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妊娠相关因子的中西医现代研究态势(论文文献综述)
汪翠萍,余欣慧,杜冰心,杨璇,张倩倩[1](2021)在《补肾安胎汤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补肾安胎汤对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2020年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均等分配模式分组,57例患者为研究组,57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肾安胎汤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1 d。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雌二醇(E2)和D-二聚体(D-D)水平;将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进行分级量化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妊娠结局并计算妊娠成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E2、P和HC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阴道存在少量出血、小腹疼痛或坠胀感、腰骶部酸痛、头晕耳鸣、夜尿频繁和神疲肢倦等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妊娠成功率分别为92.98%(53/57)、96.49%(55/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0%(46/57)、82.46%(47/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补肾安胎汤可改善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妊娠激素水平,改善凝血与抗凝相关因子和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水平,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有利于胚胎发育,可提高临床疗效和妊娠成功率。
邓静,孙红[2](2021)在《中西医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对中西医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治疗进展进行概述。方法收集近5~10年的中外报道及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西医治疗以药物治疗和手术去除原发病灶为主,旨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多由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出发,通过补肾、活血、化瘀等方法,以改善内环境、增加宫腔灌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妊娠率、减少早期妊娠丢失。结论中西医联合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在临床中有一定疗效,可进一步研究其相关机制和有效性。
奚婷[3](2021)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 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LPD)型复发性流产(RS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学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3 探究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对胚胎着床的影响。4 以“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为切入点,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并对上述网络药理学预测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脾肾两虚型LPD型RS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培元补肾安胎方和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孕12周妊娠结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E2、P和β-HCG、盆腔B超,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2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子对接学对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检索TCM、TCMSP数据库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的化合物;通过TCMSP、Pubchem、CHEMBL得到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RSA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潜在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共同靶点完成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MOE软件分子对接评估培元补肾安胎方重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活性。3 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方法,体内实验:将ICR雌鼠随机分为PD0-PD9组、除衰组、对照组①、米非司酮(RU486)组、对照组②。PD0-PD9组分别于PD0-9天下午取材,除衰组、对照组①、RU486组、对照组②分别于PD5和PD9下午取材,观察对比胚胎着床数目,应用SA-β-gal染色、IHC、WB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衰老标志物(SA-β-gal活性、P16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不同浓度、时间点的甲羟孕酮(MPA)对2BS细胞进行干预,应用WB检测各组2BS衰老标志蛋白P53、P21、P16表达量,SA-β-gal染色检测2BS SA-β-al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2BS形态的改变,EdU检测2BS增殖功能,RT-PCR检测2BS SASP、PRL mRNA表达量。收集MPA诱导2BS的衰老上清液与HTR-8/SVneo共培养,应用CCK8、EdU、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TR-8/SVneo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4采用Clark经典复发性流产模型鼠造模方法造模,将CBA/J雌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B、模型组B、西药组B、中药低剂量组B、中药中剂量组B、中药高剂量组B在PD14取材计算胚胎丢失率;正常组A、模型组A、西药组A、中药低剂量组A、中药中剂量组A、中药高剂量组A在PD5下午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黄体面积,Elisa检测血清P水平,SA-β-gal染色检测内膜的SA-β-gal活性,WB和RT-PCR检测子宫内膜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IHC检测子宫P16蛋白定位分布及表达。结果1培元补肾安胎方对LPD型RSA临床疗效1.1保胎结局:治疗组保胎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0%(p<0.05)。1.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60.00%(p<0.01)。1.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改善LPD型RSA患者脾肾两虚型证候优于对照组(p<0.05)。1.4止血时间: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4.29±0.46天短于对照组6.48±0.54天(p<0.05)。1.5腹痛消失时间:治疗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5.48±0.35天短于对照组8.63±0.84天(p<0.05)。1.6血清激素水平:治疗组在孕9、11、12周血清E2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6、7、9、11、12周血清P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8、9、10、11、12周血清β-HCG值高于对照组(p<0.01)。1.7 B超检查:治疗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22例,小于孕周6例,胎停育2例;对照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14例,小于孕周7例,停育9例。1.8不良反应:治疗组肝功异常1例,对照组肝功异常3例、皮疹1例,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2.1培元补肾安胎方潜在化合物及作用靶点:潜在化合物186个,作用靶点136个。2.2 RSA疾病靶点:经过筛选去重共得到RSA靶点1658个。2.3共同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共同靶标65个,潜在靶点分别至少与两个化合物相连接。2.4 PPI网络的构建和关键靶点的提取:PPI网络中有65个节点,其中VEGFA、IL6、EGFR、MPAK8、ESR1等是关键靶点。2.5 GO和KEGG富集:GO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单加氧酶活性等。KEGG主要涉及 PI3K-Akt、MPAK、P53 等。2.6分子对接:核心化合物和潜在靶点分子对接得分均≤-5.0 kcal/mol。3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3.1“种植窗期”内膜存在急性衰老的生理表现:IHC结果显示,P16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胞核呈阳性表达,PD0-PD5组随着怀孕天数的增加P16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于PD5达到最大值,PD6-PD9组P16表达量逐渐减少。WB和β-gal染色也得出相同结果。3.2“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有利于胚胎着床:清除衰老细胞后胚胎着床数目、SA-β-gal活性、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少于对照组(p<0.01)。3.3孕酮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与空白组相比,各组MPA干预后2BS细胞SA-β-gal活性和衰老标志蛋白P16、P21、P53表达量增多(p<0.01),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增大,其中MPA(8μM)作用16天,各指标变化显着(p<0.01)。EDU结果显示MPA干预后2BS增殖减慢(;p<0.01)。RT-PCR实验结果显示,MPA组CXCL-2、CXCL-1 等 SASP、PRL mRNA 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3.4孕酮诱导细胞衰老是胚胎着床的重要条件:RU486阻断孕酮作用后胚胎着床数目、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及SA-β-gal活性小于对照组(p<0.01)。3.5孕酮诱导形成的衰老微环境有利于滋养细胞功能:Senescent CM共培养的HTR-8/SVneo细胞水平和垂直迁移、侵袭功能强于Young CM组(p<0.01)。4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研究4.1胚胎丢失率:模型组胚胎丢失率高于正常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4.2血清P水平:模型组血清P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血清P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4.3卵巢黄体面积:模型组黄体面积少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卵巢黄体面积多于模型组(p<0.05)。4.4 SA-β-gal染色:模型组内膜SA-β-gal活性少于正常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内膜组织SA-β-gal活性多于模型组(p<0.01)。4.5内膜组织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模型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4.6免疫组化:P16蛋白在内膜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1培元补肾安胎方能明显改善脾肾两虚证候,减轻阴道流血、腹痛症状,提高血清E2、P、β-HCG水平,促进胚胎发育,提高LPD型RSA的保胎成功率。2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衰老,从而治疗RSA。3“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是胚胎着床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足量足时间的孕酮是诱导内膜衰老的重要因素。4 P不足、“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不足可能是LPD型RSA发病机制。培元补肾安胎方可能通过提高血清P和卵巢黄体面积,增加“种植窗期”内膜P53、P21、P16表达,促进“种植窗期”内膜衰老从而发挥保胎作用。
