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超级水稻新品种将在三亚大面积试种(论文文献综述)
陈启文[1](2021)在《中国海水稻背后的故事》文中研究表明袁隆平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在水稻产量上创造了世界奇迹。本文以翔实的材料讲述了正在研发的水稻新品种"海水稻"的培育过程。海水稻首先被陈日胜发现并培育选种20年,袁隆平发现其价值之后,进行了规模化的科研、扩种及海外开拓。袁隆平团队在海水稻栽培上的探索与成果值得赞赏,中国以及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应该被公众关注。
新华社[2](2020)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发展耐盐碱水稻 拓红线外耕种面积》文中研究说明要确保粮食安全,主要聚焦在以科技提升耕地亩产量,及挖掘"红线"外可能"无中生有"的粮食耕种面积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个国家和地区出于粮食安全考虑,开始限制本国粮食出口,这引发了全球关于粮食危机的担忧。正在海南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开展科研攻关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本刊记者[3](2018)在《水稻之国的种子奇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1年,改革开放政策刚刚开始两年多,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等来了它的领奖者——一群皮肤黝黑、耕耘在农田中的科学家。那一年的夏天,国家科委、农委在北京联合召开授奖大会,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籼型杂交水稻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其研究和推广在国际上也居领先地位,将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农业科学家,授予水稻研究,其背后的意义更值得深思。
聂元元,李霞,毛凌华,赵红阳,万鹏,李瑶[4](2018)在《节水抗旱稻在江西的试验示范及推广》文中研究说明节水抗旱稻是同时具有水稻高产优质特性和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一种新型栽培稻品种类型,从2014年开始引入江西种植,面积由2016年的1 330 hm2增至2017年的13 300 hm2,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为江西省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途径。
陈启文[5](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指出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朱广龙[6](2016)在《长江中游主要水稻历史品种演替进程中产量表现及其生理基础》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的多半个世纪,我国粮食生产保持了连续增产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归功于栽培技术的发展、植保技术的提高和品种的改良与演替,其中品种演替在粮食增产中起关键作用。水稻是全球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国半数以上人口以水稻为主食,在粮食总产中水稻的贡献率为33.5%,对确保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水稻品种在演替进程中产量潜力显着提升,主要是因为半矮化基因的导入和杂种优势的利用。关于水稻品种演替进程中产量变化的相关机理也展开了研究,然而关于长江中游单季稻与双季稻混作区水稻历史品种的生长特性、表型特征、养分吸收与转运、物质积累与转化、光能拦截与利用、产量形成过程、倒伏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米质随品种演替如何变化方面的系统研究报道较少。关于品种演替进程中光能利用效率(Radiation use efficiency,RUE)如何变化仍不清楚,RUE与生物量和产量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关于倒伏相关性状与抗倒伏能力及各生育期SPAD值随品种演替如何变化方面的研究关注较少。为此,本研究选取长江中游1936-2005年近70年间育成的15个主推历史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3和2014年进行大田中稻试验,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四次重复,小区面积5 m×6 m,系统探究在现代栽培管理条件下水稻历史品种的产量表现,揭示产量形成过程、生理机制及限制因素,对掌握育种动态、超高产育种和改善栽培管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结果显示:(1)长江中游主要水稻品种在近70年的演替过程中,产量逐步提高,两年试验中产量分别以61.9和75.3 kg ha-1 year-1的速率增加,即年增长率分别为1.18%和1.15%;现代品种比70s前的品种产量两年分别增加了24.6%和35.7%。新品种产量增加是因为在提高结实率,稳定收获指数和千粒重的基础上,减少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了每穗颖花数、总颖花数和生物量。随育种进程,每穗颖花数、总颖花数、结实率和生物量显着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显着降低、由多穗向大穗发展,收获指数和千粒重变异较小。(2)生物量的增加是通过延长生育期、改善株型、提高光能转化效率,促进作物生长速率实现的。现代品种的株型进一步优化改善,光照拦截面积增大,叶片的厚度和披垂度得到改善,光照拦截和光合作用时间延长,光照透射量、光照拦截量和光能利用率显着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多,粒叶比提高、源库关系进一步协调、改善。(3)同时新品种提高了氮素吸收总量、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以及氮肥偏生产力。从营养生长期至灌浆早期,现代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能力较强;在成熟期,现代品种的氮素转运能力较高。(4)此外,现代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和米质也得到改善。遗传改良显着提高了新品种植株下部节间的直径、鲜重和抗折力,从而降低了倒伏指数。稻米的加工品质较为稳定,而外观品质显着提高。