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冒后咳嗽不愈原因和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王蒙蒙[1](2021)在《亚急性咳嗽辨证论治的疗效观察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亚急性咳嗽的病因病机、临床诊治及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研究进展,学习总结汤毅主任辨证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经验。观察分析亚急性咳嗽患者中医体质、证型与性别、年龄、季节等一般资料的相关性,探讨该病患者体质、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二者的相关性;同时,观察中医辨证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疗及中医药个体化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整理亚急性咳嗽及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文献,探讨亚急性咳嗽发病的相关体质因素,结合门诊跟师所学,总结汤毅主任对亚急性咳嗽的辨治经验。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门诊就诊且符合亚急性咳嗽诊断标准的患者16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相关信息以及中医体质辨识结果,依据《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制定的亚急性咳嗽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判定其证候类型。探讨亚急性咳嗽发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对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进行中药干预,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观察记录患者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咳嗽视觉模拟评分及相关安全性指标,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中医辨证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研究收集亚急性咳嗽患者有效病例168例,男性63例(37.5%),女性105例(62.5%)。平均年龄39.45±10.909岁,18-35岁年龄段患者人数分布最多,其次为36-50岁年龄段,51-65岁年龄段人数最少。发病季节的分布情况为冬季(占31.5%)>春季(占26.8%)>秋季(占22.6%)>夏季(占19.0%)。2.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咳嗽程度表现以轻度咳嗽(占51.2%)、中度咳嗽(占42.3%)为主,重度咳嗽较少(占6.5%),不同咳嗽程度占比有差异性。3.证型分布: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证型以风邪袭肺证(占42.9%)、痰湿蕴肺证(占25.6%)、痰热郁肺证(占17.3%)最为常见,各证型分布占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季节无相关性(p>0.05)。4.体质类型分布:平和质18例,仅占10.7%,偏颇体质150例,占89.3%,偏颇体质中以气虚质(占27.4%)、阳虚质(占23.2%)、痰湿质(占13.1%)最为常见,各体质分布占比有差异性。体质与性别在亚急性咳嗽发病中有相关性,痰湿质、湿热质中男性多于女性,阳虚质中女性多于男性。体质与年龄在亚急性咳嗽发病中有相关性,表现为阴虚质在51-65岁患者中多见。不同体质亚急性咳嗽患者的发病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虚质易在春季发病,湿热质易在夏季发病。体质与本病不同咳嗽程度表现无相关性(p>0.05)。5.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1)气虚质、湿热质与风邪袭肺证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中风邪袭肺证多见,湿热质中风邪袭肺证少见。(2)痰湿质、阴虚质与痰湿蕴肺证有相关性(p<0.05),痰湿质中痰湿蕴肺证多见,阴虚质中痰湿蕴肺证少见。6.疗效分析:(1)本次依据辨证论治治疗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的临床研究中,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在治疗前为15(10,20),治疗2周后为4(2,10),治疗4周后为2(0,4),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主症积分(咳嗽)、次症积分(咳痰、咽痒等)、伴随症状积分(脘腹不舒、自汗等)较前一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各积分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以及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情况:治疗4周后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通过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结果为临床痊愈者67例(39.9%),显效者52例(30.9%),有效者40例(占23.8%),无效者9例(占5.4%),证候总有效率达94.6%。(3)单项症状量化指标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亚急性咳嗽各主症及次症积分均较前一阶段有所减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各项症状的积分比较,清嗓积分变化差异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VAS评分变化: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VAS评分在治疗前为3(3,5),治疗2周后为2(0,2),治疗4周后为0(0),治疗过程中VAS评分呈下降趋势,且治疗前、治疗前2周后、治疗4周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亚急性咳嗽在临床常见,以女性及青年患者发病为多,咳嗽程度以轻度咳嗽为主;2.亚急性咳嗽体质与亚急性咳嗽发病有相关性,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对本病易感;不同体质类型对亚急性咳嗽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季节、证型具有一定的易感性和倾向性:阳虚质患者中女性占82.1%,明显多于男性;气虚质患者易在春季发病且最易表现风邪袭肺证;湿热质患者中男性占81.8%,明显多于女性,易在夏季发病,不易表现为风邪袭肺证;痰湿质患者中男性占63.6%,明显多于女性,易表现痰湿蕴肺证;阴虚质在51-65岁年龄段中体质分布占比较高,不易表现痰湿蕴肺证;3.中医辨证论治治疗亚急性咳嗽在缓解咳嗽及其他兼症方面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4.经验总结:汤毅主任认为亚急性咳嗽患者肺气虚是本病发生主导因素,早期失治误治、不合理用药问题值得重视;亚急性咳嗽以肺气不清为基础,受外感邪气、脏腑内伤等多种因素影响,气虚、邪实、痰浊、内火、阴虚是亚急性咳嗽常见的病理表现;亚急性咳嗽以虚实夹杂证表现为多,汤毅主任以辨别正邪之间的消、长、进、退,辨邪实与正虚之程度分析患者不同的病机特点,以宣、清、润、降、敛、补等诸法合用调和其寒热、虚实之病理变化,疗效肯定。
