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控制图形的不同格式文件转换的程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贾仁学[1](2021)在《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GIS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供水系统中使用GIS技术可以实时、高效地对供水管网数据进行管理、共享,提高了供水系统的管理水平。供水管网数据作为供水管网系统的基础,数据的获取一直是关键问题。Web GIS技术的出现使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开始由传统的单机系统向网络化发展,数据的应用也发生了变换。供水管网数据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矢量数据和位图数据。由于不同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具有差异性,传统的转换方法存在数据信息丢失且不能独立实现转换的不足。如何实现供水管网数据数据转换及在Web GIS系统中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设计以供水单位供水项目为背景,采用具体的编程来实现供水管网数据的转换,旨在设计既能实现数据信息的无损转换又不依赖于任何资金限制的第三方的数据转换系统。通过对供水系统需求的分析,数据转换大致可分为矢量数据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转换以及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通过分析CAD数据与GIS数据的模型差异,又比较了几种常见的矢量数据转换方法的优缺点,结合项目特点制定了基于公开数据格式与语义映射相结合的转换策略。本设计采用C#具体编程结合Od GS类的一些方法实现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通过预处理模块、输入模块、中间转换模块以及输出模块实现矢量数据的转换,其中预处理用来检查源数据的闭合性和冗余性并规范处理、输入模块对DXF文件进行读取、中间转换模块基于产生式规则原理设计转换规则库、转换数据库和转换控制系统完成对数据信息进行转换、输出模块结合GDAL库设计生成Shape数据的输出接口。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的研究包括对图像进行灰度化、对图像进行平滑滤波、对图像进行均衡化增强、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对图像进行基于细化的矢量化,通过这几个关键步骤的研究,实现位图数据到矢量数据的转换。最后将转换得到的矢量数据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实际应用效果检验。通过测试不断完善设计,实现了预期目标。
冯雁星[2](2021)在《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及存储容量的增大,其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结构越来越复杂,处理数据的算法越来越复杂,使得计算机应用面越来越广泛,也显得计算机越来越具有智能,但实质上计算机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这一基本原理并没有改变。从软件智能化研究领域分析,计算机展现的智能体现在程序的自动执行上;人类的智能体现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上;人工智能应该主要体现在程序的自动生成上。程序自动生成的研究目的要使计算机软件能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够根据自身的当前状态和能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自动生成解决方案,并执行解决方案达成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能力。首先,本文对人类的智能结构和人类解决问题的相关智能机制进行了研究,根据智能结构和智能机制对程序的组成和人类的编程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AORBCO模型及其描述语言进行分析与研究,用AORBCO描述语言对Ego的知识进行描述,为数据增加了语义,便于计算机对数据的理解和计算。要使Ego能够自动生成程序,就必须使Ego对自身的能力有一定的理解,使用形式语义学中的公理语义对模型中过程性知识的语义进行了描述,即通过对动作的前置条件、后置条件的描述来定义动作的语义。其次,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是Ego利用自身的信念和能力达成愿望的一个过程,即Ego规划过程。智能规划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过程的研究与发展主要集中在启发式搜索方法和规划模型设计方法上,如何设计一个通用的启发式函数仍然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总结了人类程序设计时对问题进行描述、分解、合成的过程,对计算机的能力进行了语义描述、层次划分、组织,并提出更新与演化理论。此外,采用Java编程语言对规划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设计,设计路径规划实验对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了验证实验。