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糖耐量人群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全威[1](2021)在《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热加工食品中美拉德反应危害物(Maillard reaction harmful products,MRHPs)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马铃薯制品是一类消费量大、消费受众广的典型MRHPs高暴露食品。近年来,马铃薯制品对健康的影响受到诸多关注,但仅从反式脂肪酸、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值等因素无法充分解释不同加工方式的马铃薯制品之间对健康影响的差异。考虑到不同方式加工的马铃薯制品中MRHPs含量有显着差异,因此有理由怀疑其也是马铃薯制品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但现有研究聚焦于马铃薯制品中的丙烯酰胺,而忽视了其中还可能存在的其它MRHPs。多种MRHPs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被机体摄入后对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明确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的生成影响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对于马铃薯制品健康性问题至关重要。基于此,本论文以马铃薯制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主要MRHPs的组成和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循证医学和动物实验的手段探究马铃薯制品及其MRHPs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83种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MRHPs的种类及含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并以油炸、焙烤、挤压膨化和蒸煮四类加工方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以MRHPs含量较高的油炸和焙烤两种加工形式为重点,对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区的九种马铃薯中可能影响上述三类MRHPs生成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并测定了三类MRHPs的生成情况,最后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所得到的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对多种MRHPs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为0.06μg/g~2.60μg/g;两种晚期糖基化产物(CML和CEL)的含量水平分别为1.05μg/g~11.24μg/g和1.78μg/g~14.4μg/g,要略低于热加工肉制品中CML和CEL的含量;而杂环胺主要是两种β-咔啉类杂环胺:Harmane和Norharmane,其含量略低于咖啡制品中β-咔啉类杂环胺的水平(10μg/kg~40μg/kg)。马铃薯原料组分对于三类MRHPs生成有显着影响,赖氨酸、谷氨酸、3-CQA和5-CQA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负相关性;天冬氨酸、α-卡茄碱和α-茄碱则分别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正相关性。为明确马铃薯制品特别是其中MRHPs与人类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论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将目前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风险比结果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并结合亚组分析和剂量效应分析探究长期摄入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呈现显着差异。与蒸煮马铃薯相比,长期摄入油炸和焙烤马铃薯与糖尿病、高血压和结肠癌的患病风险显着相关。剂量效应分析结果具体指出,每天增加100 g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5%,每天增加100 g油炸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10%。而蒸煮马铃薯制品则与慢性疾病风险不存在显着的关联。基于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含量数据和动物实验剂量数据,详细研究了丙烯酰胺(2 mg/kg体重/天)、CML(2 mg/kg体重/天)和Harmane(1 mg/kg体重/天)单独和混合摄入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健康的影响。血清生化、组织病理学以及代谢组学结果发现,Harmane没有对SD大鼠的健康造成显着不良影响。丙烯酰胺和CML分别造成了SD大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胰腺损伤并导致空腹血糖上升,还会通过氧化应激导致肝脏、腓肠肌和神经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和功能异常。由于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三类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应激、血糖代谢以及胰腺和神经损伤的影响有所减弱。但MRHPs混合摄入时又会引发肾脏损伤和功能异常以及肿瘤风险增加等新的健康问题产生。这主要与Harmane的辅助致癌性,以及三类MRHPs均对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造成影响,导致MRHPs混合摄入时富马酸代谢和关联的TCA循环异常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多种MRHPs混合摄入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和机制并不能简单的根据MRHPs单独作用时的结果进行预测。考虑到上一部分研究发现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对SD大鼠血糖水平和脏器组织造成不良影响,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健康的影响。从血清生化、氧化炎症应激、胰岛细胞凋亡及代谢通路等角度初步探究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丙烯酰胺以及CML介导GK大鼠氧化炎症应激、造成胰腺病理损伤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糖代谢及能量代谢通路紊乱,最终导致GK大鼠糖尿病进展恶化。Harmane则没有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造成显着影响,并且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作用,上调了糖代谢通路相关代谢物的表达。因此,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氧化应激水平、胰腺功能以及糖代谢通路的影响有所降低,但考虑MRHPs混合摄入造成了胰腺病理损伤,最终还是会对GK鼠糖尿病进展造成不良影响。其次,从血清生化和代谢组学分析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发现,MRHPs与GK大鼠脑和神经系统、肝肾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MRHPs混合摄入还与肿瘤风险增加有关。最后,基于上一部分研究发现三类MRHPs影响GK大鼠脑部并发症的结果,本文以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这一重要的糖尿病脑部并发症为例,从氧化炎症应激关联的神经胶质细胞激活、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细胞凋亡以及Aβ沉积、糖代谢和胰岛素信号传导等多个途径具体分析和比较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和CML会介导GK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激活脑部神经胶质细胞并引起炎症应激,造成Aβ在脑部积累增加和脑部正常的葡萄糖转运功能受损,从而导致GK大鼠的认知和记忆功能受损。此外,丙烯酰胺还会造成脑部神经突触功能蛋白下调、细胞凋亡蛋白上调,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产生严重不良影响。Harmane没有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造成显着不良影响,并且三类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较单独摄入时显着减弱,这主要与Harmane发挥抗氧化活性降低了其它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和炎症应激水平和神经突触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有关。因此,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对GK大鼠脑部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不良影响的机制主要与脑部血糖代谢异常和Aβ沉积有关。
崔灿[2](2020)在《基于腹部CT影像组学对2型糖尿病人群的胰岛素抵抗状态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常规临床指标及腹部CT改变对2型糖尿病人群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目的:通过对比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不同胰岛素抵抗状态及不同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下的一般人群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CT(Computed Tomography,CT)腹部影像学改变,探讨常规腹部CT参数在不同胰岛素抵抗及不同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下是否存在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资料与方法:检索我院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内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所有内分泌科住院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有腹部CT检查、及胰岛素抵抗的实验室指标及未经正规T2DM治疗的87例(男性52例,女性35例,年龄范围28~86岁,平均年龄56.0±14.5岁),根据HOMA-IR指标的中位数将87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高、低胰岛素抵抗组;根据HOMA-β指标的中位数将87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高、低胰岛β细胞功能组。分别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腹部CT参数,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体表面积、收缩压及舒张压;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尿素氮、糖化血清蛋白、淀粉酶、脂肪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低密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空腹C肽;腹部CT参数包括肝脏、胰头、胰体、胰尾、腰大肌、竖脊肌的CT值及CT值的标准差,脾脏的CT值、胰头、胰体、胰尾的宽度。