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续加大科技含量 深入开展放射诊断QA、QC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章益飞[1](2020)在《盐城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及辐射防护状况调查》文中指出目的描述盐城市核技术应用机构辐射防护现状、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水平及健康状况,识别放射防护薄弱环节,降低职业性放射相关疾病和健康损害的发生风险。为探讨长期低剂量辐射的健康损害、改善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盐城市选取33家放射诊疗机构和10家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为研究现场,机构内全部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对医疗及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的140个放射工作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对医疗机构的126台射线装置开展质量控制监测。对放射工作人员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法开展外照射个人监测,收集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工龄、职业类别、机构级别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和体检指标异常情况,评价职业放射暴露的健康效应。结果1.个人剂量监测共监测691名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当量,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15m Sv,96.96%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低于1m Sv,未发现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水平超过标准规定的限值。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间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74,P<0.001),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是工业探伤作业人员,其次为介入放射学。从事工业探伤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超过1m Sv的比例最高,放射治疗学、核医学及其他工业应用等工种的年剂量均低于1m Sv。从单位类别分布看,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人员年有效剂量最高,三级医院最低,不同级别机构间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113,P<0.001)。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超过1m Sv的比例高于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中,一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超过1m Sv的比例最大,随着医院等级的升高,年有效剂量大于1m Sv的人数构成比有降低的趋势。2.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监测共监测140个各类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水平,合格率97.9%。X射线行李包检查仪工作场所防护合格率最低,其次为工业X射线探伤、常规X射线摄影及医用X射线透视等设备工作场所,防护合格率在不同设备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62,P=0.341)。常规X射线摄影设备放射工作场所外周围剂量当量率平均值最高,乳腺摄影机房最低,不同设备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3,P=0.914)。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检测合格率低于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检测超标的医疗机构均为一级医院,不同级别机构间防护检测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76,P=0.103)。一级医院放射工作场所外周围剂量当量率平均值最高,其次为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二级医院最低,不同级别机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82,P=0.247)。对126台医用射线装置开展质量控制检测,合格率86.51%。CT质量控制检测合格率最低,其次为常规X射线摄影设备。乳腺摄影机、牙科摄影设备及DSA均未检出不合格指标。质量控制检测合格率在不同设备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679,P=0.083)。一级医院射线装置质量控制检测合格率低于二级和三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6,P=0.026)。3.辐射效应监测(1)不同性别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女性工作人员外周血WBC(χ2=3.997,P=0.046)、RDW-CV(χ2=19.929,P<0.001)、PLT(χ2=8.712,P=0.005)、Hbg(χ2=13.548,P<0.001)、MCH(χ2=14.575,P<0.001)、MCHC(χ2=70.420,P<0.001)等血常规指标异常检出率,AST(χ2=4.648,P=0.031)、STB(χ2=6.771,P=0.010)、GGT(χ2=37.833,P<0.001)及Cr(χ2=5.505,P=0.023)等肝肾功能指标异常检出率,尿白细胞(χ2=66.469,P<0.001)、尿维生素C(χ2=21.692,P<0.001)、尿隐血(χ2=23.599,P<0.001)、尿蛋白(χ2=9.577,P=0.003)等尿常规指标异常检出率,以及眼晶状体(χ2=5.214,P=0.027)异常检出率均显着高于男性;男性放射工作人员血压(χ2=16.533,P<0.001)、空腹血糖(χ2=8.583,P=0.003)及腹部彩超(χ2=5.722,P=0.017)异常检出率均显着高于女性。