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究竟有多富?(论文文献综述)
蔡瑞[1](2020)在《短视频平台中的知识传播研究 ——以抖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内容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分析短视频平台中的知识传播问题。主要研究短视频平台如何有效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来进行知识传播,短视频平台进行知识传播的优势与不足有哪些,进而探究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本文共分为绪论与四个章节,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同时进行文献综述,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第一章考察短视频平台中知识传播的兴起,分析知识生产语境的转向与短视频平台中知识传播的起因,第二章主要研究短视频平台中的叙事特点。笔者选择了抖音科普知识类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号“地球村讲解员”在2019年产出的119条视频进行了文本分析,总结短视频叙事主体与叙事文本的特点。第三章研究短视频中平台的知识传播机制与传播特点。分析抖音的知识传播相对于传统的知识传播,传播机制与传播的特点有何不同,增加了哪些传播曝光渠道。第四章对抖音中的知识传播现象进行了反思。传播内容浅层化使得传播效率降低;知识选择层面有限,不利于多元化知识传播;平台营销过度降低知识质量,影响用户体验。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陈伟[3](2019)在《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动词用法的“有”及其否定形式“没”与其它成分进行组构的不对称;二是“有”与“没(有)”共现时的功能及其间蕴含的不对称性。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几类外在形式及内部语义功能上的不对称,从而揭示造成该不对称现象的深层机制和动因。文章主要以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互动语言学、篇章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功能语法、构式语法、标记模式的研究方法,对与之相关的各类不对称现象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并针对不同的现象做出有针对性地解释。全文共分为十三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研究现状及不足、不对称现象与标记理论;第二章是全文的概述,主要阐述了文章所谓的组构及共现不对称现象的表现,并对组构的范围进行了界定;第三章总括性地列举分析“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及共现时的对称与不对称分布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说明;第四章至第八章先是界定出名词性成分中不对称的抽象名词范围,然后解释其不对称的共性,接着分别对其中较为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探讨;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关于“有”与“没(有)”共现现象的研究;第十三章是结语。第四章以“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发生不对称现象的具体范围,即与抽象名词的组构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考察抽象名词肯定与否定形式在语义上的不对称性,其不对称性在于“领属肯定”与“存现否定”的非对应性,可进一步论证为“主观肯定”与“客观否定”的非对应性,这种不对称性体现在能够发生语义增值的抽象事物的肯定与否定形式上。此外,“有+抽象名词”与“没+抽象名词”之间表现为一种扭曲关系,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与抽象属性义名词的依存性,以及主观和客观的本质规定性有关。第五章主要是分析“有/没”与抽象名词性成分搭配的语义偏移情况。“有”与名词性成分搭配的语义偏移存在正向和负向两种情况,其前提条件是抽象名词性成分必须是中性的,其自身不含任何褒贬义。而当“没”与有些名词性成分搭配时,情况则并非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对立,表现为许多搭配形式在句法、语义、语用功能及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本章仅就语义偏移的表层现象进行列举说明,尚需以较有代表性的个案深入挖掘才能更为明晰。