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一般资料+腹部CT参数两种联合模型,最后通过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法观察各指标及联合模型的对不同胰岛素抵抗状态或不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区分效能。结果:高低两组不同的胰岛素抵抗状态人群中,高胰岛素抵抗组人群年龄较小(52.7士15.7 vs 59.5±12.5岁,p=0.029),高胰岛素抵抗组人群在体重、BMI及体表面积上相对于低胰岛素抵抗组均较高(p=0.028、p=0.015、p=0.042);对于实验室指标,高胰岛素抵抗组糖化血清蛋白及空腹C肽均高于低胰岛素抵抗组((p=0.009、p=0.044);在腹部CT参数上,高胰岛素抵抗组的肝脏CT值、胰头CT值均低于低胰岛素抵抗组(p=0.006,p=0.014),胰头宽度及胰头CT值的标准差上均高于低胰岛素抵抗组(p=0.003,p=0.011)。在高低两组不同的胰岛β细胞功能人群中,高胰岛β细胞功能组的体重及BMI指数均高于低β细胞功能组(p=0.031、p=0.024)。实验室检查方面,高胰岛β细胞功能组糖化血清蛋白指数要低于低β细胞功能组,而空腹C肽水平,则高于低β细胞功能组(p=0.007、p=0.008)。腹部CT参数方面,高β细胞功能组患者肝脏CT值要低于低β细胞功能组(p=0.021),而在肝脏CT值标准差、胰头CT值标准差、胰体CT值标准差、胰尾CT指标值差及腰大肌CT值标准方面,高β细胞功能组要高于低β细胞功能组(p=0.004,p=0.007,p=0.005,p=0.008,p=0.003)。并且,高胰岛β细胞功能组的胰体宽度要大于低胰岛β细胞功能组(p=0.021)。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的一般资料+腹部CT参数联合模型对不同胰岛素抵抗组的区分的ROC参数: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60、84.1%、62.8%;对于不同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一般资料+腹部CT参数联合模型的区分效能ROC参数: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90、40.9%、90.7%。结论:①高胰岛素抵抗组患者较低胰岛素抵抗组患者年龄轻,体重、BMI及体表面积上高于低胰岛素抵抗人群;而高胰岛β细胞功能组体重及BMI均高于低胰岛β细胞功能组。②实验室指标方面,高胰岛素抵抗组患者糖化血清蛋白及空腹C肽较低胰岛素抵抗组患者高;高胰岛β细胞功能组糖化血清蛋白低于低胰岛β细胞功能组,高胰岛β细胞功能组空腹C肽高于低胰岛β细胞功能组。③腹部CT参数中,肝脏及胰腺的密度在不同的胰岛素抵抗人群组及不同的胰岛β细胞功能人群组中存在差异。第二部分:腹部CT组学模型对2型糖尿病人群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目的:探讨基于腹部C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T2DM患者不同的胰岛素抵抗状的区分价值。资料与方法:研究人群同本研究的第一部分。通过开源软件ITK-SNAP在轴位上对胰腺的部分进行勾画,将勾画好的感兴趣区保存为特定格式,导入美国GE公司的AI-Kit软件中,计算提取得出612项组学特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后通过软件R使用LASSO对组学数据进行降维筛选。再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联合组学参数回归模型,同前第一部分中基于普通腹部CT参数的模型进行对比,建立ROC曲线模型,通过DeLong检验比较两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经过AK软件计算得出纹理特征参数总共612个,通过标准化数据处理后进行LASSO降维后剩下的17个参数,其中包括2个直方图参数(MeanDeviation,Percentile80),3 个灰度共生矩阵参数(GLCMEntropyAllDirectionoffset4SD,GLCM entropyalldirectionoffset4SD,GLCMEntropyAllDirectionoffset3SD),5 个形式参数(Surface area,Maximum 3D diameter,volumcount,SurfaceVolumeRatio,Sphericity),5 个游程矩阵参数(RunLengthNonuniformityAllDirectionoffset3SD,RunLengthNonuniformityAllDirectiono ffset1SD,RunLengthNonuniformityAllDirectionoffset4SD,RunLengthNonuniformityAllD irectionoffset2SD,ShortRunHighGreyLevelEmphasisangle135offset2)及 2 个灰度区域大小矩阵参数(HighIntensityLargeAreaEmphasis,LargeAreaEmphasis)。通过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建立组学联合逻辑回归模型,该模型的AUC为0.875,其敏感度为84.1%,特异度为76.7%,高于常规影像学+一般资料联合模型。结论:组学联合回归模型对T2DM患者不同的胰岛素抵抗状态具有较好的区分价值,并且相对于第一部分研究中的一般资料联合影像CT参数模型,组学联合模型有助于提高不同胰岛素抵抗状态的人群的区分效能。
袁维[3](2020)在《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干预效果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前期是个体发展为2型糖尿病所处的高风险状态,其中糖耐量受损是糖尿病前期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骨骼肌的胰岛素抵抗。运动作为刺激骨骼肌最直接的形式,对骨骼肌胰岛素抵抗有着最直接的作用。在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阶段介入有效的干预方法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向2型糖尿病发展的阶段,减轻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后健康损害所带来的医疗和经济方面的负担。间歇训练以其总运动时间短和不易产生疲劳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多种慢性病和代谢性疾病的有效康复治疗手段。探讨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的干预效果十分有意义,可以为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的运动处方提供实验的支持。研究目的探讨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的能量消耗和底物氧化的改善,可以为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的运动处方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的中老年受试者29人,其中男性12人,女性17人,年龄为5573岁,无规律运动史、无运动禁忌症。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4)和对照组(n=15),实验组进行间歇训练,对照组进行抗阻训练,两组每次训练均为40分钟,每周训练5次,共进行12周。采用体成分分析仪(Inbody,韩国产)测试受试者身体成分(体重、BMI、体脂肪含量、肌肉含量、腰臀比);采用手持肌力计(FET3,美国产)测试受试者的肌肉力量(双下肢腘绳肌力量及股四头肌力量);用气体分析仪(Cosmed,德国产)测试受试在安静状态和运动负荷下的气体量(氧气通气量和二氧化碳通气量);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测受试者的血糖和胰岛素分泌等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氧化酶法检测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通过计算获得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氧化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能比、能量消耗)、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等相关派生指标。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血糖血脂的影响组内比较,12周运动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与运动干预前相比明显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mmol/L)实验组运动干预后显着升高(1.54±0.30 vs1.64±0.22,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餐后2小时血糖(mmol/L)(8.12±1.03 vs 8.88±0.97,P<0.05)、糖化血红蛋白(%)(5.89±0.37 vs 6.30±0.48,P<0.05)、低密度脂蛋白(mmol/L)(2.44±0.51 vs 2.92±0.50,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组内比较,12周运动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与运动干预前相比明显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餐后2小时胰岛素(uIU/ml)(54.06±10.58 vs 67.93±4.82,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2.56±0.66 vs 3.06±0.55,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0.42±0.12 vs 0.34±0.06,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空腹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身体机能的影响(1)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身体成分的影响组内比较,12周运动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BMI、体脂肪含量、骨骼肌含量以及腰臀比与运动干预前相比明显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骨骼肌含量(kg)(24.77±3.31 vs 27.64±3.80,P<0.05)和体脂肪含量(kg)[17.73(13.56,23.08)vs 21.70(20.30,23.50),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体重、BM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组内比较,12周的运动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双下肢腘绳肌肌力和股四头肌肌力与运动干预前相比显着上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左侧股四头肌肌力(kg)(30.25±6.33 vs 36.86±6.08,P<0.05)和右侧股四头肌肌力(kg)(31.54±6.57 vs 39.71±6.36,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左侧腘绳肌肌力和右侧腘绳肌肌力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安静状态下能量代谢的影响组内比较,12周运动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安静状态下的呼吸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碳水化合物氧化量、脂肪供能比、能量消耗、相对能量消耗与运动干预前相比显着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氧化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定量负荷下能量代谢的影响组内比较,12周运动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定量负荷状态下的摄氧量、相对摄氧量、呼吸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碳水化合物氧化量和脂肪氧化量与运动干预前相比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供能比[0.49(0.44,0.57)vs 0.36(0.31,0.40),P<0.05]实验组干预后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量消耗(cal/mi n)[7272.09(6297.65,8281.18)vs 6366.05(5811.53,7251.30),P<0.05]实验组干预后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能量消耗(cal/min/kg)(112.73±17.76 vs 102.22±14.17,P<0.05)实验组干预后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摄氧量(ml/min)[1259.78(1152.50,1448.02)vs1388.96(1341.83,1479.70),P<0.05]、相对摄氧量(ml/min/kg)(20.25±2.90 vs 22.30±2.45,P<0.05)、呼吸商[0.88(0.85,0.89)vs 0.85(0.84,0.87),P<0.05]、碳水化合物供能比[0.65(0.60,0.69)vs 0.56(0.53,0.62),P<0.05]、脂肪氧化量(g/min)(0.26±0.08 vs 0.32±0.05,P<0.05)、脂肪供能比[0.36(0.31,0.40)vs 0.44(0.38,0.47),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碳水化合物氧化量、能量消耗、相对能量消耗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间歇训练可以改善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的糖脂代谢和胰岛素分泌水平。