(2)不同年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增加,MCV(χ2=13.047,P=0.005)、Hbg(χ2=10.470,P=0.015)、STB(χ2=8.858,P=0.031)、血压(χ2=48.462,P<0.001)、血糖(χ2=55.298,P<0.001)、腹部彩超(χ2=38.966,P<0.001)、眼晶状体(χ2=63.744,P<0.001)等指标异常检出率有增高的趋势,ALT(χ2=37.646,P<0.001)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工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随着工龄的增加,MCV(P=0.010)、空腹血糖(χ2=14.286,P=0.001)、腹部彩超(χ2=16.918,P<0.001)、眼晶体(χ2=21.103,P<0.001)异常检出率呈升高的趋势,不同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从事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员NEUT%(χ2=14.258,P=0.012)、RDW-CV(χ2=13.899,P=0.017)、MCHC(χ2=55.780,P<0.001)等血常规指标,以及尿维生素C(χ2=62.452,P<0.001)、尿隐血(χ2=16.947,P=0.006)等尿常规指标异常检出率均显着高于其他职业类别,从事放射治疗学的工作人员尿蛋白阳性检出率显着高于其他工种(χ2=22.480,P=0.001),放射治疗学、核医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检出率高于其他职业类别(χ2=51.077,P<0.001),工业探伤作业人员血压(χ2=27.222,P<0.001)、腹部彩超(χ2=14.865,P=0.010)异常检出率显着高于其他职业类别,工业其他应用人员β2-MG异常检出率显着高于其他职业类别(χ2=11.452,P=0.027),胸片检查异常人员的工种均为工业其他应用,从事诊断放射学的工作人员尿白细胞异常检出率显着高于其他工种的工作人员(χ2=43.773,P<0.001)。(5)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RDW-CV(χ2=18.089,P=0.001)、MCHC(χ2=77.365,P<0.001)、尿白细胞(χ2=33.962,P<0.001)、尿维生素C(χ2=48.549,P<0.001)、尿隐血(χ2=13.555,P=0.004)、尿蛋白(χ2=14.645,P=0.002)、眼晶体(χ2=34.921,P<0.001)等指标异常率显着高于其他级别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二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β2-MG(P=0.028)、甲状腺彩超(P=0.017)异常检出率显着高于其他级别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一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Cr(P=0.048)、腹部彩超(χ2=12.268,P=0.006)异常检出率显着高于其他级别医疗机构;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工作人员NEUT%异常检出率显着高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χ2=10.345,P=0.016),胸片异常均发现在从事工业核技术应用的人员。结论1.本次调查发现,盐城市核技术应用机构的放射防护措施执行较好,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较为安全。未发现个人剂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人均年有效剂量处于较低的水平,无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报告。2.从事工业探伤、介入放射学等工种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及高剂量检出率均高于其他职业类别。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受照水平高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一级、二级医院辐射暴露水平高于三级医院。研究结果提示应重点关注工业辐射及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水平和职业健康状态。3.防护检测不合格的放射工作场所均集中于工业核技术应用机构和一级医院,一级医院射线装置质量控制检测合格率低于二级和三级医院。4.被调查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指标存在异常,提示长期暴露于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会对健康产生损害效应,健康检测指标异常率与性别、年龄、工龄、职业类别、机构级别等有关。
林永德,潘国君,郑文菊,靖立新[2](2015)在《影像诊断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影像诊断报告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研究,提高影像诊断的优质率。材料与方法:对2014年5月-2014年10月影像诊断报告随机抽样520份,每份逐项填调查表,并进行数据处理,最后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影像报告优质率与临床资料(申请单)、投照质量、报告书写过程以及报告的整理、送达、存档有着密切关系。结论:影像诊断质量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其结果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加强影像诊断的综合管理。