第六章以“有”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义负向偏移为研究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个案“有意见”和“有问题”,对学界少有涉及的“有+名词”语义负向偏移的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从语义学视角对深层动因进行探究。认为发生语义负向偏移“有+N”结构同属隐性的评价性行为,而且偏向“不好”“不良”等贬义色彩,基本都是在结构中隐涵了关涉对象属性义的[-正常]义素。从语言外部来考虑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出于人际交往中为避免直陈性的负面表达而选用委婉表达方式的需求。第七章是“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话语互动性,选取汉语否定表达较为典型的个案“没问题”为研究对象,从交际互动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明确其交际动因是对疑问、祈使、陈述三类引发句式的积极回应。对应不同序列位置上“没问题”所呈现的各项功能特征,具有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特质。话语引发人和应答人在互动过程中,言语目的产生的过程有所不同,引发语是在主体需求驱动下产生目的,而应答语则是在主体立场驱动下产生目的且要同时考虑对方的需求。该互动机制促成不同位置及功能的应答语“没问题”话语模式的形成。第八章的研究对象是表比较的“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的不对称性,具体表现为“有”不能与负向量度形容词进行搭配,“没”可以同正向、中性、负向量度形容词搭配。主要原因是“有”“没”两种比较句式的语法意义各自不同,对应平比和差比的逻辑语义结构也有明显的区别。其不对称的原因与“有”“没”比较句中“有”字功能特征和“没”字功能特征有关。这种不对称性从逻辑语义结构来梳理,体现为平比和差比之间比较方式的不同。第九章以共现形式“有没有”为研究对象,根据发话人已知信息的多少或疑惑程度的不同,将“有没有”疑问句分为三种句式:询问句、测度句、反诘句。“有没有”测度句是位于询问句与反诘句的中间阶段,并占据多数的比重。不同的句式对应不同的语义倾向,测度句侧重于肯定的“有”,反诘句侧重否定的“没有”。“有没有”测度句之所以能够表达测度语气,主要是与言者对事实的预估或对已知信息的主观倾向性有关,其功能主要靠“疑问话语标记”“语力”和“信疑互动的认知转化”三方面来实现。第十章、十一章、第十二章是以共现形式“有X没X”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该形式的结构类型、类别功能、演变过程及动因、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进行阐释。主要结论如下:当变量“X”为名词时,“有X没X”在其句法环境中属隐性的从句组合结构。根据“从句组合斜坡理论”将“有X没X”分为并列、主从和从属三类结构,不同的结构类型呈现的语义及语用表现有所不同。“有X没X”语用功能的多样性是该结构广泛使用的关键所在,而语用的心理因素、多重表义因素和意向性因素是触发该结构准确运用的前提。根据变量“X”的不同,将“有X没X”分为四类形式,各形式的功能有所不同。“有X没X”从最初充当句子主干的述谓成分转向充当句子附加成分的习语,经历了由句法功能向词法功能的转变。由于“X”词性及内部结构关系不同,四类“有X没X”习语化的先后顺序也不尽相同。从历时角度来看,一些用例在句法功能和语义凝固性上已相当于习语,此外还惨杂一些社会因素,如规约化导致的词义融合和去理据性等。用构式语法理论来考察“有X没X”,发现在该构式框架中“有”“没”语义互动对“X”施加影响,导致该构式表义的多样性。构式“有X没X”从表层形式来看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构式,在共时平面上该构式存在多种同构异义的现象,既有语法构式也有修辞构式。如今具有习语特性的“有X没X”结构是典型的修辞构式。通过探究该构式的修辞动因,发现“有X没X”在共时平面的同构异义的现象,可以在历时演变过程中找到线索。修辞构式“有X没X”的发展始终贯穿着语法化和修辞化两条路径,修辞化的绝对促动性和语法化的相对稳固性,使二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形式及语义功能不断发生变化,直至生成现有修辞构式“有X没X”。最后对本文的主要发现及基本观点进行总结,指出该成果对相关理论及语言现象的启示,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上的启示,预测相关不对称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说明了本文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龚桂华[4](2015)在《混帐》文中认为第一章空客A800在一万六千多米的高空中飞行。富二代的我,坐在经济舱里。现在是美国东部时间,傍晚五时五十五分。天还未黑,浩如烟海的太空已经零零散散地挂起了一些星星。庞大的机体下面,白皑皑的云团,一堆扎一堆,一片连一片,远远望去,宛如大海中的波涛,汹涌着,奔向无边的天际。太阳照在云层上,亮晃晃的,十分刺眼。我扬起脸,望着天上的星星,觉得它们离我很近,又觉得它们离我很远。我就