徐严[4](2021)在《益肾和血安胎饮联合孕激素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轻、中度绒毛膜下血肿肾虚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益肾和血安胎饮和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轻、中度绒毛膜下血肿肾虚证患者过程中绒毛膜下血肿体积变化、血b-h CG、孕酮、D-二聚体、CA125值变化、阴道流血停止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以及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初步探究其作用机理,旨在为早期先兆流产合并轻、中度绒毛膜下血肿肾虚证患者提供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运用完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及病房诊断为早期先兆流产合并轻、中度绒毛膜下血肿肾虚证患者,按照本研究纳入标准进行筛选,共纳入病例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人。对照组予地屈孕酮、维生素E软胶囊、叶酸片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益肾和血安胎饮,7日为一疗程,观察两个疗程,记录治疗前、一周后及两周后患者绒毛膜下血肿体积变化、血b-h CG、孕酮、D-二聚体、CA125值变化、阴道流血停止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以及有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试验结果。结果:1.一般情况及基线资料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孕前BMI、孕产史、停经天数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阴道流血时间、SCH的病情程度、SCH体积(容量)、SCH体积/孕囊体积、血b-HCG、孕酮、D-二聚体、CA125值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综合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孕14周,所观察病例在观察周期中未出现胚胎停育及自然流产病例。益肾和血安胎饮联合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3.3%;单纯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3.3%,具有显着差异(P<0.05)。3.SCH的体积变化方面治疗一周后及两周后观察组患者的SCH的体积(容量)、SCH的体积/孕囊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一周后的SCH的体积(容量)小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SCH的体积/孕囊体积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周后的SCH的体积(容量)、SCH的体积/孕囊体积均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一周后的SCH的体积(容量)较治疗前略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SCH的体积/孕囊体积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周后的SCH的体积(容量)、SCH的体积/孕囊体积较治疗前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运用益肾和血安胎饮联合西药能够促进绒毛膜下血肿的吸收,缩小SCH的体积,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者。4.血b-HCG、孕酮、D-二聚体、CA125值变化方面治疗一周后加服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血清b-HCG、孕酮值高于单纯西药组,较治疗前相比,其数值也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周后加服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血清b-HCG、孕酮值仍高于单纯西药组,与治疗前及治疗一周后相比,其数值呈逐渐上升趋势,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一周后加服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的血D-二聚体值与单纯西药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较治疗前相比,其值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两周后加服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的血D-二聚体值低于单纯西药组,较治疗前与治疗一周后相比,其值也明显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单纯西药组患者的血D-二聚体值在治疗前、治疗一周后、治疗两周后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一周后加服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血CA125值低于单纯西药组,其数值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不显着(P>0.05);两周后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的血CA125值稍低于单纯西药组,与治疗前及治疗一周后相比,血CA125值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不显着(P>0.05)。5.阴道流血停止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方面观察组患者平均阴道流血停止时间为5.73±2.43天,对照组患者平均阴道流血停止时间为8.07±2.86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周后加服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单纯西药组,其积分值也小于治疗前,差异显着(P<0.05);两周后加服益肾和血安胎饮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单纯西药组,与治疗前及治疗一周后相比,中医证候积分呈逐渐减少趋势,差异亦显着(P<0.05)。6.安全性相关指标疗程观察期间,所有病例安全性相关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在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轻、中度SCH肾虚证患者中,增加益肾和血安胎饮在保胎有效率、减少血肿体积及促进血肿吸收、缩短阴道流血时间、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2.增加益肾和血安胎饮组与单纯使用西药组均能升高血清b-HCG、孕酮水平值,但增加益肾和血安胎饮组血清b-HCG、孕酮值升高更明显。3.增加益肾和血安胎饮组在治疗两周后能够显着降低母体的血D-二聚体值,推测益肾和血安胎饮能够降低妊娠血液高凝状态,减少母胎之间血管阻力,改善母胎界面血循环。4.益肾和血安胎饮联合西药组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轻、中度绒毛膜下血肿肾虚证患者安全有效,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吴倩[5](2020)在《补肾清热活血方联合微粉化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先兆流产(Threatened Abortion)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在妊娠人群中约占20%-25%,并且约50%的先兆流产未经干预治疗会演变为流产或不完全流产,同样先兆流产会增加一系列围产期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比率。由于工作压力、环境因素、年龄因素等,先兆流产的发生率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能有效的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改善临床症状,对进一步改善孕妇生活质量、情绪状况及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补肾清热活血方联合微粉化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初步探究其作用机理,旨在为临床上提供有效且安全的用药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筛选64例于2019年3月-2019年10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妇科门诊的先兆流产患者中,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基线访问完成后,将入选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人。治疗组予补肾清热活血方联合黄体酮软胶囊治疗,对照组予黄体酮软胶囊。对两组均治疗3周,每周进行一次血清激素(HCG、E2、P)水平测定;根据临床情况行B超监测胚胎发育情况,并记录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激素水平。同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保胎例数31例,1例发生胚胎停育,保胎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有效保胎例数26例,其中5例发生胚胎停育,1例发生自然流产,保胎有效率为81.2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证候积分值较治疗前均降低(P<0.001),而治疗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P<0.05)。3.妊娠血清HCG、E2、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HCG水平在治疗的3周期间,治疗组增长的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至妊娠12周均成下降趋势;而E2及P值均随着孕周增加而明显增长,且治疗组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4.