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新理念——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新标准新理念——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一、新标准 新理念——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苏笑悦[1](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润杰[3](2019)在《中加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始于教育。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实施技术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关乎着我国未来科技的走向。在深入总结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过程中的有益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广泛借鉴国际技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2017年底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对我国通用技术教育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即便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也不能保证十全十美,仍有可以改进优化之处。从“西学东渐”到“改革开放”,我国未曾停止过与优秀国家进行技术教育方面的交流比较与借鉴引用,从中得到的收获也颇丰。因此,将我国新版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与国外优秀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是十分有益的。科技巨擘加拿大在技术教育方面表现卓越,选取安大略省技术教育课程标准作为比较对象更是优中选优,通过对两国课程标准比较分析,必定得出有价值的、符合我国教育实情的启示与借鉴。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归纳总结法对中加两国现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共设置了六个章节,包括绪论、四个核心比较章节、结语。本文从课程标准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对中加两国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解读、比较分析、优势借鉴。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内容、方法、创新之处等进行叙述。第二章至第五章依次对两国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寻两国课程标准的异同,并从异同中提炼出可供我国所用的借鉴之处。最后一章是结论,主要是对本研究进行整体的、宏观的总结以及阐述本研究的不足。

张文韬[4](2018)在《隰县小学科学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科学质量与公民的整体科学素养息息相关。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应从孩子筑起,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十分重要。隰县地处临汾西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作为贫困山区,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本文围绕以上内容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促进该县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以隰县六所小学(隰县第一小学、龙泉小学、隰县第四小学、黄土中心校、下李中心校、陡坡中心校)的科学课教学情况为研究内容,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为方法,深入分析了隰县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隰县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师资团队流动性大。一直以来,专职的科学教师非常少,基本上都是兼职的科学老师,而且更换周期为一年左右,其教学过程缺少必要的培训。2、教师专业能力较差。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往往不高,而且由于时间有限,要想深入钻研学科内容显然非常困难,很大一部分科学教师的年龄偏大。3、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很不理想,教师的组成结构及专业水平是最大的问题,再加上教学的评估检测中几乎没有实验内容的考核,这样的评估也没有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致使实验教学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并且实验的方法、步骤、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单不严谨。4、学校和家长对科学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并没有对这一学科拥有足够的重视,在潜意识里习惯于把它当成“副科”。另外,家长也普遍忽视该门学科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只重视语数外这三门基础课程,忽略科学的存在,然而科学需要花时间去开展课外的探究活动,该过程需要家长的支持,这显然就形成了一定的矛盾。5、备课不够充分,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对课标、大纲、教材研究不透彻。本文从教学、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科学教师配备等几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

黄真金[5](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刘静娜[6](2016)在《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思维是指在生活与实践中,一种提出和解决问题的非逻辑思维的形式。和一般的思维相比,更多体现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思维的广泛性与独特性,能够产出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知识的创新和科技的创新成为国际间竞争的关键,对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的焦点。所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必然趋势,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使学生乐于思考,学会思考。数学学科,在思维训练实践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让学生立足于生活实践,兴趣领先,形成开放的思维空间,继而建构志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形成思维的专注性与能动性,最终为学生独创思维搭建展示的平台,体验创新带来的成就体验,激发乐趣,增强自信心,为创新能力的持续培养畜积不竭的动力。在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教育由于方式单一死板,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实践中,以多元智能理论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核心内容,而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教学实验中,遵行儿童思维的特点,按“培养兴趣----理性认识----数学化思考”的模式,以游戏实验为载体,按照玩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渐进发展过程,在每个学段合理设置不同的思维训练目标和课程内容,融趣味、知识性、生活性为一体,通过活动、游戏、实验、比赛等形式,有计划地开发学生智能,对这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四年来取得显着成效。

