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级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及项目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余紫垠[1](2021)在《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各个国家积极探寻信息技术与公共治理、政务服务等方面融合的新突破,全球进入政府数字化转型新时代。各国相继制定数字政府发展战略,并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政府信息系统建设。但是政府信息化高增长背后伴生着高失败率,导致政府IT投资效果不理想和财政资源浪费严重,信息技术治理的相关论述引起学者和行政人员广泛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良好的信息技术治理机制能有效提高IT项目投资效果,而信息技术治理的核心就是对IT投资决策的治理。但由于政府的权力特征和多变的管理方式,导致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及其演化实践仍处于黑箱中,阻碍了信息技术治理对政府IT投资效果影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本文尝试从决策主体及结构、决策流程和决策权配置方面剖析我国省级政府IT投资决策实践,揭开我国政府IT投资治理的黑箱,提高政府IT投资效果。本研究以权力寻租理论、信息技术治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为指导,首先根据公开资料、访谈记录分析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三十年的政策法规、互联网技术发展情况及公众政务服务需求变化情况,梳理出地方政府IT投资发展的四个阶段;其次,运用多案例研究法和归纳法,从45个省级政府信息化项目案例中总结出四种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并详细剖析了每种决策模式的决策主体、决策流程及决策权配置方式;最后,通过案例统计发现四种IT投资决策模式与四个IT投资发展阶段具有对应关系,据此分析省级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的演化规律,构建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模型。此外,本研究总结政府IT投资决策的经验教训,提出政府IT投资决策实施原则。笔者对IT投资决策模式及演化规律的分析,有力的回答了我国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是什么”的问题,帮助政府以史为鉴完善IT投资决策治理机制。本研究从政府部门IT投资视角回顾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阶段并构建政府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阶段模型,不仅有助于分析新形势下的数字政府建设面临的挑战,而且总结政府IT投资决策的经验教训,对未来完善政府IT治理提供实践指导。此外,本研究基于中国特殊政治背景,探索有别于西方的政府IT投资决策实践,为信息技术治理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模式和理论解释,丰富国际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
刘琨[2](2021)在《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物质工程设施及相关公共服务,对其投资可以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乘数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先行地位”。随着全球基础设施短缺及老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持续性的挑战。由于传统采购模式引起的公共部门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以及资产交付与服务质量的低效率问题,基础设施正由公共供给转向私营供给,这一趋势因思维方式转变和良好实践效果受到支持,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得以加强。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英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兼顾效益、效率、公平的公私合作PPP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全球已有135个国家开展了基础设施公私合作,但各国PPP运行效率差异较大,在PPP模式风靡全球之际,加拿大发展为最具PPP市场热度和成熟度的国家之一。本篇论文针对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展现了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全貌:以PPP模式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全生命周期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多元化投融资市场,法律制度与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探究,挖掘加拿大PPP模式跻身领先地位的深层驱动力。目前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正经历由高增长到高质量的规范化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通过研究,吸取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中西交流和鉴往知来,对我国PPP模式的行稳致远与深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对PPP模式相关理论和制度优势进行了探讨。第一,阐述了PPP模式概念,众多参与主体、伙伴关系、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服务绩效五个主要特征,以及价值驱动因素。第二,分析了PPP模式应用对象,即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特征,基础设施属性与市场失灵,以及PPP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行业领域。第三,以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新公共管理与实践、公共事业民营化等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探究了PPP模式的制度优势。最后,以不完全契约下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PPP模式缔约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物有所值、投融资结构、风险与利益分配、合同管理、绩效监管与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第二,分别从基础设施的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角度,阐释了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公私合作PPP模式的动因。总结了近30年加拿大PPP模式发展的两次浪潮及特征,宏观展现了项目在各基础设施领域、管辖层级及地域分布的基本情况。在1991-2003年的第一波浪潮中,加拿大PPP模式经历了由理论转向实践的艰难过程,伴随着部分项目失败,在质疑声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第二次浪潮是2004年至今,加拿大省级政府作为PPP主要开拓者,打造了更具活力的基础设施PPP市场,公共部门拥有更专业的评估技术与监管能力,制定了更明晰的法律制度体系,不断深化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伙伴关系。在项目实践中,转变对私营资本需求方式,优化交易结构与回报机制,采用有限的需求与市场风险转移,极大提升了PPP项目产出效率及复杂程度。第三,加拿大PPP模式展现了公私双方从咨询伙伴、运营伙伴、协作伙伴、到贡献伙伴权利逐渐下放过程,根据私营部门参与度和风险转移程度,形成连续的包含设计、建设、融资、维护、运营等责任的组合体。在探讨加拿大PPP模式全流程运行机制和采购管理中发现,加拿大主要PPP应用省份虽然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项目审批与采购管理上更为复杂且周密,但实际上加拿大PPP项目采购效率极高,表现为较短的招投标时间以及较低的招投标成本。这种高效性得益于,采购前期项目评审与决策管理、招投标评估与竞合谈判、合同体系建立三方面的运行监管与结构设计。首先,加拿大PPP项目采用了以物有所值为核心,细致且繁复的前期规划和评估工作;其次,加拿大省级PPP专业机构借助发达的咨询服务,实施评标以及竞争性对话,能够确保透明度和竞争性,权衡技术创新与财务方案;最后,分析了加拿大PPP合同协议在绩效产出规范以及回报机制两个关键边界条件的特征。第四,基础设施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能够获得足额、长期、稳定的资金,PPP模式核心价值驱动因素之一是发挥民间资本优势,缓解政府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加拿大PPP模式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其成熟且深厚的PPP项目投融资市场。论文回答了关于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的相关问题,并着重阐述了包括PPP项目债券、绿色债券、社会效益债券在内的债券类融资,政策性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养老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加拿大PPP基金与联邦基础设施基金,以上四类重要且极具特色的多元化投融资工具,对加拿大PPP模式支持方式和投融资特征。