安全性比较:纳入的64例先兆流产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组出现便秘2例,恶心呕吐1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3例,后自行缓解。两组在治疗干预的前后进行了生命体征测量、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的安全性检查,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两组的治疗方案均有一定的安全性,未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1.补肾清热活血方联合微粉化黄体酮的治疗方法在改善先兆流产症状,以及提高血清激素(HCG、E2、P值)水平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用微粉化黄体酮的对照组。2.补肾清热活血方联合微粉化黄体酮的方法在临床治疗先兆流产上安全可靠,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江慧敏[6](2020)在《基于SDF-1α、E2含量与CXCR-4的表达研究补肾安胎冲剂对肾虚流产模型EPCs归巢机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本临床研究拟在既往研究基础上,以外周血E2与SDF-1α含量为切入点,研究补肾安胎冲剂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母胎界面血管生成的影响,为实验进一步研究补肾健脾中药在肾虚流产小鼠内皮祖细胞归巢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2方法在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患者中,搜集30例补肾安胎冲剂治疗肾虚证流产患者作为研究组,取就诊时及治疗2周后检测外周血SDF-1α含量、E2含量;在同一时期的正常早期妊娠者中选择30例作为空白组,取就诊时及2周后检测外周血SDF-1α含量、E2含量。3结果3.1两组临床一般特征情况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流产次数方面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1)。3.2研究组临床疗效研究组治疗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有效率73.3%。3.3两组ELISA法检测相关指标对比3.3.1 SDF-lα在外周血中含量的比较(1)首诊时:空白组外周血中SDF-lα含量高于研究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2周后:空白组2周后较首诊外周血中SDF-lα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用药后较用药前外周血SDF-lα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用药后与空白组2周后外周血SDF-lα含量无差异(P>0.01)。3.3.2 E2在外周血中含量的比较(1)首诊时:空白组中E2含量多于研究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2周后:空白组2周后较首诊外周血中E2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用药后较用药前外周血E2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用药后较空白组2周后外周血E2含量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3.3 E2与SDF-lα在外周血中含量的相关性空白组、研究组外周血中E2含量与SDF-lα含量呈正相关(P<0.01)。4结论4.1先兆流产患者较正常妊娠患者SDF-1α、E2含量低,提示先兆流产与SDF-1α、E2含量存在相关性;4.2外周血中SDF-1α、E2含量呈正相关,且可能会随着孕周增长而上升;4.3补肾安胎冲剂可能通过上调SDF-1α含量纠正后期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改善自然流产患者临床症状。1目的本部分实验拟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以胚胎丢失率、EPCs数目、SDF-1α与CXCR-4含量为切入点,研究补肾安胎冲剂对流产小鼠母胎界面EPCs动员、归巢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补肾健脾中药对自然流产小鼠母胎界面血管重铸方面的意义,为临床上中药干预自然流产提供理论支持。2方法2.1建立模型2.1.1骨髓移植模型(1)造模过程:实验选择可全身性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6只GFP转基因小鼠作为供体鼠,制备供体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备用。雌性ICR小鼠100只作为受体鼠,受体小鼠经X射线全身照射后,从尾静脉输注GFP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建立骨髓移植模型。(2)造模检验:经过4周骨髓重建后取外周血检测GFP阳性细胞比例,选取BMT模型成功的小鼠,进行下一步造模。2.1.2肾虚流产模型的建立在妊娠第1天到第9天,灌服羟基脲(450mg/kg.d)进行造模。在妊娠第10天上午灌服米非司酮(4.0mg/kg.d),以复制肾虚流产模型。2.2实验分组与给药造模成功的GFP标记的BMT肾虚流产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另外取GFP标记的BMT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本研究中依据体表面积计算法以及补肾安胎冲剂临床应用剂量换算成小鼠给药剂量。GFP标记的BMT小鼠10只,生理盐水灌胃,作为空白组;GFP标记的BMT肾虚流产小鼠10只,生理盐水灌胃,作为模型组。GFP标记的BMT肾虚流产小鼠10只,补肾安胎冲剂(3.0g/kg.d)灌胃作为中药低剂量组;GFP标记的BMT肾虚流产小鼠10只,补肾安胎冲剂(6.0g/kg.d)灌胃,作为中药中剂量组;GFP标记的BMT肾虚流产小鼠10只,补肾安胎冲剂(12.0g/kg.d)灌胃,作为中药高剂量组。2.3取材及指标检测2.3.1骨髓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祖细胞数量。2.3.2外周血(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EPCs细胞数;(2)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SDF-1α含量。2.3.3蜕膜组织(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蜕膜组织中EPCs细胞数;(2)采用ELISA检测CXCR-4的表达水平。3结果3.1 GFP骨髓嵌合率的检测骨髓移植后小鼠死亡6只,造模成功50只,骨髓移植模型造模成功率为53.2%。3.2各组妊娠小鼠流产率、胚胎丢失率流产率:空白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空白组比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胚胎丢失率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比中药高、中剂量组胚胎丢失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比中药低剂量组胚胎丢失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高剂量组相比,中药低剂量组胚胎丢失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中药中剂量组胚胎丢失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各组妊娠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骨髓EPCs数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骨髓EPCs数量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相比,中药中、低剂量组骨髓EPCs数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低剂量组与中药中剂量组骨髓EPCs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3.4各组妊娠小鼠外周血内皮细胞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外周血EPCs数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外周血EPCs数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外周血EPCs数量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中、低组间外周血EPCs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1)。3.5各组妊娠小鼠外周血SDF-1α的含量比较空白组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外周血SDF-1α的含量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较中药中剂量组含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中药高剂量组无明显差异(P>0.01);模型组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外周血SDF-1α的含量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低剂量组较中药高剂量组外周血SDF-1α的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中药中剂量组外周血SDF-1α的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中剂量组较中药高剂量组外周血SDF-1α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1)。3.6各组妊娠小鼠蜕膜组织内皮细胞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中药高、中、低剂量组EPCs数量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剂量组EPCs数量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低剂量组EPCs数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高剂量组相比,中药低剂量组EPCs数量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中剂量组EPCs数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中药中剂量组EPCs数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各组妊娠小鼠蜕膜组织中CXCR-4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蜕膜组织中CXCR-4含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剂量组蜕膜组织中CXCR-4含量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低剂量组蜕膜组织中CXCR-4含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中、低剂量组组间蜕膜组织中CXCR-4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4.1补肾安胎冲剂对小鼠流产率有影响且可降低小鼠胚胎丢失率,作用效果可能与浓度相关;4.2正常妊娠小鼠与流产小鼠相比,外周血中SDF-1α含量、蜕膜组织中CXCR-4含量高,骨髓、外周血、蜕膜组织中EPCs数量多;4.3补肾安胎冲剂可提高骨髓、外周血、蜕膜组织中EPCs数量;4.4补肾安胎冲剂可能通过上调外周血SDF-1α含量促进EPCs的动员,上调小鼠蜕膜组织CXCR-4的表达促进EPCs的归巢。