其中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随育种年份的改善不显着;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着降低,粒长增大、粒宽减小。这些结果表明:(1)水稻历史品种在演替进程中产量潜力逐步提高,主要归因于每穗颖花数(大穗的形成)和干物质积累的增加。现代品种的结实率仍徘徊在较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未来育种仍需提高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效率。(2)RUE随品种演替显着提高,RUE的提高与生物量和产量的增加密切相关,推动了生物量的积累和产量的增加。由此可见品种改良继续提升RUE是未来粮食增产最有效的途径。(3)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随品种演替显着增加,然而现代品种的氮素利用率增速较小甚至出现徘徊,因此新品种的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4)水稻历史品种在演替进程中抗倒伏能力逐步增强,现代品种因库容的扩大和株高的增加仍存在较高的倒伏风险。因此现代品种仍需增加植株基部节间的直径、干重和单位长度节间干重,进一步提高抗倒伏能力。
本刊综合[7](2013)在《产量奇迹让超级水稻“圆梦”》文中研究表明三期目标:900kg/667m2已实现7月10日,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在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工作座谈会上透露,2013年我国在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上再求新突破,将新培育超级稻品种6~8个,推广超级稻867万hm2。
张忠旭,马兴全,李全英,李如海,姚继攀,张丽颖,张雪,梁传斌,高焕勇[8](2012)在《北方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回顾了辽宁省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历史,论述了北方超级杂交粳稻的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在育种方法上主要通过"籼粳架桥"、粳爪交次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理想株形、生态育种等多种途径培育杂交粳稻新品种,选育了继C57和C418之后又一个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恢复系C2106,以其配组育成的超级杂交粳稻新组合辽优2006、辽优2016、辽优9906、辽优5206等在辽宁乃至北方稻区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表现高产、优质、抗逆等优点。同时介绍了辽宁省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的特色和所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及前景。
陈燕娟[9](2012)在《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作用日益强化,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围绕知识产权来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面对新的国际竞争形势,跨国种业巨头纷纷以知识产权为“武器”加强对世界种业市场的掠夺。由于起步早、规模大、资金雄厚,跨国公司拥有的各种知识产权,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其他类型企业难以企及的。目前植物新品种权拥有量居前六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荷兰、韩国、澳大利亚、法国,其中美国、荷兰、法国的种子出口额排名前三位,并且这三个国家的种子出口额之和占世界种子出口总额的一半。显而易见,在种业国际竞争中,谁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谁就取得了市场的主动权和发展的优先权。尽管我国政府对外商投资种业作出了一些限制,但外资进入种业的势头仍然很猛,渠道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灵活,严重挤压了民族种业的生存空间。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在基本稳固和控制中国蔬菜和花卉种子市场之后,开始整合、进军大田作物种子市场。通过本土化和知识产权战略,直接与中国农业科研院所合作,低成本攫取中国政府支持多年研究形成的创新成果,有的跨国公司还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或建立试验站的方式广泛搜集中国的特异种质资源,分离克隆有用的基因并申请专利,力图钳制中国种业技术发展,再将产成品投放到中国,以达到控制种业市场、攫取暴利的目的。例如,先锋公司的玉米新品种“先玉335”,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击败了“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多年的众多国产品种。中国种业正面临着入世以来最为严峻的安全危机,具体表现为品种安全、质量安全、数量安全和行业安全四大问题。前三个问题属于创新问题,与知识产权紧密相关,而行业安全折射的是更深层次的国际知识产权竞争问题。这种竞争,表面上看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的竞争。因此,全面提升种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营和管理能力已成为中国种子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种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主体一直是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企业自主创新仍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和跨国种业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国务院于2011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今后种业发展的思路,明确指出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子企业是商业化育种的主体,是种业发展的主体。然而,我国种子企业如何才能担当商业化育种主体?如何才能在跨国种业巨头以知识产权为工具的技术胁迫和市场挤压下获取生存空间?