第五,加拿大PPP模式风险管理较为完善。以加拿大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原则以及风险管理工具为依据,探讨了加拿大在PPP项目风险管理七个要素,分别为风险全流程沟通,建立风险管理范围和标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以及风险动态监管。并根据安大略省交通类PPP风险矩阵,探讨加拿大PPP项目风险识别中的风险触发机制与影响结果,以及风险评估方案。最后,归总加拿大主要省份交通项目的风险分配方式,探究加拿大PPP项目风险分配特征。第六,加拿大PPP模式拥有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宏观治理能力仍有待提升。首先,探讨PPP制度建设的意义,以及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总结了加拿大联邦及主要省份PPP法律制度体系。其次,将治理能力、人力资源、协调能力归纳为加拿大PPP专业机构三大核心能力要素,体现了联邦PPP机构的战略引导作用,以及省级PPP机构的运营与执行能力。最后,从绩效监管、财政监管、审计监管三个方面,探析加拿大PPP广泛的宏观治理体系。最后,对加拿大PPP模式进行了评价及启示。重点分析了加拿大PPP模式按预算与准时交付效率,社会公众与主要参与者认可度,以及项目经济系统性影响。探讨加拿大在PPP模式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市级PPP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降低对长期私营资本需求及有限需求风险转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部分地区和项目未实现真正的物有所值的原因。并且对本篇论文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进行了总结。篇末部分,阐述了我国PPP模式发展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对加拿大的研究得到对我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管淑慧[3](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提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秦焕焕[4](2021)在《WZ市政务云建设项目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成为了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热点领域,但也存在着各自建设、信息隔离、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通过政务云建设,可以有效解决信息无法共享、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WZ市是地处西南的一个地级市,拥有人口约350多万,在政务云建设方面,提升电子政务效率、减缓资金压力是其建设电子政务的核心诉求,同时又面临人才、体制、规模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因此,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建设。WZ市建设政务私有云的实践探索,可作为一个标杆项目,为其他地级市政务云建设提供不错的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以云服务提供商的角度,在国家倡导“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发展政策下,深入研究如何利用云技术服务提供商自身特点、增强项目管理能力、创新业务模式,将三者有机结合,以便于更好地参与省市级云计算建设项目,从而实现企业与政府双赢。与此同时,该文结合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在政务云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优化项目建设的各个流程,找到通用特点和流程要点,避免出现重复造轮子过程,以期达到节约政府资源和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目标。本文总结了当前项目管理和云计算建设方面的一些方法研究与发展现状。通过分析WZ市政务信息化现状与问题,确立了项目建设目标并对项目需求进行了充分挖掘和分析,完成了政务云的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分析了项目管理在WZ市政务云建设中的应用过程。政务云项目中,一般具有较大投资规模、分多步实施以及很高专业性的特点。与传统信息化集成项目相比,政务云项目的复杂性更高、子系统更多样,子系统有不同的软硬件,存在互操作性的问题,同时不同的子系统如何协调应用环境、服务平台、网络协议、数据结构等集成工作,处理好整体过程,实现整体性能目标最优,是电子政务云建设的难点。在该项目建设中,借鉴了通用的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经验,同时结合该项目的具体特点又有所侧重,对项目的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进行了重点分析。
高斯芃[5](2020)在《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公共管理的热门领域,而“互联网+政务服务”则是我国政府数字化转型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前沿课题与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因此,扎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改革实践,系统探究“互联网+政务服务”逻辑内涵、演进机理、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广义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为研究对象。广义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务服务领域的重要体现,强调政府部门坚持“人民满意”的价值取向,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模式、健全运行机制、创新行政手段,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与实体政务大厅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途径,面向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快捷便利、公开透明的政务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在政务服务领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即在行政体制改革视域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而进行的一项以系统性与动态性为显着特征的整体性工程和全面性改革。广义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具有明显的生态性。本研究以构建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为主线,按照“两个理论、一个模型、逐步具象”的思路渐进式展开。全文共分为七章,研究内容逐步深入、逐步具象:首先,阐释整体政府理论以及生态系统理论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耦合关系,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进而,探究“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形态及进化机理,构建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模型;进而,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进化即成熟度等级演进的阶段性逻辑,并对生态进化趋势进行验证;进而,在确定模型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具象化研究,得出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全要素具象化形态;最后,提出基于模型的实践启示。本研究立足国情,在更多强调改革实践的背景下,旨在一定程度弥补“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中全要素关联模型及成熟度等级模型的学术研究不足,以及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中生态性思维的学术研究不足,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三点研究成果:第一,探索了一个理论研究视角。紧密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自身特点,通过跨界的研究思维,将生态系统理论植入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过程中,这是本文在研究视角上的一大创新。在生态视域的内蕴特征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时代审视相契合的背景下,提出利用生态系统方法论中的生态因子、时空结构、共生及协同进化等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辅助深度剖析“互联网+政务服务”逻辑内涵、成熟度等级、优化路径等内容,不仅有助于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的深入,同时也拓宽了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思维宽度,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第二,延展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理论模型研究。