的指标维度,构建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既考虑了影响因素分析理论上的规范性,也考虑到了分析过程中变量的可变性,为开展影响因素分析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变量筛选工具,从方法学角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本研究在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个层面上对供需双方影响因素在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和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定量测算,明确了供方因素影响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直接作用路径和通过需方因素的间接影响路径,探讨了需方关键影响因素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和政策干预意义。这对不同层面的政策制定者统筹卫生资源、制定干预策略、完善目标措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局限性本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考核评估问题发现和影响因素分析为例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虽具一定的代表性,但结论外推至客观条件差异较大的地区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实证分析时尽管对典型地区区县和基层卫生机构两级变量信息挖掘较为详尽,但区县和机构两个层面难以涵盖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涉及的全部影响领域。同时由于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不能够反映时序变化的影响,也可能会对本研究方法学的推广应用带来一定的影响。

崔晓龙[7](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丁雪萌[8](2020)在《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呈现出发展速度快、人口基数庞大以及地区差异显着等特点,加之计划生育等控制人口增长政策的附加效应,导致我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同时也使得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日益恶化,集中反映为长期照护服务资源供给与养老需求之间的错配。虽然我国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养老政策制定与完善、养老产业发展与优化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努力,也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然而老年人口数量与预期寿命的不断增加,其对照护服务与养老设施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家庭少子化与核心化的发展趋势,家庭照料方面人力供给资源的不断下降,致使养老资源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矛盾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供需视角,选取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方即老年人群体,以及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方即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个层面探讨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均衡问题。因此,本研究遵循以下逻辑范式:(1)本文首先基于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理论以及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具体将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形式划分为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1)整体角度,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家庭、社区与机构三个供给主体层面构建关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评价体系,剖析我国地区间长期照护服务资源分配是否均衡有效;(2)分步评价,本文首次尝试基于CLASS数据库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下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种服务供需信息的挖掘,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与评价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状况,弥补了国内供需角度层面关于长期照护服务整体评价的空白。(2)其次,本文的实证分析逻辑框架是层层递进深入的关系,在有效需求理论即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下,确定了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应该以老年群体的需求为基础,因此本文的分析侧重点在于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并且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将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种长期照护服务方式全部融合进了一个实证分析框架,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创新点。主要是鉴于长期照护服务与医疗服务具有非常相似特点的基础,即它们的使用都是以“消费能力”为中心的个人选择行为,因此本文参考广泛应用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安德森行为模型(Andersen’s behavioral model);同时结合长期照护服务选择行为的特点对其进行了合理改造。其中,基于安德森行为模型框架下的长期照护服务选择行为(个人行为),是环境特征、个人特征和养老效果综合影响的结果。其理论模型有利于客观评析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匹配有效度,也在一定程度充实了国内关于该领域研究的不足。(1)家庭照护中,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侧重于个人行为一即长期照护方式意愿选择的分析;(2)社区照护中,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侧重于个人行为二即长期照护服务利用行为的分析,并且从供需角度出发即供给水平与客观需要相结合,探究影响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主观需求的相关因素;(3)机构照护中,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结合上述个人行为(行为一:长期照护方式意愿选择与行为二:长期照护服务利用行为)进而分析对老年人养老效果即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其分析逻辑有助于将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行为与行为结果将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提出促进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根据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整体评价部分:本部分采用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提供2017年数据),依据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种服务方式所对应的的责任主体,选取了反映我国地区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34个指标,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法,从而对其供给能力进行具体的剖析。