张丽秀,刘铁军,杨海淼,安芮[2](2021)在《感冒后咳嗽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代医家认为外感、内伤、内外合邪等因素均可致咳,现代医家借鉴前人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从风、寒、湿、热、燥、痰等邪单独犯肺,或外邪相兼为病阐述病因病机,或从肺、脾、肝、肾等脏腑失衡,亦或从正气本虚、邪气留恋等方面论述其发病原因,本文对感冒后咳嗽病因病机进行简要综述。
侯海平[3](2020)在《宣肺散寒止咳方针刺治疗风寒袭肺型感冒后咳嗽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宣肺散寒止咳方针刺治疗风寒袭肺型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19年01月07日至2020年01月07日在厦门市中医院针灸科、呼吸科及中医内科门诊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感冒后咳嗽(PIC)患者,共纳入68例,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试验组34例,对照组34例。试验组予宣肺散寒止咳方针刺治疗,选穴为大椎、肺俞双、风池双、风门双、列缺双、太渊双、足三里双,每日1次,疗程共10天;对照组予复方甲氧那明胶囊,一次2粒,每日3次,饭后30min口服,疗程共10天。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咳嗽视觉模拟评分、血清白介素-8测定及安全指标。上述数据收集完成后,运用SPSS 2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有效性及差异性的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分析: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65%,试验组在临床综合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证侯总积分下降明显,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主要症状疗效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日间咳嗽评分、夜间咳嗽评分、咳嗽总积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有效改善咳嗽症状及咳嗽程度,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两组治疗后在改善夜间咳嗽评分、咳嗽总积分及视觉模拟评分上比较,提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日间咳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次要症状疗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次要症状积分均有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咳痰、咽痒、气急等症候方面两组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恶风寒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白介素-8指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介素-8指标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与对照组在降低血清白介素-8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宣肺散寒止咳方针刺治疗和复方甲氧那明治疗风寒袭肺型感冒后咳嗽均获满意临床疗效,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血清白介素-8水平,可初步认为通过调节人体免疫机制改善气道炎症这一途径达到治疗作用,但宣肺散寒止咳方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尤以改善患者的夜间咳嗽、恶风寒、中医证候总积分及生活质量方面更具优势,值得肯定和进一步研究。
孙放[4](2020)在《感染后咳嗽的证型分布及张纾难教授辨治感染后咳嗽的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感染后咳嗽是指呼吸道感染后,感染急性期症状消失,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病程多持续3-8周。近年来,感染后咳嗽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药在感染后咳嗽的治疗中展现一定优势,中药在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及缩短病程方面疗效显着,在此背景下,寻找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感染后咳嗽的证型分布为基础,探究感染后咳嗽的证候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中药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普及提供研究基础,并对张纾难教授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1.收集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中医呼吸科就诊的感染后咳嗽患者,由研究者本人或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及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病史资料,同时由2名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采集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判定中医证型。建立感染后咳嗽患者病例信息数据库,运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归纳整理张纾难教授门诊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病例资料和处方,分析其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用药规律。结果 1.(1)研究共纳入感染后咳嗽患者131例,应用传统辨证方法,主要可辨为以风邪伏肺证(34.4%)、痰湿蕴肺证(26.0%)、肺气不足风邪恋肺证(13.7%)、风热袭肺证(6.9%)、痰热壅肺证(5.3%)5种中医证型。(2)在纳入研究的感染后咳嗽患者中,性别:男性52例,占39.7%,女性79例,占61.3%,男:女=1:1.52;年龄:26-35岁最多(25.2%);发病季节:秋季发生感冒的患者最多(40.5%),其次为冬季(27.5%);病程:多数病程在3-8周(61.0%);咳嗽症状积分:1分的患者最多(41.2%),3分的患者最少(26.0%)。(3)不同病程及咳嗽症状积分的患者风邪伏肺证的分布有差异(P<0.05),病程越长,咳嗽症状积分越高,风邪伏肺证所占比例约多。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与中医证型分布无明显相关性(P>0.05)。(4)将纳入病例分布频率>5%的35个症状变量应用二阶段聚类进行分析,可将131例患者聚为5类,分布频率>30%的症状如下:1类症候群:咳嗽白天重,少痰或痰多,痰白,质粘稠,口粘,自觉咽部有痰,易汗出,舌形正常或舌胖大,舌淡红,苔白腻,脉滑;2类症候群:咳嗽夜间重,少痰,痰白或痰黄,质粘稠,伴咽干、咽痒或咽痛,口干,饮水多,小便黄,大便干,舌形正常,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数或细数;3类症候群:咳嗽夜间多.