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三种神经定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比较

针灸三种神经定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比较

一、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神经定位3种类型疗效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曾诗睿[1](2021)在《瑶医油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

郭玉[2](2021)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采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其临床护理效果,为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山西省某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处于恢复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中药熏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络刮痧。选取面部、颈部穴位(攒竹—阳白—丝竹空;地仓—颊车—下关;双侧翳风—风池)及合谷穴进行通络刮痧。每日1次,一周5次,共干预4周。观察干预前、干预2周后和4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情况,并根据临床症状作出疗效评价。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变侧、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量表等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均衡可比性。2.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干预两周后和四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分级等级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面部残疾指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两周后、四周后各个疗程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在各疗程面部残疾躯体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在各疗程面部残疾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中两组患者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各疗程痊愈患者及痊愈干预天数比较:干预四周后,观察组痊愈患者共21人,对照组痊愈患者共13人,两组在各疗程痊愈人数之间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痊愈所需治疗天数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70.00%,对照组痊愈率为43.33%,两组痊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能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面部症状,提高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面部残疾指数,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也缩短了临床病程,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叶颖颖[3](2021)在《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优效手段。方法:招募64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人,对照组32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揿针围刺翳风穴。在治疗前后对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口眼(口呙)僻度指数进行评分和测量。于治疗后第7、14天对受试者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进行重复评估。治疗后对比两组疗效和治愈情况。数据收集完毕后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及分析。结果:本临床试验共纳入患者共64例,无中止脱落病例,共收集完成64例。1.基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发病患侧、年龄、病程天数、House-Brackeman分级量表、House-Brackemann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面部口眼(口呙)僻度指数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House-Brackemann分级、口眼(口呙)僻度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与本组治疗后第7天、14天、21天各时间点进行比较,House-Bracke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量表(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量表(FDIS)均逐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对比治疗后治疗组(揿针组)House-Brackemann分级、口眼(口呙)僻度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针刺组)(P<0.05)。治疗后第7、14、21天揿针组的House-Bracke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第14、21天,揿针组的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评分显着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干预后的疗效比较,揿针组有效率为96.9%,针刺组有效率为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周围性面瘫的治愈情况比较,揿针组较针刺组治愈时间明显缩短,治愈人数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早期介入揿针围刺翳风穴联合常规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均有疗效,治疗后较治疗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面神经支配区运动、感觉功能、生活躯体功能和面部容貌改变;2.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能加快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明显缩短平均痊愈时间,提高治愈率,能辅助提高常规针刺疗法对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可以作为临床实践中在指南常规针刺疗法基础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效手段。

高明伟[4](2021)在《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常规针刺联合颈三穴(完骨、大椎、肩井)刺络拔罐早期干预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两组治疗方案对缩短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差异比较及对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病例选取秦皇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特发性面瘫急性期(限于发病3天内)伴耳后疼痛的的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每日1次,连续治疗7次为1个疗程,7次后休息两天继续下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观察组予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上颈三穴(完骨、大椎、肩井)刺络拔罐,常规针刺疗程同对照组,刺络拔罐每周2次,2次为1个疗程,疼痛消失后改为每周1次直至4个疗程结束。观察指标:1.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进行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及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2.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治疗1疗程后分别对两组耳后疼痛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3.记录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数据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治疗后,两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2不同时间点耳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首次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1疗程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3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一般情况比较,观察组耳后疼痛消失的天数明显较对照组少(P<0.01);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具体情况比较,观察组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1)。