完成了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建模,明晰了模型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系统阐释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逻辑内涵、演进机理及发展趋势。首先,通过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因子、生态结构、共生及协同进化机制以及目标、特征、功能等进行深入分析,解析“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基本形态;通过形成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视域下的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解析模型的动力机制及政策整合、结构整合、文化整合、信息整合的进化趋势。即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视域下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为模型研究的动力机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模型构建的方法论,提出了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模型。其次,借助生态位优位差异与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将生态进化阶段与模型成熟度等级相匹配,进一步分析了生态系统进化即成熟度等级演进的阶段性逻辑,同时基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连续5年发布的《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以及3个典型建设案例的分析对生态进化趋势进行验证。为系统地、发展地看待“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丰富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的方法工具。形成了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模型全要素具象化形态,明晰了组成“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全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形态,从而确定发展路径,这是将学术模型应用于指导实践的一种创新探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将理论研究成果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丰富“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的方法工具,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关注。基于模型构建、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分析,进而从政府供给侧视角,基于NVivo对检索、筛选出的有关电子政务及“互联网+政务服务”整体性建设指导的11份政策文本进行质性研究,完成模型第一、二阶段的具象化分析;从公众需求侧视角,基于 SPSS 及 LISREL,结合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接受模型,完成模型第三阶段的具象化分析。以“供给侧+需求侧”双视角以及“纵向静态完整性+横向动态发展性”双维度的模型具象化形态研究,为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提供了方法工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人民满意”为价值取向、“生态思维”为根本遵循、“环体因子”为建设基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对策建议。
宁家锋[6](2020)在《CY公司信息系统建设与项目管理的匹配性诊断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管理者会根据企业现状及短期发展目标建立组织架构。同时,为了实现对生产、营销、物资等对象的管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企业会通过建设内部信息系统的方式承载管理过程。在各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以及使用过程中,各系统账号的权限一般与该企业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当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主要业务不匹配时,往往会对当前的企业业务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以CY公司为例。一方面,产业互联网行业是新技术发展及应用的代表产业。另一方面,基础电信运营商作为国企改革的桥头堡,在5G到来时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以基础电信运营商为代表的国企,拥有大量改制的关联企业。他们既存在国企的通病,又愿意主动拥抱互联网变革大潮。因此,对CY公司的研究具有代表意义。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面对面访谈以及信息系统后台客观数据,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调研法,并借助已有的理论模型,详细分析了CY公司在IT-业务匹配模型中的各个因素。首先,根据分析结果判断CY公司信息系统建设与项目管理是否匹配。其次,描述CY公司信息系统与项目管理不匹配所造成的影响。再次,通过访谈调查归纳不匹配可能的成因,并对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前文归纳的成因,从信息系统、组织结构、企业制度三个方面给出优化建议及保障措施,并整体回顾了全文内容,对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郑玲玲[7](2020)在《S省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病虫害测报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农业大国,数千年的农耕文化造就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发展、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21世纪,农业现代化的蓬勃发展日趋迅猛,信息化水平成为新时代的农业核心助力。本论文基于当前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革新及在农业领域的落地,论述了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智能网关设备在农业病虫害测报领域的应用情况及所带来的实际管理效益。以S省为例,深度介绍了该省农业植保体系在病虫害方面的测报、防治工作的内容,通过对测报的需求、方式、流程、业务功能等全面分析,发现了现有测报体系及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运用PEST分析法、关键成功因素法,结合物联网智能网关设备与信息能力,围绕S省农业病虫害的测报综合服务、管理能力提升为目标,对S省病虫害测报信息系统及价值进行研究。本次研究,以测报管理综合服务为基础,以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为导向,重点加强病虫害测报、防治方面的能力提升,实现实时监测管理平台、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以期打破过去管理上的壁垒,解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决策效率,实现增产增量的战略目标。
高明[8](2020)在《XD公司政务大协同软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政务软件信息化产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政务软件信息化整体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与之紧密相关的软件开发企业也都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XD公司作为国内一家创新型政务软件的生产经营企业,近二十年来企业的销售额以每年30%的速度在快速增长,2018年公司的销售额首次超过10亿元。XD公司的高速发展除了借助政务软件信息化产业高速发展的浪潮外,公司本身的产品质量与营销策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XD公司开发的政务大协同软件产品(以下简称“XD协同软件”)的营销策略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够为XD公司细致地分析出该产品的优势与劣势,同时提出一系列有利于“XD协同软件”营销的策略改进建议以及为策略顺利实施提供的保障措施。