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氧运动和膳食脂肪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SR-B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蓓蓓[1](2021)在《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血管内膜黄色粥样脂质沉淀为特征的慢性、渐进性动脉疾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和病理基础。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渐渐受到关注。发生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等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即可造成脑血流量减少、微血管损伤增加、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加剧、白质病变和脑代谢异常等一系列脑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改变,从而诱发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损害。我们推测脑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突触可塑性下降、认知功能受损的根本原因和核心机制,而AMPK、SIRT1、mTOR等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代谢紊乱和认知损害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有氧运动作为干预机体物质代谢与能量平衡的有效手段,也可参与脑代谢的调节。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探究动脉粥样硬化对海马代谢和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讨论海马代谢异常与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受损的关系,并揭示有氧运动的干预效应。研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N=10)和高脂组(HFD,N=32)。高脂组大鼠进行10周的高脂膳食联合维生素D3腹腔注射,实验第10周末,对照组和高脂膳食组大鼠均禁食不禁水12h过夜后尾静脉采血2ml/只,用于检测血糖、血脂等指标,判定HFD组中患有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大鼠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M,n=18),并随机抽取模型组2只和对照组大鼠1只,麻醉处死后取主动脉进行组织切片染色。将其余M组大鼠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AS,n=8)和动脉粥样硬化运动组(TAS,n=8)。TAS组大鼠在小动物跑台上进行适应性运动3天,随后进行为期4周、每周5天的有氧运动。运动干预结束后,各组大鼠均通过Y迷宫进行行为学实验,次日经麻醉后取脑组织,快速分离出海马组织备检。通过GC-MS技术检测大鼠海马内代谢产物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内能源底物转运体FATP-1/GLUT-1/MCT1/MCT2,代谢关键酶AR/G6PD/SCOT/FASN/P-ACC/ACC/SDHA/DHCR24,突触可塑蛋白SY38/Homer/PSD95/NMDAR/GABAR,能量代谢相关信号通路AMPK、SIRT1、mTOR-raptor/rictor-P70S6K/4EBP和NF-κB/NLRP3/IL-1β等蛋白的表达或活性。研究结果:(1)有氧运动干预前,AS组大鼠的TC、TG、LDL升高,且与TAS组大鼠水平相近。4周的有氧运动后,AS组大鼠TC、LDL水平仍高于C组大鼠,而TAS组LDL水平较AS组显着下降。(2)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海马代谢异常,与对照组相比,AS组大鼠海马内磷酸戊糖途径中间产物如3-磷酸甘油酸、5-磷酸木酮糖和5-磷酸核糖,某些氨基酸如苏氨酸、吡啶甲酸、4-羟基脯氨酸,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琥珀酸和壬酸等游离脂肪酸均显着增加,而花生四烯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则明显减少。(3)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海马代谢的调节作用:TAS组大鼠海马内琥珀酸、支链氨基酸、壬酸和desmosterol水平显着下降,而花生四烯酸甲酯、硬脂酸甲酯、甘油醛-3-磷酸和果糖1,6-二磷酸升高。(4)AS组大鼠海马FATP-1表达升高而MCT2表达下降,海马GLUT-1表达下降而MCT1表达上调,而TAS组海马内GLUT1表达上调。(5)AS组大鼠在空间识别实验中进入新异臂次数减少、新异臂停留时间缩短。TAS组上述指标较AS组均表现出上升趋势。(6)AS组大鼠海马内Homer1a、SY38、GABAR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降低;TAS组大鼠海马内Homer1a和SY38表达有上升趋势。(7)AS组大鼠的海马内AR、G6PD和SCOT表达上调的同时FASN和ACC表达下调;TAS组大鼠海马内AR含量减少。(8)AS组大鼠海马p-AMPK升高,TAS组海马p-AMPK有下降趋势。(9)AS组大鼠海马胞浆SIRT1蛋白显着下降而TAS组显着升高。(10)AS组大鼠海马RAGE均明显升高,NF-κB-NLRP3-L-1β信号激活。TAS组大鼠海马内IL-1β减少。(11)AS组大鼠海马mTOR、Raptor、Rictor、4EBP蛋白含量均显着减少。TAS组大鼠海马内4EBP表现出升高的趋势。研究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代谢异常,表现为糖酵解减少,三羧酸循环受阻,磷酸戊糖途径激活,脂肪酸氧化障碍,胆固醇合成和氨基酸代谢受阻。这一过程伴随海马内AMPK信号和NF-κB/NLRP3/IL-1β信号通路激活,mTOR信号通路抑制,导致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使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和空间识别能力受损。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外周血脂异常和海马代谢异常,缓解海马内炎症反应,有助于缓解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海马突触可塑蛋白表达受损。
李特[2](2021)在《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文中指出背景:目前部分研究提示磷酸酶肌动蛋白调控因子1(Phactr1)的遗传变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相关,然而Phactr1是如何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以及其相关机制尚未明确,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及探讨。因此,明确Phactr1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将促进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理解,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可能会发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新靶点。基于上述原因,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是一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课题。目的:深入了解Phactr1在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探讨Phactr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潜在的作用机制,在Phactr1缺陷小鼠中对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炎症反应和泡沫细胞形成进行研究。方法:应用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Phactr1全基因敲除小鼠(Phactr1-/-)、Apoe和Phactr1双基因敲除小鼠(Phactr1-/-Apoe-/-,DKO)及KLF4δMC过表达、Apoe、Phactr1基因敲除小鼠(KLF4δMC/Phactr1-/-Apoe-/-)建立动脉硬化模型,给予八周大雄性DKO和Apoe-/-小鼠高脂饮食(16%的脂肪和1.3%的胆固醇),持续16周,对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对小鼠血管组织进行染色后评估细胞内脂质含量、斑块的形态、斑块的负荷、坏死面积以及纤维帽厚度。通过定量RT-PCR检测小鼠巨噬细胞中Phactr1 m RNA的表达。通过定量RT-PCR及ELISA分析对小鼠炎症反应程度(TNF-α和IL-6)进行评估。通过BM移植策略评估造血Phactr1缺乏对动脉硬化的影响。通过定量RT-PCR对TNF-α、IL-6、Arg1、CD206及KLF4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我们应用免疫印迹和定量分析检测LOX-1,SR-A,CD36,ABCA1、ABCG1及KLF4的蛋白质表达情况。用免疫印迹分析p38MAPK和CREB的磷酸化情况。通过双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系统对CREB反应元件的荧光素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1)Phactr1荧光强度在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较强,并且主要在Mac2阳性细胞中表达,晚期病变的Apoe-/-小鼠Phactr1表达增加,而正常饮食的Apoe-/-小鼠Phactr1的表达实际上较低。(P<0.05)(2)高脂饮食16周后,Phactr1+/+和Phactr1-/-小鼠的体重和食物摄入量没有差异。高脂饮食的Apoe-/-小鼠血浆中TC,TG和LDL-C含量较高,Phactr1-/-Apoe-/-小鼠的血脂水平与Apoe-/-小鼠相当。(P<0.05)(3)主动脉窦横截面上的油红O染色显示,Phactr1-/-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显着。Phactr1-/-Apoe-/-小鼠坏死核区域更大,纤维帽更薄,巨噬细胞堆积更多。Phactr1缺乏导致Apoe-/-小鼠主动脉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胶原蛋白的积累明显减少。(P<0.05)(4)Phactr1-/-Apoe-/-小鼠主动脉中TNF-α和IL-6含量更高,血浆中TNF-α和IL-6水平也升高。(P<0.05)(5)与移植了Apoe-/-BM细胞的Apoe-/-小鼠相比,移植Phactr1-/-Apoe-/-BM细胞的Apoe-/-小鼠的斑块更显着。富含脂质的坏死核的面积显着增加,纤维帽厚度相应减少,巨噬细胞负荷增加。(P<0.05)(6)移植Phactr1-/-Apoe-/-BM细胞的Apoe-/-小鼠,主动脉中TNF-α和IL-6的表达显着增加,血浆TNF-α和IL-6的水平升高。(P<0.05)(7)在存在ox-LDL的情况下,Phactr1的表达上调并在12小时达到峰值。ox-LDL至少部分通过Lox-1/NF-κB途径诱导巨噬细胞中Phactr1表达。(8)Phactr1的缺失显着促进BMDMs中M1巨噬细胞标志物如TNF-α和IL-6的表达,而M2表型标记物如Arg1和CD206的表达则显着降低。Phactr1-/-BMDMs中,M1巨噬细胞比例增加,而M2巨噬细胞比例则受到抑制。(P<0.05)(9)与Phactr1+/+BMDMs相比,Phactr1-/-BMDMs中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因子水平更高,包括TNF-α,IL-6,RANTES,CCL2,IL-1β,IFN-γ以及M-CSF。Phactr1的沉默增强了ox-LDL诱导的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P<0.05)(10)与Phactr1+/+BMDMs相比,Phactr1的缺失导致细胞内脂质含量显着增加。Phactr1-/-BMDMs中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Phactr1+/+BMDMs中的胆固醇水平。(P<0.05)(11)与Phactr1+/+BMDMs相比,Phactr1基因敲除导致BMDMs中LOX-1,SR-A和CD36的水平升高,而Phactr1基因敲除对ABCA1和ABCG1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P<0.05)(12)Phactr1和CREB在BMDM中直接相互作用。Phactr1和CREB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通过Flag-Phactr1和HA-CREB共转染的HEK293T细胞免疫共沉淀进一步证实。Phactr1过表达可增强CREB反应元件的活性。(P<0.05)(13)Phactr1-/-BMDMs中KLF4的表达降低。使用CREB抗体在KLF4启动子上进行的Ch IP-q PCR表明Phactr1敲除降低了CREB对BMDMs中KLF4启动子(片段1内的CREB结合基序)的结合。Phactr1过表达后HEK293T细胞中KLF4的转录活性显着增强。(P<0.05)(14)通过转导KLF4腺病毒(Ad-KLF4)来过表达KLF4可减少因Phactr1缺失诱导的M1表型标志物的表达,恢复M2表型标志物的表达。(P<0.05)(15)在Phactr1缺陷的BMDM中,KLF4过表达减轻了清道夫受体Lox-1,CD36和SR-A的增加趋势。(P<0.05)(16)KLF4上调显着降低了Phactr1-/-BMDM中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Ad-KLF4上调可减少因Phactr1缺乏所致的泡沫细胞的形成。油红色O染色区域的测量结果显示,与接受Phactr1-/-Apoe-/-BM的DKO(Phactr1-/-Apoe-/-)小鼠相比,接受KLF4δMC/Phactr1-/-Apoe-/-BM细胞的DKO小鼠斑块面积明显减少。(P<0.05)结论:(1)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Phactr1表达增加。(2)Phactr1可抑制M1促炎表型,其减少可促进向易损斑块表型发展的速度,Phactr1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3)Phactr1是巨噬细胞介导炎症、巨噬细胞极化以及泡沫细胞形成的关键因素。(4)KLF4过表达能够部分抵消因Phactr1缺乏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加剧作用。