研究发现:(1)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人口老龄化标准,同时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其长期照护服务的综合供给能力尚未满足老年人的整体养老需求;(2)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最占优势,西部地区的供给劣势尤为明显,养老资源在地区间的分布也极为不均衡;(3)上述结果侧面说明地区经济实力强的省份,其长期照护服务综合供给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更应重视养老服务资源在西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倾斜与分配,以满足经济欠发达地区其老年人日益严峻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第二,家庭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部分:(1)从需求层面而言,受儒家思想以及孝文化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九成老年人选择自己家或者子女家养老,而且农村地区老年人选择家庭成员养老的意愿更为强烈。为了进一步深入探析各类因素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方式的影响,笔者采用2014年CLAS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同时基于安德森行为模型为分析框架,建立多项Logit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对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选择方式决策行为的影响,并比较各类因素影响的差异作用。其中老年人子女数量越多,其未来选择家庭照护模式的意愿会更强烈,同时儿子数量对父母未来选择家庭照护的倾向作用显示更强。(2)从供给层面而言,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成员仍然是家庭照护服务的内部供给主体,同时也是老年人选择提供护理服务的首要倾向;政府、社区与社会组织作为家庭养老服务的外部供给主体的作用体现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自身工作、抚养孩童与照顾老人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及其他导致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的因素,家庭照护功能会不断外溢到社会化照护服务体系中。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失能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与此同时,老年人高龄化与失能化并存发展的局面,使得青壮年子女面临上有赡养义务、下有抚养责任的负担也会持续加剧。第三,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部分:(1)从需求层面而言,我国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呈现“高需求、低利用”的态势,其中加权需求结果显示最高的为“陪同看病”等医疗护理类服务,其次是“老年人服务热线”等精神慰藉类服务,最后则是生活照顾类服务。当前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不平衡现状仍然较为严峻,生活照顾类、医疗护理类以及精神慰藉类共三类服务九个项目下,有相应需求但未获供给的老年人比例几乎均超过三成。其中精神慰藉类服务的供需不平衡比例最高,其次则是医疗护理类以及生活照顾类服务。笔者采用2014年CLAS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以安德森行为模型为分析框架,具体探讨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是基于其自身客观需求产生,还是源于现有供给导向;从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依次探索各因素对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需求的定量影响。(1)倾向因素中,年龄越大的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则更为强烈;有配偶老人相比孤寡老人在社区照护服务方面的主观需求也更低;同时,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对社区照护服务的需求表达更为显着。(2)使能因素中主要考察了社区照护服务的供给水平,现有社区照护服务的供给水平对老年人关于其的主观需求正向影响显着。(3)需求因素中具体分析了老年人其自身的客观需求状况对社区照护服务的影响作用,其中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明显比健康一般或较差的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低;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其对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也更显强烈。(2)从供给层面而言,当前社区照护服务类型中供给水平最高的则是生活照顾类服务,其次是精神慰藉类以及医疗护理类服务,侧面说明生活照顾类服务的供给难度较低,因此社区在该项服务的提供则较为充分。然而,我国社区照护服务模式起步较晚,同时养老床位利用率一直在低水平浮动,说明其服务的使用发展远远滞后于社区养老机构与设施投资扩建。并且社区照护服务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软硬件环境支持基础薄弱、护理服务人员数量与质量结构性严重失衡以及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欠佳等问题限制,使得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第四,机构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部分:(1)从需求层面而言,机构照护作为家庭照护的重要补充形式,其在社会大众中的接受度普遍偏低,并且老年人自身与家人关于选择养老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主观偏见。本部分采用2014年CLAS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并且根据安德森行为模型构建下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行为的最后一环节即老年人的养老效果的实证分析。(1)倾向因素中,居住在城市地区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越高。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遭受着经济、教育和医疗方面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使得在晚年期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效果满意度显着消极于城市老年人。(2)使能资源中,拥有房产数越多以及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更为积极;学历越高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更加积极;社会网络支持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有利于促进其精神健康,外在给予的内心安全感将使老年人更好地应对老年身份所带来的生活变化与压力。(3)需求判断中,机构照护服务意愿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呈现负向影响,说明选择机构照护服务的老年人,可能其获得的代际支持较匮乏,同时内心感受到的满足感与充实感也相对较低。因此有效推动积极老龄化进程的首要着力点仍是改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应先满足其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进而再去解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等矛盾。(2)从供给层面而言,首先,当前养老设施和机构床位的供应远远超过行业需求,并且自2011年开始机构养老的床位利用率却在逐年下降,说明养老床位存在资源浪费、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职业素养、文化程度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极大地限制了养老服务业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护理队伍性别、年龄结构的失衡均严重制约养老护理质量的提升。再者,各地区机构照护服务供给效率结果显示,我国养老机构服务综合效率平均为0.944,全国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964,低于平均规模效率0.979;其中,综合效率未达到最佳的省份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各相应地区应重视加强政府部门的养老投入,进而带动中西部地区机构照护服务供给的规模效率,同时注重东部以及东北部地区的平衡发展。