4对照组、观察组及两组总体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关系均成正相关(P<0.01)。5临床疗效: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针刺加颈三穴刺络拔罐对特发性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高于常规针刺。2针刺加颈三穴刺络拔罐能快速地缓解耳后疼痛。3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呈正相关,耳后疼痛消退的越早,面神经功能恢复地越快,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吴小玲[5](2021)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意义,提供重症面瘫早期针灸治疗时的方案选择依据。方法:将60例早期重症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灸组(A组)、针灸联合激素组(B组)各30例,A组以单纯针灸治疗,前5日每日1次,5天后隔日1次;B组在单纯针灸组的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连用5天后停用。以3个月为观察期,拟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口僻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痊愈病例的疗程、治疗次数和后遗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1)经实验脱落处理,最终完成57例,其中A组29例,B组28例。(2)H-B面神经功能疗效评价:A组痊愈15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3例;B组痊愈22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得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在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两组均为有效的临床方案,但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疗效更为显着。(3)口僻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价:A组痊愈13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3例;B组痊愈19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证明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针灸联合激素组优于单纯针灸组。(4)痊愈病例疗程和治疗次数比较比较两组痊愈病例的疗程和治疗次数,经统计分析,两组痊愈患者的疗程和治疗次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联合激素组痊愈病例的治疗疗程较短,治疗次数较少。(5)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就两组患者3个月观察期结束后痊愈病例和遗留后遗症病例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痊愈率较对照组高,后遗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在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治疗中,相对于单纯针灸治疗,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方案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口僻中医症状等作用显着,且能缩短痊愈疗程、减少治疗次数和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提示针灸治疗早期重症面瘫时,支持选择针灸结合激素治疗方案。

李平平[6](2021)在《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观察急性期刺络放血联合针刺治疗与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索出针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患者止痛效果更强、疗程更短、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基础治疗相同,针刺取穴、操作均相同。对照组:急性期(发病≤7天)浅刺,静止期(发病8-20日内)采用常规针刺;观察组:急性期内浅刺联合刺络放血,静止期采用常规针刺,具体操作: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放出2-3ml血液,急性期内隔日放血1次,急性期过后不再放血,治疗过程中若耳后疼痛消失则不再放血。两组均观察至静止期结束,静止期内若患者痊愈则停止观察及治疗,视为疗程结束,若未愈则根据患者症状继续对症治疗,但以静止期结束时视为疗程结束。两组分别于首次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0min时评定VAS评分,并分别记录耳后疼痛消失时间;两组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时评定H-B面神经功能评级,并评估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后耳后疼痛缓解程度、耳后疼痛消失时间以及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运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治疗中均无脱落病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程等,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均具有可比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首次治疗后各时段耳后疼痛VAS评分比较: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P=0.38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即刻与治疗前组内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观察组及对照组(P<0.01),提示:两组在治疗后即刻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0min与治疗前组内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观察组及对照组(P<0.01),提示:两组在治疗后20min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对比两组,治疗后即刻(P=0.564>0.05),说明治疗后即刻两组VAS评分不存在显着差异;治疗后20min(P=0.007<0.01),提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VAS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比较:通过卡方检验对比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得出(P<0.01),提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介入时机对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影响(P<0.01),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前、疗程结束时H-B面神经麻痹分级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间H-B面神经麻痹分级情况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B面神经麻痹分级情况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B面神经麻痹分级情况组间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均有效,观察组愈显率、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总疗效(P=0.040<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均有效,观察组止痛效果更佳。2.观察组较对照组消除耳后疼痛时间更短,且越早干预,耳后疼痛消失越快。3.观察组治疗在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上优于对照组,且疗程结束时愈显率与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代灵娥[7](2021)在《益气调神针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益气调神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益气调神针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有效性,为临床上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提供更加有效、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按照1: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分别对患者实施益气调神针法和常规针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每天针刺1次,6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1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H-B分级量表、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进行分级评分,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得出结果及结论。