刺激性气味或冷空气可诱发,呛咳,无痰,咽痒,怕冷,舌形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4类症候群:咳嗽夜间重,刺激性气味可诱发,呛咳,少痰,痰白,质粘稠,难咳,伴咽干或咽痒,舌形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5类症候群:咳嗽白天多,少痰,痰白,质清稀,咽痒,咽部有痰,怕冷,易汗出,舌形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2.张纾难教授认为风邪是感染后咳嗽发病的核心因素,包括内风和外风两部分,故张纾难教授在治疗感染后咳嗽时尤其重视宣肺祛风及缓急息风两法的配合应用,故以过敏煎合止嗽散加减组成基本方,随证加减,由于患者多伴有咽喉症状,张纾难教授尤其重视咽喉症状的辩证施治,认为咽喉症状的出现与风火痰燥关系最为密切,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重患者的日常调护。结论1.(1)感染后咳嗽的主要中医证型主要为风邪伏肺证、痰湿蕴肺证、肺气不足风邪恋肺证、风热袭肺证、痰热蕴肺证。其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痰、热、虚。(2)感染后咳嗽女性相对易感,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亚急性病程多见,咳嗽程度大多不剧烈,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严重。(3)风邪伏肺证在不同病程中均为占比最多的中医证型,病程>8周的患者较病程3-8周患者风邪伏肺证多见,说明风邪是感染后咳嗽发病过程的关键因素,随病程的增加其作用更加显着。咳嗽症状积分更高的患者风邪伏肺证比例越高,提示剧烈咳嗽症状与风邪伏肺证有一定关联。临床经验及其他许多研究表明年龄与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有关,本研究结果中各年龄段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无差异,考虑为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引起误差所致。(4)聚类结果中,1类基本符合痰湿蕴肺证(21.4%);2类基本符合肺热津伤证(17.6%);3类基本符合风邪伏肺证(26.0%),此类患者对冷空气敏感,干咳无痰;4类基本符合风邪伏肺证(13.7%),此类患者对寒冷不敏感,有少量白粘痰,难咳;5类基本符合肺气不足,风邪恋肺证(21.4%)。聚类分析的结果与临床中医证型分布趋势基本吻合,且与传统辨证方法结果具有较高吻合度,以上聚类证候群可认为是此次纳入的131例患者各证型的症状特征。2.张纾难教授认为风邪是感染后咳嗽发病的关键,常以宣肺祛风及缓急息风两法配合应用,并重视咽喉症状的治疗,方用过敏煎合止嗽散加利咽止咳之品组成基本方随证加减。
任东升[5](2020)在《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感冒后咳嗽(风寒恋肺型)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研究对象咳嗽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莱切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评分(LCQ)、咳嗽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指标的变化,以评价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感冒后咳嗽(风寒恋肺型)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01月至2019年06月,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门诊、经典病房门诊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感冒后咳嗽(风寒恋肺型)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试验组予以三桔喘咳口服液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苏黄止咳胶囊口服治疗,两组疗程为2周。观察两组在治疗当天和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后1月治疗效果。本研究的数据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结果:(1)两组治疗前人口学资料及病情程度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均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均能降低咳嗽症状积分、咳嗽程度视觉模拟评分、莱切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评分,在治疗早期(治疗1周)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期(治疗2周)及随访期(随访1月),两组治疗无差异;(4)在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治疗无差异。结论: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感冒后咳嗽(风寒恋肺型)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患者咳嗽症状积分、咳嗽程度视觉模拟评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咳嗽生命质量,安全性高。与苏黄止咳胶囊对比,三桔咳喘口服液能更快的缓解咳嗽症状。
侯玉[6](2019)在《咳嗽证治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学术界有关咳嗽辨证论治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诸如:一些行业标准和教材有关咳嗽证型论治的差异、不同行业标准的咳嗽分类标准不一致、一些行业标准与临床丰富的咳嗽证型相脱节等,拟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古代医籍等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修订咳嗽辨证论治标准,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方法(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开展研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包括:疾病国标、证候国标、治法国标。2)中医药行业标准,包括: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医内科学教材、西医行业标准中的中医内容。3)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4)西医咳嗽诊疗指南。(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了解近年来临床咳嗽辨证论治的现状。(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古籍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制定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结果(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研究发现:1)97版中医国标内容丰富而详实,但存在病证名分类不一致、疾病与证候术语分开、证候国标与治法国标所对应的证候不匹配、不同证候采用了类似的治法的问题。