李蓬勃[9](2020)在《代际支持对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务院出台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特别提到,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构建家庭支持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老年人能否获得家庭代际支持以及家庭代际支持的程度如何,都将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着影响。本研究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简称CLASS数据),以我国城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反馈理论、责任内化理论,利用定量研究方法,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对我国城市家庭代际支持基本情况做出了系统研究,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等因素与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描述统计和交叉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了双向代际支持对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代际支持对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十分显着,其中,子代对亲代提供的经济支持对亲代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具有显着影响,亲代对子代的经济支持对亲代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具有正向作用;子代对亲代的生活照料能显着提升亲代的生活满意度,亲代照看孙辈、做家务等对子代的生活照料不利于提升亲代的生活满意度;子代对亲代的精神慰藉能显着提升亲代的生活满意度,亲代对子代的精神慰藉同样对亲代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有显着作用,亲代和子代经常谈心交流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此外,我国城市老年人总体生活满意度比较高,老年人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自评状况、收入水平、是否享有养老保险和社区服务等是影响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构建良好的代际关系、重视精神慰藉作用、减轻老年人对子女的照料负担、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家庭代际支持、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建议。

苏震宇[10](2020)在《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以上海市M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龄独居老人是拥有高龄及独居双重特征的特殊群体。高龄意味着身体机能弱于低龄老人,独居意味着缺少配偶乃至家庭的就近照料,这给家庭和社区带了巨大的照料压力。完全依靠传统的养老模式来解决高龄独居老人的赡养问题已然不可能,现有养老服务能够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但不能解决高龄独居老人的精神慰藉和应急响应需求,那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家庭和社会网络所提供的非正式支持来解决的。因此厘清非正式支持中的哪些因素对其生活会产生影响,有助于未来解决高龄独居老人生活照料的问题。本研究在非正式支持对老年人的影响以及高龄独居老人生活状况的既有文献基础上,以社会支持理论为问卷基础,延续理论为研究假设的理论基础,上海市Y区M社区独居老人为研究样本,对社区内高龄独居老人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文章通过单因素分析对比了高龄独居老人及中低龄独居老人获得的非正式支持的差异。同时,利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子女的非正式支持和邻里及朋友提供的非正式支持对高龄度独居老人生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单因素回归中,高龄独居老人与中低龄独居老人在子女探望频率、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性别、文化程度以及个人收入方面存在差异。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仅考虑子女支持的模型中,家庭关注度高的高龄独居老人比家庭关注度低的老人更有可能认为当前生活状况非常好;在仅考虑邻里及朋友支持的模型中,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大的高龄独居老人比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小的老人更有可能认为当前生活状况非常好;当同时将两类因素纳入回归模型中时,我们发现子女居住地、家庭关注、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以及社会互动频率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存在显着的影响,在对比优势比后发现,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政策建议:加快基础性养老服务的创新与推广研究,帮助高龄独居老人扩大社会支持网络;结合社区微更新、旧区改造项目,加快老旧小区的适老性改造项目进度。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二、数据、模型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1. 样本变量说明。
        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实证模型选择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人口内在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健康因素
    (四)保障因素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1. 建设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和养老服务可及性。
        2. 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加大补贴力度和社会支持。
        3. 发展老年社交生态组织,增加老年人的沟通和交际机会。

(2)提升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街区地块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亟须关注
        1.1.2 建成环境主动干预老年人生活
        1.1.3 街区地块建成环境与老年人居住满意度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街区地块
        1.3.2 建成环境
        1.3.3 街区地块的建成环境特征
        1.3.4 居住满意度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模型构建
    2.1 建成环境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综述
        2.1.1 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理论研究
        2.1.2 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
        2.1.3 居住满意度的研究方法
    2.2 理论模型构建
        2.2.1 Campbell模型
        2.2.2 有序logit模型
3 数据采集与特征描述
    3.1 数据采集与分析
        3.1.1 数据采集
        3.1.2 数据分析
    3.2 特征分析
        3.2.1 老年人个人属性分析
        3.2.2 老年人主观感知分析
        3.2.3 街区地块建成环境特征分析
4 影响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建成环境因素识别
    4.1 功能多样性与满意度
        4.1.1 使用混合度影响要素效应分析
        4.1.2 设施全面度影响要素效应分析
    4.2 移动便利性与满意度
        4.2.1 垂直便捷度影响要素效应分析
        4.2.2 水平便捷度影响要素效应分析
    4.3 活动安全性与满意度
        4.3.1 对外交往度影响要素效应分析
        4.3.2 内部连接度影响要素效应分析