2.间歇训练可以提高安静和定量负荷下碳水化合物的利用,降低定量负荷时脂肪的氧化利用,有效改善了底物氧化供能。但对安静状态下脂肪氧化利用的情况变化不明显。3.间歇训练可以改善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的身体成分和下肢肌肉力量。
邵布勒[4](2020)在《维生素D及其通路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联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最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在近20年增长超过了30%。传统的GDM危险因素有高龄、孕前高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糖尿病家族史等。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Vitamin D,VD)缺乏也会导致GDM的发生,且动物研究也发现VD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稳态。血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是目前最常用的VD营养评价指标,其水平不仅受季节、VD补充剂的影响,而且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既往有关VD代谢通路基因和25(OH)D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健康成人,而现有的几项小样本孕妇人群研究主要关注的是VD代谢通路基因与单一孕期VD营养状况的关联,尚缺乏针对VD代谢通路基因与整个孕期25(OH)D水平的大样本研究。编码V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DBP,又称Gc球蛋白)的GC基因上的两个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rs4588和rs7041相互组合可形成6种不同的Gc亚型,不同Gc亚型所对应的DBP水平及25(OH)D结合力均存在差异。根据游离激素假说,未与DBP结合的,即游离的25(OH)D和1,25(OH)2D才能被多数细胞直接利用而发挥VD的生物学作用。因此,结合个体的25(OH)D水平及其Gc亚型能更好地反映其VD营养状况。而目前有关VD与GDM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单一的25(OH)D或其代谢通路基因,且结果并不一致,尚未见两者联合作用或交互作用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设计探讨VD代谢通路基因SNP与各孕期血浆25(OH)D水平的关联;并探讨VD、VD通路基因SNP、Gc亚型与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各时点血糖、GDM及GDM亚型的关联。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浙江省舟山市妇幼保健院为研究现场,选取2658名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收集孕妇的一般人口学及孕期健康行为等信息,分别检测孕早、中、晚期血浆25(OH)D2和25(OH)D3水平,并对前期研究发现与孕早期25(OH)D水平相关的15个SNP进行检测分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模型探讨VD通路基因SNP与各孕期25(OH)D水平及VD缺乏的关联,采用分层分析探讨季节、VD补充与各SNP之间的交互作用。同时,从电子医疗记录系统中提取OGTT数据(空腹血糖:FBG;糖负荷后1 小时血糖:PG1H;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PG2H),选择同时有OGTT检查和孕期血样的3318名孕妇。测定其孕早、中期25(OH)D水平,并对VD代谢通路基因SNP和GDM相关SNP进行检测分型。根据OGTT结果,将GDM分为空腹异常型、餐后异常型和混合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孕前BMI、孕期VD、VD通路基因SNP、GDM相关SNP、Gc亚型与GDM及其亚型发生风险的关联。采用分层分析探讨孕前BMI、孕期VD营养状况是否会改变上述关联,及SNP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结果本研究发现,GC基因上的rs2282679、rs3755967、rs2298850、rs1155563、rs7041存在高度的连锁不平衡(r2>0.96)。GC基因上rs2298849和rs7041的突变与更高的孕早、晚期25(OH)D水平有关,但与孕中期25(OH)D水平无关,以rs2298849 AA基因型孕妇为参照,GA和GG基因型孕妇的孕早期25(OH)D水平分别升高0.967 ng/m L(P=0.0043)和1.657 ng/m L(P=0.0007),孕晚期水平分别升高1.751 ng/m L(P=0.0237)和1.030 ng/m L(P=0.3531);以GC-rs7041 AA基因型孕妇为参照,CA和CC基因型孕妇的孕早期25(OH)D水平分别升高1.160ng/m L(P=0.0004)和4.092 ng/m L(P<0.0001),孕晚期分别升高1.467 ng/m L(P=0.0488)和4.788 ng/m L(P=0.0012)。GC基因上其余7个SNP(rs1155563、rs16846876、rs17467825、rs2282679、rs2298850、rs3755967和rs4588)的突变均与更低的孕早、晚期25(OH)D水平有关,其中除rs1155563外,其余6个SNP的突变也与更低的孕中期25(OH)D水平有关;在这些GC基因SNP上存在杂合突变的孕妇孕早、中、晚期25(OH)D水平分别降低1.278-2.118 ng/m L、2.217-2.367ng/m L、2.297-4.190 ng/m L,纯合突变孕妇孕早、中、晚期25(OH)D水平分别降低1.989-3.807、2.199-2.777、3.469-5.929 ng/m L。此外,CYP24A1-rs2209314 CC基因型孕妇孕中期25(OH)D水平较TT基因型孕妇高1.878 ng/m L(P=0.0270),但与孕早、晚期25(OH)D水平无关。以Gc2/2亚型孕妇为参照,2/1f、2/1s、1f/1f、1f/1s和1s/1s亚型孕妇孕早期25(OH)D水平分别依次升高1.396(P=0.0147)、1.715(P=0.0048)、2.801(P<0.0001)、3.774(P<0.0001)和5.829 ng/m L(P<0.0001);但这一差异在孕中期变小,仅1f/1s亚型水平升高了3.230 ng/m L(P=0.0020);孕晚期不同Gc亚型间的差异再次变大,1f/1f、1f/1s和1s/1s亚型水平分别升高了5.441 ng/m L(P<0.0001)、5.845 ng/m L(P<0.0001)和7.478 ng/m L(P<0.0001);此外,CYP24A1-rs2209314的突变与更高的孕早至孕中期25(OH)D水平提升有关;而除rs7041外,GC基因上rs1155563、rs16846876、rs17467825、rs2282679、rs2298850、rs3755967和rs4588的突变与更低的孕中至晚期25(OH)D水平提升有关。与Gc2/2亚型孕妇相比,1f/1f、1f/1s和1s/1s亚型与更高的孕中至晚期25(OH)D水平提升有关。GC-rs1155563和GC-rs2298849只在夏秋季与孕早期25(OH)D水平有关,而LRP2-rs10210408只在冬春季与孕早期25(OH)D水平有关。GC-rs7041及与其高度连锁的位点(rs2282679、rs3755967、rs2298850、rs1155563,r2>0.96)及Gc亚型与孕早期25(OH)D水平之间的关联在VD补充频率>3次/周的孕妇中更强。在VD及其通路基因与GDM的研究中发现,孕期25(OH)D水平变化与孕期增重呈负相关,且在孕早期VD缺乏的孕妇中更明显(β=-0.035 kg,P=0.0008)。孕前BMI与FBG(β=0.030)、PG1H(β=0.063)和PG2H(β=0.025)均呈明显正相关(P值均<0.005),并显着增加空腹异常型(OR=1.18,95%CI:1.12-1.24)和混合型GDM(OR=1.26,95%CI:1.18-1.34)的发生风险。孕早、中期VD及孕期VD变化水平均与FBG呈负相关(β=-0.003,β=-0.0004,β=-0.004,P值均<0.0005)。在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孕妇中,孕中期VD缺乏会增加GDM风险(空腹异常型GDM:OR=9.61,95%CI:3.30-28.0),孕期25(OH)D水平升高>6.7ng/m L也与更低的GDM(OR=0.40,95%CI:0.17-0.92)及空腹异常型GDM(OR=0.13,95%CI:0.03-0.52)风险有关。与LRP2-rs10210408基因型CC相比,基因型TC的PG1H和PG2H分别降低0.195 mmol/L(P=0.012)和0.206 mmol/L(P=0.001),且GDM风险也更低(OR=0.784,95%CI:0.623-0.986);与VDR-rs10783219基因型AA相比,基因型TT的PG1H升高了0.239 mmol/L(P=0.021),基因型TA/TT具有更高的GDM风险(OR=1.275,95%CI:1.030-1.577)。与CDKAL1-rs7754840基因型GC/GG相比,基因型CC的PG2H升高0.190mmol/L(P=0.021),GDM风险也更高(OR=1.425,95%CI:1.030-1.973)。与MTNR1B-rs10830962基因型CC相比,基因型GC的PG1H和PG2H分别升高0.261 mmol/L(P=0.002)和0.133 mmol/L(P=0.060),而基因型GG的OGTT各时点血糖进一步增高(FBG:β=0.081,P=0.004;PG1H:β=0.613,P<0.001;PG2H:β=0.237,P=0.011);相应地,基因型GC和GG也有更高的GDM风险(OR=1.523,95%CI:1.142-2.030;OR=2.079,95%CI:1.457-2.967)。与PRKCE-rs11682804基因型GG相比,基因型AG的OGTT各时点血糖水平较高(FBG:β=0.044,P=0.025;PG1H:β=0.168,P=0.034;PG2H:β=0.132,P=0.044),但基因型AA的OGTT各时点血糖水平与基因型GG无异(P>0.1),且该位点突变并未增加GDM风险。此外,VDR-rs10783219、CDKAL1-rs77548409和MTNR1B-rs10830962在GDM的发生上相互间均存在交互作用(交互项P值均<0.05)。在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孕妇中,与Gc亚型1f/1f孕妇相比,1f/2、2/2、1s/1f、1 s/2和1 s/1 s亚型孕妇的PG1H和PG2H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趋势检验P值=0.031、0.037),同时其GDM的发生风险分别是1f/1f孕妇的2.81(OR=2.81,95%CI:1.06-7.50)、3.09(OR=3.09,95%CI:1.04-9.21)、3.53(OR=3.53,95%CI:1.26-9.94)、4.18(OR=4.18,95%CI:1.46-11.9)和5.62倍(OR=5.62,95%CI:1.53-20.6)(趋势检验P值=0.005)。