2)中医药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是一些标准内容前后不衔接,所纳入证候内容数量不足(在7~9个之间,合并后仅计15个),与国标56个证候有着很大的差距,难以对应临床复杂的常见证候。3)中西医结合标准与之前另两类标准比较,存在的问题仍是常见证候部分缺失、证候命名标准不一、一些病证的脏腑重点不在肺脏等问题。通过对以上标准的比较、汇总,可以获得相对完整的咳嗽常见证候。而这一研究结果,会优于各资料来源原有的标准,更具代表性和完整性。(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发现临床文献所涉及咳嗽证候更加丰富,不但远远超出了若干中医药行业标准,还与以上所汇总的4类标准证候存在异同。综合临床报道,结合先前汇总的各类标准所涉证候,将相近者合并、重复者删除,获得95个证候。这较之以上行业标准,更贴近临床实际。(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选取了64本含有咳嗽专篇的代表性中医古籍作为咳嗽病证名的数据来源,汇总两千年来有关咳嗽同病异证的主要证候与处方用药,并对出现频次高的中药及其性味功效、中药分类及其出现频次、针对不同病症咳嗽治疗中药的频次等予以刻画。(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调整并制定了92个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该标准荟萃了以上3个文献源的辨证论治学术内容,引用了建国以来有关辨证论治研究的学术成果,为临床咳嗽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支持。结论通过对比研究,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中医药行业对咳嗽辨证论治的经验和理论,有关理论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同时,也准确揭示了既往一些标准和文献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充分吸收各类资料长处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辨证论治标准制定理论,制定了较为完备、实用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本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假说,即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等开展理论研究,进而对古医籍有关咳嗽相关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常见证候及其理法方药,对比和分析以上所有涉及咳嗽证候的异同,以及有关咳嗽的诊疗,将有助于制定符合临床实际、内容丰富且可行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方案,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
李健[7](2019)在《刘英锋教授辨治普通感冒后遗病症的经验总结》文中指出目的:感冒后遗病症指感冒急性期症状大部分消失后,仍遗留一个或两个与原发病症相关的症状。临床以咳嗽,鼻塞,咽梗、咽痛、咽痒,耳闷、耳胀,怕冷,头晕头痛,疲倦、身体酸重等为主要表现。这些症状临床表现不典型,目前西医没有确切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措施。相比之下,中医独特的辨证体系,尤其是导师倡导的六经辨证体系在治疗感冒后遗病症上取得了有效的成果。本研究以收集导师临床资料及回顾有关中医药对感冒后遗病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引起感冒后遗病症的常见症状,整理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从而指导临床对于感冒后遗病症的辨治,并提示感冒治疗中常遗漏和忽略的因素,减少感冒失治误治。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导师刘英锋教授临床实际经验,参考文献研究,选择感冒急性期症状消失后,仍遗留或续发一个或两个不适病症的495例患者进行临床诊治结果的跟踪观察,重点对这些病例的症状体征、选用方药进行频数统计与关联研究,并从而选取出现频数较高的部分,进行常见证型归类、辨证要点以及治法用药等共性特点加以提炼总结,归纳出其诊治的一般规律。结果:感冒后遗病症最常见的病症是慢性咳嗽、咽部不利、鼻部不适和缠绵低热等。结论:其中感冒后咳嗽的病因主要为风邪留恋,其次为湿邪留恋和痰湿停滞;感冒后鼻部不适的病因主要为痰热受风、湿热留恋;感冒后咽部不适的病因主要以湿热和痰为主;感冒后低热缠绵的病因主要为湿邪滞留。感冒后遗鼻部不适和咽部不适的病位以少阳上焦、阳明苗窍和太阴手经为主。对于感冒后遗病证的治疗需要注意解表、化湿和表里兼治。
杨燕[8](2019)在《温肺煎治疗寒邪伏肺型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及现代科技优势,从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入手,观察温肺煎治疗寒邪伏肺型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通过咳嗽症状积分、咳嗽视觉模拟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及咳嗽敏感实验观察指标,进一步验证中药治疗感染后咳嗽的可行性及优势,丰富临床中医药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经验手段,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方法:临床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总样本量共8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例按1:1分配,随机分成2组,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筛选入组,疗程为1周,并于初诊第1日、第7日进行咳嗽敏感实验及计算咳嗽症状积分、咳嗽视觉模拟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相关指标,并运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以及组间进行分析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性。结果:从实验数据可知性别、年龄、病程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Z=-3.236,P=0.001<0.05,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性,说明温肺煎较复方伪麻黄碱胶囊治疗寒邪伏肺型感染后咳嗽临床总疗效更高。两组治疗前日间积分经卡方检验,?2=5.085,P=0.279>0.05,两组治疗前夜间积分经卡方检验,?2=2.251,P=0.813>0.05,两组日间、夜间总积分经卡方检验,?2=4,P=0.261>0.05,两组治疗前咳嗽症状总积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0.567,P=0.567>0.05,两组治疗前咳嗽程度经秩和检验Z=-0.549,P=0.583>0.05,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咳嗽、咳痰、恶寒、咽痒)进行治疗前独立样本t检验,咳嗽t=0.434,P=0.665,咳痰t=-0.15,P=0.88,恶寒t=0.57,P=0.57,咽痒t=-0.42,P=0.68,以上各症状P均>0.05,两组治疗前C2、C5经独立样本t检验,C2治疗组、C2对照组,t=-0.058,P=0.954>0.05,C5治疗组、C5对照组,t=-0.320,P=0.750>0.05,以上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1周后,两组治疗后日间积分经卡方检验,?2=11.817,P=0.019<0.05,两组治疗后夜间积分经卡方检验,?2=15.024,P=0.010<0.05,两组治疗后咳嗽症状总积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2.216,P=0.03<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咳嗽总积分经配对t检验,治疗组前后t=10.72,P=0.00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t=8.74,P=0.000<0.01,P均<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性,两组皆能降低咳嗽总积分。