刘捷,秋如[5](2013)在《艺术生——谨以此献给所有心中有梦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人》文中提出第一章开学2004年的9月1日,破晓的第一缕阳光像往常一样,洒在这座一到夏天就因酷热难耐而被誉为国内"N大火炉"之一,又因举步可寻阖城遍是于大小水域昼夜翻花吐泡的万千细泉而久负泉城之盛名,还因浸淫五千年齐鲁文化积淀之丰厚却不懂张扬兀自以一身土气俗气示人的北方城
马永庆[6](2011)在《在财校:我的大学生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鲜目前我国从小学至大学主要实行的是秋季始业,但在我的记忆里,1978年全国大专院校却招过两次生,既有春季始业,又有秋季始业。我上省财校时为春季始业,2月入学,同年7月,省财校又招了100名学生。故此,我们这100名被称为春班生,另100名称为秋班生。到现在说到省财校78级学生,人们还不忘追问一句"春班的还是秋班的"。不过不谦虚地说,这一问内中有
黄书亭[7](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宋雯婷[8](2008)在《着眼客户需求 领跑行业创新——访德利多富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零售系统部总经理杨德宏》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中国零售业IT设备商、软件开发商该做些什么,发展的方向在哪里?面对国际化浪潮,我们除了一味地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还需要对国际顶尖公司所代表的全球最新理念与所推广的技术应用进行了解与学习。作为一家能够提供零售业整个价值链软、硬件解
向松祚[9](2007)在《中国究竟有多富?》文中提出认真思考过各国财富大小的人,恐怕都不会声称自己已经找到秘密所在友人游学英伦多年,专攻发展经济学,近日回国学术调研,相聚欢笑
长江[10](2007)在《晚来香港一百年(之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了半天香港,文章也发出了几十篇,扔到朋友的圈儿里想赚点“喝彩”,没想到朋友看后却很不客气:“啥玩艺儿呀你写的那些文章?只顾自己痛快,对读者也太不负责了!”我傻子一样,委屈都顾不上:“怎么就不负责了?读者难道想看的不就是这些过去没人细说的新鲜事儿?”
二、中国究竟有多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究竟有多富?(论文提纲范文)
(1)短视频平台中的知识传播研究 ——以抖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题的提出 |
二、研究对象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短视频平台中知识传播的兴起 |
第一节 知识传播语境转向 |
一、知识传播载体移动互联化 |
二、知识生产内容垂直细分化 |
三、知识生产交互性凸显 |
四、知识生产分发精准化 |
第二节 短视频平台的知识传播动因 |
一、社会知识需求的急剧扩张 |
二、知识场域中的“内容变现” |
三、技术创新推动了内容生产 |
四、社会计划与知识政策的扶持 |
第二章 抖音短视频知识传播叙事特点 |
第一节 叙事主体的多元化 |
一、主体去精英化、去中心化 |
二、知识场景细分化与知识生产者人性化 |
第二节 叙事文本的多样化 |
一、知识主题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碎片化 |
二、知识内核精简化,严谨与趣味并存 |
三、隐性知识内容的显性化表达 |
第三节 叙事模式的差异化 |
一、数字模式下的互动叙事 |
二、双重叙事视角的转换与交叉 |
第三章 短视频平台的知识传播机制与传播特色 |
第一节 短视频平台的知识传播机制 |
一、传受双方连接机制改变 |
二、弱关系支撑,易建立多元传播 |
第二节 短视频平台的知识传播特色 |
第四章 短视频知识传播的思考 |
第一节 短视频知识传播的问题 |
一、知识表达浅层化,转化效率低 |
二、算法推荐限制知识传播多元化 |
三、平台营销严重,知识质量良莠不齐 |
第二节 短视频知识传播的优化路径 |
一、推动优质内容生产者进入短视频知识传播领域 |
二、重视把关力量,加强知识内容监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抖音号“地球村讲解员”2019 年 119 条视频文案及赞评量 |
致谢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1.2.1 学术理论意义 |
1.2.2 实践应用价值 |
1.3 研究现状及不足 |
1.3.1 “有”字组构研究 |
1.3.2 “没(有)”的组构研究 |
1.3.3 “有”和“没(有)”的共现研究 |
1.3.4 以往研究的不足 |
1.3.5 需要解决的问题 |
1.4 现象及理论 |
1.4.1 不对称现象 |
1.4.2 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 |
1.4.3 标记理论 |