    4.4 客观建成环境的关键因素
    4.5 主观建成环境与满意度
5 相关要素的有序Logit回归模型
    5.1 主观建成环境数据的修整:相关性分析
    5.2 影响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有序logit回归分析
    5.3 小结
6 提升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街区地块环境特征优化
    6.1 新建开放式住区地块环境特征优化——以东港片区为例
        6.1.1 地块环境特征
        6.1.2 优化设计建议
    6.2 新建封闭式住区地块环境特征优化——以星海湾片区为例
        6.2.1 地块环境特征
        6.2.2 优化设计建议
    6.3 老旧开放式小区地块环境特征优化——以兴工街道片区为例
        6.3.1 地块环境特征
        6.3.2 优化设计建议
    6.4 老旧封闭式住区地块环境特征优化——以三八广场片区为例
        6.4.1 地块环境特征
        6.4.2 优化设计建议
    6.5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规划策略
        7.2.1 功能多样性层面
        7.2.2 移动便利性层面
        7.2.3 活动安全性层面
    7.3 创新与不足
        7.3.1 创新点
        7.3.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片、表格目录及来源
    (1)图片目录及来源
    (2)表格目录及来源
附录 B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老年人越健康,生活越满意?——来自2014年CLHLS数据年龄、城乡与性别的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
三、数据来源、变量与模型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择
    (三)模型选择和检验机制
四、实证分析
    (一)分年龄组老年人健康状况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结果
    (二)分城乡老年人健康状况对生活满意的回归结果
    (三)分性别老年人健康状况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结果
    (四)总模型
五、结论与不足

(4)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7年CGSS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老年人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3.2 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3.3 医疗保险、健康状况与老年人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3.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概念界定
        2.1.1 医疗保险制度
        2.1.2 老年人
        2.1.3 健康状况
        2.1.4 幸福感
    2.2 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社会比较理论
        2.2.3 健康需求理论
第三章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与模型选取
    3.1 数据来源
    3.2 变量说明
        3.2.1 因变量: 幸福感
        3.2.2 解释变量: 医疗保险
        3.2.3 控制变量和中介变量
    3.3 模型选取
第四章 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1.1 老年人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4.1.2 老年人健康与幸福感基本情况
    4.2 医疗保险与老年人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4.3 医疗保险影响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健康状况
        4.3.1 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中介作用分析
        4.3.2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分析
    4.4 医疗保险与老年人幸福感的城乡差异分析
第五章 医疗保险与老年人幸福感的个案访谈分析
    5.1 访谈对象选择
    5.2 访谈提纲设计
    5.3 访谈结果分析
        5.3.1 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
        5.3.2 医保参与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
        5.3.3 医保使用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
        5.3.4 医疗服务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启示
        6.2.1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各个项目,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要
        6.2.2 确定重点保障对象,促进特殊老年群体健康
        6.2.3 平衡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
        6.2.4 对接健康促进政策,减轻老年人医疗支出压力
        6.2.5 优化医保结算报销流程,提高医保定点机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支出预测与政策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长期护理保险理论模型研究
        2.1.2 长期护理保险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1.3 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研究
        2.1.4 失能数据与公共卫生成本测算相关研究
        2.1.5 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1 长期护理保险理论与定价的相关研究
        2.2.2 长期护理需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3 非正式护理与长期护理关系的相关研究
        2.2.4 长期护理保险规模与成本测算的相关研究
        2.2.5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现状综合评析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3.1 失能与人口老龄化
        3.1.1 健康与失能的定义
        3.1.2 社会保障体系与人口老龄化
    3.2 长期护理理论
        3.2.1 非正式护理
        3.2.2 长期护理的概念与发展
        3.2.3 养老与长期护理保障体系
        3.2.4 长期护理生命周期理论
    3.3 长期护理保险
        3.3.1 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
        3.3.2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
        3.3.3 长期护理保险机制
        3.3.4 个体效用最大化的价值函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践经验与设计构想
    4.1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状况
        4.1.1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发展状况
        4.1.2 欧洲代表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4.1.3 日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4.1.4 小结
    4.2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践情况
        4.2.1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范例
        4.2.2 参保范围与筹资渠道比较
        4.2.3 护理方式与待遇标准比较
        4.2.4 小结