两组治疗后咳嗽症状总积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2.216,P=0.03<0.05,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性,说明治疗组咳嗽症状总积分优于对照组。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咳嗽程度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经配对t检验,t=11.61,P=0.000<0.01,对照组t=9.54,P=0.000<0.05,P均<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性,两组皆能降低咳嗽程度,两组治疗后咳嗽程度经秩和检验,Z=-2.193,P=0.028<0.05,以上P<0.05,有统计学意义,分别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可以更好的改善咳嗽程度。对中医症状积分中主症咳嗽、及次症咳痰、恶寒、咽痒进行组内治疗前后配对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积分t=9.05,P=0.000,对照组t=6.21,P=0.000;治疗组治疗前后咳痰积分t=8.12,P=0.000,对照组t=6.96,P=0.000,治疗组治疗前后恶寒积分t=13.08,P=0.000,对照组t=9.41,P=0.000;治疗组治疗前后咽痒积分t=13.44,P=0.000,对照组t=10.82,P=0.000;以上四个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前后P<0.01,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改善咳嗽、咳痰、恶寒、咽痒症状。对两组中医症状积分进行治疗后独立样本t检验,咳嗽症状t=-2.1,P=0.036,咳痰t=-2.63,P=0.01,恶寒t=-3.21,P=0.002,咽痒t=-4.38,P=0.000;以上各症状两组治疗后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性,说明治疗组在改善咳嗽、咳痰、恶寒、咽痒要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恶寒、咽痒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对恶寒、咽痒的改善更具明显性。治疗组C2前,C2后经配对t检验,t=-8.046,P=0.000<0.01;对照组C2前,C2后经配对t检验,t=-5.829,P=0.000<0.01,有统计学意义,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可以升高C2值;治疗组C5前,C5后经配对t检验,t=-8.046,P=0.000<0.01;对照组经C5前,C5后配对t检验,t=-5.829,P=0.000<0.01,有统计学意义,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可以升高C5值;以上从组内的C2、C5比较得出两组均可降低PIC患者的咳嗽敏感性。两组治疗后C2、C5经独立样本t检验,C2治疗组、C2对照组,t=4.314,P=0.000<0.01;C5治疗组、C5对照组,t=4.672,P=0.000<0.01,两者P<0.01,有统计学意义,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对于改善PIC患者咳嗽敏感性要优于对照组。结论:1.温肺煎治疗寒邪伏肺型PIC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对病情“改善”要优于对照组;2.温肺煎、复方伪麻黄碱缓释胶囊都能改善咳嗽症状积分、咳嗽程度、中医症状积分、咳嗽敏感性;3温肺煎较复方伪麻黄缓释胶囊在降低咳嗽症状积分,特别是夜间积分更具明显;4.温肺煎较复方伪麻黄缓释胶囊在降低咳嗽分级(咳嗽视觉评分)上更明显;5.温肺煎较复方伪麻黄缓释胶囊在降低中医症状(咳嗽、咳痰、恶寒、咽痒)积分上优于复方伪麻黄碱缓释胶囊;6.温肺煎复方伪麻黄缓释胶囊在减低咳嗽敏感性上更明显。
公旭娟[9](2018)在《应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气机升降理论为指导组方升降止咳汤,并观察其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为气机升降理论在感染后咳嗽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感染后咳嗽的治疗探索可行的方法。方法:将符合感染后咳嗽的患者共24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120例,治疗组服用升降止咳汤,对照组给予复方甲氧那明胶囊(阿斯美)口服,疗程均为2周,停药1周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服药后有效率、起效时间,通过对比,观察升降气机法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83.3%,二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单项症状积分的比较:对于咳嗽,咽痒,气短,咳痰,t值为负值,P值均小于0.05,表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对于喘息指标P=0.92大于0.05,表示两组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3.起效时间比较:其中治疗组的平均起效时间为4.68,略长于对照组的起效时间4.51,假设检验结果P=0.286大于0.05,表示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应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感染后咳嗽在总有效率、咳嗽、咽痒、气短、咳痰的症状改善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
彭红星,陈建建[10](2018)在《中医辩证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感冒后咳嗽是当感冒本身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是呼吸科门诊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是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的类型之一。近年来就诊量明显增多,患者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痰,可持续3-8周,甚至更长时间。感冒后咳嗽属中医"顽咳"、"久咳"、"顿咳"等范畴。笔者认为其病虽为外感六淫之邪侵袭肺系,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咳,但与患者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治疗上采用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疏风宣肺,化痰止咳;清肺平肝,降气止咳;健脾益气,降逆止咳;滋阴润肺,化痰止咳等方法。本病具有其独特的发病特点,其发病规律及演变规律还有待进一步认识,但仍当谨守病机,随证治之,方可发挥中医优势,获取良效。
