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将抢救重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高爱农,杨庆文[1](2022)在《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是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基础研究、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的基础。调查获得的地理分布、生态类型、特征特性等可为作物起源进化和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信息支撑,收集到的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对是否能够发掘出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资源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历史,从物种分布不平衡性、作物起源中心与种质资源分布、人类文明对作物起源与品种演化的影响等3个方面阐述了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相关的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方法,提出了未来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发展趋势。
王怡然[2](2021)在《黑龙江省安达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安达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草原面积广阔,是中国的羊草之乡。本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市场走访调查、内业整理的方法获得当地药用植物资源基本状况。最终根据调查数据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当地药用植物资源特性,并对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安达市共有野生药用植物237种,分属于52科,148属,蕨类植物种类最少,为单科、单属、单种;而种子植物种类最多,其中单子叶植物共31种(隶属于9科、18属);双子叶植物共205种(隶属于42科、129属)。优势科为豆科和菊科,无明显优势属;单种属与寡种属占总种数的90%以上,因此属的组成较为分散,具有较高的多样性。(2)安达市药用植物区系组成科水平上可划分为3个分布区类型及3个变型,世界分布占总科数比超过80%,其次为泛热带分布,与当地草原盐碱化密切相关。属水平上的区系组成有15个分布区类型及9个变型,并以北温带成分占有绝对优势,占总属数的41.07%。说明安达市种子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布与当地北温带大陆性干旱季风气候相对应。(3)安达市药用植物共有6种生活型,其中多年生草本科、属、种均占比最大,占总种数的67.93%;一或二年生草本次之,占总种数的28.27%。草本植物占总种数的90%以上,入药部位以全草类和根及根茎类占比最大,共占总种数的83.54%,说明安达市地理位置以及气候十分适宜草本植物生长。(4)安达市药用植物的功效可划分为清热药、解表药、活血药等16种。占比最大的清热药,占总种数的35.44%,其次为利水渗湿药,占总种数的15.61%,安达市可加大清热药与利水渗湿药类植物的开发利用。(5)安达市样地内分布的重点调查药用植物共29种,总蕴藏量为536.44 t,蕴藏量与年允收量分布不均,重点调查品种中近一半的药用植物出现频率都较低。因此,安达市重点调查药用植物蕴藏量低,近一半药用植物属于较稀缺的状态,需要重点保护。且一些道地药材蕴藏量较低,应加强野生道地药材的保护力度并适当发展其栽培生产。(6)安达市中药材种植没有成型的规模,多数为当地各农户分散栽培,且栽培品种少。传统医药知识调查中当地民间中医因知识产权顾虑而不愿透露验方,因此收集民间验方仅2个。建议尽快完善传统医药知识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7)根据重点保护品种、当地资源破坏程度及蕴藏量分析,建议将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等17种植物列入当地保护植物名录。安达市中药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加大对退化草地的投入,恢复草地植被;严格监管草原放牧、刈割,增加药用植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加强对当地药农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扩大道地药材的栽培,提高药农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野生道地药材资源。
程卓[3](2021)在《独龙族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独龙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跨境”“直过”和“人口较少”民族,这种情况在全国为数不多、十分独特。他们在与居住环境相互适应的漫长岁月里,依赖植物生存与生活,积累了许多利用植物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知识,例如野生植物的食用、药用植物的使用、传统养蜂技术、董棕栽培和薪柴收集等。这些传统知识在独龙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对于独龙族民族植物学方面开展的研究很少,并且在现代化建设加速的情况下,独龙族的传统知识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的冲击,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这些珍贵的传统知识一旦消失,将是不可逆转的重大损失,因此开展独龙族民族植物学研究迫在眉睫。本文采用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野外调查和定量分析等方法对独龙族野生食用植物、药用植物进行调查、整理、编目和评价,对独龙族传统知识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其蕴含的生态学意义;采用食品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独龙族传统食用的董棕淀粉进行科学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独龙族采集利用的野生食用植物涉及59科148种,包括野生蔬菜、野生水果、代粮植物、调料植物、坚果类、油脂植物、酿酒植物、代茶植物和促凝剂等9类。以蔷薇科和禾本科最多,茎是最常食用的部位,采集时间集中在3-10月之间;(2)独龙族利用的药用植物有69科105种植物。最常使用的是菊科植物,多为全草入药。常见的药物加工方式和应用方式是水煎和口服;(3)独龙族传统养蜂过程中共使用19科38种植物,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分别用于制作蜂桶、固定蜂桶、驱赶蜂群和吸引蜂群。独龙族利用27种乔木来制造蜂桶,使用频率最高的蜂桶树种是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is)、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和胡桃(Juglans regia);(4)独龙族充分利用董棕植株的各个部位,包括食用、材用、药用、观赏等。