类比人类解决问题的场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不能求解问题时,具有自我意识的Ego能够通过与信念中的熟人进行通信来解决该问题,当Ego与熟人或熟人间产生冲突通过协商处理问题。Ego与信念中的熟人通信求解问题时,双方之间通过协商请求数据的格式、请求的方式以及规划结果的形式来处理问题。针对传统的智能规划问题中协商冲突与欺骗行为,本文提出规划质量(Quality of Planning,QoP)校验来解决,并对协商结果以及权值进行更新与演化。最后,使用Java GUI、JADE、图数据库相关的技术对智能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设计与实现,设计规划系统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与验证。通过求解图形面积问题对人类求解问题的过程进行模拟,验证了系统自动规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疏成成[3](2021)在《基于LABVIEW的电力电子实时仿真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在电力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分析的过程中,开发者适当地进行半实物仿真实验,可以有效地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开发费用,还可以很大程度上保障人员的安全。电力电子半实物实时仿真技术及平台的研发,可以方便电力电子技术的实验与教学。针对电力电子半实物仿真教学实验需要,研究开发低成本解决方案,基于Lab VIEW软件和FPGA板卡,本文设计了一种高性价比电力电子半实物实时仿真平台。实验平台由Lab VIEW软件编制的监控系统和模型运算单元FPGA板卡组成,监控系统通过以太网与FPGA板卡数据交换,平台系统可以进行多种电路拓扑模型的下载安装和半实物实时仿真实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电力电子半实物实时仿真平台的架构和系统模型形成的原理,在分析比较各类建模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二值电阻法建立了Buck电路仿真模型。(2)介绍了SG软件开发环境,设计了FPGA的通用仿真模型框架,将上述建立的Buck电路模型应用到模型框架中,并对模型下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和介绍了ARM系统相关配置。(3)在FPGA+PC结构的实时仿真平台样机上,设计了基于Lab VIEW的监控系统架构和模型数据文件格式,实现了多模型库文件的下载运行、参数设置和模型电路拓扑图显示,采用了多线程算法进行接收和解析数据,实现了仿真波形曲线的实时显示。通过上述研究,论文基于实验样机平台,进行了Buck电路的实时仿真实验,并与SG仿真平台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设计的电力电子半实物实时仿真平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陈茜[4](2020)在《基于半导体芯片测试平台ATE的数据结果分析程序》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芯片产业发展迅速。在芯片生产的过程中,芯片质量测试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一道工序。芯片测试厂商为了提高测试机台的测试效率,引入并行化和多线程处理过程。这在提高测试效率的同时造成测试人员难以捕捉测试具体执行时间信息的弊端。同时对于芯片测试Shmoo图形分类依赖人工经验分类,这种方式使得整个测试过程显得耗时耗力。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ATE的数据结果分析程序的解决方案。该程序由测试时间工具集程序、日志文件工具集程序和Shmoo图形分类研究模块组成。编程语言使用java,C,python shell语言,框架开发采用RCP插件开发以及轻量级数据库SQLite。测试时间工具集是对于模拟测试日志中各个event的测试时间项数据的抽取和分析,该模块内部使用序列化技术如Google Protobuff和BOOST序列化解决数据产生和排序时传输效率问题,同时配合SMT、libxml等库函数实现对于具体event中数据项的访问和数据项抽取转存为结构体的操作。实现了日志文件(.edl)向事件分析报告(.xml)的转换。日志文件工具集是对于日志中包含的其它数据项的分析,这个模块在SQLite的数据库提供的接口基础上,实现了封装一个基于具体工程环境数据的写入引擎DBEngine,配合类对象接口的实现构建日志文件依据event不同的数据表(Shmoo Cell Info,Shmoo Def Info,Test Summary Info,Test Value Info...)。然后通过SQL查询数据、SVG等模块实现将日志文件转换为图形report。Shmoo图形分类研究模块中Shmoo的分类标准是从实际测试运行产生的7种Shmoo图形类别标准:Good Shmoo,Bad Shmoo Wall,Bad Shmoo Band,Bad Shmoo Strip,Bad Shmoo Range,Bad Shmo o Hole,Bad Shmoo Inverscale,首先利用MATLAB deeplearningtoolbox实现网络结构搭建,通过自建Shmoo-STK数据集训练大量Shmoo数据,然后配合CA通道注意力机制着重改进网络结构中对于不同分类之间的区别特征的学习,搭建一个合理高效的识别Shmoo类别的卷积神经网络,通过跟现在已有同类轻量级分类网络对比进行网络识别精准率测试。完成代替人工对于芯片测试图的分类的需求。该程序服务于测试芯片制造阶段,解决了芯片制造中芯片测试数据项分析的快速直观展示和测试Shmoo图形的分类研究,实现了电脑代替人力筛查提高测试效率缩短测试时间成本投入。