二、感冒后咳嗽不愈原因和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冒后咳嗽不愈原因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亚急性咳嗽辨证论治的疗效观察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4 伦理学原则 |
5 研究方法 |
6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咳嗽程度 |
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一般资料相关性分析 |
4 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一般资料相关性分析 |
5 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6 疗效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亚急性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近况及体质研究简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感冒后咳嗽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代医家对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外感咳嗽? |
1.1.1?风邪犯肺? |
1.1.2?风寒袭肺? |
1.1.3 风燥犯肺 |
1.2 内伤咳嗽 |
1.2.1 肺病本脏 |
1.2.2 他脏及肺 |
1.2.2.1 肝木侮金 |
1.2.2.2 肺脾气虚 |
1.2.3 痰饮伏肺 |
1.3 内外合邪 |
2 现代医家对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外邪犯肺,风为先导 |
2.2 风寒袭肺,留恋不解 |
2.3 风热袭肺,肺失宣肃 |
2.4 风痰为因,郁结于肺 |
2.5 风邪夹湿,郁而不宣 |
2.6 风燥伤肺,郁久伤阴 |
2.7 肺气耗散,阴津亏耗 |
2.8 肝失疏泄,三焦气机不利 |
2.9 少阳枢机不利 |
2.10 脾虚失运,痰湿蕴肺 |
2.11 肺气亏耗,或及脾肾 |
2.12 正气不足,邪气留恋 |
3 小结 |
(3)宣肺散寒止咳方针刺治疗风寒袭肺型感冒后咳嗽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PIC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方法 |
1.4 温宣调肺法在PIC中的应用 |
2 西医对PIC的认识 |
2.1 PIC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2.2 PIC的病原学 |
2.3 PIC的发病机制 |
2.4 PIC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中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详见附表 D-2) |
1.8 技术路线图(详见附录 E)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实验设计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指标 |
3.2 疗效观察指标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3.4 疗效评定时间 |
4 统计方法 |
5 质量控制 |
6 结果 |
6.1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6.2 疗效结果分析 |
6.3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课题设计思路 |
1.1 宣肺散寒止咳方针刺治疗PIC思路 |
1.2 宣肺散寒止咳方的方解 |
1.3 选取复方甲氧那明胶囊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
1.4 实验室指标选择依据 |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1 一般资料分析(见表 2-1) |
2.2 临床总体疗效分析(见表 2-7) |
2.3 改善咳嗽症状及 VAS 评分疗效分析(见表 2-8、表 2-10) |
2.4 改善各次要症状疗效分析(见表 2-9) |
2.5 中医证候总积分疗效分析(见表 2-11) |
2.6 血清白介素-8 指标疗效分析(见表 2-12) |
2.7 安全指标分析 |
3 关于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3.1 样本问题及展望 |
3.2 疗程问题及展望 |
3.3 观察指标问题及展望 |
3.4 研究的难点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感染后咳嗽的证型分布及张纾难教授辨治感染后咳嗽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1.1 感染后咳嗽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1.2. 感染后咳嗽的流行病学 |
1.3. 感染后咳嗽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 |
1.4 感染后咳嗽的生理病理 |
1.5 感染后咳嗽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2.1 感染后咳嗽的病名及源流考 |
2.2 中医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及治疗 |
2.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患者性别 |
2.2 患者年龄 |
2.3 发病季节 |
2.4 病程 |
2.5 咳嗽症状积分 |
2.6 咳嗽的时间规律 |
2.7 咳嗽的诱因 |
2.8 咳嗽的性质 |
2.9 咽喉症状 |
2.10 其他伴随症状 |
2.11 舌脉 |
2.12 既往史 |
2.13. 中医证型 |
2.14 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 |
3. 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中西医对于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4.2 中医证型 |
4.3 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因素 |
4.4 聚类分析 |
小结 |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张纾难教授从咽喉辨治感染后咳嗽经验 |
前言 |
1. 咽喉与咳嗽相关的理论依据 |
1.1 咽喉通于天气,易受邪干 |
1.2 脏腑经络相连,传而为病 |
1.3 久咳传入三焦,阳结喉痹 |
2 感染后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外感因素 |
2.2 内伤因素 |
3 辨治经验 |
3.1 中西互参,病证结合 |
3.2 选方用药 |
3.3 注重日常宣教与调护 |
4 验案分析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感冒后咳嗽(风寒恋肺型)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内容 |
2 病例资料 |