刘会会[7](2020)在《脾肾亏虚证复发性流产患者及RSA小鼠外周血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及中药干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通过检测复发性流产患者及RSA小鼠模型外周血CD4+CD25+Foxp3+/CD4+、CD4+Foxp3+细胞比例及IFN-γ、TNF-α、IL-2、IL-4、IL-5、IL-6、IL-10、IL-12、IL-17、IL-23细胞因子的水平,分析Th1/Th2、Th17/Treg细胞在RSA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探讨补肾安胎冲剂对RSA小鼠免疫调控的作用机理,为补肾健脾中药临床干预复发性流产提供理论支持。2方法搜集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及生殖中心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脾肾亏虚证复发性流产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同一时期正常早期妊娠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IFN-γ、TNF-α、IL-2、IL-4、IL-5、IL-6、IL-10、IL-12、IL-17、IL-23因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CD4+、CD4+Foxp3+细胞比例。实验采用CBA/J×DBA/2的Clark经典反复流产模型小鼠30只,随机分为复发性流产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采用CBA/J×BALB/c妊娠小鼠10只作为正常妊娠组。从小鼠被检测出妊娠的第1天起,予以灌胃处理:正常妊娠与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中药高、低剂量组,分别为23.4g/kg.d、11.7g/kg.d,蒸馏水稀释灌胃,连续给药15天。小鼠末次给药24h后,予以处死,取出子宫,剖视观察胚胎发育情况,计算流产率及胚胎丢失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外周血IFN-γ、TNF-α、IL-2、IL-4、IL-5、IL-6、IL-10、IL-12、IL-17、IL-23因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CD4+CD25+Foxp3+/CD4+、CD4+Foxp3+细胞比例。3结果3.1临床研究结果3.1.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2 IL-2、IL-12、IFN-γ、TNF-α在两组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外周血IL-2、IL-12、IFN-γ、TNF-α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1.3 IL-4、IL-5、IL-10在两组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外周血IL-4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IL-10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1.4 IL-6、IL-17、IL-23在两组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IL-6水平在研究组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IL-23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1.5 CD4+CD25+Foxp3+/CD4+、CD4+Foxp3+细胞比例在两组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CD4+、CD4+Foxp3+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实验研究结果3.2.1各组小鼠流产率、胚胎丢失率情况与正常妊娠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流产率、胚胎丢失率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小鼠流产率、胚胎丢失率显着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低剂量组小鼠流产率、胚胎丢失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小鼠流产率、胚胎丢失率显着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2.2 IL-2、IL-12、IFN-γ、TNF-α在各组小鼠外周血中的表达与正常妊娠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中IL-2、IL-12、IFN-γ、TNF-α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IL-2、IL-12、IFN-γ、TNF-α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TNF-α显着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IL-2、IL-12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水平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IL-2、IFN-γ、TNF-α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IL-12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3 IL-4、IL-5、IL-10在各组小鼠外周血中的表达与正常妊娠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中IL-4、IL-5、IL-10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IL-4、IL-5、IL-10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IL-4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IL-10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IL-4、IL-5、IL-10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2.4 IL-6、IL-17、IL-23在各组小鼠外周血中的表达与正常妊娠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中IL-6、IL-17、IL-23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IL-6、IL-17、IL-23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IL-6、IL-17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IL-23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IL-6、IL-17、IL-23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5 CD4+CD25+Foxp3+/CD4+、CD4+Foxp3+细胞比例在各组小鼠外周血中的表达与正常妊娠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中CD4+CD25+Foxp3+/CD4+、CD4+Foxp3+细胞比例显着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CD4+CD25+Foxp3+/CD4+、CD4+Foxp3+细胞比例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RSA小鼠外周血中CD4+CD25+Foxp3+/CD4+、CD4+Foxp3+细胞比例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中CD4+CD25+Foxp3+/CD4+、CD4+Foxp3+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4.1 Th1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IL-2、IL-12细胞因子水平在RSA患者及小鼠外周血中显着升高;Th2细胞分泌的IL-4、IL-5、IL-10细胞因子水平在RSA患者及小鼠外周血中显着降低;Th1/Th2失衡,Th1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多,向Th1型偏移,提示Th1/Th2失衡与复发性流产密切相关。4.2 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6、IL-17、IL-23水平在RSA患者及小鼠外周血中显着升高,CD4+CD25+Foxp3+/CD4+、CD4+Foxp3+细胞比例则显着降低,说明RSA在发病过程中,具有促炎作用的Th17型细胞因子水平上升,同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reg细胞减少,Th17/Treg平衡向Th17细胞偏移,下调母体对胎儿的免疫抑制,引起免疫平衡失调,导致流产。4.3补肾安胎冲剂能显着降低复发性流产小鼠模型的胚胎丢失率及流产率。4.4补肾安胎冲剂可抑制RSA小鼠外周血中Th1型细胞因子IL-2、IL-12、IFN-γ、TNF-α及Th17相关细胞因子IL-6、IL-17、IL-23分泌,上调RSA小鼠外周血中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10水平及CD4+CD25+Foxp3+/CD4+、CD4+Foxp3+细胞比例,高剂量疗效更佳。4.5补肾安胎冲剂对母胎免疫耐受调节的可能机制4.5.1补肾安胎冲剂可抑制复发性流产小鼠Th1型细胞因子分泌,促进Th2型细胞因子分泌,纠正Th1/Th2平衡偏移,降低母胎免疫排斥,维持妊娠,有效降低了复发性流产小鼠的流产率及胚胎丢失率。4.5.2补肾安胎冲剂可促进Treg细胞的分化,下调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从而逆转Th17/Treg失衡,诱导母胎免疫耐受,有效降低了复发性流产小鼠的流产率及胚胎丢失率,治疗RSA。
杨明[8](2019)在《保胎中药用药规律及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保胎中药方剂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历代医家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等的用药规律;利用系统药理学技术对保胎常用方寿胎丸中药对菟丝子-桑寄生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相关疾病和代谢通路进行研究,初步对该药对保胎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和分析。为保胎中药理论研究如复方配伍、性味归经、病证关联及经典处方中药对的活性组分筛选、系统靶标发现等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旨在继承和发扬古现代医家诊治胎漏、胎动不安的经验,为提高临床保胎水平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保胎中药医案进行系统研究。通过中国中医药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对汉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及近现代医家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等现存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应用EXCEL数据管理软件将方剂归纳、总结并规范化后建立数据库,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等数据挖掘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及关联关系挖掘分析,对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证治规律进行系统研讨,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历代各时期保胎治疗临证思路、用药规律等内涵。2、采用系统药理学方法探索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首先使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永华教授团队的计算机模型筛选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中的活性成分和靶点,利用Uniport数据库检索药对活性分子预测靶标相应的人源物种的基因以及对应的UNIPROTKB,然后将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化合物候选化合物和预测靶点映射到网络中,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与靶点疾病网络图,其次,将预测靶点映射到KEGG中,构建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治疗先兆流产的靶点-通路网络。