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侧、病程,治疗前的House-Brackmann分级、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表评分、FDI量表评分,经比较,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面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ouse-Brackmann分级、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表评分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House-Brackmann分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表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总体疗效:试验组治愈率为14.7%,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治愈率为5.9%,总有效率为85.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躯体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对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分进行统计,经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总体疗效:试验组治愈率为17.6%,总有效率达94.1%;对照组治愈率为5.9%,总有效率为82.4%,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4.本研究纳入72例患者,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剔除1例,共68例完成治疗,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益气调神针法和常规针法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均有显着改善作用。2.益气调神针法对改善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法,能提高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愈率。3.益气调神针法对改善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法,能明显提高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愈率。

陈沁蓥[8](2020)在《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案,收集厦门市中医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针灸科临床门诊及病房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6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四步法针刺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治疗2周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疗效进行评价,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安全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来收集数据来作为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对患者临床症状、面神经功能及与之相关的躯体残疾和社会心理变化进行评定。上述数据收集完成后,使用SPSS 25软件对两组患者数据的结果进行有效性及差异性的综合分析。结果:本临床试验共纳入患者共64例,4例脱落病例,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2例。试验组最终收集30例,对照组30例,共收集完成60例。试验组采用四步法针刺方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口服治疗。1.一般资料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面瘫部位,治疗前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面部残疾指数(FDI)比较情况。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发病基线一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2.面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结果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结果说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试验组在改善面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愈显率90.00%,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愈显率60.00%,总有效率93.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以及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3.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疗效评分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中医症状疗效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疗效情况均得到了改善,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愈显率90.00%,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愈显率60.00%,总有效率93.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总体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4.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后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试验组在增强和改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愈显率86.67%,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愈显率60.00%,总有效率86.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增强和改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分析:两组的临床安全性指标在治疗前、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研究中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是安全有效的,值得研究和推广。结论:本文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证明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面神经功能以及躯体残疾和社会心理变化。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也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推广。

李文婷[9](2020)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可塑性的研究表明,大脑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存在竞争性活动依赖性的相互作用,对上肢和面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观察针刺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功能重组机制,为揭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生物学机制及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同时,这一研究提示改善大脑皮层非适应性的脑可塑性(maladpative plasticity)可能是周围性神经损伤的治疗策略之一。方法:从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招募符合诊断标准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66例,脱落6例,纳入60例,其中男性14名,年龄:18-63岁,平均36.52岁,平均病程20.2月。每个患者随机接受3种干预措施,包括电针患侧面口部穴位组、电针患侧同侧合谷穴组和假针刺患侧面口部穴位及患侧同侧合谷穴组,干预时间为30min,频率为2Hz,采用连续波,强度以受试者耐受程度为准;电针前后通过经颅磁刺激器(TMS)检测第一背侧骨间肌(FDI)、眼轮匝肌(00)的运动诱发电位(MEPs)及皮层有效刺激部位。课题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题目为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大脑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的作用研究,注册号为:ChiCTR1800019809。结果:1.基本资料比较:各组受试者的性别组成、年龄组成、病程无显着性差别,各组受试者治疗前的量表评分及肌电图评估无显着性差别。2.基础状态比较:各组受试者的基线状态一致,受试者大脑运动皮层手区和面区的总MEPs、平均MEPs、皮层有效刺激部位数量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电针治疗面瘫后遗症患者疗效(1)治疗后,电针面口部穴位组H-B量表等级评价明显改善,显效率为70%,FDI量表及症状量表评分明显改善(p<0.05),合谷组和假针刺组均无变化。