2.1 诊断标准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2.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样本量估算 |
3.2 随机方法 |
3.3 临床研究路径图 |
3.4 分组及治疗方案 |
3.5 观察周期及随访时间点 |
3.6 观察指标 |
3.6.1 一般资料 |
3.6.2 疗效指标 |
3.6.3 病情轻重分级 |
3.6.4 疗效判定标准 |
3.7 安全性评价 |
3.8 伦理学要求 |
3.9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完成结果 |
4.2 两组基线比较 |
4.2.1 性别 |
4.2.2 年龄 |
4.2.3 病程 |
4.2.4 治疗前咳嗽症状积分 |
4.2.5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 |
4.2.6 治疗前莱切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CQ)评分 |
4.2.7 治疗前咳嗽程度视觉模拟(VAS)评分 |
4.3 两组疗效比较 |
4.3.1 两组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积分比较 |
4.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比较 |
4.3.4 两组治疗前后LCQ评分比较 |
4.3.5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4.4 两组安全性分析 |
4.1.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4.1.2 不良反应发生率 |
5 讨论 |
5.1 立题依据 |
5.2 对照组药物的选定 |
5.3 三桔咳喘口服液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
5.4 研究结果分析 |
5.4.1 研究资料基线分析 |
5.4.2 疗效分析 |
6 结论 |
7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感冒后咳嗽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古代医家对咳嗽的认识 |
1.1.1 春秋战国时期 |
1.1.2 秦汉时期 |
1.1.3 隋唐宋时期 |
1.1.4 金元时期 |
1.1.5 明清时期 |
1.2 中医现代医家对感冒后咳嗽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辨治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感冒后咳嗽的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病原学 |
2.3 发病机制 |
2.3.1 呼吸道粘膜损伤与炎症 |
2.3.2 呼吸道高反应性 |
2.3.3 咳嗽敏感性增加 |
2.4 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咳嗽证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专有名词英文缩写中英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中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1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2 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2 与咳嗽相关行业标准的现状与比较 |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2.1.1 疾病国标 |
2.1.2 证候国标 |
2.1.3 治法国标 |
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
2.2.1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行标) |
2.2.2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2008会标) |
2.2.3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1会标) |
2.2.4 中医内科学(2013教材) |
2.2.5 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2016西医会标) |
2.2.6 不同行业标准的比较与分析 |
2.2.7 若干中医行业标准与国标比较 |
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
2.3.1 普通感冒 |
2.3.2 流行性感冒 |
2.3.3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
2.3.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
2.3.5 肺脓肿 |
2.3.6 肺结核 |
2.3.7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
2.3.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2.3.9 支气管扩张 |
2.3.10 肺心病 |
2.3.11 肺癌 |
2.3.12 对比与分析 |
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
2.4.1 咳嗽分类 |
2.4.2 不同类型咳嗽分类的变化 |
2.4.3 诊断程序 |
2.4.4 治疗方案 |
2.5 分析与建议 |
2.5.1 两个标准病种纳入异同的分析与建议 |
2.5.2 对于咳嗽相关标准制定的建议 |
3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
3.1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现状 |
3.2 近年3000篇文献分析 |
3.3 相似疾病比较 |
3.4 报道所涉及西医疾病与其对应的中医证候 |
3.5 近年报道所涉病种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
3.6 近年报道所涉证候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
3.7 分析与建议 |
4 历代中医古籍中咳嗽及其论治理论的整理与分析 |
4.1 历代中医代表性文献有关咳嗽分类的研究 |
4.1.1 历代咳嗽名整理 |
4.1.2 历代咳嗽名分类 |
4.1.3 历代咳嗽名分析 |
4.1.4 分析与建议 |
4.2 历代中医咳嗽用药及其特点的研究 |
4.2.1 高频次中药及其性味功效 |
4.2.2 中药分类及其频次 |
4.2.3 古方用药按治法分类统计 |
4.2.4 古方用药按病证分类统计 |
4.3 分析与建议 |
5 咳嗽辨证论治方法的构建 |
5.1 辨病论治 |
5.1.1 咳嗽常见疾病的西医诊疗 |
5.1.2 咳嗽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 |
5.1.3 分析与建议 |
5.2 辨证论治 |
5.2.1 咳嗽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
5.2.2 急性咳嗽 |
5.2.3 亚急性咳嗽 |
5.2.4 慢性咳嗽 |
5.3 对症治疗 |
5.3.1 西医对症治疗 |
5.3.2 中医对症治疗 |
5.4 分析与建议 |
5.4.1 辨病论治 |
5.4.2 辨证论治 |
5.4.3 对症治疗 |
6 讨论 |
6.1 现状与存在问题 |
6.2 相关国标和行业标准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 |
6.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6.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