秦伟锋[5](2020)在《模型驱动的图形化控制程序设计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成熟,传统的软件代码开发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软件需求量日益猛增和使用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当前图形化编程软件开发普遍存在实现复杂、复用性差,导致开发周期长、扩展性能差、维护成本高等问题;传统的C/S框架模式的编程软件面临的仅在单机上使用、且与控制系统严格绑定等缺陷日益明显,无法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将模型驱动的方法应用于基于Web技术的图形化程序设计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模型驱动的图形化控制程序技术基础。研究了IEC61131-3标准软件模型以及功能块图编程语言标准,主要包括软件模型的结构组成和关系以及功能块的结构组成和函数表示方式;研究了模型驱动软件开发的基本思想以及平台无关模型和平台相关模型两个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实例对象的关系;研究了图形化编程软件开发的相关技术,主要包括工业互联网websocket通信以及JSON规范。其次,依据IEC61131-3功能块图程序设计语言标准以及IEC61131-3标准软件模型,通过对控制系统中的控制指令分类研究和算法特性进行分析,设计了功能块指令结构和功能块程序结构,建立了功能块模型、功能块程序模型和功能块指令关系模型,并为其描述属性设计了合理的数据结构,为功能块指令和功能块程序的统一设计和开发以及图形化编程系统的编辑、编译以及运行等功能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接着,根据功能块描述模型、功能块程序描述模型以及功能块指令关系模型,进行功能块编程软件功能的实现。根据功能块描述模型和功能块程序描述模型进行功能块描述文件和程序存储文件的设计和开发。采用JSON对功能块指令和功能块程序进行描述,HTML+CSS进行视图显示,javaScript语言进行算法函数、以及功能块指令和程序视图代码生成程序的开发。通过建立功能块JSON描述文件库和指令算法函数库,实现功能块指令的统一封装;设计功能块程序存储文件和视图代码模型,实现功能块程序视图转换。设计了语法分析器,对功能块程序进行语义和语法检查。根据功能块指令连线关系模型实现功能块程序指令执行顺序算法和目标程序设计。最后,根据功能块指令数据流模型,进行功能块程序仿真运行功能实现。最后,开发功能块编程软件,并编写功能块控制程序对功能块指令以及程序编辑、检查、编译、仿真运行等功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软件满足了工控领域的控制部程序开发需求。通过该方法开发图形化程序,大大降低了软件开发难度和维护成本,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同时增强了软件的扩展性。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陈玉萍,蒋先刚[7](2001)在《工业控制图形的不同格式文件转换的程序设计》文中提出介绍了工业控制图形在 SCADA系统中的作用 ,主要论述了工业控制图形各种格式文件的转换方法 .举例说明了将静态图形转换成动态图形及记录动态图形各种文件的格式与转换方法 .
熊红亮[8](2021)在《基于三维重建的建筑电气自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电气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电气设计人员通过学习相关的电气知识,人为地读取各类复杂的建筑图纸,然后结合相应国家电气类规范才可完成设计。目前,建筑电气设计主要以设计二维平面图为主,并处于半人工手绘阶段,存在设计效率低、易发生人为错误等弊端。同时,在实际工程中,二维平面设计图呈现信息的方式单一、可读性差,导致施工效率低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在实现二维建筑图纸三维可视化的同时完成建筑电气设计自动化的研究方案。首先,以二维建筑图纸为基础,识别图纸中的注释文字以及建筑结构,结合提取的信息将二维图纸三维可视化,然后进行通过优化设备数量及布线方式,实现三维电气图纸自动设计。方案旨在提高建筑电气图纸设计的效率及其可读性,为实际工程提供便利。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课题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三维重建的建筑电气自动设计的研究框架,并依次以各部分为研究对象,分步完成方案的研究。(2)为获取三维重建所需的建筑结构信息,分别对建筑图纸进行预处理、墙体识别、字符识别,最终完成建筑信息提取并以仿真实验确定了该方案的可行性。(3)为完成墙体的三维重建可视化,开发了基于Auto CAD的墙体三维重建程序,同时为实现电气设备的自动计算功能,开发了基于MATLAB的照度计算程序和插座计算程序,并以Excel文件作为桥梁实现两部分的信息交换。(4)为完成电气设计自动布线,建立了三维空间下的电气布线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房间属性的回路划分策略,并通过混合粒子群算法实现设备间的导线连接,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可行性后,在三维重建程序基础上开发了三维电气自动布线程序。