所有的网络均由Cytoscape3.5.1软件绘制。成果:1、历代保胎方中药用药规律研究结果(1)频数分析结果:汉唐宋时期出现频数排前五位的保胎药为当归(8.0986%)、川芎(7.7465%)、阿胶(5.9859%)、甘草(5.8099%)、人参(4.3134%);元明清保胎中药出现频数前五的为当归(7.7609%)、白术(6.7351%)、甘草(6.4228%)、白芍(5.9768%)、川芎(5.6200%);近现代保胎中药中出现频数排前五位的是续断(7.4064%)、菟丝子(6.7537%)、桑寄生(6.7253%)、白术(6.5551%)、白芍(6.1578%)。(2)药物分类频数分析结果:汉唐宋安胎方药中补虚药(16.36%)、清热药(11.52%)、活血化瘀药(6.06%)排前三;元明清时期补虚药(22.46%)、清热药(14.97%)、理气药(6.42%)在安胎方剂中排前三;近现代时期安胎方剂中补虚药(28.65%)、清热药(13.45%)、祛风湿药(4.68%)为前三位。(3)因子分析结果:将汉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的保胎方剂分别分成了 9,8,12个因子。基本都提示了保胎需从几个证型辨证论治,病机有肾虚、气虚、脾虚、血热、血瘀等,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的病机,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肾虚证治宜补肾益气,固冲安胎;气虚证治宜益气固冲安胎;脾虚宜行气和胃调气机;血虚证治宜补血固冲安胎;血热证治宜清热凉血,固冲安胎;血瘀证治宜祛瘀止血,固冲安胎。(4)聚类分析结果:共总结出18组比较有意义的聚类方,其中汉唐宋时期6组,元明清时期5组,近现代时期7组。汉唐宋时期的6组分别为补益肝肾、补血安胎的保胎丸;理气和胃,止呕安胎的香砂养胃丸;行气理气,散结消滞的厚朴、生姜;滋阴生津,调养肝肾的生地黄、桑寄生;养血补血、止血安胎的胶艾汤以及健脾补胃的糯米、葱白。元明清时期的5组分别为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的杜仲丸;养血补血、止血安胎的胶艾汤;疏肝理气,活血安胎的保气散和安胎和气饮;补血理气,清热安胎的安胎丸以及益气养阴生津的增液汤。近现代时期的7组方中有补肾健脾,益气安胎的寿胎丸;有行气滋肾、补肝安胎的苏梗砂仁汤;滋阴清热、养血安胎的保阴煎加减;有补气养血、固肾安胎的胎元饮等。(5)关联分析结果:汉唐宋时期当归+川芎、当归+甘草、川芎+甘草为排前三位的药对,阿胶、川芎、当归、甘草为强关联药物组合,二阶三阶分析分别在这几味中药中排列组合;元明清时期排名前三的药对为白术+当归、白芍+当归、川芎+当归,其中当归、川芎、甘草、阿胶、白芍、白术、黄芩为强关联;近现代时期中桑寄生十续断、菟丝子+续断、菟丝子+桑寄生为排名前三的药对,三阶以上关联分析在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白术、党参这几味药当中组合。2、保胎方中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分析结果(1)通过对药材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所有活性分子的ADME性质的计算,得出12个活性分子(OB≥30%,DL≥0.18),通过WES预测12个分子(其中有两个分子无直接靶点)的直接靶点153个,活性分子通过这些靶点发挥其药理活性。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中成分共75种,已经建立其化学成分数据库。(2)通过OMIM数据库共收集先兆流产相关靶标455个,构建T-D网络图进行分析,将其与药对活性成分对应的153个靶标作对比,获得共同靶标31个,即该药对对抗先兆流产的预测作用靶标,主要靶点为NOS3、TNF、L-6、Caspase、PTGS1等。(3)通过靶点-通路网分析,我们发现菟丝子-桑寄生通过MAPKs、PI3K-AKT和TGF-β等信号通路防治流产。结论:1、保胎中药用药规律研究结论(1)汉唐宋及元明清两个时期高频药多为养血活血用药,如当归、川芎,近现代方剂中频率最高的为续断,菟丝子,主要为强肾补益药。(2)不同时期的保胎方药的使用各有侧重:补虚药在三个时期中使用频率都最大,其中补气药(白术、人参)和补血药(当归、阿胶)使用较多,近现代使用补阳药(续断、菟丝子)频率较高;活血化瘀药在汉唐宋时期使用较多,理气药在元明清使用频率较高,而强肾补益在近现代中较常使用。(3)因子分析提示历代及近现代医家认为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等的病因可以概括为:脾肾亏虚、气血虚、血热、血瘀等,病机为冲任损伤,肝肾亏虚,而以肾虚为主。(4)聚类分析说明补益脾肾、益气养血等补虚法为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原则,清热凉血安胎法在三个时期中均较常用,而活血化瘀法在三个时期中的使用频率逐渐下降。(5)关联分析显示汉唐宋的强关联组合方类似于胶艾汤和四物汤,元明清时期强关联的方药类似于加减固胎饮子,而近现代强关联组合的方药则类似于寿胎丸。说明汉唐宋医家多以胶艾汤和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元明清时期则以加减固胎饮子作为基本方,而近现代多用寿胎丸为基础方。2、保胎常用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结论(1)通过对药材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所有活性分子及高连接度靶点的作用研究,发现涉及到的保胎作用机制主要为造血、提高机体免疫等。(2)通过构建T-D网络图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对应的靶点中发现有31个靶点与先兆流产直接相关;同时我们通过GO分析也发现先兆流产作为一种复杂的疾病,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从多角度治疗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靶标-通路网络富集分析,发现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活性分子作用于多个通路,该药对其作用的机制主要可能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的表达,纠正表达不足或表达过度的状态,维持正常妊娠。我们通过系统药理学发现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对先兆流产产生效果主要通过造血、提高机体免疫等功效实现。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相互作用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药复方治疗防治流产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
吴润珍(Ng Yun Chun)[9](2019)在《中医安胎的历代文献方药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历代(公元1949年以前)中医安胎相关文献的系统研究分析,总结及归纳出安胎的证治及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电子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对1949年以前文献中明确标有“安胎”、“胎漏”、“胎动不安”、“胞阻”、“妊娠腹痛”、“妊娠腰痛”、“妊娠下血”的中医证候及方药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卡方检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总结及归纳出历代中医安胎文献方药的证治规律。结果:一、处方用药频数分析:搜索结果共602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共有2255篇,共记载处方1220频次,共300首处方(包括27首只记载药物无方剂名处方),包含243种药物,总药物频数共计9892味次。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处方是安胎饮、四物汤、胶艾汤、安胎散、阿胶汤、安胎当归汤、安胎和气饮、佛手散、桑寄生散、胶艾四物汤。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药物分别是:当归、白术、甘草、川芎、黄芩、白芍、阿胶、熟地黄、人参、艾叶。二、以药物种类来说共计载5739味次,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1537味次,占药物总频数26.78%;第二位是清热药,共计699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2.18%;第三位是活血祛瘀药,共计677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1.80%。前三位最高频次的药物种类累计频率为 50.76%。三、各个年代处方用药频数分析:(一)宋代以前:总药物频数共计82味次,以药物种类及频数来说,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34味次,占药物总频数41.46%;第二位是止血药,共计11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3.41%;第三位是解表药,共计10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2.20%。(二)宋金元时期:总药物频数共计1207味次,以药物种类及频数来说,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293味次,占药物总频数24.28%;第二位是活血祛瘀药,共计150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2.43%;第三位是清热药,共计99味次,占药物总频数8.20%。第四位是解表药及止血药,各共计98味次,各占总频数8.12%。(三)明清至民初时期:总药物频数共计4450味次,以药物种类及频数来说,第一位是补虚药,共计1210味次,占药物总频数27.19%;第二位是清热药,共计595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3.37%;第三位是活血祛瘀药,共计518味次,占药物总频数11.64%。四、以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时期用药特点:不同时期使用解表药、泻下药、祛风湿药、温里药、理气药、驱虫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及补虚药的使用频数有较明显差异。五、聚类分析:利用SPSS20.0软件把使用频率高于1.0%的药物建立数据后,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的聚类分析结果分成4类聚类组合:C1:生姜、大枣、杜仲、续断、香附、生地黄、桑寄生、紫苏、黄芩、砂仁、茯苓、艾叶、阿胶、陈皮C2:人参、甘草C3: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C4:黄芩、白术C1组合:生姜属于解表药,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能温胃和中,降逆止呕。紫苏属于解表药,具有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可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大枣、杜仲、续断、阿胶是补虚药,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与生姜合用可以调补脾胃,增加食欲,促进药力吸收,增加滋补功效。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胎元不固,杜仲能够补益肝肾以安胎。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能补益肝肾,补而不滞以安胎止漏。阿胶具有补血止血功效,为止血要药。香附、陈皮是理气药,香附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功效,香附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性平而不寒不热,善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为妇科常用之药物。陈皮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功效,陈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能理气运脾,调中快膈。