独龙族进行董棕的栽培管理,并且使用取材于自然的原始工具进行淀粉的加工,能够较好地分离董棕淀粉;(5)独龙族使用薪柴作为做饭、取暖、煮猪食和酿酒的主要能源,从树林中拾柴与从河里捞柴是独龙族获取薪柴的主要方式。两种薪柴收集方式在收集距离、收集频率、收集重量等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本研究的结论是:(1)独龙族利用的野生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非常丰富;(2)独龙族传统养蜂使用多种植物并且蕴含丰富的传统知识,对于保护本地蜜蜂、促进蜜源植物的传粉和生态系统服务、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3)董棕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淀粉植物,独龙族对于董棕的栽培利用方式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观念,不仅为栽培董棕并利用该资源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同时对于董棕种群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利用也有重要的意义;(4)独龙族特殊的薪柴收集方式弥补了林缘社区的薪柴需求,同时减少其对于森林的破坏,避免过多砍伐树木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干扰。这种做法既保障了薪柴的充分供用,又有助于对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森林树种的保护;(5)独龙族传统知识受到多因素的威胁,尤其是外来物种的输入和文化的冲击、传承人的缺乏、单一作物种植、过度采集等。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在于:(1)首次全面系统地调查了独龙族传统利用的野生食用植物和药用植物,并使用定量指数的方法筛选出文化重要性高的物种,有助于独龙族传统生态学知识的抢救、整理、研究和传承。(2)首次对独龙族传统养蜂、董棕栽培和薪柴收集进行报道和研究,对其受到的威胁因子进行分析,有助于促进独龙族传统生态学知识的保护和独龙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3)进行董棕淀粉的评价,为新型食品、能源、药物等方面的利用提供线索。(4)剖析独龙族传统养蜂、薪柴收集和董棕栽培等传统知识案例中蕴含的生态观念,对促进独龙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贺建武[4](2020)在《黔东南农业文化遗产地“稻花鱼”资源利用的传统知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利用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为增强广大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侗乡的“稻鱼鸭复合农业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维护当地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当地人的生计福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显着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但目前对于稻花鱼(在稻田里养殖的鱼类统称,本研究特指当地稻鱼鸭复合系统中最常见的鲤鱼)资源利用的相关传统知识仍缺乏系统的梳理,这些相关传统知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仍不够清晰。因此,在我国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系统地探究稻花鱼资源持续利用的背景、相关传统知识、相关的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和当地人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和行为等,有助于挖掘黔东南农业文化遗产地孕育的生态智慧,保护和传承稻花鱼资源相关传统知识,对于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所在地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民族生态学研究视角,以民族学、生态学、民族植物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以黔东南地区稻花鱼资源利用的民族生态学实地田野调查为起点,通过分析传统烤鱼(在稻田和附近的山坡上烤食稻花鱼)及相关传统知识,探明在烤鱼过程中当地人对野生食用植物的传统利用方式和对生物资源的选择偏好等;继而分析制作传统腌鱼“草曲”的原料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阐明当地人拥有的腌鱼“草曲”原料植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再从腌鱼的文化属性角度分析日常食用和药用祭祀两种腌鱼的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及品质特征,发掘该地区侗族人民的生态-文化适应能力;最后分析稻花鱼传统养殖保存完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从江县辖区的8个乡镇当地人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和行为,揭示出决定当地人维持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当地情况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黔东南地区稻花鱼利用的民族生态学调查。该地区在稻花鱼养殖的场地整理、水源管理、鱼花孵化、田间管理、收获成鱼、传统烤鱼、加工技艺、社会关系、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经验与做法;稻花鱼为当地人习得各具特色的地方性知识、传统生态知识、维持生计、朴素的价值观以及民间信仰等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其相关传统知识在当地人的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维护他们生计和福祉的基本权利。2.黔东南地区传统烤鱼原料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在该区进行传统烤鱼传统知识的田野调查,访谈了 279名信息报告人,整理编目了 52种烤鱼原料植物,隶属于21科43属,整理分析了包括植物类型、使用部位、野生和栽培情况、仪式象征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初步探明了该区域侗族和苗族在烤鱼习俗方面的文化交融程度较高,大部分野生食用植物都有相同的使用和加工方法,但两个民族仍然保持着少量的本民族食物的选择偏好;同时,外来植物很好地融入了当地的传统饮食文化中。3.黔东南地区传统腌鱼“草曲”及相关传统知识。通过该区从江县小黄村、黎平县黄岗村和弄吾村3个传统侗族村寨217名关键信息报告人的访谈和实地调查发现:掌握传统腌鱼“草曲”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信息报告人中男性占58.06%,女性占41.94%,以40岁至60岁的中老年人为主,70.05%的受访者是文盲,以农民、小商贩或农民工居多;这些相关知识拥有情况与性别和职业无显着相关性,而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显着相关;整理了腌鱼“草曲”原料植物60种,隶属于36科58属,常见的植物科是菊科、蔷薇科、天冬科和防己科等,以草本、灌木、藤本为主,乔木较少;根是最常用的植物部分,其次是叶、全株、果实、地上部分、枝、茎、树皮和花等;原料植物的使用价值(UV)指数在0.27到1.74之间,其中UV值大于1的有23种,豆科植物葛藤[Pueraria montana var.lobata(Willd.)Sanjappa&Pradeep]是制作“草曲”最重要的植物(UV值为1.74),其次是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 Benth.)