张瑞[3](2020)在《艾灸及艾烟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一种以粥样斑块为显着特征的慢性病理过程,属中医学“痰”、“瘀”的范畴。艾灸疗法以其温阳通脉,活血化瘀的特性在防治AS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现代研究证明,艾灸可以通过改善脂质代谢、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小板活化以及内皮细胞功能多个途径,起到多靶点治疗AS的作用。艾烟是艾灸起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证明了艾烟在抗AS中的作用。Rho/ROCK信号通路在人体内广泛分布,该通路的异常激活可以活化血小板,损伤内皮功能,促使巨噬细胞泡沫化,抑制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加重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与AS的各项发病机制均有深入的联系,也是近年来抗AS治疗中新的靶点和焦点。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艾灸对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及炎症反应展现出确切的改善作用。因此,开展艾灸干预Rho/ROCK信号通路的研究,一方面是对课题组前期成果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对于揭示艾灸防治AS的机制,有着较大的意义。基于上述基础,我们提出假说,艾灸及艾烟可能通过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发挥调节脂质代谢及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缓解炎症反应的作用,来实现防治AS的作用。目的:观察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脂质代谢、胸主动脉病理等AS常规指标的作用,通过对比阳性药物辛伐他汀以验证艾灸及艾烟抗AS的效应。以Rho/ROCK信号通路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比ROCK抑制剂法舒地尔探讨艾灸及艾烟改善A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前两章实验中,将60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艾灸组、艾烟组和辛伐他汀组各15只,以高脂饲料喂养。15只8周龄雄性C57BL/6非转基因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均采用固定器固定,每日抓取固定20 min;艾灸组采用固定器固定小鼠,在膻中穴施灸20min;艾烟组采用固定器固定小鼠后,将固定器放入5-15mg/m3的艾烟环境中20 min;辛伐他汀组小鼠每日每只按2.8 mg/kg的剂量给药,各组每周均干预6天。连续干预14周后取材,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中TG、TC、LDL-C、HDL-C脂代谢相关指标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ApoA1、ox-LDL等脂蛋白水平;HE染色和油红“O”染色从横向和纵向观察胸主动脉的斑块病理变化及结构改变。在后两章实验中,药物组选用法舒地尔,其余小鼠品系、饲养、分组、干预情况与前两章一致。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胸主动脉Rho、ROCK2、PPARγ、LXRα和ABCA1的阳性面积比、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TGF-β1、IL-6、IL-10和IL-17等炎症因子水平。结果:1.血脂及脂蛋白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HDL-C和ox-LDL含量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ApoA1含量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艾灸组小鼠血清中TC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TG、LDL-C和ox-LDL含量下降(P<0.05),HDL-C含量显着升高(P<0.01),ApoA1含量上升(P<0.05);艾烟组小鼠血清中TC、LDL-C和ox-LDL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TG含量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DL-C含量上升(P<0.05),ApoA1含量显着升高(P<0.01);辛伐他汀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ox-LDL含量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DL-C含量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poA1含量明显升高(P<0.01)。2.胸主动脉病理观察HE和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动脉粥样斑块病变最为严重,主动脉管腔狭窄,斑块内可见泡沫细胞、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胆固醇结晶,血管中膜向内膜增生。艾灸组和辛伐他汀组病理改善显着,动脉粥样斑块与模型组相比面积较小,炎性细胞浸润较少,血管中膜平滑肌增生程度较轻,两组组间差异不明显。艾烟组小鼠主动脉管腔狭窄,可见动脉粥样斑块,斑块内可见泡沫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模型组轻,血管内膜结构破坏,血管中膜增生。3.Rho/ROCK信号通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表达和阳性面积与空白组相比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Rho、ROCK2表达和阳性面积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蛋白表达量较空白组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蛋白表达量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的mRNA表达较空白组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的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胆固醇逆向转运及炎症因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PPARγ表达和阳性面积与空白组相比减少(P<0.05)、LXRα显着减少(P<0.01),ABCA1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PPARγ、LXRα表达和阳性面积显着增加(P<0.01),ABCA1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PPARy和LXRα蛋白含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ABCA1蛋白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PPARγ和LXRα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LXRα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艾灸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ABCA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而艾烟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PPARγ、LXRα、ABCA1的mRNA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PPARy、LXRα、ABCA1 的 mRNA 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IL-10含量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IL-6、IL-17含量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P<0.05);艾灸组小鼠血清中TGF-β1和IL-10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IL-6和IL-17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下降(P<0.05);艾烟组小鼠血清中TGF-β1和IL-10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上升(P<0.05),IL-6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IL-17含量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法舒地尔组小鼠血清中TGF-β1和IL-10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IL-6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下降(P<0.05),IL-17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结论:1.艾灸及艾烟均可通过调节脂代谢紊乱、改善主动脉动脉粥样病理状况,从而减缓AS发生发展。2.艾灸及艾烟可下调Rho/ROCK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蛋白和mRNA表达。3.艾灸及艾烟可上调胆固醇逆转运途径相关指标,可双向调节炎症因子水平,以减缓AS病理进程。4.艾灸及艾烟调节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和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Rho/ROCK信号通路有关。
王亚鑫[4](2020)在《有氧运动通过调控miR-21a诱导的靶基因表达改善高脂血症》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有氧运动影响miRNA水平是调节脂质代谢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miR-21a是参与维持脂质稳态的重要靶点。通过生物信息预测分析发现FABP7,HMGCR,PPARα,PTEN,ACAT1和OLR1是miR-21a的靶基因,并且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因此设计实验验证有氧运动通过调控miR-21a诱导的其靶基因的表达来改善高脂血症。方法:将SPF级8周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组(High fat/high cholesteol group,HH),高脂/高胆固醇加有氧运动组(High fat/high cholesteol plus aerobic exercise group,HHE),其中NC组进行正常饮食,HH组和HHE组进行高脂/高胆固醇饮食,HHE组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的基础上进行8周的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为:18m/min×45min,6%坡度,6天/周。最后一次运动结束后,注射麻醉剂,眼眶取血,收集肝脏组织。分离血浆,分光光度计检测血脂水平;HE染色肝脏组织,检查肝脏脂肪变性等级;qPCR检测miR-21a及其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1、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组小鼠体重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然而,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的基础上,8周有氧运动干预可以明显减轻高脂血症小鼠的体重(P<0.05)。2、与NC组相比,HH组血清TG、TC、LDL-C、HDL-C含量明显升高,脂质积累明显。在有氧运动干预8周后,HHE组小鼠血脂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3、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小鼠肝脏发生了脂肪变性,脂滴增多,出现了炎性细胞浸润。有氧运动干预后,通过肉眼观察或染色HHE组小鼠的肝脏,发现与正常小鼠的肝脏组织形态相似,肝细胞中脂滴减少,肝细胞排列整齐。4、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小鼠的miR-21a水平显着降低,靶基因FABP7、HMGCR、ACAT1和OLR1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PPARα、PTEN表达降低(P<0.05)。有氧运动干预后,miR-21a的表达显着升高,靶基因FABP7、HMGCR、ACAT1和OLR1mRNA水平降低,PPARα、PTEN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5、在miR-21a KD小鼠中,体重及血脂水平升高。肝脏中miR-21a的靶基因FABP7,HMGCR,ACAT1及OLR1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PPARα,PTEN无显着性变化。6、MiR-21a KD小鼠进行4周的有氧运动后,miR-21a的表达水平升高,靶基因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血脂水平明显下降。结论:1、有氧运动可以调节脂质平衡,减轻体重,改善高脂血症。2、miR-21a可以通过调节靶基因FABP7,HMGCR,ACAT1和OLR1的表达来影响脂质代谢。3、有氧运动可以通过miR-21a介导的相关脂质代谢靶基因的改变来改善高脂血症。