希望借此课题研究的成果能够更好地为我国政务软件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本文基于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理论、组织市场营销策略理论、STP营销等理论,同时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调查分析法对“XD协同软件”市场营销的策略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XD公司的背景、开展业务的情况、“XD协同软件”的现状、销售现状、供应市场现状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对“XD协同软件”市场的宏观环境、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内外部产品之间的竞争环境与竞争态势、产品市场营销的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总结出产品的优劣势、机会、威胁以及改进策略的不足,并基于上述分析研究结论的特点提出了改进策略的建议及策略执行的保障政策措施。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XD协同软件”在政务软件市场未来的发展上,机遇远大于挑战,XD公司需紧跟信息化发展趋势,对国家下发的政务软件建设指导政策要充分解读,开发出贴合政策变化、能够切实解决政府客户实际工作问题的政务协同办公软件产品,提高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二,XD公司需要通过改进产品和服务来巩固现有市场成果,利用自身优势对现有市场深耕细作,加强与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关系,在稳步占领现有市场的前提下再去扩充新的市场;第三,“XD协同软件”需要在产品、价格、渠道以及促销策略上进行一些改进。在产品方面,XD公司需加快大协同软件产品的差异化研发投入,改进产品功能,提高技术和服务能力,加强产品的品牌建设;在价格方面,XD公司要重点抓中高端客户,要尽量弱化产品本身价值,充分体现服务价值;在渠道方面,XD公司要强化品牌影响力,建立关系型营销渠道,培养高端渠道管理人才,加强内部销售管理,加速全国市场的渠道布局;在促销方面,XD公司要培养高端营销人才,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产品的品牌建设,要利用标杆客户案例影响力,提升产品销售额。
周长安[9](2020)在《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工程勘察作为我国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工程勘察质量关乎整个工程质量,加之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过程不可逆”的工程勘察工作决定了其质量受岩土变化多、波动大、过程短、检验困难等影响,同时,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工勘察质量管理相融合,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充分应用到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如何有效地推进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进而探索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运行与实证分析已迫在眉睫。首先,研究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问题。从企业管理、政府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现状,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机制、效能等方面剖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构建与运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解决思路。其次,构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论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提出了由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工程勘察地质数据中心来共同构建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梳理分析了工程勘察相关企业、相关人员、项目内容以及管理环节、主体工作职责、各环节等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研究制定了工程勘察项目建设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等6类相关勘察企业及10类勘察人员信息采集标准、4个阶段工程勘察项目质量信息采集标准、5个方面工程勘察质量管理信息采集标准、4个环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以及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明确了工程勘察地质的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和采集标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探讨了工程勘察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总体设计、需求分析、流程分析、功能分析等,分析了系统结构、技术方法、开发工具、数据库环境、运行环境、信息传递、系统构建等技术路线;结合工程勘察地质数据的多样性、特殊性,分析了基于多元数据和多方法集成的模型构建策略,探讨了采用C/S模式、B/S模式、Sky Line 6.5平台软件以研发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从信息化标准、信息化管理平台、地质数据中心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有效性。第三,探索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论文分析了在工程勘察项目如何执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如何有效运行工程勘察项目管理平台、如何发挥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的作用等问题;分析了系统运行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提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保障措施;从三个层级研究了系统运行的监管主体、责任主体、运行对象,分析了系统运行的组织结构和模型框架;研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外业勘探、试验测试、资料整理、报告编制、审核审查等阶段,研究分析了“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等运行机制,解决数据和信息采集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梳理了工程勘察各阶段各环节的主要工作以及工作成果,设立了“外业申报采集”、“试验报告扉页打印采集”、“见证登记采集”、“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等数据采集环节,从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选取重庆为例,构建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通过地质数据采集、工程地质选址、工程地质走廊线路等3个方面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采集了重庆市勘察行业全部的勘察企业、勘察人员和勘察项目的基础数据,实时采集了勘察外业申报、勘察外业见证登记、勘察试验报告打印、勘察报告在线审查等四个环节的项目基础数据,采集了全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监项目数量、抽查项目数量、抽查比例以及违规项目、违规企业、违规人员数量与查处、通报情况等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分析了全市6类589家勘察企业构成、勘察资质与类别、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分析了全市10类15062名勘察人员构成、年龄结构、男女占比、注册多少、职称关系、专业比例、专业搭配、工龄长短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基本改变了工程勘察质量“无法监管”状态,通过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了动态抽查管控的预期目的,并分析了全市勘察质量发展、勘察行业发展的态势;从住建部质安司组织上海等省市调研考察、中勘协勘察分会专题评价、主要专家学者点评分析等社会综合评价中确认了实证效果,从而验证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谭秀娟[10](2020)在《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文中提出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的主要驱动力。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本地科技创新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于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反映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源流向扶植产业的方向和聚集的程度。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珠三角九市的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相关主体的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扩散效应,从而更有利于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以及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本文主要以珠三角九市2014-2018年期间有效执行的230份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为样本数。