(UV=1.51)和香糯禾(UV=1.5),这三种植物在调查地区都很常见。4.不同文化属性腌鱼的微生物生态及资源品质异质性研究。利用“草曲”和低盐发酵腌鱼可能是贵州黔东南地区的真实传统;低盐浓度的食用型腌鱼组的细菌和真菌多样性都高于高盐浓度的药用(祭祀)型腌鱼组;两组不同文化属性腌鱼样品中有42个细菌OTU和6个真菌OTU在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说明农户非标准化的处理方式对腌鱼微生物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低盐腌鱼主要以蛋白质转化成风味物质提高适口性以满足食用功能需要,高盐腌鱼除蛋白质代谢外,需要通过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其他功能物质满足药用功能需求有关,腌鱼的传统利用是黔东南侗族对其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上的适应。5.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和行为分析。当地农户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参与意愿,而参与意愿又直接决定了农户实际参与稻花鱼可持续利用的行为,此外家庭成员、邻居意见、农业、食品等部门和政府意见等主观规范对农户从事稻花鱼生态养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农户(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基层组织(干部家庭)、政策(对相关部门、政策的认知)以及市场等不同主体对稻花鱼资源及传统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差异;主观规范对当地农户在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程度远低于农户态度。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黔东南地区未来稻花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从剖析当地主要少数民族利用该资源的行为特征、生物资源利用方式、文化传统、当地人的认知及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角度入手。强化稻花鱼资源是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中的重要组成要素的突出地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建议站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文化发展的高度,通过采用现代工艺技术,提高稻花鱼资源及衍生品的质量,将产品对接到主流消费市场,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稳定新生代和外出务工农户对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参与意愿,创造条件引导他们保护和传承稻花鱼资源与其相关的文化遗产。从国家层面将黔东南地区的稻花鱼及其相关生物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从而实现我国南方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向无害化、无残留的生态农业转型,同时保护好当地的生物和文化多样性。
乔卫华,张宏斌,郑晓明,陈宝雄,陈彦清,李垚奎,程云连,张丽芳,方沩,孙玉芳,杨庆文[5](2020)在《我国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工作近20年的成就与展望》文中指出1999-2019年,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组织农业环保机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开展了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调查收集、原生境保护、监测预警和信息系统构建等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1)按照《农业野生植物调查技术规范》,开展了80个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物种的全国性调查,发现了野生兰花、野生茶等珍稀物种的新分布区;(2)查清了60个重要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物种的分布状况及资源现状,抢救性收集并异位保存种质资源44737份,建立了可共享、可追溯、可监测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GPS/GIS信息平台;(3)以保护生物学研究和原生境保护技术研发为基础,指导建设原生境保护点(区)205个,并通过对15个原生境保护点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建立了原生境保护点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然而,我国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调查不全面、抢救性收集不系统、保护点监测覆盖面低、保护点管理技术匮乏等问题突出。因此,未来在加强调查收集的同时,重点将在监测预警的基础上提升原生境保护点管理技术水平,做到每类植物一套技术、每个保护点一套方案,因点施策,使原生境保护由增加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
宋云珊[6](2020)在《日本植物园规划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植物园网络的发展壮大,植物园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面临着时代性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下,植物园逐步发展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植物园历史悠久,有其发展的独特性,且日本与我国在气候条件与植物区系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研究意图促进两国植物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东亚地区的植物园网络体系。现阶段,国内对日本植物园的研究普遍局限于植物园概况及个案的介绍,有关区域层面的研究仅涉及到东京。日本植物园的发展建设主要依托于日本植物园协会,且已逐步形成全国性网络体系。鉴于此,论文选取了加入日本植物园协会的114个植物园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性的植物园网络体系和典型性的植物园个案两个层面开展研究。论文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定量与定性、聚类分析、整体与局部的研究方法,从日本植物园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发展现状的客观分析,到规划设计特征的体系化探究与发展趋势的总结性探讨,依次展开,层层推进。