哈略[5](2020)在《艾灸及艾烟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自噬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一种以粥样斑块为显着特征的慢性病理过程,在中医理论上属于“痰”、“瘀”的范畴,属于艾灸疗法的适应症范围。艾灸疗法改善AS的临床及机制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为艾灸抗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现代研究证明,艾灸可以通过改善AS过程中的脂质代谢、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小板活化以及内皮细胞功能多个方面,起到多靶点治疗AS的作用。艾烟是艾灸起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证明了艾烟在抗AS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细胞自噬是机体中的一项重要促存活机制,与AS各种发病机制均有深入的联系,也是近年来抗AS治疗中新的靶点和焦点。学者们认为自噬不足及过度自噬都会对AS的病理进程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理念,同时自噬在微观层面上改善能量代谢、清除病理产物的作用与气的“气化”和“驱邪外出”等功能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已有不少学者着手研究中医药疗法调控自噬,改善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刺、艾灸调控自噬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已有报道,但直接观察艾灸调控自噬对AS的研究还亟待开展。文献报道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艾灸对自噬通路及相关自噬蛋白展现出确切的调控作用,课题组预实验结果也体现了艾灸对AS过程中自噬的确切调控作用。基于上述基础,我们提出假说,艾灸及艾烟可以通过调控AS过程中的自噬功能,来实现防治AS的作用。目的:观察艾灸及艾烟两种干预手段对AS动物模型的影响,从病理改变、脂质代谢、斑块稳定性等方面探讨艾灸及艾烟防治AS的效应,然后通过对自噬特异性、自噬信号通路及凋亡水平等方面指标观察,从自噬角度探讨艾灸防治AS的作用机制。方法:54只8周龄ApoE载脂蛋白基因敲除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艾灸组和艾烟组。18只同龄C57BL/6小鼠作为空白对照。艾灸组小鼠每日抓取,固定,予以艾灸膻中穴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共干预12周。艾烟组小鼠每日接受固定浓度的艾烟暴露。模型组和空白组每日抓取固定,但不予任何干预。采用血液生化方法检测血脂四项(TC、TG、HDL、LDL),采用Elisa法检测VLDL、ApoA1及ox-LDL,分别使用油红“O”和HE染色法观察主动脉病理切片。采用Masson染色法处理主动脉切片,计算ELA、CA、CD68、FCT、Ⅵ等斑块稳定性指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内TNF-α、P38MAPK、NF-κB蛋白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主动脉内MMP-2、MMP-9、TIMP-1。使用透射电镜观察血管内皮自噬小体数目,使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小鼠主动脉 P62、Beclin-1、LC3-Ⅰ、LC3-Ⅱ、Atg5、Atg12 蛋白表达,使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主动脉及肝脏P62、Beclin-1、LC3-Ⅱ表达。使用Western blot法及RT-PCR方法观察自噬信号通路p-Akt、Akt、p-mTOR、mTOR、PI3K在蛋白及mRNA水平上的的表达,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表达。结果:1.AS病理进程及血脂水平模型组小鼠经过12周高脂喂养,体内存在较为明显的AS病变(血脂紊乱,AS斑块形成);与空白组相比,小鼠血清TC(P<0.01)、TG(P<0.01)、LDL(P<0.01)、VLDL(P<0.01)显着升高,载脂蛋白ApoA1(P<0.05)及HDL(P<0.01)含量显着下降。以上AS常规指标结果提示本次研究AS模型建立成功。相比于模型组,经过12周的干预治疗,艾灸组小鼠体内AS病理改变减轻(血脂紊乱减轻、主动脉斑块缩小、内皮损伤改善);艾灸组小鼠血清TC(P<0.01)、TG(P<0.01)、LDL(P<0.05)、VLDL(P<0.01)显着下降,载脂蛋白ApoA1及HDL含量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差异(P>0.05)。艾烟组小鼠体内AS病理改变减轻(血脂紊乱减轻、主动脉斑块缩小、内皮损伤改善);艾烟组小鼠血清 TC(P<0.05)、TG(P<0.05)、VLDL(P<0.05)显着下降,LDL含量有下降趋势,但无显着差异(P>0.05)。载脂蛋白ApoA1及HDL含量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差异(P>0.05)。2.斑块稳定性相比于模型组,经过12周的干预治疗,艾灸组小鼠体内CA(P<0.01)、FCT(P<0.01)水平显着升高,ELA(P<0.01)水平显着下降,斑块易损指数Ⅵ(P<0.05)显着降低;炎症因子 TNF-α(P<0.05)、NF-κB(P<0.05)、MMP-9(P<0.05)、MMP-2(P<0.05)水平显着下降,TIMP-1(P<0.05)水平显着升高。艾烟组小鼠体内CA(P<0.01)、FCT(P<0.01)水平显着升高,ELA(P<0.01)水平显着下降,易损斑块指数Ⅵ(P<0.05)显着降低;炎症因子TNF-α(P<0.05)、MMP-9(P<0.05)、MMP-2(P<0.05)水平显着下降,TIMP-1水平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自噬特异性相比于模型组,经过12周的干预治疗,电镜下艾灸组小鼠主动脉内皮自噬小体及自噬溶酶体显着增多。Western blot显示艾灸组小鼠主动脉促自噬蛋白Beclin-1(P<0.01)、LC3-Ⅱ/LC-Ⅰ比值(P<0.01)、Atg12(P<0.05)显着升高,Atg5表现出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噬抑制蛋白P62(P<0.01)显着降低。免疫荧光显示艾灸组小鼠主动脉Beclin-1(P<0.05)、LC3-Ⅱ(P<0.05)表达显着增强。艾灸组小鼠肝脏内Beclin-1(P<0.05)、LC3-Ⅱ(P<0.05)显着升高,P62 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相比于模型组,经过12周的干预治疗,电镜下艾烟组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自噬小体及自噬溶酶体显着增多。Western blot显示艾烟组小鼠主动脉促自噬蛋白Beclin-1(P<0.01)、LC3-Ⅱ/LC-Ⅰ 比值(P<0.05)、Atg12(P<0.05)显着升高,Atg5 表现出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噬抑制蛋白P62(P<0.01)显着降低。免疫荧光显示艾烟组小鼠主动脉Beclin-1(P<0.05)、LC3-Ⅱ(P<0.05)表达显着增强。艾烟组小鼠肝脏内Beclin-1、LC3-Ⅱ、P62表达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4.PI3K/Akt/mTOR 信号通路结果显示,相比于模型组,经过12周的干预治疗,艾灸组小鼠主动脉内p-Akt/Akt比值(P<0.01)、p-mTOR/mTOR/比值(P<0.01)显着下降,PI3K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相比于模型组,经过12周的干预治疗,艾烟组小鼠主动脉内p-mTOR/mTOR/比值(P<0.01)显着下降、p-Akt/Akt比值有下降趋势,但无显着差异(P>0.05),PI3K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相比于模型组,艾灸组小鼠mTOR mRNA及AktmRNA含量显着下降(P<0.05)。相比于模型组,艾烟组小鼠mTOR mRNA含量显着下降(P<0.05),AktmRNA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5.细胞凋亡蛋白相比于模型组,经过12周的干预治疗,艾灸组小鼠主动脉内Bcl-2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5),Caspase-3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相比于模型组,经过12周的干预治疗,艾烟组小鼠主动脉内Caspase-3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Bcl-2蛋白含量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艾灸和艾烟都可以改善AS小鼠体内病理进展,减轻炎症反应,纠正血脂紊乱,增强斑块稳定性。2.艾灸和艾烟都可以上调AS小鼠体内自噬水平,艾灸改善自噬是艾灸防治AS的全新靶点。3.艾灸及艾烟可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的相关活性分子,从而提升细胞内自噬水平,起到延缓AS病理进程,改善斑块稳定性的作用。4.艾灸及艾烟通过上调Bcl-2、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展现出一定的调控自噬/凋亡平衡的作用。5.艾灸和艾烟的调节作用基本一致,在调控血脂方面艾灸干预的效果优于艾烟干预。
张栩[6](2011)在《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IL-6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颈动脉闭塞、粥样斑块或血栓的脱落均可引起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易损斑块的特点是脂质核心较大,纤维帽薄,炎性细胞丰富。易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危险高。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是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发生、发展过程关系密切的一类蛋白水解酶。MMPs是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 ECM)最重要的酶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MPs通过降解AS斑块的纤维帽,诱发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或栓塞。运动对AS的防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运动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以往关于运动抗AS的机制研究多集中在运动对脂代谢,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运动的抗氧化功能,影响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影响上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适当的运动能显着改善机体抗炎症的能力。这可能是运动可以有效防治AS的新机制。但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影响未见报导。本研究以ApoE基因缺陷小鼠建立AS动物模型,通过颈动脉套管的方法建立颈动脉狭窄及易损斑块模型,观察有氧运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并通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学检测,易损指数测定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的表达,探讨运动对AS的影响机制。目的1.观察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影响。2.观察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MMP-9、MMP-14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1.颈动脉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构建通过颈动脉套管构建AS易损斑块动物模型。96只10周龄雄性ApoE基因缺陷小鼠随机分为有氧运动组(n=48)及对照组(n=48),均给予高脂饮食(含0.25%胆固醇和15%脂肪)。给予实验动物施行右颈总动脉套管术以诱发AS病变。造模成功4周后,运动组以坡度为0%,15米/分的速度在国产电动鼠类跑台上进行跑步训练。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运动6天,周日休息,共运动8周。对照组采取限制应激刺激。手术4周后,将小鼠放在能够限制其活动的笼子中,每次1小时,每天1次,持续8周。2.造模成功12周后,测量两组小鼠血脂水平3.观察有氧运动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结构,易损指数及MMP-9、MMP-14表达的关系3.1病理学检测:对颈动脉斑块进行H&E染色以观察斑块的形态结构。测量斑块面积和纤维帽的厚度,计算斑块的破裂率。对颈动脉斑块进行油红0染色以检测斑块内脂质含量。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天狼猩红染色以检测斑块内胶原含量。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斑块内巨噬细胞(MOMA-2)、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MMP-9及MMP-14的蛋白水平。检测斑块内胶原、脂质、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含量。计算易损指数:易损指数=(巨噬细胞+脂质)阳性面积百分比/(平滑肌细胞十胶原)阳性面积百分比。3.2 RT-PCR检测:取新鲜颈动脉斑块组织,提取RNA, RT-PCR检测MMP-9和MMP-14mRNA的表达量。3.3 Western blot检测:取新鲜颈动脉斑块组织,提取蛋白质,Western blot检测斑块内MMP-9和HMP-14蛋白质水平。结果1.有氧运动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开始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末期(处死取材前)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有氧运动组及对照组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有氧运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3.1病理学检测:有氧运动组和对照组比较,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块面积分别为81000±9000um2和82000±12000um2,P>0.05)。有氧运动组胶原含量明显增加(分别为16.44%±4.73%和11.33%±3.58%,P<0.05)。脂质含量明显减少(分别为12.54%±2.11%和21.23%±3.46%,P<0.05)。纤维帽厚度明显增加(分别为7.35±1.25um和6.63±0.97um,P<0.05)。帽/核比值明显增加(分别为0.09±0.01和0.06±0.01,P<0.05)。有氧运动组斑块中有5个纤维帽中断,5个斑块内埋藏的纤维帽,未见血栓和出血现象。斑块破裂率为20.8%。对照组斑块中有4个斑块破裂并血栓形成,4个斑块内出血,6个斑块内埋藏的纤维帽,10个纤维帽中断。斑块破裂率为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氧运动组易损指数明显降低(分别为0.80±0.53和2.84±1.12,P<0.05)。