通过实验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实现墙体三维重建的建筑电气自动设计方案能实现较好的可视化和自动化设计,为今后建筑电气设计制图一体化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温茂林[9](2021)在《高温熔融沉积3D打印设备设计及软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3D打印市场应用程度不断深化,3D打印技术向着高性能、多材料、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特种工程塑料以其优越特性得到广泛的关注,但同时也对打印设备和工艺提出新的挑战。目前国内针对特种工程塑料3D打印的研究较少,相应设备商业化普及程度很低,已有设备价格昂贵且性能参差不齐。本文结合相关企业需求,设计开发了一款兼顾功能性、经济性、可靠性和美观性的高温3D打印设备。同时,为提升制件表面质量和用户使用体验,对切片软件进行优化开发;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打印过程远程监控可视化应用,为高温3D打印设备产业化应用提供思路。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搭建了高温3D打印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重点对核心喷头组件、温度控制系统及外形框架进行设计。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成型室腔体和喷头组件温度场分布,完成喉管部件的结构优化,优化后的喷头组件最高加热温度可达450℃;成型室腔体采用PTC热风系统,主板集成PID控制,腔体最高温度约为100℃。(2)探究了腔体温度和喷头温度对PEEK制件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90℃的成型室环境温度能够有效地降低制件翘曲程度;较高的喷头温度能够保证稳定的出丝流量,同时制件层间粘结效果较好、挤出丝宽度较为均匀。在合适的打印参数下(喷头温度420℃、腔体温度90℃、热床温度150℃、打印速度20mm/s),打印制件质量良好,设备满足设计要求。(3)提出层间内外轮廓起点等距偏移打印策略,基于开源切片引擎Cura Engine,完成策略程序开发和控制台软件编译;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策略的优劣:等距偏移能够有效地解决打印制件表面Z轴接缝问题,打印效率介于就近策略与随机策略之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制件的结构稳定性。(4)基于物联网平台设计实现了3D打印过程远程监控系统,采用MCU+WIFI模组的通信方案,基于Marlin固件完成与平台通信程序的开发;实现将设备工作时的温度信息、打印进度、打印状态信息通过Web端和移动端的可视化应用进行展示,同时能够向设备端下发停机指令。
张向向[10](2021)在《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文中提出大型设备的研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分布式机电系统的发展,但大型分布式机电设备为生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多地域分布设备状态监测、设备管理、数据储存与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大型工业生产中的分布式机电设备存在分散性、监测节点多元化、设备管理复杂化等特点,在分布式网络化智能监控中,每个独立运行的机电设备即是一个边缘节点,位于边缘节点的设备数据信息是对分布式机电设备进行高效监测与管理的重点所在。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嵌入式边缘节点开发的融合虚拟仪器技术的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方案,开发了网络化的远程分布式机电设备监测及边缘节点管理平台,该系统可对处于不同地域的机电设备进行远程监测与设备信息的管理。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分布式机电系统的信号特点,设计数据采集系统,结合虚拟仪器技术,并采用嵌入式FPGA开发和数据传输技术完成边缘节点信号的可靠、高速采集及传输等功能。(2)为提高边缘节点数据分析的效率,利用一阶差分法有效剔除原始采样信号的奇异点,随之对信号进行最优变分模态分解(OVMD),然后采用相关性分析判定各模态与原始信号的相关程度,从而准确获取真实运行信号与噪声源信号,实现机电系统边缘节点的信号预处理功能,以提高分布式机电系统边缘节点对本地数据的过滤、分析的效率及其准确性。(3)结合System Link技术实现信号的远程传输,完成在远程终端的信号监测,设计远程监测方案,在远程系统终端实现对边缘节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与高效管理,采用远程软件驱动等部署技术实现对远程设备的统一管理与升级。为分布式系统海量运行数据的存储、挖掘、云端计算与应用奠定基础,为故障诊断等技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4)为了验证所设计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采用实验室三台机电设备作为平台监测与管理对象,使用本文技术验证设计结果。实验表明,本文所设计实现的监测平台能够可靠地采集到设备运行数据,经所开发的边缘节点预处理技术实现边缘节点信号的提取与重构,通过终端服务器能够良好地监测远程设备运行状态,实现高效的分布式设备软硬件管理。该实验平台的设计具有可靠性及可扩展性,为分布式系统海量运行数据的存储、挖掘、云端计算与应用奠定基础,为故障诊断等技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为之后课题组平台设计的开发及健康监测、故障诊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业控制图形的不同格式文件转换的程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控制图形的不同格式文件转换的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技术路线 |