何瑞龙[3](2014)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维修维护及质控的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升高,作为肿瘤治疗三大手段之一的放射治疗也在飞速发展,作为放射治疗主要设备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也历经了几代更新。肿瘤放射治疗各种新技术的开展,对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速器作为放射治疗的最终执行设备,肩负着重大使命。怎么保证治疗计划准确无误的执行,如何保证病人治疗位置的精确、吸收剂量和体内剂量分布的准确成为关键问题,这些对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功能、精度、控制、剂量检测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严格要求。由于国内医患增长的不平衡,放射治疗单位的治疗机负担较重,这就需要加速器有良好的稳定性,保持较高的开机率。这些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措施,并由专业人员严格的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加速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医院赢得经济利益,同时也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是高价值、高科技含量产品,属于大型医疗设备。它具有结构复杂、精密度高、系统庞大,设备昂贵等特点,因此正确的维护保养、维修、管理使用对加速器的良好运行至关重要。由于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涉及专业范围较广,因此本课题以介绍其组成结构、工作原理、验收以及常规QA、QC与日常维修保养为主,重点讨论加速器的验收项目及检测方法、常见技术故障及解决方法;对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典型技术故障做实例分析和维修经验总结。根据目前国内放疗单位对医用加速器的使用情况,对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相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相关的研究,并对其使用规范和常规QA、QC统一执行与完善作以阐述。
张显鹏[4](2009)在《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造血系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确切剂量和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切实降低放射工作人员所受的电离辐射,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为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现况研究的方法,选择医学领域不同专业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况研究,分为放射诊断学组、临床核医学组、介入放射学组、肿瘤放射学组和内科学组。分别通过全体人员一般情况调查、放射工作人员放射剂量测量、血常规检测、染色体畸变检测和微核检测。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调查主要包括编号、姓名、性别、年龄、不同工种、接触射线年限等。放射剂量测量检测采用放射工作人员配戴“TLD Model 469”个人剂量监测计,用“TLP -热释光剂量数据处理系统”测读结果;血常规检测选用BC-2000血细胞分析仪,微量全血培养法检测染色体畸变及微核。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和PEMS 3.1统计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总、描述及分析。结果(1)调查对象来源分别为内科、放射肿瘤学、放射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和临床核医学。经卡方检验发现,各组间人数构成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选取的人数比较均衡。调查对象各组间性别构成、年龄别构成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的调查对象具有较好的可比性。(2)各接触射线组的3个月剂量当量与年剂量当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最高的是放射肿瘤学组,其次是介入放射学组和临床核医学组,最低是放射诊断学组。接触射线的调查对象按男女分组后,各接触剂量当量男女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按不同工种进行分组后,血常规指标中的WBC、HGB、MCH、MCHC、MO、PCT、MPV、PDW等8个指标组间存在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染色体畸变率与总染色体畸变率在总体上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按性别分组后,发现男女之间的染色体畸变率和总染色体畸变没有差异(P>0.05)。说明了在性别上,发生染色体畸变和总染色体畸变的几率相同。(5)在微核细胞数上内科学组的微核细胞数量明显小于放射诊断学组、临床核医学组、介入放射学组和放射肿瘤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效应要高于非放射工作人员。但调查对象男女之间微核细胞数没有差异(P>0.05)。结论(1)电离辐射(职业照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2)从事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电离辐射(职业照射)产生的辐射损伤不同。(3)放射工作人员身体检测指标对放射敏感性也不同。(4)放射导致的微核损伤与外周血象改变两者之间有关联,微核率高的放射人员造血系统损伤更严重,白细胞异常率增加。接触射线年限、WBC、GR与微核率呈低度相关。(5)受照剂量低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职业照射水平50 mSv/ a时,放射工作人员(职业人群)外周血染色体畸变、微核及健康相关指标已表现不同程度改变,表明现行国际放射防护标准有待进一步探讨。