李晶[7](2014)在《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是让学生感到头痛的一个问题。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教作文、如何写作文,困扰着众多的师生。虽然《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有了明确的要求,对各学段的作文教学做了具体的规定,可是如何具体落实作文教学要求、用什么有效的方法解决作文难教、难学的现状,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要攻克的难题。笔者对作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农村作文教学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对学生主体、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力度不够;缺少对学生表达生活感受的鼓励与引导。本文认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农村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农村独有的课程资源,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实现提高师生语文素养、学会做人的目标。因此,本文认为应加大实施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实践研究的力度。本课题以生活化作文教育理论为指导,试图在实践中探寻农村作文教学回归其本质——引导农村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后进行写作,让农村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使写作充满个性的生命体验。笔者认为在农村初中进行生活化作文教学时,教师的指导策略有三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即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指导学生积累生活,即积累典型事例、积累人间真情、积累文化类、积累辩证思想;鼓励学生表达生活,即倡导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求真、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以求实、张扬学生个性以求新。同时,关于具体实施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具体实施的方法和途径有四个方面:一是专题讲座,联系生活,培养写作能力;二是博览群书,挖掘素材,丰富语言积累;三是体验生活,挖掘资源,创建开放课堂;四是多元评价,分层展示,体验成功快感。笔者结合曲寨中学开展的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研究,例举了所取得的成效:一、初步实践成效。学生畏作心理基本消除,习作兴趣日益浓厚;学生观察习惯得到培养,观察能力继续提升;学生写作素材十分丰富,作文内容包罗万象;学生习作质量明显提高,持续发展后劲十足。二、较好整体效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应用水平、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总结了实用的作文教学经验、产生了意义深远的辐射效益。经过实践,笔者发现在进行农村生活化作文教学时需注意四个问题:农村生活化作文教学要与生活实际活动结合、农村生活化作文教学要与学校资源有效结合、农村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新的作文评价体系和手段亟待健全。农村教学现状的改进、农村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农村学生写作水平的真正提高,是我们每一个语文工作者的使命。本文选取“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作为论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本论题的研究,意在唤起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农村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确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新型理念,端正写作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开展作文专项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多种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加强探索作文的育人功能,在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用文章表达出对充溢情趣、富有智慧生活的独特感受。在研究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力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教学策略,尽己所能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建议。我们的教育是理念,也是生命,生命的交流与碰撞产生了教育;我们的教育是生活,也是创新,创新生活的基础源自教育;我们的教育是唤醒,也是发现,唤起学生发现与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应该只是试题和考卷,打开学生的心窗,让学生关注精彩社会和丰富人生,用自己感恩的心和敏感的笔时刻记录来自美好生活、大自然的信息,用心欣赏世上所有的美好事物,认真聆听来自人类最优美动听的文化语言,和生活融为一体。用心看、动情写,才是真正的写作,才是陪伴终身的语文!

吕永飞[8](2014)在《廊坊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学也在进行改革,这也反映出教育管理部门对于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在体育与健康课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只有认清这些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校体育的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本研究对廊坊市高中普通学生和体育教师以及相关领导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对廊坊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改善对策。在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70%左右的廊坊市高中学生对体育及体育课感兴趣,但对现在所上的体育课兴趣较低。这说明现阶段体育课程的组织、项目的开展并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学生拥有相关的健康知识,体育促进健康的理论,知识不足,学生有较强的学习保健知识的动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部分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器械布置、指导等方面还存在问题。(2)体育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组织体育方面显得不足,上课还是以教师为主。评价的方式是期末教学评价为主,评价的内容集中在技能和体能,评价内容方面较少考虑体育健康知识、情感、态度的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与过程性评价应用较少。(3)廊坊市高中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水平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提高,这仅映出廊坊市高中体育课的效果还不明显。要从课的质量和课的实施过程进一步解决一些问题。(4)在师资和体育课的器材设备方面,廊坊市高中基本能满足需要,这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应该不断完善师资结构和器材设备的配备,特别是给体育教师提供了培训的机会。在领导重视方面大部分领导较为支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对教师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也较为支持。

李绪忠,蒲琳琳[9](2012)在《浅谈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文中指出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终身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下

赵洪英[10](2010)在《对数学新教材的几点感悟》文中研究表明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笔者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笔者谈一谈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二、新标准 新理念——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标准 新理念——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3)中加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加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比较
    第一节 中国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第二节 加拿大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第三节 比较分析
第三章 中加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理念及目标比较
    第一节 中加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理念比较
    第二节 中加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目标比较
第四章 中加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课程设置比较
    第一节 中加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结构比较
    第二节 中加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内容比较
第五章 中加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比较
    第一节 中加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比较
    第二节 中加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比较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隰县小学科学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研究现状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问卷调查
        3.2.1 问卷的编制
        3.2.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2.3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3.3 访谈法
        3.3.1 访谈提纲的编制
        3.3.2 访谈的实施
        3.3.3 访谈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教师基本情况及授课情况统计结果与分析
        4.1.1 教师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4.1.2 教师教学情况统计结果与分析
    4.2 隰县小学科学课相关硬件设施统计结果分析
    4.3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4.3.1 科学教师胜任力调查结果与分析
        4.3.2 小学科学课的教师培训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4.3.3 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效果
        4.3.4 科学课的作业批改情况
        4.3.5 教具及课件使用制作情况
        4.3.6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评价情况
    4.4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4.4.1 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情况及主动参与实验情况
        4.4.2 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的评价情况
    4.5 校长访谈结果与分析
    4.6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4.7 学生与家长访谈结果与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对教学的建议
        5.2.2 对教学评价的建议
        5.2.3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5.2.4 对科学教师配备的建议
        5.2.5 其他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6)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实验研究的学术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实验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实验目标及方法
        1.3.1 实验目标
        1.3.2 实验研究主要方法
        1.3.3 实验原则
    1.4 实验设计
        1.4.1 实施内容
        1.4.2 教学组织
    1.5 论文整体结构安排
第2章 数学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与教育目标
    2.1 数学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
        2.1.1 创新思维的哲学基础
        2.1.2 创新思维的心理学基础
        2.1.3 创新思维的教育学基础
    2.2 培养创新思维的教育目标
第3章 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3.1 创新思维的含义
    3.2 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3.2.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2.3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2.4 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3.2.5 培养学生数学化思考的习惯
第4章 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4.1 以《新数学》为中心,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2 进行《数学思维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2.1 通过观察与比较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4.2.2 通过分析与判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2.3 通过分析与尝试,猜想与验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4.3 通过智力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4 开展“数学节”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4.4.1 第二届“数学节”活动方案
        4.4.2 鹤祥实验小学智慧校园第二届数学节活动安排表
        4.4.3 鹤祥实验小学智慧校园第三届数学节开幕式程序
第5章 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实践的收获与若干思考
    5.1 实验成果
        5.1.1 编撰校本教材课本
        5.1.2 成就学生
        5.1.3 成就老师
        5.1.4 发展学校
    5.2 实验中存在问题与设想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致谢