1.5 思路及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有/没”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现象概述 |
2.1 “有/没”组构的不对称现象 |
2.1.1 不对称的含义 |
2.1.2 组构的不对称现象范围界定 |
2.2 “有”“没”的共现现象 |
2.2.1 “有没有”疑问句式 |
2.2.2 “有X没 X”结构 |
2.3 小结 |
第三章 “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的不对称 |
3.1 “有NP”“没NP”的对称分布 |
3.1.1 非共现条件下“有NP”“没NP”的对称 |
3.1.2 共现条件下“有NP”“没NP”的对称 |
3.2 “有NP”“没NP”的不对称分布 |
3.2.1 有“有NP”无“没NP” |
3.2.2 有“没NP”无“有NP” |
3.2.3 “有NP”“没NP”外部句法环境的不对称 |
3.3 “有NP”“没NP”的不对称原因 |
3.3.1 “有”“没”出现时间先后有别 |
3.3.2 “有NP”“没NP”的语义泛化轨迹不同 |
3.3.3 “有”“没”与名词组配的偏向性 |
3.3.4 认知心理的倾向性 |
3.4 小结 |
第四章 “有/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不对称 |
4.1 抽象名词的特征 |
4.2 抽象名词的肯定与否定形式 |
4.2.1 抽象名词的分类 |
4.2.2 抽象名词肯定与否定形式的区别 |
4.3 名词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性及扭曲关系 |
4.3.1 名词的肯定与否定的表义功能 |
4.3.2 名词肯定与否定的扭曲关系 |
4.4 名词肯定与否定不对称性的动因 |
4.5 对名词肯定与否定不对称性的认识 |
4.6 小结 |
第五章 “有/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义偏移 |
5.1 “有+N”与“没+N”的语义偏移类别 |
5.2 “有+N”的语义正向偏移 |
5.2.1 “有+N”语义正向偏移的相关研究 |
5.2.2 “有+N”正向偏移的类别 |
5.2.3 “N”的性状义 |
5.2.4 “有+N”的语义正向偏移 |
5.3 “没+N”的语义及语用倾向 |
5.4 小结 |
第六章 “有”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义负向偏移 |
6.1 “有意见”的语义负向偏移 |
6.1.1 “有意见”的语义分析 |
6.1.2 “有意见”的语义偏移条件 |
6.1.3 “有意见”的语义负向偏移原因 |
6.2 “有问题”的语义负向偏移 |
6.2.1 “有问题”的语义分析 |
6.2.2 “有问题”的语义偏移条件 |
6.2.3 “有问题”语义负向偏移的原因 |
6.3 “有+N”的语义负向偏移 |
6.4 小结 |
第七章 “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用功能 |
7.1 “没问题”的话轮分布和话语功能 |
7.1.1 基于语料库的“没问题”统计 |
7.1.2 “没问题”的话语功能 |
7.2 应答语“没问题”及其引发语 |
7.2.1 引发语的三类句式 |
7.2.2 应答语与引发语的关系 |
7.3 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 |
7.4 “没问题”的互动机制及话轮功能的形成 |
7.5 小结 |
第八章 表比较的“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的不对称 |
8.1 “有/没”句的成分分析 |
8.1.1 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 |
8.1.2 量度词 |
8.1.3 程度指代成分 |
8.1.4 表比较的“有”和“没” |
8.2 “有/没”比较句的不对称 |
8.2.1 “有/没”字句语法意义的不对称 |
8.2.2 C项形容词的不对称 |
8.2.3 平比、差比的逻辑语义结构 |
8.3 关于“有/没”比较句不对称的解释 |
8.3.1 基于标记论的解释 |
8.3.2 基于“有”“没”功能与特征的解释 |
8.4 小结 |
第九章 共现形式“有没有”的界定与功能特征分析 |
9.1 “有没有”疑问句的内部系统 |
9.1.1 “有没有”询问句到反诘句之间的过渡带 |
9.1.2 “有没有”疑问句的系统性特征 |
9.2 测度句与询问句、反诘句的比较 |
9.2.1 形式特征的比较 |
9.2.2 询问句与测度句的具体分析 |
9.2.3 测度句与反诘句的具体分析 |
9.3 “有没有”测度句的功能 |
9.3.1 “有没有”测度句的主要功能 |
9.3.2 “有没有”测度句的功能层次划分 |
9.4 “有没有”测度句的产生动因 |
9.5 “有没有”句式的不对称 |
9.6 小结 |
第十章 共现形式“有X没X”的结构类型探析 |
10.1 “有X没 X”的特性分析 |
10.2 “有X没 X”的结构类型 |
10.3 “有X没 X”的语义及语用差异 |
10.3.1 “有X没 X”句式中“X”的语义差异 |
10.3.2 “有X没 X”的语用义分化 |
10.4 “有X没 X”的语用功能及动因 |
10.4.1 “有X没 X”的语用功能和表现 |
10.4.2 “有X没 X”的语用动因 |