一方面通过文本量化的方法,从政策的有效执行时间、颁布主体、补贴对象和补贴方式等四个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由于不同的分类维度中存在交叉和重叠,因此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序列、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通过这个网络关系反映出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的颁布情况、补贴政策的作用点、不同城市对科技创新补贴的范围及组合的偏好,以及科技创新补贴方式的合理性等内容。另一方面,以政策文本数量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产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跃度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省级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及项目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级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及项目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权力寻租 |
2.1.2 信息技术治理(ITG) |
2.1.3 公共选择理论 |
2.2 政府信息化发展阶段研究综述 |
2.3 IT投资决策研究综述 |
2.3.1 IT投资决策方法研究 |
2.3.2 IT投资决策模式研究 |
2.3.3 IT投资决策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
2.3.4 IT投资决策模式研究评述 |
第三章 政府IT投资发展阶段 |
3.1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
3.2 通用业务系统建设阶段 |
3.3 专用业务系统建设阶段 |
3.4 统筹集成阶段 |
3.5 政府IT投资发展阶段总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 |
4.2 调研方法 |
4.3 数据分析 |
第五章 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研究 |
5.1 模式A |
5.1.1 模式A的决策主体及结构 |
5.1.2 模式A的决策流程 |
5.1.3 模式A的决策权配置 |
5.2 模式B |
5.2.1 模式B的决策主体及结构 |
5.2.2 模式B的决策流程 |
5.2.3 模式B的决策权配置 |
5.3 模式C |
5.3.1 模式C的决策主体及结构 |
5.3.2 模式C的决策流程 |
5.3.3 模式C的决策权配置 |
5.4 模式D |
5.4.1 模式D的决策主体及决策结构 |
5.4.2 模式D的决策流程 |
5.4.3 模式D的决策权配置 |
第六章 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与实施原则 |
6.1 政府决策模式与IT投资的共同演化 |
6.1.1 模式A与IT基础设施建设 |
6.1.2 模式B与通用型业务系统建设 |
6.1.3 模式C与专用型业务系统建设 |
6.1.4 模式D与政府一体化项目建设 |
6.1.5 政府决策模式演化模型构建 |
6.2 决策模式-IT投资特征的匹配与投资效果 |
6.3 政府IT投资决策实施原则 |
6.3.1 用户参与决策原则 |
6.3.2 权力与知识-能力匹配原则 |
6.3.3 权力与责任匹配原则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
1.2.2 国外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基础设施PPP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一般性分析 |
2.1.1 PPP模式概念 |
2.1.2 PPP模式特征 |
2.1.3 PPP模式价值驱动因素 |
2.2 公共产品与基础设施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 |
2.2.2 基础设施性质与市场失灵 |
2.2.3 基础设施分类与PPP项目选择 |
2.3 PPP模式与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
2.3.1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理论 |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PPP实践 |
2.3.3 公共事业民营化组织形式 |
2.4 PPP模式缔约机制相关理论 |
2.4.1 交易费用理论与PPP模式 |
2.4.2 产权理论与PPP模式 |
2.4.3 委托代理理论与PPP模式 |
第3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动因及现状分析 |
3.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需求角度动因 |
3.1.1 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 |
3.1.2 基础设施老化与投资缺口 |
3.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供给角度动因 |
3.2.1 基础设施投资呈下降趋势 |
3.2.2 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管理能力不足 |
3.2.3 基础设施战略与PPP政策导向 |
3.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现状与运作机制 |
3.3.1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特征 |
3.3.2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现状与国际地位 |
3.3.3 基础设施PPP模式主要运作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分析 |
4.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框架与管理原则 |
4.1.1 PPP模式全流程采购框架 |
4.1.2 PPP模式采购管理原则 |
4.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评估与采购决策体系 |
4.2.1 PPP全项目筛选及物有所值动态评估 |
4.2.2 PPP物有所值定性评估计分法 |
4.2.3 PPP物有所值定量评估方案 |
4.2.4 PPP物有所值创新因子与量化 |
4.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管理的竞争性与效率性 |
4.3.1 PPP项目竞合对话的充分竞争性 |
4.3.2 PPP项目非招标提案的竞争性优化 |
4.3.3 PPP项目技术与财务评标的权衡 |
4.3.4 PPP项目采购时间与成本的效率性 |
4.4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主合同边界条件 |
4.4.1 PPP项目合同标准化 |
4.4.2 PPP项目合同绩效产出边界 |
4.4.3 PPP项目合同回报机制边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管理分析 |
5.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结构 |
5.1.1 PPP项目投融资一般性分析 |
5.1.2 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 |
5.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债券类融资构成及创新 |
5.2.1 PPP项目债券融资现状 |
5.2.2 PPP项目债券构成要素 |
5.2.3 绿色债券与PPP绿色项目协同创新 |
5.2.4 社会效益债券与公共服务融资创新 |
5.3 加拿大PPP项目政策性及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与变革 |
5.3.1 加拿大基础设施银行对PPP政策性金融支持 |
5.3.2 省属金融管理局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
5.3.3 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PPP投融资变化与变革 |
5.4 加拿大养老金对基础设施及PPP项目投资与绩效 |
5.4.1 养老金资产配置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
5.4.2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与风险偏好 |
5.4.3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方式与投资业绩 |
5.5 加拿大PPP产业投资基金与基础设施基金作用与机制 |
5.5.1 PPP产业投资基金类型及主要作用 |
5.5.2 PPP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 |
5.5.3 联邦基础设施基金运作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分析 |
6.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特征及风险管理制度 |
6.1.1 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及特征 |
6.1.2 PPP模式风险管理原则与工具 |
6.1.3 PPP模式风险管理要素 |
6.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核心内容与管理实践 |
6.2.1 PPP项目风险识别 |
6.2.2 PPP项目风险分配 |