6.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
6.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
6.3 临床报道与不同咳嗽标准存在的差异与比较分析 |
6.4 对古典文献检索与比对的结果 |
6.5 整理和完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必要性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全文) 基于中医古籍文献的咳嗽证治理论研究 |
参考文献 |
二、已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全文) |
三、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摘要)及参加会议情况 |
(7)刘英锋教授辨治普通感冒后遗病症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 古今对感冒的研究状况 |
1.2 古今对感冒后遗病症的研究状况 |
1.3 感冒后遗病症的状况与问题 |
1.4 本课题研究方向的提出的意义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研究内容 |
3 导师治疗感冒后遗病症证型总结 |
3.1 导师诊治感冒后遗病症分布概貌 |
3.2 导师诊治感冒后遗病症主要类型 |
3.2.1 感冒后慢性咳嗽 |
3.2.2 感冒后鼻部不适 |
3.2.3 感冒后咽部不适 |
3.2.4 感冒后遗发热 |
4 感冒后遗病症辨治基本经验总结 |
4.1 发病机理特点 |
4.2 辨证注意事项 |
4.3 治法用药特点 |
5 临床辨治验案举例 |
5.1 感冒后遗咳嗽 |
5.2 感冒后遗鼻部不适 |
5.3 感冒后遗咽部不适 |
5.4 感冒后遗发热 |
6 有关问题讨论 |
6.1 感冒不能自愈病例的病变机理 |
6.2 中医对感冒后续病症的广泛认识 |
6.3 感冒后续病症的“杂病化”特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感冒后遗病证常见证型总结 |
个人简介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8)温肺煎治疗寒邪伏肺型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研究目的 |
2 一般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4 病例标准 |
4.1 病例纳入标准 |
4.2 病例排除标准 |
4.3 脱落或剔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5.1 治疗方法 |
5.2 观察指标 |
5.3 统计分析方法 |
5.4 技术路线 |
6 结果 |
6.1 一般资料 |
6.2 性别 |
6.3 年龄 |
6.4 咳嗽的病程 |
6.5 咳嗽敏感试验的比较 |
6.6 咳嗽症状积分 |
6.7 咳嗽程度(咳嗽视觉模拟评分) |
6.8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6.9 临床总疗效的比较 |
7 安全性分析 |
8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温肺煎治疗寒邪伏肺型感染后咳嗽理论基础 |
1.1 洪广祥教授“治肺不远温”的思想理论 |
1.2 基于“治肺不远温”学术思想对寒咳的认识 |
1.3 寒咳与寒邪伏肺型感染后咳嗽的关联 |
2 导师对寒邪伏肺型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2.1 寒邪伏肺型感染后咳嗽的提出 |
2.2 温肺煎治疗寒邪伏肺型感染后咳嗽的可行性 |
2.3 寒邪伏肺型感染后咳嗽的治疗...温肺散寒、止咳化痰 |
2.4 温肺煎药物分析 |
3 临床用药拓展 |
4 对照组复方伪麻黄碱缓释胶囊对PIC的作用研究 |
5 疗效总结与分析 |
6 本研究的依从性及安全性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9)应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标准 |
(四) 评定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分组方法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测指标 |
三、研究结果 |
(一) 统计学处理 |
(二) 一般资料分析 |
(三) 临床疗效资料分析 |
(四) 安全性检测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一) 概述 |
(二) 古代中医学对咳嗽的认识 |
(三) 现代中医学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二、气机升降理论在感染后咳嗽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
(一) 概述 |
(二) 古代医家对气机升降失调引起咳嗽的认识 |
(三) 现代医家对气机升降失调引起咳嗽的认识 |
三、西医学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一) 概述 |
(二) 西医对感染后咳嗽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
(三) 西医对感染后咳嗽治疗方法的研究 |
四、方药分析及药理研究 |
(一) 方药组成 |
(二) 方药分析 |
(三) 药理研究 |
(四) 组方创新点 |
五、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感冒后咳嗽不愈原因和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亚急性咳嗽辨证论治的疗效观察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 王蒙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感冒后咳嗽中医病因病机研究[J]. 张丽秀,刘铁军,杨海淼,安芮. 吉林中医药, 2021(01)
- [3]宣肺散寒止咳方针刺治疗风寒袭肺型感冒后咳嗽临床疗效观察[D]. 侯海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感染后咳嗽的证型分布及张纾难教授辨治感染后咳嗽的经验[D]. 孙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感冒后咳嗽(风寒恋肺型)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任东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咳嗽证治理论研究[D]. 侯玉.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刘英锋教授辨治普通感冒后遗病症的经验总结[D]. 李健.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温肺煎治疗寒邪伏肺型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D]. 杨燕.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应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D]. 公旭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中医辩证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体会[A]. 彭红星,陈建建. 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呼吸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