3.2免疫组化染色有氧运动组和对照组比较,巨噬细胞明显减少(分别为7.57%±2.67%和15.42%±3.11%,P<0.05)。α-SMC-actin明显增加(分别为12.97%±1.91%和5.87%±1.19%,P<0.05)。MMP-9明显减少(分别为4.19%±0.32%和9.89%±0.88%,P<0.05)。MMP-14明显减少(分别为6.69%±0.56%和12.42%±1.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 RT-PCR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有氧运动组颈动脉斑块组织中MMP-9mRNA的表达量降低68.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14 mRNA的表达量降低7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免疫印迹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有氧运动组颈动脉斑块组织中MMP-9蛋白的表达量降低62.8%(P<0.05)。MMP-14蛋白的表达量降低55.1%(P<0.05)。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有氧运动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厚度,增加帽核比,降低斑块破裂率。有氧运动降低斑块内巨噬细胞和脂质的含量,增加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及胶原的表达,降低斑块易损指数。有氧运动能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2.有氧运动降低ApoE基因缺陷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MMP-9,MMP-14mRNA及蛋白表达有氧运动对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性影响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Aterosclerosis, AS)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炎症反应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大量研究证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增高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RP是典型的炎症反应刺激物,在创伤和感染等应激反应时升高。近年研究认为,CRP是心血管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炎性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L-6、IL-8等可导致内皮细胞的活化,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凋亡及AS病变的进展。炎症因子可促进纤维帽的降解,使胶原成分减少,斑块易于破裂。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多因素疾病。转基因动物载脂蛋白E (ApoE)基因缺陷小鼠是研究AS的较好的动物模型。已有研究证实,有氧运动能减少斑块面积,延缓AS形成,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通过观察有氧运动对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结构的作用,及运动对1L-6水平的影响,揭示运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目的1.观察有氧运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形态的影响。2.观察有氧运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IL-6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1.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构建通过颈动脉套管方法构建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80只10周龄雄性ApoE基因缺陷小鼠随机分为有氧运动组(n=40)及对照组(n=40),均给予高脂饮食(含0.25%胆固醇和15%脂肪)。给予实验动物施行右颈总动脉套管术以诱发AS病变。造模成功4周后,运动组以坡度为0%,15米/分的速度在国产电动鼠类跑台上进行跑步训练。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运动6天,周日休息,共运动12周。对照组采取限制活动,手术4周后,将小鼠放在能够限制其活动的笼子中,每次1小时,每天1次,持续12周。2.造模成功16周后,测量两组小鼠血脂水平及血清IL-6水平3.观察有氧运动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结构及斑块内IL-6表达的关系3.1病理学检测:对颈动脉斑块进行H&E染色以观察斑块的形态结构。测量斑块面积和纤维帽的厚度。对颈动脉斑块进行油红0染色以检测斑块内脂质含量。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天狼猩红染色以检测斑块内胶原含量。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斑块内巨噬细胞(MOMA-2)、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IL-6的蛋白水平。检测斑块内胶原、脂质、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含量。3.2 RT-PCR检测:取新鲜颈动脉斑块组织,提取RNA, RT-PCR检测IL-6mRNA的表达量。3.3 Western blot检测:取新鲜颈动脉斑块组织,提取蛋白质,Western blot检测斑块内IL-6蛋白质水平。结果1.有氧运动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开始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末期(处死取材前)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液生化指标检测2.1两组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氧运动组和对照组比较,TC(分别为14.13±2.86mmol/L和16.37±3.21mmol/L,P<0.05)。TG(分别为0.39±0.11mmol/L和0.71±0.12mmol/L,P<0.05)。HDL-C(分别为3.42±0.24 mmol/L和1.44±0.26mmol/L,P<0.05)。LDL-C(分别为7.01±1.02mmol/L和5.13±1.17 mmol/L,P<0.05)2.2 IL-6水平:有氧运动组组和对照组的血清IL-6水平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61.27±9.64 pg/ml和182.38±10.89 pg/ml,P<0.05)3.有氧运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3.1病理学检测:有氧运动组和对照组比较,斑块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面积分别为75000±10050μm2和83000±11000um2,P<0.05),有氧运动组胶原含量明显增加(分别为16.34±4.72%和11.04±3.52,P<0.05),脂质含量明显减少(分别为12.35±2.11%和21.33±3.66%,P<0.05),纤维帽厚度明显增加(分别为7.35±1.45um和6.53±0.86um,P<0.05),帽/核比值明显增加(分别为0.09±0.02和0.05±0.01,P<0.05)。3.2免疫组化染色有氧运动组和对照组比较,巨噬细胞明显减少(分别为8.67%±2.57%和16.43%±3.12%,P<0.05),α-SMC-actin明显增加(分别为13.67%±1.71%和5.57%±1.29%,P<0.05),IL-6明显减少(分别为3.59%±0.43%和9.88%±0.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 RT-PCR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有氧运动组颈动脉斑块组织中IL-6mRNA的表达量降低59.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免疫印迹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有氧运动组颈动脉斑块组织中IL-6蛋白的表达量降低63.9%(P<0.05),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有氧运动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厚度,增加帽核比。有氧运动降低斑块内巨噬细胞和脂质的含量,增加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及胶原的表达。有氧运动能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2.有氧运动降低ApoE基因缺陷小鼠血清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IL-6mRNA及蛋白表达
袁凌燕,陆爱云[7](2009)在《运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动物模型质量思考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需借助动物模型以简化条件,有目的地研究A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AS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从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到最后的复合病变,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形态和病理特征。寻求一种与人
刘善云[8](2008)在《耐力训练影响ApoE-/-小鼠炎症因子表达与AS防治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当前,以AS为病理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前列。研究AS的发病机理及其防治手段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要课题。一般认为,AS的发生发展是多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研究显示,AS是血管内皮损伤后的一种高度特异性的慢性炎症反应过程,炎症是AS中一个关键的致病机制。因此,抗炎治疗有望成为AS新的防治手段。运动锻炼作为AS综合防治中的重要干预手段之一是运动医学领域极为关注的课题。在运动医学领域虽早已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但多为整体、器官水平的研究。已有研究证实,有氧运动对AS形成具有明显的干预效果,但对其机制的研究尚显不足。目前尚未见到有关运动干预AS炎症反应机制方面的研究报道,并缺乏运动对已经形成的AS的治疗或改善作用的相关研究。运动锻炼抗阻AS病理进程的机制尚缺乏足够的实验与理论依据。目的:本研究以参与AS炎症反应调控的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其诱导的炎症因子表达在AS中的作用为主线,深入探讨运动对AS的干预效果。在复制实验动物AS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病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及相关技术,从运动影响AS炎症反应角度探讨运动对AS的干预作用,并从分子水平进一步阐明运动防治AS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48只,饲以“西方类型”膳食,随机分为AS预防组(14周实验组)和AS治疗组(26周实验组),即:14周AS模型组(H组)、14周跑台运动组(HE组),26周AS模型组(HH组)、14周造模+12周跑台运动组(H+E组);并选取8周龄同品系C57BL/6J小鼠24只作为对照组,随机分为14周对照组(N1组)和26周对照组(N2组)。每组12只,雄性。令HE组和H+E组小鼠在动物活动跑台上进行耐力性运动(13m/min,60min/次,每周5次),分别用于观察耐力运动对AS形成的预防作用和运动对已经形成的AS的治疗或改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每周测量小鼠体重的变化,并观察其生长状况、饮食量、精神状况及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等。实验周期结束后,采取眼球摘除法从小鼠眼眶静脉丛采集血液标本,用于测定血脂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并取心脏及主动脉近心端1-1.5cm组织制备主动脉根部冰冻切片,从主动脉瓣尖出现起作连续横切,切片厚度7μm。每间隔10张取1张,分别用于油红0染色、HE染色、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分析等。采用常规生化检测法测定血脂水平;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OX-LDL水平;主动脉根部冰冻切片行油红0染色,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评估AS斑块面积;主动脉切片行HE染色光镜下分析主动脉组织病理变化;主动脉切片行原位杂交法测定主动脉NF-κBmRNA表达;主动脉切片行免疫组化法测定主动脉NF-κBp65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等。通过对主动脉AS斑块面积进行定量评估和组织病理分析,并结合OX-LDL对NF-κB的激活及其诱导的炎症因子表达和相关分析,从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与阐明运动防治AS的可能机制。结果:1、ApoE-/-小鼠生长状况及体重的变化实验过程中各组小鼠体重均呈稳步增长,实验动物生长发育正常,运动组小鼠对运动负荷适应良好。2、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AS形成及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①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主动脉AS形成的干预效果与正常对照组(C57BL/6J)小鼠比较,22周龄ApoE-/-小鼠(H组)主动脉根部血管内膜上可见到大量被染成鲜红色的AS斑块,斑块面积占血管腔总面积的41.79±6.93%;耐力运动组(HE组)主动脉根部亦可见AS斑块,但与H组比较,其斑块面积显着减小,斑块面积占血管腔面积比例为25.07±7.94%(P<0.01)。