(2)治疗后,电针面口部穴位组肌电图显示的颞支和颊支神经损伤程度明显改善(p=0.004,p=0.0015),合谷组和假针刺组均无变化。4.各组电针前后手面区兴奋性(MEPs波幅)变化的比较(1)组内比较①电针面口部穴位,面区总MEPs和平均MEPs显着升高(P<0.05),手区总MEPs和平均MEPs显着下降(P<0.05);①电针合谷穴,面区总MEPs和平均MEPs显着下降(P<0.05),手区总MEPs和平均MEPs显着升高(P<0.05);③假针刺组,手区、面区MEPs无明显变化。(2)组间比较电针前后大脑运动皮层手区、面区MEPs的差值经ShaPiro-Wilk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故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三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组间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如下:电针面口部穴位组大脑运动皮层手区、面区总MEPs与假针刺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眼区:-1373.05(-1968.750--525.00)vs 20.050(-258.000-215.000),P<0.05)、手区:-3254.450(1826.250-4488.00)vs-603.150(-1253.750-950.250),P<0.05);电针面口部穴位组大脑运动皮层手区、面区平均MEPs与假针刺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眼区:-64.350(-87.00--45.50)vs 20.050(-258.000-215.000),P<0.05)、手区:-151.700(-210.500—75.500)vs-31.85(-65.00-28.00),P<0.05);电针合谷穴组大脑运动皮层手区、面区总MEPs与假针刺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眼区:1209.550(547.000-1690.250)vs 20.050(-258.000-215.000),P<0.05)、手区:-3075.300(-4309.000-862.750)vs-603.150(-1253.750-950.250),P<0.05);电针合谷穴组大脑运动皮层手区、面区平均MEPs与假针刺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眼区:42.850(547.000-1690.250)vs20.050(-258.000-215.000),P<0.05)、手区:-151.700(-210.500—75.500)vs-31.85(-65.00-28.00),P<0.05);4.各组电针前后手面区面积的变化:(1)组内比较①电针电针面口部穴位组,手区面积缩小(P<0.05),面区面积无明显变化;②电针合谷组,面区面积缩小(P<0.05),手区面积无明显变化;③假针刺组,手区、面区有效刺激部位数量无明显变化。(2)组间比较电针前后大脑运动皮层手区、面区的差值经ShaPiro-Wilk检验,服从正态分布,选择单因素方差检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进一步两两比较,电针面口部穴位组有效刺激手区部位数量变化与假针刺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36<0.05),面区无差异性。电针合谷组有效刺激面区部位数量变化与假针刺组比较,面区有显着差异性(p=0.024<0.05),手区无差异性。结论:(1)电针患侧口面部穴位可明显改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电针患侧合谷穴和假针刺无明显疗效,提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宜选用局部穴位。(2)电针面口部穴位可以反转周围性面瘫所导致的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的功能重组,且与临床症状的改善密切相关,提示改善大脑皮层非适应性的脑可塑性(maladpative plasticity)是周围性神经损伤的治疗策略之一,同时这种理论为揭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生物学机制及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

封秀梅[10](2020)在《针刺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GDNF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自噬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的前提下,探讨细胞自噬、GDNF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针刺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拟揭示针刺治疗该病的自噬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验一:选取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针+3-MA组,每组12只。采用面神经压榨法制备面神经损伤大鼠模型。于术后1天针刺患侧地仓、颊车、翳风、合谷穴,电针10min后留针20min,总治疗时间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5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Simone10分法分别于术后1天、4天、7天、10天和13天进行行为学评分,评估面神经功能损伤及恢复情况,治疗结束后切取患侧面神经组织,运用HE染色法观察其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免疫荧光法和RT-PCR技术检测自噬水平。实验二:选取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针+GDNF拮抗剂组,每组12只。模型制备及针刺操作同实验一。采用Simone10分法评估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结束后切取面神经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DNF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行为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评分显着降低(均P<0.01)。术后第2周,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评分升高(P<0.05,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3-MA组和针+GDNF拮抗剂组评分降低(均P<0.05)。2.面神经形态学观察镜下观察到空白组和假手术组面神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无明显病理损伤;模型组面神经形态结构损伤,神经纤维固有的束状结构崩解消失,呈丝网状结构甚至空环状结构;针刺组面神经纤维肿胀变性,但排列较整齐;针+3-MA组面神经形态结构不完整,部分轴突和髓鞘呈点片状丧失。3.自噬水平检测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Beclin1蛋白、LC3蛋白和LC3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eclin1蛋白、LC3蛋白和LC3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均P<0.01),P62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Beclin1和LC3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P62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而LC3mRNA表达水平呈降低趋势(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3-MA组Beclin1蛋白、LC3蛋白和LC3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5,P<0.01)。4.GDNF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检测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GDNF、Rai、PI3K和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GDNF、Rai、PI3K和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GDNF、Rai、PI3K和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GDNF拮抗剂组GDNF、Rai、PI3K和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均P<0.01)。结论:1.针刺可改善面神经运动功能和组织形态结构,从而促进面神经损伤的修复。2.针刺可能通过促进GDNF表达,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下调Beclin1及LC3的表达并上调P62的表达,抑制自噬水平,进而改善面神经运动功能,抑制GDNF的表达后,针刺对面神经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不明显。

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神经定位3种类型疗效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神经定位3种类型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3. 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4.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标准和分级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病例脱落的标准