刘建军[5](2008)在《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所致中国成人受检者剂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所致中国成人受检者器官组织的吸收剂量,为评价人群辐射危险和患者辐射防护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本课题首先在湖南省区域内对不同级别的卫生机构进行抽样,对抽样单位的每台胸部摄影设备抽取10例成年受检者,采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成份为LiF,Mg,Cu,P),在临床条件下测量了接受胸部后前位(PA)和侧位(LAT)X射线摄影受检者的入射体表剂量(ESD),并记录临床条件下胸部放射摄影所使用的技术参数以用于后续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中。再利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MC)技术,选择医学内照射剂量(MIRD)人体数学模型,以现场调查所得的胸部X射线摄影技术参数和几何条件为输入参数,从理论上估算了成人胸部PA和LAT摄影所致各器官组织的吸收剂量和由ESD转换成组织器官吸收剂量的剂量转换因子(DCF)。然后,利用仿真中国人体模型,在其体内布放TLD元件,选择一台数字式胸部X射线摄影设备(DR机),在管电压为110kV、自动曝光控制(AEC)、焦皮距为152cm的条件下,分别用PA和LAT程序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摄影,测量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的吸收剂量和DCF。最后,将三部分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出中国成人典型条件下胸部放射摄影所致受检者器官组织的吸收剂量。结果:本研究共抽取了30家卫生医疗机构共35台放射诊断设备,接受胸部PA和LAT检查的受检者人数分别为226例和73例,平均每次放射摄影所致受检者的ESD分别为0.38±0.49mGy/次、0.79±0.57mGV/次,与上次全国性调查结果相比,PA检查所致受检者的剂量低于上次调查的湖南省水平,但与上次全国水平无明显差异,而LAT摄影所致受检者的剂量有明显的降低。在胸部放射诊断摄影中使用不同的管电压模式,除DR系统外,屏片系统和计算机摄影(CR)系统使用高仟伏模式进行胸部PA摄影时,ESD均较低,胸部LAT摄影时,无论何种系统,两种管电压模式所致受检者的ESD影响无差异。用MC模拟和仿真人体模型实验测量方法计算出的当前典型临床条件下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所致成人器官组织的DCF,对于照射野内的器官组织,两者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最后,在典型条件下,以ICRP60号出版物为计算依据,估算出胸部X射线PA摄影所致成年男女有效剂量值分别为0.14mSv、0.17mSv,女性LAT摄影所致受检者的有效剂量为0.99mSv。如果以ICRP103号出版物为依据,则相应的有效剂量值分别为0.24mSv、0.53mSv、2.0mSv。推导出从ESD到有效剂量的转换系数,对于PA检查,成年男性,两种方法所得的转换系数分别为0.19、0.32,相应的女性成年受检者分别为0.25、0.78。而对于LAT检查,成年女性的转换系数分别为0.31、0.63。结论:本研究获得的胸部摄影所致中国成人器官组织剂量,可为进一步优化胸部放射摄影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受照人群辐射危险评估和患者放射防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中国成人仿真人体模型测量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中ESD与器官组织吸收剂量的DCF并与MC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较、分别以ICRP60号和103号出版物对有效剂量进行估算,是本课题的创新点。
蒋伟[6](2007)在《成都剂量体模(CDP)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辐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对辐射危害的日益重视,在放射防护、诊断、治疗、教学和辐射标准研究中,仿真辐照体模作为“人体替身”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组织辐射等效材料作为制作仿真辐照体模的基本要素,其辐射特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探索的热点。早在上世纪初,开始使用一些天然物质制造组织辐射等效材料,替代人体进行粗略的辐射剂量估计,上世纪中期,采用人工合成的高聚物作为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技术开始兴起。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仿真辐照体模及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研究,四川大学林大全教授先后研制成功了中国首具成人男性仿真辐照体模、中国女性盆腔仿真辐照体模、中国女性乳腺仿真辐照体模、中国调强治疗仿真辐照体模等。1992年,国际辐射剂量单位与测试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ation Units andMeasurements,ICRU)在ICRU第48号报告中将这一系列的仿真辐照体模命名为“成都剂量体模”(Chengdu Dosimetric Phantoms, CDP)。为了进一步提高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性能,有必要对其设计方法、合成工艺、材料稳定性及辐射等效性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借鉴根据CT值推导人体元素组分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CT值设计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方法。