桑寄生是祛风湿药,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常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桑寄生补肝肾,养血而安胎,可以治疗肝肾虚损,冲任不固的胎动不安及胎漏。黄芩、生地黄是清热药,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常用于胎热不安。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能够凉血止血。茯苓是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茯苓利水而不伤气,药性平和,为利水渗湿要药。砂仁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安胎的功效。为醒脾和胃之良药,砂仁能行气和中以止呕、安胎,常用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艾叶是止血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对妇女下血尤为适宜。此组合的药物种类与总药物较高频次的药物种类相似,聚合了较多药物种类的组合,可以作为安胎的基础方。C2组合:人参、甘草是补虚药,补气为主。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功效,甘草补益脾气。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气不足,生化无力,两药合用能补气健脾,适合用于气虚导致的胎气不安。C3:川芎是活血祛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能活血祛瘀,行气开郁而止痛,为血中气药。当归、白芍、熟地黄是补虚药中的补血药。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润肠,为妇科调经要药。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作用,熟地黄具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的功效,为补血要药。四药合用为四物汤,是历代医家安胎最常用的安胎药物配伍组合,临床治疗胎气不安可以参考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各种兼证的胎气不安。C4组合:黄芩是清热药,白术是补虚药。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补气健脾以安胎,配伍黄芩能够清热安胎,用于胎热不安。历代中医安胎文献中最常出现的药对,可以作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下配伍运用。六、因子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把使用频率高于1.0%的22种药物建立数据库,使用因子分析,归纳出不同药物组成的7组代表组合:F1:熟地黄、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甘草、川芎、白芍F2:艾叶、阿胶、紫苏、陈皮、砂仁、黄芩F3:大枣、杜仲、生姜F4:茯苓F5:续断F6:桑寄生、香附F7:生地黄F1以补气、补血药为主,相当于八珍汤加减。古人治疗胎气不安注重气血的生化。此组合中养血活血,以理血为主的四物汤,甘草、人参、白术、黄芪属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三药合用能够补益脾气以安胎。临床可以参考用于治疗气血不足的胎气不安患者。F2组合中陈皮是理气药,能理气运脾,调中快膈。砂仁是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安胎的功效,能行气和中以止呕、安胎。黄芩是清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艾叶是止血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阿胶是补血药,具有补血止血的功效,为止血要药。紫苏属于解表药,具有行气宽中的功效,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可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艾叶属于止血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对妇女下血尤为适宜。全组药物组合适用于气机阻滞导致的胎气不安患者。F3组合中大枣属于补虚药,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杜仲属于补阳药,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胎元不固,杜仲能够补益肝肾以安胎。生姜属于解表药,具有温中止呕的功效,能温胃和中,降逆止呕。三药合用可以调补脾胃,补益肝肾,用于肝肾脾不足的胎气不安患者。F4、F5、F7组合中只有单味药组成,茯苓属于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茯苓利水而不伤气。续断属于补虚药中的补阳药,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能补益肝肾,补而不滞以安胎止漏。生地黄属于清热药中的清热凉血药,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能够凉血止血。可以视为该药物种类中较适用于治疗胎气不安的药物。F6由桑寄生、香附组成,桑寄生属于祛风湿药,桑寄生能补肝肾,养血而安胎,可以治疗肝肾虚损,冲任不固的胎动不安及胎漏。香附属于理气药,疏肝理气,善于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两药合用可以用于治疗气机不畅,肝肾不足而导致胎气不安患者。结论:一、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处方是安胎饮、四物汤、胶艾汤、安胎散、阿胶汤、安胎当归汤、安胎和气饮、佛手散、桑寄生散、胶艾四物汤。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十位药物是当归、白术、甘草、川芎、黄芩、白芍、阿胶、熟地黄、人参、艾叶。以药物种类分类来说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祛瘀药是历代中医最常使用的药物种类。二、比较各个年代处方用药时,历代医家皆最常选用补虚药安胎,宋代以前常选用止血药、解表药。宋金元时期常选用的第二、第三药物种类是活血祛瘀药、清热药。明清至民初时期常选用的第二、第三药物种类是清热药、活血祛瘀药。提示在不同历史时期选用的药物种类有较明显差异。三、中医安胎的总治则以补肾固冲安胎为大法,再根据辨证论治辅以调理肝脾,补益气血为主,兼以清热、活血化瘀等。四、聚类组合提示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是常用的中医安胎药物配伍组合,而黄芩、白芍是常用的中医安胎药对,临证时可以根据辨证论治选用。五、因子分析归纳出7个药物组合,临床可以根据辨证论治选用。
王莹倩[10](2019)在《中西医结合干预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从循证医学角度系统观察补肾活血中药联合阿司匹林对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的妊娠结局、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评价该治疗方案对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早期干预的疗效,形成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和疾病疗效-证候学疗效-生活质量改善的综合疗效评价体系,初步探讨补肾活血中药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干预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自然流产血栓前状态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补肾活血润胎方联合阿司匹林口服,对照组予阿司匹林口服,两组均在拟受孕前三个月开始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严格避孕,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正常后指导受孕,确定妊娠后入组,每组各40例,继续治疗至妊娠12周,随访至妊娠结束。初步进行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调查,并对两组治疗前后妊娠结局(活产率、足月产率、早产率、流产率)、中医证候评价(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评价(生活质量评价积分、生活质量评价改善情况)、实验室指标(D-二聚体、APTT、PT、TT、P及HCG)进行比较。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80例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中,自然流产196次。其中早期自然流产177次,占90.30%;晚期自然流产19次,占9.70%,可见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自然流产多发生在妊娠早期。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为:肾虚血瘀证47例(58.75%),肾气虚弱证16例(20.00%)、脾肾两虚证9例(11.25%)、阴虚血热证6例(7.50%)、气血两虚证2例(2.50%),其中肾虚血瘀证最为多见。2妊娠结局:治疗组活产率、足月产率、早产率、流产率分别为90.0%,82.5%、7.5%、10.0%;对照组活产率、足月产率、早产率、流产率分别为72.5%,62.5%、10.0%、27.5%。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活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足月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产率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过敏、出血、消化性溃疡等严重不适反应,新生活产而未见畸形等。3中医证候评价:(1)关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为13.19±3.98,治疗后为4.27±3.74;对照组治疗前为13.09±3.42,治疗后为6.52±3.9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关于中医症候疗效的比较:治疗组的中痊愈率20.0%(痊愈8例)、显效率52.5%(显效21例)、有效率20.0%(有效8例)、无效率7.5%(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的痊愈率7.5%(痊愈3例)、显效率25.0%(显效10例)、有效率40.0%(有效16例)、无效率27.5%(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有序分类变量资料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不同,结合试验数据,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生活质量评价:(1)关于生活质量评价积分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生活评价积分为83.60±10.15,治疗后为108±14.33,改善值为24.9±12.18;对照组治疗前为84.70±8.50,治疗后为102±8.27,改善值为18.25±6.97。