在孕前超重和肥胖孕妇中,与Gc亚型为1f/1f或1 f/2且孕中期VD不缺乏的孕妇相比,亚型为1s/2或1s/1s且孕中期VD缺乏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增加了10.5倍(OR=11.5,95%CI:2.33-57.0,P=0.003)。但在孕前未超重的孕妇中,VD缺乏与Gc亚型均与GDM的发生无关。结论1. 本研究发现VD通路基因GC、CYP24A1和LRP2的多态会影响孕期25(OH)D水平及VD缺乏的发生风险。以Gc亚型代表DBP水平,DBP水平与孕期25(OH)D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季节与孕期VD补充会改变GC和LRP2基因上SNP与孕早期25(OH)D的关联。提示临床上可通过检测孕妇VD代谢通路相关基因SNP早期识别孕期VD缺乏的高危孕妇,并可结合季节及孕妇的遗传背景制定个性化的孕期VD补充方案以预防与VD相关的妊娠期并发症。2. 本研究还提示GDM是一种异质性的疾病。在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孕妇中,孕中期VD缺乏及孕期VD增幅较小均与较高的FBG水平及空腹异常型GDM发生风险有关;VDR-rs10783219、CDKAL1-rs7754840和MTNR1B-rs10830962位点的突变均会增加GDM风险,且这3个SNP在GDM的发生上互相存在交互作用;在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孕妇中,以Gc亚型代表游离25(OH)D占比,血中游离25(OH)D占比越低的孕妇胰岛素抵抗水平越高,且表现为更高的糖负荷后血糖水平;此外,Gc亚型与孕中期VD缺乏在GDM发生风险上存在联合作用。提示VD可能通过影响糖异生而Gc亚型通过影响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共同影响GDM的发生,但其中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通过检测孕妇Gc亚型、25(OH)D水平或游离25(OH)D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水平可能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孕早期,甚至孕前识别GDM高危妇女,并进行合理的干预以预防GDM发生。
徐春莉[5](2019)在《补中益气丸干预气虚质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在中医体质辨识理论指导下应用补中益气丸治疗糖尿病前期气虚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体质变化情况,并探讨治疗机理,为糖尿病前期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表结果,将符合糖尿病前期诊断,并确定为气虚质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共收集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饮食、运动的生活方式指导,治疗组在予同对照组的生活方式指导外,加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治疗。疗程均为12周。12周后,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OGTT2小时血糖(OGTT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体重指数(BMI)及气虚质体质积分的变化,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周后,治疗组最终有效病例37例,对照组有效病例39例。两组患者FPG、OGTT2h PG、HOMA-IR和气虚质体质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OMA-β较治疗前升高,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 A1c、BMI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降FPG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升HOMA-β和降气虚质体质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在降OGTT2h PG、Hb A1c、HOMA-IR、BMI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受试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通过辨中医体质运用的补中益气丸干预糖尿病前期气虚质患者,可明显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其可能与从根本上纠正了患者易病的气虚体质和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有关,且选用补中益气丸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荐。
孙悦[6](2017)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405例,其中男性235例,女性170例,收集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病程、血压及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所有研究对象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或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ntravenous Glucose Tolerance Test,IVGTT),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髋部及腰椎骨密度。根据患者骨密度,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根据年龄分为年龄<50岁组和年龄≥50岁组。根据BMI分为正常体重组(<24kg/m2)和超重肥胖组(≥24kg/m2)。用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估胰岛素抵抗,用稳态模型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第一时相分泌功能AIR、IVGTT下早相C肽曲线下面积CP-AUC、OGTT下总体C肽曲线下面积CP-AUC180min及C肽反应指数CPRI评价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结果:(1)T2DM患者按骨密度进行分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年龄、收缩压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BMI、尿酸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病程大于骨量正常组(P<0.05)。舒张压、血脂、血糖、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在3组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基础胰岛素分泌HOMA-β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第一时相分泌功能AIR、IVGTT下早相C肽曲线下面积CP-AUC、OGTT下总体C肽曲线下面积CP-AUC180min及C肽反应指数CPRI在3组中未见明显差异(P>0.05)。(2)T2DM患者根据性别进行分组比较,男性患者C肽反应指数CPRI与股骨颈、髋部整体骨密度正相关(P<0.05);女性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各部位骨密度正相关,HOMA-β与股骨颈骨密度正相关,IVGTT下早相C肽曲线下面积CP-AUC与腰椎整体骨密度正相关(P<0.05)。OGTT下总体C肽曲线下面积CP-AUC180min及第一时相分泌功能AIR与腰椎总体、股骨颈及髋部整体骨密度未见相关性(P>0.05)。(3)T2DM患者根据年龄分为年龄<50岁组和年龄≥50岁组进行比较,年龄<50岁组第一时相分泌功能AIR与腰椎总体骨密度正相关,C肽反应指数CPRI与髋部整体骨密度正相关(P<0.05);年龄≥50岁组中,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腰椎整体、股骨颈及髋部整体骨密度正相关,IVGTT下早相C肽曲线下面积CP-AUC与腰椎整体及股骨颈骨密度负相关(P<0.05)。(4)T2DM患者根据病程长短分为病程≤1年组、110年组和病程≥10年组,病程≤1年组中,C肽反应指数CPRI与股骨颈骨密度正相关(P<0.05);T2DM病程在110年组中,IVGTT下早相C肽曲线下面积CP-AUC与腰椎整体骨密度正相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第一时相分泌功能AIR均与髋部整体骨密度正相关(P<0.05);病程≥10年组中未见胰岛功能与骨密度之间有相关性(P>0.05)。(5)T2DM患者根据BMI分为正常体重组(<24kg/m2)、超重肥胖组(≥24kg/m2),发现正常体重组中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腰椎骨密度正相关,C肽反应指数CPRI及OGTT下总体C肽曲线下面积CP-AUC180min与髋部整体骨密度正相关(P<0.05);超重和肥胖组第一时相分泌功能AIR与腰椎整体骨密度正相关,OGTT下总体C肽曲线下面积CP-AUC180min与髋部整体骨密度正相关(P<0.05)。(6)T2DM患者根据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四分位数法分为4组,分别为HOMA-IR1组(≤0.84)、HOMA-IR2组(0.851.12)、HOMA-IR3组(1.131.59)和HOMA-IR4组(≥1.60)。HOMA-IR3组中第一时相分泌功能AIR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HOMA-IR4组中HOMA-β与股骨颈及髋部整体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HOMA-IR1和HOMA-IR2组中各指标间均未见相关关系(P>0.05)。(7)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T2DM患者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病程与股骨颈和髋部整体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BMI与T2DM患者腰椎整体、股骨颈及髋部整体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T2DM患者股骨颈和髋部整体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HOMA-β与T2DM患者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C肽反应指数CPRI、OGTT下总体C肽曲线下面积CP-AUC180min、IVGTT下早相C肽曲线下面积CP-AUC和第一相分泌功能AIR与T2DM患者各部位骨密度均无相关性(P>0.05)。校正年龄、病程和BMI对骨密度的影响后,OGTT下总体C肽曲线下面积CP-AUC180min与T2DM患者髋部整体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第一相分泌功能AIR与T2DM患者腰椎整体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β、C肽反应指数CPRI、IVGTT下早相C肽曲线下面积CP-AUC与T2DM患者各部位骨密度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与骨密度密切相关,胰岛β细胞功能差的患者骨密度降低,改善胰岛功能有利于提高T2DM患者的骨密度。