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在认真研究我国种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分析与比较选择,围绕种业知识产权构建能够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发展战略,从而赢得市场发展空间,迎头赶上和超越跨国种业巨头。论文分为九个部分,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对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述评,说明本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指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研究不足之处。第二章,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知识产权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协同理论进行概述。第三章,种业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介绍种业知识产权的内涵和特点,提出基于知识产权的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剖析知识产权提升种子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提出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战略协同发展模式。第四章,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知识产权创新、管理、运营和保护四个层面构建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我国种子出口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管理、运营和保护的单项能力以及综合能力进行测评排序。第五章,种子企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备选战略测度。对国内外种业发展现状、竞争态势以及国内外种业知识产权现状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分析,确定种子企业发展战略备选方案,并对备选战略进行评价。第六章,种子企业发展战略选择。依据备选战略测度结果,对排名前三位的战略,即国际化战略、战略联盟和后向一体化战略,分别就动因、机制和战略模式展开分析。第七章,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协同模式案例分析。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方法,以一个民营种子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究其战略管理的成功经验,剖析知识产权在该企业国际化战略、战略联盟以及后向一体化战略中的功效,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战略协同发展模式的理论建构。第八章,战略实施平台构建。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和知识产权信息平台三个方面构建种子企业战略实施平台。第九章,总结与展望。说明本文的基本结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向太友,舒铁生,贺德高,王宪美,刘登中,肖俊良,朱国华,江生[10](2012)在《优质高产迟熟中籼新品种T98优1号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T98优1号是怀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4年以T98A作母本,与怀恢1124配组育成的三系优质杂交中迟熟新组合。全生育期140 d左右,株高125 cm,每穗总粒数20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9 g左右。2010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
二、我国超级水稻新品种将在三亚大面积试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超级水稻新品种将在三亚大面积试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水稻背后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大海馈赠给人类的一份神秘礼物 |
一个稻作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
到沙漠王国去种水稻 |
永恒的课题 |
(4)节水抗旱稻在江西的试验示范及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节水抗旱稻在江西的试验示范 |
2 节水抗旱稻 |
3 节水抗旱稻在江西的发展前景 |
4 江西省推广节水抗旱稻的模式探索 |
(6)长江中游主要水稻历史品种演替进程中产量表现及其生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文献综述 |
1.1 粮食生产现状与粮食安全 |
1.1.1 全球粮食生产现状 |
1.1.2 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
1.2 粮食增产的贡献因子 |
1.2.1 栽培技术 |
1.2.2 植保技术 |
1.2.3 品种演替 |
1.3 主要粮食作物历史品种的演替 |
1.3.1 品种演替的概念 |
1.3.2 小麦历史品种的演替 |
1.3.3 玉米历史品种的演替 |
1.3.4 水稻历史品种的演替 |
1.4 水稻历史品种演替进程中产量表现、农艺性状、生长特性及生理特征的变化 |
1.4.1 产量表现 |
1.4.2 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
1.4.3 生物量的积累、转运与分配和收获指数变化 |
1.4.4 株型、冠层结构与光能利用的变化 |
1.4.5 养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
1.4.6 根系特征的变化 |
1.4.7 倒伏相关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的变化 |
1.4.8 米质的变化 |
1.5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2.2 取样与指标测定 |
2.2.1 农艺性状与生长特性 |
2.2.2 SPAD值的动态监测 |
2.2.3 光照拦截和光能利用率 |
2.2.4 倒伏性状与抗折力 |
2.2.5 产量和产量构成 |
2.2.6 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 |
2.2.7 米质加工与外观品质 |