        1.8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干预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周期
        2.5 临床观察指标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2.7 资料的收集方法
        2.8 资料的整理方法
        2.9 质量控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分配及研究完成情况
        3.2 干预前基线资料的比较
        3.3 干预后疗效指标的比较
    4.讨论
        4.1 周围性面瘫分期情况的概述
        4.2 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3 通络刮痧在周围性面瘫中的选择依据
        4.4 穴位选择的依据
        4.5 评价量表选择的依据
        4.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4.7 安全性分析
    5.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符合以下5项纳入)
        1.4 排除标准(有任意1条项排除)
        1.5 剔除标准(详见附录D)
        1.6 脱落标准(详见附录E)
        1.7 中止实验标准(详见附录F)
        1.8 不良反应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两组基线情况对比
        1.1 两组性别、患侧、发病年龄对比
        1.2 两组治疗前H-B分级量表对比
        1.3 两组治疗前H-B症状评分和FDI量表对比
        1.4 两组治疗前面部口眼(口呙)僻度指数对比
    2 疗效对比
        2.1 治疗前和治疗后H-B分级量表对比
        2.2 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1 天H-B症状评分量表对比
        2.3 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1 天FDI对比
        2.4 治疗前和治疗后面部口眼(口呙)僻度指数对比
    3 疗效情况对比
    4 痊愈情况对比
    5 不良反应分析
讨论
    1 理论探讨
        1.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疾病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疾病认识
        1.3 祖国医学古代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概况
        1.4 祖国医学现代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概况
        1.5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概况
    2 课题设计依据
        2.1 介入时机选择依据
        2.2 疗程选择依据
        2.3 翳风穴选择依据
        2.4 揿针和围刺法选择依据
        2.5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3.2 组内比较分析
        3.3 组间比较分析
        3.4 疗效评价分析
        3.5 治愈情况对比
        3.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对象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剔除、脱落标准
        3.5 脱落、剔除病例的处理
    4 研究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7 安全性评价
    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2 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比较
    3 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差异比较
    4 不同时间点的 VAS 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比较
    5 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差异比较
    6 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7 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特发性面瘫的认识
    2 中医对特发性面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对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伴面神经分布区疼痛的认识
        3.1 概况
        3.2 中西医治疗进展
    4 本研究思路来源
    5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6 选穴依据
    7 针刺手法
    8 刺络拔罐疗法
    9 结果分析
        9.1 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9.2 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分差异比较
        9.3 不同时间点的VAS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比较
        9.4 耳后疼痛消失时间差异比较
        9.5 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9.6 临床疗效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对特发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中医对面瘫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
        1.3 中医病机
        1.4 中医辨证分型
        1.5 中医治疗
    2.西医对面瘫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2.3 西医治疗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2.4 数据处理
    3.基线比较
        3.1 一般项目
        3.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4.研究结果
        4.1 治疗后的基本情况
        4.2 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4.3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4.4 两组治疗前后口僻中医症状积分情况
        4.5 临床疗效评价
    5.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研究方案分析
    2.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机制探讨
    3.重症面瘫针灸方案结合早期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益气调神针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处方选穴
    3.3 定位
    3.4 针灸器具的选用
    3.5 操作方法
4 观察项目
    4.1 基本情况
    4.2 疗效指标
    4.3 安全指标
5 疗效评价标准
    5.1 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
    5.2 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评价标准
6 统计方法
7 质量控制及保证
8 试验结果分析
    8.1 病例完成情况
    8.2 基线分析
    8.3 治疗后结果及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学特点
        1.2 面神经炎现代医学治疗概述
    2 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3 益气调神针法的理论基础及选穴依据
        3.1 益气调神针法理论溯源
        3.2 益气调神针法选穴依据
    4 量表的选择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基线资料比较
        5.2 临床疗效比较
    6 安全性分析
结论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1.3.1 针刺治疗
        1.3.2 中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现状
        2.1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现代医学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现状
        2.3 现代医学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局限性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不良事件处理方案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分组
        2.3 试验设计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指标
        3.2 疗效观察指标
        3.3 疗效判定标准
        3.4 评定时间
    4 统计方法
    5 质量控制
    6 结果
        6.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6.2 基线资料统计分析