高进[7](2013)在《糖尿病前期人群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等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以血糖升高为主要标志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据统计,DM中有90%以上是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DM),也称糖调节受损(impairedglucose regulation,IGR),是介于糖代谢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糖代谢异常的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以及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IFG/IGT)三种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较从前有了很大提高,人们体力劳动强度较前明显降低,静坐工作方式明显增加,生活饮食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热量饮食增加,而且目前全球很多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趋势,T2DM的患病率呈现世界范围的上升趋势。糖尿病已成为21世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目前大约有9240万成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总数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糖尿病流行中心。由于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加之各种并发症,使得患者承担着较大的治疗和经济压力。根据我国糖尿病治疗费用统计资料显示,糖尿病直接治疗费用远远超过了同期国民生产总值(GDP),且在2004年达到了19.9%,高居慢性疾病第二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病痛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不容乐观的是,有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未诊断出患有糖尿病,这与2型糖尿病发病早期很多患者无较为特异临床症状有很大关系,其潜伏期甚至可以达到9-12年。很大一部分患者在确诊后,已出现脑、心、眼以及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这也是致使糖尿病致残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对患者本身还是对其家庭均带来了较大负担。IGR患者近两年患病率越来越高,且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已远远超出了糖尿病的患病率。从1997年到2006年,发表的几个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干预的前瞻性大型研究结果提示:通过对IGR人群的用药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干预可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50%左右。为此,我们对糖尿病进行筛查,找出糖尿病前期人群,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通过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促使糖尿病高危人群逐渐转变为正常血糖人群,这是控制糖尿病发病率的重要措施,具有前瞻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深受2型糖尿病危害的国家,我们所面对的是1.5亿IGR人群和近1亿2型糖尿病人群,有将近60%的患者未被及时诊断,这意味着我国糖尿病防治形势非常严峻,必须通过必要的措施,来控制糖尿病流行态势,使更多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我们要针对IGR人群采取干预措施,促使其向正常血糖人群转归,从而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展态势。对目标人群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选择性干预,是糖尿病防治的关键策略。研究目的和内容糖调节受损(IGR)可以将其称之为糖尿病前期状态,是糖耐量低减(IGT)与空腹血糖受损(IFG)的统称。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展开了针对血糖及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在人群中进行了75g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的试验,其中包含空腹血糖检测,以挑选出IGR人群,并对1577例糖调节受损(IGR)和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rlerance,NGT)人群进行了统计分析,对空腹血糖受损(IFG)的诊断切点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分析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Association,ADA)诊断标准下的IGR各组分的临床特点;对年龄性别无较大差别的糖调节受损(IGR)和正常糖耐量(NGT)人群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两种人群的胰岛β细胞和胰岛素抵抗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通过本次研究显示,IGR诊断标准以OGTT2小时血糖(2hPG)在7.8-<11.1mmol/L时,空腹血糖(FPG)为5.5mmolL/L为最佳诊断切点。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正常糖耐量(NGT)人群的比例随之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而I-IGT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这种趋势在65岁以上人群比较明显,与65岁以下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IG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腰围、年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收缩压(SBP)。无论是NGT组,还是I-IGT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明显低于I-IFG组,但其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经HOMA-IR校正后空腹β细胞功能指数(FBCI/IR)与经HOMA-IR校正后β细胞功能指数(HBCI/IR)又明显高于I-IFG组;此外,NGT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Stumvoll)明显高于I-IFG组,但I-IFG组ISI-Stumvoll又高于I-IGT组,P<0.05。I-IGT组的ISI、HOMA-IR、FBCI/IR和经HBCI/IR均处于I-IFG组和NGT组之间;I-IGT组第一时相与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ISI-Stumvoll、△I120/△G120/IR均比I-IFG组和NGT组低,P<0.05。在非糖尿病人群(NDM)中,HOMA-IR的增长趋势与FPG和2hPG增长呈正比,而第一时相与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ISI-Stumvoll、△I120/△G120/IR、FBCI/IR和HBCI/IR又与FPG和2hPG增长呈反比(P<0.05)。研究结论I-IFG主要是基础状态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受损以及肝脏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 IR)造成的。而I-IGT的肝脏IR和基础胰岛素分泌能力好于I-IFG,主要为肌肉IR较重,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因糖负荷后受损严重。IFG/IGT组的胰岛β细胞受损以及IR程度均更加严重。2hPG及FPG与IR正相关,但与胰岛β细胞功能却呈负相关。胰岛β细胞功能和IGR的改善具有一致性。年龄、腰围、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收缩压(SBP)是导致IG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年龄大于65岁、腰围超标、高脂血症、高血压病人群要警惕IGR的发生,对这些高危人群,应加强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他们科学的饮食、运动习惯,并定期进行血糖、血脂、血压等方面检测,对降低DM发生率以及IGR逆转为NGT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T2DM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的高危个体和疑似患者。对这部分人群也就是目标人群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干预,是糖尿病防治的关键策略。根据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危险因素,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前期个体,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及干预,对于IGR逆转为NGT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具有积极意义。
杨帆[8](2013)在《改良Roux-en-Y胃转流术对低BMI2型糖尿病疗效及机制研究:随访及PS法配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之一,而其慢性并发症是造成病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1]。其中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约占糖尿病发病总数的90%—95%,全世界2型糖尿病患者在1.7亿以上,并且其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对T2DM的治疗及降低糖尿病并发症主要通过严格控制高血糖,包括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及使用胰岛素,但很少能将患者的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均不能达到治愈目的。胃转流术已在欧美诸多国家广泛用于治疗肥胖型T2DM,其疗效已广为报道证实,缓解率高达80%[2]。然而对于低BMI(body mass index)<35kg/m2的非肥胖型T2DM患者,胃转流术的效果仍缺乏可靠证据报道。本实验通过前瞻性随访研究及倾向性指数法(propensity score, PS)评价改良Roux-en-Y胃转流术(RYGB)对低BMI非肥胖型T2DM患者的近期疗效,探讨其合理的手术择入标准。方法1.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胰脾外科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行改良Roux-en-Y胃转流术病例84例,收集各项相关资料,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收集相关指标,包括:体重、体质指数(BMI)、用药情况、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完全缓解率等。进行术前术后对照分析。2.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案统计室检索同期(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出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通过内科治疗的病例,通过筛查各项指标及内容完整得到290例。通过PS法与外科治疗组配对,配对因素为: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年限、FPG、2h-PG、BMI、HbA1c及入院前糖尿病并发症情况。最终匹配后两组各42例,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术后一年各项相关指标及糖尿病并发症、完全缓解率间的差异。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3.通过链脲佐菌素(STZ)于SD大鼠复制2型糖尿病模型,作为模型组。随机分为糖尿病手术组(DO组)、糖尿病假手术组(DS组)、糖尿病对照组(DC组)。每组8只。另外正常大鼠给予基础饲料作为对照(NO组)。