主动脉切片经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特征显示,H组小鼠主动脉可见许多脂纹-纤维斑块期病变和少量粥样斑块病变,结果提示本实验中ApoE-/-小鼠AS模型建立已经成功;与H组比较,HE组小鼠主动脉AS病变程度明显减轻,AS病变多限于脂纹期,仅局部形成少量纤维斑块。表明14周耐力运动具有预防或减少AS形成的作用。②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已形成的AS的干预效果与H组比较,HH组小鼠主动脉AS病变进一步加重,AS斑块面积与血管腔总面积比例达58.80±6.40%,且多为粥样斑块病变或出现易损斑块特征。对已形成AS的H+E组小鼠实施12周耐力运动干预后发现,其主动脉AS斑块面积占血管腔总面积比例为50.35±3.52%,与H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较HH组AS斑块面积显着减少(P<0.05),且病变程度相对减轻。表明12周耐力运动对ApoE-/-小鼠已经形成的AS具有减缓或控制其病变进程的作用。3、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oE-/-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均显着升高,HDL-C显着降低,表明ApoE-/-小鼠出现典型的高胆固醇血症和血脂紊乱;而耐力性运动对ApoE-/-小鼠血脂及脂蛋白成分均未产生明显的影响。4、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血清OX-LDL水平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oE-/-小鼠OX-LDL水平明显升高;与H组比较,HE组OX-LDL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HH组比较,H+E组OX-LDL水平显着降低(P<0.05)。提示ApoE-/-小鼠体内存在异常氧化状态和较高的OX-LDL水平,而耐力性运动能有效地减少OX-LDL的生成。5、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主动脉NF-κB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oE-/-小鼠主动脉NF-κBmRNA及NF-κBp65均呈高度表达。与H组比较,HE组NF-κBmRNA、NF-κBp65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表达率均显着降低(P<0.01);与HH组比较,H+E组主动脉NF-κBmRNA、NF-κBp65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表达率均显着降低(P<0.05)。提示ApoE-/-小鼠血管壁中NF-κBmRNA及NF-κBp65高度表达,而耐力运动可有效地抑制或降低其表达量。6、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主动脉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ApoE-/-小鼠主动脉炎症因子TNF-α、ICAM-1和MMP-9均呈高度表达,提示AS病变与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而耐力运动能有效地减少ApoE-/-小鼠主动脉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7、ApoE-/-小鼠主动脉AS斑块面积与NF-κBp65、OX-LDL的相关关系相关分析表明,ApoE-/-小鼠主动脉AS斑块面积与NF-κBp65、OX-LDL之间呈显着正相关。结论:1、14周耐力训练能有效地预防ApoE-/-小鼠AS的形成。2、12周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已经形成的AS起到了减缓其病变进展的作用。3、耐力训练防治AS的效果可能是通过下列机制发挥抗AS作用:耐力训练通过降低ApoE-/-小鼠OX-LDL水平和NF-κBmRNA的表达,进而下调参与AS形成的相关炎症因子ICAM-1和MMP-9的表达,降低了AS病灶中的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抑制或减缓AS发展的作用,可能是运动防治AS的重要机制之一。
吴卫东[9](2008)在《有氧运动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AS形成中脂联素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前列。当前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AS的发病率仍在逐年递增。在发达国家由AS所致的心血管疾病更是被视为健康第一杀手,因此,防治AS已成为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防治AS的主要方法是控制饮食、改变静态生活方式、适当增加运动,以及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近年关于有氧运动防治AS的积极作用有大量报道,同时关于其作用机制的探讨也逐步深入,但主要集中在有氧运动增强机体血脂代谢、提高机体抗氧化性及减少机体炎症因子等方面,对运动防治AS过程中脂肪细胞因子发挥的作用研究较少。随着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以及研究层次的不断拓展与深入,研究发现脂肪组织分泌产生的脂联素(adiponectin,APN)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是重要的抗AS脂肪细胞因子,同时有氧运动作为防治AS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已被广泛研究证实。因此,从理论上推测有氧运动可以通过提高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表达发挥防治AS的作用,探讨有氧运动防治AS的机制很有必要。研究目的:本文试图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运动防治AS过程中脂联素的变化,分析脂联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为全面地认识AS运动防治机理,科学制定防治AS的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20只8周龄雄性ApoE基因缺陷小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安静组(C,10只)和运动组(E,10只)。两组小鼠均饲以“西方类型”膳食饲料,C组不进行运动,E组进行14周跑台运动。14周末处死实验小鼠,比较两组小鼠体重、内脏脂肪重量及脂体比,同时观察两组小鼠胸主动脉的病理变化,检测其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表达水平、血清脂联素水平及血脂水平,比较其差异。研究结果:①经过14周有氧跑台运动,E组小鼠与C组小鼠的绝对体重和体重增益均无显着性差异,但是E组小鼠的附睾和肾周脂肪垫重量,以及脂体比均显着低于C组(P<0.05),提示14周有氧跑台运动虽未能显着改变两组小鼠的绝对体重,但是显着减少了腹部内脏脂肪的积累,改善了脂体比。②显微镜下观察主动脉窦血管壁HE染色结果显示,E组小鼠与C组小鼠相比,其纤维弹力板和内膜完好。主动脉窦ORO染色结果显示,E组小鼠与C组小鼠相比,AS斑块着色较浅,着色区域较小,提示有氧跑台运动能有效延缓AS的发生和发展。③经过14周有氧跑台运动,两组小鼠血清TG、TC、LDL、HDL水平均未呈现显着性差异。有氧跑台运动未能改善ApoE基因缺陷小鼠的血脂结构,提示有氧跑台运动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这种特殊AS动物模型的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可能存在着其它机制。④RT-PCR结果显示,E组小鼠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表达显着高于C组(P<0.05);E组小鼠血清脂联素含量也显着高于C组(P<0.01)。提示14周有氧跑台运动可以显着提高ApoE基因缺陷小鼠脂联素mRNA的表达以及血清脂联素的含量。结论:①14周有氧跑台运动有效延缓了ApoE基因缺陷小鼠AS的发生发展。②14周有氧跑台运动显着提高了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表达以及血清脂联素水平,这可能是有氧运动防治AS的重要机制之一。
韩旭[10](2008)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首次应用国内最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为基础,研究冠心病(CHD)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探究CHD发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CHD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基础。2.探究ApoE基因多态性与CH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HD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3.观察Apo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中医证型和血脂治疗效应的影响,阐述通心络胶囊治疗CHD的作用机制。4.通过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模型组小鼠血脂、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循环内皮细胞(CEC)、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等指标的干预变化,探究其与CHD 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度并试析其机理。方法:1.将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集的11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不同证型CHD患者(全部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老年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设立为试验组,另设立123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通过采集血标本,Promega公司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模板DNA的提取,PCR扩增后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结果用DNA sequencing analysis 5.1自动分析原始测序数据,获得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将样品序列用DNA star seqman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观察样本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改变,将正常对照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同时将CHD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相联系,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2.将临床收集的118例CHD患者随机设立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通过采集血标本,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同时记录并分析比较ApoE基因多态性和CHD的不同中医证型对中药通心络干预反应的差异及疗效。3.将40只ApoE(-/-)小鼠作为实验组,建立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胶囊高、中、低剂量组5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及不同剂量的通心络胶囊进行干预,另选8只同系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对TC、TG、HDL-C、LDL-C等指标变化,模型组小鼠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TXB2、6-Keto-PGF1α、ET、CEC、MMP1、MMP9和TIMP-1水平的观察、比较,分析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作用及机理。4.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对比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CMHx2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方差不齐时选用Satterthwaite方法进行校正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以上统计分析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118例CHD患者共检出E2/2、E3/3、E4/4三种纯合子和E2/3、E2/4、E3/4三种杂合子,且ApoE基因表型以E3/3纯合子占大多数,E2/2纯合子最低;CHD组携带的E2/4、E3/4、E4/4三种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4,P<0.05);而E3/3基因型其频率较对照组则有减少的趋势,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6.8743,P<0.01)。123例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以ε3最高,占到74.39%。通过比较,CHD组ε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9.2898,P<0.05),而ε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927,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118例入选的CHD患者,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共分为以下6型:寒凝心脉证13例(占总例数的11.02%,以下同),痰浊闭阻证29例(24.58%),心血瘀阻证33例(27.96%),心肾阴虚证11例(9.32%),气阴两虚证27例(22.88%),阳气虚衰证5例(4.24%)。