1.4 章节安排 |
2 数据转换技术与项目应用 |
2.1 供水管网数据 |
2.2 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
2.3 数据转换技术与供水管网系统应用 |
2.3.1 矢量数据转换技术 |
2.3.2 位图矢量化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 |
3.1 矢量图像的显示与读写 |
3.2 矢量图像的检查与修正 |
3.3 本章小结 |
4 矢量数据转换设计 |
4.1 输入模块 |
4.1.1 DXF文件结构分析 |
4.1.2 输入接口程序设计 |
4.2 中间转换模块 |
4.2.1 CAD数据与GIS数据模型的分析 |
4.2.2 转换映射规则的建立 |
4.2.3 关键图元要素转换规则设计 |
4.2.4 线型样式转换规则设计 |
4.2.5 中间转换模块的运行机制 |
4.3 输出模块 |
4.3.1 Shape文件的解析 |
4.3.2 输出接口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位图矢量化 |
5.1 位图矢量化工具的开发 |
5.2 图像灰度化 |
5.3 图像增强 |
5.3.1 图像平滑滤波 |
5.3.2 图像均衡化 |
5.4 图像二值化 |
5.5 图像矢量化 |
5.6 本章小结 |
6 矢量数据转换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
6.1 数据信息处理 |
6.1.1 水表信息的添加 |
6.1.2 数据表编号处理 |
6.1.3 坐标系的处理 |
6.2 数据信息发布 |
6.3 数据转换的应用与检验 |
6.3.1 图形样式应用检验 |
6.3.2 实体对象及属性信息应用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Agent研究现状 |
1.2.2 自我意识研究现状 |
1.2.3 程序理解与程序生成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基于唯识学的人工智能(AI)理论 |
2.1.1 自我意识理论 |
2.1.2 唯识学与人工智能 |
2.2 智能规划(AI Planning)理论 |
2.2.1 规划描述语言 |
2.2.2 规划方法 |
2.3 AORBCO模型及其描述语言 |
2.3.1 AORBCO模型 |
2.3.2 AORBCO描述语言 |
2.4 程序生成相关理论 |
2.4.1 程序的组成 |
2.4.2 程序生成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AORBCO模型中的规划 |
3.1 AORBCO模型与智能规划 |
3.2 描述性知识与问题分解 |
3.2.1 运行的进程实体——Ego(我) |
3.2.2 客体的组成与描述 |
3.2.3 熟人的描述 |
3.2.4 愿望的描述 |
3.2.5 愿望的分解过程 |
3.3 过程性知识的描述与组织 |
3.3.1 过程性知识的描述 |
3.3.2 过程性知识的层次 |
3.3.3 过程性知识的组织 |
3.4 过程性知识的使用及演化 |
3.4.1 过程性知识的使用 |
3.4.2 过程性知识的更新与演化 |
3.5 AORBCO模型规划相关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4 AORBCO模型中的协商规划 |
4.1 通信交互 |
4.1.1 通信协议与通信语言 |
4.1.2 协商规划 |
4.2 通信协商规划 |
4.2.2 Ego调用熟人的能力 |
4.2.3 Ego发送愿望请求熟人规划的过程 |
4.3 Ego筛选策略与信任机制 |
4.3.1 筛选参数设计 |
4.3.2 规划结构与参数计算 |
4.4 协商规划相关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5 AORBCO模型中的规划验证实验 |
5.1 实验环境与配置 |
5.2 方案及相关技术 |
5.2.1 实验方案 |
5.2.2 相关技术 |
5.3 实验过程 |
5.3.1 系统的类图设计 |
5.3.2 规划过程设计与实现 |
5.3.3 协商规划交互过程 |
5.4 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3)基于LABVIEW的电力电子实时仿真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半实物实时仿真的研究背景 |
1.1.2 电力电子半实物实时仿真意义 |
1.2 基于FPGA的半实物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力电子实时仿真系统架构和原理 |
2.1 系统架构及模型库原理 |
2.1.1 半实物实时仿真系统架构 |
2.1.2 系统模型库原理 |
2.2 建模方法及电路模型范例 |
2.2.1 开关建模方法 |
2.2.2 buck电路仿真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PGA仿真建模及模型库建立 |
3.1 FPGA仿真建模方法 |
3.1.1 System Generator建模平台 |
3.1.2 通用FPGA仿真框架设计 |
3.2 ARM+FPGA软件控制 |