从CT值的基本概念出发,推导了跟X(或γ)射线发生相互作用的组织辐射等效材料元素组成与CT值之间的关系方程,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了该方程中的两个重要的常数,给出了常用组织辐射等效材料(软组织辐射等效材料、骨组织辐射等效材料、脑组织辐射等效材料和肺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配方设计。根据仿生模板聚合工艺原理,给出了制造成都剂量体模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工艺路线。该工艺可使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反应在常温常压下完成,不仅节约了反应设备的成本,同时合成的组织辐射等效材料均匀性较好,反应过程中不会发生产品焦化,并且实验重复性良好,材料性能稳定。在分析成都剂量体模中软组织辐射等效材料、骨组织辐射等效材料、脑组织辐射等效材料和肺组织辐射等效材料基本元素组成及其密度的基础上,从质量衰减系数、有效原子序数、线性衰减系数和电子密度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上述四种材料的辐射等效性,证明成都剂量体模的主要组织辐射等效材料能量响应范围宽,辐射等效性好,达到了国际推荐标准A级,可作为检测标准广泛应用于各种放射诊断治疗设备和辐射防护仪器的标定。另外,以肌肉组织辐射等效材料为例,进行了加速老化失效性实验,初步判断成都剂量体模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稳定性,估算了其有效使用年限。论文给出的组织辐射等效材料设计方法及其等效性评价体系对进一步提高成都剂量体模等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批量生产等效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华[7](2005)在《核设施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优化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放射性废物管理遵循减少产生、分类收集、净化浓缩、减容固化、严格包装、安全运输、就地暂存、集中处置、控制排放、加强监测的方针,实行系统化管理。放射性废物管理应以安全为目的,以处置和排放为核心,充分发挥废物处置和排放对整个废物管理系统的制约作用。放射性流出物在满足核安全与放射性环境标准要求情况下,有控制地向环境排放是放射性废物管理的重要内容。本论文主要研究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控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即流出物排放的优化控制和流出物中重要核素的监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优化的排放水平下进行有监控的排放。 从可持续发展来看,除极个别特殊情况外,核设施放射性流出物向环境的“零排放”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将大大增加放射性废水或废气的处理工艺,急剧增加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数量,加大了固体废物处置的困难,并对后代增加了潜在照射。而放射性流出物向环境的过量排放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会对当代公众造成不必要的附加照射。因此按照最优化的原则,对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进行优化控制是问题的关键。同时在流出物向环境排放时,营运单位和监督部门要加强对流出物中的各种核素进行监测,确保有监控的排放。目前在同位素131I的生产过程中,虽然对131I进行了测量,但测量工作不够充分,特别是没有对不同形态的131I分别进行测量。因此,开展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优化控制研究并关注流出物排放测量中的一些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本论文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侧重分析计算,研究核设施液态流出物排放的优化控制方法,分析确定核设施液态流出物排放的优化管理剂量目标值,并以秦山核电站液态流出物排放为例,计算出了秦山核电站液态流出物的优化排放量和相应的排放浓度值。这部分研究工作的基本假设是,按照目前的核设施三废系统工程设计,核设施已经采取了必要的工艺和技术措施,基本达到了放射性流出物产生量的小量化要求。第二部分侧重实验和测量,研究气态流出物排放测量中的几个问题,以131I的生产和医疗应用为例,对131I气态流出物测量方法和测量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在研究放射性液态流出物向环境排放的优化控制时,本文应用辐射防护最优化原
李勇,温开杰[8](2001)在《广元市医用X线诊断质量保证监督管理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
李卓长,张美善,林伏靖,程清宇[9](2001)在《关于修订我国现行医用放射法规体系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医用放射因直接作用于人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十年我国医用放射发展很快,城乡广泛普及,但问题也日渐暴露.作为执行有关标准依据的现行医用放射法规体系一直未修订,这对促进我国医学放射事业发展、保护人民身体素质、缩小与先进国家技术差距均是十分不利的.显然,及时修订、完善我国现行医用放射法规势在必行.
李卓长,张美善,林伏靖,程清宇[10](2001)在《关于修订我国现行医用放射法规体系的思考》文中指出医用放射因直接作用于人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十年我国医用放射发展很快,城乡广泛普及,但问题也日渐暴露.作为执行有关标准依据的现行医用放射法规体系一直未修订,这对促进我国医学放射事业发展、保护人民身体素质、缩小与先进国家技术差距均是十分不利的.显然,及时修订、完善我国现行医用放射法规势在必行.