3.118例入选的CH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检出的基因表型比例不一,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5例E2/2基因表型中仅见2例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各1例;16例E2/3基因表型中以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为主,占该基因表型的75.0%;56例E3/3基因表型中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最少,仅占该基因表型的14.28%,而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最多,占75.00%;E3/4基因表型中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比例相对较高,占该基因表型的52.94%;E4/4基因表型中也以心血瘀阻证和气阴两虚证为多,分别占该基因型的50.00%和43.75%。参照国内外丈献常将意义相近的基因表型合并分析的情况,我们也将E2/2基因表型和E2/3基因表型合并,E2/4、E3/4基因表型和E4/4基因表型合并,再与E3/3基因表型一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2/4+E3/4+E4/4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为82.93%;其次是E3/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75.00%;最低是E2/2+E2/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61.90%。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E2/4+E3/4+E4/4型中: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相互比较P>0.05,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种证型与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组证、阳气虚衰证三种证型比较P<0.05,说明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通过对CHD组不同中医证型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则发现: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二种证型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四种证型(p<0.05);ε3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则大致相等;ε2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血瘀阻证较低,而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较高。4.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疗效的影响方面: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ε2、ε3、ε4各等位基因疗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均有明显改善(p<0.05),痰浊闭阻证的症状积分降低改善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基因型间的气阴两虚证及心血瘀阻证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ε4型对于中药治疗改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好,优于ε2、ε3型;对照组,各等位基因对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的症状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同基因型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各不同基因型比较,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的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降低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各基因型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疗效,而对TG的疗效影响无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各相同基因型间疗前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各相同基因型对于药物调脂反应相同。5.动物实验,首先造模成功,然后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研究:①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影响:模型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增高,HDL-C水平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HDL-C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LDL-C及HDL-C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小鼠AS的影响: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所有小鼠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位于心肌内的小分支,动脉主干及大分支未见明显病变,CHD评分4.0±1.76;辛伐他汀组冠状血管及肝脏病变较模型组减轻,CHD评分为2.3±1.16;通心络低剂量组CHD评分为3.8±2.35,中剂量组CHD评分为3.0±1.25,高剂量组评分为1.7±2.06。不同组AS比较可见,通心络低剂量组与模型组间在AS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间质炎症、水肿,冠状动脉心内分支管壁脂质变性程度及管周脂质沉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辛伐他汀组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这些方面与模型组却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高剂量组则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通心络胶囊防治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各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③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后,通心络高、中、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模型组ApoE(-/-)小鼠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ET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胶囊三个剂量组小鼠血清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与之相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通心络高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8、12周血中CEC均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周和12周时血中CEC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干预高血脂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通心络高剂量组小鼠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而TIMF-1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MMP9水平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有抑制实验性脂质紊乱及动脉硬化小鼠血清MMP1和MMP9活性作用。结论:1.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2.ε4基因是CHD的易感等位基因,是CHD发生的重要遗传易患因素,并可能与CHD患者心脏事件的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密切关注ε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积极针对性地干预,将有利于防止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3.ε3等位基因可视为CHD发生的保护基因。4.CHD的主要基本证型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与ApoE E3/4、E4/4基因表型及ε4等位基因密切相关。ApoE基因多态性、血脂水平与CH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poE不同基因型可通过血脂代谢作用而影响CHD的发病。5.通心络胶囊干预CHD总疗效显着;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均具有影响,但对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具有明显疗效,尤以ε4等位基因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为显着;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显着疗效。6.通心络胶囊可干预ApoE(-/-)小鼠血脂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抑制有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调节血脂、减轻冠状AS。7.在人群中进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对CHD的早期预防、监测和积极地针对性治疗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8.临床上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CHD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二、有氧运动和膳食脂肪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SR-B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氧运动和膳食脂肪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SR-B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问题的提出 |
2.学术思路 |
3.实验流程与技术路线 |
3.1 实验流程 |
3.2 实验技术路线 |
文献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认知损害的发病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
引言 |
1 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损害 |
1.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
1.2 血管性认知损害概述 |
1.3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认知损害的独立风险因素 |
2 动脉粥样硬化与突触可塑性下降 |
2.1 突触可塑性与突触可塑相关蛋白 |
2.2 动脉粥样硬化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
3 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 |
3.1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流量减少 |
3.2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内炎症反应加剧 |
3.3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内氧化应激加剧 |
3.4 动脉粥样硬化与白质病变 |
3.5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代谢异常 |
3.5.1 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脑代谢异常 |
3.5.2 脑代谢异常对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
4 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和认知功能的调节作用 |
4.1 运动能够防止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
4.2 运动促进海马神经发生,改善认知功能 |
4.3 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突触可塑性和认知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海马代谢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1.3 实验对象 |
1.1.4 饲料配方 |
1.2 研究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建模与分组 |
1.2.2 运动干预 |
1.2.3 实验动物相关指标测量和组织样品收集 |
1.2.4 血糖和血脂四项的检测 |
1.2.5 主动脉油红O染色和HE染色 |
1.2.6 动物组织代谢组学检测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的血糖、血脂和血管形态学改变 |
2.2 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
2.3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代谢改变 |
2.4 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代谢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代谢改变 |
3.1.1 糖代谢 |
3.1.2 脂肪酸代谢 |
3.1.3 胆固醇代谢 |
3.1.4 氨基酸代谢 |