6.2.3 PPP项目风险评估 |
6.2.4 PPP项目风险救济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保障分析 |
7.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与制度框架 |
7.1.1 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 |
7.1.2 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 |
7.1.3 联邦与省级PPP法律制度框架 |
7.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专业机构与治理能力 |
7.2.1 PPP专业机构核心能力要素 |
7.2.2 联邦级PPP机构战略引导作用 |
7.2.3 省级PPP机构运营与执行能力 |
7.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机制 |
7.3.1 PPP模式绩效监管 |
7.3.2 PPP模式财政监管 |
7.3.3 PPP模式审计监管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评价 |
8.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效率评价 |
8.1.1 加拿大PPP项目交付效率分析 |
8.1.2 社会认可度与市场参与度分析 |
8.1.3 PPP模式经济系统性效益分析 |
8.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面临挑战 |
8.2.1 加拿大市级PPP模式发展受到制约 |
8.2.2 弱化对长期私营资本的需求及其影响 |
8.2.3 部分地区或项目未能真正实现物有所值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
9.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现状 |
9.1.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 |
9.1.2 我国基础设施PPP项目发展现状 |
9.2 我国基础实施PPP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9.2.1 政府与社会资本PPP模式理念认识不清,双方合作地位不平等 |
9.2.2 PPP模式全生命周期监管、财政隐性风险、绩效管理存在不足 |
9.2.3 PPP项目融资属性欠缺,项目回报渠狭窄,存在短期投资倾向 |
9.3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
9.3.1 协调财政与发改部门轴心作用,建立省和市级PPP专业团队 |
9.3.2 提升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财政及审计综合治理能力 |
9.3.3 加强PPP项目规划与筛选,完善物有所值定性与定量分析 |
9.3.4 优化PPP项目风险分担、回报方式与激励机制 |
9.3.5 拓展PPP多元化投融资市场,逐步向项目融资模式转变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4)WZ市政务云建设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 研究思路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云计算相关理论 |
2.1.1 云计算的定义和优点 |
2.1.2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和部署模式 |
2.1.3 云计算的技术架构 |
2.2 政务云相关理论 |
2.2.1 政务云的含义和优点 |
2.2.2 政务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2.3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2.3.1 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定义 |
2.3.2 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组 |
2.3.3 项目管理的十大体系内容 |
3 WZ市政务云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
3.1 项目现状与问题 |
3.1.1 项目的建设背景 |
3.1.2 项目信息化现状分析 |
3.1.3 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
3.2 项目建设目标与需求分析 |
3.2.1 项目的建设目标 |
3.2.2 项目的需求分析 |
3.3 项目方案设计 |
3.3.1 项目选型设计 |
3.3.2 项目总体规划设计 |
3.3.3 项目的网络架构设计 |
3.3.4 项目的功能模块设计 |
3.4 项目投资预算和建设模式 |
3.4.1 项目投资预算 |
3.4.2 项目建设模式 |
4 WZ市政务云平台建设项目管理实践 |
4.1 WZ市政务云项目管理过程概述 |
4.2 项目的成本管理 |
4.2.1 项目成本预算 |
4.2.2 项目成本控制 |
4.2.3 项目成本核算 |
4.3 项目的进度管理 |
4.3.1 项目实施计划制定 |
4.3.2 项目计划变更管理 |
4.3.3 项目进度控制 |
4.4 项目的质量管理 |
4.4.1 项目质量规划 |
4.4.2 项目评审 |
4.4.3 项目测试 |
4.5 项目的风险管理 |
4.5.1 风险识别与分析 |
4.5.2 风险应对与监控 |
5 WZ市政务云平台建设项目评价 |
5.1 项目运行指标评价 |
5.2 项目管理评价 |
5.2.1 项目成本差异分析 |
5.2.2 项目进度差异分析 |
5.2.3 项目质量差异分析 |
5.3 项目效益评估 |
5.3.1 提升电子政务发展水平,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 |
5.3.2 提升IT设备利用率 |
5.3.3 简化运维管理 |
5.3.4 提升业务部署效率 |
5.3.5 助力政府提升服务效率 |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在线政务服务有关研究 |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关研究 |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模有关研究 |
四、“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有关研究 |
五、现有研究总体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整体政府及生态系统的理论溯源 |
第一节 整体政府理论基础 |
一、整体政府理论起源与内涵 |
二、整体政府改革兴起动因 |
三、整体政府范式 |
四、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 |
第二节 整体政府理论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耦合分析 |
一、价值取向相耦合 |
二、知识结构相耦合 |
三、要义特征相耦合 |
第三节 生态系统理论基础 |
一、生态系统基本含义 |
二、生态系统衍伸含义 |
第四节 生态系统理论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耦合分析 |
一、生态视域的内蕴特征 |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时代审视 |
三、生态系统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视界融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建模 |
第一节 “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形态探究 |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因子 |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结构 |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共生及协同进化机制 |
四、“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的目标、特征及功能 |
第二节 基于整体政府观的生态系统进化机理探究 |
一、行政体制改革语境中的整体政府观 |
二、基于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的动力机制 |
三、基于整体政府基本特征的进化趋势 |
第三节 模型总体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型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分析 |
第一节 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界定 |
一、进化阶段界定 |
二、成熟度等级匹配 |
第二节 生态进化即成熟度等级演进逻辑 |
一、“供给侧优位”阶段即初始级 |
二、“供给侧+需求侧优位”阶段即受管理级 |
三、“需求侧优位”阶段即优化级 |
第三节 进化趋势验证 |
一、基于评估结果的趋势验证 |
二、基于案例研究的趋势验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全要素具象化形态分析 |
第一节 供给侧分析视角 |
一、政策文本质性研究设计 |
二、生态因子提取 |
三、文本深度遍历 |
第二节 需求侧分析视角 |
一、公众接受模型定量研究设计 |
二、结构方程与数据检验 |
第三节 模型全要素具象化形态 |
一、生态因子具象化形态 |
二、模型总体具象化形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模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践启示 |
第一节 “人民满意”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价值取向 |
一、贯穿生态进化全过程 |
二、影响生态因子全链条 |