3.2.1 仿真程序运行控制 |
3.2.2 模型库建立和下载运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形界面及监控功能设计 |
4.1 LABVIEW概述 |
4.2 监控系统的整体结构 |
4.3 监控主界面程序设计 |
4.3.1 虚拟示波器模块 |
4.3.2 数据存取模块 |
4.3.3 仿真控制模块 |
4.4 模型选用和参数设置页面程序设计 |
4.4.1 模型选用程序设计 |
4.4.2 参数设置界面设计 |
4.4.3 模型下载程序设计 |
4.5 TCP通讯程序设计 |
4.5.1 LABVIEW与 ARM通讯协议 |
4.5.2 高速通讯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力电子半实物实时仿真实验 |
5.1 实验平台硬件选型及架构 |
5.1.1 ZYNQ7000 |
5.1.2 ZYNQ的外设 |
5.2 电压开环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
(4)基于半导体芯片测试平台ATE的数据结果分析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ATE机台现状 |
1.2.2 机器学习现状 |
1.3 CNN卷积神经网络现状 |
1.4 研究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人承担任务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和理论 |
2.1 芯片测试数据生成 |
2.2 数据处理技术 |
2.2.1 测试源数据处理技术 |
2.2.2 测试数据处理技术 |
2.3 SQLite数据库 |
2.4 Shmoo图像分类技术 |
2.4.1 MATLAB |
2.4.2 CNN |
2.5 RCP插件开发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TE测试数据分析模块需求分析 |
3.1 需求分析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2.1 测试时间工具集模块用例说明 |
3.2.2 日志文件工具集模块 |
3.2.3 Shmoo图形分类研究模块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ATE 的数据结果分析模块概要设计 |
4.1 模块应用架构 |
4.2 功能设计 |
4.2.1 测试时间工具集模块 |
4.2.2 日志文件工具集模块 |
4.3 系统数据建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TE的数据结果分析程序设计实现 |
5.1 测试时间工具集模块 |
5.1.2 测量测试时间 |
5.1.3 测量测试时间测试模块配置文件生成模块 |
5.1.4 SMTValidate 验证模块 |
5.1.5 SMTExecutor 测试执行模块 |
5.1.6 EDLParser 数据格式处理模块 |
5.1.7 导入测试时间模块 |
5.2 日志文件工具集模块 |
5.2.1 report Datalog模块 |
5.2.2 Datalog Parser部分 |
5.2.3 图形数据显示 |
5.3 Shmoo图像分类研究模块 |
5.3.1 图像分类处理流程 |
5.3.2 实验数据集 |
5.3.3 SCNN网络构建和具体分类处理过程 |
5.3.4 SCNN分类结果讨论以及网络结构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 ATE 的数据结果分析模块测试 |
6.1 测试工具与测试环境 |
6.2 测试时间工具集功能模块测试 |
6.2.1 SMTValidate验证模块测试 |
6.2.2 EDLParser格式处理模块测试 |
6.2.3 report Generator生成模块 |
6.3 日志文件工具集模块功能测试 |
6.3.1 Datalog Parser模块测试 |
6.3.2 report Generator生成模块 |
6.3.3 模块业务测试 |
6.3.4 Shmoo图形数据分析测试 |
6.4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
6.4.1 角色访问测试 |
6.4.2 系统性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模型驱动的图形化控制程序设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小结 |
2 模型驱动的图形化程序技术基础 |
2.1 模型驱动程序设计方法 |
2.1.1 模型驱动的基本思想 |
2.1.2 平台无关模型 |
2.1.3 平台相关模型 |
2.2 IEC61131-3标准 |
2.2.1 IEC61131-3标准软件模型 |
2.2.2 IEC61131-3标准的功能块图语言 |
2.3 工业互联网通信技术 |
2.3.1 WebSocket通信 |
2.3.2 JSON语言规范 |
2.4 小结 |
3 图形化程序模型的构建 |
3.1 程序控制指令分类 |
3.2 功能块模型 |
3.2.1 功能块结构 |
3.2.2 功能块指令模型描述 |
3.2.3 功能块端口模型描述 |
3.3 功能块程序模型 |
3.3.1 功能块控制程序结构 |
3.3.2 功能块控制程序模型 |
3.3.3 功能块网络描述 |
3.3.4 功能块连接线描述 |
3.4 功能块关系模型 |
3.4.1 功能块连线关系描述 |
3.4.2 功能块程序数据流描述 |
3.5 功能块模型作用 |
3.6 小结 |
4 功能块编程软件 |
4.1 图形化编程系统组成 |
4.2 功能块指令的封装 |
4.2.1 功能块指令库 |
4.2.2 功能块描述视图化方法 |
4.3 功能块程序开发的实现 |
4.3.1 功能块程序视图代码模型 |
4.3.2 功能块程序JSON存储文件 |