论文基于国内外文献与实地调研的基础材料,结合日本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系统梳理了植物园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事件,将日本植物园380余年的历史演变解析为5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对于现阶段日本植物园的发展特征,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从地理空间分布、权属运营、面积发展、植物收集以及设施活动5个方面进行详细整理和客观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总结其发展类型及特征。在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及类型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从规划设计的基础、主体、生态及社会服务功能4个层面,对应选取并探究日本植物园在选址规划、布局与植物展示、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环境教育方面的规划设计特征。该部分运用整体与局部的分析方法,从整体和各类型的层面进行特征归纳,并通过典型性个案深入解析。最后,论文探讨性提出日本植物园具有建设体系化、类型多元化及展示人性化3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植物园发展建设的可借鉴之处。
索南邓登[7](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高雪[8](2020)在《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野生植物资源在我国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在人类社会中为医药、工业等行业提供原材料,在自然界中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天然的食物与栖息地,是大自然对人类无私的馈赠。但是由于野生植物自身所具备的经济价值导致不少珍稀、名贵物种遭到非法采挖、买卖,加之相关保护部门权责不清、管理混乱,无法有效遏制野生植物市场交易现象,使得近些年来野生植物数量与品种不断减少。我国是法治国家,自建国以来我国始终走在法制化建设的道路中,关于野生植物的保护也不断完善。上至《宪法》、《农业法》、《种子法》和国务院发布的通知、办法,下至各省市、自治区自行设立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法律体系。笔者将以该法律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总结了几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保护野生植物的律法,也从立法、管理、执法等方面阐述了国内学者的看法,从野生植物的概念和保护意义入手,结合广东林草局和福建林草局座谈会整理的资料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对比研究,以数据为根基介绍了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可以看出我国野生植物的处境已十分糟糕,提升法律文件的效力十分有必要。接着整理了建国以来我国提及野生植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保护名录,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法学观点提出了该法律体系立法原则、具体制度及法律责任上的问题。我国野生植物法律体系实行多年,可依然阻止不了野生植物陆续面临濒危的现状,不仅仅存在立法层次效力低、野生植物保护范围狭窄的问题,其法律体系也不尽完善,资源权属制度、保护区制度等都不完善。文章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如尽快制定《野生植物保护法》、扩大野生植物保护对象范围和明确野生植物资源权属等。
方琼[9](2020)在《湖南江华瑶族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瑶族自治县,适宜的气候孕育了富饶的植物资源,勤劳勇敢的瑶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与传统植物利用相关的丰富的生态知识和文化。然而,当前对于瑶族的研究集中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人文学科方面,自然学科的研究也限于药用植物,鲜少有对瑶族其他传统植物利用的研究;研究的地点集中于广西金秀、恭城大瑶山等地,少有的对江华瑶族的研究只涉及端午药市。与此同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江华瑶族文化却正遭受着来自经济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各个方面前所未有的冲击,抢救和保护优秀的江华瑶族传统生态知识已刻不容缓。因此,本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对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传统利用的植物进行调查和研究,旨在摸清江华瑶族传统植物利用的本底,抢救性地记录即将失传的传统生态知识和文化。本研究采用关键人物访谈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市场调查法、滚雪球法开展民族植物学田野考察,共采访95位介于20-87岁之间的江华瑶族同胞。经过分类学鉴定和数据整理获得民族植物学编目。通过统计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江华瑶族传统利用的植物536种(含种下等级),隶属于有 192科360属。(2)药用植物122科296属394种,草本植物为220种,占总种数的55.84%;43.91%的植物全草可全草入药,跌打损伤药和清热解毒药各占34.52%、32.99%;并记录了 15种江华瑶族常用药浴植物配伍。(3)野生食用植物48科80属1 19种,其中果实类48种,占总种数的40.34%;利用方式以直接食用为主,其次是炒食、煮、酿酒、泡酒;饥荒时期蕨类的根状茎是重要的淀粉来源。(4)野生观赏植物44科61属78种,主要为观花、观姿植物;木本植物占59种,其中乔木34种,达总种数的44%。木本植物为主,其树形优美,枝繁叶茂既可观姿又可观花,观赏植物同时具有其他用途和生态美学价值;(5)染色植物9科9属9种,其中5种通过浸泡熬煮等对食品染色,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染色的粑粑常温下可保存40天以上。(6)材用植物25科37属60种,可用来做建筑、家具、农具和生活器具;壳斗科木材致密,是优良的用材类树木;最常用的材用植物是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油桐(Verniciafordii(Hemsl.)Airy Shaw)种子制成的桐油有助于防止腐蚀和虫蚁损坏。本研究的结论是:(1)江华瑶族传统利用的植物资源丰富,可分为药用植物、野生食用植物、观赏植物、染色植物、材用植物等五大类;(2)药用植物传统利用的瑶医药体系独特,江华瑶族民间全民用药、药材多为草本、全草入药、多用鲜药;江华瑶族通过洗药浴预防和治疗疾病,产妇和新儿进行产后药浴以增强抵抗力。药浴无固定配方;(3)可入药的野生食用植物占总种数的一半以上,潜在药用价值较高,可作为药食同源植物开发养生保健产品;(4)染色植物主要用于食品染色,染色有利于增香、延长食品保鲜期,上色深浅与染色时间和温度相关;(5)江华瑶族传统植物利用有一物多用的特点,既可药用,又能食用,还能做材用,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美学价值;(6)江华瑶族传统植物利用相关生态知识丰富多样,与植物相关的传统生态知识面临丧失的威胁,急需科学地记录、保存、继承和保护。