    4.3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构想
        4.3.1 基本原则
        4.3.2 资金筹集
        4.3.3 待遇支付
        4.3.4 服务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正式护理与长期护理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数据来源与计量模型
        5.2.1 实证数据来源
        5.2.2 面板固定效应模型
        5.2.3 中介效应模型
        5.2.4 有序Logit模型
    5.3 非正式护理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3 异质性检验
        5.3.4 稳健性检验
        5.3.5 影响机制检验
        5.3.6 研究结论
    5.4 长期护理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4.1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5.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3 异质性检验
        5.4.4 稳健性检验
        5.4.5 非正式护理对长期护理的影响机制研究
        5.4.6 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龄失能人口与长期护理保险支出规模预测
    6.1 问题的提出
    6.2 模型设定
        6.2.1 失能转移模型
        6.2.2 归并平均算法
    6.3 数据来源
        6.3.1 实证数据集
        6.3.2 人口预测数据
    6.4 失能转移矩阵计算
    6.5 老龄失能人口规模测算与分析
    6.6 长期护理保险成本与支出预测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长期护理保险模型拟合与政策模拟
    7.1 问题的提出
    7.2 实证数据来源
    7.3 模拟矩估计方法
    7.4 参数估计与模型拟合
        7.4.1 外生参数估计
        7.4.2 模拟矩方法估计步骤
        7.4.3 内生参数估计结果
        7.4.4 模型拟合结果
    7.5 参保率政策模拟结果与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状况的国际研究
    2.2 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状况的国内研究
    2.3 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3.1 相关概念
    3.2 理论基础
    3.3 资料来源
    3.4 质量控制
    3.5 研究方法
    3.6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现状
    4.1 基本公卫项目绩效考核结果
    4.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现状
    4.3 基本公卫项目建设存在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构建
    5.1 影响因素文献研究
    5.2 关键知情人访谈
    5.3 扎根理论质性分析
    5.4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构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本公卫项目政策目标落实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研究
    6.1 研究对象的确定
    6.2 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6.3 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
    6.4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6.5 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研究方法学选择与应用
    7.2 基于研究发现有关问题的明确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完善项目政策目标落实措施的策略
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1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方案(济南市)
附件2 关键知情人访谈问卷
附件3 关键知情人访谈资料整理示例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阐述
        (一)城镇老年人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三)用户体验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一、视觉贴近原则
        二、行为贴近原则
        三、语境贴近原则
        四、情感贴近原则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四、调研结论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一、设计总体规划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一、可用性测试
        二、设计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数据介绍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贡献
第2章 理论基础、文献综述与国际经验启示
    2.1 理论基础
        2.1.1 公平理论
        2.1.2 需求层次理论
        2.1.3 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理论
        2.1.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的相关研究
        2.2.2 长期照护服务供给的相关研究
        2.2.3 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对策
        2.2.4 文献评述
    2.3 国际经验启示
        2.3.1 家庭照护服务模式的代表——日本
        2.3.2 社区照护服务模式的代表——英国
        2.3.3 机构照护服务模式的代表——美国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3.1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分析的理论模型
    3.2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机制分析
        3.2.1 长期照护服务供需能力的整体评析
        3.2.2 家庭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作用机制
        3.2.3 社区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作用机制
        3.2.4 机构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作用机制
    3.3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分析的研究设计
        3.3.1 关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整体评价
        3.3.2 关于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分步评析
第4章 中国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
    4.1 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的需求分析
        4.1.1 描述性分析
        4.1.2 实证分析
    4.2 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的供给分析
        4.2.1 家庭层面
        4.2.2 政府层面
    4.3 家庭照护服务的供需矛盾与原因
        4.3.1 老年人失能化与高龄化并存发展
        4.3.2 家庭结构呈现核心化与少子化
        4.3.3 家庭照料者经济负担逐渐加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
    5.1 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的需求分析
        5.1.1 描述性分析