4.3.3 功能块控制程序视图化方法 |
4.4 功能块程序编译 |
4.4.1 功能块变量管理 |
4.4.2 功能块程序检查 |
4.4.3 功能块控制程序指令执行顺序 |
4.4.4 目标程序生成 |
4.5 程序执行 |
4.6 小结 |
5 图形化编程软件功能验证 |
5.1 图形化编程软件 |
5.1.1 软件工程管理界面 |
5.1.2 软件工程编辑主界面 |
5.2 功能块程序检查功能验证 |
5.2.1 功能块程序语义检查验证 |
5.2.2 功能块程语法检查验证 |
5.3 功能块程序编译结果验证 |
5.3.1 运算类指令编译结果验证 |
5.3.2 程序控制类指令编译结果验证 |
5.4 功能块程序仿运行结果验证 |
5.4.1 运算类指令程序仿真运行结果验证 |
5.4.2 控制类指令程序仿真运行结果验证 |
5.5 小结 |
论文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7)工业控制图形的不同格式文件转换的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控制图形在SCADA系统中的作用 |
2 工业控制图形格式文件的转换 |
3 工业控制图形文件格式转换的程序设计 |
3.1 *.DXF文件的结构 |
3.2 通过DXF读取AutoCAD图形 |
3.3 图形文件转换程序的模块设计 |
4 工业控制图形中各种文件格式转换的一般情况 |
5 结束语 |
(8)基于三维重建的建筑电气自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图纸的三维重建研究现状 |
1.2.2 建筑图纸的电气自动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安排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建筑图纸的三维重建方法 |
2.1.1 承重墙的识别方法 |
2.1.2 普通墙的识别方法 |
2.1.3 窗、门的识别方法 |
2.1.4 三维重建技术 |
2.2 电气设备的计算方法 |
2.2.1 照明灯具数量的计算方法 |
2.2.2 照明灯具的布置方法 |
2.2.3 插座的布置方法 |
2.3 电气回路的布线方法 |
2.3.1 电气回路的划分要求 |
2.3.2 相关布线方法 |
2.4 本文的研究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图形识别的建筑图纸信息提取 |
3.1 建筑图纸的预处理 |
3.1.1 图像二值化 |
3.1.2 图像倾斜校正 |
3.2 建筑墙体的识别 |
3.2.1 承重墙的识别 |
3.2.2 普通墙体的识别 |
3.3 建筑信息的提取 |
3.3.1 字符图元的提取和规范化处理 |
3.3.2 建筑房间类型的识别 |
3.3.3 建筑标高的识别 |
3.4 仿真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三维重建的参数化设计研究 |
4.1 AutoCAD的二次开发 |
4.1.1 二次开发的语言 |
4.1.2 Visual LISP的应用 |
4.2 基于AutoCAD的三维重建程序设计 |
4.2.1 AutoCAD的三维设计 |
4.2.2 墙体的三维重建算法 |
4.2.3 墙体的三维重建程序设计 |
4.3 基于MATLAB的照明和插座的计算程序 |
4.3.1 基于MATLAB的参数化设计 |
4.3.2 照明和插座计算程序的实现 |
4.4 仿真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维图纸的电气优化布线设计 |
5.1 三维电气布线模型的建立 |
5.1.1 三维电气布线的内容及过程 |
5.1.2 三维电气布线模型的设定 |
5.1.3 电气回路布线的目标函数建立 |
5.2 基于混合粒子群的布线优化算法 |
5.2.1 电气回路划分策略的提出 |
5.2.2 混合粒子群算法介绍 |
5.2.3 算法设置 |
5.3 仿真实验验证 |
5.3.1 算例描述 |
5.3.2 参数设置及模型改进 |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电气自动布线程序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高温熔融沉积3D打印设备设计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清单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特种工程塑料3D打印 |
1.2.1 3D打印技术概述 |
1.2.2 特种工程塑料简介 |
1.2.3 特种塑料3D打印研究进展 |
1.3 3D打印软件系统 |
1.3.1 3D打印路径规划 |
1.3.2 3D打印软件应用研究进展 |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温3D打印设备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2 设备模块化设计 |
2.2.1 外形框架设计 |
2.2.2 喷头组件设计 |
2.2.3 成型室温控系统设计 |
2.2.4 其他机构设计 |
2.2.5 整机装配及样机展示 |
2.3 PEEK打印试验 |
2.3.1 试验过程 |
2.3.2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设备整机热仿真及结构优化 |
3.1 引言 |
3.2 热仿真有限元理论 |
3.2.1 传热基本方式 |
3.2.2 温度场控制方程 |
3.2.3 流场控制方程 |
3.3 腔体温度场热仿真 |
3.3.1 ANSYS Icepak简介 |
3.3.2 腔体热仿真模型及属性设置 |
3.3.3 仿真结果与讨论 |
3.4 喷头组件热仿真及结构优化 |
3.4.1 喷头组件热仿真模型 |
3.4.2 属性设置与网格划分 |