术前与术后第1、4、8周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通Von Frey纤维检测机械性痛觉阈值。结果1.通过随访分析比较,RYGB术后1年各时间段体重、BMI、FPG、2hPG、空腹C肽(C-P)、HbA1c、HOMA-IR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Fins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完全缓解率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22.2%、27.8%、36.1%和60.6%(P<0.05),呈逐步增高的趋势,手术有效率达93%。术后无死亡病例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同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在术后1年时只有8.5%仍有糖尿病并发症存在。而术后1年完全缓解组空腹C肽(C-P)水平明显高于未缓解组(P<0.05)。胰岛素抗体(-)组也与完全缓解率相关(P<0.05)。2.经PS法匹配两组糖尿病相关因素,进行1年随访分析,出院后6个月RYGB手术治疗组体重、BMI、FPG、2hPG、空腹C肽(C-P)、HbA1c、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和完全缓解率均效果优于内科药物治疗组,其中BMI、HbA1c、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和完全缓解率同内科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除体重外其余上述各因素手术组均明显优于内科治疗组(各因素P均<0.05)。手术组完全缓解率57.1%,而内科药物组仅为2.4%。3.术后1、4、8周GBP组FPG、Fins及HOMA-IR同其余3组相比改善明显,且有统计学差异。GBP组HOMA-IR与术后8周同DS组相比明显下降。GBP术后8w大鼠机械性痛觉阈值为(12.99±3.03)g,相对于DS组(5.51±2.68)g明显上升(P <0.05)。但DO、DS、DC组术前和术后的机械性痛觉阈值仍明显高于NO组(P <0.05)。结论1.改良RYGB对低BMI非肥胖型T2DM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对术后胰岛细胞功能改善明显,还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有较高的完全缓解率。术前较高C-P水平、较低胰岛素抗体阳性率、HOMA-IR水平以及术前治疗方式中胰岛素的较少使用的患者术后1年手术完全缓解率最佳,可能成为术后1年完全缓解的预测指标。2.同术前各项指标匹配后的内科药物治疗组相比,改良RYGB术后1年血糖、BMI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及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与完全缓解率效果均优于内科药物治疗组,并对血糖控制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更好的效果。3. GBP术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症状,对于术后血糖、胰岛素水平及HOMA-IR改善明显,还可以进一步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的痛觉过敏,对大鼠糖尿病神经性疼痛改善明显。
徐静[9](2012)在《SLC30A8(ZnT8)基因多态性及其他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在世界范围内,2型糖尿病已成为仅次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三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2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是由于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的多样化,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参与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的因素有很多种,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病史,肥胖,高血压等等。这些危险因素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其机制很是复杂。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主要包括非变更性因素和可变更性因素两类。其中非变更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以及遗传基因作用。众所周知的是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遗传因素主要包括如:家族史、遗传基因及民族与地区差异三个方面。本部分将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去探索重庆地区影响2型糖尿病发生的环境危险因素,期望为积极有效开展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进一步探讨环境一基因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做些基础工作。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调查2型糖尿病的环境危险因素。方法:2型糖尿病组(T2DM组)共入选500例,平均年龄(55.4±12.2)岁。其中男349例,女151例。对照组共入选500例,平均年龄(55.6±11.7)岁;其中男332例,女168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所选择的变量中,与2型糖尿病发病呈显着性正相关的变量有:吸烟史、饮酒史、生活压力、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8个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选主效应模型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吸烟史、生活压力、糖尿病家族史、及肥胖。结论:2型糖尿病与吸烟、肥胖、生活压力、糖尿病家族史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且各因素之间也相互关联。因此,早期、及时对上述可变更性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干预,如控制血压、血脂、体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酒,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对控制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及影响。背景:2型糖尿病患者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除了环境因素,包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因素外,遗传基因的变异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过去的十年中,已经通过大量的努力来寻找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但进展一直比预期的要慢的多。既往研究表明,有两个家族参与细胞内锌水平的调节。一个是ZnT(锌转运体)家族,由基因SLC30A编码,它通过使胞浆内的锌出胞或进入细胞器而降低胞浆内锌的浓度。另一个是ZIP(锌结合蛋白)家族,由基因SLC39A编码,它的作用是使细胞外的锌进入胞内或者使细胞器中的锌转移到胞浆而提高胞浆中锌浓度。锌转运体8(zinc transporter8,ZnT8)是ZnT家族成员新近发现的重要成员之一,定位于胰岛β细胞和少量α细胞中,为胰岛特异性的锌转运蛋白,它被认为是胰岛β细胞特异的锌转运体,在胰岛素的分泌、合成及储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多个研究表明ZnT8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rs132266634与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T2DM)关联。此SNP rs132266634的危险碱基与静脉糖耐量试验中胰岛素分泌减少关联;与胰岛素原向胰岛素的转化过程障碍关联;与空腹血糖的升高关联。因此,ZnT8可作为T2DM的基因标志。虽然已经有少数几个基因的多态性比如PPARG、KCNJ11、及TCF7L2基因被发现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并已经在欧洲人群中进行了成功复制,但在中国人群中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最近新出现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方法使人们寻找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兴趣大大增加,事实证明也加速了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发现。近年来,陆续报道了6个高密度(>300K)GWA研究,以确定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其主要的研究均在高加索人种中进行,并已经进行了成功的复制和验证,其中位于锌转运体附近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如SLC30A8基因多态性被证实和2型糖尿病存在关联。另外在其它的研究中也表明,SLC30A8基因与多种人群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关联。SLC30A8基因全长41.62kb,位于8q24.11,是锌转运体蛋白8(ZnT-8)的编码基因,SLC30A8基因特异性地在胰岛B细胞中表达。由于上述研究对象存在着明显的种族差异,并且同样也存在着明显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等的不同,因此在2型糖尿病遗传机制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模式,因此,在不同种族中重复验证已报道过的疾病易感基因是在复杂性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尽管这些研究所发现的SLC30A8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但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SNP单个位点,而很少构建单体型。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SLC30A8基因的3个SNPs(rs2466295,rs4876703,rs11558471)的单倍型,并评估这些单倍型和重庆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病存在关联。目的:在最近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筛选出SLC30A8基因变异与2型糖尿病存在关联。但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研究目前还较少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SLC30A8基因的标签SNPs及其单倍型与中国重庆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1.1508中国重庆地区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和1500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者参加本项研究。调查内容如下: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地、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婚姻状况等;生活方式信息:包括吸烟史、饮酒史、体力劳动强度、脑力劳动强度、体育锻炼程度、生活压力、饮食习惯等因素;既往病史:研究对象既往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情况;家族史:调查对象亲属中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检测指标: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体重、身高、体质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空腹及餐后2h血糖(FPG,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及餐后2hC肽(CP,2hCP)、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INS,2hINS)及血脂等。