2.3 数据处理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气象条件 |
3.2 长江中游主要水稻历史品种演替进程中株高和生育期的变化 |
3.3 长江中游主要水稻历史品种演替进程中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变化 |
3.3.1 水稻品种演替进程中产量变化趋势 |
3.3.2 水稻品种演替进程中产量构成的变化 |
3.4 长江中游主要水稻历史品种演替进程中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变化 |
3.5 长江中游主要水稻历史品种演替进程中SPAD值的动态变化 |
3.6 长江中游主要水稻历史品种演替进程中生长发育过程与冠层结构特征的变化 |
3.6.1 消光系数、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的变化 |
3.6.2 作物生长速率、光合势、净同化速率和粒叶比的变化 |
3.7 长江中游主要水稻品种演替进程中冠层光照拦截和光能利用率的变化 |
3.8 长江中游主要水稻品种演替进程中氮素吸收和利用率的变化 |
3.9 长江中游主要水稻品种演替进程中倒伏相关性状和抗倒伏能力的变化 |
3.10 长江中游主要水稻品种演替进程中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变化 |
4.讨论 |
4.1 品种演替对作物增产的重要性 |
4.2 品种演替进程中的产量构成 |
4.3 品种演替进程中的源-库关系 |
4.4 品种演替进程中的群体结构特征参数 |
4.5 品种演替进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 |
4.6 品种演替进程中的倒伏相关性状和抗倒伏能力 |
4.7 品种演替进程中的米质特征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产量奇迹让超级水稻“圆梦”(论文提纲范文)
三期目标:900 kg/667 m2已实现 |
隆平种业:实收944 kg/667 m2 |
超级水稻:托起“中国梦” |
产量奇迹:让农民乐开怀 |
(8)北方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
1.1 C57的育成与杂交粳稻大面积生产应用 |
1.1.1 C57的选育过程 |
1.1.2 C57的配组及应用 |
1.1.3 C57育成的重大影响与实践意义 |
1.2 C418、C52的育成与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
1.3 C2106的育成与超级杂交粳稻配组成功 |
2 超级杂交粳稻育种应用基础研究 |
2.1 不同类型籼粳亚种间杂种F1可利用和非可利用优势的评价与利用研究 |
2.2 籼粳亚种F1的分类及其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
2.3 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的关系研究 |
2.4“籼粳架桥”间接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研究 |
2.5 大穗型杂交粳稻形态育种研究 |
2.6 杂交粳稻抗倒性研究 |
2.7 超级杂交粳稻理想株型构建 |
2.8 北方杂交粳稻株型与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 |
2.9 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分子育种材料构建 |
3 问题与展望 |
(9)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评述 |
1.2.1 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研究 |
1.2.2 农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研究 |
1.2.3 种子企业战略的相关研究 |
1.2.4 战略协同理论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框架 |
1.3.4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2 研究不足之处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企业战略理论 |
2.1.1 战略的基本概念 |
2.1.2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1.3 国际化战略的相关理论 |
2.1.4 后向一体化战略理论 |
2.1.5 战略联盟理论 |
2.2 知识产权理论 |
2.2.1 知识产权的概念 |
2.2.2 知识产权的范围 |
2.2.3 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 |
2.3 协同理论 |
3 种业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 |
3.1 种业知识产权的内涵及特点 |
3.1.1 种业知识产权的概念界定 |
3.1.2 种业知识产权的特点 |
3.2 知识产权提升种子企业竞争力的机理 |
3.2.1 从宏观角度分析 |
3.2.2 从微观角度分析 |
3.3 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及目标界定 |
3.3.1 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
3.3.2 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
3.4 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的协同分析 |
3.4.1 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的协同关系 |
3.4.2 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的协同效应 |
3.5 本章小结 |
4 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 |
4.1 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指标的设置原则 |
4.1.2 指标体系 |
4.2 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模型 |
4.2.1 评价模型 |
4.2.2 数据标准化方法 |
4.3 种子出口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
4.3.1 种子出口企业基本情况 |
4.3.2 种子出口企业知识产权现状 |
4.3.3 种子出口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种子企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备选战略测度 |
5.1 发展环境分析 |