10.4.3 “有X没 X”的意向模式 |
10.5 小结 |
第十一章 共现形式“有X没X”的形式与功能及其词汇化 |
11.1 “有X没 X”的形式与功能 |
11.1.1 “有X没 X”的句法分布 |
11.1.2 “有X没 X”的结构类别 |
11.1.3 “有X没 X”的句法功能 |
11.1.4 “有X没 X”的语义功能 |
11.2 “有X没 X”的词汇化条件 |
11.2.1 “有X没 X”的遍指义 |
11.2.2 “有X没 X”的词汇特征 |
11.3 “有X没 X”的词汇化 |
11.3.1 词汇化产生的过程 |
11.3.2 词汇化的整合过程 |
11.4 小结 |
第十二章 构式视角下“有X没X”的特征及演变 |
12.1 构式“有X没 X”的考察 |
12.1.1 “有X没 X”的原型及构式义 |
12.1.2 主观评价结构中“X”的语义特征 |
12.1.3 “X”语义特征的鉴别 |
12.2 构式“有X没 X”的语义属性 |
12.2.1 “有”和“没”对焦点“X”的凸显性 |
12.2.2 肯定标记“有”和否定标记“没”的不对称 |
12.2.3 构式“有X没 X”的属性特点 |
12.3 修辞构式“有X没 X”的显现 |
12.3.1 构式“有X没 X”的语法化 |
12.3.2 “有X没 X”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的互动 |
12.3.3 现构式“有X没 X”的成因 |
12.4 小结 |
第十三章 结语 |
13.1 主要发现及基本观点 |
13.2 本研究的启示 |
13.2.1 对语言不对称现象研究的启示 |
13.2.2 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启示 |
13.3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
(4)混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5)艺术生——谨以此献给所有心中有梦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人(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开学 |
第二章妙不可言No.1 |
第三章大龙女的狗屎运 |
第四章拯救的机缘 |
第五章美着 |
第六章琴心若蕊 |
第七章分组风波 |
第八章胸闷不是病 |
第九章萝莉患 |
第十章周一的诡异 |
第十一章初见“教父” |
第十二章学生会“高干” |
第十三章找北 |
第十四章差生诉 |
第十五章神仙姐姐 |
第十六章我要进前三 |
第十七章惊天误 |
第十八章强大内心哪里来 |
第十九章邪门 |
第二十章神仙哥哥 |
第二十一章冷暖 |
第二十二章市优事忧 |
第二十三章长夜惑 |
第二十四章钱多了就是仇引子 |
第二十五章逃过一劫 |
第二十六章过五关 |
第二十七章为梦一搏 |
第二十八章有一线希望是何等幸运 |
(7)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
1.3 案例研究论考 |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
3.5 危机成因剖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
4.4.本章小结 |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
7.1 休闲与创新 |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
7.7 本章小结 |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 若干建议 |
8.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四、中国究竟有多富?(论文参考文献)
- [1]短视频平台中的知识传播研究 ——以抖音为例[D]. 蔡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研究[D]. 陈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4]混帐[J]. 龚桂华. 红豆, 2015(06)
- [5]艺术生——谨以此献给所有心中有梦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人[J]. 刘捷,秋如.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3(04)
- [6]在财校:我的大学生涯[J]. 马永庆. 延河, 2011(06)
- [7]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8]着眼客户需求 领跑行业创新——访德利多富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零售系统部总经理杨德宏[J]. 宋雯婷. 信息与电脑, 2008(03)
- [9]中国究竟有多富?[J]. 向松祚. 经济, 2007(06)
- [10]晚来香港一百年(之三)[J]. 长江. 当代,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