2.选择人的SLC30A8基因3个标签SNP(srs2466295,rs4876703和rs11558471),采用实时荧光TaqMan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基因分型。3.比较病例对照组之间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并构建单倍型,比较其分布情况。结果:rs11558471AA基因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明显高于比对照组(46%比24%,P <0.001)。A-C-A单倍型频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331比0.120,P <0.001)。A-C-G单体型的频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明显低于对照组(0.160比0.365,P <0.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SLC30A8基因的rs11558471AA基因型与2型糖尿病存在关联。A-C-A单倍型明显增加患者的糖尿病风险,但A-C-G单倍型在中国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可能是糖尿病一种保护因素。
方芳,叶山东[10](2012)在《不同糖代谢状态下胰岛β细胞功能及其与血糖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由正常糖代谢到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随之逐渐减退。本文简要综述不同血糖状态下胰岛细胞功能变化情况以及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防治糖尿病提供参考。
二、正常糖耐量人群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常糖耐量人群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1.1 马铃薯制品与肥胖 |
1.1.2 马铃薯制品与高血压 |
1.1.3 马铃薯制品与心脑血管疾病 |
1.1.4 马铃薯制品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
1.1.5 马铃薯制品与癌症 |
1.2 马铃薯制品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
1.2.1 丙烯酰胺 |
1.2.2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
1.2.3 杂环胺 |
1.2.4 其它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
1.3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1 丙烯酰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2 晚期糖基化产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3 β-咔啉类杂环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4 多种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共存情况下对健康的影响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含量调查及生成影响因素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马铃薯样品的制备 |
2.3.2 马铃薯原料中糖类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
2.3.3 马铃薯原料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
2.3.4 马铃薯原料中总酚、总黄酮和总花青素的测定 |
2.3.5 马铃薯原料中酚类化合物的UPLC-TOF-MS分析 |
2.3.6 马铃薯原料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
2.3.7 马铃薯原料中糖苷生物碱提取及含量测定 |
2.3.8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测定 |
2.3.9 马铃薯制品中CML和 CEL含量测定 |
2.3.10 马铃薯制品中杂环胺含量测定 |
2.3.11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检测方法学考察 |
2.3.12 主成分分析 |
2.3.13 典型相关性分析 |
2.3.14 数据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分析 |
2.4.2 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同步生成的关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材料 |
3.2.2 检索策略 |
3.2.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4 文献质量评价 |
3.2.5 文献数据提取 |
3.2.6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文献检索结果 |
3.3.2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全死因死亡率的Meta分析 |
3.3.3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Meta分析 |
3.3.4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结肠癌风险的Meta分析 |
3.3.5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Meta分析 |
3.3.6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高血压风险的Meta分析 |
3.3.7 发表偏倚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
3.3.8 讨论 |
3.4 主要结论 |
第四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大鼠健康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材料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4.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
4.3.3 实验样本收集 |
4.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FINS) |
4.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
4.3.6 血清生化分析 |
4.3.7 氧化应激水平测定 |
4.3.8 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分析 |
4.3.9 血清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
4.3.10 GC-TOF-MS分析血清代谢物 |
4.3.11 血清代谢物鉴定 |
4.3.12 血清代谢物数据统计处理 |
4.3.13 数据统计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实验动物常规指标监测 |
4.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血糖代谢的影响 |
4.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脏器组织的影响 |
4.4.4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4.5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 |
4.4.6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代谢通路的影响 |
4.4.7 讨论 |
4.5 主要结论 |
第五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健康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材料 |
5.2.3 主要仪器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5.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
5.3.3 实验样本收集和血清生化分析 |
5.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 |
5.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
5.3.6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
5.3.7 胰岛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5.3.8 血液和尿液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
5.3.9 GC-TOF-MS分析及鉴定血液和尿液代谢物 |
5.3.10 代谢组学和其它数据统计处理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 |
5.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影响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潜在机制 |
5.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健康的影响 |
5.5 主要结论 |
第六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6.2.1 实验动物 |
6.2.2 实验材料 |
6.2.3 主要仪器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6.3.2 新物体识别实验 |
6.3.3 Y迷宫实验 |
6.3.4 实验样本收集 |
6.3.5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
6.3.6 脑组织中关键蛋白含量的测定 |
6.3.7 脑组织病理分析以及H&E染色和尼氏染色 |
6.3.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6.3.9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
6.4.2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影响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机制 |
6.5 主要结论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HPLC-MS图谱 |
附录B:免疫组化染色图 |
附录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2)基于腹部CT影像组学对2型糖尿病人群的胰岛素抵抗状态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
2、胰岛素抵抗的检测 |
3、影像学相关研究 |
4、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部分: 常规临床指标及腹部CT改变对2型糖尿病人群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
1 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CT检查方法 |
2.3 CT图像评估 |
2.4 实验室检查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高、低胰岛素抵抗组人群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