第二节 “生态思维”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根本遵循 |
一、把握生态系统构成以全面破解建设难题 |
二、尊重生态进化规律以稳步推进建设步伐 |
第三节 “环体因子”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基础 |
一、坚持网络基础设施的集约性与普惠性 |
二、坚持法律标准体系的完备性 |
三、坚持网络信息安全的可靠性 |
四、坚持信息技术赋能的敏锐性 |
五、坚持服务供给评价的规范性 |
六、坚持创新应用扩散的针对性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回顾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公众接受“互联网+政务服务”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6)CY公司信息系统建设与项目管理的匹配性诊断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CY公司信息系统建设和项目管理的匹配性判断 |
2.1 影响企业信息化与业务匹配的因素 |
2.2 企业竞争战略 |
2.2.1 产业互联网行业简析 |
2.2.2 产业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 |
2.2.3 CY公司的行业竞争对手比较 |
2.3 外部环境因素 |
2.4 内部组织特征 |
2.4.1 CY公司在LT集团体系内的组织架构 |
2.4.2 CY公司与LT公司的各级业务部门的衔接机制 |
2.4.3 CY公司的内部组织架构 |
2.5 IT规划和实施 |
2.5.1 CY公司由信息系统承载的项目管理业务 |
2.5.2 CY公司项目管理相关的信息系统 |
2.6 IT部门及负责人的作用和地位 |
2.7 企业所处信息化阶段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Y公司信息系统建设与项目管理不匹配的影响 |
3.1 新建信息系统对企业项目管理业务的影响 |
3.2 CY公司项目管理业务出现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Y公司信息系统建设与项目管理不匹配的成因 |
4.1 信息系统与项目管理不匹配成因调查 |
4.2 权限定义不明确 |
4.3 数据统计不合理 |
4.3.1 商机登记分析 |
4.3.2 商机转化流程分析 |
4.3.3 商机支撑工单分析 |
4.4 项目管理结构有误 |
4.4.1 不符合ICT项目业务要求 |
4.4.2 不符合CY公司组织架构优化目标 |
4.5 员工主观原因 |
4.5.1 主观不认可 |
4.5.2 规避试错风险 |
4.5.3 受人际关系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Y公司IT-业务匹配性提升改进建议 |
5.1 信息系统优化 |
5.1.1 商机录入渠道调整 |
5.1.2 同级系统间数据同步 |
5.1.3 信息化流程再造 |
5.2 组织架构优化 |
5.2.1 分管领导统一 |
5.2.2 行业团队制 |
5.2.3 专业技术岗派驻制 |
5.2.4 公共岗集中制 |
5.3 企业制度优化 |
5.3.1 培训协作共赢的企业文化 |
5.3.2 完善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权责 |
5.3.3 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应对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Y公司改进项目管理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管理保障 |
6.2 企业制度保障 |
6.3 企业文化保障 |
6.4 人力资源保障 |
6.5 信息技术保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S省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病虫害测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分析 |
2.1 物联网技术相关理论 |
2.2 物联网网关相关功能 |
2.3 病虫害防治手段定位 |
2.4 信息系统研究理论 |
2.5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
2.5.1 基于SOA思想实现系统整合 |
2.5.2 基于模块化、组件化的应用开发 |
2.5.3 基于可持续的运行保障技术 |
2.5.4 系统安全设计 |
第三章 病虫害测报系统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病虫害测报系统现状 |
3.1.1 政治环境现状 |
3.1.2 经济环境现状 |
3.1.3 社会环境现状 |
3.1.4 技术环境现状 |
3.2 现有病虫害测报系统问题分析 |
3.2.1 业务管理效能问题 |
3.2.2 业务服务及应急能力问题 |
3.3 问题引发的原因分析 |
3.3.1 管理局限性 |
3.3.2 技术局限性 |
3.4 物联网技术的病虫害测报系统需求分析 |
3.4.1 农业病虫害测报业务新时期发展需求 |
3.4.2 综合管理业务系统服务趋势分析 |
3.4.2.1 测报方式需求分析 |
3.4.2.2 数据积累利用分析 |
3.4.2.3 病虫害检测数据传输方式分析 |
3.4.2.4 统一规范标准的大融合平台分析 |
3.4.3 综合管理业务系统目标需求分析 |
第四章 测报系统的整体设计 |
4.1 整体设计 |
4.1.1 测报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
4.1.2 测报系统设计原则 |
4.1.3 总体设计架构及平台单元 |
4.1.3.1 病虫害智能监测站设计 |
4.1.3.2 病虫害物联网实时监测管理平台设计 |
4.1.3.3 病虫害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
4.1.3.4 病虫测报大数据平台设计 |
4.1.3.5 “农乐网”APP系统设计 |
4.2 测报系统详细设计 |
4.2.1 病虫害智能监测站核心能力及具体设计 |
4.2.1.1 物联网智能网关系统 |
4.2.1.2 病虫害物联网数据分析系统 |
4.2.1.3 病虫害预警系统 |
4.2.2 病虫害物联网实时监测管理平台设计 |
4.2.2.1 功能架构 |
4.2.2.2 基本信息管理 |
4.2.2.3 设备管理 |
4.2.2.4 数据管理 |
4.2.3 病虫害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
4.2.3.1 功能架构 |
4.2.3.2 多途径数据采集平台 |
4.2.3.3 综合图形分析能力 |
4.2.3.4 地图分析能力 |
4.2.3.5 系统安全及业务管理 |
4.2.4 病虫测报大数据平台设计 |
4.2.4.1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数据库 |
4.2.4.2 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模型 |
4.2.4.3 平台实施计划 |
4.2.5 “农乐网”APP设计 |
4.3 流程保障 |
4.3.1 服务需求分析 |
4.3.2 服务保障流程 |
4.3.2.1 业务实施服务保障流程 |
4.3.2.2 培训服务流程 |
4.3.2.3 运维服务 |
4.3.3 确保服务质量的技术、组织保障措施 |
第五章 物联网病虫害测报系统实际效益分析 |
5.1 重塑系统及管理新模式,提升管理效能 |
5.1.1 统一系统及设备标准 |
5.1.2 全面规划提升安全标准 |
5.1.3 制定数据标准,构建大数据能力 |
5.2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XD公司政务大协同软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目的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市场营销理论 |
2.1 市场营销的含义 |
2.2 营销基础理论 |
2.2.1 4P理论 |
2.2.2 4C理论 |
2.3 STP营销理论 |
2.4 网络营销理论 |
2.5 组织市场营销理论 |
3 XD公司政务大协同软件产品现状及市场竞争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介绍 |
3.1.2 业务概况 |
3.2 产品现状 |
3.2.1 产品简介 |
3.2.2 主要产品 |
3.2.3 产品周期 |
3.3 销售和供应现状 |
3.3.1 市场销售现状 |
3.3.2 供应现状 |
3.4 市场需求分析 |
3.4.1 政务软件市场分析 |
3.4.2 政府用户需求分析 |
3.5 宏观环境分析 |
3.5.1 政治因素 |
3.5.2 经济因素 |
3.5.3 社会文化因素 |
3.5.4 技术因素 |
3.6 市场竞争分析 |
3.6.1 主要竞争对手 |
3.6.2 主要竞争对手营销策略 |
3.7 竞争优劣势分析 |
3.7.1 产品的优势 |
3.7.2 产品的劣势 |
3.7.3 产品面临的机会 |
3.7.4 产品面临的威胁 |
3.7.5 分析总结 |
4 XD公司政务大协同软件产品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STP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1 STP营销策略现状 |
4.1.2 STP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
4.2 市场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
4.2.1 市场营销策略现状 |
4.2.2 市场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
5 XD公司政务大协同软件产品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1 STP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1.1 市场细分优化建议 |
5.1.2 目标市场选择优化建议 |
5.1.3 市场定位优化建议 |
5.2 市场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2.1 产品策略优化建议 |
5.2.2 价格策略优化建议 |
5.2.3 渠道策略优化建议 |
5.2.4 促销渠道优化建议 |