本研究的创新点和意义在于:(1)对江华瑶族传统植物利用进行全面的民族植物学研究,首次调查整理了江华瑶族常用观赏植物、染色植物及其染色工艺、材用植物及其制品,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2)对瑶族民间包括端午药市在内的药用植物进行整理,扩充江华瑶族药用植物研究,记录了常用的药浴植物配伍;(3)抢救即将失传的与传统植物利用相关的生态知识、技术和文化,尽可能多的保护和保存植物遗传资源;(4)从传统植物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中借鉴经验,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推动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周柳[10](2019)在《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及数据库构建》文中提出生物多样性锐减已成为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气候变化和大地生态系统不稳定性的出现,特别是由于生境破坏及资源过度利用等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人们深感忧虑。在此背景下,作为植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野生植物,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确保新千年粮食安全的关键资源,因而备受关注。湖南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境内各种生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境内植物区系复杂多样,蕴藏着丰富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是我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严重滞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调查研究成果,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构建亦属空白。因此,开展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及构建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无论对摸清我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家底,特别是查清其种类、分布及生存状况,为我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还是对深化我省农业野生植物多样性及价值的认识,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1.种类组成研究表明,湖南省有重要农业野生植物819种(含种下单位,下同),隶属127科,392属。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14种,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的44种,湖南特有、特色农业野生植物37种。含种类数目较多位列前五位的科分别是:兰科Orchidaceae、蔷薇科Ros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禾本科Gramineae和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2.生长型、生活型、分布格局及保护价值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的生长型以草本植物居多,有433种,占总数的52.87%。生活型以隐芽植物居多,有204种,占总数的24.91%。分布格局中以湘南、湘西及湘东山地所含种类较多,相对而言,以湘北洞庭湖区及湘中、湘东丘陵区种类较少。保护价值及用途中,以绿化、观赏植物种类最多,共有326种,占总数的39.80%,其次是食用植物种类较多,共有298种,占总数的36.38%。3.濒危性特征对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的受威胁状况(濒危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819种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中受威胁的种类有314种(极危57种,濒危103种,易危154种),占总数的38.34%。接近受威胁的种类(近危)有141种,占总数的17.22%;无危的种类有351种,占总数的42.86%。4.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构建构建了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该库包括物种数据库、词条检索、分布点检索、系统数据管理、系统管理5大功能模块及各模块的子库,包含约26万字字符信息、数据信息、地理信息和图片信息等,具有操作方便、快捷、储量大等特点。通过该数据库可以不断上传或更新本省农业野生植物调查研究的相关数据、信息和成果,为湖南省有关主管部门实现对全省农业野生植物信息在线查询与监管,最终实现信息开放与共享。5.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区系新发现本研究发现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新种1个,即:长萼报春苣苔Primulina longiloba L.Zhou&J.Tian。新纪录种6个,即:金柑Fortunella japonica、封怀凤仙花Impatiens fenghwaiana、平坝凤仙花Impatiens ganpiuana、弯管马铃苣香 Oreocharis curvituba、莲花卷瓣兰Bulbophyllum hirundinis、中华叉柱兰Cheirostylis chinensis。珍稀濒危农业野生植物新居群2个,即:粗梗水蕨Ceratopterispteridoides和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居群。
二、我国将抢救重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将抢救重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简史 |
2 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理论基础 |
2.1 物种分布的不平衡性 |
2.2 作物起源中心与种质资源分布 |
2.3 人类文明深刻影响作物起源与品种演化 |
3 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方法 |
3.1 调查收集优先区域选择 |
3.2 调查收集程序 |
3.3 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方法 |
3.3.1 调查队伍组建 |
3.3.2 调查季节的选择 |
3.3.3 调查方法 |
3.4 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方法 |
3.4.1 栽培品种收集方法 |
3.4.2 野生近缘植物收集方法 |
3.5 标本采集方法 |
4 结语与展望 |