(7)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内涵
    二、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特征
        1.题旨本源由立意转向生活
        2.写作素材由模拟转向现实
        3.中心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
第二章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 是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理论借鉴、实践探索
    二、 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要求地有效落实
    三、 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结合的现实需要
第三章 农村初中进行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可行性及现实性
    一、 国外相关的作文研究
    二、 国内相关的教育理论
    三、 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现状
第四章 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策略及实施
    一、 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2. 指导学生积累生活
        3. 鼓励学生表达生活
    二、 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具体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1. 专题讲座,联系生活,培养写作能力
        2. 博览群书,挖掘素材,丰富语言积累
        3. 体验生活,挖掘资源,创建开放课堂
        4. 多元评价,分层展示,体验成功快感
    三、 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取得的成效
        1. 取得的初步实践成效
        2. 取得的较好整体效应
第五章 进行农村生活化作文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 农村生活化作文教学要与生活实际活动结合
    二、 农村生活化作文教学要与学校资源有效结合
    三、 农村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 新的作文评价体系和手段亟待健全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8)廊坊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课程实施的研究
    1.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廊坊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分析
        3.1.1 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
        3.1.2 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
        3.1.3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组织现状
        3.1.4 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
        3.1.5 学生上课学习态度
        3.1.6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
        3.1.7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对学生体能、技能的影响
        3.1.8 体育与健康课程场地、器材的配备
        3.1.9 体育与健康课程师资配备
        3.1.10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3.1.11 课程实施中的领导重视与支持
        3.1.1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3.1.13 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
        3.1.14 课外活动开展情况
        3.1.15 体育教师参加培训情况
        3.1.16 领导对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支持情况
    3.2 廊坊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2.1 领导的重视程度应进一步提升
        3.2.2 体育教师思想与理念有待转变
        3.2.3 体育教师的培训滞后
        3.2.4 学生的参与体育课的兴趣有待提高
        3.2.5 教学组织不合理
        3.2.6 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缺失
        3.2.7 教学评价合理性不足
        3.2.8 教师教学的监督与管理不到位
        3.2.9 课外活动开展不力
    3.3 廊坊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改善对策
        3.3.1 提升领导的重视程度
        3.3.2 改变教师的思想和观念
        3.3.3 完善体育教师的培训制度
        3.3.4 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兴趣
        3.3.5 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
        3.3.6 加强思想教育与体育行为引导
        3.3.7 体育教学评价的改善措施
        3.3.8 加强教学的监督
        3.3.9 保证课外活动的开展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9)浅谈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新的理念为指导, 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
三、运用生活, 产生例题

(10)对数学新教材的几点感悟(论文提纲范文)

1 联系生活,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2 以新的理念为指导, 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 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4 运用生活, 产生例题, 验证结论

四、新标准 新理念——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中加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 刘润杰. 聊城大学, 2019(01)
  • [4]隰县小学科学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张文韬.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5]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6]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刘静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7]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D]. 李晶.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4)
  • [8]廊坊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D]. 吕永飞.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4)
  • [9]浅谈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 李绪忠,蒲琳琳. 新课程学习(下), 2012(01)
  • [10]对数学新教材的几点感悟[J]. 赵洪英.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34)

标签:;  ;  ;  ;  ;  

新标准新理念——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