5.1.1 国内外种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
5.1.2 国内外种业竞争态势 |
5.1.3 国内外种业知识产权概况 |
5.2 环境因素评价 |
5.2.1 EFE和IFE矩阵的建立 |
5.2.2 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评价 |
5.3 备选战略分析 |
5.3.1 SWOT分析 |
5.3.2 备选战略分析 |
5.4 备选战略评价 |
5.4.1 建立QSPM矩阵 |
5.4.2 备选战略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种子企业战略选择 |
6.1 国际化战略 |
6.1.1 国际化战略的动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
6.1.2 种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策略 |
6.1.3 国际化战略演进路径分析 |
6.2 战略联盟 |
6.2.1 战略联盟的动因分析 |
6.2.2 联盟模式分析 |
6.2.3 联盟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
6.3 后向一体化战略 |
6.3.1 种子企业实施后向一体化战略的动因分析 |
6.3.2 种子企业实施后向一体化战略的主要模式 |
6.3.3 后向一体化战略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7 知识产权与种子企业发展战略协同模式案例分析 |
7.1 引言 |
7.2 研究方法 |
7.2.1 研究目的与方法 |
7.2.2 案例选择 |
7.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7.3 案例背景介绍 |
7.3.1 公司概况 |
7.3.2 经营管理基本情况 |
7.3.3 主要产品及技术水平在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
7.4 案例研究结果 |
7.4.1 国际化战略与知识产权运营 |
7.4.2 后向一体化战略与知识产权创新 |
7.4.3 战略联盟与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
7.5 讨论和结论 |
7.5.1 讨论 |
7.5.2 结论 |
8 战略实施平台构建 |
8.1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
8.1.1 组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
8.1.2 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
8.1.3 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
8.1.4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
8.2 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 |
8.2.1 植物品种权价值甄选 |
8.2.2 评估模型 |
8.2.3 实证评估与分析 |
8.3 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平台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9.1 结论 |
9.1.1 研究的基本结论 |
9.1.2 提升我国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的政策建议 |
9.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优质高产迟熟中籼新品种T98优1号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
1.1 亲本选择 |
1.1.1 父本怀恢1124 |
1.1.2 母本T98A |
1.2 T98优1号的选育过程 |
2 产量表现 |
2.1 各级试验产量表现 |
2.2 生产试验表现 |
2.2.1 专家现场评议 |
2.2.2 生产试验结果 |
2.2.3 生产试种表现 |
2.2.4 娄底市超级稻生产试验 |
3 主要特征特性 |
3.1 生育期 |
3.2 农艺性状 |
3.3 稻米品质 |
3.4 抗性 |
3.5 适应性 |
3.6 制种特性 |
4 栽培技术要点 |
4.1 适时播种 |
4.2 及时移栽、合理密植, 插足基本苗 |
4.3 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 |
4.3.1 合理用肥 |
4.3.2 科学管水 |
4.3.3 及时防治病虫害 |
5 制种技术要点 |
5.1 合理安排播差期 |
5.2 培育分蘖壮秧, 插足基本苗 |
5.3 加强肥水管理, 搭好高产苗架 |
5.4 预测调整花期 |
5.5 形成最佳授粉态势, 提高异交结实率 |
5.6 加强病虫害防治 |
5.6.1 纹枯病的防治 |
5.6.2 黑粉病的防治 |
5.6.3 虫害的防治 |
5.7 除杂保纯 |
5.8 及时收获 |
四、我国超级水稻新品种将在三亚大面积试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水稻背后的故事[J]. 陈启文.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21(01)
- [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发展耐盐碱水稻 拓红线外耕种面积[J]. 新华社. 科学大观园, 2020(10)
- [3]水稻之国的种子奇迹[J]. 本刊记者. 百科知识, 2018(19)
- [4]节水抗旱稻在江西的试验示范及推广[J]. 聂元元,李霞,毛凌华,赵红阳,万鹏,李瑶. 杂交水稻, 2018(02)
- [5]袁隆平的世界[J]. 陈启文. 芙蓉, 2017(02)
- [6]长江中游主要水稻历史品种演替进程中产量表现及其生理基础[D]. 朱广龙.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
- [7]产量奇迹让超级水稻“圆梦”[J]. 本刊综合. 种子科技, 2013(07)
- [8]北方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J]. 张忠旭,马兴全,李全英,李如海,姚继攀,张丽颖,张雪,梁传斌,高焕勇.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 [9]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陈燕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
- [10]优质高产迟熟中籼新品种T98优1号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J]. 向太友,舒铁生,贺德高,王宪美,刘登中,肖俊良,朱国华,江生. 农业科技通讯,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