4.1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成果显着 |
4.2 加强作物种质资源应急收集体系的建设 |
4.3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系统化收集体系的建设 |
4.4 加强极度严酷自然环境下的种质资源收集体系的建设 |
4.5 加强野生近缘植物资源收集体系的建设 |
(2)黑龙江省安达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药用植物资源概述 |
1.1.1 国内药用植物资源概述 |
1.1.2 国外药用植物资源概述 |
1.2 黑龙江省及安达市药用植物资源概述 |
1.3 安达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调查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2.1.2 自然条件概况 |
2.1.3 气候概况 |
2.1.4 植被概况 |
2.1.5 水文概况 |
2.1.6 经济概况 |
2.2 调查内容 |
2.3 调查方法 |
2.3.1 野外调查 |
2.3.2 市场走访 |
2.3.3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安达市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点分析 |
3.1.1 野生药用植物科、属组成分析 |
3.1.2 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
3.1.3 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分析 |
3.1.4 野生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分析 |
3.1.5 野生药用植物功效分析 |
3.1.6 重点调查品种分析 |
3.2 安达市栽培药用植物与传统医药知识调查 |
3.2.1 栽培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 |
3.2.2 主要种植品种分述 |
3.2.3 传统医药知识调查 |
3.3 安达市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多样性分析 |
3.3.1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组成 |
3.3.2 建议列入药用植物保护名单的种类 |
3.4 讨论 |
第4章 安达市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
4.1 存在问题 |
4.2 可持续发展建议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奖励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独龙族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民族植物学简述 |
1.1.1 野生食用植物研究 |
1.1.2 药用植物研究 |
1.1.3 文化植物研究 |
1.1.4 经济植物研究 |
1.1.5 应用与现代民族植物学研究 |
1.2 独龙族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地区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区 |
2.1.1 “两山夹一江”高山峡谷地貌 |
2.1.2 多样的立体气候 |
2.1.3 闭塞的交通条件 |
2.1.4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2.1.5 丰富的生物资源 |
2.2 研究民族 |
2.2.1 历史变迁 |
2.2.2 语言文字 |
2.2.3 宗教信仰 |
2.2.4 风俗习惯 |
2.3 研究方法 |
2.3.1 民族植物学方法 |
2.3.2 食品科学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独龙族民族植物学调查 |
3.1 野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
3.1.1 信息人的人口特征 |
3.1.2 野生食用植物多样性 |
3.1.3 野生食用植物的用途分类 |
3.1.4 野生食用植物的采集月份 |
3.1.5 野生食用植物的多用途分析 |
3.1.6 基于RFC和CFSI对野生食用植物的评估和选择 |
3.1.7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对野生食用植物知识的影响 |
3.1.8 独龙族野生食用植物的机遇和挑战 |
3.2 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
3.2.1 药用植物多样性 |
3.2.2 药用植物的引用频率和信息一致性指数 |
3.2.3 药用植物的保护现状 |
3.2.4 药食两用植物 |
3.2.5 独龙族药用植物的研究展望 |
第四章 案例研究 |
4.1 独龙族传统养蜂 |
4.1.1 独龙族传统养蜂的步骤 |
4.1.2 独龙族传统养蜂使用到的植物 |
4.1.3 制作蜂桶的材料评价 |
4.1.4 独龙传统养蜂的机遇和挑战 |
4.2 董棕栽培 |
4.2.1 董棕的传统知识 |
4.2.2 董棕淀粉评价 |
4.2.3 董棕栽培及其生态学内涵 |
4.3 薪柴收集 |
4.3.1 独龙族能源消耗类型和用途 |
4.3.2 独特的薪柴收集方式—捞柴 |
4.3.3 两种薪柴收集方式在收集距离、收集频率和收集重量方面的比较 |
4.3.4 特殊薪柴收集方式的生态与经济价值分析 |
4.3.5 关于保障薪柴的建议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目录 |
参加会议及考察情况 |
(4)黔东南农业文化遗产地“稻花鱼”资源利用的传统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一览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 |
第三节 研究进展 |
第四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五节 本论文的研究假设 |
第六节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黔东南地区稻花鱼利用的民族生态学调查 |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述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黔东南地区传统烤鱼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黔东南地区传统腌鱼“草曲”及相关传统知识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文化属性腌鱼的微生物生态及资源品质异质性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稻花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知和行为分析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全文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已完成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 |
(5)我国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工作近20年的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成就 |
1.1 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调查与收集 |