二、继续加大科技含量 深入开展放射诊断QA、QC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续加大科技含量 深入开展放射诊断QA、QC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盐城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及辐射防护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辐射防护监测 |
2 个人剂量监测 |
3 辐射效应监测 |
讨论 |
1 辐射防护监测 |
2 个人剂量监测 |
3 辐射效应监测 |
4 研究不足之处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现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发表论文 |
致谢 |
(2)影像诊断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维修维护及质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放射治疗的重要性及放射治疗设备的现状 |
1.1.1 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 |
1.1.2 国内放射治疗设备发展现状 |
1.2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起源及其 QA、QC 的重要性 |
1.2.1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作用 |
1.2.2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
1.3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发展及临床要求 |
1.3.1 国内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发展与现状 |
1.3.2 临床发展对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要求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医用直线加速器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的研究 |
2.1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 |
2.1.1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起源 |
2.1.2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特点 |
2.2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的研究 |
2.2.1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组成结构分析 |
2.2.2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工作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速器的验收与 QA、QC 的研究 |
3.1 加速器的安装与验收 |
3.1.1 加速器的安装 |
3.1.2 加速器的验收分析 |
3.2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 QA 与 QC |
3.2.1 加速器 QA 与 QC 执行的必要性 |
3.2.2 加速器 QA 与 QC 的分析总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运行维护的研究 |
4.1 加速器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的分析研究 |
4.1.1 多叶准直器(MLC)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
4.1.2 束流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
4.1.3 运控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
4.1.4 真空系统和恒温水循环系统故障 |
4.1.5 机械系统故障 |
4.2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维修实例分析 |
4.2.1 维修实例 |
4.2.2 加速器的运行维护方法的改进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用电子加速器与放射治疗技术的结合及展望 |
5.1 医用电子加速器与放射治疗技术的结合 |
5.2 医用加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造血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第一部分 一般情况调查 |
第二部分 剂量测量 |
第三部分 血管常规检测、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 |
第四部分 质量控制 |
结果与分析 |
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2. 电离辐射剂量(个人剂量)测定 |
3. 血常规指标检测 |
4. 染色体指标的检测 |
5. 微核细胞检测 |
6. 关联性分析 |
7. 多元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致谢 |
(5)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所致中国成人受检者剂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序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医疗照射在我国的实践 |
第二节 放射诊断设备的发展 |
第三节 放射诊断学中的剂量学量和单位 |
第四节 放射诊断学领域病人剂量的测量方法 |
第五节 胸部X射线摄影优化 |
第六节 国内外有关胸部放射诊断剂量学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节 实验设备材料与方法 |
一、临床检测所用的材料与方法 |
二、仿真人体模型测量所用的材料与方法 |
三、课题中所涉及的其它仪器设备 |