6 对“XD协同软件”营销策略优化执行的保障措施 |
6.1 人力资源保障 |
6.1.1 人才选拔机制 |
6.1.2 岗位轮换机制 |
6.1.3 内部培训机制 |
6.2 组织和制度保障 |
6.2.1 组织保障 |
6.2.2 制度保障 |
6.3 资金保障 |
6.3.1 研发资金保障 |
6.3.2 市场费用保障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 |
2.1.4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质量管理理论 |
2.2.2 信息技术理论 |
2.2.3 系统控制理论 |
2.3 概念界定与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
2.3.1 概念界定 |
2.3.2 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理论分析 |
3.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
3.1.1 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
3.1.2 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
3.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 |
3.2.1 管理机制问题分析 |
3.2.2 管理应用问题分析 |
3.2.3 管理效能问题分析 |
3.2.4 管理理论问题分析 |
3.3 基于系统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3.3.1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3.3.2 基于前景理论的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
4.1 总体设计 |
4.1.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 |
4.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主要目标 |
4.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功能分析 |
4.1.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模型框架 |
4.1.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关键模块的数学模型 |
4.2 信息化数据标准构建 |
4.2.1 工程勘察信息数据采集标准 |
4.2.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 |
4.2.3 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 |
4.3 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
4.3.1 总体分析 |
4.3.2 需求分析 |
4.3.3 技术路线 |
4.3.4 功能分析 |
4.4 地质信息数据中心构建 |
4.4.1 需求分析 |
4.4.2 技术路线 |
4.4.3 功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
5.1 运行组织结构分析 |
5.1.1 组织构架分析 |
5.1.2 模型框架分析 |
5.2 运行流程分析 |
5.2.1 工程勘察外业申报采集流程 |
5.2.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登记采集流程 |
5.2.3 试验报告打印采集流程 |
5.2.4 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流程 |
5.3 运行机制分析 |
5.3.1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机制 |
5.3.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抽查机制 |
5.3.3 外业抽查工作通报督促机制 |
5.3.4 工程勘察岩土试验测试管理机制 |
5.3.5 工程勘察文件签章管理机制 |
5.3.6 工程勘察文件审查机制 |
5.3.7 工程勘察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研究-以重庆为例 |
6.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
6.1.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实现 |
6.1.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
6.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
6.2.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流程分析 |
6.2.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
6.2.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功能分析 |
6.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践与效果分析 |
6.3.1 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
6.3.2 勘察企业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
6.3.3 勘察人员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
6.3.4 勘察项目质量信息管理效果分析 |
6.3.5 勘察质量发展效果分析 |
6.3.6 勘察行业发展效果分析 |
6.3.7 社会综合评价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成果 |
7.2 主要结论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珠三角九市科创及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
2.1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
2.2 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
2.3 科技创新补贴和政府投资基金之间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3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
3.1 样本的选择 |
3.2 分析维度的确定 |
3.3 定义分析单元与编码 |
3.4 信度与效度评估 |
3.5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比例结构失衡 |
4.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
4.3 项目补助方式有待改进 |
4.4 区域创新系统开放度有待提升 |
4.5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强化 |
4.6 本章小结 |
5 科创补贴政策对珠三角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模型选择 |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 实证分析 |
5.5 主要结论 |
6 对策建议 |
6.1 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力度 |
6.2 加强创新平台的有效建设 |
6.3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
6.4 提高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
6.5 提升科技创新补贴资金效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词 |
四、省级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及项目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政府部门IT投资决策模式演化研究[D]. 余紫垠. 吉林大学, 2021(01)
- [2]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D]. 刘琨. 吉林大学, 2021(12)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4]WZ市政务云建设项目管理研究[D]. 秦焕焕.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研究[D]. 高斯芃.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6]CY公司信息系统建设与项目管理的匹配性诊断与优化研究[D]. 宁家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S省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病虫害测报系统研究[D]. 郑玲玲.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XD公司政务大协同软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高明. 西南大学, 2020(05)
- [9]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D]. 周长安. 重庆大学, 2020(02)
- [10]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D]. 谭秀娟. 暨南大学, 2020(05)
标签:工程勘察论文; ppp融资模式论文; ppp项目融资方案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