        5.1.2 实证分析
    5.2 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的供给分析
        5.2.1 社区层面
        5.2.2 政府层面
    5.3 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矛盾与原因
        5.3.1 社区照护缺乏硬软件环境支持
        5.3.2 社区照护服务人员数量与结构失衡
        5.3.3 社区照护关于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欠佳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老年人机构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
    6.1 机构照护服务的需求分析
        6.1.1 描述性分析
        6.1.2 实证分析
    6.2 机构照护服务的供给分析
        6.2.1 机构层面
        6.2.2 地区层面
    6.3 机构照护服务的供需矛盾与原因
        6.3.1 养老机构整体床位利用率较低
        6.3.2 专业机构照护人员供给不足
        6.3.3 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供需失衡
        6.3.4 政府关于养老机构运营监管欠佳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我国历年人口分布情况统计
    附录2 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失能级别
    附录3 老年人工具性生活自理能力失能级别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代际支持对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
        1.1.2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设计及创新点
        1.4.1 研究设计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代际支持
        2.1.2 生活满意度
    2.2 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社会交换理论
        2.2.3 反馈理论
        2.2.4 责任内化理论
第三章 我国城市家庭代际支持状况
    3.1 城市老年人口基本特征
    3.2 代际支持的主要内容
        3.2.1 经济支持
        3.2.2 生活照料
        3.2.3 精神慰藉
    3.3 城市老年人基本情况与家庭代际支持的交叉分析
        3.3.1 人口学特征与代际支持
        3.3.2 社会经济特征与代际支持
        3.3.3 子女情况与代际支持
第四章 我国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状况
    4.1 城市老年人基本情况与生活满意度的交叉分析
        4.1.1 人口学特征与生活满意度
        4.1.2 社会经济特征与生活满意度
    4.2 代际支持与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交叉分析
        4.2.1 经济支持与生活满意度
        4.2.2 生活照料与生活满意度
        4.2.3 精神慰藉与生活满意度
第五章 代际支持对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的回归分析
    5.1 模型选择
    5.2 变量设置
    5.3 回归结果与分析
        5.3.1 回归结果
        5.3.2 回归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建议
        6.2.1 构建良好的代际关系
        6.2.2 重视精神慰藉作用
        6.2.3 减轻老年人对子女的照料负担
        6.2.4 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6.2.5 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以上海市M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高龄独居老人
        1.2.2 非正式支持
    1.3 理论基础
        1.3.1 延续理论
        1.3.2 社会支持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文章框架与分析框架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1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2.2 老年人非正式支持
    2.3 高龄独居老人
    2.4 文献述评
    2.5 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3.2 变量选取和设置
        3.2.1 被解释变量
        3.2.2 解释变量
        3.2.3 控制变量
    3.3 模型构建
    3.4 分析策略和方法
第四章 非正式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的基本概况
        4.1.1 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
        4.1.2 独居老人子女支持概况
        4.1.3 独居老人邻里及朋友支持概况
        4.1.4 独居老人控制因素概况
        4.1.5 小结
    4.2 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
        4.2.1 子女支持的单因素分析
        4.2.2 邻里及朋友支持单因素分析
        4.2.3 控制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2.4 小结
    4.3 非正式支持影响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4.3.1 子女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4.3.2 邻里及朋友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4.3.3 不同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4.3.4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意涵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意涵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J]. 邓大松,唐嘉梨. 理论月刊, 2021(12)
  • [2]提升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街区地块环境优化研究[D]. 李艺彤.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老年人越健康,生活越满意?——来自2014年CLHLS数据年龄、城乡与性别的检验[J]. 刘立光.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4]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7年CGSS数据[D]. 杨灿. 山东大学, 2021(02)
  • [5]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支出预测与政策模拟研究[D]. 李雪岩. 山东大学, 2021(11)
  • [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目标落实的影响因素及完善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考核评价结果为实证[D]. 刘铁诚. 山东大学, 2021(12)
  • [7]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8]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研究[D]. 丁雪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9]代际支持对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 李蓬勃. 河北大学, 2020(08)
  • [10]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以上海市M社区为例[D]. 苏震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老年人心理特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