第三节 课题工作的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胸部放射摄影所致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临床检测 |
一、调查单位一般情况描述 |
二、抽样单位放射诊断设备及投照参数 |
三、胸部X射线摄影ESD测量结果 |
四、不同管电压胸部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比较 |
第二节 MC方法模拟中国成年人胸部放射摄影所致器官剂量 |
一、MC剂量估算计算机系统 |
二、MC理论模拟剂量估算系统初步应用 |
三、MC模拟中国成年人胸部放射摄影所致器官剂量计算结果 |
四、MC计算胸部X射线摄影所致ESD与人体器官剂量的转换因子 |
第三节 仿真人体模型测量胸部诊断X射线摄影所致的器官剂量 |
一、实验选用的X射线设备性能指标检测结果 |
二、胸部放射诊断摄影图像 |
三、体表皮肤剂量 |
四、仿真人体模型内部器官及组织吸收剂量测量结果 |
五、不同照射野条件下,DCF比较 |
第四节、胸部X射线摄影所致中国成人受检者有效剂量估算 |
一、不同方法得出的DCF的比较及本论文对结果的选择 |
二、本课题对不同方法所获得DCF的取舍说明 |
三、有效剂量的估算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现场调查单位胸部X射线所致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水平现状 |
第二节、测量胸部放射摄影中受检者剂量的方法比较 |
第三节、本论文测量误差分析 |
第四节、不同方法计算胸部X射线摄影所致受检者有效剂量比较 |
第五节、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胸部放射诊断剂量水平调查表 |
附录2 男性人体模型全身各部位断层组织切面图 |
附录3 女性仿真人体模型全身各部位断层组织切面图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成都剂量体模(CDP)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辐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其意义 |
1.2 仿真辐照体模及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X和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
2.1 电离与电离辐射 |
2.2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类型 |
2.2.1 光电效应 |
2.2.2 康普顿效应 |
2.2.3 电子对生成 |
2.2.4 相干散射 |
2.2.5 光核反应 |
2.3 射线与物质间各种相互作用类型的比较 |
2.4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表征参数 |
2.4.1 作用截面 |
2.4.2 线性衰减系数 |
2.4.3 质量衰减系数 |
2.4.4 能量转移系数 |
2.4.5 能量吸收系数 |
2.4.6 混合物或化合物中的作用系数 |
2.5 本章小结 |
3 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设计 |
3.1 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常用设计方法 |
3.1.1 基本数据归纳法 |
3.1.2 有效原子序数法 |
3.1.3 元素组成等效法 |
3.2 基于CT值的组织辐射等效材料设计方法原理 |
3.2.1 CT值的定义及其与材料辐射等效性的关系 |
3.2.2 基于CT值的组织辐射等效材料设计方法原理 |
3.3 组织辐射等效材料原材料的选取 |
3.4 基于CT值的组织辐射等效材料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成都剂量体模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仿生聚合物合成工艺 |
4.1 常用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合成工艺 |
4.2 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仿生模板聚合原理 |
4.3 成都剂量体模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仿生聚合工艺路线 |
4.4 本章小结 |
5 成都剂量体模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辐射等效性评价 |
5.1 组织辐射等效材料辐射等效性评价的方法 |
5.1.1 根据质量衰减系数评价组织辐射等效性 |
5.1.2 根据有效原子序数评价组织辐射等效性 |
5.1.3 根据线性衰减系数评价组织辐射等效性 |
5.1.4 根据电子密度评价组织辐射等效性 |
5.2 成都剂量体模组织辐射等效材料辐射等效性评价 |
5.2.1 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元素组成 |
5.2.2 质量衰减系数评价结果 |
5.2.3 有效原子序数评价结果 |
5.2.4 线性衰减系数评价结果 |
5.2.5 电子密度评价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成都剂量体模组织辐射等效材料辐射等效稳定性评价 |
6.1 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不稳定性原理 |
6.2 成都剂量体模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稳定性测试方法 |
6.3 稳定性实验测试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论文完成的内容及特色 |
7.2 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7)核设施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研究工作的意义 |
1.2 研究工作的内容 |
1.3 研究方法简述 |
1.4 研究工作的特点 |
2 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控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国外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控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 我国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管理现状 |