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价积分及改善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关于生活质量评价改善情况的比较:治疗组的改善率80.0%(32例)、无改善率20%(8例);对照组的改善率60.0%(24例)、无改善率40%(16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两组治疗后血清D-二聚体均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均有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APTT、PT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均有升高,但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TT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均有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妊娠4周末两组间血清β-HCG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妊娠6、8周末两组间血清β-HCG值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妊娠10周两组间血清β-HCG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妊娠4、6周末两组间血清孕酮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妊娠8、10周末两组间血清孕酮值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重复资料的方差分析可以得出血清β-HCG和孕酮值在两组妊娠的4、6、8、10周末所测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清β-HCG和孕酮值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两组治疗方案对血清β-HCG和孕酮值增长的影响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提示本治疗方案具有安全性。结论: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流产以早期流产为主,主要病机为肾虚血瘀,治疗上应以补肾活血为大法,本研究采用补肾活血润胎方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更能优化妊娠结局(活产率、足月产率、早产率、流产率)、提高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评价,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D-二聚体、APTT、PT、TT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预防胎盘微血栓形成及促进胚胎合体滋养细胞分泌β-HCG,促进妊娠黄体发育分泌孕酮,从而维持正常妊娠有关。
二、早期妊娠相关因子的中西医现代研究态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妊娠相关因子的中西医现代研究态势(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安胎汤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妊娠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2、P、HCG和D-D水平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妊娠成功率比较 |
3 讨论 |
(2)中西医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
1.1 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异常 |
1.2 胰岛素抵抗(IR) |
1.3 血流动力学改变 |
1.4 器质性病变 |
2 西医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
2.1 药物治疗 |
2.1.1 性激素调控 |
2.1.2 调节内分泌 |
2.1.3 抗氧化 |
2.1.4 改善宫腔灌注 |
2.2 手术及其他治疗 |
3 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的中医认识 |
4 中医治疗 |
4.1 中医治疗 |
4.2 针灸治疗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6 总结 |
(3)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 |
2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现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型分布状况 |
3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子宫细胞衰老与女性生殖功能 |
1 衰老细胞 |
2 子宫的生理解剖及功能 |
3 子宫衰老细胞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
4 子宫衰老细胞的治疗现状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型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
前言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对复发性流产作用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益肾和血安胎饮联合孕激素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轻、中度绒毛膜下血肿肾虚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研究内容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选择 |
1.3 病例筛选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2.5 伦理原则 |
二、研究结果 |
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基线资料比较 |
1.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1.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各指标比较 |
2.1 两组患者综合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流血停止时间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H的体积(容量)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H的体积/孕囊体积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b-HCG、孕酮、D-二聚体、CA125 值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病例剔除、脱落、中止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三、讨论 |
1.现代医学对SCH的研究 |
1.1 SCH的发病机制 |
1.2 SCH的治疗 |
2.历代中医家对SCH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的研究 |
3.益肾和血安胎饮方药分析 |
3.1 方药组成 |
3.2 方药分析 |
4.益肾和血法之“和”义探讨 |
5.研究结果分析 |
5.1 一般情况及基线资料分析 |
5.2 两组患者综合临床疗效分析 |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H 的体积(容量)、SCH 的体积/孕囊体积分析 |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HCG、孕酮值分析 |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D-二聚体值分析 |
5.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CA125 值分析 |
5.7 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流血停止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5.8 安全性相关指标分析 |
四、结论 |
五、结语 |
1.创新点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绒毛膜下血肿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补肾清热活血方联合微粉化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略缩词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认识 |
1.1 西医学对先兆流产发病机制的认识 |
1.2 西医学对先兆流产治疗的研究进展 |
2.中医学对先兆流产的研究进展 |
2.1 先兆流产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中医对先兆流产的治疗研究进展 |
2.3 总结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方法学设计 |
3 研究程序 |
3.1 基线访问 |
3.2 治疗期间访问 |
3.3 治疗结束后访问 |
4 临床资料 |
4.1 病例来源 |
4.2 诊断标准 |
4.3 病例选择标准 |
4.4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5 研究方法 |
5.1 治疗方法 |
5.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5.3 统计学设计 |
5.4 不良事件处理 |
6 结果 |
6.1 基线比较 |
6.2 用药后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
6.3 脱落情况及安全性指标观察 |
7 结论 |
讨论 |
1 补肾清热活血方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理论讨论 |
1.1 妊娠生理状态阐述 |
1.2 妊娠病理状态阐述 |
2 方药分析 |
3 妊娠与各项观察指标之间关系的探讨 |
3.1 监测时间与妊娠 |
3.2 血清激素与妊娠 |
3.3 彩超检测与妊娠 |
4 补肾清热活血方联合微粉化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机理分析 |
5 黄体酮软胶囊作为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
6 本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基于SDF-1α、E2含量与CXCR-4的表达研究补肾安胎冲剂对肾虚流产模型EPCs归巢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西医学对自然流产的认识 |
2.中医学对自然流产的认识 |
一 研究内容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案 |
3.统计学分析 |
二 研究结果 |
1.两组患者临床一般特征情况 |
2.研究组临床疗效 |
3.实验室指标的观察检测 |
三 讨论 |
1.自然流产的病因病机分析 |
2.补肾安胎冲剂组方分析 |
3 中西医学对自然流产母胎界面血管生成的认识 |
4 补肾安胎冲剂与自然流产患者E_2、SDF-1α含量的关系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中西医学对自然流产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病因的认识 |
2.动物模型的确立及其依据 |
一 研究内容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二 研究结果 |
1.GFP骨髓嵌合率的检测 |
2.各组妊娠小鼠流产率和胚胎丢失率 |
3.骨髓内皮祖细胞数 |
4.各组妊娠小鼠外周血内皮细胞数 |
5.各组妊娠小鼠外周血SDF-1α的含量比较 |
6.各组妊娠小鼠蜕膜组织内皮细胞数 |
7.各组妊娠小鼠蜕膜组织中CXCR-4的表达 |
三 讨论 |
1.中西医学对自然流产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发病机制的认识 |
2.中西医学对自然流产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的治疗 |
3 补肾安胎冲剂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结语 |
1.创新点 |
2.不足与展望 |
综述 自然流产病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脾肾亏虚证复发性流产患者及RSA小鼠外周血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及中药干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 研究内容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案 |
3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二 研究结果 |