3.2 运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的异常代谢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海马代谢紊乱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可能机制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构建和有氧运动方案 |
2.2 行为学测试 |
2.3 海马组织样本采集 |
2.4 Western-blot蛋白免疫印迹 |
2.4.1 SDS-PAGE蛋白质电泳试剂的配置 |
2.4.2 分离胶与浓缩胶的配制 |
2.4.3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有氧运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糖脂转运体表达 |
3.2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
3.3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突触可塑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
3.4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代谢调节酶的改变及运动的调节作用 |
3.5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AMPK表达及活性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
3.6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SIRT1 表达及活性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
3.7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炎症信号通路的改变及运动的调节作用 |
3.8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m TOR信号通路表达及活性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
4 讨论 |
4.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受损和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降低 |
4.2 动脉粥样硬化诱发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和空间记忆的可能机制 |
4.2.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能源底物供给不足和代谢紊乱 |
4.2.2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m TOR信号通路抑制 |
4.2.3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AMPK信号途径激活 |
4.2.4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SIRT1 表达改变 |
4.2.5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NF-κB/NLRP3/IL-1β信号通路激活 |
4.3 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突触可塑相关蛋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研究创新点 |
局限性与展望 |
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致谢 |
(2)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
1.1 引言 |
1.2 动脉粥样硬化与泡沫细胞形成及巨噬细胞的脂质代谢的相关性 |
1.2.1 巨噬细胞胆固醇摄取 |
1.2.2 胆固醇酯化及水解 |
1.2.3 胆固醇排出 |
1.2.4 与动脉粥样硬化中泡沫细胞的形成有关的GWAS发现 |
1.3 动脉粥样硬化与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
1.3.1 不同巨噬细胞表型分布 |
1.3.2 巨噬细胞功能的多样性 |
1.3.3 巨噬细胞极化与动脉硬化 |
1.3.4 巨噬细胞与炎性介质 |
1.4 动脉粥样硬化与KLF4 |
1.4.1 KLF4 与泡沫细胞 |
1.4.2 KLF4 与巨噬细胞极化 |
1.5 动脉粥样硬化与Phactr1 |
1.5.1 Phactr1基因与蛋白 |
1.5.2 Phactr1基因的心血管作用 |
1.5.3 Phactr1基因多态性及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
第2章 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 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
2.1 引言 |
2.2 研究材料、器材及方法 |
2.2.1 主要研究器材及试剂 |
2.2.2 试验方法 |
2.2.3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Phactr1表达增加 |
2.3.2 Phactr1的消耗可加剧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
2.3.3 Phactr1在巨噬细胞中的消耗会加速M1 巨噬细胞极化,炎症和泡沫细胞形成 |
2.3.4 Phactr1促进CREB激活和KLF4 转录 |
2.4 讨论 |
第3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艾灸及艾烟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与Rho/ROCK信号通路 |
1. Rho/ROCK信号通路的构成 |
2. Rho/ROCK信号通路与AS的关系 |
3. 以Rho/ROCK信号通路为靶点的药物 |
4. ROCK抑制剂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艾灸及艾烟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艾灸疗法治疗AS的机制研究 |
2. 艾烟治疗AS的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脂质代谢及一般状况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主动脉病理结构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Rho/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讨论 |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2. 穴位的选择 |
3. 干预时间的选择 |
4. 其他干预组的设置 |
结语 |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有氧运动通过调控miR-21a诱导的靶基因表达改善高脂血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高脂血症的危害 |
2.2 MiRNA研究现状 |
2.3 MiR-21a研究现状 |
2.3.1 癌症 |
2.3.2 纤维化 |
2.3.3 代谢综合征 |
2.4 与脂质代谢相关的miR-21a靶基因 |
2.4.1 FABP7 |
2.4.2 HMGCR |
2.4.3 PPARα |
2.4.4 PTEN |
2.4.5 ACAT1 |
2.4.6 OLR1 |
2.5 有氧运动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2.5.1 有氧运动 |
2.5.2 有氧运动对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5.3 有氧运动对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造模 |
3.2.2 运动方式及强度 |
3.2.3 样本收集 |
3.2.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3.2.5 HE染色 |
3.2.6 小RNA提取及反转录 |
3.2.7 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
3.2.8 实时荧光定量RCR |
3.2.9 蛋白免疫印迹法 |
3.3 数据统计 |
4 结果 |
4.1 有氧运动改善高脂血症小鼠的体重 |
4.2 有氧运动改善高脂血症小鼠的血脂水平 |
4.3 有氧运动改善高脂血症小鼠的肝脏脂肪变性 |
4.4 有氧运动显着上调miR-21a的表达水平 |
4.5 有氧运动调控miR-21a靶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
4.6 miR-21a敲弱后体内血脂水平升高 |
4.7 miR-21a调控与脂质代谢相关靶基因的表达 |
4.8 有氧运动对miR-21a KD小鼠血脂异常的改善作用 |
5 讨论 |
5.1 有氧运动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
5.2 有氧运动对miRNA的影响 |
5.3 影响miRNA上游的机制研究 |
5.4 miRNA影响下游靶基因的机制研究 |
5.5 有氧运动影响脂质代谢的机制研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艾灸及艾烟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自噬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细胞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艾灸疗法防治高脂血症并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药疗法调控自噬机制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AS斑块、血脂及一般状况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AS斑块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自噬特异性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艾灸及艾烟调控APOE~(-/-)小鼠自噬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讨论 |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2. 艾灸疗法改善AS过程中自噬水平的作用机制 |
3. 艾灸改善自噬调控AS斑块稳定性的作用机制 |
4. 艾燃烧生成物的生物效应 |
结语 |
创新与展望 |
创新点 |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IL-6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Ⅰ |
ABSTRACT Ⅰ |
符号说明 Ⅰ |
论文Ⅰ 有氧运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附表 |
6 附图 |
7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Ⅱ |
英文摘要Ⅱ |
符号说明Ⅱ |
论文Ⅱ 有氧运动对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性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附表 |
6 附图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7)运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动物模型质量思考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动物实验 |
2 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质量分析 |
2.1 自发产生粥样斑块的动物 |
2.2 饮食诱导的模型动物 |
2.3 基因缺陷动物 |
3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的运动学分析 |
3.1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
3.2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的运动强度分析 |
4 运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模型质量综合分析 |
4.1 运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模型动物综合评价 |
4.2 运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实验方案的质量控制 |
4.3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成功建立的评价体系 |
(8)耐力训练影响ApoE-/-小鼠炎症因子表达与AS防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AS病理学研究 |
1.2 AS流行病学研究 |
1.3 AS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
1.3.1 AS病因的研究 |
1.3.2 AS发病机制的研究 |
1.4 炎症反应与AS |
1.4.1 炎症学说概要 |
1.4.2 炎症反应与AS病变的进展 |
1.4.3 AS炎症反应形成的机制 |
1.4.4 核转录因子-κB(NF-κB)对AS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 |
1.4.5 炎症因子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1.5 AS的防治 |
1.5.1 AS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
1.5.2 AS的药物干预研究 |
1.5.3 AS的运动干预研究 |
1.6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饲养 |
2.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2.1.2 动物饲养与动物实验 |
2.2 运动方案 |
2.3 动物取材及标本制作 |
2.3.1 血液标本制备 |
2.3.2 主动脉标本处理和切片制备 |
2.3.3 主动脉冰冻切片染色 |
2.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4.1 血清学指标 |
2.4.2 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指标 |
2.4.3 主动脉组织分子生物学指标 |
2.4.4 小鼠体重及基本情况观察 |
2.5 实验流程 |
2.6 主要仪器、设备 |
2.7 主要试剂 |
2.8 数据统计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ApoE~(-╱-)小鼠生长状况及体重的变化 |