3 辐射防护最优化的概念和方法 |
3.1 辐射防护最优化的概念和新进展 |
3.2 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法 |
3.2.1 最优化过程 |
3.2.2 几种定量决策方法的简介 |
3.3 最优化原则在放射性废物处置中的应用 |
4 确定放射性流出物优化排放剂量目标值的原则和方法 |
4.1 放射性流出物向环境排放的管理要求 |
4.2 确定排放管理限值的方法和步骤 |
4.2.1 确定排放特征 |
4.2.2 确定剂量约束值 |
4.2.3 确定流出物排放优化管理剂量目标值 |
4.3 确定液态流出物排放优化控制分析方法 |
4.3.1 定性分析 |
4.3.2 定量分析采用的相关参数 |
4.3.3 优化分析 |
5 液态流出物排放优化控制实例研究 |
5.1 引言 |
5.2 秦山核电站厂址和排放系统概况 |
5.2.1 秦山核电站厂址概况 |
5.2.2 放射性废液处理与排放系统 |
5.3 秦山核电站液态流出物排放优化分析初始数据的确定 |
5.3.1 估算目标 |
5.3.2 照射途径与剂量计算公式 |
5.3.3 流出物组份 |
5.3.4 剂量计算中相关参数 |
5.4 液态流出物排放优化控制计算结果及参数灵敏度分析 |
5.4.1 不同核素的排放量上界值 |
5.4.2 秦山地区液态流出物的优化排放量 |
5.4.3 参数灵敏度分析 |
5.4.4 秦山核电站液态流出物优化排放量和排放浓度 |
5.5 液态流出物排放优化控制的结论及建议 |
6 气态~(131)I向环境排放测量中的几个问题 |
6.1 引言 |
6.1.1 估算~(131)I向环境释放量的意义 |
6.1.2 我国~(131)I生产和使用现状 |
6.2 测量气态~(131)I的实验设备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方案 |
6.2.2 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 |
6.2.3 测量方法与原理 |
6.2.4 数据处理 |
6.2.5 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
6.3 国内生产~(131)I产品向环境的释放量 |
6.3.1 中国原子能院同位素研究所~(131)I工业生产现状调查 |
6.3.2 气态~(131)I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调查方案 |
6.3.3 原子能院生产~(131)I的气态流出物排放测量和分析 |
6.4 医院使用~(131)I向环境的释放量 |
6.4.1 北京市协和医院~(131)I(~(125)I)医疗应用情况简介 |
6.4.2 气态~(131)I流出物监测 |
6.5 生产与医疗使用~(131)I通过气态途径向环境的排放量估计 |
6.6 结论与建议 |
7 主要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际压水堆核电站实施废物最小化减少液态流出物排放的统计分析 |
附录B 确定放射性液态流出物排放标准时各影响因素权重值的问卷调查 |
附录C 效用函数与个人剂量的关系曲线的拟合及最大效用函数的确定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声明 |
(8)广元市医用X线诊断质量保证监督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容与方法 |
2调查结果与评价 |
2.1 诊断质量保证管理组织机构、网络及各项规章制度 |
2.2 QA方案 |
2.3诊断质控检测结果 |
2.5 影响诊断质控的其它因素 |
2.6 放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
2.7 诊断质量综合水平 |
2.8 经济效益 |
3 讨论 |
3.1 本次调研结果表明, 我市实施QA、QC计划的效果是好的, 意义积极的, 获得的经验是丰富的。 |
3.2 本次调研反映出我市医用X线诊断质量保证监督管理中存在着的大量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 |
4 对策研究 |
四、继续加大科技含量 深入开展放射诊断QA、QC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盐城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及辐射防护状况调查[D]. 章益飞.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2]影像诊断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研究[J]. 林永德,潘国君,郑文菊,靖立新.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06)
- [3]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维修维护及质控的研究[D]. 何瑞龙.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4]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造血系统的影响[D]. 张显鹏. 泰山医学院, 2009(07)
- [5]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所致中国成人受检者剂量研究[D]. 刘建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05)
- [6]成都剂量体模(CDP)组织辐射等效材料的辐射特性研究[D]. 蒋伟. 四川大学, 2007(05)
- [7]核设施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优化控制研究[D]. 刘华.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5(03)
- [8]广元市医用X线诊断质量保证监督管理现状及对策[J]. 李勇,温开杰.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1(03)
- [9]关于修订我国现行医用放射法规体系的思考[A]. 李卓长,张美善,林伏靖,程清宇. 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中国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1
- [10]关于修订我国现行医用放射法规体系的思考[A]. 李卓长,张美善,林伏靖,程清宇. 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中国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