1.1.1 各省分物种开展的资源调查 |
1.1.2 重点物种的全国性调查与抢救性收集 |
1.2 GPS/GIS信息系统构建 |
1.3 原生境保护 |
1.3.1制定原生境保护技术规范并形成农业行业标准 |
1.3.2 原生境保护点建设 |
1.4 原生境保护点监测和预警 |
1.4.1 原生境保护点监测示范 |
1.4.2 原生境保护点监测预警技术规范 |
2 我国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
2.1 调查物种比例低 |
2.2 收集覆盖范围小 |
2.3 原生境保护点监测系统性差 |
2.4 原生境保护点管理技术匮乏 |
3 我国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未来工作重点 |
3.1 加强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 |
3.2 尽快建立原生境保护点监测预警系统 |
3.3 强化原生境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
(6)日本植物园规划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世界植物园 |
1.2.2 中国植物园 |
1.2.3 日本植物园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植物园相关综述 |
2.1 植物园的定义 |
2.1.1 国际上对植物园的定义 |
2.1.2 日本对植物园的定义 |
2.2 植物园的分类及特征 |
3.日本植物园的发展历程 |
3.1 发展历程概况及发展阶段划分 |
3.2 江户时期至明治初期(1638-1877年) |
3.2.1 发展背景和概况 |
3.2.2 典型植物园分析:小石川植物园 |
3.3 明治初期至大正中期(1877-1919年) |
3.3.1 发展背景和概况 |
3.3.2 典型植物园分析:新宿御苑 |
3.4 大正中期至昭和前期(1919-1947年) |
3.4.1 发展背景和概况 |
3.4.2 典型植物园分析:京都府立植物园 |
3.5 昭和前期至昭和末期(1947-1983年) |
3.5.1 发展背景和概况 |
3.5.2 典型植物园分析:广岛市植物公园 |
3.6 昭和末期至令和时期(1983年至今) |
3.6.1 发展背景和概况 |
3.6.2 典型植物园分析:鲜花竞放馆 |
3.7 本章小结 |
4.日本植物园的发展现状 |
4.1 地理空间分布 |
4.1.1 自然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
4.1.2 人文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
4.2 权属运营 |
4.3 面积发展 |
4.4 植物收集 |
4.4.1 植物资源概况 |
4.4.2 植物分类系统的选用 |
4.4.3 植物收集现状 |
4.5 设施活动 |
4.5.1 设施类别与功能 |
4.5.2 活动形式 |
4.6 现状特征分析 |
4.6.1 依据现状要素的聚类分析 |
4.6.2 各类型植物园发展特征 |
4.7 本章小结 |
5.日本植物园的规划设计特征 |
5.1 选址规划 |
5.1.1 选址的演变特征 |
5.1.2 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 |
5.1.3 各类型植物园的选址特征 |
5.2 布局与植物展示 |
5.2.1 总体布局 |
5.2.2 植物展示区布局 |
5.2.3 典型植物专类园设计 |
5.2.4 温室展示设计 |
5.3 植物多样性保护 |
5.3.1 植物多样性保护据点园体系 |
5.3.2 有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
5.3.3 植物多样性的研究管理 |
5.4 环境教育 |
5.4.1 植物园与环境教育 |
5.4.2 教育对象与目标 |
5.4.3 相关教育设施 |
5.4.4 相关教育活动 |
5.5 本章小结 |
6.日本植物园的发展趋势 |
6.1 建设体系化 |
6.2 类型多元化 |
6.3 展示人性化 |
7.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经验借鉴 |
7.3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日本植物园植物收集统计表 |
附录B 图表目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奖成果目录 |
致谢 |
(7)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
2.2 研究综述 |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3.3 结果与分析 |
3.3.4 小结 |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4.3 结果与分析 |
3.4.4 小结 |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5.2 结果与分析 |
3.5.3 小结 |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
3.6.4 结果与分析 |
3.6.5 小结 |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
4.3 小结 |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
5.1.1 指标体系 |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
5.1.7 评测说明 |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
5.2.1 权重分配 |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
5.3 综合评价结果 |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
5.4 小结 |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
6.1.1 路径假设 |
6.1.2 概念模型 |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
6.2.1 问卷设计 |
6.2.2 样本数据预测 |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2 信效度检验 |
6.3.3 实证分析 |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2 野生植物保护概述 |
2.1 野生植物的界定 |
2.2 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介绍 |
2.2.1 我国野生植物资源数量 |
2.2.2 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现状 |
2.3 野生植物保护的意义 |
2.3.1 生态意义 |
2.3.2 经济意义 |
2.3.3 社会意义 |
3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现状及问题 |
3.1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的发展沿革 |
3.2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组成 |
3.2.1 宪法 |
3.2.2 主要法律 |
3.2.3 行政法规 |
3.2.4 地方性法规规章 |
3.2.5 保护名录 |
3.3 我国现行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存在问题及分析 |