临床研究 |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2 IL-2、 IL-12、 IFN-γ 、TNF-α在两组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
3 IL-4、IL-5、IL-10 在两组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
4 IL-6、IL-17、IL-23 在两组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
5 CD4~+CD25~+Foxp3~+/CD4~+、CD4~+Foxp3~+细胞比例在两组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
实验研究 |
1 各组小鼠流产率、胚胎丢失率情况 |
2 IL-2、 IL-12、 IFN-γ 、TNF-α在各组小鼠外周血中的表达 |
3 IL-4、IL-5、IL-10 在各组小鼠外周血中的表达 |
4 IL-6、IL-17、IL-23 在各组小鼠外周血中的表达 |
5 CD4~+CD25~+Foxp3~+/CD4~+、CD4~+Foxp3~+细胞比例在各组小鼠外周血中的表达 |
三 讨论 |
1 中医学对RSA病因病机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RSA病因研究 |
3 Th1/Th2、Th17/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与妊娠母胎免疫 |
4 Th1/Th2、Th17/Treg失衡与RSA |
5 补肾健脾法与Th1/Th2、Th17/Treg失衡所致RSA关系 |
6 补肾安胎冲剂免疫学理论研究 |
7 RSA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情况 |
8 补肾安胎冲剂对RSA小鼠的影响 |
四 结论 |
五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补肾健脾法治疗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保胎中药用药规律及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保胎中药方剂古今文献研究 |
1.1 历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
1.1.1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
1.1.2 唐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
1.1.3 宋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
1.1.4 元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
1.1.5 明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
1.1.6 清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
1.2 近现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
1.2.1 专方治疗 |
1.2.2 名老中医治疗 |
1.2.3 验方治疗 |
1.2.4 中成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
1.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二章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研究 |
2.1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设计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研究方法 |
2.2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结果与分析 |
2.2.1 汉唐宋时期保胎方剂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
2.2.2 元明清时期保胎方剂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
2.2.3 近现代保胎方剂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
2.3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研究讨论 |
2.3.1 保胎组方高频药分析 |
2.3.2 保胎组方中药分类分析 |
2.3.3 保胎方病因病机分析 |
2.3.4 历代保胎治则分析 |
2.3.5 保胎方药对与药组分析 |
第三章 保胎常用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以寿胎丸中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为例 |
3.1 研究背景 |
3.2 系统药理学概况 |
3.3 研究方法 |
3.3.1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化合物数据库的建立及活性成分的筛选 |
3.3.2 候选化合物作用靶点的预测 |
3.3.3 候选化合物-靶点及靶点-通路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
3.4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保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及分析 |
3.4.1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化合物数据库的建立及活性成分的筛选 |
3.4.2 靶点的识别与网络分析 |
3.4.3 GO分析 |
3.4.4 通路分析 |
3.5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保胎作用机制研究讨论 |
3.5.1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的活性成分及主要靶点 |
3.5.2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的信号通路 |
3.6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保胎作用机制研究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中医安胎的历代文献方药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医及现代医学对安胎的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安胎的研究 |
一、胎病与安胎、胎漏、胎动不安的源流 |
二、胎漏、胎动不安的证候表现 |
三、病因病机 |
四、辨证 |
五、治则治法 |
六、当代中医对安胎的认识 |
七、中西医结合研究 |
八、逐月养胎的文献研究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定义 |
二、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诊断 |
三、导致先兆流产和流产的相关因素 |
四、现代医学对先兆流产的治疗 |
第二章 中医安胎方药的研究 |
第一节 历代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 |
四、文献整理 |
第二节 统计分析与结果 |
一、频数分析 |
二、卡方检验 |
三、聚类分析 |
四、因子分析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10)中西医结合干预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 |
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标准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疗效分析 |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妊娠结局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2.6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
2.7 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 |
2.8 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中医证型分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
2.9 两组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立题依据 |
2.1 肾虚与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关系 |
2.2 血瘀与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关系 |
2.3 补肾活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 |
2.4 中医“有故无损,亦无损也”理论 |
2.5 中医“预培其损”理论 |
2.6 中医组方依据及分析 |
3 关于凝血指标的选择 |
3.1 常规凝血功能测定指标 |
3.2 纤溶系统指标 |
3.3 抗凝系统指标 |
3.4 现代研究 |
4 关于治疗方案时机的选择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妊娠结局 |
5.2 中医证候评价 |
5.3 生活质量评价 |
5.4 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 |
5.5 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流行病学调查 |
5.6 安全性分析 |
6 结论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创新点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早期妊娠相关因子的中西医现代研究态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安胎汤治疗肾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妊娠结局的影响[J]. 汪翠萍,余欣慧,杜冰心,杨璇,张倩倩.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12)
- [2]中西医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研究进展[J]. 邓静,孙红. 新疆中医药, 2021(06)
- [3]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D]. 奚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益肾和血安胎饮联合孕激素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轻、中度绒毛膜下血肿肾虚证临床研究[D]. 徐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补肾清热活血方联合微粉化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疗效观察[D]. 吴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6]基于SDF-1α、E2含量与CXCR-4的表达研究补肾安胎冲剂对肾虚流产模型EPCs归巢机制的影响[D]. 江慧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脾肾亏虚证复发性流产患者及RSA小鼠外周血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及中药干预实验研究[D]. 刘会会.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保胎中药用药规律及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D]. 杨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中医安胎的历代文献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 吴润珍(Ng Yun Chu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中西医结合干预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临床研究[D]. 王莹倩.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