3.2 耐力运动对ApoE~(-╱-)小鼠AS形成及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3.2.1 正常对照组(C_(57)BL/6J)小鼠主动脉组织形态学特征 |
3.2.2 模型组ApoE~(-╱-)小鼠主动脉AS斑块形成及其病理特征 |
3.2.3 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AS斑块形成及病理变化的影响 |
3.3 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血脂的影响 |
3.4 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血清OX-LDL水平的影响 |
3.5 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主动脉NF-κBp65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1 主动脉病变中NF-κB p65mRNA的表达 |
3.5.2 主动脉NF-κB p65蛋白的表达 |
3.6 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主动脉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3.6.1 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主动脉ICAM-1表达的影响 |
3.6.2 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主动脉MMP-9表达的影响 |
3.6.3 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主动脉TNF-α表达的影响 |
3.7 ApoE~(-╱-)小鼠AS斑块面积与NF-κB表达及OX-LDL的相关关系 |
4 讨论 |
4.1 ApoE~(-╱-)小鼠AS模型的建立 |
4.2 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AS的预防/治疗作用 |
4.2.1 耐力训练延缓ApoE~(-╱-)小鼠AS的形成 |
4.2.2 耐力训练延缓ApoE~(-╱-)小鼠AS的发展 |
4.3 耐力训练预防/治疗ApoE~(-╱-)小鼠AS的机制 |
4.3.1 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血脂及OX-LDL水平的影响及其在预防/治疗AS中的作用 |
4.3.2 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主动脉NF-κB表达的影响及其在预防/治疗AS中的作用 |
4.3.3 耐力训练对ApoE~(-╱-)小鼠主动脉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在预防/治疗AS中的作用 |
4.3.4 耐力训练防治ApoE~(-╱-)小鼠AS机制(小结) |
4.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词索引) |
后记(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有氧运动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AS形成中脂联素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心血管疾病的流行及危害 |
1.2 AS 的发病机制 |
1.2.1 脂质学说 |
1.2.2 炎症学说 |
1.3 AS 的治疗 |
1.4 运动对 AS 影响的研究 |
1.5 脂联素与 AS、运动的关系研究 |
1.5.1 脂联素及其受体 |
1.5.2 脂联素抗 AS 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通路 |
1.5.3 运动对脂联素的影响 |
1.5.4 脂联素在运动防治 AS 中的可能作用 |
1.6 问题和展望 |
1.7 研究假设与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2.2 运动方案 |
2.3 取材与观测指标的测定 |
2.3.1 取材 |
2.3.2 观测指标的测定 |
2.4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2.4.1 主要实验试剂 |
2.4.2 主要实验仪器 |
2.5 数据统计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有氧运动对 ApoE 基因缺陷小鼠体重和体成分的影响 |
3.2 主动脉窦血管壁 HE 染色观察结果 |
3.3 主动脉窦油红-O 染色观察结果 |
3.4 有氧运动对 ApoE 基因缺陷小鼠血脂的影响 |
3.5 有氧运动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及血清含量的影响 |
3.6 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 的表达与其它测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AS 动物模型 |
4.2 AS 有氧运动防治的效果 |
4.2.1 训练方案的确定 |
4.2.2 有氧运动对主动脉窦血管壁及斑块影响的病理学观察分析 |
4.2.3 有氧运动对体重、体成分的影响分析 |
4.2.4 有氧运动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分析 |
4.3 脂联素mRNA 表达变化在有氧运动防治 AS 的作用 |
4.3.1 脂联素mRNA 的表达对有氧运动的反应及其可能机制 |
4.3.2 血清脂联素含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
4.3.3 脂联素mRNA表达变化在有氧运动防治AS中对血管壁和斑块的作用 |
4.3.4 在有氧运动防治AS过程中脂联素mRNA表达变化与体重、体成分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10)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及缩写词 前言 第一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特点实质研究 |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名认识 |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2.1 病因认识 |
2.2 病机认识 |
2.3 病机转化 |
2.4 病势发展转归 |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3.1 辩证分型标准 |
3.2 临证分型 |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实质研究进展 |
4.1 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2 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3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4 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5 血脂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6 白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 |
4.7 血液流变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8 血管活性物质及凝血/纤溶系统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 |
4.9 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10 血清微量元素、自由基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11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载脂蛋白E基础和临床研究 |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发病机制 |
1.1 基本概念 |
1.2 流行病学 |
1.3 危险因素 |
1.4 发病机制 |
2 载脂蛋白E结构和功能 |
2.1 ApoE的结构 |
2.2 ApoE的功能 |
3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频率分布 |
3.1 ApoE基因多态性 |
3.2 ApoE基因多态性的频率分布 |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4.1 ApoE与血脂水平 |
4.2 ApoE基因多态性对脂代谢的影响 |
4.3 ApoE基因多态性影响脂质代谢机理 |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研究 |
5.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 |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5.3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关系研究 |
5.4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年龄 |
5.5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抑郁、认知障碍 |
5.6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 |
5.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检测方法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3.2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
3.3 冠心病组的中医辨证分型 |
3.4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3.5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
4 讨论 |
4.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
4.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
4.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作用的影响 |
1 临床资料 |
1.1 试验设计 |
1.2 病例选择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治疗组 |
2.3 合并用药 |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1 一般记录项目 |
3.2 观察记录项目 |
3.3 检测方法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
4.2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4.3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
4.4 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总积分疗效比较 |
4.5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积分的比较 |
4.6 两组冠心病患者不同ApoE基因型治疗前后调脂疗效比较 |
5 讨论 |
5.1 Apo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实验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的影响 |
实验一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二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三 通心络胶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1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
2 通心络胶囊作用特点分析 |
3 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理分析 |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
1 载脂蛋白E不同基因型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图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概况 |
2.2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
2.3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述要 |
2.4 冠心病中药注射剂治疗现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
四、有氧运动和膳食脂肪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SR-B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D]. 刘蓓蓓.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D]. 李特. 吉林大学, 2021(01)
- [3]艾灸及艾烟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D]. 张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有氧运动通过调控miR-21a诱导的靶基因表达改善高脂血症[D]. 王亚鑫. 山西大学, 2020(01)
- [5]艾灸及艾烟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自噬机制研究[D]. 哈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IL-6水平的影响[D]. 张栩. 山东大学, 2011(06)
- [7]运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动物模型质量思考与分析[J]. 袁凌燕,陆爱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9(03)
- [8]耐力训练影响ApoE-/-小鼠炎症因子表达与AS防治机制研究[D]. 刘善云. 河北师范大学, 2008(12)
- [9]有氧运动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AS形成中脂联素mRNA表达的影响[D]. 吴卫东. 河北师范大学, 2008(01)
- [10]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韩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