4.2 高、低胰岛素抵抗组人群腹部CT参数比较 |
4.3 一般资料分别联合实验室指标和影像CT参数指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4.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腹部CT组学模型对2型糖尿病人群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图像采集信息及资料收集 |
2.3 本次研究影像组学分析流程(见图2.3-1)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影像组学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
4.2 组学联合模型对于不同胰岛素抵抗状态的区分价值 |
4.3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影像组学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符号及缩略词 |
附录3 组学参数特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干预效果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述 |
1.3.2 间歇训练 |
1.3.3 间歇性训练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干预效果 |
1.3.4 间歇续训练改善糖尿病前期的机制 |
1.3.5 小结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1.1 受试者招募 |
2.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1.3 实验分组 |
2.2 运动干预方法 |
2.2.1 间歇训练 |
2.2.2 抗阻训练 |
2.2.3 质量控制 |
2.3 实验测试指标 |
2.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2 测试指标 |
2.3.3 派生指标 |
2.3.4 饮食控制教育 |
2.3.5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运动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血糖血脂的变化 |
3.2 运动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胰岛素分泌指标的变化 |
3.3 运动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身体机能的变化 |
3.4 运动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安静状态下能量代谢的变化 |
3.5 运动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定量负荷下能量代谢的变化 |
4.讨论 |
4.1 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血糖血脂的影响 |
4.2 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
4.3 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身体形态与机能的影响 |
4.4 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能量代谢的影响 |
4.4.1 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安静状态下能量消耗的影响 |
4.4.2 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运动状态下能量消耗的影响 |
4.5 实验的创新之处 |
4.6 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
4.6.1 实验的不足 |
4.6.2 实验的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4)维生素D及其通路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部分 :维生素D通路基因与孕期维生素D水平的关联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现场 |
2.3 研究对象 |
2.4 实验室检测 |
2.5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3.2 基因多态性检测分型结果 |
3.3 SNP与孕早期25(OH)D水平的关联分析 |
3.4 SNP与孕中期25(OH)D水平的关联分析 |
3.5 SNP与孕晚期25(OH)D水平的关联分析 |
3.6 SNP与孕期25(OH)D水平变化的关联分析 |
3.7 环境-基因交互作用与25(OH)D水平的关联分析 |
4.讨论 |
4.1 孕期25(OH)D水平 |
4.2 GC基因与25(OH)D水平 |
4.3 CYP24A1基因与25(OH)D水平 |
4.4 CYP3A4基因与25(OH)D水平 |
4.5 环境-基因交互作用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维生素D及其通路基因、妊娠期糖尿病相关基因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联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现场 |
2.3 研究对象 |
2.4 现场调查与血样采集 |
2.5 实验室检测 |
2.6 OGTT与GDM诊断标准 |
2.7 GDM亚型定义 |
2.8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3.2 VD、孕期增重和GDM的季节变化 |
3.3 孕前BMI、孕期VD与 OGTT各时点血糖的关联分析 |
3.4 孕前BMI、孕期VD与 GDM的关联分析 |
3.5 孕期25(OH)D水平变化与GDM的关联分析 |
3.6 基因多态检测孕妇基本情况 |
3.7 SNP与 GDM的关联分析 |
3.8 SNP与SNP交互作用与GDM的关联 |
3.9 Gc亚型与血糖及GDM的关联分析 |
4.讨论 |
4.1 VD、孕期增重与GDM的季节变化 |
4.2 孕前BMI、孕期VD与 GDM |
4.3 SNP与 GDM |
4.4 Gc亚型与GDM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结论 |
综述 维生素D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风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内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补中益气丸干预气虚质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一)安全性指标 |
(二)疗效性指标 |
四、统计学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观察指标比较 |
六、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
(一)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前期的关系 |
(二)HOMA稳态模型在评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
二、中医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
(一)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 |
(二)糖尿病前期在中医体质方面的研究 |
三、立方及方药分析 |
(一)立方 |
(二)现代药理学分析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一)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h血糖分析 |
(二)糖化血红蛋白分析 |
(三)HOMA-IR、HOMA-β分析 |
(四)BMI分析 |
(五)气虚质体质积分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前期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6)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致谢 获奖情况 |
(7)糖尿病前期人群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章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探讨 |
摘要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改良Roux-en-Y胃转流术对低BMI2型糖尿病疗效及机制研究:随访及PS法配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实验一 |
改良 |
Roux-en-Y |
胃转流术对低 |
BMI2 |
型糖尿病疗效的临床随访研究 1 |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
结果 3 |
讨论 实验二 |
改良 |
RYGB |
同内科药物治疗 |
2 |
型糖尿病疗效的比较分析:倾向性指数法研究 1 |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
结果 3 |
讨论 实验三 |
Roux-en-Y |
胃转流术对糖尿病性大鼠血糖及糖尿病性疼痛阈值调控的影响 1 |
材料和方法 2 |
结果 3 |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
(9)SLC30A8(ZnT8)基因多态性及其他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
2 |
型糖尿病环境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1.1 |
前言 1.2 |
对象和方法 1.3 |
结果 1.4 |
讨论 1.5 |
结论 第二章 |
SLC30A8 |
基因多态性和重庆汉族人群 |
2 |
型糖尿病发病的关联性 2.1 |
前言 2.2 |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 |
结果 2.4 |
讨论 2.5 |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英文论着 致谢 |
四、正常糖耐量人群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D]. 全威. 江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腹部CT影像组学对2型糖尿病人群的胰岛素抵抗状态价值研究[D]. 崔灿.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干预效果的观察[D]. 袁维.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4]维生素D及其通路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联研究[D]. 邵布勒. 浙江大学, 2020(01)
- [5]补中益气丸干预气虚质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观察[D]. 徐春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D]. 孙悦.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7]糖尿病前期人群危险因素分析[D]. 高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3(01)
- [8]改良Roux-en-Y胃转流术对低BMI2型糖尿病疗效及机制研究:随访及PS法配对研究[D]. 杨帆.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 [9]SLC30A8(ZnT8)基因多态性及其他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D]. 徐静.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7)
- [10]不同糖代谢状态下胰岛β细胞功能及其与血糖的关系[J]. 方芳,叶山东. 安徽医学, 2012(03)
标签:糖尿病论文; 胰岛素抵抗论文; 糖耐量论文; 血糖指数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