3.4.3 仿真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Cura Engine的打印路径优化 |
4.1 引言 |
4.2 Cura Engine切片引擎 |
4.2.1 切片软件简介 |
4.2.2 切片流程算法分析 |
4.3 层间内外轮廓起点偏移打印策略实现 |
4.3.1 问题的提出 |
4.3.2 策略提出及实现 |
4.3.3 软件编译及使用 |
4.4 实验验证 |
4.4.1 实验过程 |
4.4.2 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打印过程远程监控 |
5.1 引言 |
5.2 物联网平台简介 |
5.3 总体方案设计 |
5.4 打印过程远程监控方案实现及测试 |
5.4.1 通信过程实现 |
5.4.2 平台端设备管理 |
5.4.3 Web端和移动端应用开发 |
5.4.4 系统联调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分布式机电系统概述 |
1.3 分布式机电系统的远程监测与管理现状 |
1.3.1 远程监测与管理系统介绍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章节安排 |
2 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技术及方法 |
2.1 分布式机电系统监测与管理结构 |
2.1.1 分布式机电系统监测功能需求 |
2.1.2 关键技术分析 |
2.2 虚拟仪器应用 |
2.2.1 Lab VIEW开发工具 |
2.2.2 Compact RIO控制器 |
2.2.3 System Link技术 |
2.3 总体框架设计及功能介绍 |
2.3.1 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硬件架构 |
2.3.2 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软件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3 边缘节点在线监测功能开发 |
3.1 数据采集系统技术研究 |
3.1.1 基于c RIO的数据采集平台的实现 |
3.1.2 机电系统信号特点及采集设计 |
3.2 数据采集软件开发架构 |
3.3 系统配置模块 |
3.3.1 登录模块 |
3.3.2 硬件参数配置 |
3.3.3 采集参数设计 |
3.4 边缘节点采集系统功能实现 |
3.4.1 嵌入式FPGA开发 |
3.4.2 RT程序设计 |
3.4.3 传感器标定及数据转换 |
3.4.4 上位机程序设计 |
3.4.5 数据通信 |
3.4.6 数据存储与回放 |
3.5 本章小结 |
4 边缘节点数据预处理方法 |
4.1 基本理论 |
4.1.1 一阶差分法 |
4.1.2 变分模态分解 |
4.1.3 相关性分析 |
4.2 基于最优VMD的预处理方法 |
4.2.1 最优K值确定 |
4.2.2 预处理流程 |
4.2.3 预处理性能指标 |
4.3 预处理方法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 |
5.1 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搭建 |
5.1.1 基于System Link的远程监测平台的实现 |
5.1.2 远程系统通信 |
5.2 基于System Link的远程监测设计 |
5.2.1 Lab VIEW程序设计 |
5.2.2 网页化数据显示设计 |
5.3 基于System Link的远程管理设计 |
5.3.1 设备管理 |
5.3.2 软件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实验室机电设备的测试与验证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6.1.1 实验环境搭建 |
6.1.2 机电设备概况 |
6.2 数据采集与传输验证 |
6.3 边缘节点信号预处理 |
6.4 远程监测功能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工业控制图形的不同格式文件转换的程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贾仁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AORBCO模型中的程序生成研究[D]. 冯雁星.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LABVIEW的电力电子实时仿真监控系统设计[D]. 疏成成.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基于半导体芯片测试平台ATE的数据结果分析程序[D]. 陈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模型驱动的图形化控制程序设计技术[D]. 秦伟锋.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工业控制图形的不同格式文件转换的程序设计[J]. 陈玉萍,蒋先刚.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1(04)
- [8]基于三维重建的建筑电气自动设计研究[D]. 熊红亮.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9]高温熔融沉积3D打印设备设计及软件开发[D]. 温茂林. 浙江大学, 2021(09)
- [10]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D]. 张向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