3.3.1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立法具体制度存在的问题 |
3.3.2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法律责任存在的问题 |
4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建议 |
4.1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立法修改原则与总体框架 |
4.2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立法具体制度之完善 |
4.2.1 尽快制定《野生植物保护法》 |
4.2.2 扩大野生植物保护对象范围 |
4.2.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形成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
4.2.4 修订要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相适应 |
4.3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法律责任之完善 |
4.3.1 明确野生植物资源权属 |
4.3.2 制定资源建档与名录动态变更机制 |
4.3.3 对自然保护区做出更细致的规定 |
4.3.4 明确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各机构职责 |
4.3.5 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湖南江华瑶族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瑶族研究进展 |
1.2 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民族 |
2.2 研究地区 |
2.3 研究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江华瑶族药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 |
3.1 江华瑶族药用植物多样性 |
3.2 江华瑶族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 |
3.3 江华瑶族药用植物的药用功效 |
3.4 江华瑶族药浴植物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江华瑶族野生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 |
4.1 江华瑶族野生食用植物多样性 |
4.2 江华瑶族野生食用植物的食用部位 |
4.3 江华瑶族野生食用植物的食用方法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江华瑶族观赏植物多样性 |
5.1 江华瑶族观赏植物的多样性分析 |
5.2 江华瑶族观赏植物的类型与用途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江华瑶族其他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 |
6.1 江华瑶族染色植物 |
6.2 江华瑶族材用植物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参加会议及考察情况 |
(10)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及数据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农业野生植物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研究概况 |
1.3 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构建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湖南省自然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 |
2.4 土壤 |
2.5 水文 |
2.6 生物资源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及馆藏标本研究 |
3.2.2 野外实地调查 |
3.2.3 构建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调查与分析 |
4.1.1 种类组成 |
4.1.2 分布格局 |
4.1.3 生长型和生活型 |
4.1.4 保护利用价值 |
4.1.5 濒危性分析 |
4.1.6 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新发现 |
4.2 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构建 |
4.2.1 技术路线 |
4.2.2 模块结构 |
4.2.3 模块功能 |
4.2.4 信息录入 |
5. 讨论 |
5.1 有关农业野生植物概念问题 |
5.2 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构建相关问题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湖南省部分农业野生植物图片 |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Ⅲ 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名录 |
致谢 |
四、我国将抢救重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理论基础与方法[J]. 高爱农,杨庆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2
- [2]黑龙江省安达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D]. 王怡然. 黑龙江大学, 2021
- [3]独龙族民族植物学研究[D]. 程卓.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4]黔东南农业文化遗产地“稻花鱼”资源利用的传统知识研究[D]. 贺建武.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2)
- [5]我国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工作近20年的成就与展望[J]. 乔卫华,张宏斌,郑晓明,陈宝雄,陈彦清,李垚奎,程云连,张丽芳,方沩,孙玉芳,杨庆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06)
- [6]日本植物园规划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D]. 宋云珊.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8]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 高雪. 北京农学院, 2020(02)
- [9]湖南江华瑶族民族植物学研究[D]. 方琼. 中央民族大学, 2020
- [10]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及数据库构建[D]. 周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植物论文; 药用植物论文; 独龙族论文; 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论文; 湖南省植物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