        6.3 疗效结果分析
        6.4 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课题设计思路
        1.1 导师观点
        1.2 四步法的理论依据
        1.3 四步法针刺方义
        1.4 四步法治疗特色
        1.5 针刺治疗介入时机的选择
        1.6 选取Ⅴ型面瘫的依据
        1.7 评分量表的选择依据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临床疗效分析
        2.3 安全性分析
    3 关于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3.1 随机分组问题
        3.2 样本量及病例来源问题
        3.3 操作方面
        3.4 试验组设置问题
        3.5 客观观察指标较少
        3.6 疗程问题
        3.7 研究的难点问题
        3.8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研究现状
        1.1.1 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现代医学认识
        1.1.2 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1.2 针灸临床的取穴原则
        1.2.1 局部选穴
        1.2.2 远端选穴的理论依据
    1.3 脑可塑性理论
        1.3.1 大脑结构可塑性
        1.3.2 大脑功能可塑性
    1.4 针灸调节脑可塑性的相关研究
        1.4.1 针灸与大脑的可塑性变化研究
        1.4.2 针灸与脑可塑性机制的相关研究
    1.5 大脑感觉运动皮层手面区功能重组
        1.5.1 感觉运动皮层手面区功能重组的基础
        1.5.2 感觉运动皮层手面区功能重组作用
第二章 试验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受试者来源
        2.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备及试验材料
        2.2.2 样本量
    2.3 研究方案
        2.3.1 研究方法
        2.3.2 试验流程及数据采集
        2.3.3 TMS操作及记录
    2.4 研究结果
        2.4.1 基本资料
        2.4.2 疗程前后肌电图变化图
        2.4.3 各组电针前后手面波幅变化图
        2.4.4 各组电针前后大脑运动皮层手面区兴奋性变化图
        2.4.5 疗效评价
        2.4.6 三组电针前MEPs之和、平均数及面积的基线分析
        2.4.7 电针前后MEPs变化
        2.4.8 电针前后面积变化
        2.4.9 三组电针前后差值比较
        2.4.10 三组电针前后重心坐标比较
        2.4.11 针灸疗效与大脑运动皮层兴奋性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选穴原则和临床应用
        3.1.1 局部选穴
        3.1.2 远近配穴
        3.1.3 健侧取穴
    3.2 临床疗效评价系统的选择
        3.2.1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量表
        3.2.2 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
        3.2.3 肌电图
    3.3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可塑性变化
        3.3.1 神经损伤后周围神经的可塑性变化
        3.3.2 神经损伤后中枢系统的可塑性变化
        3.3.3 神经损伤后皮层可塑性变化的机制
    3.4 大脑可塑性治疗相关疾病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10)针刺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GDNF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自噬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针刺对面神经损伤大鼠自噬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模型评判标准
        2.4 干预方法
        2.5 取材
        2.6 检测指标
        2.7 检测方法
        2.8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状态观察
        3.2 行为学评分结果
        3.3 面神经组织病理结果
        3.4 Beclin1 蛋白表达
        3.5 LC3 蛋白及其mRNA表达
        3.6 P62蛋白及其mRNA表达
        4 实验小结
        4.1 针刺对大鼠行为学评分的影响
        4.2 针刺对大鼠面神经形态结构的影响
        4.3 针刺对Beclin1、LC3和LC3mRNA表达的影响
        4.4 针刺对P62和P62mRNA表达的影响
    实验二 针刺对面神经损伤大鼠GDNF及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模型评判标准
        2.4 干预方法
        2.5 取材
        2.6 检测指标
        2.7 检测方法
        2.8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行为学评分结果
        3.2 GDNF蛋白的表达
        3.3 Rai蛋白的表达
        3.4 PI3K蛋白的水平
        3.5 mTOR蛋白的表达
        4 实验小结
        4.1 针刺对大鼠行为学评分的影响
        4.2 针刺对GDNF和 Rai蛋白表达的影响
        4.3 针刺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相关经脉和筋经的认识
        1.4 对治疗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 对面神经解剖结构的认识
        2.2 对损伤节段及临床表现的认识
        2.3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2.4 现代医学治疗
    3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
        3.1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评价
        3.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制分析
    4 自噬与周围神经损伤
        4.1 自噬
        4.2 自噬与周围神经损伤
        4.3 调控自噬的信号通路
    5 针刺调控自噬的实验研究
        5.1 疾病研究特点
        5.2 针刺对自噬水平的调节作用
        5.3 自噬检测手段
        5.4 自噬抑制剂和激活剂的使用
    6 本研究实验方案的确立
        6.1 动物模型的选择
        6.2 干预措施的选择
        6.3 检测指标的选择
    7 本研究实验结果的分析
        7.1 针刺对面神经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7.2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自噬水平的关系
        7.3 针刺对自噬的调节作用
        7.4 针刺对GDNF及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图
附录二 综述 自噬抑制剂3-MA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神经定位3种类型疗效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瑶医油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曾诗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在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郭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D]. 叶颖颖.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D]. 高明伟.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5]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D]. 吴小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的临床研究[D]. 李平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益气调神针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代灵娥.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四步法针刺治疗风寒外袭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沁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研究[D]. 李文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针刺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GDNF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自噬机制研究[D]. 封秀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针灸三种神经定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